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效能辅导模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效能辅导模式

篇1

目前,在远程开放教育研究中,已有不少关于远程学习者和学习效能感的论述,但涉及教师尤其是电大基层辅导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还很少。笔者拟从这个角度作一简要分析。

一、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影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什么叫“教学效能感”?俞国良等人将其定义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其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和信念。”

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远程开放教育,依托于电大多层级办学系统而运行。县级电大(教学点)的辅导教师充当着基层一线教学导学角色,其教学效能感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高基层电大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效能感是衡量教学绩效的主要指标。

教学效能感是一种教学信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能力的主观信念和判断。它不仅表明了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信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克服程度。

与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教与学同步进行,师生形成真实的基于情感的人际双向交流不同,远程开放教育除面授辅导之外,师生基本处于一种虚拟的人机交互为主的状态。这就大大削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和主宰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电大的课程教师设置也有与众不同之处:中央电大有主讲和主持教师,省电大有责任教师,市县级电大为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对教材没有选择权,对考试没有出卷权,但他却是课程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承担着导学、导考的任务,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到知识,学会考试,通过考试。他们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这对于长期习惯于课堂面授教育的教师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不同教学效能感的教师面对挑战的态度和行动大不一样。高效能感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期望值和胜任感,更关注任务本身的挑战性,更专注于圆满完成任务的策略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显示其组织设计能力和调节监控能力,敢于勉为其难,克服困难,尽快适应并创造性地化挑战为机遇,寻找发展机会并最终取得成功。低效能感则相反。

因此,教学效能感成为区分教师教学效果优秀与一般的试金石,也成为影响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效能感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长。

教学效能感作为一种教学信念,不仅是对自己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成功学习和个人满足的一种知觉。

远程开放教育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但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逐步训练培养,其间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对学生的隐既强大又无形,教师的关注程度是促进、激励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基层电大辅导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面对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身份各异,学习动机多元的学习者,效能感高的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能对他们产生影响,因而比较易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教学中,这些教师重视学生个体的需求,通过精心的教学任务设计,选择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改善学习效果,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而此时的教师本人也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效能感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产生良性循环。

二、当下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待提高。

经过多年努力,远程开放教育成绩斐然,这其中凝聚着成千上万电大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但不可否认,总体而言,基层电大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并非很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基层电大教师身份地位的多重性、边缘性。

至今为止,远程开放教育无论是办学层次、生源质量、社会地位还是公众的认可程度,都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几乎所有的县级电大和一部分市级电大都与其他职业类学校合并,成了校内的一个职能机构或教学机构。教师身兼双职,游走于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之间――既是远程学生的辅导者,又是全日制课程的主讲。这种游离于高校主流教师队伍之外的多重性、边缘化身份角色和大量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有些教师自身的一些消极因素,势必会造成教学效能感的低下。

(二)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体制的独特性。

如上所述,电大系统办学、多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决定了基层辅导教师缺少教学的自,与中央电大主讲教师和主持教师之间因各种原因而产生距离感。远程开放教育的师生分离、教考分离又加剧了这种距离感。尤其是考试范围、试题难易程度甚至试卷评阅都难以把握,让教师感受到一种不确定性、困惑感甚至挫折感。电大的教学评价机制并不十分完善,往往一次考试一张考卷定乾坤,考试手段的单一化,也不符合远程教育学生成人化的特点和学习需求。

(三)学习主体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是指远程教育学习者的来源复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如今的学生工学矛盾虽然突出,但并非不能克服,关键是学习动机功利化带来了众多的不利于教学的影响,也让教师缺少教学成就感和愉悦感。

三、提高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要多管齐下。

(一)积极的自我强化――效能感的提高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

1.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同感是教师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尤其是教师作为特殊的“育人”职业,更需要建构坚定的职业认同。一方面,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将自己的职业当作值得一生奉献的事业,当作自己终生的志业,而不只是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教师设计职业生涯的前提就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所以,基层电大教师必须强化自我发展的意识和需求,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树立正确的远程教育观,热爱所从事的开放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个人自我潜能的最大发挥。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职业倦怠和低效能感的困境。

2.强化教学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一般而言,教师能力不足是造成低效能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将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教学反思又是教学监控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思教学强调教师要在教学中对与教学有关的事件进行认真及时的批判反省,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教学的最佳途径。反思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实现合理性的过程,也是实现职业成长的过程。

3.加强“归因”训练,学会正确“归因”。所谓“归因”是指教师在完成一阶段教学任务后,对其教学成果的成败原因所进行的“由因溯果”性的认识和回答。高效能感的教师往往将工作的成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并保持继续努力克服弱点的热情和动力。而低效能感教师则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或自身以外的其他客观因素。为防止这种错误归因,就必须强化归因训练,学会掌握正确的积极的归因。只有这样,才能在树立自信心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之中形成高效能感。

(二)积极的外部强化――学校和上级电大教育机构应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效能感的提高,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学校和上级办学机构是否为其提供必要的氛围和条件。

1.创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学校应树立“以师生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变目前奖惩性评价体系为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并将教师评价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相结合,营造和创设理解、信任、尊重教师和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文环境,优化学校人际氛围。

2.促进教师互助合作交流,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教师的教学也不再被认为是个体劳动。尤其是电大,更应当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通过各种教科研团队、学习型组织,实现系统内跨区域的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交流。这不仅可以让大家分享开放教育教学的知识和经验,更可以大大提升自我效能感。

3.致力于教学改革。上级电大应积极采取对策,与时俱进,革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机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制定专业设置和教学规划,在深入基层,全面了解一线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加强中央电大主讲教师、主持教师与基层教师的沟通和理解。在依法办学的同时,给予基层电大一定的教学自。

篇2

二、对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比较笼统,只是生硬去套用各种公式,通过公式及结论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对于一些有深度的数学题还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公式及结论。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必须按照数学的本质来进行解答,学生不能很好地去领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其中的抽象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去理解、概括等。但是对于自主性学习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对所学教材进行分析,区别不同数学教材之间的不同之处,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都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不管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还是经验总结上都比较欠缺。而效能产出体系模式的教学就不同了,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验”以效能产出的方式逐渐的传递给学生,以此来存进学生的学习速度,使学生能够快速的去学习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堂也让就成为了学生尽情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

三、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知识。俄国著名的作家托尔斯泰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实施成功的教学,只是一味地进行强制性教学是不行的,需要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自主能力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基础与保证。高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与时俱进,根据课标要求实施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慎密设计,尽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高中数学课堂焕发光彩,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认真思考,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促进自主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观察,通过对问题的猜想来进行实验等过程,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创新,要改变题海战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动手或者交流来解决问题,敢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与交流中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在学习及认知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交流、探索。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学生们通过不断的交流来认识他人、认识自我,通过不断沟通来提升自己的发散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自主学习的特点

1.丰富的学习资源

由于对数学学习系统的不断引进,学生可以在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学课程的辅导进行个性化学习。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或者课程进度来查阅相关资料,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丰富的学习模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自主学习效能产出系统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还可以将教师留下的学习任务来进行自主性学习,通过互联网或者是其他方式来完成任务,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篇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79—03

一、引言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其中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手段的应用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等方面也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并且对于这一要求,也在全国的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当然在这个要求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要大力地推行基于自主学习的理论以及计算机辅助学习理论(CALL)的自主学习的网络等模式。部分地区的部分高校在教育部的要求之下进行教学的改革,从2004年开始就在大学中设置了专门的实验班,以此来积极地探索网络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主要的代表是西部的部分高校,如西北大学,它所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生源的结构、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都与东部的一些院校差别很大。因此,西北大学在网络自主学习的模式的探索之中,在充分考虑了自身的地域、硬件设施及学生资源等方面的一些因素之后,创建了适合本校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自主学习的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产出效能。经过几年的大学英语的网络自主学习改革,它基本上建立起了稳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并且在自主学习的条件方面也做到了有效的完善。以此,研究网络自主学习中的经验以及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自主学习效能的学习体系,构建有效的自主学习体系对于提升西北大学及其他高校的网络自主学习效能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讨论国内有关大学的自主学习效能产出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且与西北大学的多元化以及适合本校发展的网络自主学习的时间模式相结合,以此来论述高校英语的网络自主学习效能产出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相关理论探究

(一)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

所谓的网络自主学习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不需要教师的课堂指导,而是通过自己的摸索以及主动的学习,运用一些网络设备来进行自己学习的调控。通过多元的认知以及学习的动机、行为的探究与别的学习者进行交流、反馈以此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现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来讲,这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是一项终身受益的学习技能。据调查,在我国的两亿多的网络用户中,有30%为学生,并且大多数都是大学生。在对网络的使用中,调查也显示出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以及各种信息的学习者更多的是大学生,他们占据着大部分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来,网络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中的一种有效的也是比较重要的学习方式。

