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

篇1

一、林业病虫害发生现状及特性

(一)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结构复杂

林业植物种类多,配置结构以及设计千差万别,丰富的数量和多样化的种类为害虫的发育食物来源和宿主,成为了植物有的病虫种类以及结构[1]。

(二)林业植物病虫害发生具有频繁性与长期性

现在大多数城市都流行从外地引进边缘树种使林业植物的抗虫、抗逆、抗病能力减弱,加上生态环境恶劣,缺水、缺养料、严重的空气污染、光合作用的不足导致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持续性。

(三)林业植物病虫害防治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林业植物的品种日益丰富,以及林业植物本身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林业植物病虫害防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外林业技术传入国内,林业植物的种植和配比更加灵活多变,如在没有树林的草地、植物的绿化面积和种类以及数量直接影响到了城市中林业病虫害的范围和数量。如今蚜虫、螨虫 粉虱 蛀干虫等等已经成为城市林业中主要病虫害种类。据全国数十个城市近几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仅蚧虫就有1024种[2]。

二、林业植物病虫害现行的主要防治方法

(一)化学防治

在在有预测的前提下 正确的使用农药,能够获得极好的杀灭效果。目前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灭幼脲 、吡虫啉、多菌灵等等;杀菌剂有粉锈宁、百菌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在林业植保工作中主要用的施药方法有喷雾、熏蒸、毒笔涂环、蛀空注射等。但是大量的采用化学防治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域、空气污染。

(二)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目前在林业植物病虫害防治上应用的不太广泛,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主要的防治方法有如利用一些害虫的趋光性,在林业植物上悬挂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来诱杀成虫。

(三)生物防治

目前主要应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微生物制剂、释放天敌、喷洒性外激素等。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杆菌、昆虫病毒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将春尺蠖多角体病毒分别用于防治春尺蠖、马尾松和舞毒蛾。在防治杨树天牛上使用泰山一号线虫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蚜小蜂、天牛蛀姬蜂、赤眼蜂、姬小蜂、肿腿蜂等;捕食性的天敌昆虫有异色瓢虫等。经过多年生产时间证明,一定范围内,在低虫口密度条件下人工释放赤眼蜂是控制松毛虫的好办法。在杨树上悬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啄木鸟等益鸟,可显著降低蛀干虫和食叶虫的数量。

三、林业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一)以生态学为基础的防治策略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大自然中的天敌和病虫是一种循环竞争、相生相克的法则,生态的平衡使得天敌和害虫始终位置在一个正常水平上下。在树种的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重点;在治理过程中,要选择多样化的病虫和多样化的植物进行防治,这样才能持续可控的病虫害效果。采用“地下害虫地上治,成虫和幼虫结合治,苗圃内和苗圃外选择治”的综合防治对策。例如常见的主要有东北大黑金龟和绒金龟,以成虫吃叶,幼虫吃根,对苗木危害严重。要了解两种幼虫区别及生活史及习性,东北大黑金龟:东北、西北、华北2年一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4月-9月持续危害5个月,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幼虫3龄,幼虫随地温升降而上下移动。一般当10cm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至表土层,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土壤湿润则活动性强,尤其小雨连绵天气为害加重。土壤过干或过湿均能引起幼虫大量死亡。黑绒金龟:一年一代,以成虫在土壤内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飞翔能力强,喜吃杨、柳、榆树的叶子。防治措施一是林业措施:圃地及时清楚杂草,秋末大水冬灌,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对虫口多的圃地。圃地周围或苗间种蓖麻,对金龟子有诱食毒害作用。二是人工捕杀:利用成虫假死性盛发期捕成虫,幼虫在表土活动时,适时翻土。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

(二)防治手段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林业植物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科学的种养以及管理,打造出不利害虫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城市绿化设上,从城市林业生态出发,依靠病虫的危害 和发生繁衍的环境要求,找到影响病虫的主要原因,通过科学种养和管理,打造出平衡的病虫和天敌的生态环境,不利于病虫衍生的条件,提高林业植物对病虫的抗性,达到预防和减少病虫发生的目的。

其次要大力发展生物防治,加强对于林业病虫的研究和生态防治手段的打造。 例如人工繁殖和投放害虫天敌,采取相应手段进行保护,采用化学信息素和生物农药技术来防治。利用化学信息素来控制天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在未来林业虫害持续防治中有着极大的前景。[3]。最后、改进施药技术,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化学农药。根据检测显示,从喷药器中出去的药液只有25%~50%能留在植物叶片中,不足1%的农药能直接命中害虫,而真正有效杀灭害虫的农药只占0.03%[4]。

(三)发展相生植保

利用生态环境对病虫害天然的免疫力,发展植物之间的互相保护,环境对于病虫是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的,在利用这些固有的相生植物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提高对于虫害的免疫力,合理的植物配比是控制林业虫害,打造和谐平衡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5]。

林业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打造良性生态绿化的关键,随着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持续可控等等方面技术的不断创新完善,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运用各种新的方法和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实践探索,就能让林业病虫害治理工程逐渐走向完善,越来越贴近城市的发展和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作者单位: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政府)

参考文献

[1]郑进.林业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进展.湖北林业科技,2003(3):27-30.

[2]徐公天.我国城市林业植物病虫害的现状及对策.中国森林病虫,2002,12(1):48-52.

篇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现阶段,为了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防治森林病虫害。

二、河南省林州市的基本情况概述

林州市是河南省安阳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辖境东与安阳县、鹤壁市鹤山区、淇滨区接壤,南邻辉县市,西界与山西平顺、壶关两县接壤,北与河北涉县相连,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南段东麓,境内多山,山坡、丘陵占总面积的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海拔高度为306.8米。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浊漳河) 、洹河、淅河、淇河4条河流以及红旗渠。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森林资源丰富。

三、森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森林病虫害号称“森林的三大灾害”之一,在民间更是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森林林木的生长周期都比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这一过程中,林木随时都可能遭受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发育。森林病虫害爆发之后,会使林木生长减缓,森林质量下降,严重时还会使树木枯死,导致森林大面积受损。我国植物种类居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十分繁多,加上复杂的环境条件,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1.森林害虫害的传播能力极强,具备很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病虫害很难被消灭干净。

2.人工林面积大幅上升。

3.现代林业的发展,树苗、木材的频繁运输,导致不少病虫害在大面积内传播。

4.随着防治工作的推进,森林病虫害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在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近年来,由于发展的需要,人工造林的面积在大幅提升,人工造林往往种植单一树种,这也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

2.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造成的影响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病虫害种类被发现,极大地危害着森林。

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各地之间运输林木,传播了大量的病虫害,其中有一些十分危险,对森林的危害极大。

4.森林病虫害顽固,难以根治。很多病虫害都是突然暴发的,危害较大,形成灾害,有时候现实的监测不到位,很难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就及时发现,以至于到发现时已对森林造成极大危害。

五、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总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治理和预防相结合,防治与营林相结合,全面防治森林病虫害。

1.积极做好监测工作,及时报告情况,进行必要预测

采用各种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监测病虫害,结合林地的气候及树木发育状况,分析病虫害的发展趋势,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时作出决策,采取必要措施,根除害虫,避免造成损失。

2.重视营林防治,全面防治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尽量控制纯种树林的面积,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在重视营林防治的同时,也要采用其他的防治方法,不可偏废。以护为主,保护与繁殖相结合,全面防治病虫害。

3.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矛盾

这两者各有优点,协调好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化学防治可以迅速高效地消灭病虫害,能够弥补其他手段速度不行的缺点。另外,要建设防疫站,专门控制病虫害。化学防治有时候会使目标生物产生抗药性,给防治工作埋下隐患,在应用时还可能会误杀天敌生物,给环境造成危害,而生物防治可以改善这一缺点,神武防止也有缺点,现实中往往缺少人工施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总之,这两者各有优缺点,因此,要相互结合,互相补充和协调,已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

4.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加强法律的作用,严格防范人为破坏;加大设备和资金投入,应用先进技术,治理害虫,加强技术投入,积极进行监测,提高防治的效果;积极宣传,加强防治意识,引导广大人民进行群防群冶,可以积极有效地遏制病虫害的扩散,保护森林资源。

六、结束语

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时,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每一个地区不同,所采取的治理手段就会有所区别,病虫害种类不同,也要采取类别相应的对策。总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总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总原则是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在防治过程中要加强监测,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协调运用不同的治理手段,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明辉.叶加惠会泽县森林病虫害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期刊论文]-林业调查规划2006,31(z1).

