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环境卫生学重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卫生学重点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及科室兼职监控护士按常规对重点科室供应室、手术室、产房、口腔科、换药室、检验科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等项目,在消毒后,进行诊疗前进行监测。

1.2监测方法采用《消毒技术规范》与《微生物污染监测技术》,判断标准按照《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1-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18466——2005)执行。

2结果

2.1各类监测项目监测结果2008——2012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见表1)根据结果可见: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5.1%、97.6%、91.6%,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合格率为100%。说明经过长期不懈的医院感染管理,使五大监测项目合格率逐年稳步上升,但部分监测项目重视程度仍不够。

2.2不同科室监测结果2008年——2012年各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见表2)根据结果可见:产房空气监测合格率最高,口腔科最低;手术室物表监测合格率最高,口腔科最低;手术室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最高,口腔科最低。说明口腔科相对为重点科室的薄弱科室。

3讨论

从连续5年的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结果显示,医院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不合格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口腔科、换药室、检验科;不合格率较高的监测项目依次为手、空气。医务人员的手合格率最低,平均合格率为91.6%,最高合格率为96.2%,其次为空气,合格率为95.1%,最高合格率96.6%。

原因分析: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合格率为100%。说明各重点科室重视对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工作管理,相关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本报告5年来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表明,手卫生学监测合格率较低。而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相关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传播的主要媒介,手卫生又是预防医院相关性感染发生最重要、最简单、最低价和最有效的方法。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频繁接触患者清洁或污染的医疗用品,手容易被污染成为传播媒介,手上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诊疗和护理过程传播给患者容易造成交叉感染[1]。

临床上部分医务人员未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未养成洗手习惯,对手部清洗消毒的依从性低,不能正确实施手部清洗消毒方法,洗手设施差,洗手液与擦干毛巾污染严重以及工作繁忙等诸多因素均造成临床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学监测结果合格率低。

另外临床中也出现因水源细菌超标而造成医务人员的手带菌率较高的情况。肖秀丽等报告外科洗手用的热水器的水沉积过久造成细菌滋生,水源污染[2]。

因此建议对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应加强全员管理,强化洗手训练。养成职业卫生习惯,宣传洗手的重要意义,培训洗手的正确方法。尝试与医务人员签署有关手卫生的协议,增强医务人员的洗手意识,在全院各洗手池均张贴洗手示意图,强调洗手重要性。对医务人员应加强每月监测力度,使各项消毒监测制度化、科学化[3],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医院反馈。

对于空气项目,口腔科未达最低标度,分析其原因为:口腔科、检验科,换药室房间不能相对独立,布局不够合理,密封性能差。而口腔科由于其专业特点空气中飞沫细菌微粒含量相对较多,空气消毒又主要是通过紫外线等辐射消毒,需要在无人情况下进行,但医务人员很快因医疗活动流动性大,医务人员出入频繁,工作中紫外线灯关闭,增加室内空气细菌量。使空气中微生物恢复到较高水平,空气消毒时间和次数难以保证,空气消毒难度大合格率低。而象手术室、产房环境较好,房间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密封性能好,医务人员进入室内必须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换鞋,空气消毒要求高,除定时用臭氧消毒,还加用紫外线灯即时消毒,若遇感染性手术或特殊病例手术结束后即用过氧乙酸熏蒸,进行通风,方能使用,科室每周定时进行彻底清洁物体表面、地面等工作。因此手术室消毒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手术后及时消毒。进一步减少室内空气含菌量[4]。

张宇等[1]建议医疗机构引进多功能空气消毒净化机,可在有人的房间内进行消毒,或采用活性炭吸附净化消除烟气异味和挥发性化学气味。

梁伟平等[5]调查研究显示每年3-10月是夏季炎热,在空调环境下,空气相对密闭,所以环境的细菌数及感染率相对偏高,因此建议夏季紫外线消毒延长至60min/分,特别强调定期清洗及消毒空调滤网1次/1-2周,对空调过滤网进行彻底清洗后用含有500mg/L,消毒夜擦拭,设本登记。

因此对于口腔科、检验科,换药室应针对监测结果,加大对高危科室和高危监测项目的管理,严格落实医院感染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宇,林玲,徐燕,等.医疗机构消毒灭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392-393.

[2]肖秀丽.外科洗手后微生物采样超标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4):3445.

篇2

(一)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普及以及应用媒体的广泛运用是21世纪社会所具备的特征,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喜爱新媒体方式进行学习、交友、娱乐无可厚非。当然这只是外因,这是时代的特征,但刚从高中生涯苦海中脱离的孩子们,他们在信息化的冲击下,选择了新媒体进行作业、交友及娱乐,他们在多年的寒窗苦读下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得到了释放,于是他们在网络的海洋里徜徉,以至于忘却了前进的方向。

(二)大学的教育方式、管理方法较为民主、自由,这也为学生课堂玩手机、平板,等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大学的功能决定着它的管理体系较为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追求学术的巅峰,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日常管理,这也为学生后期的沉溺于网络等新媒体埋下了“祸根“,学生也堂而皇之的在课堂上玩手机、聊QQ、微信、刷微博,这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及教学管理带来了难题。

(三)大学教师的课堂往往是大班课,无法顾及多人,而高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深入学生,这也不给想玩手机的学生以可乘之机。这是另外一种外部因素,大学教师更多的是灌输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课堂行为教育得较少,也没有精力去管理班级学生的听课情况,这也给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造成了影响。

