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影视行业的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影视行业的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影视行业的前景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在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政策管理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中小型施工企业要确保生存和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得适应市场调控和规范的管理规则,做好内部管理,拓展经营业务思路,多元化发展,创新商业模式,才能达到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目的。下面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从狭义的企业经营(即企业的业务承揽与拓展及其相关的工作)谈谈中小型施工企业经营出路的浅见。

二、狭义的企业经营概念

本文所提及的企业经营非广义的企业经营管理,而为狭义的企业经营,即表示企业的业务承揽与拓展及其相关的工作。

三、中小型施工企业目前的生存背景

施工企业是落实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生力军之一,然而,在目前市场剧烈竞争的条件下,却面临着造价下浮、垫资、拖欠工程款等等重压,特别是中小型施工企业,它还面临着更多的尴尬,如国家对整个施工企业规模的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及建设管理部门对当地企业设立的保护性政策、以及近两年炒的最热的PPP项目等等,都对其业务来源影响重大。

四、影响中小型施工企业业务来源的主要原因

1.国家政策对建筑市场的宏观调控

2015年9月18日,总理听取了中铁建总公司董事长孟凤朝的汇报,在回答总理询问分公司问题的时候答道: “中铁建目前有30多家子公司,分公司和项目公司加起来,共有700多个,其中200多个是为了投标注册的空壳公司。”在这番汇报之后,总理要求住建部对全国建筑市场地方准入制度做进一步的清查。

于是住建部在了解当前建筑市场投标准入制度后,于2015年9月21日了(建市【2015】140号)文件《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若干规定的通知》,旨在促进建筑企业公平竞争,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规范建筑企业跨地承揽业务。文件一,各省、市纷纷按要求取消了多种备案、审查制度。该政策的实行,对于大型的施工企业来说,绝对是减负的利好消息,以往疲于应付的成立分公司、各地不同的备案制度、人员培训等繁琐的工作都可以免去,节约了不少时间与人工成本。可对于众多当地的中小型施工企业来说,可谓是面临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往参与投标项目的人数从几十家剧增到几百家,政策实现一年多以来,数据显示至今已有30%左右的二、三级资质企业已消亡,有宣布倒闭的、有多家企业合并的、有被大企业收购重组的,该趋势还在蔓延。

2.中小型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局限性

作橹行⌒褪┕て笠担大多数老板是由原来的“包工头”转变而来,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达不到大型企业领导者的高度,对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很难判断和预测,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也跟不上,很多项目的管理由于节约管理人员的费用甚至连工程质量和进度都跟不上。所以,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这一轮的“洗牌”中失去其在市场份额竞争中的份额,待发现自己即将被淘汰之后才理清思路,重新寻找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

3.PPP模式的大力推行

自2014年底国务院推行PPP模式以来,PPP模式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越来越高,各地政府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绝大多都采用PPP模式。各地政府在选择PPP合作伙伴的时候默认会优先选择大型的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中小型施工企业对此是可望而不可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资质和资金实力相对较弱,参与投资规模大的PPP项目时容易受约束;二是PPP项目多为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和一些运营周期较长的专业型运营项目,以往中小型企业参与这类项目不多,无论管理、技术、运营等相关经验和能力都有所欠缺。所以中小型企业在PPP模式火热进行下更是悲催,但是,目前这种局面也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开始参与PPP项目,但也仅限于小型投资的PPP项目。

五、当前形势下中小型施工企业的经营出路

1.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永远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首先,要有系统和专业的管理机制,做好项目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好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和留人机制,特别是高管和核心管理人才;其次,要做好企业的资质升级与维护工作,企业资质的高和全,在公平竞争市场会有绝对的优势;再者,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市场,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要严格控制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而且质保期的服务要跟上,在业内建立良好的口碑;最后,要做到诚信经营,诚守信用,严格按照各地的信用评分系统操作,争创优良。

2.对外地市场的拓展

既然市场全面放开,别人能走进来,我们也能走出去。首先要做到全省市场的覆盖,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以量取胜;其次要对全国各地的投标市场政策和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找到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地方重点发展;最后要在全国多地与志同道合、诚信经营的同类型以及互补型公司建立起长期、诚信的合作,互相扶持、共同发展。

3.参与中小型的PPP项目

中小型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实力,尝试参与一些小型的PPP项目投资与建设。随着PPP市场以从传统基建行业为主向新兴行业为代表的多领域发展,我国目前的PPP市场已经延伸到环保、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和养老等多领域。这些新兴行业所涉及的PPP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小、创新力强、服务质量依赖性高等特征,因此将适合于小而精,以服务见长的中小型企业。例如具有园林绿化资质的企业可以参与一些小型的特色小镇建设开发和一些小型的旅游景点建设开发,多积累经验和业绩,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分析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监管层态度的逐渐明朗,渴望做大做强的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在达到监管当局的要求之后纷纷迈开了跨区域经营的步伐。但不是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要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模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才是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成功的基础。

(一)并购重组

城市商业银行并购重组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收购三种形式。

(1)吸收合并。指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的合并,其中一家银行吸收了其他银行而成为存续银行的合并形式。在这类合并中,存续银行仍保持原有的名称,而且有权获得被吸收银行的资产和债权,同时承担债务;被吸收银行不复存在。

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城市商业银行中合并时间最早的徽商银行。合肥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徽商银行作为存续公司,采取“6+7”的吸收合并模式,吸收合并芜湖等5家城市商业银行及六安等7家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徽商银行(杨家才,2006)。对于徽商银行而言,因为存在着存续的部分,一些原有的资源可以继续利用,合并过程中的风险相对于新设合并而言较小一些。

(2)新设合并。新设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通过合并成立一家新银行,参与合并的银行全部消失,新设银行接管了参与合并银行的全部资产和业务,并承担其全部债务或其他责任。

城市商业银行新设合并的代表是江苏银行。江苏银行由江苏省内无锡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根据“新设合并统一法人,综合处置不良资产,募集新股充实资本,构建现代银行体制”的总体思路组建而成。

(3)收购。与参与多方地位较为平等的合并相比,收购则是一种以强食弱的模式。2006年,南京银行收购了山东日照市商业银行约18%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7年,锦州市商业银行收购抚顺市清原、新宾两县的城市信用社并设立分支机构。2009年,北京银行将出资1.275亿元持有廊坊商业银行19.9%的股份。

虽说收购对银行的经营绩效要求相对较高,且需占用大量资金,但在收购对象、收购数额以及收购方式上的选择却较为灵活,能够很好地切合收购方的战略计划并能较为方便地控制规模。对那些效益良好、目标明确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快捷易行的模式。在银行发展历程中,收购往往是兼并的前奏。

(二)单个城市商业银行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这种模式是依靠单一银行自身的发展,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后突破地域限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对设置银行分支机构的条件有明确规定。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能够以自身的力量去设立并运营多家异地分支机构的还不多。截至2009年初,作为第一家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已在宁波、南京、杭州等地设立了分行。而北京银行亦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及杭州设立了分行。

