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物化学综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化学综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化学综述

篇1

(二)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最近几年开设护理专业学校在逐年增加,而且各个学校的办学规模也都在扩大,与之相反的却是考生数逐年递减,学校之间招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入学成绩在逐年下降,其相关能力也都在下降。另外,护理专业对文理科没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大部分学校在招收学生时候都是文理兼收,有些学校还招收一些对口、3+2的学生。文科生、对口生以及3+2的学生的生物学和化学基础很薄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匮乏,使得学生在学习一些空间立体构象时难以理解,尤其是一些细胞内进行的肉眼无法看见的化学反应更是无法理解。

(三)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高

我国的应试教育,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被动式的“机械学习”,高职高专招收的学生更是习惯于这种学习方式。他们大多喜欢直接得到标准答案,不喜欢也不擅长自己动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习惯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违背,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教授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学生的就业相一致。学生在将来的职业资格考试和工作过程当中,往往要把理论同真实的案例相互结合起来,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习惯于被动式“机械学习”的学生来说就增加了难度。

(四)理论教学课时有限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就业导向的需求,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许多学校都在进行较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其中改革幅度最大就是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大幅度精简专业基础课,增加专业课和实验实训课的比例,因此生物化学的课时数得到了大幅度压缩。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验实训课的比重,只能在理论课上进行压缩,而所需要讲授的理论教学内容多,对于教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领悟到生物化学的核心。

二、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注重上好第一次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第一次课的教学特别重要。每个课程的第一次课都是对课程的整体介绍,也是课程的入门向导,同时也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学生中流传着“生化、生化,等于神话”的顺口溜,使得同学对生物化学从一开始就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更别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所以上好第一次课对于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其重要。第一次课尽量避免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多讲述一些日常生活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例如:护士洗手后要使用酒精消毒和蛋白质变性的关系;现在市面上盛行的减肥药左旋肉碱为什么能够减肥;和尚吃素也可以长肉;大宝SOD蜜里面的SOD是什么物质,有何作用;养生堂生产维生素E为什么可以抗衰老;食用油为什么橄榄油最健康等等。利用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增强好奇心,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图像生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以形象和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同学,例如在讲解基因工程时,可以插入克隆羊“多利”的照片以及引入2013年3月在发生安徽亳州的首例克隆猪二代的事例,用类似相关的例子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紧紧抓住教学主线,植根于基础知识,加强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多媒体教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由于课件制作水平、播放速度等原因,在教学中也会有各种问题出现。为了避免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在多媒体教学中注重板书设计,黑板上面可以写出讲授的主干内容,并且把主干内容保留到每次课的结束,以便于最后总结和学生对于本次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使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三)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目的性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推动着教学改革。案例式教学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案例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优先选择一些生活实践、新闻报道及科学发现的案例。例如:生活中常见的糖尿病可以与糖代谢的内容结合起来;高血脂可以与脂代谢的内容结合起来;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与蛋白质的含氮量结合起来;吃糖为什么可以长肉与物质代谢结合起来;女性所使用的美白化妆品当中所添加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和黑色素的形成结合起来。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留下与学习内容相关事例,让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所学知识去进行分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内容能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四)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大脑不是用来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用来整理、加工知识的器官。古希腊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知识只有经过迂回曲折、历经坎坷才能融会贯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出来之后教师要适当给及鼓励,让学生产生一种骄傲和自豪感,这种骄傲和自豪感能促使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更加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中国有句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为什么不可以“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让学生自己结合相关遗传学的知识去思考。

(五)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生物化学的很多内容理论性极强,学生难于理解。如果把某些知识创设出相似的情景,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身体去感受,有了更直接的感官刺激,更加利于理论的教学。例如:在讲述DNA双螺旋结构的时候,带领学生去亲自感受一下旋转楼梯,台阶就像两条链向内伸出并严格配对的碱基,扶手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组成。有了宏观实物的比较,学生就更容易理解DNA双螺旋结构。在讲述拓扑异构酶的时候,提前让坐在一起的两位同学准备好缠绕的绳子,一位同学掐住绳子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力扯开绳子,学生可以亲眼目睹拧紧、打结、缠绕现象的发生,对学生形成的强烈的感官刺激,用剪刀剪断其中一股或者两股都剪断之后,学生能看到不会再有变形的现象发生。这样的简单的创设相似的情景,对于教学效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六)比喻法教学,让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生物化学的名词多,概念拗口,难以理解。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就可以使得这些名词通俗易懂,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讲述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时候,可以把氨基酸的种类及排列顺序与音乐乐曲相比较,中国古典音乐的5个音符(宫商角徵羽)或者现在国际通用的7个音符(1234567)就组成了无数支美妙的乐曲,那么人体内的20种氨基酸就可以组成更多功能各异的蛋白质。在讲述同工酶的时候,概念复杂难懂,可以把本校教授生物化学的6个教师比喻成同工酶,干着相同的工作比喻成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反应,教师之间性别、长相以及性格的不同比喻成酶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免疫学功能不同。在讲述活化能的时候,将活化能比喻成跳高的栏杆,酶可以降低栏杆的高度(反应活化能降低),反应速率增加。

(七)框架式教学有利于与后续临床课联系

高职高专的生物化学学时少、所学内容多、跨度大,但是有些章节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笔者在教学中根据这些联系将所讲授内容划分为了三大模块,分别为物质代谢模块(包含酶、糖代谢、蛋白质结构、功能及代谢、脂代谢、生物氧化、维生素)、基因信息模块(核酸结构及功能、复制、转录、翻译、基因工程)以及专题模块(肝胆生化、酸碱平衡、水、无机盐代谢)。实践结果表明,框架式教学能够使所学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感更强,学生更便于记忆。教师在教学中的针对性更强,与后续的临床课学习结合的更加紧密。

