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水产养殖学概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产养殖学概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水产养殖学概论

篇1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试验方法和技术层出不穷。内陆水域增养殖学实验中部分陈旧的实验项目和落后的实验手段严重制约了本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及时地将一些新的能反映学科发展新动向和新技术的实验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在内陆水域增养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上,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3类。对于一些经典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我们将其归入验证性实验当中。同时优化原来的实验课程体系,整合原有的实验内容,形成一些综合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开设了一些创新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在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做完后才开设的,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创造探索能力,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在实验课前向学生说明实验的基本思路并给学生一个研究课题,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比以往的验证性实验更容易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的主体性[3]。

3开放实验室

为了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我们将实验室全部开放。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实验室学习和进行科研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更好地利用开放实验室,我们将实验室的具体开放形式分为课题自选型、科技创新型和参与导师科研型3大类,涉及水产养殖专业所有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学生作为主体到开放实验室中来,参与一些科研实验项目,教师在学生的科研活动中给予启发和指导。我们鼓励学生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充分结合自己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实验项目,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时也鼓励各专业课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吸收比较优秀的本科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在进入开放实验以前,首先由指导教师和参与科研实验的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文献,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实验课题。指导教师要审查论证学生选题的可行性和选题的创新性,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而且每个实验室在正常开放时间都有专人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讨论,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讨论找出根源,改进实验方法和策略,最终完成实验。实验项目结束后,参与实验的学生必须向科研指导教师提交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应认真评阅、修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实验规范完整、分析讨论深刻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在相关期刊上发表实验论文。

4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4.1利用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数码互动生物显微实验系统是专为生物显微形态教学设计的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教师只需通过自己的电脑就可以查看全班学生的显微镜画面,使教学更直观、更方便。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多向多媒体互动系统进行随意交流,教师与学生实现全面互动,使沟通更快捷、更有效。配上投影机,增加一些多媒体中控设备,就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在内陆水域增养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显微观察试验中,教师采用了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4.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许多学校已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内陆水域增养殖学的辅助教学能够充分利用色彩、声音、动画、图形等形式将一些技术和方法非常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例如将鱼类的雌雄鉴别方法、人工受精技术,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等通过摄像记录、经过教师的编辑、在实验课堂上进行展示,给同学们一个直观、形象、生动的感觉。

篇2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各行业亟需既精通英语又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的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国内各高校各专业均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是为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是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与实践,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获取更多资料和信息的语言工具。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和文章资料几乎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借鉴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对其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而教师则主要是指导和协助,最早于1969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最先创立,早年主要在美国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应用。随着PBL的飞速发展,该教学法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科学、完整的教学模式,由医学延伸到各个学科,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倡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一、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作为重要的语言工具,在专业课程的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然而,专业英语作为大学基础英语教育的延伸和深入的一门课程,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处境却并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访谈,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英语基础不同

各高校本科招生的生源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英语重视程度及教学水平差异较大。虽然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英语,现如今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高校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一些本科生,外语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存在很大的恐惧和排斥心理,专业词汇贫乏,很难做到熟练运用,也很难做到和本专业的结合。

(二)重视程度不够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各高校也意识到英语学习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求新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必需修满至少12个学分的大学英语课程,且课程性质属于公共必修课。而相比之下,对专业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很多高校的专业英语开设只针对带有“国际”和“世界”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例如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等。大多数学科,包括水产养殖等在内的涉农专业,专业英语都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或院级限选课,一般在大三上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做毕业论文、准备考研、找工作、实习等,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不多。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互联系,又是英语教育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它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听说和写作能力,其难度比基础英语要大的多。而此时的学生显然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三)师资匮乏

国内外针对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理想状态下,一堂外语课的学生人数应限制在14人以内,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专业英语对授课老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老师一般须具有国外留学经验。而具有国外留学经验的老师大多作为科研骨干投身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很少有教师花费大量的心血在教学上。因此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师资力量有限,一个教师往往要教授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很难开展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活动。

(四)无参考教材

由于开设《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高等院校较少,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可供选择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材有限。[4]相关的教材仅有两本,都是由大连水产学院王吉桥教授编著的。一本是1999年出版的《水产养殖英语》,主要以专题形式归纳总结常见词法和专业英语翻译技巧,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介绍,内容也过于陈旧。另一本是2008年出版的《水产英语》,偏重于以海洋湖沼学、水产品检测方面的基本理论为主,篇幅过长,应用性欠佳,不适合作为一般高校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材。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包括生态学、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主要学科,同时还涉及海洋技术、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在短期内形成一本系统、规范的教材有一定的难度。[5]因此,教师要自己查阅资料,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这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五)教学方式单一

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无参考教材,教师一般以自身较擅长的专业技术概论为教学内容,又加上课时较少,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不够丰富、比较枯燥而抽象。教学方式也很固化单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较少采用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很容易会将专业英语课上成翻译课。此外,由于师资匮乏,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多,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式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能采用讲句子、读生词、讲解翻译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PBL教学法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鉴于如上所述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如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PBL教学法的有效实施,以期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当前该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提供切实有益的帮助。

PBL教学法从以往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它强调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其核心内容在于减少死记硬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创新性地引入PBL教学法,具有以下优势:

(一)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再加上该门课程课时较少、无参考书等因素,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师从查阅资料到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都付出了诸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学生甚至出现了厌课、厌学、厌师等消极情绪。PBL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将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索取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外语是一门工具性很强、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理念的一门学科,[6]这是PBL教学法引入的有利条件。在该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也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PBL教学法可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教师对教堂的垄断,将本该属于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演练,使以往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都得以应用,从而提高了专业英语学习趣味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变得有活力有生机,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教材的讲授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在PBL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课堂上机械的讲授和向学生提供答案,而是通过提升自己对各种信息的掌握和整合能力去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寻求答案,并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能够对本专业领域的相关课程熟练掌握,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等。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PBL教学法能够促进教学相长、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良多。

(四)有利于知识的再现与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如前所述,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该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了许多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有机化学、无机和分析化学、水环境化学、贝类增养殖、鱼类增养殖、虾蟹类增养殖等。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只记下一些所谓的“重点内容”以应付考试,考完试就将知识抛诸脑后。再者,由于知识更新较快,一旦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和老师,会发现有限的知识跟不上该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重新学习掌握新知识。PBL教学法让学生亲历探索与研究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再现和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探索、总结和概括,能够利用现代的信息服务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三、结语

目前,由于各高校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重视度不足,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课题也鲜有研究。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虽是一门专业选修课(或院级限选课),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第一时间了解国外水产养殖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国内新型水产养殖技术的对外推介等,都需要该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应用技能。

笔者通过分析目前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PBL教学法引入到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实践技能。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具有诸多的优势,更能够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登滨,李丽,王正,等.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在装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

[2]张丽敏.复合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学理论,2009,(29).

[3]魏颖,医学博士生英语教学引入PBL模式的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

[4]王迎宾,王征.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5]郝彦菊.《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与考试实践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6).

[6]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3,35(6).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Model in English for Aquaculture Teaching Process

GUO Hui,CAO Yu-tao,TANG Bao-gui

篇3

题目1

常用的护色方法不包括

选择一项:

c.

低温护色

题目2

要将鲜猪肉保藏4~6个月,其最好的贮藏方法(

选择一项:

c.

-18~-23℃冻藏

题目3

牛乳经62~65℃、30min保温的杀菌方式(

选择一项:

d.

巴氏杀菌

题目4

农业生产专业化不包括(

选择一项:

c.

农业机械化

题目5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策略不包括:(

选择一项:

d.

不计成本的投资

题目6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不包括:(

选择一项:

c.

获取较高的收入

题目7

新型职业农民分类不包括:(

选择一项:

b.

加工技术型

题目8

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选择一项:

c.

农业技术服务社会化

题目9

休闲农业可定位于“三卖”,“三卖”不包括:(

选择一项:

d.

卖文化

题目10

加大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途径不包括:(

选择一项:

a.

加快民俗建设和普及范围

二、多选题

题目11

食品的腌渍可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盐渍

e.

糖渍

题目12

农业产业化是从经营方式上把农业生产的(

)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商品贸易、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的一体化经营。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产中

c.

产前

e.

产后

题目13

按农业生产者类型划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类型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农民合作社

c.

承包农户、专业大户

d.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e.

