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闻传播新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传媒新技术改变了媒介环境,影响了媒介消费习惯。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三足鼎立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一般都是被动的,即接收的信息都是传者预先设定好的。而现在,数字电视、数据广播、网络等新技术能够让受众实现信息的主动选择。如数字电视所提供的编辑节目列表、预订节目等服务,让观众的电视收视少了随意性,多了计划性,收视行为日渐主动。网络更是可以使受众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浏览网页时,网民可以从海量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而剔除不需要的,并可以传播信息。比尔・盖茨曾说:“我年轻的时候只是被动地看电视,他们给我什么我看什么,没有选择。”但是今天,网络等传媒新技术打破了这一媒介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分众化日益明显。
传媒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学习的方式。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这一理论指出:大众传播的各种技术形式正在改变着日常生活的经验内容。传播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影响了人们理解与思考的方式,而这种影响对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最大。多媒体声像并举的媒介使人在轻松的媒介消费中获得感官的满足,而无须像书本阅读那样强调严谨思维、仔细推敲,因此,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与之相应的是网络大行其道对认知和学习习惯的改变。多数大学生表示,偏爱网络中轻松、明了、易得的快餐文化,反感那些需要费心思索、深刻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虚拟世界的影像扩大了人类的感知能力,使人形成了另一种思维方式,与互联网的海量性、快捷性相对应,直接知识的快餐模式替代了早先需要消化的知识的反复推敲模式。千龙新闻网在兰州曾对9所高校进行了“网络时代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结果有近3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近1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然而,有10%的大学生每天课外的读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读书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不到13%。调查表明,大学校园中蔓延着轻读书、重上网的习惯,“浅阅读”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①
传媒新技术对受众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可阻挡的技术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和每个个体,因此今天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的受众也不同以往:他们获取信息更主动,并注重视觉感观的满足,希望获取更多、更深的信息而不用过多思考。所以,在新技术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以适应新的要求。
具体来说,传媒新技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应有以下素养:
树立“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念。传媒新技术让受众有了主动获取信息甚至传播信息的自由,过去直线单向的传播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受众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职业传播者的权力、地位在削弱。这种相对自由还带来了“分众化”的加剧。优秀的新闻传播者要有吸引受众的能力,就要树立“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传播思路,变高高在上的单向传播为平等的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将传播重心由传者向受众转移。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适应新媒介消费习惯,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实现传播价值。
能文能武的“多面手”。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新技术下的专业素养和专长,会技术(能武)、精业务(能文),并在中文、经济、体育等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多面手)。传媒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新闻传播人才也要与时俱进,会用网络整合资源,会用数字视音频广播技术和节目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传播信息,满足受众自主和视觉感观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掌握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为传播内容服务,现在的媒体竞争讲究内容为王,精通新闻传播业务是新闻传播者的立足之本。信息社会,深度信息已经成为广大受众索取新闻的普遍要求,他们已不满足仅仅了解主体新闻本身,而是渴望了解相关的各种背景,主体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各方反应,以及主体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等更多的内容。这就需要新闻传播者精通采编业务,有思想深度,同时还要在中文、经济、体育等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把信息做深。
有新闻道德。传媒新技术在带来传播自由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网络强大的搜索引擎为新闻的制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如果记者为了图省事照搬人家的资料就有可能侵权。再如,虚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可能被用来进行图像处理,制作假新闻。所以,新闻传播者在面对新技术时,应具有新闻道德和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都是面对变化时非常重要的支撑,否则就有可能滑向商业化、庸俗化,最终导致诸如扭曲、杜撰、造假、侵权等一系列丑恶现象的发生。今天的受众希望获取更多、更深的信息而不用过多思考,新闻传播者更应从自身出发,把好关。
注释: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1-0078-02
1 大数据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提到大数据,业界通常会将其特点归纳为4个“V”,即多样性(Variety)、体量(Volume)、速度(Velocity)和价值(Value)。通俗来讲,大数据就是具有“来源多样、数量巨大、处理速度极快、有多重价值”特征的数据。然而,大数据的应用并非简单的事情。在笔者看来,大数据所具有的“多样性”和“体量”的特点,使得其“速度”和“价值”的实现困难重重。如果把“多样性”和“体量”看作是大数据与生俱来的特点的话,那么“速度”和“价值”在新闻界的实现则需要从业人员来助它一臂之力。
彭兰教授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一文中提出了当今新闻业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方面,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得公民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过去专业媒体的领地;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技术等的支持下,计算机这样一种“机器”,也在对媒体人形成直接的冲击。”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业正面临巨大的震荡。在科技传播领域,科技类新闻也正经历着大数据带来的变革,感受着新技术带来的不安与彷徨。与此同时,大数据也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其探索和开辟新的传播路径提供了可能。广大科技新闻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为增强科学传播力度、提高新闻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及现实困境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新闻生产,有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科技类传媒在数据新闻生产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大数据技术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应用也存在着现实的困境。下面,笔者将从技术和内容两个方方面对其可行性和现实困境进行分析。
2.1 技术层面
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科技传播者更易接受新技术,这有利于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中的应用。数据新闻的生产,需要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前提。然而,在传统媒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于现状、拒绝改变的现象,一些从业者甚至对新技术具有抵触心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大数据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作为科技信息的传播者,科技新闻从业者相较于其他新闻从业者而言,对于科学技术的接触频率更高、掌握程度更深,在观念上更易接受新技术,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践中也必然会更为积极、主动。
然而,数据技术普及率低、实际操作难度大等问题仍给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带来不小的现实障碍。虽然科技新闻工作者对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但他们作为非技术人员,对于大数据的实际了解和掌握程度十分有限。新闻单位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而其数据新闻生产的实际操作者
记者和编辑又缺乏熟练的大数据相关技能,这使得数据新闻生产存在实际操作者不懂技术运用,而懂技术的人又不懂内容编排的现实困境。在新闻生产领域,内容与技术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如何达到技术与内容的统一是数据新闻生产亟须解决的问题。
2.2 内容层面
科技领域丰富的数据资源从内容上为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数据新闻的生产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内容支撑。数据新闻的主要内容来源就是大量的有规律、有价值的数据。科技工作离不开数据,同时又能够产生大量的数据。在科技研发领域,有观测数据、实验数据等;在科技应用领域,有运行数据、监测数据等。除此之外,科技领域还涉及其他各种数据资源,体量非常庞大。这些数量可观的数据资源是科技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生产信息量大、浓缩度高的数据新闻的内容支撑。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数量庞大的科技信息资源在为科技新闻提供内容支撑的同时,也给新闻工作者快速筛选有用信息带来了极大困难,影响着新闻的时效性,并最终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在各个行业、领域,信息正以数据存储的方式高速增长着,海量信息这笔宝贵的财富仍有待开发和挖掘。虽然大数据在总体上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但其本身却有着价值密度低的特点,也就是说单位数据的价值量并不高。面对庞大的、繁杂的科技数据资源,科技新闻工作者要想快速地发现有价值的数据并发现数据间的关联,是一件非常困难且费时费力的事情。
综上所述,大数据的高技术性以及新闻生产者的专业背景,使得其在可操作性上难从人愿;而科技数据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大体量”的特点,使得科技类数据新闻生产者在提升“速度”和挖掘“价值”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3 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优化策略
