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单个事件研判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单个事件研判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单个事件研判报告

篇1

1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体系化思路探析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事件的不断涌现,政府在相关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各级党政机关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继续增强,反应速度稳步提升,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应对能力也在持续提高。但是,当前涉政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的《2012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显示:涉及政府领域的公务员管理和司法执法类的网络舆情事件位列2012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排名的前2位。同时,其负面效应呈逐步增大化趋势,青岛植树增绿事件、“适度腐败论”事件、陕西“天价烟”等事件的应对过程均反映出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究其原因,首先,不论是从网络舆情自身的特点来考虑,还是从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采用单一的应对机制或仅仅依靠单个政府部门的管理是无法满足网络舆情治理需要的。其次,网络舆情是“舆情”这一社会层面定性描述的概念与“网络”这一技术层面定量表征概念的有机结合体。网络舆情的应对既涉及到引发舆情的现实热点事件的解决和相关事件社会舆论的引导,既属于政府社会管理的范畴,又涉及到在网络媒介载体上,舆情信息产生及传播的技术特性,且必须依靠网络技术手段予以事前监测和事后调控。因此,必须将微观的技术方法手段和宏观的政府管理机制结合起来,进行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1]。其三,当前对舆情事件的分析往往是从少数案例中推出结论,缺乏系统性和普适性,没有将众多的网络舆情事件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对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及其网络传播机制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事件舆情准确分析的研判体系;对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的影响因素只考虑了舆情自身的变化特征,还没有将政府干预行为作为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从应对实践来看,一方面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还处于一种自发的“蛮荒”状态:有的还局限于传统的舆论宣传方法,缺乏适应信息环境下的舆情引导机制;有的虽然购买了软件公司的舆情监测软件,但不适应政府部门的特殊需求,同时单纯监测手段的提高无法解决舆情处置和舆论应对的根本性问题;另一方面,在当前公共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中存在着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现象,既造成软硬件设施的重复建设,又导致在公共热点舆情爆发时,部门间互相推诿或信息口径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及由于各自对于舆情形势研判标准的参差不齐,导致舆论引导策略不协调甚至相互干扰的情况。鉴于以上问题,亟需构建科学系统的标准化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13Vol.33 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网络舆情动态调适应对体系研究Mar.,2013Vol.33 No.32 网络舆情应对的动态调适体系构建“体系”一词的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2]。根据这一定义,应对体系应涵盖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并构建相应环节的应对子体系,全面覆盖网络舆情演化周期的各个阶段,同时支持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全流程。基于这一思路,应对体系的基本框架应包括政府管理、研判实务、技术方法3个层面的内容3个层面中,技术方法层是基础层,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计量学、信息检索、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设计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软件,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属性分析、观点倾向识别、主题检测跟踪等基础。研判实务层以网络舆情监测软件为依托,进行网络舆情的信息监测和信息收集,并通过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评估指标为依据,进行网络舆情研判标准的参数设定,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特征量化处理并进行分析,从而对网络舆情进行智能化预警、演变规律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以及应对评估总结等舆情研判的实务性工作,并将最终的舆情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转化为参考性建议,为政府管理层应对机制的制定和应对措施的采用提供决策参考。政府管理层涵盖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引导控制、应急联动等方面内容,进行具体网络舆情的网下事件处置和网上舆论引导工作。3个层面分别形成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3个关键子体系:基于管理层面,构建网络舆情的政府宏观管理体系;基于实务层面,建立网络舆情的科学研判体系;基于技术方法层面,形成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的技术方法体系。各子体系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如图2)。在研判体系中,引入近年来发生的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信息,构成基础案例数据库,并不断加入新近网络舆情事件,建立持续更新的网络舆情事件案例库。进而以案例库中的网络舆情事件为研究样本,对事件进行分类统计,抽取各类事件舆情信息的特征值,构造舆情分类信息特征值库。在此基础上,构造分析框架,综合分析政府在各类事件舆情的应对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进行量化研究,将其抽象化、要素化,作为应对体系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图2中“政府干预行为因素环境变量”),并结合特征值库中不同类别舆情的特征值,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政府应对措施对于不同类别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影响性,从而建立针对不同类别舆情的政府应对体系动态调适机制。3个子体系间有机融合,覆盖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同时,互动反馈,通过对舆情演变态势的即时统计分析和图表呈现,及时调整舆情应对策略,并基于应对的实效评估改进信息分析模式,优化体系架构,从而实现内部信息流共享,外部环境信息流动态反馈的自适应开放体系。图2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动态调适体系框架图

3 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研判机理网络舆情研判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着应对体系的实效性,是整个体系的功能核心。研判体系作为中间层次,在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3个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技术体系采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从而为管理体系提供决策支持。研判体系所涵盖的具体工作有以下3个方面:①舆情分析。建立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对相关舆情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处理,包括属性识别、信息分类、数量统计、重要性分级,同时结合人工分析,通过与之前信息分析结果相比较,研判相关舆情的观点极性和变化趋势。②舆情预警。实现危机舆情预警通报,按照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计算原则,得到特定舆情的综合量化评估值,将该值与预先设定的预警信息等级相比较,超过预警阈值则自动报警,继而引入人工干预,启动政府应急方案。③舆情评估。主要是总结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教训,评估研判模型的准确性和政府应对策略的实效性,为舆情应对体系功能改进及应急预案评估和修订提供参考依据。为保证舆情研判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必须建立完备精准的网络舆情评估指标,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甄别的客观性,并及时通过预警等级指标的判断,对危机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响应,同时有助于加强对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预测,辅助政府干预性措施的制定,加强网络舆情治理的实效性。网络舆情评估指标包含舆情公共指数、舆情预警指数、演化周期指数、舆情趋势指数4个评估指标集(如图3)。公共指数是描述舆情信息本身属性的参数集合,是舆情预警指数、演化周期指数、趋势预测指数的计算分析中都需要用到的基础参数集。预警指数用于判别舆情的信息敏感度及情感倾向度,并通过定义舆情等级指数,实现危机网络舆情的识别及预警。演化周期指数主要用于定义和描述舆情演化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分析舆情演变规律的参数集。舆情趋势指数主要用于追踪舆情发展态势,预测舆情未来的发展态势。将上述4个评估指标集进行细化,共选取17个指数作为二级评估指标,包含33个基础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主要有数量统计、程度分析、趋势比较、描述性判断4种类型。同时对33个基础评估参数进行权重分析,并根据权重大小设置相应的分值。权重的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4]。目前,用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专家排序法、专家决策咨询法、模糊方程求解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等[5]。我们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与专家咨询法作为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成对比矩阵、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等一系列步骤,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相较于其他权重确定方法来说,该方法简单明了,同时能够充分考虑和比较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增加权重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1 舆情公共指数舆情公共指数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信息属性、信息基源、舆情类型。信息属性指标是反映舆情信息的基本属性。信息基源指标是说明舆情信息的来源是否基于现实事件或热点问题,并根据事件影响程度予以不同分值进行标示。舆情类型指标用于定义相关舆情所涉及事件的类型,用不同的分值标识不同类型事件性质的重要程度。各指标所属参数定义如下:信息属性:人、时间、IP地址、信息格式、来源网站、网站影响。信息基源:现实、现实热点事件/问题、非现实事件。舆情类型:舆情信息的内容或基于的现实热点事件所属的类型。网络舆情公共指数的计分项是依照各指标参数对于舆情重要性评估的影响权重来进行选取,按照上述原则,息属性指标中选取了“信息格式”和“网站影响”作为计分项,事件的图片和音频信息能体现事件的真实性,而视频信息的感染力更强。信息来源网站的权威性和人气量会直接影响信息的可信性及其传播范围,新闻网站具有采访权,的信息更具说服力,而热点论坛社区和微博的传播力强。信息基源指标根据网络舆情信息与现实事件的关联性强度进行分值的设置。舆情类型指标参照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戴媛等人所遴选出的14大类舆情主题指标[6],同时根据政府相关舆情应对的紧迫程度,将舆情事件类型归纳为7大类,分别设置相应的分值。

3.2 舆情预警指数舆情预警指数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和预警等级指数。话题敏感度指标是标示舆情信息的敏感程度,将舆情监测系统采集到的信息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提取主题关键字,与预先设定的敏感目标词库中的关键词相比较,匹配一致则认为该信息为敏感信息。敏感目标词库中的关键词可设定为发帖地域、人名、机构名称以及政治倾向性词汇等,从而作为敏感信息的评判标准。情感倾向度是反映信息内容中的观点或情感倾向程度的指标,从而辨别发帖内容观点的情感倾向,并划分其倾向程度的级别。预警等级指标用于定义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等级越高表明舆情的影响范围越大,所导致的危机发生几率越高。各指标所属参数定义如下:话题敏感度:评判信息敏感程度,分为敏感和非敏感两项。情感倾向度:正面褒奖(最好、很好、一般),中性,负面批评(恶劣、很差、差、中性)。在综合考虑国际标准、我国相关机构管理规定及网络舆情演变特性的前提下,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4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7]。网络舆情智能化预警的实现过程是:首先抽取那些能够突出反映舆情主要特征的因素,包括前述舆情公共指数中的信息属性、信息基源、舆情类型指标,以及后面要介绍的演化周期指数中表征信息热度及话题影响力的指标参数,还有预警指数中关于信息内容的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2个指标,分别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对上述3个指标集中各指数赋予一定的权重,并按照一定的关联关系进行计算,从而计算某一特定网络舆情的总指标值。最后通过比较预先定义的舆情预警指数中的预警等级指标,对总指标值所属的预警值范围作出预警等级判断,进行相应级别的警情提示。鉴于上述实现过程的分析,舆情预警指数主要用于实现危机网络舆情智能化预警功能的,其所包含的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2个指标参与舆情总指标值的计算过程,而所包含的预警等级指标是用于舆情总指标值范围的判断过程。

3.3 演化周期指数网络舆情的演化周期可分为4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阶段、隐退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对比见表1所示:

表1 网络舆情演化阶段特点对比表

阶段事件致因热度网络观点

集中性影响力舆情态势萌芽阶段模糊很低个体分数极小出现端倪发展阶段逐渐清晰迅速增加群体分散扩大波动发展阶段完全清晰稳定增高群体集中最大积聚顶点隐退阶段逐步淡化迅速收敛逐渐稳固降低逐渐消退了解了舆情演变周期的各阶段特点后,进而需要分析各个阶段的舆情要素构成以及它们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各阶段相同要素不同值的比较分析,获取舆情的变化趋势,最终归纳出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建立相关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型。

3.3.1 萌芽阶段分析指标网站影响:用来评估网站的权威性。第一时间话题网络发帖的来源网站是否是国内外权威网站,可预测话题的影响范围及关注度。原帖属性:人、时间、IP地域、信息格式、来源网站、链接网址。信息基源:分析事件来源。发帖内容是否基于现实突发热点事件,现实事件的性质。话题敏感度:评判舆情信息的性质。事件的主题或内容是否和预先设定的敏感目标词库中的某个关键词相吻合。通过关键词所标识的特征性来判断发帖所涉及的地域、敏感人名、机构名、政治倾向等。情感倾向度:辨别发帖内容观点的情感倾向,并划分其倾向程度级别。正面褒奖(最好、很好、一般),中性,负面批评(恶劣、很差、差)。

3.3.2 发展阶段分析指标发帖数量:相关主题发帖数量周期统计。利用监测系统以日为周期,自动对主题所涉及的相同关键词发帖进行当天发帖总数统计,并观察隔日发帖数量变化趋势。互动量:统计各发帖的每日回复贴数,正反观点所占比例分布,隔日回帖数量变化趋势。影响扩散度:原帖被哪些主流网络媒体转载,主流网络媒体是否有此项主题的新闻评论贴出现,主题在网上出现的发帖地域是否扩大化,传统媒体是否报道相关主题。权威影响力:相同或相关主题的网络者及传统媒体的权威影响力如何,有否官方信息的权威。意见集中性:主题相关的网络言论中,意见是否集中,各种意见的重点及倾向是什么,之间有否关联,是否出现意见群体性趋势。话题变化度:每天的新发帖中主题的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有新观点出现,基于现实事件的话题,是否与现实事件变化同步,网络观点与现实观点是否一致。

3.3.3 阶段分析指标舆情透明度:舆情事件来龙去脉或基于的现实事件过程清晰程度及疑点聚焦。意见群体极性:各种群体意见是否综合汇集成一种或几种观点,观点的正面性或负面性。政府互动性:政府官方舆论的数量。舆情处置维度:网络舆情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每次应对舆情的观点、举措、效果评价。二次舆论形成度:事件解决后,对整个事件过程的回顾及评价的言论在网上所引发的再次热点讨论贴数及出现的新观点。

3.3.4 隐退阶段分析指标相关主题末段贴数:跟踪舆情解决后一定时段内网络发帖数,统计其热度变化情况。三次舆论形成度:相关主题讨论逐渐消退后,最终处理是否彻底,事件是否出现反弹,从而引发原始话题舆情终结后的后续相关舆情出现。上述各阶段舆情要素所包含的分析内容主要有数量统计、程度分析、趋势比较、描述性判断4种类型,需要计算机和人工共同完成分析工作。计算机系统完成信息数量统计和趋势比较工作,人工完成描述性判断和评论及对程度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的工作。最后,舆情规律演化框架的研究需要综合以上各阶段的舆情要素,可通过历史网络舆情为案例,进行各要素分析,从而整理出普适性的舆情演化规律,进而分类总结不同性质舆情演变的特殊规律。

3.4 舆情趋势指数发帖数量:相关主题发帖数量周期统计。利用监测系统以日为周期,自动对主题所涉及的相同关键词发帖进行当天发帖总数统计。互动量:统计各发帖的每日回复贴数,正反观点所占比例分布,隔日回帖数量变化趋势。影响扩散度:原帖被哪些主流网络媒体转载,主流网络媒体是否有此项主题的新闻评论贴出现,主题在网上出现的发帖地域是否扩大化,传统媒体是否报道相关主题。权威影响力:相同或相关主题的网络者及传统媒体的权威影响力如何,有否官方信息的权威。意见集中性:主题相关的网络言论中,意见是否集中,各种意见的重点及倾向是什么,之间有否关联,是否出现意见群体性趋势。热度变化度:每日发帖数、回复数、浏览数的变化比较分析。话题变化度:每天的新发帖中主题的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有新观点出现。舆情趋势指数通过舆情信息数量变化、话题集中性、影响扩散度以及观点变化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进行展现,同时对照网络舆情演化周期模型,估算当前趋势所处的舆情发展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政府应对措施并为将来舆情可能的发展状况拟定好应对预案,促进政府网络舆情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4 结 语本文提出了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了政府网络舆情动态调适的应对体系,基于网络舆情评估指标的建立,详尽分析了应对体系的舆情研判机理,为解决当前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案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2]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40.

[3]梅松.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电子政务,2011,(6):76-79.

[4]徐家良.政府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5.

