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言语理解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言语理解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言语理解的方法

篇1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

1 、可以设立心理健康信箱,让戒毒人员把自己想说的而不敢说,或不好意思说的心理话通过写信,投入信箱中,由心理辅导员对其进行复信,以此解决其心理上的疑虑。

2 、可以进行预约谈话,约定具体的时间和心理辅导员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聊天。

3 、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门诊,邀请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利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心理测试和诊断。

4、 可以邀请各种帮教团体和戒毒人员进行谈话聊天,让戒毒人员抒发自己的心理感受,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情。

5、 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专栏,通过报纸、电视、黑板报、广播等形式,针对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回答,并介绍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

二、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对抗心理的分析

(一)、戒毒人员心理特点现状分析

从近年收戒的戒毒人员的实际看,使吸毒成瘾者的人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严重的影响其思维、行为和情绪,对于吸毒的意志力、注意力、记忆力、耐受力、持久力等都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的依赖性使吸毒者丧失了效率、兴趣、责任感、羞耻感等,表现为性、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缺乏羞耻感、伦理道德扭曲等。也有少数吸毒者有精神抑郁、自卑感、无能感、性心理和异常、喜好刺激、逃避现实、自恋等病态心理特征。戒毒人员明显的特征有:

1、心理依赖性顽固。戒毒人员入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急性戒断症状或迁延性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从而在生理上控制了毒瘾,心理上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吸食海洛因、鸦片类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欣及舒服感,情感体验非常深刻。虽然他们在教育改造过程中难以获得,可一些特定因素仍会唤起他们吸食的情感记忆,其对的追求和向往并不会消失,还将长期存在。

2、心理变异及人格改变明显。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失调和心理变异是戒毒人员最为常见的人格特征,其抑郁、焦虑等神经症状表现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他们性格孤独、多疑、抱怨的变态心理及型人格障碍,阻止了他们适应场所改造环境及与其他戒毒人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对民警的管理教育也常常抵触,甚至进行对抗。

3、自我调控能力差。据有关资料反映,戒毒人员入所前,他们一方面体验到吸毒后产生的极度欣,另一方面也饱尝了吸毒行为对精神、身体的巨大伤害,有着强烈的戒毒意愿,可是由于海洛因、冰毒及鸦片类药物的巨大成瘾性,加上自身意志薄弱,使得他们在戒毒/!/上一再受挫,认为人一旦吸毒后根本就无法戒除,于是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对自己、他人及任何事情都失去信心和信任,以致在“吸了戒,戒了吸”的怪圈里越陷越深。

心理戒毒是让吸毒成瘾者在取得生理戒毒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吸毒行为及其成因,充分认识吸毒的危害,利用各种戒毒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坚定戒毒成功的努力方向,积极接受包括心理治疗在内的各种治疗,改变原有的恶习和心理偏差,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摆脱毒瘾,杜绝对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生理脱毒后,处在康复阶段的戒毒人员除了家庭和社会给予一定的关心、支撑外,心理治疗也不能疏忽。心理治疗大致可分为“情绪消沉阶段的心理治疗”、“心理矛盾阶段的心理治疗”、“自我承诺阶段的心理治疗”和“重塑自我阶段的心理治疗”四个阶段。专业人员可以根据心理戒毒规律,针对不同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把每一个阶段每个心理戒毒人员的心理戒毒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对吸毒者的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治疗、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各种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是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使吸毒者从心理上脱离这个“魔鬼”,保持终身不再吸毒,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

三、戒毒人员教育措施

(一)配套矫治设备设施

“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必须完善各种设备设施。如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必须购买心理测试软件,目前常用的软件有成人艾森克个性测试(epq-a)、卡特尔16项人格测试、明尼苏达测试(mmpi)、行为类型测试、气质测试等;对患有心理障碍的戒毒人员进

行心理辅导时,可以用生物反馈仪、厌恶治疗仪、电子声光催眠器等科学仪器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减缓压力;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吸毒人员进行矫治时,可以建立发泄室,让他们利用各种工具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不满,然后进入反思室,在一个安静、清雅的环境中冷静下来,或是用冷水淋透全身,使其清醒镇定,等情绪稳定下来,再到心理辅导室,让戒毒人员尽情倾诉心中的烦恼、委屈和悲伤,让心理辅导员对其进行指导和劝慰,最后再到心理测试室做一次心理健康测试,并做好记录。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守四大原则

1、 平等信任原则。心理辅导员和戒毒人员必须营造一种平等友好的气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密切配合,平等交谈。

2 、严格保密原则。对前来咨询的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咨询内容、测试结果、诊断类型必须严格保密,不能随意传播。这样才能使咨询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3、耐心倾听原则。作为戒毒人员这群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员,对他们的心声、怨言、不满都必须耐心地倾听,全面的了解,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4、 疏导启发原则。针对戒毒人员咨询的实际情况,要认真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心理疑虑,再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克服心理障碍。

(三)加强心理专业人材的培训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由于社会越来越重视心理学的研究,各行各业都需要心理学方面的人材,所以戒毒所不仅要从学校引进心理学专业的人材,还要在懂得戒毒业务和了解戒毒人员心理的民警中培养专业人材。

(四)理论联系实际,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必须努力把心理学的理论精髓和戒毒场所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以往的管理和教育的"经验论"中,推陈出新,大胆探索,在戒毒人员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心理学,学会心理学,平衡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重新回归社会的怀抱。同时,对戒毒人员中不认罪认错,不服从管理,不接受教育,心理出现障碍,或是有明显的心理疾病的人,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优势,把理论渗透于实际地教育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行而有效的心理矫治措施,帮助他们解除困扰,消除心理疾病。

篇2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原理,通过与标准对象或标准量进行比较来确定待测对象的特征或测量数值的实验方法。它又可分为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特征比较3种。例如在长度,质量测量实验当中用最小分度为一毫米的米尺测量长度,“1毫米”就是作为比较的标准量。天平称质量、秒表计时等都属于直接比较。而多数物理量是不能通过直接比较去测量的,而要用间接比较去测量。借助中间量或通过某种变换使待测量与标准量发生间接比较。惠斯登电桥测电阻实验就是将待测电阻与标准电阻 进行间接比较得出。电位差计测电动势或电压是通过将待测电压或电动势与标准电池电动势进行间接比较来实行比较测量,测量固体、液体密度时,可与密度已知的标准液体(水、酒精等)进行比较。

图1 惠斯登电桥电路示意图(略)

2 放大法

放大法是在实验中有时遇到由于被测量量过分小,以至无法被实验者或仪器直接感受和反应,此时可先通过一些途径将被测量量放大,然后再进行测量,放大被测量量所用的原理和方法称为放大法。常用的放大法有累积放大法、电学放大法、光学放大法等。在最简单的单摆实验的周期测量中,假定单摆周期T为1.50s,人开启和关闭秒表的平均反应时间为T=0.2s,则单次测量周期的相对误差为T/T=30%,若我们测量50个周期,则将由人开启和关闭秒表的平均反应时间引起的误差降到T/T=30% 。回旋加速器也是利用了积累放大的原理,电子每通过加速器半圆的出口进行一次加速,使电子的能量不断增加。电学放大法是将微弱电信号(电流、电压或功率)通过电子线路放大进行测量的方法。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夫兰克赫兹实验应用微电流放大器来观测微弱电流。示波器中的示波管将电信号放大到能明显的观察和测量。光学放大法是通过光学仪器比如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将待 测对象放大。这类仪器只是在观察中放大视角,并不是实际尺寸的变化,所以并不增加误差。因而许多精密仪器都是在最后的读数装置上加一个视角放大装置以提高测量精度。微小变化量的放大原理常用于检流计、光杠杆等装置中。光杠杆镜尺法就是通过放大被测量的微小长度变化,其原理如实验杨氏模量的测量中有关公式b=2DΔL/ l 所示,ΔL 原来是一个微小的长度变化量,当取D远大于光杠杆的臂长 (光杠杆的支脚尖到刀口的垂直距离)后,经光杠杆转换后的变化量 却是一个较大的量,可在标尺上直接读出。其中,2D/ l 为光杠杆装置的放大倍数。一般在实验中,l 约为4~8cm,D约为1~2m,因此光杠杆的放大倍数可达到25~100倍。

3 平衡法

平衡法是利用平衡状态进行测量的方法。根据平衡条件可以得到等量关系,从而达到测量的目的。天平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制造的,就其仪器设计原理来说是平衡法,从测量方法来看是比较法。惠斯登电桥测电阻,就其电路原理( 检流计两端电位相等时达电桥平衡状态)也是平衡法。

4 转换测量法

转换测量法是根据不同物理量或不同物理效应之间的各种关系,利用变换原理进行测量的方法。其中参量换测法比较常用,该方法利用各种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测某一物理量。它在间接测量中比较普遍。比如在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中通过测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来测杨氏模量;通过测光的衍射角、衍射级次并已知光栅常数而测出光波长;光的干涉法将长度的微小变化换成相干光光程差的变化,光程差的变化引起显微视场中干涉条纹的移动,测出条纹的移动的数目就得到了长度的微小变化(如热膨胀、磁致伸缩等)。还可以通过能量变换装置将一种形式的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量进行测量。其优点是将不易测量的量转换为易测量的量。其测量条件是有换能器或传感器实现能量转换。大多数情况都是将非电量换成电量进行测量。较典型的有热电转换、力电转换、光电转换、磁电转换等。

图2 光杠杆原理图(略)

5 结论

另外还有补偿法、模拟法、强化法等物理实验方法,均根据实验项目的特点被运用到了具体的实验课程中设计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方案,恰当的把各种物理实验方法和实验课程有机结合,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新的实验方法,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势,以求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作会.恰当地选择 合理地改进——例谈物理实验方法优化.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2:30.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3-0071-04

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旧区往往是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正是这种“遗忘”,使得有部分街巷保存相对较为完整,保存良好的街巷格局。古朴的建筑,使这些街巷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散发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些街巷,街道狭窄,建筑破旧,基础设施不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保存城市格局与记忆,对城市中确定为历史街巷的街道进行保护与整治,是近阶段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学术界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研究较多,而对处于规划划定的历史街区之外、保存尚好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整治缺乏研究。本文以长沙市历史街巷化龙池为例,对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整治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1 前期研究

1.1街巷的历史

历史街巷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一定的文化底蕴,历经多年而形成,对其历史的研究是确定街巷保护的基础。

化龙池是一条南北向的古街道,因古老传说而得其名①。化龙池东侧为古善化县学宫所在地,现仅存学宫青砖(薄壁青砖墙)照壁。旧时化龙池曾为繁华商业街道,素有“长沙秦淮河”之美称,尤以油鞋、木屐、油伞等雨雪天用具制造与销售著称于市。2004年被长沙市人民政府列为13条保护历史街巷之一。

1.2现状调查

历史街巷,经历年建设的沉淀,建筑形式与风格多样,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筑性质不一,周边环境也对历史街巷的生存构成较大威胁。

1.2.1周边环境状况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街巷周边的改造已逐步展开,历史街巷应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因此对街巷周边建设状况进行调查,控制历史街巷的生存环境与外界影响条件,对街巷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1.2.2建筑质量与性质

建筑质量指建筑的保存状况,包括建筑的未损坏状况,风貌的完好度,设施状况等,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针对建筑的等级,结合建筑的建设年代,即建筑时间的长短,确定各等级与用途的建筑保护措施。

而建筑性质是由街巷的职能所决定的,居住性街巷以民宅为主,商业性街巷以店铺为主。

1.2.3建筑权属

建筑产权的复杂与否,决定了街巷的保护与整治的难度,一般经过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大部分房屋已变为集体或房产局公房,极少数为私宅,这为街巷的保护与整治奠定了条件。

