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1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2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贵阳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两湖一库”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舍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 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入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屡次等等);^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 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清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篇2
一、园林环境和地形的概念概述
(一)园林环境
首先,环境的概念较为宽泛,所包含的范围也十分广泛。而针对居住区的环境而言,在实践中一般分为居住区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而针对园林环境的研究而言,一般指的是居住区的室外环境。
而园林是指通过将一些原有的地形进行改造,充分运用一定的地域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利用种植花草、布置原路和营造建筑等方式创作出较为美观的自然环境和可供居民休憩和游玩的环境,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和休憩游玩的环境的范围跟上文所说的室外环境的包含范围基本重合,这就说明园林环境和我们所说的室外自然环境基本是一致的。下文说所有的园林环境基本上都是居住区室外环境。
(二)地形设计
地形设计指的就是对原有地貌和形态多进行的工程结构和艺术造型上的设计和改造。如果需要对地形设计概念上的充分理解,就必然要相应的了解城市竖向规划和居住区竖向规划的概念。所谓竖向规划,就是指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城市建筑布局、道路交通、地面排水、景观设计等多方面的需要而对自然地形所做出的改造和利用,包括高程的控制、土石方的平衡、坡度的确定和地貌的利用等多方面的规划设计。
由此可知,地形设计是城市竖向规划中的一项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设计结果可以影响到城市竖向规划很多方面上的内容。
二、地形设计与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的关系
(一)地形设计对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景观形象上的设计,突出要求的是因地制宜的地形设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对居住区原有地势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适当的结合相应的人工改造过程。这不但可以树立起比较独特的居住区较为自然原始的景观形象,同时也可以增加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居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方面,只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地形进行设计,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空间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自然的居住区的生态系统,有利用居民亲近自然;而对于居住区的日常活动使用场所的设计,如果可以充分的顺应原始地形来进行布置,就可以避免较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同时,实现对场所的有效利用。
因此,在具体的园林环境设计上,要充分的认识到对原有地形的重视,同时明确地形就是景观的理念,在规划设计中充分的利用其原有的地形。这也是地形设计对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一个整体上的影响。
(二) 地形设计贯穿于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全过程
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贯穿了居住区的全部策划的过程中,是居住区整体设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居住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居住区整体规划、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这四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设计到了地形的设计,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所涉及到的地形设计谈起,简要论述地形设计在园林环境设计整个过程中的贯穿。
1.城市规划层面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首先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作为着眼点,从城市的整体设计层面出发,努力的寻求一种单独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和谐规划,寻找出最符合要求的局部形态。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就是要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过程中把握城市的自然地形特征,城市的原有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丘陵,这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周围的气候、山水、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对城市的环境和资源等状况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自然地形特征不但是城市的不同风格的体现,同是也是城市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和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这些较为独特的地形特征也给城市规划提供的一定的参考方向和思路。
2.居住区总体规划层面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本身不但包括对建筑等实体的规划,同时也包括对居住区内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环境上的规划,因此需要建筑业和园林专业的人员来协作完成,这是属于大景观设计的范畴。居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园林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居住建筑的价值体现不在于空间范围的大小,而是在于建筑空间的和谐和完整。而一般而言,在对建筑的设计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建筑的轮廓和建筑的空间,不能使建筑后的用地变得残缺不全,从而确保整个居住区规划的完整与和谐。
在居住区的整体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和利用当地的地形状况,在利用原有特色的同时,相应的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新的改造地形的方案,无论如何,就是要将地形上的优势,充分的运用到居住区的总体规划上,以实现整个的居住区规划的和谐发展。
3.建筑设计层面的地形设计
著名的建筑学者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原理分析》一书中,将建筑和园林之间的关系形容为“看”与“被看”之间的关系。有园林意识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是不会忽视建筑周围环境的景观状况,地形就成为影响建筑所能“看”到的风景和“被看”到的建筑景观最为明显的考虑因素了。位于山地的居住区中,被看的风景多借助于天然的山峦景色,此时的建筑设计应考虑朝向问题,以使建筑由里向外看去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感受,让建筑与园林环境紧密的融合起来,仿佛从地形中生长出来。这种与地形紧密结合的住宅本身已经成为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与园林互为风景,彼此之间都是“看”与“被看”的对象。
4.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层面的地形设计
在完成了园林环境与居住区整体规划、建筑设计的协调之后,就要着手居住区外部环境的景观详细设计。居住区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区别于居住区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更加注重场所精神和地域文化,侧重于艺术性,要满足人的居住行为和习惯,获得人的认同,创造归属感。这些都要通过对住区的景观形象、日常户外使用和环境绿化的设计共同体现出来。经过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前三个层面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此时的地形设计多数是在利用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造和塑造新的园林地形,这就需要设计者认真仔细地考虑居住区的景观与使用等具体情况。比如地形与居住区非水平界面的景观形态的关系,地形与住区交通网络的关系,地形与居住区雨水排放下渗的处理关系,地形与居住区环境的园林空间的营造,地形与水景、植被、园林小品等其他居住区景观元素的融合,这些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中诸多的内容都要无可避免的与地形接触,它们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展现居住区环境的场地特色与场所归属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地形设计与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的初步探讨,可以充分的认识到地形设计在居住区原理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它在很多方面都对园林环境设计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地形因素的考虑放在环境规划设计的首要位置,充分的利用地形特点优势,打造出属于每个城市自己独有的园林规划设计,建立更为美好的人类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杰,李莉.自然式园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06,(10)
[2]田志勇.浅析高校外部空间尺度的层次性[J]山西建筑,2005,(02).
