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缓解亚健康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缓解亚健康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缓解亚健康的方法

篇1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开展,医疗护理模式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护士工作责任重大、工作繁重、压力大、地位低、人际关系紧张,高标准的要求已经影响并威胁着护士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日渐暴露,寻求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推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通过对护士心理压力产生因素的讨论,同时介绍一些让护士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1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环境因素

1.1..1物理环境因素 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各种仪器的噪音污染、高科技的监测技术带来的电离辐射、化学消毒的残留对人体的伤害。

1.1.2生物环境因素 患者的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锐器伤也为病原菌的传播如乙肝甚至艾滋病等的传播提供途径,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也威胁着护士的健康。

1.2社会心理因素 护士常常处于两难的境地,如面对疾病无能为力和患者的生离死别及他们的愤怒、恐惧和悲伤等,护士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护患和医患关系不协调等。工作无成就感、长期的紧张工作导致了心理疲劳,长期的压力导致身心疾病。

1.3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12家医院抽样结果显示,只有2家护理人力基本饱和,其余10家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平均护理人员缺编率为31.3%[1]。临床护士编制严重不足,一些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远远大于核定床位数,随意的加床导致护士不足。优质护理中的心理护理、健康护理、康复指导等深受患者的欢迎,但是要花费护士许多时间。工作超负荷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如护理质量下降、执行医嘱所用的时间减少、与其他工作人员协作时间减少等[2],护理人力资源不足使临床护士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产生紧张、压抑情绪,工作热情不高。

1.4护士工作压力大 临床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往往直接来源于护士的观察,这样就造成护士无论是体力的消耗还是精神上的高度紧张都会让护士身心疲惫。 国外有关护士工作应激的大量研究表明,责任重大、工作繁重、压力大、地位低、护患关系紧张等是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为了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投诉率,医院对护士的管理和要求也越趋严格,这更使护士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3]。

1.5 倒班模式的影响 倒班工作打乱了护士的生活规律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很多方面,如睡眠问题、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其中睡眠问题对护理人员的认识能力和神经有着明显的影响,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出错率增加、记忆力下降等,这些负性因素不仅影响护理人员健康而且还构成安全隐患。同时也给家庭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影响夫妻感情、子女的教育等,造成家庭的危机。加大了护士的生活压力的同时也更增加了精神压力。

1.6 个人因素 目前大部分护士职业认同感较差,护士接受心理学知识培训不足,导致心理失衡,缺乏医学心理学常识,这直接导致了护士往往不能及时把握不同患者的心理,也不会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另外,护士的人格特征也是心理压力的重要变量。

2 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2.1 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护士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自己具有一颗宽容的心、乐观开朗、善于自我调节的人格特征。 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提高自我放松意识,学习在紧张环境中,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有效调节情绪,建立合理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对待学习、职称、职务乃至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最佳的工作心态。

2.2 学会放松技术合理的释放压力 放松训练,主要是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人在放松状态时,骨骼肌松弛,自主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均处于低活动水平,有效的放松训练,对于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是有效的。也可以选择合适的场所、合适的方式、合适的人进行宣泄减压,恢复心理平衡。或者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有效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

2.3 对心理压力改变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所遇到的事件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评估。认知评价不同,同样的压力产生的反应就会不同。护士可以换位思考,从他的知觉来看待事物,并将自己体会到的与之沟通。也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遇事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和思考问题,使自己保持一种宽容大度的心态,就能减轻或消除矛盾冲突引起的不良情绪。从而降低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4 学会利用各种支持系统 当护士受到紧张、恐惧、愤怒、悲伤时要学会倾诉,倾诉不仅可以使护士内心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及时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宣泄心中的苦闷与烦恼,得到他们的安慰,以减轻内心的压力,不良情绪得到及时消除,减少自身疾病发生。创造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主动与家人进行心理沟通,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减轻其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其身心得到放松。

2.5 正确认识自我 做到自信、自立、自强 对自己的期望值要适中,既不要过分要求自己,也不要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学会自我鼓励和自我批评,以建立自信心,及时纠正不足。一个喜欢自己并且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受到别人欣赏和欢迎。提高自己的内控感,以及在护理实践中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成就感,也是保证护士心理健康的关键[4]。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即使遭遇到比较严重的生活事件,也不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

2.6 与人为善 广交朋友 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使自己有集体主义感,以利于满足自己爱与归属的需要;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项目,如:有氧运动、上网、户外郊游等,解除工作带来的疲乏感。与他人在一起,不仅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自己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与健康[5]。

3小结

我们通过了解各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不断的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使护士正确面对压力,应用一颗感恩和同理心,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积极适应和融入社会。掌握自我放松技巧,建立良好的心态,一方面有利于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护士的身心健康了,我们的医疗质量也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雪琴,陈玉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现状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 (12):928-929.

[2] 华小芬.美国护士职业压力与护士短缺危机的最新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3,2(3):133-135.

[3] 汪涛.护士心理卫生状况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2002,15(1):50-51.

[4] 孙晓颖.国内外护士职业压力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6

[5]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110,254.

[6] 李小麟.精神科护理学.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51.

篇2

维生素A能促进糖蛋白的合成,细胞膜表面的蛋白主要是糖蛋白,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现今都市人不愿意吃猪肝,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A摄入不足,呼吸道上皮细胞缺乏抵抗力,常常容易患病。

维生素C缺乏时,白细胞内维生素C含量减少,白细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易患病。查看改善亚健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除此之外,微量元素锌、硒、维生素B1、B2等多种元素都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关。所以,除了做到一日三餐全面均衡适量外,还可以补充金施尔康多维元素片等。

2.适度劳逸

适度劳逸是健康之母,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转是健康保证,而生物钟“错点”便是亚健康的开始。

3.经常锻炼

现代人热衷于都市生活忙于事业,身体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加强自我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4.培养多种兴趣

广泛的兴趣爱好,会使人受益无穷,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而且能够辅助治疗一些心理疾病。点击查看如何正确调理亚健康?

5.戒烟限酒

医学证明,吸烟时人体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局部器官血液供应减少,营养素和氧气供给减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抗病能力也就随之下降。少酒有益健康,嗜酒、醉酒、酗酒会削减人体免疫功能,必须严格限制。

6.心理健康

善待压力,把压力看作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会适度减压,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

7.饮食调理

人参蜂皇浆以人参、蜂王浆冻干粉、食用植物油、明胶、甘油、蒸馏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动物功能试验证明,具有缓解体力疲劳的保健功能,对于改善亚健康状态效果显著.

