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校环境建设规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校环境建设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校环境建设规划

篇1

一、教育建筑的功能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空间还是学生的精神环境

今天学校的功能则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物质空间,它还应为育人提供专门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环境。学生的思想、行为都在这个环境里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必将给学生的心理、生理带来重大的影响。校园空间的组成,一草一木、亭台楼榭都对学生对生活环境、大自然生态、艺术、科技的认知有深远的影响;校园多元性空间产生自然的语言交流气氛,对学生提高沟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优美愉悦且富于变化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的情绪高昂,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笔者在参与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园建设工程设计招标(本项目为中标项目,并评为2009年度市优秀工程设计方案一等奖)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校园空间与学生心理生理的关系不断尝试和比较,通过借景周边环境和内部造景的形式达到为师生的校园生活创造了优美的环境,穿行于园林式组团之间,步移景换,水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的效果。

“大江前横,明月直入”,借用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东莞可园内著名景点邀山阁的对联,通过这副对联可以形象地描绘新校园用地的良好规划前景和潜力,同时又赋予新校园规划的两大主题。结合宽敞的北海水道景观和深厚的岭南园林文化,两大主题被概括为“一线”和“三园”。

“一线”是指一线的北海水道江岸景观带,新校园规划中各组团均沿江岸景观带排列,组合宛如一泊于江边的轻舟,隐喻医护事业就像一叶救死扶伤的“生命之舟”。各组团的建筑空间向江面开放,相互吸纳,互为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沿江景观。同时宽敞的江景引入也为校园环境赋予了丰富的水乡文化神韵。

“三园”是指新校园规划内的三个园林式组团:即教学区组团,中心组团和生活区组团。三个组团相互紧密联系而又各有洞天,吸收岭南水乡园林文化之精髓。在空间序列规划中舍弃一般校区规划里面的平铺直叙的手法,以一种自然而又有序的空间序列来组合校园的功能分区。教学区临近江边,避开吵杂的交通干线和十字路口,生活区也享受一线的江岸景观,避开道路和高压线走廊的干扰,运动区以相对集中和分散的布局接合教学区和生活区,大大方便了师生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用新派岭南园林设计手法重现岭南水乡园林艺术的精华,同时创造出和谐的交往空间和浓郁的校园学术气氛,整体校园风格和空间与周边环境达到了和谐统一,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理想结合。

二、学校环境空间类型组合

从宏观上说,建筑创作的依据是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的需要,满足技术安全合理的要求,满足时代审美的需要。从具体的学校校园规划及学校建筑的设计角度来说,首先建筑师应充分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行为发展等因素,创造独特的校园环境序列,创造丰富的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以满足各种活动的需要,使得学生在一个适合他的成长环境中,成为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的现代新人。

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园建设工程设计之中的“三园”之一的教学区组团曰:“别有小筑”。三栋教学楼与四栋实验楼交错围合,以连廓相通,教学楼底层架空,单体之间围合成若干内庭和中心庭园,符合南方地域的气候特征。由于在卫生职业教学中教学与实操并重的特殊教学模式,组团内教学楼与实验楼通过层层连廊紧密结合,大大方便了学生和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园”之二的中心组团曰:“上善若水”。中心组团布局由行政办公楼、艺术楼、图书馆、报告厅、多媒体大课室和多媒体阶梯大教室围绕中心湖面组合组成,并用连廊亭台连接。行政(办公)楼和艺术楼组合为一个半圆型的组合式建筑群体,围合成入口广场,背面与依水而建的图书馆等单体建筑围合成一个中心湖面水体景观,各单位形态各异,或分或合,“高墙冷巷,连房博厦”,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间的形体空间。 “悠悠烟水,澹澹云山”,开放式的中心景观同时以一个宽敞的正面引入了北海水道江岸景观,优美的江面和校区中心景观的水体相互呼应,虽隔尤联,辅以连廊,水榭木亭等景观小品,使得水乡文化,岭南园林文化,校园文化在中心组团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各单体通过连廊和景观过道使生活区和教学区相连,为师生的校园生活创造了便捷的通道和优美的环境,穿行于园林式组团之间,步移景换,水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

“三园”之三的生活区组团曰:“片山斗室”。居住空间以自由的方式排列组合,与食堂、体育馆等单体建筑及体育运动场地相互交融,整齐有序而又不拘一格。食堂布置在学生宿舍区和教工宿舍区之间,体育馆以仿古的造型辅以现代材料塑造了崭新的校园形象。馆内空间宽敞,灵活多变的空间功能满足了学校的多种使用要求,实现了一馆多用的良好经济性。

2.1各种教学活动的特定空间

普通教室、语音教室、微机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及篮球场,乒乓球场等,这些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对知识吸取的过程必需的特定空间。这种空间在设计上主要应注意满足各特定空间的功能需要,设计上应充分研究空间的功能性质,在空间的尺度、空间质地、空间形状上深入推敲。在空间尺度研究上应根据使用对象的生理特点,考虑空间中的布置及尺寸感。空间质地研究主要考虑空间的采光、日照、通风条件及特殊功能的使用要求。

2.2多层次交往性共有空间

学生的行为发展需要进行交往,以往学校建筑往往忽视了这一空间的主要性,学校课间交往只能利用教学楼层中窄长拥挤的走廊进行简单的活动和少量的交流,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从青少年身心发展来看,提供有一定面积的交往性空间,有助于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师生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让老师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更好地引导学生做人处世。这种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除户内空间外,利用户外的广场,架空层、草坪、亭台、长椅,花园环境等,这种通过自然的景观营造的环境能使人的心里产生轻松的感觉。户内交流空间的营造可以通过宽敞的门厅、尺度适宜的过厅来实现,这些建筑元素既可再作为交通联系的部分,又可以发挥其在课间的交流及放松精神的作用。或者在教学建筑中单独设置特定的休息空间或者专门的平台,可以是开敞的也可以是围合的。这些空间因相对的独立性而不扰,而且可以起到丰富空间感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学建筑中具有活力的弹性空间。

2.3娱乐、活动空间

娱乐空间是学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乐园,对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娱乐游戏是他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需要。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教师可以寓教于乐,通过各种模拟的生活,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并积累生活经验。在校园规划中,娱乐活动场地可以是户外一块特定的带有特定娱乐设施的场地,如足球场、篮球场,也可以是室内的活动空间,如音体活动室或上人屋顶的活动空间等。这种空间要求更有亲和性、变化、趣味性。如利用挖空的片墙、构架等构件组成的户外空间,让学生在这些空间自由穿梭,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2.4教师办公、学习、研究的空间

以往学校建筑往往忽视这一部分的空间设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全力以赴,活化教材,灵活教学才能使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这就需要给教师足够的研究学习空间。办公室空间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方便与学生的联系,在平面组合设计时可在一部分相对开放的位置设置教师休息室,既可以作为教师课间休息之用,也可以充分利用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建筑这一时时刻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空间应该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中应充分重视“人”这一因素。唯有充分研究学校建筑空间的特点,才能创造出属于他们的乐园。

三、设计方案中要解决的问题

规划与建筑设计总是形影不离的,两者既互相制约又相互支持。

3.1构筑流畅的交通路线

学校的交通流线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使用,校园内交通应当简明、直接。

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园建设工程设计之中在校园的交通规划中,在保持用地特性和尊重周边环境的前提下,将主入口设于东侧粤晖景观大道,以直入式的景观式入口展现丰富的校园群体景观,圆月形的入口广场分流了进入校园的车流和人流。次入口设在用地南边的辅道,方便外来培训人员的使用。环形校区道路连结两个主要出入口和北面的后勤出入口,使车流不随便进入三个主要组团,三个组团内的人流可通过中心庭院及架空层与连廊相流通,大大方便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在沿江水岸将护堤的抢险通道融入校园的整体环境中,形成丰富的沿江步行休闲空间,充分利用了一线江面的景观资源。

3.2功能分区明确的校园规划设计

在这里校内主要道路是校园规划组织的骨架,其走向一旦确定,校园的总体布局大体上就定了,故道路的设计应起到将校园进行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的作用。根据设计的需要在校园规划上将学校分为以下几个区:①校前区;②一般教学区;③体育活动区;④综合办公区;⑤生活区,校园规划主要道路应该将这些空间按功能的需要联系起来,同时它还应该作为消防所必备的通道,考虑到人群集中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次出入口,作辅助通行之用和学校供应的进出口。

