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互联网安全技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互联网安全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互联网安全技术

篇1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当前的发展比较迅速,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移动互联网技术在4G网络的实现下,使得移动终端的功能作用得到了发挥,对人工的移动终端产品和互联网的结合目标得到了实现。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技术应用过程中,虽然对人们带来了很大方便,但是在安全性问题上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解决也是有着难度的,尤其是面对当前的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通过安全技术的科学应用对互联网安全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比较重要。

一、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和关键问题分析

1.1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体现在多层面,其中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层面,主要就是在IP开放的架构形式应用下,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丰富性,以及在多样化的接入类型影响下,在上网的终端智能化程度有了很大程度提升[1]。这样就为攻击者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移动网络的攻击者比较容易获得网络拓扑,这样就会对用户的数据信息的传输造成损害,在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层面的保障力度就会大大降低。

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当中的通信网安全也是比较重要的安全类型,主要就是在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的终端类型单一性情况下,在网络层面相对比较封闭,这就使得智能化程序不是很高,在移动网络的安全上能得到一定的保障。在的那个钱的无线宽带时代到来之后,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发展,一些终端类型也开始逐渐增多,在软件的漏洞上也比较容易暴露,这就对移动通信网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不能有效保障移动通信网络。

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还体现在新的安全问题层面,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进行结合后,这就对原有的网络安全环境的平衡状态打破了。通信网在安全性能上就有了降低,注重就是互联网的应用丰富性以及身份的可识别性和业务形式的独特性等,这就使得在对电子商务以及移动办公等层面的要求不断提高[2]。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的终端发展安全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终端的芯片处理能力以及内存的功能性有着新的要求,这就比较容易出现恶意代码以及病毒的传播,在移动终端的安全上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上移动互联网的环境相对复杂化,这就在网络安全上面临着很大威胁。

1.2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关键问题分析

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关键问题层面来看,涉及到诸多的层面,其中在终端安全机制上就是比较突出的。在终端安全机制层面要能有各个业务应用以及系统资源访问控制能力,在身份认证功能层面也要加以具备。在对业务安全机制层面也要充分重,在3GPP以及3GPP2都有着其相应的业务标准准则,其中有定位以及移动支付等业务安全准则,也有防止版权盗用等标准,在机制层面都要提供可利用技术手段。在网络安全机制层面也要能加强重视,其中在3G等层面都有着相应的安全机制。

虽然在3GPP以及OMA方面提供了相应安全机制,但受到技术因素影响,还都属于基础层面机制,在对移动互联网安全的完善保障层面还比较缺少能力[3]。这就需要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实际安全问题内容,进行制定完善化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加以应用。

二、移动互联网安全隐患以及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2.1移动互联网安全隐患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隐患类型也比较多。其中在篡改破坏山就表现的比较突出,一些不法分子对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互联网终端系统程序进行恶意修改,对互联网的安全进行破坏,这就对用户的移动互联网正常使用有着很大影响。比较突出的就是黑客以及木马软件对移动互联网系统的破坏,严重的对移动互联网系统造成崩溃。

移动互联网安全隐患中的敲诈欺骗以及窃密监听隐患比较突出,在黑客的攻击下,对移动互联网终端会造成破坏,在一些重要的信息资料上进行获取,并通过欺骗的形式对用户进行诱导,这就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4]。还有就是窃密监听的隐患层面,主要就是在当前的而一些智能手机的电脑化发展中,对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终端安装上窃密监听的设备对用户的隐私资料进行窃取,以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

移动互联网安全隐患当中的恶意吸费的隐患比较突出。在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隐患发生所造成的破坏,主要是利益纠葛因素造成的。其中的恶意吸费也是对移动互联网安全破坏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移动互联网恶意吸费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终端进行秘密连接链接,这样用户在浏览设定的收费网站时候,就会对网站的点击率有效提高,从而实现盈利目的。还有的就是在黑客的这一因素影响下,在移动终端传送手机存储数据,在后台进行发送信息以及彩信等,这就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比较容易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2.2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为保障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的作用发挥,笔者结合实际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应用措施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探究下,对实际的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的作用发挥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第一,加强移动互联网终端安全的保障。在移动互联网安全层面,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安全层面要加强保障,避免外界对终端的入侵,在终端的安全可用性层面加强保证。在互联网终端安全防护层面的加强,能在防毒以及主机的安全层面得以有效保障,对网络的访问控制的作用发挥也比较有利[5]。在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审计监控工作上要不断强化,移动终端的操作人员在规范性的操作上要充分重视。在实际的监控审计功能发挥上,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其中的WEB访问控制审计以及网络访问控制审计等,都是比较重要的诶荣。还要注重对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接入控制以及文档的防密控制,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对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安全性的保障水平就能有效提高。

第二,保障移动互联网运行安全性。在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保障措施实施中,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工作要加强实施。在对网络的内容监听以及安全事件预警方面要不断完善化,形成安全监控以及安全日志管理模式,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运行加强保障。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就要充分重视移动互联网业务系统间的访问控制加强,将移动互联网业务以及安全规划的同步性要得以重视,在SDK以及业务上线要求的安全因素植入下,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保障就有着积极作用。再有就是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证技术科学应用加强重视,避免用户对多个系统进行登录造成信息的泄露,然后就要注重对IP地址的溯源部署的科学化实施,对用户网络的接入实名制工作进行完善化实施。

第三,加强移动互联网业务安全保障。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过程中,在业务安全的保障工作层面要加强实施,移动互联网中的具体业务以及业务组件提供,都是通过多设备以及软件进行完成的,并涉及到诸多的内容,有用户的操作以及协议的交互等等。加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多样性以及设备的相关性比较低,这就在安全性层面有着很大影响,这就需要在认证服务层面不断加强,从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层面着手实施安全措施,在对业务安全的级别以及等级访问和用户可信度等层面进行妥善实施[6]。在业务的安全级别方面通过静态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应用,对业务的安全级别按照实际标准进行定级,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在动态化的业务安全管理实施下,对管理的质量就能有效保障。

第四,优化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部署工作。在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进行保障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在安全部署工作上进行加强完善,在安全部署层面要能够从多方面着手,在互联网和接入网层面着手实施。在互联网层面对接入服务器以及交换机的内容会有所涉及,而在移动通信网方面就对终端设备以及端口控制等比较重视。这就需要在安全工作的部署中,氖导食龇,将移动互联网的自身安全以及终端运行的功能正常发挥得以保证,在多方面的技术应用下,发挥入侵检测技术以及防火墙技术的作用,对业务系统的部署数据加密防护功能发挥层面要不断加强,将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性有效保障。

第五,加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安全意识提高。在对移动互联网安全保障方面,要注重用户自身的安全意识加强,运营商在对业务办理过程中,对移动互联网终端安全防护宣传工作要做到位,让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防范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方面能有效防御。用户也要在自身的互联网技术知识学习上不断加强,对一些基础性的安全保障防范方法能灵活运用,这对自身的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发挥。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应用,要和实际安全问题情况相结合,多方面重视技术方法针对性实施。在新的时展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在保障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安全性层面,也要加强重视,从多方面加强安全技术的科学实施,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保障。

参 考 文 献

[1]蔡家辉.浅谈我国互联网信息安全与人权保护问题[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6(11)

[2]何乐臻.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探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23)

[3]宋光泽.浅析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威胁与应对策略[J]. 无线互联科技. 2016(22)

篇2

第四条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联网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公开、泄露用户注册信息,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联网使用单位应当依法使用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不得利用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五条公安机关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对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当符合公共安全行业技术标准。

