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管理学习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管理学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管理学习

篇1

首先,要毫不动摇的狠抓人力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在于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使其为企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者不在于他像关羽一样“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也不在于他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重要的是他能否找到和使用好这样的人,即识人用人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发展远景。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刘邦用萧何、张良、韩信,建立汉朝后曾说过,我管理不如萧何,计谋不如张良,领兵打仗不如韩信,但是我成功了,因为我很好地使用他们,大家都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

多种经营企业必须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强的职工队伍建设方针。一方面要继续面向社会,广开才路,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对在职职工要积极培养和关心,实现“三留人”,即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另一方面,对现有职工队伍进行强化培训,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不断挖掘其潜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信任是基础,事业是平台,利益是杠杆,感情做纽带,一个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牢记这个用人方略,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竭尽全力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其次,始终如一的开拓、经营市场,培养核心竞争力求生存。

市场,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占领多大的市场份额,开拓多大的领域,从一定程度上说,证实着一个企业发展的实力。所以,如何开拓市场、经营市场显得尤为重要。电力多经企业具有行业性的显著特点,开拓市场也必须依据行业特点逐步实施。

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它不仅指某种独特的产品或技术,还包括销售渠道、顾客服务、顾客群、品牌、资金以及研发能力。一个企业不可能拥有所有这些能力,但它必须发展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战略的焦点,它必须形成理念,并体现在核心产品上,获取高于竞争对手的质量水平,并能移植到各分支机构中。

具体到多经企业要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首先应如前所述的分析我们的生存环境、竞争优势、竞争弱势,然后扬长避短,定位自己赖以生存的市场,建立围绕该市场运作的机制,该机制能够激励全体员工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进行运作,并且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运作机制自然会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开拓市场,培养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存。针对电力多经企业内部市场越来越小的生存环境,必须加大外部市场的开拓力度,采用多种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例如市场开拓、企业收购、兼并或联合开拓等形式。积极增加电力多经企业对外创收。切实抓住国家开发西部等有利环境,抓紧研究并制定电力多经企业发展战略,加快多种经营和各种产业发展步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市场的重新定位,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股本结构,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后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认真调查研究市场,积极开拓市场,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用市场适销产品去占有市场,开辟新财源,打开新天地。企业光守是没有出路的,必须不断在市场的发展中壮大自己,在市场的变化中否定自己,商场中没有长胜的将军,只有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去把握市场的脉搏,建立与市场合拍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三,明晰的产权关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篇2

目前的企业管理体制,已经广泛得到实行。它是按照企业的发展需求已经内部的明确分工,分成了三大机构:决策机构、行政机构、职能机构。在每一个模板中又成立了多个部门单位。这样的科层制的组织形式中,在高层的管理者可以对低层管理者,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低层管理者必须服从上级的合理安排。

1.传统科层制企业管理体制的特点

(1)在企业的内部分工明确,明确每一个工作的岗位职责;(2)在组织内部的运营工作具有统一性、协调性、系统性、制度和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3)每一个组织由上到下的阶级观念比较强,形成了可遵循的指挥体系;(4)在管理工作中的职员必须公私分明,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中;(5)职员不能任意解雇、招聘、组织人员,人员的任用、提升都必须经过技术专家的意见。

2.统企业管理体制的劣势分析

这种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是以等级为基础,以命令的形式进行控制的。所以在企业内必须分工明确,每个员工都需要遵循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作的领域和职责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科层组织形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生命力。另一方面,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1)在人员的沟通、协调和检查方面的,都增大了成本。一般情况下,一个管理者的管理规模成员是10人左右。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组织层次的提高,这样的管理结构已经不符合公司的发展趋势。第一,造成沟通成本方面增加的局面体现在企业内部组织层次的增多,信息的渠道增多和时间的延长,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去了真实性和实效性;第二,指挥线过长,管理的多方面需求,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让管理的对接工作不连贯,责任不明确,增加了没必要的协调成本和检查、监督方面的成本等。(2)无法为企业创造最高效的工作效率和运营利润。科层组织结构没有完整性和连贯性,把管理过程分割给各职能分部门负责,而每一个部门就只专注与自身的工作进展和本部门的利益,忽略了与其他部门的紧密联系,所以经常会出现以大失小的情况。导致各部部门没有一致性,管理成本不能集中化,降低了这种组织相应的调节功能。其次是系统的工作流程分割成不同的岗位,没有充分发挥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每个岗位的工作是呆板而独立的,有些职员只能进行流水线的作业,无法发挥个人的自主决策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3)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这管理组织失去了灵活应对的能力。科层组织的优势在于对可以预料的常规事态进行有效管理。市场是变化莫测的,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增强,需要多功能的服务和多样的产品。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常规事情将日益减少。科层组织赖以存在的物质技术基础日益消失。科层组织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它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学习型企业的特点及优势分析

1.学习型企业的特点

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信息知识爆炸时代,学习型企业的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的特点非常显著。(1)在管理组织方面:工业时代的管理都是垂直型“金字塔”结构。它以等级为基础,权力十分明显。现代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则,却是以共同进步为原则,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学习的组织形式具有很好的弹性效果。(2)管理内容方面:工业时代的最大成分是以人的行动和生产工作标准化,现代的学习型组织管理是以人才的竞争为核心,坚持可长久发展的创新战略。(3)从管理策略来看,工业时代的奖罚制度分明,只注重生产的效率;现代的学习型组织多数是以学习为动力,实行以快变求胜的柔性策略。

2.学习型企业的优势

(1)组织结构具有扁平化的特色,代替了垂直型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距离,提高管理效率。简单化的组织结构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组织体结构,全面发挥管理的功能,管理的信息多渠道多样化。学习型企业在管理层方面精兵简政,缩短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2)优化了企业的内部流程。工业时代都是以命令和控制的形式为主,内部的流程十分单调,使人们的的付出和收获成了反比。当今的企业管理,企业流程的工作顺序包括和很多流程,流程设计十分科学合理,让人员可以进行同步工作,减少成本。利于人们树立创新的工作意识,形成全新的服务理念,不断自我超越,突破工作成果。(3)过去的工业时代的管理都是片面地追求产品的数量和运营的利润;而现代的企业管理都是追求创新,以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为宗旨。现代企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工作,提高市场的应变能力。在工作小组里,设计师会、工艺工程师、市场经理、财务经理都会同心协力工作,符合客户和企业利润的要求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从市场到批量生产前所有单个任务整合成一个程序,可以对变化着的外部市场环境作出灵活反应。(4)工业时代管理以物质资源为主体;而现代的企业都是以最新的知识信息资源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基础,管理工作的职能综合化,以“理”为主。

