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环境治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环境治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环境治理

篇1

1.政府强制模式

在政府强制模式下,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担当了唯一治理主体的角色。环保部从水污染、噪声、大气污染、固体废物以及工业污染等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规划。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的贡献值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几乎承担了从政策制定、质量监督、环境产品的提供到实施治理的全部活动。而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性、持久性以及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要承担各组织的协调、紧急事件的处理和引导公众参与治理等艰巨任务。

2.市场调控模式

环境治理不单纯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义务,这一义务涵盖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单纯依靠政府进行治理,不仅在资金上难以得到足额保障,而且容易导致环境治理中设备的落后、质量监管不及时等现象。而采取市场调控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可以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弥补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资金缺口。

3.企业自觉模式

企业自觉模式的运行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自觉性,并不具有任何法律的约束力。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致力于成为对全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并以此取得消费者与全社会的赞誉和认同,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4.公众参与模式

公民作为健康环境的享有者,同时也担负着环境治理的责任。随着当前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公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意识也逐步提升。现阶段公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力度不足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保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部门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就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推进了与环境相关的立法、规范和保护工作,加快了环境保护的步伐,但是环境治理中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仍然不够。由于各地方政府部门间缺乏沟通合作,各自维护自身的利益,导致产生了一些重复治理现象,延缓了环境治理的进度,也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效率。

2.“失灵”现象产生

由于环境保护不具有排他性,导致无人愿意出资进行环境治理,因此环境治理这一公共物品就无法通过市场体系中的供需交易来提供,从而出现了“市场失灵”。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但是由于政府作为唯一治理主体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少部分人对环境的特殊需求,即出现“政府失灵”。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弥补了前两种模式的不足,能够查缺补漏地进行资金投入,以及满足人们对环境的新需求,但是由于非营利组织无法单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治理活动,从而产生了“志愿失灵”。

3.公众参与不足

目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升高,但是参与形式依然停留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面,缺少决策参与,也缺少对环境治理问题的了解,容易忽视相应的责任。公众也是环境污染的源头,他们只有在关系到自身利益时才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督、举报。公众主要是通过社会团体的形式进行参与,而这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极为有限。

4.缺乏有效监督

由于环境治理以环保部门为主,各地方政府在治理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推卸责任,容易造成环境执法的混乱,或者为了追求各地区与部门间的利益而形成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环境治理的具体政策不能有效实施,监督也变得形同虚设。

二、合作网络模式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治理的研究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合作型环境治理”的研究者蒂姆•佛西指出“,合作型环境治理是融合工业、公民群体或者地方政府的探讨、协约以及一系列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管理的治理类型。也可以被广泛认为是在公共与私人部门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我国学者米指出,“合作管理是一种多组织的安排、协议、协商、共同行动等,它主要用来解决单个机构、单个部门、单个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合作管理暗含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又表明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活动。”我国学者任洁提出,环境合作治理“应当是指面向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合作形式,是在环境领域中建立的一种超越环境工具理性和体现高级的环境价值理性的合作形态。”综上所述,目前有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环境治理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着重探讨了合作型环境治理的主体构成,但对环境治理的主体间如何相互合作形成网络治理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将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到环境治理当中,即强调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等治理主体来构成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彼此之间相互约束,相互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网络模式。

三、合作网络模式的运行

在合作网络模式下,按照不同治理主体的分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交叉合作结果,显示出几种治理运行方式。不同的治理主体之间兼顾着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相互合作。

1.政策机制

首先,在制定政策、方针、措施时,要考虑到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并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使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其次,基于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任何治理主体都不能拥有足够的资源,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必须彼此依赖、相互合作。

2.市场机制

当前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可以对每家企业免费发放排放额度和排放权,允许拥有剩余排放额度的企业出售排放权指标,以此促进企业减少排放量。目前也有将环保费改为税收的趋势,由于环保费用过低以及地方政府出于人情赠送环保费等,使环保费这一措施不能有效治理环境问题,而通过税收政策,则可以使环境治理力度得到提升。

3.信任机制

合作网络治理强调多中心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而合作讲求信任。要建立合作信任机制,一是要选拔高质量的参与主体,确保各参与主体有着高效的能力和良好的信誉,这样才能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度。二是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充分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使他们能够放心开展合作治理。

4.利益机制

构成环境治理的各主体都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主体的利益也各不相同。为了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利益,可以制定一种均衡的利益分配方案,在合作中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或优惠政策等合理利益分配方案,以保证合作网络模式的运行。此外,为了实现真正的多元治理,政府可在政策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组织给予扶持,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四、合作网络模式的保障措施

1.加大合作治理立法的力度

由于合作网络治理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行为准则还不标准,导致其行使多元治理的行为受到合法性制约。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在合作网络治理中,应给予其他参与主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权力,使行为遵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从而保障各参与主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调整政府的职能定位

合作网络治理模式既然是由多中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并共享权力,那么也应共同承担公共责任。作为合作网络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公民在内),应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做到权责一致。要完善相应的公共责任制度,加强各行为主体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使各行为主体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在增加公共权力的同时,相应地提升公共责任的承担能力。

3.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加大合作治理的宣传力度,使政府能够明确自身的领导地位,从而正确地引导其他非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形成有效的合作治理。其次,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组织建设尚未完善,对治理公共事务的认识还不充分,因此在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各行为主体的道德、思想工作,加强伦理建设。

篇2

keyword:Thenetworkenvironmentplaceliteratureorganizationmanages

前言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化时代,地方文献信息因独具的地方特色,需求越来越大,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开发、提炼地方文献中的精华,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即通过计算机实现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标引著录和检索输出的自动化检索,才能更大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满足读者的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发展,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

一、地方文献的概念

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非常多,仅在国内就多达几十种,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著名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是指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片、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摸等"。

狭义地方文献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中山大学骆伟),通常国内地方文献工作遵守这一概念。

二、建立地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意义

地方文献素有"一地之百科"的美誉。它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反映,通常这个地区的发展是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因此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具体如下:

(1)地方文献可在不同时期为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制订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方面提供及时、快捷、详细、可靠的咨询服务;

篇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行为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他们将面临网络带给他们的潜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为了能够促使高职学生健康成长,高职院校必须能够正确地认识网络给学生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积极探索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 网络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

1.1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学生经常登录QQ群、人人网、QQ空间、微博、博客等,自由地发表自己真实的意见、建议和看法,其中包括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都可以进行充分的表达。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上网浏览,通过分析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等,及时地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和纠正。

1.2 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网络通讯工具非常发达。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常用到的网络通信工具就是聊天室、网络论坛、电子邮箱和QQ群、QQ空间。网络能够建构起师生交流的平台,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参与管理的主体意识,进行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交流,使得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走近学生,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3 创造学生管理工作的全新空间

