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放射医学与核医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esting and Analysis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in A Hospital
HUANG Weixu YANG Haoxian TAN Guangxiang
Guangdong Provi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enter for Occupational Diseases,Guangzhou 510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est results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level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in a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and put forward optimized suggestion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ethods Using "FD-3013B" intelligentγradiometer and "451P" radiation survey meter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nuclear medicine workplace,and Using "LB124" surface contamination meter to conduct detection of surface contamination. Results The radiation maximum of the department and the surroundings was 1.01μSv/h,the maximum of surface contamination was 2.14 Bq/cm2,the annually maximum effective dose among professional staff was 2.02mSv. Conclusion The site of the nuclearmedicine department is appropriate,and the layout is rational. The monitoring results for the radio protection and surface contamination in workplace accord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However,there are inadequac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staff and the public,protective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 Nuclear medicine;Radiological protection;Surface contamination
核医学是放射医学的一个分支,在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中起着重大作用。随着它的不断普及、发展,在应用的同时带来的危害也受到更多的关注。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状况既关系着周围的环境安全,也关系到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的身体健康[1]。本文中的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核医学科为新建放射工作场所,配备有PET/ CT、ECT等大型医用设备,开展诊断、治疗等核医学项目。核医学科病房位于医院医技楼首层,主要包括储源室、注射室、治疗室、PET /CT室等房间,其放射性有害因素主要是γ射线及β射线以及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水废气等。依据国家相关标准 [2-4],笔者对该院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状况进行了检测与分析。
1 仪器与方法
1.1 仪器
FD-3013B智能γ辐射仪、451P型加压电离室巡测仪、LB124型表面污染仪,所有使用的仪器均在检定有效期内。
1.2 检测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l34-2002)要求进行检测。由于是新建机房,为验证防护屏蔽效果,利用模拟最大日常工作状态用源进行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的外照射水平监测;在完成所有用源操作后再对检查室、注射室、给药室等容易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表面污染检测,以排除外照射的影响。外照射水平监测及表面污染检测每个检测点的测量面积为100cm2[5]。
2 检测结果
2.1 现场调查
2.1.1 核医学科用源 该核医学科所使用的放射源包括非密封放射源和密封放射源。源种类、用途、日最大操作量和年最大用量见表1。
2.1.2 核医学科布局 该核医学科按照清洁区到高放射区顺序设置;PET/CT检查室、ECT检查室、注射室、给药室、储源室、甲测室为控制区;候诊室、洗手间为监督区;办公室、资料室等房间为非限制区。放射性核素不操作时均存放在储源室的屏蔽容器内,核素操作时均在有铅砖屏蔽的通风橱内进行, 通风橱排气系统使用专用管道,排气口高度高于周围50m范围内建筑物屋顶3m。废液及患者排泄物均排入独立的专用下水道系统,经三级核素衰变池衰变达标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系统。
2.1.3 核医学科分类 依据该医院提供的日不同核素操作量,根据加权计算该核医学属于Ⅰ类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6]。
2.2 检测结果
核医学科及其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2;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检测结果见表3;人员分装放射源时工作位置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4。
3 讨论
该核医学科整体布局与工作流程相适应,患者、医护人员各自有独立通道, 具有独立下水道排放系统及衰变池,布局较为合理;该工作场所地板与墙壁接缝无缝隙,表面易清洗,使用通风柜并带有清洗及去污设备,满足国标Ⅰ类工作场所的装备结构要求[2]。该核医学科具有相关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安全保卫制度、废物处理制度、事故应急预案,并组建了以院领导为组长的放射防护小组,基本具备了控制潜在照射和事故照射的应急处理能力。但在检测过程中同时也发现科室工作人员为操作方便,把注射操作工作从注射室移至储源室,由于注射室和储源室防护设计时使用的铅当量并不相同,分别为8mm铅当量和2mm铅当量,导致现场放射防护检测时储源室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结果偏高。经现场调查后,已告知科室操作人员将注射车移回注射室使用,避免由于防护不足导致公众受到照射情况的发生。
该核医学科由于按国标要求使用了宜清洁的地面及台面,除32P敷贴室外,其他测量位置表面污染水平均在本底范围;32P敷贴室表面污染水平最大为6.28Bq/cm2,经检查为盛放敷贴物的托盘被污染又未及时更换所致。
由于该核医学科为新建科室,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开展时间较短,我们只能通过工作场所外照射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估算职业人员年剂量。根据现场检测结果,该核医学科周围环境剂量率最高点为1.01μSv/h,按照最长工作时间每年2000h计算出年剂量为2.02mSv,符合国家标准[1]的限值要求。
4 建议
进一步完善外照射防护措施。为防止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操作人员一定要注意使用防护用具,特别是为了防止眼睛受到伤害,应佩戴专用防护眼镜,并注意不要直接注视放射源。
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按照原设计方案,已服药或注射后的患者应在专用病房或专用候诊区等候,但检测现场发现很多患者由于注射后休息时间较长,到处随意走动,甚至进入清洁区休息,使规划设计的分区功能流于形式。建议加强管理,告知患者相关规定,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告示及标志,以切实达到防止交叉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戴富友,胡传朋,程晓军,等.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2009,18(3):303-304.
