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习逻辑学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命题是形式逻辑中的基本术语,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元素。一个命题是一个或真或假而不能两者都是的断言,也就是说,命题是一个非真即假的陈述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命题具有两种可能的取值:如果命题是真,我们说它的真值为真,通常用T(True)表示;反之,用F(False)表示真值为假的命题。在计算机语言中则是分别用1和0来表示一个命题真值的真假。像这样只有两种取值的命题逻辑称为二值逻辑。命题的真值与所讨论问题的范围有关,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某个命题一定是真或一定是假。在所有断言中有叫悖论的断言值得一提。
数学命题包括简单命题(亦称原子命题,)和复合命题。前者是只用一种判断性谓语动词叙述某事物的属性、发展趋势、变化方式等状态的语句或数学表达式。把一个或几个简单命题用联结词(与、或、非等)联结所构的新的命题,就是复合命题。基本的逻辑联结词有:⑴表示“非P”含义的否定词 ;⑵有“与”、“并且”含义的合取词∧;⑶表达“或者”、“也许…也许…”含义的析取词∨;⑷表达“如果…那么…”因果关系含义的蕴涵词。所有的命题被翻译成复合命题后,根据真值表来判断命题真值的真或假。
数理逻辑学在数学理论研究中也有到很多的应用,并不只是单单在离散数学中或普通命
题演算中显示其作用。逻辑演算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如果熟练地掌握了逻辑演算的方法和技巧,就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诸如归结原理、逻辑程序设计和定理自动证明等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前面提到的数理逻辑的四个分支,都是现在数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比方说,递归论应用于数学中不少判定问题的解决(著名的如群论字问题的否定解决,Hilbert第十问题的否定解决);模型论应用与不少代数及分析数学问题的证明;公理集合论应用于不少数学问题独立性的证明。
数理逻辑学的任务在于探讨如何为整个数学建立严格的逻辑基础,其特点在于使用形式
化的方法包括公理化的方法,因而比较抽象和艰深,这种抽象化的方法除了在建立数学的基础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功而外,还在计算机科学上有重要的应用。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采用人工技术和方法,研制智能机器或者智能系统以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智能行为、赋予机器模拟人处理问题的能力。
篇2
一 “图象论”与命题真值
维特根斯坦是学界倍受关注的大师,其前后期思想的迥异恰当地诠释了他的哲学主题:“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①有趣的是,辛提卡博弈论语义学所强调的也是动态的理解命题,这与维特根斯坦哲学在本质上殊途同归。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就在于提出了着名的“图象论”。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的目的都在于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界限来理解思想的结构和界限。维特根斯坦工作的基点,就是回到逻辑的出发点,即考虑命题的性质。这样,真的界限就构成了语言的界限,维特根斯坦所考虑的就是关于事实的话语。“人给自己造出事实的图象”②。维特根斯坦指出: 命题是实在的图象,“图象是实在的一幅模型”③。“图象是一种事实”④。“图象所表现者即是其意义”⑤。“图象的真假在于其意义与实在的符合与否”⑥。维特根斯坦认为,图象与它所图示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关系“由图象元素与物项的配合而成”⑦ ,这种关系本身也是一种图象;二是“凡图象,不论只有什么型式但要能表象实在———对或错———所必须与实在共有的东西,即是逻辑型式,亦即实在的型式。”⑧所以,“每个图象亦是一逻辑图象”⑨。“对象是简单的”⑩。“对象构成世界的本体。因此不能是复合的。”
一切复合物必然可分解到不可再分的部分,这就是绝对简单的对象,那么,这种绝对简单的对象是什么? 很显然,维特根斯坦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罗素和弗雷格的影响。罗素对客体进行了区分,一类是亲知的客体,一类是描述的客体,通过“亲知还原”,描述的客体可以转化为亲知的客体,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的客体进行了扩展,认为属性和关系也是一种客体。语言中的一个名称来表示一个简单的客体,通过这些客体的结合方式,指称客体的名称可以相互组合成句子。对于简单的客体,我们无法定义它们是什么,我们仅仅能够指示它们,这样,我们也就无法言说这些客体是存在的,因为定义一个客体就是意谓着被定义项的存在。维特根斯坦的绝对简单的对象实质上是罗素亲知客体的变体,是经验的客体。图象论的主旨是说明图象如何具有命题的内容,图象可以看成一个句子,一个句子也可以看成图象,这对于解释最简单句子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何处理复杂的句子呢?
维特根斯坦最开始的设想是用合取和析取处理一切复杂句子,这也是辛提卡采取斯科伦前束式处理量词句的直接思想来源,但是维特根斯坦后来采取了另一个思路,代之以集成的图象法,“凡对于复合体的陈述,都可解析成对于其成分的陈述,解析成一些把复合体完全摹状了的命题。”即一个复杂的表达式的真值取决于组成它的表达式的真值,即命题就是基本命题的真值涵项,这样,维特根斯坦就完成了语言的运作方式。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思想源于罗素和弗雷格的启发,罗素和弗雷格两人都认为命题才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主张将命题形式化,即用数学中的函数表示命题。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思想的运用是水到渠成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是原初命题的真值函量”。“原初命题是命题的真值函目”。换句话说,“一切命题都是对原初命题做真值运算的结果”。“命题就是从一切原初命题的总和(自然也从其确是一切原初命题的总和)而得出的一切。所以,从某种意义可以说,一切命题都是原初命题的总括。”
命题与世界的图象论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是图象的元素与事物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二是图象与事实之间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由此,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图象是实在的一幅模型”,“图象是一事实”,“图象所表现者即是其意义”。
正是因为命题具有相同的结构,才使得我们可以将其形式化,并且可以进行变项替换。那么,图象如何与世界相联系? 在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中,这种关系由名称—客体的关系来决定,但是名称如何与客体相联系? 与其说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是对前期哲学的反叛,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深入,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中,名称与客体的关系被受一定规则支配的人类活动所确定。在完成这个思想转变之后,维特根斯坦不需要图象论了,取而代之的是语言这种被规则所支配的特征。
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是将博弈的方法引入命题分析,他的研究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命题的构成和命题的真假,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命题的真假。第二个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前期哲学为解决辛提卡的第一个问题提供了思想元素。命题是由概念构成的,而博弈语义学中的概念则直接对应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的存在是与事实相对应的存在,是以现实世界为界限的,所以辛提卡用他的可能世界改造了维特根斯坦的客体。在辛提卡看来,很多情况下,人们的语言交流所涉及的客体多是描述的客体,这些描述的客体有些能转换为亲知客体,有些不能,如“结构为H3O的水”,但是人们在日常的交流中又会涉及这些概念,自然在定义域D中也就应该包含这些元素,可以看出,辛提卡的客体是对维特根斯坦客体的扩展。辛提卡的客体分为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两类,即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和在可能世界中存在。而且很明显的是,辛提卡的存在概念不是语义学层面上的,而是语用学层面上的语义,这在博弈论语义学的操作性中得以体现。在辛提卡的博弈论语义学中,定义域D中的个体必须能与可能世界中的对象一一对应,脱离了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言说何物, 更不用说判定言说语句的真假。正如Dana Scott所指出的那样,语义确定一个实现不是必需的,它应该为证实一个实现是正确的提供标准。
在确定了命题的构成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命题真假的标准是什么。辛提卡认为,命题是有意义的,命题的意义就是命题的真假值。博弈论语义学的处理方法是找到一个体用概念的名称代入量词所约束的变元,即参与人“我”在定义域D中找到相关的个体以证实语句,而参与人“自然”则企图找到范例来证伪语句。那么,如何才是找到相关的个体呢? 或者说,怎样才知道代入个体后的语句为真? 如前所述,辛提卡在扩展了维特根斯坦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命题的构成问题,相应的,辛提卡的命题范围较之维特根斯坦就宽泛的很多。辛提卡将博弈论语义学称为“寻找并找到的”逻辑,寻找并找到了什么? 就是找到一个适当个体代入后的原子句所反映出来的图象与现实世界相符合。这不仅直观,而且符合人们的日常交流。可见,在确定命题真假的标准上,辛提卡与维特根斯坦是一致的,就是采用图象论的符合标准。辛提卡自己也曾明确指出,“博弈语义学不排斥图示的(同形的)关系理论,图示的(同形的) 关系理论在原子句和现实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要确定命题的真值,只要将命题与图象做个比较就可以了。用辛提卡的话说就是,“名称-客体关系曾经被建立,仅仅需要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将原子句和现实相比较。”
篇3
由于网络学习的虚拟性、开放性、自主性,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具有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中所测量到的特点。
