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智慧教育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慧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智慧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在家里,我们会有意识地给她营造一个宽松自主的生活氛围,平常也把她当作我和妻子的活宝。记得有一次,我俩因为一点琐事当着宝宝面吵了两句,声音挺大,本来满足呜呜啦啦的宝宝瞬间安静了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妈妈。我俩突然意识到应该是吓到孩子了,所以从那以后两口子不愉快从不当她面吵吵,也不大声说话。

总之,不管不管孩子多大,作为家长,我们就应放下家长的架子,把她真正当作家庭的一份子,让孩子感觉到自我的重要和职,给她一份平等,一份信任,让她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家庭教育具有时间上、情感上和资源上的优势。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随着未来学校形态的变化,孩子们在家庭的时间会越来越多。未来的学习时间、地点会发生变化,家庭将成为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中心,研学旅行、了解自然、阅读等学习都可以家庭为中心进行整合。

篇2

一、目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过于薄弱

由于社会上对高职的偏见以及受“本科热”的影响,高职学生生源较差,学生入学英语成绩普遍较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新生入学之后,我们通过查阅学生的入学成绩、摸底考试等多种方式对新生入学时的英语词汇量、阅读和听说能力进行了调查,了解到英语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只认识6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有的还不到500个;70到80分的学生的词汇量约有800到1200左右。除了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少、基础差之外,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同这样的观点:既然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越来越受重视,那么也许没有必要在词汇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也持这一观点。在教学实践中,他们把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在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上,而花在词汇教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在教授词汇过程中,也显得缺乏足够的理论和令人信服的经验来指导词汇教学和学生的词汇学习。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实际上,随着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越来越重要,应该说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只能变得更重要,而不是不重要。端正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无疑是我们搞好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正确认识词汇在语言中的地位

英语是一种历史悠久、语汇丰富、词义纷繁、语法简练、使用灵活且搭配能力极强、为世人所乐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要学好英语,就不能逃避在英语词汇的浩翰大海中“游泳”,而且要熟练掌握这种“游泳”的本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L.Ron Hubbar先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影响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词汇。词汇是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就像砖头是建筑物的最小组成单位一样。人类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词汇进行的。不熟练掌握词汇,就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寡和牢固与否,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他思想表达的丰富与准确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词汇量的掌握就代表外语水平。经验证明,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落后,或干脆放弃了英语学习,就是由于他们从一开始就懒于记忆生词,没有大量使用过词汇。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必须下一些苦工夫,努力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并确保他们能精确和透彻地理解他们所学的词汇,能准确地使用这些词汇。一旦学生通过艰苦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相当数量的语言“砖瓦”词汇,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就将进入佳境:句法学习将变得简单;句型的类型也将大大简化;学生将会理解并欣赏英语语言的丰富多彩,而不再抱怨英语的同义词太多,难以区分,等等。

三、学习词汇的有效方法

认识到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词汇学习是贯穿整个英语教学与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就应提高对词汇教学和学习的重视,确立词汇教学在高职英语的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词汇学习的几种有效方法,供作为高职同行教师和学生在英语教与学时的参考。

1.记忆单词要有选择性。

英语词汇量惊人的丰富,总数达50.60万个。据统计,一个以英语为母语且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也最多只能掌握其1/3左右。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词汇量相当有限这一事实,我们必须有重点地选择记忆词汇。选择了需记忆的词汇之后,还要按照学习的方式进行选择。词汇的掌握可以分为领会式和复用式两种,领会式掌握是指看到单词能理解其词义,复用式掌握是指能正确拼写单词,英汉互译,并掌握其基本用法。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精读与泛读的方式来系统地扩大词汇量。精读通过对课文的详细分析来掌握复用式词汇,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领会式词汇;泛读帮助我们扩充领会式词汇,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巩固已学过的复用式词汇。

2.充分利用词典,了解和掌握词汇。

字典可以对―个单词提供全面的信息,例如发音、用法、多种意义等,而且提供的例句一般都是使用该词的典型用法,从而帮助我们得到对某个单词的精练、准确、全面的理解。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没有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而且使用字典的能力较低。一些人认为在阅读英语时不应当经常停下来在字典里查生词,而应该根据上下文,根据构词法、词类转化法等方法猜测词义。我认为,这一说法很适于用母语阅读,但并不总是适合于用外语阅读,尤其不适于外语初学者,特别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阅读应养成“求甚解”的习惯。当一个句子里有两个甚至更多的生词时,你还能猜出它们的意思吗?对一个高职学生来说,在英语阅读中遇到生词必须不厌其烦地查词典,以便透彻地理解遇到的生词。即使是见到了自己不熟悉的搭配,也应查查词典。在使用词典时,应采取下列步骤,以确保理解该词:

(1)“断”词取义,而不是“字典搬家”。浏览该词的各种含义,迅速找出更适合本文具体应用环境的那个含义。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要动脑筋。有的时候需要反复研读上下文才能弄清所查的那个单词在读的那句话中到底是哪个意思。有的学生不这样做,而是把词典里对那个词解释的几个主要意思都记到笔记本上,或记到课本的字里行间。不论记到哪里,那只不过是“字典搬家”,而不能称之为查字典,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一个词的意义只能从它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这是语义学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应当向学生讲明,要充分利用词典,弄懂该词的各种释义,并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释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每一个词在每一环境下的具体含义。