可操作性是大数据技术得以普及的基础,而速度和价值又是新闻不可抛弃的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新闻以价值为准绳,科技类数据新闻若不能准确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将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工信部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曾指出:“大数据应用是对特定的大数据集合,集成应用大数据技术,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行为。”可以看到,不论在哪个行业,大数据应用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得价值,具体到新闻领域,就是要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其次,新闻以时效为标尺,科技新闻工作者若不能提高生产速度,将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率。《中国质量报》于2014年5月28日刊登的《大数据时代速度决定生存》一文指出了大数据时代速度的极端重要性。文中写到:“大数据时代是速度竞争时代……时间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实质就是速度经济。未来的竞争是节约经营循环时间的竞争,是最先到达顾客并满足顾客的速度竞争。”
现在的新闻业已经走向产业化经营,加入到了市场竞争的洪流之中。如果模糊价值、漠视效率,媒体必将会被淹没。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业对新闻价值和时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传播领域,科技新闻传播效率不高、传播效果不佳不仅会降低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而且还会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影响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基于此,笔者针对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现实困境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希望调动各方力量,找到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使科技新闻传播媒体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并且做好做精科技类数据新闻。
3.1 国家层面: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指导
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统筹各方资源给予其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以及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万事开头难,只要现阶段开好头,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技术将会得到更好的、更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家已出台部分关于大数据应用的文件,如《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等,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新闻领域大数据应用的政策文件,这是一块亟须填补的空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应加快政策制定步伐,早日出台大数据在科技传播中应用的指导意见,使科技传播走在同行的前面、走在时代的前沿。
3.2 企业层面:新闻单位应做好整体规划
虽然目前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意见缺位,但各个科技类新闻单位可以发挥企业机动灵活的特点,瞅准形势、下定决心,及早做好本单位的大数据应用发展规划,以期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走得更早、更快且更好。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运用大数据技术的科技新闻单位还十分有限,就连影响较大的《科技日报》都鲜有数据新闻,虽然在其主办的网站中国科技网上开设有“数据新闻”专栏,但其发展还很不成熟,数量有待增加、质量有待提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科技类新闻单位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大数据的发展前景,勇于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和经营模式,下定引进、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决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做好宣传动员、人才培养、数据新闻生产等具体工作,为同行做好示范、为员工做好指导。
篇3
一、目前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
从上个世纪开始,计算机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对世界信息传播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整个人类社会也由此迈入了信息时代。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的诞生,电视媒体的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作用远没有之前那么大,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优势。电视媒体的这种发展状况,要求我们进行电视媒体技术的改革,以保证其健康的生存与发展。而由传统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转变为数字信号接收和发射,这一变革也为电视媒体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①。当前,电视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应用更广泛。
二、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的努力成果
迈入信息传播的新时期以来,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电视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在大潮流中,抓住机遇,积极反思,进行不断的技术革新与改造,在万千电视媒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创新中,电视媒体技术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片段式播报,而是将新闻的发生背景以及后续事迹进行跟踪调查报道,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充分展现了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将信息更加完整高效地传达给大众,具有了连贯性,呈现的不再是片段式的新闻播报;另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传播将更加灵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随时进行录播、快进或者快退,大众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对自己有效的信息,节省时间,提升大众的满意程度。而且在移动端方面,很多电视台都开发了属于自己的APP,并在不同版面进行了新闻分类,使用户能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电视媒体也借着互联网这一“东风”,开发了许多新客户②。
三、目前电视媒体新闻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挑战,只有战胜这些困难,电视媒体才能得到又一次大发展,顺应新时期信息传播的潮流,立于不败之地。
(一)互动性较差、传播方向单一
电视媒体大部分是单向线性传播,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媒体单方面传播信息,不了解群众喜好与对新闻的反应程度,因而不能对群众呼声做出及时反馈。这与网络新闻传播有很大差别,特别是现代网络网页版新闻、微博等,网友都可以在新闻下评论,新闻者可以很快得到反馈,这使得电视媒体落后于网络新媒体。同时,电视媒体传播也有较强的地域性,有时看来,这也是一个缺点。这会导致电视媒体与大众之间相互独立,不能有效快捷沟通,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是个障碍。
(二)内容与形式单一
无论从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电视媒体传播状况来看,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传播内容单一,主要借助新闻热点博得收视率,电视媒体没有自身特色来吸引观众,因此收视率不稳定③。而且这种单一的内容,难以满足大众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它们往往都是采取模仿的方式,使大众有种听不听看不看都无所谓的心理,逐渐失去一部分客户,对于这种状况一定要引起电视媒体人的高度重视,否则后果难以承担。
四、增强电视媒体新闻传播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传播透明程度与互动性
新时期,新媒体运营得到很大的发展,它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印象,对新闻的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革新,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可以增加例如弹幕的方式获取大众的评论,得知受众群体的反馈情况,一定程度增加电视媒体的互动性。另外,增强透明度也是电视媒体革新的重要一步,只有通过增强互动性与透明度,才能从大众那里获取更多信息,为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优势。
(二)提高存量资源
新时期,在电视节目创作和方式提供方面,电视媒体会展现更多优势,为进一步提升各类节目在网站上的存储空间,电视媒体应该顺应潮流像新媒体一样建立自己的网站,使自身的新闻能够在其他不同种类媒体身上进行重复消费,用更少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还要求电视媒体提高行业竞争力,通过各种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手段的创新提升资源存量,尽可能做到信息的全面完整,注重实效性与真实性。
五、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一)电视媒体技术在新媒体中传播的应用可以增强透明度
新时期电视媒体传播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包括电视媒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有很多缺点,传播速度慢、有地域性限制等导致信息传播时效性差,有效性差,传播内容不是大众关注的内容,逐渐的就会失去这一部分客户④。在新时期,不但要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也要从新的角度出发调整策略,通过新闻解决大众的一些切实的问题,使大众能够更加信任新闻媒体,依赖电视媒体。
(二)电视媒体技术在新媒体中传播的应用可以增强沟通效应
篇4
1.关于数字虚拟技术的概述
数字虚拟技术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简单的来讲,数字虚拟技术也就是使用普遍的计算机技术来对动画进行操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二维动画还有三维动画。特别是在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渐发展,发展的成果也越来越多,电视媒体也已逐渐的使用这种数字虚拟技术来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了。尤其是在2001年的美国国家广播协会( Nati onal A ssoci at i on of Broadcast ers,简称N A B )的展会中,相关新闻绘图的软件以及关于仿真角色的操作性技术在展会中展出了很多。这就进一步的促进了现代化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发展,计算机的绘图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其所占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2.在新闻的传播中数字虚拟技术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
