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外贸易体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小企业通常是指规模相对较小或正处于创业成长阶段的企业,根据规模标准可分为自然人企业与法人企业,在不同国家的各个经济阶段内,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均有一定差异。对外贸易融资等同于国际贸易融资,它以国际结算为基准,以对外贸易为根本,目的在于促使进出口贸易得以顺利开展,优化对外贸易进出口商的融资环境,为国际贸易活动搭建平台。
(一)准入门槛及融资成本较低
对外贸易融资的还款来源是完成该项对外贸易融资授信业务后的收回款项。在对外贸易融资审查中,银行更关注的是企业历史信誉状况以及该项贸易的真实性,不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由于对外贸易融资的期限短,有明确可靠的还款来源,有相关的货权单证作抵押,银行对贷款方的授信审查条件也就比较宽松,给出的利率也相对较低。因此与其他非贸易融资授信的流动资金贷款等相比,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且融资成本也相对较低。
(二)高度灵活性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具有诸多特点,例如资金周转速度快、短期融资特性、资金流动性强等,这些灵活特性能够充分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银行基于这些特点,帮助企业核定不同的授信额度,然后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和资金链来就某项具体业务提出融资申请,申请过程中企业可根据自身资金条件选择是否提前归还贷款。与此同时,在银行负责核定的融资额度限值内,企业可以对金额循环利用。
(三)综合收益指数高
从银行角度出发,对外贸易融资还能够提升综合收益,其表现为:第一,对外贸易融资的流动性、盈利性及安全性等优势可以完善银行资产的负债结构,带动相关负债业务资产增长,减少银行劣质资产所占比例,同时还可以为银行提供汇差、手续费以及保证金存款等业务营收,最后,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扶持与融资流程中的介入,还能使银行深入企业贸易中,让双方建立更为稳固的合作关系。
二、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一)融资担保机构数量不足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超过4300万户,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中小企业受到规模限制,只能在对外贸易中从事生产服装、日用品、工艺品或电子产品加工等低端的产业链,贸易资金流量低,科技含量有限,营收回报远低于各类大型企业。困扰中小企业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资金周转能力,在对外贸易竞争发展中长期处于不利局面,我国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机构数量稀少,服务类型单一,在缺少担保机构的情况下,对外贸易融资体系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小,中小企业融资相当困难。
(二)金融机构限制过多
在担保融资机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还要面对许多限制条件,从银行角度观察,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融资中所要承担的贷款利率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并且有复杂的担保、抵押等限制,致使中小企业不但要承受繁杂的业务手续,还需支付一定数量的担保费用以及资产评估费用,融资成本不断增加,尽管有些中小企业可以应对这些复杂的限制,但融资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其中包括金融机构进行的风险评估以及融资审批,这使中小企业承担过多的时间成本。
(三)区域发展失衡
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担保机构超过4000家,整体担保总额高达500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受保企业数量在30万左右,这证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额度依然不够理想,并且在这些宝贵的资源中呈现出区域发展失衡的状况,体现为我国东部地区以及全国大中城市所占担保资源在80%以上,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内陆地区的中小企业长期为融资耗费更多时间,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问题
(一)企业自身因素
在对外贸易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不惜滥用企业信誉,通过抵押贷款等方式套取资金,这一情况对金融机构也造成了影响,这些中小企业反复小额融资,削弱了金融市场资金流动能力,并造成了安全隐患,制约金融机构发展,扰乱了融资担保体系,最终致使对外贸易融资和金融机构形成恶性循环。
(二)金融机构体系问题
在商业活动中,无论是担保或者信用,大部分金融机构的服务体制都倾向于大型企业,在业务发展中缺乏长远的战略视野,漠视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蕴含的潜力,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评估十分苛刻,并套用大型企业信用模版,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基本没有任何形式的针对性调整,评估模式和服务方案完全按照大型企业标准来执行,这一僵化的融资体系长期影响着对外贸易融资。
(三)融资方式不灵活
通过金融机构来完成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最普通的融资方式,企业还可以和政府形成沟通,甚至利用民间资本来拓宽贸易融资渠道,但我国现阶段的融资方式远不如发达国家灵活,因为政府所能提供的融资保护机制还在建设探索之中,民间资本也无法实现制度化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始终要依赖于金融机构,在融资方式上缺乏灵活性,基本停留在传统资产评估,金融功能和服务类型相对单一,这是导致融资困难的原因之一。
(四)融资文化缺失
融资文化主要是鼓励某种融资环境因素和融资行为的结合,包含银行的业务人员培训、管理沟通、重要性的确定、价值取向以及银行金融体系等。融资文化是银行经营成败和银行绩效的重要体现,融资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
(1)存在重融资、轻管理的思维模式。资金发放后,银行很少关注企业取得融资后的经营管理决策以及资金使用状况,未进行必要的监督及检查,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会导致资金使用失控。此外,融资与业务人员的利、权、责不能合理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2)融资的基本流程停滞在表面的形式上。银行应关注业务人员在融资业务处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如存在,则应进行严格处罚。
(3)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发放前的预测和风险分析不能贯穿融资的全过程,从业人员一般只关注当期显示的风险,而严重忽略融资和客户的潜在风险。
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体系构建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
对于掌握业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可以考虑以下方面:第一,提升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难以融资的关键原因在于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能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以外在形式的改变来赢得担保机构的信任,例如提高产品科技水平、摸索上游产业链发展路径、强化企业竞争能力等,通过各种手段来规避风险,拓宽融资渠道。第二,投资收益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是融资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中小企业想要在融资渠道中取得成果,必须考虑投资收益问题,以此来吸引投资。第三,企业融资由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组成,对外贸易也是同样,在外部融资渠道受阻时,中小企业可以考虑积极开拓内部融资方法,或者与民间资本建立联系,让融资不再完全依赖于金融机构。
(二)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政府作用的完善方面,首先应当基于目前法律框架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问题进一步界定与规范,确保融资双方的共同利益以及所需履行的责任,在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的专业化与法制化程度上寻求提升。此外,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融资管理经验,强化贷审分离制度,在兼顾企业发展与融资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政策监督制度,政府职能部门可以对中小企业的担保项目及信贷偿还能力进行审查,让贷款偿还具有确凿依据。信贷偿还能力的审查应深入到整个信贷过程,对企业目前的经营现状与清偿能力全面评估,贷款获得批准后,协助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展开持续性监督,一旦贷款企业存在拖欠问题,要充分确保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要同步进行,为中小企业担保提供帮扶,建立专项基金并减免一定程序上的费用,尽量简化贷款手续,使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更加便利。
(三)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
融资体系建设工作是解决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问题的关键,首先应当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要与市场经济高度结合。具体可以由政府主导和推出相关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政策,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此外还应当对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加大政策支持,鼓励融资服务对外开放,为中小企业建立专门的地区性融资担保服务机构,还可以由政府主导,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三方共同合作创建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提供担保,落实这些有利于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共同发展的举措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体系的建设步伐。