(八)强调实验课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篇2

1 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

传统的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包括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酶和维生素、激素、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核酸代谢等,目前又增加了分子生物学和叶绿素以及生物膜等方面的内容。因此,需要及时增加新知识,相应调整课堂教学内容[3]。从这一点来看,生物化学教学要想提高教学实效性,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4],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1 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掌握

生物化学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师在备课之前,必须清楚全部教学内容,并做到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保证生物化学教学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推进,进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5]。

1.2 对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

在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根据考试要求和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以及一般了解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进行分层次教学[6]。

1.3 采取重点精讲、次要内容一般介绍的教学策略

考虑到生物化学教学时间相对固定,在同样的时间内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讲,对次要内容和一般了解性内容进行区别对待,使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能够在教学效率和教学实效性上有所体现,满足教学需要[7]。

2 重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改革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在课程建设中要充分重视。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积极组织编写相关讲义,建立高效、全面、多能、运行良好现代化实验室[8]。高度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实验室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还注重将各项制度贯彻到整个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考虑到生物化学教学实际,既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9],也要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重点开展课堂理论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重点开展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介绍,既满足教学需要,又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10]。

2.2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化学与其他实践性课程一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为了满足这一教学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了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来看,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11]。

2.3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物化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较多的实践知识,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生物化学知识,并掌握生物化学知识要点,做到生物化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12]。

3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整体教学实效性,就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起足够的重视[13],不但要制定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方案,还要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结合生物化学教学实际,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4]:

3.1 教学模式创新中应重视因材施教

强调基础教育的同时,强调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多的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教学中采用答疑、质疑等多种形式,分阶段、分章节进行集体或个别答疑[15]。

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并且个性特点较强的现状,只有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才能保证生物化学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在教学模式创新中,因材施教是关键手段[16]。

3.2 教学方法创新中应重视分组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基于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应及时的推出分组教学方案,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够分开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满足教学需要[17]。

3.3 教学创新中应在课堂上检验实际创新效果

无论是教学模式创新还是教学方法创新,都要在实施之后对实行效果进行检验。从当前教学创新过程来看,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创新效果进行检验,对个别不足之处进行适当调整[18]。

4 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基于生物化学的实际难度,要想提高生物化学教学实效性,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除了重视教师素质之外,还要制定具体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19],使其满足教学需要。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积极开展生物化学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应始终把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开展和国内外同行的学术联系与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

考虑到生物化学教学的实际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利用课程建设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保证整体教学实效性的提高[20]。

4.2 根据生物化学学科特点,选聘部分高素质专业人才

基于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只有合理选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生物化学教学在教学质量上有所提高。从这一点来看,生物化学学科应重视专业人才的选拔,保证生物化学教学取得实效。

4.3 制定具体的培训措施,积极开展业务培训

为了保证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满足教学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外,应积极组织相关培训,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标准,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5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获取知识,寻找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更多联系。让学生通过生物化学理论与疾病发生、诊断和治疗的联系[21],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进一步体会生物化学理论与技术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增强新知识的本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 大部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甚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针对此种情况,老师就要将生物化学的内容与生活常识、临床知识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医学高职高专毕业生除进入医疗系统工作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医药企业从事产品研制和生产等工作,这些岗位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物化学的实践教学旨在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如血糖、血钙的测定实验,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实验等,虽然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是非常不够的,因此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对体现实践教学的职业特色至关重要。综合性实验应在实验内容中将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交叉融合,实验材料和方法综合运用[1]。例如“小鼠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和血糖含量测定的比较”的实验,将动物实验、血清制备、分光光度计使用、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测定、肝糖原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等一系列的实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任务整体,既能反应物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又可综合验证理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以及思维能力,以适应职业的要求。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由实验指导教师提出选题的方向,实验目的和条件,具体实验设计、实施等问题由学生自行完成。这种自我发挥、自我实现的实验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职业培养目标[2]。另外,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查阅相关的文献,设计研究方法、路线。经指导教师严格的审查和科学的论证后,自主实施实验方案,分析整理研究结果。实践证明,这种实验模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素养,同时也能推进教师的科研进程,在师资、设备的优化配置方面有突出的优点。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有一定的开设难度,而建立开放实验室,学期结束后开设小学期实训课程,学生假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3教学方法的职业特色体现

从医学高职高专的育人目标和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出发,生物化学的教学都应强调体现职业特色的方法,如通过引用实例、角色扮演、基于案例的PBL教学法等,将生物化学的教学与临床或行业密切结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

3.1实例引用法

生物化学理论性强,代谢途径复杂,分子式、结构式多,单纯的理论讲授往往使学生感觉生涩难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实例引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引用临床病案、经典实验研究,或者医药领域以及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今后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脱节。如讲授生物氧化时,可结合甲状腺功能亢进、CO中毒;讲解糖代谢时,可介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讲解脂代谢时,可结合高脂血症、脂肪肝加以阐述;介绍氨基酸代谢时,可联系氨中毒、帕金森病、苯酮酸尿症等。通过这些临床实例的引用,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根据授课专业的不同,举例要有针对性。对医学及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结合医疗保健方面的案例;对药学专业的学生,最好能结合药理方面的案例,如讲解胆固醇代谢时,可以联系他汀类调脂药的作用机制。除了在课堂上引入实例外,课后作业和课程考核均可通过引入实例体现职业特色。如糖代谢章节,可介绍临床有关糖尿病的分类,然后要求学生查阅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依据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通过查阅病例知识,复习巩固教学内容。同时在生物化学的结业考试中,也可以改变传统的题型为相关案例分析。

