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与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土地资源与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土地资源与管理

篇1

一、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

针对目前的土地利用形势,构建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有助于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做到科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存在以下缺陷:总量大,人均少,耕地压力大,非农建设占用地面积急剧上升,占用耕地面积大,对于土地的管理和规划模式是粗放型管理,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资源,如何解决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利用动态监测模型对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研究,利用动态变化的直接驱动力,将各种监测数据纳入变化模型中,模拟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变化。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面临着用地资源的匮乏,根据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研究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根据管理与规划动态监测模型属于整体较大尺度的规划和管理,目前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耕地整体被滥用、管理混乱等现象屡见不鲜,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规划方面存在问题,其二是管理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宏观层面的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改革。

1.缩小指令性规划范围。从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应该缩小指令性规划的范围,而逐步扩大分区管制的独立效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应该逐步实现各个地区对于诸如农田水利或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分区管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随行入市,不再将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整体的土地占用年度计划,而对于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应该报经国务院审批,这些类型的用地应该减少计划管理,将这些用地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内,往往会对区域内的其他因素造成很大的冲击,造成土地利用率的下降。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目前,有许多专家认为应该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这种意见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会加剧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非农占用低计划会扩展至农业内部用地,指令性计划将会扩展至整个农业生产结构用地的调整,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对于粮食的播种面积主要由市场和政府经济部门共同调节,近年来供过于求的市场趋势使得这种调节模式发挥着巨大的潜力,而如果再次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就会造成越管越乱的情况,我国政府对于非农占用地的宏观管理已经稍显牵强,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就会丧失规划的有效性。

3.增加规划与管理的市场弹性。我国目前正在不断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但是除了要坚持市场调节的作用外,还不应该摒弃计划管理,要坚持在特定领域采用计划指标,对于如招商引资等情况而导致的较大缺口,如确有需要可以允许地方在一定幅度内使用计划外指标,使用计划外指标要经过省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而对于用地较多时,则应上报国务院批准。

三、微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现今社会发展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加大,特别是那些占地面积特别大的企业,每年需要新增大量的建设用地,本文举油田企业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为例,分析如何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促使土地节约集约使用。

1.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大型企业来说,应该设立专门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土地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并且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运行机制,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对土地资产的开发利用进行分析,加强可行性论证,深入市场和环境进行调查,做到决策科学,管理有序,规划合理。

2.土地使用集约化。由于类似油田企业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并且土地新增数量逐年加大,通过集约化手段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手段降低土地的使用量,尽量做到节约用地,降低成本。在保障油田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劣质地和未利用地,而减少占用耕地和农田。并且要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土地污染,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门栏。

篇2

1 土地资源合理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土地资源十分短缺,从这个角度来说,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工作至关重要,合理利用与管理可以为当地的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国的土地资源的确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标准,同时管理也不够规范,其具体表现如下:

1.1 土地资源规划不够合理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就是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但是就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土地资源并没有实现科学的规划,比如调查土地资源时,所采用的方法与实际客观所需并不相符,同时很多规划人员,并没有清楚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有很多土地规范人员主要是依靠政府信息来进行规划,而政府提供的信息并不能完全的感慨了现有土地资源现状,所以规范人员需要自己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再加之,各个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使得很多预留地并没有人看管,而企业需要开发建设的土地却没有预留出去,有些城市提高经济水平,通常都是主动找开发商来投资,这对土地资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权利。

1.2 没有科学的土地利用结构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建设时,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建筑用地过于分散,致使很多的土地资源都浪费掉,当地政府为了抓住经济发展的机会,任意的批地以及上项目,久而久之,使得土地利用结构越来越失衡,完全没有达到集约利用的程度,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却有很大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利用效率非常低。

1.3 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种植效益难以保证

我国的城市经济飞速发展,这一点有目共睹,而且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城市的发展需求入地,需要劳动力,所以有些应该是耕地,却变为了建设用地,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我国人口众多,必须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否则将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再加之,城市建设急需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进入农村打工,而农村只剩下老人以及儿童,因此使得大量的田地出现了无人耕种的情况,即使勉强耕种,其效益也非常低,而且因为总体耕地面积的减少,使得耕地的总体效益也在降低。

1.4 没有充足的后备资源

尽管我国的领土面积比较大,但是除去高山、沙漠等不适合种植的土地,再减去建设用地,真正用于耕地的土地并不多,再加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人均耕地占有量非常少,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甚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耕地资源还在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人口与土地资源直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我国根本没有充足的土地可以作为后备资源,这是我国的一步发展的瓶颈。

2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管理措施

2.1 合理规划,总体调控

作为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控制用地总量,尽可能的使每一个项目都做到用地合理,布局合理,每一寸土地都得到节约,大力提倡集约用地势在必行。

2.2 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国内关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表明,在高投入水平下,2025年以人均450kg粮食计,中国的土地资源可养活15.48亿人;以人均500kg粮食计,极限人口承载量为16.6亿人,这应是中国人口的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将成为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2.3 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首先,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以提高全民的耕地保护意识,设立耕地保护区;其次,要加强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完善、修复、更新现有的基本水利设施。要建设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同时,也要加大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节水增效,缓解用矛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是改造中低产田的目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去除限制土地生产能力发挥的因素,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加快农田装备现代化的进程。

2.4 合理推进城市化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充分合理的安排使用各种资源,在对土地的使用中首先要确定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分配,其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以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2.5 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土地资源开发、治理和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是一项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工作。加强土地污染防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堵塞土地污染和农业用水的污染源头,杜绝城乡工业“三废”超标准排放,取缔污染严重而又难以改造的“四小”企业;其次要综合采用生物、化学和工程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治理;对于农业生产环节中农药、化肥、农膜和农产品废弃物所带来的土地污染,则要采取生态技术与资源深度利用相结合的手段加以消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因为这正是我国现如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城市建设用地属于粗放的利用形式,利用过于分散,而且有些城市为了能够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主动找投资开发商,这就使其失去了主动规划土地的权利,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也有很多,因此笔者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纪晓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9).

