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统计学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统计学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统计学现状

篇1

从专业的理论知识角度来看,统计学的定义就是经济类专业以及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此同时也是一门将很多相关学科进行渗透以及交叉的综合学科。统计学的本质就是研究社会经济市场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数量方面的方法论学科,同时统计学研究的数量分析的相关方式或者方法有很多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或者公司制定的经营战略管理之中。

中职生在学习基础上比较薄弱,系统性的思维也比较缺少,这些客观原因就使得相应的中职生要学好相关的统计学知识以及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会遇到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热情。现在很多统计学教师以及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对“怎样才能够通过统计学的教学来提升中职统计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这个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2 我国中职学校统计学的教学现

状及具体分析

目前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不容乐观,这样就直接使得相关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关于统计方面的素质比较低,通俗来讲就是指中职生不会利用统计的思维去观察或者思考相关的问题,从而缺少利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潜力,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部分中职学校关于统计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不足,需要及时进行解决或者弥补,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根本性问题。

2.1 中职学校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落后,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很多统计学方面的教师及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目前的中职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授课教材在内容上不够成熟,要求或者标准不是很统一,不能够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具体来讲就是,相关的经管类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统计学教材在主要内容上来看是一个“大统计”,也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以及数理统计学进行融合之后的一门学科。与此同时,部分新出版的统计学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原先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减或者调整之后形成的,这就使得尽管它们是新出版的教材,但是仍然与统计学的实践工作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以及不同,所以对实践工作的帮助作用或者指导意义不是很大。还有就是有些统计学教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添加了一些新的专业知识,然而对于相关的国内外的统计学的科学研究新成果讲述的不是很多,特别是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在教材上还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

2.2 中职统计学主要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工作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联系性

大统计学思想及相关观念的建立,加上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相关需要,使得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相应的统计学教材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但是这些相关的教材所含有的主要内容或者知识点,联系性不是很强,同时难易程度分配不是非常合理,这样就可能使得这些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中职学生,感觉统计学是一门枯燥无味以及难度比较大的学科,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就会失去兴趣。

2.3 部分中职教师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国内的部分中职统计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以及中心,而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出现,与此同时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实践工作的相关技能的讲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启示教学,并且对相应的实践教学也很少使用,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统计实践应用综合能力不能够得到培养或者提高。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将统计学与计算机的相关技术进行结合,因此培养的专业学生将是实践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不符合中职学校以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

3 关于中职统计学相关教学的思

考以及分析

3.1 引导教师革新相关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

1)引导相应的教师进行教育民主理念的渗透。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认真指导,才能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然而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只是重视教师的教育问题,往往不能够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情况,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将相关的专业知识学好。同时部分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注重课本上的专业知识的讲解,根本不考虑相关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因此,要想让中职学生学好统计学的专业知识,就应该革新相关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将知识的讲解者更改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将课堂的教学者更改为平等的交流者。

2)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评价等全部的教学环节中,时刻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及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在统计学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仅需要发挥统计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3)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师应该拥有创新教育的理念。要想教好统计学这门课程,中职统计学教师就应该拥有教育创新的观念以及思想,与此同时要想进行教育创新的首要问题就是让自身拥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师需要打破陈旧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束缚,走教育创新的道路,从而在统计学的相关教学课堂上确定自身的创新意识,最终让学生也能够进行主动的创新学习。中职院校的统计学教师应该改革学生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对他们灌输关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的知识,主动积极地提倡自主、协作以及探索的学习方法。

3.2 统计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以及统计思想,作为整个统计学的教学目标。统计学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正常工作以及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需要利用统计学中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所有的现象或者事物规律都需要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将平时经常遇到的各种现象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统计思维。

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师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如果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顺利地运用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统计学基本原理以及统计学计算方法,来搜集相应的数据或者资料,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这些数据以及资料进行适当的整理或者分析,通过相应的分析以及研究能够找出一定的规律性的数字性的结论的时候,就表明这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拥有统计学思维以及统计学思想。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师就需要这样做,才能够让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认识到统计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以及提升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能够达到主动积极地参加统计学学习的目的。

3.3 中职学校的教师需要更新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由于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变,这就需要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更新。原先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帮助作用不大的内容,进行删除或者调整;对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运用比较多的统计分析方法,应该在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中进行突出或者增加。

具体来讲,就是在以前的统计学教学内容中有一部分可能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以及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作用,统计学方面的教学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对这些知识进行相应的舍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经济的相关调查方法以及相应的统计学的各种分析方法在整体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

并且在统计学的相关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课程安排上适当加入一些数理统计方面的内容或者知识,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去学习这些非统计学专业的选修课程,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经济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统计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单单是传授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重要的就是培养以及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相应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统计学知识、统计学技能进行相应的融合或者渗透,从而能够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会通过使用相应的正确的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的现代化方法来收集、处理或者分析已有的统计信息或者统计资料。

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传授学生使用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或者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或者统计分析的技能,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职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实际能力,最终能够实现指导或者适当引导学生开始关注或者重视实践工作,同时培养或者提升学生完成实践性工作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目标。

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或者革新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目的以及教育教学内容,才能够使得中职学校培养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进步,与此同时也能够与世界发展水平进行相应的接轨。

3.4 中职学校需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相关的教育部门对于统计学的教育教学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在一定程度上顺利地完成统计学的教学任务,那么统计学教师就应该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养。作为一名比较优秀的统计学教师,不仅仅需要拥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及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丰富本身的主要专业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通过一个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例子,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解说。比如:对于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进行概率统计学相关课程讲授的教师,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习或者练习相关的实际抽样技术、对应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式以及运用方法等相关的知识及技术。

针对不同的统计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差别,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或者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深造,与此同时接收优秀的统计学专业人才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吸收统计学教师的时候应该时刻保持教师整体质量比较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刘小云.中职《统计学原理》教学问题与对策[J].东方青年:教师,2011(10):12-17.

[2]黄丽青.中职《统计学》教学改革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35):222-223.

篇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众多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而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统计专业学生要想获取最新的专业技术信息,必须对专业英语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软件涉及专业知识时能够运用自如,进而成长为学有所长,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一、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为了能够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本科生应该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新形势对统计学专业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阅读,也应该能写,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但是,通过近几年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及学生反映等方面收集的信息表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能力与基本教学目标及实际应用仍有一定的差距。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日益融合,培养视野开阔、专业突出、外语过关的统计学专业人才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而我校统计学专业只在大三大四本科生中开设四十几个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远远达不到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此,应拓宽这种受时间限制的课程设置模式,逐步推广双语教学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将专业英语贯穿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时时接受语言的影响,把汉语与英语,把英语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

如果汉语的专业课先行,后学相应的专业英语,学生感觉学之无味。但如果专业英语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生又如听天书,或感觉深度不够。因此,有必要由传统的专业英语课程单独开课改为某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2.教材局限性

我校统计学专业是由应用数学学科发展起来的,学生系统学习的专业知识涉及基础数学、经济学以及概率论等多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非常丰富,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概率统计为侧重,同时也需要涵盖高等数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领域。各个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向不同,所用教材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准备教材。但如果我们采取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就比这要容易得多。国外许多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既有严谨的理论,又有富有时代气息的例子,这些对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都特别有帮助。