(四)完善融资风险监管系统
首先,应将非现场和现场的监控工作有效结合,以此作为银行融资风险管理的一项手段,非现场监管指的是对于不同现代化工具的使用,如互联网、计算机,对融资信息和相关资料开展科学的分析统计,在分析过程中如果发现借款者的潜在风险,一定要及时给出相应的建议或警告。其次,对融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全面监管。银行有必要对于融资企业担保品的价值变化情况、生产活动情况以及经营收益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同时对不同的融资类型产生的风险进行严格监管,尤其是部分信用级别低的企业和从事高风险行业的企业。最后,实行非定期检查和定期检查相融合的风险监管方式。对融资企业的所有财务报表定期进行检查分析,并进行适当的资产评估,正确判断企业的风险信息和信贷资产信息,同时,银行有必要对融资企业开展不定期检查,保障定期检查中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篇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获得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总额上来看。
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由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到,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从1986年的2580.4亿元增长到2004年95539.1亿元,而2005年更是突破了100000亿元大关,达到了116921.8亿元,而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23.3%。
(2)从产品结构来看。
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虽然去年来有所变化,但根本结构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为中国的优势还是在廉价的劳动力。仅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虽然像以前那种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经开始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还是没有改变中国出口产品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只有建立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贸易促进体系,才能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明确贸易促进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分工
构建新型贸易促进体系的关键在于理顺各类贸易促进机构的运行机制。根据不同主体赋予不同的职能和权责,真正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一般只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贸易管理的政府部门,在地方政府层面,一般只有贸易促进机构贸易促进体系,而无管理机构。
(二)完善贸易促进[1]的外部环境
1、继续推进优化发展环境工作,降低企业的出易成本。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强协作,本着有利于首都经济发展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商务氛围。
2、加强海关、商检、税务、外汇管理、银行、保险等部门的协调,提高贸易的便利化程度。商务主管部门应主动与这些部门协调,降低有关收费,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与银行、保险等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手段,保障企业出口权益,提高出口竞争力,为企业融资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3、提供法律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应诉。我国是世界出口大国,同时也是遭受反倾销诉讼调查最多的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受害者。由于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接受了15年的非市场经济和12年的特殊保障措施条款,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遇到更多的不公平对待。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反倾销应诉工作,扩大反倾销应诉资助资金规模,发挥各地WTO事务中心等专门机构的作用,与海外律师事务所加强联系,对反倾销应诉工作进行组织与指导,充分发挥各商会的组织协调[2]作用,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抗辩能力,争取有利结果。
4、定期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培训。行业协会应定期举办贸易实务培训和与国外经贸机构的交流活动,分析国内外市场形势,使企业及时了解各国市场准入规则、技术壁垒、环保指标、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信息;以“孵化器”的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出口业务指导,由专家实际指导受训人员操作进出口业务免费论文。
(三)创新贸易促进方式和手段
创新贸易促进方式的着力点要通过提供完备的公共信息服务,创造直接的交流机会,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宣传力度。
1、建立完备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参照国际成功经验,尽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政府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对重点行业、地区设立专家小组,协助企业对相关国外市场进行调研,为企业出谋划策;组织联合国等大型国际组织来华采购,举办有针对性的采购说明会和网上专栏,让更多的企业了解采购程序和招标信息。
2、加大交流合作,创造直接的产品[3]出口机会。商务主管部门每年年初要研究制定开拓国际市场的工作计划,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际市场推广和介绍活动。
一方面要“引进来”,如针对目前大型商业性跨国公司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以开放市场为条件,加强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联络,了解他们的需求动态,及时邀请负责采购的买家来华,组织相关企业做好准备贸易促进体系,从而实现内贸带动外贸发展,促进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如组织企业参与境外的各类国际专业展会和境内的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对于“结伴参展”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的鼓励;组织专业贸易小组到重点开拓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市场考察和产品推广;结合国内国际贸易形势,适时组织企业代表团出访,搞好双边或多边的经贸关系。
3、加大贸易环境和出口产品的宣传力度。在每年的对外宣传计划中列入对外贸易宣传内容,加强外经贸发展的总体性宣传,整体推介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制造业能力。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和寻找经济技术合作伙伴。
(四)调整财政性贸易促进支持方向
1、整合发挥外经贸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
扩大现已设立的外经贸发展基金规模,根据业务发展的具体需要统筹支出。设立科技兴贸专项资金、境外投资贸易工作机构运作专项资金等用于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境外投资贸易工作机构运作[4]等方面。
2、调整财政支持方向,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水平。
一个地区的生产能力决定其出口能力,因此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是做好贸易促进工作的基础。鉴于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总体上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外贸出口需要尽快实现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增长上,因此应该引导出口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由低价竞销策略向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创新、品牌推广相结合的新战略转变,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转变出口的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
3、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符合WTO规则并被各国普遍采用的贸易促进手段,在促进出口增长、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方便企业融资、提高出口竞争力以及带动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大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其成果显而易见,但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促进水平也是迫在眉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外贸易促进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构建对外贸易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和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彦荣.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2]国际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探讨.商业时代.2009.
[3]刘晓惠.文化创意产品:国际贸易及贸易促进.国际经济合作.2007.
