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汉语言文学素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现在,有多少大学生迷失在游戏的世界里,追求所谓的“杀戮、血腥、暴力、美色”来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甚至有的厌倦生活和工作,对于未来充满了各种消极和负面的情绪。他们忘记了自己读书和学习的目标和追求,有的就像木偶一样机械地在学习生活中挣扎着,或许父母的期望和想法,束缚了他们。另外,目前教育的固有模式,限制他们的思维,在他们的眼里或许只有成绩和证书,忘记了什么是价值,不懂得如何创造价值。
2.人文素养的缺失
由于英语的大流行,让人们迷失在语言的世界里,甚至慢慢地放弃和轻视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就拿大学教育来说,很多院校都没有有关汉语言的课程,但基本上都设有英语课。因此,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冲击是相当厉害的,更何况谈及人文素养了,西方更追求弱肉强食,更追求实际,拜金主义就是他们很典型的文化特征。由于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和忽视,导致了人们人文素养的减退和缺失。
二、培养汉语言文学和人文素质
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不是死的,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发扬。汉语言文学也是如此的,中国千年以后出了多少不同派风的诗词歌赋,不同的韵味不同的内涵,交织出了五彩斑斓的诗篇。作为国人,应该对于本国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要学会去发扬。尤其是在这个到处都是浮夸的社会,人们追名逐利、乐此不疲,甚至有的把挣的钱就等价于价值。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追求,侵蚀着新一代的青年们,有的学会了炫富,有的学会仗势欺人,有的学会好吃懒做。所以我们更需要大力推崇汉语言文学,大力培养人文素质,从诗词歌赋我们可以找到平静、找到真我、找到自由、找到追求、找到价值感,通过培养的人文素质我们能够更好地领会和感悟,能够更好地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重视教育的力量
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成绩,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感悟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老师的思维和想法多多少少影响着学生。如果老师也是盲目追名逐利的人,很容易误导自己的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目前很多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仅为了有好工作有好未来,从未想过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从未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其实“性本恶”,人天生或多或少都有些原始的兽性,所以需要后天的教化。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罪犯?其实是因为教育没做好,有的仅仅学习课本的知识,却没有领会它其中的内涵,这导致了部分人还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教育中应当注重汉语言文学,因为它能塑造人的人性和原则,学会去思考,去感悟。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也不仅仅就是风花雪月,它里面有历史、有故事,它能让你懂得如何涉世如何为人,它同时能够赋予你一个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万物、去海纳百川。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教育的力量,不仅仅是在“造才”,更重要的是在“造人”。
2.考试体制的改革
科举考试自中国古代开始实行,被历朝历代所推崇,现在的中国也不例外。这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考试制度有其独有的优点。考试是目前选拔人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和制度,当然也会有的现象,但是它目前最为合理和科学,也是最讲究公平性的制度。但是目前中国的考试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太过于注重成绩了,目的性太强,因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为了盲目地抓成绩,甚至取消体育、音乐等课程,这样出来的学生就只能是考试机器,还不一定是才,同时不一定懂什么是“人”。考试真正的目的是选择人才,但是人才最重要的还是得先学会成人。要通过考试体制的改革,来加强对于汉语言文学和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这样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3.文化宣传,增强软实力
文化是有感染力的,只要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传播,它会很快的“枝繁叶茂”。因此,可以多在期刊杂志宣传和附摘一些文学作品,让人们多接触,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在电视节目中,开设中国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节目,可以通过文字演化、历史变迁等等来增强文学的趣味性,使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文化软实力是很重要的,它代表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汉语言文学的发扬与继承有助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助于中华文化在国际大舞台上傲然立于一方而不倒。因此,在这个新时代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加强文化宣传和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国民的整体人文素养和节操很重要。
篇2
一、高中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有欠缺
人文素养的概念,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导致很多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理解并不够具体,认知也比较有偏差。由于社会上的不良思潮的广泛影响,比如,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意识比较差,甚至受到一些富二代追求安逸的影视作品的影响,会产生残缺的人格。
在校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不可能完全的杜绝学生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缺乏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学生对于文学常识和艺术本身缺乏鉴赏能力,而在甄别和欣赏的过程中又有可能受到低级趣味的影响,拿所谓的自由和个性当借口。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高中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的学科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本身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也不乏先进的学术成果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在某些教育层次方面只是占据语文教育过程中比较少的一部分,因此很多本身学科的教育可能会体现在死记硬背和强行灌输。被选修课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发挥出其教育本身的精粹,因此导致了这一学科知识处于非常弱势的教学地位,有时甚至在我们学生部分群体受到轻视,这样是不可能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促进高中生人文素养提升
汉语言文学基于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强调全面发展,深入探讨,因此必然对于促进我们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之所以选择良好的师资力量来进行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和学术研讨,因为很多学校已经看中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于高中生群体人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可以提升学生人文气质的美化和生发。由于汉语言文学中的很多经典篇章是非常唯美的,打造良性的人文环境可以激起高中生对我们很强烈的学习欲望。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增进高中生自身人文素养培养
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是基于先进的教学环境基础之上的,对学生也有一定要求,应该配合学校定期开展的课外培训,加强自身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一样可以做到妙趣横生。
在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以定期的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聘请国学大师或优秀作者来对高中生的汉语言吸收和使用能力进行快速的指导,以便于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语言自身的魅力可以满足我们高中生群体的心里发展,我们在阅读很多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了,再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学习科学的汉语言学习方法。
篇3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观念,重视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研究自己喜爱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然后在课堂可以通过话剧表演,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小论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知识内容。
