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际贸易发展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际贸易发展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际贸易发展前景

篇1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分析

低碳经济是由本世纪初提出的经济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有所不同的是,低碳经济以科学技术为指导,通过计划性、组织性的科学创新对经济发展进行制度管理与服务,其基本内容是进行进行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转型和新能源的开发,通过上述手段将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和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并对石油、煤炭等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缩减,包括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污染物,提升环境的清洁性,减少大气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的发生,减少温室效应,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低碳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意义巨大,通过实施低碳经济,能够有效的改良社会环境,增加社会的稳定性,减少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对我国污染物的排放量有所改善,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可见低碳经济的主要目的与方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使低能耗、低污染经济得到发展,限制和转型高污染行业。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在长久的人类生活与生产历史中,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共生物”,为了增加经济力量,提高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成为必然现象。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步加重,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使人们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可见低碳经济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从宏观的角度对生产和发展进行管理与提高,就会使生产者个人的“最优成本配置”与“社会资源配置”产生矛盾,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均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许多欧洲国家将碳税作为税收的一项进行低碳经济的保护与调节,使生产者能够在政策调节下自觉的发展低碳经济,可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探究

低碳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理论方面“异曲同工”,主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具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与制度引导。但低碳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高新技术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经济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产生了发展难度。

(一)我国国际贸易模式出现转型和升级

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较大,对外的贸易需求与贸易依赖性较强。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能力的制约,我国的第二产业长期处于粗放型,目前正在想集约型经济进行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低碳经济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对我国的产业转型影响巨大,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第二产业的科技性。此外,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等特点的金融、物流、旅游服务业等都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

(二)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低碳行业是指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对于碳需求较低,同时碳排放量较低的产业,主要以新型能源为主的产业等。这一特点使得低碳产业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形势,成为我国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且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减少,碳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也越来越频繁,煤炭的交易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低碳产业具有更高的发展优势,并产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提高国际贸易技术水平

除大力发展低碳行业减少碳排放量外,提高对碳需求较高的产业技术也是低碳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为此,我国的国际贸易产业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广泛的提升,通过实施低碳经济,能够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规避能力。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源的依赖性使得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较为困难。为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第二产业对于技术革新的需求,争取采用新技术、新科技进行生产力的提升,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使我国的第二产业得到整体的提升和发展,并最终提升我国的的国际贸易技术水平。

(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鉴定的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除能够提高我国国际贸易技术水平外,在国际环境与国际地位上也有巨大的变化,我国能够通过绿色工业的发展,在国际地位与国际事务上取得更大的进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实施当中,逐渐奠定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帮助我国从经济上、政治上与环境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能够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生产发展相结合,通过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提高,减少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低碳经济作为世界范围内先进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帮助极大,使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科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篇2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瓶颈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不断加速,我国的适应能力如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其作为一个必须经历的经济过程,国际经济贸易紧密联系,国际经济的微微变化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位居前列,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仍集中在粗放式的、低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经济贸易加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否可以做出积极应对,是否可以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中,我国经济贸易是否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并且达到优化配置?这均是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适应能力所要承受的。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化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内地经济产业何去何从? 

从1980年开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推动者贸易自由化,贸易全球化的对象不断再扩大,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绝大部分经济行业,均主动或者是被动的加入了全球化的贸易中。国际贸易的涵盖范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发展到包含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多种经济贸易。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而我国内地的经济行业,包括货物贸易以及非货物贸易的其他种类贸易经济竞争力如何?能否在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之下,推动自身的加强(例如2012年——2013年我国光伏出现的困境以及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设定的经济壁垒)?这将会明显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未来发展中,将势必面对的问题。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势必会产生国际经济的区域化,由于国际贸易的不断自由化,加强国家自身的国际经济竞争实力,将在一定区域内的数个国家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与依存的贸易关系,如此的区域化设置,将会减少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但是,在区域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经济行业亦会产生经济贸易全球化下的经济矛盾问题,(“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 

3.国际经济贸易是否面临可持续、生态化问题? 

对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可否持续、能否生态化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国际经济贸易引发了极大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我国将要面对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均要面对的挑战。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但是随着而来的,不仅是积极影响,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的消耗、浪费严重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虽然国际经济贸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仍然以劳动力、资本为主要贸易方式,价值与技术含量较低,而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出口商品的种类以及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均开始向绿色方向跟进,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壁垒”,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中所受到的限制于惩罚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已经或者是早已面临着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的新趋势,良好的解决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做出完善: 

篇3

2、出口贸易现状据FAO给出的数据,美国在1993—2000年间的平均出口额已达1458.9万美元,占世界平均总出口额的8.16%,仅次于新加坡。由此可见,美国既是观赏鱼进口大国,也是重要的出口大国。美国观赏鱼养殖产业大规模的培育品种优良的野生捕获品种,并将其出口至欧洲的部分国家和日本。美国观赏鱼的主要出口方向是加拿大和日本,都分别占总体出口贸易额的28%,其余一次为墨西哥及中国香港等。同时,美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地理优势,从亚洲和南美洲国家进口观赏鱼在出口到其他国家。利用亚洲和南美洲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赚取期间的贸易差价。

3、比较优势作为历年观赏鱼贸易进口额最高的国家,美国依然在试图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赏鱼产业。无论是从关税控制调整上,还是努力打开国内市场上,这种内外呼应的贸易方式,刺激着美国观赏鱼市场去活动。除了政府的支持外,经济优势又是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是发达国家,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十分强势的位置,人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自然会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高而提高,进而影响到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正是因为这种需求,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开始向观赏鱼市场投入资金,建立自己的水族箱,奠定了美国庞大的观赏鱼贸易需求市场的基础。同时,美国两面靠海,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海水资源十分丰富,这也造就了美国有条件在观赏鱼市场中竞争。所以,美国能够成为观赏鱼国际贸易市场的领头羊之一的结果一定是必然的。

(二)日本

1、进口贸易状况日本是世界观赏鱼第二进口大国。日本的进口量自1992年起倍增,到1996年占世界总进口量的比重增至23%。在日本观赏鱼需求呈现稳定增长后,目前需求呈现停滞状态,2000年的进口占世界比重下降到13.4%,进口金额平均下降速度为6.9%。日本出口平均增长速度2.5%,具有占世界总出口量4.7%的稳定出口比重。据FAO给出的1993——2000年的观赏鱼贸易数据,日本以5437.1万美元的平均进口额,占世界同期平均贸易进口额的18.95%。由此可见,日本出口市场比较成熟和稳定。日本进口的观赏鱼主要来自于新加坡、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等,近年来美国和巴西所占比重也正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进口鱼种包含孔雀鱼、红鼻鱼、七彩神仙鱼等。