篇3
一、对外贸易风险概念和分类
1、对外贸易风险的概念
所谓对外贸易风险,就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风险。具体地说,对外贸易风险是指在对外贸易中,与贸易有关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导致对外贸易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的不一致,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对外贸易风险的分类
对外贸易是一种复杂的商品交换活动,各种手续繁杂,牵涉面很广,涉及因素种类繁多。因此,易引发的风险也种类繁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信用风险。在对外贸易中,买卖双方自接洽开始,经过报盘、还盘、确认、订约、履约几个过程。在此期间,买卖双方的财务经营状况可能发生变化危及履约,国际结算时因商业信用或银行信用问题造成的诸如出口商所交单据与货物不符;进口商拒绝付款、拖欠货款,开行拒付货款、拖欠货款等,都是信用风险。
(2)单据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指合同条款本身内容给双方当事人带来的风险。例如,合同中的品质条款和商品的检验条款及法律条款容易因注重价和付款方法等而被忽视,它的漏洞一旦被买方利用,卖方的利益无从保障。同时,货物海运过程中各个中间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诸如提单欺诈、租船合同欺诈、海运保险欺诈及集装箱欺诈等的单据欺诈行为,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3)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交易活动中,因未预料到的汇率或利率的突然变动给外汇持有人带来的经济损失或收益,一般包括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融资风险等。对外贸易货款的清偿多以外汇支付,而汇价依各国采取的汇兑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而定。在这种复杂情况下,交易双方有一方要以外币计价,但由于外汇汇率不断变化,在信息不十分顺畅时,就会给交易的一方带来损失。
(4)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东道国的政治、社会和宏观经济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和调整,给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影响、制约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因素、社会因、贸易制度因素以及国际性危机因素等多种。
(5)工作环节风险。外贸出口是一个系统的流程,合同准备、交易磋商以及履约阶段,甚至履约后的索赔,都需要各环节工作人员与组织机构的协作沟通。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的沟通欠缺,销售部门与银行部门的沟通欠缺,以及货代与客户的沟通欠缺等,都可能使出口遭遇工作环节出错的风险。
二、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对外贸易风险的现状及原因
1、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对外贸易风险的现状
根据国家商务部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外贸企业国际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远远超过发达国家0.5%的平均水平。一项对1000家中国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风险而利益受损的遭遇,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根据相关权威报道预测,中国迄今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以中恒集团为例,由于对外贸易风险,曾一度影响到公司利润达1563万余元。这些数字都反映了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风险水平是比较高的。许多企业因外贸风险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步履艰难,有的甚至无法正常经营,直接影响我国经贸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出口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这些企业经常遇到贸易伙伴表现欠佳,导致无法及时收汇,或由于市场汇率波动,储运风险或者国际风险,造成利润下降,甚至亏本。同时,中国周边贸易合作国家,如俄罗斯、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老挝以及缅甸,国家风险级别都在四级以上,均属国家风险水平显著之列,中国的外贸出口一直处于高风险国家的包围圈中。
2、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对外贸易风险的原因
(1)外贸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一些外贸企业普遍缺乏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一心只想着开发市场,增加成交量,而对交易中潜伏的风险因素无暇顾及,对一些国际通行的风险防范手段缺乏有效认识和利用。更有一些外贸企业内部基本不开展国际贸易防范的教育,企业内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做好抵御、防范外贸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
(2)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组织制度不健全。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风险防范的组织机构缺位,风险管理的制度规范很不健全。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活动中无法对国际贸易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预警,出现风险也不够及时控制、处置,企业在国际贸易风险面前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大大增加了外贸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和交易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
(3)忽视系统全面的信息收集体制。在国际市场上,客商资信不良、经营状况不佳、无法支付货款或提交货物;甚至利用假单据、合同中的陷阱条款等方式蓄意欺诈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出口企业忽视对客户信息的系统管理,缺乏对对方经营状况、注册或商业登记等信息资料的全面收集和调查,从而遭遇对外贸易风险。
(4)缺乏专业的风险防范管理人才。风险防范管理的建设需要专业人才。外贸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经验、管理水平、责任心等方面。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导致一些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处于空缺状态,严重损害着外贸企业的利益,影响着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也日益增多。面对大量贸易风险的现实,我国企业加强出口风险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对企业而言,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国际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做好风险防范的体系建设。
1、加强风险防范的体制建设
(1)完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外贸风险防范管理部门并配备风险防范经理,无疑会大大提高出口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能力。大型出口企业可成立风险防范管理专职机构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中小型出口企业,尤其是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风险防范管理委托制度,直接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外包”给风险防范管理咨询公司。
(2)建立客户信息调查体制。在外贸业务往来中,出口企业要建立资信调查体制,确认客户的付款能力,特别是合同交易金额较大的,更应重视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资信调查主要包括:公司名称、地址、电话成立日期、公司性质、业务范围、注册资本等基本内容。对客户特别是主要客户,必须要有一个专门部门负责档案管理,按照业务往来中客户的付款情况和信用情况,建立、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
2、加强外贸人员的素质建设
(1)直接引进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风险管理人才素质较高,能够对对外贸易风险进行最大限度地管理与防范。直接引进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吸纳专业人才,特别是风险管理人才,弥补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缺乏,优化风险管理人才结构,使其以较高素质和能力,适应复杂多变外贸出口需求,会更有助于外贸出口企业的获利,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2)加强外贸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建立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采用安排进修、专家讲座、中短期培训等方式对本企业现有员工进行强化培训,通过专业的外贸知识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租船订舱、跟踪货款等诸多环节中,做到专业操作,各个交易流程相互间协调,避免贸易流程的顺利进行受阻。
(3)开展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开展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使其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熟悉对外贸易过程中潜在的可能风险,掌握贸易流程中规避风险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使企业内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都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时刻做好抵御、防范外贸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
3、加强政府协会的职能建设
(1)构建外贸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各种政策和信息是出口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资源,成为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建设的关键所在。强化政策信息的服务功能,构建好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在快速传达国家最新外贸政策的同时,努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风险预警信息服务。
(2)积极推行国际标准提高我国标准档次。当前,发达国家相继采用各种标准来构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出口企业要规避因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发达国家市场,必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遵循国际惯例,实施品牌战略,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在合同签订、货物交付、货款结算等诸多环节中严格按照出口贸易的基本操作程序办事,才能防范对外贸易风险。
(3)加强组织机构的沟通合作和应对风险能力。商会、协会是企业的联合组织,应代表企业利益,替企业说话;政府从根本上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关注者和引导者。通过与各国家间的外交合作,各协会间的沟通交流,针对国际经济形势、国际市场竞争程度、交易流程动态等的变化,及时捕捉国外风险动态,及时调整对策或制定更符合形势发展的政策,为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出口环境,最大限度的维护出口企业利益。
四、结束语
随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和我国出口贸易水平的加强,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引起国家和出口企业的愈加重视。现实迫使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正视风险,有效规避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应根据市场和业务的发展与变化情况,不断进行风险识别和度量,把相关的策略、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地抵御国际贸易风险以保证出口企业业务的顺利进行和不断发展扩大。
【参考文献】
[1] 甘建华:国际贸易中的提单风险防范[Z].宽达律师上海事务所,2007-05-01.
[2] 马媛:对外贸易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统计与决策,2007(19).
[3] 吴建功:对外贸易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J].江苏商论,2007(11).
[4] 娄锟:对外贸易风险探讨[J].现代商业,2007(3).
[5] 王雪:对外贸易风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0).
[6] 吴建功、米家龙:湖南对外贸易风险防范的机制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8(2).
[7] 毛小明:浅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企业经济,2007(5).
