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媒体的交互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电视到电脑,从手机到网络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媒介的亲密接触,交互性动画作为新时期数字媒体技术的代表更是表现着各种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化组合、多感官交互及多元化应用的鲜活生命力,让人们体会着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快乐与便捷。
1 交互性动画的特性
交互性动画是在完成动画作品的同时,通过命令或控制功能进行交互性反馈进而完成输出、输入与受众双向反馈的动画技术。一改原有作品只能被动欣赏而变为人机交互,人可以通过作品做出选择,作品对使用者做出相应程序反映,真正意义上达到双向互动。
(1)兼具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性。交互性动画与其他影视动画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的技术性,满足动画制作的前期、中期、后期的一般制作规律的同时,交互性动画对函数、输出与输入及全自动运算控制功能等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在多平台共同协作的数字媒体时代,对交互性动画技术有了新的定义,更多媒介成为传递交互性动画的可能,也带来了交互性动画技术的又一次革新。
(2)人性化为核心的便捷性。“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理念贯穿于交互性动画设计之中,不论是虚拟技术中从视听感官的引导,还是到网络游戏的自主选择,无处不反映设计者对人的反馈及心理需求的细致思考。便捷性已经成为交互性动画在新时期数字媒体技术中的重要优势,方便存储、方便互动和方便浏览等众多优点让交互性动画有了更多应用的空间。
(3)多感官互动的愉悦性。交互性动画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维度、多感官进行互动并达到极大的愉悦感,不论你是在复杂的地形中与敌人进行反恐战争,还是挥舞着球拍尽兴的打着网球,或是游历在已经消失的一千万年前的考古遗迹博物馆,我们都已忘情于我们是在虚拟的交互性动画的世界中并享受它带给我们的无尽欣喜。
(4)多元化发展的时尚性。“有计划的废止”销售理念带给我们一代又一代先进的时尚产物,我们手中的媒介不再只因其有美丽的外表更因其强调人性化交互设计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变得更加时尚。Iphone和Ipad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在交互性动画不仅只出现在网络上,打开手机我们就可以玩着水果忍者,用手指触摸着屏幕我们就可以在Ipad上弹奏一曲,当你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不是查阅文件而是习惯性的跑到别人家的菜地偷几棵菜的时,很少有人能想到交互性动画正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并引领着新的生活时尚概念。
2 交互性动画的分类
(1)二维交互性动画。二维交互性动画以二维画面实现人机交互,以《愤怒的小鸟》游戏为例,小鸟的发射就是坐标位移函数的应用,通过触屏控制小鸟,将事先写好的函数通过两者间的距离计算出力度值,力量与角度有关,其角度值根据两者之间的坐标计算可得,再加上设置好的重力值、通过三个数值在预先写好的函数程序中得出小鸟的运行轨迹,监听小鸟是否有碰到物体,碰到物体就会有事先写好的触发程序表现出各种效果。因此,二维交互性动画通过坐标计算位移,通过程序运算碰撞效果,以键盘或鼠标等外设形式实现人与机器的交互。
(2)三维交互性动画。与二维交互性动画都是以平面的形式表现内容不同,三维交互性动画是以三维模型为技术单位展现三维立体环绕效果,二维交互性动画的坐标是X、Y坐标,三维交互性动画X、Y、Z坐标和旋转角度值,可以展现同一个物体不同角度的多角度画面效果,可以更真实的反映或再现客观物体,由于屏幕的二维性,三维交互性动画是二维坐标通过写好的函数计算三维的坐标反映到人物上,反恐精英CS控制人物走动都与坐标有关,而三维交互性动画中的物体则以体积为单位进行碰撞,例如子弹的碰撞等。随着交互性动画的不断发展,体感三维交互性动画成为新的时尚理念,通过游戏手柄中的重力感应与某个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发出相应的指令使其作出相应的动作,改变三维人物的位移、姿势、动作,实现人们对肢体释放的新要求,提高参与性、交互性,更好的实现交互性动画的价值体现。
3 交互性动画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
(1)数字信息的传播与拓展。新时期信息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现代技术将公共信息、娱乐信息、生活信息、私人信息实时传递给我们方便了生活,娱悦了我们。面对种种接踵而来的信息让人们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接受,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离不开,交互性动画以其特有的感染力神奇的占领了现代人的生活,从天气预报到网页界面,从股市行情到动态新闻,信息时代因为有了交互性动画作为媒介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更快、更好的传递给我们。
(2)多感官游戏的平台合作。交互性动画为游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从反恐到植物大战僵尸,从超级玛丽到CS,从魔兽到三国,不论是单机游戏还是网络游戏都因为有了Flash、Macromedia Director MX等交互性动画让虚拟游戏如此令人疯狂,正因为可以互动那些鲜活的动画形象才如此深入人心,随着体感游戏将运动与游戏以交互式融合在一起,新新人类可以在繁忙的快节奏工作中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做运动,不用大家都有时间也可以实现多人运动的可能,可能只需要一副手套或是更简单的媒介,同样可以流着汗打网球,实现轻松减肥。时代在改变,游戏带给我们的多感官娱乐已经远远超越视觉和听觉所能传递的直观反应,以更多更快的方式刺激着玩游戏者的每一根神经。
(3)实现现代化教学与演示。现代教育技术由于有了多媒体交互技术真正的实现了现代化教学,从多媒体课件到动态视频教程无不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颠覆与革新,计算与输出设备成为新时代的老师,当然这需要真正的老师预先做出答案才能完成程序的编写,轻松愉快、地点方便、反复讲解的学习不再是很难的事情,进行音乐创作的人不需要一架真正的钢琴和其他乐器的配合,你可以在虚拟的动画键盘上练习和编曲,物理、数学、化学、机械等很难表现的抽象分子结构或力学原理有了交互性动画不但能更直观的让学习者直观的看到结果加深印象更可以通过动手操作锻炼实践能力,达到快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4)虚拟重构还原客观。在数字媒体技术中交互性动画在制作与编程、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中再现出一个又一个虚拟的环境与角色,将我们置换到新的时空关系中完成我们不同的要求。我们可以游历在一千万年前的古迹前,亦可足不出户参观博物馆里面的所有陈设,穿梭在虚拟建筑中,观看虚拟环境带给我们的真实空间感,通过自主的选择重构新的时空关系,完成无法实现的梦想。
4 结论
跨平台交互性动画日益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以苹果系统平台、电脑(PC系统)平台、智能手机(安卓系统)平台为代表的多平台相互融合,多效合作为交互性动画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交互性动画无声无息的影响了人与人的沟通方式,老师和学生可以不用见面,小孩子们可以和虚拟的动画人物对话学习、娱乐玩耍,运动可以足不出户,参观可以没有实物,游戏更是一改单机游戏的传统方式,让你手舞足蹈的参与到编程系统的陪同娱乐和多感官刺激的互动平台,交互性动画重新定义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暴露出减少人际交往,增加心理依赖等消极问题,如何让交互性动画更好的服务现代生活,减少不良隐患是我们要继续思考的问题,毋庸置疑交互性动画会在未来更多领域引领时尚生活,有更多需要开发的交互技术将会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容旺乔.多媒体互动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赵晟媛.交互式动画剪影视错现象探析[J].电影评介,2010(18).
