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篇1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简介

XX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在中国开展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取名“做中学”。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让儿童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实际,达到以下目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学习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关“做中学”的很多资料,可以登陆汉博中国少儿科学教育网。

4、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5、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 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在有些探究课题中,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科学课程标准〉认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可能学习探究的过程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认为,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只是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组织儿童探究的内容,而只是在课堂上采用零碎的、杂乱的案例,那么这样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将会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培养儿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把让儿童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想法)、改善和纠正已有的科学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结合起来考虑。

在探究式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但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来说,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不能分割的,不能说用这个科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用另一个活动来教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在通过一个活动来教学生总结,这样做不是完整的探究过程,也达不到探究式教育的目的。

6、为什么要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

在知识社会里信息的综合和生成数据本身一样重要。因而,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家的意见、教育理论的支持和学习科学(神经教育学)的启示这三个方面都认为如此。

7、教师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学生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和设置环境,单进行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能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最终取决于学生本人的情况和努力。作为科学教师需要掌握或了解三方面的知识:科学概念和模型、教学法以及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帮助儿童在他们原由想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正确的科学概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常常不能靠一节课来完成,而是需要设置一系列的课来实现。设计系列的课,有助于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制定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我们经常称这样的系列课为一个模块。

8、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学生是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中主动的学习者,这表现在:

学习者分享了最初对特定时间或现象的看法和解释;

学习者收集到其他人对特定事件或现象的看法;

学习者检查支持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人的看法的证据;

学习者提出问题;

学习者提出探明事件或现象的探究计划;

学习者进行数据收集、解释

学习者根据实证来确定或修正原由的意见或解释;

学习者想其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学习者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9、提出合适问题的注意点

(1)探究的内容与方式符合儿童实际的认知水平

完并不等于探究。那种把探究式学习简单解释成为“玩中学”的提法是不全面的。

(2)问题应该和一个通过这次探究可以正式的自然科学的概念有关。最好一次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

(3)不宜向儿童涉及复杂系统的探究题目

(4)在提出的题目所包含的探究过程中,尽可能包括定量的测量和定量的描述。

(5)我们不主张在小学阶段对社会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10、如何组织讨论

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重要的互动过程,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境。教师将学生引入探究的环境,了解学生的想法,指导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估,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和启发,都主要靠讨论。

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11、关于观察的策略

(1)教会学生围绕一个概念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学生会学得更有效;

(2)设法改变某些事物,并观察发生了什么,尽可能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学生会观察得更深入;

篇2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篇3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篇4

一 引言

印度与我国国情相似,发展基本相当,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时间基本一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可比之处。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1]颁布,这标志着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正式结束了探索时期,进入一种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2000年印度政府决定将信息技术教育引入全国课程框架,了《国家学校教育课程框架》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大纲》[2],这为印度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提供了指导书,同样标志着印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比较教育研究是改革本国教育的一种力量和增强国际理解的一种手段[3]。为此,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结合我国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发展,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目标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彼此差异和相互借鉴的地方,以期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二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印度NECRT(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于2000年11月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大纲》(以下简称《课程指南和大纲》)规定了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应具有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这些能力所需的活动以及为了进行这类活动而必须掌握的特殊技能;并就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和技能的途径以及所需的具体活动提出了建议。下面就《课程指南和大纲》所规定的小学阶段(Primary School Stage)学生能力(包括教学目标层面和教学内容层面)与课程评价标准进行概述。

1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是其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第一阶段目标,它为后续的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课程指南和大纲》中规定了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三大教学目标,每一目标中又包括若干个期望学生达到的能力、获得能力所需的活动和特殊技能要求(即在教师帮助下能够完成的技术操作)。它是一个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于一体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表1列出了印度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层面说明[4]。

2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印度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从三个目标层面进行规定[5],如表2所示。

3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评价

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期望学生达到的能力以及达到这些技能所应有的活动和操作)制定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案[6]。方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进行讨论等途径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方案如表3所列。

三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2000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文件,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它包含了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教学评价三部分内容,下面就其中所规定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进行概述。

1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7]。表4列出中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详细内容。

