在线客服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篇1

摘要: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并从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Abstr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关键词: 图书馆 内涵建设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途径

Key words: librar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78-02

0引言

高校拥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既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及学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还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第二场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新时期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出了以下素质要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较高的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广泛的语言交际能力;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乐于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素质的获得与提高往往和图书馆息息相关。

2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图书馆主体建筑而言的,主要指图书馆主体建筑之外的各种设施及配置,如图书设备、家具设备、电子设备、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图书馆服务意识等,它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灵魂所在。[2]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就是对上述这些要素进行强化和建设,以使它在高校教学、科研和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科学素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加强,和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密切相关。例如:①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优质精神食粮;②良好的馆舍环境可为大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场所;③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产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益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等等。

4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扩大馆藏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馆藏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服务读者的知识载体,也是图书馆借以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多种功能的前提。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提高文化水平、丰富人生阅历的精神源泉。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资源已从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转变为由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共同构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既丰富了馆藏,又拓展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空。进入书库,大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网络资源给读者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开启了通往世界知识宝库的大门,读者尽可吮吸全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2 搞好入馆教育,上好图书馆素质教育第一课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了解、认识并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起点,是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堂课,其目的是给新生熟悉和利用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其尽快掌握图书馆检索资料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激发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并强化有关遵循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图书馆学习习惯的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馆藏布局、馆藏书目检索、电子资源利用、服务流程、规章制度等等。图书馆尽可利用好这个平台,由业务精,素质好、形象佳、善表达的人员担任,还可配以有关视频在大厅巡回播放,为新生尽快认识图书馆、适应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打好基础。

4.3 做好导读工作,避免读者借阅的盲目性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步入图书馆,面对浩瀚的图书,往往徒生喟叹,不知怎样寻找自己所需图书。图书馆可根据读者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引导读者选择图书资料。如在张贴栏定期预告新书,使读者及时了解馆里新进图书情况;推荐优秀书目;定期在读者中举行读书会、书评会、研讨会等,交流读书经验,避免读者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果。图书馆还可指派有关人士在活动现场讲解,解答读者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另外,馆里还可以在大厅设立读者咨询导读台,帮助读者迅速索取到自己所需图书。[3]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读者可尽快阅读优秀图书,早受教益,而且使读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步提高,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功能。

4.4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读者言行规章制度约束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规范作用。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人员管理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日常管理的依据。图书馆规章制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读者服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二是针对读者,在平时借阅、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图书馆规章制度,进而养成办事遵规守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定势,例如:读者入库须知、借书证办理与管理办法、读者借阅图书规定、关于损坏、遗失书刊及其他违章情况的处理规定、自习室阅览制度等等。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自己言行,养成遵规守则习惯,促使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4.5 发挥馆员职能,影响感化读者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文化知识广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的硕士、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如果他们能全身心致力于读者服务工作,其学养风范不仅会使大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图书馆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这种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门和职工不可替代的。[4]

4.6 优化借阅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图书馆静穆有序的借阅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成为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如保持阅览室的整洁、安静,在阅览室、书库、走廊等处悬挂名人名言、名人字画等等,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便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5]

4.7 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没有读者,图书馆便失去了存在价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理念,“读者至上”是图书馆遵循的基本原则。强化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员树立“读者第一”意识,心系读者,服务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功能、效用的发挥。图书馆员要想赢得读者的尊敬,首先应有较好的服务态度。在馆藏资源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服务工作由原来传统单纯的坐等读者上门、简单的图书借还服务变为现代复杂的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网上预约导航等服务。与之相应的是图书馆员也不再是单一文献资料的保管者,而变为集文献资料管理、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等服务于一身的信息导航者。图书馆员唯有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丰富的服务项目,将过去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转变为积极为读者解答各种信息咨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主动服务状态,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终达到读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4.8 举办文化活动,增长读者见识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图书馆可定期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或本校知名教师做相关专题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组织评选优秀读者、演讲大赛、书评大赛等,与读者互动,增长读者见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4.9 开通网络Blog,实时解答读者咨询Blog又称博客,是在网络上按照日期排列内容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这一简单工具将要书写的内容成可浏览的形式,可以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使用Blog、管理个人信息,并与网络上的人们(网民)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识,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会关系。[6]

图书馆员可以自己的姓名建立Blog,公布自己的工作岗位,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遇到的疑难问题上传到Blog页面上,与读者进行互动,读者可随时提问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惑,也可咨询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馆员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时予以解答,最终达到对读者素质教育的目的。

5结语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均对此寄予厚望。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多措并举,强势推进素质教育,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整体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白晓燕.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及图书馆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43-45.

[2]曹福林.论图书馆内涵建设[J].兰台世界,2007,(3):64-65.

[3]郝锦.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A].方小容,李明.读者服务工作拓展与创新[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3-255.

篇2

(二)教育内容的相辅相成性是二者整合的逻辑依据

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美学等相关知识通过逻辑阐述对大学生的一种灌输,而更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根源,以及社会和价值理念对大学生内心的影响。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传递给大学生,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气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里有大量的人性、道德、审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内容,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问题,这些内容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观”问题,二者共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政治素养的形成。同时,立足我国的国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以理论为指导,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总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虽各有侧重,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上是相辅相成的。

(三)教育形式和方法的互补性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都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都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二者在深入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一门学科以后更加注重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引导和促成学生系统掌握和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教育方法更强调系统教育理论的教授,在大多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辅助的教育方式。文化素质教育为了让大学生汲取更多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思想精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生活品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其教学场景更加开放,不局限于课堂,其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和容易接受并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通过营造生动丰富和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启迪大学生智慧,激发大学生灵感,引导大学生思考,活跃大学生思维。那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二者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取长补短。此外,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均可以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计主题,以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

(一)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前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素质教育,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基本教育观,也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此,高校中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文化课或“两课”教师、辅导员的责任,二是认为只要开设一些公选课就达到了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实际上,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必须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环节,并依靠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最好体现。因此,各级教育管理者和全体教师都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自身的责任并努力承担起这一重任。

(二)校内教育机构与师资队伍的整合

1.改革和优化高校内部相关教育机构及人员设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能应包括制订教育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设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效果评价等。将文化素质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合一,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在所有的课堂上言传身教,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教师、文化素质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2.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集中体现在日常的思维角度、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生活态度等细节上,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的能力越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就越好、越完善,因此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根据对东北林业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65%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效果由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越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就越快、越明显,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教育形式和方法的整合

