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幼儿教学课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教学课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幼儿教学课程

篇1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其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次,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蕴藏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所以,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最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二、幼儿园课程的界定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是多层次的,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针对特定年龄的教育对象而实施的,这些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特定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规律和任务,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定义及相应的研究能说明各类课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说明相异的方面。因此,课程研究还必须关注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及其特质,关注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特定问题。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此外,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课程。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差别

篇2

(三)钢琴演奏中,有即兴伴奏的部分。在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能,就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即兴伴奏的方法,即兴伴奏是钢琴弹奏教学中的一个延伸和发展。了解最基本的和声、音阶、琶音走向。在歌曲中最常见的音型与织体。可以通过这样一种训练,既增强了乐趣,也促进了钢琴本身的教学工作。使孩子视奏能力加强。也为日后进入到真正的即兴伴奏打下基础。

二、多元化的钢琴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

现在的钢琴教学课程,多分为两种形式。一对一教学,和小组集体课的形式。针对小些的孩子建议两者混合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一)集体大班形式的音乐素养课程。音乐素养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本手型的游戏训练。利用这种人数较多的课堂,增加孩子们的凝聚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形式好于一对一的教学,在课堂上孩子们既能体会到集体,也会展现个人能力。

(二)在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后,一对一的教学,是每个孩子必须要经历的课堂模式。这种个别课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存在的问题,去单独解决。但这种一对一的课程时间不宜过长。孩子年纪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在前十分钟可以进行新知识和曲子的改错环节。接下来进行旧知识的复习,要时刻关注孩子兴趣所在,如果出现了厌烦,就要及时变换形式,利用新颖去吸引孩子。这种方法也是钢琴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适用于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

(三)钢琴小组课观摩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也非常适合人数多,年龄低的学生。作为初学者,演奏上要求的最基本的知识点是一样的。基本的方法也都是一样的。可以把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学生普遍的问题,统一讲授去解决。统一的演奏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团队意识,还可以进行互相学习,指正。

三、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改革创新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完美人格。钢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优于其他乐器的极强的表现力、音域广、和声效果极为丰富等特点。在美妙的乐曲中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儿童的各种能力能得到更好地提高和锻炼。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注重它的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以素质教育为教学宗旨,要采用用兴趣去引导孩子,寓教于乐。在完成教学目的的同时,使孩子愉快的学习。

(一)钢琴教学法

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幼儿教师有着引导孩子热爱音乐这一重大责任。钢琴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活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破坏孩子的兴趣是关键。如何能在儿童在游戏中去学习,如何能轻松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幼儿教师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保证正确的弹奏方法的同时,加强对儿童心理变化的掌握,对知识传授出现问题的及时正确的处理是很关键的。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今后对音乐热爱的程度。

(二)即兴伴奏课程的设定

学龄前儿童年龄为3—7岁,他们对音乐的熟悉大多是各国的儿童歌曲,而这些简单的歌曲也是我们即兴伴奏的主要内容,在具有了一定钢琴基础的同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为自己喜欢的歌曲添加伴奏。这对于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音乐特色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挖掘不同伴奏形式应该用在什么样的音乐风格中。

(三)教材的使用与确定

篇3

(二)目前幼儿教学课程内容逐渐缺失教育性

目前,幼儿教学课程的开展主要围绕着以下两种模式进行,第一,有些教学教师为了使得幼儿与小学课程之间能够相互衔接,则将幼儿课程进行分学科化,而忽略了幼儿身心健康以及其成长规律,以至于将幼儿生活与教学课程分开,致使幼儿学生们得不到全面发展;第二,由于幼儿园学生们的年龄大多在3-6岁之间,其生活一般处于自发、自然且无序的状态,以至于其生活内容难以实现系统化,由此造成教学教师从学生们的兴趣以及个性特点出浅析幼儿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机制及路径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吕茜发,对其放任自流,导致幼儿课程的教育性逐渐缺失。

(三)教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缺乏灵活性

根据相关有效文献记载资料得知,当前幼儿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机械化”的根据教学教材来进行,以至于忽略了对学生们综合素质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另外,有些幼儿教学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过分注重围绕学生们的兴趣及其需要开展教学,以至于整个幼儿教学课堂成为了“游乐场”,使得整体幼儿教学缺失教育性。