2.1 数字虚拟技术能够有效的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在新闻的传播中,我们知道新闻信息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由新闻画面以及新闻文本两个方面来构成的,是属于“双主体结构”的。所以,在新闻信息的编辑中,很多的新闻单位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新闻的可视性,更好的保证新闻的画面真实性,多采用数字化的虚拟技术,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当前没有办法切实记录下来的事情。例如:2001年的时候,我国的新闻机构对冰岛的火山爆发进行了报道,但是火山爆发的原理是无法用新闻记者的摄像头拍摄到的,所以,在对新闻信息的编辑处理中,新闻媒体机构就大量的使用了现在发达的数字虚拟技术来制作,制作出相应的视觉片段,以此来对火山的爆炸进行模拟,对于地下几百公里的穿越,还有地壳运动以及岩浆爆发等片段,使得观众获得了直观、生动的视觉艺术效果,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于新闻传播信息的内容了解。
2.2 数字的虚拟技术能够有效的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目前情况下,主要的新闻采编工作是由新闻记者来完成的,并且记者的这种新闻采编方式就是简单的采访式。这种由记者进行采访的方式虽然存在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目前发展快速的当今时代,网络和视频技术发达,这就给新闻采编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编工作者在利用原来采访方式的同时,也要利用好时下发展快速的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争取在采编的方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跟上时展的步伐,这样就能够更加有利于新闻素材的编辑。新闻现场是新闻传播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基础,让观众有视觉上的“现场”满足感是新闻人追求的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很好的满足观众的这种心理。我们都知道,电视的镜头能够作为一种回顾式的事实,在其所制作的新闻内容中包括大量的已经发生的“过去式”的内容,所以很多的编辑或者是记者在对新闻进行处理的时候,会采用补拍的手段,或者是角色扮演、现场重现等手法来对当时事件进行重要的信息的补充,这样就能够有效的还原新闻的事实了。但是很多的重要信息是没有办法进行还原的,很多的场景没有办法进行模拟的,这样就会使得新闻信息变的非常的空洞,没有现场感,没有真实感。但是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的使用,就能够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不可模拟的场景,得到“现场”的复制,并且能够通过镜头画面,还有文字的整合等等的叙事元素来对真实的事件进行三维空间的还原。例如:当电视新闻报道飞机失事新闻的时候,记者预先并没有拍摄到事故的整个过程,但是如果用语言或者是文字来进行直白的叙述的话,会非常的繁琐并且非常的难以理解,但是当采用了计算机动画来进行演示的时候,这种现场事故发生的现场就能够真实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了,就会达到一种“亲眼所见”的效果了。
2.3 虚拟技术能够很好的保证新闻信息的价值
观众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信息接受对象,是新闻传播的最主要的对象,所以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就是新闻媒体机构的重要的工作,现在通过相关的研究已经发现,要想使得观众的注意力高度的集中,首先就应该进行聚集和驾驭观众的注意力,要对观众的“求真”和“求知”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但是传统上的新闻现场,因为现场图像缺失等的原因,就不得不进行口播新闻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就会造成观众在视觉上有力,但是心理上比较懈怠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得新闻的信息到达率比较低。但是数字虚拟技术的应用,就可以为观众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就能够使得观众获得视觉上的信息,能够最大幅度的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就增强了电视新闻节目在视觉上的吸引了,增加了可视性以及视觉上的凝聚力。
3.数字虚拟的技术对于未来新闻传播的应用价值
随着近几年以来我国新闻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数字虚拟技术也逐渐的在新闻的传播中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了,尤其是“漫画新闻”这种新形式的发展,相关新闻媒体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来对“漫画”形式进一步的进行改善,也就给新闻观众带来了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冲击力的视觉盛宴。在最近几年以来3D电影的广泛上映,在全球都引起了3D的热潮。对于新闻媒体的发展以及新闻传播来说,假如利用数字虚拟的技术让观众产生自己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对真实的现场进行整个时间的还原,就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这也是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上未来的发展方向。
4.培养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
篇5
1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意义
数字媒体指的是通过二进制的方式来对取得的信息进行处理、记录和传达的一种信息终端,其处理的对象包含文字、图形、动画等。在数字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手段将图像、文字、声音等元素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将人们观感的进行信息化表达,转化为具象的可以管理的数字信息,这对新闻传播行业来说,不仅可以为新闻带来更加生动丰富的观感体验,也可以更加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在新闻传播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与新闻传播的渗透和结合,将实现新闻信息采集和制作以及播出的数字化,不仅可以丰富新闻内容,也可以丰富新闻传播效果,同时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性也能够有效提高。在传统新闻行业发展遇到瓶颈,迫切需要转型和升级的今天,数字媒体技术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市场。
2数字媒体在新闻制作中的应用
2.1在新闻素材采集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新闻信息的采集中,是依靠录像带来进行信息存储的。在新闻事件发生时,新闻记者需要到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进行摄像、摄影、录像等,完成新闻信息的采集,之后再对存储的信息进行编辑修改,最终进行播放。通常编辑修改后的新闻录像素材,不能进行二次编辑使用,使得新闻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造成采集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变新闻资源浪费的现象。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记者在事件现场的采访和录影的同时,这些录影通过数字技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送大盘新闻平台上。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数字管理系统对录像进行整理,之后再存储在网站中。这样的话,新闻的编辑过程就能够同时获取新闻资源,各个媒体单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站中提取相应的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排版、播出,有效提高了新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数字媒体技术还可以将普通存储方式的历史新闻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再次利用时,可以有效节省时间,降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量。由此可见,在新闻信息的采集方式上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节约新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
2.2在新闻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在新闻节目的呈现方式中,电视新闻以及视频新闻是十分常见的新闻传播方式,它可以直观表现新闻事件。在这种新闻节目中,包含声音和视频,它的制作过程也由新闻事件的采访、录像、镜头的安排,视频的剪辑、字幕和解说词、配音等各个环节组成。在整个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前期的信息采集工作由记者和摄影师完成,编辑人员对素材进行数字化编辑和完整的节目制作,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新闻视频的编辑过程中,除了要尊重事件本身的事实情况,编辑更需要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新闻视频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数字媒体技术下的新闻视频制作,需要依靠专业的视频设备和技术。在数字媒体视阈下,新闻的素材和内容可以通过专业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在这个数字管理平台中,新闻素材以文件、数字信号、储存介质等形式在平台中汇集和统一,再被不同领域的编辑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编辑整理和,有效提高了新闻素材的利用率。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好的新闻节目可以在媒体平台上,并可以进行二次制作。
2.3在新闻节目包装中的运用
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新闻事件以视频、图像、音频等方式呈现出来,给受众带来更加直观的现场感受。在视频新闻中,为了渲染新闻事件,不少视频新闻都进行了新的数字包装。例如,在新闻节目播报中,对主持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数字化的虚拟、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画面转播和在节目进行动态视窗连线等。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既有字幕条目,又有动态的角标,在播报过程中也常常结合动态图片、虚拟场景、动态连线等数字技术对新闻事件进行渲染。这些数字化的包装,使得新闻主题更加鲜明,新闻内容也更加丰富,能够调动新闻受众关注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新闻传播的能效。
3数字媒体下的新闻传播
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给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成功地实现新闻转型,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进行报道时,受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新闻事件本身,还有用于事件渲染图像、视频等,在视觉和听觉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感受,这样的传播形式,容易给受众带来参与性和认同感。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绝对不是单纯的技术形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数字媒体技术,它更代表着一种跨界融合和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数字媒体技术把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由大众式传播转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传播的形式也更加的精确化和细致化。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由于新闻节目的制作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会把原本十分即时的“新闻”变成了“旧闻”,然而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原本的新闻受众,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软件以及自媒体,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数字媒体平台上,受众通过对所关注的新闻事件的转发,实现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同时,数字媒体背后的大数据统计,又可以帮助受众挖掘与所关注事件相关的新闻信息,让受众更全面的了解新闻事件。总之,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新闻传播单线性的问题,由一对多,转化为多对多。这样以来,新闻传播的速度就会大大的提高。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的推动下,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被不断的弥补和拓展,人们不仅能通过各种的途径和平台获取实时的新闻信息,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新闻,满足自己的需求,将新闻传播的精准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4结论