(2)如果可能并必要的话,应了解该词的词源,参考一下该词的原始含义和基本含义。这样做非常有助于理解该词的基本词义和各种引申意义,还可以拓宽知识面,从语言的侧面接触外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重要事件等。

(3)了解有关该词的其他信息,例如含有这个词的短语、用法注释、同义词、反义词等。这些也有助于使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更全面的感觉和把握。

(4)利用上下文判断和掌握词义。一位外国语言学家曾说过:“可以把在不同上下文环境中的同一个词看作是不同的生词。”在英语里,一词多义是非常常见的,这与英语的多源生有关。现代英语中不仅有许多词汇是从古英语演变而来的,还有约80%的词汇从外国输入的,经过历史变迁,这些词汇并存和融合,使英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特别普遍。因此,一个词如果只记住了它的一个意义,那么当该词出现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时,它看上去仍像是一个生词。因此,应养成习惯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然后通过查词典来确认。通过经常的、大量的积累、归纳和比较,就能够逐步融会贯通,牢固地掌握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的词汇,从而运用得得心应手。

3.要重视复习。

一是要重视重复记忆。词汇的记忆非常需要重复,根据科学统计,我们掌握一个中等难度的单词通常需要在学过之后分散地重复使用六至八次以上,因此学生应在学习中有计划、系统地安排词汇的复习工作,使之得到重复,达到掌握的目的;二是要活学活用。学生应该在会话和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刚学过的单词。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生词在大脑中的印记,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对这些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这不是机械地巩固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因而记忆效果极佳。

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高职学生英语词汇量的要求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益、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统筹规划,这一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由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行为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1]。其三者都是职业道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缺一不可。意识教育被认为是其最为基础的内容。其是后两者能够得到加强的前提。职业道德意识教育包含了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以及职业道德信念四个层次的内容,意在培养入职人员的爱国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和友善意识[1]。而目前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忽略了对意识教育的作用。例如很多高校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时,也忽略了意识教育,而重在强调规范与行为的教育。这种现状就破坏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构造,并且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

2.没有构建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各大高校。并且每所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设置为必修课程。学校能够为即将入职的学生们提供比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学校并不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例如家庭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场所之一。家庭的教育为职业道德的加强提供了前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的补充,并且能够为职业道德教育做有利的铺垫。此外,社会及企业亦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与家庭主要是提供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而社会与企业为其提供实践的场地,并且还能够检验入职人员职业道德是否合格。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途径。要么仅突出学校的作用,而忽略其他条件的作用。要么与之相反。

3.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渗透到每行每业,我国的每个公民都必须学习并践行这一价值观念。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能够加强后者的作用,后者反过来又能够让前者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中去。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只是拿来空喊口号,而是应该将其内容及精髓体现在个人行动中来。但是,职业道德教育中并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完全体现与运用。

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有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我国需要建立怎么样的一个国家、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以及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方面的问题[2-3]。而职业道德教育与上述三个问题都相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入职人员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

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一个职业道德合格的人员,职业道德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前提。职业道德标准是入职前必须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有能力的人能否被企业重用,关键在于其职业道德是否合格。一个无论多么优秀的人而缺乏职业道德将得不到展现其才能的机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加强职业道德的前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成才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提供有效途径

篇4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服务主动性之所以是一种根本的主动性和基础的主动性,就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本身所具有的根本性和基础性“特质”。高职院校如果没有培养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足够的、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人才,所谓“主动服务”就失去了根基。

就业服务主动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服务主动性的具体表现和外在形式,即将这种基础主动通过市场这个“晴雨表”动态地显现出来。在此,高职教育就业服务作为一种显,它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效性的实际检验,又是高职教育基础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接口”。鉴于基础和显这两种服务既一脉相承又相互促进的特性,高职院校要努力建设基础性主动服务机制和显性主动服务机制及其联动机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动服务机制;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动服务机制,这正是第一层“标识”主动性建设的主旨和中心任务。

第二层“标识”的主动性是承接性、拓展性、提升性以至引领性的主动性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主动性之所以是一种承接性、拓展性、提升性以至引领性的主动性,就在于高职院校与地方各利益相关方相联系的“切口”和“通道”就是产学研合作,并通过这个“切口”和“通道”实现其作为大学的应有功能。显然,“实现”本身就内含了“承接”、“拓展”、“提升”以至“引领”。“应有功能”在此主要指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传统三功能,至于文化传承与引领新功能,由于篇幅、高职教育文化影响力等原因暂不作讨论。“承接性”主动性表明“标识二”继起于“标识一”;“拓展性、提升性以至引领性”主动性则是“标识二”对“标识一”的扩升,是主要通过科研式和社会服务式及其“联合”行动的扩升。

因而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主动性就成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主动性的实质表现,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主动性实质上是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主动性。同样,高职院校也要努力建设科研主动服务机制和社会服务主动性机制及其联动机制――高职院校产学研主动服务机制;而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主动服务机制,这也正是第二层“标识”主动性建设的主旨和中心任务。

