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对温室效应的看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温室效应的看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温室效应的看法

篇1

太阳还在继续发光,只是已经不热

哈比布尔洛・阿布杜萨马托夫认为,不管是全球变暖,还是即将到来的全球变冷,太阳都是元凶。他发现,太阳在整个20世纪是越来越亮,于是在100年间地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正是这一数据成为全球变暖理论的依据,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太阳就已不再烤得那么凶了。

阿布杜萨马托夫还说,人们感觉不到这些,那是因为他们还在继续享受太阳积攒下来的余热。只是储备也总有告罄的一天。再过上一些年,温度自然就会下降。首先是海洋在积攒温度,正是由它来决定地球的温度。可据海洋学家说,自从2003年起,海洋上面几层的水温已经开始冷却。

阿布杜萨马托夫在国际天文协会的科学讨论会上和俄罗斯科学院地磁学研究所都谈到这一理论,没听到不同的意见。

温室效应是杜撰出来的东西

那温室效应呢?有人像是认为它才是全球变暖的元凶。这位来自圣彼得堡的天文学家断言:人在这方面是无过的,大自然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温室效应!

在阿布杜萨马托夫看来,每个住别墅的人都应该对这种效应的情况了解一二。温室的玻璃是让太阳光照进来,而不让红外线和来自地球内部的二氧化碳气回去,这样一来温室里的温度就上去了。可大气层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玻璃”,普尔科夫天文台的科学家证明了这一点。二氧化碳气无所事事地在各空气层中游荡,根本就没想过要在太空中集聚。阿布杜萨马托夫引用了极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那些研究人员在南极洲的“东方站”附近和格陵兰岛钻进4000米的冰层,取出了几十万年前的岩样。两处的检测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气的数量过去也有大的时候,而且地球上的温度也在有规律地变化,可二氧化碳气的积累并不发生在变暖之前,而是变暖的结果。天文学家因此得出结论:气候变暖跟温室效应根本就不搭界。

科学界对阿布杜萨马托夫的这一结论表示难以接受,因为世界上有168个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上签了字,表示要同温室效应作斗争,减少有害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量,为此曾花去好几千亿美元,几十个科学家还正在通过论文答辩。

地球从2012年开始变冷

阿布杜萨马托夫断定,太阳光热或不热,完全遵循精确的活动周期,有11年活动周期和世纪活动周期,不久就会变冷。太阳微光世纪周期将始于2012年,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下降,2050年达到最低值,平均将比现在下降1.2~1.3摄氏度。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所谓全球变暖,一个世纪也只上升0.6摄氏度。阿布杜萨马托夫还举了1645~1715年的寒冷期为例,认为到新冰期人类又该受冻。

篇2

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地理教材,全书四册,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可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字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同时还可通过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和挂图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环境教育。如:《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七节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变暖。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结合国情教育和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单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某一环境案例中的具体角色,课前先让他们收集与自己角色有关的资料,然后在扮演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角色立场当众阐述观点。例如:在谈到三峡工程建设时,学生分别扮演各方角色,如: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工程师、政府官员、工程建设地居民等。召开意见听取会,让他们阐述对该工程的看法;政府官员的角色阐述该工程建设的目的;经济学家的角色阐述该工程的收益情况;环境学家的角色阐述这项工程将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如工程对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工程对诸如森林砍伐、耕地侵占等自然环境破坏的后果,工程建设后会产生什么新的环境问题等,并提出避免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当地居民的角色阐述工程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在各方发表了意见以后,作为政府官员的角色再提出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最后,教师以仲裁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兴建三峡工程的环境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允许让学生继续以自己的角色立场提出异议,由教师回答。总结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取和接受不同领域人士的看法,使他们对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介绍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成功的经验及他们的中学生在环保方面的努力,这对他们环保意识的培养有一潜在作用;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法制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中学生宣传环境法,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动法律的问题,认识自身在环保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对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区暴雨多发;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加大,其中人为原因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为扩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篇3

在南半球迎来酷热盛夏、遭遇酷暑天气之时,北半球各国则经历了暴雪、狂风、霜冻等严寒考验,地球仿佛上演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精彩好戏。2012年冬半球及2013年初,寒冷成为了北半球的代名词,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遭遇到了极为寒冷的天气,中国经历了史上最冷的春节,气温更是连连走低;日本也出现了强降雪天气;欧洲也不例外,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雪天气。

乌克兰2012年12月遭到寒流袭击,多地积雪达半米,气温降至零下23℃。2012年12月,俄罗斯大部分地区遭遇异常严寒天气,首都莫斯科气温降至零下18℃,为入冬以来最低。2012年12月9日,瑞士发生雪崩,导致11人死亡。2012年12月9日,捷克局部地区达到零下26℃的低温,共有7人死于严寒。另外,欧洲南部也受到影响,出现大规模降雪。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和波黑等国家共有6人因恶劣的天气情况而死。欧洲多个飞机场受到暴风雪的显著影响。德国法兰克福机场2012年12月8日、9日两天之内被迫取消超过370架次的航班,其中一部分已经在12月10日恢复。2012年12月12日。英国部分地区温度甚至降至零下10℃,一度造成交通困扰。据了解,英国的冰雪天气造成了大约200架航班取消,主要道路出现严重交通阻塞,霜冻和大雾还导致列车晚点。12月12日,伦敦希思罗机场有189架航班取消,导致成千上万名旅客滞留,这些旅客不得不排5个小时的队重新订票。同时,英国利兹一布拉德福德机场和布里斯托尔机场同样陷入混乱。

【考点链接】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在不断思考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带来的各种灾害频繁发生,谁应为此负有责任?目前,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主流看法是,全球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无不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过量的碳排放所致,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息息相关。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从概率论上来说,如果某一地区或地点的天气在多年平均条件下呈正态分布,那么在平均状态下的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最大,极大与极小状态下的天气现象不易出现。就温度这个气候变量来讲,就是说偏冷和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较小,极冷或极热的天气出现的可能性就更小。但现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的平均值增加,这时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并且原来很少出现的极热天气现在也可能频繁出现了,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将变得频繁。

从气象学原理上来说,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会使水面的蒸发加大、加快。这样不仅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总量增加了,而且水循环的速率也加快了。由于大气中的水分增多了,这将使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生,雨、雪等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可能增加,个别地区龙卷风、强雷暴、狂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另外,由于水分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

1.全球变暖及其原因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释放能量,这种释放能量的方式就是辐射。一般而言,高温物体向外发出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出长波辐射。例如,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发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温度约为288K,地球表面发出的辐射为长波辐射。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仅少量的长波辐射不能被大气所吸收,跑到宇宙空间中去。这样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又很少使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散失而使地表增温,于是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把“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体成分”称为温室气体。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臭氧(O3)和氟氯烃化合物(CF-Cn)、水汽(H2O)等。其中,二氧化碳(CO2)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由于温室效应的作用,大气温度会升高,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进而地面长波辐射也会增强。最终,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和地球散失的长波辐射的热量会达到平衡,形成地球上的平衡温度,即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前倍受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实质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其实,大气中本来存在着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等多种温室气体,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本来就存在的。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适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23℃。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38℃。有了温室效应,地球表面才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又适宜的温度,生物的生存与繁荣才会成为可能。这些温室气体成分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对地气系统的辐射能收支平衡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温室气体成分浓度的变化必然会对地气系统造成明显扰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广泛地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以及动植物的分布,尤其是大量使用化石、矿物燃料等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使得原来大气中存在的温室气体含量大量增加了,也使大气中增加了一些原来没有的、具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如氟氯烃化合物(CFCn)等。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气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表必将增温。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某些脆弱性物种灭绝风险增加,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产生施肥效应。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明显增加。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我们应更加关注不利影响。

(1)对植被的影响: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可能发生变化,我国植被带北移,我国亚热带北界由秦岭一淮河一带移到黄河以北,北方落叶林面积缩小。总体上弊大于利。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有限,气候变暖致使生态系统的建群种、优势种及其他物种相应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受到严重威胁的生态系统有珊瑚礁、红树林、热带雨林、北方草原湿地及天然草地、高山。另外,由于海平面升高发生海水倒灌,使海岸受到侵蚀,进而影响海岸及海岸生态系统。

(3)对冰川和湖泊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推算,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km2左右。青海湖1957―1968年间面积缩小了264km2,湖面下降了11m。西北各大湖泊除了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死亡。