第七条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应当落实以下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一)防范计算机病毒、网络入侵和攻击破坏等危害网络安全事项或者行为的技术措施;

(二)重要数据库和系统主要设备的冗灾备份措施;

(三)记录并留存用户登录和退出时间、主叫号码、账号、互联网地址或域名、系统维护日志的技术措施;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落实的其他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第八条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单位除落实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外,还应当落实具有以下功能的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一)记录并留存用户注册信息;

(二)使用内部网络地址与互联网网络地址转换方式为用户提供接入服务的,能够记录并留存用户使用的互联网网络地址和内部网络地址对应关系;

(三)记录、跟踪网络运行状态,监测、记录网络安全事件等安全审计功能。

第九条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单位除落实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外,还应当落实具有以下功能的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一)在公共信息服务中发现、停止传输违法信息,并保留相关记录;

(二)提供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的,能够记录并留存的信息内容及时间;

(三)开办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够防范网站、网页被篡改,被篡改后能够自动恢复;

(四)开办电子公告服务的,具有用户注册信息和信息审计功能;

(五)开办电子邮件和网上短信息服务的,能够防范、清除以群发方式发送伪造、隐匿信息发送者真实标记的电子邮件或者短信息。

第十条提供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的单位和联网使用单位除落实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外,还应当落实具有以下功能的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一)记录并留存用户注册信息;

(二)在公共信息服务中发现、停止传输违法信息,并保留相关记录;

(三)联网使用单位使用内部网络地址与互联网网络地址转换方式向用户提供接入服务的,能够记录并留存用户使用的互联网网络地址和内部网络地址对应关系。

第十一条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的单位,除落实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外,还应当安装并运行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安全管理系统。

第十二条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依照本规定采取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应当具有符合公共安全行业技术标准的联网接口。

第十三条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依照本规定落实的记录留存技术措施,应当具有至少保存六十天记录备份的功能。

第十四条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不得实施下列破坏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行为:

(一)擅自停止或者部分停止安全保护技术设施、技术手段运行;

(二)故意破坏安全保护技术设施;

(三)擅自删除、篡改安全保护技术设施、技术手段运行程序和记录;

(四)擅自改变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用途和范围;

(五)其他故意破坏安全保护技术措施或者妨碍其功能正常发挥的行为。

第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七条至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六条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对辖区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联网使用单位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公安机关在依法监督检查时,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联网使用单位应当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当提出改进意见,通知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联网使用单位及时整改。

公安机关在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第十七条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是指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和互联网上网服务的单位。

篇3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的衍生品,在当今社会应用中非常广泛,并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性。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2G、3G、4G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当今提出的4G+,5G也正在研发中,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变得更加全面。应用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设备是智能手机、PC电脑、平板等,移动设备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展,例如网络购物、网络转账、网络支付等。近些年来,智能移动设备的崛起,使得不法分子得到了可乘之机,严重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为了保障移动用户的隐私安全与财产安全,必须要不断加强移动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我国移动行业健康发展。

1影响移动互联网安全的主要因素

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所衍生的技术,主要归属于无线网络技术中。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也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影响移动互联网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很多,既包括网络因素、系统因素,同时也包括硬件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的弊端现如今,市面上绝大多数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为安卓、IOS、Windows,这三者使用量占据总移动系统的98%以上,其中,安卓与IOS主要是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Windows主要针对PC电脑。但任何操作系统自身都存在着一定漏洞与技术缺陷,网络黑客会运用网络技术攻击操作系统漏洞。苹果手机所使用的IOS操作系统是以安全性、流畅性、稳定性著称的移动操作系统,但依然存在Mail信息泄露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mail终端处理安全连接中存在安全漏洞,黑客通过该漏洞盗取用户信息。很多黑客通过攻击邮件服务器,获得用户mail账号与密码,或者直接盗取用户相关信息。安卓系统的系统漏洞相比IOS只多不少,由于安卓平台更加开放,黑客更容易侵入安卓系统中。

1.2钓鱼诈骗现如今,很多不法分子通过购买客户电话信息,并向用户发送相应的病毒网站,例如某某网站邀请参加抽奖、某某网站购物代金券领取等,很多初次接触移动网络用户或贪小便宜用户会登录自己的账号密码等信息,之后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由于移动网络病毒都具备一定的隐秘性,移动设备在中毒之后不会出现明显问题,往往病毒潜行形式,可以通过用户终端将不法信息传输给“联系人”,并能够读取联系人的姓名,提高欺诈信息的可信度,近些年来这种欺诈新闻也不断出现。

1.3恶意扣费恶意扣费主要是因为一些流氓软件所导致,例如智能手机生产商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在手机中安装一系列的扣费软件,特别是我国独有的山寨机,其安全性漏洞更多。这些扣费软件虽然无法自动操作用户系统扣费,但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购买业务,进而造成扣费。还有一些病毒软件,会潜入系统后台偷偷地运行。由于当今智能手机通常为4G内存起步,一两个后台软件不会影响手机正常使用,导致手机出现持续扣费问题。

1.4后台操控由于当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涉及到了网络数字财产问题,例如支付宝、股票软件、Pay系统(苹果Pay、三星Pay等),很多黑客可以通过操控这些软件实现远程消费(无法提款),进而给移动用户造成财产损失。例如16年出现的支付宝资金凭空消失问题,通过查询账单才发现,出现了很多网购记录,购物资金为3000多元。通过对受害者手机进行调查分析,由于该用户用手机访问了不良网站,并下载了相关的软件,导致手机内部中毒,最终造成支付宝被盗取等问题。

2移动互联网安全评测关键技术分析

造成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分为硬件问题、系统问题、网络问题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硬件安全评测硬件安全评测主要是移动终端设备自身的问题,首先要保障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由于移动互联网需要采用wifi技术、4G技术等,因此,需要针对这些网络硬件开展安全评测。首先,网络硬件设备需要一个较好的运行空间,包括温度、湿度、抗静电、抗干扰等。其次,要分析移动互联网整体的网络环境,可以通过硬件设备设置一些安全措施,例如硬件防火墙、硬件防盗措施等。

2.2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评测移动智能终端作为保障移动互联网安全的轴心,黑客想要攻击用户移动设备,首先要侵入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中。例如病毒、木马等都通过移动终端进入到移动互联网中,再通过移动互联网攻击移动设备。对于硬件安全能力来说,通过移动终端硬件保护芯片能够保障移动通信终端内部基带、闪存安全,保障终端数据、终端参数、用户数据不被篡改与泄露;对于操作系统来说,操作系统作为移动终端的软件,如果整个终端操作系统出现安全问题,会影响全体用户的移动网络安全。包括用户信息发送、拨打电话、数据连接等。因此,可以针对操作系统终端设置安全措施,保障操作终端不断被侵犯;对于应用安全方面,要保障移动设备的软件安全,包括软件的安全认证机制、安全配置、开机启动程序等。例如当今智能手机都设有指纹解锁,通过用户指纹能够支付数字财产(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安全措施。