三、结束语

“学习型企业”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在我国的企业中运行的效果非常好,发挥了主体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社会各方面的变化突飞猛进,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等.变革之舞[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篇3

我们通常所说企业,一般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企业管理是指,由企业经营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引导着整个企业的发展道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管理概论》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也只是了解一点点而已。但是,即便是一点点也使我认识到很多问题。

不得不说,通过了解,中国的企业,甚至整个企业界都有一种从众性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四、领导素质比较低;

五、企业缺乏新机制。

这种现象是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出现而出现的,短期内是不可能消除的,甚至永远都不可能消除,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又不全是坏事,至少起到鞭笞企业的作用。

还有,近几年来,“人性化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多地被国内企业家所重视,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管理模式之一。但是,人性化管理也是一把两面刃,稍有不慎,便会走向极端,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有些企业推行人性化管理后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比如创造了一个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加强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团队合作,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些企业则不然,它们恰恰在人性化管理思想的误导之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然而,不论怎么说,企业的发展都是靠企业的员工打拼出来的,“以人为本”这个道理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篇4

一、企业管理模式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运用企业模式的理念。企业管理模式与大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含有诸多相同点,组织传统的学生活动时,通常采用自上而下、逐级授权的模式,形式单一,缺乏新鲜创意,学生的自主性与灵活性较低,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加不利于管理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果。要将企业管理模式中一些成熟的、实用的管理方法与大学生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适合当代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新管理模式,得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对于研究企业管理模式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可以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效率化。对高校的教育改革加以完善,优化资源的配置,极大的促进培养模式的改进。

以企业模式为基础,利用有限模式的有利因素,结合学校、学院、班级的背景,联系自身的实际条件环境,综合制定属于自己的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应先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企业,需先融入企业文化。争取做到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精神一致、内容相似、价值取向相近、行为准则相似。再者,从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生角色的转换成企业的职工,主要是对学生管理素质的考验。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素质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次良好的就业机会,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要重视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引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不仅让学生的专业得以成长,还要在心理上成为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效率管理,培养学生时间管理素质。其次,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细化管理,培养学生程序执行意识。再次,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培养学生制度遵守素质。

在班级的管理中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化、友情化、温情化的管理模式,有时甚至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终究被管理的主要对象还是有主见的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思维,所以完全讲制度也是不行的。

实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工程。现在学生管理工作也要多种类、多类型的进行分类,要根据学生本人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经济特征和其所处的环境相应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网络上与学生做朋友,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对于班级的管理活动、管理制度进行明晰,真正做到管理网络化、制度化,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的影响力,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学生对学生服务意识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学生工作不仅仅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自身找到在同学中的认可感存在和荣誉感。

二、企业管理模式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地方,还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唯有通过各种管理模式,指导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以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准备工作。因此,引入并运用企业管理模式在大学生涯中,让校园活动与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企业管理模式培养的最佳平台,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尽早适应社会激烈竞争有着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大学校园里,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是工作繁重,职责泛化。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必须更新观念,改变管理策略,除了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外,还要倡导学生自我管理。引入成熟的企业管理模式,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发挥每个同学特别是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荣誉感,树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宗旨,发挥广大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的有效措施。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合作意识薄弱的现象已经成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企业竞争中,唯有强强联手,共赢合作,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这些理念与管理模式借鉴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我国高校学生教育改革意义重大,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基于人的本性以及以人的发展对重点,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思想出发,加强校园文化气氛的渲染。对老师和学生实行人本化管理,为老师工作和学生学习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一切以师生的发展为主,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钱颜文,孙林岩.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J].管理工程学报,2005(02).

[2] 黄秋玲.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Ⅱ[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2):78-79.

篇5

二、以市场为导向,定位企业管理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造就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和部分专门人才的任务,它和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其毕业生绝大部分要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这类工作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过硬。企业管理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知识,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及企业模拟综合实训起着基础性作用,结合高职学生培养层次,其定位应根据学生的就业面向和服务领域,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在管理知识、技术、方法传授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学内容上应以企业管理原理为主线,以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内容等作为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企业外部相关环境、企业制度、企业法律,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般管理方法;在能力目标上,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素质目标上,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强化企业管理课程学习的应用性目的,遵从“以从业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头脑中对企业、企业运行模式和企业管理有感性的认识,形成企业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原有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潜力,使其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员工的基本素养,为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企业管理课程主要教学模式探索

企业管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企业管理课程定位后,其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又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组织实施环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及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在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行之有效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带人特定事件的场景,深入角色,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方法理解的一种教学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管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采用案例教学,应先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各种不同环境下管理方法的运用,从中掌握理论知识的精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也可以在模拟决策者的过程中,不断校正行动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决策质量和水平。

案例教学法是企业管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法,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是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此,在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案例要适当。在案例选择上,应遵循所选案例符合教学目标、难度适宜、适用性等基本原则,贴近学生专业实际,精选一些内容丰富、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案例或本地区学生较熟悉的企业管理实例。如,在学习“企业文化”时,可引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实例;在学习“质量管理”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著名的海尔总裁张瑞敏忍痛砸洗衣机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二是合理组织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中,教师属于引导者,同时也是教导者,刚接触案例分析的学生可能还比较茫然,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渗透一些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多样化、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自己发现可运用的知识点有哪些,等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自然、明确地掌握教学内容。三是评定要恰当。企业管理中每个案例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同时问题本身本无唯一正确答案,因此,案例分析的评定没有所谓的绝对标准,而应依据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及工具的应用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判定。