(4)对水资源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加大海陆热力差异,使夏季风可以深入内陆,降水有可能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南方洪涝灾害增加,北方旱灾更加明显。西北地区高山的冰川因全球气候变暖融化量过多而影响该地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另外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和湖泊萎缩降低了其作为“水塔”的功能,对中国的影响将是非常深刻的。

(5)对农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中国温度带北移,其直接作用对作物生长有利,但其间接作用(如病虫害增加)却对作物生长有害,更重要的是未来降水的不确定性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风蚀、干旱加强,台风频率加大,再加上海平面上升淹没大量耕地等方面的影响,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总体上因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减少5%~10%左右。

(6)对社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后果对我国的社会影响也是很深刻的。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如干旱、洪涝、沙尘暴、森林火灾等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和经济,进而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指出,海平面上升将会影响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实施和效益的发挥。此外,夏季的热浪使与高温有关的疾病的死亡率上升;升温导致一些热带、亚热带的疾病如血吸虫病向北传播;暖冬造成大量病毒、蚊、蝇、老鼠存活,使流感盛行。

(7)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各经济部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加筑堤成本,因为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集中在低海拔的东部经济带和沿海地区。

4.温室效应的对策

随着温室效应增强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加深,人们对温室效应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方案,对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减排目标。一些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直接针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变化政策。针对温室效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颁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

(2)实施征收碳税等多种税收政策。

(3)使用可再生能源。

(4)禁用氟氯烃化合物。

(5)实施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6)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7)对汽车的排气标准进行限制。

(8)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作为新的干净能源,即利用植物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已有的高污染性能源。温室效应增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际间应该共同承担起责任,加强交流与合作;各国应该重视温室效应,普及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使其深入人心,并依据各自国情采取措施。由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历史上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发达国家应该率先依据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在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个人的角度讲,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温室效应增强的后果,每个人都有责任做出行动来挽救自然环境。因为,自然不是某个个体或某个物种的,而是所有物种共有的;应对气候变化,也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个体有责任也有能力采取措施。如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节约用电、植树种草等小小举动,累积起来就会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新习题】

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

( )

①太阳辐射的变化②海陆分布的变化③地形的变化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读图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图中A处为温暖期

B.图中C处为温暖期

C.图中B处为寒冷期

D.图中D处表示未来两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温暖期

3.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对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下列解释最不可信的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B.极端天气频繁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C.大气环流异常是极端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

D.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既有全球气候自然变化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4.低碳生活方式健康自然,成本低。下列做法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符的是

( )

A.提倡少吃多餐

B.购买化纤类衣物

C.电脑不用时应让其待机

D.修建绿道,提倡骑自行车出行

2010共道未来大会于2010年9月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在大会上作了“中国的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发言。他指出:“降低温室气体叫低碳,降低污染叫绿色。”结合材料,回答5~6题。

5.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6.下列措施中,能体现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主要内涵的是

( )

①大力发展节能技术②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

③加快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④敦促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⑤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能源自给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7.全球温度上升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关系密切。2009年联合国日的口号是“用爱温暖世界,而非二氧化碳”。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能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图2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粮食产量(靠雨水生产)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2,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全球升温3。C对靠雨水生产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9.据图2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

A.澳大利亚

B.北非

C.西亚

D.中亚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图3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据图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11.下列关于该历史时期与现代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12.图4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双选)

(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不稳定

13.为遏制气候变暖,必须(双选)

( )

A.压缩经济发展规模

B.提高矿物燃料的利用效率

C.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D.将温室气体全部回收利用

14.图5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图”。下列选项与图5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cm~50cm。图6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双选)

(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使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1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17.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

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18.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图7为“挪威雪线高度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中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期间,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 )

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

D.1910―1950年

20.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

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

C.热带范围扩大

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北京日报》2009年11月22日消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据此,回答21-22题。

21.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

A.冰川融化

B.全球气候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22.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

A.禁止使用矿物燃料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图8)

材料二根据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这一航道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的原因。

(3)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2009年7月6日消息:近30年来,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冰川退缩的速度是过去300年的10倍,自1966年以来,黄河源区的冰川退缩比例最大达77%。冰川的融化为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证据。

材料二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图9)

材料三 2003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3)图9所示国家中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_________,请你谈谈该国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采取的措施。

(4)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上述材料可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B 4.D 5.C 6.A 7.B 8.B 9.C10.B 11.C 12.CD13.BC 14.D 15.AB 16.BC

17.B 18.D 19.D 20.D 21.D 22.C

23.(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现象;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

(2)西北航道是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最短海上运输航线,经济价值非常高。

(3)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植树造林(树木能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③加强技术研究,如培育耐旱新品种、应用和推广工业节能技术;④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加强环保工作的实施;⑤加强工程建设和防御机制建设以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损失。

24.(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地冰川融化沿海低地被淹没

篇4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以二氧化碳为例,在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前的19世纪初,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270ppm,而到了1988年以上升到350ppm。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其次森林毁坏使得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同样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如甲烷、氯氟烃(氟里昂)、氧化氮等也不同程度得增加着。

尽管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显而易见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对气候带、降水量以及海平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人类居住地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必须给以应有的重视。认为这种影响从长远来看是无关紧要的看法是不负责任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身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是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

篇5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环境科学系副教授杰姆斯・兰德森认为,这种反射阳光的结果就是让地球降温,而降温的结果便取消了温室气体的影响。以平均影响而言,林火的效应更近于中立,但在北半球还会稍稍出现较冷的温度。

兰德森等人研究了阿拉斯加中部多纳利平原森林大火的结果。这个地区于1999年发生森林大火,烧毁了16549英亩森林。研究人员测量了森林大火导致的辐射量的进入和排出、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风速和其他条件,获得了与1987年在邻近多纳利平原森林土地上发生的森林大火以及1920年在多纳利平原森林发生大火的相似的结果。

在森林燃烧中,的确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结果也增加了臭氧水平和大量的灰烬落入阿拉斯加的冰原中。由此也使更多的阳光被吸收。而在来年的春天,土地显得比森林大火之前更明亮,因为大火烧掉了森林,树木的遮蔽减少了。如此一来雪原暴露得更多,从而反射了更多的阳光到空间。

另外,林火后深暗的云杉森林被光线较亮的落叶性树木所替代,如山杨和白桦。当后者在冬天掉落叶子时,更多的雪原也暴露出来,也会反射更多的阳光到空间。而且,林火后新生长的树也比老树吸收二氧化碳更快。这也减少了温室气体。而这种情况在深暗的松柏科树木重新主宰森林之前要历经约80年。

上述方方面面的原因共同起作用,使得森林大火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略低于吸收量,所以森林大火后反而可能略微降低温室效应。基于这样的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应当重新调整森林管理的战略。

比如,许多生态学家力促控制森林大火和增加林区以减少全球变暖。他们认为全球变暖的部分责任要归因于森林大火释放的二氧化碳,以及森林面积少就会较少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但是,兰德森等人的研究结果却说明,森林大火和森林面积并非一定就是减缓温室气体的惟一方法,有时森林大火、森林面积减少和森林的树木不同,同样会减少全球的变暖,所以需要改变思路,不能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惟一的阻止全球变暖的方法。

篇6

一、利用图片内容直观地导入教学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图片,马上就会产生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今天又要学习什么内容了?”由此,就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一)通过课本相关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与免疫有关的疾病这节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展示艾滋病感染者的图片。通过图片,学生会感受到艾滋病患者的痛苦、病毒对身体的摧残。学生就会产生是什么原因使人的身体受到这样严重的摧残如何预防等等一些疑问。这样,学生一上课就关注患这种疾病的病因,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热点、焦点新闻图片导入

例如,在“人与生物圈”的教学中,要关注大气污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的环境问题,直接告诉学生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的,学生印象不深。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我就展示了普通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将来买什么样的汽车,并问询学生选择汽车的标准是什么。我根据学生的选择做出评价,引导学生根据节能环保的标准购车,同时根据为什么要选择节能环保的车,引出我们关注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这样,学生通过图片的引导,发现自己对“温室效应”的认识还不全面,激发学生要认真地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二、利用影音资料导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生活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影像资料。在生物教学中利用这些影像资料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人与生物圈”时,我就利用了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的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通过为学生展示 “藏羚羊的迁徙”片段,让学生感受人类活动对藏羚羊迁徙的影响,利用人与藏羚羊的关系导入“人与生物圈”的教学。通过影片的介绍,学生感受到了藏羚羊迁徙的壮观还感受到人类对藏羚羊的影响。看完后,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人与生物的关系上,这时我顺势开展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以及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利用学生实验观察导入教学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这样,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形成一条学习“链条”:实验惊奇兴趣产生学习积极性(学习需要)探索(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能力。