2.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念,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大的角度思考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积极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心,通过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探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中,高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创建活跃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这和汉语言文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冲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出现错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深入去领会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教学理念,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是由语言、文学等元素组成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工具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能力[3]。
篇4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为语文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还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内容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不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难以实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师资源的丰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贯穿始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重点内容,只是在大学中对语文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变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语文知识内容复杂,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而教学,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增长见识。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涉及比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
篇5
普遍的应试教育影响了汉语言教学的开展,学校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专业课上,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自认为不需要再进行深度学习。将大部分的学习精力放在了专业课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也大大减弱,当代大学多把汉语言文学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选择的学生寥寥无几。授课老师也消极授课,缺少专业老师,老师的授课热情不高,相比之下,老师更愿意将时间放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探讨。专心钻研汉语言文学的老师过于墨守成规,授课方式陈旧枯燥,并且授课内容以教案上的内容为主,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消退。传统教学逐渐远离现代教学标准,无法达到学生对汉语文学的需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水平只是略微高于高中教学水平,缺少新鲜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普遍在各大学校呈现低谷的状态,学校的大部分教育经费都投入到重点培养的专业中,造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空间也大大下降。
2.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2.1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汉语言文学的现况,并且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从改善学习氛围开始。将学生放在主置,营造人人平等,互相信任和尊重彼此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渐渐喜欢上汉语言文学的实质意义,通过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经常举办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问答,开展正面有意义的演讲比赛,不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汉语言文学知识,还要教学生付诸实践,从整体上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2.2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才是关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创新型思维教授每一个学生,教授学生学习到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大学生课堂,可以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学新颖的知识,可以逐渐积累充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但可以从教科书中学习,还可以养成一种创新型思维。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下派分支也非常多,比如古代文言文、现代散文、民风民俗和网络用语。随着教育的改革创新,我们应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而且创新思维不仅简单的指连词造句,要从深层角度来挖掘,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可以使学生们领悟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真正让学生走进汉语言文学的世界。
3.汉语言教学改革
3.1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
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沟通,拓展了教学模式。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以往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多维立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甚是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环节不感兴趣,逐渐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科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文学越来越不受欢迎,慢慢汉语言文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2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
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单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方面着手。要想从根本上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为开端,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仅从书本上汲取,还要丰富教学内涵。单一的传统教学已经不再被学生所接受,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职责不能单纯的机械式授予学生呆板的课本内容。汉语言文学授课教师要经常培训,拓展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学识素养低的教师不可能教授出素质高的学生,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才能全面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拓展教师的学习渠道,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才能全面的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
4.总结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日益更新,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汉语言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对汉语言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需要。汉语言的教学方式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前进,汉语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可以提高学生们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在汉语教学中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大胆创新勇于进取。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该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高教司.大学汉语言[J].教学大纲,2004
[2].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0
篇6
一、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核心,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启了学习汉语的课程,中国古代的哲学、科技、文化等精华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称赞,影响越来越大,针对该现象,作为新时期的学生更应该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当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学生想要得到更好的个人发展,就必须拥有全面而优秀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能够让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的三观,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一)汉语言文学有助于培养良好品德
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品德。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优秀古文、古诗词时,会给学生翻译句子的含义,用故事的形式解释一些道理,学生在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懂礼仪、有教养,拥有正直优秀的思想品德。
(二)汉语言文学有助于提高汉语能力