2、出口贸易状况日本是冷水性鱼类、金鱼和锦鲤的最大出口供应国。日本引进中国的金鱼品种,精心研究培育,开发出了琉金、佐金、日本兰寿、皇冠珍珠等出口热销品种。日本人经过100多年的努力,改良原产于欧洲的锦鲤,成为日本的国鱼,并向欧美、东南亚、港台等出口高价的锦鲤。在1993——2000年期间,日本观赏鱼平均出口贸易额已达820.7万美元,占世界平均出口贸易总额的4.59%,位居世界第四。而在2007——2009年间,日本的贸易进口额已达2402.2万美元。

3、比较优势如今,日本国内观赏鱼文化和产业十分发达。日本经过自己研发的观赏鱼品种精美且新颖,像日本的锦鲤,最早是从中国国内引进的鱼种,经过相关科研人士的创新,延伸出了许多全新的品种,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外销至它国。同时,日本国内每年进行各种展览会、评选会,奖赏鼓励当年最优良的品种,促进观赏鱼养殖业的发展。又由于日本是亚洲的一个岛国,多面环海,又因海洋性气候,营造了十分优越的观赏鱼养殖条件。

二.国内观赏鱼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一)国内观赏鱼发展现状分析

相比较美国、日本、新加坡这些观赏鱼贸易大国,中国的观赏鱼产业正处于缓慢发展阶段。1993~2000年,中国平均进口额74.6万美元,平均出口额300.4万美元,分别占世界进出口平均贸易总额的0.26%和1.68%。平均出口名次14位,平均进口名次21位,观赏鱼外贸地位不高。在FAO给出的2007——2009年间的数据显示出,中国的进口贸易额达70.6万美元,依然保持在原来的水平,而出口贸易额达506.5万美元,较1993——2000时间段净增观赏鱼出口贸易额近200万美元,但是相比较他国的贸易额发展速度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观赏鱼的国家之一,据传,从西周时期开始,已有人在野生鲫鱼中挑选出其中的变异品种,即金鱼,专门饲养观赏,所以说中国是金鱼的故乡。16世纪中叶,金鱼传入西方,深受欧美各国青睐,被称之为“东方圣鱼”。由于受地理、气候及传统习惯的制约,目前我国观赏鱼养殖仍以金鱼为主,因此主要的出口观赏鱼种就是金鱼[1]。而近几年来,金鱼已是世界性养殖品种了。除此之外,十几年前在国内兴起的锦鲤养殖业亦已初具规模,年产量达数十万尾;从国外引进热带鱼和名贵珍稀品种的工作正在推行,尽管热带鱼饲养历史不长,但在观赏鱼市场上是一个亮点。

(二)国内观赏鱼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各类市场的国际贸易总额均处于整体上升的态势。然而,在观赏鱼的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并不突出,并且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针对中国观赏鱼的贸易现状,相对于美国、日本、新加坡,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政府不够重视如今,在中国并没有建立像国外那样正式且成系统的观赏鱼养殖中心,涉及观赏鱼产业的大都是观赏鱼销售市场,规模不够,含金量不高,主要以批发、零售以赚取盈利为目的。在观赏鱼进出口贸易政策上,政府至今没有给出能够刺激中国观赏鱼逐步迈向国际贸易市场的战略性计划。同时,政府亦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及时拨出资金,支持观赏鱼业加快发展。而在美、日、中,国家都设立了相关的组织规划,管理观赏鱼产业的发展,并大力开展相关活动,给予观赏鱼养殖户补贴,增强的产业内的竞争力和积极性。而在中国并没有相关的组织引导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2、技术不够先进近几十年来,国内观赏鱼养殖技术主要靠农民的摸索,虽然有所发展,但进步不大。我国大大小小各个地方的水产品研究所有上百个,但是都没有针对观赏鱼养殖开发的专业研究所,在食用鱼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观赏鱼养殖技术依然没有太大的起色。同样是以养殖金鱼和锦鲤为主,日本从中国引进鱼苗后,利用自己先进的设备,创新意识极高的人力资源,研发了一个个精美的新品种并销往国外市场。而中国的金鱼,据统计,出口的合格率不到5%,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不够硬。

3、地理位置不够优越,环境污染严重受气候,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观赏鱼资源并不够丰富,比较受市场推崇的仅有金鱼,亚洲龙鱼,近些年发展开的锦鲤等。同时,由于国内工业化企事业单位较多,越来越多的水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侵蚀,工业废水直接注入河流的现象屡禁屡犯,海水富营养化的现象越来越多,这让中国渔业养殖的资源进一步的缩小。

4、观赏鱼文化宣传不够观赏鱼一词虽然早已被人熟知,但是观赏鱼文化在国内消费者间普及度不够。很多人并不知道哪些鱼是观赏鱼,哪些鱼不是观赏鱼,而观赏鱼养殖的好处很多人也不曾了解。因此,观赏鱼市场需求在国内的扩张便成为了一个难题。由于需求不足够,很难带动整个市场的运作,导致国内观赏鱼产业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不够,所以发展速度较缓慢。

篇4

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高度普及,网络经济形态开始在世界经济中崭露头角。根据联合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网络经济规模1994年就已达到12亿美元。2000年,快速增长到了3000亿美元,2014年更是增长到了45万亿美元,这说明现如今网络经济已对现代经济产生影响,所以世界各国都对网络经济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网络经济建设水平已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研究网络经济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不仅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包括通过应用高新技术进行推广、改革、宣传的传统产业。因此,网络经济并非孤立存在于传统经济之外的 “虚拟”经济,而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后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网络经济的崛起给现代经济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网络经济是企业利用网络展开商业活动的产物,目前全球已有许多企业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整合、产品销售、企业管理。网络经济的几大组成部分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网络经济改变了经济模式和管理理念。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几乎实现了全球范围覆盖,信息资源实现了无国界共享、传播、扩散,网络经济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新时代背景下,在生产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大趋势下,不久的将来网络经济必然成为全球经济核心。网络经济下不论交易方式,还是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经济下商务活动通过网络即可完成,削弱了商务活动对商务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商业范围,提高了企业利润,促进了经济模式改革,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网络经济给全球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2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网络经济规模达到了4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30%,如此庞大的交易量足以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影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西方发达国家92%的企业通过网络完成交易,95%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整合、材料采购、人员配置、企业管理。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已率先颁布了网络经济法律法规,这足以说明各国对网络经济建设的重视。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预计2025年,国际经济贸易中网络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国际经济贸易不仅沟通成本高,且沟通具有明显滞后性,极易使企业错过最佳商机,甚至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另外,国际经济贸易交易过程中传统支付手段通常采用信用证、汇付、托收等方式,此类支付方式不仅办理繁琐耗时,且中间费用昂贵。网络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效率被大大提高,使国际经济贸易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不仅改变了交易方式和沟通方式,更压缩了成本。网络经济影响下一些国际经济贸易交易无需进行面对面洽谈,通过网络便能够实现突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的实时交流,既保障了沟通交流流畅性和有效性,又节约了交通费、住宿费用及办公成本,有效提高了效率,提升了企业市场反应能力。此外,交易流程也被大大缩短,交易程序也得到了简化,通过在线支付便可完成交易。售后服务中技术支持、资讯服务、售后服务也可利用网络完成。这种模式既提高了服务、反馈效率,更提高了企业利润。例如在软件、技术、音频、视频、影像等虚拟商品交易中,企业完全可利用网络进行商品信息化传输,这样便节约了商品运输费用,也减少了商品流通环节。网络经济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许多积极影响,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强网络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十分明显,为了在未来全球经济中占得先机,我国必须加强网络经济建设,积极适应网络经济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网络经济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2012年,我国网络经济规模已达到7.85万亿元,同步增长27%,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到2.65万亿元。2014年,增长到了10.23万亿元。但目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网络经济运行机制,所以我国网络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应尽快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经济,保障网络经济健康发展。

