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化学的重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概述
生物进化论是生物科学的核心理论,是生物科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不仅以框架形式统一了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而且所涉及的生物与环境、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等辩证统一思想也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诸多领域,同时也产生了多种交叉学科。由此可见,树立学生正确的生物进化观点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笔者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期望以新的教学视角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生物进化观点,并更利于学生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二、教学方法
1.进化故事法
故事法即把生物学现象或者生物学事实的进化历程故事化,以进化故事作为知识载体,生物知识的讲授更生动。
进化论中的“进化”并非单纯的“进步”,而且强调演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生物体与环境不断相互影响,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这种演化的实质适用于生物科学很多层次,甚至小到细胞器的形成过程也不例外。以线粒体为例,主流内共生学说认为线粒体是由于原核细胞吞噬原线粒体,原线粒体多为革兰氏阴性菌可进行有氧呼吸。原线粒体被吞噬后部分遗传物质被分解,只剩下少部分自身遗传物质。但其有氧呼吸功能保留下来可提供原核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由此原核生物逐渐演化成为真核生物,原线粒体逐渐演化为真核生物的细胞器线粒体。教师便可以以内共生学说的线粒体进化历程为蓝本,将其历程编纂成一个生动的线粒体进化小故事,可以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为了避免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流于故事表面,教师需在讲故事时结合板书或ppt(如图一),最终可以以静态的框架图展现知识脉络。生动的故事与静态的知识图,这一动一静的结合线粒体的功能自然提出。知识具备故事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形成了有意义学习避免了机械学习。
故事法不仅适用于讲授线粒体,也适用于讲授其他细胞器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核膜等讲授。进化故事法还可从一种教学方法转化成为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线粒体进化故事”作为一种模板来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资料,编辑故事,最后组间分享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给学生一个学习视角,这样那些美丽的风景学生自然尽收眼底。
2.暗线法
暗线法是将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科学的统一性作为教学暗线,从而使生物各知识点具有内在联系,易形成知识网络。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阶段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非生命物质经由上述的由量到质的过程,完成了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也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生命起源化学演化为教学暗线,讲解蛋白质、醣类、核酸等知识,将各自独立知识点自然串联成知识链。以蛋白质为例,可以从组成元素、基本组成单位、肽链、蛋白质,这层次与演化阶段如出一辙。类推及醣类、核酸等知识如图(二)。针对图(二)教师可以设问,让学生结合图发现知识暗线,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暗线法不仅适用于新课讲授,同时也可用于复习课。教师在进行章末总结时,将“暗线”明划,点析本章知识脉络,如图(三)。在教学中,铺设教学暗线,将各个貌似独立的知识点进行横纵向交叉联系在一起。
3.例析法
例析法是指深挖教材中各知识所蕴含的进化思想,将各知识以例子形式呈现,有助于学生理解进化理论,同时也很好的例证了进化理论对生物各层次的统一作用。
随着生物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以及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生物进化理论也不断的在修正。进化理论中的物种的形成,以及变异、选择、隔离等因素会对生物进化产生影响。例如人教版必修3中,免疫调节包括了人体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斗争,这属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引起物种数量的变化原因中,包含种群内部物种间的竞争与捕食关系等;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的食物链全面揭示了物种间的捕食关系,同时也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必修2中,孟德尔遗传定律从遗传学的角度证明进化理论。
这些例子的灵活运用,可以提供学生学习进化理论的事实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从进化的角度适时的复习旧知识,并通过进化思想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
篇2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许多生物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老师将生物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使得初中生物的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开始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厌倦感甚至是抵制的情绪,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有所降低。虽然有部分生物老师开始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结合现实生活,但是教学效果仍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老师过于追求生活化的教学,他们只是生硬地将生物知识和实际生活“捏”在一起,缺乏可行性和适用性,使得生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课前导入过于生硬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下,老师大多数是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入课堂主题,这种课前导入的方式非常生硬。本来生物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就有难度,加上老师这种枯燥、生硬的引入方式,只会让学生在开课之前就对学习生物失去了兴趣,更不用谈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了。因此老师务必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较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生物老师更多地是以课本为主要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解课本中的知识,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生容易在课堂上走神,甚至不愿意听老师的课,他们认为老师讲的内容是课本上的,自己课后也能自学,因此不重视课上的学习。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老师要在立足于生物教材的基础上,开拓教学内容,积极引入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保证生物教学的有趣性和开放性。
(三)教学形式落后
生物老师采取的教学形式一般是“我讲你听”的方式,老师直接在课堂上讲授生物知识,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提高。虽然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适当地提问学生,但是提问的内容大多数是课本的课后习题,提问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紧张和恐惧,不主动地回答问题,最终导致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四)课后作业方式死板