(二)讲解管理故事教学法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谈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事情,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那些深奥的理论或法则,而是一些鲜活的故事。管理学界流行一句话:“管理靠案例,文化靠故事”。案例是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们研究的对象,而故事则雅俗共赏,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成功的管理者都是会讲故事的人。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喜欢讲故事,他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情况讲述不同的管理故事,就构成了一部汽车业“工作哲理大典”;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也会讲故事,他凭借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征服了很多人,为联想赢得了无数的机会。同样,一个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也应该是讲故事的高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企业管理的知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境模拟又称“角色扮演”,是目前招聘测试中常见的一种方法,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设计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然后将被测试者安排在模拟的环境中,要求被测试者处理设定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其处理方法和效果来评价其心理素质和潜在的能力。企业管理的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从各个模块中抽取,如,财务管理模拟、生产活动模拟、人力资源招聘活动模拟、决策会议模拟、市场营销活动模拟等,教师可以就某一管理主题,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扮演其中的管理角色,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应用所学的管理知识,更好地掌握管理的方法与技巧。情境模拟教学通过让学生扮演其中的管理角色,使实践活动更真实、更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情景模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脱离的现象,将学生与教师更好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实践体验教学法

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管理思想、职能、原则、方法等必须联系实际,通过企业实际的场景体验,才能使学生的管理知识技能更加深人和牢固。目前,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实践体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课程教学中,由教师联系学校周边的企业,分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真切感受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企业文化、工作流程及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等,通过接触企业各层面的人员,了解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工作与职责。二是通过企业管理知识全面系统的学习之后,利用假期,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工作实践当中,学以致用,加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知识的运用。

(五)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决策性方案和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在讨论中,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章节内容还可以采用研究性教学,教师可先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问题或单元,向学生阐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随后让学生自主成立研究小组,用随机的方式各获得一个单元的任务,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主收集、整理信息,让各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通过讲授或多媒体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该组学习的主要成果。之后,由其他小组和老师提问,该小组同学回答,对不尽完善处,教师可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归纳。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更充分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看似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在准备资料和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发现、产生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一一作答。因此,教师必须深度备课,研究与任务可能相关的所有领域和问题,以便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更好互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篇6

1.生产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要求。制度是学习型企业改革和创新的基本保证,对标准化的制度要求很高。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制度在管理方法、管理业务、生产过程、生产操作、数据资料等方面都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促使生产和管理的有序化。学习型企业要求的制度标准化,在具体的生产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各种规章条例、作业标准,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条件下,进行作业操作。

2.生产管理组织的“以零件生产为核心”要求。“以零件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是在以零件为单位对生产中编制计划、设计工艺、生产组织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在形式下的生产,企业各个生产阶段内部及其各阶段之间生产物流的单位是一致的,即均以零件为单位。以传统的“以产品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形式相比,“以零件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克服了生产物流之间的脱节现象,促使了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之间信息的流通,保证生产的有序发展。

3.生产管理结构的个性化要求。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满足客户需求和适应市场发展为基础,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对产品品种、价格、质量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因此,学习型企业逐步舍弃了传统的大量生产方式的产品结构模式,建立起了个性化服务、小批量的结构方式。

4.生产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生产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以“拉动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管理。所谓“拉动式”是指对企业各环节的生产,进行下环拉动上环,消除整个生产过程中一切松弛点,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方式下的生产管理,保障了能以最高效的速度和质量给市场所需要的产品,降低储存率,实现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化发展。

5.生产管理手段的技术化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企业经营生产带来新的活力。尤其是CAD、CAM、MRP、CAPP、FMS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和生产的效率。同时CIMS技术的应用,促使企业产品开发和设计、经营策划、生产制造和营销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并灵活的适应了市场变化的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以学习型企业模式下,才能实现生产与经营、管理与制造的一体化发展。

三、创新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策略

1.处理好生产准备、操作及控制系统的关系。学习型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包括了生产准备系统、生产操作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因此,在创新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时,必须处理好这三个组成系统之间的关系,保障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丰富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系统,促进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2.处理好企业制度、管理及技术创新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学习型企业的发展,过度的注重了制度创新,而忽视了管理和技术上的创新,这对学习型企业创新生产管理模式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政策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制度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技术来研发新的产品和生产方法,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以企业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学习型企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通过不断吸收和引进其他企业有效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以供企业和个人的学习,提高企业的经济活跃度。因此,企业在引进其他优秀生产管理模式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如对那些资金雄厚、计算机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可以直接引用ERP模式;对一些制造业企业可以先引进JIT思想,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继续推行ERP模式。

篇7

企业管理教育者和学员这个受教育群实现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环境,只有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就能够很好地构建一个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对于企业管理的教学,需要注重体现大我以及大爱的意识,而构建这种共同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所产生的互动式情境,才能够产生较佳的教学效果。从教育哲学层面来看,企业管理教育模式的共同体的形成基础就是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充分突出教育者的主体特性。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的实现需要将诸多组织机构进行互动,让企业管理教学模式进行社会生活化,让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紧密地贴合学员的生活实际,而不能够仅仅限制在课堂上,更要将其纳入至广阔的社会空间。通常而言,构建良好的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需要从规范、情境(Context)、互动、共识这些层面开展。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的重要要素,想要提升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就需要创设可以互动的教学情境,对此培训老师需要紧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合理的互动情境来激发学员参与互动。当然培训老师也可以鼓励学员在课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导演相应的情境,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员的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让学员进行情境的创设,培训老师在其中要起到引导作用,因为部分学员可能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透彻,那么就有可能不能够很好地阐述这种情境,自然就难以深入领悟这些知识和内容。

(二)加强规范

根据交往行为理论,也就是说,利用交往理性来置换工具理性。任何交往活动中的个体在实施任何语言行为时,都必须要满足下面三个具体要求:第一,能够说出可被理解的东西;第二,可以提供相关的东西去帮助理解;第三,因此使之个体自身成为可理解。这是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前提。从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来看,就需要科学应用互动式理性观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据此形成一种规范,能够让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出社会的现实,通过这种交往理性理论来让整个互动式教学变得更加规范。