3.2基于案例的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医学职业教学中,应以疾病问题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要经过精心的准备,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如维生素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典型的维生素缺乏症作为病例。老师将准备好的病例和问题制作成教学案例,提前1周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检索资料,对如何解答每个病例设计的问题进行准备。并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每组由1名学生对病例及其问题进行全面阐述,然后提出本组讨论的结论,同时还可以针对病例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其他组同学进行讨论解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讨论做出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观点给予及时的补充、完善以及必要的纠正。基于案例的PBL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提高,并且起到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的桥梁作用。

3.3角色扮演法

这里的角色扮演指的是在教学中始终强化学生作为未来的临床医生、护士或其他相关的职业角色[3]。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及考试环节中均要求学生从职业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如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始终设定学生作为临床医生,要求学生做出的分析和结论必须严谨、周密,而作为医生,必须要求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促进病人的康复,保证病人的安全。

4教师素质的职业特色体现

4.1知识结构的完善

尽管近年来的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是其知识结构并不一定非常完善。生物化学是很多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课教师,面对的学生往往来自多个不同的专业,如临床、护理、口腔、药学等。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与不同专业的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教师必须对不同专业的基本课程有所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部分生物化学教师其第一学历不是医学院校,而是毕业于综合、农业、林业或师范大学。这部分教师对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等有着比较深的研究,但是缺乏临床医学背景,对教材中临床学科相关知识难以展开和讲透,引用的临床实例也相对匮乏。针对这些问题,青年教师必须主动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将生物化学教学与医药相关学科紧密联系起来。首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及业务交流,主动阅读不同专业的教材或相关书籍,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和相关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后,生物化学的教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体现相关专业的职业特色。另外,可以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如来自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的临床知识较丰富,而来自其它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知识较丰富,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采取集体备课,研讨教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除此之外,广泛关注新闻媒体中有关疾病、食品、药品、营养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寻找这些内容与生物化学的联系,将这些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案例分析素材,不仅能够使生物化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双师”素质的培养

篇4

篇5

【Key words】 Biochemistry tes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ility; Integrated experiment

基金项目:2010辽宁省教育规划课题

作者单位:116044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

通讯作者:赵春艳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又是一门以临床病理诊断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1]。因此其实验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将实验课进行了整合。

1 整合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我们将不同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提供给学生(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检查情况等信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病例,去查文献,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确定此患者需要检查的一系列实验项目,然后我们进行汇总,把检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所有生化检测项目(血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血清β羟丁酸的测定、尿素氮及肌酐的测定)整合到一起,做成系列实验。这样全面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2]。

2 灵活掌握及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

我们将整合在一起的6个实验项目,为学生做好相关的实验准备,提供给学生模拟的实验标本(所有6个实验项目的结果均偏高),做系列检测,得出这6个实验项目的检测结果。学生根据所得的实验结果,广泛查阅资料,进行分组讨论,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此患者是否是糖尿病患者,有无并发症出现。最后由教师公布这些患者最终的临床诊断。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掌握并且运用这些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来分析判断患者的病情,使检验专业的学生不单单成为“检验将”,还能为临床诊断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合理的建议。由此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3]。

3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实验操作技能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立足社会的最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规范其实验操作,强调实验操作细节,注重结果的准确性。当实验失败或者出现意外结果时,老师均带领学生一步步的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仅是做实验看结果,还要注重实验操作的每一步,让学生知道,想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均不能马虎,都要认真对待。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我们让学生做平行管,这样能够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由此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

通过整合相关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参 考 文 献

篇6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336

国内刊号:31-1384/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7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仅在生命科学相关专业作为必修课开设,也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专业开设。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机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学科,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既包括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也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其关系,还涉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是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多、重点难点多,表现为生物大分子结构复杂、代谢反应途径多而复杂、基本理论抽象,是一门历来被认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有关改进教学方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探讨已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和互动式教学法等。生物化学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除了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外,多采用结构评分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仅占课程总评成绩的一部分(40%-70%),而将出勤、测试、课堂答问、课外作业等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实验教学非独立设课的还包括实验成绩。综合评定成绩的方式既能减轻学生死记硬背过考试关的压力,又能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知识积累,在高校这已成为必修课成绩评定的一种主要方式。然而,如何通过课外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避免作业流于形式而成为学生新的负担,在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中却少有探讨。笔者将传统统一布置课外作业方式与学生自主选择课外作业方式相结合,探讨了自主选择课外作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多元化课外作业方式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课外作业作为考查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都很普遍,作业类型包括完成教材所附习题、课程论文或教师布置的思考题等,因不同课程或教师在布置作业数量和类型上差异较大。就生物化学课程来说,课外作业除了必要的生化习题外,大多要求学生完成课程综述论文。但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在普通本科院校,除了少数学生能认真对待课外作业外,学生作业普遍存在抄袭现象,一类是同学之间互相抄,另一类更常见的是从网上抄,有的几乎是不加修改地照搬网上资料或别人已发表的文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认为课外作业要么太简单没有挑战性提不起兴趣(如完成教材所附习题),要么太难完成起来花时间(如撰写有一定要求的综述);二是教师在作业批改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在一些合班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因选课学生人数多,教师没有或者无法全部批改作业,而是采取按比例抽改,或只要上交作业就给成绩,对作业质量没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学生认为作业完成好坏一个样,抄与不抄一个样。这种不良现象延续到后续课程,就普遍出现作业不认真的现象,有学生总结完成课外作业的方式就是“复制+粘贴”。

