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资产流动性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乐视网简介
乐视网是中国境内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上市的视频网站,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家IPO上市的视频网站。目前,乐视网的市值已经由上市开始的30亿元增长为400多亿元,是创业板市值最高的公司。长期以来,乐视一直致力于构造一个创新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新型模式,涵盖了包括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大屏应用市场、电子商务、生态农业在内的诸多领域,日均登录人数超过了5000万人次,月均达到3.5亿人次。
近十年来,乐视网已经创造了多项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中国用户数量与规模第一的专业长视频网站,全世界范围内第一家推出自有品牌电视的互联网公司,中国第一家拥有大型影视公司的互联网公司;中国第一家提出内容自行创制战略的公司。乐视网已经正式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型企业之一。
乐视网产业链包括: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应用市场、电子商务、互联网电动汽车。
2 乐视公司战略分析
2.1 公司层面的总体战略
乐视生态系统包括:平台、内容、应用、终端。
2.2 业务层面的具体战略
2.2.1 平台
乐视电商平台正式运营还不到一年,日均访问用户量已经突破了250万人次,已经跃居垂直电商前五名,为乐视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2.2.2 内容
多年来乐视网在文艺、体育等诸多领域收罗了各种热点资源,为生态型内容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乐视的用户数量大大增加,形成了规模化的经营。
2.2.3 终端
乐视智能终端由CP2C模式打造的,秉承“千万人不满、千万人参与、千万人研发、千万人使用、千万人传播”的先进理念,体现了开放分享、极致体验的互联网精神。
2.2.4 应用
应用市场方面,研发团队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在以用户的需求为目标,结合当今应用市场的模式,支持开发者研发和生产越来越多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产品,从而保持在行业中优势。
3 乐视公司SWOT分析
3.1 竞争优势
一是优质的视频内容资源。二是处于行业领先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三是领先的生态战略。四是终端用户日益增长。五是较低的税负。六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3.2 竞争劣势
一是规模扩张致使管理难度增大。二是公司可使用的现金流资金不多。三是乐视网的内容原创性不够。
3.3 机会
一是国家有关政策的帮助。二是网络视频服务行业蓬勃发展。三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4 威胁
一是应收账款回收困难。二是并购重组整合风险。三是内容监管的政策风险。四是无形资产存在减值风险。
4 公司财务分析
4.1 财务报表数据分析――资产负债表
4.2 变动原因分析
(1)由于无形资产的增加造成了预付账款的大幅度增加。
(2)其他应收款的增加为应收董事长借款,该笔借款用于日常业务活动。
(3)由于相比去年同期销售增长了100.29%,从而使得存活的储备增加。
(4)本期增持乐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股份公司的股权,总持股比为6.47%,按规定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
(5)固定资产的增长是由本期购入新的电子设备造成的。
4.3 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利润表
4.4 财务分析小结
(1)乐视网的资产质量还有待提高。
(2)由于资本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
(3)在收入U张的同时,成本也在随之急速提高,从而使得毛利率也在下降。
(4)巨额应收账款的出现使得现金流入减少。
(5)盲目的扩张与发展导致现金流紧张。
5 启示与建议
5.1 启示
(1)财务是存在风险的。金融危机期间不少盈利的企业都是由于财务的失败而导致破产,这就给企业拉响了警报:只有会计利润这一账面金额是远远不足的。充足的现金才是对抗金融危机的保障。近几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企业所有者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其背后的理由,第一,由于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编制的利润表仅仅是“纸上的富贵”,根本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第二,企业的负债越来越多,使得资本结构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如今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越来越受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重视。这正如我们前面对乐视的财务利润分析一模一样,乐视的利润并不是其正常的利润,一旦政府取消了补助,企业就会面临巨额的亏损。此外,如果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企业将无法正常和稳定运营。
(2)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不足是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失败的重要原因。可使用的现金的不足、坏账的发生、对外担保贷款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以及投资失败等因素导致的资金无法流动,已经成为了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财务失败的现象一旦发生,将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资产的流动性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因此,乐视管理层急于扩张本企业的规模,盲目的实施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很可能会使其陷入严重的财务失败的困境。
5.2 建议
一是对公司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进而加强资金链条的管理。二是缩短经营的时间周期,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三是对于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有效的预算。四是构建切实有效的预警系统,完善财务管理与监控。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7-012601
l 传统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
1.1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速动比率这一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将流动资产变现为现金来偿还负债的能力,这一指标体现了企业的短期财务能力。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与资产流动性、短期偿债能力呈正比。然而,该比例并非越高越好,过高可能是企业的存货积压或者滞销造成的,如此,最终会对公司的绩效带来不利影响。
1.2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验比率”,指的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流动资产中剔除了变现能力差的项目。但是在实务中,速动比率可以用流动资产扣去存货后再除以流动负债来表示,用来反映企业中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速动比率与偿还债务的能力的呈正比。
1.3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又被称为收账比率,可以选择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程度。企业可以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营运管理效率,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值越高,就表明其变现速度越快,那么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也就越强。但并不表明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若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也可能表明信用政策过紧,不利于企业的业务拓展,有助于促进相互业务的开展。
1.4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因而,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常常选择这一指标。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存货周转速度快,资产流动性较好。但过高的存货周转率,也可能是由于企业存货管理不合理导致采购成本的上升,如此就需要对企业的存货管理进行适当调整。
1.5 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总资产周转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能够综合地评价企业所有资产的经营效果和对资产的利用效率。这项指标与公司资产经营效率成正比。在实务中,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以提高公司的绩效。受信息不对称影响,管理者很难准确地预测市场和企业的未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管理者能了解到企业整体资产的利用情况。
1.6 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也叫营运资金。从广义上来讲,营运资金又被称为总营运资本;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不包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短期借款)。一般将其与流动比率结合进行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
2 用现金流反映的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
2.1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为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利息费用的比值。一般情况下,该比值大于1比较合适,但并非越大越好,数值越大,则表明大量的资金被闲置,没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可以将这些闲置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等再投资,已获得更高的回报。
2.2 债务保障率
债务保障率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债务总额之比,体现了企业的整体偿债风险能力。债务保障率越高,就表明企业在整个会计期间内的偿付能力越强,财务风险就越低。
2.3 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
经营现金流人流出比就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人除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比率,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现金流人对现金需求的保障程度。于此同时,这一指标是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主体。当经营现金流人流出比大于1时,就表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人可以满足现金支出的需求,企业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较高。
2.4 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是一种能够用来衡量企业实际拥有的能够回报给股东的现金的财务指标。一般情况下,自由现金流越大与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成正比。
2.5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比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比是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总现金净流量的比值,如果这一比率较高,就说明企业的经营能力较强,财务风险较低,偿债压力较小,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 关于资产流动性的资本结构理论
净收入理论认为,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企业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当负债程度达到百分之百时,企业价值也会达到最大值。企业利用债务资本能够达到降低加权资本成本,实现财务杠杆的目的,债务资本是百分之百时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
净营业收入理论认为,企业资本成本是固定不变的,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加权资本成本以及企业价值是无关的,企业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问题。在债务成本低于权益成本的前提下,负债的增加将会带来权益资本风险的提升,从而权益资本成本也会因此而提高,由此正好抵消了利用负债所带来成本下降的好处,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保持不变。
传统理论是介于净收入理论和净营业收入理论之间的一种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一定限度内的债务利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从股东和债权人的投资风险来说也是能够接受的。而且企业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加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最终增加企业的价值。
1958年6月,美国学者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了经典的MM理论。MM理论开创了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先河,构建了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理论认为:在理想状态时,公司价值不会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而在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与负债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的结论。
静态均衡理论认为将财务风险及其经济后果引入资本结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核心是企业利用负债所产生的税收利益,与由此而形成的成本、财务困境成本进行权衡,寻求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
篇3
一、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文献回顾
资产的财富效应以1990年为分界点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与传统的财富效应研究相比,1990年后财富效应的研究更加深化。一是财富效应的检验技术进一步完善。例如面板协整技术的应用(Dreger等,2006)[1]。二是对各种资产的财富效应进行分类研究。三是不仅研究单个国家的财富效应,还进行财富效应的国别比较。四是不仅分析资产价值变化对消费的影响,还分析资产价值变化对住房贷款需求、货币流通速度和资产自我保险等因素的影响。其中,1990年后不仅研究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还研究不动产的财富效应。这是财富效应研究深化的重要特点。
从理论上说,资产的财富效应要受到系列因素的制约。例如,资产流动性的强弱,资产回报率期望值的高低,消费者的收入分布和收入状况,与资产相关的税收政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心理账户和消费计划等。由于这些差异,导致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出现差异,从资产流动性的角度看,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主要是住房)是有区别的。总体上看,住房资产的流动性要弱于金融资产特别是股票资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就要弱于金融资产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出现了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较小。Levin(1998)[2]的分析发现,住房资产对消费基本没有影响。Tracy(1999)[3]等人认为,虽然住房价格的变动带来的财富变化可能比股价变动带来的财富变动要大,但是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可能要小于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对于计划长期居住房屋的消费者来说,住房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有利的财富效应可能被使用住房的成本上升所抵消。Poterba(2000)[4]认为,由于自己居住而不能兑现的房地产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自住性的房产通常被看作是一种长期资产。Campbell和 Cocco(2005)[5]认为,年纪大的自有住房者对住房价格的变化比较敏感,而年轻租房者的消费对住房价格的变化不敏感。
然而,更多的观点似乎支持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要大于金融资产财富效应的观点。Case(2001)[6]等人发现,住房价格上涨对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股市的财富效应。Bayoumi和Edison(2002)[7]得到的一个主要结论是,住房财富对消费的影响要大于股市对消费的影响。Benjamin等(2004)[8]以美国1952年第一季度到2001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为样本,其研究发现,不动产增长1美元使消费增加8美分,而金融资产增加1美元只能使消费增加2美分。持有不动产能够平滑消费并减少消费的波动性。