[2]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77.
[3] GBZ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4] GBZl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
篇2
一、设疑时机的选择和设定
在学生应疑而正疑处设疑,可一触即发,顺其自然,学生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在关键时刻,在重点所在处设疑,学生会有披荆斩棘、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欢乐。一般来说,起始课的设疑,旨在激情引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把握最佳提问的时机。教师要先提出问题,并迅速地扫视每个学生,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那样就会使学生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下刺激学生的探究欲,同时我们根据学生们的反应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问题是面向大家的,切忌先叫名字,后说问题。那样,其余的学生会心不在焉,懒于思考,为此,先让全体学生自学后,教师再选择合适的对象让其回答。
二、设疑的形式与方法
1.导入设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进学生情趣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在灵活多样的导入形式当中,导入设疑不失为一种高效方便的形式之一。
2.表层信息设疑
这需要在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初步阅读以前疑问,目的是让学生对语言材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所以,所设问题往往可以从语言材料中直接找到。如文章中明确提及的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顺序等。
3.理解性设疑
此时设疑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于语言材料中的一些单词、习语的理解,对于作者倾向、意图是否能正确推断和理解,对于文章的主旨是否能正确理解等。这些问题往往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的思路。
4.过渡设疑
这种方法通常在讲授新的语法知识前的复习阶段或课堂教学中的两种知识过渡处设疑。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与之相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有关联的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预示新课内容,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对比设疑
在复习阶段,可以把相似的知识进行对比,以解决复习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对比、设疑,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并促使他们学会“思考”,由此及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6.归纳设疑
在课堂中,有时一些知识和结构是分散呈现的,这是为了分散难点,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出于同样的目的,我们一般都会在结束一节课前对所讲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7.扩展设疑
主要指在适当的时候,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勇于探索,积极地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以课本的语言材料为依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并实现由“会学”到“爱学”的质的飞跃。
三、设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重点、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精华所在。而难点恰恰是学生道路上的“拦路虎”,此处学生往往思维滞后,听课较为吃力。因此,在这里设疑,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集中精力听讲,更能激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难点、重点作出探索思考、积极揣摩,把握其中心。这样学生既加深了理解,也强化了记忆。而且在提问和回答过程中,教师也及时地吸收了反馈信息,了解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以便师生之间形成信息的双向交流,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使课堂形成强烈的互动。
其次,有梯度地设疑。设计提问时,要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阶梯式提问是日常教学中最易普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人人有思考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显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也敢于积极参与,从而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智力得到锻炼和强化。另外,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同时,也要避免简单提问。
篇3
社会科学方法论并非解决的是一个单独的事物所要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是要揭示一种规律,甚至探测它的发展未来。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在的认识论、真理观,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逐步成为了我们现阶段学术研究的必备良药,也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探究艺术设计领域的作用
在艺术设计领域也同样如此,我从本科就一直从事平面设计专业的学习,侧重点不同,本科针对技能方面要求多些,而到研究生就将目光转向了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尤其在现阶段,我发现社会科学方法论恰恰可以帮助我很好的解决我探索本领域的一些困惑。
(一)看设计眼高手低。从本科到研究生,是一个由手到脑的转变过程,长时间进行理论的学习,在遇到上交作品的时候,却是只能阐述出自己的设计理念,而最终的成品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这就验证了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所强调的实践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
(二)艺术性、商业性失衡。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说,追求自我个性的表现力和社会当中的商业需求永远都是一个让人纠结的矛盾。有时候太过去张扬个性,却并不是大众所喜欢,每次根据社会需求来做设计,又感觉完全在束缚我们对于艺术美的追求,永远达不到更深的艺术境界。这可能就是我们社会科学方法论里所讲的矛盾认知。对我们来说,如何认清这对矛盾是最主要的,这可能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平衡二者的关系,而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追求统一,讲究关联,系统的思考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缺乏原则。艺术这个领域在社会中所制定的规则过于少和简单,这样一方面会给我们设计者广阔的施展空间,并不受太多束缚。但是另一方面却有着秩序混乱的场面,比如设计的作品其里面的元素基本都是抄袭别人的元素拿来东拼西凑,告知别人这是自己的作品。所以这中原则和对待艺术的责任感是该在自己最初做设计的意识中存在,是寻求这样的解决方法,讲究原则。
(四)评判标准模糊。对于一个艺术作品是好是坏,我在现阶段对其艺术价值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考究,没有很好的评判标准和底线设定。所以基本看所有作品都看表象,再深层面的东西我就会乱了方向,不知从哪里来寻求这个艺术作品带给人们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而在我们社会科学方法论根据哲学中总结要注重量的积累。没有量的经验积累,评判任何东西都不会是特别准确的,只有充足电,才会点亮屋子,将自己的观点陈述的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同时也才能够更好的认识事物规律,揭发规律本质,从而达到质的飞跃。
三、如何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更好的学习艺术设计
(一)重在实践过程的体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每一个事物都必须通过实践去认知,事实证明,我们设计者在设计作品的时候不能光去凭空想象,靠意识来主导事物的发展方向。而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用所吸取的理论养分尽情的灌溉整个实践过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社会科学方法论立足于实践,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探索具体领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学会系统整体的看待问题,不能孤立片面。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考虑问题要想清楚某个元素和其它元素具有什么关联,尤其在我们艺术设计领域,设计作品一定要注重把握整体感,色彩元素要和构图以及图形都要形成关联,才会让人看着舒服。并且不能只注重专业学习而忽略其它科学文化历史的学习,只有一点点沉淀所学的文化知识,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艺术设计,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富有生命力和价值。