3.师资匮乏

统计学专业课程涉及基础数学、概率论、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因此教师如要能胜任专业英语的教学,不仅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好,还要求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引领学生顺利地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这就增加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难度。但是对于一些学校刚刚引进的年轻博士们来说,对于自己专业方向上的英语是非常熟悉的。让他们从事双语教学也不是难事,但如果让他们上好大一统的统计学专业英语课却有相当的难度。

4.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认为是无足轻重并且可以轻松过关的一门课程。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缺乏了解,认为是英语的后续。而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去,利于转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进而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服务。由于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中“费时较多,成效较低”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进而反映在学生上就是学习效率低、英语应用能力差,这是双语教学中的最大困难。

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迫切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建设师资队伍、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改善考核方式几方面着手,对统计学双语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二、统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设

国家教育部已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的复杂过程。想要建设好双语教学,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内容设计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两个模块。在基础知识模块中,划分为数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基础知识三大板块,在应用知识模块,向学生介绍科技文献的写作规范、英语单词的构词方式以及国际交流的常见用语等,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教材的选择

国内编写的统计学专业方面教材系统性强、叙述严谨、知识体系清晰、重视基本概念的介绍和理论知识的推导;而国外的优秀教材则具有许多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实例,另外注重最新的科研成果。许多经典的专业课程在国外一些著名教授的主页上都有相关课程的案例分析资料、授课PPT、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链接丰富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教材以国外专业英文经典论著为基础,结合国内的优秀教材,同时运用查阅网络、资源共享、集中交流等手段选取一些介绍专业前沿领域及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献,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接触到学科前沿。英文经典让学生体会原版的表达方式及相应的语言氛围,相关文献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文献严谨的写作规范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逐渐培养起一定的专业素养。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专业课的实际用途,而不是只感觉到空洞的理论。

3.师资建设

目前,我校统计学专业高学历师资还比较匮乏,当然如果想让一些教师去看某一方面的英语文献肯定不成问题,但要系统地用全英文讲授一门专业课程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引进一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或者给予比较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做博士后的机会,在深化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可增加英语氛围的感染。

4.统计软件中的专业英语

统计软件比如SPSS、SAS和Stata中一些英文术语的命名规则。专业软件的菜单教学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安装英文版的专业软件,如何识别和使用英文版软件菜单。专业软件建模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建模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术语,通过练习掌握使用英文版软件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专业软件后处理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后处理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术语,通过练习掌握使用英文版软件进行后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方法及方式的改革

整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策划,涉及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完成具体细节需要学生参与。

1.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授课的内容上不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而在语言运用上又与以前的专业课的讲授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学习,而应积极探索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程研讨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视觉的新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重视案例的分析

教学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唤起他们的热情去思考、去品味;能鼓励他们勇于实践,积极进取;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统计学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其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去学习。

3.积极开展课程研讨、互动教学

积极与学生讨论课程的设置问题,多渠道获取学生对于教学的意见或者建议,从而尽快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于他们意见的重视,从而才能更好地支持教学的开展。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给课堂提供大量的信息(如以图表方式给出文章脉络、介绍一些专业背景知识等),也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等带来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模拟实际应用场景(如专业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等)可以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另外注重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与学习相关的资源,从而调整部分学生只会利用网络打游戏而不会学习的不良习惯。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142.01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它提供了收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随着统计方法在保险精算、财务分析、产品质量管理、经济预测、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的应用不断深入,许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普遍将统计学确定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但是,目前的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距离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较差,解决不了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实际问题,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对一个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普遍感觉统计学既难又枯燥,缺乏学习兴趣,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学生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增大了学习难度。统计学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习统计学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包括随机变量的分布及数学特征、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常见抽样分布等。很多学校的非统计专业虽然也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但上述难度较大的内容不作深入讲解甚至根本不讲,导致学生知识脱节,在学习统计学的时候倍感吃力。而统计学的课时安排本来已经比较紧张,不可能专门安排课时来弥补以前的“欠账”。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忽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和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但目前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过于侧重理论知识,教学方式也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然延用中学时期的思维方法,偏重记忆和解题,缺乏实际分析问题的锻炼。例如在讲授回归分析的相关内容时,如果把重点放在介绍回归系数的计算公式,而忽略了回归系数含义的解释,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其实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学会统计的基本方法以及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基本程序就可以了,要求他们掌握繁琐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会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

再次,教学手段结合计算机的应用和培养能力不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专业统计软件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熟练掌握一种甚至多种统计软件成为必然要求。然而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很好地将统计学原理的学习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虽然开设了统计学实验课,但与统计学原理是分开上的,中间间隔一个学期,学生在上统计学实验课时,学过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已经遗忘大半,老师常常需要补充讲解相关知识,不仅占用课堂时间,效果也不是很好。

最后,考核方式单一,难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目前统计学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题中常常出现一些抽象的统计名词以及繁琐的计算公式,而学生即使依靠死记硬背通过了考试,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相关原理,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这就导致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掌握水平,达不到考查的真正目的。

统计学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针对目前的现状,高校统计学教学应该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呢?

首先,重视教材质量,加快教材的更新速度。在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方面,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统计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即使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不变的,但教材中的案例、数据等也应该适时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例如,我国2011年已经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如果教材还在引用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就会影响数据的说服力。

第二,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统计学与相关基础学科的衔接。例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统计学课程的基础,那么在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时,对于相关内容就应该有一定的要求,如随机变量的分布及数学特征、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常见抽样分布等。学生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学习起来不会太吃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

第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统计思想和案例应用。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还应该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例如,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二手数据的收集方式,笔者让他们自己到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查找收集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财政收入、税收收入、进出口额等,并根据数据分析解读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为了让学生了解一手数据的收集方式,指定一个主题,如大学生网购情况调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网购的频率和金额等情况进行调查。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角,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的教学方式,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程度高,特别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重视统计软件的学习和应用。目前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非常普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统计学软件演示结合起来,如Excel、SPSS、R软件、Stata、Minitab等,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变得更为简单、直接和精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简单轻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如果条件允许,有的课可以安排在机房,比如绘制统计图、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如果没有条件在机房上课,也应该留给学生作业,让他们课后在电脑上自行完成相关操作,锻炼和提高统计分析能力。

第五,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统计学的考核重点应该是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对概念和公式的熟悉程度。因此,考试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既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根据笔者的经验,调查报告就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考核方式。给学生指定某一个与他们生活联系紧密的调查对象,如大学生上网时间、大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大学生就业意向等,学生从确定调查目的、设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回收问卷,直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做出相应的图表,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体验统计分析的整个流程,最后分小组进行演示,老师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和点评,作为平时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因为它能够综合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中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就业的教育,是为实现学生今后在专业岗位上的专业技能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几乎所有中职学校都将这一目的作为自身教育的目标。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之一,也是经济管理专业课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构成部分,将收集,整理以及对社会经济特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但是因为课程内容的原因,很容易使学生对严密的体系,丰富抽象的概念,以及复杂繁琐的运算感到枯燥。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应该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与实际结合,将应用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的,保证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可以在日后的经济问题的处理中充分应用。