对于网络自主学习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在研究的内容中,更多的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优势,自主学习在试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哪些因素影响着自主学习性能的发挥等等。当然还有的学者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构建学习方式等也进行了研究。

(二)网络自主学习中的现状和不足

高校英语在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行的网络自主学习的系统是一种学习支持的服务系统。这种系统是在CALL系统和局域网或者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的。在教育部所倡导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全面开展以后,全国将近两百所高校包括西北大学在内都相继采用了由四家出版社研制的网络自主学习系统,这一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大学英语的师生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体验。

网络自主学习是在现代信息经济不断发展下对当今学习者的一种要求,也是现代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在当今的现代大学生对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运用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网络学习的绩效不高,并且这个现状是最令人担忧的。因为由于网络自身的一些弊端,导致网络信息的杂乱,学生有时候如果不能够正确地看待,则会被一些杂乱的信息所干扰,所以就出现了学习效率低,动机不明确、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知识凌乱等方面的问题,让网络学习不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表现出以下特点:对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和教改经验叙述较多,对网络自主学习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章也较多,等等。所以说,对网络自主学习“效能产出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不能小看的事情。因为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构建中,一方面能够使语言的自主效能产出的各个环节得以完善与整合,另一方面还有益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深入,以及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三、网络自主学习效能产出体系的构建基础

(一)效能及效能产出体系的内涵

效能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或者某一件事时的推测以及判断。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效能这一概念往往都会被用于教师的技能以及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当然除此之外,效能也用于研究学校及其教学体系,研究学校是否能够合理的运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的目标,并且不断地满足系统中其他方面的要求。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模式是一个多变量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的运用是为了让学习者在学习中充分地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各种资源,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持续保障语言能力的“产出”,以此来达到产出与产能的稳定、平衡。当然这种状态也是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所运行的“高效能状态”,同时这也是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对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升并发挥积极作用的最佳的状态。网络自主学习模式“高效能”的产出,即是“高效能状态”的实现,受到了自主学习过程之中的学习策略、教师角色、教学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效能的研究中,就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从而让自主学习效能的产出体系的构建更加有效。并且这种体系是属于网络自主学习效能的系统性的保障体系,所以它可以通过积极干预来规避消极影响,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从而维持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良性的运行。自主学习效能产出体系能够促进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高校的校本性、多元化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我们以西北大学为例,西北大学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中,一切以《课程要求》为指导思想,并且结合西部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现状,逐步地建立起了以校本性、多元化等特征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当初西北大学在研究并确立这一模式的时候,在实际上映射出了西部高校的整体状况,因为在西部的地区,高校的地域性以及在配置的资源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研究中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对其统一的特点的研究中,可以对网络自主学习进行适时的调整,从而让其更加完善有效。

在西北大学的大学教育中,教学模式的实施部分主要是这样一个模式:“网络自主学习+大班授课与小班辅导+第二课堂与实践教学”,其中网络自主学习是一个专门的连接以及整合的部分,对于其他教学环节做到了一个调节的作用。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可以运用网络的手段自己去安排一些学习的时间以及学习的课程,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好的学习习惯。

1 学习内容多种多样。在大学网络自主学习的构建中,除了要采用配套教材用的英语听说自主学习系统,部分高校还引进了课程网上即时辅导系统、各类英语课程讲座视频库、考试辅导资源库等一些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网络学习。

2 学习模式丰富。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网络学习的资源来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对于听说的训练是采用人机互动的自主学习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从而创造出真实的模拟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各种技能。

3 评估体系多元化。在网络自主的学习中应该建立起一个多元的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包括对课堂内外的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生档案记录等,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各种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元化的观察、监督以及评估,从而促进学生高效率的学习。

四、网络自主学习效能产出体系模式的构建

(一)网络资源的整合与高校网络平台的构建

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时候要运用局域网或者互联网的庞大的网络资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网络自主学习的环境资源等有一个比较有效的熟悉,让自己在学习的时候适时地运用一些学习的策略来更好地驾驭网络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习的兴趣,让学习更加有效。而对于这个条件的达到,则需要学校的帮助,需要学校对网络学习的资源做到良好的优化,让学生在整合好的网络资源中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在这一方面,西北大学将现有的网络资源分为配套自主听说系统、教师网上辅导平台、口语资源、考试辅导资源等七大类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能的产出。

(二)网络自主学习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当中,有效的监控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进行自我约束以及自我控制,从而让整个网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所以,在进行大学网络自主学习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对监控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以及完善,主要从监控主体、监控内容、评估方式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估体系的完善进行。监控主体有自我监控和教师监控,但自主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两个监控主体都要对自主学习的进度、学习效果进行监控;评估不仅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学生调整学习的策略、改进学习方法的手段。三者有效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能的产出。

(三)教师多元互补角色的构建

在学校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安排者与主导者。可是在现今的大学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的地位,而自主学习则能够弥补这一个不足,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然后配合学生的参与以及督促,从而让学习更有效。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组织、筛选学生的学习内容、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估整体的学习效果、辅助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整,要承担多元以及互补的角色。西北大学在这方面的实践中,就制定出了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辅导的量化考核标准表,以此督促教师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辅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效能的产出。

(四)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态度与策略的培养

篇4

一、元认知技术的理论基础

为“减负增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使学习过程最优化,我们通过在课堂中实施一系列元认知课堂教学心理实验,全方位地探讨影响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心理因素,分析中小学生学习技术形成的心理机制,构建高效能的中小学生学习技术体系。

(一)什么是学习技术?

学习技术是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操作技能。中小学生学习技术是使学习过程最优化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程序化的操作系统。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技术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学习技术在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中小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使用他们已经掌握的有关学习的知识与经验,也就是说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他们所拥有的学习技术。而学生的学习技术的心理、生理机制是怎样形成的,对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效能有何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和研究的。本课题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中小学生的学习技术为主线,通过学习掌握认知过程技术、学习过程技术、学习管理技术、研究型学习技术,尤其是元认知理论的高效能学习技术在各学科学习中的综合应用技术,使中小学生成为一个策略型的学习者。

要实现高效能的学习技术,就必须掌握元认知的理论与技术、优化认知过程技术、把握学习过程技术、运筹学习管理技术、实践研究型学习技术。只有整合以上使学习过程最优化的态度、方法、策略系统,才能把握学生的学习技术状况,才能投入最少、产出最多,达到高效能学习的目的。其中,元认知技术在学习技术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它吸取了认知发现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论、学习管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精华,对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测、调控,有利于提高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反思的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元认知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对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元认知技术是学习技术的核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思维水平、智力水平的高低,就是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元认知技术是学习者运用元认知的能力,是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测和调控的技术。它高度地反映了主体的自我意识性和能动性水平。尽管学习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元认知技术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对这些因素的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因而成为高层次的、核心的、关键性的要素,并最终提高学习效能。元认知技术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元认知技术在提高中小学生学习技术中主要发挥如下功能:一是有助于开发智慧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二是有助于培养计划能力,提高认知效率;三是有助于主体性发展,弥补认知能力的不足。

本课题在全面系统研究中小学生学习技术的基础上,把元认知技术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以达到认知过程的高品质、学习过程的高效率、学习管理过程的高目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元认知技术训练方法及实验程序

我们在综合运用教育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心理测量法、文献检索法、追溯回归法等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在珠海市36所实验学校用规范的心理实证研究法,把元认知技术全面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对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行为问题的类型、表现、分布,以及对影响学业成绩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构建了一套中小学生的高效能学习技术系统。

(一)元认知技术训练方法。

元认知技术是通过训练获得的。元认知技术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经验总结法、程序学习法。元认知技术训练的具体操作最常用的是自我提问法。本课题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汲取众家所长,形成了一套针对元认知技能训练的系统方案。

1.自我提问式的元认知技术训练步骤

第一步: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以例子向学生讲解如何回答自我提问单上的问题。

第二步:每天布置学生运用自我提问单,完成2―3道练习题;第二天,教师再讲解答案。

第三步:自我提问单也可使用提示卡进行。把卡放在桌子左上角,告诉学生每次解难题时,分几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先看卡上相应的提示问题后再进行思考,如此反复直到成功解题为止,每解一道难题时都必须按卡上的几个顺序执行。

2.运用自我提问单的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要求学生在做习题的每个思维阶段,都必须结合题中条件先就提问单上每个问题向自己提问,并将每个问题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然后再求解。

第二种形式:要求学生一边解题,一边填空。如我有没有将关系句准确地转化成代数式?我有没有充分挖掘在题中的隐含条件?它们是……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使用“提问单”,有效地监控自己解决问题的认知加工过程。

3.自我提问单三步训练法

第一步:教师提问。由教师将提问卡念给学生听,学生边听边填,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要加以适当解释。