2.3网络安全评测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评测主要包含对互联网与接入网的评测。因此,想要保障网络安全评测必须要从这两方面出发。其中,互联网主要涉及到交换机、路由器、接入服务器等通信线路;接入网主要包括基站控制器、交换中心、无线路由控制器、无线业务支持点、网关等。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病毒侵入、网络攻击、非法访问、远程监听等。因此,需要保障网络安全评测的全面性,应做到以下几点:(1)漏洞扫描:通过对互联网相关网络关键设备进行漏洞扫描工作,防止黑客通过网络漏洞攻击移动设备。定期扫描漏洞能够防范于未然,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即时解决问题;(2)安全补丁:如果在漏洞扫描中发现漏洞问题,要通过安全补丁给予修复,用户需定期查看移动设备是否运行了升级补丁,进而修复系统漏洞。(3)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一种网络防线权限认证的形式,在移动设备连接互联网中,需要开展身份认证,如果身份认证有效,即可允许网络访问,如果身份认证无效,即阻止网络访问。(4)数据加密:数据加密主要分为网络加密和应用加密。网络加密主要是对传输数据进行转码,达到指定IP之后再解码,避免数据在传输途中被盗取;应用加密主要是对应用软件实施加密,例如手势解锁、数字解锁、指纹解锁、虹膜解锁等。(5)数据备份:由于移动系统被破坏很多杀毒软件无法彻底根除需要刷机,或导致移动设备无法开机,这就会导致用户数据丢失。因此,可以在移动设备中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充分利用当今的云技术,将数据传输到云终端中,保障能够恢复用户数据。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的衍生品,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智能手机,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移动互联网设备,其不仅包含用户信息,同时也包含数字财产。因此,必须要加强安全评测技术,保障网络硬件、网络终端、移动互联网等的安全评测,提高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T2407-2013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能力技术要求[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潘娟,史德年,马鑫等.移动互联网形势下智能终端安全研究[J].移动通信,2012.

篇4

引言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未来生活中的一项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深刻分析它的本质及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确定问题出现的位置及潜在威胁,选择正确的防护与控制的目标,应用相匹配的技术,制定有效的防护策略。如此我们便可建立一个稳定、安全的操作环境,保证网络安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及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基础上的延伸服务,是指整个网络在信息完整性、保密性及可用性方面的科学保护。根据用户和要求的不同,网络安全的标准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对普通用户来说,网络安全意味着信息的完整性及保密性被很好的保证,确保数据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的时候不会被窃听、冒充、篡改和抵赖。对网络管理者来说,则需要考虑多种情况,比如,如何应对由突然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坏;如何实现在出现硬件损坏或网络运行失常时的恢复操作以保证网络继续顺畅的运行。本质上讲,网络安全包括系统软件和硬件,以及网络上存储和传输信息的安全,确保它们不会被恶意或偶然攻击。

网络安全不仅涉及技术方面,而且与管理有关。两者缺一不可。现如今,网络安全面临着人为攻击和网络入侵等新的挑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传输要求的不断增长,一些企业依靠快速、畅通的网络收益颇丰,然而一些私密的信息和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攻击和破坏。所以,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为应对各种威胁和攻击必须采取全方位、多视角的安全措施来保证网络上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及可用性。唯有如此,用户才能享受到安全、纯净的网络环境。

二、互联网安全状况问题

当前,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应用,令各类安全隐患问题也日渐凸显。各类病毒程序、变种木马借助网络开放、互联的应用环境而肆意传播。为实现窃取信息、盗用密码目标,各类间谍以及流氓软件业逐步复杂化,并侵入至较多个人电脑以及企业级计算机之中。该类安全威胁问题日益严峻,主体诱因在于操作应用人员无法养成规范良好的习惯,导致应用计算机、接入网络过程中存在漏洞问题。

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社会之中一些人具备了一定的网络操作、管控技能,并熟悉计算机工作原理。他们或出于金钱利益目标、或由于兴趣爱好,而针对网络系统展开恶意的影响破坏与攻击行为,进而获取成就感与满足感。该类攻击影响行为之中,一些为主动破坏计算机系统或进行数据的篡改以及删除。还有一些为被动实施的监听,进而获取他人重要机密的网络信息数据、文件资料,致使信息不良泄露。

当前,较多个人以及企事业单位应用的多为微软系统,基于该系统较为庞大复杂,因此无法一次性的针对自身包含的漏洞以及安全隐患快速的发觉并有效的处理解决。因此,需要在持续的应用中方能逐步完善。通常来讲,微软公司进行漏洞信息反馈披露的时间需要持续一至两周。该段时间之中,长期存在以及刚刚披露出来的漏洞便较易被居心不良的非法分子应用,进而对互联网整体信息安全形成破坏与威胁。另外,操作人自身主观影响、网络硬件设施问题等,也会给网络信息带来安全隐患问题。

三、互联网安全防御技术

1、网络入侵检测处理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为有效的互联网安全防御手段,可应用硬件以及软件进行互联网信息数据的全面研究,并可同已知的入侵现象特点做比对研究。一旦发觉存在隐患问题、可疑行为、不遵循安全策略现象以及攻击影响的行迹,则可快速的将网络系统连接中断,或同防火墙系统互联,进而做好访问管控策略调节。其主体功能涵盖,可对黑客惯用的攻击影响以及入侵手段进行快速的识别。同时,可通过实时的检测管控,获悉网络系统之中包含的异常通信问题。另外,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可检查明确系统之中包含的漏洞以及后门,最终全面完善以及提升网络系统综合安全管理水平。

2、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

为防止未授权用户入侵网络盗取数据,可以利用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数字签名可以对身份进行识别以及对内容进行确认。利用无法冒充的签名和信息捆绑可保证信息和签名的一致,这样一来,像拒绝、伪造、篡改这些潜在的安全问题便可得到解决。我们还可使用加密技术对信息进行改变或重排,这样入侵者即便获取了信息也无法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现有加密技术主要有:移位加密、替代加密、经典密码体制加密、序列加密、公钥和私钥加密以及使用密码本的一次性加密等。为核实信息和用户身份,我们可以认证用户的实际身份、检查访问请求以及信息的来源和完整性,从而有效的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和对信息的篡改。

3、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网络时代应用最为广泛且能有效解决非法入侵的方式。在计算机网络中,通过进行合理配置防火墙,对网络通讯执行访问尺度进行有效控制,明确访问人和数据,从而有效防止黑客或者非法分子进入破坏网络。防火墙是一种有效的网络安全机制,用户大都采用防火墙软件或硬件防火墙,对非法的互联网入侵进行有效识别和记录,防火墙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网络系统中,最大限度防止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入侵,监视网络在运行过程中的全程状态。防火墙是现阶段保护网络安全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技术限制,还不能防范防火墙以外的其它途径的进攻,也不能消除来自内部用户自身带来的威胁,不能很全面地防止传染的病毒文件,也无法抵御高难度的数据驱动型的强烈进攻[3]。 

4、通信电子防御技术

通信电子防御技术是电子对抗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电子对抗技术就是在军事中敌对双方进行电子斗争方法和手段的统称,包括电子技术设备,及设备使用方法,是军用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电子对抗技术主要应用于战场侦察、作战指挥、目标监控、联络通信等。电子对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通信电子防御技术主要包括各种反电子侦察、抗反辐射摧毁和反电子干扰技术。通信电子防御主要是指通信方通过采用通信侦察、抗干扰等技术和手段抵抗敌方的通信电子进攻。而现在一般意义上的通信电子防御技术就是通信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拓展频谱技术。二是非扩频类技术。

5、安全隔离技术

5.1 现代网络安全要求

隔离技术确保了把有害的攻击隔离在正常使用的网络之外,保证了网络内部信息的安全交换。完全隔离技术是采用独立的设备及线路来访不同的网络,实现完全的物理空间隔离。这种方式需要一系列的网络配套系统,建设和维护的成本也很高。

5.2 数据转播过程的隔离

利用计算机网络中转播系统分时复制电脑文件的途径来达到隔离目的,中间的切换时间很长,有时需要手工来协助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访问速度,不能支持比较普通的网络应用,只能完成限定的、一定范围内的数据交换,但是这种技术适应了高科技时代高安全网络的特殊需求,也具有非常强的黑客防御能力。