课后作业是用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后作业,学生能够将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并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之间相互抄袭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不仅影响了生物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学业成长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背景,立足于生物教材,在教材中挖掘各种各样的生活因子,真正地联系生活,将生活问题生物化,生物问题生活化,充分体现“生物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思想,从而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就在身边,感受到生物带来的作用,更加懂得如何运用生物知识和生物思维来观察生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保证初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
三、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分析
(一)巧用社会热点,引出新课内容
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是学生们非常关注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地结合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具体来说,老师在开始讲新课之前可以跟学生讲述当前的热点新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便得到了集中,然后老师便可以顺势将新课内容引出来,让学生能够最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举个例子,老师在教“空气质量与健康”这节内容之前,可以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听说最近的‘雾霾事件’呢?有谁能够给大家讲讲呢?”学生们听到了最近的热点问题――“雾霾”,便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雾霾是由工业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还有其他灰尘等有毒物质引起的,如果人体长期吸入这些物质,会对呼吸道产生感染的”。这时老师便可以顺势说:“那么你们知道呼吸道是怎样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的吗?”学生们都将目光集聚到老师身上,急切地希望老师能够继续讲下去,老师便可以说“答案可以从我们这节课中找到”。通过巧用社会热点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运用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老师没有合理、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画面下,更加深入地学习生物知识,巩固生物知识。举个例子,老师在教“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节内容时,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冰箱放久的蔬菜,拿出来浸泡在水中一会,蔬菜叶子就会变得新鲜呢?”这时学生们就会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老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水分进入蔬菜体内的动态图,在这种有趣的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仅得到了提高,而且生物知识的教学变得高效、有趣,从而保证了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1.设疑法。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老师能够通过提问来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课堂上走神。因此,老师应当巧妙地使用提问手段,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举个例子,老师在教“人体中的营养”这节内容时,可以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天三餐主要吃的是什么呢?”这时有同学说“米饭和鱼”,有的说“我们午餐吃面条”,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便可以继续问:“你们知道你们所摄入的物质中含有那些营养物质吗?”学生们摇了摇头,老师继续说:“其实每一天我们身体所需的营养是一定的,但是具体的比例你们是否知道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这时老师便可以给学生讲解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这种设疑法,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熟悉的事物与课本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升,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2.情境法。老师可以将生活搬进生物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生物所带来的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增加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老师应当在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根据所教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场景,并且从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然后在课堂上创设这种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沉浸于生活化的生物课堂中,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举个例子,老师在教“青春期”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处于青春期的自己到底有什么特征,并且让学生上台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处于青春期时会是怎么样的。学生看到这种场景演绎的教学,便心情激动,有的学生从生理的角度来表现青春期,比如他们用红笔在自己脸上画了好几个红点,这表明“青春痘”出现了;有的学生从心理的角度来表现青春期,他们演绎了一个遇到一点烦心事就乱发脾气的场景,从而体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心情烦躁,很难静下心。通过这种情境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前面提到,老师只是将课后作业当作是学生的日常任务,没有充分地发挥课后作业的效用,使得学生对完成课后作业产生了厌倦感,也影响了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老师务必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当适当地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举个例子,生物老师在教“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参加植树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感受爱护植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义,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绿色植被在生物圈氧碳平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认识到绿色家园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另外,老师也可以将课后作业变成一项长期的任务,让学生在长期的观察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举个例子,老师在教“被子植物的一生”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每个人都种一颗被子植物,例如桑树、牡丹、玫瑰等,然后观察被子植物从一颗种子到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且要对这个生长过程进行记录,最后形成一份被子植物的生长报告。学生在这个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并且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不再是课本中枯燥知识的展现,从而提高了初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现有多种多样的途径,但是需要老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充分地挖掘生物教材中的生活因子,并且科学、合理地将其结合起来,实现生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作业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保证了初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二、研究方法
1、取样:本市普通中学94级8个班组385人,从初一预备班到初二下学期连续跟踪三年,根据生物 学科历次考试总评平均成绩取超过@①+0.95sd的对象为优生组,共41人,其中男13人,女28人 ;取平均成绩低于@①-0.95sd为学业不良组(以下称差生组),共40人,其中男29人,女11人 ,差生组中包括留级生7人,其中男4人,女3人。分化组群体占总体21.05%。