(三)加强交往互动

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延伸至对人的教育,无论是培训老师还是学员都会长期处于这个互动的共同体之中,进而形成一种互动式的情境。培训老师和学员的交往互动除了基于教学内容的互动之外,同时在课余以及课后,同样也可以产生良好的互动性。另外,交往互动的形式可以实现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电话、对面交流之外,还可以基于互联网加强培训老师和学员的交往以及互动,通过这种交往互动让培训老师和学员这个共同体变得更加牢固,进而为进行互动式教学提供重要的基础。

(四)企业管理的共识

在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应该将共识纳入进来,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形成和人的思想发展、精神共识等层面密切相关。而通过企业管理的互动式教学,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共识,进而不断提升自我。互动式企业管理教学模式也就是基于互动,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共识,进而让学员产生一种感悟或者体悟,并最终可以实现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心灵对话,引发学员和培训老师的思考,进一步还可以上升至精神家园的构建以及回归。

三、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创新策略

由于企业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更加注重做人的教育和培训,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很难让学员产生良好的体悟,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虽然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互动教学方面不知道紧密结合时代进行创新,那么也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优化及创新:

(一)充分利用网络来创新和优化互动式教学模式

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虽然被越来越多的培训老师所重视,可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培训老师的影响同样非常深刻,培训老师的教学思维的转变还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开始在社会上逐渐形成,而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互动性。这就可以借助利用网络来倒逼培训老师的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比如互联网上的公开视频课程就能够发挥出培训单位的第四种功能,也就是进行文化的传播以及传承。在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培训老师既要扮演者导演的角色,同时还需要担任编剧的角色。在案例分析中,培训老师还要对整个课堂进行良好的控制,特别是和学员进行互动的环节,培训老师不仅要做到在课堂上和学员进行互动,同时还可以借助于网络和学员进行互动。当然网络视频也不能够完全地取代培训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不过网络互动却能够让培训老师不由自主地构建互动式思维,并在教学中应用这些互动思维。互动式的企业管理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互动式情境平台上主体之间的企业管理教学。从这点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不能够独立于企业管理教学模式资源,需要共同创造企业管理教学的模式成果。在互动式企业管理教学中,互动转变是一个共识,成为主体之间分享企业管理教学模式及经验的具体途径。这点和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显然

存在着差异,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注重外在性,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则能够将准则、规范、知识和学员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紧密的联系。 (二)主体之间积极互动实施体验教学

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证明,在参与这个教学的主体在受教育过程中会有两个重要的培养内容:一个是理论教育;另一个是实践教育。对于理论互动式教学模式而言,更多体现出主体之间的互动式的理性教学,此时培训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平台为课堂。而且在理论教学时,同样要充分体现出互动式教学的精髓,注重实效性的提升,让企业管理教学模式主体的认知环节可以受到良性的影响和作用。从互动式技能实践教学层面来看,此时更多体现在企业管理教学模式主体的自我践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存在着重性特征,需要中长期的累积演示,特别是学员主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企业管理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管理人的思想和方式,在企业管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管理关系可以当成主体间的关系,此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师生和学员之间的关系,而是要将其当成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三)促进讲师和学员合作信任基础的形成并进行合理的互动式教学

篇8

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的共同特点:

(一)在步入校园的时候,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为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而这之前的教育与现在的大学教育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二)他们从高中直接进入到大学,开始接受新的知识的培养。对一切的新鲜事务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开始慢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的选择就是他们发展兴趣爱好的第一步。但是由于在报考大学对一些专业了解的不够深入,可能真正进入大学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理想的专业不相符合,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很多学生在大学这段时期,都还是属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接触的面广、深,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所以需要正确的方法才能对他们的想法进行引导。

(四)学生学习的专业就是工商企业管理,对于学生来说,面对的以后大环境也是企业本身。但是由于对企业这个大环境的陌生,学生对于企业实体环境还处于一个模糊概念。那何况于企业的工作,更是知之甚少。这也也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内容和要求。

二、教学方法上,应讲究社会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教育部的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倡工学结合,就是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按照企业的需要对学生开展相适应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也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培养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目标。这就决定了学生所处的课堂除了学校的教室,还有企业的这个大环境内,因此,在实际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上也应从两个角度去考虑。

第一,理论和职业技能两方面内容的教学方法。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些就业方向: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基层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秘书及文职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的操作、维护、管理与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等。决定了在理论方面,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需掌握企业管理一些基本和基础的理论知识。在相应的教学上,主要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和讲授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过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物引导法、实验教学法与合作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情景式项目教学、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课堂讨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在职业技能教学方面,结合现在学习的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下厂锻炼实习的机会。也可以模拟工作中的真实场景来进行教学。同时,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除了这些专业技能也就是硬技能的培养,教师对学生还要注重软技能的培养。软技能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在软技能培养方面,教师通过以身作则的个人影响和介绍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的间接影响,以及通过介绍一些理论知识和企业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守则等全面的去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职业特性、技术要求、岗位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篇9

2.实践性原则。

它是指课程内容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去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为此,我们明确要求课程标准应包括能力训练情景。每个能力训练情景项目必须目标明确、程序科学、效果可检测。这是贯彻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根本所在。

3.协调性原则。

它是指各课程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时间顺序上应相互协调,力避相互任意重复、倒置等不合理现象。由于历史的以及现实的种种原因,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顺序安排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为此,我们对本专业所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与协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所学课程进行科学分类。我们将所学课程按照其作用地位不同依次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四个类别。在这四类课程中,排在前面的为排在后面的起着支持服务的作用,因此,它们在教学时间上也是依次先后实施的。二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各课程类别中分别设计不同的课程。如: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设计有入学教育、军训、大学英语、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有企业常用应用文写作、管理学基础、企业统计理论与实务、企业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基础等课程;在专业技能课程中设计有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劳动与社会关系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会务组织与管理、顶岗实习等技能课程;在专业拓展课程中设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实务等课程。三是全面清查落实课程内容的协调性。包括清查并处理各课程中已有的内容重复、不适用、位置安排不合适等等问题。