例如,在讲述“渗透吸水”这一知识点时,自己提前一天让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实验,实验过程是:准备两个大小相似的马铃薯,并在马铃薯上挖两个大小相同的洞,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30%的蔗糖溶液,标记初始液面高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参与实验的学生先介绍操作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放清水的液面下降,放蔗糖的则液面上升;放清水的马铃薯硬,放蔗糖的马铃薯软。)再联系日常生活,给蔬菜喷洒清水能保持新鲜,而腌制咸菜时会出现大量的水渗出的现象,使学生建立一个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的基本印象,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半透膜的实验来揭示渗透吸水的实质。

四、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

教师应通过生产、生活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等,启发学生关注生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实际问题导入法

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我提前一个月让三到四名学生在自己的教室养一盆观赏叶类的花,要求他们注意给花及时浇水,不要改变花盆的方向和位置,注意观察茎的生长方向。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直接观察这盆花的茎生长方向,会看到茎是朝向窗户的方向生长的。然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我进一步设问:“什么物质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知识能创造财富――生产技术应用导入

在讲授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这节课时,我利用投影展示在一次农业成果展中展出的“番茄树”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这棵“番茄树”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番茄在长势、产量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长得高大,产量高”。然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棵‘番茄树’能够在无土的条件下很好生长,下面的培养液为它提供了哪些营养?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可以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分析。最终得到结论,植物生长需要的是矿质元素和水。学生还结合矿质元素的吸收原理,认识到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五、形象、幽默的语言导入

篇7

针对太空行走中最大的危险――航天服泄漏,陈善广说,舱外航天服所有的设计都是双备份,甚至达到三重备份。

中国的舱外航天服是没有动力装置的。那么,航天员一旦脱离飞船,岂不很容易消失在茫茫太空中成为“太空飞人”?不用担心,航天员身上系着“安全带”。

舱外航天服胸胛右下侧伸出了两根一长一短的橘黄色安全系绳。这不是普通的绳子,它们内部有弹簧,最长可拉至三米,能够承受一吨的拉力。绳另一端是两个挂钩,太空行走的每一步之前,航天员都先在轨道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

除此之外,航天员腰部左侧还有一根与飞船相连的八米长的“电脐带”。名如其形,这根带子就像母亲子宫里的脐带,连着孩子和妈妈。

(节选自《解放日报》2008.09.27)

1.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回答“太空行走如何保证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选文中“舱外航天服就是一个穿在身上的小型飞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的三个引号的用法都相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三个问题中任选两个作答。

①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要分析选文结尾处黑体字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选文开头加着重号的“最重要”、“大多数”,具体分析选文的语言表达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森林大火与温室效应

王平

①森林大火,主要是自燃的森林大火并非总是坏处,对环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森林大火可以烧死森林中的害虫,有助于树木的生长;森林大火也会将生命力不够顽强的树木烧死,许多树木被烧死了,生存下来的树木获得了更多的空间和养分,便可以长得更高更粗壮,枝叶也会更繁茂,成为参天古木;森林大火后,成千上万粒种子掉进肥沃的灰烬中,不久之后,成片的小树苗会破土而出,成为质量更好的新生林。

②不过,森林大火的另一种好处可能是大家所没有想到的:它可能降低温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环保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③按照常识,森林大火由于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因而会使全球变暖更为严重。但是研究人员发现,森林大火反而会使一定区域的气温降低。北半球的森林大火的确可以释放温室气体到大气中使温度升高,但是它们也会让森林上空发生改变,因为大火后的好几十年时间在春夏季节会导致更多的阳光反射回空间,这种反射掉的热量还会多于森林大火产生的二氧化碳量。

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环境科学系副教授杰姆斯・兰德森认为,这种反射阳光的结果就是让地球降温,而降温的结果便取消了温室气体的影响。以平均影响而言,林火的效应更近于中立,但在北半球还会稍稍出现较冷的温度。

⑤兰德森等人研究了阿拉斯加中部多纳利平原森林大火的结果。这个地区于1999年发生森林大火,烧毁了16549英亩森林。研究人员测量了森林大火导致的辐射量的进入和排出、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风速和其他条件,获得了与1987年在邻近多纳利平原森林土地上发生的森林大火以及1920年在多纳利平原森林发生大火的相似的结果。

⑥在森林燃烧中,的确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结果也增加了臭氧水平和大量的灰烬落入阿拉斯加的冰原中。由此也使更多的阳光被吸收。而在来年的春天,土地显得比森林大火之前更明亮,因为大火烧掉了森林,树木的遮蔽减少了。如此一来雪原暴露得更多,从而反射了更多的阳光到空间。

⑦另外,林火后深暗的云杉森林被光线较亮的落叶性树木所替代,如山杨和白桦。当后者在冬天掉落叶子时,更多的雪原也暴露出来,也会反射更多的阳光到空间。而且,林火后新生长的树也比老树吸收二氧化碳更快,这也减少了温室气体。而这种情况在深暗的松柏科树木重新主宰森林之前要历经约80年。

⑧上述方方面面的原因共同起作用,使得森林大火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略低于吸收量,所以森林大火后反而可能略微降低温室效应。基于这样的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应当重新调整森林管理的战略。

⑨比如,许多生态学家力促控制森林大火和增加林区以减少全球变暖。他们认为全球变暖的部分责任要归因于森林大火释放的二氧化碳,以及森林面积少就会较少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但是,兰德森等人的研究结果却说明,森林和森林面积并非一定就是减缓温室气体的唯一方法,有时森林大火、森林面积减少和森林的树木不同,同样会减缓全球的变暖,所以需要改变思路,不能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唯一的阻止全球变暖的方法。

⑩但是,对于兰德森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有研究人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加拿大的一位森林大火和气候变化专家布赖恩・斯托克斯认为,兰德森等人的研究只局限于对地球部分区域的森林大火的研究,如果他们的研究包括了全球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下10个或10个以上森林大火的个案,就会显得更有说服力,也会令人信服。而现在森林大火显然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他不希望读者得出这样的印象:森林大火不值得担忧。

???看来,森林大火是否有使气温变凉的作用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证实,而兰德森等人的研究当然也为解决环境变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线索,至少森林大火并非全是坏事。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2期有改动)

1.浏览全文,提取作者写作此文要表明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③、④段文字的内容,简要说说什么是“温室效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顺序解说森林大火对温室效应的作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选文第⑦段,分析其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植物塑料的兴起

吴 载

所谓植物塑料是指由玉米或甘蔗等制造的聚乳酸塑料。现在使用植物塑料的实用产品已有农业用的地膜和快餐盒等。另外,部分电器产品和服装等也开始使用植物塑料。植物塑料一直以来被视为与环境亲和的“生物分解塑料”之一。所谓生物分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的塑料。

那么,玉米、甘蔗等植物是如何造出塑料的呢?首先,从玉米、甘蔗等植物中取出淀汾分解成麦芽糖或葡萄糖;然后,将麦芽糖或葡萄糖供给微生物食用并发酵,制造出乳酸;最后,将乳酸聚合,造出聚乳酸。这样制作的聚乳酸材料十分坚硬,并有极高的透明度。但是聚乳酸单晶在室温下接近玻璃的性质,稍加冲击马上就会碎裂,如果想作塑料使用,还需要掺加柔顺的化合物。另外,由于聚乳酸塑料的熔点只有170℃,作为商品,还必须提高它的耐热性和强度。

聚乳酸塑料最大的特点是在自然界中容易分解。在聚乳酸塑料中加上水,即可变成容易分解的酯。把聚乳酸塑料放入堆肥中,首先通过水分和酶的分解,变成乳酸,再经被称为需氧菌的微生物食之并代谢,最终被分解为水与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和水原本就是植物从大自然中吸收来的,所以,从整体来说它没给环境增加负担。

