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基础理论体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篇1

1.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构成

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3)心理状态的差异性。

3.体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差异多样性: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3)形神一体性:“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4)群类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人群的体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点,形成了地域人群的不同体质特征,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

(5)相对稳定性:个体禀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又使得体质具有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细目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2.影响体质的因素

(1)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食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地理因素

(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细目三

体质学说的应用

1.体质与发病

人体的体质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因此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

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

2.体质与病因病机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性决定了个体的功能状态,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因此,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2)阐释病变的从化和传变: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之为“质势”。

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之为“病势”。

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亦即从化。

3.体质与诊治

(1)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的类型。

(2)指导治疗:

①区别体质特征而治:体质有阴阳、寒热、强弱之分。

②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

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体质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

痰湿质者——宜健脾芳香化湿——忌阴柔滋补

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

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

体质强者——耐受性强——剂量宜大

体质弱者——耐受性差——剂量宜小

肥胖体质者——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

瘦长体型者——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相应较小,少用温灸

篇2

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1.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

因为实训室是讲授专业理论课知识的课堂,也是操作技能训练的场所。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其特殊性,为了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就必须构建融教学、实验、实训、考核等为一体的理实一体教室,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演示教学等教学手段,还要求每位学生配备好红笔、黑笔、回形针、剪刀、记账凭证、各种格式的账页、报表等记账用具,让教学方法直观、灵活,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目前学院已经建立多媒体网络电教室、手工账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证券投资实训室1个、模拟银行1个、模拟工商窗口和模拟税务窗口各1个和ERP(企业资源计划)实训室。

2.校外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

会计课程中有些业务知识仅仅依靠模拟实训是不够的,还需要利用校外的实训基地来开拓思路。例如,与会计软件企业联系,让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将会计事务所的专家请进课堂,使学生了解账务处理程序在企业中的运用;参观证券交易所,了解证券交易的实战情况;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学生会对会计专业的一些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有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会计专业的学习效果。

二、会计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运用

1.课前准备

(1)首先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实践专家,为学生介绍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经历等,并演示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同时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2)ERP实训室模拟企业管理系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结构、资金的来源、原材料的购置、生产线的设置、销售的形式等,例如,ERP中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投资者投入资金和债权人投入资金,引发会计基础中最基本的会计等式,通常称为第一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由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共同构成了企业资

产的来源,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等于权益,根据分析可知,在任一时点企业的全部资产必定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并引申出会计等式也是复式记账法、试算平衡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理实一体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中的工作环境,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2.课程实施

(1)会计基础专业教学设置:要求学生了解会计基础课程设置,第一章会计概述;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会计凭证;第五章会计账簿;第六章账务处理程序;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会计档案;第十章主要经济业务。会计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具体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从账务处理程序上来看是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会计报表。

(2)在手工账实训室中下面通过一实例详解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账务处理程序。

例:A公司从B公司购入一批材料,贷款100 000元,增值税17 000元,对方代垫运杂费1 000元。材料已运到并验收入库(该企业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款项尚未支付。

通过第一章会计概述的学习了解到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反映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向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在此实例中,

①确认:原始凭证是由B公司提供商品并开具的增值税专用

发票和代垫运杂费专用票据,而A公司并未付出货币资金,形成负债的增加;

②计量:记录经济业务的金额确定,包括货款成本101 000(货款100 000+运杂费1 000)、增值税税费(17 000)及负债总额(118 000)的确定;

③记录和报告:在会计中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A.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记账凭证。

借:原材料 10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17 000

贷:应付账款――B公司 118 000

通过上述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使学

生了解会计分录中的借贷是在第三章复式记账中指出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贷只是纯粹的记账符号,成为会计上的专业术语,用来标明记账的方向。还有在实际编制记账凭证中提示学生注意第四章会计凭证中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

B.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在第五章会计账簿中了解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有封面、扉页、账页。启用会计账簿时,账簿封面上写明单位名称和账簿名称,并在账簿扉页上附启用表。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并平行记入账内。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

C.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在第八章会计报表中了解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①资产负债表;②利润表;③现金流量表;④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要求学生了解编制会计报表的目标是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

决策。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

3.课程总结

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要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职教论坛,2007(06).

篇3

我市重视教育,积极推进信息化教育工作,我校更是积极响应,更新各种辅助教学的硬件、软件,各班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的全套设备。其中,实物展台的安装方便教师将讲义、实物、资料等展示给学生看。这节课前,我编写了导学案,梳理、整合本课的基础知识,设置了课前预习部分。课堂中我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投影,由学生边讲解,边展示,起到检查预习情况和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的双重效果。这种方式和传统的口头回答方式相比,更直观形象地突出历史专有名词的书写,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采用微课教学,转换教学模式,突破本课重难点

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时间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主题突出,针对性强,时间短,内容精。它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随时随地观看学习,有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反复观看,方便家长随时辅导孩子,教师无论是自己制作微课还是观看他人的微课,都能促进专业成长。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是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课本只有一幅地图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仅凭借这些材料学生很难掌握这一知识点。对此,我制作了《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微视频,视频时长3 分钟30 秒。视频由两大集团形成的背景,各国走向结合的出发点,两大集团的核心矛盾,两大集团形成对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四方面组成,展示了相关地图、形成过程动画示意图,并设置了三个问题:1.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及其成员。2.这些国家走向结盟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3.分析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学生观看后回答的结果显示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它形式新颖,内容精炼、直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本节课,通过微课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顺利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微课教学模式的推广,微视频也成为历史课堂信息技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得到教师的喜爱,成为公开课的必备法宝。但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一节课的微视频切记过多,尤其忌讳整节课用微视频堆砌,一个接一个,教师的主导地位全无,学生只是疲于观看。其次,对微视频进行有效性的选择。网络时代,各种资源繁杂,适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才是有效的。

三、使用点名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与初一、初二学生相比,初三学生较为沉稳,愿意自动举手展示自己的学生更少,到初三学生分化的情况比较明显,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如何适当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点名器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效果。同时,这种随机点名的方式也能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点名器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松懈的状态转变成兴奋状态,将更多学生的专注力吸引至课堂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点名器使用的契机和次数也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使用,切忌使用过于频繁。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9月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男65例,女60例。对照组男63例,女62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专科管理:①评估新生儿综合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体格检查结果、喂养状况、睡眠状况、家属心理状态等,新生儿基本情况有胎龄、体重、简要病史等。②对新生儿出现的常见生理现象进行指导或干预管理,如生理性黄疸、体重下降、乳腺肿大等。③实施喂养指导、皮肤黏膜管理、疾病指导等管理项目。观察组在常规专科管理内容实施的同时,辅以中医特色管理理念。①构建中医基础管理理念,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②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包括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项目,各项目管理质量分为优、良、差等。统计两组新生儿家属对管理方案的控制与责任、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自评,各项目满分均为10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方面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专科管理方案在控制与责任、自身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中医学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体质辨证分型等进行了概况总结。其生理特点主要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能发展健全[2-3],但在另一方面,小儿的机体无论生理功能还是形态结构,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成长阶段[4]。在病理生理方面,小儿机体尚未完全成熟,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御邪能力较弱,容易被外邪所伤[5]。与成年人群相比,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对于医学治疗及管理的反应都更为灵敏[6]。小儿的体质形成情况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7]。先天禀赋是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后天的生活环境因素、日常调护因素、疾病因素、医药因素等都对小儿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8]。因此,在新生儿群体中,也存在形态各异、饮食偏好差异、体质差异明显的情况。在同样的生长环境和致病条件下,新生儿也会存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机体抵抗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医学辨证管理理念认为,小儿的体质特点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辨证理念和整体论提倡要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以人文本,防病治病。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宗旨,是根据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开展中医饮食起居指导,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从管理角度探讨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科室在实施常规专科管理方案的同时,构建了中医特色管理理念。为提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科管理素养,对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随后,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两组的专科管理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无论在风险控制管理还是在小儿的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中,中医特色管理方案的应用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且相关检测指标的综合结果也显示,中医特色管理方法能够提升被管理对象的机体抵抗能力,从病理生理学上提升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接触到了相关的中医药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知识,将其运用于医学管理实践中后,更加有助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并实现了多学科协作,家属对于优化后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杨金昭,李双彤.刘彦岭教授基于调神理论推拿治疗小儿湿疹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1,36(1):50-54.