篇3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环境设计发展如何已经成为困扰设计师的最大难题,同时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重要问题。
2.1历史、个性与科技、创造
首先,整体性。我国具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有着丰富的建筑语言,传统的建筑经验应当吸收,并从中获取相应的营养,同时经过转化应用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保存。在此过程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一点,从别人那里借鉴,并非抄袭。建筑师应当在更深层领域中,综合人性、原始的过去进行探索。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整体设计的规划,大可大到国家、整个民族,小可小到城市、整个村镇。其次,创造性。针对传统的,既要看到特殊性与历史性,又要看到其中的普通型与超越性。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任何国家文化的发展都会包含糟粕与精华两部分。将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发扬,同时还应当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化实行糟粕摒弃。但是取其精华应当注意避免功利性的态度,尊重民族文化的群众性、广泛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谨慎对待。
2.2现代生活与地域文化的审美关系
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文化与文化环境。在对地域环境、文化条件从深层次方面对建筑环境的本质与规律性的理解,才能够将人、建筑与自然形成为有机体。地域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域自然属性。通常情况下,每个地方的地域条件都是难以被改变的。而正是由于地域特征的不同造成地域建筑的多样性特点。如西南地区雨水较多,阴热潮湿,进而促使建筑要通透、廊线连接。同时当地的植被品种较多,在自然色彩丰富,建筑大部分采用天然的原色。由此就可以知道,建筑师不仅要具备传统建筑文化,还需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才能够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2]。
篇4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分析
据了解,建筑物在其设计、建造、使用、拆除等整个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与此同时还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正是秉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能源 绿色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空气流通、日光利用、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运用最新的理念和最先进的技术去解决生态节能问题,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机系统。
2、回归自然 基于对工业化弊端、现代设计思想的反思,生态环境、生态建筑成为主流设计理念。绿色建筑在设计上力求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互融合,拉近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3、营造健康的居住空间 绿色建筑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惬意的居住空间,内部的装修材料和建筑材料力求对人体健康无害,室内湿度和温度适宜,空气清新,使人们在居住空间中身体健康,舒适愉悦。总之,绿色建筑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保护与居住品质的共同需求,这是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二、绿色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
1、绿色建筑与地域的关系 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建筑模式和文化内涵,绿色建筑要按照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在运用先进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经济条件、文化底蕴等综合因素。
2、绿色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运用科技手段例如空调来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虽然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却消耗了巨大的能源,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绿色建筑针对现代建筑模式对人类产生的负面影响,充分考虑气候与建筑的关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按照人体对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舒适度要求进行建筑设计。
3、绿色建筑与能源的关系 曾有研究表明,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整体污染中,建筑业涉及的环境污染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例如,现代建筑很多都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这一点就对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为玻璃幕墙建筑冬冷夏热,因此必须依靠空调调节室温,以至于这类建筑的空调能耗比一般建筑高出三倍。而绿色建筑运用的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效率,力求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绿色建筑有效地符合了人们的居住要求与精神需求,不仅可以创造出通透、有亲和力的空间,更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营造一种节能舒适又环保的建筑体系。
三、绿色能源的运用
绿色建筑在能源的使用上应该选择无污染、可再生,取材范围大的。我们所了解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分布广泛,对环境危害小,可以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如果以上资源可以被有效利用,一方面可以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对这种绿色能源充分利用的形式。通过采取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措施都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四、绿色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使用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进行处理而生产的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力求以最低限度的环境污染、最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最大幅度地减少建筑能耗,为人们提供一种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1、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
⑴ 竹制建筑材料 竹子种类繁多,生长周期短,加工制作过程非常简单,极大节约了能源的投入。竹材的用途广泛,不仅可以用来制作装饰品,也可以用于制作室内外装修材料,既环保又给人们传递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竹制品硬度高,耐磨性强,承载力远远大于木材、钢筋、水泥类建筑材料,但是使用竹制建筑材料的花费却比常规建筑材料低很多。可以预言,竹制建筑材料将成为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宠。
⑵防水材料 现代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功能多样,不仅具备基本的防水功能,而且具有保温、去污等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环境,如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这种涂料不仅防水性好,而且有水泥类胶凝材料高强度,易与潮湿基面粘结的性能,是一种无毒无害、施工简便的新型绿色环保防水材料。
2、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黄土高原的生土建筑,就是有效利用绿色建材的代表,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方式,在建筑的谱系上占有重要地位。生土建筑是指用未经焙烧的土修建的建筑,施工简单、能耗低、便于就地取材,它取之自然,融于自然,冬暖夏凉。同时竹建筑也是绿色建筑的一个典型代表。竹子在绿色建筑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发挥其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很多优点,例如竹子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竹林的屏障具有较好的防风、抗震能力,具有十分强大的生态效益。总之,绿色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完美融合,不仅有效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精神需求,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发展前景广阔。
3、绿色建筑材料的高效利用 老子曾经说过:“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绿色建筑设计节材策略的直接经济效益来自建筑垃圾减排。首先,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可以减少构成建筑这个系统的要素,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损失与能耗。其次,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可以节约施工成本,减少材料浪费,降低废弃材料形成的污染。
五、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可持续发展,能够使自然、文化、经济、技术等各方面重新调整并有效的与绿色建筑相统一,形成有机的整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势必成为一种全新的建筑体系,它能够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以后的建筑理念提供科学的依据。
六、结语