篇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思想,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来看,我国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导致土地资源和人口发展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发展的和谐也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就要求我国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1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预见性有待提高。要保证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能够具有较强的预见性,以便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均衡分配和灵活分配;实用性有待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土地资源的完整性。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理念上和管理上的引导,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灵活性,加强实用性;管理措施的落实。要保证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不仅要求政府能够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策略,还要求部门人员能够将这些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管理的作用。

2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土地资源管理策略探讨

2.1创新土地资源管理观念

新时期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视、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必须要求创新观念理念,转变过去的管理思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要求各管理人员及部门领导能够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第一要义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和科学的配合和管理。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不少地区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科学性和严谨性严重不足,管理者的眼光不够长远,只看重眼前利益,没有从长期效益进行考虑和分析,导致土地资源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影响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以及当地经济、环境的长远发展。对于这些观念,土地资源部门人员必须要坚决摒弃,要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要做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求能够采用科学的发展观念,要统筹好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再综合考虑对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人口增长速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统筹兼顾,重视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2.2实现统筹发展

具体来说,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要求能够实现统筹发展就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并不均衡,城市的土地征用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农村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创新管理理念,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是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关键;统筹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以宏观调控的手段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的更好发展,是我国有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统筹人和土地的协调发展。即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又要能够加强对土地资源的重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结语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统筹兼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和发展。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管理思想,创新管理模式,统筹城乡发展、人与土地的发展,并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何泽瑞.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机制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9):126-128.

篇4

1.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低

就目前开发的土地资源而言,大部分地区的土地都不断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过程无形中会造成大部分土地的闲置,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类问题在城镇级农村展现的比较明显,很多农村居住地的村民通常不愿意将自己祖辈留下来的房子交给政府处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新建对两处宅基地的占用,占用的土地没有实现它应该实现的价值,这样做只能逐步加剧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进一步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2土地资源的流失严重

土地资源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地震、潮汐、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都会对现有的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面对日趋减少的土地资源,土地管理局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外来资金的流入,带动城市的发展,经常在招商的过程中降低土地原有的价格,对土地实行批量出售,从而使得土地资源不能拥有它原有的价格,反而还面临这土地资源减少的这一悲惨现状。在土地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发展等各项都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1.3对占用土地的布局规划缺乏执行力

任何一个项目的建设之前都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虽然整个审批过程是极严格的,很多项目负责人为了较快地通过审批这一环节,经常性地在所提交的方案中提出了关于土地资源利用的详细方案,然而在后期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变数。通常整个工程完工之后,与其之前的方案相比,相差甚远。这些问题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对总体建设规范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在建设的过程中才会对城市的布局比较随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1.4土地市场规范不健全

我国的土地市场按照相应的标准分成了三个不同的等级。一级市场指的是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采取招标、协议、拍卖等方式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转让,土地的使用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出让金,这样的土地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二级市场指的是对于已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集体、企业或者个人,直接将土地或者在土地上建造的建筑投入到市场中进行交易,从而获取相应的收益。三级市场指的是在二级市场的基础上,以房屋产权的交易方式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支配。总的来说,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政策是:拥有控制一级市场、放宽二级、三级市场的管理。这样的一个管理方式存在很明显的弊端。一级市场的垄断性过强,而二级、三级市场由于过于宽松的管理,使得整个土地资源的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发展的也比较混乱。就近几年的管理状况分析而言,随着地产行业投资的扩大,一级市场已经难以满足对下游市场的需求,受到短期发展利益的刺激,地方政府已经对一级市场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管理,这也是加剧土地市场混乱的一个主要因素。

2.促进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建议

2.1加强土地管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随着国家对土地的不断征用,必然而然就会损害到土地使用者的利益。在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人员都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执行,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对于那些必须占用的土地,要及时与土地的使用者进行沟通,做好相应的善后工作,确保整个建设过程的正常进行。在土地的布局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布局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尽可能做到统筹兼顾、协调管理,避免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盲目建设的现象。对于那些常年闲置不用的土地,也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而不能随意的使用。一般而言,土地的闲置时间超过两年的,国家的相关部门可以无偿的将其收回。而如果是对于那些不符合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则需要进行另外的处理。总之,尽可能做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也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2完善管理体制,依法惩治违法行为

在土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管理方法,才能对那些违法的行为进行追究,并对其施以相应的惩罚。健全管理体制是在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健全的管理体制需要逐步实现对土地资源分配、利用的规范化、程序化,严格执行征地听证及公告制度,真正维护人们的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确保整个土地征用的过程实现透明化管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土地资源的社会保障方面,要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妥善的处理好因为征地过程对农民造成的危害。

2.3强化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农村,走向城市。这也是导致农村耕地被闲置的主要原因。农村人们充满了对城市的向往。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自觉保护意识,首先需要建立标准的农田耕地及相应的管理体系,要让人们体会到即使留在农村,合理的利用耕地,也同样可以赚到钱。在土地的管理过程中,逐渐提高其管理水平,真正有效的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其次,在有关耕地的占用过程中,通常以占补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占用土地的同时,要实现其他位置对农用耕地的弥补。因而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好占地与还耕的互补力度,充分体会这二者造成的影响,严禁非法滥用土地,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力度,尤其是对于那些未开发的土地被占用的行为,要加大其惩罚力度,让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渗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2.4加强土地规划的调控职能

篇5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在房地产专业领域有“五朵金花”之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01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生达300多人,已有毕业生近千人。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委员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非常有必要。现在又面临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该课题的研究将为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

二、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大致可分为偏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其中农业类、经济类院校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理工类、地质类院校多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资源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土地评价等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土地资源遥感、GIS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等。

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土地经济学、物业管理等。

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地籍测量、农田水利、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等。

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管理概论、地政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学等。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政策、城市经济学、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不动产管理概论、不动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不动产估价、不动产政策与法规、不动产投资分析、不动产金融、不动产市场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土地政策与评价、地籍管理、统计学、测量学。

3.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专业必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学、不动产评估。