1.将政治理论融入到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之中大学里经过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大学生文化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土壤。大学各类科技节、文化艺术节内容丰富,各类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将政治理论融入各种活动之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如东北林业大学将政治学习活动和主题推进式教育实践融入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生态文明建设等党的新的发展理念和经验总结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了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根据对东北林业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在大多数大学生看来“两课”是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不喜欢老师空洞的说教。但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及考试形式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音乐、影视、小品、相声等艺术表现形式都应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科学素质、文化品位等文化素质。

篇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而高等教育价值作为具体的历史性概念必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的转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的现实条件下需要我们对其再认识、再反思。那么,高校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这是我们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实践表明,高校素质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学生在教育的起点或过程上多么优秀,而是在人生终点上多么成功。高起点,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到达理想的终点。调查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问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在教育中,一味地、过度地追求高起点,不仅不符合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还会造成基础扎实、创新不足,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强烈反差。赢在终点是真正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内在规律、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现实意义重大。

一、赢在终点的教育学内涵

1.赢的涵义

《说文解字》上指出“赢,贾有余利也。”不难看出,“赢”起初是指商业往来中的获利行为。可见,“赢”的教育学内涵之一,是指在不额外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成效,使教育投入能物有所值,甚至能物超所值。《现代汉语词典》还指出了赢的另一层含义,即“胜(跟输相对)”。也就是说,赢还具有比较意义,是和另一参照物比对的结果。我们认为,教育学上的“赢”主要有两个参照物:一个是把他人作为参照物,看能不能优于他人;一个是把自身作为参照物,看能不能战胜自己。我们倡导后者,即战胜自己,发挥自身最大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把他人作为竞争对象来获得前进动力。正所谓“胜人者力,胜己者强”。当前,“赢”在社会上更多地界定为成绩的高低,我们认为这是对“赢”的片面解读。

2.终点的涵义

《广雅》云:“终,极也;终,穷也。”《现代汉语词典》指出“终点,一段路程结束的地方。”不难看出,“终点”是一个基于时空意义上的相对概念。我们认为,“终点”的教育学内涵有三个层面:一是教育对象所接受的单个教学活动或某一教学阶段的结束;二是教育对象接受学校教育过程的结束;三是教育对象生命终结之时其人生目标的实现度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度。其中,前两个层面的内涵是“形而下”的,第三个层面的内涵是“形而上”的。从教育学上界定“终点”,我们倾向于其第三个层面的内涵。

3.赢在终点的内涵

终点与起点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赢在起点,不等于赢在终点;输在起点,一样可以赢在终点;片面夸大起点的决定作用,必将导致“宿命论”;决定学生赢在终点的主要因素不是起点如何,而是学生的终点意识、价值观、理想和思维模式。赢在终点形象地揭示出人生就像是在百年的人生跨度中进行的一场马拉松式赛跑,并非单纯指一时、一事、一地之功,而是一个动态的、呈螺旋式上升的漫长过程。在这场马拉松式赛跑中,不仅是看开始谁跑得早或跑得快,而是看谁先到自己的终点或谁的终点更远;不是看谁在过程中更突出,而是看谁在终点上更优秀;不是看谁的基础或先决条件好,而是看谁能百折不挠、百胜不骄,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

总之,赢在终点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内涵,是评价素质教育成败的新论断。把赢在终点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体现出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反映出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指明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高校在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赢在终点”的教育学功能

1.利于高校形成育人新理念

以赢在终点作为价值取向,利于高校形成育人新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和系统培养学生,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不分类别、不设门槛培养学生,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全面培养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确立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重点突出地强化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差异化培养人和培养有差异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质,有侧重地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个性特长。

2.利于高校教师优化施教行为

充分认识了赢在终点的教育学内涵,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会有全新的认识,对自身的施教行为也会不断进行优化。一是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终点意识,鼓励大学生在放眼长远,胜不骄,败不馁,锲而不舍;二是注重用动态的眼光评价大学生,坚信每位大学生都能达到理想的人生终点,不用教育过程中学生一时的先后或输赢来定格学生的成与败、好与坏;三是注重大学生的后续发展,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习惯。

3.利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

赢在终点这一价值取向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推动大学生持续发展,不断进步。一是可以引导大学生正视起点,摆脱低起点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建立强大的必胜信心;二是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输赢,激励大学生在逆境中依然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紧盯着人生终点,不断战胜人生征程上的困难、挫折;三是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不会因输在起点而输掉希望、信念和干劲,不会因输掉一时而输掉一生,也不会因输掉过去而输掉将来。

三、“赢在终点”的教育显化路径

1.创新素质教育模式

高校应适应国家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形成高校素质教育新模式。一是分清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据主要矛盾确定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提高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实践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区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自主性和差异性。

2.形成动态激励新机制

韦曼(Veeman,1984)对9个国家的80多个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的最大难题。在素质教育中,跳出“胡萝卜+大棒”的常规激励机制的窠臼,形成动态激励新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科学界定激励的主体内容,在不同阶段用不同内容激励大学生,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在激励的坐标系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点位;二是以正激励、精神激励、内在激励为主,而以负激励、物质激励、外在激励为附,充分发挥“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激励效能;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立体的、常态的、差异性的激励方法新体系,努力为每个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励,促进大学生主动发展。

篇4

高校;舞蹈教育;素质教育;结合

舞蹈对提升大学生情操、培养高素质文化涵养、推动素质教育有着深层的意义,通过舞蹈的滋养,个人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释放和熏陶。[1]目前,在高等素质教育影响下,素质教育不仅结合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还能够拓展教学空间,从而使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一、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在促使大学生自身素质全方位发展的同时,亦引导着大学生的精神领域。[2]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德,精神领域的提升。艺术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在培养道德情操和树立高尚品德上,舞蹈利用独特的情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舞蹈教学实际就是让大学生对生活有客观体验。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磨练其意志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