二、应采用什么教育策略引导学生不做课堂“低头族”

(一)全面禁止并不是合理的做法,应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课堂互动、头脑风暴法等引导学生先尝试着少玩一会手机,过段时间在慢慢缩短玩手机等新媒体的时间,让学生慢慢过渡过来。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经历了18年的寒窗苦读,自制力和毅力都足以克服这些困难和诱惑,作为大学教育管理者应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让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上来,学好所学的专业。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选择该院2014年1~6月全院重点部门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为研究对象。

1. 2 方法 由该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和微生物室工作人员一起, 对包括手术室、各重症监护室、中心内镜室、血液透析室等重点部门的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透析液、透析用水等进行采样监测。采样方法和监测结果判定按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和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 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反馈至临床科室, 要求其在限期内整改, 同时将整改结果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

2 结果

2. 1 2014年1~6月共采集标本175 份, 合格167份, 总合格率为95.4%, 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9%。其中空气采集30份, 29份合格, 合格率96.7%;医务人员手采集40份, 38份合格, 合格率95.0%;物体表面采集40份, 36份合格, 合格率90.0%;消毒内镜采集28份, 27份合格, 合格率96.4%;使用中消毒液、透析液、透析用水和无菌用品分别采集20份、6份、6份、5份, 合格率均为100.0%。

2. 2 监测结果不合格的标本分布 空气(1份):急诊内科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手(2份):感染性疾病科医生1名、新生儿科护士1名;物体表面(4份):重症医学科呼吸机显示屏表面、呼吸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床头柜和病历夹表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暖箱表面;内镜(1份):中心内镜室消毒后胃镜。

3 讨论

3. 1 该院2014年1~6月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为95.4%, 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9%, 略高于国内一些同级别医院的水平[2, 3], 但仍有不可小觑的薄弱环节。

3. 2 本次监测不合格的标本分布及原因分析

3. 2. 1 空气不合格的标本发生在急诊内科重症监护室, 原因与其室内环境的污染程度有关, 该部门为非洁净环境, 加上医生进入前不注意更换隔离衣、更鞋等防护措施, 导致环境不洁净, 影响了空气消毒的效果[4]。指导该部门定期进行卫生清洁、通风, 正确应用紫外线灯管进行消毒, 并督促医生注意隔离措施, 是改善该室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3. 2. 2 医务人员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强, 未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和洗手的五个时机, 工作量大导致洗手时间不足、依从性低、正确率低。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加强对工作人员手卫生的培训并增加手卫生抽查次数, 通过监督考核来强化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使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时机, 避免因手部不洁造成医院内感染的传播。

3. 2. 3 本次监测物体表面不合格的标本较多, 主要分布在病区一些常被忽视的区域, 不注意对这些区域进行清洁、消毒, 容易使微生物寄居。医护人员手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环境表面, 在随后的诊疗过程中, 就可能将病原菌传染给患者, 从而造成医院内感染。今后应加强对病区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尤其是那些易被忽视的区域, 从细微环节抓起, 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 2. 4 消毒后胃镜不合格主要是由各诊室的内镜由使用科室的人员清洗消毒操作及流程欠规范, 消毒后内镜储存不当等因素造成的。应将内镜集中化管理, 由经过培训的内镜室专职人员进行清洗消毒, 并存放在专门的镜柜内, 使用前合理运送, 从而有效提高内镜的使用效率、降低内镜不清洁的风险。

经过一系列的整改后, 对以上不合格的标本重新采样, 结果均合格。加强医院重点部门环境卫生学消毒效果的监测是发现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 搞好医院环境和物品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关键, 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增加环境卫生学采样的频率和数量, 确保医院各项消毒灭菌的效果, 最终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慧, 白丽霞.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1):78-79.

[2] 王秀英, 王福才, 张秋芬. 2007-2010年某市部分医院环境卫生学调查.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 28(5):406-408.

篇4

授课对象

预防医学专业1301班

教材版本

《环境卫生学》(第8版),杨克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授课章节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

熟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类型、作用特征及作用机理;

了解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内容

1、 人类的环境(20min)

2、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15min)

3、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15min)

4、 自然环境与健康(20min)

5、 环境污染与健康(30min)

6、 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20min)

7、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20min)

8、 健康危险度评价(20min)

教学重点

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不同影响。

教学难点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后作业

1、 如何理解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2、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有哪些影响?

参考资料

《环境卫生学》 杨克敌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环境健康学》 郭新彪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网络素材与文献

篇5

食品卫生是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从狭义上讲,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干净、未被细菌污染,不使人致病。食品卫生只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部分。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2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现属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是预防医学学生的必修课。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并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涵盖领域比较广阔。(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如人类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基本特征、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人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特征等;(2)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包括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及基因水平上相互作用研究的应用;(3)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大气卫生、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土壤卫生;(4)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家用化学品卫生;(5)环境相关疾病,如环境污染与公害病、环境污染与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微量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等;(6)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科学阐述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 劳动卫生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应包括个体、人群及其所处环境。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对职业人群中个体健康状况和异常发病现象的观察,常能获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该人群潜在危害的证据。同时,充分了解人群所处环境状况,才能判断疾病与环境间的联系。所以,对个体、群体和环境的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首先,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性疾病的受损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尽早康复。