篇4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发展对外贸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国,在世界贸易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也就日益明显。在 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0.78%。到了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约占全世界出口总额的10%。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已经是一个,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贸易强国,在世界贸易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把转嫁危机作为其基本策略,贸易保护成为常态,不断的上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就是上升了外贸企业的成本。同时,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外贸企业为世界打工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出口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自己的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
国际竞争力较弱,利润率较低,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服装类、玩具类等,这些产品的出口主要依赖我国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资源。如果我们这些比较优势被其他的新型国家所取代,那我们的对外贸易将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
(二)品牌意识不强
我国的很大的一部分出口企业都是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生产的大多数都是那些贴着外国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而我们民族自有的品牌却屈指可数。《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0年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世界著名品牌中.中国只有四个品牌进入名单,这足以看出我国在品牌竞争力方面的劣势。
(三)企业综合实力不强
中国未能形成一批拥有高水平管理能力,较强的综合实力,能够深度参加国际竞争的企业。能够进入2009年《跨国公司排行榜》榜单的中国企业仅有18个。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指数仅仅只有15%。世界经济的趋势是全球化,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激烈的竞争。而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不能及时跟上世界经济形势的脚步。其竞争力和我国的经济实力也不适应。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在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对外贸易要想拥有竞争力和话语权,必须有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这个转变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根据我国国情,有以下途径:
(一)注重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能够改变对外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在国际贸易中,把科技创新结果和国际贸易相结合,让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来替代我国现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直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要在外贸企业中形成一种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的理念,政府也要制定一次额鼓励、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
(二)升级贸易结构
完成从量到质的提升。中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相比具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等缺陷。长期以来我国以机电产品、纺织品、轻工业产品等为出口主导商品,成为世界工厂。虽然我们占据世界贸易的大量份额,但是我们的话语权比不强硬,那是因为没能有效控制高端市场。我们必须加大资本和技术的投入,转变比较优势,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干预
完善市场机制,要提升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推进政府体制全面转型,加强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划性,进一步深化市场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创新机制,提高市场的诚信水平,加强资本市场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建立后股权分置时代更加合理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国内企业再投资和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域指导,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市场法规,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四、结束语
篇5
现如今,中国对外发展贸易具有一个现实化的问题,就是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产生,中国的贸易结构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贸易额度的不断增加,使得全国经济贸易产生了飞快的发展,由经济贸易大国向经济强国进行转变。在全国经济常态背景下,通过对于贸易经济结构的研究,为中国的贸易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出发,对对外贸易产业的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2发展现状
有研究学者对于亚洲对欧盟以及美国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进行分析。亚洲大多发展中国家,较主要的部门为机械以及运输业。通过对中国商品贸易出口业进行研究,贸易结构体系中,比重逐渐下降的是农业以及纺织品业,不断增高的是电子业。二十世纪末,中国的贸易结构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并重点出口劳动集中型工业制品。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正从初级产品转向工业制品,劳动集中型出口转变为资本集中性出口,高科技产品也有递增的趋势。随着中国外贸出口额度的不断提升,出口贸易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半成品的进口额度与日俱增,并且集中型产品的出口规模也在增加,反之进口规模在降低。表明了中国经济贸易结构正在优化以及转变。
3研究理论
3.1传统理论
一个产品若只在该国家进行销售,国籍则为其发展进行了限制,所以对外贸易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益也会进行相应的提升,与国内贸易之间相差了一个等级可以按照国籍价值进行出售。只要没有被生产率高的国家竞争下去,那么国家与国际之间的差价,就为国家所有,产品的价值会通过国际得到提升。一个国家在生产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之下有优势的产品,那么这个国家的利润就会有所增加。若优势较为明显,对外贸易也可以引起国民价值的提升。在就业环境充分的条件下,可以对其劳动力进行节约,对于生产率也得以提高。从而,可以达到花费少量的劳动力就可以获得较大的利润以及产品价值。对外出口可以带动企业对外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展现企业以及产品的优势,还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建设的进步。对于不同的产品,其投入的劳动以及原材料也并不相同。各个国家应使用国家中较为丰富的资源进行生产再进行出口。因此,企业应当调动国家的丰富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中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这种分工的格局将使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主动状态,对外贸易结构优化也水到渠成。
3.2新型理论
贸易结构的传统理论与新型理论之间主要存在着技术的差距、产品使用周期、产业内部的贸易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等问题。若想要改变在于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便应加强对于技术改革的重视。发达国家在于技术上远远超于发展中的国家,技术的研发以及创新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时间以及人才,使得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国家发展起来更为困难,继而,形成死循环。这并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问题,更是国家与政府的之间的问题。技术差距造成国际贸易的影响。因此,国家要想重视经济发展,则要对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依据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的质量,使其与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相结合。这种经济理论体系对于国家而言极为重要,产业内贸易理论体系说明了产品之间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之中的主要原因。这一理论,对于改善贸易结构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对于经济较强的国家而言,有极大的发展优势。国家的优势也是对于企业以及产品的优势,国家只是根据特定的产业在竞争中占主导地位。要对于贸易经济体系进行优化,就需要政府发挥一定的作用,培养国际对其的需求,加快市场的经济建设以及生产的相应要素。形成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国民教育以及国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以及综合国力。
4优化调整
篇6
一、我国外贸结构特征
对外贸易的结构可以从进出口贸易的行业及地区分布、国际贸易分工等诸多方面的对比关系来计算。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外贸结构从整体来看,近年来主要呈现出规模逐渐扩大、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对外贸易顺差继续保持的特点。这与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原因又在于国外对于我国的直接投资的增长,近年来许多在华外商对企业的投资额逐年上升,其投资企业就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构成主体,特别是进料加工。这一过程表现出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特点,也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的现状。这样的贸易结构容易造成的结果有三方面:我国的贸易顺差现状带动外汇储备的增加,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加工贸易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研发、营销方面相当薄弱,在以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巨额的利益被投资的外商获得;第三,我国的外贸现状推动我姑哦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快增长和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构成一定的矛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越来越多的被卷入贸易摩擦,许多国家的“中国”增加了外贸环境的不稳定性,也损害了我国制造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我国外贸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
(一)贸易大类的总体失衡
在我国目前的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总额和加工贸易总额的比例相差不多,但是二者对于GDP的影响大有不同。一般贸易从研发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加工贸易则不同,其主要是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和国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对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但是我国现在已成为贸易加工比例极高的贸易大国,但无法成为贸易强国,就是因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比例严重失衡。
(二)产品结构失衡
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目前依然保持纺织、服装、玩具等为主体的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结构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推进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并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劳动成本相对低廉,长期如此则可能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能源储备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妨碍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面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过多,资金继续稀缺,劳动低素质较低的基本国情,这一产品结构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改变。
(三)贸易主体结构失衡
根据我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表明,在我国的全年出口额中外资企业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与之相对的国有企业则比例较低,其他的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的外贸额所占比例更是低得惊人。而且这些贸易主体结构之间的差异有增加的趋势,虽然有相应的措施改革,整体局面依然没有较大改观。
(四)外贸地区结构失衡
外贸地区分布的结构失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内的外贸进出口地受到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相对迅速,中西部地区发展十分缓慢;二是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分布失衡,对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进出口比例较大,但是对拉美和非洲的进出口很小。这样的不平衡一旦发生经济波动很容易影响经济稳定性。
三、我国外贸结构优化策略
(一)国内扩大内需
我国还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根本方针,应对外部市场波动可能引起的经济影响。从政策上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终提高其在GDP中比重,增强我国经济的稳定性。
(二)转变贸易增长模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计划的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研发能力,促进出口主体的多元化。
(三)加强外贸预警机制
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冲突也逐渐增多,必须做好贸易预警工作,才能有效的减少贸易摩擦。主要加强对敏感贸易品经营情况的监控,及时预警信息,帮助企业快速有效的规避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篇7
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对外贸易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推动着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参与国际经济和分工的加深。无庸置疑,对外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负面效应具有隐蔽性,会对经济中存在着扭曲的发展中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中国在发展国际贸易时迟迟不能摆脱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处于利益链分配的末端等不利处境,那么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就可能出现贫困化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贫困化增长问题的分析
贫困化增长是指一个正处于经济增长的开放型国家,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致该国国内出口能力越扩大,国家福利损失就越大,进而最终导致人均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更可能出现在出口产品单一的“小国”,对大国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警惕意义。该理论最初是从价格贸易条件的角度提出来的,外在的表现是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但是价格贸易条件并不能完全衡量一个国家的贸易利益,更准确的衡量应该扩展为用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三个指标来反应。