在数字媒体时代,新闻行业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给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传统媒体发展迫切需要转型的今天,数字媒体给新闻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作为新闻媒体人,应该看到数字时代下的机会,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我,提升新闻制作的质量,尝试新闻传播的不同方法,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传播形式。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对新闻传播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改革,以便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市场。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媒体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也必然成为新闻媒体未来发展的支柱。
参考文献
篇6
在以前传统的新闻传播体制之下,它的信息来源和都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一些突发事件、重要新闻事件报道和重要会议、国际关系,新闻报道什么或是不报道什么,文字的刊登、照片的使用、稿件源等问题都要受到有关部门的管理。但是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放宽了政策,让新闻的传播走向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恰恰就是这样的自由空间,让很多媒体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公关策略,尤其是备受大家关注的传媒机构更是要自力更生、自谋出路,想尽各种办法通过自身的魅力和公共关系获得胜利。所以新闻传媒机构就越来越重视新闻传播过程策略的研究和公共关系的艺术处理手段。
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导致公关策略的变化
首先,新闻传播由原来的主要面向政府、企业等具有相对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机构进行传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传播范围在慢慢扩大,传播机构逐渐增多,宣传的力度也在持续加大,尤其是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网络事件,其传播速度和力度都颇为惊人,这也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关方面,大多数传媒机构都会选择组织答谢会、招商会、见面会等活动,这是传媒机构惯用的手法,但是大家没有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冷落了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是信息的承载者,社会公众才是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最重要的部分被忽略了,这也是当今传媒机构的最大弊端。也有很多传媒机构,在新闻传播的公关上,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在广告宣传发行方面,通过各种特技的广告画面对传媒机构进行宣传活动,来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并逐步提升知名度,并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在此过程中却没有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既然是宣传或者是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就应该调查社会公众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而不是表面功夫,很多传媒机构对一则信息的传播篇幅很大,力度也很强,可结果却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就是因为其没有从传播的主体角度思考。在新闻传播的公关问题上,准确来说,受众公关应当是新闻公关的核心和主体。在某种程度上,新闻的采集与发行都是依靠听众、观众和读者的,新闻传播的公关重点在于搞好与受众的关系,只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才能提升传媒机构的品牌影响力,进而提升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对于传媒机构在各种交流工作中取得成功非常关键。
政府监管职能的公关策略
政府的权威性是其他机构所不能代替的,必须注重加强政府的核心地位。特别是政府的监管职能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监管作用,媒介所传播的新闻应该成为政府和社会构建良好关系的纽带,处理好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关系至关重要,政府放宽政策,不代表政府失去监管职能,任由传媒机构对一些新闻事件进行传播,在政府部门的相关指导下,对新闻事件进行有效的快速传播也是公关策略的重要部分。政府机关的权威性是永远不能忽视的,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新闻传媒机构进行形象上的包装和塑造,能达到更有效的传播力度,所以,建立正确的公关策略和引导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新闻传播的公关策略中又一重要的研究课题。
新闻事件的艺术处理探讨
适时调整公关策略。新闻事件的发生大多数是不可预期的,这就要求传媒机构要主动出击并迅速作出相关策略调整,不要坐等新闻的出现。时刻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在这里,主动地寻求各种被透露的消息,准备详细的资料,对各种不同领域的事件都要加以追踪和关注,为他人提供联系人名单和联系方式,并对未知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判断,适时调整公关策略和报道方式等。
信息的准确有效性。突发事件中,信息的来源、传播的速度及力度的把握预测至关重要,尤其在新闻发生的最初12个小时内,由于现在信息的网络化,各种传媒机构多样化,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像细菌病毒那样,甚至有时会分不清真假,在你还未防备的情况下信息已经以细胞裂变的形式迅速传播,但这时的可靠信息往往是不多的,这就要防止出现信息变真空的情况而导致流言的发生,这时传媒机构应当迅速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和新闻有关人员进行沟通,想尽办法进行公关,获得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向公众传达真实的消息,这个过程也要讲究艺术性,不能盲目下手,更不能手足无措。甚至情况十分紧急时还有必要考虑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接受公众询问和进行交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媒介机构作为第一信息源信息,要尽可能地向外界提供积极的背景资料,积极主导社会舆论的方向,控制事态,以正视听,快速建立新闻中心等必要场所。
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真实可靠永远是新闻的第一要素。艾维·李被誉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他无疑是处理危机的高等专家,他从实践的经验为出发点,提出了说真话和公众必须被告知的新闻传播的公关思想,他认为:凡是有益于公众的事业必将有益于企业和组织。多次的公关危机实践证实,新闻的传播有必要把大众的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经过新闻媒体处理社会、人文问题,得到大家的理解和信赖。切记不能耍小聪明,假如掖藏事实就会使结果变得更为惨重。英国公关危机方面的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曾说过,新闻公关的建设应具备“人道主义”的关怀,就是强调媒体机构新闻的传播不应忽视它所具有的公众利益。
就以肯德基“苏丹红”事件新闻传播的公关策略为例来说,肯德基的母公司是中国百胜餐饮,在肯德基的“新奥尔良烤翅”与“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味料中被查出内有“苏丹红一号”,此次事故原因是相关的不具有责任意识的商品供应商所造成的后果,同时也把肯德基自身存在的管理问题暴露了出来,但是百胜餐饮集团甘愿自揭其丑,敢于承担有关责任,站在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的立场去解决问题,这样各个主流媒体对它所持的态度便有了正面的积极影响:“肯德基自纠查出‘苏丹红1号’”、“自愿承担一切相应的法律责任”、“肯德基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将主动进行赔偿”等许多醒目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使得公众感受到对方知错就改的真诚态度。所以在距声明发表后的第五天,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和联合执法部门准许北京肯德基恢复销售,使得肯德基又很快重新回到了市场。
公关策略成为传媒机构生存的重要环节
其实现在很多传媒机构对公关部门都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公关可有可无,公关就应该是接待的工作,把公关和行政严重混淆。实际上一些国际型的大公司都了解公关的重要性,他们应该非常熟悉企业,了解目前行业的发展行情,是能够很好地把握社会发展以及公司发展的重要型企业管理人才。成功的企业公关不仅能够赚钱,还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增值。当然,一个成功的企业绝对不会让公关部单独奋斗,他们都是和全公司一起并肩作战。新闻传媒机构也应如此,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公关策略,成功的公关策略不仅能加大新闻的报道力度,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传媒机构的权威性,以及改善传媒机构和社会公众乃至企业的良好关系,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样,一个成功的传媒机构的生存发展绝对不会让公关部单独奋斗,有时候公关并不都只看成公关部的责任,要让每个员工都培养良好的公关意识,时刻提醒自己公关的重要性,并不是新闻事件发生了才想起公关策略。让每一个员工甚至相关的社会公众或者企业都成为为企所用的“谏臣”,这样既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也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可靠。
结 语
中国媒体近年来的市场化,致使许多新闻媒体进行股份制改革,一些私人企业也以各种方式进入新闻媒体的行列,拥有各种各样背景的一些境外媒体也纷纷入驻中国,即便有些是公有的,但由于主办单位方面的政治追求和经济利益的实现,给众多方面带来了多元化的声音和竞争的压力,新闻媒体作为企业喉舌的作用正在被削弱。新闻传媒机构的公关策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困难和不足,这也是中国媒体近年来市场化和股份制的重要原因,很多新闻事件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是某一个机构单位能把握的,甚至很多新闻传媒机构的内部运作也受到了私人制的资本牵制。做好新闻传播的公关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强大生产力,新闻传播的公关在企业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关策略的制定更是企业成功的根本,制定出色的新闻传播公关策略,才能使之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样,公关策略的制定也是新闻传媒机构成功的重要举措,制定出色的新闻传播公关策略,才能更有效快速地传播可靠真实的新闻,才能使之为新闻传播行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季.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公关新闻直播,2003.
[2]李程明.传媒机构的公关策略与艺术[J].新闻记者,2008.