用聚乳塑料制造的产品具体有什么价值呢?首先,这些塑料来自植物,作为材料来源它优于石油化工塑料。其次,植物能够通过种植获得。所以聚乳酸塑料可说是再生资源或可持续使用的材料。另外,使用谷物为主制造的聚乳酸,不论是焚烧还是在自然界中分解,都不会对环境增加负担。现在世界生产石油化工塑料的年产量是1.5亿吨。如果用聚乳酸制造塑料,就减少了石油或天然气的消耗,这对化石燃料面临枯竭的现状,无疑是一个最大的福音。

除了日常用品中的广泛使用外,聚乳酸植物塑料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优势尤为突出,也是目前应用得最为成功的领域。第一是制作医用骨钉。以前治疗骨折等骨科疾病使用的是不锈钢骨钉,病人必须经两次手术才能治愈。即第一次手术用钢钉把骨折复位固定,待骨头长好后,再动第二次手术,把不锈钢钉取出。使用聚乳酸植物塑料只需一次手术植入骨钉,病愈的同时,骨钉也降解在人体内。因为降解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后果。

将聚乳酸植物塑料制成人工脏器的骨架研究也在进行。例如有专家正在聚乳酸植物塑料肝骨架的整个表面上培养肝细胞,制造人造肝脏。用这种方法制造的人造肝脏移到体内,作为骨架部分的聚乳酸植物塑料在体内不久就会被分解吸收,最后留下了与骨架同样形状的肝脏。这是有效利用聚乳酸植物塑料生物分解性质的典范。

(选自《百科知识》2008/9下)

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举出本文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塑料已经在哪两个方面得以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塑料研究开发的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第三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德国流行“有机生活”

青 木

①绿色环境里成长的牲畜肉类、有机棉T恤以及不含化学成分的化妆品……近来,随着德国人对环境和健康的日益重视,“有机生活”已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难怪德国《图片报》写道:有机大潮吞没了许多德国人,“有机生活”已成为德国人唯一的时尚。

②住在德国黑森州的卡斯汀一家是德国上百万“有机家庭”之一。卡斯汀一家穿的大多数衣服上印有“生态纺织”的标识。她孩子穿的衣裤都是由优质长纤维有机棉制成的,未受到过杀虫剂等化学污染,衣裤的搭扣、链子等均不含不利健康的金属。再看看她家冰箱里,吃的、喝的几乎都是有机食品:绿色环境里成长的猪肉、无农药水果蔬菜、没有化学辅料的葡萄酒等。甚至连她喜爱的中餐调料,如味精、汤料等也是有机的。

③当然,卡斯汀的家用电器也离不开“有机”。她家使用的纸张都是清一色的再生纸。卫生间镜子前放着有机化妆品、不加化学制剂的香水、生态牙膏等。卡斯汀家有两辆汽车,使用的也是有机燃料:她一般在加油站里给汽车加含5酒精的汽油,这些生态酒精是从甘蔗和玉米等农作物中提取的;而卡斯汀丈夫开的生态汽车可以加由85%的生活乙醇与15%的无铅汽油混合而成的燃料。卡斯汀说,在挑选有机商品时,他们会注意产品的生产、运输、储存甚至废弃各个过程图示的环保、节能说明。虽然有机产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出至少1/3,但她觉得值得。

④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目前,80以上的德国人在购买物品时首选考虑“有机”因素。另据一个调查显示,去年90的德国家庭至少购买过一次生态产品,并呈上升趋势。这使得德国已成为欧洲的“有机王国”。仅有机食品一项,2007年德国的销售就突破50亿欧元,占全欧洲的1/3。所谓的生态食品市场在德国行情红火,生态商店及一些大型超市的生态产品摊位,只出售遵循严格规定、非经基因改造、未施用传统农药或人工肥料等生产的生态产品,也不准许出售注射了抗生素及生长激素的动物肉类。在德国菜维有机超市,记者看到,无农药水果来自意大利,生态大米则是“泰国制造”,还有丹麦的环保肉、哥伦比亚的绿色咖啡等。这样的有机食品在这家店里有一万多种。

(选自《环球时报》2008・9・12,有删改)

1.阅读全文,为“有机生活”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有机生活”渗透进了卡斯汀一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句子说说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机生活”作为一种时尚生活,必然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根据文章的说明,你认为它们会是哪些产业?这些产业的兴起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在舱外航天服中集中了飞船大多数功能;舱外航天服所有的设计都是双备份或三重备份;有安全带和电脐带。这些装置确保航天员舱外行走安全。

2.因为飞船能实现的大多数功能,如供氧、供电、空气流通、话音支持等都集中在了小小的舱外航天服里。

3.相同,都表示特殊含义。

4.①作比较、列数据。用普通绳和航天服上的安全绳做比较,以安全系绳最长可拉至三米、能够承受一吨拉力的数据,综合起来说明安全系绳的安全性极强。②运用比喻,形象说明电脐带的位置和形状,具体说明飞船与舱外航天服的关系。③本文的语言表达准确。“最重要”一词突出了舱外航天服在宇航员太空行走中的极端重要性;“大多数”一词让读者明白,舱外航天服不具备飞船的全部功能。

(二)1.自燃的森林大火对环境也有好处,还可能降低温室效应。

2.指大气保温效应,即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和大气下层温度增高,使全球气温变暖。

3.逻辑顺序。先解说结果,再推究原因。

4.该段采用了作诠释、举例子、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诠释森林大火后温室气体减少的成因,科学性强;举例子、列数据,使得说明取得直观、准确的效果。

(三)1.植物塑料的制造及其产品的价值。

2.(1)下定义。如:所谓植物塑料是指由玉米或甘蔗等制造的聚乳酸塑料。作用:说明事物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2)举例子。如:例如有专家正在聚乳酸植物塑料肝骨架的整个表面上培养肝细胞,制造人造肝脏。作用: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聚乳酸植物塑料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优势尤为突出,也是目前应用得最为成功的领域”。(3)作比较。如:将使用聚乳酸植物塑料骨钉与钢钉对人体骨折复位、固定的情形作比较。作用: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把植物塑料的优越性说得通俗易懂。

3.日常用品中的广泛使用;医学方面的应用。

4.减轻环境负担,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为人类的生活、健康带来福音。

5.不能颠倒。因为第二段是介绍植物塑料的制作过程,第三段是说明聚乳酸塑料的最大特点。这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四)1.有机生活就是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最接近自然的方式生活。是一种重视健康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2.衣、食、住、行。

篇8

2、中压开关柜的发展:

首先,从国内中压开关应用的历史来看,从最初采用的油开关开始,到70-80年代采用的少油开关,到后来空气开关(产气式和压气式)、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的真空开关柜,到90年代中应用在全国10kV城乡改造SF6开关,到固体绝缘开关等几个发展阶段,开关的发展趋向小型化、全绝缘全密封、免维护、智能化方向发展。

其次,我们重点看一下目前配电系统中广泛应用的SF6开关,其产品因体积小、全绝缘全密封而广泛应用于城市电网中。中国以SF6作为绝缘介质的充气环网柜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压配电领域是不采用的,10 KV产品以真空开关应用为主,六氟化硫气体开关只有在超高压中才会得以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开关中SF6气体是公认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是CO2气体的2500倍,在大气中的存活寿命为3400年,并且会在高压灭弧下产生有毒气体氟化物(SF4,S2F2,S2F10),同时在潮温的空气还会形成酸雨。而我们实际应用的10KVSF6产品都存在气体泄漏问题,加重了电力系统的维护量,并且回收十分困难。

3六氟化硫气体

对六氟化硫气体的危害及替代产品进行了有益探索。固体绝缘设备,就为替代六氟化硫气体设备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六氟化硫气体广泛应用于从低压到高压的电气设备。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生产7000多吨六氟化硫气体,半数以上被用于电力工业。但是,使用六氟化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六氟化硫气体的潜在危害性巨大。对于环境而言,它是温室效应的制造者。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每一单位的六氟化硫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同一单位二氧化碳的23900倍。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六氟化硫气体总量相当于1.25亿吨二氧化碳气体。且由于六氟化硫在大气中存活寿命约32000年,因此六氟化硫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逐年递增。据预测,至2010年,六氟化硫的散发会使全球温度比1993年升高0.004摄氏度,而二氧化碳在同期内会使全球温度升高0.8摄氏度。

