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非语言交流所传递的信息占交流总信息的比重大致为75%,研究表明,非语言“渠道”所传递的信息时常比语言本身更为丰富,那么,何谓非语言交流呢?
Samovar 指出,“非语言交流涉及交流过程中对话双方所构建的一切非语言环境,该环境对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由此看来,非语言交流方式即指未使用任何语言方式情况下的信息的传递或交换方式,信息的传递或交换不借助口头语言,服饰、表情、动作、嗓音、音调、眼神都属于非语言交流方式,它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成为了信息传递的一种媒介。
二、非语言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Miller 曾指出,“交流过程中,语言(话语)所传递的信息只占7%,剩余的93%的信息通过面部表情(55%)和语调(38%)来完成传递的。”由此看来,非语言交流行为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信息交流中构成了一种重要的信息媒介并影响着交流效果,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非语言交流的具体方式
1.肢体语言。根据朗文现代英语词典的解释,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方式,它通过肢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或意图;肢体语言包括手势,姿势,表情,眼神和距离。
肢体语言可能是非语言交流的最普遍方式,它在非语言交流中传达最多的信息,我们的坐姿,站姿,走路的方式,在群体中的位置,都有助于他人对我们的思想,情感,意图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一个人的举止,如牙关紧要,眯起眼睛或瘫坐的姿势可以传达愤怒,怀疑或不感兴趣的信息;反之,长久的眼神接触,侧耳倾听,面露微笑则传达认同,关心或同情的信息。肢体接触,比如握手,触摸,拥抱,推攘,拍背等都传达一定的信息。
2.位置与距离。位置也可以传递相应的信息,人际交往中位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面对面,肩并肩,背对背等。合作关系的人们更倾向于肩并肩并排的坐姿,而竞争关系中的人们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位置关系,因此,相对位置关系传达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之间的距离远近也时常传达出相应的非语言信息。每一种文化对于空间的应用都有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即便是不成文的规定也深刻地影响着该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某种文化中的被解释为相互吸引与爱慕的行为,在其它文化中可能被理解为基本的礼仪客套,不同文化环境中,不同的空间规则使得误解时有发生。个人空间划定了人际交往中的隐形界限,这一看不见的界限却能敏感地被感知,尤其当他人进入了他人的“领地”,一些人需要更大的私人“领地”,因而与他人交流时会保持更远的空间距离,打破这一无形界限会使他们产生不适感甚至愤怒心理。
3.服装与饰品。服饰是通过物品来进行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方式,服装、饰品,甚至化妆都影响着人际交流中信息的传达,它们可以传递出诸如场合(正式或非正式)、地位、品味、个性等信息。
不同的制服体现出不同的职业类别,如校服、警服、职员套装等,再如非洲部落首领独特的服饰来象征权力和地位。Seal指出,“穿什么衣服(或不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饰品(或不戴什么饰品),一定会传达出一些关于你的信息。”如果你喜欢运动,你更倾向于购买运动套装或运动鞋,甚至会购买最喜欢的体育队的队服。通过服饰,人们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他人的兴趣、品味和性格。
4.副语言。研究人员发现,排除或无视语言本身的信息影响,一个人的语调、音高、音质、语速等都会传达一定的信息。作为信息的载体的声音,其本身的质量也成了信息的传达者,虽然副语言的传达有时非常微妙,但它们就伴随着我们的声音一同传达着信息。温柔、同情、悲伤、爱慕凭借音高的变化来传达,严厉、敌意、愤怒、鄙视借助声音的响度来传达。副语言成为副语言交流中最有力的渠道之一。
四、非语言交流的应用
1.商务活动中的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在面对面的商务场合中大量存在,包括商务会议、商讨、协商以及其他社交场合。由于国际商务活动与跨文化交流紧密相关,加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成为国际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教学活动中的非语言交流。教学场合中非语言交流的大量使用可以帮助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比如,学生举起手来就传达有疑问或有表达观点需求的信息,教师的微笑或皱眉传达出友好与和善或不满意的信息,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点头或摇头来传达认同满意或不认同不满意的信息。
在教学环境中,非语言交流的使用使得师生双方获益良多,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在非语言交流的帮助下,即便有词汇量的限制,学生也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师。
五、结论
“你用发音器官说话,但你用整个身体交谈。”由此看来,对非语言交流进行探索是必要的,它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他人思想、看法、态度和情感的了解。
篇2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 Culture; Culture input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吕叔湘先生说过:“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如今新课程也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目标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工具,文化是核心。每一个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在语言教学中系统地进行文化输入和渗透,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融合,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他们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一、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文化输入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确应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将详细从以下三点分析其重要性。
1.1、语言与文化关系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人的一切行为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约束,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可见,在教学中也不能脱离锁钥语言国家的文化及历史。如果只讲语言,不了解语言文化,就很难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从而使用得体的语言。在外语教学中,如果只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而忽视了语言的载体功能即是忽视了语言是存在于文化之中的,就势必造成学生不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从而达不到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学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名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1.2、中西方文化差异看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例如,“狗”这个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那个“a lucky dog”(幸运儿)习语表明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另外,以《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源”以Shylock(夏洛克)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after tea的意思是“喝过午时茶”等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文艺的反映,在日常的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有学生因为不能正确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而出现望文生义甚至混淆文化习俗的现象,所以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1.3、外语教学现状看
首先,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文化意识。虽然近年来引进了不少国外的教材,但教师仍以老的教学方式去授课,注重语法和语言点教学,课文的理解,而忽视了文化的输入。此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把中西文化等同,忽视了文化差异,不熟悉外国文化,在理解方面造成许多误区,致使他们不能顺利将英语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造成了“哑巴”英语的现象,不能理解文章内容,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以上都是教室在外语教学中所具有的这种普遍现象,也要求我们必要将文化适时地导入到外语教学中来。
二、文化输入的方法
2.1、多渠道,多手段
利用多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可通过英语国家的电影、录像、电视新闻、纪录片或展示一些关于承载西方文化的图片、物品等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这对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培养语言能力很有益处。
2.2、文化背景介绍
重视并加强课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能折射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现象,如英语中的Thanksgiving,如果你不了解其文化背景是无法正确体会其含义的,所以只有了解文化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2.3、词汇讲解