与并购重组相比,新设分支机构需要银行在资金、人员方面的大量投入,花费的时间较长,并且新设的分支机构会在起初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现象,给总行的总盈利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新设分支机构会使总行没有接受其他银行资产以及重新配置他行人员的负担,分支行在企业文化方面也能更好地与总行相融合。

并购重组亦存在着利弊两面。并购重组能够使银行快速地扩大资本规模,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并能通过参与重组银行的原有客户及资源优势,迅速融入当地市场,占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银行在处理并购过程中的清产核资、确定并购成本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若是处理不当,容易留下隐患,并且银行在企业文化的融合及人员的精简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的扩张模式之外,设立村镇银行也成为了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选择。自兰州银行第一个尝试之后,许多城市商业银行纷纷跟进。对于在中小企业信贷以及市民存款方面经验丰富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设立村镇银行是双赢之举:既能给银行自身增加盈利与经验,作为突破地域限制的一种方式,又能服务三农,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周雪平,2008)。

二、城市商业银行推进跨区域经营的对策

城市商业银行长久被限制在一个城市地域内经营,跨区域发展对其而言是从未接触过的方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对于迅速扩张的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不仅仅是作为化解地域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对曾经局限一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妥善解决之前就贸然跨区域发展,其结果只能是风险的扩散。因此,针对目前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应该:

(1)转变不正确的经营理念,确定合理的业绩目标,不冒进,优质、健康地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应把风险管理与业绩进步放到同等高度来对待,在银行内部进行全员风险文化教育,做到风险控制人人有责,并进行合规文化建设。此外,制度建设作为道德约束的补充也是十分重要的。

(2)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不仅仅要覆盖信贷风险,还要覆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对不同风险、不同业务、不同地区进行差别化管理。

篇3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立足之地,就必须采取措施,规范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的运营已不仅仅是生产和销售的简单组合,应该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企业要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概念

(一)企业管理的内容。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是企业领导者为了更好地引导企业的发展,组织一些相应的人员,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方案,对企业实施管理的部门。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企业行政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工作、组织工作、指挥工作、控制工作四个方面的内容。计划工作:对企业未来的工作,根据企业当前发展情况进行计划性的设定,明确好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使企业实现科学的行政管理,保证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组织工作: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自身工作的任务,保证每一个人员发挥最大的工作潜能。指挥工作:企业行政管理处于指挥阶层,对企业的员工具有任务分配、调节关系等能力,在管理中明确每一个行政管理者的职责、权力等层面上的结构体系,调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协调行政管理人员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控制工作:对企业中实施的各项管理措施进行控制、监督和调整,制定奖惩条例,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中具有权威性、及时性、纵向性。企业行政管理主要任务是传达上级的命令、指示和规定等,通过命令、指示等对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

首先,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权威性。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在管理时是否有得当的管理方式,还有就是被管理者是否配合管理。在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命令、指示对企业进行调整或经营活动,所以其手段和方式都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对违抗命令的被管理者有着严格的处罚条例。这就要企业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其次,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及时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企业行政管理能够及时地处理经营和人事方面的问题,具有及时性,使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再次,企业行政管理具有纵向性:在企业管理中只是企业内部进行管理,是企业自上而下的纵向指挥和协调,所以在企业内部主要是纵向性的管理模式。

二、当前企业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现在有很多的企业领导对企业行政管理具体工作的内容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仍然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对待,认为企业行政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档案管理、办公室管理和后勤保障管理等事务上。同时,企业行政管理机构为了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相匹配,设置了相应的部门机关,很多的机构与企业的发展根本不相关,导致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放在了一些具体事务上,严重造成了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缺乏。

(二)企业行政管理全盘照搬政府机关行政管理模式。当前,很多企业受到我国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一些员工,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管理者,是领导者,存在着很严重的机关作风。这样就使企业行政管理者没有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体系,全盘的按照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搞一些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等。这样导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不但浪费了时间、人力、物力,还极大的耽误了企业良好发展的机会。同时,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经过长时间的不作为,导致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下降,员工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很多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脱离了实际的岗位。

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把关不严格,使用了一些管理业务水平不高、知识薄弱的人员。这些人员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对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一些企业规定时,不切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根本无法执行,使其他部门对行政管理部门产生反感和排斥。经过长时间不切实际的管理,导致企业其他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如果不涉及到必须共同完成的工作则老死不相往来。

三、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结构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权力体系、技术体系、事务体系等,成熟的行政管理体系是构建科学合理的部门管理体制。构建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的原理和内容、企业组织的概念、职能分解等。构建行政管理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的领导与管理、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与协调等。构建行政管理部门的事务体系主要包括办公室管理、文档管理、后勤管理等。

(二)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着“游击作风”、“乱打仗”等现象,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企业最忌讳的。这种现象反映着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混乱。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企业不能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将导致企业领导者不能及时的了解企业实时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的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企业埋下严重隐患。所以为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企业行政管理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机构体制,在企业中合理有效的配合其他部门工作,是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在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整个企业管理中,每个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以及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样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三)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要联系实际。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要根据人才在某个职位上的工作时间、工作经验等方面对人员进行筛选,选拔出适合在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人才。要坚决反对搞形式主义、反对守旧思想,必须根据企业实际的发展和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定管理体系。同时,注重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自身做起遵守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注重培养企业员工对其企业的责任感和忠诚度。督促每一个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深入到其他各个部门,搞好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同时也有利于行政管理人员更多的了解企业的发展,制定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计划。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良好的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为企业能够更好的立足于市场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建立和完善企业行政管理制度体系,不但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外部环境的影响。现代企业只有认真做好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使企业更快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界定和组成。这是在研究商业建筑室外环境时首先要了解的,从室外空间的角度来说建筑外环境的空间形态是非常复杂的。商业建筑的室外环境包围着建筑的同时又被周围的建筑所包围,从更大的区域来说这组建筑又被更大的建筑环境所包围,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建筑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建筑室外环境就成为整体大环境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只单纯的研究商业建筑的室外环境肯定是不完整的,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切入点,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商业建筑室外环境,才能更好的处理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将商业建筑室外环境从整体大环境中区别出来,对商业建筑的室外环境进行界定。

对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界定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界面划分和边缘界限的界定。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界面包括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水平界面是指沿水平方向,从底面进行限定,构成外部空间的界面;垂直界面是与水平界面相垂直的,纵向对空间进行限定,构成外部空间的界面。水平界面主要以地面为物质基础,主要由场地、道路、绿地、水面等组成。可以通过水平界面上的变化来加以区别产生层次,在场地中可通过材料差异或是地面沉降等因素加以区别或限定。垂直界面也可以称为维护界面,通过纵向的围合与水平界面一起构成了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垂直界面主要由建筑、墙体、绿化及山石等组成。一般是采用墙体、门、柱,或是其他建筑实体作为限定要素,进行“隔断”以产生不同的空间层次。

商业建筑边缘界限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通过实体对空间进行平面分割或是立面围合的限定,属于有形界限;无形边缘界限需要借助心理上的认知去对环境区域进行限定,这种限定一般只通过单一的水平界面要素加以限定,环境的范围具有不确定性,所形成的空间更具动态性和灵活性。起分隔作用的实体既可以是边缘界限的水平界面要素也可以是垂直界面要素。无形边缘界限的限制条件比较少所以边缘界限就表现得相对模糊。其限定作用主要依靠人们的心理因素来帮助建立。立面的限制通常是由绿化来围合,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敞性、灵活性和游动性。