[2]王洋,郑夏楠,李灿东.浅谈儿科“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7,16(5):44-46.

[3]闫永彬,马淑霞,任献青,等.基于“热饮”理论之清肺蠲饮汤治疗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4):510-511.

[4]张显,刘芳.六经体质理论在儿科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3):11-13.

[5]闻亮,汪灏.个体化营养教育在0~6岁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419-421.

[6]刘娜娜,孙源,陈佳,等.消瘦儿童104例中医体质特征参数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2):859-861.

篇5

一、《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软件开发的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主干和入门课程,在中医教学中占重要地位[3]。但是它的知识纷繁杂乱,思维抽象,且好多内容都是直接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学生在高中以前接受的是数理思维,则入大学接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往往对传统中医思维及表达方式不习惯,并对其科学性与使用有效性存有疑虑。而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主观体验,也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问题直接削弱学生学习的动力[4],使教和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通过精心设计和编排,以Authorware7.0软件为主,结合其它图片、声频、视频、动画等制作软件把相关内容制成MCAI软件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保证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标准化。使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或反复利用MCAI软件自学。从而达到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质量和效率,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收集素材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设计制作,也需要具备整体设计创意的素质,因而《中医基础理论》MCAI软件的开发可以为其它中医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提供借鉴,为新教师提供多媒教学课件范例。尤其是西医各专业的《中医学》,因大部份内容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同,如“阴阳五行”、“脏象”、“经络”、“体质”、“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按《中医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作适当修改就可以用于《中医学》的教学。

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必要,只有做好各项准备,制作出来的软件才能更适应《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建设。在开发《中医基础理论》MCAI软件之前,我们认真研究教学法,多次组织教育教学思想讨论,发表有关教学论文数篇,并已建设《中医基础理论》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试题库等。

2、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可以通过参加多媒体教学学习班和自学等形式。尤其是Authorwere和Flash等软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我们还通过参加省多媒体教材比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资料收集。包括各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中基教学参考书、MCAI软件研发相关资料等),更重要的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动画等。

4、源程序的制作。在开发《中医基础理论》MCAI软件之前,先用Authorwere7.0或FlashMX制作各章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测试题(有时间限制,测试完毕自动显示成绩并保存),运用于教学中并收集师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合理修改。

三、开发思路

我们的思路有四个方面:

1、如何把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知识融合在MCAI软件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科学性,以更适宜学生自学。我们对近三年来中医基础理论新的教学改革观点和MCAI软件制作新动向和趋势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整理、归纳、提炼,为软件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现有多种测试题课件源程序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开发综合测试、考核系统。可以吸取执业医师考试和职称考试的经验,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性质和大一学生的特点进行研究。

3、探讨MCAI软件如何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恰当地结合。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来创设良好的氛围,处理好“主导”、“主体”、“工具”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依据合理的教学价值取向,灵活有效地选择使用MCAI软件来优化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中医信息素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4、剖析MCAI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使用MCAI软件应注息和遵循的原则、使用策略等,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有诸多优势,但并非尽善尽美。下一步我们将对传统教学模式和MCAI软件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开发出更科学的教学软件。

参考文献

[1] 刘甘娜.多媒体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1 亚健康的病因病机和表现形式

亚健康可见于中医学的虚劳、郁证、失眠等病证中。中医认为,亚健康主要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2]。其具体病机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失健运、痰饮中生;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脾肾阳虚、下焦虚寒等。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体力疲劳和心理疲劳)、时差综合征、信息过剩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肥胖、骨质疏松等多种心身障碍[3]。广义上“七高三低”,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高血糖、高血酶、高体重、高负荷及免疫力低、活动量低、生活情绪低等,实际上都是人体基础能量过度消耗、器官活动异常的一种状态,是生理状态向病理状态转变的一种中间形式,是可以逆转的一种机能混乱和低迷状态。

2 亚健康的中医预防与调治

2.1 中医学倡导未雨绸缪,“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也涵盖治疗非显性疾病,即注重疾病的临床前期、先兆症状的干预[4]。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起已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于亚健康,中医强调应仔细检查,及早发现,及早采取措施,先按未受邪之地,防止传变。古代医家张仲景倡导“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2 调节体质类型改善亚健康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体质类型的人,体内阴阳气血盛衰不同,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及发病的阈值也各不相同[5]。《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可见注重体质状况、及时调整体质偏颇、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一级预防(针对致病因素预防)的核心。

2.3 亚健康的中医辨证论治

《内经》把“阴平阳秘”的“阴阳和平之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进行全方位的辨证施治,克服了许多有症状而无疾病的困惑,使中医对许多病与未病的症状认识更深入、更具体,组方用药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亚健康的调治效果。主要方法有,针对肝郁气滞型,治则疏肝理气解郁,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湿内生型,治则健脾祛湿,代表方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心脾两虚型,治则补养心脾,代表方归脾丸加减;肝肾阴虚型,治则滋补肝肾,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型,治则温肾健脾,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6]。通过辨证论治,使气血通畅,邪去正复,脏腑阴阳复归健康平衡。

2.4 中医养生预防亚健康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灵枢・本神》亦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现代张庆祥教授[7]强调内养正气,增强体质;外避邪气,防止邪侵;应用药物,防病发生。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具体应做到顺应自然,注意锻炼,劳逸结合;合理膳食,营养平衡,饮食规律,勿暴饮暴食;节欲保精,防止过劳,调畅精神,淡泊名利,保持心情愉快。此外,中医独具特色的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拔罐、刮痧、推拿、食疗、洗浴、导引、吐纳等的使用,“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是中医干预亚健康的理论宝库。

3 结语

目前,中医对亚健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亚健康理论,如何系统化中医诊治亚健康的规范,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医对亚健康的研究:①完善中医关于亚健康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②中医药要跨上基因平台;③坚持中西医结合探讨亚健康,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挖掘中医学的潜能,促进整个医学的调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玉整.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

[2]佟欣.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原则和方法[J].中医药学报,2005,33(5):13.

[3]陈以国,成泽东.甘温除热法在发热症和亚健康治疗中的意义[J].新中医,2006,38(2):6.

[4]钱会南.从亚健康状态的特征探析中医药防治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0):590.

[5]高京宏,盖海山,李英帅.浅论调节体质改善亚健康[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4):225-227.