3.3单体建筑设计原则

总体立面设计

该设计应考虑现代校园建筑的特色,以平实而整洁的手法来处理它的造型,以保证新校区建筑形象的整体性。稳重、典雅、气质内含、不张扬,但自有一片天地,空灵性玻璃游离地穿插在其中,是肌理、韵律、层次、质感、动感、力度、重复的表现。形成整体中有变化,有变化而不离其中的统一性、协调性。更有点点绿意穿行其中,一座有规整功能、流动空间、立体景观、现代立面及富有生命的建筑呈现出来。

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学校新校园建设工程设计,在校园单体造型的设计中,我们希望校园建筑体现一种端庄、稳重、朴实、静谧的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同时也融入鲜明的时代感,现代感,与时俱进,不做简单的复古和拼凑。在选材中运用仿清水墙面砖、板岩等介质与周边环境和粤晖园的仿古建筑对话,形成古朴、纯净的主旋律,以钢材、金属百叶、铝板、幕墙玻璃等现代材料响应时代的风貌。在园林设计中提取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要素,篆刻,宫灯,木拼花,月亮门等构件以合适的尺度,比例,色彩,肌理重现在建筑中的各个细部之中,第五立面中不照搬古典建筑中的坡顶方式,以轻灵出挑的钢构件再现传统坡屋顶的风韵。深灰色和木色的铝合金构件模仿木拼花格窗及栏河,细腻而不失现代感。水体,通廓,木亭等园林构件穿插在庭院中,辅以竹、芭蕉等岭南水乡园林树种,渲染出建筑群体高雅的文化氛围。

篇2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当代高等教育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高校迎来了一个新的建设。几乎每一所大学都面临扩建、扩招的任务,几乎每一个大中型城市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兴建大学城。不久的将来,大部分人都能上大学将不再是梦想。因而校园建设的规划者、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代的要求,慎重地把握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根据当前多元、综合的办学模式,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校园社会化、开放化的现实需要,以组团化、网络化的建筑设计融入自然环境,并考虑校园的动态发展和未来需要,从而最终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校园建设规划注意的问题

1.1 科学筹划,协调发展

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普遍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如校园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空气环境的控制等等; 第二方面是针对校园发展的特点而言,校园规划不是一个终极的完整状态,在规划之初就应为学科增长、新的功能组团的产生留有余地,使规划结构呈现一种可增长的、灵活的状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第三方面是理性观与动态观的协调。

在规划中将校园的理性、有序与环境的灵活、浪漫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图书馆、教学实验楼、办公楼等设计的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后,可形成多样而协调、有机且具弹性的规划体系。

在建筑设计中强调与大自然相协调,室内环境应具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以尽可能地降低能耗有的高校原本可利用空闲地就少的可怜,在建设规划中不是考虑如何使用和提高这仅有的土地利用率,而是和别的高校进行攀比。你有什么我也建什么。

搞建设规划时要结合国情、校情,眼光要放的长远一点。不能不顾实际乱铺摊子,只注重观赏性,不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个别高校因为规划的不好,部分师生迫不得已住在校外,不但居住环境不好,有时连安全也无法百分之百的保证。

高校建设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建设规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定要讲究实际,注重效率和效益,逐步推进,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充分考虑财力、物力的可能。

在建设规划制定中,要从注重确定与安排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要明确对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在内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强制性保护。建设规划制定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校运行低成本的要求,要把眼光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关系点上。

1.2 从宏观处着眼,从微观处着手,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

所谓从宏观着眼,就是从整体上进行规划,达到长期布局合理、层次错落别致清晰。高校建设规划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现代意识。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真正为以后的长远发展起到勾画蓝图的作用。避免因为规划的短视造成长远建设的被动。建设规划就是事先决策,分期实施,描画出发展的框架,做出总体规划。

所谓从微观处着手,就是在编制建设规划中应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高校目前普遍存在土地资源短缺。所以就要细到哪里配套什么,哪块土地怎么安排,环境怎么改造,留出多少绿化地;哪里的路上修过道暗沟,水电暧、通讯、排水、排污、煤气等管道穿路敷设及维修的便利都要考虑到。即使临时需拆、安的管线也要事前考虑到,虽然当时可能投资会稍微多一点,但总比过一段时间扒路、拆墙、打洞等好得多,也节约得多。

1.3 空间环境人文化、生态化

现代教育强调人的素质教育,包括社会人文、做人品德、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陶冶。因而在校园中需要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师生可以不期然地相遇和交往,使智慧和创意在交谈中得以激发,使学生在课内、课外均受到来自环境和师长的熏陶,使学生在相互理解与互助中学习做人道理。

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是多层次的。由室外多层次的绿化平台至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再至室内,其目的是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为了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常常将校园分成三个大系统进行设计。其一是全校生态园,也是校园的中心园区。以自然山丘、水系原貌为主体,加以系列小广场、人行步道穿插其中,使人可以亲近自然;其二是群体组团,包括建筑群之间的和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原有树木、水体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对环境适当加以改造;其三是在建筑物内部,加入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内部天井、中庭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廊道绿化等。校园三大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建筑与生态环境更密切地相互渗透和共生。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教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知识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当前高校建设规划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我国,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均发生了变化。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量上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1.4 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

校园向社会开放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校园愈来愈承担起地区文化资源中心的作用,同时社会也期待着校园研究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校园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开拓型的人才,也需要与社会交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锻炼。

校园规划开放化的方式有多种。其一,是资源共享型。如在规划分区中,尽可能将体育服务中心、图书资讯中心、科技产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其二,是联合管理型,将后勤生活区( 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食堂等后勤服务功能) 交给校外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其他集团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或与校方联合管理。这要求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后勤区的相对独立;其三,是产业转化型。随着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日益密切,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这部分功能用地会越来越超出预计。这样一个“社会校园结合部”其实是社会从教育中受益,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在实习中成长的中间地带。规划中既要考虑预留用地,又应顾及本区与校园其他功能区的关系。高校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制定建设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做到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1.5 校园建筑组团化、网络化

教学建筑的组团结构、网络结构为现代大学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可能,当前的许多新校园规划都反映了这个发展趋势。经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教学建筑呈现的综合化、组团化、网络化倾向相对于传统分散的单幢建筑有以下优势:有利于设施集中、资源共享,由于各教学建筑间的联系紧凑、集中,为学生使用相邻学科的资源提供了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设施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大规模建设,由于组团化、网络化设计往往采用统一的柱网和构件,可以相对大批量地生产,从而节约了投资。将建筑物尽可能地集中还可以保留更多的、相对完整的发展用地,也节约了土地资源;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往、交流,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形成教学中心区的空间环境气氛。在教学中心区中,合理组织步行空间,考虑交通的人车分流,一般以图书馆、教学大楼为中心塑造环境及景观,并以景观小品、构筑物等提升文化品位。

1.6 要考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校园的规划必须考虑自身的持续发展:a.校园规划须体现大学校园所在地域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环境;b.校园规划须注重地方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大学校园所在地域的资源开发与整合将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地方上的文化名人等将给校园小环境带来人文气息;地方上的学术信息交流、师资、图书等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人文环境建设;

c.校园规划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校园规划要考虑学校的持续发展,要始终如一地保护校园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原则要遵循“减少消耗,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比如,在校园规划中应尽量少用人工改造地形,在原地形基础上可根据总体规划适当改造,但尽量不要破坏原来的地形特征,以保护原有的生态;建造各种生态建筑,强调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以减少校园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d.校园规划要留有余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高校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 结论

大学校园规划必须满足学校使用者的需求,注重人性化尺度,营造人文环境,保护校园生态环境,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展望未来,大学校园规划必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必将规划出适合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的人文特色校园。只要能从上述几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改变重建设,轻规划的思想,高校就会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又能协调有序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吉大南岭校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55

1 高校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思路

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原为吉林工业大学所在地,学校组建于1955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原吉林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汽车、农机为特色的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15所高校之一。