汉语言知识的运用主要有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汉语言文学能够通过对这四方面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通过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汉语言的思考,并逐渐善于运用汉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人进行交流,更好地展示自己。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中专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能够提高其对汉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其感受到汉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学习汉语。在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其对汉语文学的热爱,提高其观察、创作能力,使其能够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如何在中专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较传统的人文学科,它承担着提升全面文化素质的重任。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核心是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及价值的关怀,它对个人、对民族甚至对人类有着一种责任感。因此,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体现对学生内在精神的影响。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而言,重要的是创造无形的社会效益,而并非可直观计量的经济效益。注重拓展。实际教学中,教材中的汉语言知识非常有限,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融历史于现在,让学生广泛地获取汉语言知识。教师在开展教学计划时,要注意所选信息的选择,要选取最优化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要选取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攻克,从而构建一个独具个性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转变教学模式
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应尽量设计多种教学形式,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力量,使其更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学习。教师要努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注重对文字的欣赏,而不要过分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将文章肢解,过度解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逐渐模式化,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厌烦。
(二)开展实践活动
中专语文的教学模式应注重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活动这一特点,来增加语文课堂的活动性、趣味性,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安排学生唱一首内涵优秀的歌曲,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的积累;也可以在课上开展文学知识竞赛,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之间增长文学素养,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三)培养学生信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更有信心学习汉语言文学。中专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中容易遇到困难,对于学生遇到的较难理解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方式直观地提供一些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当学生获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有动力去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总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不论是普通教育的学生还是职业教育的学生,都需要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帮助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有利于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注意力,使其更主动地吸收汉语言知识,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篇7
一、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侧重点为: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运用手法等。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其专业主要培训人才的就业方向为:企事业单位宣传人才、企划人才、科研人才。此外具备良好汉语言文学素养的专业人才,也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汉语言文学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状态较为良好,为我国汉语文化研究,科教机构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了一些问题。例如:教育机构针对汉语言文化的教学投入较少、汉语言文学教师专业能力较弱、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不完善。此类现状下,造成了汉语言文学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不良循环的现状。具体体现为:生源较少、师资力量薄弱,报考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此外就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原因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整体的实践效果产出较慢。并且各类企业针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更新速率较为迟缓,因此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系统成型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案例提出了以下的改善对策。例如:校企联合定向委培、注重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教材内容的研究完善。
此类现状下,首先应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改善,以此保障后续人才培养的产业链成型。此外为了保障学生能够获得实际有效的学习成果,教学机构应加入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此外为了完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稳定发展,必须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制定。
四、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语文教育产生极大的关联,在此背景下关于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笔者分析案例将此类影响现状总结如下。例如: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一)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
语文课程的教育主要目的为:文章阅读、文字书写、对话交流,当前我国主要的交流语言为以汉语为基础的普通话。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的理解文字含义,以及文章指代内容。对于学生后期语文成绩的提升,以及未来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较好的意义。
(二)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区别与语文课程的教学,主要针对文章内容字形字义进行解读分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抛开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以宏观的角度进行汉语言的学习,从语言概论、古,现代汉语、文学概论、文学心理、美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
(三)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发展方面有着较好的传承。且绝大部分可识别的常规文化传承方面,主要的记录字体则为汉字。但由于古汉语在文字表达,以及字体应用方面,较之当前的文化发展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语文文化知识的完整传承。并且有助于我国针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解读,提升我国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增强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从核心上促进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一定程度上分析,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对语言课程产生的影响,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语文课程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其他W科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作为工具型课程,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极大的扩展了其教学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也被认为为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有效的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化发展。
五、结语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在具体的落实方面,以及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对于语文教育的整体影响,效果也较低。因此教育机构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方面,还应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并且加强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教材内容。具体分析,汉语言文学对于语文教育的影响有: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然.浅论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相关性[J].文学教育(下),2016,(03).
