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校园文化设计策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校园文化设计策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校园文化设计策划

篇1

(一)过度注重物质, 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在大学校园中所有直接可见的人文景观与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是校园内的师生共同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是校园文化中的“硬件”。而校园精神文化是指由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是校园文化中的“软件”。建设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目的, 而是手段。但有的高校甚至仅把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完全背离了这一宗旨。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是表面形式,根本达不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但现如今,这种行为却为许多高校所用, 变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二)娱乐性倾向明显。适度的娱乐性体现在校园文化中是很有必要的,但娱乐性内容过多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如今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校外娱乐场所众多,大学生又乐于接受新鲜刺激的娱乐活动,高校内学生沉迷于游戏、谈恋爱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课余生活”的丰富导致一些大学生上课精神恍惚不够专注。这是一种宣泄的情绪,而这样的情绪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影响到其他同学,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能在有意无意中纵容了这种情绪。

(三)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进步,大数据给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文化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校师生之间的学习、工作、交流都因网络而改变着,而网络文化恰恰有着虚拟性、开放性的特征,师生们很难从大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 不良的网络文化正逐步侵蚀着校园主流文化。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方向。一方面应加强宣传力度,树立起全员共建的意识,从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意识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每个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全体师生,而建设的重要阵地分布在校园网络、校园社团等各种校园媒体,因此,在基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这些文化传播载体的正确方向。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校园中的教学、科研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要推动教学、科研的发展,可利用文化的力量。通过一些知识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师生能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拓宽老师的教学深度。为满足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积极健康,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把校园文化引入到各个方面,使师生广泛的参与,身临其境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74-02

为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很多工业城市出现了兴建职教园区的热潮。由于建设时间短,目前职教园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如历史沉淀不够、定位不准、物质文化建设不到位、活动单一、学生专业思想单薄等。对此,应加强职教园区文化建设,建设开放多元的职教园区文化;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与当地行业文化有机融合,彰显“职业”特色;构建数字化校园,发挥园区育人、心理治疗功能。

一、职教园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园区文化过于封闭。历史积淀不充分,没有挖掘地域文化精髓

大学城或职教园区的实质内涵由它的办学理念决定,并体现于开放性和共享性,体现在园区内部以及大学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职教园区的优势在于将各所高校聚集一处,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最大化。目前,虽然职教园区把几所职院都聚集在一起,但是,园区内各校只关注自身的发展,并没有立足于职教园这样一个整体而发展,沟通交流甚少。最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是“社团或协会的自发活动”,规模小、形式一般,由学校出面组织的大型沟通交流会较少,各高校之间还没有展开“互选课程”的校际交流,个别职教园即便是展开,面还比较窄。再加上高职教育是近十年的产物,历史沉淀不够,底蕴不深,个别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盲目照搬其他学校,没有有效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柳州龙城文化,没有彰显自身的特殊性,缺乏历史文化的沉淀。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较强的高雅文化活动少,低层次、一般化的活动较多,校园活动单一、质量有待提高。

(二)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不准,缺乏高职特色

不少高职院校是由升格或合并而成,虽然国家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很明确,但一些高职自身定位不准,校园文化建设也随之定位不准,与育人目标不能同步协调,进而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等问题,不能真正为“高职”教育服务。

(三)园区物质文化建设不到位,服务功能发挥不够

由于园区均为新开发区,多位于市郊,居住者除大学生和部分高教职工外,其他居住人群相对较少,导致安全保障环境相对较差。交通生活不便利,公交线路少,出行难使得许多大学生心生不满。虽然,园区各校园里建起了现代的教学实训楼、食堂、宿舍楼,也修筑了宽阔的道路,但是,由于还在在施工中,绿化面积还没达到标准,一眼望去几乎都是黄土高坡、水泥建筑。一些共享的图书馆、体育场、娱乐设施缺乏,举办各种活动常常靠在操场、满天星临时搭建舞台。总之,园区的交通环境、社会实践环境、安全保障环境不太好,物质文化建设不到位,服务功能发挥得不够。

(四)园区学生专业思想单薄,忽视文化课学习,偏重社会活动

很多新生入校前缺乏对自己所选专业的认识,只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老师的推荐,或仅是考虑市场需求而随大流,来校后要求调专业,内心期望值与现实落差大;再加上高职生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信心等方面整体水平较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要差些。很多学生认为,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表现出明显的挫败感,产生学习纪律松解以及厌学、混学的情绪和行为,无法确立专业思想,对专业学习产生抵制情绪,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学舞蹈、忙比赛、做生意,而把学习丢在一边,结果“红灯高挂”,荒废了学业。

二、加强职教园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以柳州市职教园区为例

(一)建设开放多元的职教园区文化

1.发挥园区的整体职能,建设共享的公共资源。由于园区物质文化建设还不到位,又远离市区,各高校之间交流少、交通生活不便利,活动单一、文化氛围稀薄等服务功能跟不上的诸多问题,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姚信、刘婷婕两人对浙江高教园区校园文化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出类似问题。建议政府尽快解决园区出行难问题,如通过增加公交线路、班次等方法,改善园区的交通、生活环境,同时应该建设共享的大型图书馆、文化中心、体育场等文化设施,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进而突出园区整体服务功能,展现园区的整体文化特征。

2.园区各校积极合作交流,构建特色文化。在美国的大学城中,资源共享很盛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在不同大学间自由地选修课程。那么,针对目前高校扩招,师资缺乏的现状,园区也可以发挥各个学校的优势专业,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柳州一职校、二职校等院校的铁道交通、旅游外语、烹饪、茶艺等特色专业,各校可以针对学生“联合选课”签订协议,相互承认所取得的学分,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共享。同时,各校完善讲座文化,面对园区所有感兴趣的学生开放,引导、鼓励各种社团或协会开展“民间交流”。总之,职教园区的各所高校应该取长补短,加强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的合作和交流,建设自身特有的文化和特长。