高职院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活动主动服务于地方,目前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的“区域”(社会)服务能力问题。高职院校多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积极性,但能力还未被完全认可。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科研能力。二是高职院校的“县域”(社会)服务能力问题。从“区域”到“县域”,这是高职教育以“地域空间换取发展空间”为发展取向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展现其长于应用型科研这种优势科研能力的契机。在“新四化”建设和县域“新四化”(县域工业化、县域信息化、县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指向下,高职院校要以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实现形式――“县校合作”为基本方式,以“县校合作”式协同创新为基本路径,以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为代表的办学机制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内涵建设与‘下移’拓展并举”发展新战略,以此“以创新质量换取可持续发展空间”。

在此特别指出,在我国总部经济发展、“总部―生产制造基地”模式或“总部―基地”产业模式布局建设、“总部―基地”模式运行总框架构建已总体进入大力推进或实质性推进的情势下,高职院校以其颇具特色的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进驻”县域(为分享两区域各自的优质或优势资源,与通常设于发达或中心区域的企业总部相对应,生产制造基地等产业基地多设于县域),是其推进县域异地办学的管理模式创新,也是使第二层“标识”“落地”的重要创新举措。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动服务机制的构建

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主动服务提供“纵横并进”结构支撑

由于结构性培养已成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这一基础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高职教育要纵横并进地主动提供结构支撑。

纵向支撑,从人才梯度分布和高职教育在形成这一梯度分布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与优化需要高中低相匹配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或高技能人才位居这个金字塔的中部或中下部,占据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总量的相当一部分。这种人才分布结构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总体上仍是一个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或高技能人才(两种说法本质上一致,前者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多因其更具“前沿性”和“高端性”)相对短缺的国家。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或相对应的这种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其高端部分,鉴于其定位和现有实力,高职教育至少目前无力也无法(无相应政策通道)提供支撑;当然其低端部分,高职教育又是无需提供主要支撑的。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服务不仅要“主动”,而且要在定位清晰、方向明确、对应关系明了、结构布局优化中“主动”。

横向支撑,从高职教育以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的自身建设角度来看,其具体落实于专业(群)建设以及由此引发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三大建设”要主动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关键是主动瞄准的针对性和动态性。针对性是指主动瞄准的实际性,动态性是指主动瞄准的及时性和前瞻性。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仍较明显,这里以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为例说明。有的区域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基本或已经完成,即将或正在向现代产业集群或服务型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这些特色产业集群构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载体,正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必然会导致产业价值链的变化,从而带来人才需求链的变化。如先进制造业发展会形成生产业的人才链以及产品上下游的关联人才链;产业集群发展会形成对某几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涨或相对萎缩。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会引发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从而带来“三大建设”的新变化:高职教育专业群对应的正是区域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它揭示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群群”链式对应关系。高职院校只有积极主动调研、掌握这种新变化,才能通过“三大建设”抓手,形成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质性成效,为这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横向人才支撑。

与此同时,有的区域正在进行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甚至传统产业结构还将维系相当长时期。这对“三大建设”同样是一种要求――一种坚守阵地而勿盲目攀比的要求、一种不要一味追求“高、新、尖”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要求”的要求更高:唯有以“三大建设”特色成效而服务于这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提供横向人才支撑。因为高职院校要在主动瞄准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核心需求上凸显并保持特色,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要求。

以动态调适提高就业主动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标示着高职教育就业主动服务能力。就业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效性的重要尺度,是以其培养的人才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标尺。就业率看似一个具体指标而实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主动服务能力的显性反映,也是高职教育社会声誉的直观表示。高职院校要通过有就业质量保障的高就业率来主动提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而提升其社会地位。显然,高职教育就业服务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我们在透视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时,总是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可以破解就业难的突破口,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使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就业岗位的要求,就业质量才能有保障,就业率成为一个外显的重要解释机制。

为此,要特别防止片面追求高初次就业率而忽视对学生就业持续性能力培养的做法。初次就业率不是最终就业率,不应成为评价高校就业状况和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目前高职院校的初次就业率总体要高于普通高校,进而有了“上高职就业容易”或“高职学生好用”的总体印象;但若基于就业后评价机制的反馈式考察,又会有“高职学生后劲不足”的另一印象。

不妨作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的跨度比较。高职毕业生与以技能熟练见长的中职毕业生相比,在专业视野、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是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在企业能够胜任不同职业岗位的根本原因(王寿斌:《高职学生“冲劲”不足引发的思考》,辽宁教育2012年14期);较之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匹配能力较高,短时间内尚有一定的创新,因而受到企业的欢迎;然而若干年后,大多数高职毕业生会趋于平淡――在技能上“熟”不过中职毕业生,而在持续性和创造力方面又逊于本科毕业生。