篇2

营销组织要求。EPC总承包营销需要商务、设计、施工、供应商、运营商和等团队的参与。总承包商可以是单个公司或多个公司的联营体,以上各个团队或者是联营体成员,或者是联营体潜在分包商。各团队需要在项目营销不同阶段介入或选定,一般来说可根据商务先行、设计跟进、施工配合、供应商支持、运营商参与、全程协助的原则逐步推进营销工作。如图所示。

团队能力及目标。项目领导小组。大型国际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前期商务运作、建议书编制和合同谈判是复杂和漫长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执行力。一般由总包牵头方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设计、施工、运营和供货等单位或部门的领导组成,负责人员安排、出国考察、重大商务活动和报价确定等重大事宣。

项目营销经理。项目营销经理是项目营销负责人,一般由总包牵头方境外机构负责人或国内总部主管某国别或片区市场的负责人担任。项目营销经理应该始终对所在国别市场的业内信息保持高度敏感性,密切关注潜在工程项目,选择有实力的,研究竞争对手,在重大问题上为项目领导小组提供指导性意见,从融资、商务、技术等各个层面积极推进项目。

设计团队。设计团队在项目前期为技术主导,应在项目立项后成立设计总体组,总体组由总体、副总体和各专业工程师组成。总体组全体成员应具备英文听说读写能力,总体应选派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具有较广的专业知识面的人员担任。一个优秀的总体是设计总体组工作高效有序的必要条件,总体应在营销过程中重点关注项目规划和功能定位、线站位确定、经济分析合理性和精心组织完成技术文件编制。

商务团队。商务团队是项目营销龙头,由总包方牵头单位选派人员组成。商务团队应精通英语、融资流程、商务部、经参处和各商会手续办理,精通FIDIC合同条件,在建议书编制过程中提供商务支持,为报价提供税费、保险费、银行手续费等方面数据服务,并主导合同谈判。

施工团队。施工团队在营销阶段提供详细报价、技术方案支持和分包决策服务。施工团队应有丰富的国际工程施工和报价经验,提供重大施工方案和大型设备选型服务,并主导土建工程预分包工作。在建议书编制过程中负责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计划筹划和临建工程的布置,既要在报价中充分考虑项目风险还要确保报价的竞争性。

运营方。如果项目由中资银行融资,中国商务部一般会要求EPC工程涵盖运营服务,或者业主鉴于首次采用中方供货会要求总包方提供运营(或运营监管)和维保服务。运营方应具备成熟的运营和维保经验,并在营销过程中参与建议书编制,负责运营和维保报价,协助相关技术谈判工作。

供货方。EPC工程项目的采购费用会在项目报价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此供货方在项目营销阶段就积极参与其中。供货方应熟悉设备进出口、海运、海险和项目所在国清关基本知识,确保通号、机电、机车或大型机组能满足国际标准规格并提供竞争性价格,并就项目联调联试和试运行工作提供营销阶段的服务。

律师团队。律师团队在项目营销阶段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确保合同以及将来项目实施的合法性。律师团队应具备国际法务和当地国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有国际工程法律咨询经验。在合同谈判阶段确保合同及条款的合法性,并协助合同谈判工作。

营销策划

国际工程EPC营销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应在营销过程中明确各阶段任务,并与业主沟通协调一致,取得业主信任和认可,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和目标,通过阶段性任务的实现逐步达成最终合同。

跟踪决策阶段。项目总包方商务团队在此阶段选择得力和能尽快落地的项目,研究当地国近期发展规划,了解业主或政府对项目的态度,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现有研究成果,对项目前景作出初步判断。在收集好项目立项材料、预可研和可研材料、测绘资料、地勘资料和地址水位资料(如有)后,整理材料,编制国别分析、项目报告和项目指导性意见,报总包方公司总部决策。总包方公司总部应由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项目评审,上下统一意见,研判项目融资、技术、商务、实施等方面可行性,最终决策是否立项开展营销工作。

营销顶层设计阶段。决策立项开展营销工作后,总包方就该项目拟定战略性合作伙伴(国内外),通过接触谈判确定项目商务、设计、实施、供货、运营、分包等合作伙伴,在营销不同阶段签订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初步明确各方责权利。总包方应与各方商定营销阶段工作内容、各方负责人和专业联络人,并编制初步工作计划。同时与中国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商谈项目融资可行性,初步落实融资意向。

初步建议书阶段。总包方尽快组织现场考察,编制初步建议书及项目融资意向,通过递交建议书和融资意向同业主沟通了解业主关于项目功能、技术要求、适用规范标准和融资需求,并与业主初步明确工程界面,逐步落实合同范围。商务团队通过公司宣传、编制项目展示视频、技术标准宣讲和组织业主赴华考察等工作加强与业主沟通,增加业主认可度,并与业主签订项目谅解备忘录( MOU)。在此基础上,总包方应与中国住项目所在国大使馆&经参处,中国相关承包商会、融资银行、商务部和发改委加强沟通、宣讲和汇报,并办理各类支持性、许可性项目审批手续。

正式建议书阶段。在签订谅解备忘录后,总包方牵头组织成立营销组织,由相关各方选派人员组成,编制详细工作计划,必要时组织集中办公,编制正式建议书、工可报告及融资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国内工作人员应与驻外营销商务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向业主汇报和反馈建议书编制内容,进一步了解融资银行和商务部对项目建议书、工可报告&融资报告的要求,编制满足业主、融资银行、中方政府和项目所在国政府等各方要求的建议书。建议书编制完成后总包方要牵头组织评审并向业主递交建议书,并落实项目申贷函。

技术谈判阶段。总包方在递交建议书后尽快开展与业主的技术谈判,一般由设计、施工、运营、供货方等团队联合开展谈判工作,落实项目技术标准、重大技术方案、线站位和各类边界工程责任。如项目需要,同时开展环评、客流等项目前置性工作。至此,项目成本逐步加太,也是项目营销关键阶段,总包方应加强成本控制,控制营销风险,研判项目进展和融资进度,慎重决策工作深细度。

商务合同谈判阶段。商务合同是营销工作的最终目标,总包方应在合同谈判伊始慎重选择适合该项目的合同条件。一般来说,业主会提供比标准FIDIC条款更有利于自身的台同文本、通用条件和特殊条件,总包方应组织各方及律师团队认真研究合同条件,重点研究合同价格、合同工期、支付、设计审批、误期罚款、工程变更、调价,索赔和争议仲裁等关键性条款。合同谈判团队应针对各关键条款统一谈判原则,明确谈判策略,逐步摸清对方底线,争取有利于承包商的关键性条款,确保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最终实现营销目标。

营销关键事件

在EPC总承包工程营销过程中,有多个关键性事件主导或左右项目营销进展或营销质量。有些事件是在总包方可控范围内,有些事总包方可以影响或者协助促成的,有些事总包方不能掌控的。在营销过程中,总包方需重点关注这些事件的发展,并就此对营销工作进行控制或调整(如表1所示)。

参考合同架构

篇3

“判断一个疫苗和疾病是否存在关系,除了时间上的关联之外,还要遵守特异性、关联强度等原则。”他说,疫苗接种后的疑似异常反应,是指疫苗本身合格、操作过程无问题,但出现了损害的现象。此外还包括多种情况,例如偶合症、心因性反应,或者是轻微的不良反应等。

他表示,界定是否系接种疫苗致死,需由流行病、临床医学、疫苗学、法医等领域专家共同确定。

他介绍,目前国内对于疫苗不良反应监测是独立系统。根据世卫组织建议,2005年开始在10个省试点,现已全面铺开,去年监测数据突破10万例,“疫苗异常反应发生情况没有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范围。”

2.乙肝疫苗接种是否安全可靠

针对公众对乙肝疫苗接种安全性疑虑,昨天,中国疾控中心公布了乙肝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数据统计。

据王华庆介绍,2000年至今年12月,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的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已上报188例。其中,最终确定为疫苗异常反应的18例,近年每年有四五例。

他介绍,出现的异常反应主要是过敏性休克、水肿等,这188例病例中,疫苗质量均属合格,接种过程无问题。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认为,乙肝疫苗是相当安全、成熟的,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非常低。在国际上,接种乙肝疫苗是没有任何禁忌症的;在我国,像急性疾病、严重的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神经系统疾病等情况,建议不要接种。“不是接种会加重疾病,只是避免复杂问题的出现。”

贾继东表示,按照接种乙肝疫苗的规程,新生儿中早产儿、低体重儿等暂时不予接种;如果母亲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应当作个案分析评估,到底是接种风险大,还是感染风险大。

3.康泰停供会否造成市场短缺

此前深圳康泰公司负责人披露,乙肝疫苗市场份额中,该公司最顶峰时占据60%-70%。暂停康泰乙肝疫苗后,市场空缺如何填补?

“停用是基于保障安全的角度。”李国庆表示,考虑停用康泰乙肝疫苗时,国家食药监总局已经初步作了评估预判,即停用之后,能否保证乙肝疫苗市场供应。

他介绍,目前国内除康泰公司之外,还有5家企业能生产乙肝疫苗。其中,北京天坛生物是“大户”,另外还有大连汉信,其他几家的产量不是很大。“但这主要是受市场的限制,而不是生产能力限制。”

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化监管司司长李国庆认为,这5家企业能释放较大产能。今年5家企业共有2500万乙肝疫苗通过批签发,准予上市销售。

他说,正考虑给企业发通知,在保障质量前提下,尽可能释放产能。“一个批次原来可能是几万只,现在要扩大到几十万,原材料的供应、生产过程等都面临一定考验,因此要强调保障安全。我们对企业所在地的监管部门也提出了要求。”

4.为何叫停康泰全部乙肝疫苗

此次药监部门分两次“叫停”深圳康泰疫苗,第一次是涉事批次,第二次则是所有批次。这样的决策方案有何依据?

李国庆解释,对药品的停用遵循的一般原则,是控制措施和风险大小相适应。他说,对于一般产品,当临床上出现与药品质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后,如果涉及单个批次,会单独对一个批次进行控制,停止使用、召回;如果多个批次产品质量不合格,包括质量检验和临床不良反应,则怀疑是系统性问题,要求这个产品所有批次都采取控制措施,包括停用和召回。

此外,如果不是单一产品问题,而可能是生产线出了问题,不管生产多少产品,整条生产线都要停产。

他表示,在湖南报告3例疑似不良反应事件后,基于当时对风险的判断和审慎评估,作出了暂时停止两个批号产品使用的措施,涉及湖南、广东、贵州3个省。这是和当时风险评估相互适应的。

“而深圳再现疑似报告后,风险大大增强了。”他表示,基于风险信号增强,经过卫计委、食药监总局共同研判,为了保证免疫接种安全,决定停用康泰全部批次的乙肝疫苗。

5.24小时内注射会否提高风险

近日有媒体对新生儿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的免疫规定提出质疑,认为提高了风险系数、使偶合反应增多。

昨天,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庄辉介绍,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统计,已有181个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127个国家要求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占65%。

他解释,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母婴传播、血源传播和性传播。其中母婴是发生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且感染越早,发病比例越高。感染之后,成人95%能自愈,而新生儿90%的概率会变成慢性。

庄辉说,若母亲为“双阳性(两种抗原均为阳性)”,新生儿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仅有4%不能阻断病毒。如果24小时之后接种,不能阻断的几率将提高至20%。

贾继东表示,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大多数是在生产分娩过程中传播。有数据显示,在接种乙肝疫苗之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都有所减少。“我们对于计划免疫的信心应该保持。”

6.进口疫苗国产疫苗哪个更好

针对“打疫苗就要打进口的”说法,昨日,中疾控和国家食药监局负责人均明确回应,国产疫苗质量并不比进口的差。

王华庆表示,不论是进口疫苗还是国产疫苗,在国内的质量检定过程是一致的,执行同样严格的控制标准。“尺度是一样的。”

李国庆表示,这些年疫苗是我国的战略产业,国务院为此专门印发了国家级疫苗检测规划。近年来,疫苗生产能力、水平、新疫苗研发水平都很大提高,像甲流疫苗的率先研制就是一个例子。同时,我国还建立完善了疫苗监管体系和疫苗上市批签发制度。

“我们疫苗质量标准不低于发达国家疫苗标准的水平。”李国庆介绍,从某些指标来看,国产疫苗甚至是领先的。“基于生物制品的特殊性,我国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

疫苗是如何监管的?

生产规程

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大概有三种,一种是酿酒酵母的,是康泰和天坛生产的,还有一种是大连汉信的,还有一种是CHO疫苗。我国自己制定了生产规程,对质量标准提出了严格要求。

疫苗生产

食药监部门不仅是对产品是否合格进行检验,同时对企业生产行为是否合规进行严格的检查。如果企业生产行为有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即使产品检验合格也不允许上市。

疫苗上市

我国对于疫苗的上市检验执行批签发制度。每一批疫苗都要经过批签发,除了企业出厂检验之外都要经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批签发后,才能上市销售和使用。

疫苗存储

篇4

股票组合(包括单品种)和标的指数的关联

股指期货标的物有别于商品期货标的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不可完全复制性。商品现货可以完全复制标准仓单,只要按照标准仓单的要求去生成,二者不仅可以消灭质量离差而且可以消灭价格离差。股票组合与股指之间的离差是永远存在的,即使某指数基金严格按照沪深300指数的构成比例去组建的,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复制”,因为沪深300指数以分级靠档派许加权法计算的权重比例,每个撮合节都在变,是个序列变量。所以只能做到“逼近”,比如跟踪指数的ETF基金。机构投资组合的品种中通常包括沪、深300成份股之外的股票,收益率离差就更难以避免了。这个特征可以派生出两个概念:第一,商品期货对冲操作的目标是价格风险,而股指期货对冲的目标是价格风险中的系统性风险;第二,由于股指期货的现货价格形成于证券市场,是集中交易的结果,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动态性和惟一性,因此更方便于建立数学模型来研判他们之间的关联系数。而关联系数就是对冲纽带中的第一个环节。股票组合和标的指数的关联可以用三个指标做定量化研究:他们是撬动系数、贝塔系数和样本误差系数。

1、撬动系数

单品种和指数的关联研究一般有两个实现途径,一种是动因分析,一种是常态(现象)分析。动因分析主要着眼于股指的波动构成因素和反作用,常态分析主要着眼于通常状态下的关联程度的概念。动因分析是主动性对冲的关键,常态分析是防卫性对冲的要点。撬动系数是动因分析的一个基本指标。

沪深300指数的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成份股的总调整市值/基期*1000;其中,总调整市值=∑(市价*样本股调整股本数)。可见影响指数波动的直接动因是成份个股波动。我们把这种对造成指数波动的直接影响力进行解析称为动因分析。根据沪深300指数的形成机制,可以逆运算撬动系数,表达式:撬动系数=(市价*样本股调整股本数)*指数市价/∑(市价*样本股调整股本数)。

撬动系数是一个构成沪深300指数的成份的重要性程度对比指标,他是该品种或者股票组合收益率占指数收益率的百分比,静态意义是在某一时间尺度上,我们对其他品种做静止替代,该品种或组合收益率波动1%对沪深300指数撬动多少个点,也可以表达为撬动幅度,即该品种或组合收益率波动1%对沪深300指数收益率撬动的百分比。可以用来分析指数的历史波动,也可以通过因素解析研判和预测指数未来的波动(见图1)。

撬动系数和调整市值的比重呈正比,成份股撬动系数算术平均和沪深300指数正相关,横向对比呈现相对稳定性,自身时间序列上呈现动态变化,与其他品种的橇动系数的对比具有排序意义,撬动系数对应品种的对冲操作与期货指数的下单冲击成本相关联,是主动性对冲策略的重要指标。

撬动系数可以派生出另外两个明细的动因分析参数:贡献度和反射率。

贡献度。在一个时间尺度内,单个品种的收益率波动幅度对指数的影响的定量化表达。表达式:品种贡献系数=(1+报告期品种分极靠档下的市值贡献率)*基期指数市价-基期指数市价。股票组合贡献系数=加权平均的单品种贡献系数。一般来说计算股票组合的指标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分步汇总,一种是指数化,前者如上,后者是首先按照股票组合的投资权重计算跟踪市值的投资指数,而后对该投资指数核定各项指标。对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历史数据采用时间数列的因果检测得出如下结论:一,指数化法的稳定性稍高于汇总法;二,在同一时间尺度内,收益率的摆动性和单调性是不可调和的,摆动性强的,单调性就会弱,摆动性弱的单调性就会强;三,单品种的贡献系数往往呈现强摆动性,而股票组合的贡献系数就平缓得多,与这个理论相对应的一个常见现象是,股票品种总是以波段性和轮动的方式运动,反应在指数上却通常表现为相对平稳的趋势运动。该指标同样具有排序意义(见图2)。

反射率。在一个时间尺度内,指数的波动幅度对某个成份个股或组合的影响进行定量化表达。指数相对于单品种的影响力表达式:反射系数=(基期品种市值/基期指数市值)*报告期指数上升额/基期品种市值*基期品种市价。单品种的交易带动了指数的变动,指数的波动同样反过来影响单品种的交易行为。认识函数的自变量是情境,参与函数的自变量是认知,两个函数从相反的方向发挥其功能,但都服从于一个递归函数。

2、贝塔系数

常态分析方式下关于单品种与指数的关联表达主要采用贝塔β系数法。贝塔系数来源于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和约翰・林特纳(John Lintner)的CAPM模型,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公式为:收益率=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市场均衡组合的收益率-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β。β越大,系统性风险越高,要求的收益率越高;反之,β越小,要求的收益率越低。股票组合的β是单品种β的加权平均。β的计算既可以用简单的均值比较法,也可以用目前通行的方差法,方差法的表达式:单品种β=单品种收益率和指数收益率的协方差/指数收益率的方差。股票组合的β既可以用构成品种的β的加权平均来计算,也可以用股票组合指数化的办法直接取得。

贝塔系数也可理解为某种股票或股票组合超出无风险利率的超额收益对市场超出无风险利率的超额收益进行回归得到的最优拟合直线的斜率,代表某种股票或股票组合受市场影响而产生价格波动性的大小。有如下几个特点:

(1)贝塔系数的本质含义是,标的指数收益率波动1%,股票组合收益率常态下的收益率波动幅度是多少。贝塔系数是反映单品种或股票组合相对于系统风险变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贝塔系数有助于建立起股票组合和指数之间关联的定量化纽带,是计算套期保值率的重要元素,是防卫性对冲策略的技术准备。