(一)不确定性。课堂环境中由于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固定的学习环境和固定的人际环境,即使学习者缺乏必要的内部诱因,也能从外部获得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而网络学习缺乏课堂学习中的固定因素,学习者的动机主要依赖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来维持,由于学习者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其学习动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二)个性化。网络学习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对学习动机的激发要基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并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动机激发策略。
(三)动态性。学习动机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有着很大的变动,对学习的动机的动态信息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翔实记录,便于教师和学习者根据学习过程来观察学习动机的强弱,以便进一步反思和干预学习动机,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二、网络学习对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中存在海量的资源,以便学习者学习,但这种大量的资源除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之外,也导致了学习者的信息迷航。主要表现在漫游(wandering)、迷向(disorientation)和认知超载(cognitive overload)三个方向。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消耗了学习者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西蒙曾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注意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自主学习活动赖以产生的前提。注意也是有限的资源,而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却在不断地增加,如果学习者信息迷航,则大大消耗了学习者的注意力资源。
(二)学习时间的损耗。迷向和漫游在消耗学习者注意力的同时也大量占用了学习者宝贵的时间。
(三)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当学习者认知超载时,会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处理繁杂的信息并获得意义时,就可能逐渐降低自己的责任感,从而变得没有能力实现任何目标。
三、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一)建立可选择的课程项目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丰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不仅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给予支持和激励,而且能使学习者的进步得到记录,学习的结果或产品得到保存。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远程学习,能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科内容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能使学习过程更为有效。特别是超媒体能使学习者以非线性方式接触信息,超链接使学习者对相关思维链接的追踪成为可能。学习者可根据需要开发大量的深层信息,并且可以自定步调与学习材料进行双向交互,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路径学习。
课程项目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头就对该课程项目充满兴趣。同一个教学项目或者任务,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环境,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二)增强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在网络学习中建立一个完善的交流系统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如:在线论坛、教学聊天室或者QQ群。能够提供学习者在线辅导、即时答疑以及进行学术上的交流。让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有良好的交流,并且在交流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这有助于让学习者明白自己身处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三)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学习者在一边进行网络的自我学习,一边对该次学习的效果进行自我反思。以此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下抵制其它诱惑的自律能力,并且不断改进学习策略,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为目的。每一次自主学习结束后,都对该次自主学习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发现自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并且每次学习之后,相信自己能力可得到提高时,心理动机将会得到激发。对下一次的自我学习更加充满信心。这是一种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方法,是学习者对自主学习的一种觉悟。
网络学习要求成功达到“认同—内化”的基础上,让学习者自我反思、自我规范,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是计划反思。让学习者依据学习规范要求,结合课程学习特点,精心制订自身学习发展的奋斗目标,督促自我向既定目标挺进,不断磨砺意志,增强自我学习的信心。二是交换反思。学习者经常与同学交流,彼此取长补短,探究疑难问题,反复提取有用知识,弥补不足,以期近忧远虑得以克服。三是过程反思。学习过程通常是曲折迂回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难免有波折,故对每一个波折点的思考可以凝聚学习力,改善学习态度。凡有成就的人取得成功都是在没一个节点上的深刻反思才有灵感和觉悟,从而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高文在.浅析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激励策略[J];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Z1期
[2]魏明,胡启涛.构建创造性的大学教育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赵立影.基于动机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4]张东梅.网络学习中的动机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5]张荣美.学习动机与动机激励策略[D].东华大学,2005
篇4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量的大幅度增加,网络自主学习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手段。广义的网络自主学习是指以网络为手段的主动学习方式,狭义的网络自主学习主要是指以学校网络教学系统为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我国医学生的本科教育普遍采用五年制教育,前三年在学校主修基础课程,后两年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课程的学习及实践教学。在这种教育学习模式中,高年级的医学生分散程度较大,而且各个教学医院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水平也有一定差距,使得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积极开展网络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科学合理的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交流,来不断弥补在实践学习中的不足。
一、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
1.速度慢,费时费力,教学效果差。一节课一般为40-50分钟,要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有过多的“板书”,知识的传授速度就会相应的减慢,单位时间内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就相应的减少,也会因此而分散教师的精力,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 教具呆板,准确性差,演示实验危险性大。“板画、图表、标本、模型”等教具只是被动的挂在讲台前面,让学生自己看,形式呆板,不具有灵活的变化性,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还有很多教具已经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破旧不堪的模型图表,不但粗糙,而且准确性差,已经不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学生知识掌握上也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很容易发生实验事故,不做又不能让学生产生很好的感性认识。而传统的教学中只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对此没很好的感性认识,不理解,这就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浓硫酸的稀释时,我们就无法为学生演示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这种错误做法带来的危险等。
3.形式单一、沉闷,缺乏新鲜感。传统的教学手段沉闷、乏味,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充分的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接受知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范围,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机会减少,这些不论是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要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克服它的各种弊端。