篇3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对于校园文化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有不少学者对“校园文化”作了相应的界定,经过比较分析,把校园文化界定为:“高校师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实践中所传承、创造、积累并共享的、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财富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该观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校园文化生活即高校全体师生以校园为行动场域所表现出的一切行为和态度。为此,本人做了关于本校校园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主要从学习文化、餐饮文化、宿舍文化、休闲文化等方面调查本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现状。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1、学习文化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但学习方式多样化,调查表明,有8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上自习有助于学习,对于如何上自习,具体表现在:有22.5%的学生经常上晚自习,有66.1%的学生偶尔上晚自习,有11.4%的学生从不上晚自习。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状况:有52.5%的学生对自己专业了解,有40.6%的学生一知半解,而不了解的只占6.9%。学生对学校各项学习硬件满意度最高的是办公楼(满意度为62.5%),满意度最低的是实验室开放时间(满意度为40%)和藏书的种类(满意度为40.3%)。本校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最满意,满意度为73.7%,其次是教学方式(66.3%),再次是教材的使用(60.1%)。对本校讲座数量和其质量满意度分别为40.6%和47.5%。以上数据表明,本校学生对教学软件设施的满意度超过了硬件设施。

2、餐饮文化

学生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至关重要,调查表明:有49.3%的学生对餐具放回餐具回收处表示乐意,5.0%的学生无所谓,只有2.5%不乐意将餐具放回餐具回收处。调查表明:本校学生对食堂位置的满意度最高为65.4%,而满意度最低的是饭菜质量(40.8%)。

3、校园宿舍文化

本校大多数学生宿舍生活井然有序,比较注重个人卫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调查表明:有69.7%的宿舍制定值日表,只有25.3%的宿舍不制定值日表。学生在生活方面满意度的评价:本校学生宿舍和谐度较高(65.7%),而对其生活方面最不满意的是宿舍内的家具(42.2%)。调查表明:闲暇时间有76.1%的学生在宿舍听歌,有63.9%的学生看杂志,有62.5%的学生上网,有60.0%的学生上自习,而其他的在看电视、听广播、下棋等。

4、校园休闲文化

当被问及“休闲时间干什么?”有79.4%的学生回答看一些课外书,有75.8%的学生利用休闲时间上网,57.2%的学生休闲时间休息,50%学生休闲时间闲逛。通常所看电影情况,调查表明:55.8%的学生看喜剧片,53.6%的学生看青春偶像片。休闲时间参加社团情况,调查表明:有50.3%的学生休闲参加社团活动,35.8%的学生不参加,13.6%的学生对其漠不关心。去旅游景点的人数情况,调查表明:27.8%的学生去的景点有5个以上,而大多数学生(28.1%)去过2个旅游景点,6.4%的学生哪儿都没去。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学习文化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具体表现在学生上自习积极性比较高,同学们对学校各项学习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比较满意。但学校各种教学设施相比而言不太齐全,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学校提供的教学实践机会较少,讲座数量少,质量不高,藏书数量少,质量差,过于陈旧,种类不齐全,实验室环境差,设备陈旧,有的学科教材更新跟不上知识的更新等。

2、在餐饮文化方面,学生们比较满意

其中餐具回放现象比较乐观,同学们购餐多用现金。但饭菜的质量、卫生程度不高,就餐环境凌乱,开水房设施陈旧,对于餐饮这块监督力度不够。

3、宿舍文化比较和谐、丰富、有益

本校学生宿舍文化还比较和谐、丰富、有益,大多数学生都比较讲卫生,注重宿舍卫生和个人卫生,学生宿舍大都制定舍规。但学校对宿舍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还不够,宿舍生活单一;其中宿舍内家具设置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网络设施不齐全,宿舍内安全管理不到位,宿舍内、楼道旁的卫生监管力度弱。

4、休闲文化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多样

学生们休闲大都阅读一些小说类、杂志类等课外书,在休闲时间比较热衷于锻炼身体。学生们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旅游、做兼职和参加社团活动。但学校各种休闲设施不健全、老化,跟不上学生对休闲设施的需求,休闲场所数量少,场地不完善。

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校园文化生活是高校校园生活的组成部分,要引导高校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构建浓厚的学习文化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增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优化实验室配置,图书馆增加藏书量,提高图书资料的质量,让资料的更新保持最新状态,给教师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应该进行人文环境建设,进行民主平台的搭建,这样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去,对于教师的个性,不能通过行政命令来压抑,要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学时,应该给教师足够的自,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构建,对于教师的教学改革,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这样教师才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需要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学校的主人是自己,确保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符合学校主体文化。其次是学生文化。若是学生没有参与进来,那么这种文化便不能称之为学校文化,学生文化建设,会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就内容而言,学生文化包含了学习文化、德育文化、文娱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文化以及审美文化等。在建设学生文化时,应该切实做到育人为本,将人的潜能发掘和主体精神弘扬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行为上自律。

2、创建“以人为本”的饮食文化,提高高校餐饮服务质量

办学生满意的食堂,创建以人为本的饮食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生活文化的重要基础。质量作为校园餐饮生存和发展的主题,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核心内容。餐饮的质量,主要指食堂饭菜质量和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要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饭菜质量、价格和品种,为学生提供质量高、价格满意和品种多样的饭菜;二是卫生质量,做到干净、开放、到位;三是服务态度。要服务热情、周到,让学生在食堂感受到家的温暖,要建立师生沟通渠道,让学生感受到后勤员工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支持。