1.2.4化龙池全长仅202m,建筑以近现代改造者居多,以两层砖混结构为主,平顶或木檩小毛瓦屋面,亦有清、民国时期砖木与纯木结构。大部分改造建筑中夹有明清断垣残壁,建筑形式相对杂乱且破旧,违章搭建严重。

建筑沿街以日用品、餐饮为主,亦有部分废品集散、娱乐休闲(麻将馆、茶馆等)。

街巷周边建设状况较好,商业发达,东边与天心阁公园邻近。

2 规划目标

2.1历史街巷因其历史成因与所处环境的不同,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其发展的目标,也有着各自的不同,但其基本目标应遵循着维护街巷格局基本不变,避免大拆大建,在充分挖掘、利用和拓展历史文化,通过保存、保护、更新、修缮、控制等手法提高建筑质量与居住品质,形成具有整体感的街巷地域、风格特色,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2.2通过对化龙池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结合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化龙池保护与整治的目标。

2.2.1展现历史街巷的历史文化印记

化龙池不仅有善化学宫照壁,又是古代名人荟萃,栖止之地,更有如“铁匠舍身化孽龙”、“开一天酒店”②那样美丽的传说与故事。修复麻石路面,寻找历史与文化的印痕。

2.2.2拓展传统商业与手工业文化

化龙池有过历史的辉煌,又有现时良好的商业文化基础。在整治过程中,突出“复”与“兴”,针对街巷现有空间、民众习俗,保留和拓展传统商业,新辟特色手工业及工艺品。

2.2.3发挥原住民的自主力

人们往往留恋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也不断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以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环境为前提,在此之下进行改造与建设,积极调动原住民的积极性,使之在各个方面参与到历史街巷的规划与建设中来,使保护与整治,具有较强的实施性。

2.2.4为历史街巷改造提供示例

化龙池为首批整治街巷,其保护与整治规划,在保存街巷空间格局不变的前提下,保存、保护、更新、修缮、控制等相结合,改造成具有浓郁地域文化气息的商业购物、观光游览、休闲逸兴、安居乐业的新天地,为其他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整治提供借鉴。

3 保护与整治的原则

3.1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整合历史、人文、民俗、地域资源,挖掘街巷的潜在优势,集合各方力量,保护与整治好历史街巷。

3.2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在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指导下,化龙池遵循以下原则进行保护与整治。

3.2.1尊重街区在尊重街区原有巷道格局基本不变的原则下,梳理现存的各个时期建筑,以不着痕迹的手法将街区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提炼街区内现有各类建筑的特色,探索街区肌理和丰富的历史印痕,留住长沙历史的印象,展现有魅力、有艺术、有感情的城市历史空间。

3.2.2和谐社会强调以改善原住民生活条件为前提,在改善居住生活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其它的建设和拆迁;发掘原来属于化龙池街区居民生活但已经失传的部分,以丰富街区的璀璨文化生活。

3.2.3因势利导保护街区内真正有意义的传统商业与手工业,恢复名牌,老字号,开拓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前景是复兴打造新型历史商业街区的目标与宗旨。鼓励多元化的商业,促进街区适应现代化的可持续的商业需求。

3.2.4清新健康保留街区内的巷道格局,留住麻石铺砌的街道,修复保护历史遗迹,塑造人文景观,展现传统街区与民居的神韵,营造清新优雅的环境氛围,做到既“丰富”而又“简朴”的境界,一种曲径通幽,此处最宜人的感觉会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3.2.5真实生活以展现自然生活形态为旅游热点,挖掘生活化的场景和特色,将传统手工劳作休闲化、游戏化、艺术化,吸引热爱生活的人们前来体验和感受生活。

4 景观风貌规划

4.1在确定了历史街巷各项保护与整治内容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巷的景观风貌进行规划,确定街巷各段的保护与整治的具体内

容与手法,加强历史街巷的环境特征,构筑历史街巷的开放空间系统与景观系统。

4.2化龙池历史街巷的景观风貌分为三类三区

传统民居建筑类:即以小毛瓦、双坡屋面、白屋脊、风火墙、青砖台度、白灰墙面、栗色格子木门窗为基调的仿古民居建筑为主;

传统商业建设类:北入口重建的,以小商品买卖为主题的传统商业仿古建筑为主;

湖湘文化、古文物展示类:修复保护的古善化学宫照壁。

传统建筑风貌再造区:即改造建设后的化龙池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传统园林风貌展示区:以新建的“森庐”以韵古寓意和“化龙池”以清心逸兴为基调的传统园林风貌展示区;

麻石古街风貌展示区:即修复改造后的化龙池麻石古街风貌展示区。

拆除违章建筑,改造现代建筑,以维护街巷风貌与格局的一致。

5 保护与整治的内容与方法

5.1物质化内容

历史街巷物质化内容是指历史街巷的街道空间、建筑形式与建筑材质、色彩、建筑群体的关系等。对这个几个方面的保护、整治,就塑造了历史街巷的物质环境。

5.1.1街道空间

历史街巷主要是对街道、广场进行保护与整治,对街道的重要节点强化处理,从而保存街道的基本格局。

化龙池主要强调居住与商业相结合的街巷特征,以此来构筑街巷的街道空间体系。

街道保持原街巷的空间尺度,修复麻石铺砌的街道,重点塑造南北两个出入口,创造与化龙池地方特色相适应的标志性节点,南入口建麻石里门,刻名人佳句以为引荐,北入口拆除重建,建筑为双坡毛瓦屋面,北间为青色面砖压顶白灰墙面,建筑开口由外逐渐转向化龙池街巷,增强入口的导引性,与化龙池相连的内巷设“里门”隔断连接。保持并修复古菩化学宫照壁。

开辟新的宽敞空间,塑造游憩环境,一日“化龙池”以“清逸”为主题,占地1000余平方米,掘龙井,辟龙池,建水榭亭台,岸植垂柳,水种绿荷;一日“森庐”,以韵古意,植古樟银杏,秋季斑斓,四季青翠。

5.1.2建筑与建筑群体

街道以建筑为主要界定边缘,建筑的形式、材质与色彩,决定街道的环境氛围,建筑体系与群体关系决定了街道的空间氛围。

化龙池,建筑以传统民居的木檩双坡屋顶,毛瓦屋面,白屋脊,封火墙为基本格调,现为石棉瓦屋顶改为毛瓦屋顶,平顶则通过增加檐口达到建筑形式上的一致。

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同时适当运用长沙传统民居常见的原木色(栗色)、黄褐色等(用于阳台、门窗等处)。拆除违章建筑.新建筑通过仿旧技术纳入整体风格之中,建筑体量与原街巷尺度相合。

以泥灰堆砌,多层次、纹饰简单的装饰手法处理檐口、门帘、窗格和楼间的护栏,以传统的形式和材料制作门牌与店面招牌,以跨街封火墙门洞加强街道的聚合感与层次感。拆除部分墙面使街道空间变得开合有度,形成有趣的进退关系,并使街道的节点与拐角通透起来。

5.2历史街巷非物质化内容

非物质化内容是历史街巷的生命所在,应采取原味性、发展性、尊重性、共享性的原则。随着其所处的环境及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得到创新发展,从而保持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和促进人类的创造力。

挖掘与利用历史街巷的非物质化内容,应从街巷的历史成因、人们的生活习俗及历史掌故、历代人物等方面入手,总结、归纳、利用,从而发挥与光大历史街巷的特色。

化龙池从传说中得名,因此辟龙池、凿龙井以正其名。以化龙池及周边设施为人们提供纳凉与活动的场所,以合湘人喜聚会之特点。恢复经营传统生活方式如炒货、地方特产,体现湘楚传统商业之特征。

6 交通与市政公用设施

6.1历史街巷的交通分内外两部分。一般均与城市道路相连,公共交通可以方便抵达巷口,能便捷对外联系。历史街巷内部以人行为主,以保护街巷的神韵,便利人们的生活。但在紧急时,应保证消防及救护车辆驶入。

6.2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等应按照城市相应配套标准进行设施配套。结合历史街巷的特点,因地制宜,寻找最佳的技术途径,节省用地、投资及运行费用,做到技术上安全可行,维护管理方便,规划的可操作性强,便于各专业部门实施。

7 保护与整治的难点

7.1建筑风貌的统一

历史街巷虽具有较强历史特色,但因建设年代久远,建设乃历年沉积而成,建筑的建设年代、质量、风格各异,特别是近代建筑对历史街巷风貌的破坏更加严重,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和特征的建筑采取相应的保护与整治措施,以维护历史街巷景观风貌的整体性。

化龙池保护与整治过程中,落实到沿街每一栋建筑立面,将立面分解成屋顶、墙体、门窗和细部装饰要素,进行评价后对整治措施进行细分。

7.2保护与整治要求的可操作性

历史街巷整治时,街道,市政公用设施及街巷环境由政府投资。而街巷两侧建筑由于建筑性质与产权的多样性,在资金投入,房主的保护意识与积极性等有着较大的差异,使得保护与整治的难度增大。化龙池整治工作中,采取居民参与规划方案,充分听取居民意见,使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补贴改造资金也解决了居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整治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完成。

8 结语

历史街巷保护与整治工作涉及因素多,情况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尊重历史与文化,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制订出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保护与整治规划。

参考文献:

[1]长沙市规划设计院《化龙池历史街巷规划》2004年.

[2]陈先枢.金豫北.长沙地名古迹揽胜,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3]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J].城市规划,2003(4).

[4]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

篇4

翻译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相关分析。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内容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解题方法】

一、理解文言语句六法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的翻译,要结合当时帝王气象与众不同的迷信思想来翻译,还要知道“龙虎”象征天子,“五采”云为祥云等自然现象的含意。所以应该翻译成“我让人观望他(刘邦)住所上空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呈现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的“而”省略了主语“江水”,翻译时要补充出来,译成“(江水)总是这样不停地流淌,但(它们)并没有流走”。又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的“侣”“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为侣”“以……为友”,全句译为“把鱼虾作为伙伴,把麋鹿作为朋友”。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凶”字理解起来就比较难。“凶”一般人理解为“不吉祥”“凶恶、残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联系课文谈话主体及后面的内容,可以推断“凶”应该是指“荒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译为“黄河以北遇到荒年,我就把百姓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如对偶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中的“无以”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译为“没有办法来”。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中的“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5.对于复杂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进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分析主干为“辛苦……非独……所见明知”,“所见明知”是“所”字短语,作宾语;“蜀之人士”和“二州牧伯(长官)”作定语,全句译为“我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长官看到并明明白白知道的”。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意。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琵琶行》)中的“丝竹”,初中课本《陋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丝竹”解释为“弦乐器、管乐器的总称,古代泛指音乐”。据此推出“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也是指“音乐”。又如“腹犹果然”(《逍遥游》)中的“果然”的义项,可以联想到成语“食不果腹”来推断为“吃饱的样子”。

二、文言文翻译十法

1.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吾本布衣,汝亦黎民。”这里“吾” “汝”直接换为“我”“你”; “布衣” “黎民”换为“百姓”即可。

3.对(对应翻译)。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如:“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 较好。

4.转(转词意译)。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如:“上书乞骸骨”可译成“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等)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可译成:“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

6.合(繁笔简合)。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合译为:“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分(语意分承)。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富。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可分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8.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充完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补充省略为:“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9.去(删除省略)。有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夫)、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作用,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10.套(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这里的“无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为:“这恐怕(太晚了)吧?”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①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译文:

②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陈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①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

译文:

②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

译文:

三、把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

四、将下列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①即事不计,当死社稷。

译文:

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译文:

【参考答案】

一、①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

②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我)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二、①贤卿为何不在为楚国效忠之余,也为我出一点主意呢?