当今绿色建筑的应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它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路线,由此可知,其发展前景广阔、有足够的理由将其普及。基于我国设计师技术水平不完善,开发商的融资环境较差、政策扶持力度弱等原因制约了绿色建筑的推广。面临以上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宣传绿色建筑,使之深入民心,通过实践唤起市政部门和开发商的重视度,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的全新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桥梁设计应有特点
一个好的桥梁设计,其应有以下特点:对于桥梁的构件形状及其尺寸,需要体现结构的功能,需要大应力的地方则要做到大构件尺寸,反之则要是比较小;对于构件,其每部分的功能怎样以及怎样发挥,需要做到一目了然;构件需要尽量做到细长,同时间隔也较稀,以此来保证视野的开阔;桥梁作为一个整体,其所有的构件需要做到协调相容,同时还要能共同归属于桥梁这个该整体;桥梁需要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构件达到功能要求;桥梁这一整体要和周围环境关系清楚且合逻辑。
世界建筑师大会曾提出过,对于所有的建设行为,其都要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与环境的和谐及对其的尊重。由此,将此原则带到桥梁设计中,就需要我们的桥梁造型与地貌、地形相适合;桥梁的造型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环境并与之共生;所需要建设的桥梁要保护好当地的自然原生态景观等。
如果将桥梁作为一个审美对象,那么其组成的构件则必然是外露。我们在观察桥梁的时候,肯定是将桥梁与周围之间的环境作为一起来看待,而桥梁形象作为整体环境图像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我们中会有标识或象征的作用。作为环境景观的一部分,桥梁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我们既需要做到桥梁自身的和谐,还要让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我国传统就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既有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也有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和天地万物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尤其注意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更加善于利用、效法自然、地形,实现桥与自然环境的融为一体。我们现在在进行桥梁的设计时,更需要把桥梁的结构、选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好,结合好地貌、地形,因地制宜的做出桥梁自身的特色,不断提高桥梁建筑审美价值。
二、不同桥型的形态特征及与环境的协调
1、梁式桥
在桥梁工程建筑上,梁式桥是种经济、简洁、实用、纯朴的桥型,它有着较强的沿水平方向左右伸展的穿越感和力动感,展现着建筑桥梁的阳刚之美。通常来说,简支梁的梁高相对固定不变,平直简洁,刚劲有力,桥梁有很好的左右伸展动势。曲线梁桥梁和桥面板成曲线形,有着优美的动势。而对于变截面的连续梁,梁顶面的直线与梁底缘按应力变化的有规则的曲线,将其有机的配合在一起,进而产生一种刚中带柔的韵律,进而充分显现出大跨度一越而过的动态紧张感。
而对于栏杆造型这一间接方式,则需做到尽可能保持横线条为主,梁式桥在设计中把梁体结构做到连续流畅,桥墩造型尽量不要过分繁琐,减少桥墩的数量。梁式桥更适合在平原地区和现代化的城市中,其平直简洁、刚劲有力的样式与平坦的地平线、宽阔的江河及现代城市直线条建筑保持相一直。
2、拱式桥
拱式桥给我们一种更为强劲有力的感觉,跨度越大越能凸显富有弹性的紧张感。同时,外加优美的弧线,清新悦目有典雅气质,其在形态上有着我们自然与人文协调之美。抛物线拱显力动美,圆弧拱显最宁静,拱形有抛物线拱、圆弧拱、尖顶拱、悬链线拱等。现在,已经有不少桥梁采用了高次抛物线拱,以便于和梁水平线相协调。同时,对于拱式桥的主拱来说,其要有较为恰当的矢跨比,进而让拱的优美曲线得到表现。同时,为了凸显拱优美又完整的形象,如果是拱梁组合结构,则要处理好拱肋与主梁节点关系。
拱式桥拱曲线优美,古朴大方,适于水乡和文化古城,古塔高耸、河道纵横,亭、廊满地,自古以来塔、亭、廊与拱桥共存。拱式桥曲线美与起伏变化、层次性强的山峦相呼应。在与环境协调上,拱式桥功能、风格与外形的统一比其他桥更优越,拱式桥外部曲线形态及韵律更符合人们对美追求。与其他桥型相比,拱桥更适于山区、峡谷环境。
3、钢构桥
刚构桥为主梁与桥墩柱刚性联结,可单跨也可多跨,根据需要也能成带悬臂式,即 T 型刚构带挂孔结构。通过少量的构件形成的刚构桥,其形态较为简练强劲,线条流畅,传力路线清晰。因为桥墩与主梁是刚性联接,所以桥墩形式可丰富多彩。有时受地形制约,可将刚构桥墩柱做成倾斜,斜腿刚构有强劲力动感。特别是在V 形深谷或立交道路,更显雄踞屹立。而 V形墩连续刚构,桥墩由强劲“V”形构成,桥型简洁轻盈,外形似雄鹰展翅而赋象征意义。
刚构桥造型设计自由度很大,利于从周围出发,考虑各部比例尺。刚构桥多用在桥下需较大净空和建筑高受限的情况,斜腿刚构特别适合跨度不大的 V 形深谷或立交道路。
4、斜拉桥
斜拉桥从主塔往两边伸出斜索拉起主梁,如果多条斜索是分散拉起的,则主梁就像是支承在多个弹性支承上连续梁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主梁跨度,梁高大为降低,内力减小,自重减轻,桥梁跨越能力增加。斜拉桥主要由主塔、加劲梁和主索体现力动美,保证其不违美的比例,取得横向和纵向和谐。此桥型水平特长,主索和主塔起协调作用,水平延伸的加劲和向上伸展的主塔动势有视觉平衡,气势非凡的主塔有“高扬”功能,构成整体力动美。
索塔标识功效不仅限于塔高高度,一旦塔高与塔宽比较大,则有明显地强烈动势。索塔形状对斜拉桥造型起决定作用。如果斜拉桥是某地域标志,那么索塔、特别是塔顶形状就是此标志物的标志。所以,索塔顶设附属饰物,如民族图案、尖形吉祥物、标记功能的尖塔形避雷设施等都有明显的象征、标志和纪念意义。设计从索塔结构受力出发,根据桥周围景观需要,选用美观新颖索塔,让其有观赏和象征双重功能。
5、悬索桥
悬索桥是通过索塔把主缆进行凌空架起,并由此经有序排列吊杆悬挂设加劲梁或加劲桁梁。其借主缆让桥跨一跨而过悬索桥,有一种力的紧张感与力动感。悬索桥结构轻盈飘逸,柔中济刚。和斜拉桥较为相似,造型重点仍是高耸索塔。索塔造型基调为曲线,与悬索桥形态相符,体现索塔优美柔和体态,对横梁、塔柱、塔座、塔冠均需圆角化处理。
此二类桥型高耸索塔,隆起岛屿岩峰相近,特别是港口城市,白帆往来,船桅林立,与斜拉桥、悬索桥索塔、拉索刚柔相济,大跨径与弯曲海岸、宽阔海面相宜,悬索桥和斜拉桥适于海峡、港口城市。
三、结论
在进行桥梁的设计时,除了需要考虑桥承受荷载,还要考虑其造型与环境协调性,这两个主要功能、目标及造型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桥梁设计符合桥梁经济、功能要求的同时,尊重原有环境下,分析桥梁完成后周边环境,保证桥梁造型设计与环境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严斌.大跨度斜拉桥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参数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01)
[2] 陈裕民.京沪高速铁路跨吴淞江桥式方案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05)
篇6
一、建筑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人是影响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核心,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着环境正常有序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使得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环境为基础进行分析与探讨,利用各个实际方式和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统一的环境设计过程和手段。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环境的各种变化方式和变化模式说白了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中心点,更是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指导其进步的关键手段。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是将人和环境而这之间的关系综合应用和探讨的过程。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在外部的设计中结构和风格的设计也需要表现出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在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和各种文化底蕴协调统一发展与既不,这样的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后体现出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
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在建筑学的范围内进行设计,主要是为了设计建筑物在构造的过程中各种构造形式和结构,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各种因素的协调和搭配,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需要采用相应的设备进行分析和探讨,利用各种设备手段提高其整体性和协调性。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在当前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和指导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过程,是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措施进行分析和完善的。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做是塑造过程中的目标,然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各种设计方案和设计手段的利用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通过多年的设计经验与总结,在当前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设计者在动手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的外部条件和客观情况: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自然环境等;城市规划对建筑物的要求,包括用地范围的建筑红线、建筑物高度和密度的控制等,城市的人为环境,包括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燃气、通信等各种条件和情况;使用者对拟建建筑物的要求,特别是对建筑物所应具备的各项使用内容的要求;对工程经济估算依据和所能提供的资金、材料施工技术和装备等;以及可能影响工程的其他客观因素,这个阶段为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在搜集资料阶段,设计者也常协助建设者做一些应由咨询单位做的工作,诸如确定计划任务书,进行一些可行性研究,提出地形测量和工程勘察的要求,以及落实某些建设条件等。
二、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的新兴专业,在带给人们舒适、适用、美观的同时,目标不再是单一的建筑环境,而是综合的文化生态环境系统。针对目前环境设计与环境生态学在发展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环境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环境生态的观念,在对系统的环境设计中,培养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审美体验,做到美学与生态相得益彰。当代及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是生态可持续的环境艺术设计,倡导人们以生态审美意识去运用科学技术,创造融自然美、精神美和技术美为一体的环境,从而为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建筑设计和艺术设计间的关系