在词汇中学习文化。英语单词是交流、写作的基础,故词义准确把握很重要,它分为指称意义和隐含意义,指称意义为基本含义,而隐含意义则往往带有文化内涵,如fox意思是狐狸,隐含意义是狡猾。由于各民族的特性,有些词汇的指称意义相同而隐含意义不同,这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所以在讲授词汇时,不能让学生对词义的掌握停留在表面,要让学生领会词义的隐含意义的同时了解这个词所反映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等。
2.4、中西方差异对比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差异融进教学,把二者在称呼、问候、感谢、赞美、关心、价值观、信仰等等各方面加以比较,渗透到教学中。
2.5、课外学习方式
课外阅读中学习文化。教师课堂上的文化引入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看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报刊、书籍,推荐一些高质量的课外读物给学生,这样既能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一举多得。总之,语言和文化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文化导入对学生正确使用英语有重要意义,所以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并加强文化的导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合体的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
三、结束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文化创造力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有利于知己知彼,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2、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6—5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 [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76.
4、霍尔. 侯勇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5、胡文仲, 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1 西方节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力来源于喜爱和兴趣,学习热情的长久保持离不开学习兴趣的培养。英语这门异国语言,它与西方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来源于生活意境,学生通过感受生活,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英语对他们来说所包含的意义,只有身临其境学生才能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异国文化的憧憬和新奇是在所难免的,学习文化背景是学习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国人”纷纷崇尚和迷恋国际潮流,西方节日备受“国人”追捧,然而我国本土传统节日却越来越“低迷”。[1] 在我国充斥了各色各样、形式各异的中西方节日。据我国社会调研所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年轻人中,大约有90%的人表明今年有过圣诞节的意愿,有近40%的人表示每到12月份就开始筹备圣诞节的相关事宜,与筹备元旦和春节几乎没有两样。此项调查共选取了1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等,采取电话访问的方式,其中受访者大约有两千余人,而且大部分受访者都是年轻人[2]。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方式逐渐西方化,西方节日在我国也日渐流行和风靡,节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很多西方节日深受我国国人的追捧和热爱,像圣诞节、愚人节等。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西方节日表现出了痴迷和热衷。西方节日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西方人的民族信仰、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和精神意志[3]。通过中西方节日的传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乏是一个上上之策。
2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可以加强学生求知欲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一样的习俗,它同各个国家、民族以及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及宗教等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中西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英语这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节日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是不可避免的都存在着共性,那就是都和宗教、庆典以及聚会等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大多数节日都会伴随着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或传说,同时也会通过不同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中国元宵节的元宵、春节的春联、中秋节的月饼等。中国传统节日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大多数都具有家庭团圆、和睦、纪念先祖等意义,比如春节和中秋节的内涵就是家人团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西方人和中国人的过节方法存在着差异性,他们过节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身心。他们或者是和全家人一起过节享受团圆所带来的乐趣;或者是独自外出旅游,追求个人身体和心灵上的解脱,对于西方人来说节日等同于开心和快乐。西方文化的构成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节日和纪念日,人们的文化情感需要节日和纪念日这些寄托载体。虽然中西方节日的主题存在着差异,但是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每一个节日都为家人或朋友的团聚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传达了相互间美好的祝福
求知欲是对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的渴望,是促使学生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学习的助推力,对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求知欲同学生在学习期间所产生的趣味性或者是所学对象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它能够使学生将学习看做是一件有趣的活动,而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只有对所学对象产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才会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的让学生通过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不同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只有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利用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来吸引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一定的兴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3 节日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利用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成功引起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后,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对所学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从而达到学生以学习为主的目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节日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利用熟悉的诗词歌赋对所掌握的节日文化内涵进行巩固,然后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文化进行了解,通过比较来发掘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性。老师可以通过三步走计划即由“听说中学”发展到“活动中学”最终实现“探究中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了解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比如互联网搜索、文献查询等。英语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教学成效,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图像欣赏。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对不同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习俗和不同节日文化所具有的不同内涵的探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 结论
总而言之,在进行英语教育时穿插中西方节日文化内容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彰显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完美结合。同时,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在注重在英语教学中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凸显节日的魅力瑰宝,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体会节日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敏.浅谈中国的西方节日热[J].改革与开放,2009(6):15-16.