笔者自2002年起开始承担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课程,采取了多种方式布置课外作业,发现布置生化习题或思考题类作业存在同学之间相互抄答案的现象,而综述性论文或需要查阅资料的作业,不少学生都是直接抄袭网上内容,只有少数学生能认真按要求完成。近年来,作业不认真和抄袭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反映出现代化网络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获取信息或知识的渠道,但若学生只是依赖网络进行简单的复制加粘贴应付老师,课外作业则形同虚设,仅能满足课程成绩评定在形式上的需要,而对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上毫无助益。有感于此,笔者结合往届授课在课外作业布置上的得失,在制药工程2011级采取了课外作业传统布置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多元化课外作业对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提升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制药工程生物化学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理论课单独设课不含实验部分,共48学时,2011级修课学生共3个班109名。第一节课先向学生说明课程成绩考核采用结构评分法,即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课堂测试(4次)成绩占10%,课外作业(4次)成绩占20%。

多元化课外作业方式的研究不考虑学生入学成绩和前修课程成绩,只在保持课外作业总量与往届一致的前提下,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作业方式。在学生选择前只提出对各种类型作业的基本要求,不提出任何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暗示,以避免对学生自由选择的干扰。学生选择情况由班长汇总,一周内可以更改,自主选择型作业按学生自己确定的类型和完成时间提交作业。对统一布置作业,只告知学生4次作业的布置时间和完成时间,具体内容不事先说明,以免学生避重就轻进行选择。

课外作业共4次,学生可选择全部由老师统一布置,也可全部完成自主选择型作业,或选择统一布置作业与自主选择型作业相结合(表1)。自主选择型课外作业类型包括文献综述、英文翻译、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结合实验写论文、实验设计、教材纠错、课堂讲专题以及学生自行确定的其他方式(表2)。

除统一布置作业按规定时间统一上交外,自主选择型作业按学生自己计划的时间提交(从第4周至课程结束后一周)。作业全部批改,给出成绩与评语,及时返回学生,并在课堂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不符合要求的作业返回重做,但修改后再提交的作业予以适当扣分。

课堂测试仍与往届一样,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点。一般在完成2-3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后进行一次,替代出勤点名和课堂提问纳入部分平时成绩的不足,前者占用课堂时间,而后者不可能覆盖所有学生。课堂测试允许学生翻阅教材和相互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期末闭卷考试按教学大纲要求出题,考核内容覆盖所有教学内容,题型及分值仍与往届基本一致,按统一的评分标准评分。

三、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课外作业选择情况

表1列出了109名同学的课外作业选择情况,大多数同学还是习惯于接受老师的统一布置安排,敢于自我挑战的还是比较少。11人(占10.1%)选择全部按老师统一布置完成,73人(占67.0%)只选择完成1次自主型作业,选择完成2次自主型作业的有24人(占22.0%),而只有1人选择完成3次自主型作业,没有同学选择全部完成自主型作业。选择3次或4次自主型作业之所以极少,主要是这些作业都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不能有相同的题目和内容(杜绝相互抄袭),不得抄袭网上内容或剽窃他人文章,综述和英文翻译有字数和格式要求,教材纠错要有依据,实验论文要有数据、分析、讨论和参考文献,实验设计要有一定方法和具体内容,课堂讲专题要事先提交PPT并试讲等。对有些自主作业的要求而言,学生还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可能认为完成起来较为困难,学生选择统一布置作业次数较多,一是认为可能相对要简单一些,二是有一致的答案可以相互借鉴。

(二)学生自主课外作业与能力培养

在7种自主课外作业方式中,学生大多选择了文献综述和英文翻译,这两种作业方式在其他课程也多被采用,学生可能更为熟悉,而选择其他方式则较少(表2),教材纠错只有1人选择,表明学生课外认真阅读教材的主观意愿较差,课堂讲专题或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则没有学生选择,说明学生还欠缺自我挑战性,还是习惯于跟着教师的步调走。从各类型作业的成绩来看,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一般能认真按照作业要求完成的能获得较好的成绩,相反还是有少数同学不能认真对待。

设计多元化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从不同方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如对“文献综述”、“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和“英文文献翻译”,都要求学生围绕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自行拟定综述题目或选择英文文献,经老师检查无重复及符合要求后按作业规定完成;二是培养诚实做人、不抄袭剽窃的科学素养:如学生提交综述论文时还必须提交主要参考文献的PDF电子件,英文翻译也必须提交原文及出处,发现存在抄袭内容时及时指出并返回重做;三是培养科学客观的求实精神:要求结合独立设课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完成“结合实验写论文”或“实验设计”作业,前者要求客观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处理,然后按照论文格式而不是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讨论,后者要求针对实验项目选择多种实验方法并进行设计,不能仅仅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抄写;四是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对各类作业均在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排版格式、参考文献格式、英文大小写和正斜体等方面严格要求;五是培养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提出与生化内容有关但目前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对某些存在争论的假说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所用教材及其他同类教材中存在的各类错漏予以指正。

通过不同类型的课外作业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对每位同学而言,都能或多或少地在上述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有所获益。笔者相信,通过这些点滴的积累学生会逐渐养成一些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体现在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不能仅仅将课堂教学当作传授某一方面知识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渠道。只有通过所有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教学、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的共同教育,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能独立工作、有一定创造性思维的大学毕业生,才能增强他们在自主择业时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三)学生自主课外作业与课程成绩

从表3可见,除选择3次自主课外作业只有1人而不具比较意义外,学生选择自主课外作业的次数越多,其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课堂测试平均成绩和课程总评成绩均呈增加趋势,课外作业平均成绩则差异不大(这与允许作业重做有关,重做后缩小了成绩差距)。从课程总评成绩分布来看(表4),选择2次或1次自主课外作业的同学在高分段(90分及以上)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6.7%和15.1%,虽然选择全部完成统一布置作业的同学在81-89分值段的比例达到27.3%,但没有同学达到90分以上成绩。这表明学生自主选择课外作业次数多少与其主动学习的动机有关,一般愿意在课外作业上多花时间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都更努力和认真一些。

