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历史遗迹的价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那么,历史文化遗产是否存在经济价值呢?经济价值是指任何事物对人和社会在经济上的意义。经济学上所说的“商品价值”及其规律则是实现经济价值的现实必然形式。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前在自然状态的土地上,经人类开发出来的产品,包含人类劳动的物化,具备经济价值的功能与特性,对人和社会具有经济上的意义,即具有经济价值。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经济的经营。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悠久历史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体。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其意义重大: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或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今,我国的历史遗存丰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古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古建筑、构筑物等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我国山西大同市的古城墙,大同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因此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旧城基础上增筑,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镇城。最后形成的大同镇诚呈大致正方形,边长达到1.5公里和1.75公里,周长6.5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共580对垛子,据说代表了大同当时所辖的村庄数。大同镇城遗迹保留对研究北魏及明清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现代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旅游经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文化遗产保护得越好,其利用价值也就越大,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旦历史文化遗产因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丧失殆尽,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之加强保护,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持续破坏不断提升其经济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受到污染与损害已经触目惊心。人类的生存环境,除了直接面临着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的威胁外,还存在着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商业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以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问题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利用经济学的供给规律来分析:由于历史文化遗产是稀缺资源,甚至是衰退资源,故它的供给弹性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供给曲线与坐标横轴垂直,其斜率无穷大。这时,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均不会变动。在历史文化遗产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人们需求量的增大,不仅有相对应的价格,而且价格还随着需求量的增长而增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护稀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支付意愿将不断上升,亦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将不断升值。
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难达共识
虽然社会总体上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存在差异,导致认识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如在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要不要新建的问题上意见相左。这种状况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为缺乏共识而难以处理。
2.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
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事实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怠慢,就是对其经济价值的低估,在很大程度上将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历史文化遗迹的经济作用
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象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华夏大地。它们不仅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熠熠生辉,在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同样会闪闪发光。
(一)增添城市形象的光辉
历史文化遗迹就是城市的一道光环,同其他成就相结合,城市的形象会更加高大与辉煌。例如,山西省的平遥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身价倍增,旅游、商贸及其它产业相继发展,这个晋中小城的兴旺发达,指日可待。因为,其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不仅扮演过英雄史诗,而且汇集着那些年代的文学艺术和多种科学技术知识。其次,文化积淀丰厚,表示文明程度高。文明城市意味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热情友好,无论投资、通商、旅游、文化交流,人们都乐意前往。
篇2
一、集合共有概念的提出
一般认为,大陆法系的共有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来自于罗马法的共有,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共同共有来自于日耳曼法的合有,与日耳曼法的团体主义相适应。日耳曼土地法中还有一种总有制度,但“在当代各国民法中,已基本上不存在着作为一项独立的财产权的总有权制度。”[1]
学者认为,现代的共有观念确立于近代法国大革命所奠定的个人主义法律原则[2]。现代共有观念是以肯定每个人拥有平等独立的人格为前提的。因为,共有是财产归属状态的一种形式,是两个以上的多数主体对同一客体物拥有所有权的一种状态。这就意味着现代共有观念,首先是以承认每个人都享有所有权为前提的,而这就意味着对每个共有人人格的确认。
在英国法上,也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共有”,它们分别被称为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在谈及土地时,则使用共同租佃和按份租佃这样的术语,但这是用来指自由保有地产所有人,与租赁法毫不相干。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倘若一个按份共有人或佃户死亡,他的份额由其继承人继承,而不问有无遗嘱存在;而共同共有佃户死亡后,其份额自然地添加到其他的共同共有佃户的份额中,这样,当所有的共同共有佃户都死去而只剩下一人时,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就成为唯一的所有人或佃户。共同租佃关系或共同共有适宜于管理,而按份共有租佃或按份共有则适宜于受取财产利益。基于这种原因和其他原因,立法机关在1925年将对土地的按份共有租佃严格限制在衡平法权益之内[3]。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在所有权项下规定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法典第二编“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第十六章“共有”第244条指出:归两人或几人所有的财产,属于他们共有。共有可以分为确定每个共有人份额的共有(按份共有)和不确定这种份额的共有(共同共有);财产的共有是按份共有,但法律规定了形成该财产共同共有的情况除外[4]。
这一类型的共有具有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群体的共同财产是不可分割的共有财产。第二,由于成员人数众多,不可能每个人都参与财产的经营管理,根据法律或者合同对共有财产实行委托经营和管理。第三,全体成员对共有的整体财产不分份额的享有所有权,任何成员对于共有财产不存在明确的抑或潜在的份额。第四,权利的享有以某种身份为前提,该种身份依法律规定直接取得,丧失该种身份即丧失权利,不能主张对共有财产的分割。成员的死亡不导致对共有财产继承权的产生。第五,成员的权利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通过民主方式参与共同体的决策;二是最终享受共有财产利益。
由此可见,该类型的共有不同于按份共有的地方主要在于,按份共有主要针对的是单一物,共有人对公有物享有明确的份额,该种份额可以继承可以转让;而该种共有针对的是集合财产,共有人对于集合财产不具有明确的份额,成员身份不可继承和转让。集合共有的基本内涵是数人基于某种特定的身份,平等、永不分割地对财产整体所享有的所有权,其中若有共有人脱退或死亡,其权利便丧失并自然地添加于其他共有人的一种共有权制度[5]。
二、集合共有概念提出的意义
(一)完善了中国共有制度
长期以来,民法学中的共有理论研究只局限于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甚至有人认为是“共有是纠纷之源”,建议在立法政策上尽可能地鼓励单独所有,尽可能性地避免共有的发生。然而,现代化的大生产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联合多人的财力举办企业是经济生活中的主流。用传统的共有理论来解释私有经济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对于解释公有制经济则力不从心。集体共有概念的提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法制史上的类似制度,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创造性的改造,对公有制实现的法律开展的探讨开了一条新路。
(二)集合共有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成员与共有财产之间的联系
集“体”所有的概念强调的是整体,不是个体,从而给人以“只有整体才是重要的,成员只能被动地服从集体的安排”的印象。在客观上也会导致国家权力对于集体组织的过度干预,不利于培育社会的民主精神和自治理念。
三、集合共有的比较法参照
(一)集合共有与越南民法典中的群体共有
《越南民法典》第234条规定:“群体共有的宗族、村、邑、乡、宗教群众和其他居民群体对用于满足整个群体的合法共同利益目的按习惯形成的财产、群体成员贡献、捐献的财产、接受的赠给、整个群体的财产和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来源的财产的所有。”“群体的各个成员根据协议或习惯,为了本群体的共同利益共同管理、使用、处分本群体的共同财产,但不得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群体的共同财产是不可分割的共有财产。[6]”
(二)集合共有与总有
总有“乃多数人所结合,但尚未形成法律人格之共同体,以团体组成员之资格而所有之形态。”其特征如下:第一,为所有权质的分割。第二,所有权之管理权能,属于村落团体,其管理或处分应得团体组成员会议之同意,或基于共同体规约多数决之。第三,所有权之用益权能,分属团体组成中员(村落住民)。第四,基于团体组成员之资格而享有之权利,不得离开组成员资格而存在,其得丧变更与组成员之资格同其命运,故不具独立财产权之性质,自不能让与。第五,所有物无应有部分存在,不能请求分割。是日耳曼法上土地管理与利用的一种法律形式[7]。
近来有学者参照总有的权利结构,提出了集体所有权实现形式的总同共有说。该种学说的大意是:总同共有是指村、村民小组、乡等社区范围的居民全体为实现其共同利益对属于其集体所有的财产,共同为全面支配的权利。总同共有主体对总同共有财产享有管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总同共有权之实现,须依赖相关的权力组织、管理组织、监察组织及其职责分工与制衡机制[8]。
本文认为,所谓总同共有理论的目标是要确立集体成员在集体经济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上面的表述中我们看不到集体成员的作用。该作者也想利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决策权与执行权、监察权相分离的机制来重塑集体所有权实现的组织结构,其良苦用心可想而知。然而,中国集体所有权不是单纯的财产权利,多数乡村并不存在所谓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权的代表多数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来行使。这些机构负有行政职责,同时是个公法上的组织,其人员的任免虽然以基础群众自治为原则,但不能不受到上级政府的多重干预,要进行标准的私法人改组是很困难的。
(三)集合共有与合作社所有
有人曾经提出,要用合作社的法律框架来改造现行集体所有权制度[9]。我们的集体经济最初的目标模式确实是西方的合作社经济。后来,因为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加上以俄为师,合作社经济的目标改变为苏联式的集体农庄经济。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情况千姿百态,怎么可能用单一的合作社法来加以规范呢?更重要的是,合作社本质上私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集体所有权是公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二者在具体的方面还存在一些重要差异。除非我们放弃集体所有权的一些固有的特质,否则合作社不能作为集体所有权改革的目标模式。
四、集合共有概念的现实意义
(一)集合共有理论的适用范围
集合共有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说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利用方式,而且可以对集体企业的经营方式给予有效的说明。在我国,集体企业分为乡村集体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两种类型。城镇集体企业的形成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在国有经济的扶持下发展起来。最初就不具有很强的公法属性。在各个时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政府扶持、集体积累的合作社性质。因此,对于城镇集体企业,除了要坚持排斥政府部门对企业日常经营的非法干预之外,重要之点就是建立规范的合作社治理结构。乡村集体企业一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一道亮丽的风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绝大部分乡村集体企业已经私有化了,其原因是多样的。没有正确及时的理论指导和法律政策支持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在,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可以在集合共有理论的基础上,对两类不同性质的集体财产加以区分,一种是经营性的资产,一类是资源性的资产。对于前者,似乎应把重点放在委托经营和有效监督方面,重点在于落实集体所有权的收益权能。信托经营是个好的法律形式。对于资源性的集体财产,则着力于可持续地利用和发展。
(二)集合共有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解释
集合共有理论也能够解释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理论。不过,全国人民共有一个企业,需要相当多的委托环节和相当长的委托链条,成本相当高昂。因此,也应当将国有资产区分为经营性的资产与资源性的资产两大类别。前者又区分为适宜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资产和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国家垄断经营的部分,目标在于全社会公平受益而不在于经营利润的最大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可以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方式转由社会拥有和经营。所得资金用来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对于资源性的国有资产,则应从国家的战略需要和长远利益着眼,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高富平.物权法原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 [英]劳森,B.拉登.财产法:第2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俄罗斯联邦民法典[M].黄道秀,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5]胡吕银.集合共有:一种新的共有形式――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为研究对象[J].扬州大学学报,2006,(1).