3、创建一个舒适优美、文明健康的育人宿舍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公寓和宿舍的硬环境建设,改善学生住宿条件,配齐公寓化管理所具备的各种硬件设施,把学生公寓建设成规划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文明、和谐、舒适和温馨的育人场所。

(2)开展优质服务,大力加强学生公寓和宿舍的管理软环境建设。首先,落实以人为本,切实做好人性化管理。对于宿管人员,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其服务水平和素质,对学生服务时,切实落实四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对服务工作要有诚心,对不文明行为要有戒心,对生活文化建设要有热心。通过优质贴心服务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校园文化特色明显的文化活动,如“美的小屋”设计赛、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征文、文明安全月评比、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体育运动比赛等等,使大学生走出在宿舍里各自为阵的相处模式,在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的参与中,享受快乐与轻松,增进沟通与友谊,丰富知识与能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积极培养健康的生活价值取向,大力倡导科学的业余休闲消费观

(1)重视业余休闲文化设施的改善,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业余休闲环境。进行多样化业余休闲活动场所的建立,重视休闲文化活动场馆内部环境的改善,这样能够给大学生的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吸引大学生进入到阅览室和图书馆中充电和学习,让其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

(2)做好大学生业余休闲文化的指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培养科学的消费观念。对于庸俗和低级的活动应该摒弃,其对大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甚至可能会给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伤,会违道德风尚。所以,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更好的参与到休闲文化中去,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坚.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硅谷,2009.1.

篇4

二、文字内容太多,布置过于成人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有一种错误的做法,就是文字资料过多,并且由教师包办:布置成人化,既没有锻炼到学生的能力,也拉远了校园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有些学校,可能是为了“规范”的原因吧,围墙上贴满的全部是电脑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制度、职责、校训校风、目标、教师风彩、安全提示语等,给人留下的感觉好像是进了党政机关大楼一般。

三、追求短期效应,忽视了长期积淀

有的学校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学校领导热情高涨,作了方案,发了通知,要在几周内搞定。学校有关负责人忙于设计学校标志,请人写校歌,大搞班旗、班歌,班徽的设计:班级公约的拟定,班级陈设的优化布置等。这种做法明显表现出贪功浮躁的习气,忽视了历史和过程的积淀。结果是丧失了发展的根本。

四、重视“显”性文化:忽视“隐性”文化

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上思想狭窄,在操作中只重视“静态”的诸如物质硬件、管理制度、问题活动等“显”性文化建设,而忽视“动态”的如教职工的知识业务水平、职业道德观念、工作精神风貌、课堂文化等“隐”性文化。

五、特色化建设不够明显、不够突出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重视个性化、特色化建设,杜绝不考虑学校和师生实际的模仿,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的提出要结合学校实际,切忌“假、大、空”和口号式语言。地处兰州市西固区的兰炼一小根据实际在全校大力开展“立人文化”,让人佩服的是学校大胆地将图书摆放在教学楼楼道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管理;每逢接待参观,带领参观者和做解说的不是学校教师而是彬彬有礼的学生……,这便是学校“立人文化”的具体体现。

那么在创建、营造和积淀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注意教师行为文化的引领和建立

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时时都育人。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一定程度上说,老师就是学生心中的榜样,就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面对生活的心态等等,可以说都可能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一个微笑或一个责怪的眼神,一声鼓励或是一句不经意的批评:折射出的都是一个教师行为文化的问题。例如:教师校园弯弯腰,看见垃圾带头拾起;每天早上和学生一起跑步,晨读;多一点“谈话沟通”,少一点写“检讨书”;带着微笑进课堂;像朋友一样和学生说话:让学生把话讲完;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要还礼;为学生颁奖,老师也要鼓掌。通过这些细节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通过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态。

二、精心策划,打造别具一格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点策划和打造。每一个班可以为自己的班级起一个有个性而且具奋斗目标的班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充分的集中学生的意见,指导学生布置出符合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

三、减少冷冰冰的标语,让校园变得温馨和谐

如今,只要你一走进校园:那些冷漠的标语就会迅速俘虏你的眼球。这些冷冰冰的标语,真正又能起到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呢?即使说应该在校园里张贴标语或者是在墙上写一些必须的诸如安全方面的标语,我想也应该选择恰当的空间,并且尽量让标语的内容通俗易懂,标语的内容如果变换一种形式来说,也许收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精心规划、力求主题明显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首先考虑的是主题,根据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给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定调”,如果偏离主题,那么只能干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五、精心突出细节,让教育随处可见

篇5

一、高校园区文化的内涵

高校园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延伸,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园区及周围环境场所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园区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群体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1]

二、赣州高校园区文化建设现状

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总面积23.43平方公里,园区内师生2.6万人,进驻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是赣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的学生,总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80%。

通过调查,赣州高校园区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园区内部文化建设不足

1.硬件服务设施不到位

由于各高校入驻高校园区时间长短不一,园区内部文化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园区位于市郊,居住人群相对较少、交通生活不便利、公交线路少、出行难是园区内学生面临的大问题。其次,部分高校还处于建设当中,绿化面积未能达到标准。园区内缺乏休闲场所,致使园区内环境更像工业区。

2.园区缺乏文化活动

虽然高校园区把高校聚集在一起,但是并未把各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也未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各高校各自发展,缺乏沟通交流。高校最主要的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社团或协会活动。

(二)高校园区高校之间文化建设封闭

高校之间缺乏沟通。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由于较早进驻高校园区,故“社团或协会组织活动”和“校方组织活动”较之赣南医学院更多。不容忽视的是“很少交流”的比例在三大高校之间均占很大比例。目前,各高校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是“社团或协会的自发活动”,这种仅限于学生之间的民间交流活动,由于规模小、形式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各高校之间也没有进行“互选课程”的校际交流。