篇8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些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那些应用型的学科,汉语言文学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受到忽视。事实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巩固汉语言文学在国际教育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也面临挑战。加快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文艺学优秀人才和语言学优秀人才起着基础性的教育作用。那么,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把这些问题归纳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缺乏互动,与中学教育不同的是,大学教育更具有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倡导灵活性、开放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与中学教育没有太大区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中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多,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足,甚至一些大学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汉语言文学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不够。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二)教学内容陈旧。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依然是沿袭传统的教材,几十年来,汉语言文学教材几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其中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缺乏一定的创新,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没有提及,很显然,这些陈旧的教材是与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相脱节的,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使用过于陈旧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不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另外,汉语言文学教育忽视了当前文学的发展,仅仅专注于研究历史,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如此。大多数学校的文学史课程截至上个世纪末,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当代国际文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一些新的文学形式流行原因及形成机制缺乏理性的思考。例如,网络文学,即便是十分严肃的文学作家,在高校中文系中也缺乏知名度。中文专业的学生更专注于阅读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作品,例如,汪国真、席慕蓉的作品,教学内容陈旧,导致学生缺乏对当今文学流行趋势的了解与思考,始终找不到接触文学世界的窗口。(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阅读环节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如果采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大量的文字资料就会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很多汉语言文学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们阅读名著,学生们往往一遍又一遍、反复地阅读,以致忽视了教师存在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这种教学方法存在诸多方面的弊端,只有在浓厚兴趣的引领下,学生才能日复一日地阅读。殊不知,语言学本是一门充满魅力、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文学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令其产生探索欲望,才能够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这也是教师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但是,如果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依赖,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就难以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不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总之,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是主要的问题,需要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策略
篇9
在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化背景之下,学生思想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因此,若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则需要以汉语言文学为突破口,努力寻找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切入点,借助教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利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对此,本文以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及对策为题,对其相关内容作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价值
(一)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以灌输式、注入式方式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学习的状态,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当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拓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的广度,挖掘其深度,以积极正面的内容影响学生,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经验,使之与学生思想认知产生共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有利于调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是非判断能力、高尚道德情操,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在新的时代形势之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具备扎实理论能力、娴熟实践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有品德修养、审美素养、合作精神等.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对策
(一)重视学生人格培养
就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育者因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忽视对学生的学生培育,使得学生虽然掌握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但是无法对其进行整合与应用,难以实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若想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融合,则需要教育者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具体来说,教育者要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己任,将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能力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与此同时,教育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缓解情绪压力的正确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高效整合教育内容
从整体上来说,汉语言文学具有内容繁多、体系庞大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知识点均需要学生掌握。这就要求教育者具备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利用教育内容的精心选择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深度融合。对此,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在汉语言文学中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潜移默化之势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此同时,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还应该具备实用性的特质,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内容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质量,落实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任务。