2、调查与测试:
(1)生物、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成绩及总评统计及分析。
(2)智力测试:采用北师大心理学系修订的瑞文测验(spm)进行团体施测。
(3)问卷调查:自行设计,主要查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负担、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等。
所有数据均在foxpro中建立数据库,最后以spss软件作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讨论
(一)学科成绩调查及比较:
为了探明分化群体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各学科学业成绩状况,将各种成绩标准化后作分析比较,结果见表1 。
表1 生物及其他学科优差生成绩比较
(附图 {图})
表1数据表明,以生物成绩分化为基准的优差生组,在语、数、外和各科总评成绩上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 差异(p〈0.001),进一步作生物与各科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生物与其他学科相关系数比较
(附图 {图})
**:p<0.01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初中学生总体上,生物学成绩与语、数、外及总评成绩均达强正相关程度,说明 生物成绩差异分布与语、数、外具有一致性。但在分化群体优生组、差生组中,生物学科成绩与其它各科成绩 均未达显著相关程度,留级生组中生物与外语、语文和总评分呈中强负相关,此结果说明在分化学生群体中, 生物成绩与语、数、外成绩具有与总体不同的变化趋势。
(二)智力发展水平与学生成就的关系
为了了解优差生分化与智力发展水平的联系,以瑞文量表对对象进行了智商测定,结果见表3。
表3 优差生及留级生智商分布
(附图 {图})
从表3结果可见,优生、差生、留级生的智商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优生组平均智商显著高于差生组。智力 水平优良的一级和二级(p[,75]以上)优生组有33人,占优生组总数80.4%,差生和留级生中仅 13人,占32.5%。智力水平中下的四级和五级(p[,25]以下)优生组2人,占4.9%,而差生 、留级生中有24人,占60%,这说明智力是影响学业分化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分析智力与各学科成绩的关系,学生总体智商与各科成绩的相关性见表4。
表4 生物及其他学科成绩与智商的相关系数
(附图 {图})
结果显示,在总体上智力与各科成绩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程度,其中数学成绩与智力相关系数最高,达0 .6417,生物成绩与智商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达0.5544,语文成绩相关系数最低为0.4877, 这个结果与伯特(c·l·burt)报道的语、数、外结果基本一致。
在分化群体中,各组学生学科成绩与智商的关系见表5。
表5 各组学生学科成绩与智力的关系
(附图 {图})
表5显示,在优、差、留级生分化群体内,各科成绩与智商均未达显著相关程度,这说明在同类分化群体 中智力已不再是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了。
(三)成就值(accomplishment score)差异比较
(附图 {图})
成就值是判定学生的学力是否同他的智力相适应的重要指标,其定义为学力离差与智力离差之差,若成就 值(as)为负值,可说明该学生不具备同其智力相称的学力,也就是说,学力潜力尚未或未能充分发挥,以 致未形成智力相称的现实学力,可视为学业落后或暂时落后。
经对优差生各种成就值测算,结果见表6。
表6 学生各科学力成就值比较
(附图 {图})
注:〈-8个体数:表示为低成就值人数。
表6结果表明1生物学科成就值优差生组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如以as<-8为低成就值学业不良的标 准,则生物差生组as<-8的人数有24人,生物优生组有6人,与生物学科相似,外语学科成就值优、差 生组问亦存在显著差异,外语差生组as<-8的人数为22人,优生组有5人。而语文和数学两学科的优差 生组成就值差异不显著,各组as<-8的个体数也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物与外语学科在初中 阶段具有某些相似性。低成就值表明学习潜能来充分发挥,其中还包含有相当比例的假性差生,故教育措施的 效能更为突出,由此可见初中生物和外语学科的差生或学业不良生转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四)低成就值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对低成就值学生学业分化的影响,对优差生学生进行了专项问卷调 查,问卷包括学科兴趣、学习时间、对难题态度、辅导环境、业余时间安排、作息时间、家务劳动、家庭环境 、人际关系等20个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优差生低成就值者在学习态度上有显著差异,差生回家作业多需父母检查、督促或辅导才 能完成。父母天天检查作业的,差生组低成就值者24人中有14人,优生组仅1人;父母很少检查作业的, 差生组8人,优生组5人。实际学业负担优差生低成就值者都不重,且无显著差异,无论优差生每天做作业时 间都在几个小时内能完成,上学往返路程时间极大多数不到1小时,夜间睡眠大多8小时以上,但自我感觉课 业负担重的,差生低成就值者显著高于优生组,24人中有15人(62.5%)认为学习负担太重,没有一 个差生主动希望再多学一些知识,这反映出差生低成就者有“怕学习”和“厌学”情绪倾向。在对待难题的态 度上,差生低成就值者24人中17人(70.8%)持放弃态度,这说明这类差生缺乏学习的毅力和信心, 在学习环境方面的项目中优差生低成就者多数无显著差异,个别项目差生组还优于优生组,如家教辅导,差生 占67.5%,优生组占21.9%,月零花钱差生组平均高于优生组2.4元。问卷调查总体结果表明,低 成就值差生一般并不缺乏外部学习条件,故学业落后主要因素应归结为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观努力,适当的教 育措施可使这些学生中的相当部分成员的学习效能得到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在于实现“教会学生学 习”这个教育的基本目标。
四、结论
1、初中生物学业分化在总体上与语、数、外学科具有某种一致性,但在分化群体中各种学业分化不完全 一致。
2、智力发育水平是影响生物等学科学业分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相近的智力水平可有显著不 同的学业成就。
3、生物学业成就值在优差生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生物学业差生的转化具有较大可能性,初中生物和外 语学科的学业分化具有某些相似性。
4、外部学习环境条件不是形成生物低成就值学业不良者的关键因素,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可从学习态度 和学习方法等教育措施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黄志林、乐秀峻,《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6)20-21。
2.周国韬等,《普教研究》,1995(3),32—24。
篇4
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不固定,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只经过了初中毕业考试就直接进入了中职学校,还有些并未参加过升高中的考试,而且这部分学生的成绩相对来说比较差,很多都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线,作为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他们的文化知识基础比较差,对学习的目标也不够明确,针对生物学科来说,学生对其兴趣不是很浓厚,积极性不够高,所以,依旧应用过去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急躁心理,产生灰心厌学的情绪,同时,教师也会慢慢失去耐心,就更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中职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特点,转变腐朽陈旧的观念,重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结合生物教学的内容要求,对课堂进行升级与优化,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生物教学在学生日后的成才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教学理念的转变
2.1以能力为本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将书本中的内容教给学生,学生也只是被动式地学习,对于学习中的问题,大多数是从课本中寻找,或者是等待老师解答,无法做到独立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而且教师大多以将知识传输出去为目的,以学生的掌握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可是这样并不能满足21世纪对高素质的人才的要求,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在生物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将理念转变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的重要思想。