(二)智,创造领域的提升。在舞蹈艺术教学上,大学生除了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外,还要对自身潜能进行充分挖掘,通过在舞蹈领域下的思维创造,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学生舞蹈艺术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舞蹈又是依靠肢体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感情,离不开日常细微的观察与领悟。通过学生在表演、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发散个人想象思维、联想思维,将思维情感融入舞蹈,不仅得到全方位的塑造与锻炼,而且增强舞蹈感受力,在创新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体,形态方面的提升。舞蹈教学注重肢体训练,包括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自控协调等,是以提高学生自身灵活度、柔韧感为目的。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舞者优美的形体表现,舞蹈教学在形体训练上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能保持良好体形,塑造优美姿态,还能够增强身体素质。

(四)美,艺术领域的提升。舞蹈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塑造学生正确的美学鉴赏能力上,培养大学生拥有美的创造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美用舞蹈的形式进行展示,与生活统一结合。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精神领域、形态语言、哲学、美学思想和人文思想为一体。通过舞蹈的熏陶,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气质、形体、举止言谈;另一方面充实的内心情感借助舞蹈得以充分展现。

二、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一)丰富舞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艺术气息。通过丰富的舞蹈教学,扩展大学生艺术领域,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的舞蹈类型,提高学生艺术气息,在素质培养上得到进一步升华。如我国舞蹈种类中,以舞蹈特征划分为专业舞蹈、国际标准交谊舞、时尚舞蹈等,又以舞蹈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剧等。以民族舞《雀之灵》为例,表演者用充满独特韵味的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用舞蹈特有的语言诠释心中情感,净化观众心灵。而古典舞《飞天》的舞蹈表现则是运用“长绸舞”,在绸带飞扬下表现出的舞蹈意境直达观众的精神世界。因此,通过对不同舞种的学习,能不断激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追求。

(二)提升素质教育层次,丰富舞蹈艺术内涵。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逐渐成为教学领域的最终目的,要提升学生舞蹈艺术修为,首先以提升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为主。在舞蹈教学中,欣赏教学能够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不同作品积累审美经验,丰富舞蹈艺术内涵。[3]如《挽扇仕女》,舞者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展示行走时轻盈的步态,动作舞动时的含蓄和面容上的平和稳静,塑造了清代时期大家闺秀的形象。又如纪律观念严格的群舞,要求团队之间必须互助、友爱、团结,才能够给观众呈现整齐划一的舞蹈作品。因此,舞蹈不仅能表现舞者内在的情感,还能传承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渗透到舞蹈教育中才能创造出充满内涵的作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舞蹈艺术水平,对学生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舞蹈是人类的肢体语言,是一项美好的艺术行为,不仅有着陶冶情操的作用,还对培养团队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在增强身心健康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璐 单位:宜宾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一、社团活动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进行心理互动的重要平台

高校大学生存在着从高中相对比较封闭的自我管理向半社会化的开放的自我管理的过渡。因此就需要有相应的心理互动平台为其提供互动的关系和平台。这种平台提供是进行朋辈互助的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的重要途径。高校社团开放的心理互助平台具有发散性的特征。这种发散是从一个心理节点到关系复杂的心理网络的过程。这种发散性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管理提供相对开放的管理,不但可以从一个心理平衡转化为另一种心理的平衡,还有利于形成不断进行群体心理更新的和不断进行群体心理调适的自我更新机制。但是这种求助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高校社团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引导。

2.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形成的重要机制

高校大学生心理互动包括了群体心理互动和个体心理互动,因此,存在着群体心理行为和个体心理心理行为。群体心理行为需要相应的群体互动平台,而高校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刚好为大学生群体心理互动提供了平台,这种平台是以相关的管理机制作为管理保障的,这种保障是由高校管理者作为社团中大学生心理互动的关键的引导者,并将高校社团的管理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教育理念作为引导的重要内容,保障了高校社团活动目标的正确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高校社团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有效的心理互动的救助,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朋辈互助机制形成的重要保障。

群体心理行为的互动为高校大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行为互动做了准备。个体心理行为互动需要相关的群体心理行为作为依据,并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中进行自我心理的调适和完善。高校社团活动中的人际互动和群体形成,有利于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这种形成机制是对高校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导向。当然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之间相互的互动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互动都可以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这个载体中实现。

3.高校社团学生活动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学生进行素质工程提升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对高等教育基本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有效的实践和继承,希望通过高校大学中的社团活动向高校大学生进行传递。学生在这种传递和互动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自我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在社团活动多维的关系和价值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具有较广泛的内涵,例如基本的技能、性格形成、价值取向、社交技能、专业技能等等都是属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除此之外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依托。专业技能或者价值取向等都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等进行相关的传授,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有课程的教育,也需要有进行实践的平台和渠道来践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同时通过实践来内化为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心理行为特征。这种可以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得到实现,同时由于这种互动是多方的关系互动,因此这种心理健康互动关系具有参照的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群体心理健康互动过程中通过与朋辈之间的关系参照对自己的心理行为逻辑进行修正,得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价值特征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具有客观的心理价值和意义。

二、我国高校依托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脱离

高校素质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主要表现在高校学生社团与高校素质教育之间的内涵分离、高校素质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反应,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高校社团活动的表现形式产生反感等。首先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缺乏素质教育内涵的指导。高校对于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素质教育的表象,而忽视了内涵与活动之间的有效结合,以至于出现了素质教育内涵只是空头上谈的缺乏有效的实践,同时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的内涵建设和素质内涵融合,使得在活动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只是一味的表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行为,而忽视了其真正具有价值意义的内涵建设和品牌建设。这种品牌和内涵建设需要有学生的心理的相心力,这种相心力的培养和维护需要有相关的心理教育作为基本保障的,而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将心理健康作为单一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从学生社团活动中分离出来了,这种分离导致了学生社团中由于群体之间的关系互动变得单一,学生之间的心理变成只是单一的工作交流,缺乏有效的心理互动和心理参照,以至于朋辈之间的心理互动只是空谈。

2.强化了社团的活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中的活动组织和举办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度和群体参与性,对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形式缺乏科学的设计,这种设计也忽视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基本的功能要求。首先表现为强化了社团的活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活动、组织活动和进行活动的效果反馈。社团活动往往会出现活动搞得很热烈,但是实际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对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缺乏有效的合理的内容融入。因此需要关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融合问题。其次由于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群体的认知度,高校学生活动社团往往会选择学生普遍认为的价值理念和活动形式作为其进行活动的主要内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具有向上的积极的价值导向,而是一味的从众和趋同。其次高校学生社团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设计需要有学校社团管理部门进行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的设计来具体完善。