从国内看,中国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财富效应的研究。但是,这些文献主要集中在股市财富效应的研究上,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理论研究很少见,对其实证分析则更少。例如,卢嘉瑞等(2006)[9]分析了股市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并检验其财富效应。段进等(2005)[10]、骆祚炎(2004)[11]和李振明(2001)[12]对股市财富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贺菊煌等(2000)[13]和臧旭恒(1995)[14]分别分析1996年和1995年以前金融资产对消费的影响。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研究的典型文献是,刘建江等(2005)[15]对房地产财富效应作用机制的分析。他们运用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持续上涨的房地产市场,促进消费和经济的增长。该论文没有进行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待加强。本文主要基于资产流动性的角度,运用VAR和VEC协整等技术,以中国城镇居民1985―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居民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寻求通过住房资产财富效应促进消费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对策。
二、基于流动性的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理论分析模型
Muellbauer(1994)[16]认为,基于流动性和资产所有权不同而引起的资产差异,会引起不同种类资
产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Benjamin(2004)[8]的理论,家庭从金融资产St和实物资产Ht(主要是住房资产)取得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被分为转移性收入Gt和工资薪金Yt。转移性收入Gt包括社会保障金、失业补偿金、食品供应票等。这样不包括财产性收入在内的可支配收入为Zt=Yt+Gt。一些因素将这两种收入转化为资产的价值。假设这些转化因素用bY和bG代表,则不可观测的人力资本和转移财富分别为转移性收入bYYt和bGGt。转移资产被看作是一项可以从社会保障等项目中获得收入的权利。工资薪金所得和转移性收入均用现金支付,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它们形成的资产也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家庭从金融资产上获得的收入缺乏流动性,这是因为金融资产是一些受限制的养老金和保险金账户,从金融资产上获得的利息、红利和资本利得不会轻易被用来消费。住房资产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样,假定金融资产相对于住房资产的流动性为λs,则按照流动性加总得到的总财富,包括人力资本、转移资产、经过流动性调整后的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即:
(三)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方差分解分析
各因素对消费影响程度还可以使用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用方差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
击的相对重要性。从表2可以看出,未来第一期至未来第七期,住房资产对消费的影响都要弱于金融资产,也要弱于转移收入的影响。对消费影响最大的因素仍然是消费自身,由此可见消费习惯的重要性。但是从第八期开始,住房资产对消费的影响开始超过金融资产的影响,这说明住房资产有一种预期的财富效应(见表2)。
五、住房资产财富效应低的原因探讨
从实证分析结果看,住房资产存在微弱的财富效应。这与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住房市场的发育特征有关。
(一)住房价格上涨速度过快,抑制消费的增长
目前住房价格过高,涨幅过大。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5.5倍之间,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我国目前全国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7.8倍,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房价收入之比则更高。上海80平方米的住宅价格相当于每户一年可支配收入的27.5倍[17]。住房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从1990年的4.77%增加到2004年的10.22%。骆祚炎(2007)[18]通过VAR模型分析认为,支出增长预期对未来消费变化的影响仅次于可支配收入因素,但要强于预防性动机对消费的影响。住房、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加剧了居民的储蓄心理。
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Engelhardt(1996)[19]发现住宅资产的财富效应具有不对称性。住宅资产的价格上升对消费几乎没有影响,但是住宅资产的价格下降1美元却可能使消费下降30美分。中国近年来的情况表现为住房价格的上升。全国2001年―2004年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增长指数分别为2.2%、3.7%、4.8%、9.7%①。住房价格的这种上升趋势引发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发挥,抑制消费的增长。
(二)住房资产较低的流动性限制财富效应的发挥
Benjamin(2004)[8]认为,美国金融资产具有相对较低的财富效应。这与本文的结论相反。他认为金融资产财富效应低。这是因为居民金融资产集中在受到限制的几个账户如养老金和保险上,这些账户大约占到居民金融资产的75%,居民不能轻易地从这些账户中提走资金,也不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获得借款。但是上述情况在中国恰好相反。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体现在储蓄资产上,该资产的流动性相对住房资产来说要显著地高。其他金融资产诸如股票和债券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当然居民的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等资产则同样是受到限制的。相比之下,住房资产的交易成本则要高得多,交易过程也较长,尤其是二手房的交易。加之住房交易对于初始投资的要求较高,其流动性受到进一步的限制。流动性的不足限制住房资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三)较强的流动性约束制约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
流动性约束理论是针对信贷市场不完善而提出的假说。总体来看,流动性约束降低了消费水平。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的两端分化趋势有所加强,居民整体的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不高,增强了居民的流动性约束。住房价格的上升,一方面导致一个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由于较强的流动性约束却使居民无法获得这种投资回报率。杜海韬等(2005)[20]认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也制约了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
六、发挥住房资产财富效应,促进消费增长
住房建设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住房资产理应发挥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在全球经济失衡的情况下,发展消费的意义尤为重要。为此,应该采取措施,发挥住房资产促进消费的作用。
(一)抑制住房价格的过快增长
住房价格的过快增长,减弱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骆祚炎(2007)[18]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入,人们产生大额刚性支出的预期,迫使居民减少当前消费而增加储蓄,住房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加剧了居民的这种储蓄心理,抑制住房等支出的过快增长是当前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持续上涨的房地产市场,能扩大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并促进消费。但是要注意的是,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是以住房价格不能过快增长为前提的,而且收入的增长不能明显落后于住房支出的增长。从当前看,最迫切的任务是控制房价的过快增长,并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和需要。
(二)适当增强住房资产的流动性
提高住房资产的流动性,能够改善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在完善住房一级市场的基础上,要逐渐完善住房二级市场。住房二级市场目前存在交易法规不健全、对中介机构和交易主体的监管落后等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近段时期来,住房市场的投机气氛较浓厚,使住房价格涨幅过大,住房价格过高。政府采取的措施有效遏制了这种发展势头。今后一段时期,应该筹划住房市场发展的长期政策,促进住房市场的正常交易,保证住房资产的适当流动性。
(三)保持对住房市场的平稳调控
2005年3月开始的住房市场综合调控措施取得显著成效。是否继续实行这种较猛的宏观调控措施,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谢百三(2006)[21]认为,如果继续实行过猛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对房地产市场、金融稳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造成不利影响,政策的重心应该转向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等方向上来。笔者认为,从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来看,住房资产的平稳增长有利于对消费的促进。解决当前居民住房难的问题,一方面要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显著提高居民收入(例如可以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在民生问题和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上,政府要进行综合评判,取得一个相对均衡的政策。
参考文献:
[1]Dreger C, Reimers H. Consumption and disposable income in the EU countries: the role of wealth effects[J]. Empirica, 2006,33:245-254.
[2]Laurence L. Are assets fungible? testing the behavioral theory of Life-Cycle savings[J]. Journal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 1998,36:59-83.
[3]Tracy J, Schnedder H, Chan S. Are stock overtaking real estate in household portfolio[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Current Issu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5):1-5.
[4]Poterba J. Stock market wealth and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2000,14:99-198.
[5]John C, Cocco J. How do house prices affect consumption? evidence from micro-data[R]. NBER Working Paper, NO.11534.2005.
[6]Case K E,QuigleyJ M, Shiller R J. Comparing wealth effects-the stock market versus the housing market[R]. NBER Working Paper,2001.
[7]Bayoumi T, Edison H. Is wealth increasingly driving consumption?[R]. IMF Working Paper, October. 2002.
[8]Benjamin John D, Chinloy P. and Donald Jud G. real estate versus financial wealth in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4,(3):341-354.
[9]卢嘉瑞,朱亚杰.股市财富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经济评论,2006,(6):36-44.
[10]段进,曾令华,朱静平.我国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影响的协整分析[J].消费经济,2005,(2):86-88.
[11]骆祚炎.近年来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4,(7):10-13.
[12]李振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3):58-61.
[13]贺菊煌.消费函数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3-55.
[14]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1995.239-246.
[15]刘建江,杨玉娟,袁冬梅.从消费函数理论看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作用机制[J].消费经济,2005,(2):93-96.
[16]Muellbauer J. The assessment: consumer expenditure[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994,(10):1-41.
[17]赵晓:我们见证中国房价历史性下跌[EB/OL].news.wuhan.省略/466560.htm,2005-07-21.
[18]骆祚炎.教育、医保和住房支出压力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VAR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1):58-62.
[19]Engelhardt G V. House prices and home owner saving behavior[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6,(26):313-336.
篇4
(2)从总量的角度定义流动性。为货币余额与产出的比率,该比率反映货币对产出的效率,在产出值固定的情况下,越高的比率意味着货币的生产力效率越低(G. Kaminsky,1999),国内部分学者将流动性理解为货币总量(卢万青,2008;谈正达,2012),他们具体的差别只在于采取的口径不同,这一定义的主要问题在于将流动性过剩等同于货币的超额供给,但单纯的从量的角度对流动性进行的界定容易忽略深层次的金融特征。在我国事实上存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学术界对流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层面,属于“量”的研究,其主要从短期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角度进行分析。实际上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社会福利损失都只是表面征象,流动性过剩背后的问题是中国国民财富积累的渠道缺失,大量的财富被占用在低效率的资产之上。在金融创新的深化与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部分,在外围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将进入一个持续的流动性过剩与金融体系改革的再平衡时期,在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研究时,需从传统的货币与商品市场二元视角转向货币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的三元平衡问题,这也要求我们要从期限结构考虑流动性的“结构”与从资产选择与收益率的角度考虑流动性的“金融力”,即从流动性的第三个含义对其进行探讨与研究。已有文献的流动性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货币的供给角度,本文从货币的需求入手,先对货币需求进行论述,将货币的需求与资产的供给联系在一起,结合资产短缺对流动性问题进行分类探讨,探讨流动性过剩在资产短缺情况下解决路径是否有其他选择。
二、 从货币需求与资产选择角度考察流动性过剩
随着经济发展与金融结构的不断深化,对金融资产的需求结构出现了货币支付类为主金融资产向价值储藏类金融资产和资本投资类金融资产的演变,主要表现为相对于存款需求而言,更具“金融力”的金融资产需求规模日益增大,借助于瓦尔拉斯一希克斯一帕廷金的理论模型分析了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作用,证明了货币的职能重心正由交易媒介功能向价值储藏功能转变(范从来,2007)。据《中国金融年鉴》统计,现金占总家庭金融资产比例从1978年的44.61%降低到2012年7.05%;存款总量稳定增长,2008年后储蓄存款占家庭金融资产之比有明显的上升,2012年为57.75%;股票从无到有,2012年占比15.45%;基金与银行理财产品占6.52%。我国历年数据表明更具“金融力”的金融资产需求规模正在变大,在金融资产需求结构演变和货币职能重心转变的同时,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机理是否发生变化?基于上文三大资产分类,进一步分层次梳理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和类型,为以更好地探析流动性过剩的机理,本文尝试将流动性过剩划分为“摩擦型流动性过剩”“结构型流动过剩”“短缺型流动性过剩”三个层次,其中摩擦型流动过剩对应着运营资产,结构性流动过剩对应着储备资产,本文重点对短缺型流动过剩对应着的金融资产加以分析,最后周期型流动过剩则是作为一种资产短缺经济中容易发生的危机形势加以分析。
(1)摩擦型流动性过剩。摩擦型流动性过剩是一种初级形态下的流动性能力过剩的状况,主要对应货币需求的三个分类中的第一类“运营资产”,是基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两部门经济结构而产生的过剩,在货币供给与经济实际产出所共同决定的货币需求的背离时,表现在现有物价水平没有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具有一定持续性的货币存量相对于商品的过剩。摩擦型流动性过剩主要的存在于货币层面,并不必然会引起物价上涨吸纳过剩的流动性,传统的流动性分析采用的M2/GDP衡量的即摩擦型流动性过剩状况,是基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失衡的角度的分析。
(2)结构型流动性过剩。从定量资金的的不同投资领域角度来研究流动性过剩问题,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型流动过剩”,这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在初始阶段主要滞留在金融领域,并且主要以存款的形式存在,从货币需求的“储备资产”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说摩擦型流动性过剩是基于商品与货币二市场的模型的分析,则结构型流动性过剩则是基于商品、货币、资本三市场的模型分析,并且以处于货币市场的主体银行为切入点的研究。