二、网络自主学习的优势
1. 医学生的课程多,课时量大,课余时间少。在医学本科教育过程中,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对医学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国内的各个医科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门数绝大多数都大于30门,总学时多数在3000以上[2],课堂听课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这就使得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在医学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中,学生复习巩固的时间就相对减少,在后期学习临床医学知识时难度会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就要求医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好好复习之外,要有更便捷的获取知识的手段,而网络自主学习恰好复合这一要求。
2.网络平台具有信息给出快,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的重要目的和任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在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教师指导下的网络自主学习恰恰就满足了这一要求,能够快速的给出老师要展现给学生的知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速度,在单位时间里又增加了知识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3. 网络自主学习可以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的纬度[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可以扩大和提高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延伸作用把事物由“微观到宏观,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零”到“整”,化“整”为“零”等,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展示事物的形象,模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过程等。例如:酯化反应两种脱羟基方式,就可以运用三维动画来模拟,通过演示,羧酸和醇谁提供羟基一看便知;还有,我们在将到分子结构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将分子的内部结构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不但可以较为准确的给出事实材料、而且避免了危险实验事故的发生,CAI可以多方位、大面积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问题情景”。只要“鼠标”一点,就可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展现给学生,学生或在老师提供的事实、过程中积极讨论、思考;或在创设的情景中受到陶冶、净化,以期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这样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调动,使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于突破,教学方法变的灵活多样,教学环境轻松和谐,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加速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从而减轻了学生负担。另外,网络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技术,不但可以提供给学生与事实相符合的模型,而且可以配以各种声音、动画等,形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不但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沉闷、呆板的弊端,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二、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基本策略[4]
1. 建设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和高水平网络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备的网络检索设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提供较好的手段和场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自主学习成为学校 “教与学”的重要手段。基于网络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依托网络设施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数字图书馆中各种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音像、视频等资源实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由于其在教学、管理和服务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图书馆的内容新颖全面、速度快捷、形式多样、来源广泛。
2. 增强医学生和教师的医学信息素养
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时,学生和教师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这是网络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入学时可以为学生开设 “合理利用图书文献库”讲座,引导学生使用医学专业搜索引擎、权威网站拓宽信息渠道。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另外,教师要经常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利用网络平台创设丰富的教学、学习情境。例如,在有机化学立体异构体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Chemoffice、flash等软件,将抽象复杂的立体异构体设置成形象具体的动画,或者在PPT中插播模拟影像,这样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生学习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知识传播的需要,而教师指导下的网络自主学习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相信随着医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生、教师医学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在医学生的培养方面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栾怡,于修平. E-learning与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 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 网络化学习 下, 2002.782-783.
[2] 彭鎏佳,邓睿,李星. 医学生学习特征及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24(3):110-111.
[3] 罗树华, 李洪珍,主编. 教师能力概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 张怀斌,谢清华,马丽英 等. 网络环境下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4:28-29.
作者简介:
篇5
一 、友谊关系的相关研究
Bukowski、Hoza & Boivin(1993)认为,良好的友谊关系会对青少年的情绪调适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即当青少年拥有朋友且友谊关系稳定时,青少年本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会更强[1]。Harris(1995)甚至认为,同学对青少年个人人格发展的影响有时比父母还要重要[2]。谢雨生、吴齐殷与李文杰(2006)指出,在青少年时期,个人除了最为关切的学业成就外,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如何结交到好朋友并且维持这些友谊[3]。因此,友谊关系成为青少年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分析大学生友谊关系在社会、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功能,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如何加强大学生友谊关系的培养等,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大学生友谊关系形成的内在因素及影响大学生友谊关系发展的先天条件。
二、友谊关系社会网络的研究设计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不是由人而是由网络组成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组成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组成网络的边, 其中节点代表网络中不同的个体, 边则表示个体间的关系,两个节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则连一条边。友谊关系的网络结构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网络,研究友谊关系网络的特征有利于分析大学生友谊关系形成的内在因素,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从量化角度出发研究友谊关系网络结构的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某院校某专业206位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课外实践活动等形成的友谊关系数据。每隔一段时间收集一段数据,共收集4次数据,再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通过访谈等方式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统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友谊关系社会网络结构,再分析其网络结构的特性,最后拟给出大学生友谊关系所形成的网络结构的特点以、影响其形成的特定因素以及网络发展的趋势.