3.高校心理教育与社团活动设计之间缺乏管理和运行机制

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社团活动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这种融合机制缺乏主要表现为内涵之间的缺乏融合,管理模式之间缺乏融和,运行实践之间缺乏协调。首先是两者之间的内涵之间的融合问题。高校管理者由于过分将管理职能进行了细分,使得社团管理与心理教育进行的分工和职权分离,这种分离不利于两者之间的内涵和价值导向的融合。同时由于分工和职权分离,出现了管理过程中的部门协调问题。在管理的实践中由于部门之间的相互比较和封闭,价值融合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团活动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过分的强调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价值的迎合忽视了各种功能之间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学校管理者虽然进行了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但是在分工过程中缺乏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设计,使得在实行过程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研究

高校需要根据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具体实践要求进行制度设计和管理模式选择,并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心理健康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和管理反馈的有效控制来提高高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1.高校管理者需要认识两者之间融合的重要性

高校管理者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并未意识到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和融合。首先,需要理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涵的相关性。因为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统一要求,因此在融合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机的配合和共同价值的确定和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强化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和社团活动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管理过程中不断向教育的各个部门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管理之间的关系和融合要求。形成相关的教育理念框架,在制定学生的教学素质培养计划和目标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在社团活动的导向过程中需要强化其心理教育的职能,指导学生如何设计社团活动的目标和形式强化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2.制定社团活动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制度设计首先要考虑社团活动的活动计划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计划之间的关系。通过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专业研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形成统一的相关的管理目标,并将其从管理理念和抽象的管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管理实践。通过对高校中课程设计和活动模式的选择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计划的实践要求,并通过教师和管理层的实践来强化这种管理理念和管理要求。其次需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来规范社团和教学在心理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这种制度需要在高校总的制度框架下对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同时将社团活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中脱离出来并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管理目标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实际。这种制度需要在各个部门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并得到各个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使其更具有实施的基础。

3.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

这种依据高校社团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构建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能对高校的心理健康进行时时的监控和效果评估。因此,在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其主要发挥有效的评估和有效的控制两个职能。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关键问题在于健康指标的设定和健康指标的有效测评。这种指标的设定需要在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管理实际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监控,分析当代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要求和可操作选择符合测评要求的监控指标,同时需要在测评过程中分析其测评的信度和效度,保证测评的有效性。其次是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其包括了社团管理前的目标的控制,社团实践过程中的偏向控制和社团实践过程后的效果控制。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管理与目标之间的偏向,同时也要及时将控制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管理,以利于在第二轮的社团管理过程中及时进行目标的改进和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石国亮,万磊.试析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

篇6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

大学生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动力,青年大学生对社会长期规划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标志着时代青年主宰社会时期的正式到来。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文化素质教育转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多方面的时代意义。

1、思想价值。哲学对思想价值作用给予了肯定,提出思想意识是指导人类实践的根本动力。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将直接影响其未来价值观念的形成趋势。文化素质是大学生个人发展需具备的思想理念,从思想文明方面改变了落后的社会观念,端正了大学生人生观念意识。例如,借助文化素质教育可转变学生对校园生活、社会就业等方面的看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2、实践价值。新时期我国倡导培养各类专业型人才,借助人才资源储备以促进现代化建设改革,大学生作为时展的主力军团,其必须要具备综合性的文化素质条件。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政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例如,文化素质教育涉及到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是文化素质实践价值的表现。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制建设对策

我国正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以经济、政治事业发展为中心,协同科、教、文、卫等事业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当前改革建设的主要目标。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了新的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文化教育体制日趋形成。笔者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对策包括:

1、知识创新机制。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2]。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高校必须强化专业知识教学体制改革,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力争做一名有文化、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人才。

2、文化培养机制。历史文化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涵盖了我国多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例如,延安大学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后,学校以基地建设为平台,深入开展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活动,从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建设、保障制度完善等多个渠道推动经典艺术教育进程,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3、时代改革机制。大学生是社会时展的推动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也要具备时代性特点,这样才能发挥出素质教育的根本价值。高校创建素质教育体制需融入时代需求,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中国梦呈现出这个阶段大学生教育的时代特征。

篇7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48-02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传播中进行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增深拓展。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就是传统的武术,专指源流有序、风格独特、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领域中文化的总和,包括影视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领域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广义的武术文化包含了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没有武术也就不会有武术文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指的是广义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概念。

(二)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绚丽瑰宝,传统武术无论从技击性、健身性、哲理性、艺术性、娱乐性、观赏性,还是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武术文化的概念角度,从不与武术相关的不同领域来概括归纳武术文化的功能特点和价值作用。

1、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体育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体育武术的防身功能主要基于他的技击的延伸,攻防技巧的应用,目前社会上热门的女子防身术、军警擒拿格斗术等武术防身应用招法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2、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通过武术表演促进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编套路或节目表演,传统艺术的审美知识(形、神、气、韵等)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扩大教学的知识涵量。

3、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简称武文化,他具有哲理性的功能特点,它是武术在其历史演变和流传过程中融汇了易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兵学、医学、气功等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发展而来的。“武”字拆开就是“止”和“戈”,止戈,就是不要动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

4、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5、其他领域中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武术文化的交际功能和带来的经济价值功能,借助武术文化特色向全世界推广汉语语言;凭借对外武术表演交流增进国际交流;借助武术文化桥梁搭建经济舞台;武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深入的研究,提供一种教育的思路等等,无不能体现武术文化神通广大的威力。

中华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武术的种种特性涵盖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它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研究挖掘,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价值。

二、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

从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教育模式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在高校得以广泛的推广,并加以引导并规范化、常规化,相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把通过武术文化来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教育模式称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从武术广义的概念来讲也可称为武术素质教育。换句话来讲,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借助武术文化的教育教学途径,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武术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如与易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它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功能,它的教育意义应该与武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能体现,充分涵盖武术文化中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都有其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充分挖掘其武术文化的特色价值,寻求在高等教育中的突破口,如果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并不断的研究创新,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融入武术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武术文化、体验学习武术文化,发挥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我相信他们走向社会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四、推广武术文化,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注重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对武术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但事实上,常常被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目,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意义,很多人把重心放在竞技武术的争金夺银上,把它作为高考加分为杠杆,竞技武术的文化底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对武术动作的演练和领悟,达到由形及神、由表及里的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的生活文化境界;通过对武术的内外兼修的学习,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营气,对大学生的情感调节和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通过对武术技击动作的演练体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应变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武术文化,能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光征.学校武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辩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2).