(三)合理的认清矛盾,掌握它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把握设计作品的定位,需要我们妥善的处理矛盾,尽可能不把这对矛盾永久的对立起来看待,要适当的根据实际情况学会化解矛盾的对立性,将其两方面统一起来分析问题,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我们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作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大众需求,是否能够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来把握我们作品的定位和走向,去施展我们的个性,那才是好作品。一味的将自己陷入矛盾的困境,作品也将会跟着失去被人认可的价值。所以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矛盾的处理解决办法对我们看待艺术设计同样奏效。
(四)学会积累。自古以来,积累都是一种美德。我们学习艺术设计的设计者们很多情况下会走到一种极端,那就是只注重自己的专业,别的一概忽略,孰不知艺术作品的价值所体现的应该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意识形态和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传播等等,我们如果不去熟知这些领域的东西,设计出来的东西只是表面文章而已。甚至这些会影响到我们去客观评判一个艺术作品,连基本的背景知识都不熟悉,基本的理念和所表达的意思都没办法看懂,怎么去评判和学习。所以积累很重要,我们人的一生都应该学会积累,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人生的价值也会从中体现。
篇4
价值观是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决定的,只有形成了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时候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理论本来就来源于西方,所以从西方视域下看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并进行阐述。
一、西方哲学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自由
西方文明史上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黑暗的教会统治之后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进入了自我解放的时期,人们已经想要从思想上摆脱宗教社会对人们身体以及思想的束缚。所以在这一时期很多人文主义者开始研究人和自然,开始注重人的思想,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利益为基础,不断追求完美。人们开始反对天国、天父和天子之说,开始学会享受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同时反对占统治地位的科学思想体系。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们不再相信行而上学的推演方法,而是倾向与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事物,从而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自由和解放,人们崇尚自由,开始追求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享受,并且放任身体的,同时也使资产阶级走上堕落和腐朽。
(二)经验论的平等
随着历史潮流的不断发展,文艺复兴的热潮也已经褪去,这时候的西方近代哲学争论的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的内容就是知识是经过后天的经验获得还是应该经过人们的理性掌握。经验论崇尚的是平等,在当时,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来自于英国,典型代表为培根,他认为世界是具有多样性的,并且同时具有能动性,只有通过科学的观察以及实验的方法才能熟悉掌握,人们也可以因此掌握很多的自然知识,并且可以利用掌握的自然知识来征服世界。同时,也有哲学家认为人生下来是没有任何的思想的,也就是说思想是一块白板,但在在后天会与外界不断的接触,那么在与外界接触和学习的时间段就会在思想的白板上留下很多不可磨灭的痕迹。经验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崇尚思想的自由,并且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在后天的学习中会使人获得幸福。
(三)唯理论的公平
唯理论认为在自然界中是客观存在着各种事物和对象的,但是如果只是通过人的感情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自由人的理性才是可以把握住的,也就是只有通过人类的思考才能证明人物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从生下来就有理性,并且这种与生俱来的理性才是最可靠的。也就是说,世界上的所有观念在人类生下来就已经蕴藏在人类的脑海中了,但是只有经过后天的一些刺激才能显示出来,被人们所熟知。更有甚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存在的万事万物从人类生下来就会被人们所感知,甚至认为哪怕是经过后天的经验所得到的知识也是属于人类知觉的。理性是实现人类自由平等的基础,只有拥有理性的人才是自由的。
二、西方哲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人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与其接收教育的程度非常相关,但同时也是需要以人的本性为基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都应该从自己出发,但是人与人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例如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以及个体与自然。从西方哲学视域下,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自由、平等、公平和公正,从这一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和理论下的社会主义价值在字面上是一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来,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不能将其将简单的认为是一样的。在西方很多哲学家的思想中,常常把现实社会中的人给抽象化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一般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的,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没有考虑到人的个性差异和层次不同,所以最终导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和片面,在理解价值观上存在偏差,只是追求一些空洞的理论,表现出一种抽象的形式,出现了很多与社会现实不相符合的现象,并且容易受到别人价值观的影响。从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看,人和社会是不可分离的,不但生于社会,并且最终也会回归社会,人从本质上看是属于社会动物,如果脱离了社会那么人的价值就不知如何体现,也无从追求。最后,西方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阶级基础也是不一样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最重要的创造者,但是西方视域下却认为人类历史是少数人创造的。例如由英雄或者上帝而创造,而广大的人民大众都是被少数人统治的无价值人群。
三、结语
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西方视域下来看与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同,首先是出发点不同,一个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一个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另外分析的基础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群众一个是人类历史上的少数人。
参考文献:
篇5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防教育的相关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相契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连接。国防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了解到当前国际与国内的形势,更能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互相帮助的中国传统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防教育在目标、要求、原则、主客体、内容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相关性。
1.目标一致性。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还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只有适应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国防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但从根本上说是国家人才战略的培养,培养中国人民预备役军官和后备兵员,就是要培养保卫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其教育效益高于国防观念本身。同时,国防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发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发努力。通过亲身体验国防教育的军事训练实践,才能学习部队官兵坚定的政治立场、顽强的精神品格、正确的“三观”,学习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国防教育才能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上走到一起。