(2)β是一个常态指标,他取自历史数据,使用经验参数,反映的是通常状态下股票组合在指数坐标下的风险度,常态是有基本面根据的,因为相对于指数来说该品种的行业特征、经营状况、规模大小等个性通常是相对稳定或渐变的,激变当然也会发生,但是从概率统计的角度来看属于小概率事件。因而CHOW检验对β的稳定性给予了比较肯定的回答,而且熵增过程与对应的稳定性正相关。

(3)β是个序列变量,时间跨度的选取是个重要的参数,方差的方法同样依赖均值法,β也可以做方向性分离计算,即收益率按上升和下跌分别取样。

(4)β是用历史数据来计算的,而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贝塔系数是否适用于未来,将直接影响应用效果。β预测的常用方法包括单因素模型、单因素-随机波动率模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随机波动模型。应对单品种的激变状态可采用递衰指数移动平均法(EWMA法)。预测手段是非常丰富的(见图3)。

(5)β不等于套期保值率,是试图解决交叉保值风险的数学模型,因为沪深300指数和沪深300期货指数还存在基差偏离的敞口风险。

3、样本误差系数

对《沪深300指数编制方法》和《沪深300指数编制细则》进行解读可以看出沪深300指数有如下特点:

(1)沪深300指数是一个重视流通市值的指数。

沪深300指数以自由流通股为基础权数,采用分级靠档的技术来整数化调整派许加权权重,这种指数统计法既有别于绝大多数国外股票价格指数的以发行量为权重的计算方法,也区别于国内的上证综合指数、深证成份指数以总股本为权数的计算方法。其突出特征是:一,贴近当前的市场状况,因为我国股票市场是新兴加转轨市场,客观上暂时还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现状,非流通股显然不构成沪深两市的即期股票供给,这是市场的基本现状;二,上述问题正是股权分置改革解决的目标,由于暂时未流通的股票也已经因股权分置改革而具备了上市的时间表,跟随改革进程,未流通股票最终自然转为流通股,从这个意义上说,沪深300指数也体现了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

(2)沪深300指数是一个强调流动性和规模性的指数。

篇5

 

稳健性评估是指在金融稳定监测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对获得的信息资料和数据,运用一定技术和方法得出定性或定量评估结论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是识别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评估金融体系抵御负面冲击的能力。稳健性评估在“监测分析评估预防、救助和处置”的金融稳定工作框架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它既是非现场监测职能的延伸,又为早期介入措施、救助行动和风险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研判依据。

 

近年来,稳健性评估在金融稳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深入地监测和评估金融风险状态已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支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创新日益深入,金融体系复杂性不断加深,稳定当局迫切需要前瞻性地发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并提前选择适当的应对措施,开展稳健性评估、特别是深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业务实施现场评估,毫无疑问是实现这一工作目标的最有力手段之一。从国际实践看,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推出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作为国家层面金融稳健性评估的典型代表,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稳健性评估框架。FSAP为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评估提供了一套综合且客观的分析方法,涵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部门,结合短期脆弱性评估和长期结构性评估,使参评国对金融系统主要风险和脆弱性的观测更为清晰,也有助于发现参评国金融监管和金融基础设施与国际最佳实践的差距,促进参评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金融稳定当局在开展稳健性评估过程中,在借鉴FSAP评估框架的同时,更加重视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特别是作为稳健性评估的一个重要工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压力测试得到广泛运用,如美国危机期间的SCAP、2013年以来的CCAR、欧盟层面的EBA/SSM压力测试等。从国内实践看,我国的稳健性评估也经历了一个由非现场向现场的转变过程。在国家层面上,我国于2003—2005年开展了首轮运用FSAP标准对金融稳定状态的自评估工作,2005年10月首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确立了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框架。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和探索也主要侧重于稳健性评估的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等方面。2009年8月至2011年11月,我国接受了首次FSAP评估,在这一过程中,FSAP的评估方法、技术、组织实施和评估结论得出的过程,对我国金融稳定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启发和借鉴。此后,我国参考FSAP评估框架,在开展金融机构非现场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推动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工作,使其成为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常规履职手段。在区域层面上,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根据总行统一部署,不断探索稳健性评估的方式方法,丰富金融稳定履职手段。金融稳定工作逐步从非现场监测转向现场评估,向“贴近机构、贴近市场”的方向推进。截至目前,人民银行及各分支行已完成对600余家金融机构的现场评估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素材。实践证明,稳健性评估对于全面了解金融机构运营状况和稳健性经营水平,及时发现和防控金融风险隐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实施宏观审慎管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以下简称济南分行)2011年以来开展的金融机构稳健性评估工作为例,深入总结梳理稳健性现场评估工作的经验、机理、工作框架,对有效稳健性评估的构建要素和工作方向进行了分析归纳,对深入推动金融稳定评估工作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稳健性现场评估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以来,济南分行按照总行安排,结合区域金融稳定履职需要,对辖区金融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稳健性现场评估,在现场评估的发起、实施、结果运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动稳健性现场评估作为一项常规履职手段,逐步形成规范的工作框架、组织流程和技术方法,评估的影响力和对于区域金融稳定履职的贡献显著提升。

 

(一)起步:将现场评估引入金融稳定工作框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强化系统性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处置,采取了一系列宏观审慎管理措施,为金融稳定履职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伴随着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跨业态创新逐步深入,风险来源和成因越来越复杂,风险蔓延范围更加广泛,丰富金融稳定工作手段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2010年,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工作意见中提出,要对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积极探索开展现场评估。但此前,各级金融稳定部门从未有过现场检查或评估工作经验,一支习惯了非现场调度数据、依靠监管信息共享开展监测分析的工作队伍,普遍面临着如何开展现场评估、有何方式方法以及现场评估究竟能发挥何种效用等问题和困惑。

 

对此,济南分行2011年在全辖组织开展了现场评估研讨,内容全面涵盖现场评估目标、作用、法律依据、工作程序、方式方法范围、内容、成果运用、报告撰写等方面。后来又召开鲁中7市、半岛5市和省会城市圈5市金融稳定论坛,就现场评估工作定位、指标体系、工作方法、程序流程、结果运用等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工作共识。这些工作共识包括:稳健性现场评估总体上既要参考现场检查建立相关工作原则、机制和操作流程,又要与传统意义上的合规性检查相区别,在评估内容上,要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出发,关注影响行业和金融体系稳健性并可能导致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各种脆弱性因素和潜在风险隐患,同时注重与最新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二)驱动:对风险事件的透视

 

2010年底,辖区发生一起涉及多家银行和企业的特大伪造金融票证案,A银行深陷其中,声誉受到很大损害。案发时,其总资产逾800亿元,资本充足率14.24%,不良贷款率1.12%,各项业务和监管指标均居于全国同类机构前列。这样一家指标与形象良好的银行,为何却爆发特大案件,形成巨大风险?案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案情到底是如何发展的,对A银行本身以及其他法人金融机构的影响程度如何,A银行内部管理怎样,案件发生的内部原因和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是身处风险处置一线的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亟须深入了解的。

 

出于案件侦办要求和保密考虑,A银行涉案信息披露较为慎重,人民银行获取的信息极为有限并且大多来自外部媒体。由此,进驻A银行实施现场评估,以揭示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成为顺理成章的工作策略选择。在明确了工作目标、原则和充分的前期酝酿后,济南分行认真研究拟定现场评估工作方案,2011年5月抽调法律、货币信贷、金融稳定、会计、支付结算、科技、内审、征信8个专业共21人组成现场检查评估工作组。工作组认真学习银行业机构稳健性评估涉及的各类文件、监管标准和相关资料,组织开展了多项针对性业务培训。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工作组于2011年9月中旬正式进驻A银行开展现场检查评估。截至当年11月末,累计投入工作量987人天,对A银行开展了全面评估,最终形成20余万字的工作底稿和8万字的评估报告。通过评估,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部门对案情和案件发生的深层次管理问题乃至公司治理缺陷有了深入了解,同时对现场评估工作的优势有了切身体会,即现场评估有别于监管部门的合规检查,不仅仅是发现具体的合规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不仅对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状况进行总体判断,还应推而广之,对问题的性质和潜在影响进行研判,站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角度采取进一步的防范措施。

 

对A银行的全面评估得到了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也为后续评估项目的组织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2011—2012年,济南分行根据山东风险防控状况,先后组织或直接实施了对10家股份制银行、14家城商行、21家农村合作机构、2家村镇银行、3家保险公司、1家法人信托公司、3家证券公司的全面评估以及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表外业务专项评估工作。通过上述一系列评估,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部门深入了解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新模式、风险特点和成因,掌握不同类型机构的风险敞口以及风险在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之间传递的可能性和渠道,为全面掌握区域金融风险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大量的评估实践中,济南分行现场评估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评估工作经验也充分体现在人民银行2012年组织编写的《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指引》中。

 

(三)发展:将风险监测线索转化为评估项目

 

2012年下半年以来,济南分行通过非现场监测发现,在经济增速放缓、转型升级压力逐步加大的背景下,山东省内部分区域、行业和重点企业暴露问题不断增多,省内担保圈问题陆续浮现。这些问题揭示出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资产质量不实问题突出。为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真实的信用风险状况,2013年以来,济南分行先后选取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和齐商银行两家有代表性的机构,组织开展了资产质量真实性专项评估。通过评估发现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确切的资产质量底数,掌握了风险暴露的真实水平及变化趋势,对被评估机构提出了如实反映资产质量状况和规范资产质量管理的整改要求。

 

另一个实例,近些年来金融机构同业业务迅猛发展,特别2013年以来业务模式更趋复杂,部分机构与监管部门玩起“猫鼠游戏”。由于同业业务交易对手多以省外银行机构、信托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为主,交易环节复杂,贷后管理和风险管控的难度较大。2013年9月以来,济南分行通过非现场监测系统发现,辖内某城商行同业存放持续放量增长,增速远高于同业水平,且业务操作模式非常具有典型性。该监测发现为深入分析当前同业业务的风险特点和跨机构、跨区域、跨市场的风险传递状况及其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提供了“解剖麻雀”的机会。经过初步调查后,济南分行决定对该城商行开展同业业务专项现场评估,以全面掌握同业业务的运作模式、新特点和潜在隐患。该项评估共投入工作量70余人天,对同业业务规避监管、虚增规模、风险管理薄弱等共性问题和风险隐患进行了充分揭示,督促被评估机构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整改,评估报告得到了总行金融稳定局和分行党委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了解其他法人机构存在的共性问题,济南分行进一步扩大了同业业务专项评估范围,责成部分中心支行组成工作组,对同业业务规模较大、业务种类较全面的2家农商行和1家农信联社开展了延伸评估。评估结束后,济南分行向总行提出了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这些工作成果,为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提供了实践上的依据和借鉴。

 

以上两个项目体现了评估由案件(事件)推动向监测推动的转变,由对单家金融机构的评估推及到对行业、区域和金融体系突出风险点的总体评估,体现出金融稳定工作关口前移、实现早期介入的发展趋势。

 

(四)深化:推动现场评估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011年至今,济南分行先后对百余家金融机构开展了现场评估,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小贷等多类机构,以及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同业业务、信息系统、公司治理、流动性、利率风险等多个领域,共形成评估报告100余份,先后5次在全国性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介绍。在工作机制建设方面,济南分行在实施稳健性评估项目时,要求各级行组织成立以分管金融稳定工作的行长(主任)任组长的稳健性现场评估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原则。在金融稳定部门设立了现场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行内各业务条线,在行内建立了主查人制度,将金融稳定、法律、货币信贷、会计、支付结算、科技、内审、征信等专业纳入现场评估队伍,根据具体评估项目的实际需要,抽调相应业务部门的精干力量组成现场评估工作组。持续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提炼,使济南分行在稳健性评估项目的启动与准备、现场评估实施、评估成果转化与运用、配套机制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体系,推动现场评估框架逐步完善,为依法合规履职提供了制度保障。济南分行先后参与了金融稳定局《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指引》、《金融机构现场评估工作手册》等制度文件的编写工作,对于现场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做出了贡献。

 

三、有效稳健性现场评估的构建要素

 

有效的稳健性评估应在微观审慎监管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来发现和防范跨机构、跨行业、跨地域的风险隐患,通过对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性、抗冲击性以及宏观金融管理政策执行和监管有效性等方面的评估,体现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目标、特色和优势。基于以上认识和实践探索,济南分行总结提炼出有效稳健性评估的以下构建要素。

 

(一)项目启动:选取有价值的评估项目

 

金融稳健性评估不同于监管部门的合规性检查,在内容方面重点关注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运行环境做出评价并识别出潜在的脆弱性和风险隐患,这是稳健性现场评估工作的独特价值。开展有效的稳健性评估应首先对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来源有持续深入的把握,以准确地将具有潜在威胁的突出风险点转化为主要评估内容。济南分行探索开展的一系列稳健性评估项目的启动主要体现为事件驱动和监测驱动两种。事件驱动主要由突发性案件或事件、负面冲击等重大事项引发,评估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案件发生的根源及背后深层次原因,为其他相关机构提供借鉴,杜绝风险的扩散和蔓延,有效防范可能后续发生的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监测驱动主要是对非现场监测中发现的金融领域中脆弱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风险,通过现场评估进一步深入掌握金融机构和相关行业的脆弱性和风险状况,使金融稳定部门准确分析研判风险的来源、性质、规模、传导途径和可能引发的负面后果,为下一步采取早期纠正等提前介入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此外,根据上级行部署和本行年度工作计划,也会启动部分评估项目。

 

金融稳健性评估可以采用全面评估、专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出于特定工作目的和形势的需要,评估可以区别采用柔性的“调研式评估”和刚性的“检查式评估”等不同形式。在评估对象选择上,既可以针对单个金融机构或其特定业务进行,也可进一步引申为行业性评估和轮动评估。考虑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履职需要,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更侧重于从行业和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企业文化以及业务流程、系统、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对其分支机构则侧重于从内部风险控制和稳健经营的角度对业务操作、制度落实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稳健性评估作为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评估内容也应当包括金融机构传染性风险、抗冲击性以及金融管理政策执行和监管有效性方面的评估。考虑到与国际、行业规范相接轨,评估依据应覆盖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以及法律、法规、规章、监管部门其他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行业自律性管理规定。

 

(二)组织实施:建立严格规范的评估流程

 

尽管现场评估项目在金融机构类型、业务和风险特点以及适用现场评估方法等方面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应遵循准备、实施、报告、档案整理四个阶段,流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在具体实施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

 

现场评估准备是整个评估过程的基础。本阶段工作包括立项并确定评估对象、成立现场评估组、撰写现场评估方案、制发现场评估通知、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分析评估资料和现场评估前培训等步骤。近年来济南分行在自行开展的全部现场评估项目中均要求被评估机构开展自评估,并要求对方在进驻其现场前提供自评估报告,该做法充实了评估准备阶段工作,为下一步现场评估的顺利有效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在现场评估实施阶段,工作重点是实地了解被评估对象业务开展情况、风险状况,围绕评估目标组织开展相应的评估措施,本阶段发现的问题、确认的风险点将作为撰写报告的依据和素材,是评估效果和质量的集中体现。现场评估实施主要包括进场会谈、现场评估、召开评估组会议、拟写评估事实确认书和结束驻场工作等步骤。

 

现场评估报告阶段是总结评估问题、对评估事实进行定性和评价,形成评估事实结论的阶段,具体包括撰写现场评估报告、制发现场评估意见书和跟踪整改情况等步骤。

 

评估档案整理是现场评估成果的体现,现场评估各个阶段的文书及其他相关资料均应作为现场评估的重要文件加以保存和管理。现场评估档案整理包括立卷建档、编写档案目录、整理现场阶段相关文书、建立电子版现场评估档案等步骤。整理好的评估档案便于在开展后续评估或相关评估时查询,为后期的评估工作提供借鉴;也有利于对评估对象开展持续的、趋势性的分析、判断或评价,根据历次评估结果确定对评估对象的监测重点。

 

(三)结论输出: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对于确保稳健性评估的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评估方法大致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以合规性、调研性为主的评估项目侧重于使用定性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可采取调阅资料、问卷调查、组织会谈、穿行测试等方法和程序,通过合规性评价和风险点提示得出评估结论,通常不输出量化的评估结果。其中,调阅资料是开展现场评估的最基本途径,也是现场评估区别于其他非现场工作的主要优势,调阅资料既包括直接调取与评估内容相关的纸质材料,如公司章程、内部规章制度、审计报告、会计账册、相关会议纪要、经授权的客户信用信息和监管意见等,也包括查询电子档案和根据授权登录各项业务系统和内部管理系统。设计制作调查问卷和组织会谈也是现场评估的重要手段,以FSAP为例,2009—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我国开展的首次FSAP评估中,我方共向评估团提供了近百万字FSAP问卷答复材料,与其进行了400余场会谈,使其对我国金融体系有了更加深入、客观的认识和理解。济南分行开展现场评估实践中充分运用了设计调查问卷和组织会谈的评估方法,现场评估工作组通过合理设计调查问卷,向被评估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工作人员、有关客户以及外部机构了解有关信息,并就金融机构经营异常变化、媒体关注问题和违法违规线索等,通过组织会谈方式进行现场核实。此外,在专项业务评估、内控评估等项目中,现场评估工作组还通过重新执行、证据追踪、穿行测试、实地观察等方法,从符合性和实质性两个方面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等进行深入测评。