结构评分方式在高校课程考核上具有一定普遍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从20%到60%不等。虽然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大家更关注课堂教学或实验教学研究,如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但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方法和效果研究也值得重视。平时成绩中除了课堂测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实验成绩评定外,值得教师探讨的是如何有效地将课外作业这个方式利用好,使其既能充分反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实际效果,又能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而不是作为让学生课程考核过关的工具。采用多元化课外作业可改变传统作业的单一性和缺乏变化,有利于减少学生被动应付和抄袭现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四、结语

生物化学教学研究除了探讨如何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上提高教学质量外,学生课外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学习效果也值得重视。生物化学课程考核多采用结构评分方式,平时成绩中课外作业占有一定比例,布置课外作业也被多数教师所采用。然而,传统作业方式较为单一,不易激发学生兴趣,作业抄袭现象也较普遍存在。采用多元化课外作业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课程学习效果,更能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科学客观、严谨细致、自主思考、探索求真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玉萍.多种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1):98-101.

篇8

对于一个患病的机体来讲,同时存在着机能、形态和代谢方面的改变。案例分析是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8]。如女性较为注意自己的形体,关注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比例正常,有些女性刻意减少饮食量以保持身材苗条,有的女性由于过度减少进食量而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教师授课时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这个现象,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再分析糖代谢的内容,最后回到案例本身,使学生既学到了糖代谢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及临床实践中,为将来的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基础[9]。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特别注重案例与生化知识点的相关性及相互联系。例如:我们选择糖尿病的病例,讲解了糖代谢中血糖的来源及去路,与学生一起分析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不仅讲解了糖代谢,同时还与脂代谢途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生化各章节内容从纵向到横向结合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请学生先分析,教师参与讨论,及时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有效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同时建立起案例讨论成绩评定方法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班病例讨论成绩由病例讨论课现场讨论各班成绩(70%)和个人成绩(30%)组成。其中讨论课现场讨论成绩由教师及学委组织的答辩委员会评出;而个人成绩则根据每人准备工作多少、答辩参加状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由学委组织学生评分。案例式教学考核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10]。

篇9

在临床医疗诊断中,生物化学检验的地位日趋体现,已经成为了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生物化学检验室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高职高专人才所需要的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方面的问题。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正确的医学伦理观。目前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90后,加之她们是独生子女,比较任性和自私,个人主义表现强烈,有叛逆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表现为依赖性大,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没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医学伦理观,所以无法扮演好检验师这一角色[2]。

1.2 实验课内容不完整。已往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内容虽然比较多,但是多数项目都是由技术人员准备,学生的任务比较少,不能很好地完成整个实验内容,导致实验教学的完整性不足。因为教学课时数的限制,安排的实验课就只是将注意点放在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中,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讲解。

1.3 教学模式呆板。已往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实验这三个阶段,学生真正接触实践的机会就比较少,因而直接服务的对象也就少了。这就造成理论和实践不能完整的挂钩,真正工作时欠缺经验。

1.4 教学方式单一。有些教学老师自身素质不高,把教学过程当成硬性任务来完成,嘱咐学生做些事务性的工作,却不传授他们工作技巧。除此之外,有些老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和责任心,只顾着自己能够快点完成工作,忽视了让学生自己动手[3]。

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

2.1 学生方面。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加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强化医德观念。要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观念,深切体会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知识理论的学习的观念,在空余时间,学生需要多看涉及自身专业的书籍,了解到检验师这一专业的发展动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涵养,提高自我道德修养[4]。

2.2 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和目标。以问题为中心,有利于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人才的培养。以前的教学目的是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智力。

2.3 优化教学模式。将已往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实验这三个教学阶段转变成基本技能、岗位实习、成果检验这三个部分,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习的第二年就进入实习阶段,有助于学生视野的扩展,增强责任感。

2.4 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将重点放在学习的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上,淘汰老套的实验和内容,更加注重综合性。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也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教授方式和深发式教学模式,实验课上增添学生到附院实验的内容[5]。在器械准备过程中可以加入学生,让其协助实验的前期准备,鼓励其设计实验方案。

2.5 建立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在安排学生实验的同时,可以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建立百分制的考试模式,其中20分为平时成绩,20分为实验报告,60分为实验综合技能考试分数。以此也可以看出教学中的不足[6]。

3 结束语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是将学校和医院紧密结合的重要桥梁,在发现教学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出解决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在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我院整体的教学水平。与之前相比,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然而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仍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仍需进行。

参考文献

[1] 瞿良,朱玉琨,王惠萱.循证检验医学在现代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29(9):857

[2] 李淑慧,陈莎,张阳,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105-107

[3] 武文娟,章尧,陈昌杰.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5):574-577

篇10

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与农业、环保、医药和食品等各领域有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这些方法和实验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但生物化学理论比较抽象,涉及的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因此是一门难教也难学的课程,要将这些深奥复杂的代谢机理及反应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目前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化学教学没有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近几年来,地方本科院校一般由传统的专科院校升格而成,其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区别于研究型本科和职业型专科人才,主要是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转型过程中,在人才培养与办学理念上盲目的追逐研究性本科院校的脚步。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往往定位在为学生考研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似乎该课程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不大。目前培养的学生,在生物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特色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能力人才的需求。其实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还是较容易体现地方特色,学生在学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代谢机理时,增强学生利用地方特色动植物资源,进行生物活性成分的分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2.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目前,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大部分还是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这样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学计划为指导,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阵地,重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较少。每个实验都是统一的实验指导,统一的目的要求,统一的操作方法。这种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实验的效果不好,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目前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一定程度地增大教学信息量,丰富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合大学课程的教学。但课堂形式还是采用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盲目做笔记,不利于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想象力的培养。