2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共分6个模块,其中前4个为必修模块,后2个为选修(拓展)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8]。表5列出各模块内容。

3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9]

四 中国和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各自特色和相互比较

1 课程性质的比较

印度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和普及教育,是为后续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打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驱动态度而非技术驱动态度”[10];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其主要特性。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在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人文性四个方面。基础性是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应用和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综合性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普及性是指作为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文件,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各地可因地制宜进行适当取舍。人文性指课程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信息技术教育应是一种“文化内化”,因为“文化内化”是信息技术教育中“领进门”和“个性塑造”两个层面的本质升华[11]。因此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表现出基本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

中印在课程的性质的定位上都考虑了其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价值观的培养。但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印度似乎侧重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培养,中国似乎侧重人文价值观的培养。

2 课程设计理念的比较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理念是“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超越信息技术教育仅仅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思想”[12],认为“一定的课程框架能增加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跨课程学习的机会” [13]。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14]。

3 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比较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从基本概念和操作、社会道德、IT工具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我国主要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类。主要差异有:(1)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印度倾向学习结果(learning outcomes)的分类,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较大;我国倾向基于学习内容的分类,并且受到了布鲁姆、加涅教学目标分类和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影响。(2)印度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将社会道德教育单列成一大项,这提高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将社会道德教育包括在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而且特别强调文化价值的培养。由此可见,印度似乎更强调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3)两者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大致相当,但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包含LOGO语言的教学。

4 课程教学评价的比较

在课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印度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Demonstrated By Activities)学生学习结果,“观察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时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情况来评价学习的结果”[15],同时对学习结果评价指标有非常详细的说明。我国课程学习评价采用的方式有: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16]。

中印在课程评价时都强调基础性和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印度似乎更关注学习结果。

5 实施方式的比较

课程实施时,中印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印度在《课程指南和纲要》中明确了理论和实践所需达到的要求。中国则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各自所占学时的比例。

五 启示

通过中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比较,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给我们有以下启示:

1 重视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印度信息技术教育初等化

印度对中小学各学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做出科学详细的规定,各学段既有独立性又有继承性。小学、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设计时是采用适当重复,螺旋上升的方式[17]。小学为第一个学段,是后面两个学段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初中、高中学段的目标难以达到。印度通过向社会和学生家长推广信息技术,促进家长转变观念,督促少年儿童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这也一定程度促进了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18][19]。由此可见,印度必然重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印度的信息技术教育初等化主要是指印度的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之后,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之后,既可以通过高等教育也可以直接通过职业教育就能培养信息技术所需的人才。这大幅度降低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了培养周期。印度信息教育初等化为软件人才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20]。

我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同样规定了各学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有些地方非常严重,以致无法按《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教学,这应该引起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

我国应重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既要考虑各学段的独立性又要考虑继承性,还应特别关注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课程指导纲要》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拓展)模块,这在考虑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重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

印度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从其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层面可以看出,印度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作为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目标,并且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列出以什么知识、技能、行动来体现、评价这一目标。特别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个人隐私的保护和病毒的防范,培养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认为病毒防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道德问题。

中国在《课程指导纲要》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对信息技术有社会道德规范教育的要求,但没有详细描述用于该层面评价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笔者认为,我国在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如印度,评价操作不如印度那样容易实施,我国应该细化这方面的评价指标,强化可操作性。

3 通过活动来展示学习的结果是印度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一大特色。

印度强调通过学生的活动展示(Demonstrated By Activities)学生的学习结果,这具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色彩。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技能、行为和情感价值,行为和情感价值的评价通过活动展示来进行更合适。这种做法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中值得借鉴。

六 结语

通过对中国和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概述,从课程性质、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评价、实施方式等方面对两者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自的特色。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借鉴。这也从另一个视角探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提供帮助,其价值在于为我国今后制定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7][8][9][14][16] 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EB/OL].

[2][15]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EB/OL] .

[3] 高如峰,张保庆.比较教育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6):103-104.

[4]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EB/OL].