三、加强高校园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调查得知,高校园区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政府和高校积极配合,不断完善其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效。

1.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赣州高校园区投入使用已有十余年,但基础设施尤其是园区出行交通问题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目前园区四万多学生,只有两路公交路线运行,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园区道路建设,优化公交线路、班次等,改善园区交通状况,美化园区整体环境。

2.加强园区人文环境建设。在园内通过资料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各高校的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园区内悬挂教育教学名师画像,再现和展示他们的思想观念、品德情操和人身价值;设计反映园区文化精神的雕塑,来激励学生刻苦探索、奋发向上;办好园区专题杂志,充分发挥传媒手段在园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园区内建筑物、道路、景观的命名工作和园区标识设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园区环境格调雅致有序,人文底蕴浓郁,凸显高校园区文化的特色。[2]

3.构建开放的园区。“开放性”被誉为大学城永恒的魅力和最高的办学理念。[3]高教园区的开放不仅是园区内高校之间的开放,而且是高校园区与社区的开放。一方面,积极促进园区内各高校之间的开放。充分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建立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图书、课程等资源的共享。开展校际选课,各高校互相承认学分;互派学者、开展合作研究等。另一方面,主动为高校和其他社区搭建交流平台,挖掘高校优势,为社区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如邀请专家为社区居民开展各类讲座,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凸显高校园区的整体优势。

4.加强高校内部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习和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4]以文化育人是新时期高校肩负的新的责任。高校应建立健全各项文化建设制度,以制度渗透学校文化的要求,从观念上、情感上、行为上规范师生的行为,陶冶师生的情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美化安全的校园环境,以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实现以文化铸校。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也被称为“文化的堡垒”。由多所大学聚集在一起的高校园区,为大学文化功能的整体发挥创造了条件。随着园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园区必将为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琪,杨忠旺.大学生园区文化建设初探——以湖南大学为例[J].商情,2011(35).

[2]姚信,梅伟惠.大学城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7).

篇6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在高校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的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高校办学规模的发展速度,校园文化有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表现为:

第一、大学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大学文化并不局限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生文化活动,侧重于“第二课堂”是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为了完成治学育人的任务而营造的一种大学环境文化。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内涵没有大学文化明确和丰富,也不具备大学文化所体现的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底蕴。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缺失,校园文化得不到传承创新。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出现严重的建设主体缺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为相关教育管理机构、学生团体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则被排除在外,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活动。二是校园文化只是少数精英的活动舞台,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三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传承者―教师,大多被排除在外;学校的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学生开展,而教师的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主体地位的缺失,无法调动广大师生的主体意识,使之无法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由于精神文化建设短期内不大显效,而物质文化建设见效快,因而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做法。注重体现时代特色而忽视对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的写真;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严谨规范有余,人文关怀不足;在行为文化建设中失去精神依托,形式化严重。

第四、校园文化内容趋同,缺少个性。各高校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培养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各具特色。但就其现状来看,很多高校由于对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历史等缺乏足够的研究,精神文化提炼不够,大多把重点放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上,缺少彰显校园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同小异,缺少包含着历史渊源办学理论的个性化校园文化。对于新建的高职院校如何培育有自己的校园精神则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篇7

校园英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校园里的体现,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文明素养、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促进学校完善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能够促进学校制定符合本校学生英语水平的英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利于完善科学、全面的教学制度管理,为学校的英语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的保证,从而有利于学校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体系。

英语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学习英语,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渠道,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同时也能够增长学生的英语课外知识,使他们熟悉西方文化,促进学生成才就业。

(二)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校园英语文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延伸,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培养英语语言技能。建设英语文化,也会迫使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外语教学新方法、新途径,使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如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网络系统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

通过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枯燥的英语学习转化为丰富而有吸引力的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深化学科专业,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用英语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充满活力的校园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底蕴。

(三)提高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使学校与国际接轨

校园英语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外国礼仪、风俗等精神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同时,也在汲取丰富的外国文化营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在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用英语介绍本国文化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向心力。同时,学校也可以深入与国际高校的交流,提高学校档次;学生则可以提高语言、文化及情感素质,开阔视野,为日后顺利地与外国人交往甚至出国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环境, 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注重意义的表达,又注重语言形式的构建,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英语知识的不足,从而努力去提高自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其英语素质。

学生的英语素质提高,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从而树立认真学习、敢于实践的良好校园英语文化氛围。由于校园英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优秀健康的校园文化大环境的形成。

二、建设校园英语文化的对策

(一)学校领导层要重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层要重视校园英语文化所特有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功能,要以提高师生英语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给予充分的支持。首先,在思想上、观念上要重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在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时就要把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放入整体工作内容之中,在顶层设计上研究制定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任务要求,使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全体师生充分感受到校园英语文化带来的各种利好。其次,教务处等管理部门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英语选修课,例如英美文学、英文赏析等,并记入学分。英语选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常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补充,在制度上形成教育和学习的多样性,满足广大学生对学习英语知识的多元需求。其次,各二级学院应该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针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工作,充分发挥英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二级学院是直接指导、培养学生的基层组织,需要把领导机构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各种思路、想法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篇8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之初至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一个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实践探索;第二个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全方位的重视;第三个时期是21世纪初至今,2004年8月中央16号文件的颁布,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创新发展的阶段。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和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之后,校园文化被上升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校园文化成为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发展历史较短,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传承性,其校园文化时代感有余而厚重感不足。校园文化具有教化和引领的作用,厚重的文化传承可以使这种教化与引领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一些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以校训为例,那是在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从无数成功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精神财富,是广大师生坚守的信条和恪守的准则。厚重而又富有优良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后世的师生而言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也是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什么,如何传承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还面临着创新的问题,精神实质可以传承下去,但表现形式要符合时展要求。在技术层面,以往传统的媒体形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云技术、微平台的成熟,无线网络信号的普及,新的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被重视起来,新技术将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利器。在社会层面,如今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的兴趣爱好、成长环境与以往的80后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创新势在必行。