传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网络环境的要求,必须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原来一些手工操作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上被学生管理系统所替代,如成绩的考核、奖惩、奖学金的评选、助学贷款、就业信息的、毕业审核等,完全可以通过管理系统进行操作。这样,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就从传统的学校时空概念转变到网络空间概念,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上新的台阶。

2 网络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2.1 价值冲突

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种信息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使得来自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文化形态、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在网络上得到汇集。这些多元化的价值信息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冲突,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有强烈的猎奇心,缺乏鉴别能力,在这么多的价值选择面前很容易迷失自己、失去方向,处于无所适从、相互矛盾的状态中。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高职学生可能会引起价值观念的紊乱或偏离,出现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2.2 道德失范

网络的虚拟化环境,外界无法给予有效的监督,让高职学生感觉到无所约束,淡化了部分学生的道德观念,认为传统社会道德规范无法制约和监督到网络中来,很自然地就做出道德失范行为。网络上面的信息良莠不齐,缺乏正确的甄别能力的高职学生,极其容易成为垃圾信息的俘虏,放松自我的道德约束,浏览和不良信息、赌博、网络暴力、人身攻击,甚至出现网络犯罪行为等。

2.3 人际交往障碍

现在很多高职学生都热衷于网络聊天,如果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会选择在网络上进行倾诉,而不是和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教师、同学和朋友进行交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很多高职学生自认为找到自己的独立空间,可以自由宣泄情绪、分享寂寞、释放压力等。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减少、人际关系疏远,学生会更加不愿意进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沉迷于网络世界,形成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

2.4 网络成瘾

有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高职学生没有太多的升学压力,空闲时间较多,于是一些缺乏自控力的高职学生很容易迷失在网络世界里,深陷其境,难以自拔。网络里面有着肆意发泄的网络论坛、网络聊天,有着逼真、刺激的网络游戏,有着繁杂多样的网络信息,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高职学生,一有时间就想泡在网络上,形成网络交往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打破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和规律,甚至荒废学业,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

3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举措

面对网络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的,而管理工作是达成学校教育目标的外在支持条件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围绕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行,把高职学生当成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管理。

3.2 完善网络文化的监管力度

要想尽可能消除网络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首先必须从技术层面上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借助于计算机防火墙,对有关的信息进行过滤,实现绿色网络,让学生在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中上网。同时要加强相关的网络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切实按照规章制度进行适当的网络监督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减少学生网络的不良利用。

3.3 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很多高职学生不愿意上校园网,主要是因为校园网的内容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尽可能丰富校园网的网页内容,加强校园网的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所具有的陶冶、教化作用,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站文化,不断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满足高职学生的需要,正确引导广大高职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3.4 组织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

网络既然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建立各种专题网站,举办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举办网页设计大赛、课件大赛等,开展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激发高职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引导高职学生积极投身正常的网络活动中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网络已经融入高职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任务要求。面对网络时代的新要求,高职学生管理人员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不断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争取开创网络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4

因特网是一个无中心的全球信息媒体,它所组成的网络空间将全世界人们、机构、企业、政府联系在一起,使用户可以远程登录、共享数字化文件,网上讨论,电子出版,查询信息,发送电子邮件,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特定主体、某个群体甚至整个世界即时信息。因此,人们普遍地认为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真正到来。然而,面对因特网无限的复制性,全球的传播性和变幻莫测的交互性,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却感到陷入了网络空间的泥潭:“网上书屋”宾客盈门,而作品的版权人被置之脑后:“网络版本”理直气壮,而版权人的权利又无权威的法律解释的支持;域名的恶意抢注现象,域名引发的冲突等等,又不得不使人们认真考虑网络空间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考虑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法的法律效力。

2 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法的法律效力

所谓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法的法律效力,从广义上说,泛指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法的法律约束力和法律强制力。从狭义上讲,指知识产权法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法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适用的效力。按照目前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惯例、国际保护公约,以及我国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法的法律效力,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2.1 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法在时间上的效力

知识产权法在时间上的效力,是指有关的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的生效、失效的时间,以及生效后的智力成果关系是否具备有溯及既往的效力问题。

迄今为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体现在各主权国家的国内立法保护方面,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方面,即知识产权的域外效力。目前,无论是各国的国内立法还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都对具体的智力成果保护法的生效、失效时间,以及生效后的智力成果关系的溯及力有所规定。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4年7月7日正式生效。《巴黎公约》规定,巴黎公约多次修改后所参加公约的成员国都必须承认最新文本的效力,而老成员国对修订本可以批准也可以不批准,仅承认原已批准的文本并可继续留在联盟内。至今,巴黎公约已修订了6次,我国政府承认并批准的是斯德哥尔摩修订本;《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887年12月生效,先后作过7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本是1971年7月2日的巴黎文本,我国于1992年加入伯尔尼公约,批准了该公约1971年的巴黎文本。

再如,在我国法律失效的时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法律已完成历史任务,特定条件消失而自行失效;②新的法律颁布施行后,原有的同类旧法律即失效力;③新的法律代替同一内容的原有法律,同时在新法律中明文宣布原有法律废止;④法律本身明文规定了终止生效日期,届满则失效;⑤国家特别的决议、命令,宣布废除或革新法律、法规,从宣布之日起失效。对于知识产权法的溯及力,我国也采取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70年代以来,知识产权法受到了信息时代到来的最大冲击,如版权法变化最大的方面是对计算机软件产业的保护,许多国家都在修订后的版权法中明确表示:存储在电子媒介上的作品要受著作权法保护。时至今日,全世界已有40个国家采用著作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在我国,计算机软件作为我国著作权的客体,已经明确规定在“著作权法”中,“著作权法”是我国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法律依据,其所规定的各项原则适用于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同时,由于计算机软件的两重属性,单纯依靠著作权法不能为软件提供全面、有效的保护,根据“著作权法”第五十三条“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的授权,国务院于1991年6月颁布、并于同年10月1日起实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成为我国保护软件的著作权特别法。

在网络环境中,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研究网络环境中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如1994年2月9日由北欧国家呈交给丹麦议会的丹麦新版权法议案(称版权法197号议案),是使版权法更符合时展需要的一个尝试,但该议案的内容并非全新的,对数据库保护也未作出专门规定,也仅是把它包括在版权法之中。欧共体正在制定的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COM(93)464Final sys393法令对数据库的法律保护作出了三点保护:①数据库作为编纂品,受版权保护。其前提是在版权者同意的情况下,信息只能以索引的形式进入数据库;②无需征得版权所有者同意,书目参考文献可被直接编成索引进入数据库;③对不满足版权要求的数据库,享有15年的特殊保护。可见,目前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法的新法正在运作之中,并主要是针对网络环境下智力成果新的权利客体(电子数据库、多媒体作品等)的权利归属所作的规定,且都放在原著作权保护范围之内,至于商标权、专利权在网络环境中出现的新法律问题,目前世界各地的司法实践仍以现行的相关知识产权法为准,故网络环境下现行知识产权法在时间上仍具法律效力。

