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

篇1

一、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1]的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给予了不同的表述。国外一些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更加深入的定义: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2]。牛文元[3](2009)、贺庆棠[4](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国内学者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袁男优[5](2010)低碳经济由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个要素构成。发展低碳经济有低碳社会、低碳市场、低碳产业3个切入点。作者划分为三个切入点,低碳产业是其中之一,为能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进行产业调整,本文将从低碳产业调整方面文献进行梳理。

(二)产业结构的内涵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经济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新一轮的经济变化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低碳经济的提出,使得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要与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将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作为产业低碳化发展基点和抓手,通过实现产业节能、产业增加值、提高产业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内容,改善我国经济不可持续发展和产业高能耗的态势,缓解我国在低碳国际标准形成过程中面对国际经济新秩序所带来的压力,以实现低碳经济的中国含义。苏伟[6](2010)对我国而言,低碳经济给当前的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为我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动力。有学者指出我国实行低碳化要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应发展碳强度绝对值小、边际碳强度有下降趋势、并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

(三)碳排放与产业经济调整的关系

近十几年来,国内绕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关系进行大量研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了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影响。NoamBergman[7](2011)指出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国内能源消耗占四分之一,传统节能减排方法与发展新能源产业相比具有直接、低成本的优势,但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间接的社会效应,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马艳,李真[8](2010)发展低碳经济最根本的是要从生产方式的技术变革入手,将技术结构调整与发展低碳经济有机结合。邹秀萍[9](2009)等利用1995年-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碳排放量与第二产业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随着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的增加,碳排放量呈现出先上升,再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后又上升的变化趋势。由文献可以得出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碳排放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切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二、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研究

Lin Sue J,Charles[10](2007)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生产力和平均能耗情况,设计了关于经济、能源、环境质量的灰色关联等级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应调整产业结构,为了减少能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应由高能源密集型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变。Koji Shimada[11](2007)阐述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地方制定的长期低碳经济发展方案,并指出为了达到目的,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技术措施是必要的。同样,国内学者在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时认为中国要走向低碳经济,必须首先对现有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是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前提及有效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绩效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消耗、碳排放增加等问题,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国,很大原因在于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比例不协调等。陈春[12](2010),产业结构调整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很大,德国的第一产业单位产值每增加1%,其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会增加15%。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可以维持经济增长又保证低碳排放,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而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有较大问题。刘再起[13](2010)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视国情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但不会增加而且会减少碳排放量,所以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调整力度与步伐。

综上观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当务之急。前两年中国经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低碳经济产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呈现出一番非凡的增长态势,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推动节能减排产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部分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在目前状态下,中国应主动向新型产业结构调整,例如新能源、低碳技术产业、有机农业产业、环境概念产业等,在不同产业内部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研究重点。近年,世界各国都加大此项研究力度。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实践看,主要包括构筑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结构优化、产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等诸多领域。我国不同领域专家对不同产业如何进行调整以适应低碳经济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吴垠[14](2009)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新兴产业革命本身即意味着对现有产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在于改善现有高碳经济条件下产业制度的两个维度:即“高碳产业链条”与“高碳产业结构”。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或降低其创造的单位GDP的碳强度。刘德伟[15](2011)考察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政策的低碳经济指向,认为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旨在保增长的基础上调结构,实现传统产业低碳化;培育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变换经济增长的产业重心,实现主导产业低碳化。在行业上,低碳经济涉及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在技术上,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创新,将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将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当价值链的分布从资源型企业向高技术产业倾斜时,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时,将推动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低碳经济将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助力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四、对文献的评价和启示

从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及其经济学界在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很大突破,其中新能源产业及技术调整是研究热点,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究节能方法等都能有效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实现低碳化。近几年来我国虽然也以进行大量研究,但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研究大多停留在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的探讨层面,相关政策建议较为表面,可操作性不强,实践阶段尚待进一步试验。国内在研究方法上以借鉴国外经验为主,缺乏对中国含义低碳经济的适用性,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正确基础理论的指引,对产业低碳化发展道路选择不明确,不能确立合理的测度方法。当前我国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需要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以支撑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因此,还有待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Feb.2003.berr.gov.uk/files/file10719.

[2]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Z].

[3]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13-19.

[4]贺庆棠.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N].中国绿色时报,2009(2):8-4.

[5]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1):43-46.

[6]苏伟.储亚平副主任带队调研低碳经济发展[J].人大建设,2010(9):25-29.

[7]Noam Bergman,Nick Eyre.What role for microgeneration in a shift to a low carbon domestic energy sector in the UK[J].Energy Efficiency,2011.

[8]马艳等.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9-123.

[9]邹秀萍,陈劭锋,宁淼等.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9(3):34-36.

[10]Lin Sue J.,Lu I.J.,Lewis Charles.Grey relation performance correlations among economics,energy us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Taiwan[J].Energy Policy,2007(35):1948-1955.

[11]Koji Shimada,Yoshitaka Tanaka,Kei Gomi,Yuzuru Matsuoka.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 [J].Energy Policy,2007:4688-4703.

[12]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0(3):21-27.

[13]刘再起.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0(3):21-27

篇2

低碳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应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业的优势充分突显。

首先,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源少,而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量少的突出优势。

其次,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境的改善,因为旅游产业的卖点就是环境和文化,因此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

再次,通过发展旅游,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形成产业补偿,从而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以前老百姓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只有破坏树林来换取收入。但是随着旅游发展,大家明白自然界许多东西都可以经过加工来出售,因此种树、环保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地方的纪念品设计、加工已经形成一个产业,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居民收入,而且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一直是经济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享有“无烟产业”的美誉,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是最适合推行低碳经济概念,而且可以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和亮点。

(二)低碳旅游简述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旅游消费形式,以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种行为,会涉及政府、企业、当地人和游客等几个方面。要实现低碳旅游就要求各个旅游产业链条都要有低碳经济的意识和行为。如政府主要靠法规、制度来完成低碳旅游的决策;企业(或当地有接待能力的居民)主要通过各种节能管理措施、低碳技术的运用来实现;而游客(或当地纯居民)主要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来实现。其中政府低碳政策会起很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的继承和延伸

生态旅游提倡注重自然资源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一种“自然性”,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环境创设、低碳创新管理和低碳生活方式。与生态旅游相比,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它倡导运用低碳技术去进行开发建设;低碳旅游也不排斥干预,相反,它鼓励运用科学创新的理念对旅游环节进行干预。

生态旅游是要求旅游者通过交通工具到旅游资源目的地的过程中,都要具有生态的特征,即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工具、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然而这三种条件在现实旅游中同时满足的情况很少,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范围大大缩小。低碳旅游则是在旅游活动全过程中,凡是一切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为“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范围要大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生态旅游强调不干预,注重“维持”、“保护”,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是一种较被动的去适应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规划、企业的低碳创新管理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这是一种积极地去创造的旅游发展方式。这种创造也是在最大限度地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理念,低碳旅游与其相比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两者都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

三、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载体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在我国,乡村旅游通常被称为“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目前,主要有3种发展模式。

第一,体验观光型。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可以入内进行采摘、观赏等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和享受田园风光,满足其对田园生态环境怀念的需要。

第二,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

第三,休闲度假型。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建立完备的生活设施,并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展开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紧张心理压力的需求。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理念多数是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来进行的,因此业界也有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在一起研究,乡村生态旅游也就成了一种旅游形式。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低碳旅游的理念也成了大家研究的对象。

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实际上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低碳旅游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环节来体现降低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且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运用到旅游业中,完成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虽然现在各个层面都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改善地方经济结构,提高地方经济效益,但由于各种原因,低碳的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要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实现地方经济的增长,就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牵头在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开发中引入低碳行为

以重庆为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现代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把种植、养殖、能源和环境有机地连结为一个整体,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实现,改变了乡村生活环境,使城里人渴望去体验一种“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慢生活,因此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游和低碳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融合。

(二)政府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扶持低碳行为的企业

乡村旅游的当地居民也要自觉地执行低碳政策,保护自己生活和居住的环境。在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政策上,政府可以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整治或关停;对于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扶持和奖励。这里的企业是指凡是为乡村低碳、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因为乡村旅游中,游客的吃、住更多的是依靠当地村民。政府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建设、经营农家乐,并给予相应奖励。因为这些农家乐除了提供住宿外还提供餐饮服务,菜品还可以就地取材,减少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这样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的低碳生态旅游也得到了发展。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低碳、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篇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14-02

在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创新,走低碳化道路。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织形式,势必受到低碳经济的重要影响,低碳产业集群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一、低碳产业集群概念简述