我国目前结构型流动性过剩主要反应为两个层面,在金融领域与投资领域分布失衡。首先就金融领域内部而言,不同的金融领域分布失衡,银行间市场相对于债券、股票市场有着更充裕的资金,四大国有银行相对于广大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着更充裕的资金。其次是城乡与产业间存在结构失衡,城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农村及中西部地区流动性过剩。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也存在流动性分配的不均衡情况,大企业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截止2011年底,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 企业已经成为俄中国扩大城镇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中小企业创造了GDP总量60%的最终产品价值与服务价值,纳税占总税收50%以上,并完成了65%以上的发明专利与80%以上的新产品的研究。但是我国中小企业仍主要依赖自己的资金积累,外部金融提供的支持力度不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有50%以上来源于业主自身的固有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在1%以内。
(3)资产短缺型流动性过剩。“资产短缺”假说是进行短缺型流动性过剩分析的理论基础,其主要从宏观视角对金融资产供求进行均衡分析,其基本架构是金融资产需求由价值贮藏需求与抵押需求共同构成,金融资产的价值贮藏需求由储蓄水平决定,金融资产的抵押需求由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决定。金融资产的价值等于资产的基础价值和泡沫价值的加总,基础价值部分取决于其未来净收益流的累计贴现额。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由于普遍存在金融资产短缺,才导致实际利率的内生性下降与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联动关系的扭曲(Caballero,2006)。
为测量我国资产短缺现状,对金融资产的供求差异角度构建资产短缺“C-I指数”(陈嘉千,2011)进行修正:
AS=1-■
其中,AS为本国的资产短缺指数;S为本国的国内国民储蓄;B为本国的债券发行规模;E为本国的股票发行规模;L为本国的贷款发放规模;?驻S.D.为本国的短期存款变化量。将样本期间拟定为1978年~2010年间,对我国C-I资产短缺指数进行计算,其中国内的名义GDP、名义的最终消费、名义的存货增加额以及名义的净出口年度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如图2所示。
1978年~1993年间中国交替出现过资产短缺及其过剩现象,此后中国的资产短缺现象一直存在。2003年起,随加入WTO中国国民财富水平迅速上升,资产短缺程度也日趋严重,2007年达24%。结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特点,在现代经济的金融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流动性已经不仅仅是货币的同义语,它还囊括了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类金融企业、政府、居民等所有经济主体持有金融资产的状况。在事实上存在资产短缺的背景之下,无论是从摩擦型流动性过剩角度以M2/GDP为论据提出的控制货币投放总量,还是从结构型流动性过剩角度以存贷比为论据提出的在既定总量之下优化资金投放渠道,均对发展中国家市场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非均衡等问题缺乏深入认识,中国现存的摩擦性流动性过剩与结构性流动性过剩都是资产短缺经济下必然会发生的情况。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要素禀赋结构上而言也属于资本稀缺型,中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这一经济现象中必然蕴含着与要素禀赋结构相关的经济学逻辑,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资产稀缺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首先以银行体系内积聚大量财富为特征的摩擦性流动性过剩问题,关键原因正于资产短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财富创造过程产生的优质金融资产的需求远远超出由实体经济运行而产生的优质金融资产供应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财富缺乏投资的渠道,本质是快速增长的高额国民储蓄与资产供给相对不足所产生的矛盾,一方面会助长经济的泡沫化风险,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给居民带来的财富增值效应,削弱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福利。其次无论是区域间还是产业间的结构性流动性失衡状态的改善,均离不开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因为金融市场发展与优质资产的供给增加不仅提高货币流动速度,还能实现货币在区域、产业、时间上更有效率的配置,这也契合我国当前提出的“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的政策导向。
三、 我国流动性过剩危机的防范与治理机制
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体在面临资产短缺时为了安置流动性,往往存在利率管制,在现金流不变时,低的折现率可以增加资产的基础价值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还存在资产泡沫的倾向,通过资产价格的上涨吸纳流动性,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之下,衍生产品也会远远超出基础金融资产的供给量来满足市场对资产的需求。无论是利率管制、资产泡沫还是衍生品脱离基础资产供给量,都是在资产短缺的驱动下产生的,这种为解决流动性过剩而存脆弱的金融体制反过来又加剧了流动性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与危害性。在资产短缺的背景之下一旦经济基本面与投资者情绪发生变化,或者在宏观政策调节下,强行刺穿资本市场泡沫回归最初的平衡,流动性过剩瞬间向流动性紧缩的方向发展,这种流动性的反转变化势必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这种资产短缺型流动性危机的爆发路径是我国需要密切关注并积极预防的,这也是前文将流动性过剩划分为摩擦型、结构型、短缺型三个不同形态的意义所在。
根据上文对流动性过剩不同层次的研究与流动性危机爆发的分析,无论是货币总量层面的摩擦型流动性过剩,还是产业地区间的结构型流动性过剩,或是为了满足对资产的超额需求,通过泡沫化与利率扭曲等方式而导致的周期性泡沫崩塌所形成的流动性危机,根源都在于我国资产供给不足与资产交易能力的缺失。对待我国当前存在的“资产短缺型流动性过剩”宜“梳”不宜“堵”,中国的流动性管理方式需要做出一定转型,要从被动的总量控制与表层结构调整转向供给激励,政策重点也应从抑制流动性转向如何有效利用过剩的流动性上来,这样才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金融结构调整,在供给激励下的增加资产供给的实现路径转变。
篇5
资产流动性作为影响企业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正越来越多的受到财务理论界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重视。资产负债表的表内项目按资产的流动性排序就体现了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所谓资产流动性,即资产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价格大量地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反映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资产流动性受到资产的种类、市场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主要体现在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上,这要求企业在兼顾风险及盈利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只有做到资产流动性的合理配置,才能确保企业稳健经营及长期健康成长。因此,研究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罗伯特・C・希金斯(1977)首次提出可持续增长率(Sustainable Growth Rate,简称SGR),并把他作为评价企业的一个财务指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提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克服了之前企业完全依靠内部资金或主要依靠外部资金均无法支持企业销售长期增长的缺陷。它强调在不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企业销售增长与企业财务资源有限性之间的一个平衡,这可以有效防止增长性破产。汤谷良、杜菲将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增长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对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必要的“规模持续增长”前提之上。因此,可持续增长率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企业的价值。
Keynes最早研究了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的关系。随后又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于淼、冯旭日分别从现金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对资产流动性与财务危机的关系进行了剖析。陈灵子则通过实证对此进行了证明。而将资产流动性和可持续增长率联系起来,则很少有学者研究。既然可持续增长率可以从长期反映企业的价值,并且资产流动性影响资本结构,而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影响企业价值的。因此,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必然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按照可持续增长率的基本思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可持续增长率与资产变化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本文即由此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找出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收集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收集了来自深沪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1年5年的财务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AMAR数据库。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在收集过程中剔除了ST类股以及数据不全和异样的公司数据,最后筛选出660家企业,6 600个样本数据。
(二)变量选择与定义
1.因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本文选择可持续增长率作为因变量。可持续增长率(SGR)=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权益乘数。
2.解释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资产流动性的指标有很多,主要通过偿债能力和资本营运能力、现金能力等方面综合反映。本研究从中选出七个指标,即长期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解释变量的含义及符号表示见表1。
3.控制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除了解释变量,还有一些因素(即控制变量)会影响可持续增长率。为提高研究的准确性,这里引入了总资产增长率和企业规模两个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指标的含义及解释见表2。
(三)假设与模型的建立
1.建立假设
由于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与企业价值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故这两个指标之间一定也存在相关性。因此,可作如下假设:不同性质的资产流动性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且该相关性呈正的线性关系。
2.相关性分析
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与可持续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除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两个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负相关外,其余变量与可持续增长率均呈正的相关性。解释变量中,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相关性最强,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相关性最弱,几乎为零,说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并不是越高越好,企业对于不同资产的流动性要求也是不同的,关键在于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分配比例。
3.模型的构建
由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故在构建模型时,将相关程度较大的变量分开放在不同的模型里,可以减少这种相关性给模型的准确性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流动资产周转率对可持续增长率的影响微乎其微,故在模型分析中应舍弃这个指标。据此,构建如下模型。
SGR=α0+α1LAT+α2DAR+α3SIZE+α4TAG+?着 (1)
SGR=?茁0+?茁1TAT+?茁2CFR+?茁3SIZE+?茁4TAG+?着 (2)
SGR=?酌0+?酌1TACR+?酌2CR+?酌3SIZE+?酌4TAG+?着(3)
(四)回归分析
通过SPSS17.0软件,对上述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拟出线性方程。经过整理,数据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模型的调整判定系数R2和F值均较高,模型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多数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也都达到了0.000,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假设成立。
通过模型(1)可以发现:长期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均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呈较强的相关性,其中长期资产周转率与可持续增长率正相关,而资产负债率与可持续增长率负相关。说明增强长期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率可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
通过模型(2)可以发现:总资产周转率、现金流动比率这两个指标均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呈较强的相关性,且该相关性为正。说明增强总资产的流动性、提高现金流动比率可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
通过模型(3)可以发现: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流动比率这两个指标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均呈较强的相关性,且该相关性为正。说明加快现金周转速度、提高流动比率可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
总之,反映不同性质资产的资产流动性指标均与可持续增长率呈较强的线性相关,但该相关性的正负并不确定。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66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关系。研究表明:
1.不同性质的资产流动性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是该相关性差异较大。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达到了0.259,最小的是流动资产周转率,只有-0.007。此外,不同性质资产流动性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相关系数的正负也是不同的,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与可持续增长率负相关,其余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正相关。
2.不同性质的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均保持较强的线性关系。除去流动资产周转率影响较小未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外,其余指标与可持续增长率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均有着良好的拟合性。
由于资产流动性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存在强线性关系,企业在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长期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现金流量比率以及流动比率。其中提高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的效果最为明显,而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效果最不明显。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极弱,所以通过改变流动资产周转率来提高可持续增长率是不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Robert・C・Higgins.Sustainable Growth under Infl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1981(10).
[2] 贾宗武,张建民.论资产的流动性[J].财会月刊,2007(12):3-4.
[3] 张健光,张俊瑞.企业资产流动性评价指标设计[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1):70-76.