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组成含因素有很多,既包括有形边缘界限又包括无形边缘界限。在这里只列举几项商业建筑常用的内容:

1)垂直界面的组成:

①构筑物。比如叠石,断墙,围栏等。

②公共设施。如公共信息牌、安全标志、消防设施、座椅、公交车站等。具有实用功能,保障安全以及提供服务的各项公共服务性设施。

③商业标志。广告牌、布告等信息媒介。

④艺术景观。景观艺术品,供观赏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如雕塑、建筑小品等。

2)水平界面组成

①植被,是重要的景观资源,指自然中的植物对土地的覆盖程度,其中包括人工的林木等。通过恰当的树种植物的选择以及合理的安排能够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②水源。主要是人工的面状或线状水体,由于水即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所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商业建筑室外环境中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

③停车场地。停车场是每个商业建筑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随着城市空间日益紧张,室外的停车场地逐渐缩小。停车场能够启到组织交通、规划流线的作用。

④商业广场。商业广场的组织方式有三种:其一,传统的商业建筑广场,以主体商业建筑为标志物凝聚周边地形形成广场;其二,在建筑内环境中构筑的室内商业广场;其三,在现代城市中,利用交通道路,街道交汇点形成的节点空间制造广场,即城市道路网节点广场[2]。这里我们仅指第一种,传统商业广场。这种广场具有灵活性,可以在交通节点区域设计形成缓冲空间,对商业建筑室外空间秩序的建立和管理提供空间保障,同具有实用价值,为室外商业活动提供场地。

适应性设计方法并不是新兴事物,它的相关理论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状态,因为适应性的研究范围太过广泛,所以在使用时通常会采用它的某方面特征,比如常见的气候适应性、结构适应性、场地适应性等等。从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对商业建筑室外环境其主要作用的应该是气候适应性和地形适应性这两个方面。“适应”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词义[1],有生理上的“适应”、感情上的“适应”、社会经济学中也有“适应”,这些适应既有关联也完全不是一码事。建筑空间的“适应”都要具有两方面特征——稳定性和持续性。建筑空间适应性一般是指建筑空间对所处的环境的适应,这里的环境可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要保证空间性状的稳定性那么建筑空间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另一方面空间的适应性也是发展的适应性,空间需要服从进化的需要进行演变,趋向于更好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这就加入了时间这一第四维要素。适应性设计就是对环境条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做出的预见性的设计,目的是即能很好的的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也能满足未来某方面需要而做的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所以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适应性设计也要满足这两方面特点从气候和地形入手,对商业建筑室外环境中的诸多要素进行选择和布置,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对外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提出预见性的设计方案。

商业建筑室外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①适应性设计原则:满意原则高效原则整体原则

满意原则: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对商业建筑室外环境加以改善,满足现实需求。举例来说,长春市的重庆路商圈在长度近1公里的街道上根本没有设置休息设施,更不要说植被绿化了。街道两旁商业林立,大型商场,各种专营店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不论生理感受还是心理感受都很疲惫。

高效原则: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最少的人工投入,产生最长远的社会影响。对室外环境的有效处理,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停留时间,间接带来经济效益。

整体原则:对于局部环境的处理还要和整个大环境相适应,形成整个大环境的和谐发展。

②结合适应性的设计方法

硬质空间趋向生态化:

商业建筑室外环境中的硬质空间生态化,可以通过铺装材料,表面色彩变化或增加植被覆盖等方法,广场或停车场适宜采用“软硬”结合的铺地形式,减少热辐射,还可以设置屋顶花园以加强立体绿化效果,调节温湿度创造理性的微气候。

公共设施趋向艺术化:

对于公共设施的艺术化处理可以将其价值最大化,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更使之成为视觉上的享受,从文化的角度上讲,公共设施的艺术形态与色彩会引起行人的心理感受,反应出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与此同时商业目的的介入会使公共设施标示化,达到很好的商业性。

总结,商业建筑的室外环境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面对目前国内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现状,特别是东北部地区,由于地域性和气候性的影响,在室外环境方面考虑的相当少,这一点是很不正常的,消费指数的不断上升必然带来商业环境的竞争,作为建筑总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商业建筑的室外环境,提高总体环境质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玮.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P6

[2] 苏云虎.室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P74

[3] 钱健,宋磊.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4] 志水英树.建筑外部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5

其中,研究顾客满意对专业市场的发展所产生的功效包括:有效的反馈客户真实需求,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有效增强展贸、合作等方面功能,减少市场竞争压力;有利于提高专业市场的行业定位;有利于专业市场形成专业化经营管理,减少营运成本。提升顾客满意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消费者对专业市场忠诚度,使批发式购物中心能够增强赢利能力。

1.专业市场经营转型的必然性

广州作为国人所熟知的商业都市,除了有名的广交会之外,还有遍布市区内大小角落的专业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打破旧经济体制的枷锁,凭借地域优势,鼓励自由贸易,对外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如此优厚的经济环境使贸易原始形态的批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据统计,广州大小专业市场已达1100家,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集散地之一。

虽然广州有站西路鞋城,中大布匹市场,三元里皮具城,流花服饰商圈,一德路海味干果批发市场等这些国内有名的批发集散地,让广州有“广州专业市场打个喷嚏,全国都感冒”的说法,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今天,广州的专业市场开始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

1.1专业市场集中在老城区。广州专业市场80%分布在越秀、荔湾、海珠和天河等旧中心城区,且大部分都是“临街”。旧城区寸土寸金,使店面狭小简陋;道路狭窄,人流疏通困难,造成交通堵塞;市场内许多基础设施老化,如管道,电线,栏杆等。综上,在城区内的专业市场的消防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1.2专业市场数量众多,但单体规模较小。这种现状直接导致广州专业市场缺乏统一管理。市场缺少整体规划,停车困难,周边道路交通拥挤,物流配送难以到位,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群效应,难以做大作强,持续发展空间被局限。

1.3专业市场功能单一。广州众多专业市场存在“小、散、乱”,市场内部仍然“各自为政”,其功能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即满易功能一项。现代专业市场应具备的展示、信息交流、看样、联合开发等功能仍未开发完全。

广州相关专家曾预测:未来10-15年,40%的专业市场将关闭或外迁,剩下60%则面临业态转型或升级。广州专业市场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市场的优胜劣汰,也是城市发展的选择。

2.客户满意的重要性

近十年,购物中心模式的成功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购物中心一站式的购物体验,超广辐射面能够带来海量的客流量,但同时,入驻购物中心这一选项对于专业市场的众多商家而言,也意味着成本上升,产品和价格对比所带来的客源流失等问题。那么,解决这一后顾之忧的出路,在于提升“粘客性”。

在竞争白热化的买方市场,企业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客户服务,即强化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改变经营模式,探索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的新经营方式。客户的满意状况是由客户的期望和客户的感知(包括对质量的感知和价格的感知)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如果期望越低就越容易满足。实际感知越差越难满足“可见客户是否满足与期望成反比关系,与感知成正比关系”。专业市场转型,如何转变才能使客户印象由坏到好是转型必须考虑的内容。

