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设计要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股权结构设计要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股权结构设计要点

篇1

钴-60(60Co) γ辐照装置是辐照加工技术和射线科研应用的主要工具之一。辐照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医疗、食品药品的辐射灭菌等行业。由于发射的γ射线是由波长很短能量很高的光子组成,穿透力极强,能对人体产生极大伤害,因而在使用辐照技术时,一定要保证运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本工程钴60辐照车间的辐照室是一座大型γ辐照装置,辐照室的源井部位实质是一座小型核反应堆。

2 、工程特点及难点

①辐照室周边的防辐射墙断面尺寸大,墙截面达2.2米,墙高5.5米,辐照室顶板厚2.0米,辐照室顶板及迷道墙内配有5层双向钢筋网片;②顶板及墙体体积大,水化热高,内外温差控制、养护保温措施要求高,容易出现温度裂缝,但该部位为γ射线室,不允许出现裂缝;③墙、顶板厚度大,如何确保不胀模,且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功,模板支撑结构如何保证质量及安全;④本工程的预埋件达一百多个,要求位置准确,不允许后置,不允许事后打砸混凝土;⑤穿过屏蔽结构的预留预埋的孔道、管线一律采取“迷路”方式,并在浇注混凝土前完成。

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准备的监督控制

(1)审核施工、监理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方案,重点检查钴60辐照车间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专项方案及其混凝土材料供应、人员、设备组织方案,混凝土浇捣方案,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及混凝土养护等方面的专项技术方案措施。重点控制:一是详细审核其方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技术保证和施工工艺是否科学、合理安排,编制、审批程序是否规范。二是检查了解监理、施工单位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安排落实状况。

(2)要求监理、施工项目部必须考察、审核商品混凝土供应商资质及供应量情况,联系一家备用应急的混凝土供应商,要求其所供应的商品混凝土组成的所有材料,如石子、中砂、水泥、减水剂和粉煤灰等,品牌和质量要求技术参数必须完全一致。

(3)要求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针对大体积混凝土降低水化热、控制防止出现质量缺陷等技术措施等有关方面进行专题讨论。

(4)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组织建设、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安全监控要点的监督交底,明确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监督重点,并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

4、大体积混凝土模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要点

防辐射混凝土的密度、厚度皆比普通混凝土大,模板支撑体系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以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及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荷载。

(1)为保证模板安装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必须按照施工规范和模板专项方案的有关规定要求搭设模板支撑体系。本工程模板支撑体系材料选用七夹板、100×50方木和φ48钢管(壁厚3.1)。

(2)为了保证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性,模板支撑立杆要求端部采用可调U型顶托,不允许采用绑扎搭接接长,以保证立杆的垂直、可靠受力。

(3)为了确保结构截面尺寸和构件尺寸的准确,模板安装时要求采用轴线和边线两项控制,校核墙、柱、梁的位置。为了保证墙的几何尺寸,除配有不小于φ16对拉螺栓加固外,墙体模板应采用钢管斜撑加强固定。墙体模板充分利用周围的混凝土柱固定,同时要求在墙模两侧标高1500、3000、4500处加3道钢管斜撑,每组间距1000。斜撑地面固定点要求采用φ48钢管打入地面不小于1500深,斜撑用扣件整体连接固定。

(4)柱、墙、梁、板模板支撑及螺栓加固系统的材料规格、间距等应按照模板专项方案要求。对于墙体模板,竖楞间距不大于@300,横楞不大于@500。对于顶板的底模,木楞间距@250,牵杠采用160×63槽钢,间距@500;立杆间距为500×500,水平拉杆间距为@1000,排架上部均采用可调U型顶托;每两步设一道水平剪刀撑,每6~8跨设纵横向剪刀撑。如图1所示。

图1 辐照室支撑示意图

(5)为防止辐射泄漏,设计要求模板对拉螺栓不得直通。对拉螺栓施工过程中要求在螺栓上焊3片止水片,止水片一般取100×100×5mm的钢片,并在端部套橡胶塞,其细部构造如图5.1.1-2示,墙体侧模拆除后,再把橡胶塞起出来,将外露的螺栓焊烧掉,然后用聚合物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把橡胶塞所形成的凹陷部分墙体修补平整。