1、 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其对于现代建筑的功能及美观也逐渐的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基于现代人对建筑环境的高要求,现代建筑在设计时还要充分的对建筑所处的环境进行考虑,使其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充分的结合。而且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及文化水平,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工作。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属于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建筑美必须要满足周围环境的需求,建筑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常常需要凭借环境的作用来体现其外形的美观,但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则是其最重要的特点,而且建筑的实用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其美观的判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实用性的要求逐渐的呈现出一种趋同性,但是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和谐相处则往往能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2、建筑设计和陈设艺术的关系
陈设艺术是包含在空间范围内的,但是如果建筑空间内缺乏合理的陈设,空间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将建筑设计和陈设艺术进行有效地结合对实现建设使用性及美观性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建筑进行陈设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的设计,其包含了对陈设品的设计、挑选等各个方面, 比如对灯具的选择和设计、地毯的选择设计等等;二是对具有观赏价值的物品的设计,像是对绘画、雕像、字画等的设计选择等。
在设计时要注意和实际的空间进行结合,给用户提供相应的舒适感,同时也可以适当地通过运用灯光来突出发计效果。在实际的陈设艺术运用中,要确保墙体和画面的色差等较为柔和,避免出现过大的反差现象,合理的选择画面的大小,从而提高用户的舒适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简约的建筑风格,简装修高陈设的理念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主流理念,通过对灯光、形体、颜色等的结合,有效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及人们思想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设计、装修等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富丽堂皇的装饰来体现自己的现象越来越少,人们更加趋向于简约的装修风格,而且这种装修风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投入。陈设艺术,就是通过对室内空间中陈设品的设计来满足业主的需求,体现用户的生活品质,提高建筑的美感。因此,将建筑设计和陈设艺术设计有效的结合起来,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的美观性和舒适性,更能满足现代人对建筑的需求。
3、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地理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在特定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当其发展到一定稳定阶段时,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是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是有着不容忽视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贵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其实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少的要素之一。
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一个城市的灵魂则是建筑,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贵的建筑。衡量高贵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建筑以外的配套设施和环境艺术的塑造。
篇7
1.1什么是建筑设计。所谓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
1.2建筑设计中人的作用。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在古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时的设计者往往就是组织施工者,这些施工组织者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通常是根据建筑物主人的需求,然后根据自己的行业经验并适当加上自己的创造性。正是这种累积的建筑文化,逐渐形成了现在建筑设计文化。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建筑设计是一门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所谓的建筑设计实际就是指设计者按照投资方或者用户的需求,在投资限额范围内进行周密的考虑,从而拟出合理的预定方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细节上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考虑设计,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在图纸上将这些方案加以记录。
2 环境艺术设计
2.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如: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2.2什么是“环境艺术”。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造方案的综合设计,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设计、空间与装饰设计、造型与构造设计、材料与色彩计计、采光与布光设计、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设计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3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与第一环境的关系,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景”与“情”的统一。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使环境融入风物,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现代文明的集锦。鉴于环境艺术的巨大体量,包涵的丰富信息,存在时限的相对长久性,它不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表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们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体现人情味,把创造环境上升至创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民族的风格,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是环境设计的主旨。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型、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3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3.1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的环境。“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
3.2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
篇8
室内设计现在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开始有很多人已经了解了室内设计也在接受室内设计,但并非任何的设计都叫做室内设计。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从简单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室内设计具有很多的元素,而室内设计重要的无非是“设计”二字,何谓“设计”、为什么“设计”、如何“设计”?这是很敏锐的话题。从纸面上来讲回答可以简单理解成:一、用实物传达给人信息的一种方式叫做设计;二、为了表达设计者心里的想法和愿望所以设计;三、用设计者的思维去构思,用设计者的手去完成。论文格式,联系。
以上分析从设计上说明设计是源之于设计者也就是人,而人对设计不单是为了表达和传达信息,它是设计者本身的一种宣泄和真是自己的方式。当然室内设计也不然未然,而室内设计就不单是设计者自己为自己去表达和宣泄,他是为人,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在室内设计史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设计理念,更有不同的文明、思想、和科技。它在被不同的时代接受不同的人们去享受,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其实室内设计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宗旨是以人的生活为起点以人的需求为目标。总的来说是“以人为本。论文格式,联系。”然而人的生活是什么?人需求又是什么呢?这就无非要接触到人的心理。接触心理,很多人不亦说乎的都会想到心理学,那是不是室内设计是不是和室内设计有很大的关联呢?
回答当然是有大大关系,但也不能说要做好室内设计就要去学心理学,非也非也。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些问题是这么说的:“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 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其实这是一观点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这就说到一个重点问题环境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而室内设计则是去改变一些环境,宗旨是让人去舒适喜欢,而不是去厌恶。论文格式,联系。因此我要想改变好环境不仅是说要会设计构想、手法和方式,而是要去如何去运用这些手法和方式。手法方式千变万化,人的心理也是五颜六色的,那么如何使设计符合人的需求呢?