②不知道他是否怀乡,假如真是怀乡的话,那他就要唱吴歌了。

篇5

一、基于“视界融合”的音乐理解教学的意义

“视界融合”是哲学解释学的重要内容,哲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哲学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一种视界融合,不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单向度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人们在理解一个文本的认识活动中,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去追求文本的客观意义,而是以理解者自身的“理解”去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

我们以“视界融合”来看待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音乐文本的理解。在实际的音乐理解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两种偏激的现象:音乐作品至上论和音乐理解者至上论。前者强调音乐作品的权威地位,主张从音乐作品自身去提取意义和挖掘意义,引导学生去追求音乐作品中的标准答案;后者则不重视音乐作品自身的价值,主张音乐的意义不在于音乐作品本身,而是人们在音乐理解活动中的一种经验。能够促使一部音乐作品具有意义或没有意义是音乐理解者的赋予。前一个观点过于强调音乐作品的作用而忽视了音乐理解者赋予音乐作品的理解意义,它不尊重音乐理解者的主体地位,陷入了一种相对主义;后一种观点重视音乐理解者的主体地位,但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臼窠。这两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以前一种观点甚为流行。从音乐理解的角度来说,“视界融合”的观点对实际的音乐理解教学活动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偏纠作用,既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放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能因为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音乐的教与学是在师生相互沟通、交流与视界融合中去生成教学意义。“视界融合”认为,音乐教学应从师生各自的视界出发去建构音乐意义。

二、基于“视界融合”的音乐理解教学建构

音乐理解教学中的“视界融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与音乐文本的“视界融合”,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音乐文本理解的“视界融合”,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一)音乐文本与学生的“视界融合”

1.“视界融合”与学生的精神建构

从哲学解释学视角来看,听赏音乐其实就是一种理解,是对他人、世界、自我的一种理解,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从自我理解的角度来看,听赏音乐就是在理解自我、体验自我的人生、关注自我的生命。音乐理解教学就是对灵魂的唤醒。“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就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①音乐教学中的“视界融合”是听赏者与音乐文本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是音乐欣赏者以“我”的“历史前见”和“期待视野”赋予音乐文本的“自我”意识,并以此观照自身生命的全过程。音乐理解教学是音乐欣赏者向音乐文本敞开的过程,音乐欣赏者将自身的音乐体验融注到音乐文本的生活表达中。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常有此体验: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不禁心醉神迷,超越现实的束缚而遨游在自由的广阔之城,进而与音乐创作者的灵魂相遇而产生心灵的默契与人格的启迪,这是因为学生从自己的期待视野出发,与音乐文本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视野”相互交融,实现了“视界融合”。音乐文本的意义被创生,人生的意义开始敞亮,这正是“视界融合”中的欣赏共鸣的时刻。

2.“视界融合”与学生的音乐理解创造

音乐理解中的“视界融合”指向于欣赏者的音乐理解创造。在哲学解释学看来,理解不是历史的重建,而是包含理解者自身情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在音乐理解活动中,学生并非完全抛弃个体的“前见”,而是从这一“前见”出发与音乐文本的“视界”融合成为一个新的“视界”,以此形成了一个既不同于学生原有视界,也不同于音乐文本原有视界的意义世界,而且这一意义世界处于无休止的动态形成之中,这就是音乐理解中的创造。如从期待视野的角度分析了读者的创造活动,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关系中,读者并非被动的一端,读者本身是形成历史的一种力量。这样,音乐教学活动就成了一种富有吸引力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因为学生在音乐理解中敢于从自己的音乐“前见”出发向作者和前人进行挑战,在这里,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音乐文本意义的创造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理解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视界融合”

音乐理解教学中的“视界融合”并非仅限于作为理解者的师生与作为理解对象的音乐文本之间的沟通与融合,还表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学生的“学”与“学”之间的对话、沟通与视界融合。正因为不同的音乐欣赏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沟通与交流,对音乐文本意义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成为可能。

1.“教”与“学”的融合

从“视界融合”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以音乐文本为视界融合的基础上,将教师“教”的视界与学生“学”的视界再进行融合,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音乐理解教学过程中达成的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过程。这种音乐教学活动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完全消融学生的音乐理解,或者以教师的体验音乐为主而替代学生的音乐体验,而是将教师和学生双方各自的音乐理解纳入到对方的音乐视界中,或者将对方的音乐视界纳入到自己的音乐视界的全过程。在这里,教师和学生的音乐视界都是一个开放的视界。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教师的‘教’,就像作家创作文本的过程,学生的‘学’,就好像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期待视野,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双向融合。”②“视界融合”中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音乐理解都是从各自的音乐“前见”出发去理解音乐文本,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文本的了解往往都会带有各自特定的立场、视角、观点。对于同一个音乐文本的体验、感知、理解,不同的人因为生活世界、人生阅历、价值观、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其审美期待不尽相同,音乐理解也就不同。因此,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融合不仅有着心灵的碰撞与共鸣,也存在着音乐体验和感知的差异,这时,音乐教师和学生需要在平等的对话中确保各自不同的音乐视界的真正相遇,并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2.“学”与“学”的融合

音乐教学中的“教”与“学”的融合中,教师的“教”要由学生的“学”来定位,教学其实就是教学生学,教师所设计的一切“教”都以学生的“学”作为根本出发点。哲学解释学重视读者的积极作用。正如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所说的,文学作品就是在理解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展示为向未来的理解和永久开放的效果史,文学作品的历史性由读者的理解来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毫无疑问是真正的课堂教学主体,因为有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感知等理解活动,才使得音乐文本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人去感知、欣赏音乐文本,它便成为一潭死水而毫无生命力。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学”,音乐教学活动才有其存在意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养成、真实情感的展现、人生意义的理解、生命价值的感悟,这带给音乐教师启迪的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关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与“学”的融合。

综上所述,音乐理解教学是一个充满了不同主体“视界融合”的教学过程,师生与音乐文本之间、不同的学生之间都存在着“视界融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以及学生的“学”与“学”同样存在着“视界融合”,由此可见,哲学解释学的“视界融合”理论为当前的音乐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迪,也拓展了当前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

注释:

①张天宝.试论理解的教育过程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4).

②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范式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参考文献:

[1]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朱谦之.文化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篇6

(2)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发展,贸易往来和地区专业化生产也在区域中发展起来了。第二阶层的人口开始出现,他们进行着简单的手工业生产,为当地农民服务。由于乡村手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市场和劳动力全部是由农业人口提供的,所以手工业分布与基本阶层农业人口分布直接相关。

(3)随着区际贸易的日益发展,区域也开始趋向于从原来粗放的畜牧业转向发展系列农作物产品,如种植水果、生产日用农产品和发展蔬菜农场等。

(4)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农业生产和采掘工业生产效益的下降,区域被迫开始实现工业化。区域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立足于建立在农林产品的基础之上,主要发展食品加工、木材产品加工和纤维纺织业等。工业化的后一个阶段则出现了诸如冶炼业、金属材料加工、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

(5)在区域经济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区域实现了为出口服务的第三次产业专业化生产。这时,区域开始输出资本、熟练技术人员和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专业化服务。

据此,在部门理论看来,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两个相辅相承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区域经济必须经历由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商品经济转换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运输成本下降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只有运输费用降低才使区际贸易成为可能。此外,要想区际间资源转移获得最大比较利益,还必须建立区际贸易基础。另一方面,与此相适应,区域经济必然要相应地完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过渡。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则是区域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甚至在胡佛等看来,由农业、采掘业等初级产业向以制造业为中心的次级产业过渡被认为是维持区域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部门理论由于系根据大多数欧洲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总结出来的,符合大多数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客观规律。但该理论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正如大多数评论家所指出的,并非什么地区经济发展都必须经历这样的“标准阶段次序”。

二、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ExportBase)概念最先由城市规划者们所采用,他们用它来预测地方化城市经济的短期变化趋势。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曾建立了一种能定量地对城市经济进行预测的理论模型。在这种模型中,经济被划分为两个部门,即一个输出基础部门(包括所有的城市外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和一个自给性部门(包括所有的城市内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在这种模型中,通常假定自给性部门不具备自发增长的能力。但是,随着外部需求的扩大,输出基础部门的扩张、并为地方经济带来额外收入时,这些部门也会随之相应扩张。

输出基础思想后来被著名经济史学家、1993届诺贝尔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North)用来预测区域经济的长期变化趋势,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输出基础理论。诺思在其1995年所发表的《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一文中,根据把太平洋西北岸作为其实证研究的基地而得出结论:区外对木材、毛皮、面粉、小麦等产品需求的扩大,不仅会影响到那里的绝对收入水平,而且也会影响到诸如辅产业的特征、人口的分布、城市化模式以及收入与就业波动范围等。他进一步指出,对区域输出需求的增加能对区域经济产生乘数效应,这不仅会导致输出产业投资的增长,也会导致对其它经济活动的投资增长。因此,按照诺思的观点,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立起输出基础产业,而特定区域能否成功地建立起输出基础产业,又将根据它在生产和销售成本等方面对其它区域所拥有的比较利益而定。

与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相对应,蒂博特在其于1956年所发表的《输出与区域经济增长》论文中也提出了相类似的“大宗商品输出理论”(thestapleexporttheory)。该理论认为,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开始于该区域发现了一种诸如矿产品等特殊的自然资源,或者因为其自然条件特别适合于生产某种出口作物,在世界市场商品价格为既定的条件下,资本甚至劳动力将输入该区域,于是供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产将发展起来,而地方工业和地区市场是随着出口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按照该理论,特定区域要取得发展,必须以建立外向型的“大宗商品”出口产品基地的方式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宗商品输出理论”可以被看作为输出基础理论的一种变种,也可以将其归之为广义的区域输出基础理论之列。

三、资源禀赋决定论

无论是部门理论还是输出基础理论,均是从部门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发展过程的,而较早从空间或区位的角度来对区域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的理论可追溯到珀洛夫(H.S.Perloff)与温戈(L.Wingo)所提出的资源禀赋决定论。

珀洛夫与温戈在《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1961年)等论文中,将诺思等人的区域输出基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推广,并把制造业的建立看成是区域经济出现增长的首要条件。在他们看来:企业家总是选择使其生产利润最大化的区位进行投资。为此,他们需要对不同区位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并相应地作出区位投资决策。就特定产业来说,由于不同区位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取得其基本生产投入要素和接近产品市场的机会也将有所不同,相应地其成本与收益变量也就有所不同,从而企业家必然作出有利于某一特定区位而不利于其它区位的区位投资决策。并且一旦投资向某一区位倾注就会产生相应的区域乘数效应,从而加速经济活动在特定区位上的集聚过程。

珀洛夫和温戈通过对美国经济从早期农业社会阶段向先进的工业和服务业社会阶段过渡过程的实证研究发现,随着经济上的日趋成熟,不同的自然资源都在区域发展中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并且随着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之不同,这些区域也将出现或大或小的繁荣。一般来说,区域增长主要取决于区域生产国民经济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按竞争利益向区外输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输出能力增长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将通过乘数效应方式而得到强化。乘数效应大小将依赖于某些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内在”特征而定。在这些内在特征中,尤为重要的有:输出产业的性质、地方产业关联程度、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以及工资水平、地方收入分配状况等。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扩张并出现自我强化和自我维持的经济增长时,新的内在因素,如与社会分摊资本及与产业集聚相关的外部经济、内部规模经济等将成为决定乘数效应和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因素。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将导致工业“核心地带”的形成。而工业核心地带的出现为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内的出现造就了基本条件,正是由于工业核心地带的出现而使得新的区得到连续的发展。即随着所需投入量的扩张以及地区新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发现,经济增长将逐步“渗透”到地区。