3结论

从当前网经济发展局势来看,不难发现网络经济建设已关系到了国家经济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中网络经济已逐渐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想要在未来国际经济贸易中占得先机,必须加强网络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篇5

国际贸易有利于把国际竞争传导到国内经济生活中来,提高本国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本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等。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指出:只要一国将生产资源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部门并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同时进口本国生产效率较低的商品,就能够改进国民的福利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约翰穆勒也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他指出,落后的社会往往需要外来的强烈剌激才能进步,国际贸易能够成为后进国家迈向工业化第一步的推动因素,他认为通过开展对外贸易,一个国家可以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国的生产力,缩短某些国家传统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国际贸易是影响资源总体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即出口可以导致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投资规模扩大,进而可以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增加,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要知道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生产的总值(GMP)的增长而出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及社会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变的一个过程。

(二) 营销与国际营销

营销是指企业识别和确定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并使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能满足这些需要的一切活动。

国际营销是指企业跨国界的营销活动是企业向国外市场推销产品和服务而组织的整体营销活动。

国际营销实际是跨国文化营销,国际营销人员要面临的是双重或多重的环境,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受本国环境因素的制约,还要受东道国或目标市场国际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同的社会文化(如语言,价值观念) 等,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国际差异,必然会导致各国在需求竞争。经营方式和惯例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企业而临更大的风险,企业国际营销决策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

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在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时,必须根据目标市场国际营销环境的不同持点,采用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例如,在制定产品策略时要考滤到是标准化还是差异化的问题,定价策略不仅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和汇率的影响,还要注意东道国是否有价格管制或有关价格的法规,由于外国中间商的介入国际营销的分销渠道往往比国内营销的分销渠道更长或更复杂,促销活动也因各国的文化法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等。因此我国目前的营销策略必须跟国际营销同步,要懂得运用各参与国的营销贸易政策。要求参与国际营销的企业学习培训先进国家的营销经验,搏取众长。

二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上所占领的地位

2006年以来,在国际市场供求求两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形势下,中国商品进出口保持了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1-11月进出口总额达到1593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55%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平稳保持较快的增长,进出口总额突破21000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总额达1500亿美元,,进口额为9700亿美其名曰元,分别增长19%和21%左右。贸易顺差为1800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材料和初级产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显着上升,目前我国县有市场客量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绝较为完善,劳动力成本较低社会政治稳定等优势。因此我们要抓住这历史难得好机遇,带动各项产业迅猛发展。

据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2008年3月21日说,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中国农业劳动力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5%,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却只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人均出口额是中国农业劳动力出口额的400-500倍。加入世界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中国农业现在既不能靠闭关来自保,又不能眼看看国内外市场大面积沦陷而不作为。那就只有创业图强,投入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

支撑这场竞争的主打力量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就是为中国农业壮大一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生力量。利用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和初级农产品就近加工的便利,同时提高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使中国生产出可以大量走入国际市场的加工农产品,到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农民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为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增加筹码,让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利益体系中多分一杯羹。

(二) 我国农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价值低,相当廉价。其一,是表现在加工量不足;仅以食品为例,据介绍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中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5%。中国水果产量居世界之首,但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7%左右,而世界水果,平均加工区量是总产量的20%以上;中国的加工类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4%,发达国家进入市场的肉类制品的加工率则是这个数字的10倍,在有些国家是20倍。中国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直接导致加工总产值偏低。其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偏低。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但多为中小型企业。我国现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还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诸多分散的中小实体的集合。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80%还是处于20世纪七八十年

代的世界平均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力不足,例如,美国进入市场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4-7平方米,制出的皮革料基本无伤残,几乎都能用于高档皮革制品生产;而中国的初加工牛皮平均每张2-3平方米,而达到高档皮革制出率只有10%左右。

另外企业规模小和科技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自然不足。仅就一般稻谷加工而言,中国的稻谷加工多停留在“磨、碾”的水平,碎米和杂质含量高,品种混杂,口感与食用品质低。而发达国家稻谷米加工有精碾、抛光色选等先进技术处理,成米一般可分成十几个等级,使用功能确切,食用质量好,整齐度高,可满足市场的多样选择的多样选择,达到优质优价。中国的大豆加工技术只能开发出两百多个加工品种。美国大豆加工技术已能开发出两万多个加工品种,而且这些深度加工开发技术大多已在加工企业中推广,其精深加工程度由此可知。

再有行业水平低,缺乏具有国际市场竞争的知名品牌。这使得产品的市场效益大受影响。中国出口的皮鞋平均价格每双5。79美元,而意大利出口国际市场的皮鞋平均价格是中国的20倍,因此‘‘品牌势力”超品牌效起了关健作用。还有加工作业水平编低的表现还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环境污染较重,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受技术水平的制约,大多数加工的农产品的副产品和下脚料都是作为废遗丢掉、甚置污染环境,而国外在加工农产品中基本上是无废遗品,全部能利用生产出各种产品。从而实现“无污染生产”。还有更重大的缺陷是: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今我国还没有一套合乎现实需要的质量控制体系。各农产品农药残留药残留限量等质量安全指标少,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

三 农产品营销策略

(一) 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与战略

市场战略营销计划则指企业的目击者标,能力和不断变化的营销机会之间的发展保持战略性配合的一种管理过程。它的内容包括制定明确的企业使命组织目击者标良好的业务组合以及协调的经营战略,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所有活动,在制定战略计划时,必须考滤以下五方面的因素,一是本企业的历史情况;二是本企业所具有的明显竞争优势在那里;三是外部环境的信息了解;四是企业资源情况;五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次的意图。因此作为我国出口型农产品,在加工出口企业中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以及营销战略。只有制订完整的营销计划,并根据我国的国情情况所采取正确的营销战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 国际市场营销的竞争策略

(1)竞争者分析,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健。企业从事国际营销,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除了知道在企业的资源共享源和实力,知道标市场上顾客的需要外。而且还必须知道竞争者的实力和战略。必须随时注意分析竞争者的动向,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态势据以制定竞争性国际营销策略。