[3] 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数字媒体艺术;交互性;沉浸性;超媒体;综合性
前言
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从而产生了数字媒体艺术,其为艺术的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往静态的视觉呈现已变得过于单一,也使艺术形态有了新的蜕变与多元化的成长,相较于传统的艺术传播形式,数字媒体艺术通过设计的过程在传播表现方面呈现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其是将人类的理性思维与艺术作品的感性思维相结合,并以新型数字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人类的想象力尽可能地用视觉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新型科技手段的冲击下,使得相应作品的审美感觉、体验、逻辑反映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也在影响着观看者的审美习惯。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时代的产物,在为创作者提供表现方法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丰富的自身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艺术设计作品的显著特点,交互性增强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交流,使观看者参与到作品最终呈现的过程当中,将以往静态的艺术呈现转变为动态的交互式艺术呈现。观看者已不再停留在驻足观看的位置,而需要通过自身与作品的操作来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交互性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表现出三种突出的特征:1.就虚拟空间而言,观看者通过与数字媒体艺术所自带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交流互动而完成操作;2.就现实空间而言,数字媒体艺术作品通过传感器、激发器和相应的操作系统感应人的具体动态并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生理反应;3.就信息传播而言,与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所匹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同时具有信息接收与发送的功能,可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交互性的三个特征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特有的设计方式表现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展现结果当中,是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技术发展下所推进的结果。交互性特征实现可“人—机—人”互动的新型交流方式与体验方式,人的互动参与是这里的核心,数字媒体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强调观者的参与,甚至可以说若没有观看者的互动参与,作品就会处于未完成状态。传统艺术设计作品如:平面设计或者环境艺术设计等的呈现效果往往处于观者的脑海当中,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呈现效果则由于观看者的参与而使作品根据不同的互动操作呈现出不同的可视结果,从而使交互性作品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而交互性数字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这种不确定性。《生命的空间》(如图1、2)是新媒体艺术家佐梅雷尔创作的系列作品,在新媒体交互性作品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件作品当中,观看者同时是作品的完成者,观看者通过计算机输入自己想要表达的一段文字,随后通过作品背后的数据处理系统将这些文字信息转化成一种可视的植物图形,随着文字的不断输入,植物图形也会按照不同的方式逐渐生成。同时观看者可以通过触屏系统,将植物图形移动与重组,从而形成新的植物图形。在《生命的空间Ⅱ》中,创作者增加了互动的范围,观看者可以在任意的时间找到自己以往创作的作品,并且再次输入文字及其他符号来增长之前的图形。每位观者参与这一作品后都会有独特的图像生成,观看者的互动操作促成了该数字媒体作品的艺术呈现。
二、沉浸性
沉浸性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即VR技术当中,VR是数字技术当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技术,创作者通过“0”和“1”的比特代码超越物质上数的概念,构建虚拟的或人工的虚拟世界。我们在目前众多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一技术的运用,如在《阿凡达》《侏罗纪公园》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不曾见过的“真实”,从而产生巨大的视觉感染力。虚拟现实所产生的沉浸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逼真的视觉环境,并结合其他设备对人的感官产生影响,进而使观看者产生真实的生理反应。布朗在其著作中表示“在场”对虚拟现实研究来说是一个中心观念,用于描述用户将有中介的体验感知为非中介的程度。沉浸性的塑造在艺术潮流中一直便是有的,远古时期的洞穴壁画以及中世纪教堂中将建筑、光线、象征符号的等元素汇集一起的创作等,其目的在于使处于该空间的观看者沉浸在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当中,进而产生精神上的遐想,这一艺术效果的渲染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创作目的当中,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实际是对沉浸性这一特点的一种再发挥。其运用新技术来营造不同以往的沉浸性体验:1.全感官:运用不同的技术及相关的设备创造出全感官式的体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情节故事的环境。2.参与性:与传统静态的沉浸性艺术体验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所营造的沉浸性体验往往强调观看者的参与性。3.戏剧性:美国学者考西指出,在动态的数字技术支持下可以产生一种新型的戏剧语言,这种戏剧语言在强烈视觉冲击的作用下匹配这新型的戏剧呈现。这种全新式的体验调动起了观看者所有的感官感受,使观看者完全沉浸在艺术家设定的环境氛围当中,达到精神的遐想与梦幻效果。VR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业内有了不菲的成绩,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近期,谷歌推出了一项全新的“VR+艺术”活动——“chrome”,这项活动能使人们更好地接触和理解VR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件作品由六位艺术家运用3D的形式进行雕刻、绘画等创造艺术作品,而全新的数字技术支撑也由谷歌提供的V8Javascript引擎来完成,它能配合艺术家的身体所提供的数据,将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创作过程通过数据的处理转化到电脑数据库当中,而WebMvideo和WebGL则用来渲染360°的视频内容。随后观看者通过佩戴VR眼镜进入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当中,来体验艺术家通过形式和色彩所描绘的艺术空间,沉浸在全包围的艺术空间当中,以往平面式的视觉体验被打破。观看者佩戴VR眼镜能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氛围,并通过自己的脚步移动达到观景式浏览。这一新型的艺术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审美体验,具有革新式的发展,是VR技术与艺术的突破性结合。
三、超媒体
超媒体是数字技术发展的突出成果。纳尔逊在其著作中指出的伟大构想“超文本”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实现,该特征表现为读者可用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在数字技术中,所有的信息都转化为一个链接,处于互联网世界当中的一个节点,观看者可以随意地将其呈现于眼前。在数字技术世界当中,所有的信息共处于一个三维的空间当中,而改变了以往的平面或线形呈现。
四、综合性
视觉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表现促使了数字媒体艺术具有了综合性的特征。这一特点主要由艺术形式与技术相结合,从而使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在呈现方式方面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其可以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作品所呈现的主题传达给观看者进而调动观看者的艺术反馈,共同构成艺术设计作品对观看者的审美体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一特点对于传统艺术设计作品是缺乏的,而综合性的特点也正是数字媒体艺术独立并区别于其他艺术设计学科的一大特征。尼葛洛庞帝曾说“现实的质量是一种典型地运用了其他感官体验的收视效果,不单和视觉有关,各种感官构成的整体要大于部分之和”数字化时代的人在整体感知、整体思维以及整体把握世界方面应该有突出的表现,若还以以往单向的、线性的思维来感知世界,那么可能已不再适应目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过剩的时代,信息对于人类的冲击效果严重的影响着人类对于信息的选择与接收,当代艺术设计作品的存在不能忽视对于观看者的内心影响,而综合性的特征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探索的方向。2012年上海新年音乐会中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便很好地体现了综合性这一特点。上海音乐厅对面的建筑立面上被投影机照亮,在临近新年的时候这场名为“照亮奇迹”的声光秀即将开始,投影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建筑的外立面结构,在随后《彼得•潘》的旋律开始后,跳动的投影图形便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了表演,音乐、光影、建筑这三者此时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件综合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在随后的《龙卷风》音乐节奏中,由于节奏的欢快,光影的3D效果也更加明显,建筑外立面的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与展现,花岗岩、柱子、窗户、雕塑等元素都被充分地考虑到整体的设计当中(如图3)。
五、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独立存在于艺术设计学科当中的基础就是数字技术,在其学科范围中,数字媒体技术已不再是简单工具的意义,对于数字技术的依赖已经深深地辐射到了创作者对于技术的审美化、艺术化或观念化的探索,进而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技艺”成为一种不可分离的混合体。在视觉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语境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也不再是简单的视觉形象的构建,而已经逐渐深入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并影响着视觉形象的呈现方式与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对整个艺术创作机制、传播、参与的整体创新。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6-27
[2]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4-125
[3]丹尼斯•德弗勒.大众传播通论[M].第三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7-68
[4]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1-24
[5]石长顺.唐亚蕾.影像作为视觉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4-85
[6]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25
[7]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56-257
篇3
1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互动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所谓的交互媒体就是将用户和媒体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形式相连,是协同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交互媒体设计,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真实的语言、场景、动作、表情数字化,用虚拟的世界表现真实的世界。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设计在开放性、兼容性和共享性等方面较为突出,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展现形式,使虚拟的世界更加真实。
新媒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网络系统出现了更多的搜索引擎和连接,人们搜索信息更加的方便自由,不需要有特定的形式,既扩大了浏览的范围,又实现了浏览的自由性;(2)交互性。交互性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主要是设计师和设计作品之间相互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人们通过新媒体艺术得到的信息反馈的交互作用,其交互作用主要体现在视觉和触觉上的展现交互性:视觉上的交互性指的是人们在视觉上与数字化信息产生互相交互的作用;触觉上的交互性指的是通过虚拟世界感受其物体的质量、手感和行动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感受;(3)虚拟性。虽然新媒体艺术可以将虚拟的世界真实化,但其实际上还是虚拟的世界;(4)局限性。新媒体技术是一项崭新的媒体艺术,在我国的媒体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的过程中,其技术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处于滞后的阶段,这就使得新媒体技术了解的人群还较少,没有实现大众化。
2界面的动画设计
界面的动画设计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可表现为具有绘画的画面、表演、声音、情节等形式的界面,比如动画游戏界面、移动通讯产品使用的动画交互式电子书以及网页上的flash动画banner等。此类界面的动画设计关注用户,注重交互体验,它的界面表现形式以动画手法展现,设计的宗旨是让作品更加适合受众者,这与“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如出一辙。