三、友谊关系社会网络的特征
本文将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主要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等特征来分析大学生友谊关系网络的群体特征。
1.密度
本文中大学生友谊网络的规模为206。密度(Density)反映了网络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节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根据刘军关于整体网密度的计算公式[4],如果网络密度越接近于1,则说明网络对其中成员间关系的影响越大,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度越大;反之,说明成员之间联系不紧密。本文中四次测量数据网络密度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得出,4次调查得到的友谊关系网络密度非常低,说明该网络对成员间关系的影响不大,成员之间紧密程度不高,同学之间交往能力不强。但从4次数据的变化看,友谊关系网络的密度有所增大,说明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加深但变化不大,因此我们需要一些外在的因素来推动友谊关系的发展。
2.中心性
中心性是对学生权利进行量化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分析网络中位置问题时,可以利用中心性的“中心度”和“中心势”两种特征指标。中心度是用来描述朋友网络中每个学生占据的核心性;中心势是用来刻画朋友网络图的整体中心性。四次测量数据的中心性分析如图2所示。
从图2来看,4次调查分析得到友谊网络的点出度中心度随时间的变化在逐渐增大,说明同学们整体在友谊网络中的活跃性在提升,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趋势,有意愿去和他人建立朋友关系。
3.平均路径长度(Avg Distance)是指网络中所有节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反映的是网络成员之间的紧密程度。如果平均值越小,说明网络之间信息交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另外,网络中凝聚力指数值越高,说明该网络的凝聚力越强,反之,凝聚力越弱。
图3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友谊的传递从3个人下降到2个人,说明整个网络的分离程度在减小,网络成员之间获取友谊的概率在增大。另外网络的凝聚力指数也随时间在变大,说明整个网络的向心力、凝聚力在加深。
4.聚集系数(Overall graph clustering coefficient)
聚集系数是指网络中节点聚集程度的系数,经常表现形式为在社会网络中我们常发现你的两个朋友也可能是朋友关系。图4表示友谊关系网络的4次聚集系数。
图4显示,4次测试的聚集系数均在0.5以下,说明该网络中的聚类性偏弱,学生之间不太愿意进行交流、互动。但是从图4的整体曲线来看,虽然第2次的聚集系数最低(在此不做详细研究),但整体而言还是在扩大,说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行为在增多,朋友之间的网络在延伸、扩展。
四、研究结论和展望
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友谊关系网络进行分析,得出该测试群体的网络密度比较低,网络群体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对友谊关系的不重视,对群体的融入性有抵触。但是,从四次调查数据来看,随时间的变化,分析结果都在向内集中,说明学生之间的紧密性越来越高,相互之间的凝聚力越来越大,因此,高校教育者应加强对大学生友谊关系的培养,让大学生们走出宿舍、走出网络,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之中。
社会网络分析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它关注系统中个体相互关联的作用的拓扑结构,是理解复杂系统性质和功能的基础。在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友谊关系网络特性,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只是一个个案,采集数据有限,后续可以采取更多的数据和样本,来继续验证相关结论,做出更准确的分析。
参考文献 :
[1]Bukowshi,W.M.,Hoza,B.,Boivin,M. Popularity,Friendship,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J].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1993,60: 23-37.
[2]Harris,J.R.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3):458-489.
[3]谢雨生,吴齐殷,李文杰.青少年网络特性、互动结构和友谊动态[J]. 台湾社会学,2006,(11):175-236.
[4]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王炳成 李洪伟 大学生咨询、信任与友谊关系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年9月 第13卷
篇6
近年来,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兴起,云数据中心、多租户网络等新的应用场景推动了传统网络设计与管理模式的进步,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SDN)及其重要技术OpenFlow作为创新网络架构,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热点,不少大学建立了SDN/OpenFlow试验网,开展网络领域的创新研究与探索。从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NickMcKeown教授领导的Ethane团队(Cleanslate计划)首次提出OpenFlow协议原型[1],到2012年ONFSDN白皮书[2]1-12,SDN及OpenFlow完成了从试验平台向业务网络部署的跨越,SDN/OpenFlow解决方案已在谷歌等云计算数据中心内部骨干网上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3],国内外主流网络厂商推出了多种SDN/OpenFlow交换机[4],SDN和OpenFlow技术的发展给网络人才的专业需求注入了新的内容,也给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网络实验室建设更新周期普遍较短,无论是采用传统网络设备的实验平台,还是专用的课程教学实验系统,大多面临扩展和更新的要求,实验设备和实验学时不足,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践环节薄弱。针对这些困扰实验教学的问题,已有不少实验教学改革的努力成果[5-7]。从目前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来看,多数仍依赖普通网络设备或传统网络仿真与协议分析软件,尚不足以完全解决上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给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供低成本、易扩展、一体化的实验平台,扩展和深化实验内容,有必要在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SDN架构和虚拟化技术。围绕SDN和OpenFlow有很多开放标准的开源项目,涵盖了多种SDN系统构件,包括OpenFlow软件交换机、SDN控制器、业务流程工具、网络虚拟化工具、仿真和测试工具等,丰富的开源资源为建立新型网络实验平台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2SDN体系的主要组成
2.1SDN的概念与原理体系架构
传统计算机网络的控制平面和数据转发平面是通过网络设备紧密耦合的,SDN的思想是将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分离,把网络协议的复杂性集中到控制平面,SDN控制软件通过开放标准的南向接口(如OpenFlow协议)控制数据平面,通过可编程的北向接口(开放的API)为应用层业务定制所需的网络服务。SDN架构能够提供网络抽象层面上的集中控制能力和网络虚拟层面上的资源配置能力,使网络虚拟化与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联系一起,有力支持云计算服务的发展。
2.2SDN控制器
SDN控制器(SDN控制软件)的功能相当于SDN的网络操作系统,向下提供对数据转发设备的配置、控制和管理功能,向上为应用业务提供网络编程接口。SDN控制器在逻辑上是集中的,在物理上可以是分布式的。
2.3OpenFlow交换机
OpenFlow交换机是SDN数据平面的网络设备,它按照流表(flowtable)的设置进行转发。流表由控制器通过安全通道配置,决定OpenFlow交换机的转发行为。流表项包括跨多个网络协议层次的匹配字段和转发行为。OpenFlow交换机的协议工作层次可以根据组网需要进行配置,可实现二层交换机、路由器和其他高层协议及策略的转发功能。OpenFlow交换机有硬件形态和软件形态两种形式,硬件OpenFlow交换机适用于生产型网络的组建,软件交换机多用于搭建研究和测试平台。由于软件交换机成本低、配置灵活,对OpenFlow规范版本的更新及时,适合在高校的科研教学环境中使用。对于教学实验平台,建议采用可运行在虚拟机上的软件交换机OpenvSwitch。
3基于SDN和OpenFlow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3.1校园环境SDN的组网方式
校园环境中的SDN有不同的规模及组网方式,选择哪种取决于其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定位,可以将其分为园区模式、实验室模式和单机模式。园区模式基于校园网主干和硬件OpenFlow网络设备,用户可利用SDN和OpenFlow提供的网络虚拟化及逻辑隔离能力,在不影响校园网承载的正常业务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创新网络项目研究和试验,从而能够在真实网络流量背景下,对新型网络协议、新型网络业务等研究项目展开测试、评估和部署。实验室模式的OpenFlow交换机可利用多网卡服务器实现,具体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服务器上安装NetFPGA板卡和OpenFlow软件;另一种直接在服务器上安装OpenvSwitch软件,实现OpenFlow软交换机。创新型研发工作可采用前者,教学实验平台可以采用后者。单机模式的实验平台利用虚拟机技术和SDN仿真软件搭建。Mininet是斯坦福大学Ethane研究团队开发的SDN/OpenFlow网络仿真工具。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模拟软件,Mininet还是一个快捷的原型系统开发工具,它集成了OpenvSwitch软件交换机,能运行实际网络协议栈和原汁原味的代码。在Mininet仿真平台上可以进行网络新功能的开发测试,然后再迁移到实际的目标网络上。Mininet仿真的虚拟网络还可以与实际网络连通。实验室模式和单机模式的SDN环境都可以作为教学实验平台的构建方案,前者更接近真实网络,但是组网需要更多计算机(每一个主机或交换机节点都需要一台物理主机),而Mininet能够在一台个人计算机上仿真整个OpenFlow网络,网络的扩展性及其拓扑设计的灵活性更好,因而更适合课程教学实验应用。
3.2基于Mininet的单机实验环境构建方案
Mininet是基于Linux内核虚拟化技术开发的轻量级网络虚拟化平台,它提供了仿真SDN网络的所有构件:OpenFlow交换机、SDN控制器、虚拟主机节点。Mininet虚拟机镜像中还预装了常用的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能够在独立的图形化界面中分析网络协议流量,可作为搭建网络实验环境的一个一体化解决方案。给出了Mininet单机环境的构成。由于每台主机都能构成一个独立和完备的网络实验平台,完全可以按照通用PC机房的模式建设网络实验室,其在容量和扩展性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实际上,部分学生的个人计算机已经安装了虚拟机系统,搭建个人Mininet实验环境可谓简便易行,作为集中实验环节的补充,不仅能够解决实验设备和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还能进一步开展课外自主实验与创新探索活动。
4Mininet单机环境中的网络实验