四种能力摆脱心理亚健康

1.抗挫折的能力

挫折是一种人生阅历,哪一位成功的人没经过挫折。在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不气馁、不妥协,采用自勉、鼓励、警醒等积极自我暗示方法促使自己去采取有效的克服困难的行动。

2.呵护心理的能力

养成经常保健心理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积极对待他人和事物的习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学习中的困难,学会在行为的过程中体会愉快。

3.培养快乐的能力

扩大生活空间,培养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从不同的人生体验中体味人生的真谛。

4.求助的能力

正视自己,不能回避困扰自己的问题,主动地求助心理医生或亲属朋友在心理上得到帮助,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亚健康状态

一、要做到各种营养合理、均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粗粮;少吃含能量和脂肪高的食物,如油炸食物、西式快餐食品等: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

二、吃饭要严格控制、定时定量:三餐要定时,睡前尽量不要加夜宵,应遵循“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的原则,对于用脑多、运动多的孩子适量放宽点。

三、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每天保持相对的体育锻炼。跑步、打篮球。..。..都是很好的选择,强身健体的同时,又可以缓解孩子学习时的劳累。

看过“亚健康如何调理”的人还看了:

1.上班族如何调理亚健康

2.男人亚健康怎么调理

篇3

根据高校学生心理普查,约有20%的大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1]。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约2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2]。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11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25.4%,近年还出现上升趋势[3]。本研究旨在对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其心理亚健康状态,并利用运动干预手段对存在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运动干预,探讨运动手段对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300人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1)研究对象为非体育专业学生;(2)研究对象无精神疾病;(3)研究对象为自愿参与研究。

(二)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从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中,随机抽取5个班级、约300人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前说明本次调查意义,采用自愿记名的方法(但性别必填),由专人负责组织研究对象进行集体测试并当场回收问卷。

测量的问卷采用经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修订、由美国康奈尔大学Wolff HG Brodman R等编制的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 Medical Index,CMI)[4]作为指标,选取康奈尔医学指数中M~R部分(M—不适应N—抑郁O—焦虑P—敏感Q—愤怒R—紧张),共51个问题。在每个问题均为“是”和“否”两级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根据性别确定评分范围,将男生》15分,女生》20分作为确定心理亚健康的标准范围[5],即本实验研究所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2.实验法

将经过问卷调查后所得出的心理亚健康的新生进行运动干预,干预的方式为每周四次(周一、周三、周五、周日),周一、周日女生进行慢跑运动、男生进行器械健身运动,周三、周五统一进行羽毛球运动;持续三个月后再进行康奈尔医学量表的心理亚健康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与进行运动干预前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二、结果

(一)心理亚健康情况

康奈尔医学量表心理亚健康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为99.33%。其中男生73人、女生225人,在被调查的男生中,根据康奈尔医学量表评分标准分数大于15分心理亚健康人数的有21人,占28.78%;女生分数大于20分心理亚健康的人数有49人,占21.78%。男女生心理亚健康人数共70人,占总人数的23.49%。

(二)亚健康各因子得分

在我们所选取的康奈尔医学指数M~R部分(M—不适应N—抑郁O—焦虑P—敏感Q—愤怒R—紧张)中,70名心理亚健康学生的得分主要集中在M、O、Q和R部分,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心理亚健康主要体现在不适应、焦虑、愤怒和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方面,而抑郁和敏感等心理状况较少。

(三)运动干预结果

经过对所选出的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心理亚健康的70名同学进行为期三个月、每周四次的运动干预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根据康奈尔医学量表评分标准男生分数大于15分心理亚健康人数的有10人,比进行运动干预前减少11人次;女生分数大于20分心理亚健康的人数有16人,比进行运动干预前减少33人次。男女生心理亚健康人数共减少44人,经运动干预,心理亚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的比率达到62.86%。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修订的康奈尔医学量表和评分标准对云南师范大学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3.49%学生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人群中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不适应、焦虑、愤怒和紧张等方面。经过所设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干预,心理亚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的人群比例达到62.86%,证明运动手段对影响和改善心理亚健康状况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洪家云.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分析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3.10(5):50-51.

[2] 张占平.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1):58-60.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0例亚健康状态人群来源于前来广西元之源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亚健康调理中心接受保健推拿者,均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的亚健康的判断标准:①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不适持续时间达1个月以上且经休息不能缓解者;②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或略有改变,无论从症状,还是从实验室指标角度,均不能构成现有“疾病”的诊断标准;③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④尽管有非重大器质性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将本组120例亚健康人群按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按摩足部反射区组与常规中医保健推拿疗法组,每组60例。两组人群的性别、年龄、职业构成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治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按摩足部反射区的方法,方法大致如下:先用中药煎出液(药液)趁热浴足10~20分钟后拭干后取半坐位,施术者操作时先行左脚,后行右脚。操作前涂擦按摩膏剂,开始操作及结束手法均采用屈食指点法、屈食指按法和屈食指刮法,刺激足部的肾、输尿管和膀胱反射区各5分钟,然后按位于足趾足底足内侧面足外侧面足背的顺序依次按摩全足其它各反射区10分钟。在按摩的过程中如碰到阳性反射区(如受术者觉得痛觉敏感或施术者觉手下有结节、条索或气泡样感的反射区称之为阳性反射区)则需要重点加强手法的操作次数。术后嘱受术者尽可能多喝温开水。

1.2.2 对照组:采用常规中医保健推拿疗法,方法大致如下:接受调治者分别于俯卧位、仰卧位接受中医保健推拿法调治。①俯卧位操作:先用放松手法(如掌根揉、推法等)放松肩、背、腰、臀及双下肢后侧面,然后按头颈肩背及上肢背及腰骶下肢的顺序,施以滚法、穴位点按法、揉法、推法等推拿手法;②仰卧位操作:按头面上肢下肢顺序施以滚法、穴位点按法、揉法等推拿手法。

1.2.3 时间与疗程:两组每次按摩的时间均为45分钟左右,均为每周2~3次,4周为1个疗程,调治1~

2 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采用自拟疗效标准:痊愈: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上述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有效:上述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调治1~2个疗程进行疗效统计。结果见表1,两组比较,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按摩足部反射区疗法与中医保健推拿疗法对亚健康状态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篇5