篇7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传统的中医修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实用科学。其主要讲授的是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及具体的养生方法,以怎样的方式来讲授这门课程,既体现其传统医学的特色,保证中医多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又保持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值得教研人员探索。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讲座式教学是把传统讲座式教学与现代 PBL 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1】,把其进入中医养生学的教学当中,既兼顾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在教学中主体地位,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开展的情况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最早由1969年加拿大的 McMaster 大学的美 国 神 经 学 教 授 Howard Barrows在医学教育中首创【2】,经过30多年理论与实践的集合,现已成为国际流行的医学教育模式,并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学的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简单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被动学习的方式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作为引导,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从多种途径寻找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法并从中获取知识的模式,其方式可以有图书馆阅读、网络搜索、集体讨论、相互协作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高层次教学境界,学生不仅增加了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而且培养了掌握并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受益终生。但是,由于作为PBL 教学的主体的学生

在进行自我导向性学习的时候,易因为经验不足而造成自主构建的知识体系存在欠缺性和不系统性,这从另一方面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扬长避短的发挥其优势是我们教学培养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 PBL 讲座式教学在中医养生教学中的应用

PBL 讲座式教学,是一种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出最恰当的问题,以问题推动学习过程的深入,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归纳教学信息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兼顾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监控主导作用。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过去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学生通过书本死记硬背,但是具体应用技能较差,而学生一旦在生活中或进入病案实践阶段,就会出现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病案应用相脱节的现象。采用PBL讲座法教学可以督促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点并与新的学习内容相结合,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中医养生中涉及到的中医理论及治疗方法有许多,属于本科二、三年级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学习本门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可以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养生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引下进行讨论、研究,最终提出治疗方案,整个讨论、研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复习以往课程、综合运用中医知识和逻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体质养生为例,教学分为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收集信息。在前一次授课结束时,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在两天后以请课代表收集学生对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兴趣点及知识难点等。将这些信息作为教师设计问题、取舍教学内容的依据。第二步,课前准备。课前三天将教学提纲和几个与授课重要内容相关的问题通知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的通过充分利用以前学习的规划教材、图书馆、互联网的资源,搜集资料研究问题,如查阅人体的体质形成的机制、划分类型、不同体质的治疗原则(如调养气血,调理阴阳)、治疗方法(如环境养生、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等资料,做好背景知识的准备。开拓视野,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围绕问题“体质学说与养生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对不良体质进行养生”寻找答案,准备课堂发言。第三步,课初引导。教师介绍体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归纳总结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然后教师由此指出体质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 、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淤血质、特禀质)、,引出本次授课的中心内容“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第四步,课堂主体。引导学生复习不同体质不同的形体特征、心理特征、常见表现、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等特点,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推导出不同类型体质的养生方法(如环境养生、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并根据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作系统的课堂发言及讨论。第五步,课终总结。教师在通过多媒体课件系统的将不同体质的特点、形成原因、治疗原则、养生方法等课堂内容加以总结串讲,并留出课堂时间给学生进行答疑。最后,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作为课后作业三天后上交。第六步,课后反馈。课后学生对开放性作业如有疑问疑问,可引导其复习相关知识,并坚持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根据上交的作业分析教学效果;作业批阅后发还给学生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教学大纲、课前问题及授课内容进行调整。

PBL 教学方法在现代中西方教学中占有去足轻重的地位,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开发,并大大增加了其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但在传入我国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讲座式教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我国长期以来学生多、教师少、教学资源不足,而 PBL 教学发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对师资和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适合大班教学【3】。PBL 讲座式教学将二者进行了很好的同和,初步解决了两种的矛盾,既兼顾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又发挥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性学习潜能的开发,非常适合我国教学体质的改革与探索。

参考文献:

篇8

1 理论渊源

从理论形成的渊源来看,中医学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与研究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内经》为中医体质理论的源头,《伤寒杂病论》为体质理论应用的开端,历代医家为中医体质理论的延伸与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内经》体质理论多偏重于“气质”方面的阐述,不便于临床应用,历代医家虽有相关应用方面的论述,亦未形成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王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展了体质学说的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1978年王琦、盛增秀第一次明确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中医体质学说》[1],从基本概念、体质分类、体质与发病、体质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构建,至《中医体质学》[2]的出版,标志着中医体质从学说到学科的建立,受到中医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肯定。在其影响下,一大批研究论著与科研成果相继发表,形成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热点。21世纪初,中医体质理论编入《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由王琦主编的《中医体质学》最终成为独立刊行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标志着中医体质学正式成为一个专门的分支学科[3],并以其成熟的理论在教学等领域发挥稳定而持久的作用。

“四象医学”是朝鲜名医李济马(1837―1900年)在《灵枢•通天》“五态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五态人”是指根据阴阳含量的多少,并结合个体的行为表现、心理性格及生理功能等将体质分为五类,即多阴而无阳的太阴之人、多阴少阳的少阴之人、多阳而无阴的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的少阳之人以及阴阳之气平和的阴阳平和之人[3]。李济马认为人的体质应该是或阴或阳,不偏不倚的中和之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把其中没有实际临床意义的平和之人去除后,形成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四种类型,把每种类型体质的结构形态、五官特征、情志性格、饮食嗜好等同脏腑的大小及其相关生理功能、病理特征联系起来,同时与药味的四气阴阳性能相对应,将日常摄取的饮食区分属性,与体质阴阳结合,由此形成了融预防治疗、保健长寿为一体的四象体质医学体系[4]。尽管中、韩对体质理论的研究各有所侧重,但二者是“同源异流”的。

2 理论内涵

中医体质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点与突破口,它有三个关键科学问题:①体质可分论:人类体质可以客观分类,中医体质分类具有文献依据、临床依据和相应的生物学基础;②体病相关论:体质和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类型影响发病的倾向性;③体质可调论: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通过干预调整其偏颇,体现体质可调性。这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是中医体质研究的基本要素[5],在此基础上,中医体质学理论内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在理论体系上,拓宽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理论框架,深入阐明中医体质学“形神合一”、“治未病”、“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思想;②在病因上,延伸“三因学说”的内容,如从禀赋遗传角度拓展对遗传性、过敏性疾病的认知;③在病机上,论述体质与证的形成及从化关系,通过体质特征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丰富病机学说;④在诊疗体系上,重视辨体与辨病、辨证相结合,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模式,即在临床上突破单一“证”的认识层次,形成丰富多元的视角;⑤在防病治病上,通过分析不同体质状态及其分类特征,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整体要素,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即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韩医学以“天、人、性、命”整体观为理论指导,以其“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 以辨象论治为主要特征。“四象医学”具有两大基本原理,即阴阳的对立统一原理和太少阴阳的四元构造原理,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心性。“四象医学”的理论核心在于四象阴阳论[6],四象阴阳论是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变阴合四象生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把阴阳学说当做宇宙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法则。以天机和人事、性和命、知和行、善和恶、轻和重、哀怒和喜乐、上焦和下焦、温热和寒凉等阴阳变化规律及对立统一的有机联系,阐明了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人的体质受“天理之变化”而形成,同时受喜怒哀乐的情志变化影响,决定人体阴阳升降的生理和病理,并在阴阳升降的调节中治疗病证,以此作为“四象医学”的核心内容。其理论内涵表现在以下方面[3]:①在理论体系上,对自然界、社会与机体之间的关系及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尽管与中医学的某些理论相似,但“四象医学”对自然界、社会与有机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做了系统解释,对脏腑生理提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即太阳人“哀性远散则气注肺而肺益盛,怒性促急则气激肝而肝益削,故肺大而肝小也”;少阳人“怒性宏抱则气注脾而脾益盛,哀性促急则气激肾而肾益削,故脾大肾小也”;太阴人“喜性扩张则气注肝而肝益盛,乐性促急则气激肺而肺益削,故肝大而肺小也”;少阴人“乐性深确则气注肾而肾益盛,喜性促急则气激脾而脾益削,故肾大而脾小也”等。同时“四象医学”对人体生理机制也有独特的理论。②在疾病分类上,“四象医学”根据“四象人”的脏腑生理,对疾病分类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即少阴人肾受热表热病,少阴人胃受寒里寒病;少阳人脾受寒表寒病,少阳人胃受热里热病;太阴人胃受寒表寒病,肝受热里热病;太阳人外感腰脊病,内触小肠病等。③在诊断方法上,韩医根据其民族的特点,按人的体质性格和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辨象、辨证等。④在临床治疗用药上,认为一种疾病因“人象”不同,出现症状不同,用药也不同,并根据阴阳失调原理,提出了“四象”人的基本药物方剂,归纳出太阴人用药106种,少阴人用药72种,少阳人用药90种,太阳人用药10种。形成了具有“体质医学”特点的民族医药学。