4 学校卫生

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内容包括:监测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各项身心发育指标、疾病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记录、分析,掌握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对策或方案,最终达到保证学生健康发育成长的目的。

篇6

第三条环境卫生专业机构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环境卫生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开展生活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掌握辖区内环境因素的卫生特征和人群的健康状况;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行使卫生监督权,根据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卫生法规、标准,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达到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四条本条例由卫生部制订、颁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贯彻实施。

第二章任务和职责

第五条县、区级环境卫生专业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一)对县、镇、乡、村建设规划,小区规划,小型建设项目,街道、乡镇企业,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及生活服务性行业,城乡废弃物处理等实施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二)收集整理辖区生命统计资料和其他环境、社会资料。结合本地区特点,开展生活环境对人群健康效应的监测和调研工作;

(三)对农村供水、粪便无害化处理进行卫生技术指导和卫生学评价;

(四)对乡村、街道医院等的基层卫生防病组织进行环境卫生知识培训和业务指导。

第六条地、市级环境卫生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一)制订辖区环境卫生工作计划,组织、指导区、县级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开展各项环境卫生工作,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

(二)参加制定辖区的环境卫生法规,为当地政府当好参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有关卫生要求,工作规范和实施细则;

(三)组织各区县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共同做好辖区内生活饮用水及水源地、公共场所和服务性行业生活居住区室内外空气等环境质量的经常性卫生监测监督和环境污染急性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

(四)结合辖区生活环境问题,开展人体生物材料监测和环境卫生调研工作,提出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的措施和对策,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五)收集、整理、分析辖区生命统计资料,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监测资料,并按期填报“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监测报表”;

(六)对城市建设规划、大中型建设项目实施预防性卫生监督;

(七)对进入生活环境的主要日用品进行卫生学评价;

(八)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技术、咨询服务。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卫生专业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一)制订本地环境卫生规划,组织指导下级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调查研究、科研工作,统一评价指标,实施质量控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有计划地对本省环境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在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环境卫生专业队伍的素质;

(二)参加制定本地区的环境卫生法规,制订有关地方性环境卫生标准、规范、程序、建立健全环境卫生工作常规、基础档案;

(三)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居民健康状况、人体生物材料,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和服务性行业、生活居住和风景旅游区的卫生监测监督和环境流行病学工作;

(四)对城市建设规划,大、中型建设项目实施预防性卫生监督。积极参与环境影响的医学评价;

(五)收集、整理、辖区生命统计资料、环境与人群健康效应监测资料,分析环境健康效应动态变化,提出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的措施和对策,包括环境病的防治等,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六)对进入生活环境的主要日用品进行卫生安全性评价;

(七)开展环境卫生技术咨询服务。逐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信息系统。

第八条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的任务和职责:

(一)组织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调查研究工作,协助各地解决工作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二)参加全国性的环境卫生法规,标准的起草、制订、修订工作,负责提出全国环境卫生监测规划。组织协调全国性协作任务;

(三)定期向卫生部报告全国环境卫生监测工作,为国家制订环境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咨询意见;

(四)研究制订全国环境卫生工作程序和技术规范,统一全国性的环境卫生监测、检验方法,开展质量控制活动。研制有关仪器;

(五)建立中心数据库储存全国环境卫生资料。在现有基础上初步建立全国性计算机网络,组织指导全国科技情报交流工作;

(六)组织出版全国性环境卫生年报;

(七)通过协作,举办培训班,讨论会等方式培训省级环境卫生技术人员;

(八)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早期指标,研究健康效应及评价方法。

第三章组织机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未全面定期实施表格式检查的口腔科就诊患者及口腔科环境卫生学检查情况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全面定期实施表格式院级与科级检查的口腔科就诊患者及口腔科环境卫生学检查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基础病等基本临床资料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014年~2015年口腔科医疗护理人员职称、学历、人数相对无变化。

1.2院科两级检查 对照组按照以往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未制定科室自查具体内容及自查频次。实验组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查找分析近3年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并查找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相关文献,制定科室自查内容及每周自查制度,并在口腔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记录本》予以实时记录;院级检查内容由医院感染管理制定《医院口腔科感染控制督查反馈表》,感染管理科院级检查每半月进行一次,并予以反馈口腔科[2]。口腔科根据院级反馈及时召开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工作会议,研究整改措施;院科两级分别每月调查100例就诊患者对口腔科医疗服务满意情况。

1.3观察指标 根据院科两级检查结果整理统计牙椅等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设备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环境整洁合格率、清洗消毒区域整洁合格率及每日定时通风合格率[3];院科两级共同制定《口腔科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共10题,每题10分,90分以上为满意。

1.4统计方法 汇总检查数据统一录入Excel文档软件,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消毒隔离措施、环境卫生学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对照组科级检查牙椅等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设备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环境整洁合格率、清洗消毒区域整洁合格率、每日定时通风合格率及科级调查的患者满意度低于实验组科级检查合格率;对照组院级检查牙椅等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设备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环境整洁合格率、清洗消毒区域整洁合格率、每日定时通风合格率及科级调查的患者满意度亦低于实验组院级检查合格率,两组组间比较P均