由于采用了虚拟机技术,教学时能够在Mininet平台使用流行操作系统的网络测试命令和协议分析工具,对仿真网络进行测试,还可以通过图形化交互窗口进行管理,保证了传统的网络实验内容在Mininet环境中的无缝衔接,这是Mininet优于传统网络仿真软件(如NS2、OpenNet)的地方。Mininet提供预定义的网络拓扑结构(最小化拓扑、树型、星型等),支持用户编写脚本自定义网络拓扑,还能通过API开发新型网络功能。因此,在该平台上安排教学实验有很大的设计空间,给出了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参考实例。通过所示的综合性实验,学生既能观察交换机外部行为,又能深入学习内部工作原理及算法实现;设计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对网络对象的系统级认知。从实例中看到,验证性实验细节均能够利用常用网络测试命令和协议分析工具完成。使用Mininet实验环境需要掌握虚拟机技术和多种自由软件安装配置,综合性实验需要学习Mininet的常用命令,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掌握Python脚本语言的编程,实施中需要增加实验环境维护和实验过程指导的工作量,具体的实验教学计划可以根据专业定位、学时限定和培养目标来规划。
5结语
SDN框架和虚拟化技术是网络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搭建的Mininet实验环境是一个独立和完备的一体化网络实验平台,能够解决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参考实验实例说明了该平台对传统网络实验的兼容性以及灵活规划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潜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实验改革方案,能够为学生开拓更大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的空间,使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发展接轨,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McKeownM,AndersonT,BalakrishnanH,etal.OpenFlow:Enablinginnovationincampusnetworks[J].ComputerCommunicationReview,2008,38(2):69-74.
[2]FoundationON.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J].TheNewNormforNetworks,2012(7):1-12.
[3]刘诚明.软件定义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50-51.
[4]黄韬,刘江,魏亮,等.软件定义网络核心原理与应用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85-97.
[5]周国军.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6(7):45-48.
[6]吴敏纲,詹沐清.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1):174-174.
篇7
一、网络平台学习的必要性
大学是专业素质教育,很多专业课都在一学期几十课时里完成,难度相当大,很多学生把“学知识”演变为“修学分”,因此课堂外的延伸学习势在必行,而利用网络教学辅助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的模式应发生适当的转换,由“推”变“引”,诱发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能力。而且大学课程中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应用性,因此该类课程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随着高等院校近几年的扩招,部分学生基础理论差,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相对枯燥的书面教材内容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之该类课程教学传统和教学手段尚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大学生对该类课程尤其难度较大的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以至于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二、网络学习平台的特性
网络学习平台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自主使用网络学习平台所拥有的各种学习子系统,不断获取并分析反馈信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要素和学习风格,及时调整控制学习过程,以达到最优化的学习目标,它具有以下六大特性:
辅。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应该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而不能完全替代课堂学习。教师可将课程相关资料上传到教学平台,可以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学习,同时拓展课程内容和传统教学相辅相成。
自主性。网络平台学习对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过程控制机制,学生的学与不学,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效果的好坏从短期是很难监控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发挥网络学习平台效果的关键所在。
可重复。传统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往往很难做到,而且课堂内容的难点也很难通过课堂的教学一次性掌握。网络学习平台给学生重复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课程视频、整理课程相关资料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使课堂再现,提供学生二次甚至多次重复学习的机会。
异步性。传统的教学是课堂教与学的同步,学生必须和教师在时间上同步,思路上同步,才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实现教与学的异步,教师只要安排好学习任务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在给定期限内完成学习。
开放性。传统的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展开教学,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约束,教学内容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提供学生开放性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有效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尤其和现实世界的结合,内容不再抽象和教条,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有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互性。传统课堂教学的交流与沟通是非常有限的,网络平台可以利用各种交流工具提升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难点,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匿名交互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交流时的心理压力。
三、网络学习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探讨
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可以自主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如何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网络教学探讨中的核心问题,而学习模式的创新和应用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本研究结合网络学习平台的特点探讨了几种教学模式。 转贴于
引导式学习。网络学习虽然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但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没有沟通和引导的网络教学会转变成“放羊式”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方向感,遇到问题不能解决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热情。这种引导必须贯穿学习全过程,具体而言,学习前教师应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提示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和途径,加强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阶段学习结束后要让学生总结和反馈学习心得。
探讨式学习。探讨式学习必须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中。而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了这种动态开放的环境,要求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探讨式学习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有共同兴趣的同学可结成团队,相互探讨,知识互补。而且很多问题无法由单一课程所能解释或解决,往往需要跨课程乃至跨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如此便利的途径,学生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寻求相关领域教师提供帮助。
任务式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也称为抛锚式学习,它的概念是由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将教学“锚接”于(即安排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而且各个“锚点”(伴随的教学事件)都能够提供多课程的延伸。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撑,可以方便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教学“锚点”,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多段任务模式,只有在上一个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才能继续下一个任务。每个任务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在此过程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让学生学习解决一系列课程相关的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其实贯穿于其他学习模式,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的便利。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依托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协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但在此过程中也应尽量避免“搭便车”现象,要充分发挥组长负责制,把任务责任分配到人。
四、结束语
网络学习平台在一个更加自由而广阔的空间环境中促进了教与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拓展了教学的宽度、深度,大量丰富优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本文探讨了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的网络学习特点及学习模式,为更好地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马玉华.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网络教学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7,(21):151-152.