(四)幼儿课程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根据上文叙述了解得知,当前幼儿教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大多数依据自身教学理论来进行的,以至于给幼儿课程评价标准的确定带来一定的难题,如果没有统一的幼儿课程评价标准,那么,整体幼儿课程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将不会被发现,从而阻碍整体幼儿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幼儿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建立途径

(一)针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加强研究与督导

为了使得我国幼儿教育理论能够跟上日益蓬勃发展的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则需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理论的研究,并且对其加强监督与管理,由此为幼儿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故本文结合朱家雄教育学家的教育理论,提出几点关于幼儿教学教师课程意识的构建途径。

(二)加强对幼儿教学教师的培训教育工作

篇4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篇5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1.“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广度如,绘本《小蓝和小黄》,讲述的是小蓝和小黄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小蓝找了好久才找到小黄,于是小蓝和小黄惊喜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结果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绿”。“绿”回到小蓝家,小蓝的爸妈认不出来是小蓝了。去了小黄家亦是如此。“绿”很伤心,哭呀哭,最后全变成了蓝色眼泪和黄色眼泪,蓝眼泪集拢到一起变成小蓝,黄眼泪集拢到一起变成小黄。于是小蓝和小黄先回到小蓝家,小蓝爸妈高兴地拥抱小蓝,又拥抱小黄,结果变成绿色,直到此时,爸妈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绘本的主题内涵是什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理解“包容与接纳”“距离产生美”等主题内涵。“有容乃大”是小蓝和小黄彼此接纳后的新高度。此绘本又可以解读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在“互联网+”背景下,“”“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从绘本中挖掘这样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就拓宽了绘本内涵的广度。如,作品《一只小鸟》的审美教育,目标设为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把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观贯穿教学始终,把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体现“儿童本位”“以人为本”的精神。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教和学都有更深广的内涵。

2.“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温度2017年课程思政引起学术界关注,各大高校逐渐展开思政课程的教育,挖掘各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所谓文史哲不分家,文学课能体现的思政元素是非常多的。如,幼儿作品望安的《小太阳》,内容讲述的是孩子陪刚刚病愈的姥姥晒太阳,姥姥认为孩子剥桔子、陪老人晒太阳这一行为是体己的,把孩子比作是自己的小太阳,这就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互联网+”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多的是在网络上,减少了彼此面对面的互动,这使得人际关系产生了距离感。在幼儿文学审美教育中,强化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传承优良的传统美德,使教育内容变得更有温度,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并能够强化师生的专业素养。

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力度课程思政能为教师和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使教师在教学时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科课程标准承载着教育的理念与理想、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规范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幼儿文学课程应先确立教学理念,在课程标准中渗入总的思政目标,再具体细化到每一个章节。例如:在学习幼儿散文鉴赏一章节,引导学生进行幼儿散文作品诵读与赏析,学习如何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之美。再通过实际的幼儿散文阅读设计案例,掌握散文的阅读设计步骤,从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所需的教学能力。同时,能适时地在文学美育过程中融入有针对性的伦理道德观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如,案例作品《春雨的色彩》审美教育过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学习诵读幼儿散文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诵读幼儿散文应该做的准备,掌握诵读的技巧,争取做到诵读时能情景再现。以文学作品《金色的小船》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掌握朗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把立德树人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把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体现“儿童本位”“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幼儿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和路径

1.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思政教育

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既是一门文学课,又是一门专业课,具有融合幼儿与文学两大领域的综合性,是提升幼儿教师职业修养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幼儿文学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特征等理论,掌握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拓展阅读视野,增加作品积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要求,提高学生鉴赏、分析评价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文学作品阅读推广、指导的能力,强化多学科交叉学习,提升实践综合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综合素质和思政目标是通过文学阅读,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觉形成并强化对文学和幼儿的热爱,提升儿童文学素养,使其具有致力践行于幼儿早期阅读的美好理想。将自主创新、小组合作探究、自强自立、树己树人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发挥幼儿文学的德育功能,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认同。