1、躯体的亚健康

亚健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持续的或难以恢复的疲劳[1],常常感到体力不支,懒于运动,容易困倦疲乏;睡眠障碍是亚健康状态的另一常见症状,可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失眠,如入睡难、多梦、易惊醒;疲劳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它虽然不像癌症、心脏病那样直接而迅速地造成死亡,但它作为一种危害现代人的隐形杀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近些年来,中年知识分子体质普遍下降,慢性病多发,主要原因是长期工作,劳累过度、不能及时缓解疲劳,致使积劳成疾或导致死亡[2]。除了疲劳以外,还有各种慢性疼痛;免疫力下降;易反复感染;我们曾对疲劳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转录活性淋巴细胞凋亡的的研究,结果疲劳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的转录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3],且淋巴细胞凋亡率上调,造成免疫水平降低,是亚健康人群多发感染的主要原因。

2、心理的亚健康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最为常见的表现是心理焦虑;这是一种缺乏具体指向的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怒、恐慌,常伴有失眠、多梦、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肌肉紧张、手抖、多汗等植物神经症状。焦虑症者常常觉得生活中危机四伏,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诀这些难题,陷于焦虑沉思时,便会出现心悸、不安、胃绞痛、慌乱,进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有甚者会产生自杀念头。这些可怕的结果长期停留,必然会导致病理性改变,如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癌症等。

3、社会适应的亚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竞争的激烈,在人际交往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交往频率下降,人与人之间交往不稳定。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信息接受来源的广泛、及时和量的充足,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这些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孤独、冷漠、自卑、猜疑、自闭,更是在人与人之间树起了一道道屏障,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人患上了情感饥饿症和社会不适应症。由于上述症状的持续出现,往往造成反复性疲劳或者极易疲劳,而且以往可以耐受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经睡眠、休息后疲劳仍不能缓解或恢复,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三、亚健康的实验检则与评估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患者既往史和健康体格检查的结果,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人特点亚健康状态的检测、分析和调控、康复的方法,最后从宏观层面上提出系统的干预措施。我们根据这个原则和程序,自行设计了一套亚健康状态的自测与结合体检分析的方法对3571例人群进行了亚健康状态的评估,结果:亚健康平均发生率为60%[6],并对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发生率调查,结果不同职业的亚健康发生率为45%~78%,呈现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而获得成功[6]。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亚健康的概念、内涵、外延进行严格的界定,实验室检测作为对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指标还有待探索。但是随着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种科学仪器和诊断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些技术和方法。虽然得到的结果,只能对亚健康评估提供参考,但将对亚健康医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亚健康的调控与康复

亚健康的产生,有着生物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和环境学的多因素原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键所在。所以亚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它还涉及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领域,从而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更新健康理念[1],挑战不良生活行为,是突破亚健康,实现真健康的重要举措。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以向健康也可以向疾病转化。究竟向哪个方向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措施和自身的免疫水平。向疾病转化是亚健康状态的自发过程,而向健康转化则需要采取自觉防范措施[2]。目前大力倡导“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是现代预防医学的最新成果,也是亚健康状态防治的要点。

1、合理膳食:即平衡膳食,食物的品种要多样化。人是杂食动物,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应当采取我国传统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膳食模式;采用主食副食搭配、粗粮细粮搭配、荤菜素菜搭配、酸性食物碱性食物搭配以及各种营养素搭配等科学的配餐方式,使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营养全面,给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素和适量的热量,以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2、适量运动:有氧运动可以保持脑力和体力的协调,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脂肪和糖的代谢,减轻肥胖,防止骨质疏松,提高免疫力。还可使情绪乐观、精力充沛、改善心理素质。人类是以肌肉运动为中心的机体,肌肉是体内糖和脂肪代谢的最大转换者。也是免疫和调节神经物质的主要来源。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的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消耗热量和脂肪、减轻体重、提高代谢率、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疲劳和抗病能力、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延缓血管老化。所以,适当运动是纠正亚健康的重要环节。

3、戒烟限酒:吸烟不仅可以引起肺癌,而且也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至此,吸烟危害健康、缩短寿命的科学结论已不容质疑,必须斩钉截铁的制止吸烟。吸烟能提前多少的死亡时间呢?与烟量有关。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做过研究[7],结论如下:对25岁的男性来说,每日吸1~9支,减寿4.6年;10~19支,减寿5.5年;20~30支减寿6.3年;40支以上,减寿8.6年。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在检测中发现: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中有43.3%可归于吸烟。吸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作用与吸烟量的平方成正比,即吸烟量大1倍者,其危害为4倍。吸烟的危害可见一斑!

篇6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学、中医学的精华。习练太极拳,不仅能够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能够领悟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数百年来的传播日益广泛,如今深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为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太极拳运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亚健康状态的背景及概述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忽略了亚健康概念产生的背景,以及疾病的社会文化属性,实际上疾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疾病既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复合的身心事件,给患者添加躯体和精神上的痛楚,还可以视为复杂的社会事件,小到影响家族的繁衍,大到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而对亚健康的重视体现了科技进步和时代的特征。亚健康状态是对现代人体健康状态处于非正常又非疾病的一种状态的概括。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就首次提出人的一般状态分为健康状态、病理状态及亚健康状态(Sub Health)即诱病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在日本多指“神经症、半健康”。我国学者认为,亚健康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别于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以严重疲乏或虚弱、休息不能缓解为特征的一种“疲劳亚健康”的表现形式。许多学者对正常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进行了研究,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问题。

关于亚健康,迄今也没有“诊断标准”,只有众说纷纭的各种归纳,这些经验的归纳是否也有一些合理之处呢?我们知道中医的“辨证”外,对于严格的疾病诊断完全依赖于西医,他们对亚健康的诊断学症状学的归纳充分体现了缺乏科学训练的本质。比如,有人归纳了亚健康的十种“典型”症状:心病不安,惊悸少眠;汗出津津,经常感冒;舌赤苔垢,口苦便燥;面色有滞,目围灰暗;四肢发胀,目下卧蚕;指甲成像,变化异常;潮前胸胀,乳生结节;口吐粘物,呃逆胀满;体温异常,倦怠无力;视力模糊,头胀头疼等。