[6]米良,译.越南民法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篇3
价值关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关系,因此情感理论应该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情感主体复杂多样,因此情感理论应该涉及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价值内容包括四个基本层次,因此情感理论应该涉及各个情感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人类价值是从生物化学能量进化而来,因此情感理论应该涉及情感进化的各个阶段。总之,对于情感的理论研究应该从全方位、多层次、大系统、连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价值是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而来,它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价值工程学的“价值”概念是一种没有考虑时间因素的价值率,在基本概念上把目前的哲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价值工程等统一在一个全新的价值理论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了“概念体系的统一”;统一价值论从能量角度来定义价值(即广义有序化能量),度量单位是焦耳,并以食物能量来度量所有价值,从而实现了“度量尺度的统一”;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的根本作用在于提高主体的本质力量,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就是主体的本质力量(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个体劳动能力,对于集体来说就是集体生产力,对于社会来说就是社会生产力),从而实现了“判断标准的统一”;统一价值论认为,知、情、意分别是人脑对于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其中,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行为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从而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统一价值论认为,“广义价值规律”可由自然科学的“最大有序化法则”推导出来,并由此可以推导出所有社会规律,它是所有社会规律的“母规律”,因此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从而实现了“科学体系的统一”。总之,统一价值论实现了价值理论广泛的统一化,从而为情感理论实现广泛的统一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情感研究的理论前提与分析手段应该是客观的,要求情感理论实现充分的自然科学化
目前的情感理论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情感理论的假设前提基本上都是一种主观想象,情感现象的分析、解释与归纳(如情感的层次划分与形式分类等)没有从其价值动因或价值根源上着手,情感规律的推理论证没有遵循严格的逻辑程序来进行。
由于情感的哲学本质就是人类主体对于价值的主观反映,因此对于情感的研究就可以转化为对于价值的研究;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价值的研究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自然科学的方法是最客观公正的方法,它排除了一切主观意志和思想动机的影响,避免了任何阶级倾向和民族情绪的干扰,消除了任何先入为主的感情因素,因此要使情感理论实现高度的客观化,就必须实现情感理论的自然科学化。
统一价值论整个体系只有一个假设前提,即“最大有序化法则”,而这一原理是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论”所提出来的,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基本公理,即实现了“理论前提的公理化”; 统一价值论以这一基本公理为基础,经过严格的逻辑程序,推导出“广义价值规律”,进而推导出经济规律、人际交往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等,即实现了“推理论证的程序化”;统一价值论认为,任何一种情感现象后面必然可以找到一种价值现象与之相对应,任何一种情感规律后面必然可以找到一种价值规律与之相对应,即实现了“主观情感的朔源化”;情感的层次划分取决于价值的层次划分,情感的形式分类取决于价值变化的时态、方向及主体之间的利益相关性等,即实现了“客观价值的主导化”。
(三)情感研究的分析手段应该是精确的,要求情感理论实现高度的数学化
目前的情感理论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对于情感的客观本质和真实内涵不能精确定义,无法发现真正决定着情感强度的客观动因;对于情感的所有动力特性(强度性、稳定性、细致性、效能性等)的分析都是定性分析,几乎没有定量分析;对于情感规律的所有描述都是叙述性的,没有任何计算公式和定理定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设想让机器人或计算机也具有“情感”,能够通过一定的传感器提取和感知人的某些情感动力特征,并分析人的情感与各种感知信号之间的具体关联,使机器人或计算机具有识别、理解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并能针对用户的情感做出智能、灵敏、友好的反应,以缩短人机之间的距离,营造真正和谐的人机环境,这就是人工智能领域日益兴起的研究方向——“情感计算”。不难发现,“情感计算”系统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系统:情感识别系统、情感表达系统和情感内部逻辑系统,目前,情感识别系统和情感表达系统已经开始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但是,情感内部逻辑系统还远远没有涉及,这才是“情感计算”中真正最关键的技术难题。由于情感的客观本质就是价值,情感以价值为基础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人的情感强度在根本上取决于其价值关系的变化强度,人的情感动力特性可以大致地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变化特性,情感规律可以大致地描述为价值关系的变化规律,因此神秘莫测的“情感计算”就迅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价值计算”。
统一价值论首先实现了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实现了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然后以“最大有序化法则”为基础,推导出“广义价值规律”,由此顺利完成了“价值计算”的重要使命。
数理情感学认为,情感是人对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具体而言,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值,根据“情感强度第一定律”(即情感的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指数正比关系),确定出情感强度的数学定义,建立了情感和价值观的数学分析模型,并且大致地掌握了情感内部逻辑系统与意志内部逻辑系统的基本结构,从而基本上完成了“情感计算”的重要使命。
总之,数理情感学的基本特征是统一化、自然科学化和数学化,它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化的、自然科学化的和数学化价值理论(即统一价值论)基础之上。显然,没有统一价值论,就没有数理情感学,就不可能建立情感的数学模型,就不可能进行科学意义的“情感计算”,就不可能研制出真正意义的情感机器人。
篇4
Key words: customer value;segment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form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001-02
1顾客价值及其构成
顾客价值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理论研究与实践共同关注的焦点领域。尽管对于顾客价值还有着顾客感知价值[1]、顾客让渡价值[2]、顾客情感联系[3]、顾客价值过程[4]等多种提法,但我们从对顾客价值的不同理解中还是能够看到其中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顾客价值是顾客利得与利失的综合顾客在消费过程中既有利得也有利失。利得可能包括产品使用价值、产品拥有价值、产品象征价值等。利失则可能包括顾客付出的时间、精力、货币等成本。
1.2 顾客价值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在影响顾客利得与利失的因素中,即包括了可以客观的产品内部特性、顾客付出的货币等,也包括难以定量的产品品牌、企业形象、顾客付出的精力等因素。因此,顾客价值是对这些因素的衡量,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
1.3 顾客价值来自于顾客的感知与评价顾客价值在于顾客在对产品的购买、使用、售后服务过程中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与综合评价,因此顾客的感知队顾客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的决定性环节。
1.4 顾客价值的评价存在参考系统顾客对产品价值的评价是借助于自己的参考系统来进行的。参考系统可能是顾客的期望价值,也可能是竞争对手的顾客价值。
为了对顾客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顾客价值的多层次内容,使顾客价值理论具有操作性,就必须研究顾客价值的构成。但在对顾客价值的构成上,不同学者的研究难以有一致的交集。部分学者强调产品或服务的内在特性在顾客价值中的作用,但更多的学者强调顾客感知过程、顾客个别特性、顾客所处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尽管后者更贴近顾客价值的定义,但这些因素通常更难以衡量,降低了顾客价值的操作性。在另外一方面,顾客价值构成研究上的分歧也说明顾客价值作为一个涵盖较广的概念,其构成因素是非常多的。
2顾客价值的差异化
已经有许多的理论研究与调查表明,顾客价值与顾客忠诚、企业利润率、竞争优势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当我们想要将顾客价值的概念应用于实际时必须注意顾客价值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顾客价值的差异化。顾客价值的差异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不同的顾客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另一方面,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价值主张。导致顾客价值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品或服务内在特征的差异化:一方面,现代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满足自己个性要求的产品,希望产品的内在特性能够满足自己独特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产品所应用的技术普遍比以往更加复杂,同一产品上出现了多种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产品的内在特征更加多样,产品内在特性的差异化空间扩大。
2.2 产品或服务外在特征上的差异:产品或服务还为顾客提供了无形价值,包括对品牌的认同、产品的拥有及象征价值等。品牌是企业对顾客的一种承诺或担保,代表了企业对产品或服务质量上的投资,确保了企业将来能够承担法律及道德上的责任。品牌通过其价值主张还能够通过给予顾客认同感与精神上的享受,包括显示顾客的财富和地位,体现顾客的个性化和时尚化,表达顾客的价值主张或认同的生活方式,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仰慕等等,从而使顾客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2.3 顾客价值过程的差异:顾客价值从企业向顾客转移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即价值过程。企业除了提供核心产品外,还向顾客提供各种服务,与顾客有一个交互过程。这个与顾客交互的过程对顾客的价值评价有重要的影响。但企业与每个顾客的交互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必然影响到顾客的价值评价。
2.4 顾客信息的差异:顾客在对产品或服务做出自己的价值评价时很大程度是将现有的顾客价值与自己的参照系统进行对比,顾客价值评价的好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实现的顾客价值与参照系统的差异。但由于顾客的信息总是不全面部完备的,不同的顾客肯定有占据不同的信息,有着不同的参照系统,所得到的价值评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
2.5 顾客成本上的差异:不同的顾客为了实现购买所付出的价格、时间、精力等成本是不一样的。即使同样的价格,对不同客户的效用也是不一样的。
顾客价值的差异化都可以体现为顾客价值构成要素的差异化。因此,对顾客价值差异化可以依据顾客价值构成要素是否易于衡量、易于企业控制可以分为内在的差异化和外在的差异化。内在的差异化涉及到顾客价值构成要素同时都是产品或服务的内在特征,这些特征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进行控制的。这些构成要素包括产品的实体特征,如产品的大小、功能、形状、颜色、重量、设计、材质和技术参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能特征,如产品的可靠性、使用寿命、安全性能、是否易于使用等,以及企业在将产品价值转移给顾客过程中的服务特征,包括产品是否按照顾客期望的时间交付、能在多大程度上按照顾客的要求定制、企业所提供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是否完善等。外在的差异化则更多的涉及到顾客方面的价值构成要素,如顾客对产品及品牌的认知、顾客所耗费的各方面成本等。