校园占地面积广,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在校园总体规划上办公区应是务实、高效、勤政的;教学区应是干净,勤奋,宁静,优雅的;生活区应是温暖,舒适,整洁,文明的;运动区营应是轻松活泼,富有朝气,昂扬的。整个校区的自然景观突出特色应该呈现绿色调。功能区的绿化带应该与建筑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环境营造上充分考虑师生需求,创造恬宜人静、和谐自然的校园环境。着力改善教师住宿用房及塑胶球场的改造。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不断改善学生食宿条件,作好宿舍调整规划,改善就餐环境。整合现有资源,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聚精会神地谋划学校建设,推动学校建设。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抓住一切机遇,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协调好部门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建设环境,加快建设步伐,改善办学条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达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美丽校园。

2 高校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在校园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因为是老校区,又坐落在市中心地带,校园建设用地明显不足。教学楼、学生公寓、公共设施及体育场等不能满足学校建设需求。无法合理安排各功能分区,由于我校建筑多为原有建筑,新建筑地点的选择只能是见缝插针,所以造成功能区划分与使用功能不尽合理的状况。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建设也迅速增长,但与之相配套的水、电、气、暖、管网等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管网老化,容量不足,消防系统存在隐患,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系统。道路功能不明确,道路与交通组织不佳。缺少地上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场,缺乏有效的交通组织与管理。照明、宣传、标识等设施缺少系统规划,环境设施不全。缺少公共环境艺术设施,文化品位与景观质量不高,反映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人文景观不足。上述问题的存在,有高校扩招造成办学规模扩大与资源紧张矛盾更加突出的原因,有地理位置的原因,有长期投入不足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统筹规划。

3 高校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措施

加强对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校园建设规划是学校一个时期内总的发展建设的依据,是校园建设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因此,校园建设规划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学校长远总体发展规划,由有关部门共同调研制定规划草案,根据学校总体建设规划进行修改,最后由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各相关职能部门分步组织实施。做到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科学规划校园近期和远期基本建设。校园总体规划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根据阶段性发展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由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规划设计单位结合学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指向,做出近期和远期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经学校讨论同意,报请省级主管部门批准,使之成为学校校园建设必需遵循的法规性文件。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确保各项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校园规划建设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自筹、社会投资合作、项目租赁等方式进行筹措,还可以争取和利用省拨资金和各项减免政策等,以缓解资金紧张。学校将根据资金和用地紧张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保证重点,分期分批地实施建设工作。加强相关制度建设,科学决策,充分论证,合理设计,保障实施。校园规划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和管理规范要求,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科学设计、充分利用的原则组织实施,健全有关规划、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工程设计、项目招标、质量监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健全议事程序和规则,维护校园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严肃性,确保校园建设规划得到贯彻和落实。

向外拓展校园用地。由于历史原因,我校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相对集中在老工大校区。而老校区地处城市中心,面积不足,空间到了拥挤无序的困难境地,越来越凸显出校园用地不足造成的发展障碍。因此,我校更应在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上下功夫,突破老校区地域范围上的局限,向周边地区拓展办学空间,从而大力推进办公用地、教学用地楼、学生公寓用地、体育运动设施、大学生文化中心等基本办学条件的规划建设。

充分发挥设施的功能,完善功能布局。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步调整并完善建筑的功能布局。在校园基础设施改造的基础上,整合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创造人与环境的和谐美好空间。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科学设计、统筹规划、谋划长远,对我校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进行改造建设,做好老校区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设施老化陈旧的状况。同时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重新审视校园建设规划,设计先进并留有余量,做到一朝投入,长期受益。做好给排水系统、电力系统、供热系统、校园安全系统、校园环境等五个方面的改造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优质大学校园和建筑不仅在具体的区域,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更加突出体现在其独特的学术氛围,并直接影响到环境,人员培训和规划。一所大学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传统的更凝结成物化校园建筑。为此,校园应加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精神内容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教育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时展和教育变革对大学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校园规划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地域特征,多层次交往空间和文化特色的营造,生态化、园林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无不体现着这种规划的要求。同时,随着近年来我省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高校目前的校园规划已不能适应学校办学发展的新要求。为有利于今后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学校基本建设工作有序进行,避免新建设项目在选点上存在的随意性、主观性、人为性、不科学性,要强化校园规划意识,为教学、科研创造优质、高效的物质环境。同时,校园环境建设是通过校园的规划来体现的,校园规划要根据学校的规模和性质,从整体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园的地形地貌,努力营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校区。准确把握现代校园的特点,为教学、科研和生活创造优质、高效的物质环境,力求体现功能上的先进性。立足近期建设,着眼长远发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节约用地,注重生态保护和实施运行的阶段性。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塑造符合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高雅品格和富有艺术性的建筑形象。

篇4

二、总体目标

按照“整体规划,分年实施,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推进全市中小学“园林生态校园”建设。一是力争用三~五年时间,使全市中小学校校园绿化达到标准、校园美化特色鲜明、校园环境错落有致。二是通过园林生态校园的建设,增强师生的环境意识,激发师生创造美、热爱美、欣赏美的自觉追求;发挥园林生态校园“物化语言”的效能,提升办学品味;三是有机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环保、绿色的生活习惯。把学校建设成资源节约、环境和谐的生态型校园。

三、主要任务

校园生态环境是学校文化的外在形象,是教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按照“绿化、美化、文化、生态”的要求,建设清雅、朴素、整洁、文明的园林生态校园。学校园林生态化建设要面向未来,起点高,立意新,立足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1、校园的绿化。校园绿化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遵循自然、整体和谐原则。校园内的各类建筑风格色彩与园林绿化应形成有机统一。不仅要发挥服务教育教学的作用,还要使园林生态校园成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调节器。校园内实行多层次复式绿化,在不影响教室采光的前提下,以高大的常绿乔木和攀援植物为主;提倡建设开放性的绿地,增加师生的活动空间;花草以当地常用应季花草为主,搭配适量多年生宿根花卉;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降温、滞尘、减噪、杀菌、增加空气潮湿度等生态功能。校园绿化率应占校园面积30—40%。

2、校园的美化。加强校园环境整治,美化校园环境。设立文明宣传橱窗,定期刊出文明、节能环保、绿化美化等内容。设立环保标志牌,悬挂环保主题的图片、作品,学校宣传媒体定期刊出或播放环保内容的节目,努力营造环保氛围。按照统一性、个性化、层次感、差异对比、色彩和谐等艺术要求,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的资源条件,有机地组织空间布局,创造注重自然的生态校园环境,追求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高度统一,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

3、园林文化的建设。学校的园林建设,要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提升学校的历史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蕴含学校的办学理念,张扬师生的价值追求。绿化美化要体现园林艺术的意趣,建筑景点要洋溢着学校精神的意蕴。努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藤、一石一水,都富有灵性,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4、校园的生态建设。各学校在创建过程中,要注重贯彻生态理念。最大限度地从节能、环保、节水、节材上做文章,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体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原有资源,进行改造。要挖掘社会和自然资源,组织师生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突出地域特色,少花钱多办事,既能节约教育经费,又能使师生在建设校园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四、实施步骤

全市中小学园林生态校园创建主要分四个阶段;

1、规划设计阶段(2012年)。全市中小学要积极开动脑筋,聘请相关设计人员,做好自身园林生态校园建设规划。

2、试点阶段(2013年)。各县区(开发区)教体局都要结合实际开展试点,做出样板。市局拟在市一中高中部、市二中高中部、三中高中部、市十中、十七中、市十九中红角洲新校、市外国语学校、一专昌北校区、汽车机电学校昌北校区、实验中学高新校区等一批学校完成园林生态校园建设工作。

3、全面推进阶段(2014年)。市属学校应完成园林生态校园建设工作。园林生态校园采取申报制(申报细则另附通知)。并择时召开园林生态校园建设现场会。

4、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全市中小学基本完成园林生态校园创建工作,召开全市园林生态校园建设总结会,重点表彰一批园林生态校园。力争至二〇一五年,各县区(开发区)创建园林生态校园数应达2—5所,市直学校、事业办学校、民办学校创建园林生态校园数应不少于10所。

五、工作措施

各地、各学校要把园林生态校园建设工作纳入教育文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中,确保按照《方案》的要求,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篇5

2004-2007三年间,我校历经合校、升本、搬迁三个历史时期,外语教学体验中心也相应的经历了整合、改建、搬迁、新建等几个阶段。由于2006年底新生必须入驻大学城,大学城的实验室建设任务紧迫,然而,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整个实验室系统进行规划、研究、设计、组织、管理,而绝不仅仅是购置几台设备而已,其中,好的规划是实验室建设成功的前提。我们以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08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为指导,制订了2006-2009年实验室三年建设规划。通过严格管理、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和细心整改,这个三年规划已经完成,本中心也成为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一 我校规划与建设的管理机制