[2]唐晓琴.卢杰森林病虫害现状及其控制措施[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

篇3

1.环境脆弱

设施园艺是封闭人工生态系统,由于它的组分单一,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几乎没有自控能力,外来有害生物一旦传入极易成灾。

2.栽培方式特殊

温棚栽培蔬菜和果树是反季节的生产方式,它打破了害虫发生的正常规律,为冬季不能在露天越冬的南方种类,或有休眠越冬习性的害虫全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危害加剧。

3.害虫特殊

温棚发生的多为常发性刺吸类害虫,其个体小,生活史短,无明显休眠越冬习性,繁殖快,数量大,危害严重。

4.害虫种类少

温棚栽培的蔬菜果树有三个特点,一是品种单一,二是反季节生产,三是环境可控,因此,害虫的种类较少,对害虫的防治较为有利。

5.环境可控性强

温棚的温湿度、光照、通风、土壤、水肥、栽培方式、栽培的蔬菜果树品种均可控制,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设施园艺害虫防治的对策

设施园艺害虫防治应遵循害虫防治的基本原理,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治虫方针,严格检疫,选栽抗虫品种,强化栽培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利用化学防治等错措施。

1.选用无虫优质苗种

播种前对种子、插条、接穗等进行严格检查,及时采用药剂拌种浸种,或温汤浸种等方法消毒,确保种苗不带病虫。

2.巧用生态调控

利用温棚环境条件可控的有利条件,创造一个有利于园艺植物生长,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减少害虫的危害。如采用防虫网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穴盘育苗技术,栽植前暴晒或药剂处理土壤,合理密植、通风透光,棚膜选用透光好的无滴膜或除雾膜,轮作倒茬、高畦栽培、滴灌等技术。

3.实施人工物理防治

应用防虫网、地膜、容器栽培阻隔害虫侵入,或扩散蔓延。利用害虫的趋性,如用黄板、蓝板、食物、气味、灯光等诱杀,或银灰膜驱蚜等。

4.积极消灭虫源

篇4

1.形态特征

1.1成虫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13-15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 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1.2卵

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1.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 根据幼虫的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其在低龄时就明显可以分辨。三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

1.4蛹

体长8-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2.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防治要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

以预测预报为先导,全面加强联防联治,采用仿生药剂、生物防治、植物性杀虫剂为主,以人工、物理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采取飞机和地面相结合的方法,全面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要在科学用药的同时,提高生物防治措施的比例,达到有虫不成灾,实现大范围、长期有效的控制效果。

除治区:在虫情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首先使用Bt、阿维菌素、病毒制剂等生物制剂及灭幼脲类仿生制剂为重点的除治措施,尤其要做好第一代美国白蛾的除治工作,要由外向内全面封锁压缩,强化外缘的防治力度,逐步拔除孤立的、发生较轻和重要敏感地区的疫点,治理一片,巩固一片。

监控区:加强监测手段,提高虫情调查、预报的准确性。要充分发挥监测点的作用。在监测区、发生区的边缘和重点部位,要加大性诱剂和诱虫灯的使用数量。

保护区:在全面实施监控和检疫的基础上,结合营造多树种混交林,增加营造银杏、常绿针叶树等美国白蛾抗性树种。

3.综合整治

利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蛾;人工剪除网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喷施溴氰菊酯、灭幼脲等化学和生物杀虫剂等。天敌有麻雀以及寄生性的赤眼蜂、姬蜂、茧蜂、寄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30多种。

3.1营林措施

改善树种结构,在四旁造林和城市绿化中,多栽植美国白蛾厌食树种;可间隔栽植部分美国白蛾嗜食树种,作为引诱树,防治时重点放在这部分树木上。从植物群落上抑制白蛾的繁衍。

3.2人工物理防治

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每隔2~3天仔细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

围草诱蛹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在老熟幼虫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1~1.5m左右处,用谷草、稻草把或草帘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化蛹期间每隔7~9天换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要集中烧毁或深埋。

灯光诱杀利用诱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诱虫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在距设灯中心点50~100m的范围内进行喷药毒杀灯诱成虫。

3.3生物防治

卵期释放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平均寄生率为28.2%,由于寄生率有限,较少采用。低龄幼虫期:采用美国白蛾NPV病毒制剂喷洒防治网幕幼虫,防治率可以达到94%以上。老熟幼虫期和蛹期:释放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

苏云金杆菌对4龄前幼虫喷施Bt,使用浓度为1亿孢子/ml。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适用于2-3龄美国白蛾幼虫,使用制剂浓度为1.5×107PIB/ml~3.0×107PIB/ml。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3~5头周氏啮小蜂的比例,选择无风或微风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以前进行放蜂。放蜂的方法:可采用二次放蜂,间隔5天左右。也可以一次放蜂,用发育期不同的蜂茧混合搭配。将茧悬挂在离地面2m处的枝干上。

仿生制剂防治对4龄前幼虫使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5000倍液、24%米满胶悬剂8000倍液、卡死克乳油8000~10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8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植物杀虫剂防治适用低龄幼虫,使用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4性信息素引诱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在轻度发生区成虫期诱杀雄性成虫

春季世代诱捕器设置高度以树冠下层枝条(2.0~2.5m)处为宜,在夏季世代以树冠中上层(5~6m)处设置最好。每100m设一个诱捕器,诱集半径为50m。在使用期间诱捕器内放置的敌敌畏棉球每3~5天换一次,以保证薰杀效果。诱芯可以使用二代,第一代用后,将诱芯用胶片封好,低温保存,第二代可以继续使用。

对以上喷洒使用的药剂,要求必须均匀周到,不能漏喷,不留死角。

3.5仿生药剂防治

灭幼脲、米螨(敌灭灵)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控制害虫、保护天敌、保持生态平衡和避免环境污染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幼虫3龄前施用。施药时要注意喷布均匀,每代只喷一遍即可。不应使用毒性较强的农药,以免杀伤天敌,污染环境。[科]

篇5

TU986.3

一、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1.现场观察法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场观察病害的发生与周围的地形、地势、土壤、气象、栽培、农药、以及附近的废气、废水、废渣、烟尘等关系。观察病害的分布情况,是大面积均匀分布还是小面积点片分散分布,是否有发病中心等。一般来说,非侵染性病害为大面积均匀分布,无发病中心;侵染性病害为点片的分散分布,有发病中心。根据现场的观察情况,初步判定是非侵染性病变还是侵染性病变。若是非侵染性病变,再用化学诊断法,做进一步确诊;若是侵染性病害仍需用症状鉴别、病原鉴定等方法再做进一步的确诊。

2.症状鉴别法

一般来说每种植物病害都有特异的症状。因此,通过症状可以鉴别植物的病害。这是一种简单常用的病害鉴定方法。症状鉴别法可用肉眼和显微镜进行观察病变的病症和病状。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侵染性病害病害和病症都明显。但是病毒病害也无病症,易于非侵染性病害相混淆,因此,尚需做嫁接传毒和昆虫传播等试验,加以诊断区别。