高职毕业生职业成长的这种缺憾(也容易成为企业最不满意之处)折射出的问题是,高职院校不仅要在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上下工夫,而且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然,关于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问题孰轻孰重是有分歧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高职院校要增强就业服务的主动性,毕业生的即期能力和持续能力都是考量的重要因素,其关键在于取得两个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以岗位型就业教育为主,创业型就业教育为辅”就是坚持和完善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岗位型就业模式是指瞄准既有工作岗位的就业模式,是一种“单轨模式”,也是一种传统型就业模式;创业型就业模式是指以创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就业模式,是一种创新型就业模式;同时实施这两种模式的就业模式即为“双轨模式”(两者有主辅之分或并重)。因而高职院校要根据就业模式战略的转换变化,适时进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战略下的就业模式教育调整。

第一,“服务于岗位型就业模式”就是坚持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自《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已历时十年。无论是基于经济性的现实考察角度(目前我国仍面临青年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转轨性就业三大就业压力,前两者尤甚),还是基于社会性的历史考察角度(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其实就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进一步说,高职教育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问题),就业导向的提出都是适时和适宜的。这一合理性和正当性来自于这样的基本逻辑关系:高职教育首先应当是就业教育,而就业教育又首先应当是生存教育,这就是说,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正是其作为生存教育的本质反映。正基于此,高职教育就业服务主动性与就业导向具有同一性:贯彻落实就业导向、大力推进岗位型就业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顺时应势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以服务于岗位型就业模式为主而辅之以创业型就业模式”就是完善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创业型就业模式是在坚持服务于岗位型就业模式为中心前提下的有益补充,在当下经济结构大规模调整、高职教育面临重大转型的社会背景下,该模式秉持的就业导向应该加强。

如果说“服务于岗位型就业模式”所坚持的就业导向使高职教育显现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并由此逐步改变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被动适应的现状,那么在今天的创业型经济时代,“以服务于岗位型就业模式为主而辅之以创业型就业模式”就是要使高职教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是高职院校以“创业型就业教育”对这一新时代的主动应对。

其主要动因,一是基于创业――就业的内在机理。创业型就业模式具有乘数(倍增)效应,一改“一(人)对一岗”旧模式为“一(人)带多岗”新模式,形成“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经济成长”的良性互动,从而构成创业型经济的内在支撑。二是在于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时格局。一方面,“机器换人”风潮正形成对既有就业岗位的强力冲击。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和教育方式。机器人正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就是这一革命的“副产品”。另一方面,国际差距也意味着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按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的企业数计,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分别是40~50个、20~30个,我国仅为11.66个(曲秀琴:《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由上分析可见,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所依存的经济社会条件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适时、紧密地跟进、追踪这种新态势,是高职院校实现这种建设方向的转变――从“岗位型就业教育”到“以岗位型就业教育为主,创业型就业教育为辅”而实施的扎实又有节奏的主动性行动;对于就业导向,坚持就是彰显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或生存教育的本质,完善就是展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精髓。

高职院校产学研主动服务机制的构建

从服务于新型就业发展模式――以“岗位型就业模式为主辅之以创业型就业模式”的“双轨模式”或创新型就业模式以及由此显现的新型就业发展战略出发,到服务于其“升级版”――创业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即从“就业”到“经济”的转变,高职院校由此主动应对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境界更高了,也因此有了转变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紧迫要求;而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又依赖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新型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基于“三大活动”而构建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动服务机制与高职院校产学研主动服务机制的有效整合。事实上,新型就业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在完成“就业”与“创业”的博弈与互动,促使这种“双轨模式”激发人才培养主动服务机制与高职院校产学研主动服务机制“两大机制”的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要通过努力转变社会服务方式增强主动性

在以岗位型就业模式为代表的传统型就业模式服务框架下,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往往是以教学位居绝对优势甚至取代科研得以协调的。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是以单一的教学活动服务社会,瞄准的是既有工作岗位,将培养学生的应岗(顶岗)能力放在首位,并在不合理的考核制度下追求一次性或初次就业率。

在以创业型就业模式为代表的创新型就业模式服务框架下,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调适。由于办学条件的差异和培养目标的规定性,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固然有其特殊性,但不应该以无原则地让步于教学为代价。科研活动地位和功能的提升,是由于创业创新型经济时代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单一的教学活动又无法应对或只是作出被动式反应。高职院校只有开展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断提高特色科研水平,才能更加主动而有质量地服务于社会;主动而有质量本身就是“三大活动”之间建立的一种新型关系――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以有质量的社会服务为立足点和归宿。简言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而继之以研则活,研而继之以教则精;而社会服务质量是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活动相得益彰的综合反映。

由此看来,在这个“创新为王”的新时代,以“创新型就业教育”建设为契机和切入点来实现对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引领,这是高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以至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值得思量的新命题;“引领性主动”,正是对高职教育要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新呼唤。

在此,“两大机制”建设所分别代表的第一层“标识”、第二层“标识”,根本的和基础的主动性、承接性、拓展性、提升性以至引领性的主动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方式转变即新型社会服务方式建设中得以再现和进一步的印证。