图2墙体对拉螺栓大样

1-模板;2-结构混凝土;3-止水环;4-工具式螺栓;

5-固定模板用螺栓;6-嵌缝材料;7-聚合物水泥砂浆

(6)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进行验收,主要包括:标高、尺寸、垂直度是否满足要求,支撑系统是否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尺寸是否正确,需组织各责任单位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5 、钢筋工程质量监督要点

钢筋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4等规范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5.1纵横向钢筋的交叉点应用扎丝满扎扎牢。

5.2为保证上层钢筋的标高和位置准确无误,应设立钢筋支架支撑上层钢筋。钢筋支架由粗钢筋或型钢制作,每隔一定距离(一般2m左右)设置一个,相互间有一定的拉结,保持稳定。

5.3为使钢筋网片的钢筋网格方整划一、间距正确,在进行钢筋绑扎或焊接时,应采用卡尺限位,卡尺长4~5m,根据钢筋间距设有缺口,绑扎时在长钢筋的两端用卡尺缺口卡住钢筋,待绑扎后拿去卡尺,既满足钢筋间距的质量要求,又能加快绑扎速度。

5.4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

6、预埋件及预留孔洞施工质量监督要点

6.1辐照室的许多预留孔洞、预埋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放射线防护问题,应此其位置必须精确。辐照室墙体很厚,考虑到今后不能对成品混凝土敲打及达到防辐射要求,必须做好穿墙洞口的留设。穿墙预埋管采取沿墙厚纵、横两方向倾斜45度且室内一侧避开主射线照射区域,预埋管与墙内钢筋焊牢以保证混凝土倾落和浇筑时不产生移位。通风道的穿墙地沟,配出地沟形状模板,就位支设牢固,内外两侧与墙体模板靠牢、钉紧。

6.2预埋件固定主要采用附设锚脚绑扎固定的方法。墙体竖向构件用钢丝将预埋件锚脚与钢筋架绑扎在一起,为了防止预埋件位移,锚脚应尽量长一些;顶板横向构件采用将预埋锚脚做成八字形,与板钢筋焊接,用改变锚脚的角度来调整预埋件的标高。

6.3防辐射混凝土中所有的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其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安装、施工过程中不应触动预埋件、预埋管,防止其产生移位。

7 、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7.1本工程结构截面尺寸大,一次性浇筑量大,必须设法降低水化热,减小内外温差,以防止出现温度裂缝。为满足防辐射要求,混凝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因此,能否防止裂缝的产生和保证混凝土密度的均匀是机房墙体、顶板混凝土施工成败的关键。

7.2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

①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②构件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

③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内外温差的影响;

④混凝土本身塑性收缩变形的影响;

⑤混凝土的体积变形的影响;

⑥塌落度大小及配合比,骨料粒径大小。

7.3混凝土的抗裂措施

①从材料上,采取用低水化热水泥、掺混合料、加缓凝引气型混凝土外加剂、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等措施, 减少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温度。

②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使其入模温度在250C以内。本工程采取在夜间施工,并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冰块的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③加强对施工缝清理,浇筑前涂刷液体界面剂,均可减小摩阻系数Cx值;顶板底模、墙体模板滚涂二遍脱模剂,其接触面接近自由滑动面,有利于温度变形的自由释放。

④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防止内外温差过大,而造成的温差或收缩裂缝。

7.4严格控制施工配合比

①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较多的热量,引起混凝土急剧升温,内外温差增大,形成约束,产生温度应力引起裂缝。合理设计配合比,是控制混凝土内部绝热温升及混凝土内外温差的基础工作,监督过程要求采取以下措施:

②选用低水化热水泥,选用建福牌P.O42.5普硅非早强型水泥。

③采用混凝土三掺技术,即在混凝土中加入优质粉煤灰,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50%左右,掺入S95矿渣粉,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33%左右,掺入POINT-400缓凝高效减水剂。通过采用三掺技术,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并使混凝土在常温下延长初凝时间。