3.病原鉴定法

植物病害的症状有“同症异原”和“同原异症”的现象。例如丛枝病症状可由真菌引起,也可由类菌质体引起。黄单杆菌能引起植物叶斑病,也能引起萎蔫病。因此,病状鉴别不是唯一可靠的方法,有的还需做病原鉴定。病原鉴定的方法一般挑取病组织或做徒手切片进行显微镜检查病原物种类。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侵染性病害可检查到病原物。真菌病害可检查出真菌丝、孢子和子实体;细菌性病害可检查出菌脓;线虫病害可看见其形态;病毒病害在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有的病毒病害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内含体。

4.柯氏证病律

通常用显微镜检查病原物,往往混杂有许多腐生性杂菌,影响了镜检的准确性。为此,有的尚需做人工诱发试验。首先将病原部的病原物进行分离培养,并接种于同种健康的植物上,观察是否发生相同的病害症状。然后,再从发病部位分离出相同的病原物,这样就证明了引起病害发生的真实病原物。这种检验方法成为柯氏证病律。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此法得到结果,但有时即使是该病原,也可能接种不成功,因此,还涉及到其它一些因素,如复合侵染问题等。

5.化学诊断法

化学诊断法一般用于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过症状和病原的诊断,初步确诊为非侵染性病害后,再经过分析植物组织和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以确定缺素病的性质,然后,用所缺的元素盐类进行喷洒、注射和灌根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病株是否恢复健康,以验证诊断的正确与否。此外,物理和血清等方法也可以用来做某些植物病害的诊断。

二、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1.苗木检疫

一些病虫害分布范围较窄,仅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但这些病虫害可以随苗木的种子、用作繁殖材料的插条或根、原木以及其他园林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传播到新区,扩大其危害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病虫害传播的机会。因此,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在机场、港口和车站等商品进出口的门户抓好苗木病虫害进、出口检疫,在国内抓好苗木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扩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2.园艺技术

园艺措施是防治病虫鼠害的根本措施,应贯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主要措施有:

(1)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不同树种间、同一树种不同品种间对各种病虫害的抗性均有差异。一个品种如果仅具备速生、丰产特性,而不抗病虫害,则很难在生产中得以推广。

(2)按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树种和密度。

(3)营造混交林,避免树种单一化。

(4)用无病虫害的壮苗造林。

(5)采取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强对中幼龄林的管理,促进植物生长。

(6)及时清除系统中的病虫木,改善卫生条件。

(7)严禁乱砍滥伐,促进多层次的植被生长。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使植物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强,各种天敌昆虫、有益微生物和鸟类等天敌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整个植物系统对病虫害的控制能力;园艺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减少了病原物和害虫的种群数量。

3.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防治园林病虫害具有节省能源、防治成本较低、不污染环境、可以持久发挥控制效果等优点。近十年来,生物防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值得大力提倡。

(1)微生物制剂。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等。我国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较大。

(2)天敌昆虫。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等。除人工释放外,在生产中应注意保护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为天敌的繁殖创造条件,从而提高自然界各种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3)益鸟。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雀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据观察,一对啄木鸟可控制20~30hm2杨树林中的光肩星天牛。猫头鹰对林鼠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性外激素的应用。70年代以来,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开始用于一些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我国应用白杨透翅蛾性信息素、舞毒蛾信息素制作的诱捕器,捕杀杨透翅蛾和舞毒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4.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虫害大发生和消灭虫源基地的主要措施。我国化学防治面积占整个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的70%左右。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前提下,正确使用农药适时进行防治,一般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爱福丁、吡虫啉、锐劲特、灭幼脲等;杀菌剂有百菌清、多菌灵、粉锈宁、托布津。主要施药方法有喷雾、喷粉、熏蒸、拌种、放烟等。近年来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防治效果,节省了劳力,降低了成本。在生产中还开发了在树干上用毒笔涂环,捆扎毒绳或药纸带,往蛀孔中插毒签或塞药片,注射药液,撒毒土或毒饵等简便易行的施药方法,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毒性较低的农药,如杀虫脒、苯来特、托布津、溴氰菊酯等部分依靠进口。由于药价偏高,飞机防治费用不断上涨,地面喷雾防治喷雾器射程不够,影响了防治效果。一些地方长期单一使用溴氰菊酯,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影响了化学防治工作的进展。

杀菌剂可分为铲除剂、保护剂和内吸剂。铲除剂直接可杀死病原物,如五氯酚、甲醛等。保护剂可直接施于植物体,保护植物不受侵害,如低浓度的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有机硫、有机磷、有机氯等。内吸剂是指被植物吸入体内,起抑制病原物扩展的药剂,如托布津、多菌灵、苯莱特等。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包括土壤消毒、种实消毒和喷洒植株等。

5.物理防治

篇6

1 高原鼹鼠的生物学特性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在动物学分类中,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Hymenoptera(Myospalaxbaileyi)]仓鼠科(Cricet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 Lilljeborg)。体长160~235 mm,体重173~490 g,吻短,眼小,耳壳退化为环绕耳孔的皮褶,不突出于被毛外。尾短,其长度超过后足长,并覆以浓密的短毛。四肢较短粗,前后足覆以短毛。前足掌后部具毛,前部和指无毛,后足掌无毛。前足的2~4指爪发达。后足趾爪显然小而短。高原鼢鼠上门齿向下垂直,不突出鼻骨前缘,上下门齿4颗,凿状且特别粗大[1-2]。

高原鼢鼠雌雄异穴,化隆县1年发生1代,怀孕率达80%,4―5月为产仔期,每只雌鼠产1~5只,多数为2~3只,最高可产7~9只,幼鼠当年分窝,第2年春季又可产仔,具有食性杂、食量大、繁殖率高、适应性和流窜性强等特点。鼢鼠常在地下生活,在干旱季节和当年生幼鼠分窝时有在地表活动取食习性。因常年营地生活,天敌少,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2 发生及防治情况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也是青海省主要防控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化隆县现有林地面积143 830.34 hm2,每年发生鼠害的面积在6 666.0~8 666.6 hm2之间,对全县生态建设造成了巨大威胁。

2005年以前,化隆县高原鼢鼠防控工作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人工捕杀为辅;2006―2007年,在保护和利用天敌的前提下,采用人工捕杀与大隆、溴敌隆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控,效果良好,同时也对生态产生了破坏;从2009年开始,化隆县鼠害严重发生,为达到鼠害防治和生态保护兼顾的目的,加大了无公害防治力度,鼠害防控全部采用人工捕杀结合保护生态、保护天敌等措施,每年人工捕杀高原鼢鼠8万只以上;2015年以来,每年防治面积达1.1万hm2。

3 风险评估

3.1 分布和管理

鼢鼠类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而高原鼢鼠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全境、甘肃省甘南、四川省、内蒙古部分地区,主要危害区域为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全国其他地区和国外均未发生鼢鼠鼠害。鼢鼠是化隆县一种危害面广、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本土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分布在海拔2 750~4 300 m的耕地、草滩、森林和草场上,是靠啃食植物根茎为生的高寒草甸草原特有的鼠种[3]。