 

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评估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稳健性现场评估必然由定性评估为主过渡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综合运用定性、定量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增强现场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在评估实践中,济南分行一直致力于量化评估体系的构建。一是探索构建稳健性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单体金融机构的全面评估,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稳健性评估方法选取了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状况、业务稳定性、同业竞争力、抗冲击性、可处置性以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效性等9大类指标体系,利用定性指标定量化处理和层次分析法等技术,对如何输出量化评估结论进行了探索。二是将压力测试作为稳健性现场评估的重要工具。压力测试作为识别和度量风险的一种评估方法,对于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场评估工作中,济南分行注重运用压力测试工具,对金融机构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更精确的量化评估。在对全省城商行稳健性现场评估、同业业务专项评估、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专项评估等项目中,针对具体评估内容和被评估机构特点,分别开展了流动性压力测试、同业业务变动冲击压力测试、市场风险压力测试和资产质量下迁压力测试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了现场评估结论的准确度和客观性。

 

(四)成果运用:提升评估结论的影响力

 

现场评估成果的运用是稳健性评估的关键所在,如果不注重现场评估结果的运用,现场评估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现场评估结果的运用是要通过发现和揭示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及时整改,杜绝风险从量变到质变、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演变,防范具有系统性的风险因素真正发展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现场评估结果运用的好坏,关系到现场评估的效率及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评估实践中,济南分行主要从微观机构和宏观管理两个方面推动评估结果运用。

 

在微观审慎层面,首先,济南分行通过召开正式的评估结果通报会,向被评估机构反馈评估结论,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脆弱性所在,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对于严重的问题,视情况采取对高管人员诫勉谈话,进行风险提示。其次,将现场评估结果纳入辖区内“两管理、两综合”工作中,在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准入方面给予必要的限制,暂缓审批或接入某些金融基础设施,对其开展进一步的专项检查或纳入年度综合执法检查,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内容之一。再次,适当对利益相关方进行信息披露。可用的选项包括:选择性地向金融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上级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方披露;将评估结果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向政府反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确保区域金融稳定;将评估结果通过金融稳定报告等形式有选择性地向社会披露,增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部约束。对于涉及重大风险隐患或重要监管合规性的评估发现,及时将评估结果向行业监管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通报,建议其对有关问题进行专项检查;采取建议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暂停其专项债务工具或资本工具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或暂缓接受、不接受其承销项目的注册等措施;对于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也可选择向证券监管部门通报等方式,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约束。

 

在宏观审慎层面,一方面,可将现场评估结果作为制定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推动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决策依据。如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和信贷政策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对房地产金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绩效考核机制、农信社资金运用情况等进行专项评估,作为制定政策、完善改革的决策依据;通过现场评估掌握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真实状况,也可以作为制定和落实宏观改革措施、跟踪评估改革成效的基础。另一方面,可将现场评估结果作为宏观审慎管理的参考因素。如结合人民银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进一步研究如何运用评估结果来设置金融机构稳健性参数,更好地体现对高风险机构和有重大问题机构的差别政策。此外,稳健性现场评估结论可以通过专题报告等形式纳入《金融稳定报告》中,有助于深入揭示金融体系存在的风险因素。

 

四、几点简要结论

 

一是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展的稳健性评估不同于监管部门的合规性检查,在内容和目标方面重点关注系统性风险和稳健经营水平,旨在评价金融体系运行环境,识别出潜在风险和脆弱性,在宗旨上服务于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总体目标,这既是现场评估区别于合规检查的显著特征,也是稳健性现场评估工作的独特价值所在。经过多年实践,稳健性现场评估工作已成为各级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履职的重要工具,在“监测分析评估预防、救助和处置”的金融稳定工作框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是稳健性现场评估应做到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当前,各级人民银行开展的稳健性现场评估仍以定性评估为主,通过合规性评价和风险点提示得出评估结论,通常不输出量化的评估结果。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评估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稳健性现场评估必然由定性评估为主过渡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量化评估结论向金融机构提示风险,并作为触发宏观审慎管理或监管措施的依据。因此,今后应充分借鉴FSAP分析和评估框架,着重加强稳健性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定性评估结论的量化方法、金融稳定压力测试等工具措施的研究和应用,逐步推动稳健性现场评估向量化评估发展。

 

篇6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江西省处置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市处置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兴国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车辆发生伤亡人数较多的路外交通事故时,也应按照本预案立即启动应急救援工作。道路交通事故按照其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特别重大交通事故包括: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或100人以上重伤,或载有易燃、易爆、化学等危险物品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的安全事故。

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包括: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事故,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载有易燃、易爆、化学等危险物品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需要紧急转移安置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事故。

较大交通事故和一般交通事故的分级标准以*部制定的为准,待*部制定后再补充写进本预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需要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道路交通事故的应对工作。

本预案指导全县的道路交通事故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依法规范。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切实加强处置事故人员的安全防护,提高科学指挥的能力和水平。按照有关程序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实施应急预案。

(2)防治结合,预防为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交通安全设施、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的义务。

(3)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按照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人员、资金、设备、物资等进行有效整合,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加强情报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以信息网络等为载体,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

(4)快速反应,密切协作。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势态。各有关部门(单位)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互相支持,协调联动,整体作战。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2.1.1成立兴国县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应急指挥部),作为负责全县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工作的指挥机构。县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应急委员会)启动处置道路交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的指令,统一组织、指挥县内的应急处置,向县应急委员会提出结束应急状态的建议等。

2.1.2县应急指挥部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总指挥,县*局交警大队、县交通局、县政府办公室、县安监局负责人任副总指挥。县人武部、县*局、县环保局、县政府办、县交通局、县监察局、县安监局、县卫生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气象局、县广电局、县政府法制办、县*局交警大队、县*消防大队为成员单位。

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其职责:

县*局交警大队负责对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处置。

县*局负责领导和组织*机关依法打击交通事故中涉及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县交通局负责优先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组织调配紧急救援物资所需车辆等运输工具。

县安监局负责对交通事故的倒查工作。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卫生部门对现场伤员的救治和紧急处理,并将伤员迅速送往医院救治,全力抢救伤员,减少人员伤亡。

县环保局负责因运载危险化学品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环境污染的调查及环境监测工作,以及对事故现场污染物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负责协调有关单位及时运送交通事故尸体并提供相关救助。

县*消防大队负责交通事故现场的灭火、控制和排除易燃、有毒物质泄漏等工作,协助组织搜救伤员工作。

县司法局负责协调律师、人民调解组织、基层司法所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参与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交通事故的调处。

县政府法制办负责提供涉及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的咨询意见。

县监察局负责组织对有关部门(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县气象局负责监测事故现场气候,做好分析预测,及时提供气候分析预测信息;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预警机制,对雨、雾、冰、雪等恶劣天气情况,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通告”。

县政府办公室会同县宣传部门和*交警部门,负责收集信息和资料,由上级指挥部授权统一通报事故情况,做好宣传工作。

县广电局要通过广播电视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播发交通事故案例情况,提供公益性的交通安全宣传广告等。

县人武部负责紧急情况下协调解决部队车辆、人员的调动。

2.2办事机构

县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于县*局交警大队,由县交警大队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分管领导担任常务副主任。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应急信息的接受、核实、处理、传递、通报、报告,及时传达和执行应急指挥部的各项决策和指令,检查和报告应急指挥部应急指示的执行情况。

(2)负责与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现场应急指挥部保持联系。

(3)协调组织道路交通事故原因调查和快速评估,了解、汇总应急工作情况。

(4)负责处理应急指挥部日常事务,办理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事项。

(5)办理应急状态终止后决定的有关事宜。

(6)对县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履行预案中的职责进行指挥、督促和检查。

2.3工作机构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发生地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由县应急指挥部指定人选任指挥,县属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现场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在县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指挥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全面掌握事件发展态势,及时向县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为上级决策提出建议等。

2.4专家组

县应急指挥部设立专家委员会,作为其决策咨询机构,必要时参加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专家组由事故处理、法律法规、医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其职责主要是:现场指导交通事故的处置;对交通事故进行调查评估;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等。

3运行机制

3.1应急处置

3.1.1信息报告

建立健全县*局交警大队、基层交警中队交通事故信息常规监测网络,及时收集、监测发生在本行政区域的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由县*局交警大队对监测的信息进行汇总、风险分析,并报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进行研判、划分等级。报送信息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及时,防止片面性,严禁报喜不报忧。

县*局交警大队对已经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交通事故的信息,应立即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和县人民政府,对较大以上交通事故的信息应在半小时内报告市*局,其中重大以上交通事故信息应在1小时内呈报至省*厅,并按规定或要求上报上级及有关部门。

县*局交警大队接警后,应在半小时内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县应急指挥部应在半小时内报告县应急委员会。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报告单位、报告人,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报告时间,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的初步估计;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事故发生后已经采取的措施、效果及下一步工作方案;其它需要报告的事项。

县应急指挥部应立即执行县应急委员会的指令,并及时掌握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及一般交通事故信息。

3.1.2先期处置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当地*派出所和有关部门(单位)在及时上报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的同时,要对事故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全力防止事故损害后果扩大。处置措施主要包括维护现场、抢救人员和财产、对现场实施交通疏导、维护正常的治安秩序、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及一般交通事故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由县应急委员会迅速启动道路交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由县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进行应急处置。

3.1.3应急响应

当事态难以控制或者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县应急指挥部应当迅速报告县应急委员会,请求支援。当事态演变扩大到新的级别时,县应急指挥部及时报请县应急委员会做出启动新的等级应急机制的决定,并按照该决定进行应急处置。

3.1.4指挥与协调

预案启动后,县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建立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指挥事发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主要包括:

(1)现场抢救。事故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迅速组织人员,抢救人员、保护财产。必要时,可以请求武警部门予以协助和配合。

(2)交通管理。根据处置道路交通事故的需要,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可以依法决定采取管理措施,限制人员进出交通管理区域,对进出交通管理区域人员的证件、车辆、物品等进行检查。

(3)医疗救护。县卫生部门应当紧急派遣专业队伍,为受伤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尽量减少人员伤亡。经采取初步急救措施后,医疗救护人员应当将伤病人员及时转送有关医院抢救、治疗。

(4)调集征用。根据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县应急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资金和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及相关的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向社会征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

3.1.5应急结束

一般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由县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分析评估,提出结束应急状态的建议,报县应急委员会决定,并撤销现场应急指挥机构。

宣布应急状态结束后,相关部门(单位)应按照交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补充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重新回到应急准备状态。

紧急状态终止的决定以及决定的宣布、公布由有关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办理。

3.2事故后恢复

3.2.1善后处置

县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以下善后处置工作:

(1)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当迅速采取措施,开展救济救助工作,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2)县应急指挥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单位)及时组织调查、统计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情况,报县应急委员会、上级应急指挥部和相关部门(单位),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3)县卫生部门应当组织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护工作,县民政等有关部门做好丧葬抚恤工作。

(4)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及时归还征用的物资、设施、设备或占用的房屋、土地;不能及时归还或者造成损坏的,应当依照国家规定予以补偿。

(5)参加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导致伤残或者死亡的,其抚恤事宜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2.2调查与评估

处置结束后,县*局交警大队要会同县事故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对交通事故的原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县应急委员会做出报告。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事故发生后接警、出警及组织施救、现场处置情况,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肇事和受损机动车驾驶人的基本情况、肇事和受损机动车的情况及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对交通肇事行为人、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追究刑事或党纪、政纪责任的情况以及整改措施。

县应急指挥部要于每年第一季度对上年度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交通事故进行全面评估,向县政府报告。

4应急保障

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道路交通事故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本预案切实做好对道路交通事故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人力资源

(1)组建处置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备队伍,按照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和县应急指挥部要求,具体实施应急处理工作。

(2)县应急预备队由*、人武部、医疗卫生等部门人员及有关专家等组成。

(3)鼓励和引导预备役部队、民兵、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组建各类群众性的应急处置队伍。

4.2财力保障

设立交通事故应急专项资金,保障应对交通事故所需经费。主要为应急机制、通信系统、数据库与信息系统、救援排险、医疗救治、应急装备器材、专业应急队伍训练和演习、人员培训与宣传教育等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县审计、财政等部门负责对应急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4.3物资保障

(1)建立处置道路交通事故救援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够的交通事故应急物资,包括抢险救援设备器材、防护器材、救治药品等,满足现场专业力量和公众防护的需要。储备物资以实物形式为主,在保证适当储备量的同时,应当进行生产能力和技术的储备。对有保质期或者有效期的储备物资,在保质期或有效期内或期满后,应及时调剂使用或更换。储备物资应存放在交通便利、贮运安全的区域,确保应急需要。

(2)有关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应急预案的要求,拟订应急物资保障计划,做好相关物资保障工作。

(3)卫生部门应当建立药品、试剂、医疗器械、救护设备、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度制度。

4.4医疗卫生保障

(1)卫生等部门组织和参与因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负伤人员的现场医疗救护工作,应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应急准备措施,建立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医疗救治网络。

(2)县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和县卫生局要建立医疗救护动态数据库,包括医疗救治的各种资源分布、救治能力等。

4.5交通运输保障

(1)*交警部门负责对事发现场实施交通管制,对灾区的交通路口实施定向、定时封锁,严格控制进出事故现场人员,根据需要组织开辟应急“绿色通道”,保证救援车辆优先通行。

(2)交通部门要利用城市道路监控系统进行监控指挥,及时通报道路维修地段状况,随时引导救援车辆的通行。

(3)根据救援需要,调集一切可利用的交通运输工具,保证应急救援人员、物资、装备的优先运输。

4.6治安维护

(1)*机关要制定应急状态下维护治安秩序的各项工作方案。应急期间,组织强大力量参与现场和局部地区的现场管制、交通管制等工作;要采取各种预防性紧急措施,全力维护事故发生地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必要时,依法对事发现场或在一定区域内实行紧急状态。

(2)*机关要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加强情报信息工作,积极预防,有效预警。

4.7人员防护

在处置交通事故时,应当对事故发生地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保障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并携带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

当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交通事故正在或者足以对公众的生命和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时,事故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等部门应当及时疏散人群。

4.8通信保障

发生交通事故后,依托电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社会公众通信网络,建立通信调度指挥网络和现场移动通信指挥网络,保障通信畅通。*交警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发挥社会基础通信设施的作用,为处置交通事故提供通信与信息保障。

4.9公共设施

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协调或落实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4.10科技支撑

依托相应的科研、业务机构,建立相关的交通事故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交通事故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防范的技术研究。

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按照预案要求,适时组织不同类型的一般及以上交通事故的实战演练,包括应急机制的演练、指挥协调系统的演练、应急专业队伍的演练、应急处置过程的演练等。演练科目可分单个、多个或综合性科目,采取现场模拟或模拟现场方式实施,综合性科目的演练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对每次演练,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估并认真总结,不断完善、强化和提高各项应急处置的实战能力。

5.2宣传和培训

对外公布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及报警电话等。宣传、法制、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定期组织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以及指挥部工作人员进行常规培训或专业培训,将有关道路交通事故应急管理的课程列为行政干部培训内容,增强领导干部的应急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和应急指挥与处置能力。各应急成员单位、联动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指挥员、工作人员、救援人员及专业应急力量上岗前的培训和日常培训,不断提高本部门(单位)预防和处置交通事故的能力。

5.3责任与奖惩

篇7

2013年3月以来,新型的可感染人的H7N9禽流感病毒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肆虐。至2013年6月30日,全国共报告132例确诊病例,死亡43人,康复85人[1]。H7N9病毒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各级疾控中心和医疗卫生部门开始加强对这种新病毒的检测和监测。

1 H7N9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1.1 H7N9病毒的形态结构

H7N9禽流感病毒在分类上属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A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病毒呈多形性,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80 nm-120 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

1.2 H7N9病毒的基因组特点

国家疾控中心流感实验室对已分离到的3株流感病毒的测序结果显示,这种新型的H7N9禽流感病毒的8条独立基因片段中有6条来源于H9N2禽流感病毒,有2条来源于之前禽源的低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测序结果显示M2蛋白的25-42位氨基酸发生S31N突变,提示对烷胺类药物耐药。NA基因未发生有义突变,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敏感。HA蛋白连接肽分析显示,HA蛋白339位连接肽由单个碱性氨基酸组成,根据既往研究,具有这种序列特点的病毒对禽类呈低致病性。PB2蛋白627位氨基酸为K,提示致病性增强。NS1蛋白92位氨基酸为D,与禽流感病毒一致,而与人流感病毒不同 [2] 。基因分析表明,病毒显示出可适应在哺乳动物中生长的特性。这些适应包括,与哺乳动物细胞结合的能力,以及在接近哺乳动物正常体温的温度下生长。