2.2 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法在空间上的效力

知识产权法在空间上的效力是指各国有关的知识产权法在什么空间内有效,即发生在什么空间范围内的智力成果关系适用什么知识产权法来调整。例如,按照国家主权原则的规定,凡我国中央机关颁布的法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域(领土、领海、领空),以及根据国际法、国际惯例应视为我国领土的一切延伸领域,即凡在我国领域内发生的智力成果关系,皆适用我国的知识产权法调整,而不论其当事人的国籍和住所地。

那么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法空间上的法律效力如何,即在网络空间,智力成果产权的地域性如何界定?国家主权原则如何体现?相关知识产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限定?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2条第2款规定:“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即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发表,是指外国人的作品的第一次发表是在中国境内,否则不被我国著作权法保护。这里的“境内”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域。

首先,从网络自身看,将“域名”(DN)视为因特网中的“领土范围”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域名”并不能代替法律意义上的“境内”或“领域”。所谓域名,是连接到因特网上的计算机地址,其本来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发电子邮件或访问某个网站而设计的。尽管域名具有全球唯一性的特点,但它们不过是便于计算机联网和网上通讯联系的一种标识符号。它们与法律意义上的“境内”有着根本的区别。所以现行的域名注册制度应当受到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制约,现行知识产权法在空间上仍具法律效力。其次,从我国现行行政法律看,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凡在中国境内注册域名,应当依该办法办理。”“域名注册的审批按照‘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进行。”“在中国境内接入中国互联网,而不以CN为顶级域名,必须在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登记备案。”而且,目前我国现行域名管理制度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处(DARPA)及其授权的域名分配机构(IANA)的管理相似。所以,现行的域名注册制度应当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制约,现行知识产权法在空间上仍具法律效力。

2.3 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法对人的效力

知识产权法对人的效力是指知识产权法适用于哪些人之间发生的智力成果关系。

知识产权由于受地域性特点的制约,因而从一开始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主要是通过各主权国家的国内立法来实现的。只是从19世纪末,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科技和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科学文化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逐渐形成,即产生了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主要体现在三个原则上:①属人原则:即我国的知识产权法适用于一切中国人,而不论其是否居住在中国境内;②地域原则:即外国人、无国籍人及在国外注册的法人在我国境内所发生的智力成果关系,受我国知识产权法的保护;③互惠原则:即根据国与国之间所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公约来确定是否给予外国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公约,普遍地应用“国民待遇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即各缔约国之间在保护工业产权、著作权的方面,有义务根据各自国内法给予对方国民与本国国民相同的待遇;各成员国给予其他成员国的作品所提供的保护,不受作品产生国的保护条件的约束。甚至与作品产生国是否有产权保护无关;各缔约国各自独立地按自己的国内法授专利权和商标人专用权,并只保护依本国法授予的这些权利。

知识产权保护公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近百年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然而就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横扫全球,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信息网。全世界人们都认识到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商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信息化等等一切都将在网络中实现,知识与观念―――这一21世纪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其投入与配置都离不开因特网,人们也越来越青睐这一高效的信息传播式。因此,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国界性、地域性越来越模糊,如全球电子商务,就是“无边界”世界电子市场上商业交易的最好例证,而且谁也无法阻止;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延续了近百年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某些原则,在因特网日渐明显的全球化、商业化趋势下显得有些不够适用,如:独立性原则常常使知识产权成为实现网络环境下商务贸易的障碍;知识产权的权利人经常利用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原则来达到限制货物自由流通的目的;知识产权权利的行使有可能限制网络环境下的自由竞争;国内知识产权法的差异还会导致在网络环境中的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内出现歧视待遇等。所以,从80年代中期开始欧洲共同体已认识到各成员国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的差异已对共同体内的贸易及共同市场内的经济活动能力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从1991年5月至今,欧共体理事会已颁布了五个协调指令,使欧共体成员国的版权法在不少方面开始趋于统一。尽管如此,目前国际相关组织面对因特网引发的世界贸易新形式所作出的反应也只是加快电子贸易和因特网上相关知识产权的立法,而未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独立性原则加以修改。可见,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法在对人的效力方面依据上述对知识产权法空间上的法律效力和国际条约的缔约及国际惯例的存在而存在。

3 对网络空间某些行为准则的思考

3.1 对“网络版本”的看法

篇5

1.2管理人员角色定位的改变由于受到网络的影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工作方式、重心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当前的管理人员不单单要具有原来传统的纸质文献分类、编目等专业基础工作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对虚拟或实体图书资料进行管理。所以可以说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单单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又可以对信息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在传统的管理工作中,他们只是信息管理者,只从事文献收集、分类等基本的工作,而在网络的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更像是一个伟业的信息从业工作者,运用自己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读者在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

2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

2.1人本管理的价值取向

2.1.1对内管理以要馆员为根本管理书籍、服务读者都要通过馆员进行实现,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他们的管理要以情感管理作为主线,确保基本的物质需求,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管理者要经常和馆员进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思想上的变动,对于他们所提出的合理需求一定要多多关注,尽可能给解决,让所有的馆员都有一种责任感,用一种积极热情的态度去服务读者。其次还要实行激励的机制,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经过外界因素的激励,其工作效率可达到平时的160%。所以在管理中要对工作中做出成绩和有贡献的馆员给出奖励。最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对于馆员而言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构建起终身学习观,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2.1.2对外以读者为根本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单是本校的师生,还包括社会大众。所以,每一位馆员都要熟悉相关业务知识,掌握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查找资料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优化内部的管理,防止图书资源长期被占用的情况。图书馆是学习知识的场所,因此在环境的布置要给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在室内布置一些绘画、书法等,看似简单,却可起到不小的作用。

2.2主动参与及塑造的价值取向网络对人的观念有所改变,无论你有多好的东西,如果没有流通则不会产生价值、很多的网站都将访问量作用成功的标志,注意品牌的打造。而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要从被动等转至主动塑造新的形象,需要主动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和各种媒体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整理等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主参与到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当中,吸引用户注意力,构建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也影响到信息市场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不能只面向自己的学校,而应该是面向整个世界,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是信息的引导者,从事信息咨询类的服务,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主题的索引、将无用信息去除,快速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在信息爆发的时代中,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最重要的,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才可引起决策者重视。对高校图书馆来说,特别重要的是为学校党政领导决策提供特色服务,要根据学校决策需要定期、不定期订出一定专题,收集相关信息开发生成文摘、进展报告。

2.3构建共享性信息资源的价值取向与传统纸质图书馆相比,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其最大的特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个体图书馆成为网络信息资源库的成员已是形势所在。所以,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改进过程中,要在管理原馆藏文献的藏在,充分关注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分类、整理、编目等,把其归入到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有效缓解信息量增长快速以及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构建起一定区域范围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2.4打造良好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除了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利用,还可发展自身的区位、人才、文化优势,开展系统的讲座、展览、参观、访问活动,对于有着新时代特点的高校图书馆进行重新的定位,构建起复合发展的多功能性的图书馆形象,打造出一个和谐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6