第二步:学生相互提问。由学生就提问卡互相提问。

第三步:学生自我提问。要求学生将提问卡放在桌子右上角,思考问题时边看边问。

在语文学科中,我们采用直接传授学习策略(ISL教程),即直接教给学生阅读的元认知策略,学生接受训练后,在自己的课程学习中能正确地、自动地使用这些策略。

在数学学科中,我们采用启发式自我提问法,它包括准备计划阶段、解答问题阶段和解答反思阶段。在每一步骤中,训练者都要给学生提供一系列供他们自我提问的启发式问题。

在英语学科中,我们把元认知与英语学习的特点相结合,包括单词记忆时的自我调节与监控、听力中的自我反馈、会话时的自我调整、朗读时的自我监督、写作时的自我检查等策略。

(二)元认知技术训练实验程序。

元认知技术训练的实验程序包括三个方面:确定实验周期、选择研究对象、实施实验过程。

1.确定实验周期

元认知技术训练的实验周期为一年。

2.选择研究对象

该实验设置了元认知实验班和对照班。元认知实验班接受元认知技术训练方案;对照班不接受该方案。实验班级由每个学校中等水平的平行班中选取,其余平行班可作为对照班。实验班中小学选四年级、中学选初二年级、高中选一年级。实验班级由元认知实验班、对照班组成。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教师、学习科目、前后测时间等条件几乎都是对等的,但不是同一批教师。有条件的实验班应具备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教师,实验班的教师必须经过课题组的专门训练,接受课题组专家的听课督导。

3.实施实验过程

元认知技术训练的实验过程一般分为前测、元认知训练、后测三个步骤。

(1)前测。对两个班的学生同时进行元认知问卷调查测试。用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前测学业成绩。前测学业成绩两个班之间无显著差异。

(2)元认知技术训练。元认知实验班接受此训练,使用元认知提问单提示卡。具体做法:把卡放在桌子左上角,告诉学生每次解难题时,分计划、监测、调控三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先看卡上相应的提示问题后再进行思考;然后再如此进行下一阶段直到成功解题为止。每解一道难题时必须按卡上的顺序执行。对照班则按常规教学。

(3)后测。再对两个班的学生同时进行元认知问卷测试。把本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后测学业成绩。

三、元认知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创新与贡献

研究证明,元认知学习技术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在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中小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为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该课题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地定义了“减负增效”的“高效能学习”概念,发展了学习理论。

针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积弊,提出“减负增效”的高效能学习新概念,通过提高教师的课题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使学习过程最优化。

我们认为,高效能学习是能够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是能推动能力和态度发展的学习。具体体现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多、快、好、省”。为此,我们首创“高效能学习”新概念。高效能学习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最少,“产出”最多,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最多与“精力投入”最少之比。这里所说的“有效学习”是指学生所学习到的终生受用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这里所说的“精力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投入的时间与脑力。因此,高效能学习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高效能学习=(有效学习/精力投入)=(学到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学生设入的学习时间×认知负荷)

因此,减轻学生负担不仅仅是指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时间负担,还应该减轻学生的脑力负担和心理负担,也即减轻学生认知负荷。

我们认为,学习技术是使学习过程最优化的态度、方法、策略系统,也是学习者利用相应的学习工具作用于学习对象之上实现特定学习目标的能力。探讨中小学生学习技术的心理、生理机制,揭示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行为问题的分布特点、年龄特点与变化规律,发展、丰富学习理论,有利于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学业成绩提供理论基础。

(二)把中小学元认知课堂教学模式拓展到各科教学中。

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中小学生元认知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了其对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效能的影响。此外,我们把元认知技术训练从以往的数学学科领域拓展到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全面开发各学科的元认知技术。

(三)元认知技术训练证实了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我们在实践上证实了进行元认知技术训练课堂实验后,中小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业成绩明显提高,说明了元认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各科学习质量。元认知技术训练主要是教会学生根据自己认知风格的特点、学习材料的性质及学习的具体任务和要求,灵活制订学习计划,采用恰当学习策略,并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反馈、修正调节,进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增强学习的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学优生能自主地进行自我的计划、监控、调节,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应各科的学习实际,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而学困生缺乏的正是这些能力,通过元认知技术训练,学困生在各科成绩其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元认知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学困生学习的方法、策略等。如果对学困生进行听课、记笔记、复习、集中注意、防止学习惰性等学习技术的专题辅导,学困生的无力感就会减少,学习积极性将明显提高。

(四)把元认知技术与讲学稿相融合,增强其实用性。

讲学稿使元认知技术的训练方法更具操作性。讲学稿相比元认知外显训练中的自我提问单更具体、更全面。讲学稿的教学实践渗透了元认知技术的训练内容,使得元认知技术的实施运用更灵活、更有效。元认知技术与讲学稿相融合则有以下优势:第一,容易被学生和老师所接受,而且能把元认知技术训练的三个环节融入到讲学稿中,可操作性更强;第二,教师可通过学生完成讲学稿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运用元认知技术的能力,并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三,讲学稿能使水平不一致的学生都能顺利地进入元认知技术的训练中。

(五)元认知技术证实了多元智能理论的价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元认知技术通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计划、监测、调控,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认知方式及认知倾向,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技术,成为主动学习者。元认识技术证实了多元智能理论的价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者、协助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实现以下三个转变: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变成为学生的观察者;从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协助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情景的提供者。由此可见,元认知技术使教与学的空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资源实现了最大可能的丰富,学生的特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理解。元认知学习技术使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创设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地建立自己的独特学习系统。元认知学习技术的形成,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自我成长。

(六)编制了学习技术测量问卷,完善了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

我们从学习心理测量的角度,制订了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学习技术问卷、元认知技术问卷。学习技术由元认知技术、认知过程技术、学习过程技术、学习管理技术四个因子构成。另外还制定了适合珠海地区的常模,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使中小学学习技术的心理探究实验更加科学、规范,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

本课题研究紧扣学习技术的主题,内容深入浅出,既有对元认知理论的探讨,又有具体的元认知技术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为中小学生带来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技术,而且为学习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思路。

四、元认知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回顾我们三年的研究历程,受元认知理论、元认知训练方法研究及实验时间等的限制,该实验研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在进一步研究中改进和完善。

(一)进一步完善元认知理论与技术体系,拓宽其适应性。

目前关于元认知的理论许多方面尚存在争议。在实验过程中,元认知训练在教学中应用的方法还比较单一、粗糙,训练内容、目标、评估等都需进一步完善。元认知训练的课堂教学实验班级只在小学四、五年级,中学的初二年级,高一年级进行。这还有待推广到小学低年级和中学的毕业班,使其适应性更广。

(二)努力创设元认知技术训练的主客观环境。

在元认知技术训练的教学实验中,还存在个别实验结果没能证实实验假设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过多的干扰因素所致。教师是否掌握元认知技术的训练方法,是否适应角色的变换,课堂环境是否符合训练的要求等因素,都会制约训练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元认知技术训练的时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控制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创设一个良好的主客观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把元认知技术训练结合到课程改革中。

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基础课程改革,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与元认知训练的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渗透元认知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需要更多地研究。目前,关于元认知技术训练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我们今后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许多方面还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336-339.

[2]吴正,张厚粲.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的新发展[J].心理科学,1993,16,(3):186-188.

[3]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6-48.

[4]单志艳.元认知的培养与训练概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9,(4):73-77.

[5]余嘉元.当代认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77.

[6]张庆林.元认知发展与主体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9-170.

[7]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23-248.

[8]张大均.教学心理学研究[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88-320,321-351.

[9]汪玲,郭德俊.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J].心理学报,2000,32,(4):458-463.

篇5

 

本文针对教学环节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如何才能提升教师高等教育教学效能感。

 

伴随着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推广,使得原有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了不同程度的挑战。那么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教师可以从教学效能感的角度,研究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教育教学效果。

 

一、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特性

 

所谓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就是指在电视大学的教育学环节中,通过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相互之间交流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异地的辅导和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论坛这个界面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

 

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课程及其需要学习的内容在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学生节约了时间等方面的学习成本。

 

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是适合于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环境有别于原有传统的环境,也存在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的真实感上不强的缺点。电大开放教育中教学效能感的提出就显是尤为的重要。

 

二、教学效能感是影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远程开放教育是依托于电大系统的多层级的办学体系来运行的。教学效能感与开放教育的教育学效果、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电大教学当中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效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教学效能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传统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是同步进行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真实的双向的交流,而在电大的远程教育当中,除了面授辅导以外,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人与电脑之间的虚拟状态。

 

虽然这种形式增强了学生在时间、地点上的学习自由性。但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电大课程自身的特色:电大的教学网络平台上有中央电大和省校的相关网络教学课程,还有基层电大的面授辅导教师。

 

然而,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这也是新的挑战。高效能感的教师拥有比较强的责任感与期望值,能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效能感对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当中,应该把高的教学效能感作为一种教学的理念,要不断提高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能引起学生成功的学习与自我满足的一种感觉为。

 