4.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目前生物化学课程的最终学业成绩一般包括期末考试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期中测试、平时作业等内容;期末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无法检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生物化学学科在不断进步,新知识、新概念越来越多,教材越来越厚,难点越来越多,学生投入的时间和产出的成绩往往不匹配。这样就导致学生上课时不去思考,只能死记硬背,就谈不上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了[3]。

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4]。我院目前有生物工程、植物科学技术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因此在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上应有选择性,即使各专业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生物化学知识,又照顾不同专业的特点。针对生物化学的一些概念和代谢过程难懂的情况,对教材内容要突出主线,浓缩理论知识,删繁就简,同时考虑专业及其后续课程的需求,尽量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生化反应讲解给学生。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以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等生物大分子为主线,详细介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代谢过程,突出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教学内容。其他部分,比如维生素、激素等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以一些生物化学有关的经典小故事,或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出发,做到各章节融会贯通,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调整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部分。在实验设置上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验课内容调整中,总体思路是注重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实用性,重视研究性与先进性,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具体内容以实验项目为载体,构建“基本型、综合型、创新型”三层次实验项目,形成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由接受知识到形成综合能力的逐层提高的实验课程层次化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科研创新型实验内容,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途径。课外开放生物化学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满足学生自我设计、自己动手的实验需要。

3.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形式必须多样化。一是改进传统讲授法,对传统讲授法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扬长避短。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要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状态;二是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讲解物质的新陈代谢时,可从学生熟悉的糖尿病、高脂血症、肝性脑病等临床疾病入手,采取案例分析讨论形式,消除学生学习物质代谢反应的心理恐惧感;讲解遗传信息传递时,可采用影音动画形式,将抽象问题进行具体化;讲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时,可采取列表归纳的形式,将各种生物分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归纳总结,便于学生掌握。三是课后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学习,主要采取问题探究的形式。在讲解部分内容后,老师可布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后查阅文献并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可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学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后,可布置问题“鸡蛋煮熟吃和生吃,那个更有营养?”,要求学生分查阅资料后讨论,将讨论结果在下次课时与全班学生分享,老师进行点评。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通过调整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4.优化考核方式。根据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优化,主要在于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能力,将课程考核方式由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转变为文献阅读、实践操作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创新意识的第一步是阅读文献,只有在阅读文献中才能体会到如何利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理论。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讲,文献阅读的要求不同,应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文献能力和理解科研的设计过程。当学生刚接触生物化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并讲解较早的相关综述,比较浅显,能够给学生由浅入深的宏观印象;当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部分授课结束后,建议学生阅读一些近些年的研究论文,重点分析作者采用的方法手段是如何支持他得出相应结论的;当物质代谢部分的授课结束之后,可给学生一个选题,比如葡萄糖转运与糖尿病、脂代谢与高脂血症等,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进行自由提问讨论,教师根据讲解的程度和回答问题的程度进行评价。

实践操作考核目前已经在许多院校重视起来了。它主要是考核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和效果,能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上的技能考核,可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考核,可促进学生认真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自身技能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在地方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师资水平需要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资源短缺等不足,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改进,进一步突出对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工作中,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思维,开拓生物化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建勇.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92.

[2]周述波.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13,20(3):105-108.

[3]侯新东,葛台明,盛桂莲.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1)1:04.

篇11

“生物化学”这一名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初为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化学引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前沿学科,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浸入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和过渡型双语教学。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学生入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保持型双语教学方式,第二语言也主要指英语。2001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对双语教学条件、教材及师资等做出了相关要求。学好生物化学是探索生命科学微观世界的前提。生物化学双语授课形式可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态、理论和先进技术。

本校在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生物制药等多个专业开展了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为更好的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工作,笔者从英语基础、开课时间、中英文授课比例、教材选用、授课过程、考核方式及学生学习感受等方面对已完成课程学习的三个专业的197名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问卷。以期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教师上课经验及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为该课程的顺利开展、质量提升提供指导与借鉴。

1 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1 英语基础问题

既然是双语教学,就存在中文和外文的交叉运用问题,学生的外语水平对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就英语而言,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完成了基础英语的学习过程,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其特殊性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你学习双语时的英语水平”和“你的英语水平能否满足双语课程学习的要求”选项,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尽管数据显示有72.3%的学生在学习此课程时英语水平为CET-4及以上,但仍有68.2%的学生认为个人英文的读、写、译能力无法满足该门双语课程的学习,造成英语水平或英语理解专业知识能力的高低成为其学习双语课程的主要障碍。外语基础好的同学学习积极性高,听课认真,善于思考,能及时把握课程要点,与教师互动性好。而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则将精力主要用在了专业单词的识记及句式语法的分析上面,导致无法及时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授课内容,从而逐渐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增加对双语课程学习的畏难、抵触情绪,慢慢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这是导致在“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选项中65.5%的学生投了反对票的主要原因。

1.2 知识理解问题

生物化学课程的另一特殊点是课程内容难度高,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抽象,系统性、逻辑性强,知识点交叉联系且与其它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如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关联紧密。同时,该门学科发展迅速,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是历届学生反映最难学的基础课程之一。调查数据显示,52.9%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形式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非母语环境下快速学习并掌握大量冗长、抽象的英文专业词汇对学生来说颇有挑战性,这也是学好生物化学的基础;其次是过高的英文授课比例将会影响学生在英文语境下对知识的概括理解、综合运用和逻辑分析能力。所以,能否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3 双语师资问题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距离双语教学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基础外语授课教师属于语言课教授,缺乏专业知识;而专业课教师又缺乏系统的读、写、译培训,影响了其对专业知识的表达与传授。目前,尽管国内从事双语教学课程的高校教师接触科技外语较多,但大多未有国外生物化学专业的学习经历,终究难以用英文以灵活多变、自由转换的方式驾驭整本原版外文教材。如58.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还停留着对专业词汇、实验方法及工艺过程的解释,无法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和系统表达。