二、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般认为,心理原因常常会起主导作用,即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紧张,而使人的心理失衡所致;其次,与膳食结构有关。当机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贫乏时,可导致机体失调;再次,个体的个性特征差异也常起着特殊作用。具有过高的抱负,敌意感甚强的行为是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此外,“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因素,还有过量吸烟、酗酒,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有毒物品等等。

三、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1.轻松柔和。太极拳的架势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运动。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以参加锻炼;尤其是对体弱和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2.连贯均匀。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虚实变化和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看不出有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贯串,好像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3.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的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去,这是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状态的。通过弧形活动的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体现出柔和的特点,也能使身体得到均匀发展。

4.协调完整。在太极拳运动中,无论是整套还是单个动作,都要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密切配合。打太极拳时,必须以腰为轴,手脚的许多动作都是以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不要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显得呆滞脱节和支离破碎。

四、太极拳运动在改善亚健康状态中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习练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此外,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了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大脑充分休息,消除肌体疲劳,一次能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

2.对骨骼的影响。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平衡能力的,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容易会摔跤和骨折。因此提高了人的平衡能力,防止了骨质疏松。

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就太极拳动的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疲劳,我们知道,全身各部骨骼的周期性的收缩和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压力,呼吸运动同意也能加上,这一点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因此能增强人的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对提高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习练太极拳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的运动,它在神经系统缓解疲劳以及对骨骼和呼吸系统中的作用,能有效的改善亚健康人群的身体状态,并能更好的进行调节和提高身体素质。

应加大对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人习练太极拳;加强民间群众团体中太极拳教练员、辅导员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业余爱好者和亚健康人群得到正规的培训和健身;加强对太极拳运动的创新,使更多的亚健康人群得到更多更好的健身计划。

【参考文献】

[1]张瑞平.浅谈太极拳在医疗体育中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6(5).

篇7

前言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亚健康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化才被纳入科学视野,从千百年来固有的健康、疾病概念中剥离出来的;高职教师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蓝领人才的重任,浅析高职教师发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和体现,采取适时定期开展拓展训练的措施,对于加强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修养,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教师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职教师亚健康的表现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精神和交往处于完美状态。相应地,亚健康又被称为机体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的状态,是近年来科技医学领域提出的新概念,一般是指机体没有明确的疾病,却呈现身体机能活力降低,适应力不同程度减弱倒退的一种生理状态。这是由于人本身的机体生理功能低下所致,它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临界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它与脑疲劳有密切的关系,也有人称此为“疲劳综合症”,用现代各种先进的检测方法很难确诊为某种疾病。近年来,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许多权威部门的测试中,70%以上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目前,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呈现出一些特有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1.1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的躯体的慢性疲劳。很多高校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以及课题、科研的压力经常熬夜,总感到身体不舒服,浑身疲乏无力、时常肌肉酸痛、导致失眠焦虑、最终身体机能下降。如长期过度疲劳,不能够有效的及时缓解,则会出现积劳成疾而导致过度疲劳而导致死亡,俗称“过劳死”。

1.2心理性亚健康状态: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类的一大特点,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依据。现实生活中,高校教师由于竞争压力过大,所以经常出现烦躁、焦虑、嫉妒、恐惧、心情不好,更可能展现脾气暴躁的一面;有的对教学及工作无兴趣,陷入自我矛盾中;有的表现在对晋升、提职、住房等方面的过度期盼,经常感到心里不平衡,常见的表现是焦虑,烦躁、睡眠不佳等多种形式,有时会出现心悸、不安、胃绞痛;各种与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教师的亚健康状态。

1.3心理行为。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造成教师的负担过重,特别是目前用于各种反映工作成绩的考核评估体系标准与方法还不成熟,有时更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1.4个体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是形成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不良生活习惯能导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

1.5认知水平。作为高知群体的高校教师,往往存在对亚健康状态认识不足的现象,大多数教师认为既没感冒又没发烧,既不疼又不痛,无论如何也不会不健康,又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原因,使得他们感到不适时常常已处于真正的疾病状态,像蒋巩英同志一样英年早逝的教师在高校中并不罕见。

2、拓展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2.1拓展训练的意义

通过参加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参训者不久以后就可以重新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及有步骤的认识进行剖析,增加自身的自信和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克服原来已有的心理惰性,增强打败困难的毅力,提高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找到行为和思想方面实现突破口,最终让自身全方位的提高。

2.2拓展训练的作用

参加拓展训练后,在个人教学方便能够灵活运用生动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得教学质量大大的提高,让个人在教学领域方面有了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在个人生活上能够积极面对人生,通过训练积极释放自己的生活压力,在遇到人生挫折时能有效的改善自己的悲观情绪,提高自身对社会适应性,时刻已自己完美的精神状态去面对人生的一次次挑战与机遇。

3、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师的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3.1身理作用:拓展训练里面的多个项目都会对参与者有着一定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在这些要求的指引下从而自觉的参与进去,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例如:穿越电网,就需要教师们有一定的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才能胜任;有轨电车,就需要一定的协调性和体能来达成目标;还有脚吊环桥,在非固定的绳环上传过,少不了耐力和握力的支持。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们就会有意的参与进去并且努力完成所规定的项目指标,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3.2心理作用:拓展训练研究表明[1],对高职教师实施人际交往方面的拓展训练,高职教师的人际交往状况显著改善。实验结果显示1年以上的定期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帮助自身减少心理压力,促进教师与教师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从而形成了团结奋斗、拼搏进取,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更加建立了和谐、信任的良好关系。拓展训练与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是密不可分的[2][3]。拓展训练是一种非常新颖而有效的培训方式,具有十分有效的训练效果[4],有研究结果表明,拓展训练对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使人理性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问题。高职教师们在集体性的运动应激情境中,大家一起共同体会胜利、心理上的资源耗尽以及心理激情鼓励与动员,在良好的激情体育文化氛围下,产生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所有积极参与训练教师们的心理健康能力。

4、结语

高职教师亚健康的状况已经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积极地探寻解决高职教师亚健康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是切实提高教师们身心健康水平、确保教学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措施。而就拓展训练中总结出来了许多改善教师亚健康的优秀经验与方法,有助于高职教师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对教师定期开展拓展训练时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剑,等。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培养人们社会心理能力的实验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30-1632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某市地区分布特点及社区规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该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群随机抽取3个点,对2010年5月~2011年10月选择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65岁老年人口免费体检的老年人群中体检、各项检查正常,无器质性病变的200例老年人作为与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设计调查表,据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的新概念和相关文献报道的亚健康表现,结合地区的生活和环境等各方面的特点,设计出亚健康状况调查表,在初步筛检出来的亚健康人群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2006年12月10日的《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进行辨证分型。