近年来,化隆县高原鼢鼠防控根据不同的发生区实行分类施策和分区治理的原则,积极开展综合防治的策略,遵循“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本方针。在防控工作中,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着重无公害防治。以营造林技术为基础,强化预防工作,遵循森林生态理论,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完整性,通过鼠害天敌因子的控制达到生物种群动态平衡的目的。造林前通过整地,破坏鼠害种群的栖息环境,同时合理搭配造林树种,大力营造混交林,提高林分的生长势;实行封山育林,全面禁捕、禁猎鼠害天敌,保护和利用高原鼢鼠天敌蛇、狐狸、黄鼬等动物,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同时,加强监测,开展科学防控,及时掌握鼠情动态,定期趋势预报,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根据不同发生区域危害特点,本着集中治理的原则,积极采取无公害化学防治、人工、生物、生态治理等各种有效措施开展防控工作,降低危害程度,实现“有鼠不成灾”的目的[4-5]。

3.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3.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高原鼢鼠喜食植物十分广泛,寄主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各个区域。农作物中喜食植物有豆科、洋芋、小麦等;喜食的树种有沙棘、山杏、榆树、高山柳等;草地中禾本科和莎草科以及苜蓿、红豆草等优良牧草;药材中有党参、蕨麻、大黄、甘草、冬虫夏草等。对未成林造林地的青海云杉、油松、圆柏、杨树等,在挖掘通道过程中,由于使其根部松动或幼苗被覆盖致使幼苗失水枯死。

3.2.2 传播渠道。高原鼢鼠主要靠挖掘洞道自然传播,当栖息环境恶劣时也偶尔在地面行走取食,地面行走距离和时间都较短。营地栖息活动范围一般在5 km以内,人为让其离开洞道,存活率很短,一般不超过2 d。

3.3 潜在的危害性

篇7

二、发病特点

1、区别于茄子黄萎病的重要特征茄子青枯病发病初期仅个别叶片颜色变淡,呈现局部的萎蔫,后扩展到全株。多在光照强时表现症状,早晚或阴天可恢复正常。后期植株呈青枯状凋萎,枝条髓部溃烂或中空。湿度大时,横切病茎切面用力挤压,有混浊菌浓溢出。这是区别于茄子黄萎病的重要特征。

茄子黄萎病主要症状:茄子苗期发病少,成株多在坐果后开始出现症状,以结果初期发病最盛。多由植株下、中部开始出现症状,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为褐色,叶片边缘向上卷曲,最后干枯脱落。发病初期,病株在晴天高温时出现萎蔫,早晚尚能恢复,病重后不再恢复,直至病株枯死。有的植株从一侧枝叶表现症状,并向上扩展,引起半边植株叶片变黄,或半长叶片变黄,并向一侧扭曲。剖检病根、茎、分枝及叶柄,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挤捏各断切面无乳白色状混浊液渗出。

2、发病期茄子青枯病多在开花现蕾后发病,苗期很少发病。当棚室内温度稳定在30~36℃时,出现发病高峰。

3、连作发病重新茬地基本未见发病,茄科蔬菜连作的发病重,其中死秧率在50%以上的均是连作3天以上的地块。

4、管理粗放的发病重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增加了病害的发生程度。定植时伤根,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地下害虫发生严重,增加了病菌的侵染机会;灌水不当,大水漫灌,加快了病害的传播速度;棚室内湿度失控,高温高湿为青枯病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5、偏施氮肥的发病重偏施氮肥,作物营养单一或失调,这样的地块发病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N、P、K等平衡施肥的,发病相对较轻。

三、综合防治对策

1、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种子或耐病品种如鲁茄1号、济丰3号、安阳大红茄、青选长茄和丰研1号等有条件可以采用嫁接栽培,减少病害的发生。嫁接可采用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野生茄作砧木,如:托鲁巴姆、野茄2号、日本赤茄等品种。

(2)合理轮作避免与番茄、辣椒等茄科蔬菜连作,与非茄科作物如葱、蒜等蔬菜轮作3天以上。

f31种子消毒先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3~4小时,再放人体积为其5~6倍的55℃的温水中,连续搅拌15分钟后,取出种子立即用清水降温后冲洗干净,晾干播种或催芽后播种。也可用新植霉素300ml/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15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4)培育无病壮苗用无病土育苗,选择前茬未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育苗,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菌床。最好用营养钵或营养袋育苗,减少定植伤根。

(5)棚室定植土壤要在农闲时,深翻晾晒。以往发病的棚室,可用碳酸氢铵进行土壤消毒。具体方法是:先将菜畦浇湿,每亩用碳酸氢铵50kg均匀撒在土表,并覆盖塑料薄膜,5~7天后揭开薄膜即可。也可结合整地每亩施生石灰50~100kg进行土壤改良和消毒。采用大垄双行栽培,垄高20cm,宽60cm。垄间宽行留30cm走道,窄行留10cm浇水沟,沟上覆盖地膜。

(6)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施用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平衡追肥N、P、K肥。第1次采果后,适当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灌溉要小水勤浇,沟灌,禁止大水漫灌,有条件的采用滴灌,防止病菌随水流传播。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篇8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涵义

我国从2006年11月1日起执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其中明确定义,农产品是指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生物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还明确规定含有国家禁止使用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农产品,不得销售;农药、兽药的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重金属的有毒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也不得销售;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农产品不得销售;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二、植物保护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

1.植物保护的目的

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植物产品(即农产品)在生产储藏过程中不受有害生物如病原菌、虫害等的侵害,应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作为其主要技术难以避免。植物产品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除工业污染外,多数污染物直接或间接与农药这种植物保护的重要生产资料有关。

2.植物保护宗旨之一是保护植物产品安全

植物保护技术和措施作为农业产品基本保障,平均每年挽回大量的粮食损失,在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上,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8亿人还没有足够的粮食保障。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减少的土地使世界粮食供应日趋紧张。全世界为害农作物的害虫有10000多种,病原菌有8000多种,线虫1500多种,杂草2000多种。在农业生产中如果不进行植物保护,即不进行病虫草鼠害的整治,产量损失可达70%,农作物仅有30%的收成。据统计,在植物保护的贡献中,化学防治可挽回产量损失28%以上,其中除草剂挽回16.4%,杀虫剂挽回7.1%,杀菌剂挽回4.2%。由此可见,植物保护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三、植物保护技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测管理

1.植物保护的技术

包括法规防治(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贯穿于套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生物防治以安全、有效、持效、无污染而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新型安全且高效低毒的农药开发和科学使用,大幅度降低了对非靶性生物和环境的危害,又为化学防治展示了乐观的前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思想是一致的。 。

2.植物保护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都强调防患于未然

植物的保护技术着眼着生态系统,管理对象为有害生物,注重减小农药等有害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对农产品安全管理进行全程化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生产环节,也包括农产品销售环节即市场流通环节,突出源头治理,加强全程监控,严格市场准入,强化责任追究,区别不同主体,实行分类指导。

篇9

1、形态特征

1.1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快紧密排列,处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顶部呈黑褐色。卵块大小为23cm2,表面覆盖有雌娥腹部脱落的毛和鳞片,呈白色

第1代4月中旬-5月下旬,发育历期12-14天

第2代6月中旬-7月下旬,发育历期7-9天

第3代8月上旬-9月中旬,发育历期8-11天

第一代孵化率90%左右,第2、3代孵化率95%以上

1.2幼虫

1.2.1龄幼虫头宽约0.3mm,体长约1.8-2.8mm。头黑色具光泽体黄绿色,刚毛基部的硬皮板褐色。胸足和腹足的外侧淡褐色。

1.2.2龄幼虫头宽0.5-0.6mm,体长2.8-4.2mm。色泽与1龄幼虫大体相同。背部毛瘤上生1根粗而长的黑刚毛,周围具短而细的白毛丛,腹部趾钩始现。

1.2.3龄幼虫 头宽0.8-0.9mm,体长4.0-8.5mm,头部变成黑色,有光泽,胸部淡黄色,胸部背面具2行大的毛瘤,各毛瘤突变的显著发达。

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第1代5月中旬-6月上旬,发育历期32-40天

第2代7月上旬-7月下旬,发育历期24-30天

第3代8月下旬-10月上旬,发育历期42-52天

第1代幼虫一般为6龄,第2、3代幼虫6-7龄

幼虫取食特点

1-2幼虫只吃食叶肉、留下叶脉,叶片呈透明纱网状;