3 讨论

随着人民群众医学常识的不断提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认识越来越高。因此,综合性医院门诊口腔诊疗活动中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一直以来将口腔科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在2015年科室层面及医院感染管理科院级层面采取院科两级强化检查督导模式,明确院科两级各自医院感染管理职责,共同查找感染隐患,强化培训考核,增强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做好个人标准预防,持续提高清洁、消毒、灭菌及隔离合格率[4]。从表1可见2015年度院科级两级患者就医满意度均随牙椅等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设备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环境整洁合格率、清洗消毒区域整洁合格率及每日定时通风合格率的持续提高而上升。因口腔诊疗相关的牙椅等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区域清洁消毒合格率、诊疗设备清洁消毒合格率等直接关系到患者直观的就医体验度,这些检查合格率的提高,必然能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

因此,针对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预防控制部门应当明确院科两级感染管理职责,细则检查相关内容,严格执行检查频次,持续质量改进,方能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宋玲娣,周国娟.加强口腔医院感染管理的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36-137.

篇8

考试自其诞生时起就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考试作为人才培养及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项研究旨在对环境卫生学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为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资料,为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并探讨考试改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环境卫生学课程考试改革措施

1.把考试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成绩:将学生的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等评分都详细记入实验成绩一览表。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5%。

平时成绩:增加单元测试环节,引导学生重视课程的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期末搞突击的不良习气,加强学风建设。平时测验成绩占总成绩15%。平时成绩不少于3次。

学生考勤:采取随堂随机抽样形式,每生抽取次数不定,考勤占总成绩的10%,即满分为10分,缺课1次扣2分,扣完为止。

期中考试改革: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式考试形式,以学生为中心,提出当下环境的热点问题,比如雾霾、天津港爆炸事件等热点中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围绕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公共卫生人员能够做什么展开讨论,学生代表计分,教师作总结的考核模式。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5%。

2.对期末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在期末考试中,依然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但是结合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并增加了案例分析等主观题的分值,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核,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二、问卷调查分析

1.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调查。问卷设计从教师教学表现、学生对改革的综合意见、学生的基本掌握情况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预防医学2011级51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有65.5%的学生认为过程性考核方式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有23.1%的同学认为可增加多方面的过程性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9.3%的同学认为过程性考核比以前的考试形式紧张,对综合能力的考核要求比较高;2.1%的学生认为此种考核方式涉及知识面太广,不好掌握。

2.综合能力提升调查。57.3%的同学认为在原来的考核形式下,与本门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基本不看;28.4%的同学会在老师布置了课外作业或者论文撰写的时候查看相关参考书。学生普遍存在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接受知识比较被动的情况。新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有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学生成绩分析。(1)试题难易度及知识点分布情况。试题类型:本次考试题型有六种,各种题型及其所占分值如下:单选题(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选题(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填空题(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名词解释(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简答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论述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从试卷的试题和学生答卷情况看,可得出以下结论:试题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符合教学大纲,能够合理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试题内容以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主,相应知识点在理论与实验课上均进行了重点强调和系统讲解。试题难易程度中等,题量适中,符合对该专业的知识要求。(2)分析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试卷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较好,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好。可能存在的问题有:①该专业学时少,授课时间较为集中,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不正确,只是死背硬背,对知识没有做到真正的消化吸收。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试卷论述题部分涵盖所讲授的12章内容的知识点,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难度,学生普遍丢分严重。③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高,复习不够扎实,基础应用理解不好,从论述题的情况可以看到,对知识点的应用也不够全面。

三、考核成效分析

1.过程性考核,促M教风学风建设。过程性考核,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式讨论为主,内容较为广泛。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量查阅文献,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变教师以往照本宣科,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已完成的认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式地应付期末考试,拿到理想分数而缺少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现状。

2.过程性考核,加强考试管理力度。根据对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及其消极因素影响的分析,增加多种考核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明确教学与学习的目的,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锻炼,培养出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好、能力强。通过考试改革,增强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考试氛围,调动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懂得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3.过程性考核,提高考试管理内涵建设。目前,大多数高校考试的内容仍然是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或简单应用,忽视能力、素质、创新因素的检测。而在评分方式上,注重答案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任课教师出试卷时必须附交“标准答案”,缺乏求异性、创新性意识。这种考试与评分的弊端在于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它把高校教与学的活动仍然禁锢在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没有体现出高等教育探索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特点,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不够强、综合素质较差、缺乏创新性,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更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帮助。

4.^程性考核,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性考核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与注重,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也明显提高。同时,授课教师也需要加强学习,掌握学生的状态,努力研究教学规律,根据环境卫生学的课程特点,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教学改革必然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完成,教师对教学改革认识的深度,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效果。另外,在过程性考核模式下,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观评价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之,相比常规考核方式,尝试对环境卫生学课程进行过程性考核是一种注重过程性学习,将考查和学习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考核方式。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都可以实行过程性考核,积极营造紧张的过程性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能实现过程性考核的价值,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邓义桂.当前高校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51-157.

[2]王后雄.论教育考试的功能性缺陷与价值冲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47-57.

[3]潘效红.高校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0,(06):1090-1092+1101.