顾客价值的差异化与市场细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市场细分主要依据产品的类型、市场地理位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小市场的分类过程。这一概念也就更适合于营销过程的管理。而顾客价值的差异化则考虑的是如何选择并实现顾客的差异化要求,从而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让他们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因此,顾客价值差异化是一个战略层次的概念,一个追求顾客价值差异化的企业,可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细分市场内,也可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较广阔的市场内。
3顾客价值差异化的挑战与优势
顾客价值的差异化即给企业带来了挑战也能够给企业形成竞争优势。顾客价值的差异化给企业带来了成本的增加。为了实现顾客价值的差异化,企业必须研发更多的产品,频繁的调整自己的生产线,还需要建立不同的营销渠道来接触不同的客户群体。与单一产品所带来的规模优势相比,顾客价值的差异化必然导致成本的增加。
顾客价值的差异化还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风险。顾客价值的差异化使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更不容易得到顾客的认可,使企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顾客价值的差异化中部分因素涉及到顾客的认知与心理因素,这些因素易变并且企业更难掌握,这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风险。
更重要的是,顾客价值的差异化对企业的管理能力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企业必须对多种多样的客户要求做出更快的反应,必须对自己的研发、生产、营销进行更为有效地管理。在实践中,也有许多企业因为未能有效实现顾客价值差异化而导致经营业绩下滑,比如最近手机市场上的诺基亚与摩托罗拉。
在另一方面,顾客价值的差异化也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研究与调查都表明,卓越的顾客价值、更高的顾客忠诚度与企业的利润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5]。顾客通常愿意为更符合自己需要,顾客价值评价更高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也就给差异化的企业带来了更高的利润。
尽管差异化与低成本、聚焦都是波特所提出的竞争优势[6],但差异化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更为持久,也更为有效。低成本竞争优势难以实现较高的利润率,同时难以应对市场上的风险,比如资源要素的价格波动、市场结构调整、顾客需求转移等。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发达国家的低成本制造企业根本无法应对中国企业的竞争。聚焦战略又使企业的成长空间有限。
从实践结果来看,持续的高利润或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差异化。长期具有高投资回报率的企业都是追求产品特色、质量、品牌、服务差异化的企业。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DELL。DELL能够通过其直销方式,让顾客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电脑配置,实现对不同顾客价值的差异化满足,从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使DELL成为了PC电脑的领导者,也获得了很高的投资回报,1998~2003年,其年平均权益资本报酬率达到了55%。
4顾客价值差异化优势的形成与管理
差异化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通过差异化吸引更多的顾客并提高顾客支付意愿,控制降低差异化带来的成本与风险问题,不断提升差异化管理能力来提高行业竞争门槛。因此,我们用图1来描述顾客价值差异化优势的形成机理。
企业首先要依据自己的顾客价值差异化的认知来做出自己的差异化选择。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差异化要求,企业必须从自己现有的能力出发来来选择自己的差异化顾客价值。这一过程中企业将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企业能够在那些方面,那些产品特性上为顾客提供差异化的选择?
这些差异化是否为顾客创造了价值?
用户愿意为这些差异化的价值付出多少成本?
这些差异化选择所导致的企业成本如何?
这一过程类似于市场定位、战略定位或产品空间选择。
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实际上是对产品或服务属性的需求。因此,在一定的产品服务属性上为顾客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能够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使顾客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这种为顾客创造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更好的满足了客户的要求,从而为顾客创造了价值。另一方面是产品或服务因为降低了顾客的成本而创造了顾客价值,比如顾客愿意为能耗更低的电器支付稍高的价格。
企业在确定了自己的顾客价值差异化选择后,就应当在其研发、生产、营销过程中应用自己的差异化管理能力来实现顾客价值的差异化。通过实现差异化的顾客价值,可以提高顾客的支付意愿,同时也能够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
通过实现差异化的顾客价值,企业还能得到顾客的高的价值评价,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与顾客缔结良好的客户关系。通过与顾客的良好的互动,企业能够进一步认识自己在实现差异化顾客价值过程中的不足,提升其差异化管理能力,加深对顾客价值差异化的认识。
虽然顾客价值差异化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规模经济,增加产品的单位成本,但并不总是如此。企业也有一定的方法来控制降低差异化带来的成本增加。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支持企业实现低成本的差异化,改变了成本与产品品种间的关系。在产品研发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化模块化设计、并行工程等技术可以实现多品种的快速开发。柔性生产线、准时生产制等能够降低产品在生产线上的切换成本。延迟制造通过将差异化的实现点后移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更多地利用规模效益。企业在实现差异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也能够越来越熟练地掌握对整个差异化实现过程的管理技巧,从而减少实现过程中的浪费,降低差异化实现成本。
通过实现顾客价值的差异化满足,一方面企业提高了销售收入,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其差异化管理能力降低控制了差异化成本,就可以实现差异化的高额利润。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还能够提升其差异化管理能力,更好的认识顾客对价值差异化的要求,更好的实现顾客的差异化要求,形成持久有效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Zeithaml V. A., Parasuraman A. Delivering Quality Service, Balancing Customer Perception and Expectations,The Free Press,New York,1990.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第9版).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1999.
[3]Butz.H.E,L.D.Goodstein. Measuring customer value:gaining the strategic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Vol.24,1996,p63-77.
篇5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中华文明璀璨夺目的文化中,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和以丰富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物质财富是最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遗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更应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因此,《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的历史教学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渗透德育教学的好时机。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德育。
二、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1.我把历史课堂教学分为“触摸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相辅相成。
触摸历史,以书本知识点为载体。在课本基础知识点之外,尽可能利用课本教材以外的内容,补充其他相关教学资料,让学生触摸到更广泛的历史。例如: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进行德育的很好知识点。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每个人拥有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继续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才能让每个中国人暂时抛弃个人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里不仅是一个知识点,学生要掌握的也不仅是这条战线到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知识点的讲述,让学生真正理解这条战线存在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在原有知识点上补充了新内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首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形成了两个战场。这个知识点是书本上有的。而在两个战场之外,还有一条文化战线。其次,我在教学中通过补充了解中国二三十年音乐教育思想进一步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全民族的呐喊,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抗日救国的必要性。在教育思想上,30年代的钢琴教育方针主要围绕“救国”。提供这些资料,让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中理解,在30年代的中国,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个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当时教育与国情密不可分。通过以上材料展示,以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的并不熟悉的事件调动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了解这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了解人们发自内心的呐喊,同时通过这些人物的思想、整个时代的思想反映时代的主旋律,那就是救亡图存。这是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所在,是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2.注重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影视媒体展示教学资料。用更直观的方式通过视听等途径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如在这一课中我为学生播放抗战歌曲,如《大刀进行曲》,给学生讲述歌曲历史背景,进一步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让学生体会歌曲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且让学生合唱此曲,亲自感受歌曲的意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因此,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兴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成为当今教育必然趋势。
篇6