家庭农场

题目14

都市农业与乡村农业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

)的组成部分。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城市生态系统

e.

城市经济体系

题目15

都市农业的基本功能:(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旅游功能、创汇功能

d.

教育功能、辐射功能

e.

生产功能、生态功能

三、判断题

题目16

超高温杀菌技术(简称UHT、)是利用热交换器或直接蒸汽加热,使食品在135~150℃温度下保持几秒或几十秒,加热杀菌后迅速冷却的杀菌方法。(

选择一项:

题目17

果蔬糖制是利用高浓度糖液的口味作用。(

选择一项:

题目18

农业产业化是从经营方式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商品贸易、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的一体化经营。(

选择一项:

题目19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建立于传统工厂加农户的模式之上的。(

选择一项:

题目20

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形式没有区别。(

选择一项:

题目21

都市农业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商品生产功能以外,还应当具备生态建设、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出口创汇、示范辐射等多重功能。(

选择一项:

四、简答题

题目2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什么(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一体化经营

b.

使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c.

解决盲目生产、产销脱节,生产大走大落问题

d.

扩大经营领域,延长产业链

e.

实行生产(种养)、加工、销售三结合为一体

题目23

都市农业发展新趋势有哪些(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都市农业生产的智能化

d.

都市农业空间的地域化

e.

都市农业服务的信息化

f.

都市农业经营的国际化

g.

都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

形考任务4

水产养殖的种植型养殖技术模式:

答: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拥有光辉灿烂的文明,其中之一就是农业。在构成大农业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三大细分产业中,种植业是基础,畜牧是延伸,渔业是拓展。渔业历史源远流长。它就像一条滚滚东去的长河,结绳记事,可以划分为原始、传统和现代三个拾级而上的技术模式。渔业文化博大精深。它就像一条起伏连绵的山脉,它由种植型、畜牧型和水产型三大类构成,每一类型还有许多个性化的形式,都是一道美丽动人的风景。伫立在水产养殖这一坐标系前面,从业者要充分结合实际,准确把握自己水产养殖事业所处时间节点和空间位置,制定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刻苦钻研,努力经营,积极进取,最终就能收获一个大丰收。

一、种植型养殖模式

即原始的水产养殖。人们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发现水土尤其是像江河湖泊、浅海滩涂之类的大水面、大水域和大水体具有强度的基础生产力,即在光热气的负荷和水土植被承载下,同一水体不同养殖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生互补关系,主要是食性,在一定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种共同生长,这就是原始的水产养殖模式,同时也是种植型养殖模式,即天生地养的原生态养殖模式。该技术模式不但能优化改良养殖场地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生态平衡,而且还能大幅度提高水产养殖的社会经济效益。集中表现表现在低密度放养苗种即平均每亩放养数十以至数百尾苗种,粗放式养殖和优质单位低产即平均亩产数百至一千斤上。放养少量的苗种,而且还是多品种立体混养以及一次放足,捕大留小,轮捕轮放的轮养以及生态种养,通过施肥或者培育基础生物饵料,实施原生态养殖,完全靠基础肥力和天然饵料把苗种养至成品。该养殖技术模式具有三大类表现形式:

一是立体混养  即在同一水体中开展鱼虾、鱼虾蟹,鱼鳖、鱼虾鳖混养,该技术模式能够充分运用残饲,降解、分解粪便,防控疫病。

篇4

在地球表面,海洋的覆盖面积达到了70.8%。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它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众多生命体共同的家园,这些生命体构共同构成了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各种资源和空间的占有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对海洋的破坏与日俱增。因此,更好的保护海洋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一、海陆边缘环境

(一)从传统的滩涂到潮间带

滩涂自古便是人类向海洋索取的重要媒介,它是把海洋与人类紧密连接的纽带,同时也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滩涂在地貌学上被称为潮间带,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其为亚潮带。

(二) 潮间带生态系统

潮间带生态系统,即最低潮线与最大线间的海陆交互地带与其间生存的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潮间带时而被水淹没,时而又暴露出地表,环境变化大,水动力强。受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影响,潮间带生物稀少。潮间带生态系统有着其敏感和脆弱的特点。

2.渤海湾海洋环境破坏的影响

(1) 渤海湾自然环境

渤海湾是中国三大海湾之一,位于渤海西部。北起河北省乐亭县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省黄河口,有蓟运河、海河等河流注入。海底地形大致自南向北,自岸向海倾斜,沉积物主要为细颗粒的粉砂与淤泥。渤海湾中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其北部是著名的旅游和度假区,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渤海湾滩涂广阔,潮间带宽达3~7.3公里,淤泥滩蓄水条件好,利于盐业开发。长芦盐区是中国最大盐场,盐产量占全国的1/3弱。另外,渤海湾,尤其在河口附近,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为鱼虾洄游、索饵、产卵的良好场所,出产多种鱼、虾、蟹、贝。

(2)渤海湾突出环境问题

当下渤海湾潮间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滩涂养殖盛行,大面积的密集养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第二,密集的滩涂养殖在用地上与传统的晒盐行业形成了冲用地突,大量依赖滩涂生存的水鸟没有栖息空间;第三,大量的海产垃圾(以牡蛎壳和各种贝壳为主)对海岸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第四,严重的石油泄漏对渤海湾造成严重的污染,经大量渔民证实,油污扩散范围到达滩涂。

其次,滩涂养殖指利用潮间带和低潮线以内的水域,直接或经整治、改造后从事海水养殖、增殖和护养、管养、栽培。近几年来,随着沿海滩涂圈海围池养殖增多,滩涂圈养池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法。圈养池一般为矩形混凝土结构,其内部用铲车铲除池底淤泥,以便在退潮后能保证池内有足够的水深。这种围堰建设会极大的改变原来的环境,可能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成巨大的压力。对当地原有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威胁。

另外, 石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较大。2011年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件的发生震惊全国。渤海湾是中海油的主产区,漏油事件发生在蓬莱19-3油田,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了严重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潮间带景观规划设计改善海洋环境

(1)海上渔村缓解滩涂用地冲突

在中国南方的某些沿海海湾,分布着一些在近海上漂浮的渔村,被称为海上渔村。海上渔村是由许多漂浮的房屋和构架连接在一起构成的,这样的渔村上面可供渔民日常生活习作,水下部分则可以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的水产养殖。这样的养殖方式解放了滩涂用地限制,不会对滩涂造成破坏,还可以充分利用纵向的海洋空间。

(2) 生态浮岛对于改善海洋环境的原理和效果

人工浮岛是人工岛的一种,可以漂浮于水面或者海洋表面,提供拓展空间。生态浮岛是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设计的。浮岛植物不仅营造了水面的景观,而且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植物在生的长过程中有蒸腾作用,蒸腾作用通过植物的气孔蒸发水分,调节环境温度。因此,生态浮岛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能够调节水面的微气候,这种良好的微气候非常适宜于鸟类等的栖息。生态浮岛将高等水生植物栽植到富营养化水域中,并通过植物的根的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等,从而净化水质。同时,通过收获植物的方法,将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搬离水体,改善水质,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利用生态浮岛的这种特性,可以缓解密集滩涂养殖带来的赤潮问题。

(3) 牡蛎对改善海洋环境的作用

牡蛎在水体食物链中,既是凤尾鱼、刀鱼等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又是藻类等浮游生物的捕食者,将它们置身于富营养化的海水中,净化水质、防止赤潮,一举两得。澳洲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牡蛎的外壳能够为牡蛎幼体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也是藻类与浮游生物生长繁衍理想的港湾。对于牡蛎的繁衍而言,牡蛎的外壳是最理想的载体。这样就可以将难以处理的贝壳垃圾变废为宝,把牡蛎壳回收利用,制作成天然的牡蛎礁。牡蛎礁沉入海底后,随着牡蛎的繁衍生长,牡蛎礁不断被加固,扩充,逐渐形成海底森林,改善、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4)潮间带景观设想

受到海上渔村和生态浮岛形式的启发,对潮间带的景观规划提出了设想。可以在潮间带亚潮带按科学的海产养殖分布范围,设置一些生态浮岛。这些生态浮岛一来有效地改善海水富营养问题,再者为水鸟提供栖息场所。由于潮间带的风速较大,初步估算海面风俗可达到6-7米/秒,这样就对生态浮岛的固定提出了要求。利用高密度轻量化的材质随即设计成不规则的模块,这种模块质量轻,漂浮力强,在强力作用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把这些模块编组并连接起来,分布在生态浮岛的周围,对生态浮岛间起连接的作用。效仿海上渔村的做法,浮岛连成片,来抵御风浪。