2.从教学材料中挖掘思政元素

在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中,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直接决定了幼儿阅读的走向。在选择儿童文学作品时,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知识经验水平和审美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下,要充分考虑作品的德育价值,选择具有丰富内涵、充满教育智慧的文学载体,进而探寻作品内容中与课程思政的映射点,挖掘故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梳理教学的思政目标,向幼儿传递具有正向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幼儿形成高尚的品德素养。在学习幼儿散文的诵读方法和阅读方法时,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上一些示范视频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模仿,从而掌握正确的幼儿散文诵读方法,并将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诠释在诵读过程中。如,教师在讲授郑春华的《很大很大的爸爸》时,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先判断散文的类型属于抒情散文,再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分析,读到将爸爸比作一座楼、一艘船,“我能装进他的口袋”时,是能体味文中传递的父子亲情,从而正确把握幼儿心中对爸爸的自豪感。教师在授课时,适时传递亲情的重要性、亲子沟通和亲子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能够教育幼儿尊重父母亲,还能够使优良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3.做好幼儿文学课程的“互联网+”思政融课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主题的儿童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幼儿戏剧与影视文学项目中,嵌入的思政元素是时代的进步改变着文学的内容与样式。中国的戏剧文化历史悠久,创新和改变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与动力,作为幼儿师范学生要理解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对幼儿影视作品的创作与选择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要以积极明快、充满爱心为原则。如,创造性戏剧源于欧美,要引入中国就应适当做出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中国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搜集经典优秀幼儿戏剧和影视表演视频,如,《小熊请客》《小红帽》《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并将其上传至教学网络平台供学生观看,为学生初步感知这些文学样式及其表现形式提供具体真实的素材,让学生在了解的同时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剧本进行文学样式的分析,再利用测试题巩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创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剧本改编后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将剧本生动地演绎出来,录制后再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课后通过票选活动,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作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即使疫情期间仍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创作、合作和交流。如,学生在线上合作戏剧作品《小熊请客》,小组成员一人扮演一个角色,通过拍摄工具所带有的趣味AR功能,将学生扮演的角色变得更加形象,省去了道具制作环节。虽然角色所在场所不同,但通过后期制作,也能让戏剧故事拥有画面感和舞台感,再加上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小狐狸、小公鸡、小熊等形象便跃然画面了。但是,由于道具的缺乏,导致创新形式不够丰富。

篇6

一、精心设计游戏,促进幼儿全方面发展

课程游戏化不仅仅是带领幼儿做游戏那么简单,教师需要考虑教育目标、幼儿的能力、客观条件的限制及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首先,要保证游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幼儿的需求和愿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游戏活动本身保持动态的发展,保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与周围的世界进行互动,在不断的感知与理解中形成对于事物的认识。如在学习数字比大小的时候,可以进行吃数字的游戏,每个学生身上贴一个数字,在老师大数字的口令的时候,数字大的学生可以通过揭下同学身上比自己小的数字获得游戏的胜利,在老师小数字的口令的时候,数字小的学生可以揭下比自己大的数字,在游戏中加强幼儿对于数字大小的掌握,这个游戏还可以在今后更深入的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升级。在学习数字加减的时候,老师大数字的口令,学生可以通过揭下别人身上的数字与自己相加获得更大的数字,而老师小数字的口令,学生可以通过揭下别人身上的数字与自己相减获得更小的数字,这样在获得动态体验的游戏中丰富孩子的知识,让他们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其次,要控制好游戏的难度,游戏难度较低,会使幼儿丧失游戏积极性,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游戏,而游戏难度太高,则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因为无法顺畅地进行游戏而终止游戏,所以游戏挑战的难度要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不断的尝试和挑战中完成游戏并且获得自我满足感与成就感。在一些主题游戏中,教师可以将游戏的难度,调动幼儿继续游戏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把控客观条件,让幼儿更好地接受游戏化教学,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游戏活动必须有充分的外在条件的保障,包括游戏时间、游戏场地及游戏材料。在游戏时间上需要保证充足连续,否则会使幼儿在被打断时兴趣索然,再继续的话也难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将一日活动中较零散的时间整合到游戏时间中,通过调整生活时间将游戏时间与生活规律同时最优化。