路政管理及执法职责,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公路路政管理和公路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公路沿线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爱路护路教育;制定路政管理、保护路产、治超工作计划及措施,并组织实施;负责辖区内路政许可项目的审批工作,参与公路工程交工、竣工验收;依法查处违反公路法律法规的行为,保护公路路产路权不受侵犯;施路政巡查,依法在公路、公路建筑控制区、车辆停放场所等范围实施监督检查;负责非公路标志管理及路容路貌和过境公路整治。在管辖区域内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对公路行驶的货车进行称重检测和超限超载认定,组织超限超载车辆的卸载、驳载及卸载货物的存储、保管及处理,查处、纠正和消除超限超载违法违规行为;维持公路养护作业现场秩序;依法查处各种违反路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案件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等职责。
二、公路事业发展的经济意义
公路作为具有很强社会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公路建成后,对沿线区域经济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服务业的配套完善,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2.催生了物流产业兴起
公路网络的不断扩张、?输线路的不断延伸,缩短了地区间的空间距离,带动了物流业的蓬勃兴起。各种物质资源可以迅速安全地抵达需求者的手中。
3.缩小了地区贫富差别
筑路工程通过隧道开凿、桥梁架设,穿山越岭、跨江越河,使天堑变通途,过去遥不可及的老少边穷地区大门洞开,实现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员互往、信息互传、商品互换和物资互通,有力地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别。
三、路政管理及执法的社会意义
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在其发展中也呈现出林林总总的问题。实施路政管理,使公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现代交通的需要,具有很现实的社会意义。
1.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路权路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但是道路的繁忙和用路者人群的多元化,也使一些涉路非理性行为和路政案件日益增多。路政管理的执法权力对这些行为和案件加以制止和惩治,用法律手段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也是依法治国在路政管理上的一个缩影。
2.有利于公路事业的现代化建设
通过路政管理者的学习、探索和进取,可以加快公路建设事业与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接轨,一些先进筑路、护路、养路、管路、用路经验的引进和借鉴,加快了公路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3.有利于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公路建设解决了公路基础设施少和路网布局不均衡的问题,追求的是“走得了、行得通”,是“量”的增长。而路政管理则实现了保护公路设施、巩固建设成果、清理通行障碍、提高服务水平、发挥使用效率的目的,追求的是“走得好、行得畅”,是“质”的飞跃。所以,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强路政管理,可保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有利于实现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路政管理对报废、私自改装、尾气排放不达标、跑冒滴漏和超载超限严重的违法车辆的查处,可以有效地治理雾霾,控制大气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路政管理及执法的经济价值
路政管理是经政府授权的行政执法机构,具有直接和间接地创造经济效益的功能。路政管理的经济价值体现在:
1.减少交通事故经济损失
公路两旁经常会出现违章建筑、打场晒粮、堆放杂物、跨路作业等违章现象。摆摊小贩、维修点、集贸市场占道经营现象屡禁不止。路政管理通过加强公路两侧建筑区域控制和占路事项的许可管理,可以有效地维护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人身安全、车辆安全带来的经济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2.为公路扩建节约成本
严格控制公路两侧的红线区内违章建筑的搭建和违章设施的设置。严控占用利用或者挖掘公路及用地、更新砍伐公路用地上的树木,对以后公路拓宽升级的改扩建工作来说,无疑间接地减少许多麻烦、无形中节约了后期改造成本。
3.增加非营业性财政收入
篇7
一、品牌价值研究文献综述
品牌作为事物或者产品的差异化标记出现得很早,在我国,最初是在物件上加刻铭文、年号,为的是表示物品的所有权或者作为纪念、装饰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上的分工,交换上的扩大,逐渐出现了商业性的标记。比如在西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封建领主产品的标志和各种官工的印记。到了战国中、晚期,城市中还出现了拥有巨资及大量劳动力的大工商主手工业者。他们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及城市居民,他们的产品都是大众的日常生活用品,其生产及出售往往采取前店铺后作坊的形式。为了对购买者、消费者负责,也为了竞争及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他们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程式化地标明制造者的籍贯、姓氏,有的还冠以监造或督造者的名字、司职地点和年份,也有的附上产品的名称。在秦国,当时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的产品,都要“物勒工官”,即在产品上刻或铸上“造者”的姓名,同时再注明“工师”或“监造者”。
在西方,品牌标记可以追溯到西班牙的游牧部落时代,他们在私人所有的牲畜上打上烙印,以便于进行市场交换时同别人的牲畜有所区别,欧洲普遍出现品牌发生在大约公元13世纪,那时欧洲行会盛行,珠宝玉器商、呢绒织造商、皮革商等各自组成同业行会,各成员商家都要在其产品上留印一定的标记,个体生产者和一般商人也必须在产品上签刻自己的标记,目的在于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也为了保持行会的垄断地位,以及对粗制滥造、仿冒他人产品的行为予以追究的依据。
现代品牌概念的出现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商品贸易的广泛增长,为了能够清晰辨认企业及其产品在名称、功能、质量、价格、权利等方面的情况,需要在商品的自然名称之外再起个名字,品牌由此广泛流行,并成为受到依法保护的企业财产。作为一种资产或者价值范畴,从理论上开展研究,大约起步于1955年前后,一般以被称为广告教父的大卫・奥格威给出品牌概念为开端,他指出:品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的自然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等有形和无形的总和,品牌同时也是根据商品交换过程中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和自身的经验来界定。之后,对品牌理论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学界从多种视角产生了许多研究路径和理论框架。
(一)将品牌价值作为财务资产开展的研究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西方企业兼并浪潮的兴起,品牌资产评估和交易定价应运而生。比如1985年英国卫生用品公司Reckitt&Coman并购汽巴嘉基(ciba-Geigy)所属的Airwich公司,在总并购价值6500万英镑中有5580万英镑是Airwich品牌价值的认定。瑞士的雀巢公司以25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了英国一家名为Rowntree的糖果公司,而当时Rowntree的资产净值只有3亿英镑,22亿英镑主要是对品牌价值的认定。这一时期,关于品牌价值认定,更多地是从消费者对品牌价值认知的角度来展开的;产业经济对品牌价值的界定,则主要集中在品牌资产概念的建立上,因此重点围绕品牌资产概念内涵和品牌财务价值评估展开,真正从经济学价值本质和创造逻辑方面研究的很少见到。
1.西方对品牌资产的研究。Keller提出的“以顾客为基础的品牌资产模型”,把品牌资产定义为:由于消费者的品牌知识而引起的对该品牌营销的不同反应,认为,顾客对品牌的忠诚是品牌权益的直接表现,是品牌实力的基础,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创造财务价值的前提条件,并和Lehmann一起提出了品牌价值链模型,将品牌资产的增值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的活动与流程,核心是将品牌价值链分解为营销活动投资、顾客心智、品牌战略绩效、品牌财务绩效四个价值阶段,这四个阶段逐层递进,形成品牌价值的增值过程。由此可见,Keller对品牌资产的研究主要是从市场营销视角开展的,这也是早期品牌理论研究的主要视角,是至今还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理论。
广告专家琼斯认为,品牌是指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而附加值是品牌价值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最重要的附加价值都是非功能性的,他们源于使用品牌的各种人的主观感受。琼斯还通过对一定样本的社会调查发现,90%的人认为附加值在他们几乎所有的购买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来解释,他所讨论的这种附加价值实际上是一种虚拟价值;而品牌作为价值载体实际上是一种满足心里需要的非功能性的感受价值――一种虚拟使用价值。穆林则认为,“品牌资产是高于一般竞争者价格的附加值。”法奎哈从价值角度出发,提出:“与没有品牌的产品相比,品牌给产品带来巨大的超越其使用价值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乔均,2007)戴维-阿克认为,“品牌资产是与品牌、名称和标示等相关的一系列资产或负债,可以增加或减少通过产品或服务给企业或顾客的价值。”(乔均,2007)英国的英特品牌公司将品牌权益看作是品牌价值,即当一种品牌在出售时,应有其确定的价格;将品牌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列在资产负债表上。根据这一思想,该公司设计出了衡量品牌价值的公式,其中通过品牌市场影响力因子表示品牌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
2.品牌资产研究的两个视角。将品牌价值作为一种资产来阐述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视角展开的,一是消费者视角;另一个是企业视角。比如王海忠认为,Keller和Lehmann把品牌资产测度从两个视角分为三种方式:第一,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顾客心智”品牌资产框架,Keller提出了“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17J。这种测度方式,是从顾客态度层面反映出的信息来测量品牌价值。第二,从企业角度出发的“产品市场产出”模式,这种测度方式是指,品牌能够为商品在交换活动中带来的价值增值。第三,从企业角度出发的“金融市场产出”模式,这种测度方式是用来测量品牌在金融市场上带来的利益增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是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界进行品牌资产评估的主要模式,并在1999年得到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MSI)品牌资产计量学会的认真讨论和确认。
3.国内在品牌资产方面的研究。王海忠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纬度,包括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和品牌共鸣,并构建了消费者的品牌资产与产品市场产出的结构关系,他们将不同品牌资产概念整合到一个理论模型之中,进行比较研究。他们认为,“公司能力是中国消费者品牌联想的主渠道,构成品牌资产重要纬度;品质是品牌资产的核心要素,质量标准是品质的最普遍要求;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由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品牌共鸣四维构成。”(王海忠,2006)并提出了,品牌价值是对品牌作为一种资产和一种权益的量化,表现为产品通过“品牌”为企业获得额外收益和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品牌价值是品牌内在的价值,是品牌所代表的“第三态资产”的整体价值(刘坤,2007)。艾丰认为:品牌是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统一,品牌无形资产是由有形资产形成的,品牌无形资产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可以转化为有形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形和无形是可以转化的。
4,关于品牌资产来源的几种说法。Keller认为,对于品牌管理者而言,品牌资产无疑有其固有逻辑,其源头是企业营销活动,它首先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心理认知,形成消费者的品牌知识。在这里,Keller实际上是认为,企业营销活动是品牌资产或价值的源头。Srivastava和Shocker则认为,“品牌资产可分为品牌实力和品牌价值。前者是指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和母公司等对于品牌的联想和行为集合,它使品牌享有持续的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后者是指品牌管理者通过战略及战术行动以杠杆品牌实力所产生的能提供优异的当期及未来利润并降低风险的财务结果”。这一段话比较含糊,甚至晦涩,按照本文的理解,其所谓的品牌实力就是品牌价值的创造能力或者品牌价值生成资本,从价值生成角度理解,是把品牌价值规定为“品牌实力”生产的利润或财务结果;如果这种理解正确,实质上就是承认了品牌价值是公司、渠道成员、顾客等共同创造的,这无疑是有道路的。