Key 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learning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43-02

0引言

现代高职生有掌握信息的内部驱动力,在实践中体现为他们重视在网络上获取知识。这种学习重心的改变其背后隐含着的是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信息技术为探究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撑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多媒体信息的交互性,信息加工处理的高效性等,使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容易获得高层次的思维技巧和能力,为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带来了美好的发展应用前景。

为全面了解网络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现状,我们采用无记名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调查结果。

1问卷调查和数据整理

1.1 确定调查人员本研究调查对象是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为84人,回收有效问卷80份,问卷回收率95.2%。

1.2 问卷设计本研究设计时综合了国内外自主探究学习专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美国著名自主学习研究专家Zimmerman 教授提出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结合有关自主学习评价量表,确定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规划学习的能力、网络操作技能、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自我监控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经过多次修改并最终定稿,并于2006 年6月集中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3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数据整理在问卷的实施阶段,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并确保问卷的保密安全,使他们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想法。

表1给出了上网条件的调查。由表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的上网条件还是满足的。究其原因:对走读的学生来讲,一般家庭都有计算机,而且每个小区都有宽带。所以上网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对于外地的学生来讲,可以通过学校的图书馆或者教室、宿舍上网。由于我们学院的校园网有6000个信息点,分布在各个教学楼、实验室、宿舍。INTERNET 接入方式是电信的光钎接入,局域网采用以太方式实现,主干采用1000M光钎接入,100M到桌面。因此,学生上网的条件完全满足。

表2是网络学习者学习动机的调查。学习动机主要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是内部的或是自我激发的。调查发现,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有52%的学生以内部动机为主,学习动机选择“更新知识、提高能力”。

表3是网络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从中可以发现,学习者自我效能感体现在学业成功或失败所做出的因果解释。在回答“决定网络学习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的问题上有70%的高职生认为是与自己的努力程度有关,57%的高职生认为是学习资源的好坏,认为是“老师的指导”也占了19%。

网络操作技能是指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加工、处理学习信息的能力,是进行网络学习的基础条件。调查发现,仅仅有5%的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在线课程、收发电子邮件、搜查资料的技能。有8%的学生不会阅读网上的图书。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具体调查结果见表4。

自主探究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选择、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具有导向、调节与维持的功能,学习者能否为自己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指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其自主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表5是网络学习者规划学习能力的调查,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规划学习能力比较弱,仅仅有3%的学生经常制定学习计划,而35%的学生基本不制定学习计划。这反映出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时,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的薄弱,执行计划的能力不强。

2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高职生群体具有如下特点,学生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

2.1 学习动机强烈,但能力水平不高信息环境下的高职生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掌握了网络学习必须的操作技能。但其自我效能感不高,对于高级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掌握程度一般,难以熟练使用,这些策略往往是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必须的。为了提高网络学习质量,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时,针对这些不足与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指导与培养。

2.2 学生个体间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有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网络学习,在自主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较少,能自如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业。个别学生则完全不能适应网络自主学习这种形式,在网络操作技能、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人际交流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这种现象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要想办法提高这类学生的网络适应性。

调查还发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缺乏交流。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到学生自身条件限制,如上网条件限制、操作不够熟练等。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合作交流气氛,尽管大部分网络学习平台都提供了电子信箱、学习讨论区等交流工具,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组织,学习者使用网络交流的积极性不高,使用频率也比较低。

3解析高职生信息环境下学习的困难

由上述问卷调查可知,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网络灵活的沟通、网络时空广阔的特点,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中更好地发展和提高。在虚拟的环境下,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在多种沟通机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满足学生随时、随机、随愿的学习需求,以个性化的学习克服集体化教学的弊端。在集体化和自主的个别化学习的结合中优化课程的教与学。但同时也看出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也遇到不少挑战和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学习者转变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困难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者要进行有效的学习,不仅需要高质量的教材,更需要具备网上学习的能力,包括熟练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的能力、通过网络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借助网络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组建自我知识结构的能力等。然而,部分学生反映:他们不喜欢对着屏幕阅读教材,与同学交流时手忙脚乱,而且还经常“跑题”,更严重的是他们容易在网上学习时“迷航”。

3.2 缺少具备合格师资的指导基于网络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满足这些要求的合格师资还十分匮乏。教师一方面要从事网络教学课程的开发设计,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咨询、培训、答疑、辅导、监控、评估、诊断、反馈等帮助,这就要求从事网络教学的教师在不断提高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接受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基于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学系统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成为具备网络教学能力、适应网络教学需要的合格教师。

3.3 缺乏优质的共享资源在软件资源方面,由于在软件平台和支撑工具以及优质课件的制作等方面标准化程度低,符合教学实际需要、能满足用户网上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要求的多媒体课件少。而且由于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较少,即使优秀的课件也很少共享。

3.4 适合的学习资源匮乏尽管目前网络课程很多,但迄今为止,优质课程资源并不多。这反映在下述方面:首先是课件制作技术落后,优秀的、引人入胜的课件不多见,其中大多数是把教材上的内容以PPT文档的形式出现。再次是课件内容有许多较陈旧,且更新慢。