[4]周伟国,丁金昌.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3,(03):45-48.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Process-oriented Assessment in the Examin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LI Jin-juan,PEI Ling-yun,LIU Xiao-xia,ZHAO Yi,WAN Xue-zhong

篇9

1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素质要求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不仅要具有广泛的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还应在内、外、妇、儿、公共卫生等学科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由于医院感染管理的涉及面很广,所以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要具有爱岗敬业,慎独精神与高度责任感,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实事求是,严把各项监测质量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比如必须能吃苦耐劳,特别善于组织工作,精力充沛而有较强的事业心,能主动开展工作并具备独立决断的能力,能团结协调各有关科室及各级各类人员。

2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重要性

2.1 承担着全院有关感染的组织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专职人员依照制定的全院培训计划,根据医院各层次人员知识水平不同,采取多途径、多形式的方法(如举办讲座、短期培训、书面考试、不定期考核等)对全院各科室的医、护、技人员分期分批进行有关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新上岗人员发放培训教材,通过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进入科室从事工作;对高危部门如:重症监护病房(ICU)、口腔科、内镜室、手术室等的医务人员重点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全院职工对医院感染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不断了解医院感染新进展,国际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

2.2 制定监测计划并承担着医院的各项监测

2.2.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监测方法主要有:综合性监测与目标性监测。临床工作中,专职人员主要采用综合性监测方法,即对全院住院病人进行综合性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监测,通过从病房及实验室收集资料,如病人使用具有感染危险的器械或操作,出现发热的记录或其他与感染有关的临床体征,查阅医疗和护理病历发现感染病例,实验室检查有阳性结果者等,为医院的感染提供了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了依据,并能及早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发生或暴发流行趋势。

2.2.2 环境卫生学及微生物学监测医院环境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做好环境卫生学及微生物学监测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有着重要意义。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对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母婴室、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物品存放间等重点部门应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一旦发现监测结果不合格,专职人员立即深入临床科室查找原因,采取积极整改措施,再次采样,直至合格。当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3 做好医疗废物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健全本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医疗废物交接制度。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送的工作人员和有关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一旦医院发生因管理不当导致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件时,专职人员必须深入科室或发生感染现场,检查督促配合科室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污染扩散防患于未然。

4 考核、汇总、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染管理措施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月不定期监督检查全院院感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考核结果与质控评分、科室奖金挂钩,无形中发挥了专职人员的鞭策、激励、导向作用,同时负责收集、整理有关医院感染的各种监测资料,登记、汇报及分析后,每季度在《医院信息》上向全院各科反馈,真正做到“月汇总、季反馈、年总结”。对医院当前存在的感染现状,专职人员应制定感染管理方案,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并按照国家有关条例、医院有关规定,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医务人员不断强化消毒隔离技术,以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对医院的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及主要感染部位重点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作用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不可低估。虽然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专职人员举行了不同形式的医院感染培训班。有各医院领导的重视,专职人员会发挥其作用,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上,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安全。

篇10

1.2改革环境卫生学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除了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外,还应该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一定的改革。当然,这种改革不应该单方面只从老师的角度进行改革,应该同时伴随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比如,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气旋和反气旋以及他们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原因是他们对高中地理学上的高气压、低气压的形成过程和特征等知识知之甚少,但这些知识属于在高中时期的学习内容,现有环境卫生学教材中很少有详细的介绍。通过这次讨论,我们发现医科大学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多是理科类学生,学习当中往往忽视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相关基础知识非常欠缺。为了让他们能够很地好理解环境卫生学中气象因素对污染物扩散的知识,客观上需要增加学时,但是每门课的教学学时数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将学生需要掌握学习的知识全部放到课堂上解决的方法,而将相对容易掌握、教材没有专门介绍但对课程理解又必不可少的知识交给学生去解决。在讲授这些内容以前,提前把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关键词等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先在课前利用网络或者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补充高中阶段或前期学习阶段的空缺,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了解和确认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这样可能带来的好处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会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去学习并且力求去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你教什么,我就听什么,你不教我就不学”被动学习方式,这样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以考试及格为唯一目的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真正意义上的成就感[5]。又如在讲环境与健康的总论部分,我们会花较大力气去讲自然环境的四个圈层的构成以及他们在人群污染物暴露方面的作用。这次讨论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这些知识了解很多,因此,这部分时间可以节省下来用于讲解学生较难理解内容,如接下来要学习的有关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特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感觉太空洞,不好理解,可以增加一个鄂尔多斯草原生态系统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于外界无机环境的依存关系,通过这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生态系统的特征(即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性和可持续性),使学生对较抽象的知识形成感性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方法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完善。有关案例教学的方法,我们教研室的很多老师已经进行了实践,效果很好,比如讲到甲基汞的健康危害,张红梅老师结合日本水俣病的整个调查过程,给出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案例,学生印象深刻。又如,杨守林老师讲解住宅卫生部分时,也给了学生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也较好。今后我们要更多增加这种案例教学的方法[6]。学生的这些呼声和反应说明我们应该在教学方法上下更大的功夫,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真正学会学懂,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篇11

因此,为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示实验教学优势与价值,构建和完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1其基本思路为:在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的基础上,可将其进行以下分类,基本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与卫生统计方法,其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仍属于该范畴。基本手段包括环境卫生实验、职业卫生实验、食品卫生实验、毒理学实验以及卫生化学实验等。上述基本手段,是在理化检测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整合过去的基本技术,形成新的理化检验实验、生物分析实验以及生物效应分析实验等,将地方病防治内容加至人体体质测量学实验中。在此背景下,借助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实现实验内容的划分,使得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与内涵,为构建健全的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2.建设模块分析