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

4龄幼虫开始分成若干个小群体,形成几个网幕危害

5龄以后分散为单个个体(破网)取食并进入暴食期

5-7龄幼虫取食量占总取食量的90%以上

5龄以后分散为单个个体(破网)取食并进入暴食期

5-7龄幼虫取食量占总取食量的90%以上

1.3蛹体

长8-15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处。臀棘10-15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腹节10腹面有呈“/\”形的。雌蛹在腹节8-9腹面有2个生殖孔,腹节8的生殖孔位于腹节8腹面前缘中央,向两侧沿腹节7-8节间短距离内陷,尾部裂开,形成“Y”形的生殖孔。腹节9腹面中央的生殖孔较小,圆形,腹节10腹面有“/\”行的。

第1代6月中旬-7月上旬,发育历期11-13天,滞育率10%-30%

第2代8月上旬-8月下旬,发育历期9-11天,滞育率2%

第3代10月中旬-下一年4月中旬,历期7-8个月,全部滞育约冬

1.4成虫

雄成虫:体长9-12mm,触角羽毛状,其中内侧枝齿长度约为外侧枝齿的2/3,多数前翅有黑褐色斑点。

雌成虫:体长9-12mm,触角锯齿状,前翅多数纯白色。

(1)各生时间:越冬代4月中旬-5月下旬;第2代6月下旬-7月中旬;第3代8月中旬-9月上旬。

(2)主要习性:羽化、交尾多在傍晚(黄昏),交尾时间较长,15-16个小时,最长可达48小时,;产卵时间长,6-10个小时,有的超过2天,白天黑夜均可进行;平均产卵量600-1000粒。

(3)主要特点:趋光性,越冬代雄蛾趋光性较强,雌蛾相对较弱;刚刚羽化的成虫对智力物趋性长,对腥臭味比较敏感、趋性强。

1.5气候因素对其发育的影响。

成虫在春季的羽化进展受到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5摄氏度时羽化开始,日均气温17-19摄氏度,平均气温23-25摄氏度,相对湿度75%-80%,最适于卵的发育;平均气温24-26摄氏度,相对湿度70%-80%最适于幼虫的发育,在高温低湿下,卵块干瘪,幼虫畸形,蛹或发育不正常,成虫产卵量低

1.6美国白蛾与相似蛾类形态特征的区别

在北方地区与美国白蛾相类似主要有杨毒蛾、柳毒蛾、榆毒蛾。

从分类上讲,美国白蛾属于灯蛾科,其他属于毒蛾科,灯蛾科有喙和单眼,毒蛾科没有喙和单眼。

从翅的颜色上分,美国白蛾第一代(越冬代)雄成虫前翅的基础色为白色,上面布有褐色斑点,第二代后侧为纯白色,雌成虫全为白色,杨毒、柳毒蛾、榆毒蛾的翅全为白色。

从体型差别上分,美国白蛾雄成虫比雌成虫体型大,而杨毒蛾、柳毒蛾、榆毒蛾雄成虫比雌成虫体型小。

从足上分,美国白蛾足腿节为黄色,茎节为黑白相间色,榆毒蛾足全黄色,杨毒蛾、柳毒蛾足为黑白相间色。

2、生物学特性

2.1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一年两到三代,在我县发生三代,有世代重叠现象。

2.2成虫羽化多在15-19时,刚羽化的成虫常趴在树干、线杆、墙壁等垂直物体上,不善于活动,静止时间较长。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雌蛾产卵期间和产卵完毕后,始终静状与卵块上,遇惊扰也不飞走直至死亡,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属于弱趋光种类,尤其是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对腥臭味比较敏感。

2.3幼x食性杂、食量大、耐饥饿能力强

主要喜食树种 一般喜食树种 危害农作物的种类

桑、榆、山楂、杏、臭椿、花曲柳、水曲柳、法国梧桐、泡桐、白蜡等 赤杨、枫杨、胡桃、杨、柳、桃、李、板栗、山定子、樱桃、樱花、丁香、苹果、梨、葡萄等 高粱、玉米、大豆、花生、向日葵、南瓜、葫芦、黄瓜、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等

迄今将近十年,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创出了一条防治该虫的成功之路。胜利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2.4防控保障措施

1、狠抓一个“早”字,即:早谋化,早动员,早部署,早培训。

2、突出“四个强化”,即:强化资金投入,强化措施,强化督导,强化责任落实。

3、提出“重防第一代,严防第二代,死防第三代”和关键抓住“三个时机(1、2、3代幼虫危害期)、四个环节(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的防控原则。重点抓好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幼虫的防控。实施“以无公害防治措施为主体的人工物理防治与药剂防治、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白蛾防治与其它病虫害兼治相结合的治理策略。

2.5防控技术措施:

1、人工防治

(1)剪除网幕。每隔2-3天组织人员仔细查找一遍树冠上的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后,在树下铺一块塑料布,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幕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集中烧毁或深埋。

(2)绑草把诱杀。在第三代老熟幼虫化蛹前,即9月下旬-10月上旬。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处,用麦秸或稻草围绕树干,长度不小于40厘米,厚度不少于5厘米,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于11月上旬至翌年3月下旬解下,集中烧毁或深埋。

(3)人工捉蛹。

(4)捕杀成虫。

2、灯光诱杀。在各代成虫发生期,即4月上旬-5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至下旬。利用灯光诱杀美国白蛾成虫,需将灯挂在虫害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每天傍晚5点开灯,翌晨6点关灯,并及时处理诱到的成虫。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两灯之间的距离在200米左右,第一代设置高度离地面1.5-2米,第二代升高至3-4米,第三代应在5米左右。

3、生物防治。当美国白蛾虫口密度降低时,可采用释放寄生性天敌周氏啮小蜂。6月中下旬,7月下旬,即在美国白蛾第一和第二代幼虫老熟期,选择无风天气,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放蜂。一是直接释放羽化小蜂。二是把寄生的柞蚕蛹放入草把中或挂在树枝、树干上。按美国白蛾幼虫和周氏啮小蜂1:4的比例,连续放2代,每代间隔5-7天各放2次,即每年放蜂4次,连续放2-3年,可持续控制6-7年。当虫口密度降低到每亩20个网幕以下,且虫情较稳定时,进行林间放蜂,且放蜂时不能施用任何农药。

4、化学防治。在美国白蛾发生较重的区域,需要采取无公害化学防治,防治时间最好在美国白蛾幼虫期三龄前,因为此时幼虫耐药性较弱。我县防治第一代美国白蛾在5月20日左右最佳,使用药剂为植物源类1%烟碱・苦参碱,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类25%灭幼脲3号50克/亩,适量加入沉降剂---尿素10克/亩,渗透剂---食盐3克/亩以增强药效。

3、存在问题。

由于我县为大面积人工纯林,树种单一,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和修复能力较差,抵御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较低,易遭受有害生物的侵害,甚至大面积暴发。

4、今后建议。

美国白蛾食性杂、传播途径广、依靠检疫很难控制传播蔓延,因此作好源头防治是根本途径之一。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省工、省时、省药、省钱、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是应对美国白蛾大面积暴发成灾的有效措施。为了维护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发展,巩固和发展我县的绿化成果,我们清丰务林人在创新防控美国白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编,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1.王传伟(1984-),男,本科学历,林业助理工程师。清丰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篇10