高职院校要通过努力形成引领效应,追求更高境界的主动性

从倚重教学到注重寻求“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而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三者联动的转变,高职院校产学研主动服务机制建设要凸显作为“三管齐下”支柱的科研在社会服务中的提升,并由此突出创新在社会服务中的引领,这正是高职院校努力转变社会服务方式而增强主动性的“内核”,也表明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相关政策指引下(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教育要发挥引领作用),高职教育以引领效应追求更高境界的“主动性”要着力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引领的类型、优势和活动领域问题;二是引领载体问题。从产业价值链的环节来看,高职院校推进其最具优势的应用型引领应更着力于产业价值链的中间环节,拓展其原创型引领则应更着眼于这一链条上下游环节的空缺“地带”。高职教育无论是发挥应用型引领优势功能(高职院校充当“中间站”或“二传手”角色,致力于自主创新或引进成果的应用推广―产业化―商业化),还是开发原创型引领拓展功能(填补由于实力型科研院校“不屑”或忽视成长型、科技型民营企业或小微企业而留下的原创型引领的空缺),实施载体的基本形式是创新型区域、创新型园区和创新型企业;换言之,要形成这种引领效应,在高职院校通过载体建设而构建的“高职院校―创新型载体”协同创新体系中,各构成要素之间要建构一种以利益博弈关系为基石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形成和完善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机制。

篇5

庞学光:善待儿童“爱智慧”的天性

庞学光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撰文指出,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爱智慧”的天性。几乎所有心智正常的儿童都有自己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这一事实是对儿童施与哲学教育的必要前提和逻辑起点。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保护儿童的哲学天性。这有助于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人类思想和社会的进步,有助于哲学家的诞生。其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其三,奠基儿童的幸福人生。哲学教育能使儿童在恰当的智力激励和挑战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能满足儿童“爱智慧”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能使儿童一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并能通过培养儿童的辩证思维帮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地将痛苦转化为幸福。

现代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在儿童教育的早期阶段知识分科壁垒的过早设立。这一特点虽然符合知识不断分化的趋势,却有悖于知识的综合化发展趋向。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它还会严重妨碍儿童提出和思考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原有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究理精神在学校生活中一点一点地丧失。教育中扼杀儿童哲学天性的弊端,可以通过开设儿童哲学课程予以纠正和补救。以儿童为对象的哲学教育必须采取既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又符合哲学本性的内容与方法体系。目前可见的儿童哲学教育实践,普遍是以蕴含哲理的小说、寓言、童话、诗歌等为载体引发儿童的哲学思考,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展开具体的教育活动。

孔企平、姚佩英: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教育价值

孔企平、姚佩英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1期撰文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学校环境中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来源于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态度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美德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在学校学习生活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包括对学校、班级、同伴、教师、学习等方面的态度,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次,主观幸福感是学生各种美德形成的助推器。在积极的情感体验基础上,学生会形成对教育活动和学校生活的正面认识,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度和看法。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对这些重要态度的提炼和升华。同时,主观幸福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又能拉近学生与学校生活的情感距离,增加他们对学校教育活动的认同感。在情感和认知的交互作用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篇6

党士鹏

今年暑假学校推荐我们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书中各个案例都能让我感受到是真实的真人真事。每每看完一个案例的时候都会激起我的一个回忆,点评更是指引我这样年轻教师工作的方向。收获颇多,重点谈以下几点。

一、遇事多发现、多研究。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再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可见,遇到情况,多分析,少片面,才是智慧的老师。

二、教育需要更多的“三思”。

以上的案例中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可见,当今的教育要多一些三思,少一些盲目。

篇7

作者在《教育智慧引论》一书中,凭借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学术视野为读者带来了思想的滋润和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作者首先从“不同语境中的智慧”说起,让读者在了解了智慧一般特点的背景下,深入思考和追问教育与智慧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需要智慧,教育对智慧品质的追求是社会和时展的要求,是教育之根本使命的要求,是教育之为教育的要求;智慧离不开教育,智慧的生成和发展依靠教育,智慧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联系当今中国教育的现实,这样的思考不仅具有深刻性,而且更具有现实性。虽然新课程改革推进了近十年,但是在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主导下,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博取“高分”为目的,以大规模、超负荷的机械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育生态没有明显好转。在这种教育生态中,教育的立足点和重心逐渐由自身的德、智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以育人为天职的教育愈来愈演化成了单向的、片面的“为了知识的教育”,本应充满智慧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教师变成了体力劳动者,教师之累,学生之苦成为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普遍现象。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神圣事业,是一项使人变得更智慧、更自由的专业活动,在当今这个愈来愈知识化、信息化和追求创新的时代,教育要承担起“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的历史使命,就需要重塑自身的智慧性格,重建教育的智慧价值,实现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变和跨越。

如何实现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变和跨越呢?作者在深入分析了造成教育智慧缺乏的症结所在之后,立足于中国教育的现实,提出了富有智慧的方向性的研究成果。如改革教师的职前教育体系,改变目前的教师培养模式;在加强学术性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师范性,要优化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加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实践能力。又如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探索形成科学的评价方式,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制度上的支撑;学校内部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校文化,创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教师成长环境,以引导和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这些建议非常符合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中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必然选择。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我国当前教师职后培训现状的分析与建议,虽然“很多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但是,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和方式过于单调,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被学习”“被发展”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些外控式学习不但不会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相反还会使教师对在职培训产生反感,错失学习的大好时机,反而阻碍了教育智慧的生成。因此,提高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以专业培训带动教师不断学习、反思,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理论视野开阔了,才会主动审视、改善教学实践,在主动学习、主动反思中生发教育智慧。增强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性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三方面的积极努力和相互配合。”这些分析与论断非常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找得准,方法来得实,对于改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智慧之于教师:由知识型教师到智慧型教师