(二)践行“教学互动和督导结合”的教学理念。通常情况下,参加电大远程教育的一般都是在职人员,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对远程教育不够重视。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不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制作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案,完善课件,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且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过程当中的督导,比如:形成性考核作业和网上作业的按时的完成等等。我们可以针对以上情况,对学业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网上的抽查。

 

此外,还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在网上进行答疑解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相应的督导,从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能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电大的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教程中发现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作用着教学效能感教学结果。因此,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增强远程教育教学当中的教辅互动。我们知道,教辅互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这种有效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并非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处于分离的一个状态,是以分散学习的学习模式为主的。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始终面对的是计算机。这样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面授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等两者之间交换式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大部分为社会在职人员,他们选择继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自己,能够学以致用。

 

但是当前的远程教育教学当中学习与实践脱节,这种现象抵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注重电大远程教育教学当中教学效能感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面对的都是各行各业的成人,这些学生拥有很多的社会经验,社会判断力比较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也比较高。

 

由于工学矛盾,这些学生经常缺课、拖欠作业等等都对电大远程教育老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篇6

*市工商局*分局将整顿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过程,围绕“四优四求”,以作风转变促进工作落实,以提高效能促进服务到位,以制度创新促进监管执法水平提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一是优化服务环境,服务发展求先行。全面实施行政指导服务。切实抓好“转股现场辅导”等典型示范项目建设,探索灵活务实的指导方式,做好事前指导和动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五项帮扶活动。全面开展“大走访”活动,通过“准入帮扶、联系帮扶、融资帮扶、定向帮扶和品牌帮扶”五项帮扶措施,主动宣传服务政策,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六项惠农措施。认真实施“政策咨询支农、工商登记惠农、合同签订利农、商标品牌兴农、发展经纪人活农和红盾维权护农”六项服务措施,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公司+商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农户+合作社+经纪人+市场”的农民致富模式。今年计划完成黄桥、黄埭*个镇级农贸市场改造,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管理,全面开展星级文明市场创建工作。

二是优化竞争环境,监管执法求高效。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大对食品经营主体资格的清理和规范力度,加强食品市场质量快速检测工作,以乳制品、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季节性、节日性食品以及在流通环节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为重点,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全力确保消费安全。加强社会热重点行业管理。加大对无证无照经营、黑网吧、黑游戏房、商业贿赂、非法传销、虚假违法广告、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查办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监管执法理念创新。破除“监管就是执法、执法就是处罚、处罚就是罚款”的思维定势,对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要多做说服教育、引导规范工作,做到善施行政告诫,勤于行政指导,审慎行政处罚。

三是优化消费环境,消费维权求突破。引导科学合理消费。以“引导消费、拉动内需、活跃市场、促进增长”为主线,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消费。认真组织开展对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的检查,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增强农民消费信心,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深化消费放心创建。进一步加大放心示范镇、示范店、示范行业的创建力度,统筹兼顾,优化布点,让更多的企业、行业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着力办几件让消费者满意的实事、好事,使创建活动更加深入人心,富有实效。提升维权反应能力。以电信、家电维修、旅游、美容美发、装饰装修等消费者投诉比较集中的领域为重点,开展服务领域维权专项执法检查。继续强化“*”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消费维权协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提升消费维权工作水平。

四是优化工商形象,队伍建设求提升。典型带路,全面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今年该局将全面开展红旗窗口、办案能手、红盾杯法律法规知识等八项评比、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关系和谐、工作争先、业务精良的工作环境。达标创建,不断夯实基层规范化管理基础。计划今年完成黄埭、渭塘、元和、阳澄湖四个分局的达标创建任务。进一步深化“两官”制度,完善基层信息网建设,不断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变全年考核一次为每季考核一次,做到有考核、有标准、有讲评、有提高。防控并举,有效规避履职风险。扎实推进“排查廉政风险,建立防控机制”工作,严格按照流程,突出重点,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科学评估风险等级,落实综合防控管理举措,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岗位责任和履职意识。

篇7

1 问题的提出

领导作为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受到广大研究者高度关注。然而,通过对现有管理风格的系统梳理发现,任何一种领导风格都与其所处的管理情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某一管理情境下非常有效的管理风格,在另外一个管理情境中则可能完全失效,或者作用不显著。况且,领导行为具有很强的文化异质性,文化背景不同,领导的内涵和效能就会产生差异[1]。

随着环境系统日新月异的变化,领导风格也需要不断做出适应性调整,要么从一种领导风格切换到另一种领导风格,要么对某几种领导风格加以有效整合,要么引入一种新的更适用的领导风格。导师式领导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被催生出来的。新近,在中国建设银行广东分行、北京银行等一些知名的金融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中,已经开始尝试实施导师式领导,且初见成效。由支行行长或副行长等担任新进员工的导师,向新进员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辅导和关怀,不断加深与他们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持续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其工作胜任能力,加快他们的成长和成熟。

然而,在当前可以检索到的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导师式领导的相关研究溃乏。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导师式领导的概念界定入手,依次对其基本功能、作用机理和测量量表的开发思路展开系统探讨,为丰富和完善这一领导理论奠定必要基础。

2 导师式领导的概念内涵

2.1 导师式领导的产生背景

伴随90后众多“新新人类”涌入职场,传统领导方式的效果开始大打折扣,适用性和实效性越来越难以保证。从入职前的长期倍受赞誉、肯定、关注和溺爱,到入职后接连受挫、屡遭责难、常被打压、付出努力却得不到认可,这些新员工面对现实中如此强烈的反差,一时难以适应,甚至还出现了不少极端事件,如富士康公司员工接连跳楼。面对这些新进员工诸如缺乏感恩之心、尊敬之心和合作倾向,没有忠诚感,在日常待人接物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而很少考虑他人感受,[JP3]乐于与机器设备、虚拟事物进行交流而不擅长与人打交道,行为偏激等特点,企业管理者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亟需思索、探寻和尝试采用一种新型的、更为有效的领导风格,使得这些员工可以更快地融入到企业当中,发挥出更高的工作效能,还能将领导者尽快从神经高度紧张、过分焦虑的窘迫状态中解放出来。

2.2 导师式领导的基本概念

领导是在一定条件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群体或者个体实施影响的过程[2]。导师式领导就是根据当前的职场现状,为了能更快更好地将员工培养成卓越的领导者(接班人)和高效能的追随者(执行者),正直、善良、智慧的领导者主动与下属建立起一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扮演下属的职业、生活、学习和情感的导师,进而形成的一种对下属进行全方位领导、教育和开发的领导理念、领导行为和领导过程的集成。

根据这一概念,导师式领导是一种集领导理念、领导行为和领导过程于一体的新型领导风格,它以全方位的职业教育为载体,以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以培养卓越的领导者和高效能的追随者为目标,以职业规划、人格雕塑、道德培养、潜能开发、技能传授、榜样引导、情感介入、人文关怀等为手段,将领导者的权威、人格魅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等与导师的正直、慈爱、真诚、表率、广博、智慧、宽容和无私奉献等有机黏合在一起。

导师式领导体现的是一种管理文化。一种领导风格只有深深植入企业文化之中,并且不断地渗透到企业的灵魂,才能对企业产生持续、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导师式领导体现出的管理文化,是将多重人性假设、师徒关系和人本管理融于一体,旨在通过唤醒下属,追求以最佳模式实现企业领导者与下属的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因此,它既是一种领导文化,又是一种育人文化,更是一种和谐文化。

导师式领导与其他领导风格的区别在于领导者与员工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师生关系。基于这一特殊联结纽带,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嵌入了特有的师生情感,领导者对员工的影响方式更加人本化、多样化、独特化和丰富化,[JP3]影响程度更强,影响效果更深远。同时,对员工进行领导和培养致力于实现双重目标,既培养接班人,又培养追随者。领导手段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领导效能从更多维度得到有效提升。

3 导师式领导的基本功能

3.1 下属导向下导师式领导的功能

师徒关系具有职业生涯功能和社会心理功能 [3]。因此,对于下属而言,导师式领导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职业功能和社会心理功能。

(1)职业功能。主要体现在领导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以各种善巧方式,向下属提供必要的职业辅导,为下属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指导下属不断完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下属实现更加辉煌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职业功能中包含向下属传授工作胜任能力、帮助下属设计职业发展规划和构建职业发展通道。

(2)社会心理功能。领导者以导师身份向下属提供咨询、接纳、认可、友谊等,并帮助下属建立起与他人的互信合作及一些必要的互惠互利关系,以树立下属的自信心,提高下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心理功能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帮助下属不断积累心理资本。在领导者积极的帮助和指导下,下属会更加进取、自信、坚韧、乐观、谦虚、谨慎、尊敬、容恕、礼让、乐于合作、感恩和奉献,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情绪智力水平。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提高下属的归属感、主人公意识和工作满意度。在职业功能中,领导者帮助下属取得工作进步或职位晋升,使下属获得更高的薪酬或奖励,以及给下属提供更多的工作或表现机会,都能提高下属的工作满意度[4]。此外,在社会心理功能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角色榜样功能[5]。作为导师的领导者因具备特定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和能力水平,成为下属工作和生活中最直接的榜样。通过日常接触中的耳濡目染,以及长时间的熏陶,下属会受领导者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人生信条、价值取向、待人接物和处事风格等的影响,并对其心智模式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2 领导者导向下导师式领导的功能