2 H7N9病毒的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该病毒由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易感高危人群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3]。最新的研究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存在有限的人传人证据,但这种传播力很低,有限的人传人能力可能仅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出现一代病例[4],因此,对于密切接触者特别是护理人员,应提高防护级别。

2.2 流行特点

H7N9禽流感病毒是以前在人或动物身上从未观测到的新病毒。目前尚不能得到可靠结论,但预计人类对这种病毒的免疫力很低或者根本没有。目前的数据显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死亡率为28.5%,临床严重性远低于预期,也远低于人感染H5N1禽流感(约为60%),但高于季节性流感(低于0.1%)。韦伯模型估算的H7N9病毒感染病例潜伏期平均值为3.1天,与H5N1病毒感染病例潜伏期(3.3天)接近;而H7N9住院病例死亡风险(36%)则远低于H5N1病例(70%); H7N9病例发病至实验室确诊的平均间隔时间比H5N1病例缩短了2.4天,但医院治疗时间明显长于H5N1病例[4]

对H7N9感染者的病例特点进行分析并与H5N1病例进行比较发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地区,H7N9病例均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与H5N1病例有明显不同(农村地区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H7N9病毒感染者中位平均年龄为62岁,以老年人为主,而H5N1病例的中位平均年龄则为26岁,以青壮年为主。

3 人感染H7N9病毒的临床症状

H7N9病例的临床特点表现为:一是急性起病,高热、咳嗽、咳痰,典型的流感样症状;二是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很快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三是白细胞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下降明显;四是肝功异常,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五是中枢神经受损,患者出现幻觉、意识模糊;六是有典型的肺部影像学特点,患者肺内出现片状影像,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表现为重症肺炎 。

4 预防和控制

4.1治疗与预防

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是成功治疗H7N9感染病例的关键。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是抗流感病毒的特效药,只要用药及时,都能很好的控制病情发展。对于呼吸困难、低氧症状患者,早期可应用无创呼吸机对症治疗,对于无创呼吸机无效的患者,可实施气管切开插管,配合呼吸机治疗,并进行俯卧位通气。对于生命垂危者,可实施体外肺膜氧合。

如何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首先建议注重个人卫生,注意营养,加强锻炼。其次是尽可能减少与禽类的接触,尤其是病、死禽类或牲畜的接触,远离禽类的分泌物、排泄物,接触后应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5]。

4.2 防控策略

首先是要及时发现病例。国家卫计委了《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2013)》,要求各级医疗系统早发现、早报告,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专家会诊与排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自4月4日起,在已报告确诊病例的省份启动疫情信息日报告制度。

其次是规范管理。对可疑病例和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加强发热病人的管理,发现可疑病人应及早开展相关检查,控制传染源,防止病毒扩散。对于出现流感样症状的密切接触者、有慢性心肺疾病等基础性疾病人群、高龄、孕产妇等高危人群,也应使用抗病毒治疗。

三是做好公众的风险沟通。及时疫情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指导群众了解H7N9禽流感病毒的相关知识及防护措施,避免恐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疫情形势、病原学研究进展及时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进行疫情形势研判,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应当按照相关预案及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机制,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终止响应。

5 讨论

这种新发现的可感染人类的H7N9禽流感病毒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在禽群中不致病或呈低致病性,因此带有病毒的禽类并不被发觉,而感染人以后,却呈现出高致病性。这一特点增加了H7N9禽流感防控和检测的难度,在控制传染源上不能有的放矢,无法彻底控制传染源,切断疾病流行的根源。

近期河北和广东相继再次出现新病例,说明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群或者禽群中已有稳定的传播基础,在新的流行季节即将到来之时,各级疾控和医疗部门应该做好各项准备,或许再次出现增多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3年6月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概况. http:///yjb/s3578/201307/75a172fb9cf54ede8f96 da5c3f72efd4.shtml [2013-7-10].

[2] 王大燕. 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测[R]. 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2013-4-1.

篇8

稳定的物流链是支撑全球贸易流转的基础。2009年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是外贸依存度最大的国家。航运业承担着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对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贸易的增长促进了航运业的需求,而航运业的发达保证了贸易的畅通。我国强劲的外贸出口与扩大内需的进口策略,要求我国拥有自己的商船队伍。

中资班轮公司跨国经营是一种必然趋势。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蓬勃发展的国际市场要求中资班轮公司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提高海外风险管控的水平和跨国公司治理的能力,实现全球物流链,由海上承运人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不断开发新兴市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航运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完全由外资船舶所有人主宰进出口海运市场,那将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中资班轮公司走出国门不但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我国航运企业就已走出国门,实现海外航线跨国经营的目标,而码头投资和经营是目前大多数班轮公司跨国经营的首选。

2班轮公司跨国经营的风险管控

2.1组织架构风险管控

组织架构风险管控注重员工和系统两方面,其外延包括海上和陆地工作员工的能力短板、人事因素和工作表现,以及信息系统和内外联络系统。

对船舶所有人而言,确保班轮公司健康运营,有以下关键流程:硬件运作正常,现金流稳定,管理成本低且有效率。要达到上述目标,人力资源是根本。技术进步使IT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应用到公司管理中,而这些技术的进步有赖于员工的执行。

笔者对组织架构风险偏好的评估如下:

(1)是否所有的风险能够被识别并量化;

(2)风险控制的措施是否能精确反映管理层对风险的态度;

(3)业务管理与组织架构的改变是否能反映公司对风险的态度;

(4)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是否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到公司各个阶层并得到有效的风险治理。

当班轮公司识别并量化所面临的组织架构风险时,如果分析表明组织架构不够清晰、权责分配不尽合理而导致管理低效,那么管理层将通过一系列改变来降低风险,比如设立海外商务管理岗位,避免总经理或财务岗兼任市场、商务工作所带来的内控风险;在海外拓展业务时通过集中资源,如设立全球统一客服中心、单证中心等,进一步理顺管理线条,压缩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在开拓海外业务时,尤其要注意关键岗位人员的配置与全球信息系统的运用。以中海集团为例,其设立了北美、欧洲、西亚、东南亚以及香港等5个控股公司,管理全球百余个国家及地区的业务,事实证明这一管理组织架构是简洁高效的。

2.2战略风险管控

由于难以量化和管理,战略风险被称为是最难以被描述的风险之一。过去看法是,战略风险是公司战略失败而带来的潜在损失。有时战略风险也被描述成为“剩余风险”:即显而易见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无法概括的风险,都归为战略风险。而最新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为:无法被保险与对冲的风险为战略风险。当面临一个不能被接受的战略风险,或可接受但其风险程度不能被接受的战略风险时,管理层往往需要采取行动,即战略改变。而当操作模式改变或风险转移不能起作用时,就需要作出战略调整以降低跨国经营风险。班轮公司战略调整的具体方法包括:

(1)撤出某一航线市场;

(2)多样化投资(投资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滚装船或多用途船等);

(3)与其他班轮公司结盟(如G6联盟和CMA-MSC联盟);

(4)增加资本金;

(5)投资不动产;

(6)风险转移或风险对冲。

2.2.1没有按照计划执行所采取的战略

对集装箱船舶所有人来说,最大的战略风险可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也就是无法按照计划实施战略。当战略目标偏离轨道,战略成功与否不得不取决于经济、政治、市场等因素是否在船舶所有人的可控范围内,取决于船舶所有人如何管控经济、政治、市场等风险。以下是值得船舶所有人考虑的风险管控方法:

(1)有具体的理由和目标以进一步拥有船舶。许多跨国贸易公司有海量的海上货物运输需求,却不考虑拥有船队,比如沃尔玛。

(2)充分了解船舶运营所涉及的跨国市场,尤其是当地的商业文化和政治环境。

(3)从经纪人、学者、咨询公司等处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相关市场形势和市场周期,这有助于班轮公司管理层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4)建立专业咨询团队,以得到融资、保险、、经纪等专家的支持。

(5)公司运营应在一定的财务界限内进行,无论现金流是作为储备还是未来的借款,公司管理层应以审慎的战略眼光来对待保险或对冲风险,将其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对于投机性的资本性船舶所有人而言,这一点尤为关键。

(6)班轮公司战略上应有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

2.2.2如何应对失去战略合作伙伴的风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战略客户往往要求班轮公司提供“门到门”服务,班轮公司为了得到客户的支持,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构建物流链,以满足客户从起运地至目的地的物流需求,而一旦失去该战略客户的支持,前期投入的成本将难以收回,且未来还可能继续承受成本损失(比如船舶的舱位损失)。为了降低失去战略合作伙伴的风险,班轮公司必须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运价水平,贴近市场,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赢得战略客户的支持。与此同时,班轮公司还可通过远期运费协议(FFA)在期货市场上降低运价波动风险。

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上,另一种常见的战略伙伴关系是航运联盟。航运联盟是由不同的船舶所有人根据意向,通过谈判派出类似规模的集装箱船,围绕既定航线开展班轮运输。航运联盟有助于参与联盟的船舶所有人利用彼此的支线网络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广泛的物流服务。对于航运联盟而言,船舶规模越相近(比如都是 TEU的集装箱船舶),争议越小,而组成联盟的可能性越大。

虽然组成了航运联盟,但是各成员有各自的需求:

(1)确保自己的舱位没有损失且货物出运顺利;

(2)减少船舶等泊时间,尤其当货物在对方船上时。

航运联盟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风险:内部风险一般是成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而需要通过谈判及各自让步解决;外部风险则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层面,如欧盟和美国的反垄断法律。

以下建议可以降低上述战略联盟的风险:

(1)与战略思路大体相同的班轮公司组成联盟。当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时,班轮公司在通过联盟降低当前所面临风险的同时,可以从合作方身上学习并积累相关经验。如果达成联盟协议,须使各方觉得公平合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联盟的期限应与船舶所有人的战略规划相匹配。

(2)以舱位互换协议形式开展战略合作,即在彼此独立运营的航线中固定交换一定数额的舱位,以达到优势互享、扩大自身服务范围的目的。对于货主来说,不同的交货期和不同的目的港选择也是他们所乐见的。在舱位互换合作模式下,换出舱位的船舶所有人的风险是对方货物不足,难以填补协议中的舱位空缺而不愿意根据协议赔偿相关的舱位损失。为降低此类风险,班轮公司有必要在完善协议条款的同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2.3信誉和信用风险管控

2.3.1信誉风险管控

一般而言,相较于租家,客户(托运人或收货人)对于班轮公司的品牌更为敏感。一方面,班轮公司的名字被印在集装箱上,在道路上来来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每个地区通常都有自己传统的班轮公司,选择范围有限,客户也因此对品牌印象深刻。

船舶牵扯到不同的利益方,包括船舶所有人、船旗国、银行或财团、租船方、经理人、船员、纳税所在国等。当船舶在海上航行发生意外(如船舶油污污染)时,公众的第一反应是各方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但上述利益方往往互相推诿,为各自利益争执不休,其中受损害最为严重的无疑是船舶所有人。由此引发的政治因素,也会使相关国家考虑是否允许该班轮公司继续在本国运营,信誉风险由此进一步“发酵”。

关于管控信誉风险,建议班轮公司注意:当事故发生时必须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行动以挽回声誉。当然,具体方案还取决于事故的性质:搁浅、碰撞、油污、船员罢工、海盗袭击、偷渡等。船长、大副、轮机长等船员应按照规则作出第一反应,同时在第一时间报告公司,公司可以采用事先演练的应急方案处理事故。对于公共预案,必须提前制定相关制度,何人何时何地负责何事,以内部条例明确权责。对于与第三方交涉,需提前计划并付诸实践。船舶所有人及其经理人还须具备应对媒体的战略考虑,事故发生后,媒体通常追求第一时间曝光事故,在此期间也许会忽视相关事实而致船舶所有人于不利境地。此外,对于信誉风险的管控不仅只在事故发生后进行,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也须时刻注意,比如通过流程严密地进行货物运输,能减少货物灭失或损坏给船舶所有人带来的信誉损害。

2.3.2信用风险管控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一方未能完成合同义务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中资班轮公司跨国经营时选择合作伙伴,为管控信用风险,可分析两大要素:食言的可能性及食言造成的损失。

首先,如何评估合同一方食言的可能性。任何对于合同双方或第三方的风险评估都必须有尽职调查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尽职调查由主观标准制定的一些客观的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法组成,由于信息的不完整,有时候尽职调查的结果不尽准确,而且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尽职调查的过程也不尽相同。

信用评估的方法之一是信用评级。中资班轮公司跨国经营对合作方信用评级的考虑因素见表1。

除上述因素外,信用评级的定性分析还需考虑以下几点:(1)地理变化而引起的公司信用不同;(2)公司管理力度和管理历史记录;(3)财务弹性(到期债务、金融市场接洽能力等);(4)诉讼及有可能发生的费用;(5)贸易商和银行证明;(6)公司经营史。

其次,如何减少食言造成的损失。建议措施如下:

(1)班轮公司建立一整套信用风险管控制度,并行之有效地加以落实。

(2)对于已经建立信用风险管控制度的班轮公司,在到达按市值计价的信用风险限额之前,应仔细思考相关应对工作。也就是说,班轮公司在与任何公司达成任何交易之前,都必须准备相关信用风险防范预案。

(3)对于合同中信用条款的描述必须格外注意,尤其是银行担保、征收保证金的要求等。

(4)班轮公司可以关注信用衍生品。理论上来说,只要某个公司进入信用评级,就能通过信用衍生品市场交易获得相应的信用风险保障。

但值得提醒的是,建立信用风险管控制度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班轮公司由于信用风险管控制度的规定,会对信用风险可接受程度越来越严格,可接受的客户数量也会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的流动性风险往往大于减少的信用风险,比如,很可能没有足够的符合资质要求的客户来满足货量需求,同时,由于客户数量锐减造成单个客户的依赖度大增,单个客户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加巨大。

2.4市场风险管控

为了更好地了解集装箱运输市场及其风险,有必要了解以下航运市场的特点:航运市场远未达到完全透明,市场信息是有限的,有时候一些市场信息(比如二手船买卖或租出、租入的价格)的释放有其商业利益作用其中。

航运市场不可能真正达到供求平衡,这是因为:

(1)全球贸易量不可能达到供求平衡;

(2)不同航线所对应租船者的偏好不尽相同,航线覆盖区域的经济状况也各有不同;

(3)货主除了考虑运费差异外,还有货物仓储方面的考量,集装箱船舶在海上航线的时间是其物流链运转正常与否的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追求零库存而不断对海运部分进行精细化管理;

(4)船舶不可能永远满载;

(5)船舶可能因为计划中或计划外的维修保养而暂时停航;

(6)码头可能因罢工等原因发生拥堵,从而导致船舶被迫停航;

(7)不利的天气会影响船舶海上航行和航次周期,如大雾等会使船舶停驶;

(8)某些贸易流向的货物量有周期性的起伏,比如远东至南美东的冷冻箱运输往往与当地水果海鲜等的出产淡旺季节相关。

航运业是周期性的行业,航运市场的趋势更是难以预测。首先,目前对航运业的供给与需求还缺乏精确的数据分析;其次,航运业是动态发展的,要准确预测运价涨跌犹如射中运动中的物体一般困难。

评估航运业未来需求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是航运业牵涉到相当多的上下游产业及相关市场,且每个产业及市场内部都有各自独立的供需关系。各个供需关系的周期不同,有时候甚至不是朝着同一方向的运动过程,而这些产业及市场对航运业及船型有着不同的需求。

航运业的分析师擅长从宏观领域分析供给状况。已经投入运营的船队规模较容易计算,虽然有的船舶可能处于维修或者搁置状态,但总体而言,全球集装箱船队可用舱位的情况还是可以计算的。运力增加一般体现在新造船交付上,但不幸的是,合同拟定的新船交付往往会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而拖延交付,有时甚至不得不取消合同。目前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导致集装箱船舶所有人纷纷撤销此前在东亚地区船厂的大批订单。这些变化会严重影响对集装箱运力供给的预测分析。简而言之,集装箱船的供给取决于全球海运市场健康与否,更取决于班轮公司的心态。如果运价稳中有升,船舶所有人均看好未来市场,那么一些濒于报废边缘的旧船仍会以较低的航速发挥余热;反之,它们就会被迅速拆解以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想精确地预测航运业的未来走势,尤其是专注于细节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仅仅从上述基本面进行分析,比如航线贸易量变化、航线路径、航程、新增运力、当前市场运力规模、未来可能报废船舶等因素,可以得出一个比较粗略的结论;但航运业是动态发展的行业,上述基本面因素往往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不断修正结论以反映新的市场情况。