3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指的是设计师和设计作品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声音、图像和造型等方面来展现艺术作品,主要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动。现阶段的欣赏者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是通过数字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来实现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交互设计技术将不断进行创新,提高交互设计的手段,艺术作品也将会以更加完美的方式呈现在欣赏者面前,虚拟世界也会更加的真实化。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设计就是以艺术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手段,建立一个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桥梁,让欣赏者能够充分的欣赏艺术作品。而新媒体艺术中的交互设计与艺术密不可分,交互设计融入艺术理念和艺术构思,从艺术的角度来思考交互设计下的新媒体艺术。
4界面动画设计的人机交互原理
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本质上就是人与计算机技术设备相交互,计算机系统接受和处理信息,然后其界面进行显示,将信息传递给人,人经过信息选择或者输入指令,在显示界面上操作传递给计算机,对于我们研究用户界面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人机交互中的计算机部分包括大量的程序的编辑,最初的交互和程序都是由程序员来完成,程序人员擅长编辑程序,往往在功能性方面很全面,但是不清楚用户是否能很好的操作这些功能,交互设计上做的很粗糙,不方便使用,后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把交互设计部分专门列为一个学科,其目的为了用户能更好的操作,简单易用。随着人机交互设计学科的逐渐发展,交换信息完成中人的因素,也就是关注用户作为核心开始得到重视。
交互设计是对产品强有力的支持和完善,在新媒体艺术中,用户界面一个可用性的设计环节就是有着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手段。人机交互的研究整个框架就是以自然科学为其方法学,以认知科学为其理论基础,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从艺术角度来说,人机交互是以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的艺术表达。所以说,人机交互是艺术、科技、文化、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有效结合,它能够使得用户更好的体验界面设计中的新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标志,能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体验方式,所以说,人机交互在信息化交流的先进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5界面动画设计与交互设计的相互发展
篇4
1 新媒体艺术的界定和主要特征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像(computer graph),通过利用录像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等作为创作媒介的中介将多媒体工具与现代艺术进行整合进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技术。新媒体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虚拟性,即以独特的虚拟交互而表现出来的影像肌理为质感,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从而与观众的参与保持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其技术在实现形式上的幻想、规划性、复合性和虚拟性等使新媒体艺术成为语言的典范性。技术性,即新媒体艺术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创造的革命和媒介转化的瘃,创造了夸张而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效果;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契合了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通过专业领域的拓展向工程领域、资讯领域、信息科技领域等的寻找技术和人才的帮助。
2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
2.1 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交互
新媒体艺术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和突破使传统的艺术门类融合。通过与音乐、戏剧、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带给人们的往往是空间状态的感官享受,时间性很强,比如在作品中添加虚拟空间元素,这些虚拟空间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不仅将观众带来空间的体验,而且增添了艺术参与的纷繁多样性,为实现更好的艺术效果做铺垫。通过新媒体艺术的时基特征,不难发现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典型特征就是以时间为基础,通过时间轴线的利用,通过时间轴线,新媒体艺术通过录像镜头、网络互动体验、时基媒体等技术轮回复活。尼克那佛利蒂斯的作品之一《追寻一个地方》,在这部影像装置作品的表演中,演员通过头戴乳气球打扮成玩偶,增强了表演的戏剧化表演体现。非线性的时间窗体通过富有弹性的心理时间,将主观体验有了生动形象的表示。通过重复、强调等打破物理时间顺序的手法,使心理状态的表现有了视觉形式,将联想通过时间轴进行顺次展开,增加了画中画与叠画等特技表演。新媒体艺术的空间体验也有别于的艺术空间体验,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如图1所示。
2.2 身临其境――虚拟与现实艺术的交互
艺术设计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设计的身临其境性和交互性,实现了所谓的“身临其境的艺术设计”,这种新颖的艺术创作设计方式,目前在影视制作、建筑规划、工业设计、文化传播、网络艺术等领域,并给这些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变化,实现了传统艺术领域无法实现的特点和功能,使虚拟现实艺术变得更加直观、更加贴现现实并追求协作一致性。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都是通过“视”和“听”完成的,眼睛和耳朵都是我们对信息最初的感性认识,进而对事物的分析、思维过程、判断推理等获取审美愉悦进而传达所要的艺术信息。
3 新媒体艺术对美学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对艺术美学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更为艺术与技术的探索带来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艺术观念与美学是互动发展的,他们之间有着先天的不解之缘,只有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充分融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美学的创新发展。如欧洲的一个休闲广场,广场的照明强度是由全球上网的人流量来决定光线的暗弱的。这种超越时空的体验就是新新媒体艺术对美学的影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催生了美学艺术的发展,美学艺术的发展又加速了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的快速革新。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工具的出现又不断对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新媒体艺术是从新的生产要素、文化艺术理念中发展起来的一样,它必定为技术的探索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变化。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美学等艺术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对于美学等技术是重要的,美学的存在和创新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更为重要,为新媒体艺术的进步和提升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构建了新型的艺术关系和形式,为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发展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新媒体艺术与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4 结束语
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艺术的创新和升华提供了可能。正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新媒体在内涵、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艺术正在引领美学的时尚潮流,引导美学向艺术化、人性化等方面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聂莎.浅谈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J].美与时代(中旬),2013(01):7474.
[2] 徐静,傅畅.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J].科技信息,2007(27):213213.
[3] 谢卉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品格探议[J].装饰,2006(08):128129.
篇5
Key words: user;reciprocity;improvement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176-03
0 引言
我国媒介生态简略划分,经历了政治化生态阶段,市场化生态阶段,数字化生态阶段[1]。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媒介生态主要表现在,媒介间的边界被打破,新媒体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传统媒体,开始成为影响媒介生态的主导性因子。媒介融合发展成为了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由之路,《春城晚报》是我国报刊政治化生态阶段向市场化生态阶段转型期的代表报刊。在媒介融合的媒介生态背景下,《春城晚报》也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步入数字化生态阶段,新媒体表现出的强大互动优势,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4G时代的风云变幻使传统媒介下的受众,变成了拥有更多话语权的信息接收者和主动传播者。数字化生态环境下,媒介的生存压力增大,特别是新闻类门户网站和新闻类APP,对传统纸媒的冲击有目共睹。由于受众群体的差异,媒介融合已不仅仅是媒介形式的融合,而是内容、平台、用户体验的全方位融合发展[2]。
在数字化技术和复杂多元的媒介环境的双重冲击下,生存并开拓空间,国内很多学者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全媒体的规划布局策略[3]。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来突破当前的瓶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都市类报刊采取全媒体发展战略,各都市类报刊相继推出了报刊的手机客户端,抢占4G高地。《春城晚报》在发展全媒体战略中,推出了《春城晚报》手机客户端(APP),但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精神――用户为核心,注重用户的交互性体验方面,尚属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的改进空间。本文以《春城晚报》APP为例,从交互设计的视角出发,针对用户需求及特征,做了优化改进。
1 《春城晚报》APP用户分类及其特征
都市类报纸的兴起是在市场化媒介生态的大环境下,拥有大量读者,而传播模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在数字化媒介生态环境下,都市报要将传统纸媒的“受众“转换为”用户“,要结合用户的需求与心理特征的变化。
都市类报纸APP的用户可以分为:与互联网媒体技术推进路径同步成长的一代,这一类群体是数字化媒体的“原著民”;另一类群体是在纸质媒介与数字化媒介交叉竞合阶段成长的一代,是数字化媒体的“移民”;还有一类是市场化媒介时代下保持纸媒使用习惯的受众,被动接受数字化媒介的一代,被称为数字化媒体的“难民”。而实际上,地方都市类报刊APP与纯粹的平台类新闻APP(如新浪、网易新闻手机客户端)不同,都市类报刊APP还处在媒介竞合阶段,内容平移较为明显,是传统纸媒的转化产品,户主要以,数字化媒介环境下的“难民”和部分的“移民”组成,主导型受众,以数字化“难民”中较为传统、保持阅报习惯、并且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人为主[5]。但这部分所谓的“难民”,对于移互联网的操作逻辑偏弱,在不同的手机APP之间转移学习成本过高。同样由于较高的操作转移学习成本,移动互联网APP的交互性体验用户满意度高,这部分用户的用户粘性呈现出牢固态势,所以手机APP的交互性在增强用户粘性中的作用明显。
“碎片化”是中国社会传播语境在数字化媒介时代一个主要特征,同时用户阅读习惯也体现出了碎片化的特征。针对移动互联网用户调查表明,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使用APP的频率呈上升趋势,而使用时长在减少,对手机客户端的需求动机呈现出复杂分化的态势。价值取向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到用户的阅读内容选择和媒介使用习惯上。当下国人阅读习惯和媒介使用习惯正在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6]。
如图1、图2所示,手机新闻客户端近80%的用户每天使用时间在30分钟以下,而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使用频率却呈增长态势。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使用场景分布,主要在乘坐交通工具等碎片化的时间段,用户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安装原因更加注重阅读的方便性和产品设计的交互性,需求因素更加复杂趋于分化,开始注重智能推送、个性订阅等因素。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移动互联网新闻阅读“碎片化”,更关注个人化的互动性的体验感,因此用户体验和产品的交互性成为APP具有竞争力、增加用户黏性的关键因素,而传统媒体如《春城晚报》APP,在交互性设计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2 《春城晚报》核心功能简介及信息架构分析