(一)价格贸易条件变动
价格贸易条件在考察期间走势是在波折中向下明显倾斜的,体现着制成品贸易条件的特征,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是总体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在考察期间,从进出口商品指数来看,制成品的出口价格指数是急剧下降的,这种下降原因不单纯是因为出口额的扩大和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可能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从进出口价格指数来看,是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本高新技术产品强烈需求以及跨国公司的价格控制导致进口价格指数上升过高所致。从长期来看,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能源类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快于制成品,而中国出口产品的单位能源消耗率较高,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会放大,因此,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在长期中会继续恶化,从而导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二)收入贸易条件变动
从表1来看,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与价格贸易条件走势截然相反,总体走势出现波动中的大幅上升。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在考察期间是明显改善的,考察期间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对中国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应该看到改善主要的原因是:出口额的提高幅度快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幅度,即主要靠劳动、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数量的扩张来实现,这说明我国是在出口“效率”低下(价值流失)的状况下通过出口额的增加取得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在以标准化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成品的出口产品结构的相对改善并没有适应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情况下取得的,这种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路径是单纯依靠出口额扩大来实现的,在长期中是乏力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出口竞争加剧和贸易壁垒兴起等国际环境的恶化,会导致出口额扩大幅度的相对减弱,另一方面是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因此,可以预测长期中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会出现相对的恶化。
(三)要素贸易条件变动
产品贸易是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载体,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要素的生产率上。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要素贸易条件尤其是双要素贸易条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从表2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上升较快,2002年的生产率比1993年提高5.85倍,2006年是2002年的1.2倍,由于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快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幅度,单要素贸易条件在考察期间是一路改善的。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如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等资本密集型进口品,这些发生在出口部门的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在提高要素的生产率的同时使得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了恶化。
从双要素贸易条件来看,考察期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虽然有了大幅的提升,但由于发达国家专业化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快于中国专业化从事低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故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比率(Zx/Zm)在考察期间的改善是缓慢的,考虑到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可以合理地推测,长期来看中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是趋于恶化的。双要素贸易条件的恶化说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然较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见,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是趋于恶化的,恶化程度较大,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是改善的,并没有出现前文所总结的贫困化增长实质的情形: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都出现恶化。因此本文从贸易条件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在考察期间中国没有出现贫困化增长。但从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动趋势来看,三种贸易条件有恶化或者相对恶化的
趋势,这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存在着扭曲,如果不加以纠正,有可能在长期中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出现贫困化增长,更为准确的说是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三、对策建议
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着使得贸易条件有可能会出现全面恶化的诱因,从动态来看,中国有出现贫困化增长或者“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是一国对外贸易、经济状况的客观反映,因此,本文在考察了中国贫困化增长问题的基础上,试图在提出改善贸易条件的思路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改变、消除对外贸易中的扭曲。
(一)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机而择的贸易战略
从贸易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目前是利用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出口导向战略,这种贸易战略的形成符合我国现阶段现实情况。虽然中国现阶段的低层次制成品出口结构基本反映了当前中国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出口结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也不意味着中国可以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从各种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动趋势来看,中国经济有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危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国际分工、贸易利益的分配中较低的地位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而且基于比较优势战略的双重效应会强化这一国际分工格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进一步加大。虽然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能作为改变贸易战略的理由,但至少说明目前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贸易战略的选择是由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国际经济环境、国内问题等决定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就业压力等条件决定了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这种贸易战略已不是中国经济长期有效发展的最优选择。但如果违背中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过早地或偏向于全面发展不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会丧失贸易利益,而且带来经济扭曲和资源浪费,危害经济发展。因此,在目前彻底抛弃比较优势战略是不可取的,应该在利用外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同时,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研发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等来提高我国的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我国贸易条件长期恶化趋势的改善。
(二)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
从现阶段的国际分工来看,凭借出口产品的类别来判断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已经很不准确,一国出口什么产品已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技术来生产或者处于什么生产环节,国际贸易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竞争,贸易利益取决于依靠技术在产业链中占据的地位。因此加快技术进步是改善贸易条件、提高贸易利益的重要途径。在技术进步中,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技术进步的主体、技术进步的路径、技术的类型。
从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的主体来看,承担技术进步的主体是具有法人性质的企业,企业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先期的投入和风险非常高,技术要素获取报酬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企业的积极主动性不是很高,而且跨国公司因利益垄断的需求对中国处于产业链中企业的技术提升处于一种不支持的态度,中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并没有对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质的影响。因此在提高技术水平的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比如重大技术科研招标,入股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创建科研基金,保护知识产权,理顺技术市场化体系等手段主动参与到技术提升的过程中。
从技术进步的技术类型选择和投入的产业来看,不仅需要低技术、标准化技术产业的要素节约型技术尤其是能源节约型技术,而且需要高新产业的创新型技术。中国目前的出口产品结构是以低技术、标准化技术含量的制成品为主,处于产品技术的标准化、成熟阶段,难以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而且产品中能源的消耗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即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又抵消了部分原本就微小的贸易利益,因此要加强要素节约型技术尤其是能源型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和保护环境。创新型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分工地位,使产品处于产品周期理论中的创新阶段,从而在国际交换中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单纯选择创新型技术或要素节约型技术的发展都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仅仅推动创新型技术的发展,目前缺乏必要的经济环境支持,难以获得实质型发展,而且低技术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仅仅推动低技术产业的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不利于获得竞争优势和分工地位的提高。因此,在推动现有的低技术产业的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时,更多的注意力应放在培育高素质要素、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型技术进步。
从技术进步的路径来看,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外生因素,偏重于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因此,我国应该以技术引进为主,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技术是加快提高我国技术进步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发挥后发优势的一个重要方式,更是突破“贫困陷阱”和实现技术“跳跃式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技术引进中应该侧重管理等软性的技术,轻设备等硬性技术。跨国公司对技术垄断的本能使得难以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来获得我国的技术进步,而且外生因素也难以形成对技术进步的有效推动,容易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要加强吸收消化,加大对教育、研发的投入,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的目标
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2006年中国与美国、日本、欧洲的贸易额几乎占了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一半左右,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较强。一方面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低需求使得中国贸易条件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会进一步恶化,贸易利益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强化了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和不确定因素对中国经济和贸易条件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外在的影响,中国应积极地加强和非洲、拉丁美洲、东欧等国家的合作。从目前的贸易状况看,中国和非洲、拉丁美洲的贸易额较小,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为服装、轻工产品、机电产品,进口产品主要是原油、铁矿等各类资源矿产品,双方间存在着较强的贸易潜力,产业间的互补性强,这种贸易结构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外贸市场的多元化,既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分散中国对发达国家过度依赖和
出口市场单一造成的风险。
(四)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和贸易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8
1.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额不断提高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提升。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10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 34.1%,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37.5%;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292.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1.0%,出口 661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2012年,进出口总额1186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7%,出口698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1%;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总额达13302亿美元,出口780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到35.3%;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237亿美元,出口789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3.5%,从2010年的出口贸易额5912亿美元,到 2012年的6980亿美元再到2014年的7897亿美元,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同时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占全部商品进出口比重较大。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行业,同时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电子信息出口产品结构变动不大