结构精巧、分析精到是本书给人的又一大感受。该书从第二章开始,就主要围绕教育智慧的内涵及生成特性、教育智慧生成的内部条件、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智慧、日常教育管理中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的解读与体现、智慧型教师的修炼等内容,联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了细致入微的阐释,使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认识到知识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变的迫切性,不仅使一线的教师认识到智慧型教师的特征和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而且找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

通过阅读该书,联系自己近阶段的思考,我认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智慧型教师上。首先,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有了显著提升,“只要有知识,人人可当教师”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这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本条件。其次,社会和公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换取的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越来越得不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内涵发展、专业成长的巨大压力,这就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氛围。再次,片面的知识教育不仅使学生异化为应试、升学的工具,而且使教师变得被动、教条、机械、倦怠,而这必然与现代教师愈来愈追求职业幸福、谋求职业尊严的内在需要发生冲突,这就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引导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就能使教师在工作中找回和谐、开放、创造的状态,从而远离职业倦怠,获得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

如何实现由知识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的转变呢?作者不仅给我们透彻地分析了智慧型教师的特点,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给出了智慧型教师成长的现实路径,使人感到可做、能做。对于智慧型教师的特点,作者认为主要包括:一是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深刻洞悉及灵活机智的应对上,这是智慧型教师的首要特征。二是伦理性。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已经突破了简单认识论的范畴,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道德活动,或者说至少是一种具有道德品性的活动。三是实践性。主要强调教师整个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四是共生性。是指教师能与学生和谐相生,表现为营造、维持和谐自然的课堂,善于人际沟通、情感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对于智慧型教师成长的现实路径,作者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倾心热爱”和“对学生诚挚的爱”,因为“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又如教师要修炼自己的人格,具有健康的、高尚的、独立的人格,因为只有道德的巨人才能生发出大智慧。再如教师要养成实践反思的习惯,因为教育智慧不只是对普遍教学实践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对待个别、特殊教学实践问题的知识,教师只有将教学观念的改造与教学实践反思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才有可能不断趋向教育智慧的境界。

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恰当的教育智慧案例的完美结合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作者在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同时,没有把理论阐释变成居高临下、面目可憎的灌输和说教,而是联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中精心选择恰当的教育智慧的经典案例,既提高了可读性,也增加了说服力,使教师感到教育智慧并不神秘,教育智慧就存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教师善于敏锐地把握教学情景,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因势利导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逐步成为智慧型教师。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还专门拿出相当的篇幅为读者奉献了44个中外教育智慧的经典案例,并进行了简明点评,这些鲜活的教育智慧案例和精彩评析定会给教师们许多具体的指导和思想上的启迪。

篇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73

一、文化生活课程开设意义

《文化生活》是高中政治中专门讲授文化建设,讲授我国文化进程中的节点要点,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现象,并获取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规律的正确认知;正确正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将智慧课堂引入到文化生活课程板块中,可利用网络信息化带来的教学优势,极大提高文化生活课程板块教学效率。

二、智慧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较之知识课堂而提出的智慧课堂,是以教师知识为首要立足点,发挥教师个人主观上对课堂独特的课堂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辅以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工具,将教学更加智能化的过程。在智慧课堂中,教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将课堂智能化的转变。智慧课堂本质是一种追求创造性与智慧性的教学。(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目的要以促进学生的智慧提升为核心要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教学程序,教学的重点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文化生活智慧课堂具体教学案例