1.3 数据分析 所有问卷经核对后采用Epidata3.0进行双录入,并控制逻辑错误;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情况 216人中,符合亚健康诊断标准的,共计167人,占77.3%,其中亚健康状态人群在年龄段的分布方面以65~68岁年龄段的人群为主,共计65人,占38.9%;中专以下占24人,占14.4%,提示学历越低,老年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越高,提示受教育因素是亚健康失眠状态的一个危险因素。

职业分布来说,亚健康老年人群中以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人群退休人员为主,以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发生率最低,提示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亚健康失眠状态。应激事件:与亚健康失眠状态相关的应激事件以劳累过度、人际关系不协调、情感问题、个人患病或受伤、无特殊事件与健康人群有显著性差异(P

2.2 老年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成因分析 老年人群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很多,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所调研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亦逐渐增高,这可能是由于随着身体的老年化,机体各器官机能都逐渐出现衰退的原因,由此机体不可避免地要从健康状态逐渐向疾病状态过渡,因此亚健康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亦逐渐增高也是必然的。同时看到65~68岁年龄段的人群多发亚健康,是因为刚退休的老年人在应激能力、心理承受力等方面都会有所降低,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失落与无望记忆力减退、头晕、心悸以及身体有明显的衰竭感等,这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其不甘落伍与抱憾的失衡心态使得他们不能很好适应生活上的变化,破坏了人体的内环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分泌功能紊乱、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从而使心身功能出现障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者出现的躯体症状排列前十位的依次为:疲乏、身体疼痛、头昏沉、疲乏在休息后能缓解、记忆力下降、眼干、眼酸胀、咽干、腿沉、自汗。亚健康状态者在情志异常方面表现为空虚感、消极感、情绪低落、易怒、感觉不幸、震颤或冷热、过度关注自我。

篇9

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疾病预防”有何不同?

大众医学:“治未病”这种说法对大众而言似乎是全新的。但若换成西医的表述,即“疾病预防”,大家就都能懂了。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的“疾病预防”有什么区别?

竺炯: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大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疾病预防。

中医药素来注重养生防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该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大主题。它要求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的“治未病”并不是简单的体检加治疗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防病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但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西医往往束手无策。而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整体调理的方法对这类人群进行具体,细致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中药调理及中医特色治疗,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对那些已经患病的人,中医药可以对其作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促进疾病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元气。

“治未病”概念的提出将给大众带来什么影响?

大众医学:中医学界近期高调提出“治未病”这个理念,主要原因是什么?会给大众带来什么影响?

竺炯:积极倡导“治未病”,或可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的目的被定义为“治已病”,人们也普遍认为“有病才需要去医院”,忽略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如今,随着大众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治已病”不仅会给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也使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堪重负。

有研究显示:一元的预防投入可节省7元的医疗支出,更可节约近百元的重症抢救费用。因此,积极倡导“治未病”这个理念,提高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可有效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意义深远。

“治未病”门诊与普通中医门诊有何区别?

大众医学:据悉,国内已有数家中医院开设了治未病门诊。同样用中医理念,中医治疗,治未病门诊与普通的中医门诊有何区别?

竺炯:治未病门诊与普通门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着眼点在于预防――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复发,而不是简单的开药。“治未病门诊”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力推的一个试点项目,已在国内几家实力较强的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上海曙光医院)亮相。由于该门诊的设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大家都在尝试和摸索。我院的治未病中心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与北京的昆仑保险公司、炎黄健康公司等健康管理机构合作,在原体检中心的基础上,抽调了部分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内科医生组建而成,并整合了我院的优势学科(如传统中医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等)。中心主要以非药物治疗对求诊者进行健康干预,发挥预防疾病、减轻病症的作用。同时,中心还将为就诊者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的健康管理。与此同时,我院还希望“治未病”能“走出去”,“走”进社区、敬老院,乃至现代办公楼里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中医“治未病”在对付现代人最易遭遇的“未病”――亚健康有什么特色?

大众医学: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亚健康现象非常普遍,“治未病”门诊是怎么治疗亚健康的?

艾静: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能在干预亚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人的健康状况可分为健康、亚健康(含高危状态)和疾病这三种状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再加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亚健康人群与日俱增。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亚健康人群多表现为疲乏、易怒、失眠、头痛,咳嗽、上火、便秘等,体检时常查不出指标异常或明确的疾病,又感不适,不知道该看哪科的门诊。值得注意的是,亚健康状态的发展是双向的:如果忽视调理,使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含高危状态),就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接受合理调整干预,机体可恢复至健康状态。众所周知,人一旦从亚健康进入疾病状态,尤其是慢性重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医疗费用的投入将是巨大的,而治疗效果却未必理想。

由于亚健康人群尚未达到疾病状态,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西医缺少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只能通过针对性改善睡眠、通便、止痛等方法来缓解症状。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则能在干预亚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医认为:亚健康虽然症状繁多,但总体而言是阴阳升降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治未病”门诊通过为亚健康者提供合理的、多方位(饮食宜忌、运动方式、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中药或非药物干预)的健康指导,从而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

篇10

1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我国古代医家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了“未病”的概念。 “未病”是机体开始已有或无病理信息,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或不能明确诊断的一种状态,是病象未充分显露的隐潜阶段。与现在亚健康状态所指的非疾病、非健康状态基本相似。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4年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虚弱现象,还包括心理与社会上的完满适应。根据这一定义,WHO的章程序言中提到:全世界属于健康状态者仅占5%,找医生诊病者约占20%,剩下的75%就属于亚健康状态。赵瑞芹等[1]提出,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何裕民等[2]则认为:亚健康包括三条:首先,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及可明确的精神心理障碍;其次,它可以涉及躯体上的不适(如虚弱、疲劳等)虽够不上疾病,却又偏离了健康的症状;再次它可涉及到精神心理上的不适以及社会生存意义上的适应不良。董玉整[3]认为: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这一概念在国内的有关亚健康网站上被普遍采用。

综合上述观点,总的来说目前达成共识的一点是: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持续3个月以上,经系统检查未发病,而自己确实感觉到躯体和心理上的不适,从而呈现出活力、反应能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轻度心身失调阶段、潜临床阶段、前临床阶段。