一、统计学教育现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育一般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存在于众多学科教育中间,统计学课程的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对于很多会计、经济方面专业的中职学生,统计学是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如今,统计学科目的教育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统计学现今的不良发展状况除了由于统计法规宣传不够、专业人才质量和实际社会需求不成正比、统计数据质量不好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教育模式、机构、功能、标准、资源、过程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另外就是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基础知识水平不高,个人能力不强,在理解统计知识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弱,再有是因为不是主要专业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门课程。为了提高中职统计学教育的质量,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问题所在,提升改革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中职学校统计学科目教学的稳定发展。

二、中职统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学教育目的不明确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具备良好素质和实际业务水平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统计知识,还要有相当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统计学教育,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略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创造应变能力,动手实践管理能力,探究解决问题能力都相对较低。

(二)统计学教育教学方式单调

现在国内的统计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口头讲授为主,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相交流。在统计学的教育中,对理论内容的重视,而对实践能力,教学发展变化方面的重视不够。 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没有新意。教育手段也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上,不能运用现代教育工具形象的展示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三)考核方式方法没有新意

现在统计学考试基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或许可以促进学生明确的发展过程,使教学组织变得较为容易。但是因为考试内容严格依照大纲要求,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

在过去的统计学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记课堂笔记,几乎没有思考知识的时间,虽然教师讲了满满一堂课的内容,但是学生的记忆却并不深刻,完全掌握知识与并能实际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细致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的部分,增加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致。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与多门学科存在联系,包括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以及计算机等学科都有关系,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帮助其他课程的知识的吸收掌握。就要在教学的时候依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加强统计教学教育中的财务应用的统计知识;在进行市场营销的统计教育时要提高对市场调查统计的教学内容,以此扩大知识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进而构建学生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教育实践的互相融合

中职统计学教师应该将多种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可以通过基本的讲授,课堂的启发,问题的探寻,实践的进行,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几方面来实现教育目的。在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要提升学生实际水平能力的培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班集体看成一个样本,确定设计模拟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自行进行小组分配,自行进行调查统计。包括调查目的,对象,单位以及调查的方法,数据的整合,最后的计算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撰写调查报告,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都由学生参与,掌握工作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加强理解认识,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理论,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量将课本所讲和实际生活两者相结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教学,最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接近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识到学习这门功课的意义。

(三)改变考试方式

过去的教育成果检验方式一般都是考查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尤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介绍的方法,所有考试的内容都和学习的书本有关,正确的回答出书本理论知识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统计应用能力,统计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涵盖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是普通考试检测不出来的。一般统计学只是理论和实际应用两部分组成,所以考核也要对这两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是考察统计学知识理论,这方面的概念、定义、统计作用、研究方法、特点、原则、工作步骤等都是考试的内容,最好将抽象的概念知识通过实际问题体现出来,保证学生通过理解概念来回答问题。

其次是考查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调查结果,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不管在什么地方,调查报告是最好体现事物根本特征和发展状况的体现,这就考验着学生的写作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不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考察效果是最有效的。另外现代教育教学工具的辅助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统计学教育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除了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理论,还要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依照教学的阶段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进行图表绘制,计算统计指标,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所以,在对统计学知识能力进行考察的时候,将是否能使用计算机类的现代办公工具看作是考察的一项,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实施创新型教育改革

在中职学校中普及并提升统计学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才有可能实施完善。所以,最后我要提出自己在教学教育指导中的实际教学方式细节的看法。

第一,要强调统计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统计学教育中将抽样方法,概率初步、描述、推断、非参数统计与表格使用融合在一起,同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争取可以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讲解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统计方法。第二,是统计学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来看一般学校的统计学教育都是以《应用统计方法》作为选修课,以培养塑造学生的统计意识,传授学生统计方法,一般的统计学教育把课时控制在54到72小时为宜。第三,是统计学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学习,从基础上了解统计学,构建基本的统计意识,可以采用兼得的统计方法,将应用广泛的表格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统计工作中。第四,是统计学教育题材的选取,这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目的,学生水平,教育实践自行确定,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五,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进行统计学教育的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统计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随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更新。最后要进行统计学习评价,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学到做,由理论到实践,变革传统考试方式,将调查报告的制作撰写作为考察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可以从统计的各个方面掌握统计要点,提升统计能力,最大限度的表现学习成果。

在中职学校的职业性教育过程中,专业构建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实践教学,这一点被独立出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统计学的社会教育进程。另外,加强统计学教育可以实现统计工作者的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通过全文分析我们可知,只有在根本上对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提出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自身能力的教育方法,才能改变当今统计学教学的不良现状,使之成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红红.统计学教育学改革的研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篇5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众多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而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统计专业学生要想获取最新的专业技术信息,必须对专业英语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软件涉及专业知识时能够运用自如,进而成长为学有所长,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一、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为了能够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本科生应该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新形势对统计学专业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阅读,也应该能写,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但是,通过近几年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及学生反映等方面收集的信息表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能力与基本教学目标及实际应用仍有一定的差距。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日益融合,培养视野开阔、专业突出、外语过关的统计学专业人才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而我校统计学专业只在大三大四本科生中开设四十几个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远远达不到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此,应拓宽这种受时间限制的课程设置模式,逐步推广双语教学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将专业英语贯穿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时时接受语言的影响,把汉语与英语,把英语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

如果汉语的专业课先行,后学相应的专业英语,学生感觉学之无味。但如果专业英语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生又如听天书,或感觉深度不够。因此,有必要由传统的专业英语课程单独开课改为某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2.教材局限性

我校统计学专业是由应用数学学科发展起来的,学生系统学习的专业知识涉及基础数学、经济学以及概率论等多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非常丰富,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概率统计为侧重,同时也需要涵盖高等数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领域。各个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向不同,所用教材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准备教材。但如果我们采取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就比这要容易得多。国外许多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既有严谨的理论,又有富有时代气息的例子,这些对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都特别有帮助。

3.师资匮乏

统计学专业课程涉及基础数学、概率论、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因此教师如要能胜任专业英语的教学,不仅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好,还要求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引领学生顺利地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这就增加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难度。但是对于一些学校刚刚引进的年轻博士们来说,对于自己专业方向上的英语是非常熟悉的。让他们从事双语教学也不是难事,但如果让他们上好大一统的统计学专业英语课却有相当的难度。

4.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认为是无足轻重并且可以轻松过关的一门课程。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缺乏了解,认为是英语的后续。而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去,利于转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进而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服务。由于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中“费时较多,成效较低”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进而反映在学生上就是学习效率低、英语应用能力差,这是双语教学中的最大困难。

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迫切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建设师资队伍、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改善考核方式几方面着手,对统计学双语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二、统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设

国家教育部已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的复杂过程。想要建设好双语教学,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内容设计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两个模块。在基础知识模块中,划分为数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基础知识三大板块,在应用知识模块,向学生介绍科技文献的写作规范、英语单词的构词方式以及国际交流的常见用语等,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教材的选择