珀洛夫等认为,美国东北部“核心地带”的形成,最早即在于该地区拥有钢铁工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这一自然资源禀赋使得该地区在本世纪初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并进一步在后来发展成为美国主要的制造业中心。而美国自1920年以来所出现的不同州之间人均收入差距缩小的整个趋势中,核心地带对地区的“渗透过程”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世纪以来,随着工业资本投资在美国西南部和东南部等落后“内陆腹地”铺开,或者是从美国西南部和东南部等落后“内陆腹地”向美国东北部高收入地区的移民,州际间的区域差异已逐步缩小。

珀洛夫等人的资源禀赋决定论将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区域乘数效应等因素联系了起来,其理论思想与蒂博特的“大宗商品输出理论”和诺思的“区域输出基础理论”具有某种类似特征。所不同的是,该理论已经将“核心地带”与“地区”等空间变量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之中,并且所分析的对象已由孤立的区域经济分析转向综合的区域发展分析,因而更接近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

四、经济进步延滞假说

珀洛夫与温戈的资源禀赋决定论已经将“核心”与“”等空间因素引入到对区域发展的分析之中,而美国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197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T.W.Schultz)对“农业社区”与“经济进步中心”即农村地区与工业城市中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区域经济进步的“延滞假说”(theretardationhypothesis)。舒尔茨最早在其于1950年所发表的《农业部门贫困的反思》一文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正当美国经济处于空前高速增长时,一些“农业社区”的生活标准还总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他最初在该文中所给出的答案是,这种相对贫困并不是由土地的自然特征来决定的,而是由农业社区与“经济进步中心”的亲疏性(Proximity)所决定的。他在1951年所发表的《土地经济学构架:长期观点》一文中,又将这种思想具体化为所谓的“延滞假说”,该假说的基本内容包括:(1)经济发展出现于特定的区位基(locationalmatrix)上,经济中一般存在着一个或数个区位基。(2)区位基一般以典型的工业化城市经济结构为其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往往出现在这些区位基的中心;基的中心一般都不会属于农垦区而往往为工业化城市中心,但由于这种城市中心的崛起而使得一些农垦区比另一些农垦区处于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区位上。(3)位于或靠近特定经济发展区位基中心的区域经济组织将运行良好,受惠于中心的农业区的经济组织也将运行良好,只有远离区位基的农业区的经济组织运行状况比较差。

舒尔茨所提出的“延滞假说”后来由尼科尔斯(W.H.Nicholls)和唐(Tang)在南加利福尼亚、佐治亚和田纳西等州进行了检验。其研究结果证实了“延滞假说”所作出的结论。他们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发现,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达的县,其劳务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效率也高,越靠近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越高,农村收入也更高,这些都是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对农业要素市场所造成的影响的结果。

五、区域创新扩散理论

无论是珀洛夫与温戈的资源禀赋决定论还是舒尔茨的经济进步延滞假说,均已经强调了“核心区”或“经济进步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贝里(B.J.L.Berry)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实证考察了城市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扩散理论。

在贝里看来,城市中心在发展中的作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的渗透作用,使经济增长通过城市等级而逐渐向下传播;二是增长利益的扩展作用,包括从核心区往腹地区及从大都市中心向城市间区的扩展两个方面。在他看来,增长起源于企业和家庭对创新的采用。区域不平等则是由于创新的收益效应为时间的递减函数,并受扩散的门槛范围所制约。因此,城市中心本身即能起着一种“发展作用”,因为它们能强烈地影响着不同地方创新采用时间的先后顺序,而经济变化的影响将按城市等级顺序由高级城市中心逐渐传播到低级城市中心。

贝里认为,创新在大范围内的等级扩散及其横向扩展将带来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收入提高。或者说增长起源于创新通过城市等级顺序的向下渗透以及创新向城市周围腹地的横向扩展。

从贝里的这一理论结论中可以推导出各种政策主张。一般说来,要促进区域成长就应该去加速创新的扩散,从而使创新逐渐渗透到贫困地区及小城镇之中。而且如果城市中心“创新潜力”大小真与其本身规模及接触创新采纳中心之机会相关,那么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应该是去促进地区城市中心的人口增长,并改进它们同最大或最早的创新中心接触可能性。

六、区域发展倒U字型假说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那么,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趋势将如何,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研究应该首先应归功于杰弗里·威廉逊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区域发展“倒U字型假说”。他根据其在50年代对24个国家有关区域差异的国际性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收入差异将会不断扩大,但是在达到发展过程的某一点后区域差异开始缩小。

由于威廉逊把区域人均收入作为指示器,将权变系数作为度量区域收入差异之工具,通过对24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区域不平等格局的经验考察得出了惊人的结果。即当这些国家按其发展水平进行“排列”时,我们可以发现,区域不平等格局呈现为倒“U”字型状,其中,如巴西、哥伦比亚、菲律宾与波多黎各等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到达了倒“U”字型的顶端。威廉逊又将横断面分析法扩充到对单个国家区域收入差异变化趋势的分析上来,并从24个国家中的16个国家中取得其所需的一年以下的短期数据。其结果是,这种趋势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所假想的格局:人们预料富国各区域之间会逐步趋同。事实上,它们也正在走向这个阶段,而不是趋向于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而穷国正相反,它们以区域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为特征。

威廉逊的发现是引起区域发展理论家发生争执的重要源泉。然而,他所得出的结论,即“在发展的初期,区域间以收入差距扩大和‘南北’二元性增强为特征;在国家成长和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则以区域间趋同和‘南北’问题消失为特征”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被区域发展理论家所接受,并把它看成是发展中国家将会出现的或应该通过政策干预使之出现的模式。

七、经济增长空间影响论

篇7

关键词 工程监理;结算审核;投资控制;补充定额;制度建设;公开透明;经济效益

0 引言

目前许多监理的投资控制还局限在施工阶段,工程竣工结算时,监理人员己经撤离,往往认为结算是业主的事情,对工程竣工结算不重视,是控制的一项薄弱环节,专门配置专业造价师的项目也很少,因此做好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核是急需提高和重视的监理工作。

1 结算审核内容

结算审核的内容也很广泛,审核的重点应放在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预算单价套用是否正确,各项取费标准是否符合现行规定。

竣工结算审核以监理的造价师为主,各专业监理工程师配合,以核实工程量为重点,全面审核施工中结算的各分项价格(清单价格报价)是否准确,变更的材料价格和各种取费是否合理。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于争议较大、又一时难以定论的问题列出明细,最后由业主、承包单位和监理等三方共同协商解决。

监理的造价师在审核中应审查结算是否按定额和工程计量规划、造价主管部门的调价规定等进行编制。根据合同、图纸、定额及工程预算书等,对工程变更、工程量增减核对并进行现场校核。监理工程师应及时掌握施工方法和材料价格对投资的影响,不偏不倚,正确审核竣工结算,使审核的结算价真实反映工程造价。经审查的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工程造价的依据,也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监理结算审核完毕后移交业主,以供造价审计部门使用。

1.1 审核工程量

审核工程结算的工程量,主要根据预算定额、有关工程量计算规则、施工图纸和说明、有关设计变更通知单等进行审查,工程量的计量单位和定额规定的计量单位相一致,工程量不能有漏算、重算和错算。施工阶段的工程量计量成果要用到,不能重复计算。

1.2 审核结算单价的套用

1.2.1 审查结算书单价

结算单价严格执行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时的合同单价,同时要按合同约定或招投标规定的计价标准与计价规则执行。单价是否正确应着重审查预算书上所列的工程名称、种类、规格、计量单位与预算定额或单位估价表上所列的是否一致,如果双方一致时才能套用,否则套错单价,会影响直接费的准确性。

1.2.2 主要材料价格审核

由于建筑产品的庞大性、多样性、复杂性,使得建筑材料具有多样性且材料价格随时间(特别是季节)变化的明显性。这就要求造价审核人员注意当时一些主要材料的签证单价,同时订阅一些建筑方面的材料价格信息等有关指导资料,掌握建筑材料的一些新变化、新动态、新趋势,还要经常深入到建筑市场或通过上网去了解建筑材料的价格,这样材料调差时才会心中有数。

1.2.3 对换算的单价处理

首先要审查换算的分项工程是否是定额中允许换算的,其次审查换算方法是否符合预决算定额的规定。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由于工程量清单漏项或设计变更引起新的工程量清单项目,其相应综合单价以业主最终确认的单价为准。

1.2.4 对补充定额和暂估价

要审查补充定额的编制是否符合编制原则,每种材料的单价是否合理,暂估价是否准确,是否有高估冒算的现象。

新的子目组价,首先查清单报价,清单上没有相应的价格,了解信息价,信息价没有,协助业主去市场询价,对于损耗量很大的复杂子目,可现场实测材料用量,自己组价,经过造价管理站审核的价格更有权威性。

对于比较多的子项组价,如精装修组价,必要时还要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上一级审计单位、造价管理站人员参加。经与会人员讨论协商的关于套用定额、采保费收取、人工价差、主材损耗率等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新的单价,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确定下来。

1.3 审核其他有关费用

(1)对其他直接费的审查要注意是否符合当地的规定和定额的要求,对材料调价系数要注意应采用竣工期调价系数。

(2)对间接费的审查要注意以下几点:

l)施工单位是否按本工程的类别和性质计取费用,有无高套取费标准,在签合同时有无其它优惠等;

2)间接费的计取基础是否符合规定,预算外材料差价不能计取管理费和利润,只能计取税金,直接费调整后,相应的有关费用是否作了调整;

3)有无将安装的设备也作为计取安装工程间接费的基础,有无巧立名目乱摊费用现象。

(3)对计划利润和税金的审查。监理工程师的重点应放在计取的基础和费率是否符合当地有关部门规定,有无多算或重算现象。

(4)工程结算书中的分包、自营工程应予扣除。新的建设管理制度,往往限制或禁止工程分包,但分包的存在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施工单位编制的结算书常将施工图纸的全部内容纳入结算书中,如果不将其扣除,直接后果是业主对分包、自营的工程重复买单。

(5)合同的签订内容与实际完成情况的检查。对于实行总价承包的项目,要求对完成内容逐一核对检查,未完成的、没进行的、发生改变的,要对价款予以核减以免花冤枉钱。

(6)甲乙双方账目的核对。主要包括甲供材料数量的核对、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的核对。甲供材料核对清楚后,才能从审定的结算书中予以扣回;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核对清楚后,才能准确计算出工程尾款。

(7)扣回甲方垫付款项。有些款项,本来是已经含在工程结算书中,应该由承包商支付,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由业主支付。这些支付只是垫付,应该从应付承包商工程结算款中扣回。最常见的有施工用水、电、气等费用,施工现场通讯、临时设施费用、施工安全保险费用、施工中遭遇的某些罚款、民工工资保证金、质量保证金等。这部分金额约占总投资的2%-%。

2 竣工结算审核成果分析

2.1 结算审核与施工阶段投资控制成果的衔接监理核算后的结算价应建立在施工阶段计量支付的成果上。在工程顶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也就是计量支付工作)提前进入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投资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竣工验收阶段,各项数据是连续的。结算价即计量支付的成果、施工中的索赔费用、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加等的综合。这样产生的结算,既快速又准确。

2.2 审核成果分析

做好进度款的累计申报数和监理部的累计核定数的比较、分析;索赔、工程变更价款增减情况分析;承包单位竣工结算的报价数和项目监理部的核定额及上级审计部门的审计数三者之间的比较、分析;合同价款与实际结算价款的比较、分析;监理的造价师在投资控制中采取的控制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分析。