篇7
一、大数据技术的来源及特征分析
(一)大数据技术的来源目前我国大数据技术,在很多领域中都被广泛的应用,这一技术的发展起源与互联网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大量的数据信息经过搜索之后,可以给使用者带来便捷,但是给搜索引擎公司会带来很大的挑战。随着社交互联网网站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创新,逐渐的演变出全新的媒体形式,例如新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当前我国新闻信息的传播会很大的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说,大数据技术为当前我国新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式以及发展的方向,是促进新闻媒体传播的重要基础技术。
(二)大数据技术的特征所谓的大数据技术就是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的获取需要使用的相关信息,它不仅关系到大数据本身的大小,同时还涉及到采集数据的相关要素。随着我国大数据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中对于监控网络传播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各种新媒体平台的逐渐出现,主要也是依据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的访问时间,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整理分析,从而预测出用户的具体喜好等,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推送机制。
二、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力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影响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创新中,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也在逐渐的完善,并且应用到各个领域的发展中,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大数据技术处理系统的逐步完善与健全,能够实现对更多信息的高效、快速处理。另外,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新闻传播的速度也会变得更快。所以,需要高度的重视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速度的影响。
(二)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准确性的影响大量的数据信息是大数据时代的代表与特点,传统的新闻传播对于传播内容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其真实性是新闻传播最基本的原则。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简便化,很多的新闻信息传播就是去了筛选的过程以及求真的程序,这样就会导致大量的虚假信息逐渐的出现在社会群众的生活圈,从而给人们的认知产生一种错误的判断。所以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影响较大。
(三)大数据时代对新闻传播信息量的影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所有数据的处理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将所有的信息是进行数字化,将其应用到大数据平台中,为媒体、新闻人与群众提供应用的便捷。提高了数据的高效应用。与传统的新闻传播相比,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来源途径更多,数据内容更加丰富。大量的数据信息传播给新闻行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提取出优质的新闻内容,从而新闻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手机等移动设备广泛使用之后,新闻的阅读成为了一种常态,新闻传播的深度与质量都缺少合理的保障。
三、大数据技术应用下提高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新闻传播的应用理念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过于片面性,这样的思维严重地制约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同时给新闻的传播挖掘带来不良的影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工作的模式。实现了新闻传播工作的扩展与延伸,将新闻的挖掘与传播进行联系,确保新闻传播效率的提高。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从而实现了普通群众积极的参与能力。群众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在博客、微信等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很多的重大突发事件都可以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虽然当前职业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但是可以看出大众传播的方式正逐渐提高占有率,在接受新闻传播的同时,也是新闻的传播者,其受众与传播者融为一体是现代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在新闻媒介发表新闻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受众人群之间的互动,将互动的信息内容及时地进行收集、分析,并加以利用,就会让新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二)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在我国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当今社会,对于新闻采编人员的影响也非常大。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新闻传播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新闻采编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做到随机应变。随着数据信息量的增加,新闻采编人员就需要对这些大量的信息作出及时地处理,这就需要采编人员具有较强的编辑能力。而当前我国的现有新闻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与相关教育,从而提高其工作的能力与素质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数据发展的特点,通过专业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预处理能力,确保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三)加快新旧新闻媒体的融合处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下,传统的媒体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不然很难适应现代数字化发展的要求。随着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的应用,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将来新闻传播发展的重要趋势。新旧媒体需要通过海量的数据信息,结合最新的发展模式与应用理念,不断地创新应用方法。另外,新媒体需要通过大数据的发展机遇,找到受众的喜好,制作更受众喜爱的精品节目。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旧媒体需要通过多种媒体的结合运用,发挥网络的优势,满足新闻媒体发展的要求。
(四)提高新闻精品的制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度,就需要加强节目的精细度以及制作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节目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喜爱,传播的效率也会更高。传统的新闻媒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有一些节目已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新闻的制作需要吸取相关的经验,在节目的制作上更加精良,争取创办出更多的高品质、满意度高的优质节目。
篇8
事实上,加大新闻技术教育力度、加强新闻人才培养与传媒产业实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几乎是从我国开办新闻教育以来这个问题就被不断提及、不断讨论—当然,由于各个时代技术特征不同,新闻传播模式对技术的依赖性亦有所差异,因而以传统媒体为重的时代,技术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像现在这么明显和突出。而当前,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现代媒体技术对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意义、媒介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人所共知与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却未能有效地推动高校新闻院系进行新闻教育变革,技术教育的普遍欠缺仍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瓶颈问题之一。原因何在?纵观近年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趋向与路径,不难看出现代媒介技术教育困境的产生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关联密切。
第一,专业扩张速度过快,产业化经营思维居主导地位。教育产业化浪潮使得不少高校以盈利经营的思维模式来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扩张专业招生的同时并没有开展相应的学科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有数据表明:1994年我国开设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分布于29个省市自治区;到1998年专业点增长到了88个,四年间的年均增幅不到10%;而到1999年,这个数字就迅速上升到了140多个,几乎是翻了一番;到2006年,全国就已有460多所各级各类高校共开设了661个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到现在,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或相关课程的各类高校已高达六百余所,几乎达到了遍地开花的境界。而这其中就有不少学校既无师资又无设备更无学科发展规划,只是乘着新闻媒体机构广泛开展体制改革,新闻人才供求紧张的专业发展热潮,迅速开张大量招生,以抢占生源、提高收费来获取短期利益的恶性办学行为。
在这种产业化思维与管理模式下,作为新兴热点学科的新闻传播专业,在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中,往往才开办,就陷入了学科观念老旧、基础设施投入少、专业师资匮乏、教材教学体系陈腐、实践技能培训缺失、毕业生不受工作单位欢迎的僵局和困境之中。同时,由于短时间内新闻传播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面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对整个的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也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与整体削弱的自毁性循环。一方面,一些知名的老牌新闻院系就受到这突如其来的无序竞争浪潮的冲击,在不良的竞争环境中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不少新办新闻专业的学校,由于办学之初便意在追求热点学科的经济效益,因此一旦效益受损,或低于预期,便有可能将新闻学科的投入与建设排除在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外。两方面现实结合,新闻传播学科想要良性发展非常困难。况且在学科发展与竞争失序的情况下,再要加大学科基础建设、提升媒介技术技能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重建新闻传播教育的声誉,在大多数财力有限的地方性高校看来,不仅花费巨大周期漫长而且见效缓慢,难以迅速改变现状,是极其不划算的。因此,虽倡导者众,然决策者往往并不为之所动,或亦心有余而力不足,强化技术教育变革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便成空谈。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数字化编辑、广告以及新媒体领域对技术装备的要求都非常高,演播厅、多媒体实验室等现代新闻传播教学与实践场所更是所费不菲,并且需要不时更新,以跟上现代传媒发展与媒介融合趋势,这对于资金财力不够雄厚的高校来说,也是极其沉重且现实的压力。因此,新闻传播教育要广泛开展或提升现代媒介技术教育,短期内难以成为现实。
第二,职业技能教育理念欠缺,传统高教模式积重难返。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之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逐渐从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而且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激增,毕业生就业加力急剧上升,就业市场很快就从过去精英教育时代话语权和主动权由高校掌握的卖方市场转化为大学教育平民化后的由用人单位掌握评判标准和话语权的买方市场。对大多数的毕业生而言,所谓人才市场上的双向选择,更多时候是用人单位的单向选择—招聘岗位与人数、录用要求与标准、考查方式等等规则的制定与最终决定权都在用人单位手上,双方的地位与权利不可能真正平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育本应适当考虑提升原有教育模式与体系中的职业化教育比例,淡化过去精英教育模式中的理想主义特色和书斋气质,增强对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实用性教育,参考和借鉴就业市场或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体系与需求缺口,对自身角色和功能重新进行认知和定位。
但尽管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境日益窘迫,教育研究者不断提倡技能化教育,但大多数高校却依然鲜见有效变革,或是有所动作却少见实效。技能教育、职业化教育等建议仍然是流于座谈而少有效动作。这一方面固然与新闻传播学科开展现代技能教育和职业化教育所费甚巨有关;但另一方面,公办高校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性地位以及过去新闻专业与党政宣传一体化的办学思路和学科定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职业教育理念迟迟难以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体系的更为深层的内在原因。在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教资源仍然相对匮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实现全社会普及高等教育的情况下,高校的自我优越感便难以完全消褪—虽然现在大学已不再可能像1980年代一样保持精神贵族的姿态,但至少在公众面前大学仍是社会高端之一,是知识教养及学术权威的代表与象征,还没有似乎也不大可能就到了需要随行就市的地步。因此,在这种垄断与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形势下,高校总体上依然可在相对自足的校园内自行其事,它也就难以产生自我变革的动力,传统培养模式也就仍然有充足的生存空间来,自然就积重不返了。