篇7

二、网络出版的固体污染及其主要去向

1.网络电子器材污染物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首先,带有污染的电子制造产业被安排在发展中国家,把环境污染毫无补偿地留给发展中国家。以2011年在中国移动手机市场销量排名第三的苹果公司为例,这个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IT制造商,在美国居然没有一家生产厂房。其在美国的核心业务为软件开发与产品设计,却把产品硬件生产全部外包给代工厂,多为美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成品在世界各地销售,苹果公司通过资本回收完成再生产,把苹果商品产生过程的生态成本毫无代价地留给生产地。以苹果iPhone手机为例,其毛利率为行业平均利润的2倍以上。在中国,苹果所赚利润占全部利润的60%~70%,而外包公司富士康毛利率仅为2.8%。然而,在华的巨额利润并未使苹果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苹果公司在华的第二方合作企业有近百家之多,却在短时间内发现健鼎(无锡)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常熟金像电子有限公司、华通电脑(惠州)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等27家供应商有环境污染问题,制造了武汉南太子湖污染、东莞生益电子万吨固体污染等。[4]移动网络装置也主要在中国生产并占有环境成本。2011年中国手机销售量为2.8亿部,核心动力在于智能手机的更新,即添加了上网功能。其中,中国手机市场受关注程度前三名分别为诺基亚33.4%、三星为17.6%、苹果为11.2%,[5]这三家境外跨国公司稳定地占据着中国大陆60%以上的手机市场关注度。对于中国大陆来说,这些产品都不是本地品牌,主要的利润都被外来企业占有,而生产厂家却在中国大陆范围内。以诺基亚为例,这个远在北欧的知名品牌在中国建有六个研发机构和四个生产基地,员工超过6000人,不仅生产的手机满足中国大陆市场,还供应全球其他区域,其流程与苹果公司如出一辙。其次,发达国家的电子产品使用过后主要运回发展中国家销毁,从而再一次无偿占有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成本。一份国际非政府组织十年前对中国南方电子垃圾的调查报告发现,这些电子垃圾主要来自欧美国家。在1998年,美国有2000万台计算机作废,电子垃圾有700万吨,有50%~80%的电子垃圾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销毁。欧洲学者研究发现电子垃圾每年增加3%~5%,是城市固体垃圾增长的3倍,多数都运往发展中国家销毁,因为这些国家的法律滞后。[6]美联社的调查发现,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与马萨诸塞州,已经明确禁止焚烧与掩埋电脑显示屏等垃圾。当地规定了回收补偿,即一台废旧电脑需要向回收处缴纳30美元的回收补偿,且需本人送到回收站。这些被收集来的废旧电脑以循环利用之名,一半以上的废品运送到发展中国家销毁,[7]从而无偿占有当地生态修复成本。另一种方式是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直接制造电子垃圾。像微软、谷歌等跨国公司有成千上万的员工工作在发展中国家,每人使用多台电脑。微软全球至少有5万名员工,每人平均同时使用2台电脑,每台电脑不到3年就要报废一次,垃圾也多是直接在发展中国家销毁。电子固体垃圾给发达国家积累了财富,为发展中国家积累着贫困。目前使用与废品电脑中,很少有成分可以被再利用。美国2007年市场的一份调查表明,2.06亿件废旧电脑部件中,仅有630万件可以勉强被利用,在重量上仅占18%。移动电子产品的利用率更为低下,1.40亿个废旧部件,仅有1400万个可以被回收,重量上的再利用率仅为10%。2008年的美国共产生316万吨的电子垃圾,仅有43万吨可以被勉强再回收,回收率仅为13.6%,剩余的86.4%只能被焚烧或填埋,然后通过雨水、植物吸收等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8]之所以称之为勉强被回收,是因为回收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对任何环境都产生长远的伤害。电子垃圾当中有1000多种物质,绝大多数对人体是有毒的,并会对空气、土壤、水源与人体造成长期影响。因此,发达国家以“回收”之名运到发展中国家销毁,因为可回收利用部分少,工人每天只有1.5美元的工资,却积累了长期的环境成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A)等的调查显示,中国有大量的土壤被重金属污染,跨国企业的庞大规模及其对资源的吞吐能力对此负有更大责任。日本的经验标明生态恢复需要巨大的成本,以该国熊本县为例,为了修复当地58万公顷淤泥重金属污染区,历时13年花费485亿日元去修复,[9]而且对于生态修复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个开始。

2.煤电垃圾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大量污染

如前文所论证,因为不合理的国际分工,造成当今世界IT产业的制造产业主要设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大发电来维持其正常的工业生产。由于科技水平的总体落后,我国主要依靠的发电能源是煤炭,这一数值2007年为77.7%。这个比例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是美国、德国44%煤炭发电比例的将近1.75倍。比之其他重视环境问题的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更大,如爱尔兰的火电比例占该国总电力的22%,瑞典为20%,荷兰为19.5%。这集中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清洁能源利用上的科技水平差距。相比之西方有些国家的可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来看,德国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比例为38%,美国的核能电力为40%,瑞典有高达59.9%为可再生能源,20.1%为核能。我国在此领域有相当差距,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而超过50%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这相当部分在为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付出代价,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IT产业尤为突出。因为在2007年全球IT产业的8.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中国为1.89亿吨,占全球总数的23%,比美国与加拿大同期总和的1.56亿吨还要高21%,是欧盟各国总和之1.15亿吨的1.6倍。煤炭发电过后的固体垃圾之粉煤灰,给我国带来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粉煤灰中含有锑、砷、钡、铍、硼、铬、镉和汞等20多种有毒重金属,数量巨大且影响广泛。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变,一遇到连续阴雨、干旱扬尘抑或监管不力,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从而严重污染周围的环境。但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结果,中国独自承担了世界范围内相当比例的制造业生产,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生产基地集中在中国,相应的环境负担也会集中到中国。[10]中国是世界工厂,事实上是“世界污染了中国”,我们从网络出版体系的污染分析就可以清晰得出这一结论。

三、我国应对网络出版跨国污染的措施

与网络媒体相连的IT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其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大的提升。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2008年的调研数据来看,到2020年,全球该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将提升至1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同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比2007年的2%增加2倍。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措施,以对抗网络出版领域的环境殖民主义。

1.完善我国环境法与简化公害诉讼程序

首先,完善我国现有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法规,让跨国企业在华环境污染数据回归公众舆论监督。信息透明是对企业实行环境污染监督的核心环节,但现行法律需要改进。从2003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到2008年实行环保部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较为详细地规定了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要求,给一些大污染企业造成舆论压力。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强制性企业信息定期披露制度,那些跨国企业及其供应商则凭借其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贡献而傲慢拒绝公众信息公开的要求,苹果外包公司在武汉的南太子湖等数十处的污染均表现出这些问题。另外,跨国企业常用“商业机密”为托辞,拒绝信息公开与公众监督。在发达国家,企业环境信息必须是强制公开的,美国有《毒性物质排放清单》、英国有《环境保护信息自由法》、德国与挪威都有《环境信息法》、欧盟有《环境信息公开指令》等。[11]其次,简化环境公害诉讼程序、增大环境公害赔偿力度。像武汉名幸电子这样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放心大胆往南太子湖排污,即使造成周边民众生活用水困难也没有顾忌,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公害赔偿程序复杂,且诉讼限制在受害者范围内举证。受害的草根阶层普遍举证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公害诉讼的流产。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各级法院接收公害诉讼1700多起,其中环境污染纠纷占1/3之多;这些诉讼在法院绝大多数不予立案,属于无效诉讼。因此需要我国法律上简化公害诉讼程序,扩大公害举证范围。印度法律允许绿色公益律师、非政府组织、环境受害人与媒体人员等组成的强大的民间力量所形成的公益诉讼,规定“任何公民或社会团体都可以向高等法院或最高法院提出申请,寻求对这一阶层的人遭受的法律错误或损害给予司法救济。”[12]另外,还要提高我国现有环境公害赔偿限额。紫金矿业污染的公害赔偿仅有900多万元,因为我国有赔偿上限,使得很多企业认为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渤海湾漏油事件传来积极信号,媒体公布公害赔偿达到16.83亿元的数额,用于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这是中国公害赔偿的里程碑,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强化非营利机构的监督机制