篇6
陆正飞和辛宇(1998)谈及了国外及港台研究认为行业因素、资本市场、主管信念和公司特征是公司资本结构的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只有行业因素及公司特征是容易获得数据的。国外实证研究(Titman and Wessels,1988)表明可能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公司特征有:获利能力、规模、资产担保价值、成长性、非负债税盾和变异性。陆正飞他们用1996年沪市机械及运输业的3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不同行业的公司的资本结构有明显差异,获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规模、资产担保价值和成长性对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影响不甚显著。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在继陆正飞后又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研究认为获利能力和规模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成正相关,成长性和公司权益价值与公司资产负债率相关性不显著,行业特征不影响公司资本结构不显著。
冯根福、吴林江和刘世彦(2000)研究认为股权的流通度、盈利能力和非负债税盾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规模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资产担保价值和成长性对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肖作平(2004)认为国内对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大多是使用一年的数据进行横截面回归,从静态角度是个问题,他认为应该从动态角度研究。他的研究认为公司的成长性、获利能力能力和资产流动性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成负相关,而其他4个因素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成正相关。
兰峰和雷鹏(2008)对房地产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以2006年沪深两市的56家上市公司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公司的成长性与资产负债率成正相关,盈利能力、非债务税盾和股权结构对资产负债率成负相关。
三、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
(一)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变量
本文考虑的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企业的资产负债率(CS)作为应变量,而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
1、资产的流动性(AV),假设: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成正相关。
2、公司的营运效率(TAV),假设:企业的营运效率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正相关。
3、盈利能力(ROA),假设: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成负相关。
4、股权集中度(STATE),假设: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正相关。
5、成长性(GW),假设: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正相关。
(二)研究期间、资料来源和样本筛选
本文以2009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上市公司的公司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提供的数据。先是对该下载的数据进行处理,将所需变量的数据一一弄好,删除B股、ST、PT的公司后,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将各个变量中的全部极值和部分异常值剔除,经过多次数据处理后剩下71家上市公司作为本次实证研究的样本。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分析结论
通过CS对其他5个自变量之间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后本文认为资产负债率(CS)仅与盈利能力(ROA)负相关,与其他四个变量呈正相关,这一点似乎已经验证了我们前面的假设。而且五个自变量自己的相关性也不是很强,最高也是盈利能力(ROA)与成长性(GW)之间的相关性达到0.379。再这之后我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后,我们认为模型4给出了通过了检验的四个自变量的系数、显著性水平(Sig)、t和共线性统计量。
篇7
1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概念界定
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市场的流动性,企业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经典教科书,以及实务中的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本身都有不同的说法:
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该银行就被认为是具有流动性。
――Peter S. Rose,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gt
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再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
由此看见,虽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异,但实质基本一样,即为一种可以及时、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流动资金支配的能力。
2 金融理论中的“流动性”
(1)早期的流动性研究是在经济学领域基于交易成本而提出的,进而在不同的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分为资产流动性、市场及机构的流动性等方面。
①资产流动性。在资产流动性方面,主要是基于资产变现能力的流动性研究。自凯恩斯以来,与资产的“可交易性”直接相关的“变现能力”,是金融学界对流动性概念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即“当经济主体可以在承担较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种资产时,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在经验分析中,这种流动性的测度主要是通过资产买卖价差来进行计量与比较。提出了一个流动性的评级方法,运用三期模型来分析,给出同一状态下的两种资产组合转换的交易费用的向量表达,如果两个原资产组合 A和 B可以转换成同一资产组合S,其中 B是 A的线性组合,则可以说明 A 的流动性不小于 B的流动性。剑桥大学的 Haan 教授指出流动性与资产转换前期购买资产所需的成本相关,并提出度量流动性的一个 T 指数,用于测度一个经济实体为避免将来的资产转换费用而愿意放弃的财富的最大值。
②市场流动性。在市场流动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市场流动性既和资产流动性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金融微观结构理论中的市场流动性指的是“一个流动的市场是参与者能够快速变现的市场,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仅有较小的影响”,即交易的可立即执行性、交易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对交易的缓冲能力等等,其刻画主要通过紧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实现。
③机构流动性。在机构的流动性方面,Byrant和 Douglas W. Diamond 和 Philip H. Dybvig在两篇旨在研究银行存款契约以及银行危机的经典论文中提出的流动性需求模型,可表述为:当经济主体在想实现消费的任何时候,如果某项资产能使这种需求在跨期优化中得到满足,那么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
Diamond 与 Dybvig从微观角度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合作开发了一个用于证明银行的存款合同可以提供一个比交易市场配置更优结果的模型,在模型中解释了银行是如何吸收存款的。投资者面临着能够带来流动性需求的隐藏风险,发现是银行挤兑引起了真正的经济损失,并研究了能够阻防止这种挤兑的存款合同,政府提供存款保险会导致较优的配置结果。
Kaufman 在其关于流动性和银行失败的模型中认为,在买卖双方关于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原始资产是不流动的,这种非流动性,与消费者的流动性需求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银行业,从而带来了流动性危机。Mishkin 证明了银行机构的存在可以减轻逆向选择所引起的非流动性问题。当银行失败时,流动性需求增高,同时生产也就降低。Douglas W, Diamond 和 Raghuram G. Rajan论述了银行在企业家对于存款人的流动性冲击的缓冲器作用,一方面肯定了企业家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正是银行资本结构的脆弱性使他可以创造出流动性,并使得借款人可以从存款人一旦受到流动性冲击导致项目资产清算的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原本企图防止挤兑的一些稳定性政策,如对资本金的要求,转换的暂停都可能减少流动性的创造。
(2)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资产,包括短期的存款和证券、长期可买卖证券,抵押资产情况,对贷款出售或证券化的能力,中央银行的流动性工具以及其他资产流动性的资源。作为负债经营的产业,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来,一方面反映了银行的清偿能力,即该银行所拥有的债权是否足以抵偿其所负担的债务,另一方面就是流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的现有资产能否应付到期的债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分析集中在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以及资产特征的分析上,其中都会包括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负债期限结构、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等。对流动性分析还包括资产的变现能力分析,其中包括资产本身具有的流动性、资产强制出售的流动性等,这是银行履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银行功能的研究上,Bryant、Diamond 和 Dybvig开始强调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服务功能,指出银行是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由此出发,Diamond 和 Rajan在研究银行流动性创造时,在金融脆弱性和挤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银行的资本率对流动性的创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上,Allen 和 Gale基于风险吸收理论出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银行的资本率和流动性的创造是成正比的。银行创造的流动性越多,为应付储户提存而需要出售非流动性资产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越严重。银行资本越雄厚,对这种风险和损失的承担能力就越强。得出类似结论的还有 Diamond 和 Dybvig,Allen 和 Santomero,尽管许多银行学说和规章制度是以脆弱的流动性转换模型为基础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Akash Deep,Guido Schaefer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美国商业银行的数据,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规模大小的不同来衡量流动性转换的金额,研究结果显示转换的数量很少,存款保证在推动流动性转化中有一定的贡献,因为存款保证金能够替代了大多数没有保证的资产,扩张储蓄和贷款却没有相应的效果;相反的,贷款组合中的信用风险却阻碍了流动性的转化。
3 流动性管理理论中的流动性
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银行本身的流动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流动性管理的分析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最后发展为较为成熟的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理论。
3.1 资产管理理论(资产转换理论)
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最初是使用的资产流动性管理,也就是银行从资产方面“储存”流动性。该方法又大致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银行的商业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可以说是具备流动性的特点的,倘若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本息,那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作为流动性资金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以及新增的贷款需求,只要银行能够正确选择贷款组合,再配之一定的有效投资组合,银行就能保证其资金流入能够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是这种短期贷款组合往往因其期限较短而收益性较差,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并且,由于该理论产生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期阶段,经济相对平稳,尚未出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波动,所以未能考虑到贷款偿还的外部经济条件,一旦出现经济严重衰退或萧条,则哪怕是短期商业贷款也未必能保证按时偿还,违约率的增长仍然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之中。因此,当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使得该理论无法再适应新的情况,从而资产转换理论应运而生。
(2)资产转换理论。
该理论不再只认定短期贷款的流动性,而是认为银行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这里的流动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上以合理稳定的价格迅速变现的资产,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逆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等都被银行作为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形式,同时长期贷款也可以在日渐成熟的二级市场转让从而变现,因此银行是否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流动资产或转让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成为银行流动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仍然是未考虑流动资产变现的外部经济环境,当经济增长时,贷款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市场利率提高,此时债券市场利率下降,因此变现债券类的流动性资产机会成本增大,会影响银行的盈利。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于 20 世纪 50 年代产生,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客户的预期收入相联系,认为客户的预期收入与其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有关,只要银行能根据客户的预期收入来安排合理的贷款组合就可以避免发生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是仅凭银行主观推断客户的预期收入未免增加风险,而且客户的未来收入会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往往又具有不确定性,客户未来收入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还款能力,从而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的来说,资产理论就是要使银行将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流动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级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些资产,迅速变现。对于银行经营来说比较安全,也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心。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持有这些流动性资产就意味着放弃高收益的资产,即存在机会成本;②变现政府债券之类的流动性资产往往会对银行的信誉,客户的信心有不良影响;③变现资产会有一定数量的交易成本。
3.2 负债管理理论
篇8
(二)商业银行进行比率分析的局限性。第一,比率值要与某一标准比较方有意义,但这样的绝对标准受到样本数量、计算方法及异常情况的影响,几乎不存在;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银行在特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却无法揭示会计年度其他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这有时会引起误解,比如资产流动性比率高,仅表示银行资产在会计报表日的流动性较强,并不能就得出该年度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强,流动风险小的结论;第三,不同的比率有时会发出互相矛盾的信息,给正确评价银行财务状况带来一定难度。比如某银行的利差率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其资产利润率却低于同业平均水平,此时便难以判断银行盈利能力的强弱,而需结合其他信息综合考虑;第四,比率分析在进行银行同业的横向比较时,会受到不同银行采用不同会计方法的干扰和影响,而同一银行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银行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
(三)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人员素质的局限性。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理论水平、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总之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颇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人员距离上述条件尚有较大差距,这就导致财务分析过程中出现众多的行为性缺陷。
(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涉猎表外业务,加业务、信托与咨询业务、贷款承诺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等。在现行的会计帐务处理程序下,表外业务未被纳入资产负债表中,仅以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注明,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庞大指标体系中也普遍缺乏对银行表外业务的考核分析指标。由于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高的特点,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不对其进行多方面的风险分析,将很难适应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防范潜藏着的巨大风险的需要。
(五)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1、流动性指标体系中,存贷款比例指标的分子、分母分别为银行的各项贷款之和与各项存款之和,存贷比率越高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这表明相对于稳定的资金来源而言,银行占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流动性当然越差。相反,该比率越低,则表示银行还有额外的流动性,因为银行还能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贷款。过高或过低的存贷比率对银行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适中的存贷比率才表示银行对资金来源与运用间的安排适当,较好地兼顾了流动性与盈利性。这项指标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视了存款、贷款各自内部结构的差异,只是简单地将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相比,这就有“一刀切”之嫌。
此外,资产流动性比率为银行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这一比率越高,表示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问题在于银行的某些流动性资产并不一定能在短期内(通常指一个月)变现,比如应在一个月内到期的贷款未能如期收回,就使得银行的流动性被虚增。这显然将降低利用该比率衡量银行流动性强弱的可靠程度,甚至会使信息使用者对银行流动性的真实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
2、盈利性指标体系中,资本利润率是由银行当年的净收益与资本总额相比得到的,其中资本总额等于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之和再扣除某些项目。但目前我国对银行资本的定义及范围的界定还不够明确、细致;另外对资本各组成项目的内容、涵盖面的规定与国际标准——巴塞尔协议比较,也有较大差异。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在实践中运用该比率分析银行盈利能力大小的效能。