1、引言

随着我国果树种植业的发展,果树病虫害经多年传入、繁殖,种类繁多,成灾频率高,施用化学农药防治果树病虫害快速、高效、经济,而在使用农药的许多环节上又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因而对果品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制约了果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世界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上千个,大量使用的有100多种,全世界农药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中国加入WTO后,提供无公害果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档果品市场,提高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

2、果树生产中农药污染问题

2.1、对果品本身的污染

许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果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现象较为常见,常见的农药种类包括有机磷和菊酯类,这些农药的残留期相对较长,目前,以甲胺膦、乐果、甲基等毒性较高的品种占农药总用量的77.76%,这些高种,致使其在环境及农副产品中的残留较为普遍,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这种现象更为常见。

2.2、农药对果树的污染

施用农药后,大部分的农药残留于果树枝叶、果实表面,还有一部分渗透到果树角质层或组织内部,它们通过在植物体内的输导,残留于植物组织内部,对果树造成极大危害,尤其是铜制剂、砷制剂、石硫合剂等,由于这些农药剂不溶于水,经化学作用后,会在植物叶面上变为可溶于水的物质,然后渗透于植物组织,像松脂合剂、石灰过量式波尔多液等碱性药剂,很容易侵蚀叶面表皮。这些农药造成的污染,一般情况下会减弱果树光合作用,使得果实成熟延长,严重一些的情况就会造成叶片黄化、失绿、卷叶、落叶,甚至使果实发生果斑、褐果、落果或畸形,植株矮化,种子发芽率低等,更严重的状况是造成植株死亡。

2.3、对果园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树木生长的基础,但使用农药最常用的方式是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洒,这样就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果树施药后,部分农药直接进入土壤,被土壤颗粒吸附,与土壤微生物接触,并杀死它,从而影响土质的腐熟和透气性,从而破坏土壤结构和影响土壤肥力,抑制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4、农药对水及大气的污染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向水体和空气直接喷撒农药的方式,这样就使得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或农药颗粒吹散到大气中去,除了残存在枯枝落叶或土壤中的农药以外,还有的通过降水冲刷或灌溉进入沟渠、池塘、湖泊、江河中,污染水域,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于水体,喷洒的农药在气流作用下,会飘散到数里远的地方,造成大面积和大区域的空气受到污染。

2.5、对人畜的影响

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农药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条途径直接进入人体内,对人体造成伤害,此外,残留在果品、土壤、水中的农药,会通过人畜饮食或由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内,同样对人体造成伤害,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的会出现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等,慢性中毒会引起人畜内脏机能受损,使正常的生理代谢受到阻碍,甚至有些农药残留物能致癌、致畸或致突变,并且对人体遗传和生殖力造成严重影响。

2.6、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使用农药在减少主要害虫数量的同时,也杀伤了害虫的天敌,本来有的昆虫是以另外一些昆虫为食的,而农药造成部分种类的昆虫大面积死亡甚至灭绝,从而使原来因生存竞争而受到抑制的其他虫种变成了重要害虫,这样就破坏了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新的虫害,比如以前在果园中经常可看到一些捕食螨、草蛉、瓢虫以及寄生蜂、青蛙、蛇、寄生菌等各种各样的有益生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果园有害生物的天敌,对害虫种群起着抑制作用,但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对有害生物的抑制作用也不断下降。

3、治理农药污染的措施

3.1、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合理规划用药

对于果树的病虫害问题,农业防治是最基本、最经济的防治方法,所以病虫发生较为严重时,尽量选用高效、低毒、污染小或无污染的农药。创造有利于果树生长发育的条件,使其生长健壮,增强对病虫的抵抗能力,在准确识别有害生物种类后,再了解药剂特性,针对不同病害对症下药。

其次,要把握好施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经常进行病虫测报,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病虫害,应在发现的早期及时施药,防治晚了,幼虫已钻进果内,药效明显降低。此外,要针对不同的虫害进行区别用药和适度用药,一些杀螨剂、杀蚜剂仅对螨、蚜有毒杀作用,而对有益生物无害或毒性小,这是防治螨、蚜的首选用药,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农药的常用浓度,配制农药时应计算水和药量,在定量水中加入药剂,尽快推广采用低容量细雾喷洒技术,逐步淘汰大水量粗雾喷洒机具,利用有害生物与天敌在生物学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使用的药剂要只杀伤有害生物而对天敌不影响或影响不大的剂量。不要使用把有害生物和天敌都杀死的剂量,能局部施药的不要全面施药。另外也可以采取混合使用几种农药,这样既达到兼治病害的作用也可以减少单种农药的残留。轮换用药,避免一种农药长期使用,使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

3.2、采用化学防治以外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

由于农药的使用不可避免会对环境等造成危害,所以应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采用非化学方式防治病虫害。所以要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或在果园大量释放天敌,以虫治虫,如草蛉、小花蝽、瓢虫是螨类、蚜虫及蚧类的天敌,赤眼蜂是梨木虱的天敌,日光蜂以苹果绵蚜为食;其次,开展物理机械防治,根据病虫的某种生物学特性,辅以较简单的机械措施,直接将病虫害消灭。常见的方法有捕杀法、阻隔法、诱杀法、果实套袋、树干涂白、手术治疗、高温处理等方法;此外,还可进行诱杀,如利用糖醋液诱杀梨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等,利用灯光诱杀多种鳞翅目、鞘翅目成虫;还可以结合生产,进行人工防治消灭病虫,如刮树皮、刨树盘、清理果园等。

3.3、加强果园管理,控制病虫发生发展,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要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就要加强对果园的管理,培育和利用健壮无病虫的繁殖材料,培育无病虫苗木;把好检疫关,控制病虫害的人为传播;根据不同品种的抗病虫能力的差别,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搞好果园卫生,清除病虫残体,消灭转主寄主,从而铲除或减少果园内外的病虫初次和再次侵染来源;定期观察,搞好测报,依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搞好测报,制定规划,将病虫防治在萌芽状态;加强管理,增强果树抗性,合理修剪、合理间作和种植绿肥,加强栽培管理,创造一个有利于果树生长发育,不利于有害生物滋生的环境。

4、结束语

在农药产品上存在着农药品种不足、结构不合理、农药剂型落后、农药产品合格率低、高效低毒新农药少等问题,而在果树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减少和控制农药污染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防治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方法协调、灵活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减少农药的使用,并在科学、规范的用药指导下合理施用农药,减少农药使用的伴生危害。

参考文献:

篇11

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或花生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是花生的一种主要病害,在我国各主要花生产区都有发生。花生感病后,根的吸收功能被破坏,植株矮小发黄,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70%以上,甚至绝收。 

 

1症状表现 

 

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因地下部受害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花生播种半个月后,当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便可侵入主根尖端,使之膨大形成纺锤形虫瘿(根结),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直径一般2~4mm,表面粗糙,根系形成乱丝状的须根团,在根茎、果柄和果壳上有时也能形成根结。由于根部组织受到破坏,致使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发黄,叶片小,底叶叶缘焦灼,叶片早期脱落,病株开花迟,结果少而小,甚至不结果。 

(1)从茎叶上看,植株矮小,茎叶发黄,叶片变小,生长缓慢,底部叶片焦灼,早期脱落,开花推迟,与健株相比,出现成片高低不齐的病窝。 

(2)从根上看,根部尖端出现大小不规则的小疙瘩及虫瘿,虫瘿上又生出许多幼嫩毛根,经多次重复侵染,根部形成乱麻状须根团。根瘤与虫瘿的区别在于:根瘤生长在侧根一旁,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不生毛根,剖开可见褐色汁液,虫瘿则生长在根端,使整个根端膨大,表面粗糙,并生出许多不定根,剖开可见乳白色粒状线虫。有无虫瘿是与病毒病的主要区别。 