从领导者的视角来看,导师式领导的基本功能也集中表现为职业功能和社会心理功能。

(1)职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维持和获得权力与支持。领导者以导师身份帮助下属制定和执行职业发展规划,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有助于领导者在组织中构筑和夯实自己的权力和支持基础[6]。二是获取更好的职业发展所必备的社会资本、知识和资源。在实施导师式领导风格的企业中,扮演导师角色的领导者可以通过师徒关系来促进自身的事业发展,并从中获得好处,如建立更为广泛的个人信息系统以获得大量可靠的信息和知识,听取更多宝贵建议和意见以便做出正确决策,教学相长,相互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与创意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等。

(2)社会心理功能。主要体现为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及改善人际关系等。下属作为领导者事业发展的得力助手,不仅给领导者的职业发展带来诸多好处,[JP3]而且还有助于领导者通过师徒关系巩固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获得下属的人际支持,提高工作满足感[7]。而且,在有效的领导下,下属的出色表现还能进一步增强领导者的工作成就感。

4 导师式领导的作用维度

4.1 工作导师

导师式领导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确保新入职下属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职业通道和发展规划,最终成长为卓越的领导者和高效能的追随者。因此,领导者首先要扮演的一个关键角色就是工作导师,或称事业导师、职业导师。

作为工作导师,领导者通常需要担负起慧眼识才、量体裁衣、科学引导、合理规划的重任。面对新入职的下属,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地摸清他们的“底细”。这要求领导者不仅能够准确地发现和掌握下属的性格特点、个人能力和工作特长,以及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短板等,还要据此客观地判断下属的潜能和可塑性。有了这些基础依据,接下来领导者需要根据下属们的各自特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导入适合他们的工作内容,并以此不断地锻炼和培养他们,增益其所不能。此外,领导者还要在下属的工作中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为他们严格把关,加快下属成长和进步速度,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胜任力。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领导者还要与下属一道深入研讨、合理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通道。

4.2 学习导师

篇8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对“减负增效”这个概念主要存在着哪些误解呢?受本文主旨之限制,先暂且不谈人们对“负”的误解,只谈人们对“效”的误解:很多人把“减负增效”的“效”理解为“效率”而非“效能”,虽是一字之差,但其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因为“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当教学追求指向“效率”的时候,则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上的急功近利,贪多图快,直接灌输。然而教学不是搬砖头,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过度追求效率的教学往往是忽视过程价值的教学,牺牲品质的教学!追求“效能”则不同:它是指向价值创造的,是量与质并重的,是效率与效果兼顾的,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协调统一的。且当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发生冲突时,长期目标是首要的,即战术必须服从于战略。当教学追求聚焦于“效能”之时,教学活动才能高瞻远瞩,徐疾有度。

那么,我们的教学现状如何?依据笔者近几年的课堂观察及相关资料研究,似乎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结论:当下,我们各学段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后辅导等)大都属于“效率导向”而非“效能导向”,为追求“效率”而牺牲“效能”的教学几乎处处都在发生,天天都在上演,岂不哀哉!那么,导致此般状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人会瞬间想到“分数”这个词。诚然“分数压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它并非问题的真正根源,因为即便仅从“获得好成绩”这个狭窄的维度来比较,“效能导向”的教学也比“效率导向”的教学更有优势:“效率导向”的教学急功近利,机械灌输,揠苗助长,短期内可能出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厌学情绪及日渐萎缩的思维能力,所以这种成绩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断难持续的;而“效能导向”的教学遵循认知规律,不急不躁,以思维之梭织知识之网,不但使知识内化于心,而且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同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胜任学习,善于学习,水到渠成地获得好成绩。问题真正的根源是有太多的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缺乏效能意识,头脑被“效率渴望”所占据,从而自我遮蔽了对教学的理性思考,做出很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来。

综上所述,追求“效率”的教学是算小账、算短期的账、算表面的账,算来算去,最终很可能是得不偿失;追求“效能”的教学是算大账、算长远的账、算深层的账,从而厚积薄发,笑到最后!

二、关注“树梢”还是“树根”?

在教师培训课上,笔者经常让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思考这样一个隐喻性的问题:对于一棵树而言,向上生长的力量与向下生长的力量,哪个更重要?有人答向上长重要;有人答向下长重要;也有人很具哲学意味地答两者皆重要。笔者比较欣赏第三种回答(两者皆重要),因为这样的回答表示回答者的大脑启动过“如何才能更周全”的理性思考过程,而非“放任感性经验”的脱口而出。当然,这个问题不过是个引子,笔者真正要问的问题是“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是向上生长的力量还是向下生长的力量?”听到这个问题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往往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向下生长的力量!”没错!这个“向下生长的力量”经常被我们所忽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投向浓郁的绿荫、绚烂的红叶、缤纷的花朵、丰硕的果实,却很少关心那扎在泥土里的根。然而若无“根深”何来“叶茂”,离开向下生长的力量,向上生长将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可持续的。

请教师们思考以上问题,当然不是为了研究“树的生长”,而是为了反思我们的教学:如果把我们的学生比作树,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没有忽视他们向下生长的力量呢?笔者认为是有的,而且情况颇为严重:总是以极为敏感的神经关注着学生的分数,却很少去帮助他们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总是为赶教学进度而匆匆向学生灌输知识,却很少关心他们对知识的“消化”能力;总是因学生的厌学状态而大为恼火,却很少去花心思培育学生的乐学之心。

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建在沙滩上的宫殿恐怕难逃未待竣工便会倒掉的命运,揠苗助长这种“壮举”等来的必然是秧苗的枯萎。同理,总是盯着“树梢”的教育是绝对走不远的!

三、停在“低阶”还是迈向“高阶”?

若要提升教学效能,除了要把教学关注点从“树梢”下移到“树根”,从“效率导向”转变为“效能导向”之外,还要完成另外一项重要的转变:告别“低阶学习依赖”,有意识并且有策略地促进学生高阶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何划分“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中按认知发展水平将学习活动划分为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界一般会将前三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视为“低阶学习”而将后三个层次(分析、综合、评价)视为“高阶学习”。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领会、应用层次也经常会发生复杂的、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所以我们参考,但不照搬上述划分方法。这里划分“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的依据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心智属性:有高阶思维和高阶情感参与的学习活动属于高阶学习,反之则属于低阶学习(见图1)。

这里的“低阶学习”是指学习活动的基础、表层阶段,主要靠大脑的感知记忆功能来完成。这里的“高阶学习”是指学习活动的深化、发展阶段,需要运用大脑的高阶思维能力(概括、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及高阶情感能力(共情、专念、悦纳、自省等)才能完成。完整的学习活动必然是由“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共同组成的,离开“低阶学习”的“高阶学习”如空中楼阁。但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低阶学习”,“高阶学习”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当下,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低阶学习依赖”:学生主要靠“记忆”来积累知识,主要通过“题海战术”来积累答题经验,表层化学习占据主导地位,高阶思维或高阶情感参与较少。“低阶学习依赖”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习兴趣培养都不利。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并且有策略地发展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所谓“高阶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高阶情感运作能力、高阶思维运作能力、高阶知识建构能力。其中高阶情感运作能力主要包括专念、悦纳、自省等自我觉察、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能力;高阶思维运作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意识、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效表达能力、批判式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运用等;高阶知识建构能力是前两者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体系(由学科知识网络及学科知识发展阶梯构成)的高品质建构能力及学科问题解决策略的生成能力。

高阶学习能力形成较难,但迁移性好,可超越情境依赖,一旦形成便能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低阶学习能力形成较易,但迁移性差,较难超越情境依赖,基本是通一个算一个,而且只靠低阶学习能力根本无法胜任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因此,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看,有计划并且有策略地发展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要比让学生“记住知识”和“积累题感”重要得多!