确定的C30 P8混凝土配合比如下:

水泥 砂 石子 水 外加剂 掺合料1 掺合料2

建福

P.O42.5 河砂中砂 5~31.5粒径 自来水 Point-400 S95矿渣粉 粉煤灰

Ⅱ级

1

C+掺合料 2.03 2.92 0.46 0.020 0.18 0.27

200 745 1070 170 7.34 67 100

④混凝土配料要先做试块,试块应达到2.35T/m3密度要求,并检查其试验报告。

8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监督要点

8.1必须保证一次性连续浇筑

由于辐照室混凝土体积大,一次性浇捣混凝土数量大,辐照室剪力墙(-0.80m~+4.70m)一次性浇捣量达1030 m3,顶板(标高4.70~6.70m)一次性浇捣混凝土达892m3,为了混凝土浇捣顺利进行,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

①要求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并需将混凝土浇捣量提前报送混凝土供应商,以便让混凝土供应商准备好充足的材料、运输车辆及混凝土泵车。

②选定厂址距离施工现场较近的混凝土供应商,最终确定的混凝土供应商搅拌站距现场只有4000米路程。

③混凝土浇捣前一天必须对所使用的机械进行全面的试运转,确保不会因施工机械原因而使混凝土浇捣中断。

④混凝土浇捣前二天必须确定浇捣施工人员,人数应充足,应配备三个班组,进行24小时三班轮流作业,并对作业人员进行认真详细的技术交底。

⑤要求确保连续供电,现场需配备足够的发电机组及燃油,以防停电,可临时发电;同时掌握气候情况,大体积混凝土浇捣应选在连续天气可行的时期进行。

⑥为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混凝土应当连续浇筑,要求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就被上层混凝土覆盖并捣实。本工程采用全全断面分层浇筑的方案进行,在整个浇筑面内分层浇筑,要做到第一层浇筑完成后,第二层开始浇筑时,第一层混凝土尚未凝固,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毕,每层厚度控制在20~30cm。

⑦大体积混凝土(尤其采用泵送混凝土工艺),在其表面水泥浆较厚不仅会引起混凝土的表面收缩开裂,而且会影响混凝土的表面强度。因此,在混凝土浇筑结束后要认真进行表面处理。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在混凝土浇筑的8~10H左右,先初步按设计标高用长刮尺刮平,在初凝前(因混凝土内掺入POINT-400缓凝高效减水剂,初凝时间延长到8~10H),用铁滚筒碾压数遍,再用木楔打磨压实,以闭合收水裂缝,经12~14H后,覆盖二层麻袋,充分浇水湿润养护。

8.2 施工缝设置监督要点

考虑大体积混凝土的防辐射性能要求,其安全问题是第一位,所以要求对混凝土浇捣的施工缝留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①施工缝留设位置

在本工程辐照结构施工中,要求留设两道施工缝,一道是在墙体与底板交接处,即辐照室底部-0.80m、地下排风道洞-1.0m处,另一道设在墙体与顶板交接处,即+4.8m处。施工缝的断面形式为平凹缝,凹缝尺寸为50×100。为了更好的防止施工缝渗透,要求在施工缝处增加两道钢板止水带,位置在距墙内、外侧250处,止水钢板采用厚4mm宽400mm的折形钢板,防止射线泄漏,如图3示。

图3施工缝的留设与处理

②施工缝的处理

1下一次浇筑混凝土时,要求先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低于1.2Mpa;2清除老混凝土表面松动的混凝土和薄膜;3用水湿润老混凝土但不留积水;4要求在新老混凝土结合处浇筑一层厚5~10cm与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砂浆。

9 、混凝土测温和养护监督要点

9.1 温度控制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必须进行温度监测,主要任务是检测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结构中心温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因常规测温方法需留设测温孔,这种方法不公测试精度不高,而且是防辐射混凝土所不允许的,因此必须用电子测温仪测温。测温探头在混凝土浇筑前埋入测温位置,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同时还能测量混凝土入模温度。