今天,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增长的减缓及来自国内和全球的竞争。现代企业研究竞争策略则是研究企业在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自身的优势,以避免危机和倒闭,求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国际企业要知道谁是自已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目标和策略,他们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以及他们对竞争的反应模式等等。比如:竞争对手公开表示的与未公开的财务目标是什么?竞争对手在制定目标时是如何进行权衡的?竞争对手组织结构如何?竞争对手现有何种控制和激励机制和措施?竞争对手的领导阶层由那些人组成?他们的背景如何?以及对手企业董事会成分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重视对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取得在竞争者的胜利。

(2)国际营销竞争战略。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方法,可能会使企业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A总成本领先战略。他是通过采用一系列针对本战略的具体政策在行业中赢得总成本领先在行业中建立起规模生产,设备技术领先。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控制各项管理费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与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费用,达到自已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B 差异性竞争战略。是指将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 异 形成一些在行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即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要创新。要有“新奇特”的作为。

C。目标集中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段或某一国家或地区市市场。目标集中战略就象差异性战略一样,可以具有许多形式集中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超过竞争对手。

除此以外在营销策略上还应懂得和注意的下几方面内容:

1. 要懂得产品市场定位和懂得市场细分及标准,每个出口国及地区都是需求不一样,标准不一样。,

2. 要懂得产品组合和品牌 策略,同时注重产品的包装和标签的选用学问。

3. 要懂得定价策略,要对同类产品的价格了解同时制定自我产品价位

4. 要懂得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策略管理,要知道和了解国际营销渠道分类。进入市场方式。以及渠道中差异分析等。

四 我国农产品今后在国际贸易中如何走向与发展

(一)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中如何与国际发展同步

对各类农产品,必须掌握新科技技术进行储存、加工、包装,引进国际最新加工技术对各种农产品的深加工。当今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是直接出口或是经粗加工出口,所得利差额不大,不如人家购买我们的农产品经过处理深加工后,打出响亮招牌销售,这样销出去的价值将会比原来增加一倍或两倍多,也就是说很大部分的利润差额给人家赚去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搞好“绿色”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同时要掌握生产新技术生产出高质量高产量的各类农产品。其次,要自我研发生产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或者引进国外新工艺新技术,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有,要随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动态信息。采取多种形式获取正确可靠的全球需求信息,采用现代的营销策划,根据各国和地区性质不同或营销渠道不同而采取的策略不同。要懂得利用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克服自我的缺点也即是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篇6

一、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冲突

1.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以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国际贸易应运而生,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就构成“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些产品的进出口被禁止或限制;出于环保压力很多产品被迫增加成本,从而影响其竞争力;生态环境被污染后,出口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甚至有些产品因污染不得不停止生产;由于各国理解、角度、利益的不同非常容易引起贸易与环境争端。

2.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往往造成资源与能源的过分消耗,由于各国的资源拥有量的不均衡,往往会产生一国对别国生态资源的依赖性,通常表现为环保标准较高的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这样就加速了资源与能源的枯竭。因为一味地追求贸易的发展,导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以货物出口形式的转嫁污染,通过直接投资渠道转移污染密集型企业,这些不合理开发对环境形成了严重破坏。

二、制约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的问题分析

1.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是以初级原料型产品为主,企业生产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较大。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和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仍占较大的比重。粗放型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农药残留超标,化肥施用过多过滥等。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三分之一国土受到酸雨影响。

2.进口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

由于我国对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影响和风险评估的能力不强,进口了一些有害废弃物,一些危害环境和生物安全的产品也被带入我国,对我国的环境安全构成威胁。比如广东沿海的一些乡镇企业盲目进口大量有色金属废渣、旧汽车蓄电池等有毒废弃物,其再生过程已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3.国外投资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一些外国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虽然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先进的技术和污染控制设施,但也有一些外商投资企业披着“投资兴业”的外衣,利用我国环境法规和标准的不健全,将一批批污染密集型产业(如化工、印染、电镀、农药等)向我国转移,如不加强环境管理,我国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避风港。

4.名目繁多的环境壁垒阻碍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

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为名,通过立法制定各种环保公约、法律和法规,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目的是限制国外的产品或服务的输入。各种环境(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已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以食品为例,目前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500多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制定了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加入WTO的10年间,我国出口产品中遭受的绿色贸易壁垒日益严重,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每年由于绿色贸易壁垒造成的出口损失占到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因不符合国际环保标准而损失的出口商品价值近400亿美元,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的措施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发展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提高环境质量,坚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提高出口国际竞争力,是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1.政府要做好宏观层面上的统筹工作

(1)提高认识,成立相应的绿色壁垒研究机构

我国应积极开展关于国际贸易与环境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收集各国与绿色壁垒有关的信息,对中国出口产品产生严重影响的国外绿色壁垒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提供最及时、最准确、最完整的有效信息,及早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对发达国家违反WTO非歧视原则,滥用绿色壁垒进行贸易歧视的行为,我国可以提出抗辩或采取相应的合理的报复行动。同时,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 向国际接轨,加强法制,完善环境标志制度

近几年来我国虽签署了一些与贸易直接相关的环境公约,但是,在国内没有直接的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而且很多还停留在行政立法的层面上,其立法层次也有待提高,进一步的完善现有的一些法规和WTO基本原则的衔接。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志制度,一方面在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制造工艺和产品认证方面,应参照国际标准和准则,争取国际社会承认。另一方面,应加强进口商品的管理、审查、检测,坚决杜绝危险、有毒的废旧物资进口。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审批,禁止外资在我国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企业,尤其要杜绝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对现有外贸企业的污染问题要限期整治,必须符合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要求,不然令其关闭处理。

(3)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应该从全局出发,合理调配国家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限制附加值小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同时,要在环境保护的大趋势下,以环境保护为契机,提高出口产品的环保标准,增强本国产品、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扩大出口贸易,形成可持续的出口能力。

2.企业要解决的微观问题

在我国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确保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充分把握绿色浪潮中的商机。

(1) 树立绿色营销理念

绿色营销,又称环保营销和生态营销,是指企业以不损害人类自身及后代的未来需要为条件,运用营销工具,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环保需求的经营销售活动。企业应顺应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要求,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作为经营理念,放弃以往的以自身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以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将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等绿色理念贯穿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树立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经营宗旨,力求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成长。

(2)强化绿色管理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做到从产品设计开始,包括原材料的选择,产品结构、功能、制造过程的确定,包装储存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直至产品废弃物处理等环节都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企业采用国际通用的绿色环境标志,获得绿色环境标志就是获得国际绿色通行证,通过绿色环境标志的使用,促使国内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环境标准,降低污染排放,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其在国际的市场份额;加速我国对环境影响小的产品的发展,加快中国绿色产品走向世界,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作好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协调发展,才能规避发达国家对我们的绿色壁垒,真正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篇7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