外语教学体验中心的建设,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一起被纳入新校区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由学校教务处、外语系、资产管理处对中心建设统一管理,实行“集中投资、重点建设、立项拨款、招标采购、效益评估”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设备建设从规划到完成,需要经历一个严格的程序,一般由各院系填报年度设备建设规划,教务处组织修改后,院系再填报实施计划,教务处再组织论证和修改后,交由资产处(或政府)组织招标采购,然后由院系组织施工,最后由资产处和院系组织验收。建设规划是一个比较粗略的计划,而实施计划包括了每一套设备的具体技术问题,如选型、配置和参数等。每一个建设工程项目都配备了一个院系领导和一个项目负责人,院系领导具体参与组织协调等行政事务,而项目负责人则主要负责技术及相关的组织工作。设备建设中不仅要处理大量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大量文字工作,而这些文字工作也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基本上也是由项目负责人来处理,这就对项目负责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写作水平,还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厂商的技术人员进行统一调派,与基建部门、后勤供电部门以及物业部门等协调工作。可见,项目负责人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决定了一个项目的质量和成败。有的学校实验室主任并不一定懂很多技术,最好由实验室主任和技术专家来共同负责。

二 对建设规划的要求

1 我校对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

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长期性、可行性、系统性、创新性、可持续性、超前性、准确性等原则。实验室建设要与学校整体规划、学科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相统一[1],要按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特点、特色、学校文化底蕴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规划,全方位的装备,全过程的管理。我校要求,无论是实验室建设的长远规划或年度规划,都必须认真分析实验室的现状,使设备建设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较强的先进性和经济性,要服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二级院系专业建设规划。规划中须重点说明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及总投资额,建设任务及人员发展情况,需要面积及主要仪器设备等。规划的实验项目必须以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规划要结合学校新校区建设,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有机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讲求投资效益。外国语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发展方向,按照教育部《课程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把语言实验室建设成―个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能力测试多种功能合一的实验中心,促进我校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

2 全国英语教学改革对规划的具体要求[2]

《课程要求》中指出:“在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各高等学校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生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基于单机或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的多媒体听说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听说教学训练”;“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应占英语学学分的30%-50%”。

可见,我们在实验室设备建设中,应构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全数字语言教学中心。除了听说教学以外,目前阅读、写作、翻译和考试也逐渐使用语言实验室,因此,我们需要建设多功能的教学中心。由于基于语言实验设备的无纸化考试具有方便、客观、高效的特点,目前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考试都大量使用语言实验室,因此我们越来越需要构建英语综合能力测试中心。

《课程要求》还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已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够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语言实验室有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专业外语教师,再加上专业个性化及有教学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软件,营造出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因此,实验室应长时间、大面积的对学生开放,我们应建设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中心。

考虑到对设备的综合应用,我们拟将三大中心(语言教学中心、自主学习中心、英语综合能力测试中心)融合在一起,设备规划则以多媒体网络型为主,以AOD、TOD和VOD型为辅。

《课程要求》中指出:“各校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世界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和世界文化环境为依托,而经典外语影视节目等音视频资源,将系统的语言知识、真实的语言情境、优秀的国际文化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些较好的交际范例和文化载体。因此,我们拟建设卫星接收系统,充分利用空中音视频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拟建设AV专用教学系统,强调高质量的视觉效果和身临其境般的听觉声效,学生在欣赏异国文化的同时,对语言有形和质的感悟。

三 规划的实施与成果

在三年期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我们对每年的具体建设任务还进行了细致规划,外语教学体验中心建设基本按照原规划进行,只有少许增减调整,如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取消了卫星接收系统,采用在学校原有卫视中增加节目的方式,既经济省钱,也方便管理和维护;2008年建了一套同传系统,以满足外语专业教学的需要,还增加了一套机房管理系统,以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提高管理效率;依据我校素质拓展教学理念,2008年年底投入专项经费70余万元,建成外语技能拓展训练基地1个,基地配套设备设施齐全;2009年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目前,本中心总用房达到15间,总面积达到2550平方米,总座位数达到915座,总电脑数达到614台,设备总值760万元,设备完好率达到98%。我们选购的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大部分采用ATM网络+以太网络的结构,终端为PC+嵌入式终端型,这种设备类型综合性能最优,功能最全,能满足我校教学、开放、考试、会议、比赛、科研等多种需求。

目前,本中心实验/实践课程数为9个,实验/实践项目数117个,面向本、专科58个专业,每年实验学生人数1万余人,实验人学时数达到54万。具体开设的实验课程有综合性自主学习、外语视听说教学、语言信息素养训练、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训、商务英语视听说实训、实用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写作、语言综合技能训练等。本科生综合性自主学习和语言信息素养训练项目,占整个实验人学时数的85%,这反映了我校体验式自主学习和素质拓展教学的理念与特色。中心作为重庆地区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口语考试考点,考试规模已扩大到1000余人,2008年以后,中心还成为教育部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考点,2009年,中心还承接了全国写作学术会议和重庆市翻译年会,为相关软件的测试与演示提供了设备与技术支持。如今,我们都认识到,如能合理利用影视资源并辅以有效方法,影视手段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3]。因此,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了AV系统进行教学,同时每年举行《经典英文影视配音比赛》和《体验英语情景创意大赛》,将影视与表演结合起来,逐步还原语言学习的真实环境。

四 规划的反思

我们清楚的看到,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中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个现代化外语教学体验中心初具规模。当然,规划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1 对教学软件规划重视不够。

这也许是多数学校的通病。每年都会临时申请购置一定的软件,但由于计划性不强,管理环节较多,增加了各职能部门和和实验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影响到学校经费预算。

2 规划中应预留2%左右的技术培训费用,提高实验人员的硬件维护维修和软件应用与自制水平。

第一,新设备只有经过使用培训,才能充分利用其众多功能,发挥设备效能。第二,依靠自行维修,能减少外出维修费用,节省经费。第三,日常维护是语音设备正常运行的保障,以主动维护为主,应急维护为辅[4],技术人员经过维护培训,合理主动维护设备,能减少设备故障。第四,只有自行维修,才能作到及时维修,从而减少对教学的影响。第五,假如维护得不好,使设备寿命减少一年,浪费的设备费用就达到10%(设备正常寿命为10年左右),对于我们中心来说就浪费70余万,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3 规划中应预留5%左右项目整改费用。

正如文章需要修改一样,工程项目无论怎样细心规划,最后也可能需要整改,项目越大,设备种类越多,工期越紧,可能出现的疏漏越多,整改需要的经费也越多。没有专项整改经费,一些大型成套设备、一些重要功能迟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变相造成对设备的浪费。例如,一期工程中局域网采用软件方式上校园网,二期工程中对网络结构进行大的调整后,上网方式失效,但年度规划中未规划路由器,整改经费迟迟不到位,造成本中心一段时间无法上校园网。

4 对实验项目的规划不够科学。

外语实验教学与理工科差别较大,实验项目的划分一直不很明晰,前几年报项目时,全部实验都笼统称之为英语视听说教学。我们认为,跑步练习不能叫作实验,学生在实验室练习说英语也不是实验,而是语言实践,所以我们当前称之为“实验/实践”。科学地划分项目,能提高每堂实验/实践课的针对性,规范实验实践教学活动,而设备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实验/实践项目的特殊需要。

5 规划应得到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否则就是一纸空文。

例如,规划中虽然考虑到改善实验人员职称结构,但学校对实验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的提高重视不够,也缺乏具体政策机制,我中心目前总共5名实验技术人员,其中仅有1名本科学历和副高职称,其余4名均为专科(1名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校教师通过进修深造,绝大多数达到研究生以上学历。另外,我们也规划了一些实验室建设、管理和维护方面的科研项目,但在实际科研申报中屡屡受挫,在年终评优中也有同样的问题,要评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管理人员),但就是不评优秀实验人员。实验人员懂技术,善管理,也是实验室精神环境的创造者,其作用举足轻重。实验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水平,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的实验室规划中就计划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使三年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我校既然已明确提出要办应用型本科,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就应当足够重视实验室工作,给实验室分配一定比例的评优名额和科研经费,否则影响学校的整体协调发展。

6 对软件制作所需要的非编等设备有规划,未实施。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每年实施计划即将完成时,总会临时增加一些其它设备,造成预算不够;二是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实验人员早上要提前上班,晚上要加班,周末晚上还有较多的院系活动,再加之每天坐校车上下班耗去2~3小时,造成人手不足,人的精力不足,实验人员疲于日常管理和维护,软件制作属于锦上添花的工作,实验人员无暇顾及。但是,外语视频、教学课件等软件制作,应当是我们将来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我校开展得有声有色的《经典英文影视配音比赛》和《体验英语情景创意大赛》,就需要制作大量的视频文件,外语影视教学也需要改编一些电影资料。

参考文献

[1] 朱惠蓉,丁一上,成虹等. 新建校区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93-1595.