(三)优化教育者队伍结构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者是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深度融合的保障条件,教育者教学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教育者若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确保学生维持较为长久的学习兴趣,则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借助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深化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正确处理语言与汉字间的关系,在汉语言文学课堂当中以独特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日常工作当中努力学习,借助网络、书籍等途径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培训活动,与其他任课教育者交流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渗透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还可以聘请汉语言文学专家来校开办讲座,为教育者及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育思维的局限,在重视课堂上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话剧表演、诗歌朗诵、文学创造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育大有裨益。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会深刻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感悟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可以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快速适应周围环境,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利用汉语言文学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在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的同时,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打造优质人文环境
篇10
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现状
1.1国外的汉语言学习掀起热潮
当今世界已经掀起了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并广纳人才,将汉语言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在欧美国家广泛流行,日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也非常高,日本很多大企业家自己爱读《老子》、《论语》、《周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我国的经典名著在外国大行其道。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1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化正是因为其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才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传承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它值得人们潜心学习。
1.2大学的汉语言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相比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汉语言学习,大学汉语言学习课程逐渐减少,甚至有的工科类院校并不设置汉语言文学课程。很多大学生也认为汉语言学习在未来的就业中并不重要,对汉语言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小学生和初中生。其实,汉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一个人的谈吐礼节就看得出他的文化素养,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对新时期中国的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应当责无旁贷。
2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其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汉语言的内容有《论语》、《老子》、《孟子》以及唐诗宋词等优秀的文学著作,其中不乏古人的人生经验和哲学智慧。学习这些古典文化有利于提高阅读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从古典文化中体会到真正的人生智慧,古为今用,用先人的智慧来解决人生中的困惑。汉语言文学学习具有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并具有语言文字分析、解读能力。大学生要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转化为自身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素质、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在于其是否满口的之乎者也,而是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子。
2.2有利于提高道德品质
文学作品,语言文化本身就具备许多优越的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此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文化熏陶、文学感染、道德规范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史记》作为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其中记录了许多的人物传记,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史记,是对人道德品质的洗礼,无论是崇高的理想,还是普世的价值观,都是汉语言文学的巅峰之作。正是从小在汉语言文学的熏陶之下,才让我们形成了初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低标准,而道德使我们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
2.3有利于充实自己的精神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学术载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多数人追求金钱名利,却忘了精神的追求,内心的安逸。汉语言文学正是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在黑暗中指引人们依旧追求光明、追求信仰的罗盘。汉语言文学用其自身广博的知识,为人们的精神之路开辟道路。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却越来越匮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内心的坚持和信仰,在挫折中选择放弃生命,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不随波逐流,有精神追求。
2.4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告诉我们要“以和为贵”,要懂得“礼义廉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有序,这些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正是要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才使社会发展井然有序,才有了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这正是汉语言文学的作用,让中国社会千百年来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正所谓,法律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汉语言文学就具备规范人们思想的强大力量。无论是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还是汉语言文学的潜在规范,学习它们都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修正人的思想,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3结语
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中依然重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学习汉语言文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11
2.1教学工作具有统一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去适应社会要求,所以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汉语言文学教育附属于于高职语文教育,着二者之间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上具有共通性,语文教学侧重于突出其语言交际功能,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面貌,但是二者皆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2对于人文关怀都十分注重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汉语言文学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高职语文教育,二者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用文学洗涤和渲染学生的心灵,并且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的生活时刻洋溢着人文气息。不管是汉语言文学,还是高职语文教育,二者都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3专业设置的方式存在差别
汉语言文学教育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所涉及的专业性知识要比语文教育要更为广阔,一般只在高等院校中设立。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强调学生必须通过日积月累来获取的丰厚分文学底蕴,然而,语文教育则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对接路径
3.1从教育的思路及理念进行对接
确立开放式教育理念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在注重文学的发展以及创新的时候,还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开放的眼光去看待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相互融合,尽可能的完善和发展高职语文教学,因此,就必须要将汉语言文学融入到高职语文教育的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增添具有现代气息的开放意识和理念,实现教学思路以及教学理念的对接。