要想牵制企业的行为必须和其最核心的利益——利润联系起来,因此,需要通过构建一个公众舆论监督的平台来牵动其核心利益,从而使得其自私的污染行为有所收敛。

篇8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利用网络媒体的在线学习优势,创造新的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重复传统的课堂学习。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重新考虑利用网络媒体,设计新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网上辩论的组织点在讲授时做出及时辩论。植物生理学课程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找突破口反驳。这大大增加了辩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浏览网页数据库,他们可以参加感兴趣的座谈会,还可以选择学习进度和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调查表明,学生喜欢把机会留给自己喜欢的课程。在线学习可以提供选择的机会,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好成绩。

3.使用公共和个人反馈形式,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在传统的学习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他同学不能参加。相比之下,在网上学习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并通过网络合作等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种形式的反馈信息是公开的,可以更好地交流学习。

二、网络教学的具体使用

1.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学习信息

网络信息丰富多彩,有很多网上的资料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信息良莠不齐,如何合理选择正确的信息,是网络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阶段,缺乏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缺乏抵制力,所以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指导,并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监测,做好预防措施。

2.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解释和讲解的课程。教师可以发挥其主导作用,但在其他时间内,整个学习过程应根据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相关知识的指导和意见。我相信,任务驱动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竞争和比赛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网络是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是教学的重点对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的教学活动是最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如果没有很好的评价方式,我们无法知道网络教学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和优势。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面对网上课程,如何能上好是许多老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听了一个星期的在线课程教学,我总结了几点:

1.提出教学重点进行引导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规划是主要的,有必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向,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知道此过程的重难点,以教师教学中心为主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其他技术,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2.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较高层次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个人的发展也必须根据终身教育的观念选择方向,我们需要通过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发展自我学习,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信息社会需要新型人才具备强大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此要求前,学生必须学会收集有关互联网的主题信息。在收集过程中,学会筛选信息,存储、分析和利用。这个过程可以在整个学习中进行,或者在校外等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活动中。

3.创设情境,引导学习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反映情况随机创设情境,专门帮助学生发展上述的一般能力。

4.总结综合评价

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些评估和评价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和评价的多样化,以利于学生思考和判断学习成果的质量和价值。在教师的具体评价中,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衡量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并进行评估。因此,教师应采取教学对策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适当评价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9

1月17日,北京一中学生饮用雪碧后,出现头疼、眩晕症状。当日入院检查,被确诊为汞中毒。这是在不足3个月内,北京市被发现的第二例喝雪碧后汞中毒事件。

自1月份以来,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对海南省豇豆连续3次检出高毒农药水胺硫磷残留,为此,武汉市农业局规定从2月7日起停止销售来自海南省的豇豆3个月。对此,海南省农业厅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并向全省各市县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做好豇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豇豆质量。

2010年3月19日,调查负责人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

2010年7月5日报道最近有调查发现,美国的麦乐鸡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美国麦当劳发言人称,在麦乐鸡中加入聚二甲基硅氧烷,是基于安全理由,用以防止炸鸡块的食油起泡。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动物测验显示,这种物质对人体无害。

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入市场,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2010年7月,南京市鼓楼医院急诊科就开始收治食用龙虾后身体不适的病人。8月,江苏省南京市多家医院陆续收了因食用小龙虾而入院的病人总计人数超过30例。经调查发现,这次的龙虾中毒是化学物质、有机中毒的嫌疑更大,也就是说,龙虾中毒可能与洗虾粉的使用有关。事件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将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小龙虾进行专项整治工作。

二、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原则是:“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采用“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具体分工是:由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监管;食品监管部门负责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从今年历次食品安全事件中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从食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漏洞:种植、养殖企业监管存在漏洞;从种植、养殖企业到食品生产企业流通监管存在问题;食品生产企业在对食品的原料、成品等检验环节存在较大漏洞,把食品制成“”;食品从生产企业流经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各环节监管形同虚设,“”最终被消费者使用;由于缺乏有效的食品召回体系,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无法确定食品的最终去向,哪些消费者购买及食用了这些食品,因此,难以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食品安全监管对策研究

1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

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角度观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信息不对称因素,致使食品经营管理者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滥用各种提高产品产量的方法,漠视质量问题,从而形成对消费者的危害。归纳起来,信息不对称因素综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消费者与食品生产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通过以上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以下两点:①增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减少消费者、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为生产者改进质量提供激励机制。②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使质量责任具有可追溯性,建立供应链上各环节质量行为的约束机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及消费者等各个层面,贯穿于食品的原料采集、加工、包装、储运及食用等各个环节。要对如此庞大和复杂的食品供应链进行记录和追踪,使质量责任可追溯,并保证成本较低、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现代信息系统技术,对各种食品进行有效标识,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即食品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追踪是指通过记录的标识跟踪某个实体的历史、应用或位置的能力。

2建立统一的编码标准和交换标准

统一的编码标准和交换标准是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前提,也是食品电子监管系统的基础工作。只有在整个食品行业推行统一的编码标准,才能实现数据库的构建及互联。统一的编码标准和交换标准应包括食品编码、食品原料编码、各个食品企业以及其他相关编码。交换标准是建立在统一的编码标准基础之上的。建立编码标准首先要参照各种国家标准来制定,然后进行推行标准的工作。交换标准是推行编码标准的有利手段,各地区、各食品企业按照统一的交换标准实现数据交换。既真正推行了统一的编码标准,又节约了食品企业的成本。

3联合应用各种动态数据库,解决食品虚假宣传的重大现实问题

各种各样的媒介充斥着各种食品广告宣传,这是市场经济的表现之一。食品广告的泛滥与虚假信息的传递,对于消费者、广告代言人、媒体以及监管部门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上述各种数据库,媒体和广告代言人可在接受广告之前了解广告申请者的真实情况,防止做不实宣传。而且相关部门在进行广告审查时也有据可循。这样通过层层审查,面对公众的广告宣传就会变得真实可信。而且公众在判断广告宣传的真伪时, 也可以通过此系统进行查询。通过这种实时、方便、快捷的方式,可以根除食品虚假宣传的问题。

结束语

食品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相信在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的推动下,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在保障食品安全的任务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伟.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篇10

在P2P、ARP充斥的校园网里,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分配网络流量,即保障了关键业务的需求,又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度,一直是令网络管理人员感到头疼的事情。端口限速、按需分配、出口压缩、流量整形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最核心的内容还是为了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因此QoS的部署必不可少。

QoS作为网络交换设备中的高级应用,在结合ACL(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控制列表)的同时,实现了对特定数据流或IP的管控。即可以保障关键业务的运行,也可对网络流量进行分层、分级管理。

1网络交换中常见管理手段的案例分析

除软件外(交换机管理软件不具备三层管理能力,一般网络管理软件只能对本网段内用户进行管理,不能实现跨网段管理),二层交换设备是基于MAC地址信息转发,只能完成网络上两个结点之间的无差错传输,是针对端口速率的管理,比如全双工到半工,1000Mbps自适应到10Mbps的调整。再智能一点的交换机还自带“颗粒化”管理功能,把上行和下行按交换机“线速”能力做了管控。三层交换设备是网络层信息转发,是源结点到目的结点的数据包发送,是基于IP地址的,是有指向性的。因此除了端口管理外,还可对VLAN和ROUTE进行管控。