2.要求相近性。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因此,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特别重要。社会主x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提出了德才兼备的要求,而且第一位的永远是“德”。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坚持全面发展,而且要坚持“以德为先”,更要首先学会做人,做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自觉地、严格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防教育是培养国防意识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必须勇于承担这一神圣的职责,让军训不孤立,让国防教育落到实处。以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观念,培育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注重激发爱国情感,通过国防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要求对大学生在道德和精神层面加强教育引导,通过精神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原则相似性。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他们有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因此,学校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全方面呵护学生的成长,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总抓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创新,善于运用时下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便于学生参与的平台及乐于参与的渠道,稳步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从而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国防教育是高校向大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国防观念、国防思想、国防技能的教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应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开展国防教育的准则,又蕴涵国防教育的基本方法。所以,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手段等是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国防教育共同的原则。
4.主客体同一性。
篇6
在新课改条件下,情境创设已成为中专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记忆起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从而利用这些知识与经验去理解、消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加强情境创设典型性、真实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用生动鲜活的场景或案例,引领学生主动地走进学习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教与学双方达到和谐统一。
一、创设感情化情景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其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展现、情绪的感染,去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捍卫真理时,才谈得上转变为学生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态度谦和,精神饱满,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温和的口吻、可亲的笑脸、满腔的热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情境。学生只有意识到被尊重,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关爱和期望,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进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仅要认真听取,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个人独特认识和见解的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即便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学生已经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想一想或听一听别人的意见。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成功的快乐,以达到激励享受创新意识。成功教学实践表明,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等观点。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无不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好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学生乐于关心的或者是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联系生活,把获得知识的过程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生活”走向课堂,让政治学科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发现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社会生活情景开展教学。如在上经济常识“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内容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由学生分别扮演商家、消费者、消费者保护协会、相关行政部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通过他们之间的一系列对话,再现“商家侵权一消费者维权”生活场景,这就增强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种形式使原本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很受学生欢迎。
三、创设新奇化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比较沉闷的学科,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求知猎奇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在新奇教学情境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时事新素材、新观点,直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奇教学情境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把沉闷的政治知识“新奇化”,并依据其情节,通过精巧的设计,把一个十分沉闷抽象的政治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政治时事或情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运用实物演示、动画、图片、影视资料、歌曲及其它电教手段配合教师的讲解等,都能够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直观情境,变呆板为生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创设问题化情景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能否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情境,这将决定着能否让学生围绕着教学情境进行思考,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行动的落实。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学习需要来创设问题情境,层层深入,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篇7
1.1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提升客观要求
从北京奥运的5个“福娃”吉祥物的设计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形象设计案例,从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到以红河水作为辐射、遍布广西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乡土文化风情,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他们不光是文献史料学者、历史文人的专利,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提高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设计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广西日益腾飞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艺术设计类学生优势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课相对较差,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更为恼人的是,学生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设计基础知识,闻所未闻,对设计制图工具更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学生对于设计的构成思维训练,标志设计元素提炼,图案设计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大多拘泥于教材,图片的小修小改,设计思维受到束缚。花山文化以申请世界遗产的花山岩壁画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领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壮族的风土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说等,为地处周边的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地户外写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对于学生汲取艺术营养,提高审美修养、艺术思维、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大有裨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会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各种在周边文化风景区参观、学习交流,学生们都会有相机和速写的形式提取创作素材。