(二)特色塑造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虽说在层次上都属于高等教育,但各自的特征差异是十分巨大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突出表现在它的职业性、技能性,这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宗旨大相径庭。如今,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普遍存在复制普通高等院校的现象,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就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重学术、重德育而没有突出职业特色。尽管有些院校对这一问题也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但对校园文化认识肤浅,以为摆几尊人物塑像,挂几张学生顶岗实习的照片,建几个实训室,买几本专业书籍便大功告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越发显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浅薄与庸俗。

(三)认识不深刻的问题

校园文化在有些高职院校不被重视原因在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条件以及就业情况是直接决定高职院校间生源争夺战胜负的关键因素,而校园文化似乎微不足道。在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一项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认为食宿条件比校园文化更值得关注。虽然这不是一项针对全国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调查,但可以从中窥豹一斑。其实不只是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漠不关心,就连校领导往往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敷衍了事,每当有重要的庆典或是上级领导的莅临就会采取突击建设。还有些院校由于资金短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是从不过问。在很多人眼中校园文化的作用似乎就是一条校训,就是一尊雕像,亦或是一些花花草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师生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延伸性的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了校园文化被忽视的现状。思想上的忽视,必然伴随着行动上的无为。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是有关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面对现有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对策,助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传承优良传统,创新建设方式

校园文化如何历久弥新,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传承优良传统,创新建设方式。高职院校要善于在学校的发展历史和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去挖掘值得传承发扬的优良传统和职业道德,将它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不论时代如何发展,都要坚守住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凝心聚气。例如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一所脱胎于中国人民铁道兵部队的以铁路工程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铁道兵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了每一个从这里走出来的莘莘学子们的信条。优良的传统可以世代不变地传承,但其表现形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利用新技术,要了解新需求,要跟上新形势,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式。

(二)三种文化相融合,打造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对高职院校普遍校史较短,文化底蕴不深的问题,可以考虑从高职院校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入手,植根地方文化,吸取丰富养分。例如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就将代表河北的燕赵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根基,从质朴厚重的燕赵文化中,凝练出了校园文化的精髓———诚义。“诚义”二字可以说是对河北人文精神的一种精辟概括,以燕赵文化为核心的河北人文精神,是千百年来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在不断的冲突碰撞中嬗变而来的,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以“悲歌慷慨”为质性特征的地域人文传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最先根据地理环境、民俗特征在其著作《史记•贷殖列传》中把燕赵文化概括为“好气任侠”、“悲歌慷慨”。“好气任侠”“、悲歌慷慨”背后蕴含的正是诚义二字。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还必须体现出职业性,要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要在学习阶段就让学生们培养出一份职业素养,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铁道兵精神作为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精神、制度和器物层面无不渗透了这种精神。利用厚重的地方文化塑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高”,利用鲜活的企业文化塑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三种文化相融合,才能打造出属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篇9

【作者简介】 王金琼,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吴海良,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2-0012-03

独立学院背靠母体高校,在母体高校的光环映照下出生和发展,在短时间内集约了母体高校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绝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校舍、场馆、碑苑等显性固态的实际物化体较为完备,并逐步建章立制,设计了校徽、校训以及校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等。这些都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生成提供了土壤和基础,并在潜移默化中给独立学院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但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2008年入校的独立学院学生不能再授予母体高校的学位,从此便失去了母体高校的光环。那么,如何培育学校文化,提高育人质量,让独立学院依然保持竞争力和吸引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底蕴

文化底蕴是大学的重要标志,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但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整体特色及人才规格还需接受时间和社会的检验。以湖北省为例,全省95%以上的独立学院是新建的校园,远在郊区,距母体高校较远。那么,问题随之产生,跨空间的母体高校文化传承如何实现?再者,文化固有的不可简单复制性和移植性,也决定了独立学院传承母体文化,促进自身建设,形成较成熟的校园文化和厚重底蕴尚待时日。

2. 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认识

一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独立学院的办学者、领导者以及普通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和功能缺乏全方位的认识,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圈地、修楼等工作上面,往往错误地认为,校园文化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软指标”,学校创办之初,百业待兴,办学设施、招生就业等“硬指标”都忙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暂缓。

二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重视物质硬件、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建设,偏重娱乐性,而忽视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等“隐”性文化构建。一些独立学院过分追求搭建大舞台、组织大规模、产生大轰动的“热闹”场面,只求一时风光无限,而不探究文化育人的深刻内涵。

