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种植未来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

篇1

中国总辐射量在20世纪60―80年代呈减少趋势,90年代后有所回升,但总体呈下降势。1956―2002年间,全国平均年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变化趋于和缓,减少趋势最明显的地区是华北和华东地区,黄土高原中东部下降也比较明显。辐射减少可能与火山喷发、城市和工矿业发展引起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有关,实际观测与数值模拟也表明气溶胶的增加导致直接辐射的降低,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量随之减少,减少的趋势是渐缓的,冬小麦比水稻的减少趋势更明显。

2、气候变化对热量资源的影响

近50年,除四川东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气温略有下降外,全国大部地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温升高最显著的地区是华北、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气候生长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每年0.16天。近47年,全国无霜冻期以每10年3.4天的气候倾向率延长。东北、西北积温增加明显。未来各种排放情景下,以冬季的变暖最明显。区域分布为青藏高原增温最大,东北、西北、华北次大,其余地区则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CO2浓度增加越多对温度的影响就越大,温度升高幅度越明显。

3、气候变化对水分资源的影响

近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西部、华南降水呈增加趋势,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降水呈减少趋势。华北每10年减少20~40mm,华南与西南地区每10年增加20~60mm。未来各种排放情景下降水变化分布基本一致,年降水增加显著区域为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其以南地区有小幅度增加。

温度升高,导致作物需水量发生变化。利用比较宏观和简化的内岛善兵卫公式发现温度升高对蒸发率的影响夏季大于冬季,北方大于南方。CO2倍增时,1月北方月蒸发率增加约 10%,南方增加4%;7月北方增加18%,南方增加约 10%。未来温度上升,在其他气象要素保持不变的情景下,华北地区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冬小麦需水量增加最大,棉花次之,夏玉米最小,业已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避极端气象和气候灾害风险,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将面临一个新的课题。气象观测年序列增长、气候变化或短期气候异常也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需要修改以往利用较少年数资料得到的气候资源的农业分析和区划结果;改变以往仅考虑热量和最低温时间来确定作物种植界线的做法,进而需要考虑气候变暖和变干的趋势给气候资源带来的影响。

1、优化我国农业种植制度

优化种植制度是适应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且能立竿见影的技术手段。利用我国长时间序列的加密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我国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当前气候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光、热、水资源重新分布和农业气象灾害分布格局的影响,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热量资源增加、复种指数增加等优势,规避高温热害、干热风、干旱等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进而改进作物布局,科学的调整种植制度,趋利避害,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保证粮食生长的高产稳产。

2、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趋利避害)

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可以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而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例如甘肃近些年玉米及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小麦播种面积有所下降,调整了作物种植比例而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而在洪灾多发的两湖平原,通过发展早熟早稻品种与迟熟晚稻组合搭配错开洪涝高峰期,部分实现了农业避洪减灾。可见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减少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应该开展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作物种植结构研究,调整种植结构,研究和探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篇2

一、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现代的中国农业机械化,不仅要把中国的市场要牢牢把握还要放眼世界走出国门,还要把各种的高科技技术利用在农业机械化上,进行多元化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利用好信息和网络技术革命更好的学习世界各地区的人们的革命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市场规律运作,抓住机遇,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2]

二、中国农业的开发趋势

2.1、从“ 平面式” 向“立体式”发展

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2.2、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如根据农作物的特点,设置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全套先进的输送营养液系统及配套的系列设备,以实现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体系。

2.3、从“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到21世纪,由于田地日益珍贵,发展与人类健康相协调的和谐的生态环境,形成“环保农业”尤显重要。一些农业专家将会精心设计, 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一座座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赏心悦目的一项愉快的工作。[1]

2.4、从“ 机械化 ” 向“ 电脑自控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很大的生产活力,尤其是在解决体力劳动上起重要作用。而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农业上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2.5、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现代农业已普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各种植物激素,这虽然有效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中国的未业农业,将进人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3]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之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之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在做好基础工作之前提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从而使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现代化之道路,因此,我心目中的未来农业拥有高度科技化、制度化、智能化的生产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篇3

近些年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12]。同时,趋势性的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灾害,通过改变区域水分和热量条件,深刻影响着区域农业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频繁发生的气候与气象灾害,给河北省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随着河北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还将延伸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各相关产业中[3]。因此,在河北省农业综合工作中,必须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领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为此,本文根据河北省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目的,采用综合评价法,探讨不同地区的节水技术与模式,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指导。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水资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水资源的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因此,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46]。

1.1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量的影响

对河北省近50年(1956年-2000年)气象数据、水资源评价数据等的分析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全省径流量、全省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明显影响,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降水量的影响更大。

1.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1 气候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行业之一。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产量波动大。由图1中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可以看出,河北省1997年-2007年粮食产量的总趋势是稳中有升,但年际间的产量变化呈现一定波动性,在风调雨顺的天气气候下,产量就增加,如果遇到气象灾害,则减产明显,而减产的趋势与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这充分表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FK(W]

图1 河北省历年受灾情况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使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将发生变化。河北省在1996年洪涝灾害之后,已连续7年干旱。降水的减少产生明显不利影响,如水库蓄水不足,河流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河北省干旱逐年加重,干旱使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受阻。而且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是河北省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障碍[911]。

1.2.2 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的影响

农作物种植制度指的是在一个生产单位内作物种植的比例(作物布局)、一年种植的次数(复种)和种植方式与方法(轮作或连作、单作或间套作、直播或移栽等)。它是耕作制度的中心。

气候不断变化使河北省种植制度及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发生了一定变化。河北省自1986年至今已经经历了17个暖冬,使冬小麦种植北界向北推移了30~50 km,生育期提前;一些强冬性品种,由于冬小麦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而不能满足对低温的要求,而不得不被其它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冬小麦品种所取代。北部牧业适宜发展范围扩大,农业和林业适宜发展范围缩小。

1.2.3 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的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有干旱(旱灾)、洪涝(水灾)、风雹、低温冻害(霜冻)等。近半个世纪,河北省干旱化面积呈显著上升趋势,因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在逐渐扩大,干旱影响范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夏季干旱影响范围扩大趋势明显,速度为每10年增加3.2%,作物受灾(成灾)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灾害程度增加干旱化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10]。

据统计,1951年-2007年,全省因旱造成年平均受灾面积119.6万hm

其他如暴雨洪涝、风雹、低温冻害等也都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危害严重。

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在未来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冷害事件将呈减少趋势.但极端高温事件将增加,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会增加。目前的气候预测还不能回答未来农业生产地域会有哪些极端气候事件,或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究竟有多大,为研究工作和实际农业生产安排带来很大困难,这是今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4 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农业种植以及作物病虫害等均会产生一定影响,而对农业用水的影响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季内的潜在蒸散量增加,导致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下降,从而增加农业灌溉需水量;二是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总量短缺。这两方面同时作用,放大了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1.3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及水资源情势预测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基于IPCC SRES中A2情景模拟华北地区2030年和2050年的温度和降水,结合依据近50年实测气象观测及水资源资料建立的气候变化对河北省水资源影响定量评估模型,对河北省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资源变化的综合情势作出了预测,为河北省未来水资源的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3.1 河北省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测

未来河北省气温将继续升高,降水有所增加。

1.3.2 未来河北省水资源情势预测

1.3.3 [ZK(]未来河北省极端天气事件预估及农业生产情势分析[ZK)]

据有关研究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无论是降水强度、频数,还是干旱指数,21世纪中国区域极端降水指数都有显著增长的趋势,未来与降水有关的事件都呈极端化的趋势,极端降水强度可能增强,干旱也将加重。受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的影响,未来河北省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可能大大增加,多种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将增加,需要特别警惕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

气候变暖和CO2浓度增加将对河北省设施农业的发展和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冬春季节气温变换有利于设施环境下作物的生长。

2 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与模式

2.1 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

由上文可知,水资源的供应和使用是河北省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条件,因而针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措施应该是以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为核心,进一步识别水资源的合理供应、分配和使用状况,发展适用技术和工程[12]。事实上,区域性水资源稀缺使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节水就一直是河北省农业发展的主题,因此这期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非常注重节水,其建设内容也主要是包括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以及科技推广等措施,见表1。