专业必选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遥感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和资源环境管理四个方向。(1)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数据库技术、地图制图技术、专业软件操作及应用、城镇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学;(3)不动产评估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实例分析、资产评估学、建筑工程概论;(4)资源环境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可持续发展引论、环境学概论、土壤地理学、矿产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

实践类课程:测量学实习、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地图学实习、设计、土地资源学实习、地籍管理实习与设计、土地规划学设计、不动产评估实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综合实习。

4.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地学基础、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制图学、土地制图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规划、水资源与农田水利、不动产评估、测量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写作。

(二)启示与借鉴

从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设置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关键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

经过与专家、教师、已毕业学生及在校学生研讨,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确定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首都服务。根据该思路,制定了2008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点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为首都经济服务,掌握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房地产市场研究、物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修订与改革特点

1.专业特色

以土地管理为专业基础,以房地产经营管理为专业特色,突出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结合房地产业运作结点,将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就业岗位体系相互贯通。

2.人才培养特色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设置与就业充分链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考察、实习、实验课等环节,整合专业知识并与操作实践紧密衔接。

3.课程特色

本专业包含“土地资源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四大模块都设置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深化课程,既考虑了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008年起新实施的土地资源主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实践教学”组成。

其中,学科基础课有: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城市经济学。

专业课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房地产投资分析、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遥感技术概论、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建筑工程概论、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双语)、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案例、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智能建筑管理、房地产税收、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房地产策划案例、建筑工程造价。

该课程体系凸显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经济与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既考虑了土地专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的主要课程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投资分析、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房地产税收、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

“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工程与技术”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遥感技术概论、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造价、智能建筑管理。

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更加明确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既贯彻了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会议精神,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和土地信息系统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又体现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鲜明特色;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的先后顺序更加合理;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专业选修课给出了46学分的课程,学生在其中选购30学分即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增设了实操性很强的一些课程,如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等。

参考文献:

[1]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

[2]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篇6

一、城乡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保护的意义

城乡规划管理首先要树立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环境资源问题是随着城乡的发展而出现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环境资源进行了过度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利益,在进行这些工作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会带来环境问题。很早以前,人们没有金钱意识,而且也没有开采资源的工具,环境与人是和谐相处的,没有环境污染问题。但是随着人们的欲望的增长,看到了利用资源的利益,资源的数量日益减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慢慢的人们看到了环境问题带来的麻烦,这些问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们也慢慢认识到了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中也主张先树立全民的资源环保意识,积极宣传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而且相关部门还专门召开的环保会议,提倡健全环保机制,改善环境问题,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所以,树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制定环保策略的前期工作,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改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策略。

城乡规划管理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致性,也存在手法、目标上的统一性。在推进城乡规划的进程中,如何更好的协调资源、环境问题,加强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关键。

二、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措施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规划建设的布局上缺乏科学的分布格局,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规划布局,对城市的公共设施服务区和工业区以及一些的生活区和商业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对于人均土地利用规模和建设用地上都有相关的规定。这些土地利用在区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城市服务区中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

2、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对土地管理科学衔接上的问题。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要能够紧密地与土地管理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准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路线。对于存在的违法建设用地,我们要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断加强城市执法和管理工作,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的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规划都显得很不协调,他们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反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1、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在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体系中,要重视城乡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体制,这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所以,我们要能够不断完善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统筹城乡建设工作。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够加强对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中,要能够重视绿地建设面积,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布置绿地,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中,还可以加强对节约型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的宣传力度,倡导合理的城乡规划管理,树立节约型的规划建设用地,从而可以有效地引导城市居民树立起节约能源的理念,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等规划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展开,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使农村建立现代化的集约经营模式、置换出部分的建设土地,还可以保护城市以及附近郊区的环境。随着工业开发的不断发展,致使部分乡村土地的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污浊不堪,出现了土地推平闲置的问题。这时可以通过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宏观方面为土地的发展与保护做出合理的设计,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农业资源。

3、不断强化和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用地。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严密地控制,科学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切实加强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审批效率,还要能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严格把握相关的土地利用结构,贯彻落实相关的国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够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监督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在城市规划用地时要对土地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型的开发制度。并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

4、加强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城乡规划管理的侧重点还是提升经济水平与效益,缩小城乡差距。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之前的城乡规划管理中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由于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必须改善这些规划,加强"反规划"观念。"反规划"观念的目的是改善土地资源问题,提高土地效益,使资源与社会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城乡规划管理的"反规划"是站在环保的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提升,而忽视环保工作,对土地的规划不能太过紧密,需要考虑土地的承受能力,而且还要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

5、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要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就必须要拓展资金的来源,从而可以有效确保土地开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要能够切实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多方面的融资,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投资者的不同目标和心态,以土地开发为核心,有效地将政府、企业以及个人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方位、立体化。从城市系统的角度可以看出,要想不断完善土地规划制度,能够与城市建设的方向、速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就必须能够强调城市内涵形象,杜绝形象工程。从全方位规划好土地管理工作。

结束语

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过度的资源开发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时,必须注重落实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一.土地资源管理及土地资源的概述

所谓土地资源管理,就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的有效利用,对调整土地关系、维护土地制度的各种法律、经济、行政措施的综合。国家在管理土地时,一般将管理权下放到各个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行政部门根据现行的法律和要求对社会各种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管理。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滩涂等在我国都有大面积分布。但是,我国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与林地所占的比例小。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城镇用地、农村用地以及工业用地三个方面。

2.1城市的不断扩张

城市扩张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土地面积的扩大来实现的,并没有长远的合理计划,过度追求视觉效果,有些道路通车量较少,但是道路建设的十分宽阔,道路绿化带非常宽敞,这种不讲究实际,过分看重外表的做法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造成了浪费。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土地资源闲置率达到了5%以上。很多城镇的城市容积率不大于0.3,有将近40%以上的土地使用效率非常低。总体上看,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过于粗放,降低了利用效率。