篇8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受到其自身个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时好动,意识分散,接受新事物以及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因而就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意识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自身喜好和情绪影响较大,这就导致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了一定的阻碍。
2.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来说
现阶段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多的不足。首先,缺乏基础设施,一些地方的学校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其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落后。其次,课堂教学理念落后,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虽然有些学校有着充足设施,但是由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从而导致整个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以网络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1.以学生兴趣为主导,多方位思考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去实践,侧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全面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断培养学生对网络技术的操作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接受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就是必须满足现阶段社会快速发展对于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如说,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调查学生对于知识种类的兴趣,设置课题的目标。有效提高学生使用网络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以激励机制加以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潜力和自信心。
2.以合理的课程安排为辅助,多角度体验
通过具体的实践,培养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应的,这也需要合理、科学的规划小学信息技术结构,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多亲身体验,最终灵活掌握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比如,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学生的亲身经历为教学的基本素材,慢慢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诱导学生对类似课题的学习探究欲望,并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锻炼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篇9
一、常出现的逻辑判断问题
复合命题的判断:这种问题上最容易见到“或”“且”就意味含逻辑联系词,从而无疑为“P或Q”“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
真假命题的判断:这种问题要根据所给命题“相等”的含义而定义,具体问题都体现在“都相等”其否定为“不相等”。
二、教学建议
由于在生活学习中我们的学生有着不断的应试压力,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海量的例题、习题来让学生提高,这样所产生简单的机械形式的学习往往无效。仅仅要求学生“学会”去判断命题的真假,“学会”表述四种命题的形式“学会”判断两个命题之间充要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的关系,这只是单单地应付解题,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简易逻辑的逻辑学与知识背景上缺乏全面的了解。
建议一:在我们自学的同时,希望我们全方位了解有关的知识背景,可以在教学中同时灌输逻辑学的数学历史背景,逻辑学其实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而我们可以让学生去看、去了解一些西方与东方逻辑语言上的差别和关系,进一步让我们要学到的数学逻辑和自然语言联系到一起。
建议二:在逻辑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谨慎,不可想当然随意出题,要多加斟酌。在一些命题的表述过程当中,将文学语言适当地与数学符号做到有机地结合,从而使用,才能更好地便于学生理解。
建议三: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对学生进行大规模训练,要多注意培养,去提高学生转换命题与构造命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创造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总之,逻辑用语是高考数学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能力。本文只是一些浅显建议,更深入的教学方法仍需在实践中逐步加以总结。
篇10
一、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医学英语学习状况调查
截至2014年,新疆医科大学有本科、研究生、大专、博士、在职成教生总共1.5万人左右。其中超过70%以上的医学生要在求学阶段学习相关医学英语知识,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求学期间至少要学习一门以上的相关医学英语课程,但超过一半以上的同学反映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习需求。因此我院开展了关于开发基于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医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相关研究。
二、形成性评估与网络平台医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与形成性评估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教学与评估的辩证关系。”(周娉娣,2005)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形成性评估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与反馈,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教学要求》提倡学校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大学医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教学模式探讨
建立医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到学习平台进行医学英语写作的学习。首先,学生必须要下载并安装学生客户端软件,然后,利用自己的学号登录自主学习平台,填写个人信息以作为学生在该课程结束后的课程统计信息。
虽然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开放性、辅和交互性的特点,能够优化教学效果,但是,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应该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而不能完全替代课堂学习。所以,教师可以将与医学英语相关的资料上传到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相关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学习。课程设计者也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创建一些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水平的权威网站的链接,如American Medical Writers Association、The Medical Editor、American Journal Experts等,这些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医学英语学习方面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素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医学英语写作与国际接轨。在学习平台上,学生既可以浏览教师的视频讲解,做学习笔记,进行提问和讨论;也可以进行内容测试和写作练习,还可以下载相关学习资料。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学习进展情况表,实时传送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对情况表进行汇总分析,对学生在医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集中辅导。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辅助医学英语写作课程不仅顺应了新世纪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优化了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撰写科研论文能力和造就医学高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