2.1 产品核心功能简介
《春城晚报》的核心功能是为用户提供去纸化阅读方式,利用传统媒介的新闻内容优势,传播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发展大局,贴近百姓生活,以地方性新闻为主打,服务高端主流人群的新闻需求。APP主要内容,以《春城晚报》纸质版为主要内容来源。不同于竞品的点是栏目内容可定制,其中有一个“专题栏目”非常有特点,以当下热议的话题做了一系列banner,点击进入后可以看到有关该话题的很多新闻时讯。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内部属性的不同,而做出偏好型阅读选择。
2.2 信息架构展示
作为新闻资讯类产品,用户通常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使用的,这就需要基于用户的需求,以方便用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信息架构的视角出发,要求搭建宽且浅的信息架构。如图3所示,宽且浅的信息架构可以增加产品的交互性,弱化互联网思维逻辑的复杂性,可以使原本不熟悉互联网操作思维的那部分“传统报刊受众”快速接受产品,改变阅读习惯,增加使用量[7]。同时宽且浅的信息架构,有利于信息的碎片化分割。
3 交互性设计改进
3.1 首页(头屏)Tab分析及改进
依据APP主要用户的特征,用户的互联网操作逻辑偏弱,引导使用户不会在大量的信息里面迷路。春城晚报App(首页面如图4所示)并没有针对新手用户来做一个引导页,这使得用户的学习成本增加,带来了不好的用户体验。这款App应该对一些主要功能和二级页面里较高频的功能做了一个引导,使用户第一次使用产品就能够准确的了解到app的主要功能,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了产品的第一次转化。因此,我做了两个改进页面,如图5、图6所示。
3.2 功能键Tab分析及改进
在首页点击功能键,滑出的左边栏如图,首行的搜索栏颜色选择了与首页标题栏色的近似色(如图7、图8所示),用户容易对他的可点性产生质疑,用户在使用时不确定这个地方是否可点,可点击部分是哪些?点击后会跳转还是会产生什么动作?在尝试性点击后,我才发现是一个文本框,所以这个搜索文本框应该在视觉方面做一些调整。
传统纸质版的《春城晚报》,其强大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那是地方“受众”的阅读思维,但《春城晚报》APP在用户引导方面有所欠缺,点击后出现图8的页面,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大部分用户并不能明确的说出自己想要找到哪类相关的新闻,这个更为主动性的搜索功能并不适合新闻资讯类的App,应该为搜索功能单独做一个子级页面,并且列出当下新闻的一些热搜词汇或者是具体分类,来为用户做一个提示性的引导。下面是笔者做的相关改进,如图9、图10所示。
3.3 个人中心Tab分析及改进
点击主页界面右上角的个人中心icon,滑出右侧栏个人中心Tab如图11所示,这个界面中从最顶端的个人资料设置,我的订阅、我的评论、我的收藏,到我的爆料,这五个模块需要分别跳转至五个二级页面,这些本属于用户个人设置的各项功能被打散,这无形的增加了用户负担,带来了不好的用户体验。同时,当从我的个人中心进入个人资料详情页面后(如图12所示),可以发现里面很多功能都是冗余的,应该去除不必要的功能。所以,我将个人资料设置、我的订阅、我的评论、我的收藏,到我的爆料,这五个模块整合为一个页面,去除了个人资料设置页面的姓名、性别、生日、电话这些不必要无意义的资料设置。避免繁琐的注册逻辑造成数字化“难民”类用户的转化阅读成本。下面是相关改进,如图13所示。
4 结论
在产品操作层面上,简化信息架构,使信息架构扁平化,去除不明确语义逻辑,才能使信息内容分解,迎合碎片化偏好性差异阅读习惯。在产品的首次使用页面,增加引导性内容是传统纸媒类APP必须要做的环节,不然必定会造成传统大龄化读者的流失,并且简化注册流程,才能避免首次使用时,用户的放弃行为[8]。
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纸媒的必然发展方向,结合发展时采用用户体验设计是必然设计角度。传统都市类报刊以内容贴近受众而起家,但“内容为王”的思维不能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生存,结合用户需求的设计,从曾强交互性的视角,发展全媒体战略,才能真正突破传统都市类报刊的发展瓶颈。抛弃传统纸媒一贯的俯视态度,积极关注用户,拥抱高科技的同时主动探索各种新方式进行和用户的互动与交流,做到真正为用户着想、真正适合用户阅读。
参考文献:
[1]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93-103.
[2]严三九,刘峰.2013年全球新媒体发展态势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7):1-8.
[3]陈佳沁,马潇漪.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应用与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07):909-913.
[4]毕晓梅.国外新媒体研究溯源[J].国外社会科学,2011(03):114-118.
[5]李雁行,王志国.社会化阅读环境下移动阅读APP对移动图书馆APP建设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4(20):54-57.
篇6
本文所提及的所谓基于FLASH环境开发的网络课件是指在Internet网络中,用户可以实时下载并通过计算机环境进行播放的多媒体课件。在当前网络带宽有限速的前提下,怎样才能既保证多媒体课件的多媒体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又能保证用户在Internet网络中实时、稳定地下载播放,这正是影响现代化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在开发课件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网速的要求,要减小网络课件的体积,因此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最理想的网络课件开发工具非FLASH技术莫属,它有其它开发工具无法比拟的功效,基于FLASH环境开发出合适的多媒体网络课件会对我国数字化校园进程中的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影响。
1 数字化校园进程中开发网络课件的必要性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中,我国高校都在不断加强网络课程以及传统课程的网络化的建设工作,很多高校的网络课程体系已经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力补充。有些网络课程甚至凭借着网络的远程教学优势和网络资源丰富性的优势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网络课程和传统课程网络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网络课件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元素,其开发与制作的方法与质量对网络教学的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网络课件是网络课程以及传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件中除了包括了教学目的,教学要点和教学方法等重要内容外,还能够包括一些通过多媒体媒介(视频、音频和动画)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演示内容,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消化。当然网络课件的这一重要功能也是要借助于符合要求的计算机环境来进行实现的。其次,当代的大学生习惯于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来进行学习和生活,网络课件可以较为容易地被他们所接受并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网络课件,进行相应的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他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将课件下载到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上,不受时间可地域的限制随时进行学习。最后,网络课件的制作虽然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但是现在的教师对于多媒体和计算机环境的熟悉程度已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只要选到合适的网络课件开发软件,相信教师们很快就能够掌握相应的开发技术。
网络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对于未来教学的效果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网络课件开发工具来看,FLASH技术是最适合的理想工具,基于FLASH技术开发出合适的网络课件将会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基于FLASH技术开发网络课件的优势
Flash软件是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基于矢量图形格式的网络动画软件,具有体积小,矢量放大,形象生动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作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传播,逐渐代替传统的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应用于网络多媒体课件教学中。
另外,使用FLASH技术开发课件还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将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加自然、逼真的表现出来。同时可以对抽象、无形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模拟表现。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
基于FLASH技术开发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就是充分利用视听媒体动画的优势,把教学思路通过动画的方式体现出来,而二维动画软件FLASH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够方便进行交流,动画功能为网络课件的使用创建了互动的矢量图形和动画,界面美观,视觉冲击效果强,改变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单一的缺点,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课件的网络化应用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多媒体课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LASH动画适用于以“流媒体”理念的传播技术。流媒体可以边下载变观看,而FLASH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可以方便的在客户端使用这种技术,不会受网络的影响,造成不连贯的播放方式,从而增加等待时间,影响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形象网络课件学习的心情。并且无级放大的矢量图质量不会因为修改属性而降低,避免产生类似位图文件的锯齿斑效果。
基于FLASH技术开发的网络多媒体课件是存放在服务器上的,学习者通过络网进行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它具备以下一些特点:(1)体积小,传输速度快,功能强大。在当前网络带宽的限制下,要求文件小,传输快,这是与单机课件最大不同之处。(2)在客户端无需安装和维护,运行环境要求低,适应性强。(3)交互性强,学习效率高。网络多媒体课件通过运用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多维刺激学生,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内容真实化;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知识点。(4)学习自由度强。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及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进行学习。
然而,FLASH技术能够被广为使用,其丰富的交互性能是亮点之一。基于FLASH技术开发的多媒体网络课件不仅可以在内容的学习使用上提供良好的交互控制,而且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学习、更好地体现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从另一种角度而言,多媒体课件就是通过硬件、软件、设计者和用户的参与这四项来共同实现的高技术性艺术作品。
基于FLASH技术产生的交互性动画是一种新兴的数字化的动画表现形式,它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而逐渐形成发展而成。它是计算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通过在计算机上形成虚拟现实自然技术,使人们从视觉上满足想象的幻觉视觉世界。作为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性特征是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领域。
交互是计算机技术的术语,是指人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人机对话是通过计算机的程序处理过程实现的,交互性是交互动画的基本特征,是计算机人性化的智能设计。交互动画是人与计算机虚拟动画通过交互程序设计的互动动画。它的情境是由人主观控制的,实现第一人称的角色控制,参与者不同的选择性,使交互性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不是传统动画片的线性循环的叙述方式,参与性是交互动画的显著特点。交互艺术和数字媒体是密不可分,用户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源对人类生活状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互性动画技术利用动画技术生成的动画作品,使得动画的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在场景再现、模拟浏览、动态演示、文物展示等方面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基于FLASH动画的交互性应用在网络课件当中能够引起学生的更多使用兴趣,并且能够产生实时信息反馈数据流通率高实现更高效的信息互动,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目前的FLASH技术可以实现网络课件所需要的几乎所有效果,FLASH只是制作网络课件的一种技术,但是教师如何能够对网络课件的内容进行有效合理地组织,使之适应于学生的需求,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提高了高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能够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中真正利用合理的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所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秀荣,冯旭鹏. 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10期.