篇4
什么是体验式教学?传统意义上,体验式教学一般被定义为一种“情感激发”式的教学方式,强调教与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通过创建一种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教师通过多媒体、实物、挂图、现实的问题、趣味资料、游戏、音乐、生动的语言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事实上,这种意义上的体验式教学是以理解教学内容为基本目的的,它仍属于平面性教学体验,在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理解认知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真正的体检式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学媒介的融为一体,是数字化的体验式教学。媒体融合时代,体验式教学需要做到人与媒介的交互,即学生与教材和读物的交互,而老师的角色会逐渐被弱化。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体验式教学实质上是“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寓教于游”是最理想的教学状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能获得游戏般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习媒介不再是纸质书或是狭隘的多媒体和电脑,而是类似于采用交互技术设计的学习APP,这些APP不是简单的平面课程,而是集图文、音频、动作和视频等多种感官体验为一体的数字化出版物。
篇5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继承并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提高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时展下,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汉语言文化学习的热潮给其发展带了机遇,抓紧研究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关内容刻不容缓。本文首先综合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建议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概述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是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幼儿时期就给予他唐诗宋词的熏陶,这实际上就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最初阶段。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实践者,在潜移默化之中都要接受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熏陶。虽然在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被单独列为独立的语文学科,但这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满足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文化层次上的需求,要想进一步挖掘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深刻内容,还需要每一个汉语言文学学习者的共同努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巨大的浪潮。统计研究显示汉语的学习人数一直处于世界的第一位,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校中开设了汉语言文学的科目,这无疑给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有很多内容都已经走向世界,被世人所认知推崇,如中国的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等等。这一方面是中国与世界额度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也是各国汉语言文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额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无论是中华文化自身内部的发展要求,还是国际上对汉语言文化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繁荣,还是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来说,学习汉语言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在当前的教育体系当中,可以考虑将我国丰富文学遗产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融入到教材当中,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教材以内的文学内容,还应能够进行拓展和独立的思考,形成丰富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体系,以此来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和内涵继承并发扬。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给予以下建议。
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建议
1.增强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其性格和观念也都不同,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个性的反应,例如对自己喜欢的部分或自己认为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分享,这当然可以是突发奇想,通过分享增进自己的见解。
2.著作的大量阅读。汉语言文学的作品,很大部分都是源自具有较高文化积累的作家手中,作家将自己的表达融入著作中,这同时对著作的阅读者来说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阅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更为深入地了解文学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对阅读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教师要先对其进行筛选,保证作品同学生的文化、年龄相匹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吸收作品中的净化,深刻的额感受到我国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3.语文课本变为读本。对话关系普遍存在于汉语言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例如,学生在与教师、在与课文、在与同学进行对话等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堂中的分享体现出大多数学生共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再进行解答会有很好的针对性,能够把学生的阅读情况真实清晰的反映出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处理。
4.激励学生表达口语。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熟练的运用,所以教师必须要给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机会,只有勤加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早读结束之前开展“我是小记者”的活动,让学生把前一天晚上所了解的新闻进行叙述,不辅助书面上的记录内容,而是把自己了解到的新闻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表述,学生一方面能够对国家大事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的热潮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无论怎样,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需要较大的时间投入,掌握优秀的学习策略是成功学好汉语言文学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汉语言文学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参考。相信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大,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6
(一)图形符号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图形是视觉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设计元素中,图形以其瞬间产生独特印象的视觉魅力、一目了然的视觉传达效果,在展示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形的可识别性是其作为视觉语言的本质原因,也是图形在展示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能否应用好图形的可识别性这一特质是展示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在此背景下提炼出来的符号手法更具识别性。如世博会山东馆是集科技、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综合性展览设计案例,馆体以雄峙天东的泰山为主视角,侧面是抽象的大海浪涌形象,形成“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勾勒出“海岱文化”的山东地理形态。可见,文化意味的传播离不开馆体的可视性视觉形象,山、水图形的可识别性成就了山东馆的文化性。以世博会展馆为例,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展馆都成为展现其近几年发展情况的展示场所,其中包含这个国家的文化理念的展示及品牌文化的展示等。在这种大规模的展示活动中,如何区别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就取决于图形符号的装饰效果。根据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属性和风俗习惯,在绚烂夺目的众多会馆中,即便在没有文字解释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宗教的各个国家场馆。