(3)从果上看,初期在幼果上形成乳白色的小瘤,后形成褐色疮痂状虫瘿,造成果小而少。 

 

2病原形态及其特性 

 

该病由植株寄生线虫引起。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科,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特点:雌雄虫体异型。一般认为,侵染花生的根结线虫有3种: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ri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爪蛙根结线虫(M.javanica)。国内主要是前2种,主要从雌虫形态上区分。 

2.1形态和发育特征 

线虫的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3个阶段。卵肾脏形,黄褐色,刚产的卵是包在卵囊内的,卵囊胶质,不规则,具有保护作用。幼虫期发育蜕4次皮,5个龄期成为成虫,1~2龄都是线形,1龄幼虫在卵内,出卵壳后为2龄幼虫,2 龄幼虫开始侵染。3~4龄雌雄虫体体形分化,雄虫仍是线形,雌虫由辣椒形逐渐发育成洋梨形。雌虫侵染后在寄主组织中定居、取食、发育、成熟产卵。雄虫后到土壤中不久即死亡。目前研究,雌成虫可不经而进行孤雌生殖。因此,根部组织中有大量线虫交替危害(在组织解剖及土壤分离时,一般很少见到雄虫,可能与孤雌生殖有关)。 

2.2寄主范围 

花生根结线虫可侵染35科130余种植物,包括16科80余种栽培植物和19科50余种野生植物。栽培植物中主要包括豆科、茄科、葫芦科的常规作物。另外,甘薯虽然是寄主,但线虫在甘薯上不能正常发育成成虫,禾本科作物也可受侵染,但发病轻。 

2.3生理特性 

耐水淹,据试验,虫瘿浸水135d仍具侵染力。不耐干燥,带有虫瘿的荚果、根系等含水量降至26.1%以下时线虫全部死亡。利用这一特点,生产上采用充分晒干果壳、田间曝晒病残土的方法,能有效降低病害。 

 

3发生规律 

 

线虫以卵在卵囊内和幼虫在根结内、果皮上随病根和病果壳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春季平均气温10~12℃,卵开始发育为1龄幼虫,2龄期开始侵入花生幼根,共脱4次皮,变为5龄幼虫,后羽化为成虫交尾产卵,1年发生3~4代,条件适宜20~30d可完成1代,线虫侵入的土壤温度为11.3~34.0℃,最适温度为20~26℃,最适土壤湿度为70%,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下和90%以上不利于侵入。

花生根结线虫侵染花生有明显的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花生出苗后的21~31d,第1个高峰期正值花生大量新根增长期,第2个高峰期正值第2代幼虫在土壤中口密度增长期。线虫主要分布在40cm土层内,在沙土地平均每天移动1cm。 

病原线虫可借病果及混有病株残体的粪肥作近距离传播,也可借农具、人畜、地面流水作近距离扩散。一般重茬田、肥力低的沙土地发生严重;管理粗放、杂草多的地块发病重;连作病重,轮作病轻;砂壤土病重,黏壤土病轻;早播病重,晚播病轻;春播病重,夏播病轻;干旱年份发病重,多雨年份发病轻。 

 

4防治方法 

 

防治线虫病应先做调查,然后进行防治。调查时间宜在收获前后。因为此时植株上部症状明显,易于识别。 

4.1加强检疫工作 

保护无病区,不从病区调运花生种子;如确需调种时,应剥去果壳,只调果仁,并在调种前将其干燥到含水量10%以下,在调运其他寄主植物时,也应实施检疫。 

4.2加强农业防治 

(1)轮作倒茬。与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轮作,轮作年限越长,防治效果越明显。 

(2)清除侵染源。收获时清除病根,并将病土犁翻、曝晒,可减少线虫数量,病株、病根、病果要集中处理,清除田内外杂草寄主。 

(3)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增施腐熟有机肥。 

(4)改善灌溉条件,修建排水沟,忌串灌,防止水浇传播。 

4.3生物防治 

篇12

1.城市环境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环境植物的内涵

一切用于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植物称为环境植物。农作物和蔬菜、果树、药材是作为食用或药用的,一般不作为环境植物。但其中有些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而被用作绿化美化材料的,或因特殊需要而被用作绿化美化材料的,也可以算作环境植物。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强调先绿起来,进一步要求同时也要美起来,现在则不但要求绿和美,还要求香,更要求有利于身心和身体健康。环境植物在城市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良性生态循环中起着独有的作用,是作为对城市环境整体评价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1.2环境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概念

环境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伴随环境植物诞生而相应出现的,应区别于过去一般传统的病虫害防治的概念。环境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一个整体,既要防治好病虫害,又要保护好环境。我们的防治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杀虫,治病,还需要保护环境。

1.3城市环境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3.1 人类长期盲目干预自然的结果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进程中,人类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城市环境和自然植物生境。一方面破坏或摒弃许多原有的植被和土生植物,使城市生态状况变得恶化。另一方面人类又引进了许多外来植物和建造了许多新的植被类群改变了原有植物的组成、结构、类群、动态、生态等自然特性,使植被生境和区系成分特化。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和管理下,城市植被形成园林格局。在城市和人居环境建设、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偏离生态环境改善的倾向,导致了环境植物病虫害的严重发生。前些年南宁市在种植150万株树木时,为了早日成林,在有限的绿地空间里,将树木进行密植,这是一种违背了自然规律的急功近利行为。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活体,是在不断地进行生长的,在种植时要给树木预留一定的伸展空间,利于植物的生长。种植太密,当年成效显著,但是两三年后,树木因缺少阳光,透气性差,造成树势衰弱,引发病虫为害。

1.3.2 思想上缺乏生态学观点 人们在进行绿化、美化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生物群体的系统工程,往往是急功近利,植物种类单一,选择一阵风或有什么植物就种什么,没有因地制宜去选择植物,其结果必然会因植物群落缺乏多样性,抗逆性差,生长不良而使病虫害发生严重。

1.3.3 对病虫害防治认识不足 在环境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重治轻防,忽视植物保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当时效果轻长远影响,长期单靠农药后患无穷,缺乏可持续控制的观点。

1.3.4 城市生态恶化促进了环境植物病虫害的危害 城市环境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城市树木生长的地下空间狭窄,直接促进园林病虫的猖獗伴生和序生。如果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性程度,而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环境植物病虫害就能爆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植物病虫害猖獗危害是生态环境恶化和养护管理长期作用的结果,是人为造成恶性循环的一种伴生产物,是不良因素强大的反作用力触发所致。

1.3.5 外来的危险性病虫害不断传入我国,构成了对环境植物新的威胁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频繁,侵入型害虫频繁传入我国,在侵入到我国新的栖息地后,由于在国外原产地范围内长期相适应的寄主――昆虫间的协调关系消失了,的天敌因素也大幅度地减少,而我国新侵入地的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其危害程度可以增加数倍,扩散速度也相当惊人。例如南宁市从2001年开始引种加拿利海枣,同时也将为害该树的锈色棕榈象,带入南宁市,2003年南宁市种植的加拿利海枣大树,全部被锈色棕榈象为害,至2007年南宁市所种植的加拿利海枣大树全部死亡。目前南宁市种植的棕榈科乔木均发生锈色棕榈象的危害。刺桐姬小蜂是2004年国际上发现的新种,专门为害刺桐属的植物,2005年7月,首次在深圳发现,2006年传入南宁市,2003年至2006年南宁市的道路、公园、住宅小区种植了一批劲直刺桐大树,刺桐姬小蜂在南宁市仅为害劲直刺桐,至2009年,因刺桐姬小蜂的为害,南宁市已找不到劲直刺桐这种树木。