篇9

无法忽视的“国际性”影响

当前,业界很多呼声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太低,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开放相比差距很大,并列举出很多具体的“事实”来证明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不足,尤其是各种“数字”,如国内企业在海外发行上市的数量和金额、国内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国内市场上可交易的国际性金融产品种类等。这样的看法似乎不无道理。

实践中,有的人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证券发行、证券投资以及证券流通在国际间的自由化,是资本跨国界流动的必然产物。有的人则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指资本(证券)市场与国际资本(证券)市场接轨,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还有的人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指法律法规接受国际通行的概念,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原则,市场间互相开放。

如果按照上述对“国际化”的界定,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远远无法达到“国际化”的要求,尤其是考察国内企业在海外发行数量金额、国内市场上的国际性金融产品数量等“硬性”指标,国内资本市场离“国际化”程度更是遥远。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几乎所有的国际性金融事件都能影响到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上“风吹草动”的反应也几乎同步,如众多分析均认为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的迪拜债务危机依然在第一时间引发了中国股市的巨幅震荡。反过来,中国资本市场变动、证券交易市场波动的国际影响力也愈加显著。国际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预测都离不开对中国市场情况的考虑和参照,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动往往能够引起全球资本市场第一时间的“连锁反应”。2009年8月31日的A股暴跌中,上证指数下跌6.74%,深成指数下跌7.55%,这次国内市场的突发性下跌随即引起全球股市纷纷跳水,恒生指数跌4.84%,其他亚太主要股市也大幅下挫,稍晚,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1.74%,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06%,欧洲各主要股指跌幅也在1%左右。A股暴跌的影响不止于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随后大幅收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期铜价格跌幅超过4%。国内市场变动产生如此程度的国际影响力并非个案,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任何人都无法忽视。

国际资本市场间的互动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互相“渗透”、没有一定的“国际化”是无法实现的。当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外资进入的领域、额度和程序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限制,并没有完全开放。应该说,这些方面更多是对我国资本市场“国际性”水平不高的反映。“国际性”代表一国资本市场自身在制度、规则等各方面建设和完善的程度,它可以衡量一国资本市场“成熟”与否和发展到达的阶段如何。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方面,国际性水平和影响力相比发达国家仍显不足。如何在不断改进各种内部设计、完善相关规则方面下大力气,努力提高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国际性”水平更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博弈:

“迫切”不能“急切”

“高效”更要“安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建设一个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资本市场既是前面提到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任务。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我国现代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

我国现代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充满难度和挑战,需要稳健推进的综合性“工程”。虽然经济的发展对现代资本市场构建不断提出新的“迫切”要求,但考虑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很不完善、金融中介机构还不成熟、创新工具依然缺乏和汇率波动仍不灵活等实际限制,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不能“急切”,要更加注重“稳健”和“安全”。

韩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其《资本市场国际化计划》中制定了4阶段发展步骤,即间接参与(1981~1984年)、有限度直接参与(1985~1987年)、进一步开放(1988~1989年)和完全开放(1990年后),稳步推进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台湾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历时20年,贯彻先间接投资后直接投资、先机构投资后个人投资,根据市场发展实际情况逐步放宽限制的原则,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实现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日本同样采取慎重的渐进式方针,有步骤逐步放松金融监管,引进竞争机制,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本国资本市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上述国家或地区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稳健”与“安全”的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当然,也有国家对于开放本国资本市场过分“急切”,忽视对风险的分析和控制,导致风险的累积和爆发,致使国内发展受到严重损害。智利在本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忽视本国资本市场实际承受能力,盲目制定过高、过快的发展要求,特别是1974年开始的金融部门改革措施过于激进,与其自身尚不完善的经济基础和金融监管水平极不适应,最终导致国内利率大幅攀升,大量外资涌入,为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

可见,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必须要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好与经济系统和制度间的均衡关系。否则,资本市场脱离实际“国情”的盲目对外开放将面临巨大风险,如所谓的“波动溢出效益”等。这些风险经过“连锁反应”被放大,甚至可能侵犯到国家的经济乃至国家。

当前,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顺畅”和金融衍生操作的大肆使用,风险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无限”扩大,任何单一资本市场的小波动都有可能引起多国资本市场“风起云涌”。“迪拜世界”在短短几日内“横扫”国际资本市场,造成全球范围内股市暴跌和汇率大幅波动:在亚洲,日经指数下跌1.7%,港股恒生指数重挫2.7%,澳股S&P/ASX 200指数大跌2.4%;在欧洲,英国FTSE 100指数跌3.2%,德国DAX基准股指跌3.2%,法国CAC-40指数跌3.4%;而美元兑日元汇率创下14年来新低。国际资本市场上这种风险传递“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使得任何一国在本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都大大增加,脱离经济系统实际发展水平的“超前”对外开放,必将对一国资本市场造成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和冲击。

因此,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不能过分追求“速度”,要更多注重“稳健”和“安全”。要从间接开放开始,稳步做到国内市场的开放后再“安全”地实现更高层次和程度上的对外开放。要制定详细周密并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开放计划和实施措施,把握好对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渠道和手段的控制,从各个层面保障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开放进程的有序、高效、稳健和安全。

开放与监管:

双向开放内外交流

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早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世外”,否则就只能在“闭关锁国”中快速落后,离开国际活跃舞台。理论上,一国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完全应该自主决定,即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和开放步骤都完全由一国自主决定。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普及后,要求单个经济体“开放”和“交流”的国际压力愈来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一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自主决策产生很大影响。

概括来讲,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包含两个方面:国内资本投到境外和国外资本进入境内,即“走出去”和“引进来”。这两方面的“开放”和“交流”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两者并重。实质上,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内外部各项制度不断协调适应的过程,是内外部市场运作规则有效对接和转换的过程。国内外资本市场规则对接的难度越小、越容易,越有利于资本在两个市场间的流动,越有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探索中,要适应国际惯例,与国际要求接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加强“内外交流”。

但是,在“内外交流”的过程中,一国资本市场将面临更多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和冲击,正如前文所述,国际资本市场“牵一发动全身”的风险传递特点将使得我国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对资本市场监管提出了严峻考验和要求。

篇10

这些事故看似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这类问题背后都有一个亟待完善的IT架构。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持续深入,信息系统越来越多,机房不断扩充,成本不断增加,这似乎成了众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

堆积木似的服务器采购和运维模式,已无法完成信息大集中的历史使命,也无法应对系统扩展所带来的成本和节能压力。这种传统的IT架构急需变革,政府和企业需要一种能够处理海量交易、高度可扩展且绿色节能的新架构。记者近日经过多方采访发现,事实上,已有不少企业正在进行这样的探索。

电子政务:突破分布式架构的传统思路

上海众恒信息产业有限公司CEO高建强

我国的电子政务始终围绕着“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来开展。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数据采集和数据积累过程已基本完成。由于管理业务繁多,目前,政府各业务条线已形成一个个庞大的数据库群。正是这些不同结构数据库群的存在给政府综合管理制造了很多问题。

政府部门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时候,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独立,且相互之间缺乏一定的协调与统一,这就造成两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一个是数据问题,如数据一致性、冗余性、及时响应性等问题;第二个是系统问题,主要指协同作业、作业效率以及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可控性问题。

拿农民工办身份证来说。比如一个安徽人在上海打工,他要办身份证就得请两天假跑回安徽才行。再如夫妻俩去办结婚证,这时,两个人的户口要迁到同一个地方,但劳保登记的所在地地址却没有改变,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同一个人在不同管理部门出现几个不一样地址的情况。

目前,上海众恒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众恒)正在开发建设上海实有人口的数据库系统。这是“四库”中的一个自然人口库。目前涉及实有人口库的政府各条线数据库非常多,仅仅公安系统与实有人口库数据相匹配的业务数据库就有40多个,这还不包括就业、劳保、医保、教育、民政、计生、税务、统计、房地产、卫生等业务系统数据库。

政府各部门建立这么多业务数据库,最终是要为政府提供科学管理和分析决策服务,要通过数据的挖掘、分析、研判和展现,为政府各职能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但问题在于:数据综合分析应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完整、统一的数据源。数据源如果不一致,做出来的分析结果怎么可能科学呢?

真正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因为我们建立了多级库。为什么要建立多级库?因为几乎各政府业务系统都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来实现。小型机、x86平台是电子政务主要的配置选型。而小型机、x 86只能支持分布式结构体系的处理系统,它的数据响应速度较慢,不可能去做数据库大集中。比如,几百个派出所用上万台终端,同时向小型机平台发送请求信号,如何实现?肯定只能是分级处理,否则系统将因严重“阻塞”而崩溃。

我个人认为,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应用趋势会向三个方向转变:一是中央请求响应与交换服务系统作业平台;二是数据资源的综合应用分析平台,包括数据清洗、比对、挖掘、引擎、分析和展现等;三是数据大集中的交易型业务处理平台。要朝这三个方向发展,肯定离不开系统体系结构的改变。

假如我们用System z大型机来替换掉小型机,完全可以将分布式体系结构改变成数据大集中的集中式体系结构,整个系统只要建一个集中数据库,所有上万个终端可同时向同一个数据库服务器发出请求。这样既不会造成系统“阻塞”,也不会造成数据不一致或数据包丢失现象。而这些都应该归功于System z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I/O通道处理能力。

大型机由若干系统整合而成,有I/O、数据处理、存储、路由等各种各样的独立单元,每个单元的功能都是单一的,这就是我们俗称的主机系统。类似交易型的请求与响应服务,尤其是信息大集中的应用,采用大型机系统是最好的。我敢预言,未来几年大型机系统一定会走进电子政务领域。未来的电子政务应用则一定会走向建立在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上的分布式处理技术与集中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公共计算平台:绿色才是目标

深圳市傲冠电脑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颜亦军

目前,机房内拥有大量服务器的企业正在面临种种问题,如能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机房建设及租赁成本增高,更新、维护服务器和软件的费用增加以及IT维护人员成本增高等。政府也在号召节能减排,建设循环经济。由此,我们看到了企业IT架构发展的两个新方向。

第一,针对大型客户,整合内部原有的服务器平台或为传统数据中心考虑新的方向时,企业可以考虑建立绿色计算中心。目前,国内正准备建立第三个超算中心。超算中心建成之后最大的隐痛就是耗电量大。我们希望在建设过程中不只考虑性能,还要努力将其建成绿色超算中心,使大型企业数据中心的发展从传统向绿色转变。

第二,针对中小企业,尤其是运维能力不足的企业,建议它们采用公共服务平台模式建立自己的IT架构,采用更多服务的方式获得计算资源而不是自建方式。这样可以大量节省设备投资和后期的运维管理费用。我们希望中小企业更多关注核心竞争力,采用共享和外包方式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国内一些软件园内的企业已经开始探索这种模式。后台服务器和基础架构都能够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软件开发商,而这些软件开发商只需要拥有行业应用的经验就可以了。绿色计算服务将提升基础架构服务水平,大大降低物理服务器采购成本。

国家提倡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我们认为大型机的方案是这个领域的利器。无论是在绿色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还是开发商迁移方面,大型机都有很多机会。虽然短期很难收到效益,但这个方向确实能形成一个从用户到服务商再到厂商的多赢局面。

有的企业在全球建立了几十个数据中心,但每个数据中心都是一个电能黑洞,这不符合绿色计算的方向。某著名的互联网企业采用大量物理服务器积累的方式来实现应用。据了解,它在两年之前,每年要消耗8000万美元的电费。

从绿色方面看,大型机所带来的绝对是质变。大型机满配时功耗最多有35000瓦,而平摊到1000多个虚拟服务器,每个服务器的功耗仅相当于一个灯泡。目前,业界虚拟化还处在量变的过程。有的企业推出所谓的绿色服务器,也只是把CPU的耗电量降下来。如果企业建立一个绿色计算中心,100多个数据中心可能会变成3个,光节省的地价就可以收回几十亿元。

突发性增长项目:“添油加醋”式的IT采购模式亟待变革

本报记者 张伟

相信不少人都体验过春运期间遭遇售票系统瘫痪的苦恼。当火车站客流量比平日翻倍增加的时候,后台IT系统的计算压力同样成倍增加。如何在计算高峰与低谷间合理调配IT资源?

其实,不仅是售票系统面临这样的状况,网游公司在新游戏公测前,都无法预期会有多少用户,IT平台会面临多大压力。如果依照传统“添油加醋”式的IT采购模式,很多企业会预先购买一批服务器,使系统处于一个峰值水平,以此保证系统在数据流量突然增加时能够正常运作。但这些设备在平时难免面临被闲置的尴尬,这无疑会造成资源浪费。

“大型机的高可靠、高可用是我们熟知的,但它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优势――最能体现随需应变。每台大型机在交付的时候,内部的物理性能实际上远远超过了购买的配置。用户可能买两个CPU,那么,就有两个CPU被激活,但实际上里面有8~10个CPU,在未来需要时可以轻松实现性能扩展。” IBM Linux on System z的合作伙伴深圳市傲冠电脑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颜亦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银行在购买主机的时候,已经实现了资源的动态购买。在年底做清算时,通过采用Capacity on Demand(容量随需应变),银行就可以轻松应对这一挑战。一台最强的x86服务器最多可虚拟出几十台服务器,而2008年最新推出的System z10能够虚拟出1500台虚拟服务器。对于互联网等具备突发性增长性质的企业,大型机的这个特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国外也已经有一些这样的案例,如巴西一家网游企业选择了System z。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发展迅速,IT机房也快速膨胀。“我们的一个客户在6年间搬了两次机房。” 颜亦军表示,“如果采用大型机,由于它具有很好的扩展性能,就可以减少上亿元的费用,而这仅仅是机房的建设费用。”中国网民数是最多的,颜亦军认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很有可能选用大型机先进的基础架构平台。”

中国工商银行:业务连续性是银行不变的追求

本报记者 张伟

根据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行)近日公布的2008年年报(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显示,2008年,工行实现税后利润11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2%,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全球最盈利的银行。工行利润业绩增长离不开其后台的IT系统。据工行官网报道,工行已于2008年年底开始建设其第四代IT系统。近日,记者对工行某数据中心负责人进行了专访,从中,我们总结出了工行在运行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经验和他们对业界趋势的看法。下面为采访实录。

海量的业务和数据处理

工行在单个生产数据中心处理能力方面达到了全球最高水平,每天上亿条的业务量通过生产数据中心的大型机系统进行高效、不间断的处理。五年前工行完成了基于大型机平台的全行数据大集中,为未来业务量的发展提供了灵活的横向和纵向扩展空间。

工行和许多大型银行一样采用了大型机系统处理其最核心的交易和数据,这是由于在银行应用方面,大型机具备其他平台不具备的特性:首先,银行对业务连续性的要求非常高,IBM大型机在保障系统高可用和高可靠性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其次,银行业务要求实时处理数据,交易的并发性、吞吐量需求很大,大型机能够保障实时系统响应和业务高峰时稳定的系统性能;第三,银行对数据及系统安全的要求很高,大型机专有的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能够保障数据和交易的安全,而其他平台则需要时刻面对系统遭遇攻击的挑战; 第四,大型机是建立绿色数据中心的重要角色,大型机的虚拟化技术能够使内存、CPU等系统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大型机在场地、能源和日常维护成本方面与其他平台相比,有非常大的优势。

高水平的风险控制

在国内银行业中,工行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处于领先的地位。工行开启了国内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和灾难备份的先河。早在9.11事件之前,即在开始数据大集中工程的时候,工行就开始了灾备规划和建设,因为数据集中也就意味着风险集中。到2003年,工行核心业务系统的灾备系统已经建成且近几年来一直不断完善。目前业务的连续性规划已经基本覆盖全行所有业务,并根据业务的关键性制定了不同的灾备等级,体现出非常有效的运行服务管理水平。

目前,工行建成的灾难备份体系是本地数据实时备份,异地灾难备份,在北京和上海两个数据中心之间建立灾备体系。上海本地数据中心采用IBM大型机的GDPS/PPRC/HyperSwap技术进行计划内磁盘维护和计划外磁盘故障的秒级无缝业务接管。北京和上海数据中心之间采用IBM大型机的GDPS/XRC技术进行数据远程实时复制。当上海数据中心发生场地级灾难时,北京数据中心能够在两个小时内接管生产,数据丢失小于两分钟,即实现灾备等级的RPO小于两分钟,RTO小于两小时的技术指标。

在灾备中心建设方面,大型机灵活的资源调配特性使灾备中心的资源和测试中心的资源实现复用。平时,大型机用于测试,灾难发生时则能够立即用于接管生产。这些技术和方案在其他平台上是难以实现的。