对于电气设备本身而言,六氟化硫气体也具有一定危害性。科研部门的试验及研究结果显示,电气设备内的六氟化硫气体在高温电弧作用下会产生某些有毒产物,电气设备内的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与水或电极、绝缘材料反应,也会生成某些有毒物质。此外,当六氟化硫气体中含有过量水分时,还会给电气设备运行带来隐患。由于这种设备被广范应用于各种民用或商用建筑,如小区、学校、商场、工厂等,如不能妥善处理,在未来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身体健康隐患。

既然六氟化硫有这样的潜在危害,为什么电气设备还要广泛采用六氟化硫气体?许多专家的看法是:这一方面缘于公众及相关部门对这一气体危害的认识不够充分,另一方面缘于此前在中压领域,该设备的替代技术不够成熟。最近几年,随着国际社会对六氟化硫的温室效应危害形成统一认识,在中压领域研制能够替代六氟化硫气体的技术――小型真空开关、固体绝缘开关等陆续走向成熟。但是,上属技术和产品还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和应用,仍需要各方努力加以推动。可喜的是,随着人们对这一气体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替代技术的成熟,替代六氟化硫气体已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

4 从中压脱硫入手

要替代六氟化硫气体,从哪些设备入手最为容易?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压电气设备上。

在110千伏及以上的高压电气设备中,由于没有更好的、经济性的替代产品,加之有较高的开端绝缘保护,因此只要有足够措施,应用六氟化硫设备而不造成气体泄漏是可以做到的。此外,六氟化硫高压设备基本上应用于高压线路上,产品数量、位置等都有明确记录,在到达使用年限时,相关企业可以轻易地对这些设备中的气体进行回收,而不会产生泄漏。

但在中低压领域,既想使用六氟化硫又不造成污染,则不太现实。目前,我国的中低压系统大量应用六氟化硫产品。其中,仅六氟化硫充气柜一年的产量就有十几万台。按照规定,这些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0至20年,而很多设备早在10年前就投入使用,再加上目前陆续投入使用的设备,这就导致在可预见的10~20年时间内,会有大量六氟化硫中压设备中的气体需要回收。一台六氟化硫产品的六氟化硫用量约为4千克,而回收1千克六氟化硫气体的费用大约100元,这样每年国家对气体回收的投入至少在400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中压设备广泛分散于工厂、居民区等地,应用范围极广,难以统计与管理,即便想回收,也会面对很多操作上的难题。因此,从生态、经济等长远角度考虑,在中低压领域摒弃六氟化硫设备应是必然的选择。

事实上,从国内外许多设备制造厂家的研究方向看,它们也都把着力点放在了中低压领域替代六氟化硫气体的方案上。其中,比较成熟的一套替代方案,就是采用固体绝缘设备。

5、固体绝缘将成趋势

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其目的都是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其中某一种技术能在保证设备可靠、安全、高效率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环保、低能耗等要求,那么这种技术无疑更有前途。在中低压领域,固体绝缘技术相比气体绝缘技术,就具有上述优势。

在高性能、高可靠性、小型化方面,固体绝缘设备采用固体材料,本身不含六氟化硫气体,且固体材料可回收再利用,其标准达到环保要求;由于固体绝缘方式的介电强度约为六氟化硫气体的3~5倍,因此开关的绝缘距离得以缩短,绝缘性能得到增加,这使供电设备的整体电气性能和使用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固体绝缘技术使产品各个功能原件模块化,整体尺寸减小,因而又能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据测算,固体绝缘设备体积仅相当于原有设备体积的30%左右。

采用固体绝缘方式的设计,还能将供电设备维护和检修的工作量减到最低,高压部分甚至能实现免维护。

固体绝缘设备的出现,满足了市场对电气设备小型化、全绝缘、性能稳定的要求。而不含有气体的优势,则自然避免了渗漏、凝露的缺陷。

固体绝缘设备的优势,在欧美国家已有显现。在这些国家中,六氟化硫气体开关只有在110千伏~500千伏才会大量应用,12千伏~40.5千伏电压等级线路中的六氟化硫开关不足20%,其中德国不足10%,日本只有1%~2%,欧洲国家最高的20%。且这极少量的六氟化硫气体设备都签有“气体回收协议”,确定气体回收的责任方,以保证六氟化硫气体得到有效回收。而替代六氟化硫设备的产品,均为真空开断、固体绝缘设备。固体绝缘供电设备正逐渐成为充气式供电设备的替代品。

篇9

二、充分利用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环保有关的素材。我们在教学时,除了要教会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理解和运用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成为未来的环保使者。例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中先耍让学生知道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1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者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在明确噪声含义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噪声来源:上厂、企业的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汽车等交通工具带来的噪音;音箱、喇叭等社会生活噪音;混凝土搅拌机等建筑工地上的噪音;然后问学生;我们教室里令人心烦的噪声有哪些?学生会回答到:有的随意讲话,有的随便谈天等等,都妨碍了老师和学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教师总结:这不仅仅是纪律问题,也是噪声污染问题。接着教师介噪声危害:如果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引起神经衰弱、头痛、血压升高等疾病,严重时会导致听力的丧失。

在充分认识噪声危害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保护我们周围环境,我们该怎样做?学生们都认识到:在别人工作和学习时不应大声说话、放声大笑,或者开大收音机、录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以免干扰他人的生活。不要让自己成为令人讨厌声音的制造者,这也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自觉注意的。在讲授《内能的利用与社会发展》一节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和能源利用息息相关,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常规能源利用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危害。比如: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又由于天灾和人为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却在不断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氢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讲授《电磁波及其传播》一节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电磁波在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危害。它会使人出现头痛、眠、健忘等“亚健康”状态。还会使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导致心律加快,吸障碍,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教育学生要合理地利用电磁波。

在光现象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光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世界,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污染。可见光污染:比较常见的眩光。例如:汽车夜间行驶时所用的前大灯,电焊时产生的强光,若没有保护会伤害人的眼睛。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太阳光的反射造成污染日趋严重。如:高大建筑物的玻璃幕墙,会产生很强的镜面反射,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还会影响街道上行驶车辆行人的安全。过度受红外线、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的皮肤,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当然,初中物理教材并非只能通过以上这些知识进行环保教育,只要善于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通过与学生讨论一些与课本和社会有关的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l、迄今为止,仝球灭绝的物种已近百万种,这与人类的那些活动有关(ABCD)A.人类无节制的发展造成了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割裂和变化B.生物资源的过度开采c.生态环境的变化D.外来物种的不适宜

2、人类在利用煤、石油、天然气时,它们的燃烧将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导致地球产生了“温室效应”,其原因是(A)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了一道阻挡并吸收地球红外线辐射和向宇宙间散发的屏障,使地球表面升温B.风和海洋的滚动C.海平面升高D.地球火山不断爆发这可以教育学生,要合理利用能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保护自然,掌握更多的知识,使人类去开发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这些取之不净、用之不竭且又无污染的新能源。

3、臭氧层的破坏,将会有过度的紫外线直射到地球表面,导致人类易患皮肤癌,它主要使人体的(D)A.基因重组B.染色体变异C.基因互换D.脱氧核糖核酸变异这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的同时,又在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本身受到了危害,认识到电器一定要走向“绿色产品”的必然,保护我们地球这个‘大家园”的温馨空f司。

篇10

1. 角色:在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该做什么 当教师的已经习惯了在教学中让学生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复习巩固旧的知识,要反复的让学生训练某种技能,要不断的纠正学生思想上、行动中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东西。于是,我觉得有些教师的教学是在塑造某种模型,而不是在培养人才。在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用自己几年或几十年来形成的一种僵化的观念去限制学生。比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只需给研究课题提供必要的资料及实验所需的物质条件,至于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去完成任务,这应该让学生说了算。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事先不应该表示自己的任何看法和观点,只是全力协助学生去完成我们自认为是对或是错的实验任务,这才是最了不起的。

2. 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各种表现 在实验中,往往有一些学生喜欢把不同的药品放在一块,看看有什么现象;有意将药品取多一点或取少一点,看是不是更好玩;或是用天平称量物质质量故意将药品和砝码换位,看还能不能称出物质的质量。这种事情几乎每一个上实验课的老师都遇到过,你也许会认为这个学生不听话,不服从管教。我看,错了,在真正的科研活动中,药品用量增加一点或减少一点,也许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实验结果。在研究一个问题怎么也搞不明白时,如果能换一种方式或变一个角度去认识,那可能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学生有好奇心,那自然就有好奇的做法。教师如果能放下自我,别让学生那一瞬间的创新之举随便溜掉,并且善于发现、善于鼓励、善于诱导学生对现象、条件、及原理的深入剖析,说不定还真能培育出不少具有改革意识的创新人才呢。

3. 认识:不要总觉得自己比学生强,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也是学生 探究要解决的就是未知问题。比如,在讲到温室效应问题时,有的学生就提出疑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就像倒水一样能让二氧化碳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不可能大量存在于高空中,应处于地球表面附近。而地球表面有四分之三的海洋,可以大量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地球表面有大量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真的是二氧化碳吗?如果说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温逐年增高,那么,近几年,冬季为什么又异常寒冷?你可能要对学生大加批判,指出他的种种不是。但是,你想过没有,你是怎么知道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在逐年递增的呢?又怎么知道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造成的呢?你有对这些问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吗?你亲自做过各种相关的观测和实验吗?没有!所以,我们和学生一样,只是看书上写的或听某些不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说的。“温室效应”学说是不是正确的,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从根本上说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有些人只会不假思索的完全相信,而且还想用这种对待问题的方法教化所有学生,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吗?