2 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600万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成年人占25%~48%。目前国内学者十分热衷于本课题,做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和调研,对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阶层都有所涉及,在较发达的城市从事脑力劳动人群发病率较高,在曹露[4]的十堰市119名脑力劳动者的亚健康问卷调查中亚健康的发生率达到了80.1%。而在不同的职业中,知识分子高达70%处于亚健康状态。在部队中,由于军人职业特殊,体力负荷及心理负荷远远超出普通人水平。长期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突发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及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官兵中心理亚健康状态较多,边强[5]对某军队疗养院接待的疗养员322名进行问卷调查,亚健康的发生率为67.7%,而王俊[6]采用对照亚健康状态诊断标准对军队在职干部1325名进行调查,共有892名处于亚健康状态,占67.32%。

3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方法

3.1 症状标准诊断法

1988年美国CDC对亚健康状态中普遍存在的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制定了诊断标准[7]。1994进行了修订[8]。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日本分别于1992年也制定了自己的关于CFS诊断标准。依据病人的自觉症状,出现种种还不能确诊为具体疾病的症状以及自己感觉不到或被忽略的状态,对照上述标准诊断。

3.2 MDI健康评估法

是WHO用于对人类死亡危害最大的疾病所提示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依据被测者的实际检测状况逐项打分(采取百分制,满分100分),进行综合评价。其标准是:85分以上为健康状态,70分以下为疾病状态,70~85分为亚健康状态。

3.3 问卷评定量表调查法

目前亚健康状态的确定主要依据量表测量,有SCL-90(症状自评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Delphi法评价。

4 亚健康状态的检测技术

近10年来,我国可评估人体多种状态的检测技术有了一定进展,有热断层扫描仪、超高倍显微诊断仪(MDI)亚健康检测法、人体功能代谢分析仪及清华多媒体显微诊断仪(THMMDI)、量子亚健康检测仪、福贝斯远程健康监测系统(TDS)。

5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

亚健康由于其年龄、适应能力、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各异,但一般均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改变,这三方面互为因果。就身体要素而言,首先为疲劳,其次涉及虚弱,免疫失调,消化不良、头昏,性功能低下的综合状态,再次仅表现为睡眠困难、肌肉酸痛、便秘等单一症状。心理方面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神经质等。社会适应方面表现为冷漠、无助、无望、孤独、空虚,在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知识学习和创造性劳动等方面感到困惑、压抑和郁闷。

6 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

关于亚健康原因与机制,学者们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有研究认为,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工作的压力,职业的竞争以及繁多的信息刺激都是应激原(应激是一种非特异相当泛化的反应,其基本的反应是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轴的兴奋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应激原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亚健康。如交感-肾上腺髓质的激活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轴的激活都参与升高血压,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还引起代谢的改变,使血胆固醇升高,血管平滑肌细胞钠水潴留,导致动脉硬化[9]。总之,人们认为导致亚健康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1)过度的疲劳造成精力体力透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酗酒等)。(2)社会的压力环境以及人性的欲望和需求产生的压力。(3)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导致维持生命的器官运行和新陈代谢等生物节律的紊乱。(4)环境污染的影响。这既有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失调而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又有生活条件、环境污染和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7 亚健康状态的防治

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即健康亚健康潜临床前临床疾病,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给予适当的干预和防治,就可以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其措施有:(1)保持心理健康,正确对待压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克服不良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保持心理平衡。(2)健康的生活方式:①饮食结构造就健康:有研究证明,冠心病、某些类型的癌症、三高症、糖尿病都可以通过进食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得到缓解。多吃蔬菜水果,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合理摄入蛋白质,限制脂肪的摄入量。②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睡眠充足,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安排每日活动。(3)治疗: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不固定,因此治疗上缺乏针对性,将向多样化、专业化方向发展。①心理治疗如认知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②中西医结合治疗。③生物-物理治疗: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人类一种古老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因为他能平衡植物神经系统,使人平静放松,强化人的免疫系统,提高抗病能力,缓解失眠,从而有益于患者恢复健康。

8 展望

亚健康的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亚健康的诊断标准不统一,亚健康的发生机制未得到确证,对于某些特殊领域的人群亚健康研究较少,如特殊兵种部队的官兵的亚健康状态,特别是核潜艇部队,出海时间长,一次潜航时间长,艇内空间狭小,环境密闭,噪声大,高温高湿,生活环境恶劣,加之海上形势复杂多变,对艇员的生理及心理承受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航行中一旦出现生理、心理不健康问题,对核潜艇执行重大任务将有极大的威胁性。因此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深化亚健康病因和机理的研究,以及采取有效地预防和确立科学的治疗,完善特殊领域亚健康人群的研究都是下一步亚健康研究的重点。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该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因此正确认识健康的内涵,干预亚健康状态,降低发病率将成为全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赵瑞芹,宋振峰. 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2 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等. 亚健康的范畴研究. 医学与哲学,2008,29(1):2-4.

3 董玉整. 亚健康初探. 广州医学院学报,1998,26(3):77-78.

4 曹露. 十堰市部分人群亚健康状况问卷调查. 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08,8(14):3526-3527.

5 边强. 军队疗养员亚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514-2515.

6 王俊. 在职干部亚健康状态海滨综合疗养的疗效观察. 医技与临床,2008,24(14):151-152.

篇11

追根溯源,现代医学所称的“亚健康”,在祖国医学中早有类同的描述。现在,我们通常说患了何种疾病,是指已经生病的状态。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所指亦不同。“疾”是指不易察觉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古代,这种患“疾”的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现代医学被称为“亚健康”或“第三状态”。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学观点而论,是指身体已经出现的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黄帝内经》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对疾病应采取“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20世纪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就是不生病。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躯体的健康与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关系。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认为人体的疾病不仅是某种生物因素引起生物学变量的结果,而且是生理、心理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从此,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作用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由于这一医学新思维的出现,人们发现在健康(第一状态)与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确实存在一种非病非健康的第三状态,称为亚健康。其共同的特点:说是没病,却有疲劳、失眠、情绪不稳定等种种不适;说是有病,常规化验等医学检查却找不到生物学变量的结果。医学界将此“亚健康”状态定义为“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也是大病来临之前身体机能发出的信号。

由于亚健康的潜伏期一般是5~8年之间,加之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往往不予重视,结果延误了防治的最佳时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是心脑血管病、肝炎、癌症等许多疾病的前期征兆。据社会调查表明,在上海市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年知识分子中,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人员的人均寿命仅53.34岁,明显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