低碳产业集群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在我国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冯奎(2009)认为,低碳产业集群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其中技术创新是指产业集群中被少数企业所试用或者被广泛采用的新型低碳技术;制度创新则可能包括一系列共性平台的使用或者约束机制和交易机制的建立,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①。吴晓波等(2010)认为,低碳产业集群是指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整合产业集群产品供应链,做到节能、减排、企业经济三方面兼顾,最终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经济体系②。笔者认为,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顺应经济形势和时代变迁的创新升级,以低碳理念为导向,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低碳技术与政策的创新推广,实现集群内产业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低碳化发展。

二、我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发展模式的研究也还不甚成熟。已有的文献中,冯奎探索性地提出了低碳产业集群的四种发展模式:一是传统制造业集群升级为低碳产业集群,二是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三是生产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四是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

笔者在此基础上,将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归纳为两类:一是由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优化形成的低碳产业集群,二是新型的低碳产业形成的集群。

1.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优化形成的低碳产业集群。以浙江绍兴印染业为例。纺织印染行业是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为实现印染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绍兴县100余家印染企业将逐步集聚到滨海绿色印染基地。

政府在低碳产业集群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计划用5年时间,出资30亿元使全县80%以上印染企业集聚提升到滨海新区。通过整合、减少用地和淘汰产能,目前90余家企业签订了集聚协议,集聚后他们将被整合为70余家,此举预计减少用地32%,淘汰产能30%;新落户企业均与园区签订节能减排协议,承诺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此外,政府充分重视政策的引导作用,围绕控量提质制定配套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舆论先导,为集聚升级营造良好氛围。

印染行业协会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对行业调研,与政府参谋;加强行业管理,倡导节能减排,通过能源计量和行业信用评估,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做培训指导,加强企业交流,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等,力促印染业低碳化发展。

滨海新区是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确定的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有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和企业小循环,行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三张网络”,区内集中了全球最先进、最环保的气流染色缸和定型机,以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水回用设备,都有效保障了低排放的控制和能源效率的提高。

绍兴县印染业集群的低碳化转型发展中,政府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为集群升级营造良好氛围;印染业协会也大力发挥了自身作用,当好政府参谋和企业引导角色;集群本身亦是充分重视技术设备的引进与推广。

但产业低碳化发展,技术创新是其核心力量。滨海新区刚刚投入使用,新迁入企业需尽快适应新环境,借助政府和协会的力量,发挥集群的创新优势,尽快形成集群自身的区域创新体系。且印染行业是上下游高度关联的一体化行业,绍兴印染业集群在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对原材料的获取和成品的运输环节疏于改进。印染业的主要生产原料是各种染料、助剂等高污染的化工原料,新迁入企业应加快更换传统染料的步伐,尽快采用并普及使用健康型环保型的绿色染料。成品的运输在低碳之路上也可大有作为,目前低碳物流已经成为趋势,绍兴印染业应加强与物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对运输线路的合理布局与规划等措施,实现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被低碳”的空间,需要及时有效地抓住。

2.新型的低碳产业形成的集群。本文列举两类有代表性的新型低碳产业集群,一类是以保定高新区为代表的新能源型低碳产业集群,一类是以四川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废旧资源回收型低碳产业集群。

(1)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保定高新区是中国近百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的以新能源为主导产业的科技园区。园区以新能源与能源装备产业为特色,形成了光伏发电装备、风力发电装备、新型储能装备、高效节能装备、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装备等六大产业体系,拥有英利公司、中航惠腾公司等多个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平台和产业聚集优势。

保定高新区发展的成功在于四个“强调”:

强调低碳理念引领。把低碳产业、低碳应用上升到管理层面,宣传低碳理念,转变居民生活方式。社区建设中,从低碳材料选择、低碳建筑规划上进行低碳把关,居民区实现一键式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太阳能路灯系统,太阳能信号灯,以天然气为主的公交车等等。注重低碳教育与研究,在小学开设低碳课程,在大学设置低碳课程,利用高校的优势建立低碳发展研究院。

强调特色产业支撑。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电池为主的光伏电池产业格局,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的建设;区内输变电与“电”字号产业优势突出,拥有多个领军企业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各类变压器制造、电力输送装备、变电设备等电站建设装备制造体系。

强调科技创新驱动。高新区在其建设过程中,根据新能源装备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扶植了一批拥有自有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鼓励其自主研发,自创专利。英利公司自主研发科技成果500余项,有十多项专利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技术,硅片、电池盒组件生产线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风电企业中的惠腾公司、国电龙源电气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各有成果。

强调区域集群化发展。区内风电产业涵盖风电叶片、整机、控制等核心设备制造产业链条,相关企业20余家,产品广泛分布在国内16个省的90个陆上和海上风场,并成功出口美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强有力的带动引擎,2010年国家高新区评价中,保定高新区综合排名在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列23,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

保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早已在国内形成优势,保定的优势在于研发和创新,这也是其希望所在,但现在国内新能源产业已经进入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目前光伏市场供求比例是2.5∶1,形势严峻。保定新能源技术在国内虽处于领先地位,但核心技术仍在国外,因此,保定高新区需要创造更宽松自由更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2)四川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四川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是国内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城市矿产即可回收再利用的废旧物资,开发城市矿产就是对废弃资源进行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再生利用的过程。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对“城市矿产”规范化的“园区式经营”,使得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成为新型“低碳产业”集群。

园区通过“回收网点――园区分拣中心――产品精深加工”路线初步实现对废旧物资的“园区式经营”;通过规范化运作“城市矿产”实现规模壮大,规范化运作“城市矿产”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规范化运作,防止二次污染;二是坚持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效应。

通过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园区在废塑料精深加工、危险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加工等精深加工项目提高其再生资源处理能力。园区现欲申请成为全省报废汽车定点拆解中心,与市内汽车零部件基地对接,进行汽车零部件的再造,在精深加工基础上,将初级加工向工业成品制造转化,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转型,构建“低碳产业”集群。

再生资源也有“高科技含量”的可观效益。一个形象的举例“简单切割碎化一个塑料瓶,与成功再造一个塑料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园区与韩国SK、德国格诺斯、美国爱瑞等大型利废集团的接洽旨在利用韩国SK集团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的渠道效应。

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思路还是现实可行的,政府也是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内江也要有前瞻意识,园区尚处起步阶段,回收体系尚未实现网络化,产业链条也需要再延伸再合理化,技术装备目前是大力引进、消化、吸收,没有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基础设施也都处于建设阶段。要注意设施的共享,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平台的组织搭建。另外,园区在管理上要进一步规范化,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结构,实现行业管理规范化、高效化,切实解决单个企业“小、散、乱”的问题。

三、对我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展望

通过以上对三个代表性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的了解,本文认为,未来中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政策调节,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效的政策工具是低碳产业集群建设的根本保障。集群内的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国家低碳经济的法规政策体系指导下,根据本集群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扶持性财税政策和要素保障政策,支持新型低碳项目和产品;同时,也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来制约“高碳”行为,健全奖罚政策,强化激励和约束共同作用。

第二,重视低碳关键技术的研发。主要包括低碳产品创新和低碳工艺创新:(1)低碳产品创新,即开发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新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再生的产品。(2)低碳工艺创新,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技术。

第三,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集群特殊的结构和网络有着自己独特的自主创新优势。横向上,企业地理临近,可通过模仿或通过共享知识,产生协同效应,激发创新潜能,促使低碳技术的快速创新。纵向上,低碳技术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传递和推广,由此产生技术创新的联动效应,促进技术创新;网络关系中,集群内部企业网络联系复杂,在其交流互动中容易激发技术知识的累积和交互扩散,由此形成区域创新体系,提升集群整个网络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注释:

①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2009(10)

②吴晓波,赵文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

参考文献:

1.潘家华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8-101

2.庄贵阳等.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6

3.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10):9-12

4.吴小波,赵文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15-19

5.绍兴县印染行业协会:发挥协会作用,全力推进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EB/OL],,2011.5.31

7.保定高新区:打造“中国电谷”[EB/OL],,2011.7.1

8.商棠.保定新能源,如何保持国内领先?河北经济日报,2011.6.24

9.张明海.内江开发“城市矿产”构建“低碳产业”集群[N].四川日报,2011.7.7

10.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意义和任务[J].中国科技投资,2010(12):22-23

11.陆小成.技术预见对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作用及其路径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61-65

篇4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场经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地产经济可以创造国内收入。房地产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它促进了国内收入的持续增长,它发挥了其经济体无法取代的作用;二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住宅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直接解决了当前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事业也遇到了巨大的问题,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居民无法承担这种负担,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这种不合理性随之带来了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直接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实际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相应的教训,并把这种经验和教训作为房地产经济未来发展的参考,使得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走上良好的循环轨道。

二、房地产经济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1、房地产经济可以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增长。良性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能够有效刺激市场经济,稳定和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特别是在面对大范围的金融危机时,由于货币行业和金融业务的持续崩盘,造成市场经济的剧烈波动,这时稳定的房地产市场就能够有效的将大批的家庭资金吸进过来,从而达到缓和和抵御通货膨胀等危机的目的,稳定了市场经济的震荡,进而维护经济的平稳推进。