(2)测温点布置要求

①垂直方向,在距混凝土表面100 mm及混凝土的中间部位布置3个测温点;②水平方向,分别在距边缘1m和中间部位布置,可以布置3~5排;③本工程测温工具选用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JDC-2型);④测温传感器及传感导线应固定在钢筋马凳上,并应形成迷路,以防射线泄露。

(3)测温时间

在混凝土浇筑完毕12 h开始,前5d每隔2h测一次,以后可延长到4h测一次,10 d后可延长到6h测一次,测量14d。测量中应及时绘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曲线,从而根据温差变化采取有效的控温措施。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接近,大气温度与混凝土中心温度的温差不大于25℃时,可以解除保温,停止测温工作。

9.2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采取长时间养护。顶板采用二层塑料薄膜加三层麻袋覆盖保温养护14天,顶板底部用喷管对模板浇水湿润,墙表面外挂2层麻袋,连续浇水保持麻袋湿润14天。墙表面因辐照室内密不透风,混凝土水化热形成的热量足以形成保温效果,故在14天内内墙及顶板底部模板不应拆除,顶板底部及内墙壁用固定喷管对模板浇水湿润。应经常洒水湿润并将迷道的门洞封堵,以防散热过快.以保证辐照室内混凝土养护温度不小于10℃,相对湿度大于90%。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不得采用强制、不均匀的降温措施。否则,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当混凝土内、外温度差超过25℃时,应紧急采取措施控制温差。主要应急措施有增加麻袋覆盖层数、用碘钨灯照射,及用温水养护等。

篇2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的萎缩给稳定外需带来了巨大困难,国际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尤其是国际主要结算货币美元对人民币的不断贬值,给中国的外贸行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一向以产品价格优势赢得市场的我国出口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下面临着更严峻的国际环境。WTO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分别为73起、10起,连续14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2009年,我国将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子,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增加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能源原材料,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更加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

此外,随着新劳动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及劳动力成本等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断增加着我国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压缩着越来越小的利润空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严峻考验,对于大型出口外贸企业来说,除了充分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各项外汇避险工具,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等措施外,笔者认为,通过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也不失为一种消除不利环境因素,提升自己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并购类型及目标企业的选择

(一)从规避汇率风险角度考虑

从国际分工格局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开发和服务业为主来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制造业为主,出口产品多集中在低端,产品替代性强,需求弹性大,竞争优势不强等领域,竞争方式也主要通过价格手段。这种贸易结构和战略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提高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对于大型出口企业来说,大量的汇兑损失不断蚕食着企业的利润。

因此在选择并购目标时,我们可以从降低汇率风险角度出发,顺应国家鼓励进口的宏观政策,横向并购一些以进口为主的外贸企业,尤其是那些进口国家鼓励类商品的外贸企业,以开发和拓展进口业务获取汇兑收益,对冲汇兑损失风险。

当然,出口企业也可以靠自身发展进口业务。但笔者认为,没有或者很少接触进口业务的大型出口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自己的进口业务来对冲汇率风险,提升竞争力,绝不是件易事,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在熟悉业务流程和寻找出口商等方面也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而直接并购合适的进口企业则符合“竞争优势双向转移理论”,即将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送出去”,或将被并购企业的竞争优势“拿进来”,既发挥自身作为大企业的行业优势,又能吸收目标企业新形势下的比较优势,何乐而不为。

(二)从降低企业出口成本的角度考虑

单一出口外贸企业的出口成本主要是出口商品国内的采购成本。一般来说,除了商品本身的质量等因素外,采购成本即采购价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出口商品生产企业与出口企业的价格谈判。而通过价格谈判往往很难使最终的采购价格达到最低。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纵向并购出口商品的生产企业,从而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使原来生产企业赚取的利润转化为出口企业的自身利润。从另一个角度讲,出口成本的降低有时候还能够在保证一定利润的前提下降低出口价格以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三)从税收协同效应角度考虑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可见,我国税制是采用非对称方式的,而且这种非对称性非常强。强烈的非对称性将导致公司进行并购的节税效应明显,具有很强的税收激励效果。