你是“泡沫健康”吗

经亚健康研究人员分析,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人的思维(认知)方式容易出现错误或心理容易失衡。所以,亚健康首先是思维方式因素所致。例如,有些人想问题、处理事情的角度过于偏激,而引发人际关系紧张;也有些人过于刻板而难以适应社会变化;还有些人凡事拿不定主意而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其次,亚健康也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有着重要的关系,比如摄取的维生素减少,脂肪含量增高,生活不规律,运动与休息安排不当等。另外,吸烟、酗酒以及环境污染也是重要外因。

遗憾的是,尽管科学家们找到了亚健康的原因,却找不到治疗亚健康的药物。有些亚健康人群以为多服用保健品就能摆脱亚健康、重新走向健康,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误区。也许有的保健品能给你带来短暂的缓解,但这可能形成“泡沫健康”。因为单一的对抗性手段,解决的仅仅是局部问题,尤其是中年正是养护生命之根的关键时期。真正的健康是持久的稳态,是自我调节能力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健康的铜墙铁壁。

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看,建立社会的合理性空间是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最有效的出路。所谓生命的合理性,不是任何社会崇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和适合于自然平衡的生存方式。

健康是一项投资什么是健康?

健康就是不生病。这种概念是不完全的,是偏颇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意味着疾病和虚弱的消除,健康是体格、精神和社会的完全健全与和谐的状态”。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要素完整。现在是四个要素,以后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的要素。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健商”(简称HQ)概念就是一种。

“健商”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智慧与维护健康的能力。代表着一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和水平。

在过去知识落后、营养贫乏、生产劳累的时代,人们普遍不了解复杂的身体和生命现象,健康只能被动地靠医生、靠医院、靠休养,是消费支出和享受。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健康的性质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健康靠自己、靠知识、靠管理、靠习惯、靠合作,健康已逐渐转变为个人的主动投资行为和社会性增值服务。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人类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学会科学的生活方式

如何对待亚健康?任意地夸大身体的不适,到处求医问药,是消极的;听之任之,无视生命发出的预警信号,最终只能自食恶果,这是更消极的。

我认为,哲学家尹继佐教授提倡的“以心疗为核心,以体疗为基础,以医疗为保障的现代健康实践模式”,与我国的国情民意是切实而可行的。

1.心疗 就是提倡健康的思维方法,将精神分析和精神治疗作为辅助的核心模式。通过心理咨询和科学剖析,消除心理上、精神上、情感上障碍,以达到心平气和、心身健康。遇到想不开的事,情绪激动、愤怒、抑郁、悲愤、伤感等,可以向至爱亲朋倾诉,可以大大方方地请教精神科医生或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帮助。

2.体疗 在《黄帝内经》中,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保健论述。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创造了著名的“五禽戏”健身法。体疗,蕴藏着丰富的修心健体的内涵,注意吐纳传导,修性以保神,安心于全身的要旨。这样,即可以起到通经活络,和顺气血,舒筋壮骨的疗效。哪怕您再忙,也要记住多运动、多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医疗保障 心疗和体疗在防止亚健康和不少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不可以代替医疗的作用。将心疗、体疗和医疗有机的合理的结合起来,才可能形成真正辩证的、科学的实践模式。

4.调顺睡眠,消除疲劳 高质量的睡眠,可以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稳定神经系统平衡,是恢复体力的主要途径。睡眠是一种主动的休息方法。实践表明,睡眠本身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命质量。

5.饮食调摄 饮食宜清淡、多样化,不能偏食,烹调有口味,这样能增进食欲,促进营养物质的细化和吸收,提倡利用药膳方法,做到祛疾疗病,一举两得。

6.药物调养 对于积累性疲劳综合征,先需要用药物改善人体各种机能,排除疲劳,恢复体能。这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实施,不要自以为是地盲目购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那样恐怕只会花了钱伤了身体。

篇12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昆明疗养院共对1 137例进行亚健康体检,处于亚健康状态的721例(占63.4%),年龄27~82岁。

2 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2.1 针对亚健康疗养员的疗养生活情况,结合我院实际进行饮食指导

2.1.1 水的摄入 我院的温泉水是碳酸钙镁型可饮可浴的优质矿泉水,富含钾、钠、钙、镁等离子和多种微量元素,在疗养员入住前三天我们告知疗养员饮水可能会引起轻度的腹胀、腹泻,都属正常现象。人体内成分60%~70%是水分,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需要2 000~2 500 ml的水分,这些水应均匀地分配在白天和夜晚,不要一次喝得过多过猛,最好在清晨起床后、午饭前1 h、下午14时和17时、临睡前1 h定时喝,每次200~300 ml。通过对入住疗养员的调查,温泉水在治疗便秘、皮肤病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2.1.2 碱性食物的摄入 我院每年收住的大多数疗养团都是在职军官,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四季都适宜疗养的地方,走亲访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饮食不规律、饮酒、吃烧烤等不健康饮食的行为,摄入过多酸性食物,身体抵抗力下降,易疲劳,处于亚健康状态。建议多吃碱性食物,可减少不健康饮食对身体造成的不适。所谓碱性食物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留在体内元素的性质,一般金属元素钙、钠、钾、镁等,在人体内的氧化物呈碱性,含这些元素较多的食物就是碱性食物。常见的碱性食物有牛奶、茶、黄瓜、葡萄、海带、萝卜、菠菜、柑橘、苹果、豆腐、南瓜等。

2.2 有氧运动对亚健康患者的有利影响

2.2.1 有氧运动 是通过有氧代谢提供能量的低中强度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打太极拳、打乒乓球等。有氧运动最好每周3~5次,每次不少于20 min。我院自2008年以来,成立了体疗中心,专门有一名护士长每天对疗养员进行太极拳、健身益气八法等体疗指导,既丰富了疗养生活,又达到了健身的目的。

2.2.2 有效心率范围 有氧运动要达到的有效心率范围为(220-年龄)×0.6,其中220-年龄为最大心率,乘以0.6为安全范围,一般不要超过最大心率的85%,以免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2.2.3 坚持有氧运动,保持适宜体重 体重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2(m2)大于24为肥胖。经许多调查研究证实,肥胖是增加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危险因素。