第三,高校体制壁垒阻隔新闻传播教育与传媒产业界之间的交流。中国的大学长期以来都有象牙塔化的传统,后虽经教育产业化进程的推动,功利性思想较之过往有明显增长,但其自身体制的自足性与封闭性并未被完全打破—就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在各自的产业化改革之前,学界与业界同受相关部门的管辖,彼此关联密切,常有切磋和交流;到学界和业界都进行产业化改革之后,学界自说自话与业界自行其是两不相干的格局便日益成型。与业界运营、发展模式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深入而日渐灵活相反,高校因为评价机制和管理体系的日益量化和机械化而越来越僵硬。重学历、重学科背景、重科研成果—重一切可以数量化和形式化的成绩,这显然与业界重技能、重综合能力、重经验与创意思维、重现实收益的务实路径完全相反。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业界精英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下常常显得不值几文,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业界眼中也往往不堪一用。原应是唇齿相依相互合作互相推动的两个领域,现在不仅各自为政、相互批评;而且越到地方性院校,就越缺少常规性、机构性的交流合作渠道,许多有价值的交流与学习活动就越来越不正常地萎缩为教师或学生的个人行为。
事实上,纵向考查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其学科发展的源起和终极目标都根源于现代传媒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它原本就是一个无法脱离业界实践而单独存在和发展的技能型、实践型专业。与业界的隔离,只会阻断其发展更新的源头活水,使之丧失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当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的中青年教师的背景大多就是从高校到高校,鲜有新闻从业经历或相关背景的;机械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也使得他们大多只能埋头于书本报刊、现象数据之间做文本化的学术研究,根本无力或无法开展或胜任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技术教育任务。因此,尽管大学里高学历人才聚积,但技术性操作型师资力量极度匮乏,要开展现代技术教育困难重重。这时若能直接延请业界人士进入技术讲堂,进入多媒体实验室,则将是高校短期内改变补足技术技能教育欠缺或滞后的最佳方案,而且是低成本高收益的—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同时有利于高校新闻系学生先期进入业界视野,从而有效推动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另外,新闻院系与传媒业界之间的交流合作,还可实现各取所需,共进共赢的良好效果—学院理论可对业界实践进行思想与眼光的提升,业界实践可帮助学院技术型与实务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并为新闻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基地,成为高校新闻教育的有机构成。高校新闻教育、新闻人才培养与业界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可依此建立,现代媒介技术教育也将不再是一个难以落实的问题。但这些愿景却往往因高校体制壁垒的客观存在而化为泡影,这无法不令人扼腕叹息。
总之,不健全的教育产业化思维、高等教育的垄断地位和高校用人机制、评价体系的壁垒,从各个方面影响或阻碍了现代媒介技术教育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顺利展开,使之成为现代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致命瓶颈。而要打破僵局,就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直面这三方面的问题与弊端,重新审视和规划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及高校教育管理思路等问题,并以彻底革新的勇气对现状主动加以扭转和改变。否则,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优胜劣汰的法则终会以现实的结局来表明其效力。
而问题的破解之道往往也就潜伏于问题自身的根源之中。首先,从宏观的教育发展战略来看,产业化思维并非全无益处,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明确短期求利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区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其是公办高等教育从来就不应当是一项追求短期回收效益的事业,只有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特征与需求,立足长远规划,才有可能使得新闻传播的专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媒介技术的更新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没有技术推动,新闻传播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缺少技术教育环节的新闻传播教育既不完整亦难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若不重视媒体技能的发展,不对现代媒介技术技能实验室进行必要投资和建设,不开设相关的技术技能实践课程,只在课堂里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则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届时,兴办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闻传播学科,恐怕也不得不面对“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的现实命运。
篇9
一、符合欣赏逻辑
选择、编辑画面就是舍弃次要的情节,这样,上下画面之间有跳动是必然的。但如果能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次序或人们观察事件的一般思维方法进行画面的编辑,这种跳动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时间次序要流畅。比如报道今年营口蓝旗机场正式通航这条新闻,谁主持仪式,谁代表市委市政府讲话,谁代表航空公司致祝贺词,应按照现场流程剪辑,这样符合新闻的真实。也可以在领导讲话、致辞中间,插入一些现场观众的反应的画面,这样符合欣赏逻辑,同时也避免了画面的单调。再比如:一条报道市领导到某大型企业进行工作调研的电视新闻,其中一个镜头是市领导手指前方说话,那么接下来的镜头应是领导所指的景物。这样,符合观众所需要了解的领导指的是什么。在剪辑画面时,还要注意景别变化的循序渐进。比如第一个镜头用全景,第二个镜头就用中景,第三个用近景或特写。剪辑时,要避免同景别相接。画面景别不同,包含在画面中的内容不同。远景、全景等景别大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多,观众需较长时间才能看清,所以,远景、全景的镜头可稍长些;近景、特写等景别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可简单明了,所以镜头长度可稍短些。通常情况下,特写1-2秒;近景2-3秒;中景约5秒;全景约8秒。在画面中,亮的部分比暗的部分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所以,以表现亮的部分为主时,长度可短些,相反,则长些。
二、符合视觉匹配原则
符合轴线规律。任意两个镜头之间都有一条假想的连线,这就是轴线。轴线规律规定,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时,摄像的方向应调度在轴线的同一侧,否则即为越轴。越轴镜头会破坏画面空间的同一,令观众费解。例如,拍摄一组特警在街面上巡逻的画面,先以轴线一侧拍摄一组镜头,然后拍一组在轴线另一侧的镜头,进行比较,会出现不同的画面效果。两画面组接后,将会使观众产生视觉混乱。需要注意的是,在画面剪辑中,遇到拍摄方向不同一,不符合生活逻辑的素材是难免的,可能是不同的摄影师拍摄等原因造成,可以在后期制作中弥补。如在两个越轴镜头中插入一个特写镜头,或者无方向特征的中性镜头,也可以是空镜头等。例如:镜头之一:汽车往前开;镜头之二:(中性镜头)驾驶员开车的近景;镜头之三:车往回开。这组镜头由于了中性镜头,观众会以为在某处转了弯,所以再往回开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当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中性镜头时对前一个镜头运动方向的印象会渐渐淡漠,再接一个反方向镜头就不会产生一种明显的跳轴感觉。此外,插入空镜头亦可缓减跳轴的感觉。比如,一体育教学片中,第一段讲篮球训练,而第二段是排球训练,中间用一个蓝天的空镜头,从篮球场转到排球场,这样就比较自然顺畅。
三、符合镜头切换规律
画面组接的一般规律:动接动,静接静,声画统一。如果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动作接动作,达到顺畅、简洁过渡的目的,简称为“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是不连贯的,或者它们中间有停滞的,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后,接上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镜头,这就是“静接静”。“静接静”组接时,前一个镜头结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镜头运动前静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与落幅时间间隔为一二秒钟。
四、镜头长度适当
如何处理镜头长度,要看镜头表达的内容是否完整。镜头过长令人生厌,过短则让人看不明白。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因题材特点和节目长度的限制,镜头长度一般较短。电视新闻特别是消息,镜头长度最多一两分钟甚至更短。
五、正确处理画面和声音的关系
笔者认为新闻节目最好是用现场同期声,增加节目的真实感。剪辑时要处理好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对画面本身已明白无误表达的信息,就没有必要再用解说词重复注释一遍。同期声切忌冗长与杂乱。适当删除记者的提问过程,只将被采访者的同期声编入播出稿,有效压缩单条新闻所占时间。如果现场同期声不是很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改成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加上同期声字幕,提高传播质量。在剪辑中还应注意声音的衔接问题。准确掌握剪接点,可以达到:每个镜头在相连时,各个剪接点都选择得十分合适,在恰当位置剪断,在恰当位置连接上,那么镜头之间的不断转换就能保证动作连贯、节奏鲜明流畅,事件的叙述清晰明了。剪接过紧会造成语句密集,缺少抑扬顿挫,给听者有压抑感;而剪接过松,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就会破坏声音的美感。当镜头内容是为了营造气氛,表现某种主观情绪时,选择剪接点要根据情绪、气氛烘托的需要,在情绪、气氛对观众感染力最强烈时切换。描写性镜头大多用近景、特写来表现内在的情绪,剪接点要以表达感情、情绪的需要,以人物在不同情境中喜、怒、哀、乐的表情为依据,镜头长度可以对“叙述长度”作适当延长,剪接点拖后,以便宣泄、抒发未尽的情绪,以完整地表现情节含义。情绪、气氛镜头之后,应留下适当的“空白”。如果马上开始新的解说或音乐,观众的情感可能被打断,从而削弱了感染力。
六、正确使用电视特技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一般不提倡使用特技。因为新闻要求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本身,而任何特技都是对新闻素材的加工修改和再创造,从而削弱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增加信息量,新闻剪辑一般使用硬切,或者一些简单的特技,例如,淡入淡出(或称渐隐渐显)、化出化入(或称溶出溶入)、划(或称扫)、翻页、停顿(定格)。
【参考文献】
篇10
1新时期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变化
全球信息革命的进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教育改革的先驱是教育信息化。知识经济理论改变了我们对高等院校图书馆地位、作用、价值的传统认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世纪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化社会赋予高等院校图书馆新的使命,高等院校图书馆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1.1高等院校图书馆将成为高校的信息来源和信息中心
古代藏书楼最典型的管理方式就是禁锢藏书近代图书馆的出现是伴随近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成为大众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和广泛的教育性.近代图书馆“已不再是藏书的地方,而是教育机关”。而现代图书馆既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将现代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概括为:①保存人类文化遗产;②开展社会教育;③传递科学情报;④开发智力资源。1981年和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试行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这两个文件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概括为:教育服务职能和情报职能。高等院校图书馆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使得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1999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大会主题是:图书馆世界文明通道(LibrariesasGatewaystoEnlighte—neWorld),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将超越当今知识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的作用.而成为获取广泛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通道。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将从“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成为“高校的信息来源和信息中心”。图书馆要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多元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是学术信息中心和提供辅助教学资源的枢纽与知识信息传播媒介。每个高等院校图书馆都将成为全球学术研究信息网络的一个交换站和节点。学生可通过网络远程教学服务系统有效地利用在线图书馆信息资源,教师可在网上获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图书馆的工作要将馆藏资源数字化,将文献加工成情报信息,再将情报信息加工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财富。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图书馆才能在未来的新世纪中存在和发展。