(二)声音、手势、动作等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用于陈列的装置中,采用幻灯、视频、音频、录像电视等技术应用到展示设计中,声音讲解、视频演示等手段随之出现。让观众参与到展示设计当中,交互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示设计逐步针对观众的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设计,观众因此产生了更多的互动活动。例如2005年日本世博会的韩国馆,利用多媒体互动技术使观众和展示载体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通过高科技感应技术,感应观众的行为动作,据此计算并演示一颗水墨形式的树的生长过程。观众通过手臂的动作,以方向及速度控制树枝的成长方向及茂密程度。可见,非语言符号中的体语(人)、声音等在展示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篇7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却又相互区别,语言与文化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结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主要表达形式及传播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 因此外语教学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 ,以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但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忽视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是语法 ,词汇掌握得较好 ,然而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 ,有时甚至运用本族文化的言语交际准则来套用外语 ,以至造成令人尴尬的场面 ,甚至闹出笑话。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可以看出 ,在高中英语教育中采用跨文化语境教学是有必要的。
二、跨文化语境教学在高中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语境教学对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传统高中英语教学,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跨文化语境教学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国家文化对待态度。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具有优缺点。因此教师在采用跨文化语言教学方法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尊重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同事也不能全盘否定,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国家文化对待态度。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语境教学能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重要性深化了解的同时,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有效方法,此外,跨文化语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关研究资料,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与掌握能力。
4.培养对国外文化的理解能力。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都不一样,学生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就必须通过英语的学习,跨文化语境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 Culture Shock(文化冲突)一文 ,教师可以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异国留学所带来不同信念、准则、价值观念和传统以及由此带来的冲突 ,并指出了适应文化冲击过程中出现的四个主要阶段 ,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人民的不同风俗习惯。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材料,就完全可以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能力。
三、高中英语课堂上跨文化语境教学策略的实际应用
1.特定词汇的应用。教师可以对国外文化语境中出现的词汇、句式进行重点比较分析。在英语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交际用语,如:打招呼、问路、道谢、打电话等。教师可以将一些相似的交际用语罗列在一起,向学生进行讲解,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对跨文化语境的理解更加透彻。
2.词汇共性的应用。教师可以采用中外相同含义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进行讲授,将这些存在一定联系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学生的理解。例如:我们通常形容一个人力气很大,通常会用“力大如牛”这个词来表达,而在英语当中,这个成语的表达方式则是:“as strong as horse ”,这种比较方式不仅能加速学生对跨文化语境的理解,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美剧的应用。教师通过外国影片的放映来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观看《音乐之声》电影,观摩《成长的烦恼》、《老友记》等美国连续剧,这些外国影片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比起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观摩国外经典影片的学习策略对把握跨文化语境具有独特教育教学意义。
四、结束语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常用的教学策略,为促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将该策略充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努力顺应时展,在重视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强跨文化语境教学,以此巩固学生英语基础,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跨文化语境教学方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它符合现代语言教学的本质,大大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8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经济的飞速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各类的国际商务合作也随之展开,其中必然涉及众多跨文化商务谈判。然而,成功的跨文化商务谈判不仅需要参与者具备优秀的商务语言能力,也需要其具备良好的语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建立有效沟通。而掌握语用移情策略则是语用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语用移情与跨文化商务谈判相结合,首先介绍语用移情的概念,而后使用实际案例分析其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最后探讨如何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实现移情能力,以建立有效沟通,促进国际商务合作的发展。
1. 语用移情的概念
“移情”起源于美学,后应用于哲学、心理学,而后发展到语言学领域,成为语用移情理论[1]。日本语言学家Susumu Kuno最早把移情应用到语言学研究之中,他认为,移情就是说话者用句子叙述事件或状态时,把自己也投入句子的情境中,以体现他跟参与对象的关系和关系程度[2]。简单来说,就是说话者一方站在听话者的角度传达信息,以便听话者理解;而听话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来理解话语,以便准确接收信息[3]。
举例来说,A和B处于不同位置,A前往B处。那么,A说的“我去”和B说的“你来”其实指的是同一件事。语言形式的不同是因为A和B所处的位置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但是,A和B的语言相通,且文化背景相似,因此,这并不妨碍A和B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这就是语用移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象。
然而,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由于语言的障碍和文化背景差异,交流双方往往不能顺利地实现语用移情,因而导致各种沟通障碍和问题的产生。同时,我国的何自然教授也指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语用” [4]。 因此,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强调语用移情策略的培养十分重要。
2. 语用移情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
2.1 语言形式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由传递方、接受方、信息、传媒等因素构成[5]。传递方将想要传递的信息经过一定的编码传送给对方,而接受方对所收到的编码进行解码,解读其所蕴含的信息。因此,传递方和接受方要实现良好的沟通,必须有共同的编码[6]。然而,在跨文化谈判中,交际双方均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仅语言不同,其所经历的历史、文化、习俗也不同,再加上个性的差异,双方难免在交际中出现种种理解问题。同时,值得指出的是,跨文化商务谈判普遍涉及双方经济利益,这一特性往往使谈判双方更为敏感和谨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谈判的失败。因此,没有正确掌握语用移情策略往往给跨文化商务谈判带来问题。例如:
例1:
中方本意:如果你方订货量大,我方可给予95折。
中方表达:We allow 3.5 percent off as a quatity discount [7].