[2] 教育部办公厅.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 [Z]. 北京,2004-1-13.

[3] 谢苑苑,沈祥兴. 运用有效影视手段改革英语听力教学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18-120.

[4] 陈景秀. 数字语言实验室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73-174,177.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echnique Equipments Construction Programming with Introspect

ZHOU Yong-shengZHANG Qi QUAN Dong

篇6

1学科与学科建设

1.1学科的基本概念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学科”进行了解释和描述,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辞海》中关于学科的解释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2],这种解释是从科学学的角度对学科的概念进行描述的。丁雅娴认为“学科是以一定共性的客体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或分支”[3]。罗云关于学科的定义与丁雅娴的观点较为相似,他认为“学科是指对知识进行划分的一种单位”[4]。金吾伦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对学科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科”是指知识门类、知识领域或教学科目的总称[5]。刘宏林等从传递知识、生产知识、教学与科研组织等三个角度对学科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科是教学科目、学问分支、学界或学术组织的统称”[6]。虽然学界对“学科”一词的解释和理解并没有达成一致,但学科本身具有的两重含义是不争的:宏观层面上的学科,主要是指知识体系、知识领域、学问分支或学术分类。学科是人类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知识分化的结果,是特定研究领域走向成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7]。微观层面上的学科,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具体的教学科目。在高校教育实践中,宏观层面上的科学通常指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如哲学、史学、文学、农学、医学、教育学等一级学科,以及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等二级学科;微观层面上的学科指大学中开设的具体教学科目,以教育学专业为例,主要科目有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课程论、教学论等。

1.2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

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任何一个学科都要经历孕育、萌芽、初创、发展等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都依托于学科建设这一过程。关于学科建设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就是以学科梯队为主体,以一定学科为研究对象,通过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服从社会需要,不断改善学术活动条件和创造知识,持续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和不断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过程”[8]。也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可以理解为建设学科或发展学科。它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4]。还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是一种行为活动且属管理范畴中的知识管理范畴,学科建设又可称为学科管理,既包括学科本身的建设(学科布局与结构的优化、学科方向的选择和调整);也包括对学科发展所需保障条件的建设(知识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平台资源)”[9]。从以上关于学科建设的解释和说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含义:(1)高校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2)学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科水平,进而提高高校整体实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3)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充分掌握学科建设的规律和依托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基础;(4)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属于“本体层”,包括学科发展规律研究、学科规划(如学科建设理念、学科方向和定位、学科建设目标、学科结构、学科布局)、学科建设机构的成立等;第二个层次属于“支持层”,即学科建设的支持性条件,包括雄厚的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学科建设制度、学科梯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如实验(训)室、文献资料库、信息网络)、学术氛围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具体学科的科学研究等。通过对以上几个关于学科建设定义的归纳和总结,本研究尝试对学科建设进行定义:学科建设是指在遵守学科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以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和服务社会水平为目的,围绕学科规划、学术梯队建设、学科设施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科学术研究氛围建设等领域,在高校硬件投入和软件积累的条件下实施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建设的过程。

2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价值考量

2.1学科建设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根本

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着一所高校的整体水平,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能缔造一流的大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重点学科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学术声望乃至生存竞争力[10]。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乃是科学建设的竞争。新建本科院校在本科办学历史和经验上都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学科建设方面也处于起步阶段,学校实力和竞争力薄弱,这决定了其在高校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只有科学规划,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才能使自身在高校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2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的突破点

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学校办学的战略转折,实现学校的突破性发展和提升,必须依托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图书馆建设、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学术梯队建设、学术氛围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思维(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风气等)建设等方面,为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等提供了平台。新建本科院校依托学科建设,为实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着力点,为实现“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提供了立足点。

2.3学科建设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

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是每一所高校的永恒追求。当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也影响着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关系着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培养人才紧密相连,因为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11]。在学科建设的带动下,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都会取得突破性发展,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为学校办学质量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正确的理念指引,专业建设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建设为学校办学水平提供了实践性保障。只有有了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校工作;只有有了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12]。

3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点

3.1正确的学科建设观念

狭义的学科建设观念认为学科建设就是科研,就是申请硕博授权点,就是引进高级人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观念是对学科建设的片面认识和理解。在建设内容上,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建设时间上,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战略地位上,学科建设是一项长远的规划,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效益,要放眼未来。在建设原则上,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即适应社会和学校战略发展的需要;坚持连续性原则,即学科建设要常抓不懈;坚持重点建设原则,即学科建设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特色建设原则,即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依托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历史传统,突出自己的学科特色。

3.2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科建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建设工程,必须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学科建设规律进行研究,正确把握国内外相同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其次,在借鉴其它著名高校学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制定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学科建设规划。第三,学科建设规划要有阶段性,包含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第四,学科建设规划要具有可行性,既要做到目标远大,涉及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等内容,又要做到力所能及,能在学校已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范围内顺利实施。

3.3富有生长力的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学科建设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关键在于有一支富有生长力的学术梯队。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一般而言,高校学术梯队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教师:第一层次是学科领军人物,在学科建设中起到“领头雁”的作用;第二层次是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第三层次是学术骨干力量;第四层次是学术发展力量,他们在学科建设中承担具体任务,也是学科带头人的储备力量。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术梯队建设中应坚持“引进、培养、选留”的原则,突破点在于引进学科领军人物,重点在培养青年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关键点在于选择留校的优秀教师。其中,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可以通过聘请该学科的权威专家作为本校的兼职教授,选择留校的优秀教师的目的是避免优秀教师的流失。富有生长力的学术梯队的基本要求是合理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

3.4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需要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作为支撑。学科建设环境具有丰富的内容,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括软件环境;既包括校内环境,也包括校外环境。其中硬件环境主要是指实验室、实训室、资料室以及相应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存在较多、较大的困难,如缺乏充分有力的经济支持,应想方设法加强硬件环境的创设。软件环境主要包括崇尚科学的观念、民主的管理、良好的学术氛围、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等。校内环境主要包括上文论述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校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与校外企业、教育机构(如学校)等单位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高校学科建设的目的是服务社会,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社会的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要采取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与校外社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训基地,为大学生的实习和学校研发的产品投入生产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

[2]辞海(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47.

[3]丁雅娴.学科分类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38.

[4]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7):45,46.

[5]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6]刘宏林,刘华,赵胜岩.学科建设内涵与体制创新浅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4(6):41.

[7]李泽彧,赵凤娟.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轨迹及未来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0(3):33.

[8]刘贵富,朱俊义.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辩证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23.

[9]苏娜,陈士俊.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46.

[10]夏宏奎.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6(1):109.