1.2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必须加强
地方高校就业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在23万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12个民族(另有分属于28个民族的人在广西工作落户),除汉族外,有壮、瑶、苗、侗、伍佬、毛难、回、京、彝、水和讫佬等n个少数民族。[2]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广西总人口数中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占37.94%,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国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学生,久居学校的高墙校舍之内,对地方俚语,民族语言更是一窍不通,平时对接触地方文化以书刊报纸居多,机会十分有限。他们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时尚的都市文化。艺术来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
。尹定邦在其《设计概论》中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责之一是必须要做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求我们学生在大学生活的4年要尽可能的学习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业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对于适合高校周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人才需市场调研和定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区域更要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就业形式的合格设计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不少教师是少数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更容易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现代设计手法,提炼设计素材,在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图案设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课业中加以运用,部分具有民族风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奖。
2花山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方法
2.1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上下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小到传统的地方建筑的色彩搭配。华夏56个民族中作为主流的汉族文化与以花山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文明是主流,民族大融合、战乱迁徙、商业贸易往来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原文明在全国各地得以传承,地方的特色文化也得以保留,“天人合一”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中历代哲人,诗人,画家,艺人所遵循美学原则和向往的境界。对于大部分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偏爱文学的几乎很少,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一知半解,对于传统的文化学习也是浅尝辄止。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从科研向实践技能型高校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扎实的技能,一定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但空前高涨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于提高设计文化内涵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建筑史等不容易立竿见影的课程很难重视起来。老师不重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但笔者认为,从培养设计师的长远出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很有必要。进而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用文化在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来总结方式方法,提高审美修养和设计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多媒体视听教学法讲解与艺术关联(书法,建筑礼制等)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授吉祥图案,色彩,动物植物的传统文化来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创作。三是在设计说明和设计方案的内涵上抓深度,让学生探寻传统文化渊源之后在设计。四是抓好专业考察课,不能流于形式。五是重视田野调查,探寻文化和设计作品的结合点。六是传统文化可进行专题来实施,毕业设计创作要体现文化气息。2.2其次要熟知花山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 日本和韩国的工业产品设计一直引领亚洲,日本的丰田汽车,韩国的起亚汽车等都是完全的民族自主品牌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享誉世界的典范。而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的照抄后改装别国设计,只能沦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件加工基地。中国的红旗汽车也历经震荡和起伏,现在部分核心部件依然依靠外国技术作为支撑。在设计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特色鲜明而又不失时尚潮流的产品更能被人接受。因此,设计的民族性特色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花山文化要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现完美融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知花山文化,不能之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只有在恰当使用现代设计的方法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3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
现代设计教育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正是衡量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如何使得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就业的技能,又能具备较为扎实的科研能力,是摆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能否成为设计师而不是当下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以技术操作为核心的“设计蓝领”。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在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权衡的问题;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文化内涵的问题。作为设计教育的
授者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分组进行团队设计方案和文化创思,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教师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设计说明,让学生草图及方案表述。三是让学生互相探讨,老师给予总结。2)以社会项目来完成教学。社会项目中必然为人服务,蕴含丰富的文化设计内容。从文化融合到具体设计,在到实际的横向社会课题项目实施是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客观实在的项目的具体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和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花山文化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课业的融合点是应是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多样化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设计课,可以花山文化中的巫术文化来隐喻和讽刺“表现反对迷信海报设计”,要求学生选用“花山岩画”中的图案,来进行创意。要求学生开拓思路,教师要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完成设计招贴制作。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要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对当地文化的吸收与诠释是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本文论述希望能对设计者重视传统文化渊源的对设计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蒙云龙.论壮族文化的外显、内涵及其价值—以花山壁画为视角[j].传承,2013(7).
[2] 王春林,底书贵.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发展[j].人口研究,1983(3).