篇11
目前学术会议投稿人向学术会议的组织机构投稿的方式有三种[1]。一是传统的邮寄形式,即通过国际快件将论文的原稿邮寄给会议的主办方。这种形式曾经是投稿的近乎唯一的方式,持续了漫长的岁月,可现在采用这种方式接受来稿的刊物越来越少。二是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投稿,即投稿人将原稿的电子文件发至会议主办方的电子信箱。这种投稿方式显然比邮寄快得多,但与邮寄一样,论文也有丢失的时候。目前采用这种投稿方式的会议还很多,但有很大一部分会议的论文收集己经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发展到第三种也是目前最新的一种投稿方式,即网上投稿(On-Line Submission)。这种方式速度更快,而且论文不会丢失。一旦作者在网上登记注册投稿,每个主要步骤都有记录,很受会议的主办方以及投稿人的欢迎[1]。
从文献来看,国外在审稿网络化方面的研究比国内早。1996年,作为英国电子图书馆工程(eLib)的一部分,英国的电子投稿与同行审稿(Electronic Submission and Peer Review,ESPERE)项目开始建设。研究人员利用Internet先后建成两个电子投稿和同行审稿系统:初期试用的eSPRINT系统和当前使用的ESPERE系统。试图利用技术的进步来为作者提供服务,减少开支,并提高工作率。目前,已有20余种国际知名科技期刊采用ESPERE系统进行网上投稿和审稿。相继国内外的众多学术会议组织机构也采用了相关的网上投稿和审稿技术[2]。
文章的组织结构为:第2节介绍了该文使用的一些技术和开发环境,在此基础上,第3节给出了系统的设计;第4节给出了由该系统的开发结果;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1 系统的设计
功能模块设计。学术会议网络投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论文的处理和用户信息的操作。系统具体包括的功能分为系统管理员和用户两大类。其中系统管理员的功能包括:审核审稿人申请、添加审稿人、论文准入审核、分配论文、删除论文、删除普通用户(审稿人与投稿人);投稿人的功能包括:用户个人资料修改、查询本人的已审论文、查询并修改本人的未审论文、提交新的论文、申请成为投稿人;审稿人的功能包括:用户个人资料修改、查询已审核的论文、审核未审论文、给出审核意见。学术会议网络投稿系统的功能模块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 开发结果
2.1 数据访问层
在该系统中,数据访问层App_Code中提供访问数据库的函数,系统若要操作数据库,必须经过该层,调用该层的函数。该层包括一个类:DataAccess.cs以及Web.config实现了数据库连接的封装。
2.2 主要功能页面介绍
下面通过主要的页面来介绍一下系统的关键功能,介绍的功能模块有:论文修改和投递、论文审核、审稿人申请、论文分配。
投稿人登录后,可以对Paper模块进行操作,Paper模块是投稿人的论文信息管理模块,包括Reviewed Paper, Submit New Paper, ReviewingPaper三个模块。三个模块涉及到的数据库操作类有:GetArticleId.cs, GetArticleName.cs, GetArticleUrl.cs。其中论文的修改和投递页面运行后如图2所示,在投稿稿件的操作中规定只能投递PDF格式并且文件的大小不超过6MB。
审稿人登录后,可以对Review模块进行操作,Review模块是审稿人的论文信息管理模块,包括Review Paper, Reviewed Paper两个模块。两个模块涉及到的数据库操作类有:GetArticleId.cs, GetArticleName.cs, GetArticleUrl.cs。
其中审核论文的模块是由Review Paper.aspx、PaperReview.aspx和PaperReview_2.aspx三页面实现,如图3所示。在图3所示的页面,审稿人可以给出论文的审核结果(Accepted、Rejected、Modifiy),并且需要为该论文注明反馈信息。
由于系统注册用户的默认身份为投稿人身份,该系统在用户登录系统后提供了审稿人申请的功能,申请的请求被提交给管理员用户,管理员根据申请人的信息决定是否同意此请求。运行结果如图4所示。
论文分配功能是建立在论文准入操作的基础上的,只有投稿管理员初审的稿件才可以在如图5所示的页面中被分配给相应的审稿人。
3 结语
该文通过对已有的投稿系统和国内外的稿件远程处理技术的调查与研究,通过成熟的网络开发技术,实现了学术会议网络投稿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的开发,具有现实意义。在系统的未来开发中需要添加的功能模块有:自动邮件通告功能、学术会议邀请功能、在线付款功能等。在添加上述功能模块的同时,还需要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加强。同时由于学术会议的规范性较强,在投稿系统的实施中还需要更多地与学术会议的规范加以结合。
参考文献
[1] 任小平.英国一种网上投稿与审稿系统的发展与启示[J].编辑学报,2003,15(2):152.
[2] 解瑾,王学优.中外教育技术学术期刊网络技术应用现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27-32.
篇12
移动学习是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学习形式,学习者利用无线通信网络和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任何方式的学习。由于移动学习具有极大的方便性,随着高性能移动设备的出现、高速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价格和上网费用的下降,移动学习越来越普及,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
二、移动学习的特征
移动学习,在形式上,是移动的,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设备与学习环境可以是移动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有线网络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同需求、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者还可以利用闲散时间,比如等车时、做车时,走路时学习,简单方便;在内容上,是可以互动的,移动学习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教育信息、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传输都是依据这些技术来实现双向交流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指导;在实现方式上,是数字的,移动学习是基于无线移动设备进行的数字化学习,它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远程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三、移动学习支持的学习类型
移动学习可以支持多种类型的学习。第一类是个性化学习 (Personalized Learning),它可以根据学习者要求设置内容、进度,调整学习情境来支持学习者。第二类是对话性学习(ConversationalLearning),通过与他人交流或对话进行学习,通过讨论分享思想。第三类是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特别是小组学习,个人参与小组讨论协作,想出小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者通过小组协作获得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案。第四类是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学习者确立探究的主题 ,然后使用移动技术收集数据,利用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探究。移动学习使得学习不再仅局限于学习者所在的教室,通过移动技术,移动学习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拓展、建立广阔的学习情境,而且通过交互、博客或即时通讯等手段创建链接,链接到更广阔的情境、更分散的学习情境。
四、移动学习技术的实现方式
纵观整个移动教育的领域大致有这么几种方式:
(1)移动式存储实现方式,或者叫播客形式(Podcasting)
移动式存储是指学习者预先将学习资源存储到移动设备里,然后在移动中对移动资源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针对微型学习资源进行的。微型学习资源可以是一个微型课件,一个几分钟的音频和视频,也可以是一些课程笔记。
(2)基于SMS短信的移动学习的方式
此种方式主要是基于文本交流的方式,对于学习者来说,有三个主要用途,一是能够接收到相关的通知和教学信息或者自己定制的学习短消息;二是能够向服务器发送问题,希望服务器能够给予学习指导;三是直接通过手机短信与老师和学习伙伴交流。
(3)基于WAP连接方式
所谓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就是无线应用协议,WAP网络架构由三部分组成,即WAP移动设备,WAP网关和 WAP服务器。它的功能就是任何一种支持WAP协议的移动设备通过WAP协议和WAP网关,使其能够访问到WAP服务器上的Internet资源。同时配有WAP微型模拟浏览器(WAP Emulator)的PC也可以直接访问WAP资源。学习者用移动设备通过电信的WAP网关接入Internet,然后通过WAP协议和网关转换为移动设备浏览器所支持的WML格式,经手机等移动设备微型浏览器显示出来。WAP连接Internet的概略如图1所示。