2.1商户展列升级。客户对于相似类型的商户集中安排展列,满意度偏低,购物中心的产品结构简单化是造成消费者满意度的降低的首因。提高客户满意的途径有:第一、提高产品品质,合理规划样品布局。客户在交易过程中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购物中心自身应该有比较高的行业定位,购物中心需要监管商家资质,使客户交易过程更为有保障。只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前来交易和寻求合作。第二、根据客户的需求,购物中心应更为科学地安排展列区域,做好商户之间互利共生的细化安排,提高商家和客户的满意度。

2.2硬件升级。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首先是环境的升级,专业市场的区域选址十分重要,在旧城区,交通方便,除了不少客户前往批发交易外,许多市民也喜欢淘货。因此,解决“脏乱差堵”的措施,需要设置足够的停车位以及便捷的物流。便利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客流量,科学的建筑设计需要满足批发式购物中心人流和物流的快进快出。

2.3消费体验升级。有研究表明影响消费体验的主要因素:购物中心内部装饰。良好的购物设施会使得客户轻松舒畅;整洁的工作着装和周到的服务态度,则带来客户良好的购物印象;作为批发式购物中心,商户的样品展示,零售,展销等一系列后续活动和体贴的售后回访都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

3.专业市场升级:批发式购物中心

专业市场的升级考虑一站式购物中心模式,首先是硬件的升级。由于批发式购物中心与零售式购物中心有功能上的不同,因此,可以采用“直达式”:人流和物流快进快出。

以2013年8月14日即将开业的越秀财富天地为例: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3000个商铺,2600停车位,重要的是其空间格局呈现“清晰、简洁、高效、灵活”的特点:四栋独立建筑场馆田字排列,馆内亦有内庭,共86部电梯和扶梯实现“垂直交通”,可以满足巨大人流和物流同时进行吞吐量。与此同时,相比传统的专业市场依靠小货车和电梯进行物流配送,在中心内设置一个大体量的旋转车道,货车不用在楼底卸货,而是通过旋转车道直达店面,实现物流和店面的无缝隙对接,提高了货物运送的效率,这条旋转车道创新性的解决了物流缓慢的难题。

批发式购物中心除了硬件的上的改变外,软件业需要升级:一是购物中心管理需摆脱传统的“房东”式管理模式,应有意识的汇集产品信息和新设计理念,进行新产品集中展示,促进商家共生合作等等,做到“专业市场经营,购物中心管理”。二是增强商品展示和消费体验,允许零售、展贸、定购等,进驻多家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合适的金融解决方案,满足商家的财政需求。三、设有专门饮食区,满足客户和工作人员的就餐问题;设有足量的停车位。

4.结语

专业市场的转型顺应时代的变化,批发式购物中心的出现虽然缓解了专业市场不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但提高客户满意度,仍然需要从产品监管、交通便利和购物环境等方面来完善。在改革的浪潮中,客户满意不仅仅指的是消费者、购买者,也泛指一般的商户对市场管理的认可度。唯有解决商家的顾虑,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才能使专业市场管理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曹基梅.客户关系管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2]孙安东.越秀财富天地[N].新快报.2013.8.12:A30~A32

[3]陈斌,冉滔.网络营销中顾客忠诚度的培育[J]. 商业文化:2012.02:215~216

[4]黄海贵,张祖龙.市场营销[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0

[5]李光明.客户管理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目 录:

1、 什么样的新形势

2、 三种经营策略的重点

3、 需要具备的能力

4、 可能存在的风险

5、 结语

一、 什么样的新形势?

自2008年年底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经济状况一直未见好转,非但如此,反而有持续下滑甚至二次探底的可能,曾经的经济火车头——美国、欧洲没有像大家预期的那样恢复活力并引领世界经济的复苏,反观中国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指引下一枝独秀,其经济发展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并且在去年5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结果而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在2011年8月底已经达到了3.2万亿美元,其中美元约占2万亿,这些庞大的外汇储备,现在已经成了烫手的山芋:过高的外汇储备是国内以实物资源出口或服务业换来的;二是存在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三是如果美国政府破产,这些美元资产也将是非常大的隐患,美国去年8月初的债务上限风波曾经让我国政府高层人员坐立不安,甚至国家机关报——人们日报也罕见地批评美国,要求他们维持信誉。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美元贬值或美国破产而导致中国老百姓通过省吃俭用而换回来的外汇打水漂。

中国政府于2007年9月29日成立了中国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股权、固定收益以及多种形式的另类资产进行投资。 同时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也代表国家通过有实力的中资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

二、 三种经营策略及侧重点

对于以经营为主的外经型企业,拿到能够盈利的项目是最主要的目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获得项目的方式主要是下述的三种:

1、现汇项目,这种项目是需要我们在市场机制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与很多世界级的大公司同台竞争才能拿到的项目,一般而言,这些国家或地区在项目的各个运作环节非常正规与成熟,而且各种条件也比较苛刻,比如中国香港以及中东等地区,都需要我们真刀实枪地与他人竞争才有可能拿到项目,所以,要想中标,就必须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市场行情等等方面的信息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够做出有竞争性的标书;中标后,在项目的施工管理上,也必须有过硬的项目管理能力才有可能完成合约并获得期望的利润。

在这些地区能够拿到项目,就需要市场开拓人员具备一定的实力;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需要与他们同台竞技才能够实施好项目。只有与高手过招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通过向对方学习来不断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员工的“狼性”即竞争性,这类地区可以保留适当的自营项目,作为公司培训人才、储备人才的基地。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来可以输送到公司全球其他需要激烈竞争的地方去;另外一个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跻身世界顶级承包商、咨询公司以及项目管理公司的俱乐部,保持的知名度和活力,使其成为“鲶鱼效应”中的鲶鱼。

2、投、融资类项目,如开篇所述,在中国有大量烫手的外汇储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资金优势,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确认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国港湾的品牌所创造的诚信以及几十年的海外打拼经验,多做一些投资类或融资类的项目,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或者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其每年有5%的现金投资实体项目,其注册资金为2000亿美元),我们可以积极地跟进出口银行推动卖方信贷项目或帮助业主与口行落实买方优惠信贷项目,或者是进行项目融资等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去创造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避免单纯地从市场上等招标信息,而是主动出击,在发现业主有潜在需求的情况下去找项目、造项目,以带资承包的方式运作项目,因此我们可以作为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业主间的桥梁,在经过审慎考察认定业主有还贷能力且信用可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项目所需资金分成两部分来为业主进行融资:一部分用我们企业的信誉与中国政策性银行或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做卖方信贷,对这部分资金,业主偿还给我们的贷款利率必须大于我们从口行申贷的利率;另一部分资金通过业主做买方优惠信贷从国家政策性银行获得,这样的好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对中国进出口银行而言,他们的投资资金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中资企业偿还,一部分由项目业主偿还,有利于他们分散风险,易于促成项目运作成功;

2) 对业主而言,那些急需上马却缺资金的项目,他们可以在短期内完成项目的可研、融资以及实施,且因为他所需资金由中国政策银行以及承包商共同承担,比较易于申贷成功;