[2] 王强.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提升教学质量中的积极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1月.
[3] 周静谦.基于Flash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5期.
[4] 曹译文. 基于FLASH的多媒体技术在网络课件中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9期.
篇7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54-2
一、广电作为主体之一直接参与“三网融合”
传统媒体中只有广电作为主体直接参与到“三网融合”的进程中,其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与电信、互联网进行业务方面的融合。围绕媒介融合产业的几个核心成员,即传媒、电信、IT和电子终端,融合壁全最高的就属广电业和电信业。因为两者都属于垄断行业,并且独立发展的轨迹和空间都已固化,-它们的融合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媒介融合的进程。
二、纸媒(报纸、杂志)借力“三网融合”
如果没有“三网融合”的第三极——互联网,“三网融合”似乎只是广电和电信之间的竞合,互联网改变了竞争规则。所有涉及内容生产、发行的传媒业,特别是曾经作为内容提供“大户”的纸媒(包含了报纸和杂志),无不被网络数字化时代裹挟,冲击甚至颠覆了原有的格局,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因此,纸媒唯有借助“三网融合”的技术和产业背景支持,才可顺利完成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最终实现媒介融合。
三、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催化”媒介融合
随着近几年通讯、IT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从原来的门户网站、电子出版物、网络电视的形态延伸至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更加广阔数字媒体领域。IPTV、电子出版、门户网站等具体形态的新媒体如何参与到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己经在广电、纸媒两部分内容里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不再重复。本小节重点阐述的新媒体主要指依靠“三网融合”主体之一的互联网而发展、融合的新媒体,并将其归为网络新媒体和手机媒体两大类进行系统性分析。
四、“三网融合”下媒介融合的特点
“三网”背景下传统媒体、电信、互联网的互动、渗入,基于云计算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瓦解了各媒介组织原本的核心竞争力,解放了内容、渠道、终端等对融合的束缚,媒介融合呈现出平台化、交互性、角色多重性、产业化等显著特征。
(一)平台化
源于工程学中平台的概念,指方便施工或生产的工作台。这里的平台化指一种中间性形态,是参与传媒产业链的各元素的集散地,并在此发生资源的聚合、关系的转换以及影响力的扩散等复杂的组织行为。
“三网融合”前,媒介之间限于简单的平台对接,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巨量的渠道、平台,由此给媒介融合带来了显著的平台化趋势。平台竞争是“未来三网融合下媒体信息产业最突出的特征,并具有高度的破坏性”:一方面,它提供了海量而丰富的创造和传播平台,另一方面,由于二者的平台上都聚集着数以亿计的受众群体,专业内容制造者因而拥有了传统渠道无可比拟的发行或影响力扩散途径。在“三网融合”提供的技术支撑和产业背景下,许多媒介组织提出“全媒体平台”的战略,借此在媒介融
合大潮中占据有利位置。例如近两年,报纸、广电等传统媒体纷纷尝试利用内容、渠道等原有优势,打造“内容平台+社交平台+工作生活平台”的综合平台。
媒介融合的平台具有开放与多样性的优势,其既可以看作是一个网络概念,即各种层级不同的应用平台组成的阶梯式虚拟架构,也能是移动终端设备、自媒体、搜索引擎等具体的平台组织。“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介组织不向平台模式学习,很可能被平台的引领者打败,或者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或者沦为媒介融合竞争中专业的“打工者”。
1.移动设备平台
在相关政策与法规的限制下,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利用网络空间进行初级的媒介融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手机操作系统、通用借口、应用程序开发工具等手机终端方面的改进,移动设备平台成为媒介融合的新宠。
以苹果为典型代表的移动设备进入人们的信息消费产业链中,开启了一种以终端构筑平台的模式,迎来了“Anytime,Anywhere,Anyway”移动传媒时代的新纪元。苹果并没有为其手机捆绑过多的功能,而是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打造一个具有完美用户体验的终端产品、开发具有开放程序接口的手机操作系统,以此形成的网络效应来构建一张无形的虚拟网络,再通过iTunes后台,把前段的需求与后端的应用程序供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交叉网络效应的多边平台。
据国内三大运营商披露的最新数字,截至2012年1月份,我国的手机用户数己达9.8758亿,并将很快突破IO亿,其中3G用户数为1.3571亿。伴随日新月异的3G,4G等通讯技术,越来越多的媒介组织瞄准了庞大的手机终端用户群体,如《第一财经周刊》、网易等新老媒介都推出了各自的iPhone及iPad客户端下载,南方周末新媒体在App Store开发了一系列的产品,除了主营产品iPhone和iPad版的南周阅读器之外,还利用《南方周末》口碑不错的作品进行二次售卖以实现内容的再增值,如新年献词汇编、专栏作家笑蜀、焉仔烈山文集等。
2.搜索引擎平台
在信息爆炸时代,搜索引擎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新闻、生活资讯等信息几乎都能在搜索引擎中找到,谷歌、雅虎、百度等搜索平台已然成为数字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制造者。2012年3月1日,百度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新浪微博内容己加入百度实时搜索,至此,我国几大主流微博平台(另包含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全部实现了百度的实时搜索,这意味着在百度的搜索结果中实现了实时显示与关键词相关的最新微博内容。事实上,百度等搜索平台在信息提供方面的强大并不是依靠其庞大的编辑组织和生产队伍,而
是聚合了来自系统外的各种力量,形成“1+N”的云团效应:1代表信息消费需求,由此带来了流量、传播力度等排他胜优势,N则指代希望借助“1”的影响力达成双赢的外界力量,并构成了搜索平台上源源不断的无限资源。
传统媒体既能以“N”的身份,借助百度等搜索平台增强传播影响力,也可以主动出击成为搜索引擎平台的参与者。我国传统媒体很早便开始自建网站,希望通过网络较强的容纳能力和传统媒体海量内容的优势实现报网、网台的互动,但网站信息搜索功能的缺失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报网融合方面卓有成效的纽约时报网站一直积极探索、优化站内搜索功能,除了丰裕的内容信息和细致的各种子栏目外,便捷的搜索操作也极大地增强了受众对网站的粘合力以及母报《纽约时报》的新闻品牌度。
3.社交网络平台
互联网发展进入Web2.0模式,信息聚合、分享、开放等特性催生了大量的社交网络平台,如Facebook,YouTube、微博等已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网络平台。仅仅两年半的时间里,新浪和腾讯微博的用户数加起来就超过了3亿,Facebook每天大概有5亿人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以新浪微博为例,它既是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媒介平台,整合了当下最热门的各种应用,包括移动互联网、互动分享的社交网络、即时通讯以及搜索等,能让用户享受“一站式”服务的便捷;新浪微博又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媒体,不仅有各种文字信息,还生产出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的产品。
两年来,媒介组织己经逐渐学会利用Facebook,YouTube{微博等流行的社交网站平台来自己的内容,或者分享其他有用信息。对传统媒体而言,既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的转发、评论等应用功能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建立起更加具有勃性的关系网,还能借助新媒体拉近与年轻受众群体的距离,巩固并扩大传播面,并增强品牌核心力。
(二)交互性
交互性在传统的信息传播中其实一直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简单的效果反馈模式,媒介融合后则出现了论坛、跟帖、博客等较为复杂的群体性互动,经过短暂的过渡,“三网融合”带来的一系列技术变革对交互性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和以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介入,解构了原本线性的交互模式,交互性在传播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组织在融合进程中进行的传播模式的调整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迎合当下的交互性才能满足受众的各种价值诉求。