(一)“体味文化”智慧课堂案例

在体味文化教学案例中,是智慧课堂应用于《文化生活》板块中的一个良好案例,首先课堂开始前,教师要对于课堂内容导入,通过智慧课堂,利用教室中的无线网络投影设备,可以将网络资源整合到课堂中去,可以在课前给予学生文化讲解片段如江苏卫视《看文化》等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省去传统课堂中教师面对面的教学导入环节,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讲解课上知识重点。同时,有了智慧课堂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要求,通过无线控制设备播放相关曲目和相关生活中的动态实图,设定具体的情景设定环节,生活中的京剧,乐场中的音乐,城区的建筑,影院中的电影,呈现多元化的文化,让学生感觉到文化就在身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感知情境。在“体味文化”的文化众评环节中,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在线链接相关文化点评论坛,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化在普通人眼中的定位,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个人对文化现象的观点发表到相关论坛和讨论群组中,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及时更新个人观点以及同教师及他人交流,同时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的个人探寻文化的环节,让学生向身边的文化老人拜访,探寻老人手中的中华文化,可以用相机等录制。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个人探寻结果展示的机会,让体味文化课延伸到课下,让体味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在。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智慧课堂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特例以及相关主题的教育视频发给学生观看,同时可以在线小问卷调查,让学生个人思考能想到的和民族精神有关联的史实和人物,明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关系”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环节过程中,可以开篇以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案例视频开场,通过视频中多位行业代表人物展现他们身上所显现出的优良品质,展示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导入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具体人物Leading-Edge Chinese Agriculture杂交水稻创始人袁隆平、优秀篮球运动员姚明等,设定问题,让学生开始课堂思考,在学生简短论述完成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呈现,同时做概要性综述,并以此为根据做发散性的课堂内容扩展,开展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进而引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教学环节,对本课中中华民族精神内容进行讲解概述,同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进行多媒体展示,其渊源、历程,通过具体案例一一展现,本模块讲解完成后,进行民族精神重要性讲解时,可以播放浙大教授郑强的民族精神报告现场视频和对于郑教授的一些个人对于民族精神的观点引导大家去讨论,积极争辩,让学生发表个人对民族文化内涵重要性方面的看法,促进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文化的传播及其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学生能够有机会看到所学习知识内容的产生过程,让实验室成为时光机,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体验。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教学案例中,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教师可以将政治课堂搬进实验室中进行,通过以我国文化传播流程为特例,以时间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在实验室中观察到文化传播的模拟过程,实际体验文化传播的过程和其对世界的影响,学生能够对所学到的内容有更直观地理解,对所学内容了解更加透彻,辅以教师及时提问及问题发散,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内容有系统化的理解,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是智慧课堂应用给教学带来的帮助所在。

智慧课堂的发展是教育的进步。政治教学离不开文化生活所带来的传承价值。而智慧课堂是政治教学的创新,在这种模式下,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对学习的乐趣。为了学生有更好的明天,为了优化教学质量,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更新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应该注重新时代下的互联网产物在教育中的应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Z].2010-07-29.

[2] 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ase of “Cultural life and Intelligent Class”

ZHANG Ying

篇9

提到犹太人,人们马上会想到三点:一是二战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二是无所不精的经商之道,三是独一无二的家教。

犹太人教育子女的方法,在当今世人看来,既有些另类,又有些匪夷所思。但正是他们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才使得这个民族以“头脑聪明”而著称于世。犹太人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让人惊讶甚至瞠目结舌的方法。

书本涂蜜 在犹太人的家中,最多的家产往往是书籍。犹太人深知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对读书非常重视,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读书教育。为了能让孩子从小认识到书本的重要性和喜欢上读书,父母在孩子咿呀学语时,便在家中的书籍上涂上蜂蜜,引导孩子去舔书本。这样的教育方法,意在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因此,犹太人的孩子,个个养成了从小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孩子成年后,为了让他们继续热爱读书,父母又在孩子的房间和床头上,分别摆放书柜、书橱,使孩子经常看到书,随手便可以接触到书,随时都可以坐下来读书。读书,便成了犹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有关组织调查,犹太人平均年读书15本以上,少年和中年人最多,达到了20本,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图书、人均读书数量最多的民族,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也就成了世界上国民人均藏书量、读书最多的国家。

智慧第一 犹太人父母有一个共识:智慧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财富无法同它相提并论。因此,在犹太人家庭中,孩子六七岁时,便要接受“家庭考试”――试题只有千古不变的一道:“如果某一天家中失火,或是你身上的财物被抢,你会带什么东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书籍,父母会很满意地奖励孩子一些藏书;如果孩子回答是其他的东西,如钱财、玩具等,父母不恼不急,会进一步启发孩子:“世间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隐藏在每一个家庭中。你知道它是什么幔俊焙⒆哟鸩簧侠词保父母就会告诉孩子:“是智慧!智慧是这个世界上谁也抢不走的东西,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这样的“家庭考试”会让孩子终生难忘,尤其是父母对智慧的重要性的描述,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烙下了“智慧第一,千古不易”的烙印,从而使孩子们一生一世都崇尚智慧、学习智慧、积累智慧。真可谓“一道考题,终身受益”!

学以致“疑” 犹太人最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死抠”书本、盲从书本,他们非常支持孩子对书本产生疑问。犹太人父母认为:学习只是一种模仿,没有任何的创新。而怀疑,才可以透过知识的表象,开启智慧的大门。学而不问,不会使人进步。所以,在犹太人聚集的中小学里,课堂上向老师发问最多的孩子,便是这个班级的三好学生;而从不发问的孩子,不管学习成绩多么好,也被视为劣等生。在犹太人家庭中,父母每天必做一份“家庭作业”:向孩子提问题,或接受孩子的提问。在犹太人身上,终生都保留着提问的良好习惯,很多人一生真的是生活在“十万个为什么”之中,可谓“活到老、问到老、学到老”。

篇10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情况分析 

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即使开课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艺术课由文化课替代。 

(二)艺术教师情况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 

(三)艺术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农村不如城镇、美术不如音乐、小学不如中学。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音乐教学设施也很简单不完善。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成统一。感性是内心的、来自心灵内部;理性是逻辑判断的、来源于大脑的思考。像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对理性思维的考察是从逻辑的、思维判断的角度去评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只是智力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审美,不懂得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中小学生没有发现美的感性思维又怎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呢?所以,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二)艺术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智慧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智慧是不可通过测试来测量的。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三)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艺术教育还可培养主体的爱美心,有了爱美心就会产生爱德之心和爱智之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配备不齐全,使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时代,使得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也应共享改革成果,农村艺术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期待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进平.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9(10) 