3 体质形成与体质分类

不同体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先天因素决定。中、韩都强调了先天因素在形成不同体质中的重要作用,双方的认识差异在于:中医学认为,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并强调了饮食因素、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因素及社会、精神因素和疾病因素对体质形成、发展过程的影响,即体质的不同,不仅决定于遗传因素,而且也受后天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

而韩医学更重视先天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影响,如《东医寿世保元•四端论》对体质的形成认为:“人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大而肝小者名曰太阳人;肝大而肺小者名曰太阴人;脾大而肾小者名曰少阳人;肾大而脾小者名曰少阴人。”其中“大”、“小”指形状大小和气之强弱两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李济马认为四象体质多由先天因素决定。

对于体质类型,中医从体质理论的产生起就开始了对体质类型的研究,根据每一个体的体质特征进行综合归纳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从而初步形成了体质分类的多样性[3]。①以五行属性进行分类,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即根据个体的形态特征、肤色、功能特性、心理、行为特征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体质类型,并在每一类型中又以五音结合经脉的归属与特性再分五个亚型,而成二十五种体质类型;②以阴阳多少分类,如《灵枢•行针》和《灵枢•通天》根据人体阴气与阳气的多少、盛衰不同作为分类依据,将人分为重阳、重阳有阴、阴多阳少和阴阳和调四种类型以及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体质类型;③以人体不同的形态特征分类,如《灵枢•逆顺肥瘦》从形态结构、气血情况等方面将体质分为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和婴儿等不同类型,“(肥人)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④以心理特征差异分类,包括勇怯分类法和形志苦乐分类法。如《灵枢•论勇》:“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⑤从临床实践角度划分,如汉代张仲景根据临床观察提出了“强人”、“羸人”、“盛人”、“虚弱家”、“虚家”、“素盛今瘦”、“阳气重”、“其人本虚”等多种体质特征,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体质差异;明代张景岳的脏象阴阳分类法,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偏颇、饮食好恶、用药宜忌等方面,将体质分为阴脏型、阳脏型、平脏型三类;清代叶天士和华岫云的阴阳属性分类法,章虚谷的阴阳虚实分类法,近人陆晋生的病性分类法和金子久的虚弱体质阴阳分类法等均属此类;现代学者从临床实践角度对现代人常见的体质类型进行了分类,如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和小儿体质分类法等。王琦采用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临床观察,提出了9种中医体质分类法,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从中医对体质类型的研究来看,每一类型的体质,都包括了体型、面型及个体的形、神、色、态、舌苔、脉象及心理性格、饮食习惯、二便状况等各方面,不仅论其正常状态下的体质特征,而且也论及了该体质类型的病理特征,包括发病规律和治疗用药特点等。

韩医“四象医学”依据脏腑阴阳的盛衰变化,将人的类型分为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是以《灵枢》的分型为雏形而创立的。例如《灵枢•通天》说:“太阴之人, 多阴而无阳, 其阴血浊, 其卫气涩……”,与“四象医学”中的肝大肺小所致的肺气不足有关;又如“少阴之人, 多阴而少阳……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与四象人学说中的少阴人的肾大脾小, 以及脾与阳明脉, 肾与太阳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四象人根据各类型人的性情分类, 再以其性情决定人体阴阳升降的生理与病理, 并在阴阳升降的缓速调节中治疗病证, 这些“四象医学”核心内容, 也是与中医体质学有所区别的部分[7]。

从分类方法上来看,中医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分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分类的依据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在不同个体的表现特征,并侧重于临床体质的病理分类。从中、韩双方现代体质类型的研究来看,尽管双方体质划分的类型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临床应用为出发点。

4 临床应用

中韩双方对体质的研究,都是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但由于双方医学研究实际存在的差异,在体质的临床应用方面亦有所不同。

4.1 中医体质学临床诊疗特征:分以下几方面讨论。

4.1.1 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该模式是以体质、疾病、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前提,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临床诊疗模式,其核心是辨体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临床诊疗的主要手段,与辨病(包括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论治一并为临床所习用。辨证的指向目标是“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特点与规律作为研究的主体,是考虑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现状及与本次疾病的关联,并概括现阶段疾病对机体所造成的影响;辨病的指向目标则是疾病全过程的病理特点与规律,是对某一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诚如徐灵胎所云:“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而辨体所指向的目标是“人”,将人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诊察形体、禀赋、心理以及地域和奉养居处等对人的影响,亦即人对这些因素的反应。以此分析某类人群脏腑阴阳气血的多少,对某类疾病的易罹性,分析某种体质之人患病后体质对疾病的影响,即疾病发展的倾向性,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在患病过程中,体质、疾病、证候三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规律与特征。而病与证的发生都以体质为背景。由于“体质”、“疾病”、“证候”对个体所患疾病本质的反映各有侧重,所以强调“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因此辨体、辨病、辨证在临床诊疗中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它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在具体运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时,须把握客观现实情况,斟酌权衡,因势利导,或防病重调体,或治病先调体,或治病兼调体,尤其当无证可辨时,调体还可以补偏救弊[8]。

篇9

目前一般主张将人的体态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和阴阳平和之人3种类型[3]。若阴盛阳衰,则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体姿多后仰,此为阴脏人;若阴亏阳盛,则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体姿多前屈,此为阳脏人;若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则体型介于前两者之间。阴脏人若阳气过于不足,则津液代谢出现障碍,津液代谢化为湿邪,湿聚成痰,积于皮下,形成肥胖症。阴脏人也即体质偏寒的人,平时多喜欢温热的食品,脸色较苍白,一般不口渴,大便多稀薄,此类人群多消化系统功能比较差;阳脏人也即体质偏热的人,多消谷灼液易形成消瘦症,平时多喜欢寒凉的东西,脸色多红润,容易口干,大便多干燥,此类人群多容易烦躁;阴阳和平之人介于两者之间,平时无寒热喜恶之偏,是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