[2]姚红艳.论快乐体育教育在高职武术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4).

[3]史儒林.论武术在学校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4]李良萍.安徽省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3).

[5]李龙.武术教育研究述评[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6,(3).

篇8

1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目标要求

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目标要求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1.1素质的内涵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后天的教育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1]。素质教育是在遗传、环境以及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对大学生现有的水平与可能发展的潜力做出必要的准确判断,并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1.2素质教育目标要求

素质教育主要特征有全体性、全面性以及自主性,这3个特征表现的越加明显,其素质教育达到的效果就更加具有优势,结合到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首先,全体性,将体育素质教育完整地渗透到课程中,就必须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感受到学习与锻炼的双重魅力,每个学生在进行课程的推进中,都能在体育实践中进行自己目标的展现,并在体育课堂下得到成功的乐趣。其次,全面性的展现,这项内容的展现就要求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有全面性的发展,这种全面性发展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进行技能与体能的双重发展,还需要对锻炼的原理进行理解以及感情上的融合。最后,自主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阶段,就应该将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激发,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环境下进行知识的掌握,以此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2]。

2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想要将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进行改进,就应该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按照问题的内容进行细节表述,以此来保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针对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

由于大学生刚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走出来,很多学生还是认为他们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好文化课程,体育锻炼会影响到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自己在不锻炼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应付大学生活中的体育学习与考试,在加上现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都埋头于书籍中,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造成了现阶段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体育能力差的问题出现。

2.2怕难、怕脏、怕苦、怕累

从大学生现阶段的体育课程上课情况进行分析,很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贪图安逸、舒适,不愿意尝试一些新的技术动作,更不愿意有汗流浃背的感觉。这种问题的产生充分展现了学生具有怕难、怕脏、怕苦、怕累等思想,上体育课程的现状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学生们的日常活动了[3]。

2.3缺乏竞争意识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就是那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以及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专属内容,与自己无关,有时候老师、学生会动员大部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该类学生失去竞争意识以及自我锻炼的机会。

2.4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有明显的下降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体育教师的待遇问题是一项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加上个别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并且受不住现有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冲击,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出现的转业情况,并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第二职业身上,体育教育变成了应付学生日常活动的事情,这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不可逆转的阻碍[4]。

2.5体育经费有限,活动场地少

教育部门的行政拨款都是对学校正常体育教学以及传统竞赛活动的要求进行考量的,但是这种经费考量根本没有办法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进行改进,再加上学校的招生人数日渐增多,学校原本的体育场所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要求,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3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内容改革

针对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改革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端正大学生的教育思想,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校体育工作体系

就现阶段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说,其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在趋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同现有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是一项十分不符合常理的现象,该问题的出现应该引起相关教育人员的广泛关注。在对该问题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应该端正大学生的教育思想,从之前只是关注竞赛的结果变成现在的教学过程,重视个体差异。因此,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将相关素质教育的文件进行讨论,将工作的关键点放在学生身上,保证体育教育能够有比较全面的体育工作体系模式[5]。

3.2建立比较高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团队

学校的领导应该在大学生体育素质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团队进行思想改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升体育教师的待遇,使得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大学校园里的工作优势。

3.3改变体育课程的体系模式

在体育课程的体系改革中,应该建立起与学生兴趣、爱好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内容,按照设计要的内容,教师不断地转变自身的角色,将学生变成课程的主体。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深入人心,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压制,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身体健康。所以,应该在教学目标下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多样性的展现,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程度。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在该基础上保证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3.4建立与教学体系相结合的课外活动体系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就要求体育工作者在对体育课程加强宣传,在这样宣传的同时,让大学生能够明白身体强壮的优势。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大学生在课外之余还参加了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大学校园就可以以这种内容为契机,建立与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健身俱乐部,使得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之外还有实践的健身知识提升,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改革是一项长远且细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应该由相关的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进行实践分析,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勇.基于“自治”理念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与项目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吴谋林.苏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吴践析.论高校体育改革更应强化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7-188.

篇9

一、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高职学生

我国高等教育大学生教育阶段分为两种形式:大学本科(简称大本、本科、大学)和大学专科(简称大专、专科)。两者区别主要有两点:1、学制:大学本科4—5年,大学专科2—3年。2、学位:大学本科可申请学士学位,大学专科没有学位。

大专教育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三)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的对象中。高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人才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人才的全面素质结构大略可分为六个方面,即六大素质:①知识素质——人才素质的基础,其它素质都是在知识素质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②能力素质——人才整体素质的核心,人才的知识素质只有转化为能力素质才会真正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③思想素质——决定着人才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倾向,主宰着人类社会的走向,是人才素质最重要的方面,必须将其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④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根本,是人格确立的关键。一个对人类、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人格独立的人。⑤身体素质——人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素质物质依托,没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人才的其它素质的社会功效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发挥。⑥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人对自我情绪波动与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和承受能力上,集中表现于意志和情感的调度。

人才发展的全面素质要求作为高职学生必须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即学会做人——树立信念,学会学习——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快乐的心态,学会创新——适应后的变通。

当离开需求来谈教育,教育将变得孤芳自赏;当离开需求来谈自修,自修将变成闭门造车。大学生的自修,为安身立命,必须了解需求;为驰骋千里,必须引领需求。紧跟需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能学以致用!