新一代的银行应用架构

工行和其他全球大型银行都在进行银行核心应用的转型。对应于银行业务模块化和流程标准化的趋势,银行IT基础架构也逐步迈向标准化、组件化、虚拟化和松耦合的架构,从而使银行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满足业务需求。大型机的技术架构能够满足面向服务(SOA)和整合的应用需求。对应于新一代银行应用架构,大型机平台将不仅仅作为数据和交易的处理平台,其高可用、高可靠和安全性,将被利用为新一代银行应用架构提供更广阔的业务整合和业务控制功能。未来,灵活的应用架构和灵活的基础架构相结合能够为银行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提供一个非常有力的IT平台。

和其他大型银行一样,工行给大型机在IT系统中的定位是:处理对关键性、可用性、安全性等要求都非常高的事务和功能。这些事务和功能不仅仅在数据和交易层面,还将在服务交付和控制层面以及整合和集成层面。这些新的事务和功能在大型机平台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完善的研究和论证过程。工行一方面借鉴其他大型银行在利用大型机处理新事务和功能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研究和开发大型机处理新事务和功能的方式。

先进的规划、决策和方案与先进的大型机技术的结合将使银行IT系统的先进性在未来几年得到提升。

CNNIC:平台迁移缘由IT架构简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技术部副主任张跃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原来面临的苦恼和新平台的选择十分具有代表性。作为中国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者、运行者和管理者,CNNIC负责运行CN域名的顶级服务器。目前的域名注册量超过1300万,每天处理的域名解析请求量达十多个亿。我们的业务平台发展得很快,现在机房里面的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已经达到几百台的规模了。但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机房空间现在变得很拥挤。如果继续这么发展下去,机房只会越来越大。大家也知道,机房用电会耗费很高的成本。另外,为了保障服务安全,一个系统往往需要独占一台服务器,然而,某些支撑平台服务器的负载很低。基于这个情况,从2005年底我们就开始考虑,怎样进行业务整合,把机房规模缩减下来,提高机器的利用率。

针对主要的业务应用,CNNIC在System z上面做了不少测试,认为它在整合能力上的表现还不错。2008年CNNIC采购了1台System z9 BC。截至目前,我们使用了大约0.6个CPU,接管了20个左右低负载应用。相比原来5%的服务器利用率,现在提升了很多。经过严格测试之后,我们未来会把一些中低负载的关键业务移植过来。

作为PC Linux的用户在谈及向System z系统迁移时,从应用的角度来讲,z/Linux平台和PC Linux平台基本上是一样的。z/Linux对于常规PC Linux的兼容性还是比较好的,目前,RedHat和SUSE都有支持ZVM的Linux版本。当然,在测试及迁移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个别兼容性问题,但是通过IBM的支持,这些问题通常能够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我们期望采用z/Linux后的IT架构得到一些简化,一些原有服务器可以被整合到z/Linux服务器上来,从而缓解我们在机房面积、能耗等方面的压力。同时,通过对不同时间特征业务的虚拟整合,大型机计算资源在各个时段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计算资源浪费。z/Linux服务器可以在几分钟内快速创建新的虚拟服务器,从而实现快速应用部署。目前,我们还在做移植的测试。随着测试的深入,我们也计划未来把一些关键业务移植上来。

记者手记

大型机在其他领域能否复制银行业的成功?

通过对多位专家和用户的调查,记者发现,除了银行业以外,大型机在其他不少领域都有着不小的发展潜力。那么大型机是否能够复制银行业的成功?

在银行业,客户对大型机的认知度高,IBM着力最重。除此之外,银行业中还有一大批熟悉银行业务也熟悉大型机环境的开发团队,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大型机若想在其他领域复制其在银行业的成功,仍然需要在该领域建设类似的完整产业圈。这个产业圈至少应该包括:充足的大型机专业人才、成熟的应用开发环境、众多深耕行业的独立软件开发商(ISV)。

篇11

一、引言国内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从2011年的2108亿元(占全球30%)滑落到2012年的1619亿元(占全球25%),尽管只是世界第一、第二位置的变化,但是24%的年度落差以及与经济增长减速、流动性紧缩等宏观要素叠加,①于是让人们对艺术品市场产生“遭遇寒流”、“减速震荡”、“泡沫破灭”等议论,甚至出现了恐慌心理及抛售现象。而2013年中国艺术品春拍一系列利好消息(如嘉德春拍成交25.71亿、保利春拍成交28.3亿元②),又让舆论转即弥漫在“复苏”、“回暖”、“井喷”的高调中。市场的瞬息变化无疑给人扑朔迷离之感,但是,透过此种感性、局部乃至表面的认知,来研判艺术品市场整体行情内在的走势,根本性的断定应为调整——既不可持续攀升,也不会永久低迷,而是在调整中曲折前行。当然调整不仅包括与外部经济、社会关系的适应性匹配,也包括市场内部架构、运作、营销以及管理手段等要素的前瞻性构建。因为,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在一个充分市场化而非高度管制性的体制下,企业可以自行修复、调节以及优化、升级内部要素系统来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故此,本文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视角,对艺术品拍卖公司经营内部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寻求艺术品市场持续发展对策。之所以选择艺术品拍卖公司来探讨当前艺术品市场问题,是因为尽管艺术品市场由画廊、艺术品拍卖公司和艺术品博览会构成,三者各居其所、各司其职,但在目前却以艺术品拍卖为主轴,其销售额大致占据整个市场的70%,成为三级艺术市场的主导性力量。而又之所以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视角来探讨当前艺术品市场问题,是因为,其一,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已成熟地应用于大型商业、零售服务业以及市场化竞争充分的文化、教育领域,并且在实践和研究层面都已相当完善;其二,客户关系管理在艺术品市场经营中的实践已经起步,但这一领域的理论探讨现今在学术界却几近空白,或者说艺术品经营领域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因此,这一课题研究在国内艺术品市场高位调整的情势下,对于艺术品拍卖公司应对持续且不断加剧的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和远大前景。

二、客户管理之于艺术品拍卖公司经营

1.客户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内涵客户关系管理(英文缩写CRM)是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的市场营销理论。这一概念的提出经过了一系列演变的过程。先是1980年提出专门收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所有信息的“接触管理”,继而1985年提出为公司培育客户关系的“关系营销”,到1990年又提出包括电话服务中心支持资料分析的“客户关怀”,1999年客户关系管理概念成型并且丰富为一套完整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论。这一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市场营销在当下根本性的转向,即在分别经历以产品为中心(产品的种类和质地)、以销售为中心(促销的手段和方法)之后,正在逐步向以顾客为中心(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的阶段提升。这一转向的背景是,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商业竞争的加剧、卖方市场的形成以及网络技术的推进,同时也伴随着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及其与实践的互动,而这些背景因素同时也是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应用的必要条件。

概而述之,客户关系管理(简称客户管理)是企业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大规模地收集、归整、分析客户信息,并深度挖掘客户的需求特征、消费偏好和行为模式,由此采取“一对一”的策略化营销方式,来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要素,通过深入的客户分析和完善的客户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CRM在整体构成上包括了网络技术支持、客户深度关怀和盈利持续提升等3个不可或缺、紧密联系的基本要素;换言之,CRM实乃在客户深度关怀的理念指导下通过网络技术支持来实现企业盈利持续提升。

网络技术支持是前提和保障。客户信息是客户管理的基础,而客户管理下的客户信息只有计算机而非人工所能完成处理,信息、网络技术就成了CRM实现所凭借的一种手段或保障性条件,它集合了当今最新的技术,包括Intern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CRM采用上述先进的信息与网络技术来获取客户数据,运用发达的数据分析工具来归类、挖掘、开发客户数据。因此,可以说互联网是CRM的加速器,这些技术随着CRM的应用而飞速发展,目前进入移动CRM系统阶段。移动CRM系统是集3G移动技术、智能移动终端、VPN、身份认证、地理信息系统、Webservice、商业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移动客户管理新型产品。假如没有数据库、网络等一系列技术保障,所谓的客户管理不仅无从谈起而且反之会消解或遮蔽客户管理理论的正当性、合法性,在更深层次上还会波及到商业价值。客户深度关怀是关键或核心。CRM的基础来源于企业对客户长期管理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并且企业的信息支持系统必须在给客户以信息自的要求下发展。成功的客户自将产生竞争优势并提高客户忠诚度最终提高公司的利润率。客户是企业新的重要的资源,只要有合适的客户资料,未来就可以发展长期的行销策略。因为依照顾客的个别需求可以开发更加适合的产品与服务;针对特定的目标族群进行行销,可以引起个别、可测量的回应,实现互动媒体下的客户导向和一对一行销。如前所言,其实这是一个重大的商业转向,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转移,也就是说,企业关注的焦点已经从内部运作转移到客户关系上来。这样,企业的经营行为和业务流程都将以客户关怀为中心,而企业资源的有效组织和调配也由客户细分而来。

盈利持久提升是目标或本质。CRM要求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哲学和企业文化来支持有效的市场营销与服务流程,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究其本质,CRM仍是企业因应市场竞争而生成的整体营销方案,其目标归纳起来有3个方面:(1)提高效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提高业务处理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企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使企业内部能够更高效的运转;(2)拓展市场,通过新的业务模式(电话、网络)扩大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及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3)实现盈利,不管是技术支持还是客户关怀,莫不是通过这一新的营销手段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的市场和渠道,帮助企业保留更多的老客户,并更好的吸引新客户,最终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合理平衡的动态过程,实现企业持续增加利润以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因此我们可以说,CRM首先是一种个性化营销的整体解决方案,当然也是选择和管理有价值客户及其关系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其实更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商业理念。在国内,当一个企业开始关注客户关系管理时,往往也伴随着业务流程的调整,通过引入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可借鉴的流程制度以及自动化工具,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艺术品拍卖公司经营尤其需要客户管理发生在文化领域的艺术营销不同于一般商业的产品营销,艺术品拍卖公司更应该将通常的商业经营定位提升为艺术营销的层级,类似于表演院团以及影视院线的票房营销一样,艺术品拍卖公司的经营尤其需要客户管理。其依据首先是基于艺术及其营销的特点所考虑。商业营销的对象往往是一件具象的实体商品,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艺术及其营销则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产品,根源在于艺术机构大多属于中介性质的服务业,本身不从事艺术作品生产,它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是无形的,无法用手触摸及验证。而且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审美品质、文化内涵,如果没有这一点,所谓的艺术品与普通商品便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所以艺术行销不只是销售一件普通的产品,还追求包括生活品味塑造、审美情感传达、社会关系沟通在内的全方位的建构过程。艺术行销必须透过双方相互满意的交换,将焦点放在全方位的关系沟通上③,只有恰当确认和充分明晰客户的需求,才可能开发出满足特定需求的产品或将某一产品提供给特定细分市场的客户群体。究其本质,艺术营销乃是建立在客户需求基础之上的一种深入的“美学追究”,就是告诉客户(包括潜在客户)你的艺术机构是什么以及在做什么,告诉客户如何加入到你的艺术机构里来以及加入进来的结果是什么。艺术产品并非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客户对艺术品的接受需要特定的情感、经验或知识。因此,艺术营销学莫不特别重视研究受众、消费者,研究哪些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参与/消费,研究如何培育、拓展而不仅仅是等待、寻找受众/消费者。其次是由艺术品拍卖公司的经营属性所赋予。众所周知,艺术品拍卖是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艺术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在拍卖行业中,客户的参与对拍卖过程和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围绕艺术品拍卖的双方即卖家和买家都是拍卖公司的客户。卖的一端客户称之为委托方,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藏家或供货方,是艺术品的所有者或财产权利的处置者。由于拍卖市场中的艺术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委托人往往对拍卖标的的价值期望较高,这造成了拍卖公司征集拍卖标的的难度很大。而对买的一端客户则称之为竞买方,是指参与竞买过程的买家。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就一般而言,作为客户不仅需要具备资金、时间与艺术品,而且需要具备特定的知识、经验以及收藏或投资的情感、动机,因此这个集群的个人和机构数量相对较少,高端的、持久的更少。一家拍卖行要想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持续下去,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扩展客户资源才是最务实的。国际著名拍卖行苏富比亚洲区执行总裁程寿康就曾多次强调:走得长远的拍卖行,不用太过在意市场的起伏,反而是需要将基础和常规性工作(如客户服务)不断完善,方能立于不败。而嘉德拍卖公司负责人也认为,对于拍卖公司来说首先是一个服务机构,要把买卖、双方都服务好,让客户从这个平台中获得切实的利益,才是最有意义的。④再者则由当前国内艺术品拍卖行情所决定。近20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高速而跌宕式的发展,从效仿“苏富比”和“佳士得”开始,到今天拍卖公司数量已达6000多家,艺术品市场占全球份额逐年攀升,已经占据了世界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前三甲。2010年中国本土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到8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23%。2011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艺术品与古董市场的主力,销售总额138亿欧元,占全球市场30%。2012年中国市场艺术品成交额为106亿欧元,占全球市场的25%。目前,全球艺术品市场在经历2012年的重新洗牌后,美国以33%的占有率重回第一位,中国处于第二位占25%,英国仍保持第三位占23%。⑤艺术品市场“中国式发展”的奇迹,也是客户规模快速扩张的明证,据估计今年中国艺术买家占到了全球买家的25%。而客户结构的复杂化则在拍品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上得以体现。以2011年为例,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为975亿元(港、澳、台拍卖市场成交额为148.68亿元),画廊、艺术经纪和艺术品博览会的交易额为351亿元,艺术品出口额为30亿元,艺术品网上交易额为12亿元。此外,现当代原创工艺美术品(工艺画、陶瓷、玉器、珠宝首饰、家具、刺绣、漆器等)的交易额为590亿元,艺术授权品、艺术复制品、艺术衍生品的交易额为150亿元。⑥无论是国际化的份额,还是本土化的结构,这个庞大且发展迅速的市场要想保持或扩大势头,无疑需要对艺术品拍卖公司以及客户资源作更有效的调整及建构,以应对未来充满变数的挑战。故此,艺术品拍卖公司经营尤其需要客户管理。这关系到拍卖公司通过转变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将人力资源、艺术品拍卖业务流程及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使艺术品拍卖公司可以以更低成本吸引、挖掘有效委托人和竞买人,更高效率地满足委托人和竞买人需求,与有过业务往来的委托人和竞买人主动保持已经建立的良好关系,并开发潜在委托人、竞买人,扩大客户群体,从而抢占更多艺术品拍卖市场份额,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并提升艺术品拍卖公司的竞争力。

三、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客户及其管理现状

1.客户的规模及构成如前所述,就现状而言,国内艺术品拍卖客户规模庞大,且类别分布也越来越广泛且复杂。20年以前,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客户群体还相对稳定,主要由传统艺术品收藏者、艺术品经营者以及画廊等个人或机构组成,从2010年起,客户的结构截然不同,无论从拍品来源还是客户群体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近年来,由于民间资金充裕以及艺术品收藏、投资回报率高的驱动,社会流动性资金大量流入艺术品拍卖市场,与此同时在庞大的交易规模中涌入了大量新客户。首先是新客户中财富阶层的增加,而这些新财富阶层多为企业主、专业投资人,其资金丰厚,不乏有人以投资房市、股市的方式介入艺术品市场;新增的买家群体中还有一部分文化、体育、娱乐圈人士,这个群体对艺术品很有兴趣,但是没有经验,也缺乏收藏与投资的准备。其次是新客户的国际化,自2008年开始,“佳士得”全球拍卖中的大陆藏家数量翻了倍,香港“苏富比”总部中国买家的比例也从2005年的5%升至2012年的40%,而参与拍卖的中国竞拍者数量占全场拍卖的90%。⑦委托方也经历着类似地变化。这一现象重构了艺术品市场的语境,规模日益攀升且类型日趋多元,“投资”成为常态表达方式。对这一实际情形的整体认识与把握,有赖于确定标准进行有效的分类,以从不同方面看清客户群体的规模和结构,预见艺术资源的分布与流向及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趋势与路向。根据客户的属性、身份,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客户群可以划分为4个类别:(1)国有文化机构,主要指政府文物局以及国有博物馆、美术馆、文物商店等。这类文物艺术品市场早期很重要的群体,既是主要供货商也是大卖家,目前交易规模呈现放缓的趋势,但是承担大部分艺术品国有化的任务,因此享有优先购买权。艺术品拍卖公司在与这些享受艺术品拍卖优先购买权的国有文化机构交易时,就需要专有的手续,以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标的、物的移交的一系列手续。(2)民营艺术机构,如私人性质的画廊、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团体等。各种民营机构除了在拍卖会上买入别人的藏品外,也拍卖自己的藏品,同时分散的、个体的文物和艺术品交易。近来年这类机构增加的最快也最多,在拍卖市场中日渐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3)民间自然人,如新富工商阶层、文物商人与艺术经纪人、旅居海外的华人、新旧文化艺术人士等。民间自然人占艺术品拍卖委托人群体的大部分,通常委托拍卖公司卖掉自己的艺术收藏品,以获取资金。而在拍卖竞买人群体中,民间自然人也占到竞买人的大部分,其竞买目的各有不同,传统的买家多是为了收藏、经营,近年不论是买家还是委托人则多以投资为主要目的。(4)相关类机构,如银行、公益慈善机构、文化传媒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即其他一些以集体名义委托拍卖及竞买艺术品的机构、基金会等。这一类别主要将拍卖市场中的艺术品作为固定资产,将艺术品拍卖行为作为投资项目,以专业的手段支付一定的资金收藏艺术品,促成其成立各自的形象展示或商业交易等艺术园区。而艺术品投资基金会的出现和发展也是近年的事情,如招商银行“艺术鉴赏计划”以及其他银行的艺术品理财项目。若按照不同的购买动机,竞买方可以分为艺术品收藏者、投资者和收藏投资者三类。艺术品收藏者是指那些专门追求收藏偏好的,满足所带来的美学收益的人。投资者是指那些专门追求投资艺术品所带来的商业效益的人。收藏者和投资者在实际过程中的角色很容易相互转换,因此收藏投资者是艺术品拍卖买家中数量最多的,他们既追求收藏偏好的满足所带来的美学收益,同时又享受投资艺术品所带来的商业收益。对此细分还可以包括艺术品的研究者以及投机者、洗钱者、送礼者等类别,这类群体虽然以“隐身”“台后”的方式存在但其对拍卖市场的影响亦不可小觑。对客户群的分类,也可以根据艺术品交易周期,分为长线型、短线型以及随机性和临时性客户;还可以根据拍卖公司与客户的关系的模式分为普通客户、重要客户以及核心客户。