将加工好的牡蛎礁沉到海底,由牡蛎的繁衍生长不断被加固,被扩大,发挥改善海洋环境的功效。渤海湾洋流特征是表层水向内流动,底层水向外流动。这样底层洋流就带着鱼类需要的浮游生物和牡蛎幼体涌向海湾外,从而吸引鱼类游向海湾。同时,大量的藻类与浮游生物也为人工渔业提供了天然养分。海底、海面的景观效果同样重要。在这些浮岛水下部分,可进行立体化多层次水产养殖。

潮间带景观设计在当前人类社会大发展下,更好的衔接海洋和陆地,目的是想改善并逐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这样的设计对于突发的自然灾害也有抵御救援的作用,当灾害(台风,海啸)来袭时,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群组被打碎为一个个的各具功能性的单体。这些连接固定生态浮岛的轻量化模块漂浮力强,弹性韧性好,在强大外力作用下不会造成大的冲击伤害。在强大的自然力作用下,灾害洋流方向是有海洋向陆地流动的,海水会载着这些模块冲向陆地,充当究生平台。受灾的居民可以抓住模块,等待救援。

参考文献:

郭忠玲,赵秀海.保护生物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篇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caused a lo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of nutrients to the water, accelerate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nutrients, which makes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in foreig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experience, as well as to the cause, DongChangHu eutrophication pollution situation and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puts forward the management of lake eutrophic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for our country in the research of this aspect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ongChangHu; Eutrophication; Pollution sources; Countermeasure; suggest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首次发现富营养化现象到现在,全世界已有30%-40%的湖泊和水库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的影响。由于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我国湖泊环境非常脆弱,湖泊的营养物资来源广,背景浓度高,加速了富营养化进程,一部分湖泊污染严重,并不时爆发水华现象。湖泊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成为当前环境治理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富营养化一般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两种,就是指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1]。富营养化虽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活动可能会加速这一过程,这种情况下的富营养化称为人为富营养化。目前,大多数水体的富营养化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含氮、磷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进入水体,致使水体中营养物质严重高于自然状态,促使自养性生物(浮游藻类)旺盛生长所引起的。

2富营养化的污染效应及危害

富营养化是湖泊等天然水体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它通过促使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最终导致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生理受阻、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受损等一系列连锁效应,从而影响水资源的利用,给饮用、工农业供水、水产养殖、旅游以及水上运输等带来巨大损失,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2]。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学者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对尚未形成富营养化湖泊,应以预防为主,对已产生富营养化的湖泊,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概括起来,治理措施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水体过量营养物质荷的输入和积累无疑是造成水华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措施有废污水迁移、氧化塘技术、生物除磷、水栽生物过滤法等。

(2)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治理。对于已成为富营养化的湖泊与水库,不仅要考虑外源污染的输入,还要考虑去除内源营养物质,主要措施有深水曝气、湖水中磷的惰化沉淀和底质封闭等。

(3)水体中藻类的治理。在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后,针对藻类采用不同物理及化学措施将其消灭。一般方法有直接过滤除藻、气浮除藻、化学药剂除藻、机械除藻、微生物制剂除藻等。

4东昌湖富营养化的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4.1聊城东昌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分析

4.1.1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增加了湖泊中磷的含量

研究证明,氮、磷是形成富营养化的限制物质,其中磷是多数湖泊形成富营养化的最关键的限制物质[3]。东昌湖周围人口平均密度较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对湖泊的污染不可忽视,其中洗涤剂所含的磷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4.1.2不可忽视的工业污染和旅游污染

水资源充足的地方往往适合发展工业,但是现在的工业排污达标率低,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湖泊,严重污染了水体。此外,但旅游业的发展也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

4.1.3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造成湖泊富营养化

由于水产养殖业大量投放饲料,过量的饲料滞留在湖水中使湖水富营养化加剧。据测定,东昌湖的湖底淤积饲料及水生物排泄深达1m,即使停止水产养殖,水中的氮磷至少需要50年才能消耗完。

4.1.4底泥中营养盐释放对湖泊富营养化的作用

来自各种途径的营养盐经过一系列湖泊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其中一部分沉积到湖泊底部,成为湖泊营养盐的内负荷。当湖泊的外部污染源受到控制以后,由于沉积物中营养盐内负荷的存在和释放,湖泊仍然可发生富营养化,甚至出现“水华”。

5东昌湖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在总结了各国和地区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所积累的政策、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促进东昌湖富营养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5.1控制氮磷的污染

氮的来源不但多,而且水体在生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有复氮的能力,因此国外进行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时多以控制磷的输入为重点。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国家根据各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别提出了地区性的“禁用或限用”含磷洗涤用品的政策、法规,在一些地区已经有效的控制了地表水中磷浓度[4]。聊城市通过对销售含磷洗衣粉的商家进行申报登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广无磷洗衣粉。

5.2加强环境管理,减少排污量

加强对东昌湖水化学环境与大气物理状况、浮游植物种类、叶绿素等的监测,及时掌握湖泊有机污染状况和营养盐的变化趋势。同时,从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转向“排放总量”控制,严格实行关、停、并、转,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把关和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5.3利用生物调控,恢复湖泊生态系统

生物调控作为控制营养盐的一种替代技术,主要通过重建生物群落,减少藻类生物量,提高生物多样性来达到生物调控目的。如增加食鱼性鱼类或减少食浮游动物或食底栖动物的鱼类,保证有充分的浮游动物来控制藻类,或直接利用“食藻鱼”控制蓝藻水华[5]。在东昌湖中养殖水葫芦、凤眼莲、水花生等,除直接吸收氮、磷外,还由于其覆盖水面,使下层光照减弱,同时又吸收了营养物资并与藻类竞争,抑制藻类生长,防治发生富营养化。

5.4去除底泥中的营养盐,控制内源污染

控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覆盖湖泊底部淤泥,二是疏浚底泥。用塑料薄膜或颗粒材料覆盖湖底的淤泥,可防止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释放。底泥疏浚主要是去除沉积物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

6结语

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任重道远,它的状况不仅取决于营养物资来源的丰富程度还取决于湖泊本身的形态,所在流域特性和气象、水文条件等环境因素以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制定湖泊合理的治理方法时,必须根据湖泊所处的地理、地质与地形条件,并结合当地的水文、气候因素,对湖泊的污染来源、污染程度作出合理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湖泊的综合整治方案。因此,以东昌湖为例,从富营养化状态变化的条件、过程等方面着手,从而研究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为我国富营养化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陪桐,薛纪渝,王华东.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陈水勇,吴振明,俞伟波等.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2):11-15.

篇6

一、海洋经济发展与高层次英语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海洋水产贸易市场竞争越来越紧张,国内有很多海洋水产领域大企业向外扩大规模,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涉海经济贸易的外语人才。据有关研究报告得知:目前国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和涉海专业知识进行商贸谈判以及签订合同等商务活动的高级外语复合型应用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更是缺少,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主要涉及的专业领域有信息技术、信息通讯、现代农业与水产、海洋科技和渔业资源等方面。就国际贸易的成交率而言,对企业的贸易额来说,贸易谈判人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外语谈判人才,更是供不应求。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际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我国水产品的总产量十几年来一直居世界前列,尤其水产品出口贸易占较大比例。依托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21世纪发达国家近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省委在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了辽宁省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科技更加进步的沿海发达省份。海洋领域是一个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和可开发潜力的领域。辽宁位于我国沿海最北部,横跨黄、渤两海,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域面积43%,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着天然的渔业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显赫,更加促使大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不断进行贸易往来,建立友好的、频繁的贸易关系。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能够保证国际贸易正常化的根本保证,如何研究外语专业复合型以及人才培养规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复合型外语人才而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尤为重要。综合素质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好,人文社科知识面宽广,而且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除精通外语外,系统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海洋经济、贸易、涉外法律等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我省水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并不快,主要问题之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我省水产出口增长的严重障碍。不同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专业知识深度对贸易的最终结果和效益产生迥异的作用。在国际水产领域商务交流中,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能力,还通晓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水产贸易的高层次外语能力的人才在我省较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不足是制约辽宁对外开放的“瓶颈”。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基于海洋经济领域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建树不多,研究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策略至关重要。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吻合性