四、向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要效能

大多数教师对这种“灌输型”教学的高耗低效是有切身感受的,但又无法摆脱这种方式。主要原因是没有更好的策略。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可以替代“灌输型”教学的高效能教学策略,并且这种教学策略要符合三条标准:一是要能满足“整体成绩提升”的现实需求;二是要能切实减低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要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如果能同时符合以上三条标准,我们就可以确定它是一个可以被所有教育相关者(教师、家长、学生、教育领导者等)接受的高效能教学策略。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就是遵循以上三条标准建构起来的教学策略。

所谓“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指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教学着力点,以思维可视化为手段,将系统性思维训练与学科有效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效能导向型教学策略。而所谓“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由于大脑对“图”非常敏感,所以可视化思维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为何能符合前文所述“可以被所有教育相关者接受的高效能教学策略”的三条标准呢?理由如下。

一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反对应试教育,但不回避应试压力,可以比较普遍并且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而满足“整体成绩提升”的现实需求。二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不搞机械灌输和题海战术,可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能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上分析绝非空穴来风,也非纯粹理论推演,而是以多年的教学实验为依据的。一些早期引入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学校(如宝鸡高新第一小学、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青岛五十三中、青岛四十七中、郑州二中等)已经从中受益,并越来越坚定地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通过口碑传播,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它、理解它、认可它、运用它。笔者认为,一种非潮流性、非政策性、非资本性的,能被自下而上地接受,并且被实践者自觉传播的小众化教学策略是值得予以一些信任的。

当然,影响教育的因素极其复杂,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只是为提升教学效能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新支点,而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执行起来也非轻而易举。

五、三种最重要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从宏观上讲,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没有具体边界的,因为它是一套开放的体系,一切有助于提升教学效能的理论、方式、方法及技术都可以被融合进来。例如被运用到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中的图示方法及技术已经有数十种。但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有三种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它们分别是学科思维导图、解题鱼骨刺图、学科策略模型图。

学科思维导图是“基于结构化思考系统的知识建构策略”,主要功能是将零散的点状知识建构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并且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系统性锻炼。图2是笔者绘制的一张初中数学学科思维导图,掌握了此图,就掌握了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的知识,考试里的相关题目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解题鱼骨刺图主要用来呈现和梳理复杂问题的思考程序。由三部分构成:中间“脊骨”为解题的关键节点,通过这些关键节点可把一个抽象或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而具体的小问题,使问题更容易解决。“脊骨”下方为策略分析过程,针对解题的关键节点进行层层追问,制定解题策略。“脊骨”上方为条件转化过程,根据策略指引,利用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条件。解题鱼骨刺图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解题策略不可见的弊端,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清晰的思考程序,形成有效解题策略。如图3所示,此图融合了追问思考策略及数学化归思想,主要为了发展学生的策略化、程序化思考能力。

学科策略模型图是对学科问题解决策略的直观呈现,主要功能是发展学生“举一反三”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科策略模型的建构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宏观和中观模型常结合学科思维导图及解题鱼骨刺图运用。图4就是中小学生“三读一拓”高效阅读策略模型与学科思维导图结合运用的案例。

六、用好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三大要务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较好地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使之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效用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防误,二是提能,三是善用。

篇9

(一)机关效能建设的含义

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机关效能就是机关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能力,是指一个机关在工作中产生的实际成效。机关效能建设是指以提高效能为基本目标,把管理的各种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管理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管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保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二)机关效能建设的内涵

对于机关效能建设的确切内涵,当前尚无一完全统一的界定,实践中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效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很好地计划、综合、协调、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机关管理。机关效能建设要体现机关管理中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二是认真负责、求真务实,高质量地处理行政事务,特别是热点、难点、突发性问题。三是办事高效。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是机关效能建设的重点。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机关管理更应跟上这种快节奏的要求。四是以民为本、以公共事业为已任、以服务为天职,积极尽职尽责,这是机关效能建设的终极目的和体现。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第二章当前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环节过多,程序繁杂,办事拖拉

由于政府内部关卡林立,层层审批,手续繁琐,往往使得一个问题的解决要经历复杂的审批程序和漫长的研究过程,小到一个文件的皮肤,打到重大项目的审批,少则数月,多则几年。部分领导不敢承担责任,对于职权范围内的事,该决定不决定,犹豫不决,事无巨细都要“集体表决”,如此一来,往往是无休止的开会与讨论,而因此很多项目就因这样的会议而错过了批复的良好时机。

(二)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目前,机关效能建设是自下而上提出的,国家还没有正式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因此造成在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规范化明显不足。仅印发了几个概括性的指导文件,并未明确具体的操作路径和策略,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保障没有统一的工作规范,内容各异、侧重点不同,导致不同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显神通”,任意创新,制定的规章制度五花八门,令还未推行的地方无从适从,难以决定采取何种机制作为自己改进绩效的突破口,全盘照搬则可能由于各种机制中关注点的不同而导致效果适得其反。另外,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化,而各地又各具特色,可能会使某些地方成为拒绝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借口,使此项工作难以在全国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缺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激励机制

目前机关效能建设没有形成制度,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政府评议政府,常常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缺乏人民群众与及媒体的参与、监督和批评。绩效评估具有单向性特征—评估以官方为主,多为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评价,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以及政府内部的自身评估,重视政府部门对社会(如公有企、事业单位)的评估与控制,缺乏社会对政府部门的评估与控制。评估从内容到程序没有规范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而评估结果很难作到客观、公正,甚至完全流于形式。实践中往往侧重于内部的考核评估,而外部的中介组织评估、公众评估、专家评估等体系不健全。

(四)对效能建设意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做好效能建设的热情还不够高

有的认为效能建设不是税收征管的主要任务,是自加压力、自讨苦吃;有的把效能建设当作形象工作和行风建设的需要,应把重点放在加强征管稽查上;有的把效能建设与依法行政对立起来,常在二者之间摇摆不定。反映在工作上,效能建设时紧时耸,往往在行风评议前抓紧些,平时则不够重视,“你急我不急、你讲我不动”,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没有成为每个干部的自觉行动。

(五)对效能建设的工作力度不够足,不能满足纳税人的服务需要

纳税人最重要的是直接的、个性化的、面对面的辅导服务,但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现在,我们主要依靠一般性的面上管理服务,如通过税企座谈、集中会议辅导能形式进行宣传,而集中式的服务形式很难符合大多数纳税人的“胃口”,加之有些干部宣讲能力不够,不会讲课,以致宣传效果不佳;同时办税环节多、审批手续多,有一些涉税事项要一层一层报办事员、科长、分管局长、局长签字审批,推、拖=踏的现象尚未根本杜绝。

(六)进取意识有所减弱,自我要求有所放宽。机构分设初期大家心齐气顺,干劲十足,征管改革过程中大家勤奋好学、心服口服,过了几年后,感到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导致少数干部不思进取、讲究实惠、追求享受、攀比待遇,当太平官、过稳日子的现象时有发生。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严重影响着办事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当前,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第三章完善机关效能建设的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是要注意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处理好与市场、企业、社会、公民的关系,理顺权力关系,减少行政审批,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只有把不该管的放弃,才能把该管的管好。否则的话,管的多,成本高,效益差,管不好,也管不了。

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是职能范围与重点的变化,还意味着职能实现方式的变化。因此,建设高绩效机关必然要求改变政府管理方式,主要是探讨如何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产出的途径。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当好“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公共服务的主体可以多元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合同出租、公私合营、民营化等。管理上注重预防而不是治病;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变革;为公众提供价廉物美的服务。

(二)大力推进机关信息化建设

先进管理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将从技术层面为建设高绩效机关提供有力支撑。高绩效机关建设不是概念上的炒作,而是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点和优势。要结合机关实际,在运用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价值链分析等先进管理技术的同时,坚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便群众的原则,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着力在建立电子管理系统、搭建与社会公众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上下功夫,实现机关管理和服务手段上的突破。推行电子政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建设完善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

以现有电子政务技术体系为基础,通过扩展完善,形成体系更完整,服务能力更强的核心技术体系,为全市机关信息化应用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应用

以“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信息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办公无纸化、审批服务一体化”为目标,扩大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在各部门普及电子政务应用,形成政府机关“一网式”协同办公环境,提高机关办公效率和质量。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发展网上联合办公、并联审批,推动机关流程再造。依托政府网站,整合部门信息和服务资源,扩大深化政民互动应用,提高网上公共服务水平。依托各种相关技术网站,建立信息和知识积累、管理、交流、利用、培训机制,以信息技术强化目标绩效管理,优化绩效考核。

3.加强机关电子政务应用标准和制度建设不断创新

管理体制,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应用标准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调动部门和单位发展电子政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不断完善现代行政监督体系

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大量事实也证明了“权利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利产生绝对的腐败”的名言。行政监督不力和行政监督缺位给行政权利的滥用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监督体系对于防止权利膨胀和滥用,及时纠正行政决策失误,纠正查处决策和失职以及消极懈怠行为的作用是明显的,既有利于确保行政权利正确的运行方向,又有利于确保行政权利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确保政府管理廉洁化、民主化、法制化和高效化的实现。可以通过增强行政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构筑坚实的内部防线;加强外部监督主体的监督力度,构建严密有效的立体监督网络;重视和加强行政监督立法,实现行政监督的法制化等方式不断来完善行政监督体系。

(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政府必须高度自觉的根据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和社会的成熟程度,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各种审批项目特别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集中清理,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下放权限,减少环节。