以上措施体现了针对缺水问题,河北省侧重加强节水灌溉,同时,农业、林业以及科技推广等措施的实施,既注重工程建设内容,又关注环境影响,强化了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保障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节水、增效、增收的目标,对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可起到积极作用。

依据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多年来在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中积累的技术与经验,以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为主体,并考虑增温的影响,从河北省实际出发,将可供选择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整理见表2。

表中的各项技术措施在河北省范围普遍可以采用,但在不同类型分区,由于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种植等情况有所不同,甚至差别较大,因此可以采用的技术类别、优先次序等也存在差别。

2.2 适应性技术优先性排序

为了提高研究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根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确定各区适应性农业节水技术的优先次序。综合评价法[13]的核心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v Process)和特尔菲法(Delphi)。在特尔菲法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实现节水技术与各种应对措施的量化识别,从而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14]。

(1)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15]。按照AHP法,将所研究问题涉及的因素条理化、层次化,分为三层。

a.决策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即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优先次序。

b.准则层: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如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技术可行性等。

c.指标层: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如采取的节水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及管理措施等,措施层以下由更为具体的技术措施组成,如节水措施包括喷灌技术、滴灌技术、低压管道灌溉技术、渠道衬砌及集雨节灌技术;农艺措施包括抗逆性作物品种、覆盖技术、耕作蓄水技术、小畦灌溉技术、调亏灌溉、蓄水耕作、适水种植与合理密植、化学制剂保水技术及优质高产作物品种;管理措施包括加强灌溉管理、组建WUA、加强墒情监测预报、健全水管理法规、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的投入、加强农民能力培训等[16]。

按照各类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把它们排成由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即可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见图2。

图2 适应性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权重集A的确定。模型中,各指标权重采用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为加强评价结果与各区适应性技术的实际符合程度,按照技术人员50%,管理人员30%,农民20%的比例聘请一批专家打分。其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在水利、农业、植保以及气象等不同行业与部门选取,农民则在当地选取,参与本次适应性农业节水技术措施的选择与评价的打分工作。然后将专家的意见统计集中,作为确定权重的依据。

确定各层指标的相对权重及多层并合的总权重见表3。

由此,可得出各类型区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的优先次序,见表5。

2.3 各分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

以上述适应性技术措施综合评价成果为依据,对河北省各类型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节水技术发展模式进行集成配套如下。

(1)太行山山麓平原区。该区是河北省农业和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但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问题比较严重,过去的水浇地已经或正在变为旱地。按照适应性技术评价成果,其主体技术应是在采取管道灌溉技术减少输配水损失的基础上,通过节水超高产品种鉴定选用,强化利用土壤保蓄水的功能,完善配套节水栽培综合农艺措施,强化水肥高效耦合,实现以土节水、以肥节水、以种节水、以管节水的高产和超高产的工程、农艺、管理等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其集成模式为:

管道灌溉技术(入小畦灌溉)+抗旱节水作物品种+抗

(2)燕山山麓平原区。本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耕地灌溉率达80%以上,属微缺水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作物。考虑到该区土壤质地较轻,灌水渗漏严重,但经济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高,因此为提高降水及灌溉水的利用率,优先采取的综合技术集成模式为:

管道灌溉技术/喷灌技术+畦灌(沟灌)+抗旱节水作物品种+土壤耕作蓄墒技术(少、免耕)+农田覆盖(秸秆、地膜)技术+平衡施肥+管理措施(节水灌溉制度模式等)。

(3)冀中南低平原亚区。该区既是水资源极为匮乏的地区,又是耕地面积最大的农业区。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已造成许多资源问题。因此应立足节水,合理利用当地浅层淡水、微咸水资源,并以适应栽培与种植为主体技术,全面推广以抗旱作物、抗旱品种为主体技术的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建立高效节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发展模式:

咸淡混浇+管道输水直接入(小)畦灌溉+少耕(免耕)+抗、耐旱优良作物品种+覆盖(秸秆、地膜)保墒+节水灌溉制度模式+ 用水管理措施。

(4)滨海平原亚区。该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农田类型以灌溉农田为主。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为主。其主体技术应是以雨水、地下咸水、海水利用为中心的滨海平原高效农业节水模式:

咸淡混浇/海水利用+管道输水直接入小畦+抗旱节水作物品种+少耕(免耕)+覆盖(秸秆、地膜)保墒+节水灌溉制度模式 + 用水管理措施。

(5)坝上高原区。该区以旱作农田为主,气候低温干旱,土壤瘠薄缺肥,坡耕地多,跑水跑肥和风蚀严重,改造难度大,地下水不足且利用难度大。该区主体技术应按照基本农田工程建设,推行农田聚水、保水、蓄水、集水的用水技术,以机械沟播、地膜覆盖、粮饲轮作套种技术为手段;根据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坡耕地改造,丰产沟建设和雨水积蓄利用,形成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节水技术模式:

集雨节灌+抗旱优良作物品种+深耕蓄水+沟坑种植+覆盖保墒模式+节水灌溉制度模式+ 用水管理措施。

(6)冀西北山间盆地区。该区大部为山地、丘陵,山坡陡峭、生态脆弱、气候冷凉、水资源极缺。其主体技术应以坡改梯田与综合治理技术为主,综合运用集雨蓄水、错季适应栽培、机械沟播配套技术,推广地膜覆盖创高产技术,形成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山地丘陵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集雨节灌+抗旱节水作物品种+深耕蓄水+沟坑种植+覆盖保墒模式+节水灌溉制度模式+用水管理措施

(7)燕山丘陵亚区。该区气候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比较稳定,但坡耕地多,大量耕地沙性强或含砾石较多,漏水漏肥、风蚀较重。因此应以基本农田建设与综合治理为主体技术,综合应用地膜覆盖、集雨旱作、适应栽培技术,全面推广坡改梯田、治沙改土和水平沟建设等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管道灌溉技术+抗旱节水作物品种+少、免耕技术+沟坑种植+覆盖保墒模式+节水灌溉制度模式+用水管理措施

(8)太行山丘陵亚区。该区坡耕地多,土层薄,保水、蓄水能力差,干旱严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是典型的不稳定旱作农业类型区。应以坡改梯田与集雨设施建设为主体技术,综合应用培肥施肥、地膜覆盖、适应栽培技术,因集水设施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全面推广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集雨节灌+抗旱节水作物品种+深耕蓄水+沟坑种植+覆盖保墒模式+节水灌溉制度模式+用水管理措施

3 示范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林而达,杨修.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价及适应对策[A].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文集[C].2003:7377.(LIN Erda,YANG Xiu.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Daptation Strategies[A].The Collected Work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minar[C].2003:7377(in Chinese)).

[2] IPCC.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R].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王淑梅.关于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北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126128.(WANG Shumei.Thinking Aout the Futur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J].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2005,(4):126128.(in Chinese)).

[4] Howden S M,Soussana J F,Tuiello F N,et al.Adapting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J].Pnas,2007,104(50):1969119696.

[5] Piao S L,Ciais P,Huang Y,et al.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J].Nature,2010,467(7311):4351.

[6] Wang J,Mendelsohn R,Dinar A,et al.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e[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40:323337.

[7] 李春强,杜毅光,李保国,等.河北省近四十年(19652005)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7):17.(LI Chunqiang,DU Yiguang,LI Baoguo,et al.An Analysis 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Hebei Province During 19652005[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23(7):17 (in Chinese)).

[8] 邵爱军,左丽琼,阮新,等.河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6):1925.(SHAO Aijun,ZUO Liqiong,RUAN Xin,et al.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 on Surface Runoff in Hebei Province in the Last 50 Years[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8,22(6):1925.(in Chinese)).[HJ]

[9] 李元华,车少静.河北省温度和降水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5,26(4):224228.(LI Yuanhua,CHE Shaojing.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 on Agriculture of Hebei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2005,26(4):224228.(in Chinese)).

[10] 刘学锋,任国玉,范增禄,等.海河流域近47年极端强降水时空变化趋势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8):8590.(LIU Xuefeng,REN Guoyu,FAN Zenglu,et al.Trends of Precipitation Extreme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During 19612007[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8):8590.(in Chinese)).