一般来讲,结算总价会超出原合同价,利用工程施工阶段的计量支付成果和合同价、设计变更费用、索赔费用等资料,能够把审计数的差额说清楚,能够把结果和施工时的预测相对应,那么结算审核工作才是比较成功的。

3 结束语

总之,监理的投资控制工作,应该说存在很多问题。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投资控制工作成效不大。如果能利用先进的理论、系统地控制工程的投资,不但投资不会失控,而且能大大提高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目前,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案例或程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为主,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也同时使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顺序进行讲授,即先介绍变量定义,再逐条介绍指令语句的语法,然后针对某—条指令列举一段简单程序,甚至_段不完整的程序。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很快就感到厌倦,造成看似明白某种问题要用某些指令语句或某种算法,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或编程时,便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特别是在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一些相对较难的算法时,例如函数的递归调用方法以及建立动态链表,在讲授过程中,一般是按照为了解决某个问题,需要采用某种算法或方法,并直接给出算法案例或程序,用于解决该问题。这种讲授方法会让学生觉得算法很抽象,编写出的程序较死板,甚至会死记硬背,将程序代码与应用硬性结合,而不是将算法与应用结合,不懂得程序由算法而来,导致当遇到类似问题时,只会套用死记硬背的代码,而不能正确地写出解决新问题的程序代码。另外,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由于过于注重语句语法,不能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没有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甚至认为在学习语法和算法的过程中只要跟着老师或课本上讲授的方法学就可以了,不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立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程序设计课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体现的是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这恰好符合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的理念: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程序设计课程可以运用计算思维的理念,讲授基本概念和编程的基本思路及方法,重点是对问题进行符合逻辑地、科学地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抽象方法。在讲授程序语言基本概念、语法和算法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计算思维的理念,掌握如何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看似困难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我们知道问题怎样解决的思维方法等。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在学生有了最基本的编程基础后:①当给出明确的算法时,由算法写出程序代码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即便要用到新的语句,只要在编程前讲解新语句,学生就会使用新的语句将算法用程序语句编写出来。②在不讲授算法和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如果学生遇到需要采用递归方法或建立链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自行解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能很清晰地描述解决过程,只是缺少对过程的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某种算法。

因此,笔者结合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c语言中较难知识点讲授方法的思考和分析,探索出一种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然后对问题解决过程归纳总结,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完善,得到算法,进而编写出程序代码的方法。在采用该方法讲授时,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算法,快速写出程序,并能灵活运用算法,将算法用于解决类似问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2、函数递归调用算法的讲授方法

2.1 问题描述

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纸条,纸条上给出该学生的x语言课程成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纸条上的方法计算出自己的成绩。纸条上的成绩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确写出成绩,如“你的成绩是90分”;另一种是“你的成绩是你右侧学生的分数加3分”。

根据学生当时的座次情况,教师将第1种写有明确成绩的纸条发给每一排坐在最右侧的学生,将写有第2种成绩计算方法的纸条发给其余学生,再请各位学生算出自己x语言课程的成绩。

2.2 教学引导

学生拿到纸条后,会询问自己右侧的同学,但大部分同学还要再向坐在更右侧的学生询问,因此不少学生暂时安静下来等待回复,当回复从右到左慢慢传回来后,每个学生都会算出自己的成绩。在等待和计算的过程中,坐在教室靠近左侧,距离最右侧学生较远的学生会发现其右侧学生,以及右侧的右侧的学生的纸条上写的成绩计算方法都是“你的成绩是你右侧学生的分数加3分”,要想算出自己的成绩必须知道最右侧学生的分数。于是部分学生会离开座位去询问与其同一排的最右侧那位学生的成绩,然后数其所坐位置的右侧共有多少个学生。假设有n个学生,便用公式:最右侧学生的成绩+3+……+3,共加n-1个3”,来计算自己的成绩;而距离最右侧学生比较近的学生在询问的过程中也会了解到本排最右侧学生的成绩。之后,每位学生都会计算出自己的成绩。

2.3 算法分析及知识点讲授

根据学生计算成绩的过程,归纳总结出成绩计算有以下两种方法,并引入知识点——函数的递归算法。

①第1个学生(最右侧学生)的成绩已知;

②其余成绩按照固定算法:前一个学生的成绩+3。

该问题的解决算法可归纳为:若假设计算第n个(n≠1)学生的成绩的函数为s(n),则有s(n)=s(n-1)+3。该算法用C语言函数编写可描述为:

int s(int n)

{

int y;

y=s(n-1)+3;

return(y);

}

算法在使用函数s(n)计算学生的成绩时还要调用函数s(n)本身,这种函数调用方法就是函数的递归调用。

以上对函数s(n)的描述归纳总结出了计算成绩的第2种情况,其中还缺少当n=1的情况:若没有此条件,就如同没有给出最右侧学生的成绩,这样递归是不能得出最终结果的。因此递归算法能得到结果的前提是必须给出当n=l时函数s(n)的确切数据。假如最右侧学生的纸条上写着“你的成绩是90分”,则递归算法用c语言函数编写的完整描述为:

int s(int n)

{

inty;

if(n==1)

y=90;

else

y=s(n-1)+3;

return(y);

}

算法分析及程序语言描述结束后,请坐在每一排最右侧的学生念出自己纸条上写的成绩,请学生们写出自己所坐位置的计算成绩的函数s(n)。

2.4 问题解决方案

给出以上递归算法函数后,让学生书写主函数mainO调用函数s(n),并根据自己的座位情况,带入n的值,计算出自己的成绩,并分析调用s(n)的次数和调用过程。

这样,学生们能很迅速地写出如下主函数:

#Include

intmainO

{

int s(int n);

im score:

score=s(4);//我是本排右起第4个学生

prinff("My score is:%d\n",score);

return O:

}

然后结合“2.2教学引导”中计算自己成绩时的过程分析出调用s(n)的次数和调用过程,从而明白在每一次递归调用s(n-1)是得不到成绩值的,直到n=1的那次调用后才能依次倒着计算得到s(n-1)的值,最终算出自己的成绩。

采用此方法讲解递归算法后,学生们会发现问题的解决过程跟自己开始计算自己成绩的过程完全相同,只需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成算法,就能轻松地写出程序。学生们再遇到递归方面的问题时,就会先找出问题求解的几种情况或相应过程,再将问题进行梳理总结成算法,编写出相应的递归函数,并写出正确的递归函数调用程序。汉诺塔问题也可以用此方法解决。

3、“建立单向动态链表”的讲授方法.

3.1 问题描述

在讲述了链表的节点、头指针、表尾等相关概念,以及单向链表的组成(如图1所示)后,给出如下问题,要求学生建立一个链表。

①链表由学号相邻的5个学生组成1组而建立,学号01-05的学生为一组,06-10的学生为一组,依次类推;链表的节点成员有num、name、score(自己拟定值)、next(下一个学号学生的地址,即座位号)。

②在每组中,若学号%5=1,该学号学生的地址(座位号)放在链表的头指针head中。

③在每组中,若学号%5=0,则该学生的信息放在链表表尾。

④若本组有学生请假未到,也将该学号学生的节点加在表中,但其中的数据和地址(座位号)是空白的。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整个教室的座位编号,每个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座位号,即地址。如1-5排的学生座位号如图2所示。

3.2 问题解决过程

学生看到问题后,会根据问题描述分别画出head,并询问其他同学相关信息,填写head的值,然后依次画出连同自己的学号、座位号节点在内的本小组5位学生的信息节点,并询问与其学号相邻的学生的相关信息,填写节点中的信息,完成整个链表。

3.3 链表的建立及知识点讲授

每个学生都能根据问题描述和要求,画出相应的链表,并且每个小组5位学生的链表相同。图3所示为第3小组学生画出的单向链表。

让学生根据建立链表的过程,归纳总结出链表建立的方法及过程,学生能清晰地给出如下过程:

①画head;

②画链表中第一个节点,填写该学生信息,并将该学生的座位号填写在head中;

③重复过程②,将后一节点学生的座位号填写在前一节点的地址处,直到某种情况结束链表。

只需将学生给出的过程稍加解释,作出补充,便可得到如下算法:

①画head,即建立头指针head,并赋初值NULL;

②画链表中第一个节点,即建立一个新节点,并填写节点数据,将新节点的地址赋值给头指针head;

③重复过程②,将后一节点的地址赋值给前一节点的next,直到某种情况结束链表。

然后再将算法用相应的程序代码书写,或对相应的程序代码进行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单向链表的建立。

图3中第2个节点的座位号为空,分析得出其下一个节点学号为10313的学生请假未到,因此可将后面学号为10314的同学的座位号填写在第2个节点空白的座位号中,然后将学号为10313的同学的节点从链表中删除。删除学号为10313后的链表如图4所示。如果该学生在下一节课来到教室上课,还可以将其节点再插入到链表中。

篇9

1.1 一般资料

该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接收的65例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龄范围38~71岁,平均年龄为(50.33±2.21)岁。入院空腹血糖水平在7~18 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水平为10~23 mmol/L。烧伤面积在5%~34%之间,烧伤深度为混合Ⅱ~Ⅲ度。烧伤后4~72 h入院。均无急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二重感染、低血糖昏迷、严重败血症等并发症。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予以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 监测和控制血糖 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其相关疾病病史,根据入院时烧伤情况、血糖水平、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等明确血糖监测方式与频率。若烧伤程度比较轻,且血糖较为稳定,可在三餐前和餐后2 h进行血糖的监测;若烧伤程度比较重,且血糖不稳定或者需使用大剂量降糖药物,则每隔1~2 h监测1次,同时详细记录监测值,及时汇报给医师。手术时,术中常规监测血糖,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血糖情况。血糖监测方式有血糖采耳垂与手指一滴血,若有必要可结合实验室测尿糖或者试纸法测尿糖予以判断。另外,在监测期间还应严格观察患者临床症状。

1.2.2 用药护理 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尤其是严重烧伤或者烧伤并感染时,均应把原有降糖药物改为胰岛素以此达到快速控制血糖的目的。由于普通胰岛素作用时间短且代谢快,便于短期调整,因此在疾病早期通常选用短效普通胰岛素,若出现该药素抵抗现象,则用门冬胰岛素实施治疗。当患者全身情况稳定且创面基本愈合,可稳定进食后适时降低胰岛素使用剂量,或者考虑改用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使用途径有皮下注射、胰岛素泵、静脉滴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明确用药途径[4]。实践发现直接予以患者输液葡萄糖时,容易使其血糖上升,对此通常较少直接单独地使用葡萄糖药物,根据相应的配比加用胰岛素,若条件允许可用果糖或者木糖醇等代替;烧伤治疗中所用生长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都可能会使血糖上升,故在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对用药方案进行合理地调整。鉴于严重烧伤者长期卧床,在治疗期间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活血药物或者扩张血管药物。

1.2.3 并?l症护理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并烧伤所致严重感染及败血症等,防治这些并发症的重点就在于调整和控制血糖,及时发现和预防性处理。①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等,当烧伤后更加容易引起肾功能衰竭与休克,若需要补液,则根据患者心肾功能情况及烧伤程度明确补液种类和总量,护理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各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尿量,定期检测肾功能与电解质等,合理调整用药方案。②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和感染发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血糖控制效果差与合并感染之间互相影响,容易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创面愈合效果不良,加重感染,而感染的加重将会使机体代谢上升,继而加大血糖水平控制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在早期应用光谱抗生素,使用剂量需充足,以便控制感染和血糖,打破创面感染和糖尿病间存在的恶性循环。另外由于该类患者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生二次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故在护理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口腔、呼吸道以及会的观察与护理。③烧伤创面如果未处理好,感染易蔓延到深部组织,严重时还可能发展成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等,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对此,在临床中除了实施相应的创面治疗处理外,加强创面的护理也变得尤为重要。在创面护理期间,保持创面干燥整洁和保持引流通畅性为原则。采取包扎疗法处理创面的时候,需及时换药,且始终保持敷料干燥和干净;以暴露疗法处理创面时,需及时将表面分泌物清理干净,确保创面整洁。有研究报道表示[5],在创面处理中,局部使用胰岛素、重组表皮生长因子等药物对于创面修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故创面可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山莨菪碱、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普通胰岛素或者庆大霉素等处理,若有必要可实施高压氧治疗或者浸浴治疗。