2.2因材施教
刚初中毕业进入中职的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或者途径,在不同条件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教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有客观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分配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对学习更有信心,以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成才。
3.优化课堂教学的措施
3.1目标式教学法
所谓目标教学法,就是在参考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学习目标的形式提出来,让同学们记下来,这样在课下,他们就可以自己独立进行复习与巩固。帮助学生抓住生物学科中的重点内容,对于目标的提出时间,可以是在课堂学习进行前,让学生带着这些目标问题进行学习,实现对他们学习内容的要求,或者是放在学习完相关的课程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进行回答,以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有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或者提出目标,教师对他们的提出情况进行必要总结,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2启发式教学
生物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抽象,理论性较强,所以学生在学习与接受时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填鸭式的方法,否则学生容易感觉乏味,听课效果较差。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将学生逐步引入生物学的世界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对于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准备,不可过难,最好是经过学习,学生经过了简单的分析后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做,不仅可以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一定作用,从而使他们得到一定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3.3课堂讨论
针对生物学知识系统性较强的特点,对于环环相扣的知识点与有一定联系的章节教学,要充分运用讨论法,而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在讨论中,找出内容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灵活掌握重要的学科信息。在遇到曾经学过的专有名词或者是术语时,引导学生复习与讨论,以此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温故而知新。经过长时间锻炼,不仅学到了该有的知识,培养了应有的能力,而且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彼此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3.4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不仅深奥而且很枯燥,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可以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出一些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增强趣味性,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学习之中,快速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这是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学习方式。
4.结语
在分析了中职学生的生源与生物学科的特点之后,找出需要改进与优化的方面,经过摒弃旧思想、开拓新方法的过程之后,让学生活跃起来,真正投入到生物学的学习中。通过进一步优化生物课程的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多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生物课堂,使其变得更加高效,为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5
2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原则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通过遵循三大原则来改变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1生活性原则
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来源于生活,坚持生活性原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教师对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要从生活入手,将其带入生活当中,还原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本质,回归于生活,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2.2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关键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过于看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承作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作用.现代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好奇心,主动对教师提问,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
2.3体验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基础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后由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物理知识与物理场景的转变,同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体现.将物理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学生亲自体验物理知识的变化,同时引发学生自我思考,刺激学生求知欲.
3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其实初中物理的内容并不多,相对还很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以往的学习中并没有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影响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初中物理中的基础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体现在生活当中.某著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观察生活,旨在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不论什么学科,兴趣都是影响学生的一大因素,教师除了负责教给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负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最终为国家输送人才.
毫无疑问,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设疑培养学生兴趣.比如在讲到“压力和压强”时,让学生思考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捏气球为什么气球会变形?为什么打针的针头那么尖尖的?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重量?为什么做沙发比较舒服而坐地上就不舒服?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将教师所讲过的知识点自主带入其中.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不同的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对于教材内容进行研究、细分,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设计好课题增加课堂气氛,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道具,设定以下情景教学: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在其中一个玻璃瓶的外壁涂抹一层油,让学生去亲自体验,为什么一个玻璃瓶就能拿住,而涂抹了油的玻璃瓶就不容易拿住.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联想到家里的油粘到碗边时就不容易拿住的情况.