3、安全性指标体系中,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以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最关键性指标,也是央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焦点所在。该比率能否如实反映银行运营情况,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有赖于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的健全,避免用帐面处理的技巧瞒天过海,如附属资本的范围可能被不合理地扩大,特定资产的归类对计算出来作为分母的风险资产总价值又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若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未理顺,银行不具备独立于企业的地位,反而有这样那样的密切联系,就可能会使外在表现出来的资本充足率比真实比率来得更高,如坏帐冲销问题未及时得以解决,坏帐损失又未及时用自有资本补偿,就会导致有“水分”的资本充足率的形成。这一指标的缺陷包括它可能迫使银行以资本为经营目标,追求高回报并向非信贷业务转移,而资产的多样化会进一步加大计算和报告资本水平的难度。此外,以信用风险为主的该比率缺乏弹性,不能代替充分信息的市场判断,不能避免道德危害、银行危机和系统性风险,还会抑制银行投资。
贷款质量指标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分别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这样一系列比率,计算了解这些比率能保持对各类非正常贷款的动态监控,从而灵活采取各异的贷款管理方式。对非正常贷款的准确划分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国际上通行的五级贷款新分类法。但实践显示该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推广应用的时机远未成熟,“一逾二呆”的旧分类法仍有很大的“市场”,这使得对贷款质量的分析失去了科学的基础,新方法的优势更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二、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对策及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对策。
1、借鉴吸收国际上在财务报表体系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致力于能充分容纳银行特殊业务信息的、具有银行业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体系的建立。尽快解决诸如有无必要编制银行现金流量表及在明确有必要编制的前提下,应设计什么样的特殊格式、项目,使之能真正有利于揭示出银行现金流量方面的有用信息等等重大问题。
2、要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可通过三大途径来实现:其一,加大央行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等监管措施的力度;其二,条件较好的银行还可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其三,利用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来约束商业银行的会计行为,就必须加快会计准则中有关银行特殊业务准则及财务报表准则的出台。
3、建立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的财务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一次简要分析,每季度一次详细分析,每半年、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现重大问题时再作专题分析。各分行的财务分析应在基层行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行又基于分行财务分析的结果进行全行分析,如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制度。只要将之贯彻落实,就一定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可见,财务分析制度的执行者——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在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着手加强对银行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注重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相关理论水平。
4、在现有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表外业务的风险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系列指标。比如,用“表外业务金额/银行资本总额”再与一定标准比较,就可以衡量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又如我们可设计指标来反映表外业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再如,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对表外业务也应予以考虑,即应制定出表外业务风险资产额的计算方法,使之成为银行加权风险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要始终对银行表外业务蕴涵的高风险保持高度警惕,通过跟踪监测,防患于未然,以利于银行的长远安全与持续运作。
5、正确处理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监管与商业银行利用财务分析进行自律性监管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确保银行的三性,只是出发角度、采用手段有所不同。因此二者应尽量做到数据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应彼此对立、割裂。
6、针对前文提及的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妥之处,具体可改进克服如下:其一,既然资产流动性指标存在潜在的误导性特点,我们应注意在分析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时,结合其他比率,如速动比率、不稳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之比等,综合考察和判断;其二,对资本利润率指标要注意明确、细致地界定作为分母的资本总额各组成部分的范围、内容,以增强指标计算的可操作性;其三,着力解决与资本充足率有关的准确计算,压缩人为“水分”,缩小与国际间不必要差距的众多问题;其四,将衡量贷款质量的系列比率改为正常贷款余额、关注贷款余额、次级贷款余额、可疑贷款余额、损失贷款余额,分别与各项贷款余额相比这样一系列比率,以便与所采用的新贷款分类法相配套。这些比率功能能否到位,关键还要靠新贷款分类法的切实落实,因此如何使该分类法更易操作,更易被接受,是眼下亟待攻克的难关。
篇9
2009年9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明确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
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中国银监会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结合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际,也于2011年4月末推出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监管标准)。对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在新监管标准指引下,银行业正在面临一次巨大的变革。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受到规模、管理水平和能力等自身条件的限制,流动性风险管理比大型银行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2.新监管标准下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
2.1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模式不合理
中国银监会的《新监管标准》在全面评估现行审慎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具前瞻性,有机统一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在新监管标准要求下,尤其在流动性监管方面,引入新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建立了流动性风险量化标准着重强调了流动性约束,要求监管更加细致严格。然而在新监管标准要求下,国内中小商业仍坚持传统的业务模式,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缺乏有效合理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具体表现为无法实时动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性风险的度量、监测、控制和报告缺乏独立性和时效性,导致流动性管理措施无法有效执行;无法对资金流进行有效预测,综合权衡风险,合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分布结构;缺乏与银监会监管标准相符合的流动性监管措施;国内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日趋多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
2.2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存在局限性
银监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关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工作,采用了流动性监管指标评价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监管有众多指标,比如流动性比例、存贷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拆人资金比例和拆出资金比例等,现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主要有4个: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实践证明,以上指标在监管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流动性监管指标已难以充分揭示流动性风险,这些指标只是一种事后反映和静态控制,不能准确把握整个银行的流动性供需变化和缺口变化的。从实质上来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有动态性变化的特征,同一银行不同时点的流动性变化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Basel III提出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两个新指标,两个新指标弥补了上述不足,因此银监会在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中提出我国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分别达到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均不得低于100%的监管要求。《新监管标准》中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调整为: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新的流动性分线监管指标有助与中小型商业银行改进流动性指标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2.3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手段有待改进
当前,国际上先进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已经进入动态化、数量化、模型化时代,并且大量使用VAR值、压力测试、情景模拟、蒙特卡罗模拟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同时,国际先进银行将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形成了一套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尚处于定量风险判断的初级阶段,对国际广泛使用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无论在认知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上都远远不足。从技术层面上看,《新监管标准》对银行的数据质量和系统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计量、监测和报告流动性风险状况。然而,对于分布广泛,业务相对单一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涵盖了银行表内外各项业务、涉及多条数据,而且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性,监管机构还对报表中庞杂的项目设定了严格的检验条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难以满足如此苛刻的技术要求,大部分计量工作依靠手工完成,准确性差,耗时长,往往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完成一次测算,指标监测频率低。
基于以上现状,短时期内《新监管标准》指引下,现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评价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不适用。因此,在《新监管标准》下,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模型势在必行。
3.建立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的选择
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阶段,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资产流动性的监控指标;对负债流动性的监控指标;资产负债流动性状况的指标。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在《新监管标准》要求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侧重定量测量,动态分析。所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在结合《新监管标准》关于流动性风险指引,引入新的流动性监管标准的同时,仍需要从自身流动性管理现状出发,结合资产、负债特征,在与新指标相结合的条件下,保留并优化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超额备付金率,核心负债比例等流动性监管指标。同时增加商业银行市场信息指标,综合反映资产负债流动性指标,推动中小商业银行业构建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和监测指标体系。
3.2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按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发展,以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划分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核心资产流动性指标、核心负债流动性指标、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
3.2.1 核心资产流动性指标
资产流动性指标主要包括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款比率、流动性覆盖率。
(1)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是指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的货币资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目前,超额备付金是指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超过存款准备金率的那部分存款,即按规定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账户,存入一定数量的准备用于支付的款项。由于这个存款账户和法定存款准备金使用同一个存款账户,因此超额备付金就是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数量以外保留的准备金,其应达到的数额用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来衡量。计算公式: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备付金额/存款总额×100%
(2)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内的现金净流出之比,是衡量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程度的指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100%。计算公式:流动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内的现金净流出×100%
(3)存贷款率是评判流动性的总指标,贷款通常是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而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越高,就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反之,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较低,说明银行还有多余的头寸,可以利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的贷款或进行投资。计算公式:存贷款比率=银行贷款额/银行存款额×100%
3.2.2 核心负债流动性指标
核心负债流动性指标主要包括核心存款比率、核心负债比率、短期投资比率、中长期贷款的比率。
(1)核心存款是指那些相对来说较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的存款。该比率高的银行流动性能力也相应较高,计算公式:核心存款比率=核心存款/存款总额×100%
(2)短期投资比率是一个正面的流动性指标,短期投资所占比重越大,则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同现金指标一样,该比率越高,则银行的机会成本越大。计算公式:短期投资比率=(短期同意存款+同业拆出+短期证券)/总资产×100%
(4)中长期贷款比率指标是存贷款比例指标的分解和补充,中长期是以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为限。该比率若接近或等于1,表明资产负债对应平衡:该指标若小于l,则表明出现流动性缺口小于l,则表明出现流动性盈余。公式:中长期贷款比率=中长期贷款总额/(中长期存款总额+中长期债券总额)×100%
3.2.3 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
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比率、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利率风险率、资信评级、净稳定资金比例。
(2)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总额和流动负债总额之比,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
5.结论
在银监会《新监管标准》指引下,本文结合中小商业银行特点,分析了目前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在原有流动性测量指标基础上,结合国际新流动性指标发展趋势,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实际出发,建立了一套综合的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因素,从核心资产流动性、核心负债流动性、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三大方面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指标体系从动态角度,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相结合,不仅涵盖了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等传统指标比率,而且将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与《新监管标准》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评估流动性风险指标,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率、流动性缺口率、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资信评级等动态指标,构建的综合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为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依据。
通过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指标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2个流动性指标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确定的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进行评价,并最终得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的总体得分。在《新监管标准》指引下,该综合流动性指标体系的运用使得银行机构及投资者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更加合理,从而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现代经营理念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林颖,关小虎.解读巴塞尔流动性风险监管新指标[J].经济研究参考,2012,31:59-66.
[2]杨伯元,杨小菊.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2,2:69-70.
[3]侯勇,黄儒靖.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3:74-75.
篇10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金融经济学中的基础性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模式;而对行为模式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我们分析流动性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那么什么叫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呢?
微观的金融资产流动性存在多种定义:Schwartz(1988)认为流动性是资产以合理价格迅速成交的能力;O’Hara(1995)认为,资产的流动性是一定时间内完成交易所需的成本,或寻求一个理想价格所需用的时间;Pastor和Stambaugh(2003)指出,流动性是指一项资产以较低的成本且不对价格造成较大冲击情况下,很快进行大量交易的能力。综合起来,资产的流动性是指某一种特定资产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合理的价格水平、较短的交易时间和较小的价格波动进行转让的能力。
这里定义的流动性不同于凯恩斯基于货币主义的宏观流动性定义。凯恩斯的“流动性”是指社会经济中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问题,而这里指的却是具体金融资产的变现问题。那么,金融资产的变现问题对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有着什么样的效用影响呢?