因此,无论是横向并购进口企业,还是纵向并购生产企业,我们都应该充分考虑并购中税收协同效应的运用。

一般来说,对规模大、底子好、抗风险能力强的出口企业,可以选择一家亏损企业作为目标企业进行并购,通过盈利与亏损的相互抵消,实现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如果并购中出现亏损,并购企业还可以实现亏损的递延,推迟所得税的缴纳,赢得货币时间价值,相当于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然而,采取该项策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有长远眼光。目标企业虽然近期亏损,但应当有足够的发展潜力,可以被盘活,不能给并购企业造成消极影响而使其陷入困境。

三、企业并购中其他方面的考虑

除了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外,具体并购过程以及并购后的重组融合也是需要慎重把握的关键。比如在并购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支付方式,进而采取何种经济有效的融资渠道;并购完成后如何对企业进行生产、销售、人员、文化等方面的整合,发挥1+1>2的经济协同效应,都是值得大型出口企业经营者反复推敲、思考的问题。

(一)选择合适的支付和融资方式

选择合适的支付和融资方式对并购双方的收益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恰当的支付方式与融资方式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足够大的控制力。在并购活动中,企业的融资方式与支付方式相互关联,是并购活动成败的关键。一是鉴于融资行为对企业资本结构的重大影响,企业应根据并购动机和双方资本结构合理确定融资方式。国内企业融资单一,股权性融资较为困难,多以债务性筹资为主,加之支付方式多以现金和承担债务为主,经常会出现融资危机。二是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决定的。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的摊薄、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取长补短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

(二)实施并购以后的文化整合

文化是企业控制权的根本标志,并购尤其是目标企业涉及跨国并购,必将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差异,无论是文化替代还是融合,这一过程必然存在着众多隔阂与冲突,如果有乘数效应的企业文化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并购成功与否。近几年国内外的并购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笔者以为,通过从整合沟通、跨文化培训、文化整合团队3个方面实现跨越双方文化的鸿沟,融合双方优秀的企业文化因素,形成新的企业文化。

1.有效的整合从沟通开始,沟通的形式分为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内部员工,后者主要指利益相关者,包括媒体、政府、客户、供应商等。对两者的沟通,内容上可以内外有别,但基本口径要保持一致。此外沟通要与受众坦诚相见,将大家关心的问题吸纳整理出来,将并购的前景和采取的措施讲明白,将可能出现的困难讲清楚。沟通形式可以不拘一格,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包括企业高层与员工对话,文件公告,网上传播,问卷调查,私下切磋等。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要使绝大多数员工理解和支持并购。员工的理解和支持是文化整合成功的必要前提,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

2.跨文化培训。沟通可以解决员工对并购的认识问题和态度问题。但是如何适应新的管理体制和文化背景迥异的新同事,仅有沟通是不够的,需要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跨文化的整合本质是让文化背景迥异的双方或多方彼此接受和适应。除了跨文化知识的培训,还需要引导员工学会妥协。要通过文化兼容性分析提醒员工,妥协是文化整合的必要条件。同时文化整合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双方付出时间和保有耐心,需要并购双方高层以及双方员工的沟通、妥协,切不可操之过急。

3.文化整合团队。文化整合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不仅需要整合技能和艺术,还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专门的团队,缺一不可。整合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跨越部门的组织协调。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没有政策的支持,就难以协调成功。由于整合的专业性和庞大的工作量没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是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篇3

管理者的基本任务之一,便是“使团队工作富有成效并使成员获得成就感”,制度执行失效,说明管理者的基本责任都没承担好。

建议对策:解决管理者无能(除去故意不作为的),可考虑以下途径:

(1)换脑:包括角色转换培训、管理技能、知识培训,使之逐步匹配自身所承担的责任。

(2)换人:久不称职的,该考虑换人了。一个无能的管理者,是很大的绩效成本。当然很多企业基于“稳定”和“效率”之间平衡的考量,会容许一些平庸的管理者存在,另当别论。