二、及时进行反思,促进教育模式优化

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化强调幼儿活动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包括对于幼儿活动情况的分析和反思,以及教师自身对于幼儿活动的支持与反馈,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另外,课程游戏化要集合教师的集体智慧,不同教学风格、经验背景的教师所思考的游戏化方式不同。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共同进步,互相交流借鉴,针对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在解决难题的同时,帮助经验较浅的教师适应游戏化教学这一模式,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教育模式。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研究方法以支持自己的教育活动,而这些方法不是凭空得来,也不是凭靠书上的那一些总结,而是需要教师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记录、反思、总结出来,书本上的教学方法只是一些借鉴,而真正能够用于实际当中的方式,还是得通过教师在不断的尝试中选择、淘汰、优化,以形成更优的教学模式,脱离空洞的理论式说教,用事实说话,随着教育政策的改革,教育模式不断改革,稍有心得的教师不能止步不前,一成不变,依然要不断地探索,更好地实行课程游戏化这一教育方针。

三、多与家长沟通,了解游戏的重要性

当下还有一些家长对于游戏化教学并不认同,他们认为游戏就是丧志,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学习知识,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会给课程游戏化带来一定的困扰,从而影响园中师生关系的和谐。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孩子入园时,就要向家长们说明游戏教学的教育理念,用实际的案例做说明,让家长了解游戏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时时与他们沟通,一方面加深家长对于课程游戏化的理解,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地指导自己的孩子进行游戏,做到娱乐发展两不误,更正他们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对孩子造成正确的影响,另一方面使家长理解教师的做法,更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总而言之,将教学与游戏有机结合的课程游戏化教学是幼儿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游戏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微不至地向幼儿们表现着大千世界,渗透到幼儿园中的每个角落。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兴趣皆是来自于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快乐学习、爱学习的天性。在实践这一模式时要注意在设计游戏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及时记录幼儿的游戏情况并进行反思总结,多与家长沟通,减小因家长的不理解而带来的阻力。

参考文献:

篇7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

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真实生活,渗透了课程意义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游戏和课程的渗透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之相似,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课程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体验来辨别游戏是否真正存在。如果课程中游戏成分较多,就会因其富有趣味性而深深吸引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反之,教师可能因不自觉地猜疑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过分使外部受到控制。如,教师的过多命令,提供经过精心准备,便于控制的材料,课程内容因而显得枯燥,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厌烦、劳累。

二、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

离开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好像是没有源头的枯水,缺乏生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当幼儿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很多时候,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贫瘠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变换主题、改变游戏形式甚至有无所事事的打闹现象,从而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课程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

各种各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但是,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智力游戏绝对不可能只发展智力,就像角色游戏也有智力的价值一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作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因此,幼儿园课程各个领域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帮助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一日生活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所有活动都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下以游戏或游戏性的方式出现。师幼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互动性,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关怀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努力地研究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把活动引向深入。

四、要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

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历来由老师安排,好像是天经地义。为了照顾好孩子,我们要求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很多活动都得集体进行。当然,班级里孩子多,排队、等待就难免。孩子们消极、无奈地等待着,他们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他们的主动精神被逐渐磨蚀。为了不“乱”,老师必然要规定“排好队’,“不要随便讲话”……一些控制能力差的孩子,活跃的孩子,主动性、自主性强的孩子耐不住这无聊的等待,会经常不断地影响纪律。从而招致老师的批评。过多的批评,造成幼儿与老师的关系紧张;过多的指责,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失去上进心。可见,过多的集体约束会影响幼儿的主动发展,应该尽早改革。

篇8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高校在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也在不断改革,跟随时代化的需要和企业需求密切结合。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并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在大胆表现创造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以便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结合目前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之前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立,之前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掌握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的知识和相关技能,并没有和幼儿园紧密集合,忽视了学生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结合具体实际,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校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改革内容

(一)校企合作确立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目标

基于从事学前教育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我院一直重视教学质量,重视教学改革,特别是这几年以来,我院先后与20多家幼儿园和其他学前教育机构合作,在深入了解学前教育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了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从之前的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现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渐转变。