在探究实验活动中,教师的认识不一定就那么全面,那么正确;学生的所想、所做也不一定全是儿戏。我们也许真的不如学生那么大胆的置疑,在自主探究性实验活动中,教师也是学生。

4. 规律:开展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有规律可循,但是,无固定模式 自主探究性实验更准确的讲它应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指导我们更好的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原则。如果说它有一定的方法的话,也许应该是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后所形成的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措施。任何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都不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因为,每个学校,每位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所具备的基本能力不同,同时,所面临的学生的基本素质更不一样。所以,每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要力求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走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

5. 困惑:现行的教学考核评估模式不适宜开展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 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分析、思考、研究、探索问题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但这又不是立竿见影的举动,它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长效的潜在的隐性因素。但是,现在的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看升学人数和考试的分数。所以,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在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动,包括许多名师,也是以其所教学生有多少能考入理想的重点学校为标志而感到自豪的。我个人认为,在这种时时谈改革而实质上抓升学的应考教学环境中,自主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活动是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的。要将其落到实处,就必须改变对教学考核评估模式。

6. 期待:弱化教学考核评估的选拔淘汰功能,加大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的配备投入,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的开展实验 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注重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内在激励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淘汰、外在诱因和压力功能。对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技能活动中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实验报告的合理性、交流讨论、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采用评语和等级的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当然,要保证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农村学校应该重视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实验防护用具,对药品的质和量要做定期的检查,及时补充易耗品。在实验室中展示常见的仪器、重要的装置、药品、说明它们的用途、性能、操作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这样,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他们自主的开展实验,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自主探究实验。

总之,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实验活动,作出比较、判断、形成有关知识,逐步改变“记、背、练”的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我们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学校教学工作从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发展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篇11

    key words:ghg-related industries;co2emission reduction and energy saving;global war- ming;greenhouse gases;energy saving

   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引发的全球暖化及气候 变迁现象,似乎比过去的预估发生得更快、更显著.

    但由于国际间对于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管制执行架构 之共识不足,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签署有约 束力的任何协议,最后达成所谓“认知哥本哈根协议 (copenhagen accord)”,系由美国、中国、印度、巴 西、南非五国最后磋商的共识,并未得到所有与会国 的支持。协议支持应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之 观点,但并未明订具体之减量目标,但各方的底线已 大致浮现,有助于营造未来后续谈判、甚至达成协议 的气氛.

    由于全球暖化议题影响涵盖的层面相当广泛, 与能源供需、产业发展之关连性相当高,这几次气候 变迁纲要公约会议有许多讨论议程,都与经济工具 相关议题有关,许多国家都将投入大量资源以积极 推动节能减碳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粗估未来每年需 投入全球暖化减缓与调适之经费约为总生产毛额的 1%以上,亦即未来应对全球暖化可能需要 约每年4,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1]。其背后意 涵隐现着未来在全球节能减碳领域的庞大新商机.

    以韩国为例,将推动绿能产业与温室气体减量合并 为绿色成长基本法,成为韩国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 目标。因应全球暖化议题的急迫性及各国政府的积 极推动,国际间对于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已 有大幅变化。各种形式之节能减碳科技的发展相当 快速,整体而言,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交通、 住家、商业、产业等部门)仍被认为是主要对策,而低 碳能源、碳封存技术已逐渐进入实用阶段[2].

1 国际间节能减碳相关产业之发展趋势 针对全球气候变迁冲击,各项节能减碳相关创 新技术及推动策略相继发展,其中节约能源技术以 及高效率产品之应用推广,为其中发展之重点。因 此有关节能减碳产业是藉由材料替换或改良、制程 设备改良、制程系统整合以及节能产品之应用等方 式,达到减少节能减碳目的之产业,在此定义下所衍 生出的产业范畴可以大致分为节能材料、节能设备 及产品、系统能源整合、节能减碳验认证及碳资产管 理等。本文针对节能减碳产业在国际间发展现况进 行汇整,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1 节能材料 随着节能减碳意识的高涨,许多产业纷纷投入节 能、绝热及高热传导效率材料的研发。节能建筑材料 为节能材料产业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建筑外壳材料之 发展应用重点包括:轻质隔热外墙板,隔热涂料,玻璃 透光/隔热涂层以及调光薄膜等节能建材。美国为建 筑外壳涂料发展之主要国家,其白色及浅色系隔热涂 料之节能特性已被列入美国“能源之星”之产品要求; 窗户组件主要包括玻璃以及窗框,一般搭配隔热贴膜 以达到隔热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散热效率材料以及 高效能组件材料亦需研发,高散热效率材料是用来替 换制程中各项设备之散热材料,以增进散热效率;而 高效能组件材料则可以增加各项组件之能源使用效 率,以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

    应对全球暖化之材料研发产业目前尚属于已发 展产业,要推动该产业的发展,需先整合现有研究成 果,积极研究如何提升各项材料之性能,并针对新开 发之节能材料进行环境测试,加强各项材料之推广 运用,同时配合各项节能技术的发展,以达到节能的 目的.

    1.2 节能设备及产品业 节能设备及产品可提供制程耗能之改良,以提 升能源使用效率。工业制程设备(如马达、锅炉及冷 冻空调)所占耗能量远高于其他项目,其中又以转动 马达所需耗电量最大,用电约占工业部门之64%~ 70%.

    马达为工业主要动力来源,用于帮浦、空压机、 风机等多种转动机械设备。国际能源署(iea)[3]估 算马达系统之改造,节能潜力可达20%~25%。因 此若能全面提升马达能源使用效率,将可大幅节能.

    目前已将马达效率纳入强制管理的国家和地区包 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其高效率马达 之普及率(37%~70%)较未纳入强制性管理国家之 普及率(如欧盟、巴西及日本等,仅1%~15%)高出 甚多.

    冷冻空调设备及产品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从冷冻空调器具制造业、中央空调主机以及系统设 计施工、工厂与建筑的通风、高科技制程环境所需的 无尘无菌室、产业制程所需的冷冻技术乃至电子产 品散热所需的微型冷却系统均属于冷冻空调的范 畴,因此冷冻空调势必会朝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能源 效率的趋势发展,各项散热及温度控制技术亦相应 而生,以达到有效的设备节能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4]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照明用电 占总发电量19%,其中住商照明用电占总照明用电 的74%。全球照明节约能源潜力约为37%~57%.

    白光led技术运用于一般照明可有效省电且使用 寿命长,可取代低效能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将为未来 一般照明市场主流[5].

    1.3 系统能源整合 系统能源整合产业可积极整合冷冻空调、压缩 空气、热能与燃烧、电力及照明、远程监控与预知维 护保养等技术,提供节能改善、策略分析及系统规划 评估,并针对各设备系统效率之改善、系统之监控、 维护及调整、适当规格之选择以及电力质量之改善 等方式,协助有效利用能源、提升机组效率.

    1970年代能源危机后,整合型的能源技术服务 业(esco)应运而生,主要提供能源用户诊断咨询、 改善评估、设计及节能改善工程等,并对节能绩效给 予保证、量测与验证。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个以 上国家积极推动能源技术服务业,政府的积极推动 是能源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诸如要求公 共部门节能,使政府成为能源服务产业最有规模经 济效益的客户;订立节能相关规范与配套措施;提供 奖励或财务补助措施等[6].