Aaker直接提出了“品牌资产十要”模型,将品牌资产分解为五个维度和十个要素,即:忠诚度、品质认知、品牌联想、品牌知名度、市场状况等,认为品牌资产完全在于市场和消费者。后来,产生的多种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资产测度模型大多源于Keller的这一思想。艾丰认为,品牌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一种名牌产品既是物质成果,劳动结晶,又是精神成果,智慧的结晶,体现着对消费者全面负责的精神承诺(艾丰,1996)。艾丰虽未明确表达是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精神劳动创造了品牌价值,但是,将品牌产品视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无疑是正确的。杨宝三提出,质量、广告、规模、人才是培养品牌产品这一系统工程的四项战略要素,也是打造品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这是对西方学者研究的一种延伸。范秀成提出,我国品牌竞争力的提升需要转变战略思维,以创造优质的顾客价值获取品牌竞争优势,为顾客创造优异价值也是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只有顾客价值得以实现才会形成品牌忠诚。而且要分析顾客的功能和情感需要,增加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在企业经营领域,提出为顾客创造价值理念的很多,认为这是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公司联想与品牌资产关系研究
由于对品牌价值的研究多是从营销、广告、消费者等视角展开的,所以,对于品牌资产的拥有者,即品牌企业在创造品牌价值上的贡献,一直对学界形成一种困扰,说法多种多样。作为研究品牌资产的权威机构,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MSI)1992年提出要将公司联想列入优先研究的领域。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对公司的联想是公司的重要资产,能够给公司带来持续竞争优势。Brown、Dacha(1997)把公司联想分解为公司能力联想和公司社会责任感联想两个维度。这种理论是将消费者购买联想对象确定为公司能力及其社会责任,亦即公司能力和公司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该研究认为公司是消费者品牌联想的主要渠道,公司生产与传递产品的能力是产品属性推断的主要依据。公司社会责任感联想,则可以建立消费者对公司的整体好感,然后再将这种好感转移到产品评价上,从而对品牌资产形成影响。
王海忠等在国外研究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中国消费者认知品牌的方式。他们的结论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直接反应是质量或品质,而最关注产品是否符合制度性质量标准;容易从‘品牌’联想到公司,公司成为品牌知识的基础;‘面子’心理驱动消费者品牌购买行为。”(王海忠,2006)这个结论也是具有理论价值的,按照本文的理解,是公司生产决定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决定消费者认知,亦即公司是品牌价值的源头。研究者没有从这个角度阐述,也还没有分析各生产要素在品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但是,这个观点认为产品质量或品质是决定和影响品牌价值的基础,还是有一定理论意义的。
该研究认为,在中国,含有公司能力信息的传播有助于提升知名度,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或属性的感知,消费者会把公司的总体实力转移到具体的产品属性,消费者会直接将品牌知名度与实力、能力联系在一起;实力是获得消费者信任或关系的基础,过硬的品质才是产生正面的市场产出;广告等塑造知名度的活动对公司能力联想也有正面作用。并认为:“不少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从事公司广告、赞助、公共形象、公司善举、事件营销等活动,它们必然影响消费者对公司的认知,进而影响对产品品牌的态度。”(王海忠,2006)
在这里,研究者提到了公司能力信息、广告宣传、产品品质、品牌塑造、消费者认知等等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实际上看到了影响和塑造品牌价值的相关因素,意识到了围绕品牌价值创造各个环节所产生的信息及其价值。但是,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本文证实了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与产品市场产出之问的结构关系,前者是品牌资产的源泉,后者是品牌资产在商品市场的表现。”(王海忠,2006)认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是品牌资产的源泉,陷入了一种在现象要素上的循环论证。
(三)从品牌关系结构方面开展的研究
这一路径主要是借鉴人际关系结构理论和品牌要素理论,重点研究品牌关系主体即品牌关系形成的各参与方,以及品牌关系属性诸如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情感、意动等构成关系。D.Aakel(1998)认为,品牌管理者必须将品牌当作产品、企业、人、符号来建立品牌管理的架构。Foumier(2001)认为,应将消费者与品牌关系分成4个层面:消费者与产品关联、消费者与品牌关联、消费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公司关联。并提出了4个层面的品牌关系,这一观点和D.Aaker的品牌要素架构要素如出一脉。
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周志民、卢泰宏提出广义品牌关系概念,并认为在研究品牌关系结构时,应增加品牌之外的关系主体,把品牌分解为产品、品牌、营销者、消费者等4个主体,构建了广义品牌关系量表理论框架,并列举出12种品牌关系结构。(1)消费者品牌的认知关系。(2)消费者产品的认知关系。(3)消费者营销者的认知关系。(4)消费者消费者的认知关系。(5)消费者品牌的情感关系。(6)消费者产品的情感关系。(7)消费者营销者的情感关系。(8)消费者消费者的情感关系。(9)消费者品牌的意动关系。(10)消费者产品的意动关系。(11)消费者营销者的意动关系。(12)消费者消费者的意动关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这里,研究者阐述了品牌与产品、营销者、消费者三个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样意识到了品牌信息流转在其中的作用,但是没有将品牌与企业(只是将产品)直接构建在品牌关系范畴之内。
王新新认为品牌是一种关系性契约,并提出品牌不仅包含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如企业与顾客之问的情感关系。企业品牌的创建就是为了维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着眼于顾客在未来的合作,企业凭借品牌将顾客和企业组成利益和风险共同体,为企业带来稳定的顾客群和利润来源。孙爱民认为,“品牌关系主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建立、维持、发展和测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任何关系的存在都是以能够为关系双方带来利益为前提的,这表明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品牌关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品牌关系能够创造价值,即品牌关系产生的基础是品牌的存在和消费者对价值的认知。”
(四)将品牌作为企业的竞争力来研究
张世贤较早提出了“品牌竞争力”概念,他将品牌竞争力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占有率;二是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白玉认为品牌竞争力是品牌在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企业长远发展,通过对自身可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使其产品和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企业提供超值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经过整合的一个总体能力,可从品牌市场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品牌关系能力和品牌基础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他认为品牌基础能力由企业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及企业文化等组成(李杰,2007)。李杰还指出,“就目前国内外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文献来看,对品牌竞争力的研究偏重于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能力,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溢价作为评价品牌竞争力的主要指标,这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品牌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组成的。同时,政府政策、产业因素、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等都对品牌竞争力产生影响。”(李杰,2007)可见,在白玉看来,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决定品牌竞争力。李杰进一步阐述了影响品牌竞争力的各种因素,阐述得更加全面。
(五)主要依据要素价值论开展的研究
有论者提出:“承认生产要素创造价值不是萨伊庸俗要素价值论的简单复活,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创新等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他也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乔均,2007)该文在坚持“复杂的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品牌价值构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设计、产品宣传、商标商号等耗费的平均劳动投入;二是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的消费者认同价值。前者是一种高级劳动,后者是品牌价值决定的主要因素。”(乔均,2007)从这一研究可以看到:(1)在这里,所谓的高级劳动应该是指非直接生产环节的劳动,包括产品设计等创新性(或复杂)劳动和广告宣传等服务性劳动。这样就把从事直接产品生产的简单劳动及其他一般劳动排斥在了品牌价值源泉之外。(2)将“消费者认同”而不是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认定为品牌价值的主要源泉。
另一个重要观点认为,“技术创新创造了品牌价值”,“知识创造了品牌价值”(乔均,2007)。本文理解,如果认为技术创新型劳动和知识型劳动创造了品牌价值(一部分)是正确的;如果认为知识、技术(要素)本身创造了价值,则另当别论。品牌价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业通过实现客户价值,而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成为当今企业立足和发展的重要选择。正如有的研究者提出的,“品牌时代产品本身已经不太重要,顾客购买的不只是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顾客看重的是品牌所蕴藏的尊贵、成就、地位、财富、个性等象征价值,从一定角度,品牌已经可以脱离产品而单独存在。”(乔均,2007)这实际上阐述了许多名牌产品,品牌价值已经成为商品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功能性使用价值的价值居于次地位。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据《时尚网》2011-03-02消息,2011年2月2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一款名为“穆阿瓦德一千零一夜钻石手包”在多哈珠宝手表展上展出。这个手包镶有18K黄金和重约381.92克拉的4517颗钻石,估价高达380万美元。如果谁购买这款手包为的是装钱用的使用价值,一定是精神有问题!他购买的一定是品牌炫耀性(彰显尊贵身份和财富)的使用价值!当然,对于一般的品牌而言,品牌并不是完全脱离产品而独立存在,而是既有满足人们功能性需要的使用价值,同时还是品牌虚拟价值的中介和载体,是产品使用价值和品牌感受价值的容介态。可以说,没有品牌的产品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而没有产品使用价值的品牌将无以为附,两者既相对立又相融合,是一种容介态。
(六)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角开展的研究
在品牌价值上从劳动价值论视角讲的比较透彻的是侯雨夫先生,他认为,“有一种特殊的商品叫做‘商誉’,或者叫做‘品牌’,有的则叫‘名牌’。这也是一种非物质产品。……这种‘商誉’或者‘品牌’特别是‘名牌’有着很高的价值,是极为重要的经济资产。它的价值也像固定资本的价值一样可以逐渐加入到其所生产的商品中,增加其商品价值。而‘商誉’或者‘品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同一般的固定资本的不同之处是:在坚持诚实经营、保证货真价实而且符合市场需求的条件下不但不会受到磨损,反而是越久其价值越高;但是一旦失信于消费者,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全消失。”可以说,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两个因素概念,侯雨夫基本讲清了品牌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问题。