想要得知人的需求我们要去了解人得心理,心理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心理呢?我们知道我们是在室内设计,室内代表着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环境。论文格式,联系。在设计的时候我要知道向上述所说的“什么环境适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去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照成的心理和人对环境的理解。当然我们针对的是一个局部小的环境里的分析,但室内它也是一个环境相对于范围比较小点。
说到此处,其实我们可以参照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可能比较陌生。
首先,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论文格式,联系。
其次,我们在了解下环境心理学的含义。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在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上述说明中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系列刺激。围绕环境整体,它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和领域性;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空间行为;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
可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论文格式,联系。但这正好是在借用与我们去做室内设计需要的过程,我们需要它的分析去配合我们的设计更好的符合人的需求。就像上述环境心理中所说的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由其知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3、依托的安全感4、从众与趋光心理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很广泛,: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篇9
戏剧舞台剧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设计,是由形象设计师在原文学剧本中的形象和环境描述上进行的修改。人物形象的设计与戏剧环境的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在许多的戏剧表演设计中,舞台形象设计师往往会忽略这二者的联系,导致了表演的主题不能很好地凸显出来,造成了表演的整体效果不高。如何调整这二者的关系来使得戏剧表演更加打动人心成为了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一、人物形象与外部环境设计
人物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活动的。戏剧人物的形象与戏剧环境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戏剧场面一般是发生在相应的戏剧环境之中,可见,两者是紧密契合的。1935年,南开新剧团根据莫里哀《悭吝人》改排的《财狂》上演。撰写了介绍剧情、布景和谈感受的文章:一座庭院,几张藤椅,一张圆桌,葡萄架,小楼,扶梯,栏杆,走廊,窗,客厅,飞廊,叫我们悬想主人盖成这房屋的时候,主人会常常凭着花漆的栏杆,洋洋得意自己的经营。舞台剧的外部环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物活动和成长的空间。当外部环境与戏剧人物的活动紧密结合的时候,景物本身就介入了剧情的发展,甚至具有了独立的生命这样的外部环境,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氛围。
又分析了戏剧人物与戏剧环境的关系:在主人诗兴来的时候,主人会吟园中的诗趣,什么松呀菊呀……识过字,做了官,也应该风雅风雅。人物附庸风雅、吟诗作对的形象需要依托园林这个平台来实现。绕过亭子,这一转弯,可以题为“曲径通幽”;这池塘边上,连着紫荆,在晚上看可真称得起“月移花影”;这一角略微走十几步,就是古人咏景,所谓的“柳暗花明”。亭台楼阁构成的外部环境,正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人物由贫而富的形象特征,在这片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主人在冬天早晨,当着风口,缩着脖子捧着一碗滚烫的热稀饭,一头喝着一头睨视着街头苦眉眼的丐儿,其辛苦遭逢,原来也并不总是斯文尔雅的样子。在都中再有钱的主儿也不肯拿金子似的地皮种花果,何况主人有一片地也要用来盖起房屋,收租金呢,原来他也要从事房地产事业了,诗文风雅的形象变化了。
二、人物形象与内部环境设计
高明的剧作家写环境,其实都是为了写人。如《雷雨》序幕:一间客厅,门面的漆已经蚀了去,金黄的铜门钮放着暗涩的光,配起那高而宽没有黄花纹的灰门框,和门上凹凸不平,古式的西洋木饰,令人猜想这屋子的前主人多半是中国的老留学生,回国后又富贵过一时的。这两扇门较中间的还华丽,颜色更深老;偶尔有人穿过,它好沉重地在门轨上转动,会发着一种久不摩擦的滑声,像一个经过多少事故,很沉默,很温和的老人。老留学生和温和老人其实都是周朴园。舞台环境其实是人物精神的外化。这样的室内环境,处处透露着即将出场人物的“前史”,引领观众进入戏剧规定情境。舞台剧的内部环境,在戏剧人物上场之前,已经营造出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当前处境。正是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之中,发生了一对老夫妻的重逢。鲁贵第一次出现:“捧着水果酒瓶、同酒菜,脸更红,步伐有点错乱。”其身份是仆人,在一整天侍候主人之后,也要享受一点人生“乐趣”。他并不是酒鬼,只是通过自斟自饮求得口腹之欲的满足。脸色与步伐透露出人物的陶醉。第二次出现:“脸上冒着油,唱着春曲,眼迷迷地望着鲁妈同四凤。”他常年在外打工,难得全家团聚。此刻由于妻子的到来,一家人在异地会合,洋溢着温馨的家庭氛围。他的服饰、面容、声音、眼神,都构成人物形象的瞬间特征。鲁贵的这个形象造型,与此前他在周家服侍主人时的形象,此后面对周萍、大海时的形象以及要挟女主人时的形象,都有很大变化。由此可见,人物形象是随着剧情进展和环境变动而不断变化的。
三、人物形象与视觉环境设计
观众既然是来“看戏”,舞台上的视觉环境设计就是首当其冲的因素。我们再看《雷雨》的序幕:墙色深褐,年久失修,暗得褪色。陈设富丽,但呈衰败。十字架上的耶稣。壁炉燃煤,火焰熊熊,照着圆椅,映出红光,一丝温暖,古屋生气。“衰败的景象”中“还有一些生气”,这就是本场戏的视觉环境所要传达给观众的。演员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登场的。壁炉,煤斗,木柴,画轴;紫檀小衣柜,暖水壶,白饭碗,旧黄铜盘。长方小地毯;紫檀长几,圆凳。壁龛,红木漆桌,旧烛台。画轴、紫檀、黄铜、壁龛、烛台……显示出这个家庭曾经富足的身世。大而旧的古油画,有玻璃的精巧的紫檀台,狭长的矮桌,宽大深色的沙发,长桌,短几,黄色的站灯,茶几,小油画,地毯,大沙发,圆桌,白桌布。油画、玻璃、沙发、站灯、地毯……说明主人公曾经的西洋背景。“以前摆设瓷器、古董,现在堆着桌布、床单”,“原为放古董,现在空空的”,这样的笔墨,简直不是写环境,而是写人物命运。这样的舞台剧视觉环境,有种“先入为主”的作用,有些观众甚至能够预感到将有何等人物上场,他们将会演出何等故事。舞台剧的视觉环境设计,对于演出的成功,具有先决性的重要意义。
四、人物形象与听觉环境设计