2.客户关系发生的环节及管理流程客户关系在艺术品拍卖公司经营中客观存在,对其管理也早已开始。对客户关系发生的环节及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记述⑧,可以更好地窥探目前客户管理现状。下表按拍卖流程将公司各部门在拍卖不同阶段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分项列举,以完整呈现艺术品拍卖公司客户管理的业务类别与操作细则。

客户关系发生的环节也就构成了拍卖公司的客服项目,明示了艺术品拍卖各阶段公司部门在客户管理中的职能。一般来说,小型的、新建的艺术品拍卖公司与大型的、老牌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对客户关系发生的环节、管理流程以及职责有着不同的要求。而这种不同的类型所产生的在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决策系统、业务系统和行政系统等3个方面构成与组合也不同,业务与影响也各不相同。前者受人员数量限制,客户管理流程只设总经理和业务经理两个层级,其客户环节只是简单的或松散的网络关系,没有清晰的或精确的岗位职责描述;而对于后者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个流程相对完整,一般分为董事长、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业务部门经理、业务员等层级,已经呈现规范、规模化的面貌,当然也有严密、规范的职责描述。

3.客户管理的实践情形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扩大以及竞争的加剧,也是公司客户群的规模增加和结构复杂,促使客户关系得以在实践的层面逐步展开、推进。大致的情形包括,从拍品的征集到招商等过程均有套路可循,利用会员制以及手机、电邮等技术工具,统一快速向客户发送拍卖会、拍品公告和公司资讯;开发拍卖管理网络版信息系统并以此逐步取代客户信息管理的手工方式,对委托方和买受人的资料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客户数据与合同、拍品等数据对应连接;在客户分级服务细化上下功夫,对大型、稳定、核心客户实施专门化服务;以举办讲座、寄送刊物、开通网站等措施来主动加大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但是,就整体而言,当前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客户管理还很不完善,普遍的看法是“大公司胜过小公司,大客户胜过小客户,浅层处理胜过深度挖掘”。大多艺术品拍卖机构往往采用直线型的客户管理方式,信息及其管理职责分散,在实践中会造成客户信息在逐级传递的过程中遗漏,不利于客户信息在公司中的共享,因而在客户数量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有效管理。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客户管理环节单一,也就是说还只是发生在交易的环节,没有向交易前和交易后延伸。软件系统还只是停留在现场交易管理层面,满足于现场程序的操作,对数据库在深度挖掘以及市场预测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有时出现私下出售或购买客户信息等违背行规甚至违法事件。因此,从已经成熟的艺术营销以及客户管理理论的角度比照,从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竞争性需求的因应而言,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客户管理亟需形成一套完整、稳定、有效的模式。

三、艺术品拍卖公司客户管理的基本架构如前所述,CRM应用于艺术品拍卖公司首先是一套营销整体解决方案。按照艺术管理学知识视点移植于艺术市场营销的问题境况,艺术品拍卖公司客户管理方案需要从理念培育到制度安排,再到技术支持、实践操作以及绩效评估、学术导引这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架构。在基本架构中,必须立足整体性从管理目标和效率出发充分调动每一个环节的要素力量,使单个的环节方案与整体方案保持同步协调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管理模式。这一系列环节、要素互为前提,成为完整的链条,从任何一个环节切入都可以对整体方案形成倒逼机制,从而产生整体突破功能。1.理念培育艺术品市场环境的持久变化、管理过程的日益复杂以及传达组织所信仰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需要,都要求有一个明确的理念,以此来描述拍卖公司运营的中心目标和业务范畴。这个理念能为艺术管理者提供一个用作其运营的基础模式,对战略决策、规划流程产生影响,推动参与者达到最佳表现,使其在常规运作和错综复杂的战略工作中带有方向感、敏锐性。这个理念对外则是艺术品拍卖公司向社会做出的允诺,对客户产生认同感和凝聚力。在价值向度上,艺术品拍卖活动以客户沟通、交换以及学习为中心,这就决定了艺术品拍卖公司不仅是一个商业机构,也是一个教育机构。拍卖公司与客户除了商业关系之外,还有文化关系和教育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单向而是拍卖双方建立的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在功能向度上,艺术品拍卖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是文化性和功能化的,必定渗透在组织文化精神的软实力中,或者扩展、延伸为组织文化的支撑,培育“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理念对艺术品拍卖企业文化建设进而推动企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性,其作用表现在目标导引、内涵塑造、形象展示、资源集聚、行为约束等方面。在时间向度上,艺术品拍卖公司必须在交换发生前就与客户建立关系,而不是将关系视为交易所导致的结果;但是客户关系不能随着交易的发生而终止,必须将重点放在客户长期性关系上,贯穿于客户与公司拍品交易的前、中、后整个过程中。在空间向度上,艺术品拍卖公司在经营新、老客户关系以创造、维持长期价值之外还须考量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人是与机构的成功具有厉害关系的任何团体或个人”⑨,对于艺术品拍卖公司来说,利害关系人不一定是直接客户,不过会以间接、潜在且长期的方式影响到机构所能获得的资源与支持。不管CRM是一个怎样大型、复杂的系统,怎样涉及艺术品拍卖企业的市场经营、客户服务、生产销售、技术支持等业务部门,只有贯通了理念,它的实施才能有效地促进这些部门的协调一致和紧密配合。艺术品拍卖公司要想长期良性运作,则需要从根本上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熏陶在组织文化中,必须整体培育并且在组织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内化为绝大多数人的言行之中。

2.制度设计制度设计是理念在具体实践中的有效落实。制度目标的清晰性对于制度设计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追求目标的清晰性即必须立足于目标定位中的职责分类。艺术品拍卖公司客户管理并非只是拍卖流程某一端、某个部门或某些人员的职责,真正涵义在于围绕发展目标和改进要求来拟定规范性的建构举措以及条文化的实施细则,包括组织再造、流程重组、职责进阶、规则新修等必然性选项,具体的操作性则包括系统的客服信息、完整的客服标准、个性的客服项目等内容。制度设计必须解决实施客户管理的完备信息系统。首先包括称之为“内部客户数据资料”的客户信息⑩:(1)社会人口学资料类别的基本资料:姓名、头衔、性别、地址、职业、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2)客户行为信息的回应资料:订票时间、参加或退出会员的时间、会员身份的变动、订购的期限、对机构的赞美与批评、捐献等;(3)机构与客户联系信息的行销记录:致电、去函、面访。便捷的查找渠道以及精准的分析工作当是技术支撑范畴。上述资料从拍卖行内部获得,通常的来源有会员登记、会计系统、销售报告、顾客清单等。其次是外部数据资料,包括以市场调查、民意测验等形式直接从客户那里获取得数据资料,也包括政府部门、学术单位以及商业公司以报告形式的各类资料。制度设计必须建立全程客户服务标准体系。制度举措在拍卖中必须覆盖全程。购买前为客户提供相关信息时,热情、全面、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给客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今后的购买行为打下基础。购买期间为客户着想,提供个性化服务,带给客户最大程度的满意甚至惊喜。购买后,及时、持续地跟进,让客户对拍卖公司形成信赖感、归属感,从而保证客户的忠诚度。具体化的实施细则包括以下4个方面:(1)建立专门的客户回访和客户满意度调查制度;(2)建立客户重要纪念日、节假日关怀制度;(3)建立客户艺术收藏投资等专业知识辅导服务;(4)建立优惠制度。制度设计必须建立个性化的甚至一对一的服务项目。艺术品拍卖市场都是细分的,不同的客户其消费需求、购买动机、审美偏好各不相同,必须将潜在的客户根据相似的特征分组归类——或许是按地理位置、人口环境、市场需求、产品类型或者其它有用的和相关的信息,围绕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规划艺术品拍卖公司经营策略,设计个性化的甚至一对一的服务项目。在可操作、可掌控的选择上,艺术品市场细分有5个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B11:购买者/非购买者两个极端、购买率或频率、产品或品牌的忠诚度、客户的满意度以及所偏爱的品牌或产品。忠实度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某一产品强烈的消费欲望和始终如一的消费习惯。艺术品拍卖公司与客户关系的建立和提升也是分阶段的,需要经历客户了解、客户培养、客户发展等阶段。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生命周期不同,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与之相适的关系模式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3.技术支持要实现对CRM的成功部署,不仅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还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传统的思维定势里,技术要素在介入制度运行过程中充其量只能是工具延伸,无论在制度设计还在措施操作中,都无需过多考虑技术要素或者说非功能性物质工具的介入问题。但是在艺术市场体系中间技术主体却越来越自觉地追求技术价值的社会功能转化。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为社会追求意义生成和价值实现的辅工具手段,而是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意义生成和价值实现本身。B12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在艺术品拍卖未来发展进程中,不仅网络技术直接担当着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而且一系列的技术跟进也使事态不断地按照技术理性的牵引改变今后艺术品拍卖业务创新、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如今新兴的网上拍卖即是一例。技术支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软件可以是自行研发也可以是引进购置。拍卖系统软件根据拍卖业务实体建造业务模型,在数据、资源和流程全面整合的基础上,依托于客户管理以及库房管理、后台管理等业务职能模块,以会前准备、现场控制、会后处理的流程管理为核心,凭借各业务环节强大的操作功能和辅助工具,实现拍卖核心业务的集中管理、全程控制。有些客户管理软件还会集成呼叫中心系统,邮件群发、会员卡系统等新功能与系统,统一快速向客户发送拍卖会、拍品公告和公司新闻等信息,加强宣传并有效维护客户关系。还可将原有CRM系统上的客户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等功能迁移到手机,这样员工、客户皆可根据权限随时查看信息、保持即时联系。艺术品拍卖企业在选择CRM软件时应根据管理、技术、使用等不同人员对各个方案的评价来确定最适合自身各方面条件的方案。另外,选择的方案要与原有的硬件基础设施、操作和应用系统相集成。而自行研发拍卖系统则是由软件开发人员、拍卖操作人员以及管理层与客户多方相关力量组成联合攻关团队。不管如何,在技术系统部署的各个阶段让各个部门主动参与到系统实施进程中来,这样既有利于公司内部各方面信息的整合,提高CRM系统的成功率,也能够使各级员工对CRM有一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4.学术导引新型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客户管理应基于对数据日常性的分析和深度化的研究之上,而不再是经验的积累与传习,更不是惯性使然。这些学术既是对艺术营销理论以及客户管理理论的借镜,也是对艺术品市场经营实践的理论化关照的生成。学术导引首先是对艺术品拍卖公司日常性的数据分析,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1)客户基本信息分析。根据数据库对客户的信息记录,拍卖公司从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信息了解客户的发展潜力,包括客户的层次、风险、爱好、习惯等。从购买的艺术品或是委托的拍品可以大致了解客户对艺术品的偏好。(2)客户行为特点分析。主要是对客户在业务往来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进行分析,包括不同客户所消费的产品按种类、渠道、销售地点等指标划分的销售额;行为是心理的外显,也是动机的结果,通过行为进而分析客户的委托和竞买心理等。(3)客户贡献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客户对于拍卖公司的利润、价值大小,客户利润分析指不同客户所消费的产品的边缘利润、总利润额、净利润等。也可延伸客户产品分析和客户促销分析,前者包括产品设计、关联性、供应链等,后者包括广告、宣传等促销活动的管理。(4)客户忠诚度分析。指客户对某个产品或商业机构的信用程度、持久性、变动情况等,也包括客户未来分析即客户数量、类别等情况的未来发展趋势、争取客户的手段等。将拍卖记录、市场调查、民意测验、专家研究的客户数据置于日常性的数据分析系统中进行整体性的关照,这个系统是拍卖公司决策流程的实证工具,为决策提供启示性的信息。有效分析客户群分布在哪个行业、哪个职业、哪个年龄层次、哪个地域,深入探究艺术品市场中各种不同的需求及需求产生的心理影响因素。有效分析每一次市场活动的投入产出比,根据与市场活动相关联的回款记录及举行市场活动的报销单据统计所有市场活动的效果报表。艺术品拍卖公司经营策略研判、拍卖专场设计的以及客户拓展方案拟定,都因为有了上述学术的导引而具备了理性的力量。学术导引还包括对整体的艺术品市场作深度化的学术研究,以预测、评估、跟踪、引领市场整体走势。整体性的深度学术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视角B13。运用问卷、访谈等社会及市场调查方法,对画廊、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品博览会进行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客观把握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运用统计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国内艺术品市场进行客观分析,以厘清市场内部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记述艺术品市场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艺术品市场的未来趋势。运用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梳理艺术品市场发展历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艺术品市场的表现进行实证,从而对市场的未来进行理性预判。拍卖的全球化不可逆转,国内拍卖公司在坚守原有市场门类的基础上,更加开拓宽阔的国际领域,因此学术导引也要随之研究国际艺术品市场,分析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全球艺术品市场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形势,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国际性参照。国外对艺术品拍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实证分析,利用一定的计量经济模型与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对一定时期内艺术品的价格、回报率、走势进行评估,并同时与同期的其他类型投资回报率做比较,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数据有很多来源,比如法国艺术价格网()、欧洲艺术基金会(TEFAF)等权威研究机构的数据,这些数据公布了年度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成交总额、走势、影响因素。“艺术品拍卖”之于中国虽然走过几十年历程,但尚处年轻。不过在国际上,这样的交易模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老牌国际拍卖行像“苏富比”和“佳士得”即使到了现在也还在以学术作导引来探索未来。恰是由于学术导引,老牌拍卖行不断在商业模式上做出调整,使这一古老的行业永远保持生机。当前,除了拍卖业务以外,国际拍卖行最主流的新潮业务就是加大“私人洽购”比重,同时各种艺术品修复、展览、出版、学术研讨、文化交流、新媒体运营等多元化业务也在逐步生成。

① 资料来源: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1,2012),http://。

② 资料来源:雅昌艺术网http:///,2013年7月。

③ [英]莉兹·希尔著,林洁盈译《如何开发艺术市场》,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9页。

④ 《新财富阶层藏家崛起和拍卖平台转型》,雅昌艺术网http:///,2013年5月13日。

⑤ 资料来源:《2013年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转引自新华网北京2013年3月13日电。

⑥ 资料来源: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编制《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转引自新华网北京2012年6月30日电。

⑦ 资料来源:刘正花编译《中国收藏家的“天秤”偏向拍卖行》,雅昌艺术网 http:///,2013年5月28日。

⑧ 参照王欣根据艺术品拍卖实际流程进行的总结。

⑨ [英]莉兹·希尔著,林洁盈译《如何开发艺术市场》,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3页。

⑩ [德]维纳·汉利希、阿闵·克莱恩著,吴佳真、于礼本译《文化管理A—Z》,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00页。

B11 [加]弗朗索瓦·科尔伯特著,高福进等译《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页。

B12 王列生《文化制度创新论稿》,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B13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2009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艺术中国网,http:///,2010年5月6日。

Operating Strategy of Artwork Auction Company: Based upon the Perspective of Customer Management

DONG 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