从现代体型异常的病症来讲,一般分为肥胖症和消瘦症。按中医传统的体态分类肥胖症多属于阴脏人,而消瘦症多属于阳脏人,肥胖症的成因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肥胖与遗传、体质、代谢、年龄、饮食习惯、劳逸、情绪等因素有关。中医对肥胖症的分型大致有:痰湿蕴结型、湿热阻滞型、胃强脾亢型、肝郁气滞型、脾胃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两虚型、心脾两虚型。

消瘦症是指肌肉瘦削,体重轻于正常范围,甚则骨瘦如柴。属于中医学中“风消”、“脱肉”、“脱形”、“大肉消脱”、“赢瘦”等范畴。消瘦症主要原因为气血阴阳不足、脏腑虚损,久病失养、先天不足、形神相失所致。如父母身体虚弱,肾精亏虚,胎中失养,先天之精不足;或幼儿期喂养不当,成年期饮食不调,身体充养不足;或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或偏嗜辛辣,胃热炽盛,消谷善饥;或烦劳过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肤失去水谷精微的濡养;脾胃虚弱,无力腐熟运化;房劳过度,五志化火,精血日亏等均可导致身体日渐消瘦。中医一般将消瘦症分为:气血两虚型、脾胃亏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胃热炽盛型等。通过中医的辨证分型及临床辨治,我们认为无论是体型过瘦的一类,还是体型过胖的一类其本质都属于阴阳失去平衡,即阴阳失调,治疗总则均应协调阴阳,以平为期。

肥胖症的病理主要是痰湿、痰热或兼气虚。治疗总则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4]。补法常用温化水饮或健脾益气以除痰、化湿、导滞;泻法有涤痰、祛瘀、消导、利水、通腑,以祛湿浊、痰热、膏脂。消瘦症的病理主要是气虚、血虚、阳虚或阴虚。治疗总则也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补法常用补益气血或滋阴养阳以达到气血充盛、脾肾阳气充足、肝肾阴液充盈、丰肌健体。

中医治疗肥胖症或消瘦症的方法很多,除可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外,还有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耳穴疗法、体穴疗法以及按摩和导引等[5]。如能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运用,定能取得佳效。我们针对无论是体型过瘦,还是体型过胖进行调治,在治疗原则上无论是泻还是补,在治疗上所采用的中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等都属于调理阴阳,最终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体态恢复到正常。从临床实践来看,无论是减肥还是增肥:①用正确理论作指导,即要调理阴阳,复归于平;②综合治疗,方法得当,不求速效;③坚持毅力,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总之,体态体型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而致的病理状态,通过中医的辨证分型的各种证型表现都属于阴阳失调,病态的肥胖或消瘦的中草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调整和治疗都属于调理阴阳,直至机体阴阳平衡,体质体态恢复到正常范围,。

[参考文献]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8-22.

[2]吴景东.美容中医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5):176-186.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6-17.

篇10

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医学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对疾病的策略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保健,当今医学的主题是预防疾病,特别是亚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尤为重要。正如分子医学家海瑟汀(william Haseltine)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未病先知的新纪元,医药将从治疗转为以预防为主”。

理想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状态[1]。前苏联学着Berkman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第三状态”,将介于第一种状态(健康态)和第二种状态(疾病态)之间的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之后人们相继提出了亚健康态、前病态等概念[2]。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3]。广义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较多的主诉症状,但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类似于前病未病态;另一种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有潜在病理信息[4],类似于潜病未病态。心理社会因素[5-6]、不良个性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环境因素均与亚健康息息相关[7];过度紧张、过强压力、反复挫折、过分疲劳、环境污染等都是形成亚健康的重要原因[8]。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9],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O%,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法国把它视之为“人类的新传染病”[10]。据有关研究资料提示:CFS发生率至少在0.2~0.4;最多见的发病年龄为20~45岁;在儿童最普遍的发病年龄为13~15岁,但也有更低年龄段的儿童发病;CFS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CFS影响着所有种族的人群[11]。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警察、学生、少年、知识分子等都是亚健康状态的多发人群[12-13]。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14]。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就阐述过这样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且特别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着“亚健康状态”。[15]“治未病”学术思想既有广义的内涵又有狭义的内涵,其广义的概念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方面的内容。“未生”相当于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未成”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前者指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但还没有临床表现,后者指机体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现了先兆症状和特征,但还未具备确诊疾病的条件;“未发”指发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缓解期,以及疾病的潜伏期;“未传”指传变未病态;“瘥后防复”指疾病新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的虚弱阶段。其狭义的概念则仅仅指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16-17]。中医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即属于“未病”的狭义概念。

“治其未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养生防病方法。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发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张从四时阴阳、饮食起居、体育运动、精神情志、药物调理等方面全面调节,亦是对人体养生之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十分重要的环节[18],亚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的阴阳失衡所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防治亚健康不仅要重视精神休养和提高心理素质,还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稳定思想情绪[19]。

“治未病”的思想,在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的养生防病实践中也越来越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价值。现今,“未病”和“已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人的“已病”现状。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时调理偏颇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状态。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影响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都具有某种倾向性。匡氏认为体质要素具有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可预测性、可变性、转化性、相关复合性、可测量性、可验证性等特性[20]。

亚健康状态是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21-22]。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强弱及心理素质等机体反应性与亚健康的发生有明显关系。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之一,也是中医体质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医体质学的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的医学观及人体观,对于正确认识亚健康状态这一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辨证认为亚健康状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损伤、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23],亚健康的症状表现,几乎肝、心、脾、肺、肾五脏都有涉及,其主要表现为疲劳,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虚中夹实,而脏腑气机失调是关键,所以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亦有脾虚湿盛、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证型[24]。根据体质的辨证分型来研究亚健康的防治是今后研究的一大课题。王氏认为中医体质可分为9种基本类型[25]。每种体质都有其不同的形体体征、常见表现、心理体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贺氏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2268例观察对象进行调研,归纳不同职业、嗜好、年龄群体的体质差异[26]。王氏通过调查,观察到男女体质有不同特点[27]。何氏等对2267例观察对象的调研表明,人群的体质构成与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季节时令有明显关系,从体质调研角度分析阐发了中医因时因地制宜的合理性[28]。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乱程度。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29-30]。体质学说经历代医家的不断阐发而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辨别易感人群,调整改善体质状态,降低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这是中医体质学说所要达到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转变,从有病求“医”变成“预防为主”。医学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31]。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病前状态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改善病理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最佳选择,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防止其向疾病的转化。“治未病”理论的精髓: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识,显示出独特魅力[32]。其思想理论的建立与普及,将使医学从长期以来只“治已病”的消极局面中解放出来,象战争的上策是“不战而胜”那样,把疾病消灭在未病阶段,最终实现“不医而治”的境界。所以“治未病”理论及体质学说是对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亚健康”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Porth CM.Pathophysiology Concepts of Altered Heath States[M].Philadelphia,Pa:Lippincott,5th ed,2002:3-16.

[2] 王德坤.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分析[J].山西中医,2002,18(5):47-49.

[3] 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4] 郑秋浦,段留法.亚健康研究现状[J].保健医学杂志,2003,5(2):67-70.

[5] Buchwald D,Herrell R,Ashton S,et a1.A twin study of chronic fatigue[J].Psychosom Med,2001,63 (3):936―943.

[6] Hashimoto N,Kuraishi Y,Yokose T,et a1.Chronic fatigue sydrome――51 cases in the Jike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J].Nippon Rinsho,1992,5O(11):2653―2664.

[7] 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

2003,34(2):43.