舞台剧演出过程中,除了视觉环境之外,还有听觉环境,两者相得益彰。普通观众感受到的是视听综合效果,而受过专业训练的观众能够分别感受视觉环境和听觉环境。例如《雷雨》的序幕,开幕时,外面远处有钟声。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同大风琴声,最好是Bach:High Mass in B Minor Benedictus qui venait Domino Nomini――屋内静寂无人。这样的听觉环境与上文所述的视觉环境密切配合,营造出人物上场所需要的戏剧氛围。
《雷雨》第四幕中三个女性主人公的陆续登场,都伴随着风雨声、雷电声:首先,“繁漪由中门上。不做声地走进来,雨衣上的水还在往下滴,发鬓有些湿。……爱和恨烧尽了女人一切的仪态,她像是厌弃了一切,只有计算着如何报复的心念在心中起伏。”继而,“四凤由中门进,头发散乱,衣服湿透,眼泪同雨水流在脸上,眼角黏着淋漓的鬓发,衣裳贴着皮肤,雨后的寒冷逼着她发抖。”昏迷之后,“周萍拿凉水淋在她面上,四凤渐醒,面呈死白色。”然后,“鲁妈的声音因为在雨里叫喊哭号已经暗哑,眼皮失望地向下垂,前额的皱纹很深地刻在面上,……头发还有些湿,鬓角凌乱地贴着湿的头发。”接下来,周萍的自杀场面,更是把听觉环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人声嘈乱,哭声,吵声,混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膏人像。老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书房枪声,屋内死一般的静默。环境从安静到嘈杂,人物从生到死,剧情激烈起伏,观众受到极大的视听震撼。
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与舞台上的戏剧环境统一,包含两层含义,即人物形象与视觉环境的统一和人物形象与听觉环境的统一。与视觉环境的统一是比较便于感知的,大幕拉开,一目了然。与听觉环境的统一,也不难感知,因为观众的五官是同时工作的。例如《雷雨》第三幕中,四凤拒绝周萍从窗户进入自己家:四凤(心里一块石头落下来,自语)他走了,哦,(摸自己的胸)这样闷,这样热。(把窗户打开,立窗前,风吹进来,她摸自己火热的面孔,深深叹一口气)唉!(周萍到底越过窗进来,他满身泥泞,右半脸沾着鲜红的血。)台上人物打开窗户,舞台效果部门就需要放出风声效果,使观众感觉到有风吹进来。四凤摸脸、烦躁闷热的形象造型,正是在风雨交加的听觉环境中实现的。
戏剧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按照恩格斯的定义,应该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戏剧环境是对自然环境的筛选、提炼,本身也具有表情功能,因此,在演出中能够与人物配合,起到情景交融的重要作用。舞台剧的人物形象与戏剧环境的设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五、结语
从以往大量的戏剧作品中,我们可以肯定舞台剧的人物形象与戏剧环境设计的关系十分紧密。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在戏剧的演出中就不仅要注重演员表演质量,更加要注意形象与环境的相得益彰,并且通过优良的设计使表演更加完美,给观众美的享受,这样才能使戏剧表演能更好地往前发展。
篇10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并伴随着人类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
二、人体工程学的涵义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三、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人体尺度:8W+gl = C~ 。人体尺度,即人体在室内完成各种动作时的活动范围。设计人员要根据人体尺度来确定门的高宽度、踏步的高宽度、窗台阳台的高度、家具的尺寸及间距、楼梯平台、家内净高等室内心尺寸。
1.常用的室内尺寸如下:室内隔墙断墙体:厚度0.12m;大门:门高2.0m~2.4m,门宽0.90m~0.95m;厕所、厨房门:宽0.8m~0.9m、高1.9m~2.0m;室内窗:高1.0m,左右窗台距地面高度0.9m~1.0m;玄关:宽1.0m、墙厚0.24m;踏步:高0.15m~0.16m、长0.99m~1.15m、宽0.25m;扶手宽0.01m、扶手间距0.02m、中间的休息平台宽1.0m。
2.常用家具尺寸:(1)单人床:宽0.9m、1.05m、1.2m;长1.8m、1.86m、2.0m、2.1m;高0.35m~0.45m。(2)双人床:宽1.35m、1.5m、1.8m,长、高同上。(3)圆床:直径1.86m、2.125m、2.424m。(4)衣柜:厚度0.6m~0.65m、柜门宽度0.4m~0.65m、高度2.0m~2.2m。(5)正方型茶几:宽0.75/0.9/1.05/1.20/1.35/1.50m,高度0.33m~0.42m,但边角茶几有时稍高一些,为0.43~0.5m。(6)书桌:厚度0.45m~0.7m(0.6m最佳)、高度0.75m。(7)书架:厚度0.25~0.4m、长度0.6m~1.2m、高度1.8m~2.0m。(8)椅凳:座面高0.42m~0.44m、扶手椅内宽于0.46m。(9)餐桌:中式一般高0.75m~0.78m、西式一般高0.68m~0.72m。(10)方桌:宽1.20/0.9/0.75m。(11)抽油烟机与灶的距离:0.6m~0.8m。
四、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及作用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彼此相互依存,人是环境的主题,在理想的环境中,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正确认识,是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与环境达到统一。
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为设计家具、设施提供依据、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因为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和尺寸。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能忽视人体工程学,只有根据人体学设计的环境才能使环境更为舒适,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峰,朱宁嘉.《人体工程学设计与应用》.辽宁美术.2007(8)
[2]刘昱初,程证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
篇11
1.1园亭的造型
园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园亭的造型主要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等。中国古建筑多是梁架体系的木结构,由木柱承重。因此,平面和立面的处理都较自由。屋顶的造型和曲线也可由人们的审美观点和视觉需要来确定。这样一种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宜布置基座的建筑形式,就很适合亭这类“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
1.1.1园亭的平立面
园亭体量小,平面严谨。自点状伞亭起,三角、正方、长方、六角、八角以至圆形、海棠形、扇形,由简单而复杂,基本上都是规则几何形体,或再加以组合变形。根据这个道理,可构思其他形状,也可以和其他园林建筑如花架、长廊、水榭组合成一组建筑。
园亭的平面组成比较单纯,除柱子、坐凳(椅)、栏杆,有时也有一段墙体、桌、碑、井、镜、匾等。
园亭的平面布置,一种是一个出入口,终点式的;还有一种是两个出入口,穿过式的。视亭大小而采用。
园亭的立面,因款式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立面显得开畅通透。个别有四面装门窗的,如苏州拙政园的塔影亭,这说明其功能已逐渐向实用方面转化。