2、房地产经济能够有效带动周边行业的兴起。房地产行业属于先导性的服务产业,由于它的涉及范围较广,业务内容复杂,使得它同许多行业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行业联系,如建材行业、冶金行业、电力行业、化工行业、水利行业等等。因此,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兴起,其它相关行业也能够被有效的带动,其经济利益和效益得到极大的增加,进而造成市场经济整体的活跃。

3、房地产经济能够迅速的拉动市场需求。通过对一些国民基础设施的大量兴建,能够有效的引导和改变大众的消费意向,积极拉动市场内需,对提高人们群众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加速城市化建设进程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房产泡沫导致市场经济出现大范围改变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虽然在经济利益上持续走高,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危机,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快速增长,导致泡沫经济的发生风险率越来越高。由于目前各大银行信贷业务中,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数额占据较多的比例,这就导致一旦发生房产泡沫,势必会造成行业资金链的严重断裂,直接对银行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其他同房产、银行等相关的社会行业也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引起股票市场的崩盘,从而导致市场经济秩序出现大范围的混乱,给市场经济的维持和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和影响。

2、房产价值同价格的不一致造成市场经济的变化。房地产的价格与价值背离的现象引发了强烈的市场波动,现阶段的房地产价格过高,偏离了其自身的价值,这也就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近几年,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其主要是由于开发商的非法销售手段以及炒房团的影响,造成房地产行业出现泡沫经济,这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反的,难以保障房地产经济向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由于泡沫经济的问题,导致房地产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并随时面临着市场破裂的现象房地产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并在建设的过程中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这不仅对房地产行业有着一定的影响,也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3、对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房地产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导致很多不利的要素在环境中慢慢滋生,这其中包括对土地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发,没有环保和节能的概念,都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与能源的破坏,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无法保障。房地产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林业资源以及相关能源做支撑,所以低碳建筑、环保材料在其中的使用情况成为房地产经济能否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步调保持一致的关键,而显然,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上的环保住宅、低碳建筑等绿色建筑的比例相对较少,导致房地产经济不能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四、加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1、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的金融监管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金融方面的监管力度以便保障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够和谐发展。房地产的各个环节都应该进行有效地管理,特别是在投资和还款能力上,对这些方面进行管理是加强房地产与银行间合作的基石。将房地产的借贷业务与资金流动进行控制,是保证银行的资产结构更加地科学化和合理化。

2、加速房地产行业的经济转型。国家及各地政府要根据我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实际发展现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行业市场规范,要求和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向着环保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方向转变,并积极予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有效的加速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经济模式由传统的开放形式向着低碳形式的方向转变。同时,国家还要积极的制定相关的行政政策和规定,鼓励房地产相关行业(如建材行业等)也向着绿色经济模式发展,积极推进新能源、低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同市场经济一起向着环保、低碳的经济方向迈进。

3、加强房地产价格调控。现阶段房地产价格偏高,违反了价值规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混乱的局面,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进行有效调节,调节并不是要打压房地产价格,更不是无底线地降低房价,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手段来使房地产的价格与它真实的价值相适应,稳定房地产动荡的现状。近些年,我国房地产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房价过高。而在金融危机时候,我国的房地产又是由于价格过低,企业的资金不能进行有效地运转,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一度受到阻碍。因此房地产的价格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都不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有关部门应该做好调控工作,从而正确地判断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

结束语

房地产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房地产事业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能够有效地规避市场经济中所出现的风险,这也是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所取得的地位,同时这种协调发展的关系能够发挥房地产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房价不断攀升,为房地产开发商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成为了我国各行业 中的领军者,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一、体育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体育消费,是指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能力,反映了国民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一个全面的民族体育的发展也将对企业的经济收入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大多数体育用品是混合型的商品,有国家卫生标准是公共用品,个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私人用品。因此,体育消费不仅是国家和政府或居民单独的需求,其有自己的独特的要求。在自然界中,体育消费要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在经济周期理论中,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周期变化中,总的趋势是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增长。健康的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需求是直接c所需的服务增加相关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是无限的。在理论上,只要是在体育运动中适宜的年龄层的消费者,其需求有无限的可能性。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体育,使社会消费的结构发生变化。

二、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

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揭示着人们对体育场或体育馆等体育和休闲区域的品位的提升,这也意味着,相关材料的有效利用会增加效益。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的消费,使地方政府赢得了短期利润,但这对公民权利和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有些运动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各种资源,如汽车、摩托艇、游艇,其排放的尾气对环境和人类有巨大的危害。

三、体育消费的影响

第一,促进了体育运动符号化发展。体育消费导致了人们对运动项目选择产生异化。使用价值,应作为主要的消费目的。体育的本质和消费品并没有关系,体育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也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文化。如果标记了物品的价值与价格,运动就需要不同的人的资源作为商品的贸易价值,把简单、少资源消耗的运动忽视和丢弃。那些代表时尚高贵、消费高的项目迅速象征了人的身份地位。甚至一些没有特殊的训练、装备的运动,表明人所追求的消费观不同,与大自然没有和谐共处,而是通过控制运动和占主导地位来探索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第二,转向绿色体育消费与体育生态化发展。在社会全面控制的文化中,人民和他们的独立的存在价值被舍弃。在这样的社会中,体育文化、体育价值和崇高的精神消费占主导地位。反映文化、生活的自然规律和生态需求类型的运动,使人们获得自然的精神生活,但自然的不平衡使自然面临枯竭的危机。因此,要促进绿色消费,生态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克服和消除负面影响,如文化、体育、生态的概念和方法。体育行为不是让人们不消费,或过原始时代的人们的生活,而是以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为基础,减少消费奢侈的物质产品,尽量舒适地以精神需求绿色消费。这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自我是幸福的,这才是改善的最终的目的。平静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是充满无限的控制欲望,而是重视精神生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事实上,不仅在中国,世界上很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和人民都有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态和谐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古代到工业社会,顺应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经验有很多,包括人类的所有生物忘记或忽视生态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这宝贵的资源是对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的一个巨大的损失。

第三,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理论(也被称为“起飞”理论)是一个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理论,理论中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几个阶段:传统社会,创造条件“启动”的阶段,从阶段,消费和生活质量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从发达国家调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中国经济应创造条件启动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发达与其他国家显现出巨大的差异,尽管差异还比较大,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区域不平衡的正确道路,在提高“生活质量”阶段有了很大突破。有许多购买能力很强的消费者和中国体育部门促进了体育产业重要的发展,在较发达地区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四、促进体育消费的几点建议

第一,积极推动体育消费低碳化转型。大众体育服务产业和其他企业不同,运动驱动力和财富的支撑是关键。体育消费尤其能改善健康和促进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体育产业的价值,这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证实。在体育产业中,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支持体育消费的发展,增加人民群众的运动,减少体育消费的负担,提高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积极地促进政策的进行,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体育多元化和个性化满足大众健身的需求。随着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宣传和普及低碳模式的运动的进行,如何降低体育场设备的能耗成为了关键的问题。以低碳体育促进体育的健身费用,避免以享乐主义和象征意义的社会竞争和模仿。

第二,发展低耗能的绿色运动项目。运动本身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人们要亲自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只有当这些核要素的核心被重视,并且更积极和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生态建设等,并且把外部的运动元素与低碳绿色的运动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把所有的绿色核心的元素加入体育消费中。所以,体育和生态工程建设,特别是在节能的形式与环保运动体育中要节省能耗高标准,杜绝体育过度消费,提倡体育健身和体育和休闲区的建立,并且建立“资源保护和回收、环保、可持续消费、适度消费”的文化价值观。在自然环境中体现阳光、水、空气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生物规律的运动的重要作用。这虽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但作为民生休闲健身的组成部分,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发达国家政府的体育消费的完善程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政府应该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资金,建设体育消费产业,以满足需求。优先发展绿色运动的项目,如低能量、低能源消耗的绿色运动,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人们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也可以产生有效的缓解作用。所以,要积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

第三,改进服务观念。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与其他部门一样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和知识产品。从市场营销的产品的分类来看,体育产品属于体育发展消费品和供享受的消费品,是对身体和精神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产品。没有品牌的体育产品的消费品难以生存,好的品牌虽然有不低的价格但对消费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根源是企业一个品牌的良好发展。

第四,引入新的服务方式。人们认为,快乐使体育繁荣,促进体育消费的财富的积累。同时,如何建立体育营销促进体育消费,体育营销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体育营销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的电视广告,体育营销应被理解为一种新的服眨其通过产品的交互性,使人们感觉到,即消费者体验的核心――快乐。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不成熟,但中国的国际化体育营销正在向成熟的方向发展。体育营销带来了许多新的营销模式,新的技术和方法促进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体育营销成为市场新的活力。

第五,提供新的服务产品。体育产业的服务产品,可以理解为一种商品或服务,也可理解为商品和服务的结合。体育产品对消费者的利益在本质上是可以选择的,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的产品是以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服务的起点,应该了解体育产业及体育产品,了解体育用品市场,以寻求提供思路。其目的是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人们获取需要的一种体育服务产品的信息,引起消费的欲望。如果整个产品没有客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营销观念的发展、体育消费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必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从体育的动态的角度正确把握产品的整体概念,创新改革,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五、结语

人们对健康的投资的偏好,促进了体育消费的新概念的产生。健康的重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体育消费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要注意一些出现的问题,积极推动体育消费低碳化转型,发展低耗能的绿色运动项目,改进服务观念,引入新的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1] 钟薇,雷波,韩亚辉,白旭盛.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由青鸟等健身俱乐部闭店事件引起的思考[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12,(6).