篇7

建设生态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天津城市定位的客观需要。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期间提出“两个走在前列”、“一个排头兵”的要求,强调“要把真功夫用在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上”。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到2020年,高水平建成生态城市。为此,天津市政府以3年为周期,滚动制定并实施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未来几年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时期,经济、人口、煤炭消费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天津的生态市建设将面临更大挑战。总结生态市建设的经验,对新一轮生态市建设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生态市建设以来,天津坚持以重点工程为支撑,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2011年,天津市西青区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河西区率先提出在中心城区创建生态区。污染减排任务如期完成的同时,水环境专项治理及大气环境治理取得突破、成效明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上新水平,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4个,市级文明生态村297个。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将其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和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要求,把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在好中求快,全面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加强生态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天津成立了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和部署生态市建设的工作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事项。在天津市环保局设立了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生态市建设的组织推动日常工作。各区(县)政府成立由区(县)长为组长的区(县)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织推动本区(县)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此外,在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天津还建立了水环境、大气环境治理等具体的组织机构和指挥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生态建设。

规划先行,阶段推进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局。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天津编制了《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目标指标和重点领域,对天津进行全面、整体生态建设规划。为贯彻落实《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在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全市各区(县)也结合实际,分别编制了各自的生态区(县)建设规划,并由当地人大批准实施。《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和各区(县)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效地把生态市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立足长远,阶段推进。为了确保生态建设规划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得到有效实施,天津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3年为周期,滚动推进生态市建设,使天津生态建设既有长远奋斗目标的激励,又有明确的近期工作目标便于执行和操作,体现了工作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保证整个工作有序展开、稳步推进。在圆满完成阶段目标、任务的基础上,2011年,天津又编制实施了新一轮生态市建设3年行动计划,确定了到2013年天津生态市建设的阶段目标、努力方向,安排部署了166项重点工程项目,进一步推动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在工作部署上,天津既坚持全面推进,又重视在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问题上率先取得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进展。在全面实施3年行动计划确定的149项工程的同时,天津还对重点区域的重点问题实施重点突破。实施了水环境专项整治,对中心城区10条河道和大沽排水河以及29条农村河道进行专项治理;新建、扩建、升级改造60座污水处理厂,新建配套管网798公里。实施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市开展两个“大干150天”、“大干30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和城市环境面貌。2011年,天津市提出了“大水清”工程,通过一系列重点工程,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实现天津“水清”的目标。落实责任,建立机制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层层分解任务。天津市通过召开创建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大会,与各区(县)、各部门签订责任书,把目标分解、任务细化,层层落实到各单位,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各区(县)、各有关部门向市政府递交了《2008—2010年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自的具体任务、工程项目和目标。通过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在全市上下形成分工协作、良性互动、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保证了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强督办检查,建立工作机制。

开展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督查。将生态市建设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的重点督办事项,在按年度考核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基础上,加强对重点项目、关键节点的督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措施,确保行动计划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严格实行问责制。对各单位完成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对完不成计划任务的单位,要通报批评,对工程质量出问题、设施运行不正常、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单位进行严肃处理。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在建立监察、督查机制,加强目标责任考核的基础上,天津还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跟踪评估方案,建立跟踪评估机制,运用环境监测等科学手段,对河道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固废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工业区环境质量改善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进行跟踪评估,保障生态市建设各项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氛围。天津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的宣传工作。成立了天津市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

围绕天津生态城市建设,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保护宣传和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以及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优势。以新闻会、论坛、专题、专栏等形式,宣传生态、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解读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让广大市民认识到生态市建设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关心环境、保护支持生态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积极策划有影响的生态市宣传活动。利用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在社区、学校等公共场合大力开展生态市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发动广大市民参与生态市建设。

篇8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具备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专业,是指学校根据所具备的优势条件,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它具有优于其它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主要体现在:①在理念上是对专业教育规律上某个节点认识的深化和张扬;②在现象形态上是一所学校历史上独有品格的凝聚、独特风貌的体现;③在建设的标准上充分体现先进性、创新性、科学性、示范性。

二、基于“闭环循环系统”的特色专业建设

高等学校建设特色专业的过程具有普遍性,这里提出一种基于“闭环循环系统”的特色专业建设一般模式,经过确定特色专业、专业建设规划、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与监控、反馈调整等五个环节,完善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各个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特色专业建设的闭环循环系统

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分别做具体分析阐述:

①分析专业的外部环境,科学识别与遴选特色专业。专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资源条件制约着同时也支撑着专业的发展,认清内部和外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尽可能充分发挥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合理确定建设特色专业。②制定专业规划。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与学科发展规划,制定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及特色建设。③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这是一个具体实施的动态过程,为保证特色的培育有效性,在这个环节主要要做到三点:一是围绕特色培育加大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二是要围绕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市场潜在需求发展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大力实施教学改革,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指导教学过程。④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的评估与监控。定期组织对特色专业建设的状况进行评估,以评促建设,以评促改革。⑤实施反馈调整。反馈是“闭环循环系统”的重要内容,即将评估与监控中所获取的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特色专业建设的中间环节,以便及时调整建设的方案与措施,优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效果。

以上五个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缺一不可,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

1.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特色人才的途径。学院在拓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专业的同时,加大力度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一大批校外实训基地,并根据生产一线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

2.紧密围绕“闭环循环系统”建设模式,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第一步,市场调研,整合资源,打造专业群,遴选特色专业。根据学科积淀与自身特点,遴选出一部分重点专业等为学校特色专业,初步形成了以财经会计类专业为主,工、管、理、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结构布局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和一定特色专业群。第二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制定特色专业建设规划。财经会计类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是学科建设的重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大用信息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理,工,文专业的建设力度,把社会急需的、有学科基础支撑的应用型重点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具体建设项目,学校加大投入,重点加强传统学科建设,并依托上述重点建设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努力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各特色专业都结合市场需求与自身条件制定了科学的建设规划。第三步,六项举措并举,强化特色专业建设运行。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正确处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等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融注艰苦奋斗精神,强化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学校特色专业建设:①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②优化课程体系;③注意分层分类施教;④强化素质教育;⑤突出实践教学;⑥注重教师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特色专业的建设效果。第四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估与监控,保障特色专业建设质量。按照学校制订的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特色专业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有保证,所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较好地适应了社会需求。

第五步,及时反馈,实施调整,不断优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根据专业评估与监控的情况,及时将专业评估中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到各教学院部与职能部门,各部门根据反馈意见实施调整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不断优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四、结束语

教研课题《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研究》项目组经过认真的专业调查,立足现实,积极探索,勇于思考,创新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闭环循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篇9

1 背景

1.1 国内校园环境建设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模式开始由封闭型向分散、开放型转变。这表现为:(1)学科建设不断分化、综合,学科教学用房不便交流向有机开放型转变:(2)许多高校形成了校园社区化的格局,校园空间内外开放:(3)学科界线被打破,交叉融合发展。校园基本特征的上述转变,要求在规划理念上,应该由传统的机械功能分区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区域互动。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则把教室、教学楼和教学区作为重点。而当今的教育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其实践能力为目标,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堂外的教育。显然,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就应该同时重视教学空间。

1.2 国内虚拟导航发展现状

在当今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信息技术也随之崛起,校园虚拟导航技术也成了彰显校园规划信息建设优越性的一个方面。浙江大学CAD&CC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一套桌面型虚拟建筑环境得实时漫游系统,还研制出在虚拟环境中一种新的快速漫游算法和一种递进网格的快速生成算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成功的虚拟出人的高级行为定人脸图像的合成、表情的合成等技术问题。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系对虚拟现实和临场现实中的关键技术――立体现实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JPEC标准压缩编码新方案,获得了较高的压缩比、信噪比以及解压速度。当前,我国专注于虚拟现实与仿真领域的软硬件研发与推广,已具备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虚拟技术解决方案。

2 校园环境信息传达

2.1 国内高校建设趋势

现时期高校的“共建,调整,合并,联合”使高校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我们有必要在校园里去建立结构层次清晰明了的空间整体秩序。以便于师生更好的去了解熟悉所在环境及更好的融入校园的学习生活当中。

“人塑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塑造了人”随着现代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功能的日趋多样化,现代大学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向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高学生的全方面素质方向转化。大学校园给予了师生一个自主自在的学习、交流、提高的场所,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景下,当代高校也在向智能化、开放化的方向转变。校园环境是一个师生交流、学科交叉、知识碰撞的充满个性化发展的场所。校园环境呈现出自然性、自然性、综合性和人文历史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校园格局不断更新,校园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大学是老师以及学生学习、交流、生活、交通等基本活动场所。而随着全面推动全国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传统的指路标识标牌因功能单一维护更新困难而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广大师生群体对校园信息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更快、更便捷更充分的掌握最新的校园资讯;同时随着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平台等信息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升级,校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已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校园数字导航系统的开通势必会加快校园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2.2 虚拟校园的运用