结语

篇10

二、明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实施方案。

以“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以“征求意见广泛、查找问题准确、分析原因深刻、整改措施过硬”为基本要求,制定了《*市文化局机关效能年活动组织实施阶段工作方案》,在本阶段认真查找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努力实现全局机关和干部队伍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干部素质明显提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三、广开渠道,认真查摆效能建设突出问题

为做好查摆问题工作,根据工作特点、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我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征集意见活动,采取自我找、领导点、群众提、互相帮等多种形式,组织机关干部职工认真查找本单位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走出去求谏,请进来挑刺”,切实做到查摆问题不护短,不手软,通过走访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公布电子邮箱和召开座谈会,开展“我为效能建设建个言”的讨论活动等渠道,广泛征求本系统干部职工、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对我局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梳理汇总,归纳起来共有7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1、少数干职工业务能力不强,工作作风拖拉,办事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工作需要;2、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为群众排忧解难不够;3、无证经营和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扰乱文化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的行为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行政成本过高,行政审批事项时限有时过长;5、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工作的自觉性还不够强,服务发展的责任意识淡薄,工作缺乏创新;6、全市文化干部、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业务培训工作不到位,培训的制度,培训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7、制度机制和工作措施不够完善,落实不够到位,工作纪律时有松散现象。

四、深入剖析,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根源

针对查摆出的问题,我局进行了深入剖析,抓住问题实质,深挖思想根源,找准问题存在症结,主要是:1、工作中缺乏竞争氛围。少数同志在本职岗位上工作平平,不犯错误,总认为过得去就行,单位也没有严格依照有关规定纠正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这些人缺乏立足本职钻研业务的精神,业务水平不高,办事效率低下,影响了整个机关的工作效能;2、官本位思想时有存在,部分干部职工总认为行政管理部门是执法管理的主体,仅仅把自己当成管理者、执法者,没有真正树立服务的理念,强化管理而淡化服务,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的切入点等方面都还达不到高标准,难以充分满足群众需求,此外主动服务、创新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3、文化市场存在监管难度大和监管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文化娱乐市场投入回报率高,经营业主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无证入场、被取消经营资格的再次入场或因办证程序复杂耗时,未等手续齐全就擅自开业,与管理部门打起“游击战”;二是部分经营业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守法意识,恶性竞争,扰乱市场;三是互联网接入监管不力,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对未成年人沉迷网吧构成了强大吸引力;四是市场点多面广,执法经费紧张,管理人员相对欠缺、力量薄弱;五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监管难度大;六是执法人员职责履行不实,管理手段不新;七是缺乏社会监督的积极参与和配合;4、少数干部职工私字当头,集体观念和节俭意识淡薄,轻视集体利益,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开支;5、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很多方面还不能突破体制和机制的限制,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思想上固步自封,难字当头,缺乏改革创新的胆略;与时俱进做得不够,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不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解决日常工作难题感觉束手无策;6、文化管理人才和艺术人才奇缺是导致文化干部、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业务培训工作不到位的最主要因素;7、制度落实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违规违章现象偶有发生;惩防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干职工思想懈怠,对工作缺乏热情;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好人主义倾向,一些干部怕得罪人,不敢管,不愿管,工作起来和稀泥,制度自然难以落实到位。

五、对症下药,切实落实整改措施

我局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根据深入剖析问题后找出的症结根源,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坚持“三到位、三落实”(领导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落实、任务落实、督导落实),以务实的作风落实新举措,以创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力争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立,形象在一线树立。主要做法是:

1、强化学习意识,突出学习重点,完善学习机制,创新学习方法,将终身教育贯穿于每个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形成全系统干部职工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创高效机关、塑文化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爱岗敬业,争先创优良好氛围;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组织文化法律法规学习测试、行政效能建设理论知识测试,把专业知识熟练应用到岗位工作中;通过开展岗位练兵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工作水平,全面增强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强化竞争意识,引入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合理的竞争目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机关全体人员的潜能,努力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办公室;责任人:*)

2、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是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大服务观,把“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作为机关服务宗旨,通过实施“畅通工程”、“提速工程”、“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努力做好送戏、送活动下乡到街头、村头工作,完成好全年为农村送戏108场,开展文体活动102场的送文化下乡任务;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服务,把文化送进企业、学校、社区,让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的群众;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领导班子成员每季度下基层调研不少于一次,到困难单位现场办公每半年不少于一次,看望困难职工每半年不少于一次,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每月不少于一件。(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办公室、艺术科、群艺馆、歌舞剧院;责任人:*、*、*、*)

3、着力提高经营业主的道德素质和守法意识;疏堵结合,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社会体系;认真落实市场监管措施,成立领导协调管理机构,积极探索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畅通举报渠道,提高行政效能,做到举报必查,有案必立,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把日常管理同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防止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发生,努力构建文明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新秩序。(督办领导:林舒;责任部门:市场科、文化管理行政执法支队;责任人:*、*)

4、严格执行有关禁令,从简办文办会,狠刹“三公”消费歪风,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肃惩处违规、违纪行为;在行政审批的法定时限内大幅缩减办结时限,同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尽快提高行政效能。(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办公室、监察室、产业科、市场科;责任人:*、*、*、*)

5、扎实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创新作为工作的灵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服务方式,完善管理手段,全面推进机关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督办领导:林舒;责任部门:办公室、产业科、市场科;责任人:*、*、*)

6、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输送人员外出学习深造,努力造就一批管理强,业务精的文化专业人才,为文化辅导和艺术培训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改革辅导、指导方式的基础上扩大指导、辅导覆盖面,提高辅导、指导的质量。具体辅导、培训工作由市群艺馆强化辅导、培训制度,组织开展全市文化干部、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业务培训工作。(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办公室、艺术科、群艺馆;责任人:*、*、*、)

7、一是加强思想教育,着力培养干职工的敬业精神;二是坚持把效能建设纳入制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根据当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对原有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市文化局工作规则》等制度,形成《制度汇编》并重新印发给各单位各部门;三是在制度落实上,领导率先垂范,认真践行,经常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落实到位,见到成效。(督办领导:*;责任部门:办公室、监察室;责任人:*、*)

此外,根据市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我局认真落实了“三个缩减30%”的工作要求,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了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缩减了审批时限,并开设了政务公开专栏,上桌上墙上网公开服务承诺,办事指南,办事流程引导图等,还编印了“便民服务手册”向社会群众发放。

六、成效初现,全局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通过机关效能年活动第二阶段的查摆整改工作,我局的整体形象、队伍素质、精神面貌均有了明显的改变,有效地推进了全局各项工作。

篇11

1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背景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件精神,更好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北京城市学院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秋季入学的新生中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初选了33名同学进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班,该特色班由班级辅导员、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班级校内指导教师团队,对于班级的思想动态、学业学习、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跟踪督导。

2 创业教育模式实践思路

该创业教育遵循“特色化管理、个性化培养”的主题思路,采用“通识教育+校企联合培养+创业孵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现代营销和管理实务知识,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既具有开拓业务市场和分析解决企业管理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又具有团队精神的“信敏廉毅”的创业型人才。大一(创业人才筛选阶段)参与该项目的全体同学一方面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对于该班级新设置了《公司例会》课程,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或活动,逐步筛选出一批行动力较强且有较强意愿具有创业素养的学生。大二、大三(创业真实环境训练阶段)筛选出来的部分同学将通过学校双向选择通道匹配相应的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在此期间要求同学们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跟在企业导师的公司进行真实环境下的企业实践类似于师傅带徒弟制。大四(创业孵化阶段)对于有好的创业项目并且行动力强的同学,学生将推荐至高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孵化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后续支持。

3 创业教育先期实施方法与过程

创业人才筛选阶段校内导师团队由辅导员、专业教师3位老师组成,每位老师分别带领2组学生团队每个团队大约6~8名成员,大部分课程的设计以团队形式进行展开如:爬山、读书分享会、企业参观、爱心活动、销售实践,同时辅助以创业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有效的补充。

3.1 户外活动,让团队精神飘扬

创业班学生参与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团队合作活动、香山公园团队目标训练活动。所有活动的流程和组织都是由学生团队进行组织,辅导教师进行指导,每次活动都需要达成相应的团队训练目标。一方面对于活动组织的学生团队可以锻炼统筹规划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参与该活动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团队训练活动增强学生团队的凝聚力。

3.2 读书分享会,让学习不再枯燥

教师预先推荐三本《海底捞你学不会的》《乔布斯自传》《六个高效能人士的习惯》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热门书籍,首先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同学们进行书籍的阅读,阅读完后再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以团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书籍中的亮点通过PPT或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通过阅读让同学们开阔知识面,同时通过小组团队集中展示进行知识的分享,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3.3 企业参观,让同学们直面鲜活的企业