3) 对我们承包商而言,则有下述的优势:作为卖方信贷项目,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要求以及有关理念以合同的形式规定下来,比如,业主的付款方式、还贷方式、项目的设计、施工所用的技术、材料等可以采用中国的规范,这样对合同文件的理解、运用、操作等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可控性,这对项目的便利实施以及推广我们的技术规范与世界接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篇7

今年7月1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对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如何与“经济运行区间”相配合做了详细阐述——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表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不大。

目前看,我国消费需求总体稳定,第二季度消费实际增速明显回升,显示国内消费仍有增长潜力;为了保证全年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等指标不滑出下限,政府已经并将继续出台温和的经济刺激政策,这将有助于稳定国内的经济增长。

传媒业是经济大家庭的一员,其总体发展步调受制于经济的发展,会基本上与经济发展步调保持一致。但具体到传媒业的某些子行业,则会受制于政策、科技等因素,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一般来说,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个因素的调整对于中国经济,对于中国传媒业的影响将是本质性的。

投资放缓对传媒业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18131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1%,和10年来最低增速持平,呈现出连续下降的态势。总体而言,相对于钢铁、煤炭等行业,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新兴行业的活力相对较强。房地产投资保持较高活跃度,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82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3%,但6月份增速比1至5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经济缺少兴奋点,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滑。

受外汇占款缩量及准备金率仍处高位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我国银行业总体信贷投放能力依然不强,预计全年新增贷款不超过9万亿元,同比增速进一步放缓。基于流动性趋紧的变化,预计央行将保持流动性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在稳健基调下向宽松方向微调。下半年一旦经济增长滑出下限、资本流出加快,不排除央行小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具体到传媒业,传媒业的特点就是“永远需要人,永远需要钱”。我国传媒业确实可以在短短几年时间靠资本运作发展壮大。但是,IPO开闸的一再推迟,总体投资的放缓,对于传媒业来说显然不是个好消息。传媒业的融资之路下半年总体上将不会顺畅。

传媒业的融资和改革步调将会严格遵从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以目前传媒业热衷的“上市融资”为例,从改革思路上看,政府似乎更愿意在媒体的经营领域实施较大的改革,而对于敏感的采编领域几乎没有触及。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策略依然与以前一样:一是推进集团化,二是跨行业、跨地区经营,三是经营性资产可以上市。

消费波动对传媒业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4913元人民币,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5%,较去年同期9.7%的增速大幅回落,也落后于上半年7.6%的GDP增速。这反映出在宏观经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微观层面出现困难。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开工不足,导致了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对民生支出的投资力度减弱。

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第二季度同比上涨2.4%,涨幅与第一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5%。

其实,消费发生较大波动或者说紧缩的情形,对于传媒业来说未必是坏消息,因为这可能会有“口红效应”出现。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就给“口红”带来了市场。美国媒体报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售状况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另外,电影业也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攀升。2008年,我国主流院线票房已经超过了4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0%。其中,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数量也历史性地超过了好莱坞大片。日本市场调研机构的消费统计数据显示,在经济增速降低时期,虽然其他行业遇冷,游戏机行业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却销量大增。

出口波动对传媒业的影响

今年尽管美国经济复苏,有一些明显的好转迹象,但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复苏总体上比较缓慢。再加上有些国家实行超量化的宽松货币政策,倒逼人民币升值,我国劳动力的价格也在提高,出口的难度在加大。

从2012年2月起我国外贸月度出口持续低速增长,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因素,我国出口量几乎为负增长,外贸增长进入又一个低谷。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变化,优势品牌产品抗风险能力增强。2012年1~10月,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减少0.4%,占比进一步下降。医药品、制成肥料、电信及声音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其他运输设备、旅行用品和手提包及类似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和鞋靴进口分别增长26.4%、32.7%、18.4%、17.1%、15.3%、13.9%和18.5%。

201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仍然是低速增长。政府将加快转变职能,进一步完善“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政策,加强对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行业指导,更多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在调整结构中,有一项便是扩大文化出口,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鼓励文化产品出口,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要求制定国家文化产品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鼓励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支持通过国家重点文化会展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图书展、影视展、艺术节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

这些政策在经济增速减缓的情形下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长期受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音像传媒制品的冲击,韩国文化传媒出口市场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但随着近年“韩流”文化的宣传,韩国影视及音乐动漫等文化传媒产品出口不断增长,2012年出口12.5亿美元,进口11.6亿美元,实现0.855亿美元顺差。此为韩国自1980年以来的首次文化领域顺差。

这在中国同样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据《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最新研究数据,2013年1至6月,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的海外出口实际销售收入达到2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1.1%,形势喜人。

技术创新与经济趋势

与经济形势带给传媒业较为平缓的影响相比,信息技术带给传媒业的变革和影响在2013年可能会更大。

有学者认为,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大众传媒进入到新旧媒体共存的时代。美国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指出,“通过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传播系统,我们将看到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化和适应”。面对新技术的步步进逼,传统传媒业不得不选择“演进”路径与“适应”方式,利用、转型、融合似乎成了传统传媒发展战略的基轴。

之所以要强调2013年下半年信息技术对传媒业的影响,有一些数据不能忽视:微信的用户已经突破4亿;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达5.4万亿元,增长38.5%,信息消费正在成为市场新的亮点和热点。

篇8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

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 ,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 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篇9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对我国商业银行既有的经营管理方式、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顺势而为的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机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路径进行了分析。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此前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改革、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和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努力,但高增长的盈利模式当前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经济下行对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形成双重挑战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6%,接近年度目标下限;7月汇丰PMI降至47.7,创近11个月新低。数据表明,GDP增幅高度与银行业利润增长正相关。中国经济下行进入“中速”发展时代,在减少银行增长动力的同时,也对其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压力。银行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同时面临“稳增长”、“保质量”的双重压力。

(二)利率市场化加速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当前盈利模式带来冲击

2012年,我国银行业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364亿元增至1.51万亿元,增长42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这种高息差和以信贷为主的盈利模式终将难以持续。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NIM已连续下滑3个季度,未来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将进一步影响银行的定价地位。此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使得间接融资比例不断降低。2012年我国企业债筹资额是2002年的74倍,达2.25万亿元;银行理财余额达到7.1万亿元,与保险业、信托业的资产总额相当。

(三)同业和跨界竞争全方位展开

“超级网银”、跨行资金归集等功能的推出,淡化了银行的边界,使银行的传统渠道优势不断弱化。保险、证券等非银金融机构,也不断蚕食银行传统业务。此外,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浦发银行提出了移动金融战略,中信银行推出了“异度支付”等。金融脱媒的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争夺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和支付业务。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突出,有约61.3%的中国网民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付款。第三方支付当前已成长为排名第二的电子支付方式。