虚拟校园是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学校的环境、教学信息等各种资源信息化。将学校风光和地图相结合,可以使采访者足不出户便可饱览校园风光,这不仅可以使广大师生更加便捷了解学校建设和周边环境,也给外来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方式。也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虚拟校园的建设也为校园规划提供辅助工具,虚拟校园与学校信息的有机结合,使导航操作界面焕然一新,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三维立体显示。运用VR技术可以在多维空间进行模拟仿真,提供给师生们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具有新鲜感的信息查询与介绍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虚拟校园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真实图像的绘制技术”(IBR),另外一种是基于VRML的虚拟现实技术。现有的虚拟校园漫游系统一般是通过 IBR技术实拍现实的景物然后经过特殊的软件处理,形成一个以视点为中心的360度的全景图。国内的高校的虚拟现实技术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是武汉理工、海南大学、北京化工及北京交通等几所大学。其中北京交通大学采用的技术是基于真实图像的绘制技术,海南大学采用的是VRML建模技术。由此可见虚拟校园的建设对于学校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虚拟场景的技术支持

虚拟系统是一种可以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集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虚拟计算机系统。是系统研发者将现实的世界通过三维技术所仿真的环境。通过人机交互技术,使受众在虚拟校园导航系统中观察漫游,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户可以自主的选择校园里的景点,并通过鼠标或触屏的方式进行漫步或改变,在设置的同时也给校园的景物进行配音及解说,并且建筑物也有真实的力学特征,如碰撞检测机能,杜绝发生穿墙而过情况。

同时虚拟系统的研发与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学不同,虚拟现实技术强调的是三维图形的立体显示,通过VR 技术在多维空间进行仿真建模,在此同时为了使系统表现更加逼真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规律,在虚拟物体受力之后,便会出现一系列反应,会向施力方向移动、翻滚、掉落等。虚拟场景强大的技术支持对于其发展前景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3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是支撑多维信息空间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具有多维信息空间的和谐人机互动环境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校园社区化的格局,校园空间内外开放的今天。虚拟技术的运用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化在响应“科教兴国”全面推动全国校园信息化进程的今天。虚拟校园技术不仅给广大师生及外来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第一手消息,也给校园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辅助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对外形象。虚拟校园技术的运用势必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1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追求的品味也越来越高。住宅小区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农村住宅的规划,既要进行住宅建设,又要进行配套公共建筑的建设,还要进行配套墓础设施及室外环境上程的建设等。本文就住宅规划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住宅规划建设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

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二、农村住宅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核心进行规划建设

居住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在不同的文明程度和历史时代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不同需求,均有适应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居住建筑。住宅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住宅的设计应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创造舒适优美的建筑环境。住宅内部功能空间通常被划分为公共活动空间、个人活动空间及生理卫生活动空间,三类空间应按其特征和特定要求进行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也是获得舒适的必要条件。

2、建立生态住宅小区

所谓生态小区,是指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居住区。生态小区应该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生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小区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三、农村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

城市化是未来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向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并行将是今后长时期内共存的局面以城市化途径建设新农村是我们要面对的客观选择。

1、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资源转化增值特别是依托现有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加强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以村庄改造和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撤并原则并与城镇体系、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将村庄进行合理调整改变原有布局进一步合理化村庄空间布局。避免村庄发展独立分散功能和设施缺乏配套和协调以减少通往各村的道路、供水、学校、医院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改造重点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新的用地标准,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合理调整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促进农户集约用地。要维护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城乡共享、区域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加快村容镇貌的整治工作重点是做好供水设施、改厕、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推进以农村改水为主的饮用水安全工程,村设垃圾收集站、配备保洁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应用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净化,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4、不断提升科技意识

住宅在确立了立面户型、环境等主要空间设计后,内部设施如何配套,同样需要设计师作全面的考虑和整体设计。住宅内部设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公建,如水电系统、弱电系统等(高层还包括电梯、消防系统、二次供水供电系统);二是户内,如水电布线、弱电布线,及以上的终端器材,卫生间三洁具,乃至厨房的全部设施,厨卫的上下水管线,照明、排风、排烟的合理布局,等等,对现有管线、设备及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固然重要,更需要有适应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前瞻性。

(1)新材料的使用:以管线为例,目前已有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作为设计人员,应该熟知这些新材料的特点、功能和应用方法等。

(2)从城市已在逐步实现家庭电气化的趋势看,对每户电容量的设计,也应有切合实际的考虑。对100平米以上的住宅,电容量的设计应在10个千瓦以上为宜。

(3)高科技产品在住宅中的运用。智能IC卡应用技术已经在取代我们传统的设备,如IC卡防盗用读写技术、IC卡自动计收电费水费煤气费技术等等。高科技成果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将会赋予建筑更多的内涵,增加房屋的高附加值,扩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下的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地产商品。

四、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规划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新情况、新特点,突出环境生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为提高城市形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施利红. 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 科技资讯,2008

[2] 负娟.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篇11

一、领悟具有机电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

1.亲历,即入企业参观、见习或顶岗实习,实地感知

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学生只有积极投入到现代企业的环境中,去感受蕴涵企业文化之中的企业精神,才能在心理上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在行为习惯上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要参加企业实际工作,主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不断提高自身企业文化素养。学生要通过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切身体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在课堂上、实训室里按照企业的做法去做。

2.亲听,即邀请企业人现场说法,揣摩反思

中职学校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经常把机电企业人邀请到学校里做讲座,让他们讲述本行业、本企业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通过讲座,学生可以增加学习机电技术的信心,也能培养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热爱机电工业的激情,进而理解一代代机电工业人创造出的企业精神。

3.亲为,即把企业文化内化为专业文化,凝练升华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耳濡目染,中职学校要从机电专业实际出发,从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上,树立起带有企业色彩的专业文化,帮助师生实现企业文化的精神内化。根据本专业、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机电行业的性质、特点、工作内容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锤炼专业的核心精神。

二、创建符合机电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创建源于企业

学校制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要深入相关机电企业调研,积极寻求企业指导。要组建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建设工作小组,让企业对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多提建议,确保建设规划紧跟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满足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需求,顺应时代技术推广和更新的需要。

2.实训基地创建成于企业

实训环境的逼真性是提高实训效果的关键。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邀请本地区相关的机电企业,承担技术指导,全程参与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完成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与布置,带动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向现代的企业方向健康发展。

3.实训基地创建行于企业

在基地运行中,学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技术指导或驻校顾问,帮助学校规划机电专业实训计划,研讨实训内容,在教学生产过程中推行企业产品标准。学校根据企业技术的更新情况定期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就接受企业文化的训练,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植入代表现代机电企业管理模式的实训管理制度

1.采用“6S”管理模式

学校要强化教学、生产现场管理,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机电行业的技术、操作、安全等规范,而且应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要求学生要按照企业一线技术人员那样准时上下班、着工装、佩胸卡等;每天的实训要像企业一样,有班前会布置任务,结束检查公布,班后会激励。教师就像师傅带徒弟、车间主任管理员工一样,最终实现“学生的素质像企业员工”的培养目标。

2.实行“六结合”教学模式,贴近机电企业生产实际

篇12

我国的城乡建设之路曲曲折折,坎坷不平,在不断的摸索中缓步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大增,城乡建设规划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千万人的幸福生活质量问题,关系着社会安定问题,还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可轻视。近年来,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为了与现实发展相符合,各种倾斜政策纷纷出台,但我国城乡建设化水平过低,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城乡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规划落实情况不理想,城乡建设具有随意性

在我国城乡建设中关于规划落实情况不理想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根本没有规划图。基本上只有整体性的规划,而却没有具体详细的区域性小规划,使得在具体执行城乡建设时,没有详细的规划可以参照,这样一来在城乡建设时就会随意而来,没有正规的方案来约束来指导,各种问题也就此产生了。第二种是有规划但是执行不严格。在某些城市改造区特别是乡镇驻地的建设行为中,随意变更规划的现象随处可见,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第三种是重复破坏建设现象严重。在规划中诸如水电、暖气等专项性项目没有完整详细之规划,所以很有可能就会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比如这个小区在输送水电时挖通一条路线,而另一个小区在输送水电时挖通另一条路线,如果有关于水电输送的专项规划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重复情况,劳民伤财不说,还破坏环境,严重破坏城镇基础设施,影响城镇建设的发展。

1.2 城镇规模太小、步伐慢,城镇化水平太低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现实情况下,城镇建设必须考虑其包容性,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定居,让本来就拥挤的城镇变得拥堵无比,完全不能承受这种压力。因为我国众多城镇的规模太小,即便当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规模依然不大,有的地方只是对原有城镇进行修补,没有做到扩展,城镇土地面积没有规模性扩大,即便有些地方已经着手扩大规模的建设,但是基础设施不能紧跟,根本不能把改造建设相互结合,没有一套发展规模化城镇的标准以及要求,而人口的大量入驻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甚至是现实,因此城市问题便出现了,人们生活在一片被破坏的环境当中,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