海洋水产品贸易外语人才是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高级人才,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相关贸易、法律业务知识和技能。我们秉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省内多家大企业的实际贸易发展状况,甚至包括贸易存在的壁垒,我们不断分析和研究,结合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改革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更加明确了目标定位,培养适合地方经济、行业的领域,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人才。改革后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熟练的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同时兼顾掌握相关经济和贸易等基本知识以及涉海、涉鱼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英语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拥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技术,并能达到较高水平,能够应用第二外语,能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尤其胜任海洋经济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构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专题研究”三位一体,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涉海院校开始考虑水产品、重点渔业对外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逐渐增设商务英语和商务日语,水产贸易英语等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也都相继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复合的知识内容、融合度以及知识交叉的幅度一直是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就水产贸易英语专业而言,要求学生掌握英语、日语(二外)、相关经济和水产贸易等知识。我们在前两个学年主要是语言类知识的培养,后两个学年注重海洋经济学、国际商法、水产经济动植物学、海洋与水产概论以及渔政管理学等相关海洋类知识的培养。该专业是一个知识交叉幅度比较广泛又较为边缘的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水产特色,更加突出区域经济特色的英语专业。我们对新兴的水产贸易专业培养模式进一步研究,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寻找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在培养中注重政、产、学、研结合,强调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时刻以行业需求为主导的原则,实时跟踪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结果的反馈意见,再依据社会实时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该专业的知识模块包括外语知识、水产贸易业务知识,能力培养模块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构成课程体系中两大主体:知识和能力。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四年不断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两大模块处理得合适,培养模块之间就会具有一种和谐互动的吻合性。然而,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要达到吻合这一点,同时还需要以课程、教材等多方面建设为依据。例如,在前两个学年的英语能力训练中,课程学习内容一定要系统地融入大量的有关海洋、水产、经济贸易等行业词汇和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三、突出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抓好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校企合作,实行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工程。我们已与多家涉海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定期派学生到这些集团和企业实习,不但强化了外语应用能力,而且也熟悉了海洋水产知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战基地,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企业专家请进来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外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发展,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手段,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紧密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结合理论研究,突出英语(水产贸易英语)和日语(水产贸易日语)专业建设成绩,及时调整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调查研究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沉淀教学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稳定性,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四、高层次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高校、政府和人才个体等诸多方面,是多系统参与的完整体系。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更加关注各学科间的交融和渗透,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1.从思想观念方面:明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位。培养模式服务于培养目标。“英语+水产贸易”专业是一个新型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与渔业经济管理和水产养殖,与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而言,更具有综合性的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寻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从培养方向角度:要着眼社会急需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新调整。本学科依托我校的办学特色,秉承水产贸易英语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经验,研究在海洋经济背景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特别对海洋科技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文体翻译学与海洋科技英语相结合,学科建设与我校相关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形成交叉和互补,突显海洋经贸行业英语的翻译特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笔译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行业服务。

3.从人才素质方面:阐明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内涵要求。社会需求是导向,知识应用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本位,创新能力是目标。高层次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洞察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懂得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从教育方式方面:自主与开放合作办学相结合。改变教育方式,积极引进和消化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拓宽各种形式合作办学渠道并注重建立“3+1”、“2+2”、“3+2”等能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挖掘国内先进的办学模式潜力,建立和完善地区性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在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比较语言文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英美日文学发展历史,了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以海洋经济和水产贸易为背景,对外语教学模式和策略及翻译理论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海洋水产类高校的研究合作,开展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海洋产业的繁荣,促进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海洋开发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产品贸易是推动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动力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涉海领域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Mark Ellis,Christine Johnson.贸易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指那些降雨量小、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及大气水分极不平衡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西北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该地区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属常温气候,年降雨量不足200mm,干燥度大于3.50;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国境线,连绵400多公理,横跨50个经度,总面积相当于英国国土的12倍。这些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直接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相关,解决了该区的农牧业发展问题,也就等于局部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问题。

干旱半干旱地区虽属"非灌不植"地区,但它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遍布其间的山脉和大多数季节性河流使得该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及生物气候特征,物产也独具特色。由于该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而且充足,所以其植物光合产物量大,夜间物质消耗少,农产品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口感好,瓜甜果香。只要有灌溉,该区就是一个物产丰美的地方,比如内蒙古河套地区因有灌溉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瓜果生产盛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除少数灌区外,几乎年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水资源成为该区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灌溉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滞后,使得该区农牧业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要想发展该区的农牧业,必须实施干旱半干旱集水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二、集水农业技术的概念

集水农业技术是中国古老旱地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水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它既是对古老传统的继承,又是一种新概念新构思。因此,它不是一项单一技术就能实现的,而是复杂的技术体系,它包括天然降水富集工程技术、集水背景下的农艺工程技术、现代农村社会和农业的管理工程技术。

集水农业技术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协同发展的综合技术体系,应当说相对复杂。它们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一环脱扣,全盘皆输。因此,要发展集水型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组织安排好人力、物力、财力,让这个系统各要素都发挥其最大效益。用通俗简单的话将集水农业技术概括如下三步:第一步拿到水;第二步把水高效地变成农产品;第三步,把农产品变成财富,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前图)

图示体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工程综合技术体系,我们除了应按此图示安排各系统外,更应重视这些技术及社会系统各要素间的组合。不同的组合应适应农村牧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可以组合成温饱型体系,再而进入小康型,最后进入致富型的技术体系。无论现在处于那个阶段,切记要注意立足长远,研究使用或引入最先进技术,尽可能地避免重复投资。

三、集水工程建设技术

(一)集水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集水主要是指收集、蓄集雨水。雨水利用是一门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实用技术,它不但在许多干旱地区和国家如以色列、土尔其以及亚、非、澳、美等地广泛使用,经久不衰,而且在一些多雨的国家如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滨和欧洲一些地区迅速发发展。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推动下,在水资源日益缺乏、水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下,集水技术及集水设施应当迅速产业化、工业化。

集水农业的第一步是集水,集水的第一步是集水面的构筑。

我们知道,农牧业尤其是农业是一个耗水极大的产业,据一些资料统计,农业用水占全年用水的90%。用水量大,集水量也应相应增大,也就是说要将那些非用水面积上的雨水全部收蓄集起来。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人工修筑集水面,包括收蓄集径流、洪水、季节性河流的流水等。这是集水工程技术体系中最难处理、投资最大的工程,它涉及的硬化材料及工艺、集水面的低投高效还是一个没有优选技术方案的难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个人要面对这一现实,注意这方面的研发。

(二)发展集水技术的原则

农业集雨节灌工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方向,要想使这一措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力,让其产生巨大的生产效益,我们还应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1、坚持将集水节灌工程同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小康社会建设相结合,应统筹考虑,优先帮扶那些尚未解决温饱及已经解决温饱但仍不稳定的农户,实施集雨节灌工程。

2、要坚持将集水节灌工程建设同控制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两高一优"农业开发相结合。

3、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设点,先搞好试验示范,以示范点为依托,依靠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科研部门的协作力量,总结出适合于不同类型地区的一整套集水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规范,然后逐步向周围地区辐射推广。要严防一哄而上,一上而散的急躁做法。

4、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建设并重的原则,强调质量第一,严格质量标准,切实搞好技术的社会化服务,力求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把广大农民群众办水力的热情引导好、保护好。

5、在推进策略上,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从降雨量较多、集水条件较好的半湿润易旱地区开始,逐步向降雨量较少、集雨条件较差的半干旱地区以及干旱地区推进。

6、要坚持先利用公路路面发展集雨节灌,后安排其他集流方式;先安排群众积极性较高、梯田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后安排梯田不配套的地方。

(三)集水设施建设

经济富集、稳定蓄存、高效利用是集水农业的技术核心。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集中,来势猛又流量大,所以储水设施要有大的容量,而且一定要作好防漏工作。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处于北温带,夏季日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因此各种露天储水设施一定要作好顶盖。防止蒸发也是个亟待研发的项目。目前在生产上多用的储水设施主要有:

1、水窖,它适用于黄土地区,可储水30-50m3;

2、水窑,适合于石质山地和古黄土复蓄地区,可储水100-500m3;