篇9
一、大学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英语阅读是衡量大学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国大学生英语素质的重要体现。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他们将来直接运用外语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分值上看,阅读理解占有40%,这一分值比例的安排明显突出了阅读理解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教学和阅读学习中应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措施。
二、大学英语阅读的障碍
1.课程设置不合理,对阅读课不重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主要开设大学英语课。大学英语课教材兼顾听、说、读、写、译。学生平时学习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记忆单词或语法知识上,而忽略了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不良阅读习惯过多
大多数大学英语的学生不如专业英语学生的基础好、词汇量太少、阅读量偏低。他们在英语学习中能够自由使用和支配的词汇量很少,同时加上不重视英语这门课程,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基础越来越不牢靠,加上不良的阅读习惯,就更容易导致阅读速度下降,阅读水平较低。
3.教师授课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多数大学英语的授课方式比较传统老套,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安静的听讲。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占据了大学英语的历史舞台。陈旧的教学方式的使得学生学习不活跃,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对阅读就更不感兴趣了。
4.中英两种语言存在文化差异,文化意识不一致
由于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如许多欧洲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与英语那么接近。英汉文化在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别,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别。这也导致了阅读的正常进行。
三、提高大学英语阅读的对策
1.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熟悉阅读类型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强调大学英语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阅读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的核心之一。并且阅读又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试题中比例最大分值最高、分量最重的部分。同时,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正确了解阅读理解题的类型。一方面,分析大学英语四六级中的各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及对待阅读理解材料的常见设题类型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对阅读课本和课外阅读材料的题材进行分析。
2.加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开辟英语阅读第二课堂。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水平。其次,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还应全面地讲解、培养、指导、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将学生所学会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将略读、跳读、找关键句、总结大意等阅读技巧贯穿于阅读教学当中,锻炼学生获取关键信息和篇章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改变不良的阅读习惯
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就能在最大限度上刺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的兴趣。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加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始终把学生放在阅读教学的中心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多启发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享受阅读的乐趣,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效的阅读与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正确的的英语阅读习惯应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4.培养文化意识,注意在英语阅读中进行文化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阅读基本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只有帮助学生扫除了文化因素的干扰,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大幅度地提高由于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化导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化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当然,也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总之,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使阅读学习和文化学习并行,在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水平。
阅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靠教师和学生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和坚持,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英语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同时,刺激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指导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1、非语言交际和沉默的重要性
在萨莫瓦尔所写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指出,非语言交际包含了交际环境中由说话者以及他\她对环境的使用而产生的所有非语言刺激,且这些刺激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有潜在的信息价值。(萨莫瓦尔,2000:149)。人们进行交流时谈话者经常会不自觉地进行许多非语言行为,而这些行为对与话者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可以反映说话者的情感状态,从而促使对方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一个人做演讲时,如果有些观众打瞌睡或者坐在那儿玩手机,这时候演讲人就很可能会意识到,听众对他的话题不感兴趣,尽管听众没有发出任何不满的声音。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演讲人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改变话题或者提高声音等等。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它有时可以包含许多言语交际所不具备的信息。
相应地,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沉默也可以表达许多信息,尽管沉默意味着“没有声音”。英语中有谚语提到:讲话是银,沉默是金,而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格言: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等等。从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知道,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2、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沉默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作用。这一点可以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例子进行详细的说明:关于“你愿意嫁给我吗?”的回复,在英语中沉默被理解为不确定,在日本和中国,沉默会被视为接受,而在伊阿古,如果女性沉默地呆在那里会被理解为拒绝,而如果她跑掉会被认为是接受。(克莱斯托, 1987: 172)
尽管不同文化对待沉默有着不同的态度,但是总的说来,东方文化强调沉默而西方文化侧重于说话和讨论。