2.3 景观疗养的指导 景观疗养有助于疗养员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在疗养期间我们尽量安排时间陪同疗养员到各旅游景点游玩、散心,并指导疗养员根据天气预报选择适宜的着装,随身携带伞,注意防雨或防晒及在景区的用水、用餐安全。

篇13

亚健康状态是对现代人体健康状态处于非正常疾病的一种状态的概括。早在20世纪80年期苏联学者Berkman就首次提出人的一般状态健康状态、病理状态及亚健康状态(sub Health)病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我国医界称之为“神经症、半健康”。许多学者对亚健康进行了研究,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下降的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能低下所致,严重影响人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质量。高校教师以伏案工作、脑力劳动为主,常废寝忘食,体育运动较少。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体,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应重视教师的健康问题。

1 高校教师亚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1.1 高校教师人员的健康状况

为了了解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笔者对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了发放问卷调查研究,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回收率91.2%,其中男性84名,女性144名。问卷调查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和有关健康的内涵并依据有关文献中亚健康的表现,结合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除一般人口资料外,主要包括与亚健康诊断有关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及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对亚健康的认知等。调查结果显示,健康者24名,占10.5%;亚健康者175名,占74.6%,其中男性62名,女性108名(男女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73.8%和75%);患病者17名,占14.9%。

1.1.1 不同性别的亚健康状况。

表1显示,高校教师人员中男性健康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其中男性6名(14.3%),女性6名(8.3%);而女性的亚健康和疾病人数高于男性,亚健康者男性31名(73.8%),女性54名(75%);疾病男性5名(11.9%),女性12名(16.7%)。

表1 不同性别亚健康状况分布[n(%)]

1.1.2 不同年龄的亚健康状况

表2显示,40~49岁组的高校教师人员亚健康发生率最高,其次为30~39岁组,50~60岁组最低,但50~60岁组疾病发生率最高,30~39岁组疾发生率最低,但经x2检验均无明显差异(P>0.05)。

表2 不同年龄亚健康状况的分布[n(%)] 表

1.2 高校教师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

1.2.1 生理亚健康的主要症状

高校教师人员生理上经常出现的亚健康感觉症状进行统计,生理亚健康症状中的用脑易疲劳最为多见,其次为易疲倦,记忆力减退等,有的人几种生理亚健康症状都出现(见表3)。

表3 高校教师人员生理亚健康主要感觉症状的发生情况

1.2.2 心理亚健康的主要症状

对高校教师人员心理上经常出现的亚健康自觉症状进行统计,心理亚健康的主要自觉症状以烦恼最为多见,其次为压抑感、情绪不稳定、焦虑感等(见表4)。

表4 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主要症状的发生情况

1.2.3 不同性格的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情况

本次调查中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不同,性格内向者明显高于性格外向者。这可能是内向性格者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平时与人交流比较少,孤独、不爱交际、不善言谈,当面对事业、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往往不是通过与人沟通的方式来释放缓解压力,而是把压力强压心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者的人相比较,前者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这也是内向性格者亚健康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2 高校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因素

2.1 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无规律的饮食和起居

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无规律的饮食和起居是造成高校教师人员患消化系统疾病及出现困倦、失眠和头痛等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教务人员中有偏食习惯者占有36.35%;偶尔有熬夜习惯者占51.18%,经常有熬夜习惯者占23.47%;偶尔及经常吸烟者占43.8%;偶尔及经常喝酒者占28.1%。长期的不良饮食和无规律的起居会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整功能,降低人体的抵抗力。据统计,我国人口的前三位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其致病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十分重要的关系,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占全部死因的44.7%。

2.2 心理压力过重

调查结果显示,造成高校教人员心理压力过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家庭因素、生活环境。高校教务人员在社会及学校中的地位、负担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必须一直承受着高压,一方面既要承担繁重的工作、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来自工作环境、晋升、职称、家庭负担等的压力和影响,诸如晋升、职称、单位上下级关系、家庭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赡养问题、子女升学就业问题等,导致身心疲惫负担严重,久而久之就会使身体、心理经常处于疲劳,造成躯体、心理健康透支,结果出现亚健康状态。

2.3 缺乏运动

除了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膳食外,科学的体育锻炼同样是生命健康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用于人体,使之产生良好的健康效果,使人体各系统、各层次之间的功能关系得到全面锻炼,是促进人体健康的最佳手段。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人体新陈代谢机能降低,抵抗力下降,极易出现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务人员中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者占16.7%,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者占36.8%,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者占46.5%。科学的体育运动以每周3~4次为最佳。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教务人员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有缺乏科学的锻炼方法、工作任务重、闲暇时间少等(见表5)

表5 高校教师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2.4 过度疲劳

高校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长期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生活无规律(经常加班)甚至生病时还要坚持上班,这些都会引起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产生不良的反应,如睡眠质量下降、消化不良、紧张性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紧张的心理刺激还会影响人体的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引起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病。

3 提高高校教师健康质量的对策

3.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1)组织各类专题讲座。高校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巨大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组织体育、医学、保健、心理学、管理学的有关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让教师明白参与体育锻炼非但不会影响工作,而且会起到强身健体、缓解精神疲劳、促进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改变教师对体育锻炼的片面认识,转变态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2)提高高校教师的健康和锻炼意识。坚持长期、持续不断地组织各类文体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参与锻炼,直观感受锻炼带来的积极效益的同时,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并逐步提高锻炼意识和健康意识。(3)制定运动处方。根据个人的身心特点,请专家为个人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使锻炼更有针对性。(4)正视工作压力,提高自我管理。要提高在体育锻炼与其他事物发生矛盾冲突时的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5)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要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无规律、逆时而作、睡眠不足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不过度疲劳。(6)应尽可能多建设一些方便教职工健身的设备和场地;经常组织丰富多采的大众文体活动,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减缓压力,自我放松;开展教职工心理咨询服务,及时疏导与化解心理问题。

3.2 发挥校医院的预防作用

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及时发现病情。注重体检后有针对性的健康护理,追踪随访,及时获得信息回馈,建立并逐步完善健康档案信息库,及时掌握动态变化,针对不同症状和人群开出个性化的健康处方。医疗机构应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充分发挥个人及其家庭的主观能动性,让病人自己承担起维护健康的责任,同时加强医患互动,并且每两年进行一次有规律的健康体检,从而大大减少教职工慢性病的发生,减低教职工患病的治疗费用,以保障教职工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