篇6
一、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教师学应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思考参与课堂生活,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有了这个理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思考: 这堂课最终会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知识;该怎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堂课;对于这堂课学生的已有知识是什么,要用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导入这堂课;选用哪些素材设计既有生活性又有深刻性的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学生的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会探究到什么样的程度;教材中的这个概念我该用什么样生活知识让学生理解等等。对这些问题思考是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二、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新教材编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中不乏社会事件的展示,不乏生活实例的列举,但还是难以赶上社会时事的瞬息万变。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作取舍,可以选用当前有针对性时政热点作为素材,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资源,也可挖掘自身的资源,“现身说法”。尽可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尤其可以选用当地学生生活情景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更能感同身受。比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中,不必机械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以选用的生活的具体素材很多,因为学生自己也是消费者,也会遭遇某些商品价格上涨,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利用形式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情景模拟、讨论、等活动来组织课堂,由于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学习生活、日常生活情境的再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悟到他们就是生活的主角,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理解、领悟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等道理,锻炼能力,感悟人生的意义。如果课堂没有生动的生活化活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理论讲解再详细也是低效的。但,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有序,要有活动的必要意义。要注意活泼与秩序相结合,效率与效果相结合。
四、树立良好的教学生活氛围,走进学生生活世界
学生是生活的主人,是未来生活的创造者,自然也应是教学真正主体,教师是教学生活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所以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人格尊严。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中,教师应站在一个倾听意见者的角度,不要随意打断学生,也不要武断的否认学生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学生的观点与建议可能偏离主题,教师应做出适当的引导,引导的过程中应辩证的分析学生的观点,等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才能真正融入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这样教学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7
随着现代通讯业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共享力度大大提高,微课应运而生。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值得大力提倡,它可以使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可以将微课教学用于课前的预习,进行教材解读;可以将微课应用于新课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微课用于题型精讲、考点归纳、方法传授等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反复揣摩和领会。所以,微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
二、引人入胜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入可谓是点睛之笔,能牵动学生的思绪,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求知的兴奋状态。
在导入“基因工程”这节内容时,先展示一张会发出绿色荧光的小鼠图片,如何制造出这样能发光的小鼠,基因工程就能实现大家的愿望。再如,在引出“植物向光性”时,引用了南宋叶绍翁的诗《游园不值》中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由红杏出墙联想到满园春色,那么“红杏出墙”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植物向光性的体现。
我国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如果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能乐在其中,便可触动学生思维中最活跃的“那根神经”。
三、巧妙的顺口溜
顺口溜简明扼要、朗朗上口,有很强的概括性。在生物教学中,一些知识点比较繁杂,学生不容易记住,而此时教师如果能将繁杂零碎的知识点巧妙地编成顺口溜,把它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便于学生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提高总结概括能力,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比如,上完“有丝分裂”后,对有丝分裂的过程就编了一个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加倍均两极,两消两现新壁建”,通过对每句口诀仔细说明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有丝分裂的全过程有很清楚的认识,这个知识点就能很快消化了。再如,用“甲携(缬)来(赖)一(异)本(苯)亮色书(苏)”一句话记住八种必需氨基酸。利用“胡(胡萝卜素)三叶(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记忆色素带上四种色素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
顺口溜以生动的言语,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学者开心、教者轻松的学习方法,我们又何乐不为呢?
四、灵活的多媒体技术
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运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用直观、形象、具体的方式把教学难点在课件中予以突破,用醒目的颜色、字体等方式把教学重点在课件中予以突出;适度运用原则,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理解,让他们思考,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原则及效率原则,在较短时间内,收获较多知识。
比如,在讲到“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程”“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等时,这些内容抽象、复杂,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用多媒体动画可以模拟这些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摆脱空间的限制,把学生带入生物的微观世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形象的教学工具
恰当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当教具给学生以直观刺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比如,在讲到“细胞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时,可以让学生搜集食物、饮料包装说明书,分析主要成分;“DNA的结构”这部分知识也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充分利用模型展示,帮助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六、清晰的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优秀的教学艺术家非常重视教学板书艺术的运用和研究,有位特级教师曾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等情况精心设计板书,让艺术的板书设计成为自身教学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七、精要的收尾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内容连贯性强和良好的开头是一节好课的必需条件,但是完善精要的结尾,亦如画龙点睛,会使全课内容再起波澜。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使新知识更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使学生的理解、消化和形成知识网络更加快捷有效。
总之,要上好每一节课,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适用但不滥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为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8
一、密切联系临床及生活现象,认识生物化学的重要性
在介绍绪论部分时,首先,教师要高瞻远瞩地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的学科,这是与其他医学学科的根本不同之处。而其他很多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目前许多疾病的病因不完全明确,治疗以控制和缓解症状为主,很难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其中肿瘤最为典型,外科手术治疗或药物保守治疗,对绝大多数肿瘤疾病来说只能暂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蚀,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根治。这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对调控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还不很清楚。人类的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大多是缓解症状,要达到彻底治疗需要从分子水平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因此,要消除人类之病痛、延长人类之生命,根本出发点还是在于了解生命的本质。如果物质代谢发生紊乱导致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功能的改变,出现相应的病理状态,通过临床生化指标的测定帮助疾病诊断。生物化学理论和方法在生物药物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合成或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生物药物,具有药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生活中的现象原理也是与生物化学密切相关,如“三鹿奶粉”事件;节食减肥可能会造成头晕、出冷汗甚至休克;糖尿病人呈现的三多一少症状,都有待我们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来解释这些现象。绪论课讲解中通过相关临床知识的导入和对生活中可感知的现象探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讲述生物化学发展史中的科学家事迹,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激情
讲述生物化学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从以物质组成结构为主的描述生物化学,到以物质代谢与调节为主的动态生物化学,再到以功能与应用为主的机能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发展的三阶段同时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介绍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工作和事迹。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的历史背景与实验依据,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重要性。伟大的科学发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好奇心是科学发现重要的动力之一,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于1962年在水母中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而分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他在少年时由于原子弹在他故乡爆炸,他曾数周失明。他不追逐功名利禄,低调而勤奋,直到80岁仍坚持科学研究。教师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激发他们对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
三、勾勒生物化学研究内容,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绪论课是建立新课程整体观念的起步,在教学内容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因此,绪论课要为学生建构生物化学课程知识框架,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课程的整体轮廓,明确课程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模块:生物体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专题生物化学(肝脏生物化学)。参照教材目录给学生分析四部分内容,生物分子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功能(核酸和蛋白质)是理解的难点;物质代谢及其调控是学习的重点;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以自学为主;以肝脏生物化学为代表理解特殊器官的代谢特点。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分析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与专业技能关系。通过勾勒课程的研究内容脉络,使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既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又有专业针对性。有了课程内容的明晰框架,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消除了学生对课程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介绍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坚定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