二、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微观经济效用
1.帮助个体投资者应对意外消费冲击
关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能够帮助个体投资者应对意外消费冲击,1983年戴蒙德和戴巴维格(Diamond and Dybvig)通过其著名的DD模型作了经典地论述。
DD模型的假设非常简单:设存在一个可划分为三个时间点()的经济;经济中的每个主体在时获得一单位的相同禀赋,而在和时没有任何禀赋收入;经济主体的消费只能在某个时点发生,但其面临着不确定的流动性冲击,即在时经济主体的消费在和时的可能性分别为和。假设个体在时消费的效用函数是,在时的消费效用函数是 ,其中 是消费金额,是贴现因子,为N-M效用函数;则总体消费效用为:
(1)
个体的禀赋既可以用于储存,也可以用于投资;用于储存的禀赋跨期不产生升值或贬值,而用于投资的禀赋,可在时获得确定的投资收益率。设个体用于储存和投资的禀赋分别为和,。
当资产缺乏流动性时,个体如需在提前消费,则变现长期投资会出现折价损失,投资收益率。此时投资者在和时可能的消费量分别为和。
当资产流动性较好时,或者如DD描述的那样,存在一个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在其上自由流通;假设时, p为用储存资产表示的一单位长期资产的相对价格,则个体在两个时点的消费分别为和。进一步分析提前消费类主体(I)和推迟消费类主体(P)的可能行为可知,只有当 时市场出清,此时有x1=1和x2=R。显然,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在个体投资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保险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投资者的预期消费效用。
2.为信息敏锐者提供套利机会
所谓信息敏锐者,这里指那些能够较大多数投资者提前意识到市场环境或投资项目变化对金融证券价值的影响,从而在实际价格变动之前做出资产配置的调整,获取超过市场投资平均回报的人。信息敏锐者由两类人构成:信息先知先觉者和信息的正确解读者,前者由于其在市场中的特殊地位,往往能提前获取信息;后者在公共信息面前能更准确的解读信息,判断市场走势。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他们提供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套利交易的机会。
为了说明这种套利机会,我们将DD模型作适当的扩展。假设证券市场上存在投资收益率分别为Ra和Rb的两个长期投资项目A和B,和分别表示两项长期投资证券的预期均衡转让价格;设每个投资者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行投资,他们可获得的期望消费水平分别为:
和 (2)
假设两项投资在t=0时无差异,即。设R和P分别为此时两项长期投资的预期投资收益和转让价格。此时,投资者随机选择投资项目,可获得的期望消费水平为:
(3)
设在t=0.5时,市场情况发生了有利于A项目而不利于B项目的变化,因而原两项目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出现的变化,显然此时两项投资的预期均衡转让价格也将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只被少数市场参与者意识到,而大部分人并没有感知,相应A、B证券的市场价格仍都将维持在P的水平,套利机会就出现了。
由于市场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原来投资A项目和B项目的信息敏锐者都可以在一个可预期的接近P的价格水平上,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交易,完成资产的重新配置:或者进一步增持A类长期投资,或者卖出B类投资并转而持有A类投资。出于效用最大化的考虑,他们的最优决策是用全部禀赋持有A类长期投资,则可获得的期望消费水平为:
(4)
由于,而,显然组合(4)优于组合(3),市场中的信息敏锐者获取了套利效用。
流动性不光为信息敏锐者进行套利提供了机会,而且套利的可能收益的大小还与金融资产流动性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的分析,由于牵涉到有效价格的形成过程,我们将在下一部分的宏观效用评析中一同论述。
三、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宏观经济效用
1.有效的扩大了投资规模和促进了长期投资
由于长期投资项目的收益往往高于短期项目,而这类投资效率高的项目一般无法在短期内变现,这使得面临可能的不可预测的意外消费冲击的微观主体,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处于流动性冲击和经济效率提高的两难选择之间。而金融资产的创造及其在金融市场上的自由流通,则大大化解了这一难题,打消了投资者的顾虑,使其敢于进行长期投资。从宏观层面看,是增加了高效投资资产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从而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显然,DD模型所揭示的消费者微观效用的增加,归根结底也是因为总的投资收益的增加。
2.良好的流动性能促进投资效率的提高
(1)促进有效价格的发现和形成
让我们来考虑套利行为是如何促成有效价格的形成的。假设市场上长期投资证券的转让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当套利机会出现时,虽然信息敏锐者希望尽快完成资产的重新配置,但是其它投资者却缺乏交易的动机,这会影响套利的实现。为了促成交易,信息敏锐者往往需提供一个偏离市场现存价位的价格。设此时,A类长期投资证券买价为,B类长期投资证券的卖价为,。由于A证券与B证券出现差价,而其他投资者者并没有意识到A、B两项投资之间已经出现的差异,因此对他们而言形成了一个主观的套利机会,只要该套利的收益能弥补交易成本,则可形成交易动机。
假设其它条件不变,我们来计算信息敏锐者中的原A类投资者和原B类投资者此时的期望消费,分别是:
(5)
(6)
将(5)、(6)与(4)式比较,由于,三者的优劣关系为。由此可见,由于存在交易成本,信息敏锐者的套利收益将低于充分流动性市场,且原B证券的投资者的期望消费要低于原A证券的投资者;差异程度的大小由价格偏离度决定。
设在t=0.6时,由于前一刻第一批信息敏锐者的套利,A证券和B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变为和,但仍有。此时由于市场信息的扩散,另一部分投资者开始意识到A项目与B项目之间的差异,由于价格差异依然存在,他们也会进行套利。由于同样的原因,第二批信息敏锐者需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如此持续下去,直到市场价格和等于预期的均衡价格和。根据资产定价法则,在和确定时有 (为无风险利率),则均衡状态下A证券和B证券投资者的预期消费水平分别为:
将(7)、(8)与(2)式相比较,显然在和时,投资者继续执行套利交易与保持原有投资配置所获得的期望消费无差异,市场重新达到均衡。
(2)流动性与套利收益及有效价格的关系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常常通过及时性(Immediacy)、紧度(Tightness)、弹性(Resiliency)和深度(Depth)四个指标或者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来衡量。及时性是基于时间指标的度量,指从发出交易指令到交易执行所等待时间。紧度指交易价格偏离市场中间价的偏离程度,常常通过买卖差价(bid-ask spread)来衡量。资产交易的深度是指不会影响现行市场价格的最大交易量,通常用某一时期内的资产周转率(turnover ratio,即交易量/总市值)来度量。而弹性是指发生波动的市场价格随机恢复到均衡状态的速度(收敛速度),反映的是价格的稳定性。
及时性通常利用等待时间(从委托单下达到成交之间的时间)和交易频率(一定时间间隔内的交易次数)指标来衡量。Copeland(1976)在其信息顺序到达模型中假定,开始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所有交易者都拥有相同的信息集。在某一个时期市场上到达一条信息,交易者依次获得该信息。每一个交易者获得该信息后都会产生交易。当所有的交易者都获得该信息后,他们又都拥有了相同的信息集,市场再一次达到新的均衡。由于套利交易的基础是信息不对称,而信息总是以一定的速率在市场中扩散,特别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缩短了信息优势的保有时间。这就要求信息敏锐者必须尽快的完成交易。金融资产的交易等待时间越短,交易越频繁,越有可能在信息重新达到平衡前完成交易。
设为与(或)之间的差价,则可将视为紧度指标,代表着套利者为促成交易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参照上文(5)式和(6)式,显然 值越小(即流动性的紧度指标越好),和越靠近市场中间价,套利成本越小,信息敏锐者的套利收益越大。
深度和弹性影响着套利的规模。当市场深度指标越强时,则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可以容纳的交易量就越大,更多的套利交易就可以在或的价格水平上进行,而不用进一步增大交易成本到 或的水平来推动交易的实现,这显然有利于扩大套利收益。对于弹性指标而言,资产价格若具有较强的接受冲击的水平,则套利交易的隐蔽性就更强,增大了一般投资者通过对市场交易价格的学习来获取真实信息的难度,这也方便了信息敏锐者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规模的套利交易。
总之,当流动性越强时,信息敏锐者就越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规模进行套利;流动性的好坏,对套利交易者微观效用的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
3.良好流动性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良好的流动性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1.资本市场通过对各项投资均衡价格的及时发现将直接影响产业市场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假设A和B均是可变规模的投资项目,在t=1时,有新的经济主体出现,他们也都具有一个单位的原始禀赋且需要选择投资项目。由于A、B项目的单位投资在产业市场的成本都为l,而在资本市场上两者的出售价格分别为和,且,所以新的投资者必定会选择A项目,而且这种选择可直接通过观察金融资产的价格做出,大大减少了新投资者进行决策所需的信息成本和时间。由于高收益的项目得到了更多的投资,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
2.通过对投资者的选择也能间接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良好的流动性为市场上的信息敏锐者带来了套利收益,而这些信息敏锐者,特别是其中信息的正确解读者一般由勤奋的投资人和企业家组成。由于他们总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因此其投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和效仿。设这时有两个新项目C和D需要选择,我们假设有经验的投资人决策正确的概率要高于一般投资者,由于他们在上一轮经济中的表现(获取了超额利润),因此他们的抉择容易被其他人留意观察并进行效仿,从而间接提高了优秀项目的投资比重。换句话说,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有利于将职业的投资家从一般的经济主体中筛选出来,并通过赋予他们在投资决策上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有效地改善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率。
四、结论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创造和保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金融中介的基本功能。流动性对金融资产而言如此重要,是因为流动性本身会为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带来效用,而且通过持有者的经济行为还可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总结来看,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效用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观察,具体如图所示:
从微观层面看,流动性一方面增加了每个经济主体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起到了跨期优化消费效用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对于那些市场上的信息敏锐者而言,还意味着通过信息优势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因而还有套利的效用。归类而言,应对外部冲击和套利交易都是一种机会效用,使投资者在进行长期投资的同时保留了一种选择权。两种机会效用的区别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效用对所有投资者而言都普遍适用,而套利的机会效用的大小,则要视信息敏锐者的信息相对优势程度而定。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良好的流动性通过在投资者之间建立意外消费冲击的互保机制可以起到鼓励投资的作用,从而有效扩大社会总的投资规模。除此之外,流动性还有利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发现和职业投资家的筛选,从而起到提高社会平均投资效率的作用。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社会总产出,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社会的总产出效用。流动性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发挥的宏观作用,是一种间接效用。
参考文献:
[1]Diamond, D. and P. 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 91:401~419
篇11
1.我国电力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类。一般认为宏观因素中宏观经济水平、货币政策、资本市场对资本结构有重要影响。微观因素包括行业因素和公司因素。公司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一直是资本结构研究的热点之一,最早研究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的就是公司特质对资本结构的影响[1]。本文结合电力行业特点主要研究公司因素对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1.1企业规模
现有理论认为企业规模大小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权衡理论认为,规模越大的公司倾向于多元化战略,与小规模公司相比具有较稳定的现金流、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有可能承受较高的负债水平。因此,可以从理论上预测公司规模应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正相关。但Rajan和Zingales(1995)[2]从信息披露角度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因企业的规模和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或者说大公司比小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更多,股东权益在市场上能有较为准确的定价,因此规模大的公司应倾向于股权融资。在我国目前的贷款制度条件下,银行倾向于贷款给规模较大的公司。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大致相同,即上市公司规模与其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1.2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对于资本结构存在两方面的影响。Myers和Majluf(1984)[3]的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从信息不对称与理性预期来看,内源融资由于其成本最低而成为公司的首选方式。因此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的负债比率较低。而静态权衡模型则认为,考虑到成本、破产成本和税收因素等,盈利能力较高的企业往往倾向于采用较高的负债率,企业盈利能力与负债率正相关。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大多数结论支持“优序融资理论”的观点,但结合我国实际,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重股轻债”的异常融资优序现象。