[8] 何以蓓,寿芳,张秀峰.亚健康的中医认识及防治措施[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13-14.

[9] 孙宪民,任平.关于亚健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

2(8):1255-1256.

[10] 靳丽.亚健康目前研究的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16.

[11] Working Group of the Royal Australasian College of Physician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linical practive guidelines-2002[J].Med J Aust,2002,176(1):23―561.

[12] 布明德,刘秀芬.谈亚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养生,2001,(10):9-10.

[13] 杨振中,张军丽.浅谈“亚健康”及其辨证施膳[J].中国社会医学,2003,

9(1):1.

[14] 赵瑞芹,宋振峰,王硕.中国居民亚健康水平的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2001,(1):48-49.

[15] 袁嘉丽,李庆生,王焕校.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3,21(1);60,76.

[16] 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38.

[17] 王伟,陈可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36-137.

[18] 张丽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思路探讨[J].陕西中医,2003,24(6):530-531.

[19] 许军,王庆等.亚健康的评价[J].中华临床医药,2003,4(8):1-2.

[20] 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66.

[21] 何裕民.关于亚健康――一个新领域命名的商讨[J].医学与哲学,2000,21(6):47-48.

[22] 何裕民.次(亚)健康状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5―8.

[23] 姚亚南.中医学与“亚健康”状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4(1):56.

[24] 武维屏,边永军.亚健康状态的中医治疗[J].中医杂志,2000,41(4):

56.

[25]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28):1-8.

[26] 贺明,严清,吴亦樵.体质差异的社会学调查分析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6,(9):48-50.

[27] 王莉,何裕民.男女体质特点及其异同的研究――附2967例流调资料的模糊识别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7-9.

[28] 何裕民,高钦颖.从体质调研结果探讨因时因地治宜治则[J].中医杂志,1986,27(5):47-50.

[29] 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篇11

1 进行主管护士的系统理论培训

为保证其中医护理思想的更好实施及有效运用治未病理论于临床护理实践,我科建立了系统的中医理论培训与考核方案。

1.1 中医基础理论系统讲座 每周定期对护士(高年资)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为2个月。每年进行1次。由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讲,以贴近临床实践、必须熟练掌握的理论及中医护理操作为主:其中主要包括中医脏象理论、望诊、问诊、闻诊、舌诊,经络学基础及重点保健穴的基本知识,常用中药及药膳疗法。护理操作包括:穴位拔罐、刮痧疗法、保健灸法、捏脊疗法、耳穴贴敷、药物熏蒸疗法等。

1.2 考评方法 培训结束后组织统一考核。科室内部在已建立的题库内对所学理论进行理论考核。中医操作部分亦进行演示及讲评。通过理论及实践考核的护士(高年资)方可进行中医特色护理实施。通过梯次培训、考核及临床实践,逐步提高我科护士中医护理水平,保证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的更好运用。

2 建立了中医体质分类测评制度

2.1对患者进行体质分类 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在70年代提出,已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中医护理实践中已得到较广泛的运用,其将患者按体质共分为九类,包括:平和质、气虚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异质九种体质[2]。运用中医体质量表模式及依据常见慢性病的相关特征,建立将体质分类评测系体系,其中包括了体征分类、膳食忌宜、运动及保健方法、并发症倾向、性格体征、特殊注意事项等。其中中医体质量表是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ZYXH/T157-2009) 由60个条目构成的量表[3,4]。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各个亚量表含有7~8个条目。采用问卷形式进行判断,根据问卷结果结合患者四诊分析结果(由主管医师确定)后,并由科室专职副主任医师审定,给予患者建立体质辨识档案,其中患者保留1份,科室留档1份,已备对照及随访。根据体质分类情况,给与患者更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包括健康指导、心理疏导、膳食及养生指导,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及对疾病、自身体质的认识。

2.2对体质分类评测进行检验与效果评价 中医体质分类表的评测主要依靠主管护士,为保障实施的准确及有效,除进行常规量表评价的培训外,每周科主任进行抽样分析,查看评价的准确性,而护士长则全面负责考察评测及护理的实施情况,包括患者的知晓程度、满意度的调查,护理操作的实施及效果评价,每月定期进行评分及讲评,对于实施工作较好的主管护士予以适当奖励,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及水平提高[5~7]。

3 中医护理操作的有效干预

治未病理论的有效实施应包括便捷有效的中医干预手段,我中心已开展多种中医护理干预措施,结合患者体质及所罹患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关的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如其中包括保健灸疗(主要针对阳虚、痰湿、瘀血体质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骨关节病、偏瘫、面瘫患者)、耳穴贴敷(主要针对气虚、阴虚、阳虚的失眠、抑郁、内分泌紊乱、食欲不振患者),刮痧疗法(主要瘀血、阳虚、痰湿体质的肩关节周围炎、功能性胃肠炎、痤疮、老年性便秘),同时将简便易操作的中医治疗项目如穴位拔罐、穴位贴敷、头皮针叩刺、中药熏蒸治疗、三伏灸、三九贴敷疗法的全面开展,这样即减轻医生的工作压力、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水平及质量[8]。

4 重视心理干预及疏导

由于我中心所面向的多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的疏导对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依从性、改善其预后等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中心已将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护理实践,在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中可以很好地将体质理论运用于临床,根据患者的体质能更准确的把握患者的心理倾向、性格特征,在心理疏导及日常护理工作,包括进行日常交流、健康教育及护理操作时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加强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及满意度。

5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的交流

5.1 与全院其他兄弟科室的经验交流 因我科收治病种较多,其中涉及很多内科疾病,如内分泌科、老年病科、神经内科及心内科等,如何更好地实施中医护理,更好地使治未病理论应用于临床,亦需要吸收各科好的经验及方法[9]。例如我院心理科开展的音乐疗法,经过其长期实践,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音乐疗法方案,我中心借鉴其宝贵的经验,将音乐疏导疗法结合睡眠治疗床用于改善脑血管、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并在康复治疗室、物理治疗室中选择播放音乐,对于稳定患者情绪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再如我院肾病科采用的足底药物贴敷疗法对改善患者下肢水肿起到了良好的疗效,我科将其扩展应用到冠心病、糖尿病足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也取得了很好地疗效。

5.2与外院治未病中心、中医院特色科室的交流学习 我科将已经开展地较成熟的治未病特色护理项目在我区及全市相关医院进行交流、推广,并与相关科室结成联谊科室,定期进行交流,借鉴学习了很多好的经验,拓展了我中心的护理项目,提高了护理水平[10]。

6 体会

我中心近年来通过治未病理论的运用,将长期以来中医诊治、西医护理的格局打破,护理工作的中医特色更加鲜明,中医味道更加浓郁,患者的依从性、满意率、中医操作、治疗比率均明显上升,而再住院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提高了我中心的中医护理质量,提高了形象,扩大了影响。同时在实践中亦发现的以下几点问题:①由于护士年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的差异,导致我中心护理工作治未病理论的运用水平参差不齐,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患者的教育水平、交流能力差异、舌脉等四诊的掌握、判定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等问题,导致评价及干预的水平仍偏低。下一阶段应根据我中心的特点,医护进一步更好地结合,制定出更加详细、更客观易于操作的多项目评价量表,以便于护士更好地评价及运用。②在培训课程及考评过程中,应不断将课件制作及讲座进行系统的整理及调整,也应定期开评价会,这有利于全科中医水平的提高及护理项目的细化、开展。③因中医治未病护理干预尚无可依据的规范方案,导致目前我科在中医操作上很多流于形式,操作较不规范,下一阶段应进一步规范,以路径的形式规范进行,同时有利于评价及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志斌,王永炎. 试论中医"治未病"之概念及其科学内容[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440-444.