2.2农村用地的现状问题

由于农业种植收益较少,很多人因此选择到城市中务工,造成了农村大量土地闲置。而且由于农村土地比较散乱的分布,很难进行高效整合,所以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面积远远超过了国家有关标准,其中仅住房土地占用就达到了255hm2,所以,从整体上看,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浪费严重。

2.3工业项目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盲目批地、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非常常见,这直接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调,而且很多城镇在土地的管理中经常发生土地利用和投资强度不对应的问题,而且无法进行双向调控,因此导致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产值非常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土地资源管理现状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制定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土地资源管理中,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土地资源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只有严格立法,通过法律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本质上扭转这种被动的局而。只有明确相关的权责,才能很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更好的制约地方官员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让他们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有所收敛,切实转变观念,把土地管理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

3.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提高农业集体规模效益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良产业和优质产品,通过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带动种养加贸易一体化经营,促进分工、分业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实现生产经营全程化、效益增值连续性和农业经营质量的飞跃。着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从而为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

3.3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依法治理,最终依靠的力量还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人员的现状是: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特别是缺乏整体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土地资源管理是个中介性强的领域,这就要求相关人才必须熟悉这些领域,知道这些专业领域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更专业,所以土地管理需要那些具备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特点的人才加入进来。

3.4全面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依法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农民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只要这样当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才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长此以往下去,才能够彻底的杜绝非法使用土地资源现象的发生。

3.5遵循市场规律

在目前的土地投资中仍然是政府的投资占据主体地位,民间的投资则相对较少。目前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是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投资,而进行了土地投资的企业则应该充分的尊重市场规律,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3.6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

应该把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同自然资源实物价值一样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范畴,实现综合化管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应根据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功能实际,从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的过程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保值增值,增加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产权的可交易性。把一种环境资源在法律上作为资产确立下来,使资产的各种权利主体明确化,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人人可以参与享受,但若都可以不负责任,公共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权利就难以得到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关键是对这种环境资源实现资产化管理,做到“谁所有谁受益、谁受益谁保护、谁损害谁赔偿”,这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尽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但是近几年土地资源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处理好土地资源管理中的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裴如辉.土地资源管理措施及方法[J].科技风,2013(03).

篇8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趋势,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城乡一体化体现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城乡“空间―― 人口―― 社会―― 经济―― 生态”这个复合系统演化的终极状态。其本质就在于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

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大部分城市主城区和近郊区的土地利用日益融为一体,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已经成为各地城市建设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各个城市近郊区域土地管理所依据的资料,仍为按八十年代国家土地资源调查规程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需要。因此,加强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1 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又称为逻辑设计,是为系统确定整体框架和结构,它是系统研制工作的核心和系统开发的依据。城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在大型GIS上的开发成果以及多年在土地资源领域各个业务方面的已有成果和IT业界最新的网络技术,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和系统开发限制条件等,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合并,形成系统总体结构。

2 功能设计

系统结构决定了系统功能,系统功能的多少、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系统的使用价值。各个功能模块相互独立,总体上又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9]。本系统共分以下几大模块,如图2。

该模块提供了常用的数据绘制和编辑命令,主要有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功能,包括对空间数据添加,修改,编辑,删除等绘制和编辑功能,以及对属性数据的修改、导入、导出等功能。数据的编辑和维护是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功能。

2.2 土地管理模块

城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统一的数据组织管理模式和数据结构分类体系下,按土地利用管理、产权产籍管理、规划管理(含矿产规划)、定级估价管理等的业务要求,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的无缝一体化多专题的国土管理。该模块提供国土管理的各个业务管理功能,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设计的成败。此模块按功能分为地籍管理子模块、定级估价子模块、土地利用管理子模块、土地利用规划子模块、土地评价子模块等模块。各个子模块提供国土管理的各个业务管理。如地籍管理子模块,主要完成以下任务:完成地籍调查与地籍测量数据的录入、编辑工作,包括地籍图的编辑、地籍调查表的录入;实现土地登记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能够输出地籍成果资料;完成日常查询统计工作,可以检索土地权限情况;具有方便的变更,历史查询等功能。土地评价子模块,此模块属于专家系统模块,通过对影响土地质量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农业用地的土地特点、质量等级、数量分布,为编制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合理开发及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3 数据服务模块

此模块为系统提供空间数据分析、数据查询、数据转换等功能。数据的查询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查询(分类查询、组合查询和模糊查询)。空间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图形对象的更新、合并、分割、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数据转换功能,为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方便,可以在***.shp,***.dxf,***.tab,***.e00,***.cov等多种格式的矢量数据间进行转换,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

2.4 数据维护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为管理员维护系统数据库提供添加或删除用户,并设置用户或角色的权限。管理员可在此模块中进行系统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对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库设置等关系系统稳定的项目进行管理。

3 开发的软硬件环境

3.1 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是指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硬件是GIS的物理外壳,系统的规模、精度、速度、功能、形式、使用方法都与硬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受硬件指标的支持和制约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输入和输出设备、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等。近年来,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无论是在系统的存储方面,还是在系统的运行速度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在我们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时,不能一味的追求高配置,而不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我们应该在所开发信息系统的资金允许范围内,为系统的开发提供最好的硬件环境。本系统所选用的硬件有:工作站、服务器:双CPU PⅣ2.66 GHz以上,内存2 G以上,显卡256 M以上,硬盘160 G以上;输入输出设备:扫描仪,打印机,绘图仪,刻录机,可擦写光盘等。以上硬件环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较高的电脑配置。

3.2 软件环境

本次系统建设选用MAPGIS平台及其强大的二次开发的接口,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配合数据库软件Mierosoft的SQL SEVER2000企业版,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e6.0等,以及网络和新技术支持下,进行相关设计和研究。

MAPGIS是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具有自主版权的大型基础激励信息系统平台。它是一个集当代最先进的图形、图像、地质、地理、遥感、测绘、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大型智能软件系统,是集数字制图、数据库管理及空间分析为一体的空间信息系统,是进行现代化管理和决策的先进工具。MAPGIS连续四年在全国GIS测评中名列第一,并成为唯一连续四年获得国家科技部向社会推荐的国产GIS软件平台。考虑到实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本系统选用MAPGIS作为开发平台。