二、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发展问题

1.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各国经济、技术实力普遍较强,因而欧盟国家是最先意识并研究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简称TBT)的国家,同时也是设置TBT最严重的国家。调查表明TBT已成为阻碍我国出口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首要的非关税壁垒。

2.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欧盟是最早发起对华反倾销的地区,也是外国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案诉讼最多的国家。截止2003年底,欧盟已发动98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申诉。进入2004年,这一势头有增无减,年度立案数量大幅度增加到9起,涉及产品包括手动叉车、铸铁井盖、碳酸钡、聚酯长纤维面料、三氯异氰尿酸、镁砖、不锈钢紧固件、颗粒状聚四氟乙烯树脂、酒石酸等,这些产品均属中国出口欧盟的重要产品。

3.取消普惠制待遇。从1995年开始,欧盟分两阶段(1995―1998年和1998―2004年)逐渐了削减对中国产品的普惠制待遇。一些产品从2003年11月1日起,在原优惠安排的基础上,削减50%的优惠幅度,并从2004年5月1日起,取消了全部优惠安排。这意味着大量的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关税的大幅度提高,必将影响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影响中国多欧盟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对策

1.拉动内需

从目前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依赖国外经济的出口和投资则会出现滑落,那么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选。首先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网络,让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养老保障,这样可以将城乡居民的储蓄转化为消费;其次,开拓农村市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收效的过程;最后,加大农村、城镇、小城市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发西部的力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平衡中国地域的经济发展。

2.提供政府信用担保,协助出口企业融资

商务部联手外汇管理局,正在酝酿放松企业预收货款融资。这次调整,将有望取消10万美元以下每单的预收货款管制,届时,企业将可以对预收货款采用即时结汇,以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

3.加强品牌、质量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广交会为例。尽管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下降。但是从现场情况看,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特产品大量涌现,成交活跃;节能环保产品受到广泛欢迎;拥有自主品牌、自主设计、专利技术的产品和创新产品优势明显。及早推行市场多元化的企业,掌握了成交和定价的主动权,显示了较强的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

4.有效化解贸易摩擦

次贷危机恶化成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壁垒会增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我国的外贸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我们应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加大对外经贸的交涉力度,有效化解中外可能出现的贸易纠纷。大力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合作。此外,为了抵御发达国家通过贸易转嫁危机的做法,我们还要积极联合周边国家,建立统一的多边反应机制,健全进口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针对反倾销的保障措施。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

5.适度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近年来,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在逐年上升,2008年,我国的贸易依存度高达70%,远远高于美国的22%和日本的27.7%。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风险很大,一旦国际市场环境恶化,本国经济将会受到剧烈冲击。为了减少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们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

6.产业升级

劳动力成本低,已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墨守成规、继续在产业链下游进行低价格、低技术含量的拼杀,这样的出口企业,难免被淘汰的命运。产业升级成为了必然,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贡献,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社会、经济带来的种种阵痛,从政府的角度、企业的自身,产业升级已经得到了共识,“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1]张谊浩,陈柳钦.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4,(01).

[2]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国际贸易,2001,(09).

[3]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J].世界经济,1999,(12).

篇8

(2)提升贸易交往的效率。利用电子平台进行商务贸易,员工主要就是通过对不同平台资源的获得与处理来解决交易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同时,管理者能够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的决策资源,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做出各种贸易决定。

(3)为贸易交往提供了更宽裕的时间。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中,贸易交往受到时间条件的哏制,因为实体交易模式往往受到店铺经营时间的约束,只能在制定的时间限度内进行贸易交往。电子商务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点,网络交易可以24小时在线完成,贸易双方可以灵活的选择交易时间。

2.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分析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催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进一步加快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经济全球化的二大优势就是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口优势产品来交换劣势产品,从而促进国际分工。电子商务使供求双方直接接触和洽谈,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并且极大的缩短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使国际分工向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减轻了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市场,为贸易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信息更加透明化,从而促使价格下降,国际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创造很多新的贸易形势,如网上授课,电子杂志、信息交换等。此外,传统的商务通过有形的货物运输完成交易,电子商务则对其进行了有效地补充,在此基础上实施电子支付、电子资讯等辅助手段,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进一步发展。

(3)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大型企业往往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经济来获得成本优势,从而使中小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在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而在电子商务中,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将发挥巨大的优势。中小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联系客户,充分掌握市场动态,满足并创造需求,从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3.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应对在电子商务兴起的环境下,要更好地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来对我国的贸易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筹规划电子商务的贸易环境。电子商务在我国虽然己经兴起,但是从整体来看并不成气候,我国的贸易经济并没有很好的抓住这个契机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当前还缺乏一个健全的贸易环境。建立发展电子商务的贸易环境,需要政府的引导,必须制定系统的规划方案,统筹规划电子商务的各个细节工作,有效利用资源,才能使我国的电子商务成规模、成气候的发展。

(2)培养国际’贸易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国际经济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对人才的水平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些贸易交往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一些语言能力。复合型人才正是当前我们的国际贸易中所欠缺的,要使得电子商务能够为我们所用,就必须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国际贸易的交往水平。

(3)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改革当前的企业管理模式。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对交易方式带来了改变,更是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带来了冲击,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模式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无疑是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要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企业必须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围绕电子商务这一个核心,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更好地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也更好的为电子商务服务。

篇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不断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名不断上涨,贸易额不断加大。随着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服务贸易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于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1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缺乏整体竞争力

2007年,在世界15个经济体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与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列第7位和第5位,其规模较前几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服务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9%,位居世界第7位,与美国、英国和德国还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而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44%,在15个经济体中居于末位。按照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计算,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自1992年以来基本为负数,且变动幅度不大。

1.2中国服务贸易知识含量不高,结构缺乏合理性

2008年上半年,运输和旅游收入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27%和28%,支出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33%和23%,收支合计占服务贸易总规模的56%。而对于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专利、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占比重很低,呈现出贸易逆差。

1.3中国服务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出现东强西弱的现象

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较低,导致现代服务业地区发展也不平衡,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过于集中,出现东强西弱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在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行业所占份额较大,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虽然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所占份额仍然很小。同时服务贸易收支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2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到的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得中国服务贸易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2.1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

现阶段,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且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有影响的战略产业与行业。要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会议等行业,从而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2积极稳妥地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

有研究表明,政府管制总体上是不利于竞争的,政府管制对竞争行业的影响更为显著,加大国内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力度,改革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不高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质量,逐步形成规范,统一的市场,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可以吸引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创新动力,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的现状,最终将有利于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3加快服务贸易立法

篇10

一般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运营方式,其创新性表现在贸易的实现需要以网络平台为支撑。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贸易方式上,但同时其也对管理层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种局面,国家必须要积极应对,以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