[5][17]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Curriculum Guide: An overview of IT- competencies and assessment at different school stages[EB/OL]. < education.nic.in/htmlweb/ ncert_it_curri_guide/sectionII.htm,2007-10-11.>

[6][10][12][13]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 Foreword [EB/OL].

[11] 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 (10):57-61.

篇5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到了写读书笔记的方法,那么在阅读实践中要注意运用,随时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如:好词好句,精彩片断等,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等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经常组织展览、评比、介绍经验等活动,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习惯。

1.明确写读书笔记的意义

明确什么叫读书笔记。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读书笔记"的理解。教师展示以往学生的读书笔记本。明确写读书笔记的意义。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所读的书、文中,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准确地掌握知识,更能够积累丰富的资料。

2.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2.1摘录笔记。摘录笔记就是把所读文章的好句子、好材料摘录下来的笔记。这种笔记有的同学做过,但是坚持下来的人很少。摘录笔记做多了,经常读一读,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作文时可以参考、模仿,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引用。

2.2提纲笔记。提纲笔记就是把所读文章的要点归纳记录下来的笔记。它对于我们阅读分析很有帮助,也有助于我们提高作文的构思能力。

2.3评注笔记。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这就是评注笔记。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读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2.4心得笔记。心得笔记简单的就是扼要地写一写读书的心得,可以不过多考虑格式,把心得记下来即可。所谓找文章的"眼睛",实际就是一种心得,你把它记录下来,不用过多地展开议论,这就是心得笔记。

3.明确读书笔记的内容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 一般是分为三步来进行的:

第一步:了解写读书笔记的内容及作用 ,由于我们是小学生,考虑学生的水平,我主要是把摘录笔记、提纲笔记、评注笔记、心得笔记四种做一个简单的结合作为本次研究的内容。即读书笔记的内容有:(1)摘抄喜欢的词(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3)写感受(3句话)。从二年级开始:分类摘抄喜欢的词、句,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的积累,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使自己的作品语言生动、形象、优美。三年级:写感受。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一段落进行思考,联系生活体验写下自己的想法。为今后写作中运用,使自己的作品有真情实感。

第二部:教师以班级订阅的《个性化作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

作品名称:《个性化作文》

好词:红扑扑 水灵灵 红红的 闪亮闪亮 整整齐齐 樱桃小嘴

好句:她那红扑扑的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闪亮闪亮的,那小小的鼻子下面的一只樱桃小嘴红红的,在嘴上有两排整整齐齐的雪白的牙齿。

好段:我有个小妹妹,小名叫小听听,今年7岁。她那红扑扑的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闪亮闪亮的,那小小的鼻子下面的一只樱桃小嘴红红的,在嘴上有两排整整齐齐的雪白的牙齿,她一天到晚都缠着我,弄的连作业都写不了。

我的收获:——(预计三年级练习)

自我评价:——(预计三年级练习)

第三部:学生谈写读书笔记的感受是什么。相互交流心得体会。

4.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读而不写,印象不深。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读物、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方面我的做法有五种:

4.1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句段、格言警句等,为写好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例如《三亚落日》一文,作者对三亚落日做了细致的描写,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词句,生动的句子,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感悟三亚的美,就可以尝试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摘抄一些描写景色的优美词句

4.2列提纲。如写出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4.3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在写读后感时注意感受可长可短,只要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即可。

4.4写书评、如评价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如:在学生学完了《三克镭》之后,我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居里夫人的一些文字资料和图片外,还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原三克镭著──《居里夫人传》。读完了全书,学生对居里夫人无私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后我就试着让学生写出对书中主人公居里夫人的评价,写一写对《居里夫人》这本书的评价,通过写书评的练习,有利于提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写好书评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对书评的内容给予及时的点拨、发现书评内容中有不妥的地方,要马上纠正和指导。

篇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经管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也是近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它的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同时它又向基础学科、工科学科渗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发展成为边缘学科。与此同时,独立学院的高等教育机制才刚刚在我国成立。为了办出特色,各独立学院都在探析新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对教材教辅依赖性很大,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教材选择不当,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独立学院的基础课之一,在教材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很多的挑战。本人从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学现状和教材实施情况对独立学院如何自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 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授课现状