技术支撑带来的传播变革。通信、终端等技术支撑带来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其在传播领域的表现之一是,Web2.0的交互性在内容制作、传播与反馈方面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线性传播的模式遭到进一步解构,传播的各环节出现交叉、模糊、融合的趋势。内容制作方面,手机录像拍照、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新闻、音视频等内容制作技术的门槛;博客、拍客、微博等新平台的兴起大大拓宽了传播渠道,即使没有受过正统的新闻教育或媒体训练,传统的受众也能通过网络传输、分享自制的节目,或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既能作为报道者进行讯息的传输,还能借助海量的信息渠道核查媒介组织的信息。
顺应交互性的趋势。2011年新闻集团推出全球第一款只在平板媒介发行的数字报纸—The Daily,这份既不以纸张为传输载体,亦不依赖网页呈现的数字报纸,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顺应传媒的交互性趋势,“借用iPad独一无二的交互能力,创造世界一流的资讯内容,为读者提供最佳的新闻体验”。
交互性既能满足读者对参与性的价值诉求,媒介组织还能充分利用其具有的社交功能特征来确定选题、扩大新闻源、增强深度性评论、了解传播效果等。目前,我国多数传统媒体推出的iPhone,iPad版本都提供了一定的交互运用,如微博、邮件等各种形式的分享以及评论、收藏功能等。在南周阅读器和在iPhone的阅读界面上都能看到操作简单的互动应用,诸如南周的“民调”栏目还可当做寻找新闻源等功能的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篇8
1数字教材概念以及发展情况
1.1概念界定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数字教材开始成为全新的教学载体,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教材仍然有着不同的概念界定,比如,国内将数字教材统称为有利于学生阅读,并且有利于组织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有效满足课程目标要求的电子读物或者电子书。美国数字教材白皮书则将其定义为能够满足学生电子书阅读而主动研发的电子化教材,利用数字应用来呈现视频、音频、文本、资源交互的集成模块。从概念角度来看,数字教材当中的承载形式主要是以数字阅读终端设备为主,而不是原本的传统图书数字教材当中的内容,包括影音、交互图文、动画等,因此可知,其内容更加丰富以及多元化。与一般的电子书形成极大的区别,从出版形式来看,电子化、数字化的逐渐出版,能够形成按需阅读。
1.2数字教材演变发展情况
从媒体角度来看,数字教材经历了静态媒体数字教材、富媒体数字教材、多媒体数字教材三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目前来看,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媒体资源更加的丰富,并且其所具备的动态性和交互性逐渐增强,从发展历程角度来看,数字教材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其最主要的形式是以传统纸质教材内容为主,并且设计过程朝着简单数字化方向转变,比如,纸质教材直接转变成PDF等多种格式。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电子技术的逐渐发展,开始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的全新多媒体数字教材。比如,新加坡政府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学校推广了大量的电子书包。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其与移动阅读终端有效的结合,并且注重了交互体验,其综合动画、图文、音视频为一体,因此,在国内外得到人们的快速认可。数字教材其中所具备的功能特性,往往会伴随着技术环境发生的变化而产生不断地改变。比如,语音识别、3D动画、AR增强现实等,除此之外,多媒体交互等多种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也确保数字内容更加的多元化与丰富,同时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受到人们的认可,确保数字教材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目前来看,随着苹果ibooksAuthor数字出版工具以及ibooks数字出版物的逐渐发行,其体系更加的完善,这就使得数字教材的设计与开发变得更为简单,因此,成为日后移动新媒体时代教材发展的主要方向。
2新媒体背景下数字教材的特点
在数字教材当中,将纸质教材作为基本载体,并且将课程教学作为其中的核心,将多媒体网络作为基本的手段,利用开发多样化、体系化、立体化的资源,能够打造出一个趣味性、交互性的环境,帮助使用者可以进行交互协作、探究式学习,并且更加具备富媒体性、便捷性、时效性、性价比较高等多个特点。
2.1富媒体性
数字教材当中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能够集中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内容为一体,因此可知其具备富媒体内容,并且利用丰富的展现方式以及深度的用户交互等,能够使原本纸质化教材朝着生动方向发展,并且确保传达和承载的内容更加的全面与立体,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的直观。
2.2交互性
交互性数字教材的出现依赖于在开发与设计过程中,注重加强用户的体验感,利用多元化交互模块、教材资源测评方法等,使得学习方案、学习活动得以整合,由此能够使得数字教材的形态功能、应用方式更加的丰富,采用这种有效的交互方式,能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和教材使用者之间形成人机交互形式,并且能够确保人机对话;二是教材使用人员之间可以采用人机交互体验,比如,通过嵌入网络社区功能,确保完成个性化辅导、答疑解惑、测验评改等。
2.3实效性
因为传统纸质教材有着再版时间长、日常知识内容更新慢等特点,因此,数字教材的出现,能够牢牢跟紧时展步伐,并且确保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快,随后利用网络传输等方式,及时将更新到的教材内容传送给使用人员,由此能够使得最新研究成果与教材内容相同。
2.4便捷性
数字教材能够在移动终端基础上确保储存更加的便利,并且实现远程传输,通过便捷的远程传输方式,能够解决传统教材在发行过程中,耗时长、发行环节多等多个问题,由此能够确保教材使用人员更加便捷与快速地获取所需的内容。因为采用便捷的移动终端能够存储相关的数字信息,能够确保其完备的阅读功能,并且更好地呈现数字教材所具备的富媒体内容,确保使用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
2.5性价比较高
数字内容存在易复制等多个特点,因此,数字教材能够确保在零成本下进行复制,由此能够降低教材印刷所耗费的费用,并且从使用者需求出发,按照需按需提供相应的内容,确保共享更加便利,因此可知,对于教材使用者以及数字教材出版商而言,其具备极高的性价比。
3数字教材内容构成要素及应用情况
3.1文字与图形图像
图形图像与文字作为传统纸质教材当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数字教材编辑出版过程中仍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与传统纸质教材进行对比后,笔者发现数字教材当中的图文编配更加具备多样性,并且更加适用于屏幕端进行阅读,文字更加精炼,同时可以保证图形图像有着较高的分辨率。
3.2视频资源交互模块
视频资源交互模块作为数字教材当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建立在数字教材中所具备的音频交互功能之上,确保不会占用更多的教材版面,使得数字教材的内容更加深化与丰富。在对于视频资源进行使用过程中,应当确保每段视频的时间适当,并且与受众视频观看习惯相互吻合,避免视频时间较长,而导致使用人员在观看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情况的发生。比如在lifeonearth当中,视频资源主要是通过3D动画技术来实现科学可视化视频,但是因为各个学科存在差异,并且3D动画制作成本相对较高,而其他学科在应用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2D演示动画或者3D拍摄等进行实现,这些表现形式成本较低,容易实现,在有条件的前提之下,教材编写人员也可以在确保自己时间充裕的情况之下,将一些3D动画视频加入其中,确保教材具备更高的表现力和质量。3.3交互模块交互模块作为数字教材当中一个重点要素,它能够提高使用人员所具备的探索兴趣和阅读兴趣,交互模块当中,主要是在媒体标记语言以及脚本控制语言等方面,将交互设计加入其中。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出版浪潮的出现,对传统纸质教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数字教材也开始成为教材数字化主要的发展趋势,在本文,笔者将数字教材整理、编辑、出版等多个特点进行简单的描述,希望能够为日后我国教育实现交互化与数字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魏杰.融媒体时代教材编辑的坚守与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21(4):95-97.