5.3 安全通道隔离技术

通过专门研究出的通信硬件和特有的交换协议安全制度,实现网络之间的一定距离的隔离和数据交换。在对网络进行有效隔离的同时也实现了高校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数据进行安全交换。

四、网络安全技术的前景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的攻击方法已由最初的零散知识发展为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与此相反的是,成为一名攻击者越来越容易,需要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少,网络上随手可得的攻击实例视频和黑客工具,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发动攻击。因此我们的防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从攻击趋势分析中发现,目前网络安全防范的主要难点在于:攻击的“快速性”—漏洞的发现到攻击出现间隔的时间很短;安全威胁的“复合性”—包括多种攻击手段的复合和传播途径的复合性。这一切均是传统防御技术难以对付的,因此人们需要更加先进,更全面化的主动防御技术和产品,才能在攻击面前泰然自若。

结束语

网络安全影响到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从技术和设施等多方面入手,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参考文献

篇5

入侵检测是一种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其可以部署于网络防火墙、访问控制列表等软件中,可以检测流入到系统中的数据流,并且识别数据流中的网络包内容,判别数据流是否属于木马和病毒等不正常数据。目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已经诞生了多种,比如状态检测技术和深度包过滤技术,有效提高了网络安全识别、处理等防御能力。

2 “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应用到了金融、民生、工业等多个领域。互联网的繁荣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同时互联网安全事故也频频出现,网络病毒、木马和黑客攻击技术也大幅度改进,并且呈现出攻击渠道多样化、威胁智能化、范围广泛化等特点。

2.1 攻击渠道多样化

目前,网络设备、应用接入渠道较多,按照内外网划分为内网接入、外网接入;按照有线、无线可以划分为有线接入、无线接入;按照接入设备可以划分为PC接入、移动智能终端接入等多种类别,接入渠道较多,也为攻击威胁提供了较多的入侵渠道。

2.2 威胁智能化

攻击威胁程序设计技术的提升,使得病毒、木马隐藏的周期更长,行为更加隐蔽,传统的网络木马、病毒防御工具无法查杀。

2.3 破坏范围更广

随着网络及承载的应用软件集成化增强,不同类型的系统管理平台都通过SOA架构、ESB技术接入到网络集群平台上,一旦某个系统受到攻击,病毒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其他子系统,破坏范围更广。

3 “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入侵检测功能设计

入侵检测业务流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采集网络数据、分析数据内容和启动防御措施,能够实时预估网络安全防御状况,保证网络安全运行,如图1所示。

网络安全入侵检测过程中,为了提高入侵检测准确度,引入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结合这两种数据挖掘算法的优势,设计了一个遗传神经网络算法,业务流程如下:

(1)采集网络数据,获取数据源。

(2)利用遗传神经网络识别数据内容,对数据进行建模,将获取的网络数据包转换为神经网络能够识别的数学向量。

(3)使用已知的、理想状态的数据对遗传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4)使用训练好的遗传神经网络对网络数据进行检测。

(5)保存遗传神经网络检测的结果。

(6)网络安全响应。

遗传神经网络在入侵检测过程中包括两个阶段,分别是训练学习阶段和检测分析阶段。

(1)训练学习阶段。遗传神经网络训练学习可以生成一个功能完善的、识别准确的入侵检测模型,系统训练学习流程如下:给定样本库和期望输出参数,将两者作为遗传神经网络输入参数,学习样本中包含非常典型的具有攻击行为特征的样本数据和正常数据,通过训练学习得到的遗传神经网络可以与输入的期望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直到期望输出的误差可以达到人们的期望值。

(2)检测分析阶段。遗传神经网络训练结束之后,使用权值的形式将其保存起来,将其应用到实际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能够识别正常行为或异常行为。

4 结束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但同时也潜在着许多威胁,采用先进的网络安全防御技术,以便提升网络的安全运行能力。入侵检测是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的一个关键技术,入侵检测利用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算法优势,可以准确地构建一个入侵检测模型,准确地检测出病毒、木马数据,启动病毒木马查杀软件,清除网络中的威胁,保证网络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徐振华.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型改进算法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24(2):111-112.

[2]刘成.试论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与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24(2):74-75.

[3]周立军,张杰,吕海燕.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6,18(6):121-122.

篇6

现阶段,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算机上面的数据和信息已经能够满足人们全部的生活。为此,很多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险。文章从互联网使用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加密与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问题。数据加密技术对于现阶段的互联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一技术就是将有关密码的相关技术进行加密处理,之后再经过处理将密码进行隐蔽传输。这实际上是计算机安全的核心技术问题。为计算机网络的数据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

1网络加密技术类型

1.1存储加密技术

现阶段的很多操作上需要上传自己的数据和信息,所以现在的互联网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密技术的应用。存储加密技术的应用实际上就是需要对相应的模块或计算机算法进行加密使用者的用户信息实际上就是最需要保证的东西。采取这样的措施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预防用户的有效信息被利用和被非法的获取。

1.2网络信息加密

互联网就是一个共享的空间,很多的资源和数据都会在这一平台上得到分享。一般来说,对于信息的接受者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保证自己接收到准确的信息,对于之前的不法分子来说也将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的手段将会被很快的识破,当他们进行资料篡改的时候就会对他们的信息进行拦截,使得这样的信息不会直接的传达到使用者的手中。

1.3网络传输加密

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加密措施是非常常见的安全保护方式,实际上就是对数据进行自动的加密,只能够针对特定的用户,其他与之无关的用户是不能够接收和识别的'这些加密之后的信息传到相应的客户端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解密,使用者再获取相关的有效地信息。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保护和屏障的作用,保证了信息的安全传输。

1.4网络密钥管理

除了上述三种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就是网络的密钥管理。实际上,这一方式是网络安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使得相应的数据传输和获取变得更加的方便,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更大的便捷。这一技术包括很多的关键环节,包括密钥的产生、分配、保存和销毁四个步骤。同时,它需要的媒体也是非常的复杂。

2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互联网管理体系

计算机网络环境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安全的方式也是构件良好网络环境的关键。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体系不但能够保证良好纯净的网络环境,最主要的就是能够保证网络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网络数据传输的风险,使得网络平台和数据的接收者邡将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

2.2加强访问控制

实际上,现在互联网上的很多网站存在访问权限的问题。实际上,存在访问权限的原因就是保证网络上的相关资源不被非法的利用和篡改,它也是网络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网站在登录时,需要对相关人员的身份进行验证,当身份验证通过之后才能够正常的访问相应的资源、所以说,这种方式对于网络的数据有很大的保障。

2.3实行文件加密技术

对于文件的加密木质就是将文件的明文变成密文,这实际上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最主要的措施。当文件变成密文时,就不容易被人们所识别,就算能够识别也将花费很多的时间。这也就有效地保证的数据的隐秘性和安全性。现阶段,这一措施之所以被广泛地应用到网络安全管理中去,就会因为它存在很多的优点,保证了文件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3信息加密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信息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加密方式。

3.1数字签名技术

这一技术实际上就是将传统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做了进一步的发确保信息安全性能,在广泛的互联网之中保证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安全性能。这一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也就仅局限于这一操作过程。当进行互联网交易时,数字签名必须保证使用的是私人密钥,这一密钥他人是不能够复制和使用的。

篇7

2.1自然灾害

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一个需要通电运转的机器,很容易受到所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震动等外界因素,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一般的计算机都没有设置例如防雷防磁防震等防干扰的硬件,很容易受到这些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抵御外界不可抗力的能力较差。