(二)基于幼儿园工作过程重构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内容

我校教师对该门课程进行基于学前教育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内容重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应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针对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及时适应市场要求和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建立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岗位需求为主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实现教学目标。按照完成对应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并结合幼儿园实际设计了4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分别是幼儿园地面环境创设、幼儿园墙饰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幼儿园外观设计。教学活动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营造真实的学前教育岗位的教学环境,从幼儿园环境的分类、环境的创设要点等出发,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分析讲解,并具体把这些模块化为若干个实训项目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在传授的过程中偏重实践教学,主讲教师将紧紧围绕学前教育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针对幼儿园环境的具体情况,适时加入幼儿园真实场景的内容,以求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便于很好地利用在工作场景中。通过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教学做合一,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引入企业评价完善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衡量教学是否达目标,进而评价我们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之前该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考试、考查,大多数的书面试卷方式只能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是终结性评价,无法从中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与目标。结合之前的评价方式,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增加了企业评价和作品考核评价,在每一个情景项目下引入企业人员点评,每一次的情景还和幼儿园进行具体深度合作,考核方式有时就是为幼儿园进行局部的环境创设。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改变了之前结果评价的缺点,也可以通过具体实际知道学生了解的程度以及达到的能力,进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思路。

三、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以后,改革了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方法和进行手段有所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的,适合于《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获得了成长。

(一)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获得企业好评

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以后,我们培养出的幼儿老师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工作积极,充满活力,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园每隔一段时间会随着教育目标以及季节的变化等更换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布置,每一次进行更换的时候,基本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的环境掌控、操作都是由我们的学生完成,各园园长对此反映相当好。这也是和我们平时对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进行改革,符合幼儿园实际的教学成果。这些都得到了幼儿园园长以及社会人士的肯定,认可度较高。

(二)加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积极参与本门课程改革,并结合本门课程进行论文撰写以及作品创作,到目前为止发表了和本门课程相关的论文6篇通过课程改革,教师的科研能力获得了较大提高,同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和学术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对外交流,为课程建设增加了后劲。

参考文献:

篇10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来源于幼儿的游戏和交往,来自于大自然和幼儿的社会生活和我们所积淀的人类文化成果,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有教育意义的,便于幼儿去感知、去体验,利用幼儿的直接经验去认识新的知识经验,因为这样更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也方便教师教学。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系统的、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而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必须符合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必须尊重幼儿的直接经验,而幼儿的直接经验又是有限的、与幼儿的现有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幼儿园课程具有浅显性。

三、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也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经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这种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是活动性的和经验性的。

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

幼儿园课程教学质量好坏依赖于幼儿园课程评价,这种评价应该以幼儿发展的整体性现状为依托,同时要针对个体差异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评价,在评价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促进每个幼儿自身的发展,是对个体人的尊重和热爱。

幼儿园课程评价要尊重地区民族文化特征的差异,多角度进行评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幼儿园课程建设要园本化,同时要注意“幼小衔接”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深入理解和掌握幼儿园课程的涵义,因为幼儿园课程的涵义是我们探讨幼儿园课程特点的依据和出发点,对幼儿园课程内涵的不同阐述和理解,有可能会生发出不同的幼儿园课程的教学特点。但无论对幼儿园课程特点怎样阐述,幼儿园的教育都应该关注幼儿自身的发展,考虑“人”本身的需要。幼儿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人的发展的最大满足,幼儿园的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对人自身的利益和价值给予尊重,这无疑在告诉幼儿:你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人可以剥夺你生存的权利和发展的意愿。

篇11

教学在幼儿园课程中主要表现有教授课程和游戏。

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才能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突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真正发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作用,探索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找到游戏与课程的最佳结合点,达到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优化整合,更好地体现“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思想,以促使每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理念是教学发展的基础。当前,尽管有不少的幼儿园实行了双语制,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发展并不是十分顺利,首先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儿童之间的发展差异,比如说有的幼儿语言学习的天赋比较强,在学习语言知识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够较快地掌握这些知识;反之,有些幼儿的语言天赋弱,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也比较差,然而在课堂上教师很少注意到学生的这种差别,教学时,喜欢搞“一刀切”,一种教学方式针对班上所有的孩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班上孩子发展的不平衡,而且,有的孩子不喜欢教师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师也没有及时注意到,使这些幼儿最后对于语言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2.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语言学习是一项极为有趣的学习活动,语言表达的方式灵活多变,富有趣味性,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找到幼儿学习的特点,根据它们的喜好进行教学,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却并非如此,语言教学的魅力无法展现出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教学活动无非就是讲故事和看图说话等形式,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喜欢求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教学的发展。