在理化检测实验模块中,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课程,且涉及范围广,例如,空气、水、土壤的理化检测;食品理化检验及化妆品理化检验等,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理化检测水平。

在生物分析实验模块中,包括卫生微生物检验、食品卫生学、医学消毒学等。本模块的教学以生物学实验为主线,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队整体上认识并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各种方法,掌握空气、水及食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测定技术。

在生物效应分析实验模块中,主要包括卫生毒理学、毒理学基础等相关课程。本模块教学中需要适当结合动物学实验方法,学习动态染毒技术及组织标本的制作等,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环境化学因素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掌握环境毒物的毒性评价方法和程序,探索环境化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疾病控制实验模块中,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社会医学、儿少与妇幼保健等均属于该模块i亥模块需面对所有预防专业学生,导致工作量大大增加,进而为实现实验的模拟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基础。

3.建设特点简述

3.1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人才是任何行业发展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保障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预防医学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包括实验技能操作,具有培养全面性人才的性质。换言之,在建设预防医学实验体系过程中,应避免“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思想,要在市场需求指导下准确定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避免出现专业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象,与此同时,也不可因过分强调实验教学,而忽视理论基础。

3.2遵循教学规律进行课程整合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课程整合有着一定的规律,绝不能机械性的将某几门课程结合起来。进行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其内部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例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卫生化学、以及环境卫生学,这些课程的实验内容均以理化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为基本方法,理论基础一致,且在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规律上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能够相互进行整合

3.3推动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发展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以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各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反映国内外本行业的发展动态与热点知识,例如,《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大纲均应纳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的范畴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本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战略意识的培养,更好的反映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水平。

4.建设优势分析

4.1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实验课按照实验模块成为独立设置的课程,有相应的学分与考核标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得到提高,表现在预习质量的提高上。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下,每次实验课课前教师会对本次实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课堂测验,不合格学生不允许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验操作前就对整个实验的原理、基本要求、主要方法、实验目的、以及教学目标等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所准备,提前与教师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还积极参与到教师备课的预实验中,队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实验的重视度和完成度。

4.2提高学生对创新实验活动的参与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更加主动与积极的参与到预防医学专业实验中,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实验探究。例如,研究废弃电池的回收与利用问题、居民生活方式与健康水平关系的问题、水质变化与健康水平关系的问题、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问题等等。通过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后续发展以及今后从事工作的了解。

4.3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就通过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掌握了大量的实践知识,理化检测、生物分析等操作技能,及毒理学评价方法,故在进人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要求,具有双向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能够为用人单位所满意。

篇12

在当今社会,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应用,随之带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已逐步凸现,除了时有发生的急性事故和传染病以外,也造成我国慢性非传染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疾病谱的改变使得国家和社会更加注重对环境危险因素的控制。而环境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大气、水、居住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每个人身边随时存在的外界环境因素和我们健康的关系。因此,在开课伊始就要使学生意识到该学科与人类自身健康的密切程度,明确学习目的和用途,即方向性和实用性,明白要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都离不开对环境的控制和对疾病的预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尤其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要改变其过去认为预防医学“无用”的观点,让学生将该学科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使其认识到该学科的学习对于促进健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增强学习兴趣,加强理解,巩固记忆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除了事先要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备课,对教材精心编排外,更要密切联系实际,围绕实例展开教学。教材中的实例一般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而补充一些新发生的,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会让学生感觉到这些知识每时每刻都与自身相关。比如讲述化妆品卫生时,结合目前在学生中普遍流行染发的现象进行讲解。染发在学生的眼中是一种美的时尚,学生有染发经历的不在少数,跃跃欲试的人更不计其数。但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染发剂的成分,更不知道染发剂给健康带来的影响。在课堂上以此为话题,提问学生是否知道长期频繁染发对身体的损害等,给学生一个短时间的发言与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此过渡到化妆品对健康的影响。通过这些生活化的举例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原来环境与健康的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加强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三、根据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心理学中提出了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认知规律,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了解并遵循这个规律,按照认知规律去组织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的体现上主要是教师角色从过去知识的机械灌输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接受者,明确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上课时教师忙于灌输内容,学生忙于记笔记,学生的思维处于迟钝状态,对学习的内容不加以理解、思考、推理,仅仅停留于书面文字的记忆,或者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要达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的,不仅仅要学生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自主学习知识、利用知识,这需要教师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的经验是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创造一定的情境和空间,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进行讨论,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针对学生的不解之处,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上逐渐展开,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知识,同时增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住宅卫生时,针对目前室内装修污染较严重的事实,创建室内污染与健康效应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室内装修污染的问题,搜寻相关资料并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能力。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注意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的备课仅仅依靠教科书和参考书来准备护理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现代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已走进校园并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想环境。目前大学教学已基本普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形式比传统板书更直观、生动,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增大信息密度,丰富学习内容,使学生更容易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但我们要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不能仅仅把多媒体课件作为书面备课的替代工具,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工具。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书本内容的拷贝,上课时照着宣读,这样使学生对每张幻灯上面的大量的文字感到索然寡味,在有限的一张幻灯片时间内难以理解掌握,又迫于考试压力, 怕丢掉考试内容,拼命记笔记,从而没有时间听讲, 造成恶性循环。我们的体会是课件应该是简洁明瞭,层次清晰,上下幻灯联系紧密,重点突出。避免大量文字,把学生从阅读幻灯片上转移到思考和听老师讲解上来。同时也要避免过多的画面和动画, 分散学生注意力。应该充分发挥幻灯带来的优势, 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避免学生对潦草字迹的误解, 可方便地显示讲解时要求的图表,以及更直观地举例,使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运用多媒体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讲解水平要求的降低,相反,教师的语言、仪态、肢体动作等依然是调动课堂气氛、与学生达成互动的主要因素。如授课时要求教师语音清晰,音调正确,语速适中,仪态端庄、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等。因此,现代教学方法也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为了培养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进行一定数量的英语专业词汇的强化。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环境卫生学以及整个预防医学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希望通过对环境卫生学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篇13