[2]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 高文武,郭启贵.消费生态化的认识论解读[J].理论月刊,2014,(6).

[4] 蒙雪,郑昌意.低碳时代体育生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8).

[5] 蔡军,王海飞,杨涛,等.小康社会初期体育消费特征的研究――鲁、陕、晋、冀、蒙城市体育消费调查报告[C]//第七届全国体育

篇6

(一)传统GDP简述

1、传统GDP的含义。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的一个经济体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包括几个方面含义:首先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即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其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第三,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而不是所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第四,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2、传统GDP的优缺点。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诸多优点。首先,它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的全部产业活动,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统计范围内的经济情况;其次,它计算所有部门增加值之和,有效区分了转移价值和新增价值,避免了重复计算;第三,它能提供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运行状况的详细资料,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总体平衡有很好的帮助;第四,GDP的产生和推广有助于各国对经济控制,很好地服务世界经济。

但是GDP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 GDP计算的是经济活动的总量,不论质量好坏的产出都计算在国民财富中,反映不出经济运行的质量。其次,它没有考虑社会生活的质量,不能反映社会成本和人们的生活福利状况。第三,GDP无法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第四,GDP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且忽略了家务劳动、自给自足劳动的价值,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社会发展的全貌。

由于GDP存在上述局限性,众多学者开始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绿色GDP应运而生。

(二)绿色GDP

1、定义。绿色GDP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所谓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底,反之亦然。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其计算的关键所在。

绿色GDP的算法是:GGDP=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自然部分的虚数主要指资源环境方面的损失,人文部分的虚数指贫富悬殊等不利影响。目前,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主要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

2、我国发展绿色GDP的必要性。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其实这是一个过时的说法。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石油探明储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还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低效率的问题。万元GDP的耗水量是国际水平的6倍、总能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特别是一些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如由于乱采、乱伐,我国的森林面积大幅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江河断流,地面沉降;由于过度排放污染物质,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8个。造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GDP指标的局限性所致。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把握好GDP与绿色GDP的含义,开展绿色GDP的核算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用EKC曲线分析中国的绿色GDP

(一)EKC曲线

1993年,Panayotou首次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EKC曲线。它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注:若Y轴变量选定为环境污染程度,则会呈现为U型关系)

如上图所示,当经济与环境关系处于U 形前期阶段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不断开发,废料、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逐渐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不断降低并呈现出加速增长趋势,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日渐突出直至A 点。经过A 点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和环境治理开始受到重视,环境质量将会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而提高,也表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了健康循环的U 形后期阶段。

(二)ECK曲线与绿色GDP

绿色GDP考虑了生态成本,强调污染与治理的并行,它反映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顶点或顶点后的部分。按照EKC 理论,只有人均GDP 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行有效的绿色GDP 核算模式。如下图所示,EKC 的峰值由较低的A 点提升到A 点,相应地,开始出现峰值的Q 点也一定程度的升高。这说明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如果采用绿色GDP 核算方法介入对环境质量的考虑,会使环境质量的转折点在环境质量的较高水平提前出现。但前提是必须从GDP 中抽取一部分用于环境质量的恢复,就是纵轴(代表环境生态质量程度)的峰值提高,同时代表横轴的人均GDP 有所减少,减少后得到的GDP 即为绿色GDP。

从历史数据上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拐点在人均GDP5000至10000美元之间。现在我国部分省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就北京市而言,在2004年人均GDP指标就已经进入了EKC曲线标准的拐点区间了,但是环境质量却没有大的改善,而且现在仍然经常受到沙尘暴、阴霾等恶劣天气的侵扰。因此,我国是否已经达到了EKC曲线的拐点,还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三、绿色GDP的实践

(一)绿色GDP在国外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瑞典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着手对资源与环境进行核算。1993年,联合国统计局和世界银行首次提出同SNA一致的解释环境资源存量和流量的系统框架,并开始在墨西哥、博茨瓦纳、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进行试点研究,以评价环境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美国在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方面更侧重环境资源核算,包括物质方面的效益和对环境的损害。美国环境核算的基本思路是:第一,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提出一些新指标,以便详尽的、准确的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变化。第二,建立一个新的概念体系适应环境核算的需要。第三,重视环境计价方面的研究,以便从实物量核算过渡到价值量核算。第四,修改现行的核算账户,把环境当成一个产业部分,计算环境治理及防止污染的费用(投入),并估价其收益(产出)。

(二)绿色GDP在中国的实践

对于绿色GDP的概念, 国内的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但都认为应该包括对环境自然资源的核算,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等在GDP的核算中一并考虑。从政府层面上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51~1981年) ,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与当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第二阶段(1982~1991年),两种核算制度MPS与SNA并存,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第三阶段(1992~1995 年),正式启用SNA 核算体系,与国际统计口径接轨。第四阶段( 1995~) ,SNA国民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与SEEA体系(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1995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力求保持SNA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SNA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2001年我国开始自然资源核算工作,2004年启动“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正式完成了《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两份报告。其中,《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提出了我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探讨了可能采取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不仅提出了构建我国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总体原则,建立了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和经环境调整的绿色GDP核算四个具体的表式核算框架,还阐明了核算思路、方法与基本内容。这两份报告构筑出了我国“绿色GDP”的基本理论框架,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北京、天津、河北等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

(三)中国发展绿色GDP的障碍

1、观念的障碍。部分地方官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在传统的绩效考评中,GDP是占比最大的绩效考核指标,部分地方官员认为绿色GDP的推行,会影响自身的政治前途。

2、操作的困难。绿色GDP的核算牵涉到很多部门和利益相关方,而环境保护对官员没有硬性约束,细节上缺乏可操作性,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地方一般都会选择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

(四)建议

1、转变执政理念。加快改革目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摒弃以GDP增长来考核干部政绩,引入绿色GDP作为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指标,引导各级领导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实现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普及“绿化”观念。大力宣传和教育、培养和树立国人绿色GDP、人均绿色GDP增长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意识,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还可通过公众参与进行核算补充,让公众通过切身体会对一些大的公众项目做出自己的评价,专家把这些评价资料收集汇总作为绿色GDP核算的一个重要补充。

3、进行技术革新。一是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干预手段,制定针对企业进行环境核算的相应激励措施,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二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经济技术,鼓励各高校重视培养与循环经济相关学科的人才,鼓励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加强内部技术人员培训,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扩充企业的人力资源。三是加快新进技术的开发推广。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4、完善统计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着重解决绿色GDP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接轨、统计数据收集分析难的问题,同时,还需各相关部门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针对我国各种资源能提供更详实、更精准的数据。

发展绿色GDP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结果。同时,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公共信息,可以有力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为公众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绿色GDP成为全国民众共识的今天,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条件更加改善的绿色GDP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淑君.利用EKC曲线分析我国绿色GDP的发展[J].当代经济,2010,(05)

篇7

本质上讲,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构成部分,其很多实践行为涉及到工程经济。在简述工程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就其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一)工程经济。所谓的工程经济,即为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全局上涵括了工程与经济两个方面的科学内容。综合来看,工程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立体性、比选性及预测性等特征,对维护整个工程项目运行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在面对具体工程项目分析时,经济因素是重要但非唯一考量因素,同时亦需充分考量社会因素。而工程经济作为一门工程学、管理学及经济学交叉的立体性学科,为解决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同时,在工程经济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并辅以定性分析,所有评估结果都有相应的指标来进行表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工程项目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此外,工程经济作为工程项目特定工序的前序,其预测性尤为重要。简单说来,以事实为基础的工程经济分析,对整个工程建筑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综合整理、分析,并理性推断其可能引发的结果,为相关企业更好地把握和掌控项目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工程经济的一系列特性表现,决定了其应用重要性。(二)重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工程经济涵括了所有与资金息息相关的概念,如工程造价、成本核算等,其一系列管理活动对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严格讲来,工程经济本身是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完善亦是整个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一步,对提升建筑装饰工程设计质量意义重大。而从另一个维度来讲,工程经济作为项目之外的独立构成,其作用价值更加凸显。本质上,对于建筑装饰企业或公司而言,其承接工程设计项目的初衷与归宿在于获利,继而寻求更大、更好的发展机遇。而工程经济作为与经济利润息息相关的管理项目,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设计成本,进而实现整体工程效益的提升,最终达到获取更多利润的目标。此外,从建筑市场的宏观角度分析看,面对竞争激烈的行业动态,只有重视和加强工程经济管理,才能确保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更高的可行性,因而对推动整个行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工程经济作为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管理的重要科目,其存在的价值不言而喻。