[11] Tao F,Yokozawa M,Liu J.Climatecrop Yield Relationships at Provincial Scales in China and the Impacts of Recent Climate Trends[J].Climate Research,2008(38):8394.

[12] 刘恩财,谢立勇,赵洪亮,等.关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建设问题[J].农业经济,2010,(2):35.(LIU Encai,XIE Liyong,ZHAO Hongliang,et al.On Agriculture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CapacityBuilding[J].Agricultural Economy,2010(2):35.(in Chinese)).

[13] 卢玉邦,郭龙珠,郎景波.综合评价方法在节水灌溉方式选择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2):3336.(LU Yubang,GUO Longzhu,LANG 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n the Selection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Methods[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6,22(2):3336.(in Chinese)).

篇4

1 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早前国家对基础产业的辅助政策不足,未能在农业政策方面给予相关的优惠,限制了农民参与种植投资的积极性。新市场环境指导下,农作物种植呈现了良好的经济趋势,刺激了农业户参与作物种植的投资兴趣。一方面,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上涨20%-30%,各种蔬菜、水果、粮油等成为了城市农贸市场的畅销品;另一方面,国外市场对中国本土农产品进口量增加,许多种植户开始走外销线路,挑选质量优越的农产品销往海外。作物种植质量决定了产品销售的利益,而灌溉工程决定着农田品种种植的产量与质量,保持水灌溉作业的持续性才能真正解决基础经济的难题。重视灌溉工程不仅是对水资源的科学调度,也是减小种植区生长成本的必要措施,对未来整条产业经营利润多少也有较大的影响。

2 影响种植区水利用率的关键因素

从国内这几年农田用水的实际情况看,种植物水利用率偏低依旧是一个严重性的问题。大量水资源流失于田间,影响了水库蓄水价值的发挥,也阻碍了农田输水作业的有序性。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原有水资源浪费量还会持续上升,不仅未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供应需求,反而耗损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分析影响种植物水利用率的具体原因,其主要表现于蓄水、输水、用水等三个方面。

(1)蓄水。近年来中国农村水利工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政府投资水利设施的兴建与改造项目,帮助农村地区解决了种植用水的困境。水库是农田水利的主要水工建筑物,其主要功能是蓄积水源而防止水干涸引起的不良影响。从水利勘测数据显示,过去建成的旧水库在蓄水功能方面减退而使部分水量逐渐散失,对后期灌溉输水造成了不便。如:水库蓄水期间,约30%左右的水分渗漏于地下层,15%左右的水分被蒸发等。

(2)输水。渠道输水是目前农业灌溉的主要方式,借助水工渠道将水输送至灌溉区,满足作物种植的用水要求。水利勘察发现,渠道输水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尤其是渗漏、蒸发等现象严重降低了水利用率。传统渠道输水的有效率极不理想,一般在输水过程中会发生较大幅度的渗漏问题,这种弊端消耗的水量很大。以中小型灌溉区为例,水库与农田距离在200-1000m以内,传输中水流失量达50%以上。

(3)用水。实际灌溉是农业用水的操作环节,选用不同的灌溉方法,其水利用率也不一样。受到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条件的约束,少数种植户采用了人工灌溉方法处理,这与农业科技改革趋势是不一致的。人工洒水不仅消耗了人力,洒水不均匀也增加了水耗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即便是配备了专用灌溉设施的种植区,也会因灌溉方式不合理而增大了水量的耗损,造成水资源流失。

3 提升种植区灌溉水利用率的措施

随着农产品销售市场逐渐趋于开放性,农业种植户提供的产品不再仅限于国内供应,国外市场也开始采购天然农产品进行销售,这为广大农业种植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灌溉工程是调配农业用水的重要工作,对农作物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预期的产业收益,既要维持田间用水的正常供应,也要通过节水灌溉提高种植区的经济收益。根据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提升种植物灌输利用率的方法包括:

(1)坚持节水思想。从思想上认识到节水灌溉的必要性,要十分重视农业节水措施的推广。这可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抛秧、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松土、中耕除草、镇压、耙耪、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施用化学保水制剂,引进和优选抗旱品种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也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在于旱缺水地区应大力推广普及。

(2)倡导科学灌溉。针对不同的种植区必须要合理地选用灌溉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就国内现有的灌溉方式来说,科学灌溉是包括: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灌溉方式,这些都为水资源优化利用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需要根据相应植物的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等做合理设计,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适时、适量,合理灌溉,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优越的环境。

(3)发挥设施功能。政府投资指导建设下,农村配备的水利设施越来越完善,种植户应灵活地应用水库、渠道等水工建筑物,带动水资源调配作业的有序开展。如:合理进行库水调度,充分发挥灌溉效益;采取水库分层取水和其他升温措施,满足作物生长对水温的要求;做好水库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泥沙淤积库内,以延长水库使用寿命;禁止污水排入水库,防止水质污染。

(4)采用管道输水。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以减少水在明渠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发达国家的灌溉输水已大量采用管道,这也是未来我国种植区灌溉需要推广的方式。目前中国北方井灌区的管道输水推广应用也较快,并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果。常用的管材有混凝土管、塑料硬管及金属管等。管道输水与渠道输水相比,具有输水迅速、节水、省地、增产等优点。4 高科技灌溉模式的推广应用

农田水利工程是国内现代化改造的主要项目之一,灌溉工程规划影响着种植区水资源分配的水平。除了上述综合性的节水管理措施外,笔者认为,应朝着农业科技创新方向,选用高科技灌溉输水网络辅助种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水问题。信息科技是时展的主流,将其应用于农田种植区灌溉管理可发挥更多调控功能。

如图1中,对大范围种植区规划采用了分布式控制方案,主要手段为“分布站点”的形式,将种植地区各个灌溉位置细分成多个站点,再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站点连接起来,这样便可以从宏观上对水资源实施调控。对于大面积种植区规划来说,图1将灌区内分为S1、S2、S3、S4等4个主要分布点,并由此4个主站点向种植区域不断地扩散为多个子站点,形成1、2、3、4、5、6、7……50;共有50个小站点,所有站点遍布于不同的灌溉位置。计算机操作系统在执行程序过程中,利用计算机逐一模拟出切实科学的灌溉方案,为现场节水作业提供了真实的参考,高科技灌溉是农业种植的必然趋势。

5 结论

篇5

百色市是中国芒果之乡,中国最大的芒果种植基地。截至2013年,全市芒果总面积3.59万hm2,占全国芒果总面积的26.81%。随着全球变暖,近地层温度增加,给芒果种植提供了有利的热量条件,但气候变化加剧低温、干旱及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又给百色芒果生产带来负面效应[1-2]。本文应用PRECIS系统,通过区域气候模式动力降尺度方法,对百色市芒果生长关键期气候做情景模拟分析,寻求百色芒果气候资源区域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百色芒果对气候变化适应性,为芒果种植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在中国区域SRES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动力降尺度方法,用PRECIS模拟产生SRES RCP8.5排放情景下广西百色区域芒果生长关键期(2―7月)50 km×50 km气候情景数据。使用的模拟气候要素有日照时数、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空间分析时段选定气候基准时段1971―2010年、2020s(2011―2040年)、2050s(2041―2070年)和2080s(2071―2100年)。

1.2 研究方法

1.2.1 气候情景确定。根据IPCC第4次评估报告中提出的新一代排放情景,对“典型浓度目标”中的4种情景RCP8.5、RCP6、RCP4.5及RCP2.6分别和2000年方案中的SRES A2、A1B和B1相对应。确定以2000年SRES A2情景相对应的RCP8.5新一代排放情景为本文主要气候变化情景。

1.2.2 线性趋势计算分析。用xi表示样本量为n的某一气候变量,用ti表示xi所对应的时间,即

xi=a+b×ti(i=1,2,…,n)(1)

式(1)中,a为回归常数,b为回归系数。a和b用最小二乘法计算。

1.2.3 模型订正。应用广西百色12个台站数据,对离站点最近格点上PRECIS模拟数据订正。其中温度采用差值订正法:

?驻t(k,im)=t(k,im)-tERA(k,im)(2)

式(2)中,k代表台站编号,k=1,2,…,12;im代表月份,im=2,3,…,7。

计算结果对逐日模拟数据订正:

coet(k,im)=tERAd(k,im)+?驻t(k,im)(3)