我国电子信息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动不明显,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元件是主要的进口产品,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是主要的出口产品。自199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进口产品是电子元件。为了与出口地的需求相匹配,电子元件通常被用来构建计算机及其相关电器。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更新较慢,导致电子元件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动不大。如果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长期处于一种产品结构,就会使国际贸易进出口的范围受到影响。一成不变的产品产业结构,会大大降低产品在同行间的竞争力,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这类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种类。
3.进料加工贸易占据主导
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各类贸易方式出口额可以看出,进料加工贸易仍然占主要地位,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达到60%,这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进口加工贸易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进料加工贸易主要是依靠我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料加工贸易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利用我国的现有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强化出口贸易,然而这种方式也有其弊端。一般技术含量和附和值较高的工序在国外完成,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工序在国内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我国出口贸易额的虚高,以及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此外,进料加工贸易也不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不利于企业内涵式发展。从长期看,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国内企业中有不断通过技术模仿、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电子产品更新与应用基础的总体水平较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打破技术依赖的现状,导致缺乏出口产品的技术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相关集成电路与元件。由于人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未形成将企业视为主体地位的技术创新系统。由此可见,我国相关企业产学研技术协同机制有待提升。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观念较不完善,没有改变对国外先进关键技术的依赖,导致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的专利成本不断上升。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能不益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同行竞争中综合实力的高低。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讲,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系,这不利于出口产品在我国相关企业的长期发展。
2.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如果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增长缓慢。产品结构不合理是阻碍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主要表现为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基础电子产品的发展较为缓慢,核心产品的创新程度不足。这可能直接导致我国电子产业的总体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劣势地位。2008年,由于我国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层次较低、产能相对过剩,导致产品销售业绩停滞不前,仓库库存积压较多,从而降低了部分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部分产品在结构提升方面较为缓慢,导致技术不能被正确应用,技术升级与资源整合的压力变大。进言之,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会导致其与国外企业在经济与技术上的差距逐步拉大。由国家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电子产品出口贸易在发展进程中长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困难,各类生产电子产品企业的R&D强度仅为2.5%,还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企业水平,但是仍有大多数企业投入力度不够。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产品内部所包含的技术也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了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我国内地企业发展速度较为滞后,技术升级较慢的产品不能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产生绝对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对外贸易。由于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滞销或销售缓慢。这不益于我国国内企业的产品的进出口与产品技术发展。因此,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创作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加快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迫在眉睫。
三、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对策
1.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环保意识
电子信息企业的不断创新可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不断强化其国际竞争力。因此,培养企业创新意识对于强化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相关企业应调整并创新企业结构,从而提升高科技在出口产品中的所占比例。通过加大对外来先进技术的引用于吸收,促进我国先进核心技术产权过的开发与应用。另外,应积极吸收国际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使企业创新在国际规范的范围内进行,促使企业创新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和更新。
提升环保意识,使企业生产标准化可以使企业设计与生产的产品绿色环保。这样可以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普遍提升和人们环保观念的逐步深化,导致绿色贸易在国际市场中有很大的销售需求。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利用其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可持续发展为旗帜,通过相关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的产品制定所谓的标准化,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渠道。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我国相关产业应逐步强化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增强自身产品的环保意识,促使自身出口产品可以得到国际贸易组织的标准。
2.改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电子信息产业要在对外贸易形势正确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其应通过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对其进行改善。虽然沿海地区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只有扩大内需,才能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不断夯实。比如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前提,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使现有的信息产业布局得到改变与完善。沿海地区应以发展加工出口企业为主,内地应以发展电子基础技术产业为主。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的共同发展。内地-沿海共同发展是目前最符合我国贸易格局的产业结构。
在对外调整电子信息产业时,应拓展多样化国际市场,使其地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遇到与港澳台等地区的外部区域拓展时,要注意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强化。海外资源信息产业结构的改变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环节。人们可以通过强化我国与中亚、东盟等地区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这样可以在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交流的同时,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
3.发挥政府作用,加快企业发展速度
当地政府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增加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关注与扶持力度,可以帮助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弥补电子信息企业某方面的欠缺,并且帮助其发挥多个要素的优势。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弱,并且缺乏完整的扶植措施,导致我国相关企业整体竞争只能通过国内外市场的自然调节。对于对外贸易结构是一种需要长期调整的战略决策,这急需政府帮助企业完成部分调节。比如,出口被进口代替的激励政策、促进跨国经营、反补贴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等。进言之,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促进新型出口点的萌发。政府还可以扩大企业的出口程度,从而使我国较为优势的企业向发达国家投资或出口。这样可以使其拓展境外加工贸易的领域。国际贸易组织是促进并协调各国产品贸易的国际组织。所以,政府应仔细审核并做好国际贸易组织给予的相关后续工作,使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对外贸易更加便捷。
篇9
表面上,品牌是制造商或经销商加在商品上的标志。它由名称、名词、符号、象征、设计或它们的组合构成。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实质上,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已是一种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
二、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现状分析
(1)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品牌能力。品牌的核心是自主创新,一是研发投入不足。企业产品重销售,轻研发。这在企业内部,到处可见,销售部门的地位要远远比研发部门地位高。这是因为研发效果注重长远,不能立刻见效,而销售效果立刻显现,立竿见影,企业负责人更注重销售资金的套现。二是许多企业把名气当品牌。通过打广告、做推广、做宣传、出镜头,只要名气大就认为是有品牌了。(2)市场没有形成品牌气氛。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世界著名品牌都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才脱颖而出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欧美发达市场经济体相比,自主品牌发展面临一些体制和环境的障碍。(3)政府的扶持不到位。许多国家对于品牌的扶持都有一定的战略和系统。美国政府的主要做法是通过财税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科研创新,以技术进步带动品牌发展。日本在2003年出台了“日本品牌”战略,提出通过知识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等手段,将日本塑造成高品质、高美誉度的国家品牌。韩国则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积极鼓励民族品牌发展。但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重资金,轻品牌,重眼前,轻长远。对企业的扶持更重在土地、资金、人员等配套设施,对一些高知识性的、高科技性的、现代虚拟化的不重视,例如品牌就是这样,没有完整的扶持战略、系统、支持和制度。从以上三方面的现状入手看总体,我们发现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
三、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策略建议
(1)企业方面应该制定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必须要有它的精神源泉和支柱――品牌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名牌产品的生产厂家推出的并不单单是产品,同时包含着某种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产品要以自己的文化底蕴,唤醒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意识,吸引消费者的现实消费需求。所以,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才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2)企业要重视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3)借助媒体的全力协助。日本的松下品牌,美国的可口可乐品牌,韩国的三星品牌、瑞士的军刀手表品牌等,他们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大力协助。现代的各种媒体如此发达,尤其是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论坛等,可以通过这些接触消费者较多的媒体来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大量的传播,从而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企业的品牌内涵和认知。(4)政府方面给予支持。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处于建立过程中,民族品牌还比较稚嫩,迫切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供信息服务,特别是行业发展方面的信息服务,以便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改善市场的信息结构、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校正市场协调失灵的政府管理,削弱市场经济的波动频幅。企业塑造自己的品牌需要较大的财力投入,并且是一项长期的投资活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的品牌塑造工作因此受到制约。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需要建立激励企业塑造名牌的机制,无论是政府或是银行,对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商品出口都应给予资金上的支持。(5)行业协会方面发挥作用。首先是规模经济效益方面,国内的一些企业由于规模有限,要想成功地走出国门,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而通过行业商会,相关企业可以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其次是权益维护方面,行业商会在维护企业权益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当企业遇到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堡垒限制时,商会可以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应诉,保护并促进国内品牌的发展。再次是品牌带动方面,行业协会可以把同一行业中规模不同的企业融合在一起,以共同的发展目标为动力,在一个行业内部建立起以名牌产品企业带动弱小企业的良好氛围,发挥行业内部优秀品牌的大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的带动和指引作用,把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名牌的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
参 考 文 献
[1]贾茜,孙颖.浅谈品牌效应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J].当代经济.