1.2未来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业务方法和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组织、存储和利用信息是图书馆的业务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未来世纪中,传统的图书馆方法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有了新的发展。INTERNET把图书馆的文献服务迅速地推向全球化。传统的文献采访工作将延伸到对信息资源的探索,去发现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藏书建设的目标是建立馆藏信息资源和全球网络信息资源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成为一体的信息资源。馆藏分布将不局限于自身的空间,而是将全球网络信息资源组织起来,实现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虚拟化馆藏模式。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则以数据仓库形式长期存储.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和开发利用。文献分类工作不再是仅仅将文献按照科学体系归类,而更加注重对知识成分进行提炼、加工整理,进行知识信息的创新。用户教育是图书馆事业不变的工作主题,但用户教育再也不是仅局限于辅导读者如何查阅目录,或是提供一般的事项咨询,而是要对用户加强信息意识的教育、培养用户捕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帮助用户把知识化为智慧和财富。概言之,面向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将从收藏借阅文献的服务模式朝着以组织、传递、开发信息资源为核心,实现业务管理高度自动化,信息资源数字化、馆藏特色专业化、信息服务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图书馆的职能不再仅仅是靠提供馆藏的信息服务来实现,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传递网络信息资源,要通过馆员的智力劳动.创造出新的知识信息,提供增殖的知识服务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2新时期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职能和教育服务职能
2.1我国教育现代化需要图书馆强化信息传播职能
教育服务职能近代图书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机关”,教育服务职能是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迫切需求。大学人才密集,是知识、信息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知识、信息需求量最大的地方之一。未来世纪,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将表现为需求量大、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对知识、信息获取方式要求更快捷、准确、方便。他们不仅仅需要在图书馆能获得信息,还需要图书馆为他们提供经过筛选和加工的特需的知识信息。高等院校图书馆要真正成为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其中一项重要技能就是利用高技术手段直接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行继续学习的能力。今后的大学生面临的是知识和信息的竞争,谁在知识、信息领域领先,谁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高等院校图书馆要在素质教育工程中发挥作用。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教育信息化包括: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学会利用网上资源;开办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教育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发展远程教育是把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是构筑21世纪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远程教育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实现网上招生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健全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不断扩大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高等院校图书馆既是远程教育网络上重要的教育科研信息资源,也将成为网络上信息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的课堂和就业、文化、娱乐、生活的信息网站。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高等院校图书馆率先成为“无墙图书馆”。
2.2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图书馆教育模式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综合方法。高等院校图书馆同样也通过“三育人”来体现自身的教育服务职能。
(1)信息技能课程教育。从事某一专业的人,必须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有些科学知识,却是各种专业的人都必须具备的知识。“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目录学是指引治学途径的入门之学,这话在今天依然十分有道理。文献信息组织、分类、检索、课题调研等是每一个科研教学人员的基本功。可以说,信息处理能力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素质,体现了人才竞争能力。而过去的高等教育忽略了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离校后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较差。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了“开展查阅文献方法的师资水平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提高。通过备课、观摩教学等教学研究活动和师资轮训,不断学习、研究信息查询的新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效果。在未来的世纪,《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对于在校学生、网上的学员以及社会上的信息用户都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方法课程。人们需要学习信息搜索的技能,需要通过课堂、网上自学等方式掌握这个基本技能。高等院校图书馆应肩负起这一任务。
(2)网络信息搜索技能培训教育。信息社会的信息增长速度快、数量大、更新快、载体形式多样、分散存储,出现了信息超载的现象网络查询便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方法。到2000年,我国将有1000所高校建成校园网并与CERNET连通.高校图书馆通过CERNET与1NTERNET实现互连,高校图书馆开辟了电子阅览室,提供了上网查询服务,为网上信息交流创建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但目前高校个人上网普及率还不够高,网络和网上信息资源利用较低。究其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于上网技术较为陌生或不熟练。随着图书馆的高度现代化,一些读者面对高度自动化的图书馆望而生畏。为了今后吸收和处理信息的需要,人人需要上网。因此,图书馆应当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搜索技能的培训教育。教育内容应当包括:掌握上网的基础知识;学会WWW,FTP,E2MAIL,GOPHER等网上漫游的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常用的站点和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站点:熟悉重要的专业数据库及在线图书馆的检索方法等等。近年来,图书馆开办的用户上网技能培训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图书馆馆员对网络资源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检索技巧至关重要,一般的上网技术培训无法替代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搜索技能培训。这种培训以主题讲座方式.学员可选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专题选修。方式灵活效果显著。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服务职能提供了新的手段。
篇11
1信息传播的形式与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从传播的基本形态来看,主要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几种形式,其在图书馆信息传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1自我传播
在这些基本类型中,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人能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是指读者对文献信息的自我选择与阅读学习。
1.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被人们作为进行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自有其不可动摇的理论地位,主要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其特征有:①属于社会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大量的传播行为;②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传者与受者可以相互交替;③信息表达不规范;④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这一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最首要的当属信息咨询工作,也可以说是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
1.3群体传播或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是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内部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也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主要是指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讯息交流活动。其特征是规模较大,对象特定,传者与受者角色有所规定,信息表达和传播周期较规范,信息反馈比较困难。此二者似乎在概念上有所交叉,但其在本质上仍有所区别。以上两种传播模式在图书馆亦比较显见,前者的应用如图书馆界的资源共享和馆际互借,后者如面向读者组织各类活动一报告会、讲座、展览等等。
1.4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由于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理所当然地成为最被重视的传播类型。大众传播就是职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对其广泛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对于当代图书馆来讲,注重通过各类大众传媒进行自我宣传,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则是大众传播模式的最佳应用体现。
2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特点
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来说,图书资料工作就是教学科研工作的起点和组成部分,因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播可归结为两点:一是直接配合教学进行专业教育;二是配合学校科研、提供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即教师和科研人员要通过查找资料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吸收过来,图书管理人员还要通过资料把信息传递出去,这一来、一去,实际上体现的就是高校图书馆的传播特点:
(1)对信息资源加以采集、加工、存储并将其开发成有序的信息产品提供给用户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在这里,高校图书馆面对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文献,其传播的方法主要有外借、馆内阅读、馆际互借、情报检索、咨询服务、定题服务、翻译、复印等,服务或信息传递方式取决于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读者需求。
(2)网络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依托高效、快速的通迅网络,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并提供用户。
(3)举办各种书评、书展、读者座谈会等,来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从而优化和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效果。
3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3.1图书馆馆情概况
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于200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77万耐,现有馆藏图书80万册,阅览座位4000个。管理职能设有八部:流通部四个,负责图书、期刊的借阅工作;信息部负责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用户教育工作;技术部负责全馆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采编部负责图书、期刊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综合部负责自习区管理及安全保卫工作。图书借阅采用ILAS图书管理系统,实现流通、采访工作自动化。
购有CNKJ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重庆维普中文期刊全文、书生之家、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中国煤炭数字图书馆、美国EBSCO等中外文数据库。
建馆以来,大力发展电子阅览和网上虚拟图书馆建设,积极开展网上图书需求调查及读者培训;推行“一站式”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秩序、高效、和谐的图书管理和信息传播体制,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3.2影响图书馆信息传播效果的矛质和不足
根据图书馆信息传播理论,考察分析我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现状,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1)图书馆需求信息反馈不足。目前,已建立了网上图书需求调查反馈系统,但信息反馈量不足,影响了图书馆对图书采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不全面,在用的机房微机数量相对读者来讲,数量不足;
(3)经典科技图书、外文期刊和外文原版教材采购数量和质量不足,对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支撑力小;
(4)图书借阅流通过程中,图书破损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妨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