式(3)中,k代表台站编号,k=1,2,…,12;im代表月份,im=2,3,…,7。

降水采用比例订正法:

?驻pre(k,im)=pre(k,im)÷preERA(k,im)(4)

式(4)中,k代表台站编号,k=1,2,…,12;im代表月份,im=2,3,…,7。

对逐日降水模拟数据订正:

coep(k,im)= preERAd(k,im)×?驻pre(k,im)(5)

式(5)中,k代表台站编号,k=1,2,…,12;im代表月份,im=2,3,…,7。

1.2.4 空间结果表达与分析。模拟结果采用ArcGIS 10软件,结合广西地理信息资料作空间表达,空间插值法采用反距离加权法:

F(x,y)=■ fn・Wn(x,y)(6)

式(6)中:

Wn=■(7)

dn(x,y)=■(8)

2 结果与分析

2.1 未来百色芒果生长关键期热量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百色芒果生长关键期日平均气温南北两侧低、中部高。未来2020s时段,平果东北部升至25 ℃;22 ℃等温线北移至普驮、场上、同甲、板桃、那力和逻楼镇,南移至六浩、桥业、隆桑镇和江圩;未来2050s时段,21 ℃等温线移至革步、唐房、者隘、南那支、旧州镇及那力,乐业和那坡变化不明显;未来2080s时段,革步、唐房、者隘、南那支、旧州镇及那力温度升至23 ℃,者苗、安定镇和福达温度>24 ℃,具体见图1(a)。

2.2 未来百色芒果生长关键期水分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百色芒果生长关键期降水量呈南部和东北部多、西北和中部少分布。基准时段及未来2020s、2050s、2080s各时段,东北乐业、凌云;南部那坡和德保无明显变化。未来百色西北部西林、隆林和田林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变化量不大,其他趋于明显减少,其中平果

2.3 未来百色芒果生长关键期光照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百色芒果生长关键期日照时数中部和东南部多、西北和北部少。基准时段及未来2020s、2050s、2080s各时段,东北部乐业、凌云,南部那坡和德保、平果部分无明显变化;未来百色西北部西林、隆林和田林日照时数呈增多趋势。其他地区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具体见图1(c)。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百色芒果生长关键期,日平均气温南北两侧低,中部高;降水量南部和东北地区多、西北和中部地区少;日照时数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多、西北和北部地区少。未来2020s、2050s、2080s各时段,乐业和那坡气温变化不大,基准时段,百色东南部热量资源较好,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热量资源较少。基准时段及未来2020s、2050s、2080s各时段,降水量东北部那坡和德保无明显变化;未来百色西北部西林、隆林和田林降水量略趋于减少;其他明显减少;东北部乐业、凌云,南部那坡和德保、平果部分日照时数无明显变化,未来百色西北部西林、隆林和田林日照时数趋于增多,其他地区明显减少[3-4]。

3.2 讨论

由于芒果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较严,因而要充分掌握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及变化规律,选择适宜百色市的优良品种,在气候适宜区开展大规模种植,加强气候条件次之地区种植管理技术,开展芒果生长关键期农业气象服务,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及气候论证[5-6]。同时,还要发展深加工配套产业,形成百色市芒果生产加工一条龙,以促进当地芒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许吟隆,吴绍洪,吴建国,等.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适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 朱海霞,吕仕仕,李秀芬,等.SPIES A2/B2情景下未来黑龙江省积温带格局的演变[J].中国农业气象,2014,35(5):485-491.

[3] 余会康,陈安芳,阮翠冰.闽东气候变化与芒果生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4):63-68.

篇6

莱芜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在全球及全国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发生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莱芜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频发的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指出:“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依靠科学,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莱芜市气象局通过广泛深入的基层调研,全面了各级用户对气象服务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为农气象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合作模式,对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充分发挥气象为农的职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莱芜农业发展现状

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区,丰富的光热水资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使莱芜成为全国著名的粮菜果畜生产基地。农产品尤以生姜、大蒜、鸡腿葱、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莱城区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钢城区是“中国蜜桃之乡”。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以姜、葱、花椒、蒜为代表的“三辣一麻”产品驰名国内外,生姜、大蒜种植面积一般在1.33万hm2左右,南部山区黄金蜜桃种植面积一般在0.53万hm2左右。

莱芜虽然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耕地面积较少,但农业特色较多,农业种植分布界限清晰,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主要以特色果品种植为主,其中北部山区以樱桃、花椒种植为主,南部山区以桃种植为主;东部山区以烤烟种植为主;西部平原是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主要以大蒜、生姜种植为主,常年种植大蒜面积1.33万hm2,是莱芜农业的支柱性产业。由此衍生了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储存、运输、旅游、餐饮等涉农企业和合作社等涉农组织。近10年来,莱芜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各种蔬菜大棚、反季节名优瓜果、花卉、食用菌等现代温室和大棚、基地发展较快,成为莱芜农业的主要支柱。

2 莱芜主要气象灾害

莱芜地处鲁中山区腹地,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的明显暖化,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发生更为频繁,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通过对1950—2010年莱芜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发生在莱芜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冻害、高温、寒潮、连阴雨等,其中以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冻害为重。而风雹、冻害、连阴雨已成为近10年来影响莱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

3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3.1 调研对象

根据当前莱芜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为使调研内容更加有的放矢,切实了解不同层次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真实需求,莱芜局制定了详细的调研对象,包括果农、菜农、粮食种植户、大棚种植户、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基层农业技术员、涉农企业的负责人等。

深入林果种植区,调查了解果品种植分布情况和近年来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程度,以及果农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走进蔬菜、果品、花卉大棚,详细了解设施农业种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走进田间地头,面向农民了解露天农业种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走进涉农企业详细了解他们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和制约信息传播的主要瓶颈;走进农业合作组织了解他们的气象服务的需求。

3.2 调研方式

调研主要采取面对面座谈的方式,业务人员认真倾听调研对象的需求,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使调研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3.3 调研结果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业务人员深切体会到不同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不同,现将用户需求整理如下。

(1)莱芜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林果业比较普遍,果农在果树发育的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不同,春季果树萌动和开花期特别关注霜冻、强冷空气、大风等灾害天气,而且3~5 d的天气预报尤其重要。果实成熟期特别关注连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在信息的获得上,有很多制约因素,莱芜市北部和南部山区多数自然村不通有线电视,看不到莱芜电视台天气预报,果农只能参考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一些短时临近预警信息更是无法获得,只有极少数果农使用手机短信,严重影响了果区气象信息的覆盖度和防灾避灾能力,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加,如2011年的一场冰雹给南部山区部分果农造成4 000多万元损失。

(2)设施农业的关注主要在冬春季节,生产者尤为关注大风、强降温、连阴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且短时临近预报对他们做好防范也特别重要,生产者特别渴望得到一些灾害天气的防御指导和受灾后的补救措施指导。在信息的获得上,用户大多数是依赖电视天气预报,农忙季节往往错过收看天气预报时间。只有少数用户使用手机短信业务。多数农户反应,常规的天气预报不能满足其需求,如能从天气变化角度预报未来天气变化对设施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科学专业的指导意见,将会给设施生产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益[1]。

(3)大田露天种植的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特别关注某一时段内气候的变化趋势,如春、秋季的冷暖趋势、旱涝趋势、作物生长季的灾害趋势等,关键农时季节的3~5 d天气预报,如春耕、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季节,农户特别关注未来1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呼吁,要扩大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度[1],让基层农业工作者和农民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真正体现气象信息服务的价值所在。

(4)一些涉农企业格外关注气候的年景趋势预测。部分涉农企业的负责人有手机短信业务,大多数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电视,部分企业还通过网络。

(5)典型的农业合作组织,如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特别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及天气趋势预报。该合作社董事长介绍说:如果在灾害天气来临前1~2 h能得到信息,就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4 莱芜为农气象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掌握的基本情况,莱芜局经过分类整理,制定了周密的气象服务方案,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突出重点,全力做好关键季节的气象服务。

4.1 全力做好特色果品气象服务

莱芜南部和北部山区是莱芜重要的果品基地,南部山区生产蜜桃、北部山区以花椒、樱桃种植为主,花期的冻害防御被列为春季气象服务的重点。为此,莱芜局一方面加强作物生发育期观测,另一方面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紧紧围绕樱桃节和桃花节,做好各种预报预警服务,并通过多种媒体播发,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