1.创新表现

电子商务兴起之后,国际贸易也迎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契机,其中的创新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贸易方式方面。以往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通常是交易双方在面谈后直接进行当面交易,受到距离的局限。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中使用的工具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交易双方不再需要面对面,通过电子方式就可以顺利实现交易,过程中也无需再考虑距离问题。并且,电子交易也在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此种交易方式具有数字化的特点,以交易过程的完整程度为依据,采用此种方式开展的国际贸易可细分为两大类,依次为完全类、不完全类。其中,完全类的特点在于其完全依赖电子商务进行市场潜力的挖掘,而不完全类的特点在于其并不仅仅依赖于电子商务,另外还要借助一些外部条件。随着电子商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电子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纸质单据也将逐渐被电子单据取代。单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子化发展对于国际贸易成本的降低是比较有利的,比如,在电子单据取代纸面单据的情况下,贸易中的文件成本就会大幅降低,同时,信息出错的可能性也会下降。

其次,管理方面。在国际贸易中,商品配额是影响交易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这方面已经开始广泛采用电子招标模式。此种招标模式优势显著,为管理机关进行认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得认定耗时大为减短。具体来讲,此种招标模式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在此种模式下,管理机关可以对商品使用进行及时、有力的管控,管理工作的进行事半功倍。(2)管理机关能够借助此种模式实现对商品额的动态管理,减少消费问题和配额使用等问题的出现。(3)管理机关能够通过网上抽查进行招标管理,并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比如取消其参与资格等。为了规范出口,我国当前对此采取了更为严格的管理办法,企业必须先在网上提供申请,待批准之后方能领取许可证。上述管理模式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对于对外贸易的管理进入了新阶段,人为因素对贸易的干扰作用正在逐步减轻,贸易也因此更加公平和透明。进出口贸易管理中应用电子商务,不仅能够为证明核查提供便利,还可以简化管理环节,起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从海关的角度出发来看,电子商务为其工作带来的益处不仅仅体现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便捷,还能够帮助其实现更规范的进出口管理,进而消除逃税等违反贸易规定的情况。

2.当前面临的问题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是公认的,但同时其也导致了一些现实问题的滋生,并使得贸易中原本就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加突出。简单来讲,国际贸易中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法律体系不健全,且部分规定也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形势。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具有很多新特点,现行法律已经不能与此相适应,表现为很多规定和条款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贸易形式。举例来讲,电子商务中可能会出现侵权问题,涉及超链接、域名等,但现行法律对此却未做出明确规定,致使纠纷以及侵权行为出现时难以得到及时的调解、处理。

第二,国际交流障碍多。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理念也都有差异。上述客观存在的情况使得国际交流面临重重阻碍,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出现信息误读的情况,致使交流难以有效进行,给交易带来麻烦。比如,西方人认为13这个数字很不吉利,在所有场合都比较忌讳,但中国人却认为4很不吉利,一般都避免使用。这种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对于贸易的进行也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要想更顺利的开展贸易,国家之间就必须要多进行一些文化方面的交流,以便增进了解。

第三,信息基础设施滞后。电子商务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实现,但当前阶段,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技术滞后。此项问题可以说是这些国家国际贸易方面一个十分明显的“软肋”,对贸易产生的制约作用相当显著。在技术滞后的前提下,无论是网络维护,还是物流配送,都会存在一定不足,给交易带来不便。

3.应对思路

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创新表现来讲,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问题,现实中应通过下述措施来应对,以促进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1)完善和更新相关法规

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为贸易秩序的维持提供依据,所以,针对我国现阶段法规不全、条款滞后等问题,国家有必要加强对立法的重视。也只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对外贸易中的违法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和处罚,正常的贸易秩序才能不受干扰。同时,完善法规也有助于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减少侵权事件,保证市场的公平性,为企业参与竞争创造有利的大环境。

(2)国家之间应多开展对话

以我国为例,对于国际贸易中交流障碍多的问题,国家应通过与其他国家开展友好对话的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为贸易中的顺畅交流打下基础。为此,我国就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抓住一切机会多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俗及文化。这样做能够避免交易中出现信息误读,有助于交易的顺利达成。同时,鉴于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时间不长,经验比较欠缺,我国在与其他国家交流的过程中,也应有意识的学习他国经验。这样做有助于我国集他国之长,对各项工作进行改进。另外,我国也应重视技术的发展,并将利于自身的技术类型作为发展重点,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提供技术保障。

(3)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对于国际贸易的展开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针对当前此类设施滞后的问题,国家必须要在正视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基础上,尽快推进相关设施的建设。只有保证这些设施的完善,才能为贸易的高效进行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以我国为例,美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该国不仅资金实力强、技术方面远超其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比较高,所以,我国在加强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参考美国的发展经验。电子商务发展中,企业属于重要的参与者,同时也是主力军,所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市场环境,也是我国现阶段需要考虑的。另外,我国当前正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的观念以及相关的体制都有了一定的创新,这种情况为国际贸易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但同时也需要树立更高的发展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发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贸易方式以及管理两个方面,但同时也正面临着法规体系不健全、国家交流障碍多、信息基础设施滞后等现实问题。出于维持贸易秩序的考虑,国家就要重视针对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确定应对方案,以免我国的对外贸易陷入困境。

参考文献:

[1]徐宏高.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03):36-38.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4-0035-05 收稿日期:2008-01-16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在互惠双赢基础上的全面经贸合作前景更加广阔。中国与东盟作为世界上开放程度较高的两个发展中的经济体系,彼此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会随着双方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而不断加强。2000~2005年问,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与欧盟、东盟等经济体的增长幅度较高,东盟和欧盟等跨国经济体系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逐年增大(保健云,2008)。中国与东盟是亚太地区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大规模经济体。东盟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中国和亚洲平均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全球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之一,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开放条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1970~2003年间,东盟商品和劳务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高于中国、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最高的2000年达到约100.25%。1970~2003年间,中国商品和劳务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处于上升阶段,从2000年开始高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在1970~1987年之间中国商品和劳务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低于东盟、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1998~1999年间,则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较为接近。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为学术界所关注,已经有相关研究文献发表。一些中文文献关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经济效应(蔡鹏鸿,2005;王磊荣等,2005;侯铁珊等,2005;王丽荣,2005;江虹,2005;保建云,2008),一些英文文献则关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安排与一体化发展问题(Hiro Lee,David Roland-Holst and Dominique van der Mensbmgghe,2004;Suthiphand Chirathivat,2002;Zhaoyong Zhang et al,1996;Chen Jie,1994)。本文在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