学生们通过参观燕京啤酒厂、798艺术园区等知名企业和园区让同学们近距离了解企业原生态从而树立学习的目标,让学习目标感更加强烈,增强同学们学习的动力。

3.4 爱心活动,让同学们懂得奉献

该班同学在北京西客站开展了一次以“爱心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给西站一些需要帮助的旅客送去免费的衣物,为“建设美丽北京,美丽北城”尽一点绵薄之力。派送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贫苦人们的生活艰辛,大家都感触颇深。同学们也收到了各种表扬和感谢,最重要的是大家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更深刻的是得到了一次价值观的提升,

4 试行模式主要成效及经验

通过一年的项目实施,学校对于参与本项目的学生从学生喜欢课程形式、创业意向、学生资源、班级建设意见等方面几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交流,大部分学生感觉收获丰富不仅组织策划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团队合作与人沟通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并且通过营销实践抗压能力也有所提高。总结的主要经验如下下所述。

4.1 学生心理工作是创新创业工作的重点

目前的学生群体大多数是90后群体,他(她)们思想活跃表达能力较强,但抗压能力和吃苦精神相对较弱,这就要求辅导教师不断给予学生心理辅导,采取有意义的团队活动或营销实践增强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学生需要采取个别深度访谈、家长电话沟通等方式进一步进行深度辅导。

4.2 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是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

辅导教师是此项目的总设计师,涉及到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心理辅导等方方面面,所以项目指导教师的定期沟通交流和本身的团队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辅导教师团队除了定期会议机制外还通过微信(教师和学生互动平台)、飞信(教师之间沟通平台)、人人网(学生之间展示平台)等一系列立体化沟通机制达到较好的分析、讨论该项目发展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 蔡丹,李军红,王美艳.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经济师,2006(1):95-96.

篇12

1.调整学校管理机构。

为了从学校组织层面为高效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学校调整了原有的管理机构,推行扁平化管理。学校设置了6个级部,即初中级部、高一级部、高二级部、高三级部、特长级部、华宁高中级部。学校对级部的管理本着保持活力和鼓励创新与规范管理、有序实施相结合的原则,使级部主任既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有讲大局、重合作、守纪律的观念。我校的级部制管理努力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明确质量主体责任人;二是减少层级,提高效能;三是控制有效管理规模。

2.坚持教学常规管理。

做好教学常规管理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基础工作,只有每个教学环节都高质量,才能获得教学效果的高质量。如,高三级部要精心做好备课、上课、作业、检测、讲评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备课上:除了常规要求外,还强调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每个阶段备课组都有计划,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提高,每次练习都要落实教学目标。在检测上:实行考前教师估分,考后反馈,把教师估分的准确性也作为考后分析评价的内容。旨在督促教师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在讲评上:引用标准分、差异系数、独立样本T检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科学的评价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如,初三毕业班管理坚持导学案、周清检测、作业管理、均量值评价。其中,“作业管理”每天安排80分钟的课内作业时间,安排四科,每科20分钟,由备课组自编学案作业,当堂做、当堂收、全部批改;每天每科安排15分钟的家庭作业,严格控制时间,对学优生可适当安排弹性作业。加强作业管理,主要是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提高作业环节的效果;使教师能更准确、更及时地掌握教学效果,针对反馈情况对教学及时加以调整改进。

3.把高效教学作为学校的科研主题。

学校把高效教学作为科研主题,各学科、各级部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中学高效教学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高效教学,提升教学效能,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科研质量,教科室还开展教师读书活动,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领读、学习、检测,督促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此外,各级部也开展带有级部特色的读书科研活动。

4.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指导。

学校组建专门的职能部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指导。该部门命名为督导室,由特级教师、“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资深教师组成教学督导小组,对教学进行研究、监督、指导,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业务提高提供帮助。在教学模式、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批改、检测命题与评价等环节上进行研究,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我们对教学工作实行量化管理,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教育统计和分析,逐步健全教师的评价机制,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我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从不同层面采取措施助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1.观念引领。

我校提倡“校荣我荣,工作幸福,学生为本,追求卓越”的共同价值观,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树立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使广大教师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专心从教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乐业境界。

2.措施跟进。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开展了“名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希望工程”三项工作。打造三个“团队”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一支在区、市乃至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名师团队;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核心作用、能攻关能克难、为提升学校的办学知名度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骨干教师团队;建立一支勤奋钻研、虚心向学、厚积薄发、为学校腾飞积聚后备力量的青年教师团队。学校精心组织安排这三个工程的教师活动。

3.监管督促。

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化管理,以绩效考核促教学质量提高,有指标,抓落实,对教师的教学业绩进行量化考核,由主管领导、合作教师、学生等参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促进其反思提高。

三、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

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是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有两个有力的支撑,其中一个就是模式化教学,指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进行研究,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高效教学模式。模式化教学可以弥补因教师水平不同造成的教学差异,也可以形成课堂教学过程的节奏感,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为了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的高效教学,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高效教学理论学习。

我们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引导教师,使教师对高效教学有正确的理性的认识。依据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相应的学习过程,如,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动机阶段,教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动机、告知学习目标,教师可以从兴趣、实用、应试出发,激发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而在学习的保持阶段,教师就要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减少干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信息保持的程度。在学习的反馈阶段,教师要布置作业提供反馈,即当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给予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总之,教师要针对学习过程,采取适当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相吻合,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

在这一学习理论指导下,我们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教学高效的经验,制定了《新华中学关于高效课堂及高效教学的要求》。

2.统一认识,提出要求。

在构建高效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注意师的认识,为了使教师能够明确或是认同高效教学的特征,学校要在实践高效教学的过程中,提出要求,上下协同,使得学校的高效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有效实现。

(1)高效课堂特征。高效教学具有以下八种特征,一是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量;二是教学内容适量适度,落实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是教学过程组织有序,科学安排教学环节,掌控节奏(问题难度、数量、思考时间适宜);四是突出学生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间各不少于1/3,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气氛活跃;五是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明确清晰的总结;六是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省时高效;七是课堂反馈及时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效果好;八是作业及活动练习分层设计(必做、选做),体现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发展。

(2)高效教学的要求。一是备课充分,过程细化。认真学习、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目标确立、内容选择、活动设计、时间分配、反馈检测、作业布置等要写入备课记录,有对预设和生成的估计处理措施,提前完成实验课预试。教师教案完整,有时间量化安排。二是精选教学材料,精心设计、合理使用学案。三是精选学生教辅材料,作业精选、适量,对作业及练习教师必须提前做准备。四是写好课后记,记录预设与生成情况及调整措施,记录课堂值得思考的环节及问题。五是做好考试研究,认真研读考纲,安排合理检测、考试,明确考查目的,做好估分,严格执行难度标准。考后做好试卷分析,用统计测量方法科学客观分析考试结果,反思教学。六是做好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状况,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

3.高效课堂典型模式。

依据教学发生顺序,高效教学典型模式分为新授课模式、复习课模式、试卷讲评课模式和实验课模式。

(1)新授课。从课堂结构角度分为三段式:课前小测—新课授课—反馈检测;从教学方式角度可以分为:导学案教学包括预习—解疑—新授—练习—检测,小组合作学习包括预习问题汇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堂训练—过关检测(全课),分层教学。

(2)复习课。模式一:列出考点,指明考试要求等级—考点例题及知识总结(知识结构、错误类型)—验收反馈;模式二:课前复习提问—新授内容(完成导学案)—知识梳理性提问;模式三:基础知识—例题—课堂训练—作业验收。

(3)试卷讲评课。自己纠错—同桌互助—小组讨论—问题提出—教师解惑—再测反馈。

(4)实验课。前测—讲解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实验—数据处理、完成报告—后测。

四、关注和促进学生发展

1.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组。

每次考试后召开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师分析会,一方面就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就本班情况进行协调、沟通,科学合理安排学科的复习时间和学困生补习时间,既保证了学生薄弱学科的复习,又能进一步发挥学生强势学科的优势。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我们采取了扶优助困、自学答疑、游学等做法。以班级组为单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分科定重点学生;确定形式,采取小班辅导、个别辅导、个别谈话、游学等办法,实行任课教师承包制;因材施教、讲求实效、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定期召开研讨会、家长会、学生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3.进行学法指导与心理辅导。

首先,为高中级部起始年级编写了初高中衔接读本、入学教育手册等,使学生尽快了解和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开设学习方法指导校本选修课,在各课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其次,教科室、心理辅导中心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需要,适时地进行辅导讲座和活动,如入学初的“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学习中的“高效率学习指导”、“学生心理咨询”,毕业班的“考前心理调适”、“拓展训练”等,指导方法,缓解压力。在相应的阶段利用家长学校进行辅导,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篇13

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依照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而面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我们则应该依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应他们的教学方法。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低,注意力不够集中也不够长久的特点,多采取直观演示,采取多引用生活中的事例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用来吸引并且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