3、涝池,洪水在低地富集,可建成较小的型水库;

4、微型水库,利用季节性河流或洪水来量大、来势猛的特点修筑的较大储水池,一般几千到上万立米的储水量;

5、土壤水库,它是在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上发展起来的,其技术原理是利用黄土丘陵缓坡,修造邻体集水面和受水面,集水面的径流叠加在受水面上,存蓄于土壤水库中,造成局部土壤水分优势,保证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四)特殊环境下的集水方式

由于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多属退化草原土壤或荒漠土壤地区,所以来水一般都含沙量大,该区的若想利用集水,需经过分流、沉沙、再蓄存的过程。这些过程一般使用如下三种方法:一是利用自然落差;二是利用虹吸原理;三是用潜水泵将蓄水提高水位,再利用第一、第二种方法。

大田集水主要是蓄水和节水灌溉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土壤水库和微生环境逐步提高大田的灌溉率,但这一方法也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这种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集水农业的背景下,用水的基本原则就是让这种蓄水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益。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大多集中在三个月左右,集中降水前后的气温和土温都有相当一段时间很适合植物生长,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的光热资源,我们就应充分利用集水来灌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大力提倡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四、集水农业中的园艺工程技术

园艺工程技术体系所要完成的是把集水工程得到的水资源迅速增值,高效地变成农产品。具体措施如下:

(一)节水型种植业

对于我国长期缺粮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其他一切生产活动必须在解决口粮问题之后才可能实现。因此,在集水条件下的大田栽培也应提倡,而且目前也有较成熟的技术,如燕山灌溉,这种节水灌溉方式既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率,又有较高的农业产值。

(二)构造园艺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是水分因子,大量的光热资源得不到利用。当有一定的集水后,就可以发展园艺农业,而通过一定的园艺设施和措施,就可以开展园艺型产业,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加之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配合,其产量和品质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高产值和高附加值。

(三)畜牧养殖业

由于畜牧养殖业的用水量不大,可以普遍发展,其中的养鸡业技术成熟,收效快,效益高。但是,大中型家畜的养殖业则要慎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极十分摧弱,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草场退化,加重沙化和荒谟化,这样反而有害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四)水产养殖业

一般认为在滴水贵如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耗水量较大的水产养殖业是天方夜谭,但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镇道唪士坟村实现了这一"夜谭"。这个村位于太行山西北的浅山区,石质山地,他们在开展集水农业后,用燕山滴灌法灌概农田,用剩余的蓄水发展水产养殖业,养鱼、养虾、养甲鱼。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增收产业。

五、集雨节灌的法律法规保障问题

在联合国"国际饮水与卫生十年"计划中,提出关于雨水富集及其设施将迅速产业化、工业化。在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洁生产法》、《农业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有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节水型农村、节水型企业的规定,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增加"国家促进建设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社会、循环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原则性规定。同时,参考《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修改《水法》,增加"保护、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在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洁生产法》、《农业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时,增加有关发展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型农村、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内容。国务院应该依据国家宪法、法律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节水型农村条例》、《供水工程管理条例》、《灌区管理条例》、《节水技术促进条例》等行政法规,促进和保障集雨节灌的实施。

六、结语

发展集雨节灌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和效益,这既依赖于现代灌溉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等环节,也涉及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集雨节灌也是解决农业灌溉缺水的重要途径。集雨节灌事业发达的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技术因素,采取适合本国特点的农业高效灌溉措施。我国发展集雨节灌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利用适当的法律、经济政策将集雨节灌带给国家、地方和农民的利益及相应的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现代技术将流域、灌区和田间的管理、工程和农艺节水措施很好的结合起来,使我国的集雨节灌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取得更好的节水效果、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夏军:区域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多级关联评估理论与应用[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和教师认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并投身其研究中,但众多的研究是针对词汇教学策略或技巧的,比较散乱,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有些研究缺乏理论基础。鉴于此,我试图从语义范畴认知观的角度――基本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方式来探讨其对词汇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语义范畴认知观概述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Lakoff,1987)。客观事物纷乱复杂,人们为了记忆这些事物就必须对这些事物进行判断、分类和储存,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categorization)。范畴化认知过程又涉及原型(prototype),原型是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赵艳芳,2001)。美国心理学家Rosch(1975)认为,一个范畴的成员具有“核心”和“边缘”之分,彼此之间地位并不相同,这里“核心”指的就是原型。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其义项成员不是具有同等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prototype meaning),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有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是“直接”意义。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

二、基本范畴理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基本范畴是最典型的原型范畴,体现为范畴成员之间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原型也在基本范畴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即基本范畴具有明显的原型成员。所以,基本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在此基本等级上,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y)或向下区分为下属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y)。范畴形成的同时产生了词汇范畴,也决定了词汇产生和发展的顺序,构成了一定的词汇等级结构,其基本等级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语言层面上,上位范畴词汇和下属范畴词汇一般来说都晚于基本范畴词汇产生。

基本范畴词汇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其成员具有明显的能被感知的对外区别性特征;第二,具有快速识别的特征;第三,首先被认识、命名、掌握和记忆;第四,运用最简洁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中性词(何丽芬,2005)。外语学习中词汇的记忆和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外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基本范畴词,拓宽词汇教学的思路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把扩大词汇量的苦恼化为增长见识的乐趣,就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首先,用基本范畴词解释或界定新单词。

根据Allen(2002),对中级阶段(intermediate)的英语学习者介绍(present)新单词时,应注意给学生解释或界定单词的意义,但在作解释或界定时,一定要注意所运用的语言。如:在界定动词“drown”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来自学生字典(learner’s dictionary):to die by being under water for a long time.;一种来自标准字典(a standard dictionary):to be suffocated by immersion in water or other liquid;to sink and perish in water。很显然,后种解释比前者更精确,但不适合中级阶段的学生。Allen虽然在这里反复强调教师经验的重要性,即给学生可以理解的解释(comprehensible explanation),但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支持,致使尺寸无法把握。因此,我们在界定或解释新词汇时,因尽量使用基本范畴词汇,以便激活学生已有知识,更好地理解新词汇。

其次,以基本范畴词为基点,构成词汇等级结构。

如上所说,认知语义范畴具有明显的家族相似性和原型性。而人类知识结构呈网络状态,这个网络是由每个细小的范畴组成的,而每个小范畴也都是由“中心”与“边缘”,即“典型”和“非典型”组成,如果把英语词汇当做一个原型范畴,那么怎么应用认知语义范畴观来扩大学生词汇量呢?见下图:

图中,meat,vegetable和fruit为基本层次原型范畴,food为高层次原型范畴,即上位范畴词,而beef ... peach为低层次原型范畴,即下属范畴词。这3个不同层次的原型范畴构成一个具有原型性、相似性的词汇家族。上位范畴、下属范畴是相对于基本范畴而言的。前者缺乏单一的完形特征,是在基本范畴基础上的归纳,需要更高、更抽象的概括能力;后者是在基本范畴下的更细致的区分,也需要更复杂、更高的认知能力。由此可知,人是从中间的基本层面认识世界的,其中完形感知(gestalt或holistic prception)在基本范畴化中起重要作用(赵艳芳,2001)。

Allen在《词汇教学技巧》(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2002)中指出,对于中级英语学习者(intermediate learner),学习同一类别(the common area)的词汇很大的意义与价值。如果学生能在基本范畴词的基础上延展,形成相应的上属范畴词和下属范畴词,将会构成一个网络,对词汇进行语义加工,即语义加工,使学生记忆深刻。

最后,利用词源、词缀,结合学生基本范畴词汇知识,将新信息与旧知识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知识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

例如:aqua来源于拉丁词,意为“水(剂),液体”。那么,aquaculture(水产养殖,植物的水栽法),aquafarm(水产养殖场),aquarium(水族馆/池;养鱼缸),aquatel(水上旅馆),aqualung(水肺,水中呼吸器)等,其共同的构词成分是aqua,使这些词的意义不会超出“水”的范围。经过这样的分析、整理之后,相信会对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结构形态还能消除歧义,如下面两个典型的例子:inflamable和flamable都表示“易燃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in-”作前缀时表示“不、非”。这岂不自相矛盾吗?词源信息告诉我们:inflamable是动词,由inflame(着火)加上后缀able构成的;而flamable是动词,由flame(点燃)加上后缀able构成的。