(四)经济结构调整及监管政策规定提出了新要求

2013年6月底的“钱荒”,虽有季节性及偶发性因素,但同时也暴露了金融泡沫化、资金空转套利及金融结构失衡的问题。近两年来,银监会陆续出台资本管理、“腕骨指标”等一系列监管政策,提出了银行理财、银行收费、外汇业务等监管要求,并重拳整顿银行间债券交易和同业交易,大力治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都对银行当前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形成挑战,对加快银行业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机会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在面临多重压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机遇:信息技术的进步助力银行精准营销、灵活创新、渠道智能和集中运营;经济结构的转型催生了消费金融、新型城镇化、商品市场等巨大需求;经济全球化开拓了新的价值来源渠道;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将促使市场格局进一步分化,领先者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转型来创造新的盈利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一)公司金融

1.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预计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大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1万亿①。大企业在传统银行业务、新兴投资银行业务等领域具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且对产业链上下游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未来,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经营和盈利的重点,但应避免只采取单一的信贷营销模式。为大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是银行未来转型的方向,具体为:在营销模式方面,重在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产品服务方面,更加重视为企业提供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领域的服务;在协作方式方面,实现四个领域的联动,即传统公司业务与新兴投行业务联动、大企业与小微企业和对私客户联动、银行母公司与子公司联动、境内外分行联动。

2.中型企业。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中型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过9000亿元②。与大型企业相比,银行在对中型企业定价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银行在经营和服务中型企业过程中,转型的难点主要在风险控制方面,中型企业的信贷审批和风险政策以往基本与大企业一致。因此,需根据中型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与工具,而不只是套用大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与此同时,在中型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银行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避免企业自身的转型风险。

3.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点支持领域。富国银行的经验显示,该行100万美元以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约占其企业贷款总额的17%,平均利率在8%到10%之间,远高于其他类型贷款利率。

银行在经营和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首先要培育小微企业零售化经营能力,采取批量处理的零售模式;其次要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建立适用于小微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再次是对小微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在小微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后,银行要采取“同一客户、同一银行”方针,避免因客户类型变化后,因内部管理原因导致的客户流失。

(二)零售金融

1.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新技术将对银行服务渠道与服务模式产生变革,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方面转型的难点在于:首先要创新商业模式,把握互联网与移动技术发展趋势,创造新的盈利机会;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其次是培育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的高效迭代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快速反应机制;再次是实现渠道的同步性与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使在不同渠道上的客户拥有一致的体验;最后是加速传播,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和网络商圈的作用。

2.私人银行。福布斯统计显示,我国亿万富翁已超过6万人,私人银行客户因其高收益将成为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据调查,私营企业家与企业高管在我国私人银行客户中的占比为83%,这些客户都与企业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时,不只是向其销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或提供高端私人银行服务,更重要的是建立高效的服务平台与运行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重视财富规划,满足财富管理和传承、海外投资等高端金融需求等。

3.消费金融。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金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消费金额种类中,个人住房信贷仍占主导地位,信用卡分期等消费贷款也快速上升。发展消费金融,需不断提升消费信贷比重。这既是消费金融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优化存量信贷资源的手段,亦是在资本约束条件下提高盈利能力的必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应准确定位细分市场,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与收益二者间的平衡。

(三)金融市场业务

1.资产管理与金融机构业务。资产管理已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市场。2012年我国理财产品余额达7.1万亿,保险、证券、信托资产总额分别达到7.35万亿、13.76万亿和7.47万亿。搭建资产管理平台,对有效衔接供给与需求,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发挥商业银行母子公司联动作用,防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机构业务包括为小型银行与海外银行提供清算、拆借、交易、托管、支付、现金管理、跨境贸易融资等服务。到2015年,金融机构业务将贡献45%的金融市场与投资银行收入。因此,需将金融机构客户业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整合相关资源与流程,满足频繁交易及高效运作等需求。

2.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催生多个人民币金融服务与交易市场,为我国银行带来巨大盈利机会。首先是支付结算市场。预计2015年人民币贸易和投资相关的结算金额将达到9万亿。其次是人民币清算服务。将来海外人民币必然在境内进行最终清算。再次是人民币交易。资本项目的放开将催生海量交易人民币在岸市场,我国银行应加强研究与分析,创新产品与服务,充分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盈利机会。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正不断侵蚀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顺势而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与突破,不断开拓业务领域的蓝海,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大潮中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 引自麦肯锡报告,大型企业为年收入在1.2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

② 引自麦肯锡报告,指年收入在6000万美元到1.25亿美元之间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魏振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商业银行转型[J].区域金融研究,2013,(03).

[2] 朱宣宣.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3,(07).

篇10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开发行上市, 尤其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 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步入了市场化、国际化的经营轨道, 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发展时期; 同时, 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转型期, 即要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能否实现这个根本转变, 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下, 能否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能否保持新的竞争优势; 也是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能力的考验。笔者就此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尽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初步形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的架构, 但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 1)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制初步建立, 但仍不健全, 存在着产品部门和客户部门并存的状况, 部分产品、尤其是新业务产品没有完全围绕客户服务进行整合, 对客户的综合服务程度不高。 

( 2) 业务和管理的集中度虽有所提高, 也有一定的集约化程度, 但从新的发展和管理要求来看, 集约化程度仍不高, 且不同业务的集约程度也不均衡,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集约度以及集约的层次。 

( 3) 从一线基层行到总行, 一级经营、三级甚至四级管理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尽管实现了部分二级分行的扁平化管理, 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扁平化, 管理层级仍然较多, 决策链较长, 因而对市场反应缓慢,对上级指令执行层层衰减。 

( 4) 通过扩大规模及外延方式实现发展仍是发展的主流, 传统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 5) 尽管风险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 但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需要提高,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不仅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 

 

1. 经营模式的转变 

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实现“三化”。 

( 1) 集约化 

商业银行的集约化是通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使同质、同类专业和业务实行大规模的整合, 使管理和经营更趋集中。集约化方式比较适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 可以说, 集约化是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随着改革的推进, 无论是机构还是体制, 都是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通过集约化来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如资金集中、信贷集中、财务集中、单证处理集中、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等, 都是集约化的深化和发展。 

( 2) 扁平化 

扁平化是指机构管理的扁平化。集约化与扁平化是相互关联的; 集约化程度越高, 扁平化程度也越高。在实现集约化的同时可逐步实行机构的扁平化, 减少中间层次, 缩短决策链, 减少资源消耗, 使决策和管理更贴近市场、贴近客户, 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在总行到支行的层级中, 逐步建立总行和一级分行( 或区域分行) 两级管理, 一级分行( 或区域分行) 、二级分行及支行三级经营的管理模式。 

( 3) 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以客户为中心, 按照客户的类型分类,分别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化经营。这里所指的专业化, 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 而不是单纯业务上的专业化; 是经营模式的专业化, 而不是业务操作上的专业化。从银行服务的角度看, 根据客户的特点, 可以将客户分为三大类: 一是个人类客户; 二是公司类客户; 三是中小企业类客户。这三类客户都有各自不同的经营特点, 都有各自对金融业务的不同需求。专业化经营, 就是分别围绕这三类客户,实行专业化经营, 系统化管理。 