4 数据库结构

4.1 数据库服务逻辑结构

本系统数据库是构建在以大型商用数据库为基础的大型GIS上,包括多种专题的土地资源数据,以及按一定标准建立的访问这些数据的规范、规则与方法。数据库依据标准来建设并通过相应的组件提供标准服务,业务系统不再是传统的直接访问数据库,而是通过数据库提供的符合统一标准的服务来发出请求获取服务,充分的实现了系统与数据之间的异构。处在的业务系统模块正是基于这些标准的服务来构建的,通过访问规则,数据库根据需求对外提供符合标准的服务,从而调用数据。数据库服务逻辑结构如图3。

4.2 数据库基本结构

土地信息数据种类繁多,体系复杂,在数据库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数据结构的普遍性和数据的多样性、准确性,还要坚持实用性、先进性、扩充性的设计原则,力求建立一个开放的、灵活的数据库,保证数据资料现势性和共享性。本系统根据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的特性,设计数据库结构。整个数据库由一体化数据库、业务办公数据库和元数据库三部分构成。一体化数据库是本系统数据库的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区划子库、地形子库等基础地理要素数据库,以及权属子库、地类子库、规划子库等各个专题要素数据库。土地管理涉及到许多业务的办公,包括地籍业务、规划业务等。在土地业务办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业务数据,业务办公数据库主要是对这些业务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元数据信息是数据库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对数据的描述保证了应用的高效与可靠的数据共享。元数据库是描述数据库、子库和子库中各数字产品的元数据构成的数据库。元数据库包括系统各数据库及数字产品有关的基本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参照系统信息、数据质量信息、要素分层信息等。

5 系统实现与功能演示

某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组织管理模式和数据结构分类管理各类专题数据,系统负责实现对各类专题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分析,为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建设用地审批等业务活动提供支持,具体功能包括空间数据库维护、管理、查询、分析、统计和输出等功能。

5.1 数据管理

(1)数据的存储:以区为单位合理存储和管理各类地籍管理数据,包括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等。(2)数据的调阅:用户可以方便通过鼠标点击来调阅每专题的数据。

5.2 基本查询

(1)属性信息查询。

①用户通过鼠标点击图形能够查询各类地籍专数据信息,如宗地的基本信息、界址点信息、界址线信息、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基础地理要素信息等。②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条件查询空间图形信息。

(2)历史信息查询:用户可以查询某一空间图形的历史信息。

5.3 综合查询分析

对所有的专题图层均可以通过综合查询分析功能进行查询统计,在使用该功能时,可以事先指定对哪些专题图层进行查询分析,也可临时指定专题图层进行查询分析。

(1)任意范围综合查询:对任意给定的范围(可以是坐标数据,也可以是空间图形)能查询范围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如图4。

(2)缓冲区查询统计:对选定的线状、点状地物按给定的缓冲区半径(线状、点状地物可以从图上直接选取,也可以是提供的坐标或空间图形数;缓冲区半径可以人为设置)查询该缓冲区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如图5线缓冲区查询。

篇9

1.1 模型的基本原理

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是全新的土地研究利用的途径,其本质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的建立来动态地监测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土地利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产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之间具有复杂而紧密的联系,而模型驱动力的综合性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内容。很多因素如技术水平、人口、富裕程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地的利用率。而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则是经济的变化、土地规划管理的失误等。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并非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而联系这些因素的纽带则是土地的规划和土地的管理,因此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具有交叉相互作用。这也是科学地规划与管理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实现动态模型的构建,综合这些因素,并且与实际的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相结合,对其变化做出预测。

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各项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具有紧密联系的,这就是所谓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管理规划形式不同,相应的因素形式也存在差异。在不同规模尺度的因素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动态分析土地利用情况时,对于小范围的土地利用动态,不能使用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来预测,也不可以采用累积小尺度规模层次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影响时,选择动态模型十分重要,必须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模型,并且合理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手段。

1.2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的空间意义

空间区域的独特性和固定性,这是土地最为直观的特点。对于某一区域,其空间形式会在土地规划和管理的作用下,产生定量或者定性的变化。因此,为了合理地把握土地规划和管理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动态演变过程,必须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的建立和应用需要运用很多技术,而GIS空间分析技术则是其中之一,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定量和定性分析土地的利用效率时,需要采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叠合运算的方法,准确分析土地转移的情况,并对新增部分和来源加以识别。由此可见,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是有效的途径。

1.3 土地综合规划动态模型

土地利用情况会在土地规划和管理的推动下发生变化,以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为依据,在特定的时段,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在规划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剧烈程度,进而对土地管理和规划方案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

1.4 土地规划管理的空间尺度转化模型

应根据不同的管理规划,来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使其能够对当地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土地生态问题。选择的规划模式应能够推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土地的使用率。因此,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研究区域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以及小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

2 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2.1 缩小指令性规划范围

扩大分区管制的独立效能,缩小指令性规划的范围,这是分析当前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当前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应进一步加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或者农田水利的分区管制。国家整体的土地占用年度计划,不再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其中,而是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计划管理,并报国务院审批。

2.2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

对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一些观点认为,应将其纳入到计划范围,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由政府经济部门和市场对粮食的播种面积共同调节。这种调节模式与当前供大于求的市场趋势相适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2.3 增加规划与管理的市场弹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应将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可以采用计划指标的方式。而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因招商引资而导致的缺口,可以适当使用计划外指标,但应保证确有必要,以及应在一定幅度内,并且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批。

3 微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3.1 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

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大型企业来说,应该设立专门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土地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并且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运行机制,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对土地资产的开发利用进行分析,加强可行性论证,深入市场和环境进行调查,做到决策科学,管理有序,规划合理。

3.2 土地使用集约化

由于类似油田企业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并且土地新增数量逐年加大,通过集约化手段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手段降低土地的使用量,尽量做到节约用地,降低成本。在保障油田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劣质地和未利用地,而减少占用耕地和农田。并且要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土地污染,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门槛。

3.3 实施土地资产信息化管理

大型占地工业企业要对土地资料做好统计、填报和等级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定期清查土地资产,深入实地现场进行核实。其次,要健全土地资产信息档案,一地一档,完整保存原始材料。最后,应该分类存放,专人负责,做好借阅和查询等后续服务工作。

4 结束语

土地的利用率对于国家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阐述,对于国家和区域整体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进行分析,并且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如何通过加强规划与管理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提高土地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子娟,顾春梅.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J].农业与技术,2013(8).