三、隐喻认知方式和一词多义

传统意义的隐喻被看做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实际上,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能使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语言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我们看看如下几个例子:food and drink(饮食),canned food(罐头食品),food for thought(思考材料),mental food(精神食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很明显,上述例子中第一个背景信息所呈现的是词的原意,即中心(典型成员),其他背景信息所呈现的是词的引申义,即边缘(非典型成员)。一般地说,最基本、最先产生的是中心义项,其他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隐喻或转喻)而成为同一词的义项,有的已成为该词的“字面词义”,有的仍保留明显的隐喻和转喻色彩(赵艳芳,2001)。语义认知范畴就是从基本词义开始逐步引申到其他类似的词义,这也是从“中心”到“边缘”的过程,最后形成多义词(polysemy),这一认知过程主要靠隐喻来完成的。隐喻就是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家所说的认知投射或映射。

因此,我们在英语多义词的教学中,应该避免传统的行为主义的强化观点或简单地机械模仿,将词义客观地一一列出以方便用作刺激的呈现材料和模仿对象,而是应该首先教给学生词的原意,也叫基本词义。基本词义比较通用,有相应汉语对应词,容易掌握。英语多义词的其他喻义都是建立在基本词义上。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隐喻来全面了解基本词义与喻义(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我们以head一词为例:

1.He fell and hit his head.

2.Use your head,please!

3.As a salesman,he is at the head of his profession.

4.He headed straight for the bar.

在课堂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该词的基本义项启发学生展开深层次的语义辐射联想,再通过推理得出它的核心含义(core meaning)――the top or being of importance; reason;go in direction to,进而揭示这个词语义引申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与隐喻思维。这样,学生无需花大量时间去记一个词的各个义项,只需掌握这个词所代表的基本范畴,便可以根据它出现的具体语境作出正确的认知推断。也就是说,教师不应仅罗列一个词的多项意义,而是要向学生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据,通过合理联想与逻辑推理掌握这个词语义演变的联想根据与它所代表的基本范畴。

总之,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隐喻就是以一个具体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概念域的结构映射,这种映射对解释词汇范畴,即解释原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长期以来,怎样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词汇,进而提高其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每一位教师苦苦探析的问题。而近年来为大家所注目的认知语言学,为探索、研究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由于个人能力所限,本文仅从基本范畴与隐喻认知方式入手,探索了英语词汇中的引入、巩固和推断多义词意义的词汇教学,以期能对英语词汇教学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林.三种认知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研究[A].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

[3]何丽芬.认知语言学对中学词汇教学的启示[J].内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

[4]杨春红.从认知角度论英语词汇教学[J].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

[5]邹智勇.语义范畴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哈尔滨:外语学刊,2003,(3).

[6]林新华.认知语义范畴的特征解析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7]Rosch and Mervis.Family resemblances: study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gategories.Cognitive Psychology 1975.7:573-605.

篇9

课题组对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本科专业(水产养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水族科学与技术)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中主要包括对目前学风的认可度、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学习态度、大学目标定位和专业满意度、纪律状况、学习动力及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方法、对待学习的态度、专业认识、最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和改善学风的措施等多个方面。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反映出,目前农学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学风表现出了诸多特点或趋势,具体包括:第一,缺乏专业意识,学习动力不足。在调查的学生中,对所学专业很满意的学生比例不足50%,且有近2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约有85%的同学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超过7小时。第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且学风有随年级升高而减弱的趋势。大约1/3的学生认为旷课、迟到或早退,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做其他事情等现象严重或普遍存在。只有约1/3的学生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约50%的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第三,对目前学风满意度不高。认为目前学校整体学风很好的学生比例仅为60%左右,认为学生所在班级学风很好的比例仅为40%左右。说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志趣、创建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如何创建适应新形势的优良学风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和学术文化氛围三个方面考虑学风建设的思路。(一)专业志趣培养尽早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对于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志趣培养。1入学初的专业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相关人员、知名校友进行产业现状,发展前景及创业经验和学生成长建议等介绍和指导。2“大一”开设专业介绍相关课程根据专业特点,由领域内知名专家教授面向一年级本科新生开设至少一门专业导论课或概论课,内容包括学科前沿、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规划、知识结构等,旨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教育渗透融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志趣培养。3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尽早接触产业在专业老师的引荐和指导下,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入行业相关企业,切身体验专业实践,早接触专业,早融入专业,有利于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学风建设。4为学生配备导航师围绕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学院从大二开始为学生配备校内导航师,为部分学生配备校外导航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尽早确立科研型、创业型、就业型人才的成长方向,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接受良好的实验技能、科研素质训练、创业技能训练,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展示个性,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科研论文的写作、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知识竞赛和科技发明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高水平是指高的学术科研水平和高的师德师风及教书育人水平。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科研团队,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研究平台,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吸引力,提高学风的重要因素。学校和学院应加大力度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教师,创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国内外诸多现行的方法可以借鉴,如新教师第一年助教制度、年轻教师进入产业一线挂职锻炼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所访学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学能力培训等。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大学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优化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师德师风管理体制,激励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等。(三)教学实验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校企、校校、校所联合培养。改善校内办学条件,成立院级科研实践平台,形成院级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开放实验室从事科研创新创业活动;创建校内实训基地,做到基本专业实践和小规模生产实习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种苗基地完成,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校外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校校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目前学院已经与中国海洋大学、美国苏必利尔湖大学和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签署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奥本大学农学院签署了“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科研所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为学生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学校与学生接触的相关人员、家庭成员、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周围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相关人员主要包括政治辅导员、学院党政领导干部、班主任、教师(包括通识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及学校的其他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成员主要是指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兄弟姐妹及亲戚等;社会各界相关人士主要是指校外知名校友、企业家、业内成功人士等;周围学生主要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与其频繁接触的同学或学长、学弟(妹)等,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学生;全过程育人是指从学生一踏进校门一直到毕业,从每天的清晨起床到晚上入睡,从每个学期的开始到假期,都要精心安排学生的学风建设和人生规划指导;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学生的教育融入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环节,如学生的综合测评、评优、奖学金评选、入党、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干部的选任、学生会的组建、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将学风建设寓于其中。总之,学风建设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学风建设。

作者:李玉全 张海艳 单位: 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农田水利的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水利事业。基主要任务是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改变一些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自然条件,促进农业的高效高产。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手段是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控制农田的灌溉、排水等必要的过程,实现农田的旱涝保收、稳定高产。

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灌溉和排水、小型河道整治、低产田水利土壤改良、土地整治和植树造林等。由于各农业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差别,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应该因时因地而异,进而完成农田稳定高产的目标。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最需要的是水资源,水利建设则是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利用的一项重大工程。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1 水利工程对农业的有利影响

水利工程的兴建,最直接改善的农田的灌溉条件,达到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自然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些水资源相对缺乏、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地区,大量的农作物因为缺水导致种植困难或者产量极低。例如,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经过的南阳地区,通过规划灌区、水资源暂存等措施,可以极大的改善这些地区的灌溉条件,农业缺水的症状有了基本的缓解,提高了粮食的复种指数,也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更重要的是对部分区域的人畜用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水环境恶化、水质被严重破坏,给水产养殖产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出现,不仅可以改善水质,而且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改善产业的结构。每一个水利工程的兴建,国家都会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加大对水源地的水质保护。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部分区域加大对污染的治理,给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出绿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

水利工程的蓄水功能,可以将风调雨顺之年的多余水分进行储存,以便用于庄稼需要水时进行随时灌溉,这样做可以加大了农业生产的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一种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农业对水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利工程的兴建,可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抵抗洪涝灾害,充分发挥先进的水利配套设施。

2.2 水利工程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是河流湖泊,水利工程最直接影响的就是江河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大多数的水利工程的兴建,都依靠天然的河道,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破坏了河流天然的连续性。每当出现干旱季节,为了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这就会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吸取,影响河流的水位,甚至会出现断流的现象。相反,当出现雨季时,水利工程难以承受大量蓄水的压力,势必会泄洪排水,这样会对下游河道造成严重的冲击,久而久之,这就会对造成气候的变化,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农业水利工程也会影响农田周边的生物平衡,鱼虾等动物的洄游,会导致流域内的物种失衡。水文条件的非自然改变,可能导致大量的农害虫聚集,啃食农作物,甚至传播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和措施