在网络架构中,二层设备用于接入,三层设备用于汇聚或核心。用户数据在传输时,会先流向路径最短的二层交换设备,在不跨网段的传输中,三层路由设备的开销最小。

案例一:A和B同在一栋楼里的不同VLAN,A访问B服务器的资源时,占用了B的大量带宽,B感到自己的数据传输受到影响,于是请求技术处理。技术人员把A的网络端口做了速率限制,全双工改为半工,并降为10Mbps。B的网络恢复了通畅,但A访问任何节点都变成了10Mbps半工,并在网卡连接时有显示,于是A也请求技术处理。技术人员将A的网络端口恢复,并设置上行2Mbps,下行5Mbps(交换机端口中的上行为用户上传,下行为用户接收),A的网卡显示速率恢复,但网络访问速度一直起不来,特别是在P2P时,系统有时卡的不能正常使用。

案例二:A的电脑系统未开启局域网防护,在上网中着了ARP病毒而不知,并在局域网中急速扩散,造成同一交换机中的接入用户全部不能上网(二层与三层之间为TRUNK模式)。技术人员检查时发现,接入交换机无法进行远程管控,且重启后几秒内上联口即堵死,只能对接入用户逐一排查。

案例三:小型电子阅览室每次开放时,全校上网用户都明显感觉网速变慢,甚至网页打不开。技术人员将电子阅览室的网络端口用rate-limit命令做了限制,造成电子阅览室的网络不能正常使用。经几次调试,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

上述三个案例都是校园网中最常见的现象。案例一中,A的流量未做QoS处理,只对网络接口硬件进行了限制,因此造成大量数据包在队列时被丢弃,增加了交换机包转发的校验次数和时间,同时也增加了交换机的开销,使网络延迟变大。案例二中,A在网络中扩散ARP,造成了网络的堵塞和广播风暴,小数据包的吞吐量变大,端口包转发异常。案例三中,电子阅览室是公共场所,接入用户较集中,带宽需求较大。在不影响校园网整体传输质量的同时,必须做流量分离和管控。

2 QoS的优化配置

2.1QoS的简单配置方法(以锐捷设备为例)

第1步,配置端口的信任模式,并选择信任的类型。即MLS QOS TRUST COS|DSCP|IP-PERECEDENCE(COS基于队列,DSCP基于优先级,IP-PERECEDENCE为IP优先)。

第2步,创建ACL的策略。即ip access-list extended策略名。

第3步,创建一个分类,并匹配ACL策略。match access-group ACL策略名。

第4步,设置限制速率。police 下行速率 上行速率

第5步,应用到网络接口。service-policy input 巡查策略表名

例如,需要配置一个针对某个IP段对外访问限速,名为XS的典型策略。其配置如下:

ip access-list extended XS //XS为策略名

permit ip any 10.10.10.0 0.0.0.255 //10.10.10.0为内部子网,掩码为反码模式

class-map XS_C //XS_C为分类名,与下同

match access-group XS //匹配ACL的策略名,指对XS配置的内容有效

policy-map XS_P //XS_P为巡查策略表名

class XS_C //巡查名为XS_C的分类名

police 15M 65536 //对XS所配置的子网,做下行为15Mbps,猝发为65536bps的限制

QoS的灵活性主要来自由第1步和第2步的配置。特别是ACL内的策略配置。

2.2QoS的分层优化

我们熟悉了QoS的配置方法后,可针对校园网的不同情况和接入法式进行定制化的配置,同时也可实现分层管理,比如接入做流量管理、楼宇做汇聚管理、核心做楼宇识别、出口做关键业务管理等。

QoS策略的执行端口分为接入口和上联口。在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中,可分别实现不同的应用和功能。二层交换设备主ACL策略,三层路由设备主接入流量控制,核心路由主业务分流。依据不同的策略组合,实现管控的目的。

我院在未做QoS管理以前,一直采用端口限速管理,教学办公用户(不含宿舍)共享百兆出口。由于教学需要,各院系机房接入校园网后,端口限速造成机房上网不稳,后改为QoS楼宇限速策略,对有机房上网需求的教学楼进行了整体流量限制。随着新建实训室和小机房的数量逐渐增加,楼内各上网用户还是经常出现断流的现象。经排查,发现个别接入的小机房上网流量特别大,已经远远超过正常使用流量,遂添加接入网段限速策略,对相同教学单位的小机房进行统一流量管控,保障了其他用户的上网速率。

这样我院同时在实行两种策略,即二层接入按机房IP段进行流控管理,三层汇聚按楼宇进行流控管理。为少轻设备的开销,将接入策略配置在汇聚设备上,将汇聚策略配置在核心设备上,并在核心出口配置了关键业务的保障带宽,缓解了出口访问压力。

策略实施后,出口压力由原先的上下行共210~260Mbps(含猝发),下降到90~160Mbps(含猝发),极大程度地改善了网络运行情况,提升了用户上网的满意度。

3结束语

虽然网络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产品针对性也越来越强,但还是离不开人的管理。因此技术保障应优先于设备保障。只有更好的发挥和应用设备自身的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才会从根本上改善校园网络环境。

篇11

2.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获取便捷的社会,他们的价值观念有被“西化”的倾向。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主要信息传递媒介,大学生可以极其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信息。然而,网络利弊兼有,网络在带给我们有益有效信息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消极影响,如别有用心的网站借机宣传和灌输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政治思想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霸权地位恶意传播渗透各种意识形态,对我国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不断浸润。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潮“西化”的影响。

3.当代大学生需求更加实际和功利,他们的行为规范有被“异化”的危险。

网络够满足大学生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在多重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渗透下的大学生表现出许多新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心理特征。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有被“异化”的危险。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机遇、挑战及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机遇。

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变得更加多维、高效便捷,师生在平等对话交流中有助于统一思想认识,达成有效共识等。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面对网络态势的迅猛发展,面对已经网络化的学生或者说须臾与网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面对新的管理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将受到影响。最典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载体面临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面临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霸权”面临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面临挑战等。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的策略。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同时也带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网络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须做到:主动更新观念、积极主动触网、积极主动渗透、有效应对预防和主动建设网络等。

三、高校大学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效果。因此,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广、因素多,受家庭、社会和学校诸多层面影响。笔者将主要从家校结合等方面提出思考。此外,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来分析,可以这样理解:大学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关键成分,因此中观层面的学校教育思想、大学精神、师资队伍、师生互动、教研水平、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部门等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层面的“两课教师”、辅导员、朋辈同学等从互动的对象层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此外,从大学生接触的“两课教学”、“思政课程”、第二课堂、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志愿活动、各类实践活动等互动的类型层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构建