1.认为品牌价值和固定资本一样,是逐渐加入到所生产的商品中的,像固定资本一样,就是说是劳动生产过程创造了产品和品牌的价值,这是正确的。但是,这还不够全面,因为,从本质上讲品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因素――信息态的资本,与固定资本毕竟存在着不同的生成规律。
2.在分析品牌价值和固定资本的不同时,认为只要“坚持诚实经营、保证货真价实而且符合市场需求的条件下不但不会受到磨损,反而是越久其价值越高”,即只要诚实不做假,品牌资本既不磨损、反而更高。是对品牌现象的描述,还没有彻底揭开品牌(信息态)价值越来越高的本质和源泉。
刘坤认为,“品牌价值是一个总体的抽象概念。企业的品牌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企业无形资产共同发展的结果,体现出在消费者中的信誉,是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相结合的‘第三态’。品牌价值本质上就是这些资产所产生的价值。”(刘坤,2007)认为品牌价值是无形(本文认为是信息)和有形(物质产品)相结合的第三态,实际上表明了,品牌价值的形成既有有形资本的投入(价值转移)和劳动凝结,也有无形的资本(信息资料)投入和思维活动的凝结,这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般逻辑。但是,认为品牌价值是这些资产(包括物化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则是要素价值论的逻辑。研究者甚至明确提出了,“品牌财务价值使品牌产品具有更长久的成长期和稳定期,是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源泉。”(刘坤,2007)将超额收益的源泉归入品牌财务价值本身(物化成果),则是不正确的。
(七)生活价值论视角的研究成果
广义虚拟经济对品牌价值的研究路径应该说是按照价值理论的基本方法开辟了一种新形式,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值得关注。林左鸣认为,“让一个品牌成立并且为社会所接受,要害在于这个品牌所经历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断容纳新的历史信息的过程。正是这样一种过程的积累并且形成一种品牌价值的时候,它表现为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其实是一种信息态。”按照这种解释,品牌价值首先是一种信息态的价值形式,是在品牌产品生产及服务、营销、广告、消费等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信息(文化)凝结于品牌及其产品之上的一种价值。吴秀生认为,“这种品牌价值也不是吹嘘出来的,是靠精湛的生产工艺、严格的质量管理、精细的流程控制、人性化的售后服务,以及良好的公众关系,逐步积累起来的。”而且,“品牌信息与企业价值循环的各个链条相关联,而非一个单独的经营环节。”尽管这一研究路径此时还没有明确从品牌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上来做系统的阐述,实际上承认了品牌价值的产生来源于围绕品牌及其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全过程,是广义的劳动或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消费者生活共同创造了品牌价值。
二、对国内外品牌价值研究的小结
现代品牌理论的研究源自西方,作为经济学价值或者经济资产进行研究,主要因为20世纪80~90年代西方企业并购浪潮的产生。学界将品牌价值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范畴来进行研究,运用了许多工具,总起来说,由于当时西方主流经济学价值理论完成向价格理论转向之后,不再系统研究商品的价值问题,因此,在品牌价值的研究方面,多数坚持了要素价值论的思想,以边际价格、均衡价格等理论为工具,从营销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从消费者、企业及其关系等多个视角做了多种分析,建立了许多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试图揭示品牌资产(价值)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西方关于品牌理论的研究,总体上将品牌资产(价值)的来源归于营销活动、消费者认同等非生产领域,因此,都没有将品牌的价值本质和规律揭示出来。
国内学者,基本上是在西方研究基础上的跟随和延伸,至今没有产生自己独立的理论框架。国内以价值理论称谓的,实际上多数运用了西方品牌价值分析工具,采用的是要素价值论或均衡价格理论。也有坚定地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解释的学者,但是,由于经典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以物质产品生产为基础展开的,马克思没有为品牌价值研究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理论阐述,加之品牌价值作为非物质产品形态的商品形式,有其不同于物质产品生产的特殊的生成规律,完全从劳动生产视角来解释信息态的品牌价值规律,有些勉为其难。
1.关于品牌价值理论的研究,约翰-安瑟姆森认为,“1989年以来,最有影响的品牌价值定义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品牌价值与其说是事物指标所致,不如说是消费者的感知所形成的。
2)品牌价值是价值协助品牌的全球印象。
3)品牌价值源于品牌命名,而不单纯是物体的分配。
4)品牌价值是一种与可靠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的关联测量。
5)品牌价值毫无疑问将影响品牌的财务价值。”
2.品牌是一种无形价值、无形资产、无形资本或者非物质产品等多种概念。
3.有的研究将品牌作为独立的结构模型来进行阐述,缺乏从价值创造、交换、增值、分配等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使得品牌价值理论缺乏基本的逻辑前提,影响了品牌价值理论构建的完备性。
4.有的研究只是从消费者视角(现象)研究品牌的价值问题,忽视了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以及围绕品牌构建各环节进行的社会生产生活对品牌价值的贡献,无法深入到品牌价值的本质。
5.有的对品牌资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营销、市场渠道、消费者认知等方面,对品牌资产的基础和前提因素研究不够,品牌价值理论的合法依据不充分。
6.多数研究没有将商品生产劳动作为品牌价值的主要来源,而是将其他物化的资本要素和产品生产环节之外的营销、服务、广告、消费者、社会关系等作为品牌价值来源。
7.有的研究将品牌视为一种竞争力,认为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就是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和创造溢价的能力。溢价作为一个财务概念或者作为记账科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等价交换市场,溢价不是无源之水。
8.有的研究认为,品牌价值是品牌内涵的价值,是“第三态价值”;品牌价值是有形和无形价值的统一、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或认为品牌价值是一种附加价值;有的认为品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是劳动创造的,只是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的是研究的深化和延伸;有的认为品牌价值是产品生产及服务、营销、广告、消费等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价值。这些都为品牌价值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只是需要通过深化研究,构建比较完整的品牌价值理论。
三、本文对品牌价值的新解释
从广义虚拟经济价值理论视角,运用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本文对品牌价值做出以下新的解释。
1.品牌及品牌价值的基本定义。本文认为,品牌是一种典型的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的虚拟产品(虚物),是企业拥有的一种以非物质(信息)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或者虚拟资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是一种满足人们心里消费需要的特殊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是一种非功能性的“虚拟使用价值”(王彦亮,2012)。
讨论品牌价值离不开无形价值和有形价值概念。本文认为,所谓有形价值一般是指以物质(有形)形态存在的功能性使用价值(物质产品)为载体的商品价值;所谓无形价值是指以非物质(信息)形态存在的虚拟使用价值为载体的商品价值,这里的虚拟使用价值主要是指满足心里消费需要的使用价值,这种以信息(虚拟使用价值)为载体的无形价值就是品牌价值;而一般功能性使用价值则是满足生理消费需要的使用价值。对品牌商品而言,商品价值是无形的品牌价值和有形的产品价值的二元价值容介态。
可以认为品牌是一种典型的虚拟商品,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价值是一种虚拟价值,是以无形的信息态(精神和文化)的形式附加在商品体上提供给消费者享用的一种虚拟价值,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品牌使用价值是品牌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满足消费者心里对产品质量、品质、安全、美、艺术、文化、尊贵、时尚性等精神(信息态)需要的一种虚拟使用价值。品牌价值不是单纯由生产环节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围绕产品生产、营销活动、商业服务、品牌管理、社会生活等整个生产生活共同创造和积累的结果。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形成也有贡献,在商品社会的交往和交换过程中,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同和视界融合,会以产生感情(信息形式)的方式衍射或黏合于品牌企业及其产品之上,从而实现和增加品牌的价值。
品牌价值作为一种虚拟价值其大小并没有一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中既包括参与品牌产品生产的各种劳动的创造,也包括围绕品牌及其产品开展的营销活动、广告宣传、商业服务、品牌管理等活动创造的新价值。品牌价值的社会实现(市场价格)主要取决于社会认同,即由社会必要的生产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时间决定,尽管这个社会生产生活时问,可能因为品牌垄断而取决于个别的自由生产生活时问。在表现形式上,品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对品牌承载信息(文化)的接受和认同――视界融合程度。需要特另0指出的是,无论是品牌虚拟价值还是虚拟使用价值,一般都与产品本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直接的二元容介态,并以一个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品牌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商标符号和商品实体的容介态,而品牌的社会形式通过价格、信誉、品质、文化等方式存在。
品牌虚拟使用价值是一种信息态的使用价值,和物质的功能性使用价值相对应。品牌供应者如果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品牌信息态使用价值的需求,使消费者能够获得尊贵、时尚、品位、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里消费需要,实质上等于为消费者创造了新的价值,消费者会以品牌忠诚(信息)回馈生产者;生产者通过创造出更多的品牌价值要素(信息态)提供给消费者,从而提升品牌价值,如此循环往复。相反,如果品牌产品生产不能够通过创新技术、加强管理、优质服务、广告宣传等为消费者提供不断优化的信息使用价值,甚至寅吃卯粮,减少信息态使用价值供应,消费者将失去对品牌价值的购买,品牌价值就会缩水甚至消亡。
品牌产品一般是信息态的品牌价值和物质态(或服务)产品价值的容介态。品牌最初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并不断加强,品牌价值一旦形成,也就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除了产品生产的基础之外,营销、广告、商业、维护、服务、消费等作用都对品牌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往往起着增殖或放大品牌价值的作用。当然如果企业人为地放大并不断做出超出产品实际水平的营销、宣传等活动,可能会适得其反。品牌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在一般情况下,信息态的品牌资产转移不依自身的直接消耗为代价,而是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但是,一旦企业不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信息态使用价值,过去的信息资产可能会立即消失,所以生产信息态使用价值同样需要相关劳动、物质态以及信息态资料的投入。
2.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一种固定资本。品牌价值的创造也像实物产品生产一样,是品牌固定资本通过生产及相关服务活动逐渐转移或加入到所生产的商品中,成为商品的一种无形的附加价值。而且,这种价值也是由生产劳动及相关服务活动所创造的,而不是由所谓的消费者认同创造的,在商品社会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在品牌宣传、营销活动等过程中,消费者的参与和认同有利于加快品牌价值的社会实现――成为市场价格(形成购买)。另外,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社会生产生活接受并认同品牌价值,会在消费生活过程中回馈品牌,即消费者会在其生产生活中生成并衍射一定的信息态(文化)价值于品牌之上,是品牌价值增殖的一个来源,这是以信息(文化)为中介一个与品牌价值进行交往和交换的过程。