国内编写的统计学专业方面教材系统性强、叙述严谨、知识体系清晰、重视基本概念的介绍和理论知识的推导;而国外的优秀教材则具有许多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实例,另外注重最新的科研成果。许多经典的专业课程在国外一些著名教授的主页上都有相关课程的案例分析资料、授课PPT、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链接丰富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教材以国外专业英文经典论著为基础,结合国内的优秀教材,同时运用查阅网络、资源共享、集中交流等手段选取一些介绍专业前沿领域及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献,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接触到学科前沿。英文经典让学生体会原版的表达方式及相应的语言氛围,相关文献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文献严谨的写作规范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逐渐培养起一定的专业素养。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专业课的实际用途,而不是只感觉到空洞的理论。

3.师资建设

目前,我校统计学专业高学历师资还比较匮乏,当然如果想让一些教师去看某一方面的英语文献肯定不成问题,但要系统地用全英文讲授一门专业课程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引进一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或者给予比较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做博士后的机会,在深化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可增加英语氛围的感染。

4.统计软件中的专业英语

统计软件比如SPSS、SAS和Stata中一些英文术语的命名规则。专业软件的菜单教学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安装英文版的专业软件,如何识别和使用英文版软件菜单。专业软件建模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建模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术语,通过练习掌握使用英文版软件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专业软件后处理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后处理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术语,通过练习掌握使用英文版软件进行后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三、教学方法及方式的改革

整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策划,涉及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完成具体细节需要学生参与。

1.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授课的内容上不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而在语言运用上又与以前的专业课的讲授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学习,而应积极探索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程研讨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视觉的新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重视案例的分析

教学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唤起他们的热情去思考、去品味;能鼓励他们勇于实践,积极进取;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统计学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其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去学习。

3.积极开展课程研讨、互动教学

积极与学生讨论课程的设置问题,多渠道获取学生对于教学的意见或者建议,从而尽快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于他们意见的重视,从而才能更好地支持教学的开展。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给课堂提供大量的信息(如以图表方式给出文章脉络、介绍一些专业背景知识等),也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等带来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模拟实际应用场景(如专业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等)可以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另外注重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与学习相关的资源,从而调整部分学生只会利用网络打游戏而不会学习的不良习惯。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篇6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本文由收集整理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国家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

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篇7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消费者地位的提升等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竞争环境,人是保持竞争优势中最大和最关键的资源。而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界公认的难题。本文试图从人们公认的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出发,通过对人们择业标准的分析,探索人们的需求特性,希望能为做好人的激励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理论假设:依据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要是以层次形式出现,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满足之后,人们才能上升到另一层次的需要追求。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过去不同,人们的择业标准既包括物质利益的满足,又包括人的尊严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情感的满足等。

2.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群,择业的标准会有所不同,本文认为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其都有显著的影响,性别、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收入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分假设:

1.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在初级阶段,人们的物质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人们择业的第一重要条件是高薪,然后才是安全、社会、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年龄越小的人、没有工作的人越认为择业的首要条件是高薪,有工作的人同没有工作的人相比、男性同女性相比、经济地位和家庭收入高的人同家庭收入和经济地位低的人相比更注重高薪以外的因素。

二、数据和测量指标的建立

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于1999年实施的“北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跟踪调查”,该调查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正比的概率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城八区共抽取了1031个居民,有效样本为712个,有效完成率为70%,该数据的结果可以代表北京市城八区拥有家庭户口的18-65岁居民。

2.测量指标:

因变量:人们的择业标准和要求(主要是高薪),由于人们对于好工作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利用调查中人们对高薪、同事之间相处愉快、没有失业风险等16项内容(见表一)的看法来考察人们的择业标准和要求,并按其重要程度将其分为三个重要条件进行分析。问题如下:这张卡片列举了若干种说法,你认为其中哪些是人们择业的三个重要条件,并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列。V3010 1st mention、V3012 2nd mention、V3014 3rd mention。

由于人们在择业中选择高薪的比例较高(下文会证明),本文只对择业的第一个重要条件做影响因素和回归分析。因变量V3010转化成虚拟变量,1代表选择高薪,0代表没选择高薪;

自变量:影响人们选择职业的第一个重要条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假设人们的年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各种观念,自然也会影响其对择业的第一重要条件的选择。除此之外,职业、性别、经济地位、家庭收入、也将纳入本文的分析视野。自变量V1000出生年份转化为年龄(18,65),在进行列联表分析时,转化成以10岁为一组的定序变量;V1020受教育年限(0,18)代表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年数,来测量人们的教育水平,其取值范围从0到18,其中18代表接受正规教育18年及以上,在做列联表分析时,分组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四组的定序变量;自变量V0090 Sex性别;V9080 职业;V2030生活状况;V9280家庭总收入,在做列联表分析时,为避免所分组数过多,较多的组出现较小的期望频数,进行重新分组:1、800元以下 2、800元~1199元 3、1200元~1999元 4、2000元~4999元 5、5000元以上共五组。

三、择业标准的现状

注:表中的样本均为有效样本数和有效百分比。

从表中资料可知:在人们择业的第一个重要条件中,有效样本数703,其中,62%的人选择薪水优厚,可见,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高薪还是择业的首要条件;值得注意的是16.1%的人选择同事之间相处愉快,愉快的工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重要。6.7%的人选择没有失业的风险,4%的人选择没有太大的压力,另外,选择在社会上受人尊重和有机会发挥主动性各占3.7%。其中没有人选择充裕的假期、有成就感、责任重大、有意思和能胜任工作及有机会接触外国人。

在人们择业的第二个重要条件中,人们的选择不像第一重要条件那样集中,显得比较分散,说明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多样的,但没有失业的风险这是人们选择最多的,占到21%。其次是在社会上受尊重占到15.3%、有机会发挥主动性占到15.2%、同事之间相处愉快占14.8%、对社会有益占到10.3%,没有太大的压力、升迁机会多和上班时间合适也有5%左右的人选择,其中没人选择有机会接触外国人,有意思、能胜任工作及高薪也只有不到0.1%的人选择。

在人们择业的第三个重要条件中,人们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对社会有益(17.7%)、能胜任工作(16.7%)、有成就感(14.4%)这三个方面,没有人选择高薪和同事之间相处愉快。有机会发挥主动性(9.7%)、在社会上受尊重(7.4%)、有意思、责任比较重大、上班时间合适也都在5%以上。

综合以上分析,从人们需求的角度分析,正验证了本文的第一个假设。人的需求是多样的,而物质是基础,只有生理需要基本满足之后,人们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

在控制了高薪这个第一重要条件以后,看看人们的第二选择和第三选择(见表二),这更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第一个假设1。

注:1、表中的百分比为有效百分比;2、列出的是百分比比较大的前四个因素。

上述择业标准的现状说明,人们在择业时,第一重要条件的选择中,侧重于选择高薪和与同事相处愉快这两类因素(占总人数的87.1%)。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薪金、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和工作相关的外在因素,属于保健因素。如果一个工作缺乏这些因素,员工就会产生极大的不满足感,所以人们很注重这类因素,并作为首要条件;在第二和第三个重要条件中,人们开始注重成就感、挑战性、个人晋升的机会等工作本身的因素,按照双因素理论,这些因素属于激励因素。当一项工作具备这类因素时,就会对员工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但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员工也不会感到不满足。因此人们在第一个重要条件的选择中,很少选择这类因素,而把它们作为第二和第三重要条件。