1.4 授课方式问题

如何恰当的掌握双语教学的汉英比例,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使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相得益彰,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授课方式的选择、中英文的比例皆因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章节而异。如认为最适英文比例为50%的学生只占13.8%,而认为英文比例为30%的学生为33.3%,其他的学生则认为英文比例应该在30%以下。同时,χ杏⑽慕彩诜绞降奈示肀砻鳎83.9%的学生认(下转第73页)(上接第70页)为应以中文讲授为主,英文解释为辅。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静态生物化学部分和动态生物化学部分中相对较易理解和掌握的章节我们主要采用了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授课方式,而对综合性较强的其他章节则采用了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讲课方式。这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同时,笔者还尝试选取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查阅英文资料、撰写英文综述、开展英文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解,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兴趣。此外,为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展生物化学基础实验时,由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亲自指导,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强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1.5 双语教材问题

笔者调查发现,国内目前真正具有生物化学专业特色,适应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科类配套教材比较缺乏,大多数高校是采用一本中文教材加一本英文教材(或部分章节)的形式。这种专业教材的组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避难就易”的学习机会。如分析调查结果得出,71.1%的学生认为中文讲解的部分应为中文教材,而英文讲解的部分则应为英文教材,显然此选项是基于双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而做出的选择。也就是说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更倾向于掌握知识点的中文讲解,而刻意回避难度较大的英文学习方式,对英文教材基本置之不理,从而失掉了双语教学的目的意义。此外,考虑到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定时查阅最新的英文学术文献,搜索大量的英文网络资源,及时把前沿动态、研究热点、发展新趋势和新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但也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

2 双语课程的效果评价与思考

纵观整个匿名调查问卷来看,学生对生物化学双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较大,并未因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60.9%的学生认为此次双语课程学习的效果在“一般”以下。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课程的学习仅仅是为了提高其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对考研有所帮助,而未认识到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培养自己主动获取国外生物化学领域最新理论与技术的能力。

3 结语

双语教学是比较大的系统工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至今还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尝试,未形成熟的、统一的理论模式或教学经验。就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而言,本次调查分析不仅可为同类院校在开设学期、授课方式、师资配备、教材选择和过程考核等方面提供参考,也可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又适合我国教育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提供借鉴,更能为双语教学的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积累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篇1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48-0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各行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用人单位对于就业者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再一味注重学历,而更青睐于选择实践能力强、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毕业生[1]。而培养适应基层的高素质技能型、实践型医护人才,对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医疗战略的实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广大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基层护理人员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主力军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护理教育改革的着眼点[3]。为了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水平,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优秀护理人才,从教学大纲、考核形式、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对护理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开展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1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开展课程和专业建设、规范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指导方案,是引导教学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指挥棒”[4]。为了突出体现护理专业人才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征,培养实践型护理专业人才,增强其岗位胜任力,教研室与护理专业负责人经反复沟通及研讨,重新制定护理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在新修订的大纲中,从面向基层、服务基层、胜任基层的培养目标出发,在已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例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新制定的教学大纲更侧重于基础知识与临床病理现象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基本原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夯实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相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新版教学大纲从护理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缩减遗传信息传递、基因表达调控等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不大的分子生物学内容;删减和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相重叠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此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大幅增加实验学时比例,切实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 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生物化学考核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考核内容及形式片面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实践型护理人才的要求。为了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切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将护理专业的职业特性与生物化学知识相融合,对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核,并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及平时学习能力的考核。

在期末理论考试试卷中,根据护理学专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专业特点,以考核学生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增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此外,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制定量化标准,从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提问及听讲情况、平时作业和专题讲座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既往实验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为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容易造成学生投机取巧,轻过程、重结果的实验习惯;改革后的实验考核项目更为全面,包括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书写、主动实践能力及协同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

3 理论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内容抽象繁杂,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掌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教研组从护理学专业角度出发,定期开展教学方法研讨会,确定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案。

1)问题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与临床护理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5]。如在讲解维生素D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儿童佝偻病及成人软骨病的临床实例,然后引入问题:“佝偻病及软骨病和维生素D有什么关系?对于佝偻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有什么样的特殊性?”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相应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护理要点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使学生能够在课后主动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性学习法,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自主分析、寻找研究性问题的答案[6]。例如: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后,确定研究专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在讲解完糖、脂类及蛋白质代谢后,启发学生将胰岛素代谢异常在糖尿病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不仅使学生全面复习三大物质代谢及调节过程,同时对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机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3)小组合作式学习法,即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开展学习及讨论[7]。如在讲解完蛋白质构象病后,让学生对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护理要点、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文献查阅,形成论文综述,小组成员集体学习讨论,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分析及应对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全面实行教学改革后,为了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各任课教师在课堂授课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经常通过课代表及班级干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力争解决问题。同时,教研室建立生物化学师生学习QQ群、微信群、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及Web学习平台,在网络上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物化学图片、视频、PPT等资源共享。并通过QQ群和微信群及时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上述多种渠道的努力,加强师生交流,使教师同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4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巩固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规范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具有重要意义[8]。实施教学改革后,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生物化学课程需要,课程组精选与临床联系较密切的“血清转氨酶活性的测定”及“血清胆固醇测定”等实验。在实验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转氨酶”“胆固醇”等检测指标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书写学习报告,将枯燥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与生动的临床生化指标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为教师讲解及示范―学生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后,增加学生的实验预习任务,强调预习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实验涉及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及原理、临床意义进行总结,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从整体上认识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结束后重新回顾问题,讨论及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实验教师难以对每名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全面指导。因此,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先由实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当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或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时,教师并不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逐步引导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最终自主完成实验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能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5 结语

生物化学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但又一直是让学生头疼的“难课”。护理学专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要想切实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护理专业特点及学生特点,挖掘生物化学理论、实验与护理学专业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以“朋友”的身份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步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格、胜任的基层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丹丹.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问题与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5,17(6):46-47.