二、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为幼儿提供真实丰富、自由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

语言的获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才逐渐拥有的,幼儿一开始并不具备语言的能力,但是他们却具有学习的能力,他们处在一个有声的世界中,父母也会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这样就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得一开始只会啼哭的幼儿,逐渐掌握了一些较为基本的语言。

因此,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想办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真实丰富、自由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尽可能地让孩子能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应当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同时,教师还应当培养孩子自由表达、大胆开口的意识。因为,在生活中语言的交流和运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如果他们不敢表达、不敢开口,教师即视为他们提供再好的语言运用环境也是徒劳的。

2.开展多样化的语言教学活动

幼儿个性活泼好动,热衷于身边的新鲜事物,对于任何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抱有热情,但是他们的热情往往只能持续三分钟就会被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不能十年如一日地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开展同样的教学活动,这样孩子的学习热情,很快就会被消耗光。

所以,教师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从幼儿的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入手,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活动方法,让幼儿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保持教学的新意。例如,在谈话活动中,教导幼儿如何学会倾听,教师就可以采用讲故事、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令他们掌握知识,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

3.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幼儿的年纪比较小,他们不像初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幼儿都比较依赖于教师,幼儿教师可以说是他们学习路上的指路明灯。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素质不高,必然会对幼儿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在教学时,必须要提升教的综合素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比如说幼儿教师定期参加一些教学培训,锻炼自己的能力,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幼儿园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交流,通过交流来表现自己,获取其他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进行幼儿语言教学时,要学会根据幼儿的学习特征进行教学,为孩子们创设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篇13

目前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课程内容选择权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幼儿园及其教师手上,这是一种历史进步的表现。然而,多元化和自主性选择并不等于随意性选择,衡量所选择的幼儿园课程是否适合,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地本园幼儿以及教师,而不是看它是否标新立异,是否与众不同。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是幼儿园课程选择的重要依据。

“从一定意义上说,全部教学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可见,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重点分析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选择依据方面的参考,以促进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当前课程内容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从有效教学视角审视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偏重认知取向 已有调查发现,20世纪8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侧重认知,非常注重幼儿学科知识的获得。与80年代相比,现行的幼儿园课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认知内容已不再占绝对优势。但是目前仍然有许多幼儿园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偏重认知取向,重视幼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忽视幼儿情感和能力的发展。例如,为了迎合幼儿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需求,幼儿园常常选择教幼儿学习计算、写字、英语、电脑等知识。这样做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为幼儿园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有效扩大生源,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本文不再赘述。

2 偏离真、善、美原则

美育一向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所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审美和美感教育就是其中的很大一块内容。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幼儿园课程中,审美教育,至少是故事审美教育很少受到重视,其中一个表现即是许多课程内容,特别是故事偏离真、善、美的原则,没有美感可言。

案例:故事《会滚的汽车》

一只大木桶在路上玩,它不停地滚啊滚。

小鸡、小鸭和小鹅看见了,大声叫:“会滚的汽车,停一停!请你送我回家,好吗?”

“好呀!”大木桶停了下来说:“请上车吧!”

小鸡、小鸭和小鹅爬进大木桶,快活地唱起了歌。它们的歌声被一只狐狸听见了。狐狸追上大木桶,假惺惺地说:“会滚的汽车,我的肚子好疼呀!请你送我去医院,好吗?”

大木桶同情地说:“请上车吧!”

狐狸眨眨小眼睛,一下子就爬进了大木桶的肚皮里。

大木桶滚到医院门口,停了下来。“医院到了,肚子疼的朋友快下车吧!”

狐狸抱着圆鼓鼓的大肚皮,慢吞吞地爬出了大木桶,眨眨小眼睛对大木桶说:“嘿嘿!你这个大傻瓜!刚才我肚子饿呀!这会儿,我的肚子里已经装了一只鸡、一只鸭,还有一只小肥鹅,一点儿也不疼了!”