篇8
1、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分为放射学(包括X线、CT、磁共振和介入放射学)、超声医学及核医学三部分。
2、外科学: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性学科,包括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等几个模块,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上述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括对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不同的模块又细分为很多研究方向。
3、放射医学:“放射医学”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本学科是研究电离辐射对机体的生物效应及其防护的边缘交叉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避免久站、久坐固定,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长期站立、坐位、蹲位的人容易得痔,因为长期处于上述会影响盆腔血液循环,造成肛周静脉瘀血、扩张而形成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提肛运动等都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调和人体气血,同时促进胃肠蠕动,改善盆腔充血,有效避免了静脉血液瘀积于肛肠部,防止血管发生曲张和大便秘结,从而避免痔疮的发生。
防止大便秘结,保持大便通畅:便干易损伤造成肿胀和裂伤。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最好有1次/日正常排便的习惯,不要刻意的去控制大便,如有便意应该马上入厕排出,不可暴力强行排便,纠正久蹲习惯,禁止入厕时看书、看报。合理调配饮食纠正便秘改善胃肠功能,是预防痔疮产生、减轻痔疮症状、减少痔疮复发的重要因素。饮食方面应多食蔬菜、新鲜水果、豆制品为主,这些食品均可增加胃肠蠕动,润肠通便,及时排出肠道的有害物质和致癌物质。如芹菜、萝卜、蕃茄、菠菜、韭菜以及苹果、杏、西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同时痔疮患者应当禁止或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喜饮酒吃辣椒,可使直肠的血管充血扩张,粪便内所含水分也因血管的充血被吸收,使大便秘结,排便困难;另外,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作用可使静脉僵硬,弹性减退,扩张瘀血而导致痔的发生。另外,还要注意多饮水,使肠腔内保持足够的使大便软化的水分,从而保持大便通畅。
保持周围清洁:、直肠、结肠均为贮存和排泄粪便的地方,粪便含有细菌,便后擦拭不净,周围易受细菌的污染,诱发周围汗腺、皮脂腺感染,而生疮疖。女性阴道与距离较近,阴道分泌物可刺激皮肤,诱发痔疮。患者应经常保持周围的清洁卫生,便后或夜晚临睡觉前清洗部位或坐浴,洗净皮肤皱褶内的污物,勤换内裤,最好穿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内裤,有条件可用消毒药棉清洗,避免刺激会阴和引起炎症,切实做到预防痔疮的作用。
注意孕期保健:妊娠期间,由于女性体内的孕激素、松弛素大大增加,可使骨盆血管、直肠血管扩张而产生痔。孕妇活动量减少,胃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腔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吸收,致使粪便干燥,排便困难;同时怀孕时胎儿逐渐增大,使腹压增高,下腔静脉受压加重,尤其在胎位不正时,压迫更为明显,使直肠下端、肛管的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痔静脉丛扩张,又可加重痔的发作。发生痔疮应以高纤维素食物,温水坐浴及软膏栓剂治疗为主。
科学合理治疗痔疮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占位性疾病患者病例56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0.6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病程9.3个月。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隐痛等症状。
1.2 方法 56例患者全部静脉注入99mTc-RBC,然后采集肝部前位影像,经过一段时间(30min~2h)后,使之与肝部血液充分混和,再次采集延迟SPECT平面显像。如若根据临床变现怀疑巨大肝血管瘤,可调整延迟时间采集平面显像。同时,56例患者均进行病理学、B超、CT检查。
1.3观察指标 经SPECT检查的肝血管瘤患者,观察其肝血池显像情况,将其分为不充盈、少量充盈、明显充盈、过度充盈四个等级进行评判。按肿瘤大小分为小血管瘤(15cm)。
2 结果
典型显像为肝脏病变区域灌流速度缓慢,放射性呈均匀分布状态,肝血池显像过度充盈,是海绵状血管瘤的基本特征;就诊的肝占位性疾病患者,其中39例诊断为巨大肝血管瘤;与进行的病理检查结果一直,符合率达100%,与B超检查符合率为69%,与CT检查的符合率为83%。
3讨论
肝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属于一种常见的肝内占位性良性肿瘤,可分为海绵状肝血管瘤、硬化性肝血管瘤、血管内皮肝细胞瘤、肝毛细血管瘤四种病理类型,一般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普遍[3]。肝血管瘤的发病因素比较复杂,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理论,主要学说有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青春期雌性激素、孕期激素、口服避孕药等女性激素也可致病;肝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坏死的肝组织因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空泡,使肝脏局部区域性血液循环停滞,从而形成海绵状血管瘤。巨大的肝血管瘤直径可达10~15cm,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腹部包块、肝血管出血等胃肠道症状等[4]。
目前,对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有B超、CT断层扫面、MRI检查等,由于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B超、CT、MRI检查又都缺乏典型、具有特征的影像,诊断准确性有限。放射性核素显像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红细胞,由于肝脏血液十分丰富,此时进行血池扫描,即可使肝脏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肝血流-血池显像(SPECT)技术尤其适用于鉴别血管性疾病,有利于了解肿瘤的供血状况,及时反映病变部位的生理功能,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有高度的特异性,且有极佳的敏感性,是诊断肝血管瘤最佳有效的方法[5]。
综上所述,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对巨大肝血管瘤的鉴别与诊断有着积极的意义,其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已然使之成为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穗生,邓群力,陈旭.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巨大肝血管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现在肿瘤医学,2008,16(5):779~780.