园亭的立面,可以分成几种类型。这是决定园亭风格款式的主要因素。如:中国古典、西洋古典传统式样。这种类型都有程式可依,困难的是施工十分繁复。中国传统园亭柱子有木、石两种,用真材或砼仿制;但屋盖变化多,如以砼代木,则所费工、料均不合算,效果也不甚理想。西洋传统式,现在市面有各种规格的玻璃钢、柱式、檐口,可在结构外陶俑。
平顶、斜坡、曲线各种新式样。要注意园亭平面和组成均甚简洁,观赏功能又强,因此屋面变化乌方要多一些。如做成折板、弧形、波浪形,或者用新型建材、瓦、板材;或者强调某一部分构件和装修,来丰富园亭外立面。
仿自然、野趣的样式。目前用得多的是竹、松木、棕榈等植物外型或木结构、真实是材或仿石材结构,用茅草作顶也特别有表现力。
帐幕等新式样,以其自然柔和的曲线,应用日渐增多。
园亭作为园林的“眼点”,其设计要遵循“适用、坚固、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其设计过程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功能方面的、技术方面的、艺术方面的以及环境方面的等等。
2、园亭位置的选择
园亭的位置是园亭设计的一个关键,也是园林整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影像园亭位置的因素很多。首先,园亭作为关景点,目的是给人们在园林游览过程中提供一个在其中休息、观看四周美景的空间。这时,人与周围的景点之间通过视线联系起来。因此,园亭的位置必须考虑给人以最好的观看角度和距离,运用园林设计中“借景”“对景”“框景”等设计方法,使园亭与其他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其次,园亭又作为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其位置的选择又要考虑到园亭本身的视觉效果,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在其他观景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都能感受到园亭和周围环境共同形成的景观效果,产生想“到达”的欲望。
山间地建亭:视野开阔,突破山形的天际线,丰富山形的轮廓。山顶上的亭更能打破山体轮廓线,丰富山体景观,使山体更加富有生气。同时山地建亭也可为游人登山提供休息和观赏的场所。A:小山建亭,山顶。忌几何中心线,要偏于山顶一侧,位于黄金分割点。B:中等高度的山建亭于山脊、山腰、山顶,注意亭的体量,要与山协调。 C:大山建亭,建于山腰台地或悬崖峭壁之顶,道路边,忌亭的视线被遮挡,注意亭子的距离在800-1000米左右。
临水建亭:静与动的对比,观赏丰富水面的景观,一般通过桥、堤岸与陆地想连。亭的体量与水密切相关,贴近水面。桥上置亭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手法。水面建亭既可为游人提供观赏水景的佳处,又可点缀、丰富水体景观。水面中亭的位置可置于岸边、水中或驾临水上,为观景的需要,一般应三面临水或四面临水。
平地建亭:平地建亭多以休息、纳凉、游览为主,视点较低,为打破平地建亭平淡之感,可抬高地基或借植物、山石、花架、景墙等与其组景。要结合各种园林要素通常与山水、水池、树林相结合,现代的亭与小广场,绿荫地相结合。
亭的体量不大,但造型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多样、灵活的。
3、园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亭的大放异彩是在它被移植到园林以后。《园冶》“巧于因借”的理论在后世的建园中得以应用,因地制宜,“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赖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也。”亭之构造,在空间上起补白的作用,空则灵活,繁则多变。我个人比较喜欢建在山水之间的亭。临水之亭可以凭风,依山之亭可以待月。
苏州人有亲水的心理。拙政园荷风四面亭,依岸而作,因为拙政园的特殊地理,它又如置身在园中的小岛,三面野水回环,水面空旷,无风也清凉,清风徐来,依栏欣赏水景,你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看你。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留园的濠濮亭,干脆把亭建在湖心,所在处就叫小蓬莱,寓意仙境。西园的湖心亭用九曲石桥与两岸连接,原有亭额“月照潭心”,亭中原有联语:“圣教名言:独乐何如同乐;佛家宗旨:杀生不如放生。”池中观鱼,水清鱼艳,看池中的众鱼沉浮,一如目睹众生的人生沉浮,智者乐水,自然是参透了其中的道理。有缘人还能看到神鼋出水,那算有福了。《清嘉录》有诗《西园观神鼋》:“九曲红桥花影浮,西园池内碧如油。劝郎且莫投香饵,好看神鼋自在游。”若要追寻孟浩然《过陈大水亭》诗意“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野童扶醉舞,山鸟笑酣歌。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的景致,到苏州东、西山太湖旁寻觅,一定不会失望。我曾和妻一起到石公山游玩,挽手亭中,湖水漫上脚板,极目天边,胸襟开阔得不能自主,恨不能仰天长啸抒发豪情。
篇12
1园林造景植物与其他设计要素的关系
造景植物不仅有独立的景观表现,同时,还可与建筑、山水、道路、园林小品等组合成景。
1.1园林造景植物对建筑的美化作用
园林建筑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造景植物与建筑的配植,会产生很大影响,配置得体,可求得相互衬托,和谐一致,起到美化建筑物而不是遮蔽建筑物的作用。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一种动态的均衡构图,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使景点变得更为完美。建筑形体多是生硬的几何线条。造景植物的形体和质地,比起建筑显然柔和多变化,种植以后,起到软化建筑物硬线条的不良影响,使这部分空间和谐而有生气。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自然气氛倍增。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姿态轻盈、叶小而冠密的树种。
1.2园林造景植物对山、石、水体的衬托作用
山水虽然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需有造景植物的装点陪衬。“山因水活,石因树灵”。造景植物与山石相配,能表现出地势起伏、野趣横生的自然韵味,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树木,可乔、灌木错落搭配,欣赏山石和花木的姿态美。与水体相配则能形成倒影或遮蔽水源,造成深远的感觉:能显示出水体的灵性,使规则的几何形水池活泼生动起来。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水中、水旁造景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各类水体的植物配置不管是静态水景,或是动态水景,都离不开花木来创造意境。
1.3园林造景植物与园路组合成景的作用
光秃的路面两旁如无树木、草皮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不但生硬呆板,而且直接影响到行人的情绪。树木栽于曲折道路两侧分隔空间,可达到“曲径通幽”的意境,也可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曲折的道路若无必要的视线遮挡,没有空间虚实之分,就只有曲折之趣而无通幽之感。《园冶》中计成说过:“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植物配置上要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体现园路绿化的特色。同一条路段上植物配置要相互配合,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
1.4园林造景植物对园林小品的强调作用