4.校企合作开发原则。

它是指课程标准的开发建设必须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相应业务专家共同完成。这是确保课程内容实用性的有效措施。为此,我们要求各课程标准建设小组成员中必须包含两名以上行业企业的相关业务专家。其中,校外专家主要负责课程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确定,校内专业老师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考核设计以及资源建设等。通过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让我们全面准确地掌握社会、企业对该专业学生在知识、技能与素养方面的要求,为我们科学设计课程学习目标、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提供重要依据。

二、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设计

在高职层面,对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内容结构直接决定着其规范的范围,也就直接决定着其作用发挥的大小。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课程标准的规范与指导作用,我们将设计课程标准内容结构的指导思想确定为:能较全面规范并指导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即新开发建设的课程标准既遵循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思想,又不拘泥于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内容,而是指导范围应更广、指导作用应更强,更加实用。为此,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最终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确定为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设计、考核评价、资源建设、其他说明等五个部分。其中,课程基本信息是课程标准的前导说明性内容,包括课程代码、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建议学时(包括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等;课程设计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学习内容设计、能力训练情境设计,以及实施进度安排等五个部分。而且,这五个部分具有较严格的先后逻辑顺序。其中,课程学习目标是最核心的内容,其他内容都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排序第一。

其次是课程学习内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载体。再次是能力训练情景设计,它是围绕能力目标实现建立的以案例、项目、任务等为载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是学习领域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最后是教学进度安排。它是对课程全部教学内容以每次教学活动为单位所进行的具体内容与时间安排。考核评价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它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内容的规范与指导。包括课程考核所应关注的重点、采取的方式、分值分配以及合格判断标准等。资源建设建议是针对课程教学所需的资源(如:教材、课件、教案、习题库、试题库、网络资源等)所提的合理化建议,是课程学习的重要补充说明。其他说明是指对课程标准的建设和使用需要说明而在前面又没有说明的内容进行的补充说明。这部分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有可无。

三、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步骤

通过实践总结,我们以为,将课程标准的建设步骤确定为以下六步较为合适。下面以《企业统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为例加以说明。第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几个定位。一是明确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统计管理意识与能力,属于应用能力训练课程。二是明确本课程的应用方向。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定位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岗位,本课程的应用方向即为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所涉及的统计实务。这两个定位实际上就决定了课程学习内容的选取和学习情境设计背景。第二步,与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岗位的专家人员一起研讨,他们在工作中所需的统计知识、能力与素养,从而形成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第三步,围绕有效实现已确立的统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设计本课程的能力训练情境项目及其实施步骤。第四步,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该安排以一次教学活动为单元,将全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进行分解,并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进行安排。第五步,设计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案。第六步,明确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四、课程标准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想开发建设出一份较理想的课程标准并非易事。我们通过一年多时间,以及多门课程标准的建设实践,对此深有体会。我们以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到位缺一不可。

1.领导要高度重视。

领导重视是课程标准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领导要制定专门的激励政策,一方面对积极参与、成果显著的,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另一方面,对消极被动、应付甚至事不关己者,予以物质和精神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老师对课程标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老师参与课程标准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可以规范课程标准建设的管理工作,使之健康有序推进。反之,如果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就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设工作自然也难以开展下去。

2.专业带头人要能扎实推动。

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作为课程标准建设的主要执行人员之一,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动落实课程标准建设项目。同时,他还要有较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能科学带领并指导团队成员开展课程标准建设,确保建设实效。如果专业带头人只是承担一个传话筒的作用,对于到底如何建,建成什么样等具体问题没有任何意见,那么具体从事建设的老师就会无从下手,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要么就是建得五花八门、要么就是随意照抄照搬别人的成果敷衍了事、甚至干脆抵制不建等,总之,建设质量没有保障。

3.专业老师要积极投身建设实践。

课程标准的建设最终是由专业老师来落实的,建设成果也最终是为专业老师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因此,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是保障建设质量与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建设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专业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努力。如:他们要认真研究学习并消化吸收相关的开发建设理论思想;要走访多家企业相关业务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结合已搜集到的多方面信息,以及标准建设要求,撰写课程标准草案、还要对标准草案进行反复修改、锤炼完善等。只有专业老师自觉积极投身这项工作,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课程标准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如果专业老师带有任何畏难情绪,或者被动应付,这项工作就要么停留在口头上,要么只落实在形式上,难以实现预期。

4.要确定出科学的建设指导思想。

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建成什么样的课程标准。我们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切实服务于专业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需要。正是这一指导思想决定了我们的建设原则必须是:职业定向性、实用性、实践性、校企合作开发等。也因此,我们在建设中进一步研究明确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研究确定课程构成;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研究职业工作要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总之,我们始终围绕职业做文章,围绕“实”字做工作。反之,如果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应对上级检查,即标准建设出来后只是给人看的,那么我们在建设中就会围绕检查要求而建设,建设中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标准如何更好地符合检查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合上级或领导的“口味”,自然就容易脱离实际应用需要。

篇10

通常将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点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工业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产生变化,第二点是二元结构产生变化。我国农村经济中,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工业产业结构都在产生变化,从而致使农村经济发生转型,进入转型期,人们也逐渐加强对经济转型的重视。我国的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存在的,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关系,当农业的发展速度变快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拉动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农村的工业经济发展起来时,也会反过来帮助农业经济的发展。截止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产业中工业经济占据着相当大的部分,因此目前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正好满足后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工业经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的重点,致使众多的城市发展起来,成为大都市,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列的问题,比如加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农村的经济收入远远比不上城镇的经济收入。不仅如此,农村的医疗、交通以及公共建设等方面也都远远比不上城镇的发展,这种极端分化的发展促使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农村经济发展上来,应该对其加大投资力度和建设。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国家对此是非常支持的,以此来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缩减农村和城镇的贫富差距。