3.2从教学工作指导层面进行对接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高职语文教育的深入,高职语文教育以培养学生语言表现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作为指导思想,而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以高职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再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鉴赏能力作为指导思想。要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和高职语文教育的对接,高职语文教育必须朝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指导思想靠拢。
3.3从思路创新的角度上进行对接
篇12
1汉语言文学科目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职业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专业分支,也是该专业的主干学科。这一科目的教学,关系到学生未来在文艺出版部门、媒体领域以及教学领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是这些领域人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其培养目标是为了让专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素养。其一是要了解原理以及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包括汉语言的发展史以及语言应用要点等。其二是要掌握关联学科的知识,包括历史、新闻、教育、艺术等等。其三是要具备文学鉴赏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文学创作能力等。其四是要掌握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了解各个时期的汉语言文化研究成果。其五是掌握古今表达的不同技巧,掌握文献应用的要领。其六是要具备自主开展汉语言文化研究的能力与热情。其七是要一定程度了解教育法规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基本理论与语言沟通技巧。可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要点体现在许多层面,意在培养综合性高素养人才。为了真正让学生在毕业前具备这样的水平,就必须要从多个层面去思考教学目标,进而确保学生对于语言知识与应用技巧的理解更深刻,且形成与多个领域相关联的更加完善的认知网络。为此必须进一步分析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明确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的推进更顺利[1]。
2高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升途径
2.1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永远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在高职阶段,多数学生已经成年,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自然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知识、独立开展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能力,即是说要有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被动的受教师牵引,因为教师不可能时时伴随学生,自己的学习热情,才是支撑学生进步的原始动力,自己的能力,才是竞争中致胜的筹码。为此必须要以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为目标去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思考、表达、质疑的自由,掌握主动权,进而学的更加深入,更加专精。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教学规划。1)身份的调整,教师不能再一味以自身思想为转移去引导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学着掌握主动权,甚至可以将自身的身份转换成教师,以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去表达。为此应当适当转换定位,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去开展课程试讲,参与试卷的制作,自主选择理论切入点或是知识点,甚至可以挑战教师的观点,学生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学习热情自然更高。2)是评价基准的转变,语言不是非对即错的,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的角度进行理解与创作,这也正是语言的多元化魅力所在,所以单纯的追求正确并无意义,教师如果以对错与好坏去评价也是有失公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开评价,实质上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评价,应当更加倾向于学术探讨,教师进行评价,但同时也要给学生反驳的机会以及与其他同学进行互评的机会。3)要更加注重研究,应当激励学生自主开展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研究,这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养成研究的意识,教师应当注重对课下时间的分配,可以将课后的作业,设置成研究作业,例如对于某个作者个人背景的调查,或是对某一首诗词产生背景的调查等等。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研究才能摆脱被动局面[2]。
2.2强化学科关联
汉语言文学知识存在于所有的学科当中,渗透各个领域的发展,各个领域的工作与研究,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支撑,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也都在汉语言文学知识范畴内。所以实际引导也要注重汉语言文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与领域知识的关联。历史、地理、教育等不同科目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文献当中都包含了许多专业名词、历史背景等。所以要体现出学科交叉的特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鉴于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不能全面融合各个领域的知识,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启发让学生去从不同起点出发拓展认知。例如关系到历史领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要从历史背景出发进行分析,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是如此,只要有关联,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开展进一步研究分析。
2.3明确就业指向
篇13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并同时致力于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因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开设时间之长,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分为汉语言文字和文学两个主要方面,是高职高专院校里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而在当下,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因其定位模糊,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等诸多弊病,而使得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丧失其魅力,并且难以发挥这门课程的最大教育价值。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给予重视的同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革新。
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哪些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以下提出的问题是基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入手,加以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部分主要从课程目标认识不清、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课程设置与地域性、课程评价与提高教学水平等着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提出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为了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从高职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内容、结构、设置与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基于对于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的客观认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课程目标认识不清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通常被认为是一门难以理解学透但又非常重要的学科,究其原因,就与高职高专院校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对于专业文化课程的定位有着密切联系。首先是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的是学校和老师的单方面强制灌输的学习模式,因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过多地把重心侧重于教学的社会政治本位上,从而造成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模糊、抑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厚文化魅力的展现。由此可见,当务之急是通过明确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定位,以使学生获得技能知识的提升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这一举措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汉语言文学课程首先给予明确的定位是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是,无论是汉语言文学课程还是其他别的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内容革新已急不可待,首先就是要注入实践性强的课程,以改变原先课程的陈旧繁重的倾向。高职高专院校和老师应该认识到只有将课程设置贴近社会和现实生活,才能更好地培养起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课程来掌握到真正实用的社会技能。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在注重知识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入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改变老师单方面强制灌输的学习模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