二、基于工程经济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策略

从工程经济的角度分析,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需综合考虑多方面构成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朝向、科技等。结合上述分析,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基于工程经济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策略,供从业人员参考和借鉴。(一)优化空间布局。现代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不再单纯地追求经济价值创造,同时还需注重功能配套齐全、艺术审美价值塑造。基于工程经济基础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需考虑整体规划布局,明确目标导向,注重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入,以追求更加和谐自然的空间环境。以某学校新校区的装饰工程设计为例,其出于对建筑实用功能考虑,对项目面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是总平面设计的主要宗旨。在此过程中,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单位可在保留原有水系及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将办公楼、阶梯教室、实习车间等统一划归到一个区域,在保证功能划分明确、楼体间距合理的前提下,空出足够的体育运动活动空间,满足日常教学要求。如此,有机地将场地组织与功能安排合理配合在一起,既保证了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的舒适性与坚固性,又满足了经济与观赏需求,是完善工程经济管理的客观体现。优化空间布局作为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需经过不断的实践演练其可行性、合理性,对此可利用信息化虚拟技术完成。(二)发挥地形优势。不同的地形地理环境,决定了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的差异性。基于工程经济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需充分考虑地形优势,如平面形状、倾斜方向以及高低起伏等,进而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创造上取得卓效。具体而言,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中,为更好地适应基地形状、发挥土地作用,可进行建筑错落排列,利用高差视觉错觉丰富装饰空间效果。例如,某小区的整体装饰设计就充分利用了坡地地形,将庭院高差空间作为储藏间,结合绿化布置,创造了集实用、经济、环境等效益于一体的宜居环境,深受业主好评。同时,在小区幼儿园的布置上,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单位保留了基地内的植物和水面,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完美融合,符合工程经济逻辑。如此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美,自然流露出的艺术气息,更容易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因而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是十分可观的,对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相当重大。(三)应用绿色技术。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人们对于生态经济的关注越发广泛。时至今日,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过程中,绿色生态已然成为了主流概念。事实证明,绿色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建筑运行费用,还可以节约能源30%以上;其次,绿色技术应用基础上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更符合人居需求,可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减少业主的责任及支出,从这个角度来讲,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工程经济管理相关知识,深刻领会绿色生态内涵,严格把控材料选配、施工工艺等各环节,积极引入先进绿色技术,进而实现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再次,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充分发挥经济市场调控职能,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规范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企业的实践行为,激励他们主动应用绿色生态理念及相关技术,并在本区域范围内加以推广,以此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三、完善工程经济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工作内控机制

基于工程经济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是一项系统管理工作,对相关参与元素的要求较高。只有在健全的内控机制下,利用内控进行协调和控制,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和经济管理环境才能有序、高效。(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健全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并进行责任细分,避免内部矛盾影响工作进程及质量。(二)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在工作制度、奖惩制度执行过程中,严格审查每一位员工的实践行为,在科学理性评判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其中不足,有针对性地激励他们自觉地遵守行为规范、行业规范。(三)完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及行为表现,直接影响了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和工程经济的管理成果。因此,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企业应注重和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及时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素养,深化工程经济认知,并培养其管理能力及素质,使之主动融入到工程经济管理当中,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价值。总之,实践证明,工程经济对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的作用非常明显,应得到业界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度剖析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工程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优化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工程经济的关系,从而推动建筑装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之在创造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为社会营造更加舒适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雄宇.浅析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J].才智,2012.17.

[2]董肖俊,陈达凯.建筑装饰深化设计要点分析及工程应用[J].四川水泥,2017.1.

篇8

国内外化学科研工作者结合化学实验室的具体特点,对建设绿色化学实验室做了许多探索与尝试。美国的Mayo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自1982年开始研究试用一种新型的实验方法———微型化学实验。我国于1988年末开始,由十几所院校组成了微型化学实验课题研究协作组,本着立足国内教学实际情况,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微型化学实验(MicroscaleChemicalExperi-ment)是近20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被誉为“化学实验的革命”。微型化学实验是着眼于环境安全和污染预防的需要,用尽可能少的药品,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6]。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缩微或减量,而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和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化学教育》杂志从1989年第11期起开辟了由Zipp博士主持的微型化学实验专栏,这是微型化学实验己成为国际化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的一个标志。关于微型实验、低碳化学等己有大量文献报道[7],国内有关微型低碳化学实验的研究成果也陆续出版[8-10]。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是着眼于环境保护和化学实验安全的需要,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微型实验除了具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快速、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便于携带等优点外,在培养、提高人的科学素质上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兴起和推广虽然早于绿色化学,然而它的理想目标和方法,与绿色化学是完全一致的,现在把微型实验作为绿色化学实验的一项实验方法与技术是恰当的。但是微型化实验所用仪器装置和操作方法都与常规实验有较大差别,某些实验中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学到一些处理微量样品的特殊方法和技巧,却并不能完全覆盖常量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所以,微型化实验只能作为一类提高性项目局限在一个适当的比例之内。化学实验中使用有机溶剂是较为普遍的,近年来,各国化学家创造并研究了许多取代传统有机溶剂的绿色化学方法,如,以水为介质、以超临界流体、室温离子液体为溶剂[11-12]等方法,而最彻底的方法就是完全不用有机溶剂的无溶剂反应。这些方法克服了反应过程中溶剂对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无溶剂反应更值得大力提倡和研究。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少见。近年来,微波作为一种新型能量形式用于许多化学反应,微波以其加热迅速、受热体系均匀、便于控制、产品质量高等特点,在化学反应中已成为一种加速化学反应的经典技术[13]。微波促进的反应具有条件温和、操作方便、时间短(节能)、产率高、产品易纯化、减少用量或不用溶剂、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微波化学发展迅猛,已涉及到化学的方方面面,成功地应用于多种化学反应,并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化学实验中引入微波技术,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了解,激发求知欲,因而也是化学实验“低碳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合理地采用微波辐射技术进行基础化学实验设计是进行化学实验低碳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开发前景。

3低碳及可再生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采取低碳化学的理念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减少验证性实验的课时,适当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同时增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将本科实验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来。通过实验内容的调整,既符合低碳化学的理念,又使学生受到更加系统全面的低碳及可再生化学教育和实验技能训练,加强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1培养具有低碳及可再生化学观念的实验师资教师是教学的基础,为了向学生传授和加强低碳化学实验的教学,首先必须要有合格的师资,要对化学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化学实验教师的培训内容是低碳化学实验的具体内涵和如何实施可再生化学实验,着重学习低碳化学的概念、原理、方法、优点、评价体系等;方法是引导教师将自己的科学研究课题与低碳化学实验结合起来,这样教师在进行绿色化学实验的教学时,就能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学生进行讲解。另外,教师也要深入研究实验教材,对原来的实验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低碳化的创新实验。

3.2开设微型化学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相对于常量实验,微型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准确性和精密度、综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为学生配备了便携式微型玻璃实验仪器。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小量、半微量合成实验(一般,固、液起始原料约为1~3g,少数约为3g),从而达到既能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又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在采用微量实验的同时,对实验内容的“低碳化”、“可再生化”也进行了相应地调整。低碳及可再生化的教学内容是实施绿色化教学的核心问题。低碳及可再生化学的基本内容是:由环境友好型的原料,在无毒害的催化剂、溶剂等反应条件下,获得对环境友好的产物,同时最大可能的回收副产物及废弃物。

篇9

1、绿色建筑

要探讨造价的管理,首先需要对绿色建筑的内涵与定义进行阐述。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由绿色建筑的定义里可以看出,所谓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能够提供给人类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最终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可知,绿色建筑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能源。由于自然能是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用的能源,所以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页岩烧结砖等。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2)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3)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使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2、绿色建筑造价管理原则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将可持续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筑是高耗能行业,据数据统计表明,全球约为50%的能源直接或者是间接的用于建筑。我国建筑耗能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占整个社会耗能的47%,而且能源使用效率很低,是发达国家的2倍到3倍。绿色建筑与传统的建筑相比,虽然由于采用的建设技术和材料等使得总投资增加2%左右,但是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绿色建筑的造价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建筑寿命周期设计原则。建筑项目从最初的立项、构思、设计、直至最后的建造、使用以及拆除是其整个的寿命周期。要遵循全寿命的原则,这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成本价值观念的展现,要还从其发展的角度进行经济性的综合考虑。绿色建筑显著的特点是初始投资大、后期运营费用低,因此要考核整个建筑项目的经济性,既要计算一次性建设投资,也要计算建成后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费用,使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达到综合最优。