3.1 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觉醒,也是人类考虑人类自身生存问题的一种重大进步。过去几十年,农业发展主要看重粮食产量,忽略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可持续农业发展更关注的是农业未来的发展,更关心的是农田在开发灌溉的过程中,以增强农业后劲为目标,让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协同发展。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对粮食的需求甚多。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否则粮食将成为影响中国的一种“政治武器”。“科教兴农”是我国解决粮食问题的一项重要战略,国家增加农业投入,严禁占用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种子化肥供应,调动农民积极性。然而,水利不兴,则农业不稳,这是问题的关键。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和措施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适应农业的发展,尽可能的增加益处,限制弊端。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述我国水利工程改革的措施:

水利工程节水

节水措施的基本作用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灌溉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地域辽阔,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因素、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来考虑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为主要灌溉服务,必须将节水技术运用于整个工程。同时,节水的任务还需要由农业完成一部分:土地的平整、耕地的平衡、施肥的合理等都是节水的重要过程。先进的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植被的覆盖程度,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持,而且也是调节环境与气候的重要手段。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水利工程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保证了作物生产所需要的水分,同时也是对自然界水资源的节约。然而,合理的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常用手段。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主要考虑的因素为:地理形态,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因素。例如,东北的香菇栽培技术。第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第二,参考成功的经验进行合理的配方;第三,根据作物的生长原理进行场地选择;第四,择时进行蒸馏播种;第五,加强对作物的生长管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改革,配合先进的农田水利管理技术,可以将作物的产量最大化,满足农民的需要。

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暴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重建轻管。这种不利的做法对生产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有关学者指出,节水灌溉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左右。水利工程建设的再好,技术应用的再先进,如果管理不适,同样会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我国辽宁某县采用的小型农田水利承包的形式,将灌溉的任务委托于几名“上水员”,农民的庄稼是否缺水将与“上水员”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样不仅避免了自动上水无人看管的浪费,而且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概论》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2]于陶《水利建设项目持续性后评价研究》河海大学 2007

[3]陈若缇《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资源价值损失核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篇11

为满足湖北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农村基层实用人才的需要,2007年湖北省正式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长江大学承办了其中的全日制脱产班两年制大专学历教育,招收了园艺种植、农学种植、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4个专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1,2]。“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是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旨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才匮乏问题[3]。那么,究竟要教给他们什么、如何教、如何学等是我们必须要研究与实践的问题。

一、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大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生源特点[1],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意见》、《湖北省2007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脱产班培养方案》文件精神,长江大学确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的目标定位就是满足湖北新农村建设需要。据此,课题组成员及有关教师,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和讨论,制定出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大专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为家乡服务的奉献精神,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具备生物学、园艺学、土壤肥料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园艺植物生产、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指导、农业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能带领家乡农民致富。

二、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基于生源特点、学制短及湖北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目标任务,课题组研究确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面向湖北农村社会需要、面向学生基础、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湖北农村社会需要,就是要为湖北新农村建设培养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带动一方致富的技术类人才,或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发展潜力的能领导一方致富的基层管理类人才;面向学生基础,就是要了解生源特点,因材施教。“一村一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源背景比较复杂[3],文化素质较低,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较差;这类学生的性质是“村来村去”,要求他们经过两年全脱产在校系统学习后,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农村基层工作,因而他们的学习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定向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因此“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专学历教育工作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或基层管理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原则,“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培养类课程、专业素质培养类课程和实践教学3大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既遵循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将三者有机地加以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4]。每一模块又按照逐级递进的认知规律分层次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素质培养类课程模块分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3个层次。长江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及课程设置详见表1。

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突出了“针对性、通用性、实用性及整体优化”的特点,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针对性”就是针对湖北农村社会基本需求、湖北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以及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生源特点,如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生源地的农业产业发展特点。针对江汉平原地区西甜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开设了《西甜瓜栽培》;根据神农架林区和十堰山区的中药材等产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茶学概论》、《食用菌栽培》等课程。“通用性”就是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农业通识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园艺植物生产,让学生掌握核心的、实用的、通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实用性”就是学以致用,学习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技能,以满足农村基层工作的需要;“整体优化”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2年时间里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技能及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合计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超过了50%。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的三大模块整体优化、相互衔接、分段实施、综合安排,为湖北农村基层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四、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效果

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多年来,还从师资保障、教学内容精简优化、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改革完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村一名大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满意度高,在由湖北省委组织部、农业厅、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全日制普通脱产班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估中获得“优秀”。培养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涌现出了不少服务社会的优秀典型,他们有的是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以其实用的专业技术带领专业合作社农户致富。有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农村换届选举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村或镇的重要领导。这些优秀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正成为湖北新农村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农村基层真正“留得住、用得上”,起着带领示范作用,因此说长江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两年制园艺种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饶贵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逃课的原因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

[2]瞿宏杰.对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5):133-135.

[3]刘大群.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J].高等农业教育,2006,(11):3-6.

[4]杨英法,苗方朔.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2,(6):68-69.

篇12

一、引 言

地区优势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比重较大,效益较好,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对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省市之一,分析浙江省三大产业,计算出三大产业区位商以及三大产业内部区位商,找出并发展适合本地发展并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维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2001-2011年的全国以及浙江省的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具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动态与静态两个角度运用区位商原理对浙江省三大产业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进而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有效意见。

二、区位商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区位商是测度一个地区某一产业相对于参照地区的产业集中度的方法(参照地区通常是其所在国家),反映本地该行业的规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在产业结构研究中,区位商主要用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其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 LQij是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Lij是第i个地区j行业的产值。

公式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占全国j行业的比重与i 地区经济总量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之比,反映了行业的集中化程度。含义是,若 LQij>1,则表明某产业在研究区域的集中化程度高于平均水平,可能属于主导产业;若 LQij

本文利用动态和静态指标从两个角度对浙江省三大产业的区位商进行分析,考察浙江的优势产业。首先通过整理、计算数据得出三次产业2001-2011年的区位商,动态分析了浙江产业优势的变动趋势。进而针对2011年数据,静态分析三大产业内部的产业优势。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统计年鉴》。

三、浙江省三大产业的“区位商”计算及其优势特征分析

(一)三大类产业的区位商分析

本文选取了浙江三大产业增加值等的数据,利用区位商方法对浙江三大产业的规模优势进行计算和分析,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的结果为调整浙江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对选取的l1年(2001-2011)数据(见表l、表2)应用上述计算公式计算其区位商值,并将计算的结果(见表3)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和分析。

表1 中国2001-2011年的三大产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1相关数据。

表2 浙江省2001-2011年的三大产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年鉴》2001-2011相关数据

利用上述的区位商计算公式对表1和表2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以下表3有关浙江省三大产业的区位商值的数据。

表3 浙江省三大产业的区位商值

从表3可得如下结论:

第一产业:从总体上看,在这11年中浙江省第一产业区位商小于1,说明浙江省第一产业专业化程度在全国水平之下,处于比较劣势地位,需要从区外调入或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要。从变动趋势来看,浙江省第一产业区位商逐渐变小,相对弱势越来越大。

2、第二产业:从总体上看,浙江第二产业区位商一直大于1,说明浙江第二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意味着浙江第二产业生产集中,具有规模优势,发展很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意味着浙江第二产业产品除满足本区域需求外,还对外提品和服务。从变动趋势来看,区位商值基本呈递减趋势,比较优势逐渐变小。

3、第三产业:从总体上看,区位商值基本等于1,说明浙江省第三产业专业化程度基本等于全国水平,其规模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产业的产出可以满足本区域的需求。从变动趋势上来看,浙江第三产业的区位商基本递增,说明区外比较优势在逐渐增强。

综上分析,浙江省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第二产业处于显著优势地位,第三产业处于比较优势地位。

(二)三大类产业内部结构的区位商分析

以2011年的统计年鉴最新数据为准,静态具体对三大类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区位商分析。

1、农业内部结构的区位商分析。收集浙江省2011年在全国及浙江省有关农业内部结构的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农业内部结构的增加值 单位:亿万