1.3 成长性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高成长性公司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内部保留盈余难以满足公司快速成长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往往选择次优的负债融资。而根据权衡理论,高成长性的企业在高速成长同时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和破产概率,因此成长性强的企业应选择低杠杆率,即成长性与负债率负相关。电力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电力企业建设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企业通常选择长期资本融资。我国学者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表现出具有强烈的负债融资偏好[4]。
1.4 资产有形性
电力企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动辄上百亿资金,债权人面临的风险极大,因此有形资本的担保就显得尤为必要。根据成本理论,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致使债权人面临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而有形资产的担保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债务信用风险,因此,资产有形性高的企业更容易取得银行贷款。优序融资理论也认为担保债务可以缓解企业管理者与外部股东、债权人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程度,具有贷款优势。基于此,可以预测资产有形性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1.5非负债税盾
Deangelo和Masulis(1980)[5]提出了公司税、个人税和非负债税盾相联系的公司税盾作用下的公司最佳资本结构模型。在这一研究中,他们发现折旧和投资的税收减免是企业负债税盾的替代物,这些公司较少需要负债带来的抵税作用,因此对于有较大的非负债税盾的企业而言,其资本结构中负债水平较低。电力企业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较多的企业,因此除负债具有抵税作用外,无形资产的摊销、电力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具有较大的“非负债税盾”价值。非负债税盾作为负债的一种替代形式的杠杆,且不会产生到期不能偿付的风险。因此可以认为,拥有大量非负债税盾的电力企业会更少利用债务,即非负债税盾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1.6资产流动性
在我国电力企业的资产构成中流动性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理论上资产流动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流动性高的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财务风险较低,容易取得贷款,因此流动性与长期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企业流动性资产较多,资金周转速度快,企业就可以用部分流动资产作为长期投资资金来源,从而减少了债务融资需求,因此流动性与资产负债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1.7产生内部资源能力
平衡理论认为产生内部资源能力强的公司选择更高的债务水平以获取更多的债务税盾,因此产生内部资源能力与资本结构正相关。同时若企业拥有较大的自由现金流以及较少的债务,管理层就可以将自由现金流视为“缓冲器”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损失,这使得企业会缺乏约束机制以保证项目经营的有效性。因此,出于对管理层监督和约束的目的,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的企业应具有较高的债务水平。而根据优序融资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公司更偏好内源融资,只有当内部盈余被耗尽时,公司才发行债务,最后是发行股票。从融资优序理论考虑,产生内部资源能力与公司资本结构负相关[6]。
2.我国电力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目前沪、深两市A股电力上市公司共有61家,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剔除了2005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终筛选出59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以这些样本公司2005-2010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来源: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
2.2相关变量的界定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在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对相关变量的界定,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变量进行定义,具体见表1。
3.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是对我国电力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3和图1分别以表和图的形式来反映各相关变量平均值的变化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1)除变量成长性和资产流动性外,其他变量的中位值和平均值相当接近,表明变量是符合统计分析的,分布比较对称。(2)成长性和资产流动性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各企业成长性和资产流动性差别较大。从表3和图1可以看出:(1)从公司规模来看,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规模处于不断扩大中,但增长速度较缓慢。(2)从成长性波动幅度较大来看,电力企业可能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变影响,波动性较大,2010年下降幅度较大。这一趋势说明国家限制电力投资过热的政策对电力企业影响比较显著。(3)盈利能力在整个研究年限内波动较小,这说明电力企业盈利能力较为稳定。(4)非负债税盾处于下降状态,说明我国电力企业的资产更新速度放缓。(5)资产流动比率均小于1,说明电力企业资产流动性小于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短期偿债能力较低,所以企业一般选择长期负债。(6)产生内部资源能力在研究期内较为稳定,说明我国电力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状况比较稳定。(7)资产负债率,处于上升状态,说明电力企业在逐步提高财务杠杠,更多的以负债满足增长的资金需求。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描述性分析结果可知资产负债率随时间有所变动,因此本文选择基于面板数据的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以截距的不同来反映时间的影响,模型如下:
式(1)中,βt包含了各年间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差异,μit为随机扰动项,包含了其他难以量化的不确定影响因素及模型设定误差的影响,假设其均值为0,方差为σ2,并假定μit和Xit不相关。
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可得估计结果如表4,模型的检验结果如表5。
由表4和表5的实证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该模型有较强的解释力。回归系数显著不为0,调整后的R2为0.9534,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极高,表明模型通过整体的显著性检验。由于模型的解释变量包含了因变量的滞后项,因此D.W.检验不再有效。结合表4,除变量X7外,其他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对应的伴随概率值均小于0.05,说明对应解释变量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资产负债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由于表4中时点的固定影响系数表示各年份回归模型截距对平均截距(即第1行系数估计值14.4353)的偏离,从表4中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电力企业资产负债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这一结果符合电力企业发展特点,从国际上电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来看,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如日本在1975-1990年间九大电力公司资产负债率一直高达82%以上。我国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电力行业负债水平截止2010年底,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95%,较2005年提高了9.03%,与发达国家电力企业负债水平相比,仍有一定负债空间。
(3)公司规模与资产负债率呈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系数为2.25),这符合基于权衡理论的预测,说明我国电力企业资产规模可视为衡量企业破产的反变量,同时也说明,在我国电力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规模大的企业具有优势。
(4)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与基于优序理论的预测结果一致,但与基于平衡理论的预测结果相反。这表明我国电力企业在盈利状况很好时更倾向于通过保留盈余的内部融资来筹措资金。这也说明我国电力行业有进一步扩大负债水平的空间,以达到充分利用债务税盾效益的目的。
(5)成长性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符合基于优序融资理论和理论的预测结果。这表明我国电力企业在进行电站扩容时,公司的留存收益不能够满足成长所需资金,需要借助负债等来满足其资金需求,结合我国电力行业“上大压小”政策可以推测,我国电力企业近年来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加大高效、清洁机组的建设,国家发电装机总容量处于大幅上升状态。
(6)资产有形性与资本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这符合基于理论和权衡理论的预测结果。这表明我国电力企业的有形资产作为负债的抵押资产可以有效降低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企业能够降低负债成本,获得更多的负债融资。
(7)非负债税盾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我国电力企业非债务税盾效益较大,对债务进行了有效的替代。对于电力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较多的电力企业,拥有的非负债税盾较大,这样的企业减少了负债融资。
(8)资产流动性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我国电力企业普遍具有较低但相对稳定的流动比率,资金周转快,一部分流动资金可作为长期投资的资金来源,从而相对减少了对外源融资的需求。从资产流动性的系数较低可以说明,我国电力企业负债融资时多选择长期负债的债务期限结构。
(9)企业产生内部资源的能力与资产负债率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不符合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预测,这表明企业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需要大量融资时更偏好负债融资。
5.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力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中的公司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公司规模、成长性、资产有形性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盈利能力、非负债税盾和资产流动性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对于盈利能力与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本文的结果与陈红年教授[7]、柳瑞禹教授[8]的结果相同,但与贾利军博士[4]等的结果完全相反。差异可能是变量的选择、样本公司与样本量以及研究期间的差异造成的。对于企业产生内部资源的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本文的结果与柳瑞禹教授的结论不一致,产生的差异可能与样本公司与样本量的选择不同有关。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和资产有形性对资产负债率具有较大正影响,因此企业要提高资产负债率,加强对存货和固定资产等可抵押资产的管理以及充分利用规模效益,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盈利能力和非负债税盾对资产负债率具有较大负影响,这表明盈利能力较低的企业难以获得股权融资,只能通过负债融资解决资产需求;拥有非负债税盾较小,即资产更新速度较慢的公司可通过扩大负债融资来获得负债的税盾效益。
参考文献:
[1]Titman S,Wessels R.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Journal of Finance,1988(43):1-49
[2]Rajan R,Zingales L.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 structure? 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 [J].Journal of Finance,1995(50):1421-1460
[3]Myers Stewart C, Nicholas S.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1984(13):187-221
[4]贾利军、彭明雪.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7):140-144
[5]Deangelo H, Masulis R.W.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under Corporate and PersonalTax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0(8):3-9