二、中国与东盟北部四国、南部六国对外贸易增长比较分析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都存在着贸易关系,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关系存在着差异。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是随着经济转型中国民经济发展而逐渐提高的。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在摆脱1966~1976年十年“”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宏观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152.59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4165.93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6.58倍,商品与服务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104.54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601.88亿美元,增长了44.04倍,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额从1978年的111.07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277.34亿美元,增加了38.51倍。东盟地区北部的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在地理区位方面与中国较为接近,都属于转型中的发展中经济体。但东盟北部四国属于东盟各国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东盟地区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都较大。中国与东盟北部四国、南部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东盟北部四国中,越南的出口贸易额最大,增长速度也较快,南部六国中,新加坡的出口贸易额最大,增长速度也较快。越南和新加坡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也较为紧密。东盟10国中,北部地区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加入东盟时间较晚。与中国地理区位较为接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外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为转型中的发展中经济体。南部地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为东盟的最早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对外开放程度也较高,但与中国的地理区位较远。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北部地区的发展中的转型国家,还是南部地区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口贸易额都不断增长,如图2、3所示。

其次,随着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东盟各国从国际市场进口商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进口贸易额也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在东盟北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四个经济转型国家中,越南的进口贸易额最高,增长也较快,从1996年的100.3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287.58亿美元。在东盟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六国中,新加坡的进口贸易额最高,除了1998年后2001年出现负增长外,从1996年的1238.99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660.967亿美元。

简言之,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增长,中国与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但是东盟北部地区四国和南部地区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存在显著的差异,北部四国中的越南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南部六国中新加坡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

三、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前景

中国和东盟作为亚太地区人口规模最多,覆盖国家数量最多,经济活动地域空间范围最广的大规模开放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双边贸易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2003~2004年间,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

亚和泰国的贸易量最大,但中国与各国之间贸易量的变化存在着差异。在东盟各国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与中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占较高比重,如表1所示。

(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较高。东盟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双边贸易存在不断扩大趋势

2004~2005年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的地位保持相对稳定,日本的贸易地位在下降,欧盟的贸易地位在上升。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保持相对稳定,东盟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存在上升的潜力和空间。事实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始终保持增长势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随着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额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从2004年的105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304亿美元。

(三)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一系列双边与多边贸易协定的签订和实施,与贸易投资相关的规则和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不仅有利于稳定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还为双边贸易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与多边贸易协定及其相关制度安排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早期收获”计划的付诸实施。根据2002年双方签署的《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质性的谈判首先从“早期收获”计划开始。二是中泰签署水果、蔬菜协议,2003年6月,中国与泰国在“早期收获”计划框架内签署了取消水果、蔬菜关税协议,并于同年10月1日起付诸实施;三是签署货物贸易和争端解决机制两项重要协议;“早期收获”计划付诸实施后,双方接着就有关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指需适当加以保护的产品)的降税模式(即高税率和低税率的商品如何分阶段降税)进行谈判,至2004年6月基本达成一致:四是降税计划全面启动,在中国举办中国与东盟博览会:五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已经开始服务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的谈判。

总之,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与多边贸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与东盟之问的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较高,东盟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双边贸易存在不断扩大趋势。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一系列双边与多边贸易协定的签订和实施,贸易投资相关的规则和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不仅有利于稳定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还为双边贸易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以来,双边和多边贸易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双边贸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需要妥善解决一系列问题。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着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风险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表现出长期的不平衡性,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且贸易逆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不利于双边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增加了产生贸易摩擦的机会。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且后者的增速高于前者。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贸易逆差为76.3亿美元,2003年达到了164.1亿美元,2004年已超出200亿美元。2005年1~7月,中国前10位贸易逆差来源地中,东盟国家占了3席,分别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中国对这三国的贸易逆差总计达119.1亿美元。广东作为中国对东盟贸易额最大的省份,与东盟的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3年和2004年每年逆差已连续超过110亿美元(陆建人,2005)。如何改变贸易的不平衡性,是中国和东盟双边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二)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农产品贸易摩擦与冲突

中国农产品对东盟的出口面临着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农业发展,甚至加重中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压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不平衡性日益显露。“早期收获”计划所列的570个税号都为农副产品,降税已从2004年1月1日开始。中国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农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已呈下降趋势。例如,2003年广东省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为2.2亿美元,比2002年下降了5.1%;而从东盟进口的农产品达5.5亿美元,大幅增长41.4%,逆差达3.3亿美元。2004年广东向东盟出口蔬菜、水果、水海产品等农产品为2.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仅22.7%,自东盟进口的食用植物油、大米、水果等农产品达9.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76.3%,逆差进一步扩大到7亿美元。“中泰水果、蔬菜零关税协议”的实施,已给中国蔬菜水果市场带来一定冲击。中泰果蔬零关税实施一年来,中方此项贸易逆差达3.5亿美元,占同期双边果蔬进出口总额的71%。泰国热带水果出口到中国口岸价格总体下降,泰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热带水果对中国出口大幅增加,已使广西等地的果农收入减少。但泰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马铃薯、洋葱、大蒜等协议内产品仍实行配额管理,配额外的进口需缴纳较高关税,这制约了在这些产品上有优势的云南、广西两省区对泰国的出口。如何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未来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着敏感商品和大宗商品贸易摩擦风险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受到某些重要、大宗产品贸易增长波动的较大冲击,对中国某些产业发展造成实质性损损害,甚至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外交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尽管敏感产品关税还没有大幅度下降,但像大米、橡胶等敏感产品不可能长期用高关税来保护。如果大幅降税,必然产生消极影响效应。以天然橡胶为例,中国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占国产总量的70%。但海南省天然橡胶生产成本较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同要贵一倍多。泰国产橡胶成本每吨仅人民币3000元~4000元,而海南产的要9000元。这主要是由于海南省产胶企业的负担重造成的。在这种体制下,海南橡胶根本没有竞争力。另外,东盟产天然橡胶质量也比海南的高,在中国市场销路很不错。一旦取消关税,其销

量必将猛增。海南10万名胶农的生计将面临生死考验。大米也存在类似问题。关税下降后,中国产品将大量进人东盟市场。这已经引起了一部分华人的忧虑。因此,如何妥善解决敏感性商品、大宗商品贸易中消极影响,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中必须妥善解决的另一问题。

(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面临来自区域内部与外部的非贸易和非经济因素的干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受到区域外部力量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东盟区域内部贸易额占双方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小,相互投资规模也不大,与NAFTA、EU等有世界影响的自由贸易区差距很大,这限制了CAFTA对本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中国和东盟双方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更为紧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大部分东盟成员的经济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区域内基础设施较薄弱,不能适应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了自由贸易区效益的发挥。如何协调好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防止区域外部势力对双边贸易的不当干预是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面临的任务。

总之,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过程中面临着贸易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风险、农产品贸易摩擦和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敏感产品与大宗产品贸易摩擦、区域外部势力对双边贸易的不当干预等多方面的问题。