[2]李桂成.实施土地集约化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J].农业与技术,2015(20).

[3]王大良.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4(1).

篇10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为其具有不可再生、地理位置固定、数量有限、不可替代和利用长久性的性质,所以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土地资源极为缺乏。我国人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土地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土地资源是我国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土地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自觉的遵守《土地管理法》,让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从而促进其良性循环的发展,是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然而,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自身对于土地资源的消耗越来越频繁,从而导致现在供人类可支配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出现了土地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人与土地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由于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不仅减少了土地资源,而且还使土地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以下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

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相对来说,在结构上较为分散,管理工作中没有突出主体性,各个部门在处理问题时互相推脱责任,缺乏较高层面宏观的调控体系,土地在管理中政府没有进行高度统一的垄断。

1.2 土地在资源管理和利用上不协调

我国,目前存在的土地规划比较落后,现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很早以前就制定的,相关的用地指标和实际存在的土地利用状况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所以,要尽力避免城市建设的大力进行,防止出现人民住房拆后再建,建后再拆的现象。

1.3 耕地占用面积与城市建地面积制度不平衡

农业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耕地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在农业管理方面,土地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耕地,实现节约耕地,充分有效的利用土地,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的增效和增收。但是,在我国普遍出现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建筑占据较大的范围。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在保证农业的用地上,确定了一个最基本的保护制度就是,要求在占用农业耕地时,所占用耕地的相关单位必须要对其开垦土地的数量和面积给予一定的补偿,以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保证耕地的数量不会减少。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耕地的补偿只体现在金钱方面,并没有实现保证耕地的质量和数量,为农业耕地留下了隐患。

1.4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在土地的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要考虑到土地的综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此来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根据土地开发经营的特点,我国在土地方面的投资往往具有资金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大多数单位在土地的开发投资上,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过于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长远的利益,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土地开发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围湖造田、毁林地、毁草地以及开荒的现象,严重忽略了对于河流湖泊、丘陵等生态景观方面的土地规划,其造成的最终结果,只会是短期得到较高的利益,存在的隐患久而久之就暴漏出来了。

1.5 违规扩大用地面积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粗放型的城市化扩张已经对土地,尤其是耕地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不能保障农业耕地。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来看,近几十年,我国的耕地面积大约以每年960万亩的速度不断减少,导致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城市的粗放扩张模式,严重的挤压周边农业耕地面积出现的。又由于近几年城市出现的房地产热,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和减少了耕地的面积,导致人们的耕地面积和绿化面积迅速减少,另外又由于开发商在购买土地后,并没有加以运用,将土地放置一边没有运用有效的管理方式,从而严重的破坏了土地植被,造成了大量的水土资源流失,因此,在破坏耕地的同时,又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6 在进行占地面积时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

篇11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开始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截止至今,全国有80多个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问题。

据调查显示,自2006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在降低。而该专业对口的部门却表示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主要的原因有:(1)一些院校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解片面,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本专业,陷入了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困境;(2)在教学中往往以教育者为中心,缺乏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3)自金融危机后,大学毕业生盲从考研,影响了研究生、博士生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研究意义

鉴于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必须实现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逐步向注重具有创新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2]。本文主要探讨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问题,以期达到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设置科学;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学实践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发展。

二、正文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

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过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够独立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可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具备专业素养、从事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

因此,我们在培养时须处理好专业的刚性要求与弹性要求。在实现现代化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发挥各个院校本专业中的优势,培养具有相关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达到加强本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很强的特性。以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资源学、法学等为基础,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3.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政策性、时间性较强的专业,有关理论和方法受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4.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我国特有的年轻专业,相关的理论发展在摸索发展阶段中,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和方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道路。

(三)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基础,综合考虑时代特征、学科特点、地域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等要求,教学课程改革以“整体发展、”以人为本“、重视个性[3]、创新型人才”为立足点,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形成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能动机制。教育课程充分体现学生观,将学生从被动的参与者转变成主动的执行者。

1.横向课程体系。横向课程体系指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提高整个专业人才基本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各院校的地方特色,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包含国家课程、地方院校特色课。国家课程是国家为了保证国家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的培养水准,由专门机构硬性规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相关的课程。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专业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课程体系,但是专业设置的规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其内容包括:(1)德、智、体、美等方面修养的培养有关的课程以及社会调查实践课程;(2)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3)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基本的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地方院校特色课则是以“以学生为本”,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学术上、地域文化等),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特色[4]:一是院校特色。各院校以原有学科为基础,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如,湖南师范大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地理科学背景中创立,形成了以土地资源管理为主,与房地产经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体系。二是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专业课程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则偏重于农学类,像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学、植物地理学、农业生态等,而湖南农业大学位于长江以南,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因此其偏重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土地开发与保护等。