2.2计算机系统本身容易受到攻击

开放性本身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可以在世界各地、各区域传播信息,但是这种开放性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的弱点,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再加上因特网是依靠于TCP/IP协议基础上,其安全性不是很高,在运行该协议过程中网络系统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盗取数据、篡改数据等,是导致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3不法分子恶意攻击

这种不法分子攻击网络是目前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存在两种恶意攻击,分别为主动和被动攻击。主动攻击是黑客通过各种方式对计算机内有用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选择性的破坏;被动攻击是对网络信息进行部分截取、破译或者拦截等,而不会破坏网络的正常工作。这两种攻击方式都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从而导致重要信息的泄露或者丢失。

2.4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在计算机中加入的恶意的能够破坏信息以及电脑性能的程序,能影响计算机使用性能,降低使用效率的一系列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快、隐蔽性强、感染性强、潜伏时间不定、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等突出特点,可对电脑硬盘数据进行恶意破坏,导致其无法正常使用。在前些年,病毒使通过u盘、光盘、软盘、硬盘等移动存储进行传播,这种传播的效率不是很高。如早些年出现的熊猫烧香病毒,CIH病毒等,都给当时的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的病毒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在上网时被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捆绑至电脑,有极强的隐蔽性。当前存在的病毒绝基本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扩散的。

3、保障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策略分析

3.1打造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安全环境

保障信息安全,首先需要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安全,因此必须做好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计算机系统营造安全的环境,计算机应该安置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尽量远离噪音源和强电磁场,使用优质的电源确保能为计算机持续提供稳定的电流,计算机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好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检查计算机是否接地良好。重点保护部门和单位的电磁信号,防止被不法分子使用设备截获。如果计算机系统和设备非常重要,必须建立完善的防盗报警设施,防止计算机或者设备被盗,造成信息资料丢失的问题。

3.2采用多种方式保障信息安全

除了保障计算机硬件安全,还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数据加密,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截获或者破解,目前数据加密技术有很多种,基本能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机密性。网络信息认证是用来认定信息交互双方身份真实性的技术,将密钥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结合起来,对签名人身份进行科学规范的鉴定,对信息传输的过程进行监控,保证信息、文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3做好病毒防范工作

木马和病毒是威胁信息安全的一大因素,计算机病毒和木马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能够隐匿在计算机系统中,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我复制和传播,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最终造成系统破坏,还会造成用户信息和隐私泄露的问题。因此必须使用杀毒软件定期扫描和杀毒。在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中,也要注意不随意下载不知出处的软件或者盗版软件,定期备份重要的数据和资料,运行来源不明的文件或者程序前必须先杀毒,良好的习惯才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法则。

3.4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时要保持良好的使用习惯,不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保存网站密码或者私人信息,来源不明的邮件或者包含内容不详附件的邮件不能打开,使用QQ等通訊软件聊天时,不轻易接受陌生人发送的文件和程序等,为计算机设置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密码,在转售、报废计算机前一定要将计算机内的数据和信息全部清除。

总而言之,为加快我国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建设工作,企业与个人都应当针对网络信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我国的数据信息安全性,保障企业与个人信息的网络环境稳定性,为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梁雪霆.数据挖掘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技术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01:25.

[2]王继业,刘道伟,马世英,张东霞,朱朝阳,郑超,秦晓辉.信息驱动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全景安全防御系统[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03:13-19.

篇8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大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面开创了自己的小世界,很多以前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事情,也都搬到了网上进行。网络不仅成为了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职业手段,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私人信息,包括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银行帐号信息等更加私密的信息,都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信息安全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其在互联网中的运用也成为了人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技术简介

单从信息安全来看,其包括的层面是很大的。大到国家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如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信息认证、数据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信息安全技术,从广义上来看,凡是涉及到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都是信息安全所要研究的领域。狭义的信息安全技术是指为对抗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源及软、硬件应用系统进行截获、干扰、篡改、毁坏等恶意破坏行为所采用的电子信息技术的总称[1]。随着互联网热潮的兴起,整个社会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开始显现。

随着信息安全内涵的不断延伸,信息安全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对信息进行保密,发展到现在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进而又发展为“攻(攻击)、防(防范)、测(检测)、控(控制)、管(管理)、评(评估)”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技术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身份认证技术、加密解密技术、边界防护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主机加固技术、安全审计技术、检测监控技术等。

三、互联网中的信息安全技术

互联网是面向所有用户的,所有信息高度共享,所以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安全技术之于互联网的必要性

国际互联网十分发达,基本可以联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互联网虽不如发达国家先进,但是同作为互联网,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都是一样的。网络信息安全有三个重要的目标:完整性、机密性和有效性,对于信息的保护,也便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二)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中的运用

美国国家安全局对现有的信息安全工程实践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信息保障技术框架》[2],从空间维度,将分布式的网络信息系统划分为局域计算环境、网络边界、网络传输和网络基础设施四种类型的安全区域,并详细论述了在不同安全域如何应用不同的安全技术要素构建分布式的信息安全系统。所以互联网中对于信息安全技术的使用是有一个应用体系的,不同的网络系统有不同的安全策略,但是不论是何种网络形式,有三项信息安全技术是必须被运用的,它们是: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

1.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对于身份认证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技术指标是合法用户的身份是否易于被别人冒充。用户身份被冒充不仅可能损害用户自身的利益,也可能损害其他用户和整个系统。所以,身份认证是授权控制的基础[3]。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进行身份的认证,就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人伪造身份,而对于网络虚拟环境,身份应该如何认证确实是一项头疼的技术难题。目前网络上的身份认证方式主要有:密码认证、口令卡认证、u盾认证以及各种技术结合使用等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信息安全的保障,起了很大的作用。

2.数据加密解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互联网中最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因为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进行信息的共享,而有些信息是只对个人或者部分群体才可以共享的,另一方面,裸数据在网络中传播是很容易被窃取的,所以在信息发送端对数据进行加密,接收信息的时候进行解密,针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是行之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

3.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很多人都很熟悉,它实质上是起到一个屏障的作用,正如其名,可以将有害信息挡在墙外,过滤到不利信息,阻止破坏性的信息出现在用户的计算机。防火墙的基本准则有两种:一切未被禁止的就是允许的;一切未被允许的就是禁止的。这种过来是如何实现的?这就涉及实现防火墙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包过滤、应用网关和服务等。对于互联网而言,一个有效的防火墙,可以帮助用户免除很多有害信息的干扰,也是信息安全技术对于互联网非常大的贡献。

除了使用一些安全技术措施之外,在网络安全中,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对于确保网络顺利、安全、可靠、有序的运行,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这三项技术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极大变化,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上应用将会越来越多,但是笔者相信,本文所介绍的三个基本运用,会随着互联网的越来越透明化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2014年春节前夕,拍拍贷、好贷网、火币网等多家P2P网贷平台遭黑客攻击,平台页面无法打开,致使投资人无法登录平台投资和提现,平台负责人随后收到黑客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的敲诈信息。

近期,多个P2P平台陆续爆出问题,P2P网贷行业资讯门户网贷之家、网贷天眼及第一网贷等平台都遭受到了黑客攻击。

此外,央行近期对虚拟信用支付和二维码支付的叫停,也可以理解为,考虑到支付流程中的安全问题,比如虚拟信用支付中的本人确认问题、材料真实性问题以及二维码支付中的客户信息安全问题,都已经成为监管机构履行安全监管职责的监管地带。

严峻的金融信息安全形势,要求金融业切实采取措施,努力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坚决打击危害金融信息安全的犯罪活动。因此,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安全面临的形势,充分认识金融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未雨绸缪,勇于应对挑战,对于我国的金融机构来说尤其迫切。