面对网络化的高校学生,作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必须以实际行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熟练掌握和接触运用网络工具,更要将网络工具像纸笔一样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以多种渠道了解思想活跃、容易迅速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其生活、交友、学习、工作等诸多方面给予他们个性化有效指导,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网络QQ、飞信、微博及博客等网络信息化工具,将信息化手段融入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如在线咨询、上传资料、公告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博客、微博等开展工作交流、职业规划、时事评论、安全教育、班团活动等)。其次,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强调和重视网络环境,也必须学会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日常工作,但我们也需要辨证地看待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开展工作工具的现代化和网络化层面,更应该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教育。这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偏重师授型为主的“满堂灌”德育工作模式,改变老师依仗权威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做的工作方法。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吸收速度明显加快,大学生往往不满于传统的“说教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新的方式方法显得颇在眉睫。如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层分类进行德育教育,探索社会家校互动模式、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模式、实施思政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合力德育育人模式等,以多途径多手段进行各类德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如针对“两课教师”,尊重学生主体,改进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两课教学内容等采用对话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体验教学法、道德两难法、角色扮演法等;对于“辅导员”,多渠道网上网下倾听学生需求,尝试从德育生活化角度作为切入点,以“键对键”、“面对面”相结合开展“圆桌会议法”、小组讨论法、班级沙龙法、志愿服务法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角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篇12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学生进行自我拓展的主要场所及重要场所,学生能够在其中进行相关学习资料的查询,从而获取大量的对学习有益的知识。并且学生通过在图书馆对资料进行查阅,能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图书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是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同时,随着当下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具体管理工作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图书馆馆藏的书籍构成也开始变得于以往不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极为有效的提高。

一、高职图书馆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变化

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在网络的影响下,开始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改变,这种改变使得图书馆变得能够更好地向学生提供图书查阅及借阅的服务。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采购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尚未有网络或者尚未普及网络的时候,高职院校图书馆每年都要安排大量的人员来进行图书采购。为了能够保证图书馆藏书尽可能的全面,需要这些采购人员去不同的地方来进行图书采购,加上实体图书所占的体积较大,对参与采购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而言也算是不小的负担,同时图书馆为这种采购支付的成本也是极为惊人的。而到了现在的网络化时代,网购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购物模式,其以便捷、快速及选择面广等优势,迅速的获得了人们的青睐,这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图书采购中亦是如此。通过在网络上进行图书采购,采购人员只需要坐等图书邮寄送到了,如此一来,图书采购中的人力成本就得到了极大的节约,参与采购的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也让采购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从而令图书馆图书采购能够做到多快好省。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料数据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在网络技术尚未被运用到图书馆之时,图书馆中的藏书就只有实体书籍,但由于高职院校每年采购的图书数量有限,图书馆本身规模的限制等因素,使得图书馆中的藏书并不是那么的全面,学生在图书馆进行图书查阅时,总会感到有些许的不便。而当网络技术融入进了图书馆管理过后,图书馆除了可以有实体藏书,还可以有网络藏书,甚至是同网络上的一些数字化图书馆驳接起来,这样图书馆就能够借助网络,来将藏书的数量进行数倍或数十倍的扩展,从而就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图书的查阅和借阅服务。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在网络技术的使用下变得更为高效

图书馆可以将馆藏图书用电脑予以记录,将图书的具体信息通过网站来向学生进行,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来对图书进行选择,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方便的选择所要借阅的图书。同时,如果条件允许,那么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将图书进行数字化收录,将图书进行整体数字化转换,然后将这些资源放在学校的内部网络上,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借阅到相应的图书,这样就让图书馆的运作变得更为高效、便捷。另外,如果学生确实需要借阅实体书籍,那么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办理相关的借阅手续,到图书馆时直接凭借书证领取对应的图书即可,如遇到所借图书暂时被他人借走,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发起借阅预约,待到他人将图书归还时,就可以按预约的先后顺序来通知需要借阅的学生前去图书馆办理相关的借阅事宜。此外,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将二维码引入到图书管理中,为每一本图书匹配对应的二维码,在进行对图书进行相关的管理时,直接进行二维码扫码,即可获得该图书的相关详细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工作效率予以提高,并大大地降低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可能。

二、网络技术下的图书管理基本措施

随着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运用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便能够让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人员需对网络信息化技术进行较为全面的掌握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差不多每隔六个月就会迎来一次大的更新升级,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对网络信息化技术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也要能够保证进行实时的更新及优化。也正是这样,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相关网络信息化技术也要得到发展,而图书馆管理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进一步增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培训,使其能够将这些技术进行熟练的掌握,从而让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也就是说,只有图书馆管理人员掌握了网络信息化技术,并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让图书馆走上网络化发展的道路不断的前行。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着力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不可否认的是,以后的社会将是网络互联的时代,虽然实体书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为了让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是既有必要的。具体来讲,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既要保留传统实体书籍的阅读场所和体书籍的借阅,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电子化的书籍阅读场所和数字化图书的借阅服务。学生一般是在校内的图书馆中进行资料查询,以便来对自己的学习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此时如果图书馆能够对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图书借阅或查阅服务,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更为快速和便捷的对信息进行获取,从而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同时,图书馆要对相关的计算机终端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便学生能更为畅快的享受图书馆数字化后所带来的便捷。

总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强化校内图书馆同网络间的相互联系,并开始尝试着对图书馆的数据库进行构建,让图书馆能够顺利的完成数字化的转变,这样才能让学生查阅资料的速度、深度及广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学生对相关学习资料进行查阅的主要场所,也是院校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篇13

研究人员将图片输入图像识别神经网络,并让它识别该图片中的一个特征,并修改图片以强调这项特征。修改后的图象然后被反馈到神经网络,并让神经网络再次识别其他特征并强调它们。最终,这幅图片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在一个低水平上,这种神经网络可以被用来检测图像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图像就像绘画作品,使用过Photoshop滤镜的人应该对此感到不陌生:

但是,如果神经网络被要求识别更复杂的图像,——例如识别一头动物,它会产生令人不安的奇幻图景:

最终,这个软件可以对随机噪声进行识别,但生成的结果完全属于自身的想象:

如果你让一个用来识别建筑物的神经网络去识别一幅毫无特征的图像,它将产生这样的结果:

这些照片是惊人的,但他们不仅仅是用来展示的。神经网络具有机器学习的一个共同特征:它不是向计算机输入程序以让它能够识别特定的图像,而是向它输入许多图像,并让它自己整合这些图像的关键特征。

但是,这可能会导致软件更加出人意料。我们很难知道软件正在审查哪些特征,以及它忽略了哪些特征。例如,研究人员要求神经网络在一幅随机噪声图像中识别哑铃,发现它认为哑铃一定是有手臂握住的:

解决方案可能是向它输入更多放在地上的哑铃图像,直到它明白手臂并非哑铃的内在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