可见,人不但是一个经济人,而且是一个社会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一个复杂的人。单纯的高薪对于注重个性发挥、注重自身价值实现的人们,未必能起到激励作用,重要的是通过工作设计,企业努力营造一种文化情境和心理环境,提升工作生活质量,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使员工发挥最佳的工作状态,来提高组织的效率。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选择呢?由于第一和第二重要条件人们选择比较分散,下面本文只对人们择业的第一个重要条件(高薪)做影响因素分析。

四、对人们择业的第一个重要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文中的假设,我们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状况、家庭收入和是否选择高薪分别做列联表分析。

从表中的资料看出,女性中选择高薪的比例大于男性,二者相差6.5个百分点,如假设中所说的,男性比女性更注重非经济因素。但其卡方值(Chi-square=3.16,p=0.076>0.05)说明,性别和是否选择高薪二者在统计上相关不显著。

从表中资料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高薪的比例在逐步减少,年龄和选择高薪呈负相关关系,其卡方值(Chi-square=22.436,p=.000

表中资料显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选择高薪的比例越大,受教育程度和选择高薪呈正相关关系,其卡方值为(Chi-square=17.392,p=0.001

表中资料显示,学生中选择高薪的比例最高达82.1%,其次是有工作的占64.8%,然后是待业的选高薪的比例为56.7%,选高薪的比例最低的是家务劳动者和离退休人员。其卡方值为(Chi-square=12.040,p=0.0017

从资料中看出,生活水平低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最高达69.8%,比中等生活水平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高5.2个百分点,中等生活水平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比中上等生活水平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高5个百分点。中下等生活水平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较低,仅次于上等生活水平的人,但上等生活水平的人数较少,故这个相对数不能说明问题。其卡方值(Chi-square=7.322,p=0.120>0.05)说明,生活状况和是否选择高薪二者在统计上相关不显著。

从资料中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在中上和中下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较高,而中等收入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最低,可能是中等生活水平的人心态比较平稳,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觉;其次是低收入家庭。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选择高薪的比例呈波浪性起伏状态,而中上和中下的人群中人们急于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所以比较看中薪酬。但其卡方值(Chi-Square=3.274p=0.513>0.05)说明,二者在统计上相关不显著。

上述这些影响因素是否对人们选择高薪有因果关系?本文将引入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

五、影响人们对是否选择高薪的逻辑斯蒂回归分析

因变量:V3010转化成1,0编码,1代表选择高薪,0代表没选择高薪;将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作为虚拟变量D1:1表示工作,0表示其他;D2:1表示家务,0表示其他;D3:1表示学生,0表示其他;D4:1表示离退休,0表示其他;作为带入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最后得到的回归模型见表九。

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的结果基本上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设,即不同的人群对选择高薪有一定的影响。在年龄、教育、职业等因素中,职业因素对人们的择业标准没有显著的影响。在95%置信水平条件下,收入和年龄的回归系数对因变量的变化有显著影响,常数项是否显著没有关系,不在分析范围之内。

1.年龄和是否选择高薪呈负相关关系,年龄的发生比为0.979,说明人们的年龄每增加一岁,人们选择高薪的发生比是原来的97.9%。

2.教育水平和是否选择高薪成正相关关系,教育水平的发生比为1.061,说明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人们选择高薪的发生比是原来的106.1%。

3.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的比较,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比,年龄的影响更大一些。

六、余论

1.通过对人们择业标准的分析,说明大多数人比较注重工作的经济价值,这是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在学生中选择高薪的比重最高,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这种择业的标准,是对1999年调查数字的分析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的今天,人们的这个标准也相应会发生变化。

3.本文分析所用的北京地区的调查资料,能不能把这些结论推广到全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如果对历次调查的资料做连续观察,可以发现人们择业观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5.还有一些影响人们择业的重要条件,如社会经济背景、父母的影响等本文没有涉及。

参考文献:

[1]邱泽奇译[美]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2

[2]袁方王汉生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李严锋麦凯编著:薪酬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余凯成主编:组织行为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在统计教学中,尤其是开设公开课的时候,我们的教者大部分都是创设精彩情境拉开教学的帷幕。这样预创的目的确实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但是有些目的很明确,就是激趣。而教学又另辟路径,情境创设与实际教学脱节,精心创设的情境并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和价值。

如,一位教师课始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郊游,准备带一些水果。你们都喜欢哪一种水果呢?同学们兴高采烈,争先恐后,有说苹果的,有说香蕉的,有说桔子的……“那我们到底怎样采购小朋友们喜欢的水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教师的问题让他们积极思考,准备作答。可是教师突然指令:“请小朋友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水果图片……”

这个时候正是引导学生讨论的良机,通过讨论才能让学生知道统计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措施。但教师这样的预设,使得创设的情境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与教学环节脱节。

2.重过程体验,忽视方法教学

统计教学时,我们的教师都会预设“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课堂上我们都努力这样实施,尽量让孩子体验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但有些教师顾此失彼——即一味关注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却忽视了对统计教学方法的学习。有位教师课始创设了“森林运动会”发奖品的情境,意在教学用画“√”法进行统计不同物品的数量。前面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来统计,其中有部分学生运用了画“√”法。到了优化统计方法,进一步明确为什么用画“√”法来统计时教师却草草收兵。从而方法认识不到位,统计方法的优化选择没有得到落实。

3.重数据处理,轻视年段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了对各学段的统计教学作出具体的要求,每个年段要求成梯度上升。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理解同一学段中不同年级的要求,就会出现教学目标越位或滞后现象。如,苏教版第九册数学106页“练一练”提出“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了解些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回答“第28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最多”“第25届和第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一样多”……遗憾的是这类数据的分析好似走过场。试想:五年级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只是这种程度吗?这个问题设置的意义何在?翻开教学用书不难知道这道题的意图是“学生巩固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体会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是到了高年级还是停留在“谁最多”“谁最少”这类数据分析上。

二、统计教学的改进策略

1.全心引导,发展分析观念

课程标准指出:“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这里将原课标中的“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即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如,课程标准附录2中的例17:“分别选择三个不同的标准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类,记录调查结果。”

在其说明中指出:比较、排列、分类等活动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开始,也为以后学习统计与概率及其他方面的数学知识积累感性经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依据分类标准得出结论。具体可作如下设计:

(1)教师给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分类标准。例如,性别、身高、家到学校的距离、出生年月、左右手写字,等等。

(2)当提出的标准较多时,可以分组进行活动,完成调查。

(3)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调查结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使他们逐渐建立对数据的敏感或领悟,最好是让他多参与到多样化的生活问题中,亲身经历数据的调查、研究,作出判断的活动过程,才能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建立用数据说话的观念。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的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合理地决策、质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分析观念。

2.联系生活,感知统计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

一教师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统计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喜欢运动吗?