2.纵向课程体系。纵向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的特征和专业定位,其基本结构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1)课程教学。①公共课课程:着眼于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国家课程重要组成部分。②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有关的课程,是本科教育国家课程的核心部分,要求掌握与专业相关的重要领域的重要理论以及创造过程、应用方向。各大院校必须以国家课程为参考,并适当的增设一些与院校特色课相关基础课程。③一般专业课程:依据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制订一个科学的专业知识构建体系。④专业化课程:是课程设置能动机制的主要部分,包括专业方向的新技术、新理论方面的有关课程。课程的设置应是在在一个良性的社会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开设市场需求的新课程,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最终体现是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学生,其主要体现在能不能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较为充分的市场需求,实践能力高低是市场经济下人才需求的依据[5]。土地资源管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①课程实习:以课程为中心的课程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探讨、高年级学生讲述经验和体会、专家作报告、组织专业知识竞赛等形式。②专业实习:各院校与国土局、勘测规划院、土地房地产评估等相关部门、中介公司进行人才、技术交流,建立实习基地和专业交流等合作。③科研项目:各大院校发挥本院校的优势,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科研项目以及各院校老师承担的重要项目。④毕业实习:毕业实习能够反应学生综合技能,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在校内外“双导师”[6]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的企业和单位,制订自己的实习计划,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完成实习任务。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采用“集中式”实习和“分散式”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6],侧重提高专业能力。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则重点培养科研基础能力,为今后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总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践教学,最大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的同时顺利的完成了学生的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的综合培养新模式。

3.横向课程体系和纵向课程体系的关系。横向课程体系与纵向课程体系共同组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横向课程体系是纵向课程体系的基础;纵向课程体系是横向课程体系的具体化。因此,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综合两者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才能够得到科学地发展,实现专业的定位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说过:“教学应当严密组织,务必使每年、每月、每日都要环环相扣,务必使每节课程都有相应的课题,不致失落了主题或颠倒了顺序。”[7]随着现在技术的发展,基于Web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的构建已经实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实现突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裴斯泰洛奇说过:“技巧和能力唯有通过实际的应用才能发展”。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大学生专业实践的黄金时期——寒暑假,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科学实践。

1.大学一年级。大一的学习在沿袭高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转变。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加以自主学习的引导。以教学课程(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和实践内容(寒暑假课程设计)为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

2.大学二年级。以学生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为主,学生统性的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行业情况。该阶段的课程教学: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一般专业课;实践内容:在校内,优选和整合本专业的实习设施和场地,满足专业新发展的要求。在校外,企业合作和交流是关键。鼓励一线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特别要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尤其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在意义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3.大学三年级。课程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一般专业课,专业化课。采用情景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毕业后从事的方向并选修相关课程。教师引导学生专研专业问题,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课题、项目研究或者自主申报课题研究。

4.大学四年级。大学四年级是学生角色转变的转折点,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面向社会为主。教学课程主要有专业化课,实践教学就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度,广泛地与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与地产估价公司、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的进行合作指导。

三、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土地管理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自本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以来,土地资源管专业向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与社会化发展,培养创新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是土地管理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人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着手,以学生为本,引导大学生参与课程制定的过程,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革新机制。一方面,大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绘画自己的未来,增加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与学生沟通的纽带作用。以改变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现状,形成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能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吕巧灵,李玲,路婕,薛晓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0):169-170.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Z].2005.

[3]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君,林瑜.农业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沿革特色及学科建设分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8,(9):78-80.

[5]杨小艳,陈龙高,等.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与发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9,(4):74-76.

[6]徐红丽,张宇.浅谈当前形势下工科院校生产实习的出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12):89-91

[7]钟启泉,张华.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篇1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关键阶段。而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则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先后于2003年、2005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学校地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土地信息技术”等支撑技术教育,吸引了一批批生源优秀、基础扎实的研究生。但是现有培养体系是否能够应对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新问题,充分发掘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以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此次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着重调研在校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次问卷从研究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课程设置、导师培养、研究生自身能力培养、就业与职业规划、建议这七个方面设置,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问答等形式,共计56题。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79份,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本文着重分析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导师培养两部分问卷结果,了解其培养现状与培养需求,以对现有培养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的最佳目标是,能够充分发动学校师资力量和广泛社会资源,培养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专业背景知识并且具有从事科研学术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项目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在国家专业设置中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但从其学科性质来看,该专业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始终秉承“特色+精品”办学理念,强化“五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宽厚的地学背景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依托,重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激发,造就“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分析

1.生源状况

招生数量在逐年递增,男女生比例较稳定,保持在1:2的水平。招生生源中,来自211学校的生源与非211学校生源比例基本持平,与此同时也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大部分生源为土地资源管理本专业考生,同时存在部分来自于相关度较高的跨专业考生,如: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GIS、环境工程以及极少数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专业考生。

2.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目前设置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设置在研究生一年级,要求不低于34学分。学位课包括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四门基础课及两门专业基础课(合计18个学分)。选修课设置学科热点类、前沿类课程,由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自主选择16学分。

从研究生的学习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以及学分设置比较满意。其中53.25%的学生认为选修课数量刚好,但仍有32.4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稍少,并且可供选择的范围和余地较小。55.84%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开设一些学科前沿方面的课程。

在专业课程方面,学生们反映希望能更多地学习到土地政策法规、房产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随着行业科研、课题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览量加大。同学们对自身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也相当重视。对于目前的英语课时设置,51.95%的学生认为课时刚好,但同时68.83%的学生希望加强听说能力方面的培养,以达到真正能熟练运用一门语言的程度。

3.导师培养

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反映与导师交流甚少。59.74%的学生希望与导师每月汇报交流1~2次,以便及时反映最新的学习动态,并得到导师的指点和建议。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41.56%的学生最希望能够在导师的帮助下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由导师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学术思想。

研究生认为出差调研对研究工作很有帮助。最想学到的是业务部门的交流经验以及具体的工作方法,分别占45.45%、31.17%。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引导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形成。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的指导与分析到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品德修养无一不发挥重要影响。然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年增长,专业师生比不断下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学生与导师的有效沟通大为减少,导师对各个学生的针对性培养缺乏有效认知。

4.科研进展

调查显示,64.94%的学生反映科研项目和论文存在困难,32.47%表示比较困难,难点源于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大部分研究生认为自身欠缺学术研究能力,甚至有36.76%的学生表示自身研究能力存在不足。

针对自身的现有问题,大部分同学表示课余时间会加强专业理论及英语的学习,每天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为4~8小时。然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看文献和写综述,各占28.57%以及23.38%。

大多数研究生都对于毕业是否应该发表文章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但对是否发表在期刊观点各异。