[2] 朱燕波, 王琦, 折笠秀树等. 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7):651-654.

[3] 王琦, 朱燕波, 薛禾生等.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3):12-14.

[4] 朱燕波.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与兼夹体质的综合评价[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1):37-39.

[5] 蔡丽娇, 陈锦秀. "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J]. 护理研究, 2010, 24(32):2920-2921.

[6] 郭秀君. "治未病"理论在整体护理实践的运用及思考[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11):2815-2817.

[7] 刘素娥. "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 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 2010, 01:84-85.

篇12

糖耐量异常(institute of gas technology,IGT)是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于中的一个中间阶段,也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饮食治疗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膳食结构及热量摄入有助于血糖控制,利于血糖稳定[1-2]。中医体质理论是中医学的精髓之一,且中医药膳在广东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本研究通过中医体质理论及食物交换份法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饮食干预,观察其血糖及相关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 1月 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营养门诊、糖尿病专科门诊及其他相关门诊收集糖耐量异常患者8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9.38±10.25)岁。按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1.1 入选标准 ①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糖尿病联盟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公布的IGT诊断标准[3]。②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判定标准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测评量表》[4]对IGT患者进行体质辨识。③年满18周岁及此上,自愿参加,意识清楚,无听力障碍。 

1.1.2 排除标准 ①排除上呼吸道感染、应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其他相关疾病引起的血糖异常、排除妊娠和其他继发性血糖异常等。②排除精神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营养健康教育(糖尿病饮食指导),干预组给予辨体施膳的系列营养干预方案,具体如下。 

1.2.1 体质辨识方法 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判定标准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测评量表》[4]对IGT患者进行体质辨识。 

①判定方法:回答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 

②判定标准:见表2。 

1.2.2 IGT营养干预方案 笔者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根据中医药理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制定防治IGT9种体质的营养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根据身高、体重、腰围、血糖及血脂等指标为患者制定饮食总热量、饮食种类、饮食数量等建议表,并按糖尿病的食物交换份法[5]给予患者饮食指导;②中医辨体施膳,根据不同体质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指导患者制作药膳炖汤:瘦肉100g,再加相应的中药,加水250ml炖1-1.5小时,加盐适量食用,每天1次。中药具体如下。 

平和质:枸杞、玉竹、百合、黄芪等平补类中药,具有平补阴阳气血之功。 

气虚质:人参(党参)、黄芪、山药、大枣等益气类中药,具有补气健脾之功。 

阴虚质:沙参、麦冬、石斛、百合、枸杞等补阴类中药。具有滋阴生津之功。 

阳虚质:杜仲、补骨脂、益智仁、蛤蚧等补阳类中药,具有温肾助阳之功。 

痰湿质:茯苓、薏苡仁、陈皮、白术、苍术等化湿类中药,具有利湿健脾之功。 

湿热质:、金银花、淡竹叶、黄芩、知母等清热类中药,具有清宣肺热之功。 

瘀血质:川芎、丹参、三七、红花等活血类中药,具有活血祛瘀之功。 

气郁质:玫瑰花、佛手、柴胡、陈皮等行气类中药,具有疏肝理气之功。 

特禀质:白术、黄芪、人参(党参)等补虚类中药,具有益气扶正之功。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相关指标的检测,作为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相关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体重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有37例的血糖转为正常,糖耐量异常转归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见表3~5。 

3 讨论 

中医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成为指导疾病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中医体质理论是中医学的精髓之一,首现于《黄帝内经》中的论述。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兴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研究取得了较多的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各种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依据,针对偏颇的体质,中医都有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基础上的调整对策。通过调理体质、改善体质,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IGT的营养调治以中医营养学提倡的均衡营养、平衡膳食为原则,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结合饮食性味凉热对人体的影响,纠正患者体质的偏颇现象。从食物的性味来分析食物的作用,重视食物性味与五脏的关系,强调调养脾胃,同时也注重IGT饮食禁忌[6-8]。本研究针对糖耐量防治,开展饮食治疗结合辨体施膳,取得了明显的干预效果。干预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指标较对照组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糖耐量异常转归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糖耐量异常的早发现、早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初步观察了辨体施膳对IGT防治的应用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为IGT非药物治疗提供更便捷、更经济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苏飞群.糖耐量异常非药物治疗性干预的研究进展[J].内科,2009,4(1):106-108. 

[2]武琳,亓海萍,李晶.中医体质理论指导社区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效果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8):1103-1104. 

[3]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 4(4):303. 

[5]焦广宇,蒋卓勤.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 

篇13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XU Yangcai1 WU Zhikun1 ZHANG Cai2 GONG Bomin1 LI Jixia3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2.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3.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benefit that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fitness,humanistic quality and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lifelong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y,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test system lacks the index of react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adaptability,and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has the character of harmonization between soma and spirit,the "overall concept",just can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est system.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cal test project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est system,and strengthen the intervention and guidance after testing,to improve the current system of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test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College student;Physical health

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导致我们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很多现代文明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关注国民健康,寻求促进国民体质健康状态是国家的重要工作。而大学生体质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国民的体质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近20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而肥胖率在持续增加,视力也在不断下降,心理状态更不容乐观。最近国内大学接连发生室友之间投毒、杀害等恶劣事件,无不影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峻。针对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国家也推进了很多改善措施,先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央7号文件”的政策或举措出台,但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还没遏制住下降的趋势,体质健康水平还在继续滑坡。探寻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成为教育系统、体育系统、运动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其体质健康状态,缺少能全面反应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更缺乏后期的干预措施。中医体质理论恰巧可以弥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不足,全面反映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取相应的中医养生措施,进而改善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

1 中医体质理论概述

中医体质学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人类个体健康状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与亚健康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运动养生和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即人的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表现为形态、结构、功能、心性、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机体差异性,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病变过程的倾向性。