现代园林中往往以常绿树或用绿篱作为雕塑、喷泉等园林小品的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强调园林小品所处的特定景点,加强人们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起到点景的作用。
1.5园林造景植物的不同选择关系到庭园的绿化
单位庭园绿化是通过造景植物的选择和精细的配置来营造优雅的环境。工厂则要用具吸尘或具抗有害气体能力的植物;医院应选用杀菌能力强的植物。一般庭院要用常绿树种,面积较大时则要适当种植落叶、半落叶的植物。但各类庭园对造景植物选择都有共同的要求;即树形、花色、花香、叶色等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园林造景植物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
2.1造景植物可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一般绿地内地表径流仅占降水的10%左右,70%以上可渗入地下,如使绿地略低于道路广场则可以提高涵养水源、减少洪害的能力。在坡地上铺草则能有效的防止土壤被冲刷流失。在园林工作中,为了涵养水源,可选择树冠厚大,郁闭度强,截留雨量能力强,耐荫性强,生长稳定,能形成富于吸水性落叶层的树种:树木的根系深广,可加强固土固石的作用,并有利于水分渗入土壤的下层,一般柳树、枫杨、水杉、侧柏、南蛇藤、胡枝子等根系较深,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效果较好。由于植物降低了地表径流,从而也减少了地表径流对河、海、湖的污染。
2.2造景植物能防风、固沙
当风遇到树林时,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但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为最显著,所以在以防风为目的而设的防风林时,应将被防护区设在林带背面。防风林带的方向应与主风向垂直。全面建造好城市防风林带,对多风害的城市来讲十分重要。为了防风固沙而种植防护林带时,在选择树种应注意选择抗风力强、生长快且生长期长而寿命亦长的树种,如东北和华北的防风树种常用为杨、柳、白蜡、黑松、乌柏、圆柏等。在有河流泛滥或地震发生的城市,城市绿地及公园则是救命安身之地,其作用不可低估。
2.3造景植物的其他防护作用
在地震发生较多的城市可用不易燃烧的树种作隔离带,枝叶茂密含水量高、着火点低的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具有很好的阻燃作用。它们既起到美化作用又有防火效果,常用的树种有银杏、女贞、棕搁、苏铁、珊瑚树、山茶、八角金盘等;此外,在寒带可以用树林形成防雪林带;热带海洋气候地区可在浅海泥滩种植红树作防浪墙;沿海地区可种植防海潮风的林带以防海风的侵袭。
造景植物能遮挡阳光,吸收辐射,降低温度,增加湿度,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放出氧气,造景植物枝叶能吸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有明显的减尘作用,部分造景植物还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净化空气,有些造景植物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篇13
Lin Hai-yan,Heng Tao,Yang Jian-guo,Li Chun-fei,Liu Bao-quan,Yang Yong-shu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China)
Abstract:Before the cars drive into the tunnel,especially in sunny day,it will often appear obvious disability glare,even the phenomenon of“black hole”,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strength of the driver's identification to observe tunnel and causes potential safety hazard of traffic. Therefore, after find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object’s recognition (visual grade )between inside tunnel and external light environment illumination or brightness,determinning the tunnel illumination intensity in various s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 we can try to avoid obvious disability glare phenomena and the waste of resources.
Keywords:Visual Grade、Disability Glare、Tunnel Lighting
一、 引言
目前,我国机动车数量逐年迅猛增长,为了增加城市间交通的方便和提高道路的畅通性,公路隧道也普遍地应用在道路建设中。由于隧道内人造光源照度与隧道外天然照度相差较大,特别是在晴天,驾驶员在进入隧道时对物体的辨识力会有所降低,甚至产生“黑洞”现象。为了保证进入隧道的行车安全,驾驶员必须在进入隧道前能清楚到观察隧道内的行车情况。所以,我们将研究分析人眼在亮环境中观察暗环境目标物时,照明环境对视力的影响程度。
好的隧道照明设计是确保道路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有效手段,而在隧道照明中无眩光条件下的适当高照度,可使隧道行车感到轻松。当然,在公路隧道照明中,还要走出"越亮越好"的误区,过亮不仅不节能,还十分刺眼,让人视觉短暂失能,严重危及行车安全。隧道内外光环境照度的差别存在,使得隧道设计中间段、入口段、过度段、出口段的照度要求都不一样,以确保机动车的行车安全。
目前,道路隧道照明设计规范中,隧道入口主要采取分段逐步降低照度措施,降低隧道内外过大的照度差,减小由于过大照度差引起眼睛不适的影响,避免降低驾驶员的视觉辨识力。规范中只对隧道内各个分段做了一个照度最低值或折减系数的规定。但在实际行车中,尤其是晴天进入隧道时常常会出现明显的视觉短暂不适应,存在行车的安全隐患。所以,通过找到隧道内、外光环境照度或亮度与视力等级之间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量化关系,确定隧道内外各个阶段的照度大小,可以避免明显的失能眩光现象和资源的浪费,同时可以为隧道照明的折衷设计提供一个参考。
二、 实验方案及步骤
此实验方案的概念是从入隧道时看物体此事件中抽取其主要因素,即为在亮环境中对暗环境的物体进行辨识。所以有三个变量:亮环境的光照,暗环境的光照,和物体可识别度。
2.1实验环境及设备
实验环境:四周反射率为零的黑布房。
设备材料:照度测试仪器(XYI-III柱面照度计,水平照度计),标准“E”字视力表,光源(LED,高压钠灯)。
2.2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1模拟人眼在亮环境下看暗环境的目标物:亮环境由高显色指数的高压钠灯照明提供;暗环境由白色LED照明提供;处于暗环境的物体则由标准视力表代替,提供人眼对物体视觉辨识力的量化参考。为防止两种光环境的相互干涉,在目标物与观察者之间放置两个隔板,两隔板中间都留有略大于目标物的方形孔,给予视线通过。实验操作示意见图1。
2光环境指标采用照度计测量:用水平照度计测量视力表表面的照度;用半柱面照度计放置于亮环境(方向指向视力表),测量人眼接收到的灯光照度。
3通过分别改变亮环境下人眼所接收到的照度和暗环境下物体表面的照度,研究人眼对视力表可辨识到的视力等级,以此评定两种环境下对人眼辨识力(视力等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