篇9
新媒体语言艺术流行性下的视觉传达趋势
新媒体是流行的代表,使用人群多为位于时事前端的青年人,他们喜爱使用极具流行色彩的语言,因此新媒体语言艺术的流行性是其一大特点。新媒体语言艺术的这种流行性使视觉传达呈现了时尚化、新颖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视觉传达更倾向于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在内容上,视觉传达多选择新颖、时尚的题材;在形式上,视觉传达多采用立体化、多维化与动态化的形式来呈现信息。
新媒体语言艺术混杂性下的视觉传达趋势
在当今社会,人们使用新媒体的频率十分高。而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只有中英文和些许符号,因此,为丰富信息内涵,人们创造出了许多新媒体独有的语言,有用纯数字表达文字含义的,如“512”利用谐音表达“我爱你”的意思;有用中英文混杂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如“卡拉OK”(唱歌的场所);也有用数字和字母搭配来表达特定含义的,如“3Q”利用声音相似来表达“谢谢”的意思等等。
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的视觉传达特点分析
新媒体为当今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它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视觉传达这一领域。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呈现了如下特点:
1创作虚拟现实化
新媒体之所以在21世纪如此盛行,是因为它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它可以利用全媒体技术将创作虚拟现实化,这一优点在视觉传达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视觉传达利用数字化、虚拟化的方式,以文字、符号、图片与视频等新媒体语言为载体,力图使视觉传达的信息更加形象化、立体化,使受众在虚拟的世界里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临场感、真实感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但是由于种种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无法真正实现这一点。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为虚拟现实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内容基础与形式基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使视觉表达更加立体化,贴近时事的内容使受众能够及时得到最新的信息,新颖的形式使受众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具有了创作虚拟现实化的特点。
2新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它是新技术、新思想的产物。因此,新媒体艺术是极具新兴观念的,而视觉传达是在新媒体艺术的促进下取得重大发展的,它不免受到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新媒体艺术利用新的媒体、新的语言与新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在它的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具有了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所没有的特点。视觉传达设计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它以数字化的观念,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
3交互性
新媒体艺术是新世纪的产物,新世纪最重要的便是人际沟通与相互交流。在新媒体艺术语言环境下,视觉传达不再局限于设计室与工作室,而是倾向于人际化、个性化,使视觉传达具有了极强的交互性。近些年来,视觉传达设计在交互性方面有了更多的表现。例如,在欢乐中国行的节目中,主持人常常在介绍完当地特色食品、风俗或活动后,邀请观众上台体验或比赛,极大地体现了视觉传达的交互性特点。
4设计多元化、综合化
篇10
2.1系统架构概述
交互平台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该平台由终端平台、前端通用软件平台和第三方业务平台构成。
2.2系统架构描述
为了准确地描述数字电视交互式平台的系统架构,下面对系统架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分析:
(1)终端平台
终端平台的架构如图2所示,本系统构架的终端平台是Widget引擎的运行平台,可以适配多个终端平台。底层的硬件平台主要提供Widget引擎的硬件运行环境.操作系统和硬件驱动提供Widget引擎运行的底层软件环境.中间层软件负责提供Widget引擎和系统平台的交互,提供通用软件库,协议,图形系统,浏览器引擎以及其他中间件的软件接口。Widgets引擎包括系统管理、事件管理、设备管理、多媒体、DTV管理、安全认证管理和应用管理,为Widget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图2终端平台
(2)前端应用管理平台
前端应用管理平台架构如图3所示,它是通用Widget平台服务器侧支撑平台,它提供用户管理,安全认证,应用管理,应用开发管理以及第三方业务平台的交互等功能。用户管理主要提供用户注册、登陆等相关功能;安全认证管理主要提供设备认证、鉴权等功能;应用管理提供Widget应用的审核、测试功能;应用开发管理提供开发者上传、下载、测试以及用户下载更新应用等功能;第三方业务平台交易提供业务管理和第三方业务平台的数据以及协议交互功能。
(3)第三方业务平台
第三方业务平台可直接通过widget应用向终端提供服务,终端widget应用采用AJAX等技术和第三方业务平台交互。
2.3系统架构特点
与传统的数字电视交互式平台系统架构相比,本平台系统架构的特点是:
(1)该平台面向三网融合应用,支持多标准兼容、多协议融合和多业务集成的数字电视交互式软件;
(2)该平台系统架构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兼顾传统数字电视(有线、地面波、卫星)应用;
(3)引入了Widget技术。Widget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运行在终端设备上的一种基于Web游览器/Widget引擎的应用程序,它可以从本地或互联网更新并显示数据,目的是协助用户享用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将Widget技术嵌入到数字电视交互式平台系统中,能更好地实现平台的交互性能。
3系统架构性能分析与测试
3.1系统架构性能分析
现有的数字电视交互式平台的主要特点是支持特定网址,中间件,平台之间互不兼容。本系统架构在终端平台上嵌入了Widget技术,可以接入互联网,能在网页浏览器上独立运行,支持链接任何网页,使得本交互式平台具备了良好的兼容性与开放性。
3.2系统测试
衡量本系统架构的测试项目主要有:可用性测试、基本功能测试、安全功能测试。
(1)可用性测试
主要测试软件平台是否可用,能否成功初始化绘图引擎并做出指定输出;能否完成标准键盘、鼠标或遥控器的比本输入响应。
(2)基本功能测试
主要测试软件平台对窗件(Widget)引擎基本功能的实现,包括应用包格式识别和加载功能测试,应用包执行状态及监控功能测试等。
(3)安全功能测试
篇1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047―01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汇集了尖端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以及全新材料制成的高新技术产品,它主要通过应用电磁感应、超声波等原理,结合计算机和投影机,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及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丰富的图库和课件资源营造了有趣的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营造了真正的新型教学环境、动态教学环境,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技术层面的局限性,从而提高和优化教学质量。
一、 传统媒体与多媒体技术的局限性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借助黑板和粉笔进行,虽然教师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师生能够及时互动,但是,由于该技术手段单一、教学资源严重受限、教学内容无法再现和重复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学校课堂中越来越多地需要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媒体材料,多媒体课堂确实有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点与功能,如可以展示各种数字化媒体材料、补充丰富学生的各种感知,能充分展示复杂动态的过程,信息量大,但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缺乏交互性控制,即教师在屏幕前讲授时不能对投影在大屏幕上的内容有任何控制,只能按事先制作好的课件顺序讲授,教师大部分时间扮演着放映员的角色,无法像传统教学过程那样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标注、边板演,尤其是对需要大量推理论证的学科如数学等更显不足。
其次,由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完善,课堂教学课件制作不易。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用到的课件绝大多数是自己动手制作的。他们制作这些课件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由于广大教师受计算机水平的限制,他们制作的课件不能满足课堂需要,不能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对课件制作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很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与课件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课程的层次性、结构性、交互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势也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 对教师教的优势。
(1)便于灵活高效地实施教学过程。①作为电子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带一些常用教具的电子符号,比如数学教学中常用的直尺、量角器工具,这些电子工具可以方便地用于画图、测量、角、扇形等知识的教学过程中。②局部放大功能。因为一般的黑板、屏幕、白板都不是特别大,如果想让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白板上的教学信息,只要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很随意地拿感应笔一划,这一部分内容就放大了。③回放功能。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回放功能,可以对以前的操作过程进行任意多次回放,实现高效有序的复习。④探照灯功能。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探照灯功能,能使重点、难点非常突出显现,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⑤编辑、批注功能。对于已经制作好的课件,教师可以在白板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进行控制和批注,甚至可以在一些视频文件上进行标注,展开详细的讲解,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重点。
(2)无缝地使用数字化信息化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无缝地使用一些数字化信息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网址、视频和音频剪辑、教学交互性程序等,使得数字化资源的呈现更灵活,也解决了过去多媒体投影系统环境下,使用课件和幻灯讲稿教学材料结构高度固化的问题。
2. 对学生学的优势。
篇12
1数字媒体语境下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相关概念
1.1数字媒体语境
简单一些解释,数字媒体所指的即为通过二进制的方式所进行记录、处理、传播以及获取过程的一种信息载体,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包括视频、声音、图片以及文字等。数字媒体语境是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于一体的,本身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信息多元化等特点。数字时代中,在数字媒体的影响之下,媒体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传播内容更加完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除此之外,正是因为数字媒体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我国信息服务水平、信息研究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如今,数字媒体已经充分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具体化的发展方案。
1.2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
全民艺术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视觉艺术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也在无形当中拉近了媒介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媒介的真正价值即为将新媒体中的艺术理念提取出来,并将其应用到能够促进新媒体稳定发展的艺术实践当中。在数字媒体语境中,视觉艺术所指的就是将设计师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到一起,在两者相互碰撞的情况下形成崭新的艺术表现。更加直白一些解释,视觉艺术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发展方式出现了悄然的改变,设计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想法与设计需求来对作品进行数字化创造,从而产生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而交互虚拟视觉艺术则是在数字媒体语境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受众可以在此平台中了解到自己所关注的艺术作品信息,并完成相应的互动与交流活动。
2数字媒体语境下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特点
2.1交互性
交互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如下的三个方面:第一,虚拟空间。虚拟空间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的输入功能、输出功能以及使用用户来完成交流互动;第二,现实空间。利用传感设备与激发设备所共同构成计算机系统,而后再针对人体的空间位置、触感、声音等信息进行检测;第三,信息传播与信息扩散。在互联网环境中,计算机与其他移动设备通过信息发送与信息接收功能来实现信息传播。事实上,在数字媒体语境中,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效率变得更加高效,不仅达到了丰富信息含量的目的,而且还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出了良好的空间体验。
2.2现实虚拟
现实虚拟所指的即为通过计算机设备来对现实环境进行模拟,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触觉、视觉、听觉感受的三维立体空间,体验者在现实虚拟环境中会有同真实世界无异的感受。现实虚拟事实上就是对真实世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它同真实世界之间处于相互平衡的状态,并且也存在着相互交叉的重叠部分。现实虚拟的最大优势即为可以充分满足用户的感官体验需求与参与需求。