1.2.4 健康宣教 针对糖尿病合并烧伤的特殊性,主动和患者以及其家属交流沟通,了解患者以及其家属的心理、文化、家庭以及社会等情况,予以全面评估,以此施予合理的健康宣教,内容包含有糖尿病合并烧伤的病理变化和特殊性;病情恢复时间较长,要有耐心,良好心态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糖尿病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治疗终身性以及重要性;药物治疗种类、作用、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处理方式等;饮食治疗、心理干预以及体院锻炼的重要性,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表现、预防治疗方式;讲解负性情绪和精神压力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教于患者缓解压力和消除负性情绪的方式,介绍成功治疗病例,强化患者治疗信心,将心理护理干预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宣教方式可结合患者病情具体情况,采取一对一、制作成为宣传小册、多媒体等方式实施健康宣教。

1.2.5 饮食护理 因烧伤患者全身处在高消耗以及高代谢状态中,要想创面更快生长愈合,还需机体有足够的热卡和必要的微量元素、氨基酸以及维生素等供应。对此,在糖尿病合并烧伤的临床中全身营养支持也变得非常重要,全身营养支持包含有静脉营养与饮食营养,其中饮食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着患者血糖水平,故加强饮食护理也成为了营养支持治疗的关键。以少食多餐的方式进食,食物应多样化,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食物,以粗粮为主,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蛋白质,禁止使用高胆固醇食物和含有高糖量食物,进食时间应规律。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合理饮食,伤口早期若病情允许,鼓励患者多进食,并且加强血糖监测,合理调整胰岛素的使用剂量;伤后稳定和恢复阶段,尤其要注重饮食规律性,从而确保血糖稳定性。

2 结果

篇10

Key words: agile management;software quality metrics;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31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195-05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的软件危机以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为背景,软件失败的经验促使软件过程不断增加约束和限制,开发过程越来越“重型化”,开发效率降低、响应速度变慢。这时,以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一些新型软件开发方法开始出现,如极限编程、自适应软件开发、水晶方法、特性驱动开发等,这些方法和要求便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敏捷管理模式。相对于“非敏捷”,敏捷模式更强调不同角色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团队,注重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也更注重作为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敏捷开发管理提倡“拥抱变化”。敏捷的方法就是不断的迭代:每次都要与用户积极的交互,做那些用户最想要的那一小部分,开发完后让用户验收,避免引起工程后期的极大危害。

现今社会已经完全步入互联网时代,衣食住行、金融、商务、高科技等各行各业,互联网无所不在。互联网的爆炸式普及,离不开软件产品开发的巨大生产力,互联网时代的软件产品开发遵循新的七字诀要求--专注、极致、口碑、快,强调快速反应的同时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口碑。于是适应该要求的敏捷管理模式越来越流行,并已成为互联网软件行业的主流开发模式,但目前仍然缺少对敏捷管理模式的质量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技术和管理相辅相成,企业需要通过技术管理来提高技术的有效性和可竞争性[1],即管理有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有效发挥。

本文主要针对敏捷模式的质量管理,结合敏捷开发管理模式的数据特点和软件质量一般定义推论,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团队属性因子和单位产品规模的缺陷值的软件质量度量与跟踪方法,以便对软件产品质量进行有效度量和跟踪,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进而提高产品最终的质量。

1 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法

1.1 质量与软件质量

质量是现代质量管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从专业的角度讲,对质量的理解应该尽量消除“模糊性”。Crosby把质量描述成“符合规格”,Juran将质量定义为“适用性”,戴明将质量描述为“可预测的一致性程度”,田口玄一认为质量“社会的损失”,国际质量标准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为质量就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六西格玛(6Sigma)管理将质量定义为“顾客和供应商从商业关系各个角度共同认知的价值理念”。理解质量的这些含义后,从使用过程与商业功能的角度出发,质量应该理解为“稳定的满足客户需求的水平”[2]。

对于软件质量,Kitchenham和Pfleeger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提出了关于软件质量抽象、基于用户、制造、产品、基于价值等5个观点[3]。关于软件质量的概念及依据可测数量去理解,可以追溯20世纪70年代中期。McCall、 Richards和Walters是最早依据质量因素和质量标准来研究软件质量的专家,他们认为:一种质量因素代表了系统的一个行为特征,一种质量标准是一种质量因素的属性[4]。典型的质量因素包括正确性、可靠性、有效性、完整性、易用性、可维护性、易测性、适应性、可移植性、可重用性、互操作性等。

各种各样的软件质量模型被用来定义软件的质量和相关属性,其中最有影响的包括ISO9126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5]。ISO9126质量模型是一个专家小组在国际化组织(ISO)的支持下开发的。ISO9126定义了质量的6个类型: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CMM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开发的。CMM框架将一个开发过程评估为5个成熟度级别,即完成级、管理级、定义级、量化管理级和优化级。

软件研发项目中的质量管理主要是围绕着质量保证(SQA)和质量控制两方面进行的,而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一个关键手段,也是软件质量控制的关键活动[6]。软件测试在达到软件产品质量和评估软件产品质量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

1.2 质量度量定义与推论

定义1:软件产品质量分为开发过程质量、时质量和使用过程质量,使用过程质量代表产品最终的真实质量。

软件测试主要目的是验证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发现开发过程的质量问题和缺陷,并跟进修复,即通过不断地“测试-发现问题-修复”过程[8],来提高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产品交付或上线之前必须解决所有重大问题缺陷,甚至测试的“零bug”状态,近似认为产品交付或上线时质量最优,此时的质量评估一定是最好的结果,甚至满分状态。即产品交付或上线时,不同团队不同项目的产品质量评估都基本一致地保持最优结果,否则不会交付或上线。也即是说,产品交付或上线时的研发内部质量评估和度量在实际生产环境意义并不大,因为基本都是一样的最优结果。但是,就软件测试而言,一方面不可能进行穷举测试,另一方面即使穷举测试也不一定能发现所有的问题,所以产品的开发过程质量和时质量均不代表产品最终质量,产品交付或上线之后的使用质量才代表产品最终的真实质量(定义1所述)。

定义2:软件产品最终质量的评估可通过开发过程质量评估和度量来间接反映。

根据定义1论述,时研发内部的质量评估和度量几无意义,而软件测试过程的数据是可以直观评估和度量产品开发过程的质量,即开发过程质量是可直接进行度量的。使用过程的质量由于对用户的行为和过程、测试的数据和范围均难以掌控,显然不可能直接进行评估和度量。于是,开发过程质量和使用过程质量存在的关系,成为间接度量产品最终质量的关键,于是有定义2。

那么使用过程的质量和开发过程的质量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方面,不同的项目团队能力成熟度等级(技能水平、管理水平等)不一样,软件测试工作的程度和能力成熟度亦不一样,即开发过程质量即使一样,不同项目团队的产品最终使用质量也会不一样,所以产品最终质量和项目团队能力成熟度因子有关,一般而言能力成熟度等级越高,产品最终质量和开发过程质量差异越小。另一方面,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的比例系数也有关系,例如两个团队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比值分别为1:1和1:9,如果某个Sprint同样都是100人时的总资源,结果前一个团队均用50人时进行测试和开发,而另一个团队却用10人时的资源进行测试、90人时的资源进行开发,一般而言后者产品单位规模所开展的测试类型、覆盖度等均远小于前者,风险更高,所以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的比例越大,产品最终质量和开发过程质量差异越小。

综上所述,不同团队不同时间不同项目的产品最终使用质量均有差异。简言之,开发过程质量越优,组织团队能力成熟度等级越高,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越大,软件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越优,于是得到推论1。

推论1:软件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与开发过程质量、组织团队能力成熟度等级、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正相关。

那么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质量如何度量?不同场景不同情况下的度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文献综述也有论述学者前辈们提出的不同度量方法。一般而言,软件产品规模越大,相应缺陷量也就越大,如果单纯的使用缺陷量绝对值来衡量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质量,并不准确。比如使用产品一过程中总共10个单位规模复杂度就发现了10个bug,平均每个单位规模复杂度都有一个bug,而产品二总共100个单位规模复杂度发现了20个bug,平均每5个单位规模复杂度有一个bug,或仅20%的功能规模复杂度点有bug另外80%的规模复杂度都没有bug,显然后者的质量更高。所以,单位产品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更能反映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质量,本文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法即基于这一关键推论。

推论2: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质量可用单位产品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来衡量。

通常,一个项目团队的能力成熟度等级较为稳定,如果产品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越多,那么这个产品的规模复杂度越高,即软件产品的规模复杂度与项目总体资源消耗量正相关。所以,产品规模复杂度的衡量基于如下推论3。

推论3:产品的规模复杂度与产品开发过程的资源消耗量正相关。

1.3 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

敏捷项目团队一般包含多类角色,宏观上可主要分为3类,业务系统分析BA(Business Analyst)、开发人员DEV(Developer)和质量保证QA(Quality Assurance)。BA代表用户和需求分析师,主要职责是业务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设计;DEV主要包括程序员、UI等,职责是完成系统功能开发;QA包括专职测试员、质量保证等,职责是测试系统功能,确保功能正确和符合需求,保证产品质量。每类角色都有对应的Leader或经理,然后每个项目都有总的项目经理PM。良好的敏捷管理实践应该涵盖软件产品开发管理全过程,以上各类角色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数据均保持高效和完备记录,有效应用过程管理工具、持续集成工具、自动化工具等,保持过程质量和软件质量可以随时跟踪和度量,风险及时可控。

综合敏捷管理实践的过程特征和前面软件质量度量的定义和推论,本节提出一种基于敏捷管理模式的软件质量度量模型如下:

设Q(t)为某考查时间t内的产品最终质量,q(t)为该段时间产品开发过程质量,L(t)为项目团队能力成熟度等级因子,s(t)为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比例系数。当一个组织团队确定,该团队的能力成熟度等级基本确定,即固定项目团队a的能力成熟度等级因子L(t)视为常量因子La。那么,

Q(t)=q(t)×[s(t)]N×La(1)

其中La和N为常量,La>0,N∈Z且N?叟0。时间t内产品开发过程质量q(t)可用产品单位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来衡量,单位产品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越低,产品开发过程质量越优,于是:

■=■

=■(2)

该公式中,通过Bug-Task的数量与权值因子乘积的总和来度量缺陷值,通过QA-Task、DEV-Task、BA-Task的资源消耗量与权值因子乘积的总和再乘以常量系数Ca来度量产品规模复杂度。其中,bij(t)为时间t内i类测试j类优先级的bug数量,Hij为i类测试j类优先级的bug权值因子;rqa(t)、rdev(t)、rba(t)分别为时间t内某优先级QA-Task、DEV-Task、BA-Task的资源消耗量,单位为人・时;Pqa、Pdev、Pba分别为对应优先级QA-Task、DEV-Task、BA-Task的权值因子。时间t内测试分类和优先级的I×J缺陷数量矩阵B(t)可直接通过数据统计得到,对应测试分类和优先级的I×J缺陷权值因子矩阵H视为常量,可由组织内专家或技术权威评估确定;同样的,rqa(t)、rdev(t)、rba(t)可直接通过数据统计得到,Pqa、Pdev、Pba视为常量由组织内专家评估确定。