2 互联网金融危机呈现新特点,技术性风险上升

业内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最大的成本不是平台运营成本,也不是客户的获取成本,更不是监管上的投入成本,而是作为平台本身的信誉成本,也就是常说的平台信任度。一旦缺乏了信任度,客户挤兑,资金流逝,平台成为了无源之水,即便符合监管标准,降低运营成本也无济于事。

从用户角度出发,选择一个安全、审慎的平台进行理财、融资、投资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金融之所以没能在金融互联网化上有更多创新,一方面是监管设限,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在一个没有良好的IT后台支撑,没有风险拨备和不良率控制的互联网平台,一旦遭遇平台的信任风险,就将很难再次获取客户的信任。客户的迁移习惯需要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在遭遇了风险和安全问题后,一般是不可逆的。

我们注意到,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层的立场基本上是有条件的鼓励和支持,即便是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互联网金融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但是潜台词是要风险可控。否则,一旦出现不可控的风险趋势,监管层必然会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由进行更严格的准入监管。

从近期发生的互联网金融安全危机来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已经进入了风险的第二阶段,因为技术力量的不足,在互联网非法攻击面前,平台的抵御能力和用户资金、信息的保护能力正逐步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2014年,互联网金融通过概念和收益的引领,开创了互联网金融元年的新时期,也成为金融新趋势的代名词。在这个初创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平台风险主要是集中在平台的运营风险和模式风险,也就是平台自身的风险,比如部分p2p进行自融、诈骗、频繁债权转让等,在不规范、甚至违法的业务运作中放大了平台的运营风险。

为此,央行、银监会以及相关部门在上海、深圳等地对互联网金融开展了深度的调研,并成立了一些专业的互联网金融协会,分享运营模式经验和风险,给当时的不规范的互联网金融打了一剂猛药。在行业性风险的处理中,互联网金融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安全与风控的基本原则,比如P2P行业的“点对点、数据征信、第三方”以及不搞自融,不建立资金池,不非法集资等。

那么近期爆发的互联网金融安全危机,普遍呈现出哪些特点呢?从这一轮安全性风险的溯源来看,大多不是平台的模式风险,而是外部的网络安全性问题,也就是平台在抵抗互联网非法攻击方面的抵御能力和用户资金、信息的保护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是进入了风险的第二个阶段。如果说前一个风险是经验上的不足导致的风险,这一个阶段的风险就是技术上的不足导致的风险。

频繁发生的安全危机无疑正在不断推高互联网金融成本。相关技术分析和舆论解读普遍认为,传统金融的成本集中在线下的人力成本、物理店面成本以及复杂性较高的后台IT成本;而成长初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安全性上的配套资源相对不那么充足,主要的成本在于平台搭建成本和市场营销成本。

我们注意到,随着互联网金融往纵深发展以及金融互联网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成本差距正呈现缩小的趋势。

就互联网金融而言,安全性问题在短期内将成为一把达摩利斯之剑,为提高平台的抗安全攻击能力,除了在平台流程和数据征信上加强完善外,互联网金融平台将不得不在安全性问题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包括设备配置、网络维护、人员安排以及应急处理机制。特别是对于部分中小P2P网贷平台,资金实力本来有限,购买宽带、使用防火墙,将耗费巨额成本,往往难以控制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特别是对于非专业IT公司出身的一般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互联网安全问题上碰到危机可能性更大,短期内也会加大平台的运营成本,甚至有覆盖利润的风险。所以,互联网金融并非没有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中小平台的运营成本将会呈现更大的上升趋势;不仅如此,技术性安全隐患更是风控以外的另一个核心命题。

3 护航互联网金融安全,规避技术风险的任重道远

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仅仅互联网与金融简单嫁接,他是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方式重新组合捆绑提供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金融安全的核心工作是风险管理,基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殊性,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团队及其人员的要求,有着比传统金融更高的技能要求标准;而从国家金融安全的层面看,互联网金融安全或将有更加缜密的顶层制度设计。

篇10

一、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安全概述

4C无线网络接入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一方面是其ME面临着一定的安全威胁,主要表现为IMSI被截获和UE潜形式的被跟踪,并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暴露,难以从根本上保证用户信息的真实性。而无线接入网络中的安全威胁,同样也有移动性的管理和对其基站的攻击,这种攻击不仅仅将Dos攻击实现,同时也使得攻击者在安全性相对较弱的网络中对用户的通信加以截获,进而使得其受到更加严重的安全攻击。

二、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自证实公钥系统

白证实公钥系统在实际的注册过程中,用户通过对自己的私钥加以选定.并对离散对数困难问题加以解决,系统中心在某种程度上难以从数据中心对用户的私钥进行接收,同时也不能对其签名进行冒充伪造,这种公钥系统往往有着相对较高的安全性。

2.2 安全协议

安全协议主要采取密码算法,并对其发送的消息进行高强度的加密,安全协议在将不可信网络通信参与方之问的安全通信实现的过程中,主要有建立于会话密钥的一种密钥交换协议和结合认证协议的一种认证密钥交换协议。而安全协议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对模型检测方法和其安全性协议分析方法加以采用,并将协议安全性的分析更加的具有规范化和科学化。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借助于网络平台上的相关系统,并做好自证实公钥系统的控制,严格的遵守相关安全协议,进而实现数据加入和传输过程的安全性。4G技术当前的基本应用可以从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中窥见一二,对4G技术的应用认知更多的还是集中在通信领域,虽然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该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应用效率,但是假以时日,通过改善探索那些阻碍4G技术发展的瓶颈必然会被突破。比如当前移动通信行业备受关注的4G通信服务,以移动、电信、联通等为代表的通信运营商在取得4G牌照后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几大运营商对于4G通信技术高度重视,在OTT业务发展影响下用户黏性的降低意味着4G技术应用竞争必然会面临更加严酷的挑战,因此如何与OTT业务发展保持平衡、解决收费问题成为了未来竞争的关键,也是真正发挥4G通信技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践探索核心。

三、4G技术发展现状

4G技术发展到现在,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分析其技术发展现状对于未来改善探索有重要意义。

现行应用的4G技术主要以通信服务为主,比如IPv6为该技术提供统一地址支持,通过自动配置功能实现地址唯一,其高级别的服务能力满足移动用户不同位置同等通信信号的服务质量,保障了信息传输速率与质量;

4G技术中SA(智能天线)技术可有效屏蔽外界干扰信号,保障技术运行的健康环境,还可对相关数据信号做自动跟踪,有利于通信定位服务;

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利用信息算法通过改变正交分割信道完成高速信号的转化,形成具有低速特性的信息流完成信道的合理分配,在增强信号传递能力的同时也保障了高速传输效率,避免了不同信道之间的交叉干扰。联合运用共同构成了现今的4G移动通信技术,引领着当前通信领域行业发展,不仅超越3C技术带来更加优越的用户体验,且为通信服务的升级、服务形式多样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是未来移动领域通信技术实践的主要方向。

4G技术当前的基本应用可以从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中窥见一二,对4G技术的应用认知更多的还是集中在通信领域,虽然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该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应用效率,但是假以时日,通过改善探索那些阻碍4G技术发展的瓶颈必然会被突破。

比如当前移动通信行业备受关注的4G通信服务,以移动、电信、联通等为代表的通信运营商在取得4G牌照后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几大运营商对于4G通信技术高度重视,在OTT业务发展影响下用户黏性的降低意味着4G技术应用竞争必然会面临更加严酷的挑战,因此如何与OTT业务发展保持平衡、解决收费问题成为了未来竞争的关键,也是真正发挥4G通信技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践探索核心。