公共卫生是一门通过有组织的社区活动来改善环境、预防疾病,延长生命和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并能发挥个人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公共卫生被赋予更广阔的内涵,更强调把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个体预防和适宜治疗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引导改变百姓行为意识,把相关知识传授给百姓。各级政府部门间、卫生部门内部合作和社区参与,在多种场所开展健康促进。人群健康是新公共卫生的目标,社区参与是其特色,最终目的是使公共卫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市公共卫生学科发展仍处于转型期,学科多数为传统的公共卫生模式,重点仍停留在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传统公共卫生概念下的学科。卫生政策与管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等新学科逐步受到重视,但还有一些学科如健康行为与社会、人口与家庭健康学、卫生信息技术学、卫生监督学等还没有给予重视。

1.2本市公共卫生机构

上海市承担公共卫生科研、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单位包括:市级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上海市健康教育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妇保、儿保、牙防、眼防所);区县级单位(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妇保、儿保、牙防、眼防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本市的高等院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同济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及上海职工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1.3本市承担公共卫生防治任务主要单位的学科情况

承担本市公共卫生防治任务的主要单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市公共卫生中心、市肺科(职业病)医院,近年来注重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科竞争力,初步构建了一支结构相对合理、稳定的学科队伍,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1.3.1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8年成立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原上海市卫生防疫站、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和上海市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组合建立的,是组织实施全市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保障及疾病预防控制、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在传染病、慢性病等预防控制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艾滋病防治研究方面,建立了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和流行病学行为学的技术平台,建立国内外先进检测手段,构建相应实验室;开展了流行病学和行为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艾滋病防治研究。市艾滋病研究中心,承担了本市102家艾滋病实验室质控任务及全国8个省市HIV耐药检测,是WHO HIV耐药网络实验室成员。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研究,并与美国全球临床病毒药物试验实验室、NIH等合作,学科带头人具有一定知名度。在慢性病防治研究方面,糖尿病社区防治和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形成一定优势。牵头承担了市卫生局重大项目《糖尿病社区防治适宜方案研究》,建立了大样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质量控制系统,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肿瘤流行病学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肿瘤蛋白质组学及癌症早期诊断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进展,申请了专利。病原微生物学是市医学重点学科,储备了先进的检测技术,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微生物检验技术在全国预防医学领域具有优势。

市疾控中心自评各学科居全国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进水平,其中艾滋病防治、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结核病防治居更前列。中心543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以上113人,占20.8%。8人次在全国学术团体中担任副理事长职务。中心确立了以疾病危险因素评价、疾病监测预警和防治适宜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强病原微生物重点学科建设,并致力于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学科建设。

1.3.2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是上海行使卫生监督职能的执行机构,从原市卫生防疫站中分离而来, 2001年整体开始独立运行。原市卫生防疫站中从事食品卫生、放射卫生、化妆品、传染病防治等卫生监督和卫生标准制订的人员数量和整体实力处全国领先位置。经职能调整,市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执业监督和卫生标准制订上。近年来科研意识逐渐增强,并与国外开展交流合作。2006年创办《上海卫生监督》杂志,编写《卫生监督工作指南》,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在全国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2006年启动卫生监督人员后备骨干培养计划得到全市良好反响。

1.3.3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2004年建成的市公共卫生中心是本市开展各类法定传染病门诊和收治业务的定点机构。其前身是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在妊娠肝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方面具有优势,居市内领先。目前,中心具有一流的硬件设施,成立了临床诊断部、科学研究部、生物安全部、流行病学部和实验动物部,形成向国内外开放的传染病研究平台。2004年与华山医院感染科联合被批准为市卫生局传染病重点学科。中心已引进一些优秀青年人才,但仍缺乏合理的人员结构和优秀学科带头人。由于既往偏重于临床实践工作,忽视了科研教学,临床诊治工作难以创新,科研薄弱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学科水平的瓶颈。

1.3.4上海市肺科(职业病)医院市肺科(职业病)医院是本市结核病、职业病定点收治医院。职业病科自1999年与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整合以来,即作为医院重点专科。职业病分为尘肺科和中毒科。尘肺科在全市尘肺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面居领先地位。每年诊断尘肺例数,占全市的90%。具有病理、影像技术及肺功能检测技术优势。中毒科主要开展职业性化学物中毒、物理损伤、职业性肿瘤等临床诊治工作和职业性健康监护工作。人才梯队与同行对比具有一定优势,共有21位职业病诊断资格医师,高级职称者占71.4%。其中有国家职业病诊断专家,有4位市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指定专家,具有公共卫生大学学历及医疗专业硕士学历的复合型医师。尽管市肺科(职业病)医院每年职业健康监护人数和新诊断病例数逐年上升,但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仍落后于广东、山东、北京等省市,与上海经济发展不相匹配。