(4)J2ME方式
J2ME是SUN的JAVA2平台微型版本,采用3层结构设计,分别是Configuration(配置层),Profile(简表层)、Optional Packages(可选包)。J2ME方式是一种基于WAP的B/S结构的软件系统开发方式,它针对具体的手机或手持设备型号以及设备的功能进行开发,并需要手持设备安装后方能使用,J2ME 的技术构架如图2所示。
五、移动学习网络课程开发策略
(1)学习资源形式多样化
移动设备的多样形,性能不同,学习资源既要有文本又要有音频、视频等满足不同移动设备的要求。学习者可能是利用闲散时间,比如等车时、做车时,走路时、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因此,网络课程内容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移动设备、不同时间场合的要求。比如:文档、图片序列(由PPT课件转成)、课程录音、课程录像等多种媒体格式、适合多种移动设备、多种时间场合的学习资源。
(2)学习内容微型化
由于学习时间的间隔性、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学习者注意力较容易分散等原因,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应以小的信息单元、狭窄的主题、相对简单的问题呈现。网络课程内容可以按照“章―节―知识点”等层次模式进行组织,整理出每章每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指导、参考资料等内容,并概括总结出每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和若干测试题目,但在呈现时微型化,这样能适合多种移动设备,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
(3)学习过程的个性化
移动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根据学习者要求设置内容、进度,调整学习情境来支持学习者。因此,网络课程设计应该面向个性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考虑采用多种版式,能够有效地满足各种需求,以及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分配和发送,如移动导游、采用自适应界面或接口、自助型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自适应导师系统和网络学习 、推荐系统等等。
(4)学习时间的定制式、自主性
定制式是指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定学习内容并向移动设备、远程专家或服务器发送学习请求,移动学习设备按时将收到信息并呈现出来,这些学习内容是按学习者的要求定时发送的,而不是立即发送的。另外,重要的课程通知、实时导学信息、阶段作业的提交截至期限、考试时间安排等信息,由教师直接“推送”到学习者的移动设备上,使?学习者能及时地获取关键时间信息,提前有所准备,以免因为学习工作忙等原因延误?作业提交、考试等重要学习活动。因此,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具有定制功能、定时功能以及信息推送平台。
(5)学习过程的实时交互性
移动学习可以实现实时互动沟通交流,学习信息 资源和服务的传输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双向交流。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及时而有效的帮助,这样可以明显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网络课程设计中应具有实时交互平台,比如对话,对话是学习的基本过程,通过对话,学习过程可以跨越地点、跨越情境、跨越不同文化背景而进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教室或课堂,而是提供更多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机会。
(6)多种情境的建构与跨越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移动学习提供了把教育延伸到课堂外、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对话和交互方法,通过交互、博客或即时通讯等手段创建链接,建立更广阔的情境,移动学习可以跨越多种情境,通过移动技术,师生的交流方式从地点固定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变成了移动交流方式,移动学习使得传统的单一地点、由一个教师负责管理的课堂教育变成了可以跨越情境和生活转换的多地点、多人的连通学习。因此,网络课程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到多种情境之间的跨越。
移动计算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移动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机会,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网络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以上对基于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特征的分析,为我们从移动学习的角度设计网络课程提供了一定有参考。
本文属于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1年度立项课题(编号:19513),《基于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1]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 (3):12-19
[2]倪小鹏,张静然.移动学习的发展和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9,(7):1-5
[3]侯伟,朱东鸣.移动学习技术开发实践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 (1):115-119
篇13
从逻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学者们对逻辑的涵义仍有不同的理解。首先,逻辑指经典逻辑,即二值的命题演算与谓项演算,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叫数理逻辑,这是最“标准”、最“正统”的逻辑,也是最狭义的逻辑。其次,逻辑还包括现代非经典逻辑,也就是所谓的哲学逻辑,即哈克所讲的扩的逻辑与异常的逻辑。再次,逻辑还包括传统演绎逻辑,它是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为基础的关于非模态的直言命题及其演绎推理的直观理论,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概念、命题、推理、证明,特别是三段论等。尽管关于逻辑的涵义和研究对表述不一,存在争议,但基本上可以从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类概念去理解。广义的逻辑是指研究思维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而狭义的逻辑是指研究推理有效性的科学,即如何将有效的推理形式从无效的推理形式中区分开来的科学,其中心问题是区别有效论证和无效论证,“逻辑的形式系统则为论证的有效性提供严格的工具和纯形式的标准”。狭义逻辑的形式系统力图把“非形式论证”形式化,力图用精确、严格和概括的名称来表述它们。“逻辑学家总在逻辑论著中直接提出他的公理系统,而决不告诉你他是怎么得出这套公理系统的。然而,逻辑哲学则要研究形式体系如何创立的问题,创建、调整过程的一般特征,直觉在这一过程中的定向、引导作用等。”
二、逻辑哲学不是哲学逻辑
从概念产生时间看,哲学逻辑要远远早于逻辑哲学,而且两者在研究的内容上多有重叠之处。因此,经常有人将两者等同,认为哲学逻辑就是逻辑哲学。但从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当将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区分开来,逻辑哲学并不是哲学逻辑。二者不能同等对。哲学逻辑主要是由逻辑学发展中相关的哲学探讨而引起的现代逻辑的一些分支,这方面的研究实质上预示着一个新的逻辑学科群体的产生,其特征是以某些传统的哲学理论、概念、范畴和方法为对象所进行的现代逻辑的研究,它是关于某些传统哲学范畴的形式理论,因而,它本质上属于逻辑学。最早明确使用“哲学逻辑”一词的是罗素,他在《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一书中指出:“数理逻辑,除了它的初创形式之外,就连最现代的形式也不直接具有哲学上的重要意义。
在初创以后,它就属于数学而不属于哲学了。我将要扼要论述的,是数理逻辑的初创形式,只有这个部分才真正称得上哲学逻辑。往后的发展,尽管没有直接的哲学意义,但是对哲学研究有很大的间接用处。”但罗素并没有给哲逻辑学以明确的定义,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学者所争论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逻辑哲学就是哲学逻辑,英国牛津大学讲师A.C.格雷林(Grayling)在其出版的《哲学逻辑导论》一书中指出,哲学逻辑的研究是围绕语言问题展开的,它的基本概念为命题、分析性、必然性、存在性、真理性、意义和指称等,而其目的则在于通过语言的分析更好地理解思维和世界。虽然逻辑哲学有时候在一定的场合也被理解或者说涉及到哲学逻辑,但是它实际上是指与解决哲学范畴和方法相关的现代逻辑的一个学科群,大概可以包括: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多值逻辑、概率逻辑、自由逻辑、相干逻辑、直觉主义逻辑、存在逻辑、问句逻辑、问题逻辑、对话逻辑、认识论逻辑、命令逻辑、优先逻辑、行动逻辑、部分与整体逻辑、本体论逻辑、信息与信息过程逻辑、量子逻辑、归纳逻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