对绪论课而言,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正是其教学要求之所在。生物化学本身是一门具有系统性的学科,是从有机化学和生理学发展起来的,内容抽象、复杂,所以在学习生物化学时,必须了解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并将它们结合起来学习。而高职高专相关医学专业大多在大一开始,有的专业与解剖生理学同时开设,护理专业在第一学期就已开始,这些课程背景的缺失,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尤其文科背景的学生常会感到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当穿插相关课程内容,让学生能融会贯通。生物化学是一门记忆与理解并重的学科,更强调理解性记忆。学习时以生理功能为主线,侧重生物分子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代谢过程与功能的关系,无需过多纠结于物质的具体结构与反应式,要学会抓住要点,归纳总结。另外要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即及时复习巩固。由于课时较少,课堂内容容量大,需要学生及时复习,才能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将绪论课讲好了,教师必须对整本教材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调控,这样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收放自如;采取多种讲课技巧,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绪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生物化学“是什么”“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精彩的绪论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消除顾虑,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9
依据“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脂质和生物膜)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2)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控。(3)生物信息分子的合成和调控。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能够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地完成这些授课内容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在实际讲授中教师的讲授进度往往较快,知识点多,学生反映生物化学知识理解难、记忆难,部分同学甚至对该课程学习产生了排斥情绪,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设置实验课程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但受到学时限制,我校化工类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未安排实验课时,主要依靠理论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造成学生理解难、学习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针对化工类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
生物化学的优秀教材多,目前各高校主要选用的参考教材有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周爱儒主编的《生物化学》(第六版)、吴梧桐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二版)等。这些教材理论体系全面、概念解释详细,涉及生物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但教材难度较大,不适宜化工专业学生选用。在目前已出版的生物化学教材中,尚无专门针对化工类专业教学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结合我校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实际,选用张爱萍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作为教学主要参考书,该教材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篇幅适中,但该教程应用实例较少,更是缺乏与能源化工、化工生产的应用联系,与化工专业的适应性较差。
(三)学生不够重视,机械学习,学习效果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与本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相比,由于生物化学为化工专业任选课,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不高。另外,该课程记忆理解的内容较多,与传统的化工专业学习中计算、推导较多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对记忆抽象、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和代谢网络出现畏难情绪,多数学生单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学习这门课程,缺少自主学习环节,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化工类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构建适合化工专业特点的内容体系
进一步明确我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修订化工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在保留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下,对部分章节进行整合、删减和简化,突出化工专业的教学重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在化工、石油天然气、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及研究热点和研究动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例如,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对生物信息分子的合成及调控的相关章节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对糖、脂质、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可与《有机化学》中对应章节相融合,在本课程中对其结构、理化性质的讲解进行补充即可。对于与化工专业联系紧密的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则应重点讲解。例如:酶这一章可突出酶工程在手性化合物的拆分、维生素的酶法生产、燃料乙醇的生产、生物柴油生产中的应用;在糖代谢这一章中可突出糖代谢及其调控理论在乙醇合成代谢途径、甘油发酵、有机酸发酵、丙二醇发酵等化工产品生产中的应用[2-3];在脂代谢这一章中将微生物的ω氧化代谢和石油的分解联系起来,介绍利用微生物的脂代谢分解海上泄漏油和微生物探油采油的新动态[4]。根据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来优化教学内容,使生物化学的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更符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信息量大的特点,非常适合辅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5-6]。例如:蛋白质、核酸及酶等章节可采用三维立体示意图,动态展示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便于学生对各类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理解;动态生物化学板块,采用动态模拟物质的代谢变化过程以及制作代谢网络图,有利于将抽象复杂的微观过程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另外,制作优良的信息量大的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缓解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少的矛盾。除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外,还应利用QQ群、电子邮件、微信等网络平台,加强课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教师可将授课计划、电子教案、ppt、参考教材等教学材料,以及生物化学的习题库、试题库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们下载学习;特别要为学生提供经典的生物化学实验视频,弥补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缺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面的帮助,同时开展网上答疑,解答学生的疑问,反馈上课的情况。2.进行开放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专业任选课,除了教授给学生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外,也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能力提升成为“生物化学”课程吸引学生选修的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理清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搭建清晰的知识框架,提出学习要求,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改变教师上课“一言堂”的状况,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课题,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7],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3.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习[8-10]。生物化学作为化工类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扩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教学目的之一。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且期末考试内容主要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试为主,将难以起到引导和监督学习的作用,使得学生只关心哪些知识点是考点,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忽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创新考核方式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要改革原有的生物化学考核方式,可采取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将文献查阅整理、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记入总评成绩中。例如,课堂讨论部分可由教师依据教学的进度,为学生选取难度适中,与化工专业相互交叉的文献,通过课外文献阅读和总结,课内开展专题讨论的方式,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学科和行业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篇10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常规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
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3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3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
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
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在规定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11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心理么?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情感的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物理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而且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往时,其语调、表情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在向学生传达自己学习物理的情感或暗含对学生的期待,产生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般说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满腔的热情、对物理学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物理的情感,有助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丰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究竟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学习;又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中掌握知识.笔者还组织每周一次总结课,这节课让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堂上就这一周所学的内容中感到疑难、困惑的地方在课上提出,然后让其他同学解答,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好奇、好动、畏难等心理特点出发,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2.1结合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每一堂课的导入环节是最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时候.在这一环节,教师用心组织语言、进行创设情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整节课的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导入环节的设计方法很多,常见的手段有实验导入、故事导入,亦或直接开门见山地进行问题导入,这些方法只要设计到位就能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他们探究规律的欲望,提升他们思维的节奏.