    1.4 节能减碳认证 目前在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认证工作,主 要依据系参考包括政府部门之法规规范、联合国气 候变化纲要公约及ipcc指引、iso 14064及14065 等国际温室气体盘查系列标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 书(ghg protocol),以及国际间许多产业团体与非 营利组织所开发之相关盘查方法。因此温室气体认 验证需熟悉各项相关规范内容,以提业温室气 体之登录、盘查及查证以及各项方法论之拟定及撰 写之协助,作为其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减量计 划与提出相关报告的参考.

    国际间也发展出

的各类能源效率标章,大致可 分为三大类:认证标章(endorsement labels)、比较 性标章(comparative labels)以及信息标章(infor- mation-only labels)。认证标章属于认可标志,设 定特定的能源效率标准(通常以市场能源效率前 15%~20%之产品型号为门坎),针对符合或超过此 标准之产品授予标章;比较性标章是指提供相关信 息,以利消费者将特定型式之产品与市场相似型式 产品进行能源效率之相对比较,通常为法规强制性 之规范;信息标章则仅提供消费者产品之能源消费 量、能源效率指针等数据,产品间之能源效率比较则 由消费者自己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欧盟各国则启 动绿色能源认证,评估并认证再生能源发电是否满 足规范。透过绿色认证的建立,以区分再生能源发 电的电力与其他来源之电力。产业未来要进行相关 能源效率标章申请文件的撰写及能源效率的查证 等,都需要相关服务的协助.

    1.5 碳资产管理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温室气体的管制与交易俨 然形成新的探讨热潮。若企业可以通过国际间认可 的弹性减量机制,自国际上获得资金和技术,进行节 能减碳工作,温室气体减量将成为有价值且可交易 的资产[7]。碳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温室气 体减排项目的潜在效益,以期协助产业开发其在碳 市场的潜在价值、规划执行项目所需的资金来源、取 得温室气体减排认证(cers/vers)以及出售温室 气体减排认证等[8]。碳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可包括: 国际碳资产交易、碳资产规划等服务项目。国际碳 资产交易的部分,可协助业界进行温室气体交易策 略,寻找与筛选最合适的减量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并 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协助完成温室气体减 量采购协商等服务。此外碳资产规划则包括协助温 室气体减量项目方法学撰写、碳市场投资的风险评 估,协助进行碳市场开发策略的制订,协助建立关于 碳市场的操作能力以及投资咨询至购买cers的服 务等.

    2 结论 鉴于温室效应对于全球各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已 经相当明显,人类开始体会到,唯有确保环境生态资 源的稳定,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因此 必须同时考虑并选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节能减 碳相关产业多属新兴产业,建议负责相关产业发展 的政府单位应确实评估节能减碳相关新产业之发展 潜力,确定发展对象,擘划出因应节能减碳议题之产 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参考文献: [1] climate capital network.csr news-climate capital network launches global market for climate change investments[db/ ol].http:∥csrwire.com/news/11435.html,2008.

    [2] 林唐裕,吴再益,梁启源.发展减温产业之潜力及其对总体经济之影响[r].台北: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6.

    [3]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5] 李丽玲. led照明技术及标准发展现况[j].能源报导月刊,2008(6):20-22.

篇12

Key words:GHG-related industries;CO2emission reduction and energy saving;global war- ming;greenhouse gases;energy saving

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引发的全球暖化及气候 变迁现象,似乎比过去的预估发生得更快、更显着.

但由于国际间对于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管制执行架构 之共识不足,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签署有约 束力的任何协议,最后达成所谓“认知哥本哈根协议 (Copenhagen Accord)”,系由美国、中国、印度、巴 西、南非五国最后磋商的共识,并未得到所有与会国 的支持。协议支持应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之 观点,但并未明订具体之减量目标,但各方的底线已 大致浮现,有助于营造未来后续谈判、甚至达成协议 的气氛.

由于全球暖化议题影响涵盖的层面相当广泛, 与能源供需、产业发展之关连性相当高,这几次气候 变迁纲要公约会议有许多讨论议程,都与经济工具 相关议题有关,许多国家都将投入大量资源以积极 推动节能减碳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粗估未来每年需 投入全球暖化减缓与调适之经费约为总生产毛额的 1%以上,亦即未来应对全球暖化可能需要 约每年4,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1]。其背后意 涵隐现着未来在全球节能减碳领域的庞大新商机.

以韩国为例,将推动绿能产业与温室气体减量合并 为绿色成长基本法,成为韩国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 目标。因应全球暖化议题的急迫性及各国政府的积 极推动,国际间对于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已 有大幅变化。各种形式之节能减碳科技的发展相当 快速,整体而言,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交通、 住家、商业、产业等部门)仍被认为是主要对策,而低 碳能源、碳封存技术已逐渐进入实用阶段.

1 国际间节能减碳相关产业之发展趋势 针对全球气候变迁冲击,各项节能减碳相关创 新技术及推动策略相继发展,其中节约能源技术以 及高效率产品之应用推广,为其中发展之重点。因 此有关节能减碳产业是藉由材料替换或改良、制程 设备改良、制程系统整合以及节能产品之应用等方 式,达到减少节能减碳目的之产业,在此定义下所衍 生出的产业范畴可以大致分为节能材料、节能设备 及产品、系统能源整合、节能减碳验认证及碳资产管 理等。本文针对节能减碳产业在国际间发展现况进 行汇整,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1 节能材料 随着节能减碳意识的高涨,许多产业纷纷投入节 能、绝热及高热传导效率材料的研发。节能建筑材料 为节能材料产业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建筑外壳材料之 发展应用重点包括:轻质隔热外墙板,隔热涂料,玻璃 透光/隔热涂层以及调光薄膜等节能建材。美国为建 筑外壳涂料发展之主要国家,其白色及浅色系隔热涂 料之节能特性已被列入美国“能源之星”之产品要求; 窗户组件主要包括玻璃以及窗框,一般搭配隔热贴膜 以达到隔热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散热效率材料以及 高效能组件材料亦需研发,高散热效率材料是用来替 换制程中各项设备之散热材料,以增进散热效率;而 高效能组件材料则可以增加各项组件之能源使用效 率,以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

应对全球暖化之材料研发产业目前尚属于已发 展产业,要推动该产业的发展,需先整合现有研究成 果,积极研究如何提升各项材料之性能,并针对新开 发之节能材料进行环境测试,加强各项材料之推广 运用,同时配合各项节能技术的发展,以达到节能的 目的.

1.2 节能设备及产品业 节能设备及产品可提供制程耗能之改良,以提 升能源使用效率。工业制程设备(如马达、锅炉及冷 冻空调)所占耗能量远高于其他项目,其中又以转动 马达所需耗电量最大,用电约占工业部门之64%~ 70%.

马达为工业主要动力来源,用于帮浦、空压机、 风机等多种转动机械设备。国际能源署(IEA)估 算马达系统之改造,节能潜力可达20%~25%。因 此若能全面提升马达能源使用效率,将可大幅节能.

目前已将马达效率纳入强制管理的国家和地区包 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其高效率马达 之普及率(37%~70%)较未纳入强制性管理国家之 普及率(如欧盟、巴西及日本等,仅1%~15%)高出 甚多.

冷冻空调设备及产品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从冷冻空调器具制造业、中央空调主机以及系统设 计施工、工厂与建筑的通风、高科技制程环境所需的 无尘无菌室、产业制程所需的冷冻技术乃至电子产 品散热所需的微型冷却系统均属于冷冻空调的范 畴,因此冷冻空调势必会朝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能源 效率的趋势发展,各项散热及温度控制技术亦相应 而生,以达到有效的设备节能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照明用电 占总发电量19%,其中住商照明用电占总照明用电 的74%。全球照明节约能源潜力约为37%~57%.

白光LED技术运用于一般照明可有效省电且使用 寿命长,可取代低效能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将为未来 一般照明市场主流.

1.3 系统能源整合 系统能源整合产业可积极整合冷冻空调、压缩 空气、热能与燃烧、电力及照明、远程监控与预知维 护保养等技术,提供节能改善、策略分析及系统规划 评估,并针对各设备系统效率之改善、系统之监控、 维护及调整、适当规格之选择以及电力质量之改善 等方式,协助有效利用能源、提升机组效率.