篇10
1.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方式除了传统的购买设备与技术,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合作生产,作股投资,补偿贸易等,还出现了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方式;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逐步被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引进所替代。这说明我国企业对技术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技术引进目标更加明确,方式灵活多样。
2.引进技术的来源多元化
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转让技术政策出现变化。技术引进主要来源地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香港,意大利,法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部分发达国家注意到,只通过出口产品或设备方式而不转让技术将逐步失去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开始调整政策,加强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并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合作达到重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二、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技术引进总体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偏少
受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限制,我国引进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跨国公司输出的绝大部分技术属于二流的,所谓“市场换技术”只是集中在中低水平上,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方面,发达国家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封锁。产业技术的发展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技术装备落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中型企业反应迟钝、复苏缓慢,必然阻碍技术引进向结构优化、有序发展的方向转化。其次,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引进技术固然重要,但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更为重要。
3.企业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投资不足
引进技术只有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因此,一些国家都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是1∶8左右,因而能做到第一台设备引进,第二台自主制造,第三台即能出口。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07.这就造成引进再引进,重复引进,长期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三、推进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建议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技术引进工作进行联合行动,开展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大学与科研院所参加的方式,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共同开展投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等工作,通过税收优惠和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促进体系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要求,重点支持企业引进电子通信、生物技术、民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清洁发电、新材料、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具有市场潜力且在未来竞争中将取得优势的或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
积极开展多双边技术合作。通过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采取联合研究,合作攻关和对往等多种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拓展技术引进来源国,适应企业的技术需求引进不同层次的技术;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间进行研发和技术合作牵线搭桥。超级秘书网
3.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引导
由于技术的扩散和外溢,它具有一定外部性,政府应在技术引进与创新上加强引导与投入,这并不是忽视市场的作用,而是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和现阶段缺乏有效的风险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利用产业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急需的引进技术与二次开发创新给予支持和引导,解决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瓶颈。建立公用科技信息平台消除国内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分离,使国内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可以有效地结合。
4.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
要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和自主创新工作结合起来,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工作。国家要提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提出有利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财税、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既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又要切实做到真正引进了“技术”,探索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7月.
篇11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 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 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着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 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 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 , 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 , 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2-0029-05
收稿日期:2013-10-2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2012SQRW235)
作者简介:孙艳(1978-),女,安徽淮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贸易。
Analysis of China’s foreign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since entering the WTO
SUN Yan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 Anhu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 Trade, Huainan, Anhui 232007, China)
Abstract:Since joining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hina ha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in foreign service trade.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achievements in foreign service trade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in foreign service trade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on Chinese foreign service trade in the future with regard to the framework of WTO.
Key words:Chin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foreign service trade; problems;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方。在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运行规则指引下,在世界贸易组织三十个协定,特别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保障下,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取得了可喜成就。在对外服务贸易规模方面,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 7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5.6%,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其中,出口为1 9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6%,居世界第五位;进口为2 8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居世界第三位(见表1)。在对外服务贸易行业分布方面,2012年,旅游业居首位,进出口总额1 520.1亿美元,同比增长25.6%;运输业第二,进出口总额达1 247.7亿美元,同比增长7.5%;咨询业第三,为534.7亿美元;保险服务业第四,为239.3亿美元;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第五,为187.9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第六,为182.9亿美元;建筑服务业第七,为158.7亿美元;广告宣传业第八,为75.2亿美元;金融服务业第九,为38.2亿美元;通信服务业第十,为34.4亿美元;其他商业服务总共为479.8亿美元(见表2)。在对外服务贸易目标市场分布上,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目标市场前五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中国香港、欧盟(27国)、美国、东盟和日本。我国与上述五个国家(地区)的服务进出口贸易额超过3 100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近三分之二。在对外服务贸易企业结构方面,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企业结构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体上是4∶4∶2的格局。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依然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唱主角,民营企业力量相对薄弱。在对外服务贸易国内地区分布方面,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地区分布仍相对集中于沪、京、粤三地。其中,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 515.6亿美元,居全国第一;北京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位居第二;广东为713.1亿美元,排名第三;同比分别增长17.2%、11.7%、15%。三地合计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9%。在对外服务贸易收支平衡方面,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为逆差,金额为897亿美元(见表3)。
表1 我国入世以来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及世界排名(2001~2012)
表2 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分行业情况表(2001~2012)
表3 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2001~2012)
综上所述,入世以来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但同时我们又看到,现阶段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剖析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寻促进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服务贸易主要成就
(一)对外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2001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额为719亿美元,世界占比为2.4%,世界排名为第13位。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额猛增至4 706亿美元,增长了5.5倍,世界占比为5.6%,提高了3.2个百分点,世界排名为第3位,位次上升了10个位次,已经成为世界对外服务贸易大国。
(二)对外服务贸易结构渐趋优化,高附加值对外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12年,我国旅游和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8%,比2001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高附加值服务中的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出口快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22.5%、18.6%、40.1%、17.8%、18.2%;通信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进口增势显著,增幅分别为38.6%、158.4%、20.7%。
(三)重点领域服务进出口贸易成效显著
首先,2012年,旅游和运输等传统服务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58.8%,规模优势继续巩固,贸易效益继续提升。其中,旅游服务进出口贸易额为1 520.1亿美元,比2001年的317亿美元增长了3.7倍,居各类服务之首;运输服务进出口贸易额为1 247.7亿美元,比2001年的159.6亿美元增长了6.8倍,位居第二。其次,我国服务外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38.5亿美元,同比增长34.4%,执行金额33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1% ,使中国攀升为全球第二大离岸外包承接国。再次,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呈现良好势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9、2010、2011年文化产品核心内容的对外贸易额分别为97 882.52万美元、135 083.25万美元和145 170.65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 。最后,我国技术进出口贸易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2006年至2011年,我国技术进出口总额从226.1亿美元上升到535.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倍多。
(四)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更加健全、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2006年,商务部开始成立了服务贸易司,专门负责拟订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制订我国服务和技术进出口贸易政策,并负责对我国对外服务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2011年,商务部把服务贸易司更名为服务贸易与商贸服务业司。
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相继制订了《服务贸易“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服务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同时,在服务外包、技术贸易、会计服务、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等服务贸易重点领域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五)对外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已经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对推进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多次成功举办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重庆)高峰会、中国(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展会,为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六)对外服务贸易基础工作不断夯实
入世以来,我国出台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使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统计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每年都用中英文对外《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全面分析研究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的成就和不足,为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另外,还适时出版发行《服务贸易简报》、《中国软件出口发展报告》等资料手册,以指导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
(七)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