[6]肖作平.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和证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05-237
篇12
传统上,货币可以概括地分为:M0、M1、M2、M3等,而通常意义上的货币(主要指M0、M1)已经可以应对绝大部分的货币与价格现象。然而随着金融形势的不断深化和金融资产的大规模发展与膨胀,日常生活中货币这个概念已经不能很好地涵盖经济现象中的各种价格的运动。因此,流动性逐渐取代货币,成为分析货币与价格现象的重要通用概念。经济分析理论总是伴随着经济现象的发展与深化,流动性概念的发展正是货币主义理论在货币层次上的理论演进。
二、流动性的传统定义
“流动性”(liquidity)最早源自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这里的流动性仅仅指货币或流动资产,相当于M0的概念,后来随着在银行等领域更多的应用,逐渐相当于M1的概念。
另外还有来自微观方面的流动性定义,更多的强调资产的变现能力或者承受短期价格波动的能力。一个资产的成交越活跃、换手率越高、交易量越大,通常意味着流动性越好,偏重于流通速度方面的考虑,但是这种理解多限于微观流动性的研究。
后来,流动性概念又有发展。流动性的定义不仅考虑了货币量的因素,还考虑了其相对的参照基准。即把流动性定义为货币余额与产出的比率(新帕尔格夫金融学辞典),实际上更适合称为“流动性水平”或“流动性程度”,其实际意义在于货币余额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影响关系。这种定义类似于金融相关比率(Goldsmith,1994)、剑桥方程的k、费雪方程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还有一种观点从资产负债表角度来理解宏观流动性,即金融力理论。该理论从整个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出发,认为金融力 = 整个经济体的资产 - 负债,即 Pf=g+c-l+wY。其中g代表人们对政府部门的债权的市场价值;C代表人们对私人部门的债权的市场价值;l代表经济体的负债;wY表示按国民收入一定比例计的新增债权。这种观点过于静态地来考虑金融资产状况,也无法区分各种流动性资产之间的差别。
传统的流动性观点更多的是从某一个角度出发,泛泛地定义流动性,难以刻画流动性的细节特征,也难以全面地反映流动性的状况。
三、现代观点
随着时展,流动性的讨论与研究也不断深入。现代对于流动性定义理解既要考虑变现能力或流通速度,又要考虑流动性总量的概念。
从变现角度看,流动性是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正是这种基础货币的流动性派生出了高能货币或其他资产的流动性。而宏观流动性则泛指各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的总和。从这个角度出发,宏观流动性是很多层次或部分的流动性的综合。要想尽量精确地测度宏观流动性,必然需要对每一个层次的流动性进行测度。
而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仅从M0-M3的货币统计口径出发,已经不能满足多层次流动性的测度。很多学者开始研究针对某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希望能够将流动性的分析应用到中观的资本市场以更好地理解分析资本市场走势。但是也不能仅仅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划分流动性,因为各个金融市场之间有很强的联络性,难以产生比较明确的流动性界限。
四、流动性过剩的传统测度方法
由于理论界对于流动性的理解并不一致,测度方法也分为多种。
(一)均衡缺口测度法
具体而言,又分为三种:价格缺口测度法、实际货币缺口法与名义货币缺口法。
价格缺口法(J. J. Hallman, R. D. Porter, D. H. Small, 1991)。通过计算短期价格水平与长期的均衡价格水平之差来衡量流动性的过剩情况。依据货币主义观点,通货膨胀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即货币流动性过剩将会被价格水平的上涨所吸收。
实际货币缺口法用实际货币存量与真实货币存量的缺口来衡量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实际上从货币主义的角度理解,这一方法只是价格缺口方法的变形而已。因为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率与价格水平的变化率是一致的,LnM*-LnM=LnP*-LnP。虽然理论形式上非常简单,但是均衡价格水平或均衡货币余额的确定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任务。
名义货币缺口度量的是货币存量与标准货币存量之间的偏差。其中,标准货币供应量是指假设货币供应量按照预期增长率增加所能达到的货币存量水平。
(二)货币/GDP比率法
其实M/GDP(C. Borio、N. Kennedy和S.D.Prowse,1994)作为指标来测度流动性过剩的方法与名义货币缺口法在原理上是一致的。因为M/GDP经过对数变换和求导之后,
相当于比较货币供应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另外也可以通过计算 与其趋势均值之间的差来判断当前的流动性状况(G. Kaminsky和C. Reinhart,1999)
(三)贷款/GDP比率法
贷款/GDP比率法与货币/GDP比率法类似,但是其关注的重点是银行系统的贷款总量(C. Borio、N. Kennedy和S.D.Prowse,1994)。因为贷款是企业经济活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很好地刻画了当前各种经济单位面对未来经济状况的活动能量。贷款的变动也是货币冲击转化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和灵敏指标,对于经济周期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基础的作用。因此,关注贷款/GDP的变动可以有助于判断宏观流动性状况,尤其是企业层面的流动性状况。
虽然传统意义上的流动性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由于简单易行,有着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很多央行都根据传统的货币量角度来测度宏观流动性过剩状况。欧洲央行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流通的实际货币量与均衡状态下的合理需求量之间的偏差。这种解释不一定精确,但是在实践中易于操作。德国央行用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之差来衡量流动性过剩状况。美联储则倾向于货币供给与保持物价长期稳定的均衡量之差来衡量流动性过剩。其实,这与欧洲央行与德国央行的做法非常类似,都是基于货币主义理论,并且认为各种具有货币功能的各种资产都可以引起流动性过剩问题。
五、其他流动性测度方法
随着流动性概念的演进,专家们并不满足于粗略地测度宏观流动性,逐渐提出了其他一些测度方法,虽然有些方法的应用范围有限,也未成为主流,但是对于丰富各层次流动性测度有着积极的贡献。
比如准货币(M2-M1)的测量。这种测量方法摒弃了宏观流动性的全面覆盖,专注于某一个货币领域(M2-M1)的变化,对于该层次内的各种资产包括储蓄、证券、共同基金、债券账户中的资金等有着较好的刻画。然而缺点也是显而易见,银行储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各金融领域的货币差异性非常明显,将这些领域一起来进行测量,结果必然是得到一个难以描述任何一个子区域的平庸值。
信用评级法也是度量流动性的一种新方法(Slot和Kennedy,2004)。其原理是,流动性过剩会提高投资者的乐观程度与风险偏好,私人债券盛行,政府与私人债券的利率差距为流动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衡量尺度。这个方法也是通过识别局部的金融领域(这里指配额与债券市场)来测度流动性状况,进而有助于分析其他层次的流动性或宏观流动性状况。
在细分金融领域的流动性测度将会遇到很多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各金融领域之间千丝万缕,很难独立描述;另一方面是流动性除了总量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流动性黑洞现象的突然出现。但是尽管如此,流动性理论的细化与深化仍将是未来学术研究的必然方向。
六、多层次流动性体系与测度
如今有关流动性问题时,涉及的名称多种多样。这也意味着人们对流动性的理解更加深入,流动性概念的细分更加深刻。比如,有泛指宏观货币宽松程度的宏观流动性;有针对资产价格的资产流动性;还有传承传统范畴的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涵盖的范围主要是指划入货币统计口径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资产流动性主要指的是除去货币统计口径中的金融资产之外的其它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刘宪法(2007)认为货币流动性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流动性和银行系统内的流动性,不同层面的货币流动性测算方法不同。
随着证券市场、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专家在进一步研究针对证券市场或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环境,而不仅仅是专注于传统的微观市场结构层次的流动性。最近几年,流动性环境与证券市场的走势相关性分析与预测更是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经济分析师想从流动性的分析中探寻股市的长期走势,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将来,随着衍生品市场的逐渐扩大,流动性资产的范围将超过我们平常对货币的理解。对流动性的分析仅仅停留在M0、M1的层面将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多层次的流动性研究体系必然将逐步建立起来。流动性的分类不仅可以从全球、国家、地区的角度来进行,还应该从金融体系的各个领域来刻画。银行货币市场有自己的流动性,证券市场有自己的流动性、商品市场也有自己的流动性,金融创新的发展还将创造出新的流动性形式。
只有正确认识多层次的流动性体系,并且针对各层次分别进行流动性的测度,我们才能更准确地了解经济体中的流动性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T. Polleit and D.Gerdesmeier,2005,“Measures of Excess Liquidity”,HfB Working Paper Series,No.65,pp.1-18.
[2] C.Borio,N.Kennedy and S.D.Prowse,1994,“Exploring aggregate asset price fluctuations across coun-tries”,BIS Economic Papers 40.
[3] European Central Bank,2004,“Monthly Bulletin October 2004”.
[4] ChanH. W. and R.W. Faf,f Asset Pricing and the liquidity Premium, The Financial Review, 2005, 40: 429 -458.
[5] Huberman, G. and D. Halka, Systematic Liquidity, Journal ofFinancialResearch, 2001, 24: 161-178.
[6] Lei Gao,Gerhar Kling.Regulatory changes and market liquidity in Chinese stock markets.Emerging Markets Review,2006(7):162-175
篇13
钟立属于企业的创业元老,拥有一些企业股份,大约值30万元,每年股份收入约4万元。3年前以参股的形式在一家手机元配件生产企业投资了100万元,今年开始有赢利,分红收入约为20万元。
孩子今年读大学,就读国内某名校,大学期间的学费已存在孩子名下,有20万元,都是孩子的压岁钱和每年帮孩子追加投资积攒的,基本可满足大学阶段的费用需求。
家庭生活、交通费用等支出约2万元/月,娱乐休闲、兴趣等的支出每年约10万元,赡养父母年支出4万元。考虑到早退后闲暇时间多,花费会增加,因此希望有50万元的年现金流入。
希望达到以下理财目标:
(1)45岁早退,每年期望有50万元的现金流收入,满足家庭支出的需要;
(2)为孩子大学毕业后准备一笔创业婚嫁金;
(3)寻找一些可投资收藏的领域,希望5年左右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
家庭财务诊断分析
钟立家庭的收入支出表见表1,资产负债表见表2、3,家庭财务诊断结果见表4。
收支情况分析:目前家庭收入较好,工作收入48万元/年,支付消费支出38万元,还有10万元的结余。家庭现阶段的现金流良好,但企业股权分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资产负债情况分析:家庭负债收入比率为0,家庭资产906万元,自住房220万元,股票、房产等投资性资产686万元,净资产投资率占其家庭资产的75.72%,生息资产包括企业股权、存款、房产、理财产品、基金、股票等种类,净资产流动性风险好。做好早退的现金流入规划,应适当调整投资渠道和品种,平衡配置高低中风险产品。
储蓄能力分析:自由储蓄率为20.83%,储蓄结余额比率较低,主要是家庭年支出比较高,年结余额为10万元/年。金融资产放在股票、基金账户,收益波动大,风险较高。应做好家庭资产配置,根据市场和收益状况调整产品配置;股权投资可进行必要的调整,保障财务资源的安全性和收益能够更好地利用。
资产流动性分析:家庭流动性比率为9.46%,显示出资产流动性充足,能满足家庭紧急备用的需求。需要关注的是银行存款利率调低对收益率的影响。
投资资产配置分析:目前家庭净资产中,可投资资产占比75.72%。可投资资产比例良好。家庭投资品种单一,投资金融性等生息资产收益低,风险高。家庭财务做了较好的规划,但应积极按家庭中长期需求进行理财投资,获得稳健、具有成长性的理财收入。
家庭风险保障情况分析:虽然提早退休,且身体状况良好,但应该注意保健和健康。
家庭财务自由情况分析:财务自由度为0,45岁的家庭成熟期早退家庭,有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的可能。
理财建议
钟立家庭属于家庭成熟期,孩子今年上大学,钟立本人打算今年退休。退休后15年期间的财产性现金流入主要有房屋租金收入14万元,股权收益24万元(不确定),近百万元的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收益,还有太太的工资收入8万元,合计大约在50万元。从资产配置看,50岁开始有4万元的商业保险现金流入,还有较为稳定的房租收入14万元,以及太太的工资收入8万元/年,这部分稳定的现金流入有26万元,并且会随着房租的增长而增加现金流入。现阶段的家庭年支出为38万元,考虑到退休后希望生活更丰富些的需求和通胀因素,打算能有50万元的年现金流入。
针对钟立家庭的情况,有以下理财建议。
增强投资收益的确定性
钟立家庭存在的风险主要在投资企业股权收益的不确定性,可考虑在今年从企业退休时卖出30万元股权,购买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加上原有30万元银行理财产品,合计60万元。起点高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现阶段收益一般为7%左右。
一些短期流动性强的理财产品也可适当配置,现阶段收益在3%~4%。3年前投资的手机元配件生产企业,有20万元的年分红收入,在未来可能获得更高的分红收入,但需要注意企业风险的存在,由于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需对保全家庭财富做好应对。金融资产和企业股权的收益达到25万元。
房租、银行理财产品、存款、企业股权分红等年收益大约40万元,另外还有37万元存在一定收益不确定性的基金、股票收益,5年后保险年领4万元,并且每年有红利。太太有8万元年工资收入,13年后有退休工资,而钟立15年后也有退休工资,但现阶段每年需自己交社保、医保等,建议按企业原有社保交纳标准交费,可用商业保险每年的分红交纳。
定投组合筹备孩子的创业婚嫁金
孩子今年读大学,4年后大学毕业或继续读研究生,3~5年可为孩子准备一笔创业婚嫁金。每年用5万元定投一个基金组合,由2只平衡型基金和2只债券形基金组成,按10%的收益率,可达到30万元,到时可拿出20万元合计50万元作为孩子的创业婚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