2. 增长方式的转变 

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达到“三型”。 

( 1) 质量效益型 

效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增长方式, 主要是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 属于规模效益型。客观地说, 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并没有错, 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发展, 发展体现为规模的扩大; 但是, 商业银行要实现效益的增长, 不仅仅是通过扩大规模, 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运行质量, 比如通过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结构优化、客户优化等途径来提高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 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 扭转了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理念, 资本约束和监管强化将限制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经营方式。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相互关系, 追求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对应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商业银行的主要考核指标有: 总资产回报率ROA、股本回报率ROE、成本收入比、经济增加值EVA 等。 

篇11

但是在食品行业,同样是运用互联网营销,这个比例要倒过来:80%成功在“魅力”上,20%成功在价格上。

原因其实非常容易发现:一个把炸薯条变成炸薯片依然旺销的行业当然不用像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行业一样血拼价格;因为产品单次消费额不太大,消费者对及时获得产品的兴趣也大于通过快递节省一点点钞票的兴趣,路边的良品铺子没有像手机店一样受到互联网的毁灭性冲击。所以,在这样的产业中,利用互联网这种新工具,其目的要放在提升价值上,也就是提升“魅力”。

魅力型生存,是食品行业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前景。

用“众包”思维制程 让产品魅力化

关于工艺和制程的利用,国内的企业用得非常顺手。“小窖酿制”、“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层层历练:经过抛、抖、撒、抓、压、带等18种复杂手法交替炒制”。这些都是在工艺上给自己的品牌加分,为销售助力的手法,这种手法至少比“洗脑式”的定位手法更有说服力――比起“中秋送礼,就送**老酒”,“铁观音,就是***”,这些更容易让老百姓认同。

但是,这种手法依然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老百姓听多了,依然麻木。如果你是一个文化衫的生产大厂,如何在制程上做文章,把你的文化衫卖得让消费者兴奋?变身成一个魅力型企业?

国外的一家公司研究了制程,发现在制程上入手,制程中的设计环节和选工艺环节和消费者关联最大。于是,他开放制程,在这两个环节中融入消费者,他的每一波产品由诸多设计师设计出来后,放到网络中给消费者选择,消费者投票给自己喜欢的款式,最后的优胜者会进入试产,试产会用到不同的工艺和材料,这些试产的产品是“测试品”,再次送给一些顾客试用,顾客给出使用心得,最终厂家改良产品,推出最终版。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消费者参与到了制造过程中,对产品有一定的感情,厂家通过种方式发放奖励参与的优惠券,消费者可以以折扣价买到自己投过票的文化衫。于是,这家公司红极一时,成为当时的投行争相投入的对象。

在制程中发掘魅力的关键方法就是――让消费者融入其中。

如果去菜场买菜,就会发现老百姓的智慧。在香肠的食用安全问题,老百姓都认为制成品不放心,良心企业可能只是粉多肉少,一般的企业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淋巴肉”、“猪的远亲肉”等。但是,吃还是要吃,又不能每次都自己亲手做。于是,他们会自己买好肉,送到灌制香肠的摊位那里去制作,站在旁边盯着做,或者委托其他的顾客看着,放心回家,一会儿回来拿。这样就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如果企业家和专家们站在菜场灌制香肠的摊位那里观察一小时,他们就不会受教科书局限,非要在教科书所框定的领域钻牛角尖。这里就是在原料和制程上解决问题的方式――把关键原料(肉)分拣出来,让消费者参与,然后让消费者监督制作。

企业在生产一个产品的时候,有没有拆分过每一个原材料和制程?利用不同原材料的不同属性,让消费者参与进来?这种具有话题性和魅力源头的产品,才会在互联网时代引发热议,在社交化媒体上传播。

国外的学者把这种手法叫“众包”,而我们认为,“众包”并不普世,要用对地方。开放制程,“众包”给消费者,往往是传统企业魅力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产地厂房设备都有魅力化的空间

国内企业,首先做一个完全分类:国企,非国企。还有另一种完全分类:大型企业,非大型企业。国企和大型企业,都有智造魅力化产地的机会。

我最为遗憾的提案是有关江西盐业公司的江盐小镇。我认为,如果在庐山脚下搞一个江西盐业的江盐小镇,是非常具有“钱景”的:

把千年传承、古法制盐的梯形晒盐田引入其中,可以和庐山景区共生。毕竟庐山景区太单一,这种“风与光的杰作”,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用这个魅力型产地给自己的高端产品背书,再好不过。

可以收获经营优势。一个10亿规模的企业到一个小镇上,可以拿到何等的优惠条件。

可以让员工满意。员工个个可以无压力的住上“大house”,周末开车进城休闲。几十年下来,没准还可以省掉老年后的数万住院费(城市生活,肿瘤率高)。

……

可惜的是,其它有关产品设计、品牌推广方面的提案都被采纳,唯有这个我个人认为是最具前景的建议被认为是“天书”,看来只得等待有缘人了。

那么,小企业,私企,有没有什么方法利用“产地”做文章?当然有!目前,小企业,私企,利用“产地”的惯用手法是错的,一些企业动辄弄个“法国原产”回来,又或者依托各种关系,高价在一线产区收购一块茶园卖茶叶,这种手法,没有用到“产地”的精髓,至少没有在经营上增值。

关键要在“卖生活而非卖产品”上动脑筋。

篇12

1.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 ,税基确保难。一是没有专门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核算各行其是,造成应税所得不实。二是使用票据不统一。三是转移收入。

2.纳税意识淡,征管阻力多,依率计征难。近几年来,有不少单位甚至在行动上表现为所得税是能少则少,能拖则拖,有意隐瞒少报应税所得,采取你查到就该你,查不到就该我的态度,制造阻力,造成依法依率计征难。

3.行政干预多,依法征管难。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相对投入不足,加上主管部门转移会议、考察、应酬支出负担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事业单位发展缓慢。当地税机关依法征税时,常常遭到不应有的行政干预和种种责难。

4.负税能力弱,实际困难多,税款入库难。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按现行政策征收所得税的事业单位, 收入来源极少,人员工资水平极低,亏损单位达60%以上,虽然应税收入单独计算有一定的应税所得, 但有税无钱,银行无钱扣缴,扣压财产物资又都是些日常办公设施,造成税款入库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税法宣传,增强纳税意识,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税收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应当缴纳所得税。应纳税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为纳税人。

凡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非专门从事生产经营而有应税收入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

(二)正确计算和核算所得税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收入,除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项目外,均应计入应纳税收入总额,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收入总额-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收入项目金额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收入总额,减去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支出项目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各项支出的确定必须与收入相互配比。

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收入总额-准予扣除的支出项目金额

其中,准予扣除的支出项目,是指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

(三)规范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所得税的计算和核算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为此,我们应在现行《事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以下科目(包括相应的账务处理):

1.“所得税费用”科目

事业单位应在损益类科目中设置“所得税费用”科目,核算其按规定从当期结余中扣除的所得税。该科目借方反映从当期结余中扣除的所得税,贷方反映期末转入“结余分配”科目的所得税额。

资产负债表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如果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费用)、“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等科目。如果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小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期末,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结余分配”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2.“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事业单位应在负债类科目中增设“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其由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以后各期转销的数额。

资产负债表日,事业单位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余额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确认,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有余额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做相反会计分录。