2经济转型对于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与学科发展趋势

2.1完善相近学科专业

伴随着新形势的背景下,各个高校都逐渐地开设了和农业经济相关的专业以及学科,这样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学科是在以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对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重新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比如高校创建的农产品贸易学科以及农产品经济学科等,都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行的课程设计,把农业经济的特点加入到学科之中,让学生们去学习,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还有个别院校,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它是在经济管理学院中开设了关于小型乡镇企业的会计学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等,高校中关于农业经济专业和学科的开创,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依照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教育出更多这方面的人才,也是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2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通常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一些客观的信息以及数据传输到生产中去,计算机主要作用是收集信息以及整理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生产的数据实行科学的整理,从而促进生产的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其正向增长。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对于经济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同样在对农产品的经营和管理时,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掌控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将决定着农产品的经营状况以及销售状况。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的信息学院中也开设了农村经济信息化相关的专业,以期望能够培育出更具信息化技术知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开展农村经济活动时,及时有效的信息能够使生产者更好地经营农产品,从而加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产品的价值。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院校之中开设和信息化相关的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

2.3应用数理知识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科学化

在高校中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其中数理经济以及定量分析等相关的课程内容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高校开设的课程之中的学习重点,主要是强调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政策等,大部分课程都是全面落实国家的农业经济政策等,没有对其实行专门的分析,也没有开设和农业经济相关的类似分析课程。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依然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经济市场也将是我国市场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定量的分析以及数理经济的分析,要对其足够重视,应该开设一些和定量以及数理分析相类似的课程。高校农业经济学科也应该依照相关的问题需求对定量分析以及数理分析上加设课程,增加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2.4强化实践性教育,推动软科学硬化发展,展现良好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也不可以忽视,传统的教育理念通常会认为对于农业经济的学习应该以理论学习和研究为主,而且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也比较偏向于对农业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性以及智能化的学习方式,从而致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到就业,都很难适应工作中的问题,严重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对农业经济实行管理的能力。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也致使市场中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起来,这也对相关的管理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应该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农业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3.1满足农业经济转型的需求,明确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但是可使用的土地资源却十分稀少,而且农业的经营状况呈现分散式发展,还没有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链。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农村的生产效率非常低。其次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相对冲突的,现代化的农业已经发展成为高产量、高品质以及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模式,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仍然还是处在效率低下的模式。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个冲突,可以从科技、信息以及管理方面着手,应当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对农产品的组织结构进行完善,减少农作物的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培育出专业的农业管理人才,这将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也是最终目标,可以加强相关农业学科的建设,科学地培育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增加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这也是农村经济转型时发展的重点。

3.2以科学研究为支持,构成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科学进步都是要通过多次地科学研究来实现的,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不断地实行科学研究,利用研究发展不断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技术的成熟。实行科学研究的主体应该就是培养农村经济的专业型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也是要利用专业方面的学科来教育和培育的。因此应该构建以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农业管理学科,帮助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这将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渠道。

3.3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培养人才,组建学术梯队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强大的人才团队发展,将是农村经济学科建设的关键手段以及必要措施。在我国的教学团队中也存在着三种教学理念,第一种是处在计划经济思想的年长学者,第二种是计划经济过渡后的改革学者,第三种是具有前卫思想的年轻学者。这样的学术梯队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在对农村经济管理学科进行开展时,应当强化学科的领头人作用,让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以及具有优秀国际管理思想的海归加入到学科的建设之中,从而培育出这个学科的骨干人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帮助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更加科学化以及多元化。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需要国家的支持,对于农业发展的重点国家也应该对此加强重视。农业经济学科的建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培育出更多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以及国际化发展,从而帮助我国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进行平衡发展。本文主要对农业经济转型阶段我国农业学科的建设进行论述,分别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思考来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各个院校更好地发展农业管理学科以及对课程进行设计,帮助农村经济管理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J].山西农经,2020,(18):80-81.

篇11

一、传统企业管理特点

1.科层制分工明确

传统企业管理经过了长期发展,已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依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其特点如下。传统企业管理分工明确,将企业按其实际需要分为各个职能部门,如决策、行政、业务、执行等,每个职能部门内部有能细分为多个职位,各司其职,责任细化,各个岗位分工明确,鲜少出现交叉情况。明确细致的分工,让各部门之间职责范围无交叉,避免了推诿责任的情况,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传统企业管理另一显著特点是科层制的组织形式。决策层居于最上层,制定制度与方向,并监督管理下层部门;其余部门按照企业本身从事的行业、实际需求来定,负责将决策层意见付诸实施。科层制使各层级、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监督与制约的关系,这能有效避免徇私、怠工等情况。但是科层制也会导致企业内部存在严重等级观念,各层级员工之间地位并不平等,上下级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不利于企业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也易导致上下级之间交流沟通不充分,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展开,也增加了出现各种矛盾的可能,给人事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2.企业管理制度完善

传统型企业管理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系统化较强的制度,强有力地保障企业正常有序运行。企业内部机构划分清楚,各人职责、权利都被严格规定,能约束每一个企业员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保证决策层所做决定严格落到实处。在完善的制度之下,人员的任命、升降、辞退等也需经过严格考核。无论员工职位高低都无一例外受到制度严格制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员升降、任命、辞退的合理性,薪资绩效评定的公平性。但太过于刻板的制度也造成了一些劣势。最明显的弊端是,墨守成规的管理机制下,员工固步自封,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新意识也被压制,长此以往,企业内部氛围沉闷无活力,企业难以推陈出新,易与时代脱节。此外,传统企业管理因其事无巨细的特点,需要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不利影响。

二、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

1.企业结构扁平化

学习型企业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相比,最大特点是企业结构扁平化。所谓扁平化,即取消了科层制由上至下的企业结构,代之以并列、平等的关系,从决策层到执行者甚至生产线工人,都能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其间的间隔很少。扁平化的企业结构,增加了决策层与其他部门、员工的交流,使决策者能切实了解整个企业动态,并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有利于形成更科学的决策;此外,平等的交流,能营造企业内部的和谐氛围,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其次,精简的人员体系能节约大量人力财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也能简化决策传达途径,更利于决策迅速有效地实施;对于员工个人而言,也有利于其个人能力与素养的迅速提升,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