(2)资源经济型和造价低的原则。绿色建筑较普通建筑拥有更佳的综合效益。首先,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优于传统建筑,虽然它有着较高的前期投入和建造费用,主要是由绿色建筑的技术复杂性、材料的限制以及各种附加设施决定的,但是由于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可节约更多的后期投入和维护费用,从而缩短了经济回收期。其次,绿色建筑更加注重地域特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拥有更加自然的表现形式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带给人们愉悦的身心,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是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是传统建筑所无法比拟的,环境效益更多的属于隐性效益,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能保证经济价值的可持续获得。

(3)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原则。绿色建筑要能够在整体上对自身的设计和管理进行优化,采用合理的技术和合格的材料,优化配置资源,建造良好的产品。也要能够降低能耗,最大限度的提高材料、能源和资源的使用率,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且要能延长建筑的寿命,提高绿色建筑的整体性能,满足人们居住需要,增加建筑的综合效益,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以广东为例,早在2010年8月,广东就被列为全国5个低碳试点省份之一,节能低碳与转型升级、改革之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成为广东绿色低碳发展的最大推手。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就是捏住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牛鼻子’。

3、绿色建筑的造价管理

绿色建筑由于涉及到初始投资的增大,所以造价管理显得优其重要。绿色建筑的造价管理主要有:

(1)、严格控制项目的成本。建筑项目的工程成本管理指的是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在施工中对项目的整体成本进行规划、预测、实施等一系列的价格管理活动。成本管理是施工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的盈。成本控制需要以项目为根本,建立分层管理、分级核算的体系。通常来讲,建筑成本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人工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以及其他的一些额外费用。所以在建筑项目开工之前,要按照施工设计的图纸进行成本的预算,做好人工以及材料等的使用情况,从而算出成本,还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之后便是工程竣工后进行成本核算,做好结算,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调整差价,并且要将成本分析的结果进行归档备案,为以后的施工项目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2)、实行整体化设计。绿色建筑在项目前期的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到协作问题,也要考虑项目的利益主体的合作问题,这是因为整个项目涉及到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消费者等多个利益组成。在进行整体设计时,需要相关的项目人员积极的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打破各个行业之间的限制,也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写作,为项目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绿色建筑造价的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不仅是为了个人进行项目管理,也是为了整个集体进行,所以要在项目的寿命周期内,调整和组织相应的人员各尽其责、良好沟通,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将设计前期对于后期工程不利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证经济效益。

3、加强关键阶段的造价管理,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造价管理是需要贯彻到整个施工的工程中,尤其是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设计时,要通过采取合理的、科学的理念,引入环境概念和绿色设计理念,施工阶段,要采取绿色的施工技术和原则,加强环境保护,做好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整个项目实施中,要密切关注成本的控制,降低能耗和材料消耗,减少建筑项目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绿色建筑整体的设计思路需要着眼于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造价管理,增强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建筑项目的发展性,提高人们对于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的认识,真正的做到建筑物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10

全球的气候和温室效应发生的变化已经严重地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应对方式,而提高碳足迹效率是重要的环节。贵州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碳效率动态变化如何,如何提高碳效率,减少其环境压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该项研究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碳足迹产值的历史过程分析研究,把握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的变化规律,提出提高碳效率的对策,对贵州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基础简述

1.1 生态足迹理论模型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简称EF) 分析法是加拿大生物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 于1992 年提出的一种用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1]。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项目管理论文,它是人类对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占用量。生态足迹的定义为“生产人们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所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2]。生态足迹的单位是“全球性公顷”。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3]。也就是说,生态足迹主要用于计算在一定区域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须的生物生产面积。生态足迹可以分为资源生态足迹和能源生态足迹两部分,前者指生产所消费资源而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包括耕地足迹、林地足迹、水域足迹、建筑用地足迹;后者指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评价自然资源消耗的方法[4]。

1.2 碳足迹与碳足迹效率

碳足迹的概念来源生态足迹;但是,对于“碳足迹”的准确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各国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5]。Global Footprint Network(2007)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可看作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6]。由此可见,碳足迹指的是生态足迹中的化石能源足迹;Grub & Ellis(2007)指出,碳足迹是指化石燃料燃烧时所释放的CO2总量;另外,有的学者指出,碳足迹是排放的CO2以及其他温室气体转化的CO2 等价物。自2001 年以来,国外一些学者陆续以生态足迹的方法对碳足迹进行研究,但国内对能源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多见[4]。总体来说,国外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的碳足迹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5]。而关于化石能源足迹方面国内已有少数学者的研究。但是对西南岩溶地区的碳足迹研究还是空白。由于用能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7],本研究以生态足迹中的化石能源生态足迹作为碳足迹加以研究。

就碳足迹,也就是能源足迹而言,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积[8]。也就是将化石能源消费转化为吸收其燃烧后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所需的森林面积[9]。具体来说,是将各类能源的消费实物量转化为标煤量,再将各类能源的标煤量转化为相应的热量,再通过热量与CO2吸收率的比值计算出各类能源消费所占用的足迹。所以,用于CO2的林地面积,乘以均衡因子,就可以得到CO2用地生态足迹(碳足迹)。区域能源(碳足迹)生态足迹具体计算公式:

EF =ΣrjAj =Σrj ( Pj+Ij-Ej )(2)( j =1 ,2 ,3 ,4 ,5 ,6)

式中: EF为区域能源生态足迹(hm2 ) ; rj为均衡因子; Aj为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

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ef = EF/ N (3)

式中: ef 为人均能源生态足迹( hm2/人) ; N为总人口数[9] ; Pj为第j项消费项目的总生产量;Ij、Ej为第i项消费项目的进口和出口量。

由于贸易的影响项目管理论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可以跨越地区界限,所以需要进行贸易调整。贸易调整是考虑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而对当前的消费额进行调整,出口为负值,进口为正值。能源的贸易调整计算采用的计算方法如下:

Ni=Mi×(Hi/Gi)×Wi

式中,Wi为中国第i种商品贸易的净价值量,Hi、Gi为中国该类商品的净贸易的实物量和价值量,Mi为该类商品的能源密度,Ni为第i种商品的能源携带量[10]。

根据世界银行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统计, 目前生态足迹效率的计算方法, 主要有生态足迹产值与生态足迹强度。能源生态足迹产值(Value of Energy footprint , VEF) 体现单位能源生态足迹产生的经济价值, 定义为人均GDP 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的比值。通过VEF 分析, 可将某一国家(区域) 经济与能源、生态环境发展定量化处理, 探索其能源效益与发展趋势。当VEF 较高时, 对分析区域的意义为: 经济发展较良好; 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单位能源生态足迹创造的经济价值较高等[9]。所以,碳足迹产值(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 VEF)计算公式:VCF=GDP/EF=gdp/cf

式中,VCF 为碳足迹产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f为人均碳足迹。

1.3 数据处理与说明

运用贵州省的历年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县份的统计年鉴等。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计算煤、石油、天然气、电力和焦碳等几种能源的足迹,计算时将能源消耗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本研究采用Wack-ernagel 等所确定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 55GJ / hm2 、71GJ / hm2 、93GJ /hm2 、l000GJ / hm2 。

2.贵州岩溶地区碳生态足迹产值的动态变化分析

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计算结果见表1,由表1看,贵州岩溶地区1978-2009年的碳足迹产值呈逐年递增趋势(图1),由1978年的0.1008万元GDP/ hm2上升到2009年的0.2434万元GDP/hm2,净增加0.1326万元GDP/ hm2,年平均净增加0.0041万元GDP/hm2。进一步分析认为,贵州岩溶地区1978-2009年的碳足迹产值可分为3个演化阶段(图1):1978-1987年为第一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1008万元GDP/hm2增加到0.1296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009万元GDP/hm2,属效率平缓增长阶段;1988-2002年为第二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1585万元GDP/hm2到0.4786万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10万元GDP/hm2,是第一阶段增长量的11倍,属碳足迹产值的过渡阶段;2005-2009年为第三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4332万元GDP/hm2增加到0.845万元GDP/hm2项目管理论文,年平均增长约0.0129元GDP/hm2,是第二阶段增长量的1.3倍,第三阶段属于碳足迹产值的快速增长阶段。

上述的研究结果, 它说明贵州岩溶地区碳效率逐年提高,充分表明了32年间贵州岩溶地区能源的利用向着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逐步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也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1 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的动态变化(单位: 万元GDP/hm2)