高职教育不是模具,而是平台。这个平台,时刻提醒高职院校领导、老师要将大学之道融入高职之教,考虑学生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这就需要研究高职教育的方法。

二、高职教育方法研究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了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应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正确地选择教育方法,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保证全面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高校图书馆之环境教育

高校图书馆为大学之“大厦”,它不仅是学校的学术机构,同时也因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起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要积极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水平,让学生最直接地接触到时展的脉搏。

高校图书馆必须拓宽馆藏口径,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考虑到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图书馆能够真正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文献支持作用增加人文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馆藏,在增加思想性强、知识性强、学术价值大、欣赏价值高的优秀作品的同时,加强电子文献的建设,加强图书馆网络建设,做到印刷文献与电子文献共存,本馆资源与网络资源共享,逐步形成适应多元化服务的馆藏文献体系,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二)素质教育的方法——播种式教育法

所为“播种式教育法”,就是只要播下种子,春天就会发牙,即使春天里没有发牙,也没有关系。因为只要种子还在,就会有机会发牙,不管是什么时候,当它一但遇到阳光、雨露(恰当的时机)时,埋下的种子就一定会发牙。

高职教育应给高职学生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我个人认为应该播下“学习的种子”,即“自我阅读的种子,自修学习的种子”。由于我们人生的教练就是那些成功者、好老师和一些好的书、好的课程、好的CD、VCD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能帮助到我们的人。既然人生本如此,那么就来谈谈我们人生的教练吧——“如何学习”。如何学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因人而异。而学习可以是读书学习,也可以是读图学习,还可以是读人学习。

1.读书学习。马克·吐温说过,“不读好书的人,不比不识字的人多占一点便宜。”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领导、老师和辅导员等都应借助一切的机会向学生推荐书籍并指导读书,并针对现代大学生应当具有IQ、EQ、FQ及专业技能,作为推荐理由。①补读蒙学类书籍(注释本)。②生活智慧/实践智慧类书籍。③健康与理财。④专业书籍等。

2.读图学习。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靠读好书是不足的,还必须学会读图。读图包括影视欣赏与美术欣赏。①影视欣赏。每一部好的影片忧如一门好的课程。我们在推荐影片的时候,更是要引导学生欣赏,在欣赏情节过程中还要学会捕捉细节,细节里蕴藏着无限的教育。②美术欣赏。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

3、读人学习。向榜样人物、英雄人物、偶像人物学习;向身边所有能帮助到我们的人学习。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良好的学习品质(阅读品质),这是最好的教育服务。学生许多品质都是在阅读中自我形成的,一个会阅读的学生,就是会学习的学生,就是会发展的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走近大师,走近经典,走近文明,走近现代,走近真理。阅读是积累知识、情感、生活的途径,而积累是形成学生素质的基本规律。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素质教育方法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它属于大教育观的范畴,提示教育活动的普遍规律,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作用等基本问题的综合认识与把握。它决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实现,体现教育基本特征。

2、素质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方法是为了完成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作用等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或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手段),是某种特殊技能的培训。

(二)两者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教育目的、任务、依据,而素质教育方法是实现素质教育内涵的方法(手段)和过程。没有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没有素质教育方法可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从“素质教育”观来看,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唯一的,而教育活动的过程则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就是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就是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是最好的教育服务。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即学会做人,就是树立信念;学会学习,就是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就是快乐的心态,学会创新,就是适应后的变通。高职教育方法研究,就是应给高职学生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我个人认为应该播下“学习的种子”,即“自我阅读的种子,自修学习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教育法》[M],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2.王芸.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N],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0(3).

3.丁燕,王从容.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J].考试周刊,2008,(11).

4.郑俊雅.《从番职出发》[M],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9,4.

5.文笃志.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2007,(22).

6.朱珊.高校图书馆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现途径[N]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22(2).

篇10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发展战略逐渐由科技强国转向人才强国,这是因为人才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源头和动力。大学生是人才的前驱,是国家和社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才能保证国家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这个词语的含义在东西方文化中存在差异,在中国古代,人文主要是指社会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而在西方国家,人文则泛指人们在自然科学和精神文明中的一些现象[1]。素质的含义是指人类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自身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稳定的基本素养和个人品质。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素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以及行为方式等。人文知识:指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例如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在培养社会接班人的时候,既要向学生传授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人文精神能够对社会价值导向产生影响,是塑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奉献意识。人文能力:能够运用人文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人文素质的能力体现[2]。中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中曾经提出,人类的全面综合素质要素包含了道德、智力、情感、能力和意志等方面,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等,才能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1)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认知情况比较良好。

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确知道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三个方面,对人文素质的认知能力相对乐观。

(2)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较高。

在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主动按照社会道德标准来规范自身行为,并且愿意去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体现出了当前大学生较高的思想水平和素质水平。

(3)大学生对现代化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不全面。

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基本的认知,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此缺乏足够认识,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人文素质并不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人文素质的内涵上缺乏全面的理解,只有较少的大学生能够明确人文素质的准确内容。

(4)人文知识严重匮乏。

在调查报告分析中,大约7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历史政治、法律科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方面严重匮乏,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文知识掌握情况感到满意,极大地凸显出人文知识方面的学习和素质较差。(5)大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较差。在调查的这些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太过功利,缺失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道德品质,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自立自强能力,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逐步下降。

3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深入执行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支配和调节中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将功利思想和功利主义带到了学校教育领域。由此,大多数学生产生了有悖人文素质的思想观念,享乐主义、奢靡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开始在学生的思想里生根发芽,有些学生甚至将此作为人生哲学和人生价值,这些偏离人文素质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根据人文素质调查报告可以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还在坚持阅读人文书籍,其余四分之三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习惯。另外,在大学生学习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理工类专业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由于功利思想观念的严重影响,导致学生将过多的学习精力用到实用性学科学习上,使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不断下降[3]。由于缺乏较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也是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5%的学生表示自己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因为在大学教学课程中,还没有单独设立人文素质教育这门课程,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评价都是以科研成果和就业率作为核评标准,由于受到此标准的严重制约,导致大部分高校领导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也就无法使学生接受到人文素质教育。大约有11%的学生认为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能够起到一定教育作用;58%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老师的教学效果相对一般,34%的学生则认为教师教学效果较差。并且将近有五分之二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老师的素质太低,无法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起到作用。大学校园在人文景观硬件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期望,就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学习造成影响,另外,在各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多元化校园中,良莠不齐的校园氛围很容易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造成影响,学生只有在自由向上、积极乐观的校园氛围中,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4解析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方法策略

(1)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

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的第一渠道就是课堂学习,开设专业人文素质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约80%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人文知识,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教学模式,学生长期处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环境中,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锻炼。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合理安排第一课堂的实践环节,增强课堂教学性,提升人文素质教学水平。同时,在学习自身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有逐渐将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进去,实现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丰富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活动。