2.重视员工自主学习

学习型企业管理的标志性特点,是员工有积极的学习性。这种企业要求员工不断自我充实、自我提高,以每一个员工个人的提升推动整个企业向前发展。学习型企业管理要求企业内部人员精简。所谓精简,并非简单地减少人数,而是做到“少而精”,将数量有限但质量较高的人才纳人其中,进行专门培训,使员工在学习中成才,成为企业强有力的推动力,以有限的人力完成更多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乐于学习、善于自我提高的员工,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不断注人新鲜元素,使企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生机活力。但是这种方式需要以大量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和大量的培训资金投人作为基础,其运营成本较高,且易导致管理混乱。

3.重视员工自我管理

学习性企业管理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管理体制与条条框框,而是给了员工极大的自主空间,让其通过工作实践发现并解决问题,由此总结经验,自我提升,在其后的工作中自我检查和监督,让其实现自主管理。自主管理的模式不仅减轻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与压力,也能使员工更有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更加自觉主动地投人工作。但这种管理模式更多地依靠员工自身素养与能力,而非依靠严谨的制度条例,这样的管理在初期实现难度很大,风险也较大。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要被企业内部各级人员真正接受并灵活实施,还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来实现转型,而转型期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在曲折中发展的阶段,对企业的正常运作有一定消极影响。

篇12

当今世界,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趋势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就是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复杂的市场激烈竞争的管理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后,逐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所广泛应用。该理论是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建立在管理基础理论、职能管理理论之上,是整合性的、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课程,最早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率先开设,后引入我国,成为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在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该课程列为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类专业中,一般都将该课程列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面向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实际工作、解决具体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明显区别于研究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的。针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把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企业战略管理》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工作以及经济建设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创新地学习、实践和探索。构建一个创新型教改团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改效率和效果。作为当今新组织形式之一的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就是创新。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理念和方法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博士。其研究成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于1995年出版就风靡世界。此后,世界500强企业中几乎有一半按照该理论的原则来设计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是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它主张组织按照学习关系建立上下互动、内外互动的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和成员之间打破旧的等级森严的层级形式和相互隔离的部门形式,充分和积极交流经验和得失,互相促进提高。组织和环境之间消除旧的隔绝障碍,组织积极地适应环境,环境也给组织提供有效而充足的资源,保证组织的高效力。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是:共同的愿景,重视团队的作用,强调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组织结构出现扁平化,领导者是真正的学习者,强调创新。

彼得・圣吉曾经说过:“如果让我用两个字表述学习型组织,是创新;如果用四个字,是持续创新。”他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创造性地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与标志,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要通过五项“修炼”来创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艺术与技能的核心。该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应该做到,创建一个有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者、主讲《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师、学生代表等参加的《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团队(以下简称教改团队)。该团队的构建以及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应该按照上述五项“修炼”来创建,具体做到:

(一)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要求组织的成员不断学习,去除自己的既有成见,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不断地创造并努力实现心中最想实现的愿望。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他们必须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就业导向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③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④富于面向职业应用的创新精神。

这些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应以其“进入角色快、业务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等特点而具有竞争优势。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人员的任务,也有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要求。

基于上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方面,应该树立的理念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体系清晰、简洁、够用,着重于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特别是综合能力培养。

(二)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善心智模式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基础之上,通过接受新的观念,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方式和习惯。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决策,以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以做出正确的教改决策。如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更新、实践教学环节、考试改革等方面重新修订和探索。

(三)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建立共同愿景”是组织学习的重要环节,使组织成员有共同奋斗的目标。组织成员的个人自我超越最终要以组织共同目标的形成为标准,在组织成员的积极互动下,把成员个人的愿望变成集体的共同意志,的共同愿景才能有效地形成。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要把学院的要求、各个专业培养定位、教师的授课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点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以此把全员团结在组织共同奋斗的目标之下,以此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组织进步的合力。

(四)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

“团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最关键的环节,是基于共同愿景进行的。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之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充分沟通和积极探索,形成团体合力、能力和团体的智慧。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 及时铲除组织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善于不断学习。不但重视员工个人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能力整合为组织的能力。可以利用教研室活动、观摩教学、学生课余活动等多种形式互相学习、共同学习、总结《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组织内部的关系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它要求组织在团体学习以后,利用已经形成的团体共识和团体合力,全面系统地思考组织自身、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长远发展战略,制定出系统的发展方法。它既是其他四项修炼的基础和核心,又是对其他四项修炼的整合。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共同思考《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理论体系构建问题。做到脉络清晰,理论完整但不庞杂,既详略得当、又突出重点;理论阐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掌握知识;注意增加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容。另外,结合理论阐述,每章节要配有生动、时代感强的案例分析和阅读资料,易于学生理解理论和实践应用。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理论体系构建方面,我们对该课程理论体系构建原则是:博采战略管理学界众家之长、依循企业战略管理过程而展开循序渐进的理论体系构建。他们在综合分析和研究国内外著名的企业战略管理教材和专著的基础上,提出根据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确定企业使命、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战略执行)来构建该课程理论体系。分为以下四个有机联系的模块:企业战略管理导论、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战略执行。以上四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反映出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不间断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在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教学时,以上体系清晰明了、内容选取详略得当。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其创新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周群英.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知行体系教材 [N]. 中国教育报,2010-4-19(5).

[2][美]彼得・圣吉.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吕巍,译. 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绚皓.企业战略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篇13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方面人们达成了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科技的高度发达和分工的精细化两个方面。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的专业化和技术化水平。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专业技术员工承担了主要的任务,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这一转化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社会发展正是凭借技术员的专业技能才得以发挥,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国企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专业技术员工,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大的作用。当前,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国都在争夺战略性资源,但是从竞争的实质来分析,可知,人才才是各国相互竞争的关键,尤其是高学历员工更是彼此相互竞争的焦点对象。通常情况下,高学历员工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掌握着先进技术,熟悉先进的管理思想。所以,高学历员工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影响企业的发展。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所谓高学历员工通常是指这些员工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具有国外留学经历。高学历员工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学历员工,如何能够使他们在工作中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2 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的特点