生(齐答):喜欢。

师:老师这儿有几项体育项目。(课件出示:兵乓球、篮球、跳绳、踢毽子)你都喜欢哪个项目呢?(生意见不一)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样呀,咱们就来个现场统计。在统计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每个人只能选择一个体育项目)

全班同学进行现场统计,并完善表格。

请学生交流统计情况,老师出示课件,学生观察。

师: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知道喜欢打兵乓球的学生较少。

生2:我希望学校在大课间活动时多组织我们开展活动,因为喜欢兵乓球的学生较少。

生3:……

这个片段中,教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开展活动,学生在统计中了解了同学们的喜好,切切实实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多元评价,重视学习体验

新课标要求“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

例如,《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片段:

师:现在这幅统计图里出现了两种数据,你知道哪个直条代表期中成绩?哪个直条代表期末成绩吗?

生:左边的直条代表期中成绩,右边的直条代表期末成绩。

师:你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大家都参与了创造方案的过程,如果别的小朋友没有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又不做解释,他们能看懂哪个直条表示的是期中成绩,哪个表示的是期末成绩吗?

生:(摇头)

师:想一想:不用解释,又能让别人看懂哪种直条表示的是期中成绩,哪种直条表示的是期末成绩,你有办法来区分吗?试着把你的想法在图纸上画出来。

生:(尝试在图纸里画直条,教师巡视指导)

师:多数同学画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欣赏一下好吗?

生1:(直条用一种颜色,上面标着“期中”“期末”)

生2:(直条用两种不同的颜色)

生3:(直条用两种不同的颜色,直条上标着“期中”“期末”)

生4:(直条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旁边画有图例)

……

作品1(直条用一种颜色,上面标着“期中”“期末”)

师: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你们来评价一下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1:标上字我们就能看明白哪个直条代表期中成绩,哪个直条代表期末成绩。

生2:虽然标上字能够区分清楚,但标上这么多字,显得有点乱。

师:看来,用标字的方法虽然能够区分清楚,但却影响了统计图的美观。

生3:我觉得用颜色区分更好。

师:许多同学想到了用颜色区分,一起来看一看。

作品2(直条用两种不同的颜色)

师:这位同学想到的方法怎么样?

生1: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就能明确地告诉我们,统计图中是有两种数据。

生2:用两种颜色区分,比标字美观一些。

师:这位同学可真不简单,居然想到了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生3:用两种颜色虽然比标字美观一些,但别人也不知道到底哪种颜色代表期中?哪种颜色代表期末呀?

师:是呀!别人怎么知道哪种颜色代表期中?哪种颜色代表期末呀?看来,我们只用颜色来区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生:可以只在第一组直条上标字。

师:有的同学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作品3(直条用两种不同的颜色,第一组直条上标着“期中”“期末”)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呢?

生1:一下就看明白了。

生2:比前两种方法都好。

生3:直条上写字还会影响美观。

师:是呀!直条上又写数,又写字,确实有点不美观,谁能解决这个难题呢?

生:(思考,没有人举手)

师:经过大家一次次的修改,我们的设计方案越来越完善,已经非常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演示图例的形成过程)

篇9

有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步入或者已经步入亚健康状态,其中以高学历、高收入的社会精英为多。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经济建设的精英阶层,其体质健康水平受到我国政府和学校的高度关注[1]。基于此,我于2010年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的规定,在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下,对我院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测试,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研究和对比,并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及其内在的联系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找到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所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全日制在校大学生8269人,男生2740人,女生5529人。

2.2研究方法

测试方法严格按照《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要求进行[2],对我院8269名学生进行了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握力(男)、坐位体前屈(女)、立定跳远的测试,运用SPSS12.0软件对其测试结果进行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身体形态的分析

3.1.1身高

身高是评定骨骼生长发育程度、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表1显示,四个年级的男生身高差别不大,其中大四学生身高最高,均值为171.04cm,大三学生身高最低,均值为168.58cm,经检验P

3.1.2体重

体重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及内脏重量综合变化的指标在较大程度上说明营养状况和肌肉发育程度,表1显示,四个年级的男生体重差别不大,最重为大四年级61.75kg,最轻为大二年级60.13kg,四个年级均无无显著性差异;女生情况大体相当,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我院学生的体重属于正常范围之内。

3.2体质分析

3.2.1台阶测试

台阶测试是用以评价心肺功能适应水平的方法,它利用上下一定高度台阶所持续的运动时间,与运动心率的恢复速度之比来计算指数,从而评价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负荷的反映。反映指数越大,心血管机能越好。测试结果显示,表1,大二男学生的台阶测试均值最高,为55.92n,大一、大二、大三水平相当,无显著性差异,均与大四学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3.2.2肺活量

肺活量是指一个人个力吸气后所呼出的最大气体肺活量是反映人体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是用以评价心肺功能适应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标。测试结果显示,表1,大三男学生的肺活量均值最高,为3904.06ml,与大一、大二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3.2.3立定跳远

立定跳远是反映爆发力的重要指标,表1显示,四个年级的男生立定跳远成绩无明显差异,大三学生略好于其他三个年级;女生情况大致一样。说明爆发力的保持程度要好于心肺功能的保持程度。

3.2.4握力(男生)

握力主要是测试上肢肌肉群的发达程度,适合于男性。表1显示,大二、大三男生的握力指数分别为43.54kg和43.4kg,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与大一、大四相比,P均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大一男生在经过锻炼后上肢力量有明显增长,而大四男生由于缺乏锻炼的原因上肢力量有明显衰退。

3.2.5坐位体前屈(女生)

坐位体前屈测试反映的是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柔韧性差意味着相应的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表2显示,大一女生坐位体前屈的测试成绩最好,均值为17.4cm,与大二女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身体形态,大四男女学生身高最高,且均与其他年级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男生大三最矮,女生大二最矮;四个年级的男生体重差别不大,最重为大四年级,最轻为大二年级,四个年级均无无显著性差异;女生情况大体相当,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4.1.2身体机能,总体学生男女肺活量、台阶测试均数变化基本与身体形态变化保持一致,一、二、三年级的各项均数水平无明显差别,且均与大四年级有显著性差异;身体素质情况基本与心肺功能相当,但保持情况略好于心肺功能。

4.2建议

4.2.1加强对我院学生进行《国家学生健康标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他们对《国家学生健康标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积极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素质。

4.2.2我院的体育教学内容有必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整,任何体育课都必须保证有10分钟左右的身体素质练习时间,并考虑增加有氧耐力练习与上下肢的力量练习。

4.2.3在坚决贯彻实施高职体育教学两年制必修课的基础上,针对高年级学生体质下降这一现状,建议对高年级学生实施体育选修课或成立各种专门的健身俱乐部,由学生担任负责人,教师具体指导,开展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项目的课外体育活动。

4.2.4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利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化服务系统,实现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监测、反馈和评价,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及学生运动健身与科学指导系统,形成专家数据库,方便学生咨询和查询。

参考文献:

篇10

纳入标准:(1)遵义市城区、所辖县及县级市小学生,年龄6~12岁;(2)儿童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监护人及学校老师积极配合;(3)无重大疾病。

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本研究与调查;(2)对测试内容不能准确理解;(3)双手肢体存在障碍。