3.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当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鲜明的个性。许多独立学院未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校园文化,出现了文化建设趋同及文化层次不高等现象。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趋同。一方面,独立学院虽然采用机制较为灵活的办学形式,在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与母体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托母体高校使独立学院在创建之初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因此,不少独立学院在自身文化建设上,也只是对其母体高校文化进行了粗浅的传承,甚至是复制,与母体高校的文化严重趋同。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无固定模式可以借鉴,于是将兄弟院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自身建设中,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文化相互趋同,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是校园文化层次不高。很多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但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相对较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道德实践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竞赛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相对较少。部分社团活动目的盲目、组织零散,与专业学习结合不够紧密,一些活动无专门教师指导或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交流导致指导力度不够等。真正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活动不多,有学术吸引力的讲座很少。有的甚至演变成了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这样就导致了社团活动多而精品少,表面热闹而内容肤浅,活动参与似乎广泛,实则效果一般、品位不高,校园文化建设也未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应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中统筹考虑。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并创新,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 不断创建发展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形象化和实物化,也是最为直观的内容。那么,如何传承与创新物质文化便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一是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的影响,能给师生带来愉快、活力和希望,并能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工作后的疲劳,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会折射一所学校特定的文化背景,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激发人产生奋发向上的能量。在许多独立学院,我们可以见到一些仿建母体高校的标志性建筑矗立校园,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母体高校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承,能够激发师生强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仿建了标志性建筑并不意味着“移植”母体高校的全部文化,还必须重视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其在“移植”的同时结合新建校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二是设计和谐的建筑风格。校内建筑物的设计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建筑艺术的特点来满足实用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情绪。校园建筑的风格,应考虑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补充,注重校园建筑与地理环境的有机融合,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要重视修建人文景观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人文景观能反映师生的精神追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人文景观能与其他建筑相互衬托、协调一致,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和激励作用,使师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以湖北荆州的一所独立学院为例,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校园古朴典雅,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特别是校园内的“泮池”,相传为汉代马融在荆州讲学时所修,也曾是明朝一代名相张居正的求学之所,是一处文化遗迹。该院在注重保存历史遗存、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还重修了道路,种植了花草,移植了山石,并在泮池边立了石碑,记载泮池的来历,同时在泮池中种植莲藕,营造“半池秋水半塘荷”的意境,既增添了校园环境的诗情画意,又为校园增加了文化底蕴。

2. 努力健全制度文化

一是要建立符合实际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采用新模式办学,其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母体高校,但又有别于母体高校,因此,制度建设必须结合独立学院的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进行。教育部26号令要求独立学院应建立有别于母体高校传统的管理体制,要引进民营资本,并成立董事会,逐步建立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人事独立的薪酬管理制度等独立学院内部的基本体制。

二是要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也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积极性;能发挥监督、督办机制的作用;能形成“凡事有规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评价”的保障体系。因此,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是独立学院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为例,如果规范健全,就能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和客观评价,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3. 大力创新塑造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对社会、学校、自身一切活动的认知、表现而形成的具有特色的行为规范、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根据学校人员构成,行为文化可分为: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和管理人员行为文化。

一是学生行为文化。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以及生活的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学生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接受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独立学院的学生表现为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较差,自信心不足。但他们思维活跃,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较强,因而有渴望被重视、被理解、被关爱的情感需求。对待独立学院学生要扬长避短,因“人”施教。如通过要求低年级学生上早晚自习、创新开展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社团活动等方式,不断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文化,展示学生个人才能,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是教师行为文化。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学者认为,教师行为方式是课堂气氛及师生相互作用模式的重要因素。对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而言,教师行为文化总是代表着校园文化,在校园中代代传承,并影响校园文化形成。因此,教师行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小觑的部分。那么,我们要根据独立学院青年教职工居多的实际情况,通过政策引导,如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鼓励教职工在职攻读高一级学位、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科专业建设等,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为他们提高自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能力水平。

三是管理人员行为文化。它是掌握学校管理的方向,塑造学校的价值和传统的起导向性作用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独立学院管理人员既是师生的服务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引领者,是一个窗口,也是一面镜子。管理人员的行为直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文化品位。因此,要牢牢树立服务意识,切实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努力营造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为了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业务知识、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4. 积极传承凝练精神文化

一是提炼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师生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逐步形成并经概括、提炼而形成的思想成果,体现了一所高校独特的、鲜明的思想和个性风格。它体现了对大学使命的理解,对办学理念的追求。一方面要提炼校训,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传统等内容的抽象表征,是大学精神的外显形式。在逐步失去母体光环的情况下,校训如何既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又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还能彰显独立学院的特色,这对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尤为值得深思。另一方面要形成校风,校风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也是校园精神的主体,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其中学风是主体,教风是主导,工作作风是关键,它们共同构成独立学院独特的精神风貌,对于在师生中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风气,严明的组织纪律,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创新的开拓精神等能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二是塑造文化符号。所谓的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之后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是通过一系列外在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徽、校歌、校旗等作为大学文化的载体和外显,构成了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文化符号的系列,是一所大学精神的表征,地位的代表和形象的展示,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意义。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文化符号。此外,积极开展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凸显文化符号的外延,应努力打造一批有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不断强化文化符号的内涵。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照搬照套,而应该在认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及其发展实际,在继承的基础上,科学扬弃,创新发展,努力培育文化特色,大力提升文化品味,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使独立学院在失去母体光环的映照下,其校园文化依然能够彰显持久的生命力,助推独立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篇10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校园的物质环境,即物质校园文化物质条件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设备、设施、建筑、环境等,这是校园文化的实体存在,它透射出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方针、价值观、人才观、道德风尚、校风、学风等,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凝聚。

二是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规定了学校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各项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等校纪校规,这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次,是对学校师生员工和学校组织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

三是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包括学校目标、办学思想、校风学风等。

以上三个层次的校园文化、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大书特书。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社会公平、城乡差距、干群关系等问题逐渐凸显,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崭新的外部挑战。多元生态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高校中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师生员工中呈现出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占据了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校园文化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在物竞天择中被淘汰和扬弃。