4.2 跟踪做好特色种植气象服务

姜、蒜种植依然是目前莱芜的特色种植,莱芜局从种植到收获跟踪做好气象服务,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和天气状况制作服务材料,指导做好不利天气的应对。重点做好春季的生姜播种期预报,秋季的大蒜适宜播种期预报、大蒜春季冻害防御、返青期灌溉预报、生姜病虫害防治、收获期预报等关键季节的气象服务。

4.3 跟踪做好设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莱芜极端天气频发,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莱芜冬春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增多,低温寡照天气成为影响大棚蔬菜生产的头号杀手,2007年,莱芜局在大下农场建立了温室大棚小气候观测站,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每周一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周报,通过局业务网和政府网对外,在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预警信息,通过12121语音信箱、电视天气预报滚动字幕、新闻媒体、网站等载体播发,指导种植户做好不利天气的应对,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损失,广大种植户反映较好。

5 当前莱芜局为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为农服务产品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精细化需求,服务对象大部分还在决策层面,不能真正面对基层用户。服务产品也仅限于完成目标考核和部分决策服务,服务方式还是传统的网站、专题服务等形式,服务产品业务化、大众化,尽管目前开展了针对性较强的农用天气预报、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服务技术与内容整体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地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精准农业的市场需求。

(2)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产品单一。目前莱芜局有农气业务人员1名,有时还有其他兼职,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产品内容还不能满足当前为农服务工作的要求,前沿知识的获取相对贫乏。如何引进前人的研究成果,快速提升特色农业气象农业服务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2]。

(3)气象信息的传播瓶颈问题仍然突出,一方面是亟需信息的用户,另一方面手机短信流量制约,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莱芜局制作的服务产品大部分是以决策服务为主,渠道主要是网络和专题服务,对各类协会、合作社、产业体系等组织信息渠道还没有有效的机制。

(4)农村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相对匮乏。

6 建议与思考

(1)建议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合作,充分发挥上级业务部门对基层台站的业务技术指导,加强服务产品的开发,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不断满足用户需求。

(2)加强新业务、新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根据服务需求,成立专门为农服务团队,加强农作物生长状况观测以及与农业合作组织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反馈、解释应用机制,针对用户需求,开发专题服务产品。充分发挥农民专家传、帮、带的作用,长期在生产一线的种植户,生产经验丰富,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强[3],加强与这些专家的沟通联合,将其经验为我所用,将进一步提高莱芜局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防灾信息传播网络,使各级乡镇领导、基层农业技术员、涉农组织负责人、种植大户能够及时接受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争取防灾减灾的主动性[4]。同时打造优质服务产品,优化12121信箱内容,体现服务产品的实时性和快捷性。提高社会各界对12121信箱的关注,推进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尝试利用“气象+供销社+农户”、“气象+合作社+农户”、“气象+协会+农户”等模式,实现针对性和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

7 参考文献

[1] 邹俊丽,张艳,王太生.岱岳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

篇7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都紧紧围绕渤海沿岸而制定,新一轮的发展起点将渤海区域再次推入快速发展的队列,形成了环渤海的开发建设格局。渤海海域在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港口航运、发展空间的同时,其海洋环境在这种高开发强度背景下必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未来的经济开发活动会对渤海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划要在环渤海地区布局哪些产业?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农业结构的改变对渤海环境造成多大的压力?工业结构的调整是否有利于渤海环境的改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渤海环境是否有影响?调整产业发展方式能否成为解决渤海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对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趋势有个宏观的把握。

 

一、30多年来渤海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去的30年环渤海经济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经济总量增长了76倍,以中国4.3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中国21%的经济总量,工业经济密度为全国平均的4倍,其工业发展对中国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更是不可替代,形成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城市人口在过去30年增加了4600万,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城市建设在近20年里,扩张了一倍多,即在20年里又建成了一个1986年的环渤海城市群,其扩张速度让人震惊。

 

伴随着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不断加大,渤海海洋环境在过去30年的时间尺度内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渤海海水质量几乎全是一类水质,二类水质比例很小,而2000年左右,以三大海湾为主,海水水质出现了三类水质,其中以二类水质为一般状态,一类水质比例急剧减小,时至今日,渤海三大湾的水质主要以四类和劣四类水质为主,一类水质海域几乎没有,而且每年的变化趋势均是较清洁水域面积减少,污染水域面积逐年增加。

 

渤海环境质量问题已成为很多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关注的环境问题,甚至有些专家学者提出,如按此状态发展下去渤海将成为“死海”。根据海洋局监测资料统计,海上活动及临岸活动的污染贡献约20%,而陆域社会经济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的贡献占80%,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是陆源污染的三大来源。陆域经济活动产生的废水通过排污口、地表径流、河流排入海中,而通过河流入海的污染物量又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80%以上,其中携带大量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石油类、重金属等污染物。

 

因此,渤海环境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究其原因自然因素应该排除在外,渤海周边人类的开发活动应该是其最主要原因。目前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力度相比过去的30年更是有增无减,该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废水,污染物经由40余条河流注入渤海,渤海容纳了该区域几十年来的生产废水,其环境压力巨大,时至今日渤海仍承受着巨大的环境负担。

 

二、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渤海海洋环境的压力分析

 

(一)农业污染可能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与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农业相比,农业生产在发展规模、产业构成、现代化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地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的生产规模迅速增长。30多年来,环渤海地区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0多倍,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25倍,畜牧业产值增长110倍,渔业产值增长160倍。粮食产量由4000万吨增加到6800万吨,增长了70%,水果产量由291万吨增加到3513万吨,增长了10倍多。

 

2.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传统农业中种植业占绝对优势,比例达80%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现代农业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3%增加到2011年的34.6%,畜牧业与种植业共同成为农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环渤海地区畜牧业具有排污量大而处理率低的特点,从污染排放量上畜牧业排污量远大于种植业,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已成为渤海地区水体污染的重要源头。

 

3.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规模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增长,除农业科学技术的贡献之外,这些成绩大多仍是依靠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而取得的。大量的农药化肥用于经济作物的生产,农业化肥施用量增长了4倍,农药增长了3倍(相比1990年),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超出安全施用量上限2倍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物质和能量投入水平上对于渤海环境而言并不能构成多大的影响,这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也快速加重了农业生产这个面源污染源的强度。可见,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农业总体规模的增长、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是推动环渤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的最主要原因。

 

(二)工业结构调整趋势不利于环境改善

 

环渤海区域经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中后期,主导产业仍然集中在工业部门,且工业结构整体呈现重型化特征,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从环渤海地区主要重化工业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来看(见表1),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重化工业在各省市工业结构中的支柱地位将不断加强,同时重化工业布局呈现向渤海沿海集中趋势,包括山东半岛的城市群,河北唐山的曹妃甸、黄骅港,天津的滨海新区,辽宁沿海城市群等。

 

由于钢铁、石化工业等重化工业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也是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环渤海地区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势必会加大对资源的消耗,还会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主要重化工业行业呈现向渤海沿岸集中的趋势,当众多重化工业企业在小范围内集中时,其污染物排放强度增大,这对渤海环境肯定会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因此,未来的重化工业发展对渤海环境的影响还将持续,生产废水如果处理不当则对渤海环境的破坏将加剧。

 

(三)城镇化加剧环境压力

 

由于城镇居民生活废水经管道排放,容易排入河道,入河系数高,污水处理规模和程度较低,导致城镇居民生活产生的废水入河量较大。随着城镇化率的大幅提高,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城市地表径流污染量也逐渐增加,城镇化将成为加剧渤海环境压力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到了快速增长阶段,三省两市提出的城市化目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高达到了90%(见表2)。以沈阳为核心的“五带十群”发展规划指出至2015年城镇化率要达到80%以上,这些因素将使辽宁城镇化在“十二五”进入加速发展期。

 

山东省“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发展目标为,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从农村转移出120万人口。河北省提出要进入全国城市化发展先进行列,未来的发展要把城市群作为主攻方向,构筑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两群一带”城镇化空间新格局,大力推进城镇建设水平。随着环渤海地区周边城市群不断扩大,渤海周边城市人口的增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发展趋势,居民生活废水排放将加剧对渤海环境的压力。