依据区位商公式和表4的数据,计算浙江省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88,1.38,0.68,2.78。农业和畜牧业区位商均小于1,尤其是畜牧业,因为浙江地处东部沿海,牧场数量少,所以牧业属于弱势产业。由于浙江省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导致农业发展缓慢。林业和渔业的区位商均大于1,属于优势产业。特别是渔业表现突出,主要得益于浙江省临海的地理位置优势,海岸线总长6486.24 公里,居全国首位,且区内江河纵横,河流湖泊占全省大陆面积的6.4%。浙江省的森林覆盖率达57.4%,居全国前列,森林资源丰富,易于林业的快速发展。

2、工业内部结构的区位商分析。由于第二产业是浙江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故对工业内部37个行业进行了静态计算与分析,收集浙江省2011年全国及浙江省有关数据资料计算浙江省的工业内部结构的区位商,结果如表5所示。

浙江工业行业中,区位商大于2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区位商大于1小于2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有16个行业,如橡胶制品业,废弃资源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轻工业行业。其他行业区位商小于1,煤矿等重工业行业处于比较劣势地位,这是由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决定的,浙江的煤炭、矿产贫乏,铁矿资源有限。总体而言,浙江的工业行业在三大行业中处于非常优势地位,发展迅速,能够带动浙江的经济高速向前发展。

表5 工业内部结构的区位商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区位商分析。第三产业又称为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业产值、金融业和房地产等,再参照《中国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可得出表6如下:

表6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增加值 单位:亿万

依据区位商公式和表6数据,计算浙江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80,1.09,1.58,0.91。第三产业中属于传统服务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区位商小于1,属于劣势产业,而批发和零售业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浙江省的此行业为优势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的区位商大于1,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浙江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结构已逐步优化,应该大力发展这些优势产业。

四、结论与建议

依据前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静态角度看,浙江省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专业化水平在全国水平之下,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第二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专业化程度较高,第三产业处于比较优势地位。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浙江省第一产业相对弱势越来越大,第二产业区位优势稳步变化,第三产业比较优势越来越大。

2、浙江省第一产业专业化水平在逐渐减弱,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废弃资源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轻工业行业。这说明浙江的工业,尤其是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而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增大,所以提高第一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继续增强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一二三”的产业格局,是今后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发展优势产业,加快经济高速发展的建议:

1、大力提升第一产业。农业方面,首先,应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沿海都市观光型现代农业,提升设施农业效益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其次,应加强科技力量投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绿色生产功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辅以相关政策支持。其中,应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支持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林业、现代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2、积极稳步发展第二产业。工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力量,而且轻工业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应继续提高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等具有显著优势的行业,同时还要促进具有比较弱势行业的发展,以优势行业带动弱势行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

3、加快速度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提高生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在服务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制定服务业及其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完善推进政策,提升金融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服务贸易,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顾春霞.基于区位商分析的浙江省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2,(02).

[2] 刘晓红、李国平.基于区位商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统计观察,2006,(03).

[3] 程选、杨萍、刘立峰.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J].管理世界,2001,(02):45-55.

篇13

一、水利水电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对水质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会产生较多的工业、生活废水,随意排放不仅影响地表水还会污染地下水,威胁着人们的用水安全:

1.1 工业废水在施工初期排放最多,工程地基挖掘及混凝土养护会使大量泥沙流入河中,增加泥沙含量和水体表面的漂浮物。

1.2 化学药剂的排放。主要以水泥 灌浆 为主 ,特殊 情况需采 用 甲凝 、丙凝和 环氧 树脂 ,并附有部分稀释剂和固化剂。

1.3 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污水以及粪便等。

1.4 油污的排放。汽车、挖掘机 等大型流动机械 ,多以油料为动力,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油料泄露等情况的发生。

2.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时,需要许多大型器械,如:汽车、推土机、搅拌机等,这些机器工作时会排放许多尾气,材料运输、装卸时也会造成灰尘四扬,不仅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噪音污染,还由于漂浮物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安全生活和植被的正常生长,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3.对噪声的影响

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砂石或混凝土搅拌时产生的有规律的、不间断的噪音,另一种是山体爆破时产生的巨大噪音,最后一方面是大型器械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4.固体废物污染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产生许多固体废物,如沙土块、石块、碎石料等,各种主观客观原因使这些固体废物散落在施工场所及其附近,严重污染了土质。还有参与建设的施工人员每天要产生许多固体废物,这也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施工范围的土质状况。

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水利施工场所人员众多,密集性较高,且居住条件极不卫生,使各种细菌极易滋生蔓延,造成流行性传染病盛行。

二、工程建设期间应遵循的原则

1.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在水电水利施工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社会经济两方面协调起来,共同发展,做到保护与开发双管齐下。在传统的水利施工中,仅仅考虑了施工管理和经济效益,而现今的水利施工中综合考虑了施工、环境、安全生产等综合因素,争取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使得生态系统能持续、良性的循环。

2.共生互补的原则

水利施工时要密切考虑施工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将一般的地面施工作为例子,挖掘工程地基时需要占地堆放材料,施工过程中也需要相当大的场地,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必须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最大限度的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到最低。

3.循环再利用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已使用过的材料进行变废为宝,从而保护生态环境。辟如利用弃碴填沟平地。

三、保护生态环境措施

施工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环境的保护,必须依照施工合同中对环境保护的条款规定,定期检查施工现场及其附近的环境状况,使施工地内外的树木、植被等尽可能的不产生变化。还要重视尘、毒、噪音的减排工作,有规划性的排放废料、生活和施工废水。施工方还应制定科学完善的环境保护方案,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并将制定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实际施工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必要时要对其进行培训。

1.防止空气污染

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标准控制污染,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地基挖掘中产生的灰尘污染,采用高科技的施工技术来尽量减少灰尘的产生。材料运输过程中也应尽量减少扬尘及材料掉落产生的灰尘污染。尤其是在粉煤灰的运输、装卸中,一定要保证其密闭良好;在其出口时还要使用袋式过滤器,尽量不使用袋装水泥,搅拌机等器械也应安装除尘器。此外,还要对机械车辆定期维修和养护,贮油库的管理一定要合乎规范,避免汽油、柴油挥发,最大程度的减少大气污染。

2.防止水质污染的措施

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为依据,根据国家水资源保护有关标准,严格控制进入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废水浓度,对混粘土等产生的废水进行沉淀和稀释,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机修含油废水一律不准直接排入水体,并对每月的污水进行检测,防止污水超标的情况,从而保障用水健康。

3.防止噪声污染

要将噪声降低到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必须采取科学的减噪降振方法,一切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和机械设备的噪声必须符合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还要尽量将施工安排在白天,将可能对居民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尽量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4.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固体废弃物一定不能随意的倒入河、沟、耕地等,避免阻塞河道和占用耕地,还要防止运输车将材料撒落在运输途中及施工场地上,施工附近要定期清理,保护周围居民的生活安全。

5.加强生态调度,补偿河流生态, 缓解环境影响

选择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运行模式,一定要将生态调度渗透到工程运行中去,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调度要将水量、水质、水温问题考虑到水利工程运行中去,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减少下游流量的变化、减少水量下渗、气体过饱和等负面因素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危害。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在我国已被逐渐提上了日程。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初期就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具体保护方案有分层取水以改善下泄水温、通过泄流调度保证水量的稳定等。

6.改进规程规范,建立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多途径恢复和保护生态与环境

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诸多措施,这就需要制定一个综合方案,并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用人工增殖方法、使用胶凝砂砾石坝可以有效的降低工程材料的需求,使用气垫式调压井避免对植物的破坏,还要建立多自然河流实验研究室,还可以种植灌木丛来减少混凝土渠系的使用,还能采取建设人工湿地的方法来更好的保护生态系统。

7 加强江河湖库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研究,建立水生态监测体系

从国际先进的水利建设经验我们知道,一定要对水流、生态及其相关程序运行进行长期的检测,同时要保证检测技术的规范性,还要实现检测结果的实时共享。但现在我国的生态环境环境检测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而检测体系的完善又需要大额资金的投入,所以我国现今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已建的水文和水质监测站网进行,并且在中小型流域、典型河段进行试点检测工作,在长期检测过程中逐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检测水平。对于刚建的、设施完善的大型水利工程,还要依靠业主单位进行适当的信息补充。早已完成的水利工程,则需要经过细致的调查,结合工期制定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系统,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

四、结语

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环境保护需要在查清工程影响区域的基础上进行,对症下药,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发挥水利工程的优势,实现工程与环境的完美协调与统一,发挥水利工程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实现资源的持续、循环利用,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