篇12

虽然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属于两个不同经济体系,但是二者之间却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关系,二者在经济中的彼此渗透更有助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来,金融发展是对外贸易的构成部分之一。对外贸易不仅仅是商品上的贸易往来,更是服务行业的贸易,以及各种之间知识文化的贸易,在文化经济之中彼此沟通和学习。就我国近些年对外贸易的现状来看,随着金融服务行业的不断扩张,金融服务行业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从这些现象也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之间是彼此牵连,千丝万缕的关系。二来,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之间也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对外贸易主要指的是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的贸易,而国际金融的发展又是以货币型资金的运转和流通为重要的部分,对外贸易的运作也和国际上的货币汇兑、货币结算、国际贸易融合资金等等金融方面的经济活动有着必要联系。相对应的,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改革也与金融发展的创新深究拓宽有着直接关联。

同时,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美国各大银行相继倒闭,不少美国在职人员一夜之间无法生存立足,美国的金融危机逐渐演变成了国际金融发展上的危机,关于此次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衰退也让人担忧。美国银行的倒闭,在此等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际对外贸易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同时我国作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参与者,也在其中与各国的贸易关系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如何在这次金融危机下明哲保身,依旧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也成为了政府在对外贸易上的一大难题。而通过次贷危机也能看出,金融发展与我国的对外贸易是成正比关系的。

二、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机理

1.金融发展改善了对外贸易的结构

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减低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性的作用,合理对资源进行一定的资源调配,加大政府对经济的监察管理职能,以良好地对资金进行存储调配。就商品的组成部分而言,金融发展较为快速的国家,在产品的技术层面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占有绝对性优势,相对比之下,金融发展稍微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较为依赖低廉的劳动力生产,高端技术依靠引进外来资源。从此可以看出,金融的高速发展可以改善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同时政府也可以依照本国的产品优缺点来对不同的行业和商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金融支持和完善,从而加快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

2.汇率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而针对此金融政策,国家政府往往是抓住复汇率制度,外来货币汇率的流程,以及外来货币数量多少的管理制度等等,从而做到限制商品的出口量。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政策上做得相对而言较为完善,很大程度上,很好地执行了汇率政策,保证了我国商品的出口量以及对进口商品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3.金融发展对本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对外贸易金融服务主要是指国际货币的结算,国际贸易的资金融资等等,对外贸易金融高速发展,不只可以使得本国的商业在对外贸易中形成国际贸易的业务组织,同时也可以使本国的商业企业避免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削减了企业经营上的风险,减少了本国企业运营中不必要的损失,从根本上提高了本国在国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对提高本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本国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与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有关,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国家,往往在对外贸易上也处于不败之地。

三、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传导途径

1.资产负债表的波动

来自金融发展中各种环节的顺利进行或者紊乱,到经济的繁荣昌盛以及全面衰退都是指金融发展中的传导途径。金融发展中的传导途径影响到银行和金融市场,甚至影响到企业和国内居民,它不仅仅涉及到金融投资或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时也影响到经济消费、实体的经济部门和社会信用等各个基层。商品的对外贸易对国家本币的汇率增减的反映不等于人们传统思维上理念的关键性问题在于资产负债表的波动。对外贸易的相关部门对因为资产负债表的波动同时受到积极或者是负面的影响,因此对外出口的企业由于外汇市场的牵连而变得波动。

2.汇率的波动

对外贸易的最突出表现即为各国之间的汇率政策,当某一国家的汇率浮动较大时,对本国的对外贸易影响波动极大,既影响到本国进出口商品的权益,还可能对国际上的贸易商品的流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金融发展的好坏对汇率的波动是最明显的,对外贸易国家进出口市场中的商品的成本、外汇借支款项,以及各国之间的汇率变动相互影响作用,导致了其中部分国家的通货膨胀。美国的次贷危机下,其汇率减少,而我国在金融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最高点,从进口的角度来看,外汇借款对进口的影响相对不是很大,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行为相联系的固定资产的成本较低。

四、结语

总之,不仅仅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对外贸易业对金融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说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商品的流动、国际外汇的汇率和供求、对外贸易的经济调整从而影响到金融汇率政策的变动。同时对外贸易的好坏极可能会对金融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对外贸易畅通,贸易往来较为频繁,国家的金融发展就会在此之上稳步上升,同时对外贸易的不稳定,也会对国家的金融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害。2007年的次贷危机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缩减不少,当年国家金融发展就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总之,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相辅相成的关系影响到本国的经济发展,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就必须做到双管齐下,保证好金融发展和外贸贸易的往来。

参考文献:

[1] 冯叶月.我国的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基于1978-200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8).

篇13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阐述

(一)发展现状分析

就现状而言,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国家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其经济地位亦受到影响,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必须把握这一良机推动我国国际贸易体系不断创新,从而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际金融秩序得以不断调整。基于上述因素,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始终维持现有体系,并坚持以下战略原则: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对于兴起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强化与其之间的经济交流,构建相对稳定与和谐的经济交流平台,促进世界金融贸易的发展;在国内,对于大型私有企业,提供经济支持,促进民族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其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战略简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且人口数量相对集中,在劳动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实施生产与出口,这是由导向型贸易战略决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因而实施产业调整就变成了势在必行的一项措施,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解决:第一,消除出口导向性战略弊端,如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以此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第二,转变出口贸易战略,形成自身独特的经济优势。就当前经济形势而言,我国国内经济市场必须实施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尤其对于民族企业,提升其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形成新的产业链,并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突出竞争优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铺平道路。第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不断增强,因而必须与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既要竞争,同时也要重视合作,与此同时,我国国际贸易形式也需不断转变,逐渐向集约型靠拢,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前景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要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持久发力,就必须从完善自身建设做起,从发展角度分析,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健全制度。健全相关制度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鱼龙混杂,这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因而必须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不会受到侵害,促使我国企业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寻求发展机遇,保障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交流中不会受到不公正对待,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二,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政府是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进行经济交流的强大支持,因而,就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而言,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将其与市场经济调节相融合,继而推动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功能,借助我国法律法规保护,逐步与世界经济强国缩短差距。

第三,增强国际交流。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我国经济贸易发展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这就要求我国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强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以及贸易往来,在区域范围内,达成共同发展目标,彼此增进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保持相对较好的沟通,以此推动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长久发展。

第四,强化科技发展,增加科技创新力。近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极为迅猛的发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呈现出高级化的形态,针对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而言,他们的高新科技发展较快,并且基本实现了出口,高新产品出口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新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出口产品相对而言比较有限,针对这一发展现状,我国应该加大对高新科技的研发力度,国家与政府应该给予充足的资金以及人才支持,只有提高我国高新产品的开发力,才能使我国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依托企业来实现,因而必须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为其科学创新提供支持,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树立企业品牌意识,促使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从以往的经验累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必须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兼具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国际贸易中屹立不倒。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加强而愈发明显,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现阶段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遇到了阻碍,我国政府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使其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潮流,由此才能促进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文章简要概述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战略,并且分析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汪晓红.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中国市场,2013(46).

[2]曹桥.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