1.3 城镇管理不善,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城市管理目前对城市绿化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即便是有所管理,却也出现多头管理的不好局面,多头管理往往就是无人管理,明显不利于城镇的环卫建设。而小城镇中供排水、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完全没有跟上,那些落后的小城镇甚至都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建设。城镇管理制度不成熟不完善,管理队伍素质低下,城镇的各种脏乱差现象完全不能得到解决,脏臭角落随处可见,严重损毁城市面貌,不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城市印象。

1.4 城乡建设资金缺乏,融资投资渠道单一

我国城乡建设资金缺乏,融资投资渠道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基本来说,我国融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就是政府。而县级政府的财力是极其有限的,并且没有招商引资的理念,没有重视外商企业的眼光,搞本位主义,这样只会让资金周转越来越死,使得城乡建设举步维艰,矛盾激烈。

城乡建设规划解决问题的策略

2.1 规划面要广,要具体,要落实

在城乡建设开启之前,一定要有整体性规划,还要有详细的区域性规划,这样城乡建设才有规矩可依。以前是边建设边规划,这样会存在很多的漏洞,很多问题都考虑不进去。在城乡规划编制中,要成立一套专业队伍,对全县各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统一调度,统一聘请专家论证和设计,避免各部门和各乡镇各自为政,重复浪费。还要强调规划和相应制度的重要性,加强落实执法力度。在统一规划下制定具体计划,相互配合,一起为城乡建设工作服务。

2.2 合理拓展城镇建设规模

上面已经分析到城乡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城镇规模小,不具有较高的容纳性而形成的。所以拓展城镇建设规模是必要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拓展城镇建设规模绝不可盲目扩展,而是要合理科学地进行,要对城镇周边环境进行勘察,看怎么拓展最为合理,一般来说要东南西北都适当扩展,而以其中某一方向作为扩展重点,进行建设。而首先要做的就是道路要通,其次就是住房以及相关设施,细化到供排水、环卫、路灯等各种细节。

2.3 保护环境,做好绿化工作

我国大城市在绿化方面的水平远远高于小城镇,小城镇的绿化建设已经严重滞后,可以将绿化工作细化到每一个单位小区学校等,大家共同努力,做好绿化工作,使得绿化面积大量地增加。另外要有重点地突出城镇绿化特点,现在城市建设都趋向一致,没有地方特色,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所以在绿化建设,美化城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方区域性文化特色,参考一些成功的绿化案例,把现代化和特色化结合在一起,打造属于自己的城镇面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居民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不忘传统的地方特色。做好绿化工作要特别强调细化到各个单位的绿化。比如学校,各个城镇的学校就不少,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绿化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建设,高年级的学校还可以借用学生之力来搞好校园绿化,既能提高效率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协作能力。比如其他的企事业单位也是如此或者说各大居民小区,责任分工到单位,并给予一定的参考标准,按要求建设,当然只分任务不监督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加强分配任务后的监管工作,督促相关单位做好绿化工作,一旦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就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且还要返工,进行整改,一直到成功验收方可。在这种严格要求之下可以培养发展优良的园林单位和小区,为整个城镇的绿化建设做贡献。

2.4 寻找多渠道融资投资方式

随着现代化进城的加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单靠政府财政很难满足实际建设需要,需要采取市场化手段经营城市和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建设城市是城市融资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要有创新发展思路,通过有偿出让城市道路各段服务或公交出租车或是广告租位等,让其市场化,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融资格局。另外还要加大城建招商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土地、市场等城市资源来换取外商投资,借助外来资金搞好城市建设,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招商之后,要对招商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能一味地索取,甚至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一定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小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大家都追求方便的高质量的生活,因为工作学习等各种原因,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城镇人口骤然增长,一时间无法适应,造成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出现,但是只要编制好城镇发展相关规划,并且很好落实,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引进外资,搞好城镇绿化,保护环境,提高城镇管理效率和管理队伍的素质,那一定可以顺利地实现城镇发展,为大家创造美好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甄峰,姜煜华,叶忱. “十二五”时期城建模式转型与城乡建设规划编制变革[J]. 规划师,2011,04:5-9.

篇13

1、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1.1生态型校园特点

校园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特点: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家标准。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1.2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与条件

校区基地环境、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是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

2、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2.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2.2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式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2.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2.4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①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④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2.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3、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二五”生态型校园规划为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校于上世纪50年代,校园建设存在功能分区不明、景观布局单一、基础设施老化,耗能严重等情况。学校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基本建设力度,同时提出结合学校现状及实际情况分步骤按计划逐步实现生态型校园。为此,我校在“十二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引入生态型校园理念,现就我校该项工作情况加以介绍,以资共飨。

3.1我校校园环境现状

我校于1975年从北京迁至武汉,校园建设布局较多依建设时序先后而定,插空建设现象较多,各校区的学科布局以及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部分校园用地由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学校建设用地,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校园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上,景观大小、虚实、间距等均缺乏艺术的变化,较少考虑兼容校园文化特色,缺乏亮点和新意。校园内绿化树种单一,栽植方式不灵话,多层次立体配置的植物景观很少,不同空间栽植的植物形态和色彩变化也不丰富,很少讲究艺术构图和造型。

3.2学校“十二五”生态型校园建设规划原则及目标:

3.2.1节约性原则。按照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保障系统,逐步改善校内基础水电设施及校内建筑,降低能耗,提高办学效益。

3.2.2功能性原则。按照校园的规划用地功能分区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绿地形态上以点、线、面相结合,突出特色景观空间。

3.2.3多样性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和已经形成的植物景观,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尽可能丰富植物种类,做到乔、灌、草、花立体配置,力求创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3.2.4文化性原则。充分挖掘和选择与学校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题材,突出我校的特点,创建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选择具有纪念意义的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成果,创建纪念性景区.

3.2.5整体性原则。绿化规划是环境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绿地中心的环境艺术小品,如雕塑、喷泉、景石、游路、广场、铺装等景观与绿地规划应统一考虑,力求协调一致。

3.2.6生态型校园规划建设目标:“十二五”时期,我校校园规划建设由“节约型校园、环境友好型校园”推进为“生态型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符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分析学校现状及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坚持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协调好各校区的功能组织布局,逐步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坚持节能减排、建设和谐校园和绩效考核,不断提高我校师生员工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水平,初步实现功能完善,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建设目标。

3.3“十二五” 生态型校园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

生态型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对生态校园的建设重点如下:

3.3.1 节能减排方面

1)雨污分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校园雨、污分流管网系统,雨水收集管网并入洪山区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并入洪山区污水管网。在北区试点将雨水收集系统与北区东湖水塘合并规划,将地表雨水汇入东湖水塘储存起来,利用生态净化后的雨水资源进行校园浇灌、冲厕等。

2)太阳能能源的利用: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对我校新建学生宿舍热水系统均采用太阳能能源。若学校财力允许,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完成校区内全部学生宿舍利用太阳能能源的热水系统改造工作。

3)节水、节电系统:利用国家修购专项资金继续推进水电二级计量安装工作,确保“十二五”期末水电表二级计量改造全部完成,三级计量改造完成70%;实现校内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29620KV,电缆管线入地工作完成。

3.3.2 校园道路:利用国家修购专项资金继续推进道路及其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工作,提高校园道路交通条件,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改造方案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道路主干次干分明;2)所有道路尽可能形成环线,减少断头路;3)视交通情况,在主要路口安装减速带和反光镜;4)利用道路两侧设置停车区域;5)道路两侧尽可能预留管沟、管群;6)资金使用以维修道路为主,若允许,考虑北门、东二门、西二门的修缮及改善道路周边环境。

3.3.3植被园林建设:1)完善校园的园林规划。计划每年投资100万元,用于美化校园。包括消除土壤区;局部硬化地面,调整为植草砖地面,以增加雨水下渗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与物种多样性,逐步改善校园绿化环境,增加绿色植被面积,绿化覆盖率从48.2%提高到55%。2)继续做好校园环境绿化和美化工作,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在东区家属区开辟樱花园和桂花园,打造3-5个具有地大人文情怀的精致园林景观和沿湖景观,与东湖风景开发区联合开发校内风景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