通过不断丰富人文素质文化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高校领导要积极开展读书竞赛、征文评选、知识竞猜、百科知识比赛等校园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人文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书香氛围,通过开办人文素质知识讲座、人文知识电影评析和学生讲坛等,提升当代大学生业余文化知识质量水平,提高人文素质活动层次。同时也要创新校园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教育和思想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使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发展国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大学生为成为勇于担当、奋发向上的社会合格人才而不断奋斗[4]。

(3)加大社会实践力度,理论同实际相结合。

引导大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扩大教育范围,延长学生假期实践期限,丰富社会实践方式,提供安全实践保障,创建适合实践基地等,加大学生在假期期间的社会实践力度,鼓励学生走出枯燥呆板的教学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知识调查、知识宣讲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国家国情,增强学生同社会群众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现身的热情。同时,利用暑期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修养,还能够使学生尽快熟悉社会环境,从而更加快速融入到社会中,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世纪合格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使学生在第一课堂中接受人文素质知识教育;不断丰富校园人文素质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晨虹.人际交往能力与现代人才素质[J].中国人才,2004,(8):51—53.

[2]郭晓俊.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86—88.

篇11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1.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为表里,互贯通、相互渗透、基本相融的。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以理论为轴心的人文社会学科群,涵盖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门类。从目标上看,两者基本一致。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践行等诸多形式内化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应有之义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形势与政策课被赋予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其是重要时事评论舞台,是向大学生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前沿阵地。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人,是促进人本身和谐、稳定的发展,也是实现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应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目标中,明确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不能简单的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撕裂开来,把形势与政策课当成政策宣讲课来开设。只有确立和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的理念创新,使课程的成为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以学生为本的、通识教育课程之典范。

二、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缺失成因

当前,从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来看,整体是积极向上的,符合时展潮流的,但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也发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欠缺

当今,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存在的人文素质问题更为突出。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精神的欠缺。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过程中形成,贯穿在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当今的大学生,由于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不够,自省教育缺少,不少学生存在道德困惑,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知行脱节现象严重存在。”

第二,责任感不强。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更应如此,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但是,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些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等。

第三,心理承受力较弱。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没有受过挫折。大学生活,需要他们独立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事物。由于缺乏挫折教育和实践,面对困境时常常是惊慌失措,自我调控能力较弱。独立学院学生大都经历高考失利的打击,心理承受能力更弱。有限的承受能力极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不利于融入社会生活。

2.思想政治教师师德师风有待提高

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的高低是内在因素,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是受思想政治教师的师德师风制约的。教师是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执行者。教师的师德师风不高以及教学理念的滞后制约了人文素质的教育效果。第一,教师人文精神有所欠缺。部分教师在岗位意识、主动沟通方面缺乏认识。有些教师不能用辩正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第二,教师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现代社会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意识较强,但思想政治教师人文素质整体水平仍然不高,课堂授课缺乏对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成为了制约素质教育在大学推行的瓶颈所在。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有所偏颇

人的价值具有丰富内涵,包含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的满足;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有人的个体价值充分实现、人的自我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才能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以把更多的个体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上,既要注重促进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实现,又要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大多数只注重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了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诉求,这也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不高的根本原因。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授课内容以时事为载体,进行客观说明在前,国家政策宣传在后,课程内容被较重赋予政治、经济等功能的,而忽视或者缺少相应的人文素质的熏陶。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

三、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需要把握各种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的,笔者以为,应从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1.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根本,提升思想政治教师人文素养

思想政治教师在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中发挥特殊的作用,既是人文精神传播者,又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第一,提高师德师风。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把人文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把人文素质内涵真正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第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思想政治教师应把人文素质培养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把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教育与管理当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鲜活的、有情感的、独立个性的人,善于鼓舞学生,关心他们的发展,拓展和激发他们的潜能。

2.以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目标,确立课程的改革方向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融合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在课程目标定位上,改变过去的只注重引导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模式,引入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既要注重促进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实现,又要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在授课形式上,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树立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认识的情感体验。在授课方法上,注重运用人文方法。通过领悟、认知和价值判断等方法,使人文素质从主观感受中诠释出来,使其外在化、表象化,使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人文素质,从外在化的人文素质中吸收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中所蕴藏的各种社会实践方法,并能灵活的用以解决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遇到各方面的具体问题。

3.以社会时事为载体,加强政策宣传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正面的、强制的、不分对象的灌输方式,实施具体的、多样性的、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形势与政策课是以时事为主题的,时事选择应更加体现人性化,应在维持其政治性基础上,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进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整个社会生活。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之源。

四、结语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舞台,更离不开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授课形式和方法以及学校管理的大力支持,高校各个方面紧密配合,素质教育的实现不会太遥远。

【参考文献】

篇12

高校教育重视人才的全面性发展,艺术教育就是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中,舞蹈艺术教育是重要的培养方式。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舞蹈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乐观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勤奋刻苦的品质,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挖掘学生的爱好特长,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素质教育与舞蹈艺术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能力的个性化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的,表现在:(1)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不同教育空间和教学手段进行;(2)素质教育重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教育。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内涵

舞蹈艺术有着其特殊性,主要通过舞蹈动作、肢体语言表达人们的性格、个性、思想及情感等内心世界,进而激发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间的感情,以此创造出打动人心、内涵深刻的舞蹈形象,进而把舞者的审美理想、情感及精神境界表现出来[1]。

(三)舞蹈艺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

舞蹈艺术是一种优美、高雅的形体艺术。舞蹈主要通过人体姿态的连续性变化与动作造型表现舞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通过舞蹈动作把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让人们获得美的享受。舞蹈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它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情感变化。而人的素质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各个要素之间既独立又统一联系、相互作用,而舞蹈的情感、审美、动作协调等就是人的素质具体体现。

二、我国高校的舞蹈艺术教育现状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有计划、合适的舞蹈艺术教育,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趣,可以增加他们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当前,各大院校都有舞蹈社团,开展舞蹈艺术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当前,在各大高校都积极开展了舞蹈艺术修养教育,以自选或者全日制教学方式进行舞蹈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考量标准之一。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舞蹈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广泛有效的开展。