3.“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事业单位应在资产类科目中增设“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事业单位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负债表日,事业单位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确认,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等科目;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做相反会计分录。

4.“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科目

一般事业单位应在“结余分配”科目下设置“应交所得税”明细科目,专门反映一般事业单位计算出的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5.“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事业单位应设置“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用来专门核算事业单位缴纳的 所得税。“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贷方发生额表示事业单位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税率计算出的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借方发生额表示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该科目贷方余额表示应缴而缴交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借方余额表示多缴应退还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四)及时进行纳税申报,确保足额入库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企业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1.按月(季)预交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按照税法规定,事业单位所得税应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每月终了,事业单位按规定计算出本月份的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本月应纳的所得税。事业单位计算出的结余,在税法上称为税前合计利润。

2.汇算清缴的会计处理

年度终了,事业单位应根据“经营结余”或“事业结余”科目有关资料,计算出本年实现的利润总额或结余总额。事业单位应按规定对利润总额或结余总额进行调整,包括弥补上年度亏损,减除已缴纳所得税的投资利润等,调整后的余额,就构成本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按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乘上规定的税率,就得出应纳税额。如有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其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按规定从应纳税额中扣除。

事业单位在汇算清缴时,计算的实际全年应纳税额多于全年已预缴所得税税额,其少交的部分,应于下一年度缴纳时补缴。

篇1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风险 控制措施

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近50 年来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的突破创新,使得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改革日渐深入以及资本市场的持续拓展,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多。在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同时,行之有效的控制其经营中的风险,已经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就是经营货币的特殊机构。在生产经营中,各类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种类的不断增加,其面临的风险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性。商业银行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所引发的任何一种风险类型都可能成为一根导火索,如果未能有效地识别并加以控制,恐怕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而造成的损失则不会仅仅局限在一种风险类型地范围内。因此商业银行所要面对的绝不是单一的一种风险类型。所以商业银行对各类风险的界定也逐渐“模糊化”,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也逐渐“综合化”。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为了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按照风险的成因和风险主要存在的业务范围,大致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四类。

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化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业务中,也可能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各项业务中出现。只有对信用风险的一系列表现引起重视,才能有效分散商业银行风险。

市场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主要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四大类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尤为重要。

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关注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不可回避的话题。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商业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而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一家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时,它就不能依靠负债增长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变现资产来获得充裕的资金,因而会影响其盈利能力。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能导致商业银行倒闭。

二、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措施

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措施,增强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科学性,是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应对国际竞争的关键。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一是预防,二是治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搞好风险管理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是商业银行管理能力的挑战。为适应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需要,要不断拓展“风控优先、管理优先、效益优先”的“三优先”管理内涵,并对其进行放大,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可归纳为两个“确保”:一是商业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能够覆盖全部业务和全部环节中的所有风险,也就是要求每一种风险都有专门的岗位来负责管理;二是商业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能够识别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切风险。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引进新产品、新业务之前,商业银行应为这些产品、业务制定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风控优先”。这点正是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业的薄弱之处。很多商业银行往往是先有新产品、新业务,再有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甚至在有的情况下,只有出了风险,才会制定相应的管理程序。这使得商业银行每推出一项新业务、新产品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风险。要想树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就要更加注重银行风险控制的本质,突出银行业务和管理的特点,目的在于通过风险文化的导引,使“合规创造价值、管理体现效益”的理念深入人心,打造银行员工自控的直接规约。

2.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商业银行要想健康、快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提升风控能力,提高管理水平,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无论是从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还是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看,这都是商业银行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要想提升风控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实施风险管理,而要搞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就是要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1)建立各级风险管理机构。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应建立董事会、总行、分行三个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方面的有关事宜,评估本行风险并向董事会提出改进意见;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执行董事会制定的风险战略,制定覆盖全部业务和管理环节的风险管理程序和规程;各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本辖区内各级网点各项业务所承担的风险。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确保全面、全程风险管理的实施。

(2)搭建规范独立的风险管理架构。首先,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框架对各类风险分类管理。其次,对各项业务的风险统一管理。最后,对分行风险管理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由总行垂直管理,确保风险管理架构的规范性、独立性。当一线风险管理人员发现风险问题时,可直接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结合一系列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从被动控制风险逐步向主动经营风险转变,保持资产质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完善风险处理操作流程。要完善风险的处理操作流程,就要建立起全行集中统一的操作系统,由系统自动完成业务环节分离、岗位制约等部分操作风险关键点的控制,达到最大限度分离关键操作权限,将部分规章制度对操作风险的软控制转变为流水作业的硬控制,确保同类业务始终得到同质处理,不因时间、机构、人员的变化而在业务处理上产生偏差,保持风险处理的一贯性。此外,行业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助于银行了解行业间的发展动态和风险因素,了解各项业务风险处理的操作流程和隐患,了解客户群体的信息,以及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

3.提高员工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是实施风险管理的保证。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讲,执行制度比制定制度更为重要,也更为紧迫。如果执行总是打折扣,那么不管制度有多么健全、多么完善,也只能是摆设。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既要加强责任制的完善,更要加强操作规程的建设,特别是在程序操作制度的细化上下工夫。不但要有全面的操作程序,而且还要有细化的制度,能够覆盖全部业务,让每个步骤执行时都有理可依。

提高员工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既是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防止各类违规问题和案件发生的保证。无数风险事故都反映出并非是银行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恰恰相反,银行虽有好的规章制度,但还是出现了各种资金案件,主要问题就是出现在内部员工的规章制度执行力上,商业银行在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认真扎实地提高员工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使各个从事不同岗位的人员真正地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牵制。彻底摒弃有章不循,用信任代替程序,用感情代替纪律,用习惯代替制度的行为,从而有效地促进内部防范机制的强化与完善,努力做到各项业务都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之范围内进行,以保证在合规操作的前提下发展业务,谨防风险事故的发生。

4.差异化管理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差异化管理是凝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本文提出的差异化管理主要指经营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差异化。

(1)针对不同的风险管理效果和监管评价等级实施差异化管理。对管理效果和监管评价等级较好的网点,主要是通过加强后续检查监督,指导其进一步提高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对管理效果和监管评价等级一般的网点,主要是指导落实风险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管理效果和监管评价等级较差的网点,主要是强化风险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在发展中消化包袱,化解风险。

(2)向基层营业网点派驻风险管理人员,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人员的派驻一方面能够将网点内控监督关口从事后监督向柜台操作前移,有效提高支行网点业务的合规性,降低操作风险。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人员有效释放了支行长内部管理的工作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督和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支行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业务发展及市场拓展中,在积极做好风险内控的同时,进而也提升了网点的营销能力和整体工作效率。

5.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备条件。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要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水平和竞争力,关键是要拥有大量的风险管理人才,并且在整个银行机构层面内建立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的人才水平已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市场分工的日益细化,具备丰富经验的风险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仍然十分匮乏,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经理认证体系———风险经理必须通过认证考试,做到持证上岗,通过认证考试提高风险经理对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知识的全面掌握,为日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高层风险管理者的培训,使高层风险管理者能及时地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不断完善高层风险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上,要不断发掘自身的特点,同时借鉴先进的经验,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在外部环境上,应当努力改革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才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