例如“浮力”这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有这样一道微软公司的面试题,请设计一个测量波音747飞机质量的方案(图1).在不进飞机拆解的前提下,你能设计出方案吗?”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学生思维是激发起来了,可能一时半会还摸不着边际.教师继续提示:“这个问题美国很多大学生都答不出,但是中国学生回答起来其实很轻松,以前有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回答出类似的问题.”很多同学想不到,还有点不服气,好奇的念头已经彻底被调动起来.教师再次提醒:“那个小孩儿姓曹,他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恍然大悟:“曹冲称象(图2).把飞机弄上航母,再按类似的方法操作就行了.”后续的讨论就逐渐延伸到有关水对船的浮力的研究.
又例如,在介绍大气压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实验引入新课:将一只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如图3),然后将其快速倒扣在放有冷水的盆中.只听嘎哒一声,易拉罐被压瘪了(如图4),学生的好奇心理被成功激起:是什么力压瘪了易拉罐呢?有关大气压力的讨论就此展开.
2.2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心理,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物理的根基是实验,物理教学最有效的形式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构建认知.另一方面,长时间坐在教室的学生被带进实验室,会有一种新鲜感,他们爱动的天性被彻底唤醒.当然,此刻的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本质规律进行总结.
例如,学习“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就要将滑块、平板、弹簧秤等器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如图5).然而学生实验所带动的不仅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更带动起他们的思维,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探究结果:静摩擦力大小、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拖动平板来测量滑动摩擦力更加精确的结论都被学生在实验一一得出.
2.3有效疏导和开解,消减学生的畏难心理
篇12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生物技术基础学科的生物化学,正在与许多传统工业学科不断交叉渗透。对于化学工程工科学生,掌握学习基础的生物化学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还可以通过专业渗透交叉,开拓视野和思路,促进本专业的学习。[1]目前,生物化学在化学工程相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被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2]由于该课程不是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课时较少,而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较多,研究体系复杂。如果教师教法单一,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3]因此,有必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的目的。据此,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多种教学方法在化工学科生物化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突出化工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由于生物化学不是化工学科的专业主干课程,因此化工科学生通常认为该学科与自身专业联系不紧密,用处不大,因而兴趣不高。此外,传统的化工学科对生物技术应用的学习内容非常有限,也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的了解和求知欲。这些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了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4]为了消除误解,激发学习兴趣,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方面通过对传统化工产品的生物技术改造案例进行分析,改变学生的固有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对生物化工领域的前沿发展进行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化工技术产品进行联系,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生物化学的理解和应用。如在糖代谢一章的学习中,可以将其与生物能源技术燃料乙醇的生产进行联系,不仅阐明了乙醇的生产原理,也加深了学生对糖代谢的学习理解。
二、理论联系实践,加深概念理解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学科,根据生化知识可解释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现象。[5]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常识、案例和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相结合,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引出答案的顺序,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课题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集中精神,保证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介绍酶的抑制时,提出了日常生活中吃菠萝用盐水泡的现象,通过对现象的解释,引入了酶抑制的学习内容,进而对抑制的分类、特征、动力学特性等深入阐述,使学生能够连贯地深入学习,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再比如,提出吃糖发胖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出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关联,进一步通过物质转化的具体反应式,使现象与本质相关联,促进了学习和教学的效果。这一方法可以在不同的章节学习中加以利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采用多元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教师应一方面从兴趣点出发,对认识结构重新构建,以便于学生循序渐进,便于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生物化学的范例,尝试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分析。[6]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启发诱导,结合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了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四、多种记忆方法,促进理解和记忆
生物化学的内容繁多,记忆点众多,很容易遗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反映内容多、记忆难。因此,尝试采用多种记忆方法,会有助于记忆和理解。[7]如在记忆氨基酸时,可以将其记忆为“一家写两三本书来”,其对应的氨基酸即为:一(异亮氨酸)、家(甲硫氨酸)、写(缬氨酸)、两(亮氨酸)、三(色氨酸)、本(苯丙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学生在课堂上就记忆深刻。此外,在教学中,利用比较法也可使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条理化,利于学生记忆。如糖的EMP途径和糖异生途径,两条路径各有异同,通过将不同的三部反应进行重点掌握,进而比较两条路径的异同点,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五、课后及时总结,做到重点突出
由于工科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生物化学的内容应当有一定的侧重点。由于学生不擅于总结,往往感觉需要记忆的内容过多,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教学中不仅要突出重点,课后更应该及时总结,将每章节的内容进行分类,使学生明确哪些需要记忆,哪些要求熟练掌握,哪些是了解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更强,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此外,通过适当的习题训练,进一步突出重点,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都进一步加深,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六、多媒体及网络辅助,使教学生动化
目前,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它可以使视觉、听觉有机结合起来,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更能被学生与教师认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许多结构式、三维空间结构等利用动态立体图像,形象、生动、直观反应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8]另外,通过郑州大学校园网的网络教评系统,可以及时地反馈教学和评学的信息,实现了教学互动,不仅加深了师生间了解,增进了友谊,而且学生的观点、困惑等也可以及时掌握,促进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和改进。
七、结合专业背景,科研促进教学
在化工学科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化工院系科研的情况,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补充。目前,生物化工领域的科研成果较多,这些内容都和生物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生物炼制领域中,生物转化技术方兴未艾,其在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新产品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当前科研的热点,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生物化学教学的案例和材料,通过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向往。[9]