从财务资产或者投入产出角度看,在品牌价值的创造和经营中,人力资本和其他要素资本的投入以及品牌的维护和管理,是创造和增殖品牌价值的基础和保障。其中,品牌固定资本在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看起来同一般的固定资本有所不同,比如品牌经营的好或者产品生产的好,品牌资本好像不受磨损,或者说不像一般实物固定资本那样需要让渡性或者消耗性转移;好像生产品牌价值没有品牌资本的消耗,如果是好的产品反而会使品牌资本越来越高。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品牌形成要素除了一般的物质资本,更重要的是存在信息态要素的投入,而信息态的生成和保持有其特殊规律,信息是品牌价值构成的基础要素。
一般来说,消费者购买品牌商品,既需要商品的功能性使用价值,也需要满足心里消费需要的品牌虚拟使用价值(文化),功能性使用价值和虚拟使用价值都是品牌价值的载体。生产技术含量高、安全系数大、知识性能强、使用界面优、清洁环保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消费者在获得优质使用价值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知名品牌带来的尊贵、成就、地位、财富、个性等象征性使用价值――虚拟使用价值。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功能性使用价值,而且因为生产出总体优质(更高的文化价值、更多的优质信息)的产品,消耗了更多的知识劳动、科技劳动、脑力劳动、服务劳动、创新劳动(主要是提供信息态使用价值)等,本身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包括一部分专属于品牌虚拟使用价值(信息)和品牌虚拟价值。也就是说,增加品牌价值,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本和要素资本更高。另一方面,要生产好的品牌产品,创造高端品牌价值,企业还需要动员和调动组织的精神生产能力,生产符合道德道义、承担社会责任、客户价值诉求、文化艺术效果、消费者心里偏好等品牌虚拟使用价值,这部分投入和消耗,既需要品牌固定资本的投入、积累和价值转移,更需要特殊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包括调动消费者的社会性参与。
在商品交换中,消费者既要支付购买功能性使用价值,同时又要支付购买品牌虚拟使用价值。由于品牌固定资本以无形(信息)的形式存在,消费者购买需要一部分以物化资本(资金)的形式支付;另一部分是用感情、忠诚、偏爱等无形的资本(信息衍射)形式支付,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问心与心的交换,感情与感情的交流;这也是双方精神资本的一种对等交换,生产者得到的这部分精神资产是社会生活(消费过程)衍射于品牌之上的虚拟价值,所以品牌的价值可能会出现越来越高的情况。当然,如果对品牌资本
技术、知识、精神、道德、责任等精神要素和相关资本投入不足,甚至透支品牌价值,终归是不能长久的,这也是企业经营的风险所在,因此可以说品牌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打造品牌或创造名牌决不是轻而易举或者一本万利之举,需要企业加强制度、科技、知识、管理创新,强化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加强品牌价值资本投入,需要策划、生产、销售、服务、消费等全部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共同的、长期的艰苦努力才可能达到。一旦形成名牌产品,更要对来之不易的品牌多加珍惜,特别是要通过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加强道德建设和依法经营,坚持诚实守信,且不可因小失大,只有做到万无一失,才不致一失万无。
3.品牌价值的源泉是产品生产过程和广告、宣传、维护等服务活动共同创造的,也是企业加强品牌资本投入和经营的结果。随着企业发展和分工的细化、多样化,创新性、知识性、文化性、道德性劳动要素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创造品牌价值的劳动以知识型、创新型为主。另外,由于,高端品牌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和需求的高端化,消费者认同(承认品牌价值生产生活社会平均水平)往往超出一般社会平均水平,亦即同样功能性使用价值的名牌产品往往价值很高,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认同创造了价值,而是承认了品牌企业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高出的部分当然主要是品牌虚拟使用价值(信息态差异化的感受价值)的价值部分。这就更需要高端品牌产品生产者加大投入和管理,尽力生产符合消费者和特殊社会需求的品牌产品,以支撑消费者和社会对品牌产品的信心和忠诚。否则,这部分人群一旦离开,往往不可逆转。因此,品牌价值往往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可逆转性,这就是品牌价值“一失万无”的道理。
从根本上讲,使用价值和虚拟使用价值是广义上的劳动实践(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价值和虚拟价值也是这种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结果。但是,虚拟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往往具有更大的社会性,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其价值大小(度量)决定于社会必要的生产生活时间(这个时间可能是个别的、自由的)――也就是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和人类社会生活赋予(社会接受和视界融合程度)的价值内涵。
因此,按照马克思价值公式W=C+V+M,我们可以假定品牌商品价值度量的公式:
∑M=M+AM=(C+V+M)+(C+V+M)=(C+c)+(C+c)+(V+v)+(C+c)
其中,c是产品的一般固定成本,而c是品牌产品在品牌资产或品牌价值方面的增加的成本支出,比如更好的材料,更高技术水平的工具,更高标准的技术,专利或标准,更好的生产环境(污染低、环保等),营销费用,人员培训等等投入――差异化的成本内涵不同的载体信息――满足心里需要;V是一般的劳动成本,而v则是指从事思维活动的人力资本,包括是更多的培训和教育费用,生产劳动者更高的素质,更高技术、管理水平的人才,营销和品牌维护人员投入等,即超出一般功能性使用价值需要的文化(信息)创造活动;M是一般商品的剩余价值,m是指因为品牌增加投入而得到的剩余价值――品牌价值的增值或附加值(一般财务上的品牌溢价)。
对于获得品牌领先的企业,可以形成一定的品牌垄断价格,这个价格是由品牌生产者个别生产时间决定的(社会认同或者消费者认同这个时问)。所谓的品牌溢价实质上是消费者认同的品牌产品的价值,是由品牌产品的个别生产时间决定的。所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金量、提高产品的精神、艺术、文化等附加价值是创造高端产品的必由之路,增加技术、文化、艺术创新,拉长高端附加值创造链条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
4.品牌价值给虚拟价值搭建了一个开放心里时空的交换平台。对于品牌产品,企业不仅向消费者提供功能性使用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虚拟使用价值,从而向消费者提供虚拟价值。因此,生产者不仅需要生产、工艺、科技、知识、精神、责任、道德等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投入和消耗,而且,还需要生产者直接提供感情、关怀、温暖、爱心等客户感受价值。同样,消费者不仅通过价格形式与生产者交换,而且,倾注于品牌的还有忠诚、热情、专注、热爱等虚拟价格要素。即品牌价值更多的是心与心的价值存在形式,生产者劳心给予消费者品牌价值,而消费者用心选择和付出价格。这种虚拟价值要素的交往和交换虽然没有通过会计准则计价并计人生产者的资产,但是其具备的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在企业并购中已经进入测度之内,当然仅仅在企业并购中计入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强调消费者的视角,必须回归到生产者视角,回归价值确认,在承认品牌价值的同时,在品牌虚拟价值的分配、交换等问题上实现突破,才能够真正引导好、创立好、建设好、发展好品牌。
5.品牌的创建和管理模式概要。
1)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品牌产品的功能、质量和品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功能性需要,以功能性差异(载体信息)提升品牌产品附加价值。
2)优化品牌产品的产业链建设,既要提供优质的功能产品,科学拓展品牌覆盖范围,又要在各个环节提供优质的服务,完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及虚拟价值的两个价值生成链条,形成价值容介态优势和多赢局面。
3)加强人文创新,提升品牌产品的文化、艺术、道德、美学、情感等精神性需求,提升品牌产品的虚拟使用价值。
4)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形象的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产品的认知,提升品牌产品的社会价值(市场价格)。
5)加强品牌维护,尊重消费者品牌认知及其溢价支付(超产品价值支付),为消费者创造更多非产品的服务增加价值,增加双向情感交流、友情互动及价值交换,唤起社会(消费群体)参与品牌价值的创造(对品牌付出消费者的感情,各种社会生活生成并衍射文化性信息粘合于品牌之上增加品牌价值,亦即使品牌具有更强的价值黏性)。
6)加强品牌管理团队和文化建设,形成专业化优势,上升为文化战略,以更大的道德价值和社会责任,从而创造和不断增殖品牌的无形价值。
篇8
一、公允价值的逻辑基础
计量属性的逻辑基础是指从谁的角度来计量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具体有市场基础和主体基础两种。
主体基础是指从特定主体的角度计量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例如,历史成本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根据此定义历史成本的逻辑基础是主体价值,因为每个主体的购买量及地理位置等具体条件不同,所以他们愿意为财产物资实际支付的价值必将不同,譬如大额购买的主体可能会获得一定的商业折扣。
市场基础是指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计量不依赖于特定的主体,而取决于现行市场的定价。例如,重置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重置成本多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盘盈的固定资产是指实际存在而账上未作记录的固定资产,为了做到账实相符必须将其纳入到账簿体系中,此时使用的计量属性为重置成本。盘盈的固定资产是企业已经存在的资产,所以重置成本并不是企业主体实际交易盘盈固定资产的价值,而是依赖于当前市场条件所假设交易的资产价值,由此重置成本的逻辑基础是市场基础。
为了体现公允性,我国会计准则与IASB与FASB一致,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体现的逻辑基础都是市场基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此定义的市场基础、逻辑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公允价值发生在公平交易中,而不是关联交易;(2)交易双方具有一定的知识,有能力并愿意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不存在胁迫的情形;(3)此处的交易是在现有市场条件下的一种假想交易,而不是特定主体实际发生的交易。
涉及到公允价值运用的具体会计准则也基本认同公允价值的逻辑基础是市场基础。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一条规定,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从这两条具体准则可以看到:无论是投资性房地产还是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都是基于活跃市场的市场价格,这种价格取决于特定的市场而与特定的主体无关。
二、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
价值基础是指根据什么样的估价规则来确定价值,常见的价值基础选择有买入价格、脱手价格和在用价值。例如,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故历史成本的价值基础是买入价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故可变现净值的价值基础是脱手价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故现值的价值基础是在用价值。
在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规定方面,我国基本准则中的定义与IASB和FASB出现了分歧,IASB和FASB一致认为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是脱手价格。我国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根据此定义无法具体判断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
我国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界定的模糊性也延续到了具体准则中。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一条规定,在活跃市场上,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或拟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出价;企业拟购入的金融资产或已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要价。根据此规定,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采用的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是脱手价格,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采用的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是买入价格。《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二条规定,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根据此规定,如果估值技术采用的是现金流量折现法,此时的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是在用价值。