 

三、缓解渤海海洋环境压力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农业污染物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规模直接相关,而农业经济规模的发展壮大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农业污染治理的根本出路。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选择集约型、生态型、精细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降低农业污染的根本途径。畜牧业生产方面,逐步取消“一家一户”的养殖经营方式,通过建立畜禽养殖小区,将各养殖专业户在空间上集中起来,使畜禽养殖污染的面源特性转变为点源,实施污染物的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和循环利用。种植业生产方面,应完善和发挥有机肥与低毒农药使用的补偿机制政策,引导种植业生产向低成本、高利用率、低污染的模式发展。

 

(二)调整工业发展方式

 

根据相关规划环渤海地区未来的重工产业将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调整工业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走集约化生产、清洁化生产、低消耗高产出的发展之路将是降低工业污染的重要出路。一方面,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目前不仅在环渤海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一个供过于求的状态,同时由于该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特性,因此,该产业生产规模需要得到有效控制,并通过技术更新和企业重组等途径对冶金产业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品生产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工业污染。另一方面,石化工业属于资源消耗型产业,环渤海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在石油开采、储存以及粗加工方面有着竞争优势,但石化产业链下游工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不足,是典型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因此应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积极推进产品向高端化、精品化、专业化发展。

 

(三)提高污水处理规模与水平

 

篇8

玉米是陕西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20万亩左右,玉米总产量占粮食总产的50%以上,既是粮食作物,又是饲料和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陕西靖边县旱地玉米生产现状及特点

1.1 地理地貌特点

靖边县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榆林市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菱形状。总土地面积5088平方公里,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四季明显,适宜玉米种植,全县辖9个镇,13个乡,一个国营农场,214个行政村,六个社区,总人口31.56万,其中农业人口26.71万。

1.2 种植面积先抑后扬,单产与总产稳步提高

靖边县近几十年来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其次农作物是马铃薯,种植区域分为:水地玉米和旱地玉米,然而旱地玉米种植面积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57.8,每年种植面积逐步增加,产量也不断在提高;对于旱地玉米种植方式可分为:覆膜种植技术和无覆膜种植技术。旱地无覆膜种植玉米不仅产量低,而且玉米的耐旱性也比较低,所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近年来引进一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即覆膜),适宜于旱地玉米种植的一项推广技术。

表1近年来靖边县旱地玉米覆膜与无覆膜种植面积

及产量种植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旱地玉米无覆膜种植与覆膜种植近年来面积不断的增加,产量也不断增加,但是覆膜亩单产量比无覆膜亩单产量多,所以我们进一步大量扩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

1.3 旱地玉米选用品种与技术推广

“四个品种”:郑单958、榆单9号、陕单609、登海9号。

“六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高产耐密优良品种、宽窄行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机械化耕作技术。

“五个统一”:统一品种、统一密度、统一机具、统一施肥、统一精量播种。

“六方面作用”:创新性、标志性、引领性、跨越性、示范性、持续性。

1.4 项目实施中取得的成效

2009年在席麻湾乡参与指导旱作玉米全膜双垄沟技术6000亩,平均亩产620.3公斤,比大田增180公斤;到2012年参与指导实施旱作玉米全膜双垄沟技术1.2万亩,平均亩产达880.6公斤,亩增产394.8公斤,亩增效益868.56元,总增效益1042.3万元。

2 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及建议

2.1 项目资金缺乏

玉米垄膜沟灌技术推广工作科技含量高,全县适宜推广的区域大,由于农民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农民自筹资金能力差。所以,政府应加大该项目的投资力度,加速该项目的示范推广。

2.2 技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玉米、马铃薯垄膜沟灌技术的推广工作还在起步阶段,部分农户对关键技术环节还没有充分掌握,培训和指导农户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壮大科技队伍建设,加强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

2.3 农机具的农艺性差

现行研发推广的全自动覆膜机,播种机机体结构简单,不能播种、覆膜一体化,易损坏,适应性差,覆土少而不实,覆膜质量不高、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这些农机具直接影响着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2.4 现行的土地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项目实施中的机械化耕作,严重影响着项目进度的实施。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土地使用的整合、流转,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5 有机肥料短缺

多数农民不能按照项目实施标准增施有机肥,少数农民单一使用化肥,并且数量不足。建议农民加大养殖业,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

2.6 地膜残留大,土壤污染严重,农民用工量大回收困难。急需农机部门研发出地膜回收机械,减轻土壤污染。

3 未来发展趋势

地膜玉米双垄沟种植技术是在地膜玉米穴播基础上改进的又一新型种植技术,应把这一种植技术作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变穷困面貌的一项有效措施来抓,以促进旱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今后,要进一步通过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种植机械的研发及其施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集雨节水技术等的组装集成和配套应用,不断地提高这项技术的实用性与操作性,使这项种植技术为旱作农业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

陕西北部滩水地区主要包括榆林、延安等地区,其中榆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较大,根据部省市县及农业部门的积极配合,经过大量试验,积累了一些适宜当地种植的技术,比如地膜覆盖+良种良法+宽窄行种植+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综合技术,该技术的实施为滩水地区玉米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陕西北部地区总结出了一套玉米高产集成技术,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农业部门的不懈努力,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滩水地区玉米种植技术,该类技术不断成熟,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效益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对于农业良性循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未来陕西北部地区玉米种植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9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特点;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国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要求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种植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改善,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农业领域基础性机械设备在生产制造领域逐步展现了新的技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向。想要在未来一段发展时期内,保证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产业实现稳定有序的发展,必须清晰认知我国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产业在现阶段的基本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本文围绕这一论题,展开了简要论述。

1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事业的基本特点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业事业发展状态关注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投入执行,我国农业产业迎来了快速有序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充足的实践空间。在农业机械设备实际应用普及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我国当代历史时期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产业,也发生了较为深刻的技术变革,在传统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技术设备的发展基础上,以自动化技术、现代微电子技术以及仪器信息控制技术为代表的全新技术形态,接连被引入并深度应用于我国当代农业机械制造产业的生产技术版图之中,给我国当前阶段农业机械生产制造水平的提升创造了充分的技术助理条件。针对我国当代农业产业的基本发展环境以及基本发展路径特征展开考量,可以从中印证做好农业机械生产制造技术升级改良所具备的实践意义。为保证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实现,应当在积极开展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行业的技术革新和升级,并逐步加强我国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产业的绿色化发展特征,为我国现代农业的绿色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接下来本文划分几个具体方面对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事业的基本特点展开分析:

1.1自动化技术应用程度日渐加深,设备应用的技术效率逐渐提升

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产业同以往相比,最为鲜明的技术特征就是实现了对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引入和运用。而在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效改观了农业机械设备在运行使用层次的便捷度水平,现代农民在应用具备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只需预先完成农业种植过程中技术操作任务指令的程序设定环节,就可以保证相关农业机械设备实际启动之后,按照之前已经设定的技术指令要求,完成相应的种植技术目标,极大避免了以往我国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设备过程中的全程监督控制行为,节约了农业种植者的时间资源,保证农业种植者在运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具备更多的时间针对机械设备劳作成果的质量状态进行检验和确定,确保了我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改善了我国农业种植者的生产作业效率,节约了农业生产劳作过程中对人力资源要素的投入数量,节约了实际成本。

1.2充分减少设备使用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升农业生产事业的整体效率

伴随着世界性经济发展事业的有序推进,人类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应用和消耗,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可再生资源存量规模的不断减少,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周转数量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现代工业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实现造成不良影响。与此同时,由于人类群体本身在思想理念认知层次的局限性,尚未实现对工业生产制造,与现实自然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相互关系的准确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不能充分规避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过程中可能引致的资源环境过度消耗以及污染现象,不利于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伴随着近年来一系列具备绿色环保属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属性的全新技术形态,在我国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业的接连引入运用,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产业的设计,生产从业人员,实现了对我国现代农业动态化发展特征的及时关注,能够结合我国现代农业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出现对绿色环保生产技术属性的追求目标,做好在有机肥料、农兽药以及基本能源物资在使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技术属性的控制工作。在做好农业生产过程中必要物资投入对象技术应用规模控制的基础上,助力了我国农作物单位面积果实收获数量的有效提升,并实现了对国人基本农产品消费新需求的充分满足。通过在农业机械的设计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关注对绿色环保属性特征的实现和控制,是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生产制造领域的又一重要技术特点。