1.4本市高校公共卫生学科情况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等高等院校承担了本市公共卫生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中以复旦公共卫生学院学科发展最全,有15个学科。2004年教育部高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复旦名列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榜首。学院现有预防医学一级博士点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但与国际一流公共卫生学科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公共卫生学院50年代即涌现出苏德隆、顾学箕、杨铭鼎、许世瑾、徐苏恩、徐达道等一批知名专家,在我国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及卫生政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行病学、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原为国家重点学科。虽然目前学科正在形成以40岁左右的骨干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科研队伍,但缺乏在国内外具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人才厚度相对不够,尚存在潜在危机。

1.5本市在建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

列入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的预防精神医学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原微生物学科,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营养卫生学科以及华山医院和市公共卫生中心联合的传染病学科,目前这些学科正按计划积极建设中。

2主要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领域投入较前有大幅度增加,在重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视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形成一定特色优势,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对公共卫生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总体而言,目前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硬件轻软件、重有形轻无形、重数量轻质量”偏象。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力度不够,新兴学科建设较薄弱。

2.2布局不尽合理,学科发展尚不平衡,差距较大

2.3学科建设激励机制不完善,未有效调动各单位资源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

2.4 学科人才结构不合理

缺乏有影响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中坚力量,骨干人员学历层次相对不高。

2.5高层次、高级别课题和研究成果少

由于高端学术技术人才缺乏,瞄准公共卫生学科前沿的技术储备和研究能力相对不足,申请国家级课题不多,高级别成果奖项较少。

2.6 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

培养体制尚不健全,新兴学科未建立学科体系,仍缺乏优秀师资力量,创新研发能力脆弱。

3国内外经验借鉴

综合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大学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发展,以下方面值得借鉴:

3.1建立吸纳人才的措施

建立发掘、吸纳和留住国内外公共卫生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创造吸引学有所成人才回国工作及来去自由条件,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舞台。

3.2建设一流科研平台

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实验室和高技术平台,为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保障。促进重点或中心实验室开放,与国内外多个实验室建成联合实验室,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学科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3.3加强规范管理

完善公共卫生科技服务体系,健全规范科学管理制度,全面形成与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技术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3.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知名的公共卫生机构、国际组织或名牌大学建立合作研究,聘请国内外公共卫生著名专家为学科兼职教授,送学科人员出国研修,为学科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端人才。

4发展目标和思路

公共卫生学科建设要高起点,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引领公共卫生改革与发展方向,与世界一流水平和质量、效益接轨。在提高传统公共卫生学科研究与发展水平的同时,加快其他新公共卫生学科的研究与发展,鼓励拓展预防医学外延的学科建设。

根据公共卫生建设需要重点发展学科及疾病预防控制优势领域基础,有重点地选拔5~8个公共卫生学科,通过重点扶持和建设,进一步提升本市公共卫生学科水平,造就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5有关政策建议

5.1有效整合全市资源

公共卫生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发挥各职能部门协同作用,同时应整合全市资源共同参与,有机融合。

5.2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对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在新一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中,设立“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加强监管。

5.3建设重点学科

实施“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重点选拔5~8个公共卫生重点学科,每个学科资助经费100~200万元,学科所在单位1∶1匹配。市卫生局学科人才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负责“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和实施。

5.4 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公共卫生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对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绩效考核与综合评估,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激励机制。

5.5强化政策措施

强化引进和培养公共卫生学科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内外公共卫生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及骨干人员力度。

6有关立项建议

根据本市公共卫生学科现况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发展的领域,拟重点建设和发展以下公共卫生学科:

6.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重要学科。其重要作用在抗击SARS中得以充分体现,是疾病预防控制主要手段,有必要加强流行病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加强对新发及不明原因疾病、重点传染病及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加强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6.2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是研究机体与外来化合物相互作用规律即中毒机理,对外来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为制订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包括劳动卫生毒理、环境卫生毒理和食品卫生毒理学等,是公共卫生重要学科。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高通量、快速、准确毒性筛检方法研究,建立和完善毒物毒性鉴定与安全性评价体系等。

6.3 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

目前劳动卫生问题和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重,流动农民工的涌现、新型化学物的应用,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问题。职业危害以尘肺和中毒为主。职业病发病率在工伤总人数中占首位。劳动卫生和职业病学科建设仍是当务之急。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制订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进一步开展尘肺和中毒等职业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研究。

6.4卫生监督学

卫生监督是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的保证。卫生监督学是行政法学与卫生法学及卫生管理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伦理学等各学科。由于卫生监督工作发展的历史较短,卫生监督学作为新兴学科,仍未成立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发展卫生监督工作首先应发展卫生监督学,包括卫生监督法规体系研究、卫生监督标准体系研究、卫生监督的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各专业的卫生监督学,如职业卫生监督学、传染病卫生监督学、医疗执业监督学等。

6.5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是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当代公共卫生领域的基本工作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它作为21世纪领先项目,通过教育人民如何适应健康行为和促进社区改变,以支持健康的生活。学科建设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研究健康效果评估方法、完善健康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以艾滋病为研究重点,发展社区和个人健康教育适宜技术;研究健康促进证据评价,为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方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