随着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课题项目不断增多,研究生获得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并在实践中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独特见解。目前,研究生平均每年可以参加1~2项科研项目,且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多数来源于立项课题。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较多,但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仍有欠缺;参与学术研讨、交流会较少,特别是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这些情况极大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目前,学生大多参与的是校、院级的科技论文报告会,虽然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专业的深度探讨、交流还缺少良好的平台。

三、研究生培养建议

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了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两个模块的问卷结果。这两方面是科研与教学的集中反映。在当代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与教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基本途径。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

要实现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的复合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建设重点,并且针对性地完善改进。针对本次调研所显现的几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优化加强课程体系、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建立“导师团队”三方面下功夫。

1.优化课程体系,扎实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高等人才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课堂体系、全面的课堂知识才能满足行业以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并进一步为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实践必修课”的构建结构十分合理,可以继续采用,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如何精简精选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次,选修课当中可以增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土地政策法规相关的课程,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完善专业培养计划。此外,加设一些专业相关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等,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相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现有教学模式基本满意。善于借助多媒体手段和转换师生角色互教互授的学习模式,学生认为相当受益。在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和研究并阐述、讨论、调研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思维。因此,构建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教学方式,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笔者在此有以下几点建议: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思考;倡导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拓展,结合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

3.组建“导师团队”,全面培养人才

由于研究生规模扩大,导师带的学生也多于以往,使得多数研究生反映的“与导师沟通频率低”、“交流时间少”等问题难以避免。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团队式的导师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由一个学科领域的多位导师有机组成的团队势必能够将学术背景知识、学术思维、科研能力最充分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出更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单个导师由于课题或其他行政事务繁忙,可以与其他导师沟通解决问题。这样一来,研究生成长在一个高水平、无障碍的学术团队中,视野开阔,更利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选择;此外,团队建设将促进研究生的多层次教育,研究生与团队成员间进行多维联系,不同的学术领域、多元的技术层次及多样的科学体验将研究生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时,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整体优势。此外,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学科的知识,指导他们选修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中间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课程,使他们领会学科的思想,汲取学科的精髓,逐步成为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此外,构建探讨、启发、互动的交流模式,更多地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着重调研了土地资源管理在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完善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生源状况有差异性地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度和导师培养的合格度。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只有把好这一关,具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良好的导师培养,树立学术意识,培养科研思维,才能发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输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进而有助于学科的长足发展以及国土资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渠丽萍,李江风,张丽琴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1):74-77.

[2]赵华甫,袁春,吴克宁.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9,(2):62-65.

[3]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1,(5):22-27.

[4]王华,李江风,王占歧,等.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2):24-26.

[5]陈燕施,润身.关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0,(3):25-26.

篇13

一、土地信息的收存及其重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信息化程度逐渐加深,信息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宝贵的资源,信息原本的功能主要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自然而然地便成为了土地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信息的收集而言,一般需要搜集平时比较常见的土地资源材料,例如在实际过程中,一般需要对土地管理方面的报刊、杂志等可用资料进行搜集、分类以及排号,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此外,还需要经常性地去基层对各种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现状图、占地位置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土地资料的汇总记录则在档,然后将其输入至计算机之中,例如可以将土地资源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输入至EXCEL表格之中,这样到时候可以自动地调取相关信息,这大大地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都能够联网,那么对于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就能够很好地加以了解,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更为及时地造福于全人类,为节约土地资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是由于可以有效利用的土地非常少,加上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是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土地信息的收集是社会经济的产物,是指导社会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发展土地信息势在必行。

二、土地资源信息网建设中存在问题

1、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积累不足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些部门或者单位只是热衷于对各种硬件措施的建设追求,追求最新、最先进的设备,而忽视可在信息化建设中选择各种能够适应和满足当前需求的系统软件,从而造成了在当前土地资源信息网管理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不重视业务管理本身从在的流程化、规范化建设需求,以至于信息化建设在应用中处于流程化形式,没能够真正的发挥其应有作用,造成信息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以致于在工作中各种数据的准确性、现势性和完整性都存在着明显不足。尽管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国家不断的钻研和开发各种信息应用软件,但是土地资源信息建设中大部分还处于报纸介质状态,对各种数据的处理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2、信息开发利用滞后

由于体制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当前的土地资源管理中,各种体制和机制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之后,绝大多数土地资源信息仅仅局限于各个部门或者单位之间来使用,甚至有些单位在应用的过程中只是利用个人方面的因素来使用,这就造成在使用的过程中信息系统互联网应用不足,全国范围内各种数据体系的交换不严谨,造成网络体系不能够满足当前土地资源的交流要求,甚至是远程共享需求都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由于各个网站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形式单一、内容较少,使得互动式土地资源信息管理上网服务与业务开展少,其中局限性较多,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息技术发展。

3、信息化发展建设不平衡

在我国,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进度与应用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用水平不平衡,发展不严谨都是当前存在着主要制约和影响。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发展较快,经济水平高,其在土地资源管理和应用中,东部超前、中部刚刚兴起,而西部则处于滞后状态。西部地区一方面受到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资源紧张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在发展中信息资料原始积累不足,造成信息化建设的严重滞后。

4、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土地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各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标准不统一,一些单位和部门没有按照统一的规划和方案进行,独立的开发各种单项应用软件,造成在应用中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系统本身难以继承等缺陷因素。

三、土地信息网络的构建

由国家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考察团报道: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起步虽然晚于西欧和北美,但他们较好地借鉴了西欧、北美的经验,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土地信息系统模式。主要目标是:①保证土地边界的精度要求;②向公众提供准确、快捷、经济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管理登记服务;③为土地交易及房地产开发提供技术上的保证;④向公众提供基本的土地信息;⑤满足政府各部门对土地信息的要求;⑥为公众进行土地登记提供“一站式、柜台化”的服务。加强土地信息宏观调控是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土地信息建设的经验.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正确要求,促进社会发展,少走弯路。

四、将计算机软件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土地信息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