在东方文化中,例如在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沉默起着主导作用且往往有着积极的意义。人们高度赞扬沉默,并把它视为磨砺人格和美德的一种方式。在中华文化中,人们认为沉默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在交际过程中总是把沉默理解为尊重,友好和接受。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沉默才能获得睿智和内心的平静。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讲出自己的意见之前常常深思,尤其是当他们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们总是用沉默表示同意,接受,而不是直接拒绝。日本文化也非常重视沉默的重要影响。非常有趣的是,日本妇女愿意寻找沉默寡言的丈夫,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更可信,而那些健谈的人会被认为是缺乏诚意或很肤浅。
与东方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中沉默具有很多的负面意义。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强调朋友和家人之间的交流,却很少使用沉默(萨莫瓦尔,2000:172)。犹太语中甚至有一个谚语说道,一个人即使上了天堂也不该沉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西方文化中交际是多么重要。尽管英语里也有句老话“讲话是银,沉默是金”,但它往往适用于儿童面对成年人的态度,在成人世界里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在成年人的交际中,一个人理解了问题之后必须做出回应,即便是很有可能给出错误的回答。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只是保持沉默的话会被别人理解为是一种蔑视。有时即使是回答:“我不愿意告诉你”也比保持沉默好(宋丽华,陈昭,2003)。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抓住每一秒钟谈论说话,以避免沉默可能造成的尴尬后果。因为在崇尚修辞和对话,赞扬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善于辩论的思想家的西方文化中,人们并不觉得沉思冥想有什么吸引力(萨莫瓦尔,2000:172)。
因此,在东西方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中,沉默的不同含义很容易引起交际障碍、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一方面,西方人认为,东方人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对话题不感兴趣,或是反应速度太慢以至于难以抓住要领,或是缺乏自信。另一方面,东方人总是责怪西方人很容易争吵而且他们声音太大,这些让东方人觉得很不舒服,认为西方人有些粗鲁。比如在国际贸易中,西方人把沉默看作是对建议的否定。因此,东方商人总是保持沉默的举动经常会让他们的西方贸易同伴感到困惑。西方商人常常误解为东方商人缺乏信心或者是怀疑他们对正在洽谈的项目不感兴趣。与此相反,东方商人常常因为西方贸易者的大嗓门感到不舒服。有时,他们会误以为西方人在生气。事实上,在东方文化中沉默只是意味着他们正在花时间消化信息以便于做出正确的回应。然而,这些沉默行为却让西方人感到迷惑。他们不知道沉默意味着什么,是接受?是拒绝?还是犹豫?他们别无选择,只有长时间的等待,慢慢不自觉地就会生气。这种沉默的不同含义引起交际障碍的例子数不胜数,由此可见,了解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对跨文化交际是多么重要。
3、差异产生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呢?最重要的因素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深受儒道佛三教的影响,东方文化强调孤独和沉思冥想的重要性,因为这三教都追求平静的生活,心与心的无声交流而并非语言沟通。因此在东方文化中,沉默往往意味着谦虚和深刻的思想。
佛教教育人们要谨慎说话并且保持心灵的和平。正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突然了悟一样,佛教的信徒们认为只有通过久坐和深思才能理解佛教的真谛。其教义之一就是,真实的东西一旦说出来就不再真实了。 中国伟大的学者孔子曾告诫人们,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告诫人们要谨慎说话,尽量少说话。同样地,道教对于沉默也有类似的看法。在道教的经典之作《老子》中,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这也显示出了沉默的重要性。
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并不那么看重沉默。他们的哲学和艺术强调口才的美感和智慧。沉思冥想对他们来讲没有多大吸引力。在西方的历史和文学中很少有关于沉默的典故,而关于修辞和对话的典故却比比皆是。
在西方文化中,人类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会说话的动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眼中语言的重要性。古希腊人把语言作为寻求真理、表达事实、影响他人的工具。当时,学者们一般都是通过交流,有时甚至是和别人辩论来获得新知识和新思想。著名的哲学家和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因他卓越的口才和智慧被后人铭记。因此,西方人重视口才,鼓励争论和辩论。他们很容易跟别人交谈以避免沉默带来的尴尬。
此外,霍夫斯泰德的四个价值维度之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也可以用来解释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在倾向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人们依赖于亲戚、朋友、组织等团体照顾自己,同时作为代价他们也会忠于组织。相比自身,他们更重视组织的观点,需求和目的(霍夫斯泰德,1980:81)。因此,这种文化里的人在和别人有不同意见时,往往会选择沉默而不是直接说出来。显然东方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比如在中国,如果家长错误地责怪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不会违背他们,而是保持沉默以示尊敬和孝顺;如果老板不公平地责备了员工,员工们也会保持沉默来尊重老板的权威;如果朋友或同事错误地责怪他们,他们仍然会保持沉默给朋友留足面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受欢迎。正如霍夫斯泰德指出的,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我”这种意识而不是“我们”盛行,在任何社会环境中个体都是最重要的单位,个人的独特性是最受珍视的价值(霍夫斯泰德,1980: 67)。因此,这种文化中的人们遇到上述同样的各种情况之后,会有不同的反应。孩子们有时会尽全力捍卫自己的正确行为;员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往往会以报告或谈话的形式告诉老板;当朋友和同事误解他们时,他们经常会开诚布公地朋友和同事交谈来澄清事实。他们很少保持沉默,不会让事情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而不管不顾。
因此,东西方文化的人们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当这种不同应用到沉默的使用和功能时就会产生对沉默的不同态度和理解。如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知道在对方的文化中沉默的意义,那么他们在交流时就很容易误解彼此。因此,要消除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能造成的误解,谈话者应该预先了解沉默在他们的文化中不同的含义,这对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总的说来,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沉默在东西方文化都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提供许多有声语言不能表达的信息。
然而,不同的文化对沉默有着不同的态度,沉默在不同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在受到儒道佛三教影响且集体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多强调的是沉默而非口才。他们坚信,沉默意味着谦虚、尊重和深入的思考。他们总是希望用沉默来达到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在这种文化中沉默拥有许多积极的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因其口才受到了广泛的推崇,个人主义极为盛行,因此人们强调口才和交谈。同时他们认为,沉默代表了许多负面意义,如缺乏自信,心不在焉等等。他们更愿意努力地通过交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东西方文化中沉默的差异很容易在他们的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交际障碍。因此,掌握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6.
2. E.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Fawcett,1959.
3. E.T. Hall & M.R. Hall, Understanding Culture Differences [M].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1990.
4. Gree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M]. Beverly Hills: Sage,1980.
5. J.K. Burgoon, D.B. Buller & W.G. Woodal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Unspoken Dialogue [M]. New York: McGraw-Hill,1996.
6. Samovar Larry A., Porter Richard E. & Stefani 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 老子(韦丽英译). Laozi [M]. 湖南:湖南出版社,1994.