说完,狐狸便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了。

大木桶一听,很生气。它用力一滚,便压住了狐狸的尾巴。狐狸痛得哇哇叫,张开了大嘴巴。

“噗!”小鸡跳了出来。“噗!”小鸭蹦了出来。紧接着,小鹅也伸出了它的长脖子。小鸡、小鸭一起抓住小鹅的长脖子,用力拉呀拉,小鹅也被拉出来了。

大木桶又用力一滚,把狐狸压扁了。

小鸡、小鸭、小鹅又爬进大木桶的肚皮里,快活地唱起了歌。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会滚的汽车》一开始是宣扬友情,宣扬互相帮助的精神,但自从狐狸上车以后,血淋淋的故事就开始了,先是狐狸吃掉了小动物,接着大木桶营救了被吃的小动物,然后又报复性地把狐狸压扁了,最后小动物们又开心地唱起了歌。从头看到尾,难道我们还能说这个故事是在宣扬友情,宣扬互相帮助吗?用这样的故事教育幼儿,幼儿还知道要保护狐狸这样的珍稀动物,还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吗?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在幼儿园课程中并不少见,内容要么是猛兽吃掉了小动物,小动物誓死报复;要么是动物损害了人类的利益,人类消灭了它们;要么是坏人做了坏事,最后下场悲惨,但人们都不同情他。这些“伪真”“伪善”“伪美”的教育内容,就是我们要教给幼儿的吗?这些偏离真、善、美的课程内容究竟会把幼儿园教育引向何方?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3 过于繁难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们都知道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不能一味拔苗助长,让幼儿学习过于繁难的内容。可是在教学实践中,超出幼儿接受能力的繁难内容在幼儿园课程文本中时有出现。例如,某省的幼儿园课程文本中出现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小抄写员》。该故事因为篇幅太长,在小学课本中只属于通读课文,可是却在幼儿园课程文本中出现,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此外,在幼儿园课程文本中还有一些所谓的中国传统故事,用语艰涩难懂。文言词汇众多,如目若朗星、捋髯等,远远超出幼儿当前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另外,许多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容易忽视本国、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例如,有调查发现,某区虽为民族自治区,但是其课程文本中涉及本区民族文化的故事只有1个,而整个课程文本中的外国故事数量几乎为本国故事的两倍。

二、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好的课程内容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朱家雄,2008)。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保证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选择课程内容,以提升教学有效性。

1 回归幼儿实际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见,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幼儿成长的生活世界。幼儿园课程只有面向幼儿,扎根于幼儿的现实生活,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为课程内容,幼儿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也才有可能真正有效。英国教育家怀海特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当课程为幼儿提供走向生活的可能时,幼儿的成长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自给自足”是指不需要在生活环境之外去寻找什么所谓的“最佳教学内容与培养

模式”了,因为生活经验本身就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养分。因此,课程内容应该回归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感知、体验,获得丰富的经验,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例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大庆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大庆拥有独特的石油文化、湿地风光、民俗风情、野生动植物、温泉疗养等资源,这些资源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完全可以成为课程内容。 2 追求真、善、美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求真、向善、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幼儿有自己的生活和文化,幼儿生活的接触面虽相对狭窄,但童年文化的内涵却并不贫乏。在幼儿的生活中,一首歌曲、一片树叶,都可能成为幼儿想象的起点,他们可以用朴素的线条、简单的色彩、简短的文字、单纯的旋律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儿童世界。正是因为幼儿有这种生活简单但想象丰富的特点,所以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因素融合在一起,使课程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又充满童趣,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同时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这就要求教师从幼儿的视角看世界,站在幼儿的立场思考问题,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为幼儿选择真、善、美的课程内容。

另外,在倡导生态保护、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老虎、狮子、狐狸都是坏的”“坏人不会有好下场,应该被打死”之类陈旧观念应该被摒弃。

3 课程内容与幼儿发展相适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其难易程度是否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分析课程内容时,不仅要分析内容的教育意义或文化价值,更要分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是否比其他内容更容易达成教育目标。在这一方面,英国著名教育家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内容内在教育价值鉴别标准可供我们参考。他提出,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并能对自己的选择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在学习情境中允许幼儿充当主动角色而不是被动角色,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幼儿探究各种观念,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使幼儿利用实物教具,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幼儿改写、重温及完善他们已经开始的尝试,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使幼儿学习应用与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与他人分享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及活动结果的机会,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