3数字媒体语境下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策略
3.1进一步加强对视觉艺术观念的创新
在数字媒体语境中,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对视觉艺术观念的创新,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虚拟媒体与现实媒体的相互结合成为了主流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大众对于视觉艺术的需求标准也会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不甘于只从视觉上来欣赏屏幕上的奇观,而是想要亲身融入到奇观之中。基于此,视觉艺术创新的第一步即为观念上的创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让用户的体验感上升到新的层次之中。以游戏为例,由于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很多人的认识中都对游戏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游戏不应该被划分到视觉艺术的领域中,而通过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创新引导,大众将在交互式虚拟视觉游戏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在此过程中推动视觉艺术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2进一步加强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
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形式的新兴媒体,诸如3D电影、智能人工设备以及移动网络等。这些新媒体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从时空层面上扩大了媒体传播的覆盖范围。然而,在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视对传统媒体的创新工作,只有将新旧媒体的发展模式合二为一,才能够更好的迎合大众的真实需求,从而在充分发挥出视觉艺术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让数字媒体的结构表现的更加多元化。3D电影事实上就是新旧媒体相互融合的最好代表,这种电影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视觉艺术的快速创新,而且还能够实现视觉艺术的稳定发展。此外,新媒体的加入可以为传统媒体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传统媒体的进步则能够为新媒体提供十分宝贵的参考经验。基于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要严格按照多元化的路线而不断前行,只有迎合时代变化将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才能够在创新视觉艺术的同时保留经典艺术,从而为大众带来更加优质的视听享受。
3.3将高科技作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载体
自从视觉艺术正式诞生以来,它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是比较坎坷的。在不同时期的背景下,视觉艺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不仅让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还为人们的工作与学习创造了诸多的便利。尤其是处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它对人们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更加的巨大,例如互联网行业、电影行业、游戏行业以及电视行业等均成为了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传播载体,让用户在欣赏精美画面的同时,真实的触摸到设计师所要表达的艺术创新。高科技的应用为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它能够同时代一起进步与发展,从而为大众创造出更多震撼人心的艺术盛宴。
3.4积极促进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多维创新
在数字媒体语境中,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工作主要针对的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的视觉艺术需求,设计师一方面要对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整体风格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还要对艺术语言的核心内涵与艺术手段进行创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就是创新灵感的最大来源,设计师必须要根据大众需求的整体变化方向来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创新模式,才能够让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朝向多维创新的角度所发展。除此之外,设计师还要将高科技与人脑巧妙的结合到一起,以此来保证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智能化与人性化,分别从艺术风格、艺术语言、艺术形式等多个角度入手,让社会大众可以充分享受到由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所带来的创新体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笔者对数字媒体语境中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形式所展开的研究,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视觉艺术与高科技技术手段之间的密切联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视觉艺术产业势必会遇到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如果想要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的创新并应用先进技术,牢牢把握住数字媒体语境中的诸多优势,从而让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谢晓彤.城市数字媒体语境下如何看待视觉艺术的创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123-124.
[2]高楠.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J].设计,2016(5):136-137.
篇13
目前,我国对新媒体还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与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新媒体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及移动信息技术等,依托互动的媒介向用户传播数据或信息等。总体而言,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及技术性的特点,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与速度,在新媒体的支持下,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阅读、编辑文本、声音、图片、动画、影像及游戏等资源,并与信息发生互动。新媒体的类型有网络媒体、移动通讯媒体及数字电视媒体等。由此可见,新媒体不仅体现了技术的革新,也反映了社会传播理念及形式上的革新,新媒体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丰富、数量大,并且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2 新媒体在博物馆教育中的意义
1、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
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大多是被动的,因为博物馆陈列的展品十分珍贵,难以实现对社会全面的开放,而且在开放的内容及时间上都有一定限制,这样不仅降低了观众到博物馆参观的积极性,也导致博物馆缺乏认知度,博物馆在人们心中更多的是神秘而遥远,借助新媒体技术,观众们不仅能够更加迅速、全面地了解博物馆的藏品,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物保管的手法,激发人们对博物馆的兴趣,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近距离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韵味。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观众还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博物馆的历史、教育活动等,进而更加自主地关注博物馆的发展。
2、拓宽博物馆教育的内容
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观众不仅能够看到本馆的藏品及相关简介,还能够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如对同时期的相关文物或者其他地区、国家的文物发展,这样的博物馆教育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事业,强化博物馆教育的内涵。不仅如此,新媒体时代中,还可以将一些独居特色的地方文物进行展览,推动不同层次的文化、历史、文物的学术交流,为深化专业领域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新媒体促进了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关注博物馆的发展,在提升博物馆形象的同时,也能够为博物馆带来更多的资源,为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
3、完善博物馆建设体系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的公共服务机构,向社会提供了历史文物的展览、教育功能,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博物馆需要不断扩大文化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博物馆的服务更加科学合理,更具针对性、系统性,进而为增强博物馆服务质量,焕发博物馆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3 新媒体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
1.建设新媒体平台
博物馆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为了满足不同的观众需求,博物馆可以创建网络媒体平台,促进观众与博物馆及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如建设博物馆门户网站,创建不同的版块,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物进行分类,增强对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另外,博物馆还可以创建微博、微信等平台,在平台上博物馆的相关信息,使观众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渠道了解博物馆的发展,在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上,博物馆不仅要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教育,还可以充分激发公众的积极性,激励观众参与文化资源的分享,博物馆活动信息的转发等,以更好地提升博物馆教育的效率,拓宽博物馆教育的范围。
在网络平台上,博物馆应该以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如内容,互动沟通等,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感受历史文物的魅力,自觉地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中,除了图片,还可以引入微视频、声音内容,并将微视频与藏品相对应,使公众能够直接地建立声音、视频与藏品的联系,进而深化对文物的认知。网络平台的创建,为观众提供了更具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增强了观众体验、学习、浏览的自主性,有效地拓展了博物馆教育的空间。
2.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
数字技术给观众带来独具一格的体验,在博物馆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虚拟技术,建立移动展厅、导览平台等技术,让观众能够多方位地浏览藏品,同时在虚拟技术的帮助下,观众即使回到家也能够重温博物馆的展品,深化博物馆的参观体验。
由于博物馆的藏品丰富,而观众的时间相对有限,因此观众参观展品的时间也非常短暂,为了增强观众对展品的关注,博物馆可以利用数字统计平台,统计出观众在数字媒体上浏览不同展品的时间,进而分析、整理出最后观众喜爱的藏品,进而对藏品的排序、内容的展示做出调整,由此可见,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观众观赏展品的质量,还能够得到观众的反馈,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博物馆教育的形式、内容、意见做出评价,博物馆根据观众的评价做出适当修正,进而使博物馆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3.交互技术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为了增强博物馆教育的生命力,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富于个性化、交互性强的新媒体技术引入其中,观众利用平板、手机等,进行二维码扫描,就能够读取相关的信息,并且随着多媒体信息的引导,观众还能够“拿起”、“放下”展品,能够放大展品的局部深入观察,观众还能够参与到展品的互动游戏中,如体验展品的用途,通过互动游戏来对展品进行摆放、修复等,这些方式既丰富了博物馆教育的方式,也能够进一步拉近观众与展品的距离,进而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的目标。
新媒体技术形式新颖,能够与观众产生即时的互动,使观众体更深层次地体验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如互动投影仪、多媒体互动体验仪等,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灯光、音响的交融,不仅增强了历史文物或史实的现场感,也能够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使历史文化散发活力,既能够增强教育场景的氛围,也以富于文化气息的场景打动观众,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交互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教育呆板、沉闷的模式,让观众成为浏览、学习的主体,成为博物馆的设计者,利用新媒体交互技术,观众不仅可以自行翻阅、观看,掌握播放的速度、时间,还能够成为博物馆教育的设计者、参与者,公众力量的参与,延伸了博物馆的表现力,为博物馆的长远发展,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为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有未有的机遇,新媒体的交互性、技术性及数字化手段,能够拓展博物馆陈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促进了公众与历史文物的对话,新媒体在博物馆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变革教育模式,为提升博物馆教育质量,传播优秀历史文化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梅荣.多媒体交互展示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 时代教育,2011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