四、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的认证新方案

现如今,基于移动网络的特殊需求和特点,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更是本着适应终端移动性和漫游性的基本原则,对用户首次接入网络、再次接入网络以及漫游切换场景进行不同的验证,并借助于相关的技术,将其认证的效率显著提高。

4.1 参数的基本概述

4G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技术认证方案中的参数主要有|x|也即是x的长度,ME首先就要对私钥急性选定,也即是XME,并依据于将vME计算出,其次就要将IDME、IDHE、以及VME发送给TA。一旦TA受到消息之后,就要依据于YME=(VME-IDME-IDHE)dmodn将公钥YME再次计算出,并将其公钥发送给ME,ME受到公钥之后,并对等式进行验证,一旦验证成功,其移动终端将会获得公钥YME和私钥XME。

4.2 首次接入认证和切换接入认证

4G无线网络安全接人中的首次接入认证和切换接入认证的过程中,其主要的认证过程图如1所示。

4.3再次接入认证

对于移动通信环境而言,往往需要频繁的验证,将会带给系统相对较大的负担,一旦连接的用户数增多的过程中,系统运行的负荷相对较大,而再次接入认证场景的认证过程有着一定的简便性。再次接入场景下的认证过程中,首先对ME在首次切换接入认证之后,将会自动的再次将其接人统一网络,借助于临时身份TIDME对自己的TDME进行代替,并进行再次介入认证,对ME的身份隐私进行保护,经攻击者通过已经攻陷的会话密钥网络交互的风险降低。

篇11

1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

伴随移动网络自身技术的不断演进,逐渐出现2G,3G以及现在的4G LTE移动通信系统,并且随之出现了移动网络与WLAN,WiMax等其他无线网络的融合和衔接,这些技术的出现逐渐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因此针对这些新技术建立与之匹配的安全体系以及安全体制至关重要。

当前移动互联网通信主要采取的安全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1 身份认证机制

身份认证机制,也称之为认证与秘钥协议,主要的目的是保护移动网络的核心安全,其中核心是根据用户以及相对应的使用网络之间的身份的双方面的认证,从而保证网络通信技术的安全性,主要的实现方法是通过加密算法实现的。[1]

1.2 完整性保护机制

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性还需要通过保护机制进行完整性保护来保障。保护性机制主要是实现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基站之间的信号的传输安全,例如不受到信息的插入、信息的删除、信息的修改、信息的置乱以及信息的伪造等等。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信息主要是通过TD-SCDMA以及LTE采用分组算法的方式进行,算法之后再通过验证将消息认证码附加在传输信息之后,从而确保信息源的合法性与完整性。[2]

1.3 空口加密机制

空口加密机制主要是对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数据的传输以及信号的传输进行加密,从而加强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基站之间的传输的保密性以及空口的保密性。由于移动通信终端在计算空间以及计算能力方面的局限,空口加密机制主要是利用是密码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GSM、TD-SCDMA以及LTE等等。[3]

1.4 用户身份保护机制

移动网络通信的用户身份保护机制主要是为了进行用户真实身份的识别,并且对其进行跟踪,主要是通过身份识别码技术实现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无线网络上的用户身份标识主要是临时身份识别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例如在开机以及临时身份标识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再次使用真实身份标识。与此同时,临时身份识别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并且更新换代的技术越来越快。[4]

1.5 网络信令安全交换机制

保护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并且实现互联通通信技术的改进就需要格外的重视网络信令安全交换机制,进而保障网络不同单元以及不同空间的信号的机密和完整。例如LTE的网络信号安全交换机制主要是通过MAPSec机制来进行保护和实现的,主要保护的核心内容是事务的处理的应用的内容,进而又通过IPSec ESP机制来保障服务网与分组网之间的数据的安全以及信号的机密。[5]

1.6 移动终端安全衔接机制

对于移动通信技术来讲,移动终端的安全机制是最后的落脚点。这主要是通过PIN编码进行实现的,通过编码进行用户识别,进而通过USIM机制进行终端衔接网络的范围的合理性控制,在此基础上附加TLS(安全传输层协议)以及IPSec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主要是移动终端与智能卡之间。[6]

1.7 安全服务对用户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

安全服务对于用户之间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主要是指提供用户获得安全服务的信息,并且了解安全服务的状态的一种渠道,并且安全服务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需要简洁方便,这样才会让用户对其产生依赖性。

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源头,是进行数据操作的源头,主要包括创建、存储以及处理。因此尤其需要注意移动终端数据的安全性、可见性以及可配置性,从而不仅实现安全,也实现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关于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主要工作是进行病毒传播的防控,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识别在移动终端上安装的没有授权的非法软件,正在运行的恶意的代码以及部分用户的不合理的操作,对于以上行为的基本的防范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的执行环境和使用环境。

移动病毒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存在于网络层面,主要是通过精确的移动病毒的传播模型,分析病毒在移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动力特征以及典型特点,并且基于以上分析设计移动网络的病毒免疫模型,从而在这一层面防范移动病毒的传播,另外一层面主要是在移动终端层面,主要的方式是通过直接的杀毒软件安装的形式进行,通过杀毒软件对于病毒进行深层次的查杀,为达到查杀的准确性,杀毒软件需要定期更新,并且需要不断的钻研和检测。

2 提高互联网通信安全性的关键技术

移动网络通信是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通信方式,其安全性的研究存在着诸多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作者总结了在移动网络通信安全机制构建,以及移动通信终端安全性能提高方面的技术现状,但是为进一步提高移动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还需要加强以下关键技术。

2.1 需要提高移动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

提高移动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从而保证该协议的安全系数更大,以及更好的可操作性。该漫游协议可以实现更加广泛的用户服务,功能更加强大,不仅仅可以实现用户匿名,并且可以兼顾用户的兼容性和口令的验证等。

2.2 加强对于病毒的防范

对于病毒的防范是互联网通信安全性能提高的必要前提和主要途径。作者总结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要加强移动病毒的传播途径的控制。根据传播动力学,移动病毒可以在网络和移动终端任何一个空间通过不同的传播突进进行传播,甚至于可以通过同一种传播途径在多层网络生进行传播。[7]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病毒多途径传播的概念,建立病毒多途径防范模型以及多层面网络模型。构建模型的同时结合渗流理论,计算得出多层网络的传播临界值,从而加强病毒的精准防范。

3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互联网通信尤其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也在与时进步,文章主要从移动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以及安全机制的核心协议部分进行总结和研究,并且指出加强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以及病毒防范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网络通信的安全性的加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金.浅谈无线网络安全问题[J].好家长,2016(33).

[2]肖伟.无线网络安全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5).

[3]梁富强.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2014(02).

[4]王宇,蔡满春.无线网络安全课程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3).