[2]苏海英.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1) 

篇11

提到犹太人,人们马上会想到三件事:一是“二战”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二是无所不精的经商之道,三是独一无二的“家教”。

犹太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世人看来,既有些“另类”,又有些匪夷所思。但正是他们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才使得这个民族以“头脑聪明”、“游刃有余”而著称于世。犹太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让人惊讶甚至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方法――

书本涂蜜。在犹太人的家中,最多的“家产”不是金钱,而是书籍。犹太人深知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对读书非常重视,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读书教育。为了能让孩子从小认识到书本的重要性和喜欢上读书,父母们在孩子牙牙学语时,便在家中的书籍上涂上蜂蜜,引导孩子去舔书本。这样的教育方法,意在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因此,犹太人的孩子个个养成了从小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孩子成年后,为了让他们继续热爱读书,父母们又在孩子的房间和床头上,分别摆放书柜、书橱,使孩子时时刻刻看到的是书,随手便可以接触到书,随时都可以坐下来读书。读书,便成了犹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有关组织调查,犹太人平均年读书15本以上,少年和中年人最多,达到了20本,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图书、人均读书数量最智慧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财富无法同他们相提并论。因此,在犹太人家庭中,孩子六七岁时,便要接受“家庭考试”一一试题只有千古不变的一道:“如果某一天家中失火,或是你身上的财物被抢,你会带什么东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书籍,父母会很满意地奖励孩子一些藏书;如果孩子回答是其它的东西,如钱财、玩具等,父母们不恼不急,会进一步启发孩子:“世间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隐藏在每一个家庭中。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孩子答不上来时,父母就会告诉孩子:‘堤智慧!智慧是这个世界上谁也抢不走的东西,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这样的“家庭考试”会让孩子终生难忘,尤其是父母们对智慧重要性的描述,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烙下了“智慧第一,千古不易”的烙印,从而使孩子们一生一世都崇尚智慧、学习智慧、积累智慧。真可谓是“一道考题,终生受益”!

学以致“疑”。犹太人最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死抠”书本、盲从书本,他们非常支持孩子对书本产生疑问。犹太父母认为:学习只是一种模仿,没有任何的创新,而怀疑,才可以透过知识的表象,启开智慧的大门。学而不问,不会使人进步。所以,在犹太人聚居的中小学里,课堂上向老师发问最多的孩子,便是这个班级的“三好学生”;而从不发问的孩子,不管学习成绩多么好,也被视为“劣等生”。在犹太人家庭中,父母们每天必做一份“家庭作业”:向孩子提问题,或接受孩子的提问。在犹太人身上,终生都保留着“提问”的良好习惯,很多人一生真的是生活在“十万个为什么”之中,可谓“活到老、问到老学到老”。

篇12

“智慧型”教师是集维持型、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某些特点于一身,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一类教师,其显著特征是拥有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的有机统一,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石。理论智慧是关于什么和应是什么的智慧,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观念等,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教材和工具并指明方向。教师的理论智慧体现了教师力求把握教育普遍规律的愿望和能力。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在教育规律的支配下,将教育理论的普遍规律与教师的特殊教育经验有机地整合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之中,能恰当处理随机生成的具体问题的智慧。它是关于怎样做的智慧,是决定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性因素。教师的实践智慧体现了教师应对经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即生成性因素的愿望与能力。教师的情感智慧是指教师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承受挫折、自我激励和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它是关于如何做得更好的智慧,是教师获取理论智慧、实施实践智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动力和调节系统。“智慧型”体育教师是智慧型教师的下位概念,“智慧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体育老师也都应该具备。“智慧型”体育教师也是集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于一身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和主动适应的能力,以充分的理论知识及其创新能力作基础,在实践中既不墨守成规、传统呆板,又能灵活机动、巧抓时机地开展工作,在情感智慧的调配下,能恰到好处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二、做“智慧型”体育教师是课改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改革精神只有经过教师的理解和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实践力量的人”是广大的体育教师。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但如果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工艺技术,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此次新体育课程改革力求与国际接轨,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变化较大,教师如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问题肯定也会接踵而至。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智慧无极限,通过努力,“智慧型”体育教师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成。以新课程的推进为契机,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促进“智慧型”教师的积极达成,从而在课程改革中使教师和课程都得到发展而实现“双赢”。新体育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由于课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师的角色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成为体育课程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体育教育的研究者。

篇13

二、做“智慧型”体育教师是课改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改革精神只有经过教师的理解和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实践力量的人”是广大的体育教师。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但如果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工艺技术,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此次新体育课程改革力求与国际接轨,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变化较大,教师如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问题肯定也会接踵而至。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智慧无极限,通过努力,“智慧型”体育教师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成。以新课程的推进为契机,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促进“智慧型”教师的积极达成,从而在课程改革中使教师和课程都得到发展而实现“双赢”。新体育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由于课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师的角色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成为体育课程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体育教育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