2.对策和措施

2.1防治

从生态园林的角度出发,提倡以自然调控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关键环节,以行为调控为辅助方法,以物理防治为补充手段,进行必要的化学防治。开展城市环境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采取形成多样化的防治措施,逐步建立起良性发展的城市园林生态体系。每项防治措施应该本着“安全、有效、经济”。安全即对环境、人和动物、天敌、环境植物的安全;有效是对环境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仅看眼前防治效果而且能够持久的防治效果;经济就是防治成本比化学防治或其他防治方法要省钱,或基本与化防的成本持平。每项防治措施都要强调维护和健全生态平衡的防治原则。只有这样能使环境植物病虫害的治理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2措施

2.2.1 从园林设计抓起 一个好的种植设计,既要布局合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要合理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遵循植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避免植物一栽下就人为造成植物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

2.2.2 种植设计的原则 1)树种选择必须适地适树和乡土化。适地适树包括:①选择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②在植物配置上要以乡土树种为基调和骨干树种,形成本地的特色。植物的配植必须因地制宜,符合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习性,乡土树种也不能随处可栽。2)植物种类要多样化,种植结构要复层化。必须着眼于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保护。要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多模拟自然环境,进行乔、灌、花、草多种植物的合理配置。植物群落结构越复杂,越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抗御病虫能力就越强。容易保持生态平衡;3)多种植相生植物,增加生物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充分利用植物与昆虫之间的食物链,趋生就利。多种相生植物,这就是控制病虫害发生最经济、有效方法之一,避免种植病虫害转寄主寄生植物,如松、柏与梨树不能混栽。

2.2.3 加强养护管理工作 植物的养护工作是长期的,在养护管理中水分、修剪、土壤和肥料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导致病虫害发生的关键因素。1)科学用水,采用滴灌、喷灌和低灌等浇水方式;灌水适时适量,浇水方式适当;在严重缺水地区选种耗水量小的植物。2)合理施肥,适时适量地使用氮肥,多施磷钾肥以提高抗旱、抗病能力。3)适度整形修剪,树木要常年进行养护修剪,创造一个通风透光的空间,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篇13

1引言

柳树适应性强,树形优美,广泛用于通道绿化、庭园绿化及池边湖岸绿化。但柳树蛀干害虫的发生,导致部分柳树千疮百孔,枝干枯死,严重影响生态功能和园林景观。据笔者观察,驻马店市柳树蛀干害虫发生十分普遍,有柳树分布的地段,几乎都有蛀干害虫发生。由于柳树多栽植在城区,城区人员密集,采取一般化学防治影响市民出行,因此,应当主要采取对环境无污染的无公害防治措施。根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试验、研究,现将柳树蛀干害虫危害特征及无公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2危害与识别

2.1主要种类

柳树蛀干害虫种类主要有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

2.2危害特征

柳树蛀干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主干、侧枝进行危害,成虫期啃食叶柄、叶片和嫩枝补充营养,严重者树干千疮百孔、枝干枯死,甚至整株死亡。星天牛幼虫孵化后在树皮下蛀食1个月左右,形成不规则的扁平坑道,随后向木质部深入2~3cm后转而向上蛀坑并向外蛀穿一个排粪孔,排出黄色虫粪和蛀屑。光肩星天牛幼虫先摄食刻槽边缘的腐烂变黑部分,逐渐向干枝横向转移,蛀害木质部表层。3龄后蛀入木质部,蛀成近“S”形或“U”形的坑道。云斑天牛幼虫先在皮层下蛀成三角形蛀痕,幼虫入孔处有大量粪屑排出,树皮逐渐外胀纵裂,流出褐色树液,幼虫在边材危害一段时间后钻入心材。

2.3识别特征

由于部分天牛卵、幼虫、蛹形态特征很相似,因此,应主要从成虫特征进行辨别。

2.3.1星天牛

该虫成虫与光肩星天牛极为相似,二者最明显区别在于前者鞘翅基部有密集的小颗粒,后者鞘翅基部光滑。星天牛成虫漆黑色,略带金属光泽,体长19~39mm,体宽6~13.5mm。头部和腹面被银灰色和蓝灰色细毛,足上多蓝灰色细毛;触角第3~11节,各节基部有淡蓝色毛环。前胸背板中瘤明显,两侧具尖锐粗大的侧刺突。鞘翅基部有密集的小颗粒,每翅具大小白斑约20个,排成5横行。

2.3.2云斑天牛

成虫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鞘翅上白色云片状斑而得名。成虫体长59~97mm,黑褐色,密被灰绒毛,前胸背板有一对肾形白斑,小盾片白色,鞘翅基部密布黑色瘤状颗粒,鞘翅上有2~3行排列不规则的白色云片状斑。体两侧从复眼后方至腹部末端有一条白色纵带。

3发生原因

(1)苗木调运把关不严。将携带天牛类蛀干害虫的苗木直接用于造林,造成柳树蛀干害虫人为传播、扩散。外业调查发现,部分新栽植柳树有天牛蛀孔,都是在产地已经携带虫源。

(2)寄主资源丰富。柳树、悬铃木、白蜡等在城区栽植十分广泛,都是这两种蛀干害虫的寄主,丰富的寄主资源,给柳树蛀干害虫繁殖、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3)受外界影响小。虽然柳树蛀干害虫一般2~3年1代,但幼虫钻蛀生活在树干蛀道内,只有成虫补充营养及产卵时在树外活动,受天敌及气候影响小,因此,生栖环境较为稳定,有利于种群繁殖。

(4)防治不到位。由于对柳树蛀干害虫防治重视不够、防治技术性强、防治难度大等原因,蛀干害虫未能及时防治,导致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4防治技术

4.1严把检疫关

从外地引入苗木时,要严格执行调运检疫和复检制度。同时,要加强对苗圃地的产地检疫。发现携带天牛幼虫的苗木,要进行药剂处理或销毁。

4.2采用林业修枝技术

结合修枝,及时剪除受天牛危害的枝条。 对于受害严重、枯死枝条多的柳树,于冬春季采取截干更新,将树冠全部截除,萌发新枝,恢复树冠形状,从而达到减少虫源,增加景观效果,此措施被广泛应用。对于特别严重的受害木及枯死树,要整株伐除。

4.3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寄生性天敌昆虫如花绒坚甲、管氏肿腿蜂等,可以寄生天牛老熟幼虫或少量蛹,降低当代天牛成虫羽化率,减少下代虫口。可采取人工挂鸟巢、设饵木或其他措施保护和招引啄木鸟,创造适合啄木鸟生存柄息的环境,利用啄木鸟啄食天牛。目前,真正啄食杨树天牛被人们认识并已开始应用的有大斑啄木鸟和星头啄木鸟。

4.4人工防治

5月下旬到6月下旬,成虫羽化高峰期,组织人工捕杀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下旬,卵期及孵化高峰期,组织人工用锤砸虫卵及初孵化的幼虫,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

4.5其他无公害防治

防治天牛成虫,在羽化始盛期,采用树干打孔注射内吸剂的方法进行防治,按0.7mL/cm胸径剂量,注射氧化乐果原液, 防治成虫效果可达90%,持效期可达40d, 此种方法对木质部表面的幼虫有一定效果。防治幼虫,在每个排粪孔插入1根磷化锌毒签或灌注氧化乐果、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类农药50~100倍后用黄泥把所有虫孔封上,杀死树干中的幼虫。此类措施虽然采用有机磷类农药,但药液注入树体内,对环境无污染,适合城区柳树天牛防治。参考文献:

[1]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李文杰,邬承先.杨树天牛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3]马洪武,张洪亮.杨树天牛的发生与防治[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