(三)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不够

网络应用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在社会方面的侵蚀文化、颠簸政权和弱化法律,在组织方面的入出不平、网络依赖和监督困难,在个人方面的权利侵犯、身体伤害和网络沉溺等。据广州日报报道,原点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表明,广州大中学生上网人数超过8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占35%,由上网而对其他事物减少兴趣的占36.2%。专家预见由网络带来的心理疾病正登陆广州校园,成为新世纪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大障碍。广州现代教育科研中心心理研究部主任傅荣副教授认为,过分迷恋网络将给网民的生理、心理带来负面影响,长时间面对电脑会影响食欲,产生疲劳,影响消化功能、肠胃功能,大脑血流量减少。心理的表现是兴趣产生偏离,对网络依依不舍,排斥其他事物,精力长时间过分集中在一个方面,会对其他学科了无兴趣,发展下去会影响正常人具备的思维和想象。因此,按照网络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存在亡我之心,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文化渗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只有坚持以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是非标准,我们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其次,必须坚持以促进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为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开阔新视野、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校园文化才能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用文化。再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只有主动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关切,并自觉地融入到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校园文化才能日益显现出其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二)用独立批判的精神构建校园文化

独立最根本的是思想、见解和人格上的。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知识分子的核心标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对知识分子作为独立思想者的最有力的高度概括。换言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情形下,知识分子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立场、独立的判断,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永远与现实保持距离,保持永不妥协的精神。大学是一个社会最高的学术圣地,各种学术思想应该在这里充分自由展现。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教育过于单一化,而对多元的、多种思潮并存的社会,就应该允许各种思想的碰撞,使学生在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批判,从而形成独立的思想。与这种独立相关的,是一种冷静的批判,甚至有人感觉为一种反叛。大学本就是一个充满理性和批判的场所,而目前,在我国的大学中,这种精神还需大力培养。大学应该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批判意识的思想家型的人,着眼于民族的、人类的长远利益,培养为未来国家、人类的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思维的思想家、人文学者。使学校师生在多元化文化充满矛盾、争执乃至冲突中,产生真正的文化创造力。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校园文化不仅在学校内部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也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辐射。从逻辑结构来讲,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包容关系,而从文化建构角度看,校园文化并不是社会文化的附庸。学校不但可以在知识、技术方面影响社会,而且在树立标准、展示理想、坚定信念方面也可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事实上,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思想、口号都是在校园首先亮出,而后深入社会民众之心的,比如“五・四”运动与1989年的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就其性质来说,是区域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一种反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于校园文化具有独立性、示范性、高层次性等基本特征,使之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也不仅仅是一种“院墙文化”,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热点现象,几乎无一例外地能够在校园文化这块阵地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此外,学校与学校之间,乃至学校内部的院系和不同学科之间都有着文化活动的相互影响,通过辐射、渗透和传递,形成共振的校园文化热点。人才流动也是校园文化辐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个人或团体参加社会活动以及毕业后到祖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也都会对周围的个人或群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

人类文化可划分为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两大领域。人类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认识自然,从而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即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逐渐萌发出最初的科技文化。人类为了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人与人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去认识和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人类在萌发出科技文化的同时也萌发了最初的人文文化。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充分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首先,深刻理解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人文性,从而深刻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应当看到,科学与人文一样,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也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次,理解“自然的发现”与“人的发现”的一致性,科学家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同科学家对内心世界的追求的一致性。应当看到,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再次,将科学技术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与创造者个人的价值三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这三者之间的完美统一,不仅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而且也是创新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

篇11

教育理论界对于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几种不同的观点。首先,有些教育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属于校园环境中的一类亚文化,它并不隶属于正式的文化范畴。其次,有些教育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群体性质的文化,是由群体性关系所建构的一种文化类型,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学习交往和日常互动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再次,部分教育学者也将校园文化的各类影响因素看作一个整体,将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等都划归为校园文化的概念之中。最后,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它将学校教育进行了完善,使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之中有了重要的作用。

在教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各中小学不仅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运用教书育人、风气塑人等多种教育形式,尤其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心理素质等内在素质的培养。同时,很多中小学也都在致力于校园的美化程度、学校的建筑设计水平等方面的提升。目前,各中小学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鲜明特征,便是注重从多个方面、多个主体、多个层次来进行教育,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同步发展,注重用环境来影响师生的意志、行为、心理等。

综上所述,从学科研究成果和广义的角度来看,中小学校园文化指的是在中小学校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h境的背景下,研究学校领导者、学生和教师等各类主体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结构,并且这种文化是在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逐渐展开、形成的。

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许多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文化趋于表象化。有研究表明,很多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只是一种单调或是表面的活动,并不具有实质上的价值和意义。从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来看,学生受当前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价值观念的侵害,受网络文化中多重文化形式和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当前的中小学生经常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逐渐限于自己窄小的小世界中,而不去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学习。可见,校园文化还未能完全深入人心,改变学生生活状态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足。虽然我国在极力倡导推行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升学压力等多种原因而导致其进展缓慢。许多中小学并没有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重视不足,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中小学的教学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不仅没有完全呼应九年义务教育的宗旨和追求,有些学校甚至是只重视学科间的竞赛和考试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能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著名教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而目前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还不能完全让学生拥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的心灵,同时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很多课外作业也影响了学生开展学习以外的校园活动。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较为松散。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全面地去整合各类因素,共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但目前,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还没有达到整合各方资源的水平。究其原因,部分可以归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没有完全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的最终目的还不太明晰,缺少文化自觉性,没有完全意识到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种意识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很好地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的。再加上资金不能周转、学校场地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活动场所缺乏等因素,有的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陷入困境。布局不合理、考虑不周全、艺术性不强等问题,都是校园文化建设松散的后果。