中医体质学认为:中医体质是强调人体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因素。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基础是先天因素,很大程度上体质类型的转变与差异性还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另外,中医还强调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表明个体体质特征是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个体特征,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形神合一”的生命观[2]。体质的形成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转化的,从而使得体质的调节与转化成为可能。根据机体生理功能,有针对性的对各种体质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进行调整,纠正或改善某些偏颇体质状态,达到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以减少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预防疾病或延缓发病,达到阴阳平衡状态,这就是中医养生的“辨体施养”原则。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但始终没有统一的标准,历代中医文献中有气体、气质、素质、体质等不同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颁布了9分法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体质类型分别为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湿热体质、气虚体质、特禀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平和体质。其中平和质表示个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其余8类体质则属于偏颇质,即个体处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中医体质分类为体质辨识及中医体质类型相关疾病预防和治疗、运动养生、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体质分类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根据个体的体质类型,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制定中医运动养生方案,调整人体体质的偏颇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2 中医体质理论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2.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能有效反应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基于中医体质理论,它是我国规范和指导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第一部规范文件,旨在为中医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健康管理、运动养生提供理论依据,使中医体质分类更规范、更科学。而中医体质理论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统一,空气中弥漫的尘埃,自来水中的重金属便是人类破坏自然之后所得到的反馈;人类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治或乱对人体的影响亦很大。中医体质理论遵循整体观念,认为人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心身统一”“形神具备”,反对过分安逸,强调四肢要适当运动,强调心神安宁,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宰,心神安定,则五脏六腑皆安定;若心神不宁,则五脏不安,容易产生各种疾病,心神,也就是现代所谓的心理活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涵盖了反映人的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中医体质类型判定能够较全面的反应大学生的心身状态。现行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缺乏反应大学生心身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项目,将中医体质类型测试项目纳入其中,从而形成完善的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全面反应学生的心身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中医体质类型选择合适的中医养生方式,调整偏颇体质,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2.2 中医体质理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就是将体育终身化,即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一直保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意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学习体育技能至关重要。提升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促使其在步入社会后继续保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认知和坚持不懈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保证身心健康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做贡献。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最后一环,也是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最重要的一环,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重要时间段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3]。如何让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理念的教育势在必行。而终身保持健康状态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人们对生命、健康有清醒正确地认识,还要学会调养身体,维护健康的方法,而且要付诸实践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中医养生就是为人的生命健康长寿保驾护航,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中医养生的知识,将来走出校园后,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方法与手段保养身体。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综合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可以调整。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养生手段,调整偏颇体质,防病于未然。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部分,也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例如湿热体质的学生适合爆发性的运动项目,而气虚体质的学生则应该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项目。掌握有效的维护身体健康的运动方法,并根据自身体质特征选择合适运动项目,对维护身体健康,形成健康意识,对于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3 中医体质理论为大学生运动养生提供依据

统计数据提示,大学生人群中的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4]。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经济、家庭、社会压力,以及不规律的学习生活方式,均会导致大学生们体质下降。近20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也提示大学生体质状况每况愈下。大学生担负着未来社会的建设重任,他们的身体素质关系民族的未来。如何提高他们的体质,成为教育界、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医养生提倡“辨体施养”,按照人体的体质类型选择养生方法,调整偏颇体质,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现在常用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运动锻炼、情志调摄、中药调理、饮食调养、起居调护、四季养生、经络养生等,因此,体质辨识的方法成了个性化运动养生的工具。根据个体体质类型选择合适的运动养生方法,调整偏颇体质为平和体质,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应用体质辨识,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体质类型,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健康状态,已获取个人将来可能出现的发病倾向信息。生命在于运动。个体身心健康与运动紧密相关。一是,运动养生可以有效干预个体亚健康状态,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二是,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促进病体的康复、提升体质健康状态。中医体质辨识和运动养生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应用中医体质理论为大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养生方法,能更及时、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运动炼和完善饮食结构、生活起居、情志调摄等来调整偏颇体质状态,达到体魄强健,为个性化的运动养生提供了依据。

中医体质理论在治未病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能较好地体现因人制宜、因体施养的思想,在大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中医体质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运动养生过程中满足了其治未病的需求。中医体质理论在运动养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偏颇体质的运动调养上,指导各类偏颇体质更科学的运动养生。例如,阳虚体质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耐夏不耐冬等主要特征。根据中医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阳虚体质的人锻炼时间最好选择春夏,每天选择阳光充足的上午为最佳的时机,进行户外运动锻炼,不宜于阴冷天气或潮湿之处锻炼身体。阳虚体质的人以振奋、提升阳气的锻炼方法为主,以提高肌肉力量、爆发力锻炼等可以振奋阳气,促进阳气的生发和流通。中医体质理论方法能有效的指导各类偏颇体质者的运动调养,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身心健康。

2.4 中医体质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因素,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逐渐升华和形成的心理潜质、能力、特点、品行的综合。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评价与干预大学生心理素质也是高校教育团队不断寻求的内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仅包含身体的健康,还应包含心理的健康。而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缺乏反应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指标。中医体质理论注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是一个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整体,两者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的精神活动依赖于其生理功能,生理活动出现异常,会影响机体心理状态;并且异常的心理活动可以引起情志变化,进而导致脏腑紊乱。根据中医体质理论制定的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涵盖了对人体心理状态的评价。而中医养生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医养生方法,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气郁体质的人群可以选择户外的、大强度、娱乐性、群体性的运动项目,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所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养生方法能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改变忧虑焦躁情绪,更好的适应环境、展现自我,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的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勇敢创造的良好心理品质。另外,中医体质理论的整体观念要求个体和环境合理的融合达到一种协同促进的状态。要达到个体与环境和谐统一,即个体对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和生活需要具有较高的应付和适应能力,个体要不断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同时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中医体质理论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综合性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2.5 中医体质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特质,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人文素质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引导个体人际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准则,对其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和精神素养等具有巨大影响力。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日益凸显,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质量上的软肋[5],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这一问题已逐渐为教育专家和高校所深切关注,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发展壮大,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中医文化与中医养生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中医体质理论,是研究人体体质特征、体质生理、体质病理特点,进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医体质理论属于中医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养生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根据各自的体质类型,选择恰当的养生方式保持增进健康。中医养生在衍生、发展的进程中受到儒、佛、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阴阳、八卦、太极、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融传统艺术、民俗、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通过培养学生中医养生的意识,进而改善心身状态,防病治病,增强体质,保证健康。在大学生中推广中医体质理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中医养生意识与手段,对增加学生中医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的知识,提高其人文素质也大有裨益。

3 结语

大学生体质连续下降,肥胖率不断攀升,慢性病不断滋生,心理疾病发生率不断升高,大学生心身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大学生又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大学生健康了,才能保证将来我们的社会和谐的发展与进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体质类型辨识与中医养生,不仅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还具有增强其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目前实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一方面缺乏反应大学生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干预措施。而中医体质理论与运动养生可以弥补其不足。笔者建议将现行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增加中医体质类型测试,构建完善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新体系,并依据“辨体施养”的原则,对不同体质状态的个体开具综合运动养生方案,一方面构建了新型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还加强了测试后期的干预和指导,从而全面的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

[2] 张彩,吴志坤,徐仰才,等.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 22(6):12-14.

[3] 伪.大学生也应重养生[J].食品与健康,2010,(11):24.

[4] 林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与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1):15-16.

[5] 林海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7(6):102-104.

[6] 邱男,徐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中医体质与抑郁情绪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614-618.

[7] 蔡增亮,龚博敏,吴志坤,等.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中医教育,2015,34(3):5-8.

[8] 杨俊丽,郭文海,李海涛,等.中医体质辨识与亚健康调控[J].中医药学报,2013,41(3):12-13.

[9] 邱新萍,王洪,魏青,等.基于脏腑相关理论的亚健康状态中医体质辨识思路初探[J].中医临床研究,2016,8(9):8-10.

[10] 邸洁,朱燕波.中医体质干预研究现状及展望[J].天津中t药,2014,31(5):314-317.

[11] 陈善平,张中江,潘秀刚,等.学校体育政策态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110-115.

[12] 董跃春,谭华,宋宗佩.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51-60.

[13] 马逸奎,毛世玉.中医体质分型理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138-139.

[14] 孟强,谭晓华,刘乐,等.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28-130.

[15] 吴志坤,张彩,徐仰才,等.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9):598-601.

[16] 刘阳,海维芳,艾东明.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7):71-72.

[17] 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26-128.

[18] 刘晨,冯德琳.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4):347-349.

[19] 孔增强.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5):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