通常,DEV-Task的资源消耗量与权值因子乘积的总和视为开发资源,QA-Task的资源消耗量与权值因子乘积的总和视为测试资源。那么,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比例系数s(t)为:

s(t)=■(3)

综合(1)(2)(3)式,可得项目团队a考查时间t内的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为:

Q(t)=■

×■■

该度量模型符合前面小节的论断,即:

①其他因子基本恒定,团队组织能力成熟度等级系数La越高,软件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Q(t)越优;

②其他因子基本恒定,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s(t)越大,软件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Q(t)越优;

③其他因子基本恒定,单位产品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越低,产品开发过程质量越优;产品开发过程质量越优,软件产品的最终使用质量Q(t)越优。

所以,要提高产品质量,我们可以从提高团队组织的能力成熟度等级、提高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降低单位产品规模复杂度的缺陷值等方面入手。

2 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法的应用

2.1 敏捷项目管理模式的数据

以某互联网软件企业AN公司的敏捷实践作为研究实例,本文研究过程中采集了该公司一个敏捷模式项目COMM共12个月(2014年12月到2015年11月),约17个Sprint (该公司每3周一个冲刺)的项目过程管理数据(来源于项目管理工具Jira),截取项目COMM其中一个Sprint112的过程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其他项目的各个Sprint周期和数据结构均与之基本一致(如表1所示)。

参照表1“AN公司敏捷项目过程管理数据举例”可知,AN公司的敏捷实践过程,所有的项目工作均以Task(任务)为单位,所有成员均在对应的Task下记录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每个Task记录包含Task Type、Key、Summary、Priority、Time Spent、Sprint、Status等属性。其中,Task Type大致可以分为五类――BA-Task、DEV-Task、QA-Task、Bug-Task、Support-Task。其中BA-Task主要包括Requirement/User Story等用户故事转化为需求功能模块的分析设计任务,对应团队角色为BA;DEV-Task主要任务是完成需求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拆分和逐一开发实现,对应团队角色为DEV;QA-Task主要任务是测试开发完成的功能是否符合用户故事和需求,对应团队角色为QA Tester等;Bug-Task则是测试发现的缺陷报告、开发修复、测试再验证整个流程任务的跟踪管理,涉及团队各个角色BA、DEV、QA的交互;Support-Task主要包括其他支持类任务,如开发测试环境维护,版本维护,测试自动化等。Key和Summary主要是标记该任务编号和描述任务摘要,Priority描述任务的关键性程度和等级,Time Spent为该任务所花时间总和(单位秒),Sprint描述该任务属于哪个Sprint,而Status显示任务当前状态(Open、In Progress、Test、Closed等)。

通过每条Task数据记录及其属性,我们可以了解每个Sprint的敏捷实践过程、统计团队绩效、度量软件产品实现的功能规模和度量产品质量等。

2.2 模型和数据处理

敏捷软件测试是基于迭代功能模块的测试,迭代过程一般只开展功能测试,当系统基本完成和功能稳定才会开展其他测试类型,如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安全测试等,所以本章把测试分类简单分为功能测试和其他测试。参照表2“AN公司COMM项目Sprint112(3周)的完整过程管理数据”可知,AN公司Bug-Task的Priority有4级(P1>P2>P3>P4),不同优先级的缺陷bug度量缺陷值的权值因子不一样,而不同测试类型的缺陷bug度量缺陷值的权值因子也不一样,AN公司专家评估确定的bug分类和优先级的2×4缺陷权值因子矩阵H转化为表2所示。

同样的,参照表2的数据,BA-Task、DEV-Task、QA-Task的Priority也有4级(P1>P2>P3>P4),不同种类不同优先级的Task度量资源消耗量的权值因子也不一样,AN公司专家评估确定的Task分类和优先级的3×4任务权值因子矩阵P转化为表3所示。

AN公司专家评估确定的属性因子为别为:能力成熟度等级系数L=4(L∈[1,5])、产品规模与资源正比例系数C=1(C∈[1,5])、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比例修正指数N=2(N∈{1,2,3,4,5})。代入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结果为:

Q(t)=■

×■■(4)

根据Bug权值因子表H、Bug类的Priority 和数量可以简单计算得到Sprint112总的缺陷值为:

■b■(t)×H■=26

根据Task权值因子表P、Task类的Priority 和TimeSpent可分别计算得到,

测试资源消耗量:∑(r■(t)×Pqa)=369

开发资源消耗量:∑(r■(t)×Pdev)=511

BA资源消耗量:∑(rba(t)×Pba)=117

总的规模复杂度:

C∑(r■(t)×Pqa+r■(t)×Pdev+rba(t)×Pba)=997

代入(4)式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即可得到Sprint112的质量度量结果为:

Q(112)=■

×■■=79.98

其中,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为:

■=0.72

同理,把所采集AN公司COMM项目的近一年的数据代入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得到每个Sprint的质量度量结果。根据本文描述的数据结构和模型算法,实现几十行电脑程序代码,对所有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后,最终得到每个Sprint的质量度量结果。

2.3 结果分析和结论

应用模型数据处理得到AN公司COMM项目近一年的产品质量度量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 “AN公司COMM项目一年的产品质量度量结果”可以看出,在Sprint95、Sprint96、Sprint99测试资源、开发资源、BA资源的投入均趋向0,产品规模复杂度极小并且没有产生缺陷值,说明当时项目几乎处于暂停状态,没有新的功能上线,故产品质量与之前保持一致,质量度量无意义(结果为0不代表质量最差,仅表示该Sprint质量度量无意义状态)。Sprint113、Sprint115由于超出设定的数据采集终点(2015-11-30),数据并不完整,所以质量度量结果比较异常的高,这主要跟测试过程和开发过程的数据不完整(介入程度低)、缺陷值趋向0所导致的结果,尚在开发进行之中的产品质量度量一样没有意义。综上,去掉无效的质量度量结果,为了直观的比较质量与各个因子相互之间的关系,将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乘以100,产品规模复杂度除以10,可以得到COMM项目Sprint100~Sprint112共12个Sprint的有效质量结果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从质量结果变化曲线中我们可以发现:

①Comm项目Sprint109的产品质量最高,Sprint104的产品质量最低。

②产品质量最低的Sprint104的缺陷值最高,而产品质量最高的Sprint109的缺陷值相对较低;但并非缺陷值最低产品质量就高,缺陷值最低的是Sprint110,由于产品规模复杂度、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都较低,产品质量并不高。

③产品质量最高的Sprint109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最大,产品规模复杂度与缺陷值的绝对差较大,但是产品规模复杂度与缺陷值的绝对差最大的Sprint107,却因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最小促使产品质量反而较低。

综上所述,团队组织属性因子确定,即能力成熟度等级L、产品规模与资源正比例系数C、测试资源和开发资源比例修正指数N基本恒定的条件下,产品最终质量与已发现缺陷值成反比,与产品规模复杂度成正比,并与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正相关。也即,符合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的结论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提升组织能力成熟度等级、提高产品规模复杂度的同时降低缺陷值、提升测试资源与开发资源的比值,可以提高产品的最终质量。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属于理论研究,基于敏捷开发管理模式下过程管理数据的可度量特征与软件质量的一般定义和推论,研究提出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模型,最后通过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法的应用得出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的结论。不足的是,关于敏捷软件质量度量法的应用试验,对于该软件质量度量法的绝对有效性和正确性,仍缺乏较强有力的证据,后续研究可以基于此突破,通过大量的应用实证或其他研究方法,来证明或更正提出更为有效的软件质量度量方法,以促进互联网软件业的管理理论与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宝贡敏,杨静.企业技术管理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基于浙江省企业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05):546-551.

[2]马慧,杨一平.质量评价与软件质量工程知识体系的研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5.

[3]B.Kitchenham&S.L.Pfleeger. Software Quality: The Elusive Target[J]. IEEE Software, 1996, 01:12-21.

[4]J.A.McCall, P.K.Richards, &G.F.Walters. Factors in Software Qualitty[J]. Technical Report RADC-TR-77-369.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Washington, DC,1977,10.

[5]K. Naik& P. Tripathy. Software Test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Theory and Practice[M]. 郁莲,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4-18.

篇11

中图分类号: TU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研究背景

2008年5月,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数万人死亡,房屋建筑损毁无数,损失惨重。此次地震灾害再次表明,现代地震灾害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其引起的巨大经济损失,结构工程界将不得不对现有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进行深刻反思。同时,面对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设计者也将越来越全面考虑建筑建构的综合性能。因此,未来的抗震设计将从以往只注重结构安全,过渡到结构的性能、安全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二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PBSD)研究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1]经历了刚性设计、柔性设计、延性设计、结构控制设计。目前普遍采用延性设计思想,但其允许次要构件甚至承重构件发生非弹性变形,造成难以修复的永久破坏,以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结构控制设计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存在易老化且耐久性差的缺点。总的来说,现行抗震理论和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对损失的控制不力,难满足对结构选择的要求;结构性能概念不明确,设计透明度小;结构性能标准缺乏灵活性,性能目标的实现过程存在误区。

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述

1992年美国SEAOC、ATC和FEMA等组织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进行权威描述[2],可概括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在现有的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基础上,针对每一种抗震作用水准,将结构的抗震性能划分成不同等级,设计者根据结构的用途和业主(使用者)的特殊要求,对结构系统和造型的选择进行概念设计,并根据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合理地进行结构抗震设计,使结构在各种水准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损失控制在业主可接受范围内,同时优化工程项目服役期内的费效,达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一种优化平衡。

其设计特点是:拥有量化的多重设防目标,满足设计者对结构性能目标的需求;整个设计着重体现投资—效益准则和体现抗震设计的个性化;更强调实施性能目标的深入分析和论证,采用现行标准规范中还未规定的新的结构体系、新技术、新材料,实现建筑结构技术进步和创新;针对不同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及建筑的重要性可灵活采用不同的性能目标和抗震措施等。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1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

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的选择,为后续的整个设计和建造过程设定了必须遵循的标准。抗震性能目标确定关键是对不同的地震作用水准的评价,限定结构在一定超越概率的地震发生时的最大破坏状态,这种破坏状态包含结构体系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和整体性等功能。若破坏状态的水平设计得太高,建筑结构固然安全可靠,却导致投入的增加;若破坏状态水平设计得太低,固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却存在使用风险和较高的维护成本。目前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大多采用“投资一效益”准则,综合结构安全、功能、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评估,以结构可靠度为决策变量,以结构全寿命周期为时间范围,以相应的寿命周期总费用最小为决策目标,优化抗震设计方案。

但由于地震的随机性所造成的结构破坏变异性较大,结构失效模式复杂,以致结构体系可靠度的概念还不很明确,且地震所造成的非结构损失所占总损失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尚难直接应用到工程结构设计中。

为此美国学者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将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分为三类[3]:基本设防目标、重要/防危设防目标、特别设防目标,提供三个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作为它们的最低性能界限。

2.2 抗震性能水准的确定

为了有效控制结构的破坏程度,使得结构破坏导致的财产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际的设计需要考虑不同设防水准的地震,明确结构应该具有的性能水平。

由于结构的性能与结构设计的破坏状态相关联,而结构的破坏状态又可由结构的反应参数或某些定义的破坏指标来确定,所以结构性能水平可以这些参数来划分。尽管结构性能由某个参数来划分可能不尽完善,但鉴于目前的研究水平,不少学者认为结构位移变形可以有效地反映结构破坏情况,且以位移(变形)来划分结构性能水平比较方便实用。因此一般的建筑抗震性能水准划分如表1:

表1

三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1 综合设计法

此法以概率为基础,要实现最优的设计方案,使建筑物服役期内既达到基本性能目标,费用效果又最优,最大程度地体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但设计中要全面考虑重要因素,设计过程复杂繁琐。

2 承载力设计方法

适用于相对简单、场地条件好的建筑物的性能设计,目前各国规范所普遍将其应用于所有性能目标设计中,计算简单。

3 基于位移的设计法

假定位移或层间位移是结构抗震性能的控制因素,整个抗震设计中用位移控制,设计后以应力验算,不满足后采用增大刚度方法来改进,以位移目标为基准来配置结构构件。该法是在性能设计的理论中很有前途的一种方法。根据设计思路的不同可以分为:目标位移法、能力谱方法和按延性系数方法。

3.1 目标位移法

根据FEMA 273[5]推荐,直接以目标位移为控制因素,通过设计位移谱得出在此位移时的结构有效周期,进一步得出结构的有效刚度,求出此时基底剪力并进行具体配筋设计,此法在设计初始就明确的结构设计的性能目标,避免重复设计而增加设计费用,方法比较直观、简单,但设计精确性不够理想。

建筑顶层的质量中心定为结构位移的控制点,则目标位移为:

T——弹性基本周期,有弹性动力分析确定

,——结构弹性侧向刚度和结构有效侧向刚度

——谱位移与顶点位移修正系数

——最大非弹性位移与由线弹性反应计算出的位移差异修正系数

——滞回线形状对最大位移反应的影响修正系数

——考虑动力P—效应修正系数

3.2 能力谱方法

能力谱方法最初是由Freeman等人在1975年提出的,后来经过很多学者不断改进而成,将结构分析得到能力谱曲线(曲线)。基本步骤[6]:

1)建立合适的结构单元恢复力模型,通过非线性静力(Push-over)分析,得到结构的底部剪力一顶点位移曲线(能力曲线)。(由于目标位移已知,故可假定一个偏大的位移作限值,保证结构能力谱与地震需求谱相交。)

2)将结构能力曲线(曲线)转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谱加速度一谱位移曲线(曲线),即能力谱曲线。

, ,,

其中,,分别为结构第一振型的等效模态质量和振型参与系数。为第j 层的集中质量;是基本振型在 j层的分量;N为结构的层数。当所用的模态不同时,和不同,曲线曲线也不相同。

3)建立结构的地震需求谱曲线。

4) 评估结构抗震性能。

5)将得到的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反变换为实际的多自由度体系的顶点位移,由能力曲线求得此时结构相应的底部剪力,再根据Push-over各步的计算结果,计算各铰截面此时的塑性铰转角值。

3.3 延性系数法

Park和Paulay最早此法进行研究,其实质是建立构件的位移延性系数或截面曲率延性系数与塑性铰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的关系,由约束箍筋来保证核心区混凝土能达到要求的极限压应变,从而使得构件具有要求的延性系数。

基本步骤如下:

1)计算结构在小震下的承载力,求出截面内力并配筋。

2)由在大震情况下的强度验算,选定截面、配筋得到结构实际强度,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确定结构的底部剪力和顶点侧移关系曲线(),求出结构位移延性系数。

3)根据和结构体系的塑性变形机制,计算构件截面曲率延性系数。

4)通过构件的或与塑性铰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的关系,约束箍筋,使得构件具有要求的延性系数

4 能量法

假设地震输入的总能量与结构耗散的能量共同决定结构构件和功能设施的破坏,通过设置耗能元件控制结构或构件的耗能能力,以控制整个结构抗震性能。此法能够直接估计结构的潜在破坏程度,但是结构体系较复杂性,结构滞回耗能的计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于构件单元恢复力模型的选取,其中不确定因素较多,计算精确性不高。

四 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尚处于研究中,鉴于其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目前还不能够完全依靠计算设计来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但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可着重加强结构概念设计和细部构造设计。设计步骤[7]如下:

1) 评估场地安全性 (确定场地适用性和设计地震动水平)。

2)根据结构用途、投资效益准则和业主要求选择可接受的破坏程度,将混凝土结构抗震目标性能划分为多个水准,并量化指标。结构目标性能水准采用可靠度理论和优化思想来确定。

3)加强概念设计,合理选择结构系统和造型(着重对结构总体方案、设计策略和结构构造进行定性引导,保证结构和结构构件的延性,提高结构综合抗震能力)。

4)结构方案设计(考虑多级水准地震作用下强度设计,选择恰当抗震措施和设计方法等完成结构设计)。

5)采用变形指标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通过控制结构构件的损伤程度和非结构构件的性能水平,使结构在服役期内的费用最小,地震破坏控制在业主可接受范围内。

整个设计需要定性定量,准确简便,通过设计周期的缩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整个设计应强调对结构刚度的控制。

五结束语

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国际的认可,成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新的发展趋势。由于这一设计方法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性能目标和性能水准的合理划分、结构分析模型和参数的选用、模型试验和震害资料、非结构和设施的抗震性能要求、震后灾害估计等,以致工程中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笔者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工程实践应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将会日趋完善,满足未来业主对结构的自由选择和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云 .耗能减震加固技术与设计方法[J].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98-199

[2] 马宏旺,吕西林.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 [J]. 上海:同济大学学报,2002,30(12)

[3] 徐如贵.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 2006,32(22)

[4] 柏章朋,邱永东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J].北京:科技咨询导报,2007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75例;年龄在14-72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在0.5-30年。

1.2临床表现多数类风湿病人起病缓慢而隐匿,轻重不一,常以全身不适,关节疼痛、肿胀,并出现晨僵甚至关节畸形、功能障碍而就诊。

1.3药浴治疗方法西医治疗包括一般性治疗休息、关节制动(急性期)、关节功能锻炼(恢复期)、物理疗法等;药物治疗(改善症状的抗风湿药和控制疾病发展抗风湿药);外科手术治疗。以上治疗方法其中以药物治疗最为重要。药浴治疗:首先根据病情选择药液,将药液加热水稀释到合适浓度,水量以浸入患者躯体为度,放入浴盆中,患者以半卧位将躯体浸泡在药液中沐浴20-30min。

2护理方法

2.1适当的休息和合理饮食活动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护关节功能,注意姿势,缓解期应下床活动或床上进行辅助锻炼,宜给予高蛋白(如鸡、鱼等)和含丰富维生素(如蔬菜、水果等)饮食。

2.2观察病情,指导锻炼观察有无关节肿胀、疼痛、发热及关节功能变化,尤其注意关节的活动度、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等现象和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毒性反应。缓解期鼓励病人进行适当活动或按摩,促进关节局部血液循环。

2.3心理护理患者大多数因全身不适、关节胀痛而备受折磨,加上疾病反复发作,担心致残而心情焦虑。护理人员应以友好乐观的态度接触病人了解其性格和对疾病的情绪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关怀、同情、体贴病人,主动协助病人的生活,在语言、举止上使其感到温暖和亲切以消除孤独。向病人解释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应树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缓解期尽可能过正常人的生活。激发病人对家庭、子女、社会的责任感,鼓励自强,消除依赖、抑郁和自卑。

2.4浴前护理饭前不宜进行药浴,以防低血糖休克,刚进食后也不要立即进行药浴,一般应在饭后1h进行,以免热水扩张周围肢体血管,使胃肠道血液量减少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药浴前可喝适量的温开水或饮料,以防药浴时出汗丢失水分而发生虚脱。药浴前应先淋浴,以清洁皮肤,防止药液污染

2.5浴中护理浴室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调节室内温度在24℃-26℃,注意保暖,防止患者受凉。药浴时应先测试水温,保持药浴水温在4O℃左右,过冷、过热均不宜。治疗时应将躯体完全浸人在药液中,防止药液进入口、眼、耳、鼻,浸泡时间为20-30min,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免缺氧昏倒,发生意外。洗浴后不要马上清洗,以保持药效。应严密观察病情,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药浴。儿童、老人和病情较重的患者应避免受伤和意外。

2.6浴后护理治疗后用毛巾擦干,协助患者穿好衣服,以防感冒。有急性传染病、妊娠或妇女月经期不应进行药浴。药浴疗程结束后根据病情配合火灸、针灸、拔罐术等,以巩固药浴作用,并取得祛病除根的效果。

2.7健康教育避免各种诱因,如寒冷、潮湿、过度疲劳、感染等。强调休息和治疗性锻炼以保持和恢复关节功能。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减量或停服,如出现胃肠道不适、黑便、肝肾功能损害时,及时就诊。嘱患者定期复查,监测血象、免疫指标以调整用药。每半年拍x光片观察骨破坏的情况。

3讨论

该病由于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因此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和预防措施,主要治疗原则为减轻和消除关节炎引起的症状,控制疾病的发展:药浴兼有热水浴和药物性能双重作用,能扩张皮肤、肌肉及关节内的血管,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物质的清除,改善患处缺氧状况和理化环境,达到消炎止痛、缓解症状的作用。同时,还能防止关节强直,恢复肌肉功能,能使病人的关节肿胀、疼痛普遍得到减轻,关节活动获得改善。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疾病,不可焦虑、情绪低落。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一、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分析

焦虑属于情绪反应中一种正常的情态,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也可以称作离别焦虑,属于学前儿童情绪障碍比较普遍的一种,是近年来学前教育及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从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及教师敏感性三方面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指出常用的儿童入园分离焦虑干预措施及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二、新入园小班幼儿常见分离焦虑表现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以某幼儿园新生班47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对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表现进行调查,对其表现进行分析,找到分离焦虑的原因。这些幼儿均是2014年9月入学,首次接受幼儿园小班的教育。此次发放问卷47份,回收45份,有效回收率为95.74%,与此同时,作者还针对入园分离焦虑的对象与家长进行了访谈,以加深了解。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生入园与家长分离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分离焦虑状态,如分离时哭闹,请求父母不要离开的占的比例非常高,达到95%以上,而提到去幼儿园会显的心事重重和特别依恋父母不相信其它人的比例也占到84.44%,这三项表现是存在的普遍现象。

三、缓解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建议

1.针对家长的策略建议

(1)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准备。这里提到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孩子的能力准备。心理准备主要是帮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的能力准备主要是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上厕所、穿脱衣服等。

(2)创建一个放松和愉快的气氛。营造放松和愉快的氛围主要建议年轻父母尽量避免问他们在幼儿园的表现,如教师在幼儿园是否批评等一些负面问题,而要和孩子多谈快乐的事,如和小朋友的游戏,或者教师又交了哪些新奇的知识等以此来增强和提高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兴趣。

(3)父母自身的分离焦虑情绪。对于幼儿园的生活,家长要给幼儿一个适应的时期,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不要过于担心,相信孩子,鼓励他们,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应该坚持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忍心而不舍得送孩子去幼儿园。

2.针对教师的策略建议

(1)创建安全而温馨的环境。从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方面,要尽量营造出家庭的氛围,以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无论是户外还是室内的环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教育需要,更要考虑家的元素。例如,可以在墙上贴上幼儿的全家福,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教室里等,以降低幼儿园环境的陌生感,使之对新环境有认同和归属感。

(2)组织有趣的游戏。游戏是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的,也可以分散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就是说,对于年幼的孩子,教师应多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孩子对游戏感兴趣,吸引幼儿,让他们的注意力从焦虑的情绪中分散出来,投入到有趣的游戏里,以减少儿童的分离焦虑。

(3)鼓励幼儿相互帮助。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也是一个儿童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所以通过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自信,也会减少孩子的焦虑。同时教师要鼓励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去帮助其它小朋友,这样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慢慢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