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阅读,并与专家进行讨论,结合遵义市及其周围县、市等实际情况设置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遵义市学龄儿童居住环境,学龄儿童对手卫生的知晓度、依从性、正确率,监护人的学历、工作情况、卫生行为习惯,学校对手卫生的管理、文化氛围,教师的卫生习惯及对手卫生的管理控制能力等。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调查。

干预方法:(1)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卫生宣教,主要通过宣传手册的方式提高儿童对手卫生的认识,其中主要包括手卫生的内容、手卫生的必要性、手卫生的主要方法等。(2)试验组采用家庭-学校-社会联合宣教,社区积极开展手卫生讲座,聘请专业技术较强的专家为居民讲解手卫生的必要性、手卫生对流行病的预防作用等,并告知居民如何做好手卫生工作。同时在小区内安装宣传展板,并开展家长卫生课堂,提高学龄儿童家长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增设学校、教师手卫生教育,学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烘托手卫生文化氛围,按时洗手等,加强学校手卫生管理质量。

观察指标:对各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对健康教育实施1年后的儿童进行调查,主要对比两组儿童的手卫生实施和知晓情况。实施情况判定主要根据儿童的洗手频率、洗手操作正确性、洗手是否应用洗手液;手卫生知晓情况,则包括对手卫生的实施重要性、正确洗手操作步骤,洗手对流行病的影响等。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儿童的实施情况越好,知晓率越高[1]。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问卷情况:本次研究共发放6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600份,收回率达100.00%。

家长对儿童手卫生的影响:不同学历的家长和不同工作层次的家长手卫生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家长学历和工作类型是对儿童手卫生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学历越高、工作越好儿童手卫生依从性越好。见表1。

表1 家长对儿童手卫生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儿童手卫生的影响:学校的手卫生管理、文化氛围、教师卫生行为习惯和教师对手卫生的管理能力均是对儿童手卫生依从性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手卫生管理强度大,学生的手卫生依从性好。见表2。

表2 学校环境对儿童手卫生情况的影响

两组儿童的手卫生实施评分和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评分情况:试验组儿童的手卫生实施评分和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儿童手卫生实施评分和卫生知晓率评分比较

讨论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学龄儿童的手卫生情况较差,儿童对手卫生的依从性较低,洗手错误率较高,而且儿童的洗手知晓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学龄儿童的手卫生尤为重要。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人体的手每天要接触大量细菌、真菌和病毒,手卫生是流行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加强人们对手卫生的认识是减少儿童患病率的主要措施[2]。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学龄儿童手卫生习惯和依从性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家长的学历、行为,学校的环境氛围和教师的卫生习惯等,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儿童的手卫生,促进其养成良好习惯,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联合宣教,从而提高学龄儿童对手卫生的认识,积极参与手卫生实施,养成良好习惯[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健康教育课程与学校的网络、广播等多种教育形式进行结合,提高儿童的认知,转变态度,使儿童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建立健康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现场体验、绘制黑板报、海报制作等方式对手卫生知识进行普及,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产生认知、态度、行为的变化。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定期洗手,并将正确的洗手方式教给学生。家长则需要创建良好的手卫生环境,每日儿童回家,需要叮嘱儿童先洗手,在玩过玩具或写完作业后,也需要叮嘱儿童洗手,并同样严格要求父亲,在家中设立相关标准,父亲需要积极配合母亲,从而为儿童养成良好习惯[4]。社区则需要加强手卫生宣传活动,在小区的宣传栏处张贴手卫生海报,并定期组织亲子活动,促进儿童与父母积极参与,围绕手卫生展开竞赛,从而保证提高儿童的手卫生认知,养成良好习惯[5]。本研究将家庭-学校-社区联合宣教后,结果显示儿童手卫生实施情况评分和手卫生知晓率评分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宣教方式的对照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学龄儿童手卫生中将家庭-学校-社会联合宣教方法进行应用,其效果显著,可将儿童的手卫生知晓率进行提高,保证儿童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临床意义显著,可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符霞.深圳市幼儿园儿童手部卫生干预效果评价[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7.

[2]周琦,刘承芳,张林秀,等.贵州贫困农村学校小学生洗手卫生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4):485-487.

篇1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苏州市普通初级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课标》以及有关体操类项目教学现状研究相关的论文论著,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访谈法通过走访各校主管体育的领导和体育老师,了解体操教学的真实情况。(3)问卷调查法设计面向苏州市10所普通初中的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85份,回收问卷8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纳,运用SPSS15.0和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教学条件在对各校体育教师的走访和问卷调查中“体育教师对学校的体操教学条件能否满足教学”的需要调查中发现,76.0%的体育教师认为体操教学的条件基本能够满足体操教学需要;在学校体操器材使用率的调查中,83.6%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的使用率较低;在体操教学条件对体操教学的影响调查中,有64.4%的体育教师认为对开展体操教学影响较小,缘由是大部分教师不开展体操教学,有没有无所谓。这说明学校在体育经费的投入上还是不错的,绝大多数学校现有的体操教学条件基本能满足当前体操教学的需要,所以体操教学条件不是影响当前体操教学困难的主要原因。

2.教学时数安排

在调查中发现,83.5%的体育教师在学年的课时安排中没有固定的体操课时;89.6%的体育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从没有安排过体操基础知识的学习。综合各学校的体操教学时数,平均为4.5学时,体操类项目课时大幅削减,虽然《课标》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体育教学时数,但4.5课时的体操教学明显不能达到教学的标准。这表明体操类教学逐渐淡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对《课标》的性质与目标缺乏深入理解,安排教学内容时,过多的考虑了安全方面的因素,忽视了体操教学对学生身体的锻炼价值。部分教师虽然能够深入地理解,但在大的环境下还是出现了执行不力的情况。

3.教师体操技能

在对体育教师体操技能的调查中发现,仅仅只有7.8%的体育教师专业出生是体操,70.5%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在体操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完成动作示范,不具备体操的基本技能,原因是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体操,也有大部分教师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完成示范动作,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体育教师,缺乏锻炼,身体发福,体操技能已基本消退。教师不能完成,这如何在日常体操教学给学生教,可想而知。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校体操教学师资不足,教师的体操专业技能匮乏,是体操在中学体育中出现困境的重要原因。

4.体操类项目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开展体操教学的教师中,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徒手操的最多,大部分教师进行的是队列队形的教学,其次就是一些简单的垫上技巧。而对发展力量、灵敏等素质的单、双杠和支撑跳跃,由于各方面原因都被教师放弃了。部分女体育教师虽然是健美操专业,但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健美操的开展也较少。体操类项目教学内容的调查中也发现,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一些垫上技巧,但这些教学内容也只是停留在简单动作重复上,一部分教师是初三学习初一的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是很好。这说明在教学中开展体操教学的大部分体育教师还是选择了较容易的体操项目,器械体操已逐渐远离课堂。《课标》仅仅提出了课程目标,而没有制定明确的体操类项目教学内容体系,这严重脱离了一线教师的实际,过高地估计了基层教师系统选择教材的能力;更谈不上让教师自己去开发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体操类项目的教学。