对于专业技术类人才来说,通常情况下是指接受过专门教育或培训,掌握了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在各种机构或部门,这些人员能够从事专业的技术性工作,例如工程师、会计师、法律顾问等。当前,我国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定义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同时这些人员在1983年以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在1984年以后聘任了专业技术职务。

本文所探讨的高学历员工涵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海外研究生学历的员工,出生日期在1983年以后。这一学历和年龄层次的员工,掌握着科技最前端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极高,是企业中最有活力的元素。

相对于普通学历员工,高学历专业技能的员工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拥有知识资本。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本和知识创新能力等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本一般都掌握在高学历专业技术员工手中。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逐步消除关税壁垒,各国逐渐将专业技术作为保护本国利益的主要方式。研究结果显示,在国际贸易摩擦中,行政主管部门能否对技术进行及时的鉴定,显示了该国的政府能力,进而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资本代表着国家政府的能力。

二创造性和自主性比较高。专业技术类人才工作内容的核心就是对知识进行创新,与传统的机械体力劳动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专业技术类人才将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为了满足知识创新的需要,他们要不断收集信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进而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创新,进而形成新的成果。因此,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是他们的最爱。在工作过程中,他们表现出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对自我进行引导、管理、监督和约束,完成工作任务。

三流动性较高。在对组织的价值方面,高学历员工了解自身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忠诚于自己的专业,相比之下,对单位、部门的忠诚度相对较低。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高学历专业技术员工都表现的非常优秀,因此其职业选择能力要远远高于普通学历员工。如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没有吸引力,不能满足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的需要,他们较容易跳槽,进而寻找新的工作。

四需要实现自我。在实现自我价值方面,高学历员工表现出很强的欲望,往往具有追求终身就业的能力,因此他们的学习意识比较强,需要对知识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同金钱等物质财富相比,高学历员工更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愿意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五个性单纯。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的个性比较单纯,在他们当中,很少会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迎合权威,他们只尊重知识,崇拜真理。企业组织结构中的职位权力等难以对其进行控制和约束。

3 国有企业高学历员工管理的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企业中高学历员工的重要性逐渐明显化,同时国家也提高了对这部分人员的重视程度,并且不断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对于企业来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高学历员工更高的要求,进而出现高学历员工要求较高的福利待遇与较低的满意度的局面。另外,在精神文化方面,高学历员工表现的满意度更低。其原因是,国有企业重视生产,高度关注高学历专业技能员工如何在工作中发挥才干,忽视了高学历员工精神成长方面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培训方面,企业没有针对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的特殊性。我国现行的培训制度主要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业与岗位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等。但是,对于高学历员工来说,这些培训并不能满足他们追逐新知识欲望的要求,员工大多工作任务重,缺少必要的培训时间,便没有精力去取得相应的专业的资格证书,而高学历员工前期的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取得各种证书。

在建设制度方面,企业的发展是高学历员工关注的重点,因此,在设置企业机构、建设有关制度方面,高学历员工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如果不注意,就会挫伤高学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导致高学历员工对企业不满意。高学历员工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在企业中能够很好地发挥。

在国企中从事科学技术类专门工作的高学历员工,比较重视同事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同时对成本控制和制度的实施效果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他们看待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站的角度比较高,寻找企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与核心。所以对企业给予很高的期望,当企业的业绩与管理甚至是公益事业达不到其期望值的时候,高学历员工容易失望,加上企业近几年来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扭转高学历员工离职的局面,进而导致员工心态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4 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管理的对策建议

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际和国内都加大了争夺人才的步伐。在人才争夺战中,高学历员工成为争夺的焦点。对于高学历员工来说,一方面掌握着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同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在企业发展中,高学历员工直接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强弱,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企业的存亡。

在对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人的行为的试验中,哈佛大学教授梅约等人的试验结果明确显示:如果对人格给与足够的尊重,同时进行积极的激励,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员工生产的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都非常高。行政学在行为科学的推动下不断发展,从侧重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及权责分配,到重视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人员之间的沟通,满足个人欲望,以及非正式组织的相关作用等;从监督制裁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由管理的专断性到管理的民主性;由“重事”到“重人”。所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高学历专业技术类员工进行管理。

第一,应该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统。健全行政管理制度,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借助程序或方法,对各种管理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进而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系统方法管理行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走向合理化、连续化、科学化,进而提高行政管理的管理水平。

为此,企业管理层要调整思想政治工作思想,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意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快速发展。为了建立国有企业管理队伍,管理层需要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氛围,对各种机会场合进行充分地利用,巩固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组织要开展各项活动,同时企业领导要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使其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进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了充分调动思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相应的行政升职和经济奖励,使其借助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统一员工的思想,进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对激励机制进行创新。首先企业推行年薪制,将管理者的收入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以此加大考核的力度,对薪酬奖励机制进行规范化管理;其次对激励体制进行尝试,根据企业的业绩情况给予管理者一定的股票期权,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作为参与企业分红的指标;再次,满足精神需求,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对有突出贡献的管理者给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在参政议政体系中吸纳高学历专业技能职工;最后,完善退休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管理者老有所养,同时在医疗保险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在激励机制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激励模式,例如报酬激励,通常情况下,即期报酬和长期报酬共同构成报酬激励体系,企业的当前效益决定了即期报酬,例如,如果企业的销售利润增长,那么可以通过奖金、分红来体现。企业的长期效益决定着长期报酬,其实现形式为股票等。另外,就激励效果来说,人力资源增值激励的功效也非常理想。在发达国家通常将企业管理者的荣誉、声望等作为人力资源增值激励的措施。通过提供机会、物质待遇等,将企业经营与业绩进行挂钩,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国外的激励体制注重长期性和精神性,很多激励是通过设计恰当报酬制度,使管理者利益和股东利益一致。

第三,高学历员工都有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在选拔任用领导方面,高学历员工也有积极的参与性,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领导者民主任选机制,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代表组成管理者选拔委员会,根据民主要求,通过投票制决议,委员会以投票的方式对民主推荐的候选人进行投票,决定入选者。

第四,建立和完善管理者教育培训体系。研究制定职业培训规划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培训,探索和创新管理者培养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机制对高学历员工进行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国际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李佳琪.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