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起步较晚,教育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教材又是教学的基础,那么选择适合独立学院学生自己的教材是显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尚没有独立学院专用的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与独立学院其他教材一样大多选用一二本院校的,该门课程的授课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不同,一二本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独立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一二本院校的这些教材不能体现独立学院教育的灵活性。

(2)教材理论性很强,教材中的定理证明、公式推导及计算推演占据了主要位置,这对独立学院这些入学分数较低、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太难,太枯燥,学生普遍对这种数学理论感到“恐惧”,学习起来也相对困难,这些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跟不上进度。

(3)教材难度较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对随机现象的描述与研究,它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与学生学的《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有很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的思考方式,需要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定理的证明过程也需要很深的数学理论,这些导致大多数学生反映课程难学、难懂、难应用。

(4)学时少,由于独立学院独特的办学特色,常常需要对理论课时进行删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时数一般为48学时左右,很多教师需要赶进度、完成任务,就自主的删减一部分内容或者减低课程难度,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容易出现要求过高或者过低而与实际脱离,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重概率轻统计,大多独立学院秉承了母校重概率轻统计的情况,在简化了概率论一部分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统计部分的应用性没有得到加强。

所以独立学院无论从培养目标、教材的难易程度,学时还是概率统计的比例部分都要有一个新的模式。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的扩大,出现了一批为独立学院编写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还是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实用性不够广泛,不具备通用性等。

2 自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的具体实施

自编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独立学院自编教材是依据其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教材。考虑到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本人认为独立学院在教材建设上可以作如下选择:

一是教材内容的设置,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可以组织不同院校的一些有独立学院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编写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的教材,适当添加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史及概率统计学家的贡献,教材内容分为概率论部分和统计部分,概率论部分可以结合数学软件如MATLAB,统计部分可以结合R,SAS,SPSS等工具,这些工具能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概率统计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概率统计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软件部分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既保证了课程各主要章节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实用性,又突出了易学、易用等应用型特点。

二是在独立学院编写的教材基础上,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或者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写相适应的辅助教材,如教学辅导实例、习题册、多媒体课件等。

我们在历年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并将于2014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教材着重介绍用数学理论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完全适合独立学院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可以同其他数学基础课程同时开设,可读性好,开放性强,趣味性浓。能够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兴趣。

3 结语

独立学院的自编教材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专业教师技能的培训,正确实施自编教材的各个环节,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数学教师水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利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

篇7

1、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老师、透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丰富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在读书中成长,使自己融到我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之中。

3、一般阅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四、我的读书措施:

1、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2、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边学习教育理论,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篇8

以贯彻落实“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扩大教师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建设属相校园为载体,以教师发展为中心,通过开展教书读书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学校整体水平及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进一步弘扬敬业奉献的精神。

2、通过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

3、通过读书活动,使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4、以读书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成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5、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标准,对比发现自己教育思想、教学行为之不足,引发读书之欲望。

6、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使教师能用书中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体验到读书的好处,从而养成坚持读书的好习惯。

7、通过读书,增加教师的课外阅读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教师的人生底色;努力建设教师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8、通过实施读书工程,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三、读书方式

1、个体研读。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的研读,精读的力争读深、读透,读有思考,读有感受,并且要读写同步,每月至少写好两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

2、集体阅读。写摘记、谈感受、谈收获、谈疑惑。

3、交流汇报。教师们互相推荐新书好书,无障碍发表争鸣,更多的时候发表指导学生读书以及自己读书的有感,通过师间心际交流,将读书思考向更广的时空延伸。

4、实践写作。新课程呼唤教师的反思行为,要求教师做到“勤读、勤做、勤思、勤写”,在读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生活实际,撰写读书笔记。

5、开展活动。根据本校实际,将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读书研讨会、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老师读书,在读书中真正成长起来。

四、读书策略:

1、提高认识,重视读。我们将通过每周的教师例会和板报、广播、校园网宣讲读书的意义,激发教师读书的兴趣,使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读书。

2、为切实落实教师读书活动,全体教师要根据学校要求,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选定自己阅读的文章、刊物或教育专著,制定自己的个人读书计划。