5.体操类项目开展遇到的问题

在体操类项目开展遇到的问题中,教师认为依次是“技巧动作危险性大”“学生基础差”“学生积极性不高”“体操难度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操不是中考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内容”“教师自身的体操素质和能力问题”。这表明体操类项目开展遇到的问题比较多,体育教师开展体操教学的顾虑很多;体育教师安排体操教学内容过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大部分体育教师以考试为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体操类项目、尤其是器械体操逐渐远离课堂教学,教师依据各自的理解,“自由”选择教材、侧重点迥异。监管机制缺失,教师对《课标》的执行力不强,教学随意性大,体操类项目教学课时过少,体操类基础知识的教学被忽视。体育教师开展体操教学的顾虑很多,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体育教师安排体操教学内容过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取舍教材。

篇12

儿童文学与有着不同美学品格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进行教学。然而事实上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较低,往往难以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个性。首先,存在着儿童文学教学的工具化倾向。一些教师将儿童文学作品当作字词认读的工具,将字词作为教学的重点,并要求小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归纳和段落结构的分析,将文本分析得支离破碎,丧失了儿童文学的美感。其次,存在着儿童文学教学成人化的特点。也就是教师没有以儿童特有的思路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而是在教学中使用成人的心态和思维,造成儿童文学的功利化和世俗化。整个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2.教学中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

很多教师都没有清晰的儿童文学文体概念,在教学时经常将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搞混。例如教师不理解儿诗和儿歌的区别,在教学时往往将其作为同一种文体。再例如教师不能区分童话中的夸张与语言修辞层面的夸张的区别,从而不能很好地把握童话的概念。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儿童文学的有效对策

1.在教学中紧扣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和美学特质

首先,教师要明确儿童文学与是不同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品性和审美特征。童真童趣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质。所谓的童真童趣就是思想纯真、想象丰富、独特的儿童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和行为,儿童文学正是在文学艺术层面对童真童趣进行反映,这也是儿童文学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儿童喜爱的原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把握课文中的童真童趣,包括儿童的处事方式、行为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把握其中抒发的纯真情感和戏剧化的生活情节。人教版《小摄影师》《捞月亮》《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这些都属于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儿童文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儿童为中心,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思维去想,使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中童真的魅力。其次,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能够清晰地对儿童文学的文体形式进行分类,对不同文体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儿歌与儿诗的教学,儿歌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儿诗的教学则侧重于陶冶学生的情感。在儿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行语言训练。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则应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中的意象。

篇13

随着市场经济对学校的冲击,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是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体育活动有关的消费活动和行为,它反映了中学生的体育意识与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是中学生培养素质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了解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中学生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如何引导和帮助中学生树立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促进终身体育消费行为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通州市在籍初中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社会学、统计学、体育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书籍,并通过上网和资料查询,参阅了与体育消费有关的国内文献资料60多篇。

2.2.2 访谈法

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同时,笔者同时抽取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当面访谈,访谈的内容大都来自问卷问题。通过访谈,直接获取了部分相关信息,对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2.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为174份,有效率为87%。

2.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通州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态度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通州市中学生有88.51%认为体育消费是一种有价值的消费形式,只有11.9%认为体育消费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消费,这一悬殊的对比说明通州市中学生总体上对体育消费的态度是积极的,体育消费的观念已普遍被他们所接受,男生较女生更为积极,这可能与男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强度、频度及单位运动时间有直接关系。

3.2通州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总体现状与分析。

体育消费金额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体育消费水平。从下表2我们可以得出目前通州市中学生在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上还是相对较低的。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我国目前中学生升学仍以应试手段为主,中学生担负的学业任务较重,较少有时间精力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就谈不上在体育方面投入,进行体育消费。二是目前通州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不高,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子女的体育消费水平。

3.3通州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总体现状与分析。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居民的各类体育消费在体育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体育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体育资料(包括体育劳务资料)的比例关系,既反映了人们消费的具体内容,也反映了人们体育消费的层次水平和意识水平。调查显示,体育服装是通州市大多数中学生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内容,分别占所有男生中的35.11%和所有女生中的48.75%,比例最高。在第二大消费项目上男女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别,男生第二大消费项目为健身运动器材,占所有男生的25.53%,而女生第二大消费项目为体育杂志、图书音像制品,占所有女生的10%,而其余各类消费金额相对于前面这二类则明显减少。 (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通州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中,实物型消费的比例远高于观赏型和参与型消费的比例。分析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由于中学生升学任务的需要,文化课学习所占时间比重较大,较少有余暇时间到健身场馆去健身或去现场观看体育比赛。二是广播电视高度发达,对重大体育比赛经常进行现场直播,这也使得中学生在多数情况下不必去现场观看比赛。三是目前各中学所具有体育场地和器材基本上都是无偿向中学生提供服务的,不存在支付使用费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中学生对参与型体育消费的需要。

3.4不同性别中学生群体之间体育消费动机、结构的差异性。

3.4.1不同性别中学生之间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性

调查显示男女生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男生以健身要求为消费动机的人数较多,占97.8%,明显高于女生,这跟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这些特征决定了男、女大学生在需要和行为上的差异。一般来说,男生性格活泼,喜动不喜静,而女生则恰好相反。由于男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较大,所以男生对本身体质上的要求与期望就比女生要高。而且,男生在长期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会明显感到运动后身心的放松,学习的精力更为充沛,效果更加明显。由此可促使他们形成锻炼身体的价值观念。从这种意义上说,由于男生在整体上对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认识比女生高出了一个层次,使他们在进行体育消费时把身心健康的动机考虑得多一些。

3.4.2不同性别中学生群体之间体育消费结构的差异性

调查发现性别使中学生群体在消费结构方面均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差异。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在健身运动器材上的花费和观看比赛门票上的花费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男生在购买体育器械和体育比赛门票方面的支出所占比例要高出女生许多。这种差异的造成与男女生之间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和各自所具有的相关体育消费动机有很大关系。本文调查发现,男生选择的运动项目以足球、篮球、乒乓球三项居多,女生选择的运动项目以健美操、体育舞蹈、羽毛球三项居多。相比之下,男生花费在相应体育器械上的费用当然要高于女生。在消费动机方面,女生在对美的追求方面多注重体型和衣着美,相比之下,男生对运动美的追求则要高出一些。另外,女生对于明星的追求多为演艺界明星,而对于体育明星的狂热程度较之男生相差甚远。所有这些,都使得女生去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支出比例与男生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通州市中学生目前月平均体育消费金额大约有50%以上在30元左右,这与通州市的经济发展是很不协调的,说明通州市中学生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尚待提高。

4.1.3通州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中目前仍以实物消费为主体,其中以体育服装所占比重最大,达总比例的36.7%,但已初露向参与型发展的端倪,并且消费方式也将趋于多层次、多样化。

4.1.4不同性别中学生群体,其体育消费动机与消费结构呈现出与各自群体基本一致的态势。男女中学生在体育消费动机、结构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4.2建议。

4.2.1应加强对中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引导中学生在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基础之上树立体育消费意识和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提高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层次。

4.2.2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深化,加大文化课减负的力度,以便使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实物性的体育消费。

4.2.3各级体育产业部门应根据当前中学生具有各种消费动机的具体和不同情况,去生产与其动机需要相对路的产品或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进一步挖掘中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的潜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