Tab.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arst area

年份

碳足迹产值

年份

碳足迹产值

1978

0.1008

1995

0.2736

1979

0.1016

1996

0.3305

1980

0.1039

1997

0.3293

1981

0.1097

1998

0.3251

1982

0.1167

1999

0.3533

1983

0.1201

2000

0.3922

1984

0.128

2001

0.414

1985

0.1295

2002

0.4562

1986

0.1299

2003

0.4152

1987

0.1296

2004

0.4283

1988

0.1585

2005

0.4786

1989

0.1506

2006

0.4332

1990

0.1607

2007

0.6017

1991

0.1595

2008

0.7281

1992

0.1736

2009

0.8457

1993

0.2213

1994

0.2434

平均值

0.2888

Fig.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srst area

3.贵州岩溶地区与全国的碳足迹产值的比较分析

将贵州岩溶地区的碳足迹产值与全国的进行动态比较研究,其中全国的碳足迹产值主要来邹艳芬[9]的研究成果, 其余的通过相关计算得出。1978-2009年,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一直低于全国(见图2),多年平均碳足迹产值为0.2888万元GDP/hm2,年平均增长率为23%,而全国多年平均碳足迹产值为0.6947万元GDP/hm2,年平均增长率为56%。可见,贵州岩溶地区多年平均的碳足迹产值只有全国的2/5,增长比较缓慢。与全国差距在1978-2006年之间逐年加大,差距从1978的0.0012万元GDP/hm2上升到2006年的1.1368万元GDP/hm2,年平均增加量0.0355万元GDP/hm2,2006年达峰值后,差距呈现减少趋势,到2009年降为1.0743万元/hm2 。可见,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比较低,提高比较缓慢。

Fig.2 Comparison of value corban footprintbetween GuiZhou karst area with that in China

4.提高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的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贵州岩溶地区的碳生态效率呈递增趋势;但是,与全国相比,一直低于全国项目管理论文,并且差距比较大。如果继续保持此势头,与全国的差距还将继续拉大。然而,贵州岩溶地区本身的生态环境就十分脆弱,而碳足迹效率较低,严重地制约贵州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贵州岩溶地区的碳生态效率?特别提出如下对策。

4.1建立节能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从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比较低。贵州岩溶地区除了生产性能源消费外,生活性能源消费2005年占总消耗能源的15.6%[11]。生活排放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提高贵州碳足迹效率,必须从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各方面进行,需要建立有完善的生活和产业节能、节约资源型、低碳型和低污染型等环境友好型的消费体系,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活生态化。同时,必须有制度的保证,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强有力的管理体系。

4.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资源型和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贵州长期以来,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业一直是我省的支柱产业,2003 年度我省电力、燃气等生产和供应、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采矿业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约62 %[12]。由于高能耗的产业比重大,到2005年生产性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84%,能源消费仍以工业为主, 工业能源消费占比达到67.7 %[11]。所以,应该积极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改变资源型和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向高效益和低碳的产业方向发展。

4.3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水电等的比例,发展新型的低碳能源

贵州能源消费品主要为原煤、电力和天然气,2005年分别占49.60 %、35.30 %、1.20 %[11],而电力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然而项目管理论文,贵州水能资源总蕴藏量1874.5万KW,居于全国第六位。可开发水能资源1324.95万千瓦,居全国第七位[13]。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 拥有106KW/平方千米,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1.5倍, 居第三位。贵州水能可开发量1683万KW, 占全国可开发总量的4.4%[11]。目前开发程度不高,开发潜力很大,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水力资源潜力,发展水电。所以,应该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资源开发和利用,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等)比重,加大水电等的比例份额。

4.4 采用新的节能技术和低碳产品,并且加强碳回收

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低碳产品,在工业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例如用能耗低、污染轻、经济效益高的先进工艺设备替代高能耗、重污染、经济效益低的工艺设备。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用“绿色”生产工艺重组,最终达到治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同时,在接纳吸收东部地区所转移来的企业时,应该把环境利益放在首位,保证低碳性。

参考文献

[1]陈中景、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23(2):164-169.

[2]陈东景、李培英,基于生态足迹和人文发展指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5):96-102.

[3]温晓霞、魏俊、杨改河,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55-59.

[4]李智,鞠美庭,刘伟,邵超峰,中国1996年~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资源科学,2007,29(6):54-60。

[5]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7):71-78.

[6]GFN. Eco logical Footprint Glossary [R].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Oakland,CA,USA,2007.

[8]李来龙,福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举措[J],能源与环境,2010(2):23-24.

[9]王亭娜,董平,陆玉麒,南京市生态足迹实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3):12-14.

[10]邹艳芬,中国能源生态足迹效率估计[J],中国矿业,2009,18(8):57-64.

[11]赵先贵,高利峰,马彩虹等,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149-152.

篇11

所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是指在农业经济区域中,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受到地理区位和工业化程度以及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再加上自然条件和其他非人为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处于低迷状态。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简述

我国经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一部分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就全国民营企业来看,小工业小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发展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依据国情和地方状况来分析,欠发达地区必须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来发展当地的经济。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范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在实质上,县域经济便是农业经济。然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我国来说,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其实指的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就东、中、西各地区部分来说,也有比较言的发达与不发达之分。县域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是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巩固政权的重要一环。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当前,针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够等找到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才是当务之急。

二、制约县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1.行政体制因素的制约

近年来,县级政府在条块分割的体制背景下职能逐渐弱化,对调控经济的能力也越来越弱。遇到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县级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只能是求助上级政府或者是被动应对。市管县的体制使得行政管理、行政审批层次过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不利于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政策因素的制约

一是土地政策的制约。国家收紧土地闸门,使县域土地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廉的优势基本丧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二是金融政策的制约。目前的金融环境极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

3.自身因素的制约

县级财政大多是吃饭型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制约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也正是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上的“短腿”和欠缺,致使一些客商和项目无法落地,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策略

1.以县域扩权为突破口,增强县级发展的自

我国是农业大国,下辖农业县很多,我们可以先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地级市中选取若干县(市)进行县域扩权的试点,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的总体原则,凡是县(市)能办的事,都放手让县(市)去办。不仅在经济领域下放更多管理权限,而且在社会事务、干部人事等领域给予县(市)更大的自,最终实现地级市和县级市在行政级别上的平行的改革目标。

2.以破解县域用地为手段,适当放宽土地使用权

目前县域中的土地性质大多是基本农田,按照国家土地政策的规定,是不允许改变基本农田的使用性质的,这无疑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政策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适当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我们建议在保持耕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占补平衡”的办法,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土地环境,以提供县域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县域经济融资难

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不健全、缺乏有效抵押品的问题,金融部门应该积极推出和发展动产抵押业务,对于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开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展业循环贷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等,并不断提高贷款的上限。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县域积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特色信贷服务,逐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

4.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干线公路改造和农村断头路建设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围绕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一批节能环保项目;围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抓好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推进一批低碳产业和战略新产品等项目。

总结

因此,必须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慢”就是“退”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转型振兴,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赶超崛起,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12

4.关于促进新疆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思考中小企业发展调研组,ResearchTeamof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

5.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政权建设看吉尔吉斯斯坦政局丁志刚,董洪乐,DINGZhigang,DONGHongle

6.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支尔格:阿富汗解决重大问题的传统社会组织蒲瑶,PUYao

7.金融危机对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的影响及遏制对策依马木阿吉·艾比布拉,阿布来提·麦麦提,Yimamuaji·Aibibula,Abulaiti·Maimaiti

8.论新疆农业经纪人问题李全胜,黄一超,LIQuansheng,HUANGYichao

9.俄罗斯人口危机视阈下的人口结构分析彭文进,PENGWenjin

10.科学无神论及其社会职责杜继文,DUJiwen

11.简评美国《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案》习五一,XIWuyi

12.基于反思的新疆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研究李志英,翟伟,LIZhiying,ZHAIWei

13.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的口语策略研究麦丽哈巴·奥兰,胡燕花,MailihabaAolan,HuYanhua

14.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范祖奎,胡炯梅,FANZukui,HUJiongmei

15.汗都春与曲子剧比较研究肖学俊,韩芸霞,XIAOXuejun,HANYunxia

16.中国新疆塔塔尔族民歌之存现及其原因探析崔斌,王建朝,CUIBing,WANGJianchao

1.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唐立久,TANGLijiu

2.新疆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探讨李金叶,LIJinye

3.低碳循环经济是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王宁,WANGNing

4.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2008-2009)——相互交织的大小"博弈"潘志平,PANZhiping

5.中亚地区的能源"博弈"耶斯尔,YESi'er

6.中国与中亚国家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比较研究王海燕,WANGHaiyan

7.制定新疆反恐地方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白莉,BAILi

8.从家庭继承方式看裕固族与哈萨克族文化差异林红,LINHong

9.前秦与西域东部关系考李方,LIFang

10.伊犁将军西域诗论星汉,XINGHan

11.胡语文献涉"龙"诸名考辨洪勇明,HONGYongming

12.论新疆传统地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董馥伊,DONGFuyi

13.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从新疆少数民族民考民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现象谈起周珊,ZHOUShan