1970年代能源危机后,整合型的能源技术服务 业(ESCO)应运而生,主要提供能源用户诊断咨询、 改善评估、设计及节能改善工程等,并对节能绩效给 予保证、量测与验证。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个以 上国家积极推动能源技术服务业,政府的积极推动 是能源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诸如要求公 共部门节能,使政府成为能源服务产业最有规模经 济效益的客户;订立节能相关规范与配套措施;提供 奖励或财务补助措施等.

1.4 节能减碳认证 目前在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认证工作,主 要依据系参考包括政府部门之法规规范、联合国气 候变化纲要公约及IPCC指引、ISO 14064及14065 等国际温室气体盘查系列标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 书(GHG Protocol),以及国际间许多产业团体与非 营利组织所开发之相关盘查方法。因此温室气体认 验证需熟悉各项相关规范内容,以提业温室气 体之登录、盘查及查证以及各项方法论之拟定及撰 写之协助,作为其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减量计 划与提出相关报告的参考.

国际间也发展出的各类能源效率标章,大致可 分为三大类:认证标章(Endorsement Labels)、比较 性标章(Comparative Labels)以及信息标章(Infor- mation-only Labels)。认证标章属于认可标志,设 定特定的能源效率标准(通常以市场能源效率前 15%~20%之产品型号为门坎),针对符合或超过此 标准之产品授予标章;比较性标章是指提供相关信 息,以利消费者将特定型式之产品与市场相似型式 产品进行能源效率之相对比较,通常为法规强制性 之规范;信息标章则仅提供消费者产品之能源消费 量、能源效率指针等数据,产品间之能源效率比较则 由消费者自己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欧盟各国则启 动绿色能源认证,评估并认证再生能源发电是否满 足规范。透过绿色认证的建立,以区分再生能源发 电的电力与其他来源之电力。产业未来要进行相关 能源效率标章申请文件的撰写及能源效率的查证 等,都需要相关服务的协助.

1.5 碳资产管理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温室气体的管制与交易俨 然形成新的探讨热潮。若企业可以通过国际间认可 的弹性减量机制,自国际上获得资金和技术,进行节 能减碳工作,温室气体减量将成为有价值且可交易 的资产。碳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温室气 体减排项目的潜在效益,以期协助产业开发其在碳 市场的潜在价值、规划执行项目所需的资金来源、取 得温室气体减排认证(CERs/VERs)以及出售温室 气体减排认证等。碳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可包括: 国际碳资产交易、碳资产规划等服务项目。国际碳 资产交易的部分,可协助业界进行温室气体交易策 略,寻找与筛选最合适的减量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并 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协助完成温室气体减 量采购协商等服务。此外碳资产规划则包括协助温 室气体减量项目方法学撰写、碳市场投资的风险评 估,协助进行碳市场开发策略的制订,协助建立关于 碳市场的操作能力以及投资咨询至购买CERs的服 务等.

2 结论 鉴于温室效应对于全球各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已 经相当明显,人类开始体会到,唯有确保环境生态资 源的稳定,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因此 必须同时考虑并选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节能减 碳相关产业多属新兴产业,建议负责相关产业发展 的政府单位应确实评估节能减碳相关新产业之发展 潜力,确定发展对象,擘划出因应节能减碳议题之产 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参考文献 [1] Climate Capital Network.CSR News-Climate Capital Network Launches Global Market for Climate Change Investments[DB/ OL].http:∥csrwire.com/News/11435.html,2008.

林唐裕,吴再益,梁启源.发展减温产业之潜力及其对总体经济之影响[R].台北: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6.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李丽玲. LED照明技术及标准发展现况[J].能源报导月刊,2008(6):20-22.

篇13

一、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

传统的学习小组,一般按照学习座号顺序编成的,这样的分组,自然简单,但盲目性、随意性较强,难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研究合作小组的专家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异质中互相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所谓“异质小组”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成就、性别等潜因素综合考虑,分成不同层次,并按一定的比例将学生搭配而成的小组。这样的小组,应当尽量保证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对学生进行异质编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根据合作学习小组的先进理论,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里,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和性别等因素按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优化组合,每组都有优秀生1-2名,中等生4-5名,后进生1-2名,且个小组间相对平衡。同时各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分工,明确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加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心理效应,在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时,小组就会嬗变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为了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必须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组员的个人责任。小组长的条件必须是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小组在探究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带头作用。每个成员都要认识到自己小组小组及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样,小组会拧成一股绳,具有强力的团队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异组小组是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分组一般要遵循“组内异组,组间同质”的原则,一方面使各异组小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另一方面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有利于平等竞争,增强小组优胜的信心。这里必须指出,异质小组的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课题或实践活动的需要适当更换部分组员,这样不仅学生有新鲜感,而且可以改变某些学生在小组内长期形成的主宰地位,避免在新的合作学习条件下产生新的弱势群体。

新的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后,是不是学生都会自觉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呢?笔者从小组活动情况发现,有些小组不能顺利开展,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使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未见实效;有些小组临濒解体。究其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导致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技能和方法。学生能不能自觉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关键是学生能否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合作学习的技能主要是讨论、辩论、质疑、竞争等。接下来,笔者对创造性开展地理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阐述。

二、开展地理沙龙

沙龙是法语salon一词的音译,中文意思为客厅,后来引申为名流、学者的聚会。在地理教学中引进沙龙文化,学生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无拘无束,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地理沙龙以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深深吸引了学生,增强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情趣。那么如何开展地理沙龙活动呢?其活动过程如下:

1、教师组织地理沙龙,同学自愿参加。

2、教师与学生协商后确定若干个地理沙龙话题。比如:

①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气候极端干旱的无流国,需要大量的进口农产品,而现在变成世界第六、海湾地区最大的小麦出口国。想一想,环境人口容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②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③探讨数字地球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你还知道数字地球在哪些领域的具体应用?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异质小组,根据所选话题从图书馆、互联网、信息媒体等渠道收集并整理材料,准备在沙龙活动中发言、交流,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展示自己的才华。

4、开展地理沙龙活动成果展示,各小组进行汇报。

5、把成果汇集成书面材料。

地理沙龙活动从准备材料到发言交流,经历了收集信息、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过程,调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收集资料、处理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和“经历”,突显了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理念。

三、展开质疑辩论

新课标指出:“高中地理内容标准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会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的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建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的有趣问题,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各抒己见。例如: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就“温室效应是与非”展开辩论,发展批判思维。

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室效应与灾难练习在一起,以至于人们都欲除之而后快。然而,“温室效应”真的那么可怕吗?这是值得质疑的有趣问题。一些学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温室效应是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大气的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下降到-18℃,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对此,学生们争论不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温室效应是与非”展开辩论,分为正反、反方两组。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成为赢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承担各自的责任,努力查阅相关资料,及时整理,处理相关信息,尽量找到说服对方的证据。经过辩论,各抒己见,学生不仅心悦诚服地获取知识,而且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使用辩论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组织问题讨论

讨论时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的探究方法。它打破了课堂上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给予学生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小组讨论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并提出要讨论的问题。需要在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是学习个体难以独立完成的。例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和学生互动探究锋的构成和类型后,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冷锋或暖锋在移动过程中对某地的天气将会照成怎样的影响呢?要求学生按异质小组收集当地的天气资料,并及时整理;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利用收集的资料说明论题,并记录讨论过程。学生可自由发言,并寻找同伴的帮助。最后将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成果汇集成册,供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与同学分享。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将分歧的意见达到共识,使他们深深感到只有通过合作学习,才会获取更多的新知识,从而增强合作的意识,形成合作的良好习惯。

五、举行竞赛活动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无数经验证明,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高得多。”地理教学,要创设一种竞赛情境,经常开展各种竞赛,如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进行智力抢答赛等。按异质小组进行。学生为了自己的小组胜出的机会,一定会通力协作,为了小组的成绩,基础好的学生会感到仅靠自己好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帮助组内成员中基础较差的同学,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从而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合作局面,激发他们的“组兴我荣、组衰我耻”的团队荣誉感。

总之,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和突显的学习方式之一。高中地理教学十分需要合作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地理沙龙、质疑辩论、问题讨论、竞赛活动等途径和方法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全面落实地理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 余文森、湛启标编著,《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