[2]王黄磊,毛乐乐,卢星星.医学教育改革的多方需求[J].西北医学教育,22(3):432-434.

[3]吴小飞,王莹.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3(1):159.

[4]邢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46-47.

[5]崔波.“问题式”教学法在一体化课程中运用的探讨[J].职业,2014(6):97-98.

篇13

一、在运用任务性案例教学方法时需要明确的问题

1.制定明确的目标

对于任务型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是注重结果导向,这个指标不单是教学中的重要点,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有明确的目标及方向。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制定任务时,要将教学的重点巧妙地融于任务过程,对于教学难点,要针对性的增加任务步骤。只有教师将学习目标足够细化,才可以让学生按照原本的规划进行任务,最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练的掌握教学内容。

2.适当把握所制定任务的难易度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参与到任务中来,教师在制定任务时一定要结合客观实际,在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与生活实际相匹配。还要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学任务产生兴趣,同时只有任务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才可以让任务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完成教学相长的目标。

3.在任务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

任务型案例教学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很好的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只有在过程中形成互动,教师才可以辅助学生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学生也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互动方式可以是互相提问,也可以小组辩论。

二、如何对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进行任务案例设计

根据生物化学课程的主要特征,细化生物化学的课程章节,使之与设计的任务型案例契合,再结合多媒体等硬件设施,将案例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具体设计方法可以参照以下步骤。

1.针对性的积累素材

艺术源于生活,同样案例的素材也主要来源于生活,例如毒胶囊、人造肉等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可以用来给学生作为案例素材。如果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教育教育意义会更深刻,例如非典对生活造成的影响。另外,案例还需要有具体的情节,相关的数据及细节信息体现,教师要提前做好详细调研,以便于案例在出现漏洞时,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结合实际案例整合新案例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适用的现成案例,就需要教师对前期搜集的案例信息进行整合,对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重新编写,如在编写“毒胶囊”案例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胶囊的化学构成及食用后对人身体造成影响方面探究,使学生在了解事件根源的基础上引发其他思考。

3.有效组织案例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建小组讨论、问题互答等多形式的任务案例教学,教师在任务进行要实时的把握教学节奏,及时的发现学生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指导,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三、任务型案例教学法是怎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

1.任务型案例的准备过程有利于学生共同学习

教师在布置任务案例后,学生需要从课外搜集有用的信息,整理成小综述,在这个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知识及能力都在潜移默化的提高。例如DNA测序技术在课堂教育时,教师论述其目前的特点是成本居高,但通量却很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查找到第二代的测序技术主要代表是Illumina/Solexa、ABI SOLi D,Roche 454技术,它已经实现了成本降低,通量和效率反比例上涨,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之后的第三代代表是SMRT及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三代不仅将人类基因的测序成本降低至1000美元之下,更值得欣喜的是通量并没有降低。这项技术使得遗传病的治疗变得简单化、便捷化,还可以使医疗向个性化发展,达到保健身体的目的。案例型教学在1个小团队、2名学生的PPT中完成了教学内容共享,让平时鲜有接触的高端科学技术走进了课堂,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科技改变生活的道理。课堂上的积极互动,课堂下的深入研究,都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掌握学习知识。

2.任务型案例与专业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在准备PPT报告的过程中,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小组成员把生物化学的有关原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例如在教师教学三梭酸循环是糖代谢的经典途径时,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会查阅医学类书籍,找出三梭酸循环其实与中医五行循环有共通之处的特点,他们都由五个基本物质及关键部分构成,都同样不可以反向进行,都以不同的速度与外界的物质、能量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其他物质。还可以得知中医之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见效缓慢,主要是与西医的治疗周期不同,中医主推的是通过调节五脏六腑来逐渐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不同于西医的立竿见影,调理过程更加适合于慢性病症。随后,生命科学发现三淡酸的循环交流是存在于人体内较强的精确小循环,因此得出,在三淡酸循环理论基础上的西医理论更适合于急性病症。在此案例的分析中,学生将生物化学理论与中医理论有机的串联起来,既使得课堂氛围积极活跃,也使得学生在课下的知识储备量增加。

3.任务型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作为接收者的存在,教师乏味的授课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疲惫无积极性。任务型案例在讲解时大部分需要以PPT形式,配合之前预演好的动作,可以让教学活动丰富生动。例如在学习生物氧化时,其中一部分知识涉及“旋转催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配合形象的肢体语言进行讲解,使得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切身体会到被人认同的感受,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增强了语言及肢体表达能力,既增强了自信心,也可以将此技能运用于生活当中。

四、运用任务型案例教学法后对生物化学课程的作用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快速的达成教学目标,更可以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速度。一直以来的传统教育方法,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下降,缺乏对教学知识的思考,只懂得一味的接收教师传授的课本知识,而评判学习效果的方法大多是以考试为主,极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害无益。实行任务型案例教学方法后,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引经据典的过程中更是温习了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在师生互动、分享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开放性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提高。在生物化学这一复杂的学科引进此教育方式,无疑会对课程乏味的现状完成优化转变。最后要强调的是,任务型案例教学法虽然可以对教学方法完成升级,但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我们需要依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套用适合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只会让教学形式趋于本本主义,不仅浪费精力,还会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探索,让任务型案例教学法在适用的课程上合理运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运用任务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要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进行细化,使案例更加适用于本学科,切忌盲目的追求新颖化,这样才能对教学效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小林,陈纪鹏,却志群,等.Seminar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7(01):278-280.

[2]徐敏,李平明,吴小琼,等.高职生物化学课MES下多元化教学法应用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54-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