14.新疆区内初中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师范学校为例赵霞,ZHAOXia

15.论博客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魏小芹,WEIXiaoqin

1.双语教育政策新动向——以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为例周庆生

2.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马戎

3.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于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的探讨姚申

4.学术期刊的失范问题刘曙光

5.学术中的浮士德与墨菲斯特——对近年来学术失范问题的反思张春梅

6.国际合作打击""策略探析顾华详

7.美国"阿富巴"新战略及对我国西部安全局势的影响朱正安,蒋建华,王双

8.美俄中亚战略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秦放鸣,孙庆刚

9.基督教伦理对新疆"两教"信众的影响李建生

10.论兰巴尼派对近现代维吾尔族依禅派的影响艾合买提江·艾山

11.论民族教育思想李建军,张国强

12.新疆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现状与对策新疆教育实习基地调研组

13.新疆学前双语教师教学技能现状分析与对策——以乌鲁木齐红旗幼儿园为例孙明霞

14.佛教传入龟兹时间考霍旭初

15.试论新疆地区的密教信仰——以千手观音图像为例李翎

16.山东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遗物与新疆于阗佛教关系考贾应逸

17.唐代安西都护府渭干河西岸遗址群的调查与研究邢春林

18.新发现的塔什库尔干河谷大像窟相关问题解析王征

1."内亚"历史文化特征与中亚多国博弈态势潘志平

2.高校稳定形势分析及对策思考申建华

3.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反思阿巴拜克·阿布来提

4.西北边疆民族地区抵御宗教向学校渗透的相关思考宋新伟

5.新疆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出路新疆新农村文化发展调研组,ResearchTeamofXinjiangNew-CountrysideCulturalDevelopment

6.民族地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陈宏,CHENHong

7.新疆生态环境与人口因素影响研究李小平,LIXiaoping

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作用刍议——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张秀红,ZHANGXiuhong

9.高校培养大学精神的路径探究李放滔,张旭辉,马志强,LIFangtao,ZHANGXuhui,MAZhiqiang

10.新疆高校新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实证研究卓云莹,孙秀玲,ZHUOYunying,SUNXiuling

11.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方晓华,FANGXiaohua

12.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研究王阿舒,汤允凤,WANGAshu,TANGYunfeng

13.师范院校在新疆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习支教调查报告韩光明,徐可,王晓峰,HANGuangming,XUKe,WANGXiaofeng

14.文化概念的考证与辨析蔡红生,CAIHongsheng

15.多元与融汇:新疆文化的恒久符号张洋,ZHANGYang

16.新疆多元文化与双语的融摄刘明,LIUMing

17.从服饰看维吾尔族审美的大众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国栋,CHENGuodong

18.论昙曜五窟佛造像的衣线美刘文东,LIUWendong

19.制丝竹律准定金石声均——简述"中国民族乐器音响标准库"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付晓东,FUXiaodong

20.关于龟兹供养人像的考察(下)——以克孜尔供养人像为中心展开中川原育子,彭杰,NakagawaraIkuko,PENGJie

2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报告李珂,LIKe

22.道歉寒暄礼貌——汉语书信启辞中道歉语形式与功能研究曹湘洪,CAOXianghong

23.从叙述视角管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葛苑菲,GEYuanfei

6.南疆三地州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新疆大学南疆教育专题组,ResearchTeamofSouthernXinjiangEducationalDevelopmentinXinjiangUniversity

7.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途径与方法探索何峰,HEFeng

8.国内乌孜别克族研究概述熊坤新,张少云,XIONGKunxin,ZHANGShaoyun

9.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田慧,TIANHui

10.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任新丽,RENXinli

11.论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性质及其制度价值王燕,WANGYan

12.中亚地区经济特点及与世界经济的比较研究吴宏伟,于树一,WUHongwei,YUShuyi

篇1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在持续稳步增长,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生活中的用电需求。十以来,,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逐步进行,人民对电的需求力度也更进一层。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网、农网的大幅度建设阶段,各地区电网分工更加精细明确。基于此,传统的经验型调度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电网的发展需求,因此一种新的、自动化的电力调度应用软件必须被研究使用。而调度自动化电力应用软件(PAS)的出现,正可以满足以上要求。首先,它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满足对运行水平的要求;其次,在故障处理方向的能力也优于其他调度系统。这些优势,可以很大程度巩固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且节省大量的物力财力,降低了电网的成本。

1调度自动化电力应用软件产生的背景

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各方面对供电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因此对电网的建设就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需要将电网的建设范围精细到城乡范围。而传统的电网调度方式并不能满足这种新型的电网建设方式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所以就促使相关人员必须开发新的满足需求的高级电网应用软件。其次,当今社会已经是计算机普及的时代。这种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将其应用在电网的管理和检测上,无疑会带来可叹的成果。这就促使我们开始了计算机程序的在线应用软件的开发,并将其用来检测和解决各种电网运行问题,以保证其运行的安全经济性。最重要的一点,运用计算机的一些程序来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评估,可以提高测试数据的完整可靠度,同时也可以将一些干扰数据排除掉,有利于运行状态的检测和改善。

所以,在这些背景下,更高级的应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电网运行程序的开发已经迫在眉睫,这也是目前PAS高级应用软件产生的背景。

2调度自动化电力应用软件的概念及应用原理

所谓的调度电力电力应用软件,即PAS软件,其实质不过是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只不过该软件的应用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即,它必须建立在监控系统上,实现对电网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并获得分析电网运行状态所需的各种信息。通常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运动、通信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该软件在维护电网的安全运行方向有很大的优势,它不仅减少了人力的应用,节约了维护成本,而且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可靠性,能更好预测其运行趋势,从而趋利避害。总体来说,电力应用软件就是运用计算机对电网进行监测,预测其电路故障,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解决故障的软件。

PAS由四个功能模块组成。其中,网络拓扑可以为其他功能分析提供实时数据和信息;状态估计通过过滤干扰波来精确预测系统运行状态,即提供预测数据和信息;调度员潮流通过提供一定的条件下的某些相关信息,如节点电压等,来反应电网运行状态,即提供状态信息;负荷预测,顾名思义,对负荷进行预测。

数据库包括PAS数据源、实时态和研究态数据两部分。其中PAS数据源包括实时量测数据、预测和计划数据、基本数据、历史数据和临时数据五部分。各部分数据分工配合,对电网的状态进行检测、预测和调试,保证电网正常安全的运行。

3调度自动化电力软件在电网的应用

作为电力系统中,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中的一员,调度自动化电力软件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调度自动化电力软件在我国电网中已经广泛应用。首先,它在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和监控方面,较其他调度方式,更为精确、安全可靠。其次,从变电站方面来说,更加的综合自动化。现在我国的调度是五级分层调度管理模式,该模式将电网一起调度,对各级分别管理,对各层分别控制;实现了国调、网调、省调、地调、县调的精细化综合调度。

随着各种资源纷争的出现,我国为了节约能源消耗,发展环保低碳经济,人民的视野逐渐从开发新能源转向节约电能浪费方向上,农村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就是其突出表现之一。相较于传统的供电系统,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克服了电网供电可靠性低、自动化管理水平低等缺点。

4实现PAS应用中的问题

虽然PAS系统已经在电网中广泛使用,我们也看到了它自身的很多优势,但是勿容置疑的是,它依然不是完美的。首先,广大的电网用户,使得电网拓补结构的建设愈加复杂。一些电网系统中的变电站逐渐增多,要满足这些节点都成功连入电网系统,就是一个挑战。而实现PAS应用的第一步,也就是最基本的环节,就是构件拓扑结构,将各节点成功接入网络系统。其次,目前我们所做的数据采集工作,并不能很充分的预测电网系统的运行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数据采集时方向难以统一,从而使采集的数据极性不一致。而且远动装置传送的数据难免会受到传送过程中一些因素的干扰,造成误差。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考虑。最后由于一些电厂建设年代久远,里面的设备资料已经丢失,而且设备的标准也不统一,没办法获得部分参数。所以电网系统数据库中必然会因为这些参数的缺失,使其检测和预测功能受到影响。

另外还有一些微小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仍然对PAS的应用有影响。

5PAS应用软件的发展前景

现在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开放、包容、先进六个字,但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探究不会终止。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很多系统都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电力系统也不可避免的会紧随其后。针对数字化方向,我们希望可以从消息、通讯、运作和管治等四个角度入手,实现各方面的数字化管理。

那么所谓的数字化到底具有哪些优势呢?据调查,自动化电力调度系统的数字化将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实现对电网的检测。正如我们所知,21世纪是各种技术争相应用,发挥所长的时代。不得不说,一些技术的出现,带给我们一个新的研究平台,如虚拟现实技术、遥感技术等。那么我们期待的电力调度系统的数字化正是这些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另外,我国也逐渐开始踏足自动化、集成化和市场化方向的扩展,但是最为首要的仍然是数字化方向的探索。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都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