【原因2】:员工职业化素养低

员工职业化程度指对现代职场的各种技能、习惯等掌握适应情况。比如教育程度、各种手段的使用、沟通协调意识、规范意识等。

受整个职场环境的熏陶,目前人们的职业化意识和素养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员工职业化素质难以匹配现代企业要求。

建议对策:对于企业,提高员工职业化素养的途径,无非以下几种:招对人、培训、企业文化熏陶。

【原因3】:公司职业化程度低

公司也存在职业化程度高低之分,这也是公司由“野小子”成长为“魅力大叔”的路径。公司的职业化程度,决定了制度的执行力。换句话说,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执行纪律当然比乌合之众要高效得多。

当然制度建设本身,也是在促进公司职业化,向理性治理企业进步。

公司的职业化包括软件和硬件。

(1)软件,主要指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等支撑公司实现业绩的基础工作。也即公司运行的条理性、规范程度。比如营销流程、产品流程、财务流程等等,以及各类统计报告体系是否健全、简明、实用。

这些流程不顺畅,制度是没法推好的。比如公司计划管理制度,计划的执行流程如果在各部门卡壳,那计划制度就没法执行好。公司计划也就得不到很好地贯彻。

(2)硬件,主要指办公条件、信息化水平等。

硬件是执行制度的工具手段,没有硬件,啥也做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有米无锅,有米无巧妇,都难为“炊”。

一个职业化程度低的公司,流程杂乱低效、缺乏有效的手段,想推行什么制度都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客观条件还是要有的。

建议对策:

(1)梳理流程。尤其对一些严重低效扯皮的跨部门流程,要重点梳理,这个工作不做,对企业的效益和效率是直接的影响。流程梳理顺畅了,会使企业运行轻装上阵,节约时间内耗成本。

(2)配备必要的办公手段。如信息化的软硬件等,短期看似增加成本,长期看,则带来的工作效率和办公氛围,是值得的。在这个工业4.0高歌猛进的时代,如果你连信息化的基本配置都不愿投入,又怎么竞争呢?

【原因4】: 制度本身制定不合理

不合理的制度,那就是在“做错误的事”,制度起不到效果,是情理之中。制度不合理主要举几点:拼凑型制度、“和稀泥”制度、过于冗长。

(1)拼凑型制度。

很多制度是HR等管理部门,闭门杜撰,或到处找找拼凑来的。见过一个服装企业,编的厚厚的一本企业管理手册。是企管办的老职工主编的。装订精美,每个车间部门发几本。那位企管老职工在公司里经常对人宣讲他如何编制该手册的,这本手册是如何好等,很居功自豪。但基本没人看这手册,内容连篇累牍,不切实际,不知从哪照搬硬套来的。其执行效果可想而知。大概唯一的作用,就是算作企管办的工作成果之一了。

制度仿照不是不可以,框架仿照省心省力,但是核心的内容必须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个企业不同。当然这就取决于编订者的功力和责任心了。

(2)“和稀泥”制度。

“和稀泥”制度,是指一些跨部门的制度责任边界不清晰或留下真空,或系统性考虑不足,导致可操作性差,甚至引发部门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内耗的起源。

企业的制度体系,应该是个有机的整体。跨部门的制度,前必须充分让涉及的部门参与制度研讨,确定各自责任分工,理顺操作流程。而不是各部门各自为政,简单的堆砌。

比如销售激励政策必须与公司整体的激励机制相符合,生产计划制度必须与销售制度相互支撑、物流发货制度必须与业务订单对接等等。一个单元制度的执行不力,通常会影响到别的业务比如车间质量管理制度,如果执行不力,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就必然连锁引起一系列销售、财务等问题。

(3)过于冗长。

现实中,几乎每家企业都有类似“官样文章”的制度,长篇大论,不切实际的条款,令人厌烦,更无论执行了。这种制度,哪里是用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呢?就是文牍习气、增加麻烦、助长官僚风气。

建议对策:

(1)拼凑型制度,修订使之符合本企业的实际,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简洁性,忌空话套话废话。冗余的、从来没真正使用过的制度,该废弃即废弃。国家法律,尚需因时因势而修改,更何况企业制度。

(2)“和稀泥”制度问题,检查有交集的制度,尤其易形成内耗、“打架”的跨部门条款。使之互相支撑。制度的责任边界必须明晰。

(3)过于冗长问题,此类制度,本身就是废纸,是企业负担。择其有用的另行修订,或直接废除。一份实用的制度,应该是简炼无华,可以拿来就对照操作的。一般制度的框架无非含几个要点:目的、内容、责任、相关工具附件。要严控制度页数,坚决不要冗长废话。

【原因5】:制度宣贯不到位

很多公司的制度编制和,只有制定者和少数人知道,真正执行制度的管理人员与员工却并不了解。制度制定过程中缺乏参与,制定后又缺乏制度的宣贯、培训。没人了解的制度,怎么会执行得好呢?

建议对策:在制度编制阶段,让涉及到的部门、员工参与研讨、修改、提建议,尤其跨部门的,涉及业务的。各部门参与编制,不仅会提高制度的实用性,同时也是很好的宣贯,会大大降低制度推行的难度。谁会反对自己制定的制度呢?

一些重要的制度,从初拟到定稿,必须充分发动各部门参与。在定稿后要组织宣贯、部门会签,并通过公司官方流程,以示严肃性、强制性。

【原因6】:利益、激励机制欠缺

好的制度,没有匹配的激励机制,其效果也会打折扣。管理上的PDCA循环,在制度中同样适用(即制定、执行、检查、反馈改进)。其中激励机制就是反馈环节的重要职能。比如车间质量管理制度,对执行效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措施,制度的执行力肯定要打折扣的。

此处的激励机制,含两方面,精神和物质。物质主要指绩效薪酬挂钩机制,有表扬的各类活动等。

建议对策:

建立结构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员工制度执行情况的好坏,是通过其行为和工作业绩体现出来的,对其考评和激励,要体现客观性、公正性,不能随便主观拍拍脑袋。考评和激励机制,有结构化的设计方法,科学有效,管理者应该掌握。

【原因7】:出现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

随着制度的健全及实施,管理者会发现渐渐出现另一种情况: 除了制度本身的因素,出现了制度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即制度虽然提供了约束的框架和红线,却没有解决问题的工具,制度已经无能为力。这说明:企业的管理手段该升级了,应该导入结构化的管理工具。

建议对策: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导入结构化的管理工具,谋求系统性的“治本”。比如岗位价值评估,宽带薪酬结构,BSC战略执行工具、KPI绩效管理方法、优化流程和组织设计、股权结构设计等等。

【原因8】:企业文化、人员观念问题

企业文化、人员观念问题,几乎是新制度推行的顽疾,尤其在一些管理比较粗放的民营企业和老旧的国营企业。典型现象此处主要说两点:江湖习气过重、年轻群体价值观改变。

(1)江湖习气过重

江湖习气表现为:草台班子、乡气泛滥,整个企业从上到下缺乏基本的现代管理认知和意识。

尤其一些元老,对公司制度是“有法不依”,搞特殊、讲例外。整个企业风气,自由散漫,制度成了摆设,仅供参考。

(2)年轻群体价值观改变

这点主要体现为80、90后员工的价值观与70、60的人们有所不同。利益、个性、自由等,成为年轻群体的职场价值取向。管理者若不能根据他们的特点予以梳理引导,他们将漠视制度,或阳奉阴违,或对抗,成为制度推行的阻力。

建议对策:

(1)江湖气问题

江湖气问题的解决之道:把“自由”装进制度的笼子。对于刺头元老,得用点中国式的办法,正面讲理、侧面敲打、甚至杀鸡儆猴,逐步理顺。着眼于新习惯的养成。一般新制度推行若干时间,形成新习惯后,旧的习气自然会减少。这个问题还要看有无深层次原因,比如新制度是否触犯了他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