篇12

引言:现今各个领域都非常依赖计算机,但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大面积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网络攻击技术层出不穷,很多黑客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网络攻击,窃取珍贵的资料和数据,对用户的隐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的还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解决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1、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其影响已经涉及到各个层面,如国家经济、政治、国防和社会文化等,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同样要防范个人信息泄漏的威胁。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初期,一般是以密码论为基础的计算机安全辅助技术,通过加密通信内容和对程序进行编码实现加密。而现今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已经扩展到整个计算机网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发展到管理、法律和技术等相结合的综合安全体系。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全世界得到普及,信息的可拷贝、易传播和易扩散的特性,导致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极大的脆弱性,其危害也将更加严重和明显,如何保证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性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2、互联网信息安全现状

美国相关机构调查显示,病毒、间谍活动活动和移动设备被盗是对信息安全威胁最大的三个方面,而在我国的计算机互联网领域,最严重的是木马、病毒和恶意代码造成的安全问题。目前我国互联网信息安全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2.1 缺少计算机核心技术

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并不高,一些大型计算机和互联网设备、技术都要依靠国外进口,缺少计算机核心技术也是很多国家都存在的问题。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局能够利用多种途径,如使用超级计算机、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甚至劝说游说等方式,绕开或者破解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几种信息加密技术,窃取信息,或者和科技公司合作,在设备、技术中植入后门,窃取信息和资料等,让世界都处于隐私信息泄漏的威胁之下。目前全球的网络设备和技术,如路由器、计算机处理器、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标准等若干核心技术都源自美国,而美国在监听互联网方面有着非常完备的技术体系和坚实的法律支撑,美国的互联网技术公司、计算机设备生产企业等,都有监听互联网的能力和动机,给世界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和人民的社会生活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互联网防御所用的“墙”, 来保障自己国家的信息安全,并不断发展自主信息技术。

2.2 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今天,一些发达国家在对信息安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制定与国家信息安全发展状况相符的法律法规,促进国家的信息安全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发展。要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是基础和必需条件,我国已经针对与信息内容、信息系统、安全产品等有关的领域制定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出台了若干项政策和方针,但是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从整体上看仍然不够完善,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例如一些条文的重复、交叉或者描述不清的现象,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并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我国仍处于信息安全制度体系的探索阶段,在引进国外先进网络设备和技术时仍然无法保证安全性。

2.3 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现今公司企业开始逐渐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作为生产的核心技术,给企业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很多单位、公司和企业都不重视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对信息安全缺乏正确且全面的认识,没有切实做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对于现行的制度也无法落实,重技术轻管理仍然是在很多企业都存在的现象,即使有先进的安全技术也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3、保障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策略分析

保障信息安全实质上就是让信息系统和信息得到全面的保护,让系统的软硬件、信息数据和环境不被破坏,要提高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打造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安全环境

保障信息安全,需要首先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安全,因此必须做好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计算机系统营造安全的环境,计算机应该安置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尽量远离噪音源和强电磁场,使用优质的电源确保能为计算机持续提供稳定的电流,计算机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好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检查计算机是否接地良好。重点保护部门和单位的电磁信号,防止被不法分子使用设备截获。如果计算机系统和设备非常重要,必须建立完善的防盗报警设施,防止计算机或者设备被盗,造成信息资料丢失的问题。

3.2 采用多种方式保障信息安全

除了保障计算机硬件安全,还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数据加密,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截获或者破解,目前数据加密技术有很多种,基本能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机密性。网络信息认证是用来认定信息交互双方身份真实性的技术,将密钥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结合起来,对签名人身份进行科学规范的鉴定,对信息传输的过程进行监控,保证信息、文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3 做好病毒防范工作

木马和病毒是威胁信息安全的一大因素,计算机病毒和木马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能够隐匿在计算机系统中,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我复制和传播,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最终造成系统破坏,还会造成用户信息和隐私泄露的问题。因此必须使用杀毒软件定期扫描和杀毒。在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中,也要注意不随意下载不知出处的软件或者盗版软件,定期备份重要的数据和资料, 运行来源不明的文件或者程序前必须先杀毒,良好的习惯才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法则。

3.4 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时要保持良好的使用习惯,不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保存网站密码或者私人信息,来源不明的邮件或者包含内容不详附件的邮件不能打开,使用QQ等通讯软件聊天时,不轻易接受陌生人发送的文件和程序等,为计算机设置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密码,在转售、报废计算机前一定要将计算机内的数据和信息全部清除。

结束语

综上,我们的生活学习已经离不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互联网使用习惯,加强计算机管理,才能切实保证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勇.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威胁与漏洞分析[J].通信技术.2014,(04):88.

[2] 张驰.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0):53.

篇13

一、互联网信息安全的控制技术以及特点

1.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在外部网络以及保护网络之间采用网络综合技术设置一道屏障,从而对外部网络以及受保护网络进行分隔,以防止具有破坏可能性以及无法预测的危险因素侵入系统。

1.2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的控制技术具有可复制性这一特点,该技术的安全等级与传统的身份验证机相比,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骨架、掌纹、视网膜、面孔、声音以及指纹等均是人体生物特征,其中指纹以其稳定性、唯一性与再生性等特点成为最受关注的特征[1]。此外,签名识别以及视网膜识别的技术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3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这一种可及时发现并向系统报告未授权情况或是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而设计、配置的,该控制技术用于检测网络中不安全因素。

1.4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是采用密码算法转换明文数据为具有辨别难度的密文数据,采取不同的密钥可通过相同的加密算法转换出多种密文。

1.5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由于漏洞检测以及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可预知主体可能会受到的攻击,并对该行为与后果进行具体指证,因此网络安全行业特别重视该技术。在维护信息安全中应用该技术不仅可对系统资源识别检测,还可分析资源受攻击的可能性,掌握系统支撑体的脆弱性,以评估现存的安全风险。

1.6安全审计技术

安全审计的控制技术通常是采用某种或是多种被称为扫描器的安全检测工具,采取漏洞预先扫描的措施,以检查计算机系统中是否存在安全漏洞,通过检查报告掌握系统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二、加密技术在保障互联网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2.1电子商务方面

为了保障消费者在互联网中进行不同的商务活动,免于担忧自身的银行卡账号被盗用,现阶段各消费者已逐渐开始应用RSA加密技术以提高其银行卡交易的安全。NETSCAPE公司针对此现象提供了称为SSL(安全插座层)的加密技术,该技术以RSA与保密密钥在互联网中的应用作为基础。SSL技术同时应用对称与非对称的加密手段,客户在与电子商务服务器沟通过程中,有一个会话密钥(SK)在客户方生成,接着客户方通过服务器端提供的公钥对会话进行加密,然后再传至服务器端,待双方均知道SK后,则采用SK加密和解密传输数据[2]。此外,服务端在给客户发送公钥时均需要首先向相关的发证机关进行申请,获取认证。

2.2虚拟专用网络(VPN)方面

数据在离开了发送者的局域网时,应首先通过用户端与互联网连接的路由器进行加密,以加密形式在互联网中传送数据,在数据到达目的LAN处的路由器时,由路由器解密数据,而目的LAN处的用户便可获取真实信息。

三、网络信息安全的实现对策

3.1系统安全对策

修补服务系统、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中的漏洞并进行安全加固,针对重点业务的服务器构建严格的审核制度,以保证重点业务的安全性[3]。尽量解决因不同漏洞所引起的安全问题,杜绝各类安全隐患,例如病毒、系统缺陷、非法访问以及黑客入侵等。

3.2安全管理对策

根据企业对信息安全的要求,不断完善各方面管理机制,例如人才管理、安全服务、应急响应、资产管理、人员管理、站点维护管理等等,同时结合管理技术,为企业建立一套较为健全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3.3纵深防御对策

在计算机安全系统中,其防火墙就等同于网络系统在入口处的保安,根据用户所设定的条件判断各类数据表能否进入系统,将具有攻击性的恶意数据包抵挡在门外。入侵检测系统可对网络或是关键的主机进行监控,其效果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摄像机,对各项入侵行为进行监控,特别是具有潜在攻击特点的行为,严重时可联合防火墙,将入侵行为及时阻断。大部分黑客在试探攻击时,均是采取一些已知的攻击手段进行试探。而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实施监测功能,可发现黑客的攻击企图,即入侵检测系统发现并相应黑客攻击系统的时间小于黑客攻破系统的时间,通过入侵检测系统可对网络外部或是内部的攻击行为快速定位,并检测内部流量的异常现象,对于保障网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