综上所述,生物化学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最终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真正学习到生物化学的课程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人可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只能通过不断探索,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欧阳嘉.非生物相关类专业生物化学课教学特点与教学方法探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7,(6):56-57.
[2]洪桂云.工科院校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0,(9):98.
[3]雷呈.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和评价[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07-109.
[4]张根林,易丽娟,孙萍.化工科特色生物化学教学体系的改革途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4:74-77.
[5]刘兴宽.改革生物化学教学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09,33:802.
[6]石玉荣,梅传忠,武文娟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96-97.
[7]杨金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果[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0-21.
篇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246-02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化学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均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各学科的问题。生物化学是一门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在分子水平探讨病因、研究发病机理、诊断疾病、寻求防治方法奠定基础[1]。加强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生物化学教学氛围,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多途径、全方位的生物化学教学格局,对搞好生物化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自身近几年的生物化学教学经历,谈谈本人的几点教学体会,期望对搞好生物化学教学有所帮助。
1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
教师的道德品质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品德高尚[2]。医学教师更需要如此。教师应立足自身专业,刻苦钻研,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3]。利用教师广博的知识传道授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治学严谨,对教学工作应一丝不苟;坚持原则,对学生一视同仁。只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好学生。
2 精读教材,认真备课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专业知识和重要进展均囊括在教材中。生物化学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知识点多且范围广、教师授课前必须熟悉教材,吃透内容,分析教材的组织结构和框架,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方法,合理应用教具[4]。另外,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教材中全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要求教师应明确各章节的教学目的,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剖析难点,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以期使课堂教学紧密而富有节奏和条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获得必须有赖于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3 强化认识,明确目的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发展迅速的学科,它的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生物学各学科乃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以及推动其它学科的发展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其它学科方面的深入发展。强化学生对生物化学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生物化学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在绪论中注重介绍一些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成果,尤其是我国科学家取得的成绩,以及生物化学在其他学科如临床医学的疾病病因、诊断、治疗中的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指定教学参考书,明确教学纪律和考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
4 灵活授课,激发兴趣
4.1 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间信息传授与接受的相互过程。信息输出量的多少,是否准确、新颖,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决定了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5]。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理解生物化学的内容,难以提高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并易于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感。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从而简化课堂教学程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6];同时缩短了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并可明显提高教学效率。
4.2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想、比较、归纳、回忆、讨论等,从而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7]。生物化学课程讲述的是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问题,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积累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从而使学生能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如煮鸡蛋和煎鸡蛋哪个更营养,人较长期不进食为什么会死,高糖膳食为什么会使人长胖等,通过生活中的生物化学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
4.3 讲授法教学生物化学的内容抽象,知识点多,代谢途径复杂,研究进展快,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多。教师的中心地位仍不可忽略。教师应围绕教科书,按章节内容重点介绍。讲课时内容要熟练,语言要流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将专业知识以通俗的方式表达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外,生物化学是一门注重记忆和理解的学科。对学生来讲,死记硬背是最头痛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习惯,将一些较难记忆的东西编成顺口溜来让学生记忆。如讲述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时,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假(甲硫氨酸)设(色氨酸)来(赖氨酸)借(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书(苏氨酸)”来记。同时,生物化学各章节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许多内容前后贯穿、上下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授课时应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并提醒学生注意学习内容的联系性,必要时应予以总结和复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7]。
5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化学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验证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繁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变得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效率。通过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操作技能,为临床实际应用和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另外,实验教学让重视学会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学会实验分析方法,培养实验分析能力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