四是校园文化欠缺人文关怀。目前,有的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较为欠缺,对于人格和品性的培养还较为不足。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去明白社会的秩序和规范,去适应这个社会所规定的制度和法律。当然,教育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力量,感受到教育对伟大人格的塑造,这也是我们一直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原因。例如,在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方面,学校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将社会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传授给学生,把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教育的重要追求之一,但是更加完善和成熟的校园文化还需要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中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尊重,获得人生的准绳和理想。所以,对于目前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人文精神的欠缺仍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三、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和深度。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存在趋于表象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文化建设的内涵不明确,未深入。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将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学生当作客体去教育。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总是在“填鸭式”地灌输教学计划中所需要教授的知识,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独立思考。由于教学过程的单一化,才使校园文化的最终作用者――学生没有体现出教育的本质精神,没有体会到求知若渴的文化精神。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不仅需要学校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去赋予教学一种创新性和生命力,更需要学校领导去加强学校文化活动开展的意义性和时代性。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校园精神是学校内的成员经过长期熏陶而内化在心中的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而校园文化优秀传统形成后,必然会感染每一位师生。因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各中小学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如国外中小学会设立专门的校史陈列室,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除此之外,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也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是教学任务的主要完成者,更是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和提升校园文化质量的中流砥柱。因而,提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他们有效配合,也需要校方领导的足够重视。

篇12

体育课程是以学生的身体为出发点,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和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质增强,对体育有所认识,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身心健康,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开发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由此可看出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2.体育课程的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体育课程所传达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是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发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认知力,创造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人的体力和智力,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体育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体育课程的设计本着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力,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体育的学习中领会体育精神,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3.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教育体质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多学者都是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有理念方面的研究,也有实践方面的研究,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许多设想,由传统的竞技运动为主线,改为体育与健康为主线。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组织性的加强内容选取,丰富课程设计的多样性。

3.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中理论基础薄弱,大部分研究将重点放在实际的操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上,这样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没有课程设计的整体理念和思路研究,失去了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的指导意义,变成了就事论事的讲述,这样的研究显得肤浅。也有许多研究注重描述现象,没有过多的方法和策略,使研究失去意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提出好的建设性意见。体育课程的设计理论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与体育课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显薄弱,使许多的研究成果变成了空想和纯理论的状态,不能为体育课程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降低了研究价值。

4.体育课程的设计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4.1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建设。体育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过硬的体育技能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提高体育的技能,所以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一定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通过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力等的提高作用,把健康和娱乐身心落到实处,拥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

4.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竞赛环节。体育课程的设计加入竞赛环节,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习得的体育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可以通过竞赛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和完善体育技能。体育竞赛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比赛的过程中放平心态,不看中结果,只注重比赛时的乐趣,团队的协作意识,使命感及荣誉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

4.3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建设。体育课程的设计要本着为学生终身体育做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课外体育活动是课上体育活动的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课上课下两手抓,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体育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组织课外的体育活动,课下增加体育社团和体育竞赛的组织,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多交流,使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

4.4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丰富体育课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课程不能是一味以原来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应加入新的元素,创新体育课的项目。例如在体育课中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做到寓教于乐。也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体育课程中,人们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能感受到快乐和放松,愉悦身心,对传统体育文化充满自豪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翟奕轩,以和谐校园文化推动体育健康课程建设[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校园文化,2009,2,305-45。

[2]徐颂峰,体育课程“课韧庖惶寤”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校园

体育文化建设,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

[3]郭雅,聂东风,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与建设策略,西

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月第33卷第2期

篇13

目前高校社团无论在数量还是成员人数上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社团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在日益凸显。

2.1社团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运作不规范

其一,因为社团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很多社团缺乏约束性的规章制度,造成社团成员成分复杂,凝聚力下降。其二,许多社团忽视了社团新老成员的交替,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转接,不重视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以至于不能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其三,在实际工作当中,很多学生社团骨干缺乏较好领导能力,基本是在摸索中前进,这在一定程度中耽误了社团发展。其四,很多高校的社?F都挂靠在校团委,由校团委负责全部社团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好坏参半,很容易造成兼顾不过来或兼顾不好的局面。

2.2社团性质不明确,社团功能紊乱,学术理论性社团少

社团的发展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社团规模上看,娱乐性社团、文体类社团数量大,人数多,相关的活动也就开展得多。而学术性社团活动少,学术成果更少,因而学术氛围也不浓厚。娱乐性社团数量远远大于学术性社团。多数学生对于学术科技型、政治理论型等社团较为淡漠,较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各高校由于管理松散,活动缺乏新意,因此学生参加的兴趣不浓,会员流动性很大。

2.3社团受到诸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缺乏发展空间

第一,很多学生社团只限制在本校范围内开展有限的活动,缺少与外部的沟通和交流;第二,社团活动空间有限,缺乏活动场地;第三,就是经费不足;第四,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最后,出现商业化运作与专业学习的矛盾。商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给大学生带来浮躁的心态,使之过度关注享乐而不能安心学习。

3推进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的措施与对策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实践,进一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3.1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管理,加强社团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与监督

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健全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主要有年度审核制度、活动申报制度和活动管理制度。使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社团在保证活动性质积极向上、服务同学的前提下可以充分联络学校周围的商家,争取资金赞助,给社团发展提供经费、场地、设施等必要条件。最后,要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科合理配置,因势利导,量体裁衣,使学生加入适合其本人发展的相关社团,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稳定好社团的骨干队伍,抓好新老骨干的成员搭配,搞好传、帮、带,要防止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发生。

3.2要分清社团建立的性质,重视实践创新

大学社团是最富有实践性和创造力的学生组织之一,通过社团活动,可以在课外实践中探索成长,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产生影响;社团又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也使会员的科研能力在活动中接受了实践检验。所以我们要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创办并发展有特色的学生社团。积极加大学术理论性社团的比例,真正使大学社团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提倡高雅文化走进高校大学生社团。还要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生存与发展的不同规律,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社团工作局面形式。

3.3克服外在因素,为社团发展争取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