4加强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建议和措施
结合我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现状,对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信息传播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4.1加强图书馆信息反馈渠道建设,提高图书馆图书采购的数量与质量
在继续开展好现有的图书采购网上订购服务外,拓宽信息反馈渠道,设立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咨询服务热线,聘请各专业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对本学科重点图书或信息进行评估和推荐,评估和推荐结果做为图书采购、特别是科技前沿图书或资料采购的依据。
4.2加强图书馆信息网络硬件建设,提高电子信息查询和传播能力
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一是适当增加电子阅览室微机数量和阅读座位,提高电子信息的查阅能力;二是在阅览室或馆内自习室设立独立网线端口,方便携带笔记本电脑用户上网查询,并降低电子阅览室压力。
4.3加强电子图书和数据库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电子文献载体信息的比例
根据需求和经济运行情况,加快电子图书和数据库购置,增加电子文献数量,提高图书馆信息传播能力和信息质量,提高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效果,并努力做到国内、国际科技信息共享。
4.4加强读者培训
除了对读者进行信息查询技术培训外,还需要加强对读者道德修养教育和尊书爱书教育,延长图书、文献的使用寿命,保证信息传播不受中断的影响。
4.5建立专题数据库
篇12
1 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以及局限性
近一段时间,电视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直接冲击先前传统的媒体群,影响力逐渐增大。电视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优势,它是综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画面形象生动,最能吸引人的眼球,也组合成了新的媒体传播方式,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跟大众互动性大大提高了。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结合了网络传播技术,把网络传播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了,电视媒体技术互动性比传统的新闻媒体大大提高了,让更多的大众参与中来,传统的媒体是讲诉如何成功,而电视媒体结合了网络传播的特点,传播具有双向性,大众可以随时参与进来,一起评论,发表个人观点。这样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积极性,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一旦有了大众的参与,那么电视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当前,电视媒体技术进行传播,电视媒体的信息量逐渐扩大,这比一般的媒体大得很多,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电视媒体具有一个信息平台,信息量很大。电视媒体技术被人称为在语言、文字、印刷术、无线电话之后又一次信息革命。然而,电视媒体技术拥有传播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无法避免的。优势和局限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也相互制约的。就我国现阶段来说,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电视媒体技术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缺乏有效的内容控制,当前电视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辩。对于受众而言,拥有真假难辩的信息与完全没有信息是一样的。而传统的媒体技术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管,新闻内容在之前要受到层层把关,这些传统的媒体责任意识很强,新闻内容具有真实性保证,不良新闻就相对来说会比较少。
2 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电视媒体技术更趋向融合,在电视媒体进行传播时,电视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是很大的。电视媒体的传播呈现出螺旋式发展,形成了实时性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多元性传播等多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以及影响力,很容易使大众接受这种传播意识。
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因此,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就是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新闻传播中,一个刚刚告别铅与火的传媒时代又匆匆迈入了一个告别印刷、告别发行的广播电视传媒时代。说实话,这就是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影响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因素很多,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处理功能逐渐增强,当前计算机技术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大大提高,信息化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技术不断提高,这有利于电视媒体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其次,另外一个因素是数字信号处理能力的提高,这样可以保证信息不容易扰,也就是说提高了电视媒体抗干扰能力,保证信息和信号通畅,方便电视媒体更好地进行信息传播,为信息的以及传递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最后,影响电视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因素是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创新,接口技术的不断改进,让很多电脑用户可以访问更多的网络电视。
3 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的应用
新浪网总裁曹国伟说过:“现在,你不采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或者说不能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发展你的媒体,将会在媒体行业慢慢消失。”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的采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不可抗拒的。由于电视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把最新电视媒体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有利于促进电视媒体的发展,不断丰富媒体传播形式。电视媒体新闻可以根据不同的新闻,采取与众不同的传播形式,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当电视媒体进行播放新闻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全程流式传输方式,及时快速地实现新闻信息的传播同时可以保证画面的清晰以及连贯。而当电视媒体进行重要事件播放时,要采用流程式传输方式,这有利于用户可以得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在观看中随时快进以及后退,实现新闻视频的及时播放,也可以把自己想要看得东西再播放一遍,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新时期电视媒体应用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当前是采用网络以及手机短信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信息并进行传播信息。就是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中,电视媒体很难对信息进行审核,无法保证信息的客观以及公正,也无法保证信息的及时和真实有效。通过新的电视媒体技术,进行新闻传播时,会碰到大量的虚假信息以及垃圾信息,因此当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应用时,应加强对这些信息的注意以及审核。加强培养合理的法制法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赢得大众的信赖。面临竞争激烈的电视媒体环境,面临大众多元化地信息方式,在这个文化竞争日趋加强的时代,我们媒体人必须时时注意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4结论
新生的电视媒体技术直面庞大的传统媒体群,已发出强大的冲击波。有着很强的注意力,吸引力也比较大,电视媒体技术有着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样一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加快电视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应用,这样媒体能够真正努力去应对挑战,寻找出路,相信一定能够成功经受时代的考验,真正成为竞争中的强者,拥有自己的一份新天地。
参考文献
篇13
多媒体技术则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处理、传送和贮存多媒体信息的数字技术,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中,使课件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1多媒体课件的分类
多媒体课件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结构类型、生成型结构、智能性结构三类,根据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多媒体网络课件可分为:
(1)课堂演示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具体的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型。在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利用学生工作站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如目前流行网络课件多数就是这种类型。
(3)专业技能训练型。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课外学生检索阅读型。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资料的检索或浏览,以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如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及各类图形、动画库等。
(5)教学游戏型。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模拟型。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2多媒体课件的跳转关系
课件常见的内容组织结构方式有:线形结构:学生顺序地接受信息;树状结构:学生沿着一个树状分支展开学习活动,该树状结构由教学内容的自然逻辑形成;网状结构:也就是超文本结构,学生在内容单元间自由航行,没有设置路径的结束;复合结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航行,但同时受主流信息的线形引导和分层逻辑组织的影响。
线形结构组织信息的课件就像传统的教科书,是按单一的顺序编排的,阅读时顺序性强,灵活性差。多媒体采用非线形的网状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导航系统任意地跳转到某个单元内,也可以进行联想检索,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目前的课件多是以这种网状组织结构来组织信息的。
3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
多媒体课件总体要求内容简洁明了、交互性好、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1)布局要简洁明快、突出主题;(2)颜色的搭配要合理;(3)对象的逼真程度、科学性要高;(4)配音的选择要恰到好处;(5)根据课章内容需要适度运用动画;(6)内容的呈现适度直观根据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余地。
4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制作流程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软件的一个特例,多媒体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式是由多媒体专家BrianBlum提出的,是一种以分析、设计(指导设计与交互设计)、测试与评价四个层次的开发模型,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总体方案设计
一个教学课件的开发决策制定之前,要对需求、课件所实现的目标及制作课件的物资条件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以解决是否开发,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开发后是否易于普及和提广。分析之后,就要做出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的设计是确定教育思想能否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的问题。因此,总体方案的设计在整个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件的总体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发挥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有机地集成,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教学内容和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件的设计
多数的课件仍按照传统教学的节,将课件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又分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各知识点采用的媒体素材形式,页面的设计等也属于课件的设计范畴。课件设计的结果为课件脚本,在后面还要具体地讨论。
(3)课件的制作
在脚本设计好后,就可以制作课件了,其步骤如下:
①素材的选择与设计;②选择开发工具;③制作多媒体课件;④多媒体课件的网上;
④测试评价。
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项工作实际存在与课件开发的环境分析、教学实际、脚本设计和软件编写的每一个阶段。课件评价基本从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教学过程控制(4)、文档提供等方面提出课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
(5)出版发行
课件的推广与使用是很重要的。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发出的软件不使用或使用范围小,无疑是对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