篇11
一、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交际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的问题。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有人表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说“哪里,哪里”,但如果你用“哪里,哪里”来回答一个美国人的夸奖的时候,对方会认为你并不接受他的夸奖,这就会在交流的时候造成误会。再比如,我们中国人送给别人礼物的时候,总会说“这是送您的小礼物,不是什么好东西,请笑纳”,如果我们送礼物给美国人的时候说这个礼物“不是什么好东西”,就会造成误会。不同的语言背景,不同的文化习俗,势必会在交际中造成误解。
2.语言与文化联系紧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从广义来说,语言就代表了一个人,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教育背景、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只有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人。
不同的文化之间都有很大的区别,都有自身的特点。学习一种语言不是简单地学习单词、语法,更应该学习这种语言所反映出来的风俗习惯、社会背景和思维习惯。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3.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忽视了所选材料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而引起的问题。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并没充分重视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学不致用,不能在现实交流中运用正确的语言。比如在学习最初我们都会学到“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re you from?”等表达方式,这就是典型的用汉语思维说英语的情况。尽管这些句子在语法上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日常交际中却是不恰当的。除了在医院或其它官方场合外,问美国人这些问题都不是很恰当。为了避免造成这种尴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简单的单词和语法外,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二、语言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没有文化背景的教学,英语教学并不完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到文化背景教学的重要性。
1.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学生抱怨虽然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却很难提高听力水平。除了学生单词量少、语法掌握不牢、发音不准或材料过难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英语的文化知识了解较少。英语听力和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政治和经济紧密相关。听力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测试,包括对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知识范围、分析能力,甚至是他的想象力的测试。
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对于我们熟悉的段落,即使加进了一些生单词,我们还是能根据上下文猜出其意思。但如果是我们不熟悉的有关背景知识的材料,即使没有生单词,我们也只能明白其字面意思而不知道其真正含义。比如:red letter days,只从字面上我们是不会知道其真正意思的(指“假期”,起源于“在日历本上,假期用红色字体来书写”的传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于特定的事件,某些单词就会被赋予和历史、文化或其它因素相关的新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相应的背景,只对其作出字面上的简单翻译,往往就会造成误解。因此,文化背景教学有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性。
2.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英语口语不仅仅和发音、语调相关。学生只有通过精读,掌握更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熟悉西方文化才能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因此,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增加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材料的教学。只有来自日常生活的材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标准的发音和语调,在不同的语境下运用恰当的语言,更好地了解西方的生活和习俗。
英语中有很多固定的表达方式不能随意更改。例如,回答“How do you do?”只能用“How do you do?”;结账时要用“Bill,please.”而不用“How much is it,please?”;在电话中问对方是谁时应说“Who is it?”而不能说“Who are you?”。英语里还有很多委婉的说法,在西方,人们通常不会直接说否定或批评的词语。例如,当有人问你:“Do you like our teacher?”如果你不喜欢你的老师,你可以说:“Well,I don’t know him very well.”而不直接说不喜欢。有时候出于礼貌考虑,对方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你问某人:“How are you?”即使对方感冒了,他也会回答:“Fine,thank you.”在日常交流中还要注意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例如:“I am 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 on the lecture.”是书面语,口语交谈中应当说:“I’d like to hear your views on the lecture.”
3.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翻译不能脱离文化背景知识。即使是最简短的表达也要结合特定的上下文和特定的文化背景来翻译。例如我们常说的“狗”,汉语里狗被认为是带有贬义的,如“走狗”、“癞皮狗”、“丧家之犬”等。但在英语里,尤其是在英语谚语中,狗是褒义词。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Every da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如果只从字面意思来翻译的话,那就错了。
三、如何利用各种方式提高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有其重要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1.教师应选择和真实的社会行为习惯相关的对话作为学习的材料。注意学习对话中所反映出的文化行为习惯。
2.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各种文章,包括小说、杂志、报纸等。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是通过阅读来了解西方文化的。通过文学著作,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物的心理、文化品格、习惯和社会关系,以此来积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情景对话练习的机会。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从角色出发,运用恰当的语言。之后再进一步要求加强细节,如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和身势语等细节。
4.教师应充分利用优秀的英文音频、视频资料。欣赏之后,组织学生讨论。
5.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和母语是英语的人交谈。
6.举办有关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座。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在跨文化交流中,只有充分考虑彼此文化的不同,才会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参考文献:
篇12
在传统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知识,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交流环境,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机会很少,因此英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英语语言学习是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共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就必须明确高中英语教学中国跨文化语境教学的重要性。
1.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的重要性
1.1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任何一门语言教学都是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统一,在我国英语教育中也是一样,英语教学的语言和文化之间本身就具有紧密的联系,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语境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文化传播和传递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但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学生成绩的提高为主要的学习目的,这样虽然对学生的英语成绩提高非常有利,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各种英语语法和词汇,但是语言能力却比较弱,很难在合适的场合适当表达英语,很容易造成尴尬的局面[1]。从英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境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帮助提高英语成绩,熟悉掌握各种英语词汇和语法,而且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将英语语言的学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从以往的英语语言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差,很多学生学习的都是哑巴英语。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跨文化语境教学,就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英语交际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在跨文化语境教学中,教师会将中西方文化详细向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语言特点的不同等,掌握英语的语用环境,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1.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英语国家文化的态度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跨文化语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每一种语言背后都蕴含丰富的文化,而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都不一样,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行为等与我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跨文化语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全面掌握西方文化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英语这一门语言,可以感受到蕴含在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尤其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2]。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独特的特点,也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跨文化语境的教学,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的异同点,正确看待不通过的文化,理性分析各个国家文化的长处和短处,并且会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从而有效避免崇洋的现象。
1.4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高中英语的跨文化语境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的英语知识,还是一种文化思想和理念。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是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涉及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并且,在教学文化现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学生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进行查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知识查找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知识总结能力等大大提高,还使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2.高中英语跨文化语境教学的措施
在实际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跨文化语境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国外语境文化中句式和词汇的对比进行教学,例如英文中问路、打招呼和表示感谢等表达内容,教师可以将相似的用语放置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通过中外相同含义的句子或者词语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对比进行讲解。例如,同样是形容人很强壮,中文使用“力大如牛”形容,英文中使用“asstrongashorse”表现,由此可见,牛和马虽然是不同的动物,但是语言功能和内涵是一致的[3]。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美剧加深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观看美剧中不知不觉地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结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语境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对待英语国家文化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本身就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英语教学汇总进行跨文化语境教学,实现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统一,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3
自从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提出交际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之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没有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语言知识用于交际。Brembeck说,教外语不教文化是培养语言流畅傻瓜的最好方法。〔1〕Hymes之后,Swain及Canal又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交际能力模式。不管是Hymes的交际能力模式,还是Swain及Canal的交际能力模式,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成份,社会文化知识使语言学习者得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社会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及提高语言能力,因为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而语言输出及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 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
2.1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三大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2〕行为主义观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高度自动化时,语言就算是习得了。后来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语言输入质量低,但语言学习者能输出高质量的语言,同时语言学习者输出的语言不能在语言输入中找到,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为了解决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不对称,乔氏提出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由一系列的原则和参数组成,原则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参数是原则适用于具体语言时作出的调整。参数如何调整要取决于所接触的语言,如果接触的是英语,参数就做出适应于英语的调整。普遍语法是潜在于人脑中的,它需要激活才能指导语言学习,然而普遍语法的激活需要语言输入。认知语言学理论分为两派,一种认知语言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语言环境和学习者内在机制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产物,两者在语言习得中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习者内在机制的限制之内,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认知语言理论认为,言语交往对语言学习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二语特征更明显地呈现给语言学习者,同时也强调言语交往中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2.2 文化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尽管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主要的语言习得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输入不再匮乏了:在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英语报纸,还可以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这些英语广播还为英语学习者开设了特别英语节目。国内也有英文媒体,比如《中国日报》、CCTV9,还有《二十一世纪报》等等。还有好多高校都聘有外教。这一切都为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条件。学习者听懂输入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学习。Krashen认为,教室比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好〔3〕……因为初学者很难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但很可能在教室中获得。他认为被理解的语言输入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语言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理解方式有两种,〔4〕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理解。前者认为高层信息会影响低层信息加工,一个句子的上下文会影响句子中单词的辨认,因为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说话者说话的内容会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帮助学习者辨认听到或看到的单词,甚至把没有发出的音给补出来,把发错的音修改过来:
The state governors met with their respective legislatures convening in the capital city.