三、舞蹈艺术修养教学的实施与作用

(一)实施舞蹈艺术教学,促进思想道德教育

对于高校大学生开展舞蹈艺术教育,利用舞蹈艺术的精神和内涵感染学生,因舞蹈有着很强的愉悦性、空间想象性及感染性,比传统的教育更能让学生接受。通过舞蹈艺术修养的教学,可使理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施舞蹈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自由、轻松的教学形式[2]。比如:通过优秀作品的展示欣赏、自由创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探索精神。

(二)多形式实施,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当前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较为缺乏,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团队精神的意义和作用。舞蹈训练多是团队和谐、相互协作的集体舞,在实际的训练和彩排中要注意队伍的整齐、动作的一致,而舞蹈教学就是通过自觉性、熏陶的方式慢慢地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奉献精神,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及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同时,让学生开展自我组织或者分组的舞蹈创作、设计及训练彩排,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舞蹈艺术教育与智力素质教育的并进

舞蹈教学可有效地激发人的大脑潜能,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力和创作设计能力。在高等院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中,不仅可以改变不同学科间的分工智力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智力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爱好特长开展针对性的培养教学。通过舞蹈艺术教学,引导大学生从事欣赏和创造舞蹈的活动,促进其想象和探索能力,进而运用其以往的感知信息进行创新改造,实现质的飞跃。

(四)舞蹈艺术教育有利于身心素质的提高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发展,舞蹈就是一种形态活动的艺术运动。优美的音乐可以活跃、兴奋人的脑细胞和精神面貌,通过神经的调节促使分泌出有益健康的激素。大学生通过舞蹈的前进、后退、旋转等动作,活动骨骼、增强机体协调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功能,使得人的各个身体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进而促进人的身体健康[3]。

四、结语

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舞蹈艺术修养的教育,舞蹈艺术可以通过其动作、内涵等直接的影响人的身体和内心。因此,切实地落实好高校的舞蹈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环.高校舞蹈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2,(11).

[2]戴丽娟.舞蹈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南方论刊,2018,(03),.

篇13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由美国波尔于1974年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素质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从狭义上看,信息素质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广义上看,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它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

信息素质可以分为:(一)工具素质,能使用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有关工具,如计算机、软件等;(二)资源素质,掌握信息资源的种类、形式和查找、检索方法;(三)社会结构素质,了解信息的社会地位、作用和影响;(四)研究素质,利用信息进行有关科学的研究;(五)传媒信息素质,运用文本或多媒体报告研究结果。

信息素质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其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素质。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必须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精确地创造使用信息。

二、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经验

美国是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发祥地,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第一,制定信息素质教育标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标准的制定是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①应具备明确信息需要的内容及范围的能力。主要包括:形成信息需要,识别多种类型与格式的潜在信息源,获取信息产生的效益,对所需信息内容及范围进行评价的能力;②具备高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系统,获取所需信息,构建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利用联机检索终端或亲自使用一组方法检索所需信息,改进检索策略,获取、记录、管理信息与信息源;③能客观、审慎地评价信息及信息源,并将其纳入信息库与评价系统。主要包括:提炼信息主题的能力,评估信息及信息源形成的标准,复合主题概念以形成新的概念,确定信息的附加值和新知识对个人价值体系的影响,通过交流,对信息的理解与解释的有效性加以判断,修订初始的查询;④有效地利用信息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主要包括:利用各种可获得的信息完成计划,以及产生特定的信息产品或成果,修订产生信息产品或成果的过程,将信息产品、成果与他人交流;⑤掌握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因素,获取与使用信息要符合道德与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在存取、使用信息资源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信息资源提供的规定。

第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加州州立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基础课,主要学习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查找和评价。学生通过上课、实习及专题研究、课外阅读等方式,掌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技能。1996年美国又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在普通教育计划中的作用框架”。佛罗里达大学由教学研究所共同设计了七个系列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其中四个系列的课程是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另外三个系列是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的,并且将七个系列的课程制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上网具体操作。

第三,重视改进教学方法。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研究,在全美大学得以实施,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美国大学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也越发凸现出来。从1994年开始,普渡大学就实施了信息素质教育计划,由教师讲授有关信息技术和信息利用课程,并开发网络课件。他们把信息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级班,主要是对新生进行入门教育,以学生通过互动式的课件自学为主;第二个层次是中级班,在初级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高级班,培养学生把信息技能应用到专门学科中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获益终身的信息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素质教学活动中收到良好效果。

第四,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信息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主要由大学图书馆来讲授完成。美国大学图书馆把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视为新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重任,对信息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近20年来,高校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受过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教育的业务能力强、信息素质高的队伍,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称职的教师。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由图书馆和教学艺术研究所联合起来,对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包括通过讲座、讨论、实习、个别咨询等方式,培养他们掌握信息的获取、评价、分析和利用技能。

第五,制定教育评估大纲。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质教育结果评估大纲》,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进行评估。加州大学在信息素质教育领域中,先行了一步,较早地把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定为公共基础课,为各类公共基础课的信息素质教育制定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等。在基础技能课程中,主要讲授方法和技能。在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中,主要讲授相关学科的主要信息源及利用技能,培训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源及信息工具来开展研究工作和科研活动。他们认为,信息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并分入学时期、就读中期和毕业时期对学生信息素质水平的测试评估。1994~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全美3,200多所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1995年美国对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份信息问题解决技能课程基本培养计划,该计划的基本组成是确定信息的需求、评估与理解信息、阐释信息、传播信息、评估产品与程序。这些计划和评估测评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保证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启示

第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国信息人才大国地位,得益于发达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和桥梁。因此,要从培育人才的战略高度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主题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重点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推出素质教育,使他们具有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学习者教育目标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动力,因此必须确定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好的信息道德,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搜索、鉴别、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目标:一是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二是运用信息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信息组织和利用能力;四是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五是具有终身学习和信息创新能力。

第三,完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信息素质内涵进行课程设计。在信息知识教育方面可设置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基础知识等;在信息能力教育方面可设置信息的采集、鉴别、评价,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管理与决策,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与科研设计,信息语言有关知识;在信息意识方面可设置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的更新、信息的价值、人类社会与信息化;在信息道德方面可设置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传播法规与知识产权、信息的合理利用,为提高信息素质教育质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第四,发挥图书馆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学术环境优良、信息人才众多、信息技术先进的优势。因此,美国高校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图书馆员担当重要的角色。借鉴美国经验,在信息素质教育中要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把图书馆建设成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确保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