3、落实阅读书目。加强、完善图书室、阅览室建设管理,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使之成为教师借书、读书的开放港湾。

4、落实阅读时间:师生集体读书时间为每周周三下午第七、八节。

5、及时做好读书笔记。学校统一发放读书笔记,每学期摘记不少于5000字,感悟不少于1000字。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1)成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为读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篇9

2、转变教育理念,登高望远,高屋建瓴,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进行教育创新。

3、使自己成为新课程方面的学者型老师。

4、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读书具体措施安排:

1、利用一切时间积极自学,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并根据所学认真备课,体现出新颖、大胆、有效的教学风格,课后再以所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写出反思和随笔。

2、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的时间,积极和其他老师交流好书,感悟读书心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3、每天确保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周整理读书笔记,保证读书的效果。每月及时上交读书笔记,争取在教师会上交流总结。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篇10

其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

我园的读书活动有活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使教师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并与幼儿园考核挂钩,确保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一阵风”刮过的倾向。比如:读书积极分子的评选、好书推荐优胜者的评选等,都是一些奖惩制度的体现。在“读书月”活动中,大家纷纷表现出读书习惯好、读书兴趣浓、借书购书多、阅读量多、参加活动积极等。为把此项活动搞好,幼儿园添置了大量的图书、光盘等,为活动提供充足的保障。

再次,结合了本园特色课程。

我园的读书活动还结合了园本特色课程开展活动,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实施,各位教师积极响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阅读、研究、讲座、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比如:我们有教师讲故事、幼儿将故事的活动,还有绘本介绍等,这些活动既锻炼教师和幼儿的表达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而且通过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进一步掀起了读书活动的热潮。通过读书活动,教工在不同程度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受益非浅。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老师们把读书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改进教学。本学年,教师论文数量与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多位老师论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获得奖。

最后,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结合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大家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比如:大舞台活动、心心广播活动、师德演讲活动、好书推荐、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讲故事活动,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教师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不仅锻炼了教工的表达能力,而且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把老师们引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书的沃土,

“阅读经典,丰富人生”活动在我园的顺利开展,得益者——教师,受益者——幼儿,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了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使“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理念成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当然,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读书笔记过于简洁。部分老师的读书笔记很简单,只是提纲形式的。阅读不够详细。

2、阅读的内容不够广泛。大部分老师局限于教育教学之类的书籍,阅读文学类的老师不多。

篇11

不时更新教育理念,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更加适应景小发展的需要。

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读书活动不时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

让自己与好书作伴,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与大师对话,读书中成长,使自己融到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之中。

二、读书措施:

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每天要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要能边读边想。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注、摘录优秀语段,提出质疑,积极思考,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效果的最大化,不时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与自己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将读书活动与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反思中实践,不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置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相互启发,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时生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三、读书内容和具体时间布置:

5月份:阅读《新课程怎样教》历史)

6月份:阅读《史海拾珍》

7-8月份:阅读《三国演义》

篇12

2、读书要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要个人阅读要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

5、读写结合,有所思就记录下来,旨在养成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从书中反思自己。重点谈学习体会、感悟,提出思考性问题,

三、读书内容

1、《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听窦桂梅老师讲课》2、教育类的书籍:《家庭教育》、《夸赞孩子的艺术》3、自己喜欢的文学性教强的书籍:杂志《读者》、《家庭》、《女报》外国经典名著等。4、儿童文学:《淘气包马小跳》、《海蒂》秦文君小说系列

四、读书形式

篇13

提倡带着问题读书,2读书要与反思相结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要个人阅读要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读书目标

转变教育观念,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使自己业务精良,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溢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4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强化自身修养。

有所思就记录下来,5读写结合。旨在养成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从书中反思自己。重点谈学习体会、感悟,提出思考性问题,

三、读书内容

1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2教育类的书籍:家庭教育》夸赞孩子的艺术》

3自己喜欢的文学性教强的书籍:杂志《读者》家庭》女报》外国经典名著等。

4儿童文学:淘气包马小跳》海蒂》秦文君小说系列

四、读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