许多大学生将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视为干巴巴毫无营养的鸡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高专院校过多地强调学历和考试,就汉语言文学这门课来说,设置了过多纷繁复杂毫无目标的学科,造成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较之其他专业的课程来说缺乏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各个选修课之前无法整合起来,课程内容浅显缺乏长性。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各地学生的自身情况来选择,只是为了赚学分、凑课时数的目的是无法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因此,为了改变选修课程单一这一现状,以及选修课程的对于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这一现状,应该改变侧重点,将重心放到课程设置上。课程革新应该从课程的均衡性和合理性出发,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水平。
(四)课程设置与地域性
基于我国幅员辽阔的基础上,各个地区的不同高职高专院校也应该由于根据自身城市的不同特色来制定符合当地特色和文化的课程,这一措施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显示出因地域不同而展现的不同文化魅力,而且还能满足我国各地区的不同城市对于该地区的人才需求。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因地制宜对于教学上的重要性。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课程设置是不仅不能培养出个性发展的人才的,而且对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所影响。课程革新不能不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课程革新应在以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而灵活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适应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需求。
(五)课程评价与提高教学水平
在中考高考这两门影响了巨大的考试,出现了学校老师和家长过多地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试分数以及学历。因此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恶循环中,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不能仅停留于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上,我们应该更多地把视线聚焦到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因此应该改变高职高专院校老师对学生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也应该对老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提出建议和看法。只有在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作用下,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教学水平质量。由此不难看出,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课程评价这一环节,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学生的客观评价发现教学中和课程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发现文化课程中的弊病,还有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高专学院对于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结构缺乏内合理性、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等诸多弊病,如何就出现的问题做出革新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一)全方面多层次的革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有着新面貌新方向,我国的各类高等院校都紧跟时代步伐,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和教学目标方面不断做出调整。对于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改革,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课程内容设置或是课程评价单方面,而应该用全局性的眼光来看待革新的问题,而且全局性的革新应该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和培养更高水平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这两个方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着深厚的汉语言文学素养,而且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循循善诱地带领学生学习积累文学鉴赏能力,这就体现出时代中对于课程革新的“三维目标”。在课程革新方面,应该以“三维目标”为前进目标,重视“三维目标”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改革的重要性。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和培养更高水平的汉语言文学教师两个方面出发,展现出“三维目标”的活力,为高职高专汉语言文学革新做出努力。
(二)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应该看到高职高专院校里的所有课程都是为学生踏入社会做的准备。所有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才能做出课程的创造性革新。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基于此,高职高专学院应该在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文化课程基础上,融入适合学生社会发展的实践性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和实践完美地融合,改变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无竞争力的境况。
(三)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主体性的重视
课程的革新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应该只是停留于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教学上。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并给予重视,学生也应该对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提出建议和看法。只有在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作用下,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陈旧的师生馆和教学观,师生角色的转换对于提高我国的教学水平质量,构建新型的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四)对于汉语言教师专业文化素养的要求导师之于学生扮演的是一个“启蒙先生”的角色,这就要求这位“启蒙先生”自身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素养。这时教师不仅要担负起文化传播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纵深面的挖掘,既要革新课程内容,还要言传身教地把学术专业知识传达给学生。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老师不应该只有书本知识,还应该在书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传达更多的文化知识,还要是一名紧跟社会大方向做出革新的复合型的新时代老师。
四、结论
汉语言文学课程作为一门蕴含深厚中国文化历史的学科,其表现出的各种弊病都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针对各类问题,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如“三维目标”的全方位的革新、加入实践性课程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文化素养等方面来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视为“鸡肋”这一事实。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作为汉语言类专业的基础公共课程,是融汇了审美、人文等多方面,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公共基础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的革新已急不可待。
参考文献:
[1]李国英.关于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
[2]王玲玲,沙登阁.对于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考.成功(教育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