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承诺,为国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多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2011年,中国新设立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15 000家,利用外资大约500亿美元,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近50%。我国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2011年已达到了7.25%,处于世界中等水平。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服务贸易主要问题
(一)对外服务贸易规模仍偏小,且持续逆差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对外贸易总额为43 375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4 706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8%;货物贸易38 66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9.2%。世界各国对外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平均水平为18.6%,而我国仅为10.8%,显然,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比重偏低;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际货物贸易的比重为10.5%,而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额仅占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5.6% ,只是货物贸易占比的将近一半,服务贸易规模明显偏小,这与我国的经济总量、与我国的对外货物贸易量是不相吻合的。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就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且最近两年迅猛增加,2011年为549.2亿美元,2012年更是高达897亿美元,已处于严重失衡状态。
(二)对外服务贸易结构失衡
一是服务贸易部门结构失衡。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仍以传统行业为主,2012年,传统的旅游和运输服务占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总额的58.8%,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仅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21%左右,部门结构明显失衡。
二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2012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相对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约90%的服务进出口贸易是由我国东部的11个省份完成的,其中沪、京和粤三地服务贸易进出口就占到了69%,远超其他省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落后。
三是服务贸易国别(地区)结构失衡,目标市场过于集中。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中国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最主要的目标市场。特别是中国香港地区,2012年与我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1 345.5亿美元,占到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28.6%;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占我国服务进出口额的比重则高达65%,而很多的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和地区却几乎为零。
(三)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开放度不高,竞争力不强
由于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层次低且相对落后,导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低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或接近70%,而中国现在仅为43%,占比相对偏低。一个国家如果服务行业整体发展滞后,势必会影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另外,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中,垄断经营现象严重,诸如金融、保险、证券、运输、邮政、电信、医疗、教育、商业、科研等部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经营。因为垄断,这些部门和企业往往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市场开拓和竞争的意识和实践就会淡化和弱化,其后果就是保护落后、工作懈怠、效益低下、竞争力疲软等。
四、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对策构想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
现代服务业具有“三高”等特点,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动漫服务业、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创意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同时,还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物流配送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以开放促发展,是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的总趋势。我国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与国际接轨,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市场壁垒,不断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并利用国外服务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手段,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在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同时,可通过服务贸易“商业存在”模式,实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开放型经济战略转型,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战略升级。
(二) 多渠道扭转服务贸易逆差
一是要适度管控汇率波动。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额高达897亿美元,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一定要坚持有管控的汇率政策,控制住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上扬,为服务出口企业减压。
二是要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以货物贸易带动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相衔接的服务贸易。为了增强我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需要不断发挥服务贸易高附加值优势,逐渐提高货物贸易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延长货物贸易价值链。同时,要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在对外出口结构中的比重,改变因大量进口资本密集型设备而阻碍制造业对生产业需求的状况,并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步提升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形成上下游完整的制造业产品生产链条,促进国内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三是要有序引导服务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和占领国际服务市场。对外服务直接投资有利于绕开国外贸易壁垒,有利于降低对外服务贸易成本,有利于国外服务市场的开拓和占领。因此,政府要引导、扶持我国服务企业克服困难,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加快服务出口步伐,以推进服务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
(三)调整和优化对外服务贸易结构
要着力提高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贸易占服务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优化服务贸易部门结构。同时,要继续加快发展重点优势领域的服务进出口,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跨国公司在华服务外包业务,扩大我国服务外包市场份额,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建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我国服务外包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各地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有重点地发展特色对外服务贸易,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同时,充分发挥对外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格局。诸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银行设置比较密集,就可以狠抓对外金融服务发展;而沿海地区港口比较多,就可以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贸易;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丰富,就可以优先发展对外建筑服务;有些中西部地区城市大学比较集中,就可以大力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软件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张莉.中国对外贸易监测报告2011[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
[2] 周柳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12[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3.
[3] 商务部.2011年服务贸易工作要点(商服贸字〔2011〕1号)[R].2011-1-13.
篇13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杂志8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色,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考虑。十六届五中全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前涉及政府职能经常从经济角度考虑,许多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中国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把重点放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战略的职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国加人WTO承诺文化市场的开放,首先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当外国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时,他们一定会谋求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国际文化资本进人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这是一种跨国文化企业的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外国文化资本进人中国文化资本市场势头一直比较猛烈。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负载的是外国文化价值的内容,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三方面构成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宣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此,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术界认为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的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段时间,被人称之为“军事立国”阶段。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被称之为“经济立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阶段。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发展战略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国家形象的问题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日本适时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这么一些内容: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国度,而不仅仅是能够制造物质产品的国家。其次,要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战略是许多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也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制定文化战略也是政府应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的挑战。
3.对外贸易自身作用
对外贸易自身作用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文化贸易来促进本国文化走向海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近期来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通过整合我国的文化资源,开发我们的文化产品,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增加我们产业附加值,无论是高技术附加值,还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为一个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新的战略重点,这就造成了一个大的发展态势。即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融为一体,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的中心这两件事也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所谓“中国制造”,而且我们要变成“中国创造”,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的创新中心。
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了严重的逆差。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超”,处于绝对输人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对于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讲,对于一个正快速发展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产品
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也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动漫产业与美国和日韩相比我们才刚刚起步。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产品。而美国的品牌文化产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以及各种美国大片等。
2.观念滞后,缺乏创意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种思维方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产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内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产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亲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文化产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你的产品。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在制定贸易策略时应注意与当地文化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美国人在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将玉米羹、汤和可乐同售;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开端。
3。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四、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的现状是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观上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在制定文化贸易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也都采取过这样的政策。
第二,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和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招募聚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负责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与管理。
第三,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以增强针对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蹈、交响乐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