假设说话的人在说到legislatures时咳嗽了一下,没有把第一个/s/这个音发出来,听的人仍然感觉到这个音发出来了,这叫做因素的恢复。这里听话人语言外的经验或知识起了作用。这里的语言外的知识或经验就是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听话的人就只能用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是指语言信息的加工开始于最低层,且不受高层次信息的影响。所谓的最底层开始就是从因素开始的。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关键的音素没听清,就可能影响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的理解:
A military meeting was had in Pentagon.
如果说这句活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吧“/p/”发出来,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因为他是从每一个因素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但要是听话的人了解美国文化,他就可能把“/p/”补出来,因为他知道 “Pentagon”是美国的国防部,是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他是可以从大背景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他有可能在听到 “military”时就期望着“Pentagon”出现了,这个词一出现就可能帮助他推断出“entagon”是“Pentagon”,进而听懂整个句子。也就是说,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因素恢复能力。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语言输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文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1 Merrill Swain〔5〕认为,语言输出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引起语言学习者注意的功能。学习者在输出目的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能使他们注意到他们不懂或是不全懂的知识,这些语言问题就可能成为学习者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加大语言形式学习的力度,为学习者所掌握。Bialystok就认为,语言形式上的训练会使语言学习者将学习过的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6〕第二个功能是假设检验。Merrill Swain认为,语言输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假设的一个验证,然后根据得到的反馈加以修正。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中介语或母语对二语做出一些假设,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要靠输出,因为输出(书面或是口头)是学习者将其内在知识外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只有内在知识外现,别人才能接触到学习者的语言,知道是对还是错,进而对其进行修正。Merrill Swain引用了Pica及其同事的话:“(语言学习者)修正他们的输出,......验证他们有关二语的假设,用新的结构和形式做实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中介语资源。”Merrill Swain还认为,修改了的,重新加工过的输出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前锋,即最新进入学习者中介语的成分。〔7〕第三个功能是元语言功能。Merrill Swain认为,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验证自己对二语的假设时,学习者是在猜测某事该怎么说或怎么写。正是这种输出体现了怎样使用语言,思考语言怎么使用的元语言功能。这种输出还可以让学习者控制内化这种元语言功能。大多数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义表达上,但确有些交际过程,交际者的意图集中于语言形式上,用语言谈论语言形式。实际上这种交际是教室英语的一部分,好多英语学习者都在用语言谈论什么,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尤其在英语角或跟外教谈话时,这种功能也时有出现。
3.2 输出还有助于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Krashen〔8〕在谈到第二语言学习环境时,把语言知识的获得途径分为习得和学习。习得指的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语言能力,而在课堂上有意获得语言能力的途径叫学习。前者获得的知识叫隐性知识,后者获得的知识叫显性知识。Krashen认为这两种知识是不可以转换的,显性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交际中使用的是隐性知识。Krashen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 hypothesis)。Seliger,Stevick,Bialystok,Mclaughlin等人提出了接口理论(interface hypothesis)。〔9〕Seliger的弱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缩短习得过程,加快习得速度,从而帮助语言习得。后者提出的强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经过充分的练习,可以转换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以经过练习而用在交际中,而练习包括输入(听力联系,阅读练习),也包括输出(口语,写作)。因此语言输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3 社会文化对语言输出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空洞抽象的符号,学生的显性知识不能在输出中得到练习,不能转化成隐性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外语学习者要想大量输出语言,必须有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作依托。有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才有思想要交流,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语言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输出中变得熟练起来,学习者的中介语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目标语,语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 结语
社会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使外语学习者得体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使学习者的中介语更接近目标语,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增多语言输出量和输出机会,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和来自目标语文化中的人沟通(书面的和口头的)之外,还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目标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需要人们重新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振亚.以跨文化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5]Rod Elis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SFLEP,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