1.3减少设备生产制造过程对生产要素的浪费

在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产业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之后,能够有效改善和避免传统农业机械设备制造技术发展阶段的一系列技术缺陷和局限性。在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的发展特征约制下,农业机械设备产品在技术应用周期层次缺乏全局性,以及一致性。在农业机械设备到达设计预定的使用时间年限峰值之后,往往不能继续进行顺畅稳定的生产技术作业环节,并且我国针对这些已经到达使用年限的,或者是处于废弃闲置状态的农业机械设备往往也没有建构系统完整的回收工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产原料资源以及能源物质的大量浪费,同时这些处于废弃或者闲置状态的农业机械设备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压力。随着我国农业机械设备设计制造产业的技术发展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在废弃物资资源回收以及再利用方面的技术门类,正在逐步呈现发展完备的趋势,借助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回收工作流程,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已经能够对回收渠道获取到的废弃或者是闲置性、农业机械设备,实施零部件的拆解处理,并将拆解过程中获取的有效零部件,以及其他物质资源对象引入到新的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原料的构成体系之中,有效减少了我国传统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事业对物资和能源的消耗和浪费水平。

2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

2.1更多引入和运用清洁能源

目前我国实际应用的农业机械设备,其主要的运行动力来源大多是内燃机,而内燃机设备在运行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产生严重噪声污染、废气排放污染环境、以热能资源外溢浪费的不良技术特征,有鉴于此,我国技术人员在未来开展农业机械设备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逐步引入电能、太阳能、氢气、植物油以及天然气等具备可在生属性,或者是环境友好属性的能源品类,并逐步提升发动机等动力支持设备在环保技术性能层次的研究工作力度。

2.2保证设备零件便利回收应用

未来一段时期,在开展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工作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设备零部件具备的回收应用价值,可回收性程度以及回收获取后应当采取怎样的技术处理手段等问题,切实保证设备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材料,能够实现最为充分的应用价值状态。

2.3更多引入和运用环保性生产材料

生产材料的选取工作环节,是未来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制造工作准备阶段的重要组成环节,也是农业机械设备新产品在开发设计阶段的关键技术控制环节。在实际开展生产材料选取行为的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际选用的材料对象种类,尽量少选用或者是不选用具备有毒性、有害性以及稀缺性技术特点的生产应用材料。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好实际选取的材料类型对象的分类管理、废弃,生产边角料物质对象回收利用工作的实施流程安排,助力我国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目标实现水平的不断提升。

2.4保证产品零件具备充分的便捷拆卸技术特点

开展农业机械设备的设计工作,应当重点保证设备的便于拆卸与技术维护特点。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应用划分模块设计法,就是针对有限范围内的,具备差异功能状态,或是具备相同功能但是存在性差异的,拥有不同技术规格属性的产品对象展开针对性的功能状态条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系列化功能技术模块的技术设计处理目标,并通过对已经设计形成的众多功能模块开展指向性技术选择行为,完成具体农业机械设备的拼接式技术设计工作目标。

3结语

围绕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及发展问题,本文从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事业的基本特点,以及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两个角度展开了具体论述,做好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工作的设计和生产环节,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具备重要的现实助力意义。

作者:刘嘉玮 单位:西京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农业用水总量的90%以上被用于灌溉,由于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形式,我国农业灌溉用数量与发达国家灌溉用水量相去甚远。而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国年缺水量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300亿吨,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据201本文由收集整理1年数字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水资源短缺而少生产的粮食达到了400亿千克。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同时也作为水资源浪费大户,应迅速采取节水措施,综合发展节水农业,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损耗,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并保障农作物产量。节水农业是指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获得最大农业产出时,而消耗的水量最少。就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来说,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措施

节水农业背景下,应在农业种植中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2.1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

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首先要准确把握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分析好气候、特点以及水利条件:一)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气候属性,降水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光照、温度等选择合适的作物,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地貌地形特点并做好耕地的规划;二)水利条件。要结合现有水库、河流、湖泊合理规划灌溉方式,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地方政府应组织打造深水井,为旱作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合理选择农作物,做好需水量的分析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水汽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决定了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的不同,例如我国河北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棉花、花生、高粱、红薯等;东北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亚麻、小麦、玉米等等,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及未来趋势对现有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要发展节水农业就要减少水的无效损耗,因而应做好作物需水量的分析,供给作物充足的水分但同时尽量减少灌溉水的浪费。作物需水量除受植物本身和气候条件影响,还受土壤、排水、耕作方式等因素制约,而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又有所差异,因而做好需水量的分析对灌溉方式的选择和灌溉用水的确定十分重要。

2.3提升农业种植科技含量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需要运用多种农业技术,例如为了提升作物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应结合地区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需要针对当地作物特点采用和改进地膜覆盖技术;为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耕地的最佳含水量,需要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以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综上所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赖于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因而各地在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篇11

我国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动,其中,种植业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76.12%下降到2014年的70.82%,但是种植业在整个农业结构中仍旧占有主导性地位。与林业、渔业相比,牧业处于第二梯队,牧业的生产总值在全国农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处于21%左右。种植业与牧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几乎是农业生产总值的全部。近些年,由于国家林业政策的出台,林业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是逐年提高,2014年达到了7.38%,这一比例还有望在未来5年内得到提高。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不足1%,短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

2.农业内部结构转换速度与方向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涉及到的地理面积大,人口数量多,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速度还是相对缓慢的。2005年与2014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种植业、牧业、渔业与林业的比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以10为一个周期,对农业内部结构转变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林业是结构转变速度最快的产业,其次是种植业,牧业与渔业紧随其后。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林业的生产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受市场经济刺激的影响,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会进一步增加。由于种植业的面积广阔,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仍然占主体地位。

3.农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农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可以利用灰色关联理论来进行分析各个因素对最终结果产生的影响大小排序。

(二)农业外部结构变动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分析

1.农业外部结构变动现状分析

2004-2014年全国农业结构变化数据,在10年时间里,农业外部结构变动出现一次。在2004年以前,为“一、二、三”结构期,2004-2006年期间则变成了“二、一、三”结构期,2006-2014年,变为“二、三、一”结构期。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发生了改变,现在已经成为所占比重最低的产业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相关部门的注重,资金与社会资源都会流入到生产效率高、经济收益高、发展潜力大的产业中。如表3所示,我国农业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37.16%下降到2014年的24.77%。而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2004年的31.82%上升到2014年的45.17%。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2004年的28.08%上升至2014年的33.06%。

2.农业外部结构转换速度与方向分析

不同区域农业外部结构变化是存在差异的,例如,在江浙地区,第二、三产业为支柱产业,农业外部结构变化并不明显。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农业外部结构变化仍然是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由于地理位置所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对转换方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外部结构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换速度较快,以农业为基础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展现出强大的动力,而向第一产业转化的速度却十分迟缓。总体分析,我国农业外部结构的转换趋势是由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转换,产业结构转换符合经济学原理。

3.农业外部结构变动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农业外部结构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2014年,已经初步形成了“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已经成为了支柱产业,第二产业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民生产总值总体提升的情况下,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一产业升级,农业生产机械化、科学化、规模化成为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结合上述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来看,我国农业外部结构变动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体现于方方面面,与第二、第三产业交织于一体,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趋向于合理化。

二、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一)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面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现实情况,要着力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发展特色产业化农业。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就要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之间的关系,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石,统分结合,分层管理,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更的情况下,创建科学的土地流转机制,开始多形式的规模经营形式,开发建设家庭农场、家庭牧场以及家庭林场。发展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第二、第三产业。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要多举并重,统筹管理,因地制宜,以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为契机,促使农业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同时,适应农业外部结构转换,在种植业、牧业、渔业与林业多方面发展的同时,使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实现有效的融合。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需要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农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效融合为核心展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将农产品品质的提升、数量的增加、效益的增长综合进行衡量,促使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到相关产业中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制定长期计划,根据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展开。农业品种结构要按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农产品数量控制依据经济收益进行调配,劳动的配置也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渠道来实现。因地制宜地做好产区布局,既要抓种植业的产量和质量,也要大力推动渔业、林业、牧业发展,形成配置合理、效益明显的农业内部结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