[2]韩建国,荆丽艳,梁如苏等.放射性核素显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9,21(1):75.
篇11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35-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趋向于多元化倾向。与此同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1]当代大学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导致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薄弱、价值取向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人际关系疏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格格不入。[2]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为了能够准确地了解把握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现状,组织了一部分大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针对反馈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的设计,并将该问卷调查表进行发放,发放对象是大学本科文理不同年级大学生500人。本次总共发放问卷调查500份,最终收回的问卷调查485份,其中有480份为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达到96%;男生225人,占总人数的45%,女生275人,占总人数的55%;文科学生280人,占总人数的56%,理科学生220人,占总人数的44%;党员6人,占总人数的1.2%。
通过回收的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得到了了比较清晰而直观的认识,调查结果如下。
非常了解的学生达到45.41%,一般了解的学生达到47.90%,概念的模糊达到6.39%,不知道的占0.30%。
社会变革与腐朽现象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占70%,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57.5%,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影响和作用占58.5%等。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
1.传承创新研究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培育和弘P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研究方法优化配置,要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优化配置,合理安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关的课程,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3.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激发校园文化的认知导向、心理调节、人格塑造功能。创造一个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发挥大学校训、校史、大学精神的育人作用,推动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大力推动校园文化活动推陈出新,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要求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策划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滋养。如开展校园文化图文展系列活动,包括校徽、雕塑、校园文物等的图文讲解,充分发挥其凝聚人、熏陶人的独特作用。
4.认定本职学好本领,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路径
1.学会发声广为宣传,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通过报告会、分享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等传统载体和形式,动脑筋、花心思,让陈坛装新酒,散发出迷人的芳香。要以典型引领推进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2.拓宽视野实际践行,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最重要特性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德育与实践生产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6]实践是大学生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也是大学生检验能力、磨炼意志、端正作风、克服享乐思想和惰性的唯一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及其现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知行合一”。
3.发挥合力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理论认同的深化,是行为认同的基础。要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发挥文化育人和典型感化作用,不断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共鸣。要构建社会、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模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积极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学校要与家长就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情况进行有效沟通,科学制定教育对策,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情感上促进大学生不断感知认同核心价值观。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篇12
二、微课程介绍
(一)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的微型课程体系,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长在8分钟以内的课程,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面向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微课程的优势
1.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乐学习, 让学生在新的授课形式下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以兴趣为前提的学习,学生更能完全投入,使学习达到一个新的制高点。它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可以成为学生认知世界,获取情感智慧、生命智慧的一个新支点。它还可以推动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
2.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对学生而言,一是会加强课前预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设计精要的微视频和预习案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成就感。二是会加强课堂参与,开阔认知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
3.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三、开展微课教学所具备的条件
目前,在校中职生都是95后,手机、电脑、iPad等数码产品在他们中间非常普及,达到了人手一机。这是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另外,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且收费低廉。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将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将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面。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班级QQ群或相关的信息平台, 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
四、微课程建设
(一)知识萃取
微课程选题要小,内容要精,围绕日常教学或学习中典型、有代表性或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用传统方式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理解掌握的,不宜作为微课程选题。此外,起一个别出心裁的名称,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单一,只为讲解清楚一个知识点。教学指向明确,包括资源设计指向、教学活动指向等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一知识点而展开。
2.确定授课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表现方式也不一样,如按照课堂进程的不同可以分为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联系巩固类、总结拓展类等。
3.撰写脚本。脚本要求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这样可以适合各种观看人群,交互性强,情节波折。在开始点、过渡点、关键点处设置悬念,让观看的人具有比较持久的兴趣,在不知不觉融入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之中。
(三)微课视频的制作
微课的制作方法很多, 用得最多还是利用录屏软件, 录制PPT讲解过程。步骤如下:(1)设计完成微课的PPT课件;(2)安装录屏软件,录屏专家或录屏软件;(3)播放讲解PPT,同时录制;(4)利用Camtasia Studio等编辑视频;(5)导出微课视频。
五、微课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一)微课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非常简单实用,可解决教师身边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人人都爱做。微课制作,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并在不断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师成长。
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便于相同地域、相同学段、相同教学环境的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建立QQ群,结合使用微课的交流形式,易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微课适合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微课是教学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的最好的形式之一,合理使用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师知识管理,既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也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录制的微课可以课前展示,也可提供给学生课后学习,进而减少教师课后辅导学生的工作量。
(二)微课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篇13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and Method of Setting up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of Life Science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hu Jun et al.