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财政直接投资、专项贷款或财政贴息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促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企业兴建中。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使科学技术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提升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含量,显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也是促使农业经济取得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投资环境,给农业中各个分支产业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

篇12

1.1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农民节水意识不强,科学的节水灌溉制度尚未建立,生产上对各类农作物灌水次数、灌水时期、灌水定额等缺乏可操作性较强的科学指标。目前由于经济水平及农业技术人员的限制,一般的农民对灌溉知识不了解,只知道要让作物有充足的水分,就尽量多灌水,但是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超量灌水不仅造成浪费,无效消耗高,而且经济效益低下。

1.2 节水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现有灌溉工程主要是土渠输水,田间的灌水方法大多为传统的大水漫灌,且由于田间灌溉工程设施不完善,沟渠规划不合理,入地流量不适宜,灌溉措施粗放等原因导致水资源流失现象较为普遍。加上许多设施年久失修,效率低下,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另外,资金投入不足,许多成熟的先进节水技术如膜下滴灌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影响了节水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1.3 管理薄弱、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灌溉管理问题尽管年年强调,但少有改善。基层灌溉管理机构实行自负盈亏以后,不少地方把多种经营赚钱作为管理单位的主要工作,灌溉管理反而成了副业,加上社会治安不力,灌溉设备常被破坏,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损坏严重,由于经费短缺无力更新修复,灌溉效益日渐降低。

2 我国节水农业灌溉发展趋势

2.1 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与节水农作制度的建设将加速发展

抗旱节水农作物品种不仅具有节水抗旱的突出特点,又具备稳定的产量性状和优良的品质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重要的节水增效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作物抗旱基因的发掘和分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对改善农作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效率,提供农田水利利用率产生重要的作用,是未来农业节水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2.2 水权水价制度将逐步完善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运行机制,将强制性节水和效益引导型节水合理结合,运用水权制度规范和调节农业各类用水户的行为,增强价格杠杆在水资源供求关系中的调控作用。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权流转、水票流通”的管水方案,通过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制定《章程》及各项管理制度,以核定的土地面积为基准,将水权分解到用水户头上,为用水户发放水权证,用水户根据各自的分配水量购买水票。配套完善量水设施,准确计量灌溉用水。通过发挥协会在灌水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田间渠系工程的有效管护,转变农民群众的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效益,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适时适量,有计划地科学用水,优化灌溉制度。实行定额灌溉,加强水价和收费管理。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多部门间的配合下,保护水资源,合理调配水源,实施灌区优化配水技术,地面地下水联合优化运用,做到充分拦降水,优化配置地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保持利用土壤水,搞好四水转化。

2.3 农业种植结构将逐步优化

以增强农业节水抗旱能力,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为重点,坚持关井压田、种植结构调整和推广配套节水技术并重的原则,加强农业内部节水工作,挖掘现有水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把调整与水资源相适应的节水高效种植结构作为农业内部节水增效的首要任务,依据当地水、土、光、热资源条件,以水定作物类型,以水定种植规模,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和模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种植面积及模式。调整优化种植作物和品种结构,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使作物生长需水期与雨季同步,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

2.4 节水农田水利设施将加快建设

篇13

第一次培训,开阔了思路

张波36岁,重庆涪陵区龙桥街道北拱社区人,之前一直在外地当菜贩。由于生意越来越难做,2007年他回家开始种蔬菜,凭着自己在贩菜中学到的一些种菜技术,张波颇有自信地种了20多亩地的蔬菜。果然,他种出的茄子、丝瓜等蔬菜很好销,这为他带来了不错的收益,很快他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菜农。

2008年8月,涪陵区农广校牵头组织了首期示范创业培训班,龙桥街道推荐张波参加。培训课堂上,有多名专家和教授讲课,还有几位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培训课堂上除了传授如何开展蔬菜种植、行业的发展趋势、蔬菜病虫害的防治等业务知识,还重点讲授了自主创业方面的知识,比如创业计划书的编制、商务谈判技巧、工商扶持、相关法律知识等。

对张波而言,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除了那些非常实用的技术,还有老师们精辟的论述、企业家们的成功案例再现,尤其是后者让张波备受启发。培训结束后,他创业激情高涨,将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到了60多亩。

张波并不是盲目扩张,他根据专家的思路,对当地蔬菜市场作了深入了解和分析,认为涪陵市场上缺乏本地的优良蔬菜,而本地的菜农又缺乏专业技术。2009年,他做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成立了名为“中坝”的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吸纳菜农成为社员,将自己的优良品种、种植技术传播给他们,逐步做强蔬菜产业,带领更多的人发家致富。

合作社成立之初,便吸引了15户蔬菜种植户加入,每户种植面积都在20亩以上,合作社蔬菜总面积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张波就带领大家不断提升亩产效益。合作社成立以前的2007―2008年,蔬菜种植户每亩产值大都在4000~5000元,最高也没有超过7000元;合作社成立的当年,亩产值就攀升到了8000多元;到了2010年,亩产值突破了万元大关。

第二次培训,提升了管理能力

要是没有2008年那次创业培训,可能就没有中坝蔬菜合作社,张波的事业也可能仍停留在单打独斗的阶段,蔬菜种植效益也不会有这么大幅度的提升。但他也深深地感到,事业发展越快,自己的知识以及管理方面的能力愈显不足,觉得力不从心,他希望像第一次培训那样,能再有机会学习提高。

恰逢涪陵农广校2010年蔬菜专业示范性创业培训开班前夕,张波第一时间赶到龙桥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向中心主任付严培表达了非常想再次参加培训班的愿望,并说了一大堆想要参加的理由。

按往常的规定,张波已经参加过一次培训,不会再次纳入培训之列。但考虑到他求学心切,付主任答应了他的请求,张波有幸第二次参加了创业培训。

这次培训换了另外一批老师,既有高校的博士、教授,也有市级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还有本地的知名农业专家。学习的内容也更为丰富,除了创业知识,还有农资常识、引种知识、农业现代信息技术,无公害产品的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以及产业扶持政策等。

对于需要将蔬菜事业再上一个台阶的张波来说,第二次培训意义非凡。如何进一步扩大规模,如何规范化管理,如何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等培训内容,让他醍醐灌顶,事业发展的方向变得清晰起来。了解到一系列惠农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后,他发展的动力更大了。

培训中还向学员们推荐了涪陵绿杨溪农业园,这是一个方圆60平方公里,土地1.5万亩,按高标准农田要求投资建设的农业园,园区内的土地整治、道路修建、水利管网等基础建设已由政府相关部门提前做好;种植户可以入驻此农业园区,10亩地以上的种植户,每亩还可以得到100元的财政补贴……

农业园的好处很多,各方面的条件都更有利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张波惊喜不已:这不正是自己提升事业发展台阶的大好机会吗?要把这个好消息带回合作社,和大家一起谋划将来。

通过实地考察后,种植户们陆续与农业园签订了合约,张波第一年就租地300亩,并打算未来2~3年内扩大到500亩的规模。他觉得这事很靠谱,因为现在他更懂蔬菜这个行当,更懂管理,更懂创业!张波心喜,没想到创业培训班学到的知识,这么快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有专业技术,有管理能力,也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万事俱备就差行动。

谋划“飞得更高”

以前是想到哪就做到哪,出现问题临时抱佛脚,通过两次创业培训,张波有了风险意识,有了规划的概念,这些意识和概念帮助他在入园之前就做好了详细的计划,他的分析也头头是道。

首先考虑规避市场风险。品种选择人无我有,少选或尽量不选市场过剩品种。今年上半年,丝瓜、甜玉米等,只要抢好季节,提前半月上市,可卖个好价钱;下半年的白菜、萝卜等蔬菜,因受去年好行情的刺激,播种者增多,则不宜赶趟。

其次是找准发展方向,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培训,张波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把握,尤其对现代农业有了深入了解,他将发展方向定位于现代农业,希望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再次,搞好市场营销。市场营销不是简单的联系零售商,也需要系统的管理方法,才能将营销做扎实,业务发展才能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