(The Cent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of university,life science courses have been the core cour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eaching meaning,the 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s,conten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life scienc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which was expected to provides educational reference for this kind of course carried out in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General education;Life science;Teaching reform
早在20世纪,日本学者伊东光就预言:“生命科学会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创造性的突破,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如今,这个预言在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下成为现实,生命科学代表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新世纪以来,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未来的生活与生命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知识。因此,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纷纷开设了生物类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全校必修课[1]。在国内,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对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生命科学类课程,而且随着通识教育重要性逐渐受到国内高校认可,部分高校已将此类课程列为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课。
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课程内容丰富,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于一体,是一门以拓展知识层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肯定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和师资,致力于培养掌握医药类专业深厚基础、具备相关的实践和临床经验、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医药类专业人才。对这些学生开设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不仅仅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而且对他们进一步理解社会问题和现象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智力保证,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素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开设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是一种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本质是对本科生进行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不同经典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沟通,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做出正确、恰当的判断。换言之,通识教育是针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是整个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对人文传统和自由的继承[2]。高等教育的宗旨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培养一个宽基础、宽口径、高情商、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为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开设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人类自我的认识高度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人类第一次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自我,对于由“A、T、C、G”4个字母组成的无字天书的海量信息的理解,对人类基因组中冗余序列的功能的判断等等问题的思考和甄别,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对人类自我的认识高度,进一步拓展了人类在认识自我上的思维空间。
1.2 有利于提升对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的理解和尊重 作为医药类高校,提高学生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专业思想,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1.3 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生命现象的本质探索 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如粮食短缺、疾病危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和大量物种灭绝等问题,而解决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深度理解和对其本质的把握都需要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生命科学知识和基础[3]。开设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将一些最新的生命科学理论和进展引入课堂,使学生了解本世纪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以便在专业学习中发现学科之间的交叉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面,既是完善自我知识结构,认识自然科学核心内容的需要,也是培养既了解生命科学又具备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 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这类通识教育课程的重点不在于具体传授了多少专业知识观点和内容,而是要传授给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因此,要想吸引学生选修此课程,就必须从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2个方面下功夫,力求内容新颖,方法得当,通俗易懂,在授课时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深入浅出,从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入手去介绍以上所述内容中的最新成果和进展,这样学生才更易于接受和理解[4]。
根据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情况和知识基础,把学生分为医药类、文史类两大类别,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医药类学生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重点讲述生命科学的一些新成就和新进展,以及生命科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生态系统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基因治疗、动物克隆、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与仿生学、生物技术与人类未来等,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初步能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同时争取对学生跨学科创新思维起到一定的科学启迪作用,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生物学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对于文史类学生,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安排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生物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如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营养与健康、社会生物学与繁殖对策、人类遗传学与优生、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命伦理及社会决策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认识人类自身;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增强社会公民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3 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及考核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第一,课堂教学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更易于学生认识、理解和接受;第二,在教学中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学生被动接收知识改变为启发式教学风格,以学生主动整理归纳、主动学习为特点,重视对小组讨论的及时总结和点评,如目前关于转基因问题的讨论等;第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的自主性探究,例如,安徽中医药大学特意规定至少要保证在整个学时的15%的时间给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课时,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主动搜集、整理资料,自主探究掌握知识,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对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轮廓,为进一步听讲学习打下了基础;第四,考虑到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课堂讲授快结束时,可以安排学生参观校园的药用植物标本馆,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资源,组织学生到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校办制药企业、合肥当地的食品加工企业、生物技术研发企业参观一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使学生对涉及的生产过程有个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5]。
课程考核方面,要改变“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方式,考核时机灵活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应采取多种考核方式以检测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尽可能采取开卷考试、写小论文、生活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综合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每次上课都要有相应的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及全班同学参与的课堂讨论,这样可以根据同学的表现,及时给予平时成绩来提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也给平时积极上课,参与讨论的同学获得较好的成绩提供了公平和可能[6]。总之,课程考核系统要贴近学生,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最终达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哈里・李维斯.21世纪的挑战:大学的使命、通识教育与师资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7,3A(5):1-7.
[2]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6):1-7.
[3]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86-99.
[4]张建斌,马凯,李利军,等.非生物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