三、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逻辑基础是一致的市场基础,但是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不一致,买入价格、脱手价格及在用价值都有可能使用。计量属性的逻辑基础解决的是以何角度计量的问题,价值基础解决的是如何计量的问题。公允价值价值基础的不一致说明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原因为:
1.计量对象与公允价值价值基础的非映射关系。基本准则中列示的其他四种独立计量属性的价值基础都与计量对象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外购存货的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此时的历史成本的价值基础即为买入价格,为存货从采购到入库前发生的全部支出,此时外购存货这一计量对象与历史成本的价值基础是一一对应的。但是,如果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在不考虑金融资产所处市场的条件的情况下,则无法判断采用何种价值基础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
2.公允价值不独立于其他四种计量属性。如果不考虑逻辑基础,在计算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时,买入价格的计算可能与历史成本及重置成本重合,脱手价格的计算可能与可变现净值重合,在用价值可能与现值重合。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不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而是价值计量的目标。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财务会计工作主要体现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核心是计量,采用何种计量属性才能够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这一问题是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但是在提供相关信息方面备受质疑,从而公允价值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谁会反对采用“公允价值”?没有人会喜欢非公允价值。因此,从逻辑上,人们一定是喜欢公允价值的。但是,公允价值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它是对理想计量属性的一种设想,是信息使用者期望价值计量所达到的目标。
既然公允价值不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在基本准则中就不应将公允价值与其他四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列示在一起,而应将其作为价值计量目标单独提出。与其他四种计量属性并列在一起还会使阅读者误认为其他四种计量属性是不公允的,众所周知,其他四种计量属性在不同情况下只要正确采用都是公允无偏的。
篇9
1泥料成形的肌理运用泥料成形的肌理运用,就是通过对泥的拉坯成形、泥板成形、泥条盘筑成形等方式造型时,自然形成在陶艺作品表面的肌理形状。(1)拉胚成形的肌理。拉坯时故意将坯体忽左忽右的拉离圆心并扭动,不断的扭动,胚体上会出现皱纹,这些皱纹有很强的动感。(2)泥板成形的肌理。泥板的成形分为很多种方式,拍打成形、受压成形、泥成形、化妆土涂抹成形,还有运用辅助材料。比如用粗麻布、树皮、树叶、有肌理的石板直接按压于泥板上,都会形成美妙的肌理。由于制作简单,效果突出,这些肌理是陶艺创作者们非常乐于使用的。(3)泥条盘筑成形的肌理。这是中国最传统的陶瓷成形之一,泥条纹路的粗细,泥质的不同都能不同程度的影响肌理效果,处理得当,则会得到特殊又神奇的肌理效果。
2釉料成形的肌理运用釉料本身通过烧制后就会有化学反应,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肌理,釉料的厚薄和发色、釉的成分、火的品质等在特有的烧成温度和窑内气流中都会产生不可预测与不可复制的肌理效果,有的万紫千红,有的如高山流水。此外,运用一些特定的上釉料的方式来制作釉料肌理,如干坯施釉、把色彩与釉料混合吹在胚体上、浇釉等特殊的制作方法,就会形成不可手绘和自然的肌理效果。
3泥和釉结合成形的肌理运用泥和釉相结合形成的肌理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运用泥的肌理和釉料的流动搭配产生的肌理;另一种是通过多次烧成所致,由于泥的收缩率和釉的收缩率不同,所以经过多次烧成后,会产生疏密有秩的裂纹效果,这种效果是偶发的,在陶艺作品中屡见不鲜。
4具象写实性的肌理运用现代装饰陶艺具象写实型的肌理运用就是用土、水、色彩、釉料四个元素模仿大自然中的天然肌理纹样来装饰陶艺作品,这种肌理与现实中的纹理、颜色都相当接近,甚至可以以假乱真。具象写实型的肌理基本可以从两种感官体验来划分:视觉体验的肌理和触觉体验的肌理,通俗的理解一个是“看起来很像”。一个是“摸起来很像”。视觉体验的写实型肌理运用多见于场景表现的艺术作品中,通过对一个场景的模拟、夸张来表现某种情感,如(图1)为入选全国美展的《生死时速》,作者刻画的是汶川地震救援的场景,作者抛弃传统的构成,运用写实的肌理特点,从发色、皮肤、到房屋的残骸、断的墙壁准确的表现了当时慌乱、紧急和悲伤的气氛。这场景的制作栩栩如生,肌理的运用巧夺天工。具象写实型的肌理在现代装饰性陶艺上的运用较少,写实型的肌理相对而言难度较高,没有一定的技术和水平和制瓷工艺的熟悉程度很难达到逼真的效果。触觉体验的肌理是一种近距离的体验感觉,我们通常是由手触摸来完成的。它只能通过直接接触来探察事物的形状和纹理。相对于视觉和听觉,触觉的对象具有实体性质。这种触觉体验的肌理一般在视觉体验不能完成的情况下实现,比如在陶瓷中常见的砂纸的质感模仿,还有图2中是作品《大成壶》,壶的把手和侧面都运用了类似于竹子的肌理来装饰,形象和色彩都非常与真的竹子相差无几。整个作品因为写实的竹纹装饰,显得精致,青山绿竹的气质,轻盈挺拔,古朴的质感耐人寻味。这个作品对竹子的模仿达到惊人的相似,以致于肉眼分辨不清,逼真程度所带来想要触摸的情绪。
5抽象性的肌理运用抽象性的肌理主要包括抽象图案肌理构成肌理两种形式。抽象图案性的肌理是指将大自然中的物体形态经过加工和简化,再经过某种特定的规律排列并运用雕刻、镶嵌、压印等制作方法表现在陶艺作品的肌理。构成性的肌理是指以土、釉、水等等制瓷原料为元素,以三大构成的设计理念为思想,把瓷土作为零件,用不同的规则、法则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有视觉感官刺激和韵律美的陶艺作品,即分解与重组。抽象构成性的肌理创作需要我们有创新肌理单体元素的创新意识,这个元素可以是模仿、夸张和变形,再用理性的将它们按一定的具有韵律美的规则进行组合,也可以称之为集合主义者。
6意象性的肌理运用意象性肌理不同于视觉、触觉以及抽象性肌理,虽然它依赖于感官体验,但更注重的是心理体验。把陈述的事物与艺术的夸张之间存在一点想象的空间。它是视觉的异化和触觉的刺激。这是个有意思的位置,位于中间,谁都像谁又都不像。意象性的肌理运用有点类似中国的国画,简化,概括甚至夸张有原来的样子但也不全像本来的面貌,大多数作品会运用国画中大写意的手法来制作,泥板塑形加上泥土本来的泥性肌理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意象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语言,可以说是中国式的抽象,以形体付之于情感,形情交融,大气、写意却不失灵气,不僵化、不呆板。
肌理在现代装饰陶艺中的运用
1增强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一件优秀的陶艺作品,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都离不开造型和外表的装饰美,肌理作为装饰陶艺中最重要的形式语言之一,这两者相结合,缺一不可。然而肌理美和造型美又是相互辉映的,它们要相协调。恰当的运用外表的肌理效果有利于体现造型的美感。比如,造型比较规整的陶艺作品,外表的肌理运用可以采用相对夸张、变化丰富的手法来表现。对于陶艺作品,肌理已经不是装饰层面上的作用,而是改变了作品造型的局部形态,从形体上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立体感和层次感,有时会让观赏者忘记了肌理之内的本来形态。如图3所示,如果没有这以泥片拼贴成褶皱式的肌理,这个陶艺作品就不会有如此聚散有秩,层次分明的形态美感。
2烘托作品主题无论什么艺术形式,无论它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还是意象的,都会有一个主题。主题是一件艺术品的灵魂,是艺术家创作方向的体现。肌理是这主题表达的“皮肤”,是烘托、渲染装饰陶艺主题有效手段之一。
篇10
一、引 言
企业的地理集中是规模报酬和外部性作用的结果。许多研究表明外部性所致的产业集聚能影响当地企业的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自从马歇尔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产业集聚是由于中间产品投入的多样性、知识溢出、劳动力池所致。
自从Romer把知识溢出(技术溢出)创造的外部经济视做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以来,知识溢出成为了有关产业集聚讨论的核心因素,原因在于它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特别是当知识溢出具有地方化特点是距离的递减函数时,企业就会选择区位于其他相关企业集中地区,形成利用相似知识的企业集聚;也就是说,企业在寻求知识溢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创新网络,最新开发的技术和信息就扩散了,在这种技术加速扩散的过程中,吸引了更多的寻求新技术和知识的企业选择区位于企业集中的地区,因此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已有的实证研究只集中在产业集聚或者知识溢出,强调运输成本的减少、知识溢出、多样化的中间产品投入和劳动力池对产业集聚形成的推动作用,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研究集中在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方面,一方面许多区域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和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Henderson、Moomaw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生产力水平随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另一方面,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对产业的知识溢出进行了研究。Scherer使用“借入的研发”的概念分析了研发产业和容易接受知识溢出的产业之间的潜在知识流;Bernstein和Nadiri的研究表明知识溢出明显和企业的成本结构有关;Jaffe使用知识生产函数发现了来自科研院所地方化经济的知识溢出证据。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已有的产业集聚研究中,知识溢出往往属于外生变量,只是隐含在模型中,往往用产业规模或者城市规模来做为该变量的替代变量;更早期的大部分研究还没有涉及到知识溢出的空间因素,后期的研究逐渐对空间因素予以重视。Adams和Jaffe、Audretsch和Feldman的研究证明了空间在创新和溢出中的作用,并检验了同处一地的企业对创新和知识溢出的影响。主流经济学家Krugman和Venables通过在研究中引入区位,搭建了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桥梁,但他们也不承认产业集聚对知识溢出的驱动力。
综上可见,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方面不足。第一,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的内生性关系很少得到认可。由于经验研究的结果对于内生性问题是很敏感的,忽视内生性会使变量评价出现偏差;第二,在产业集聚或地区水平上几乎没有学者尝试去测度知识溢出;第三,如果没有恰当的评价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来源的相对重要性,那么以他们为杠杆来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政策目标可能是不明智的。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本文是在一个联立模型的框架中研究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之间关系。这样,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方程分别得到发展,同时又能准确评估他们之间的潜在内生性或者互动机制。
(一)产业集聚模型及变量说明
1.产业集聚模型。根据Marshall理论,本文的产业集聚方程主要包括马歇尔集聚经济的三个来源:即知识溢出、劳动力池、专业化投入。产业间邻近性促进知识溢出并减少新技术和创新的成本;由于劳动力池所允许的收缩和扩展的灵活性,产业可以从劳动力池获益;出于减少交易成本、与更多的需求方和供应商合作的机会,因而产业谋求与供应商集聚在一地。
FAij=B0+B1KSij+B2LPij+B3INPij+B4Pj+εij (1)
式中,FAij――产业i在区域j的集聚度;KSij――产业i在地区j创造的知识溢出;IPij――产业i在地区j的劳动力汇集; INPij――产业i在地区j的投入变量;Pj――地区j的人口;这是一个特定区位变量,与传统的地方化经济有关,如进入市场、商业服务和运输网络。由于定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存在,知识溢出、劳动力池、投入变量和人口这些变量与产业集聚水平正相关;εij――随机误差项。
2.变量说明。产业i在地区j的集聚程度用产业i的地区就业密度相对于产业i的国家就业量来表示:
FAij=Eij[]EicLj(2)
式中,Eij――产业i在地区j的就业量;Eic――产业i的全国就业量;Lj――省区j的面积。产业集聚的实质是经济活动的密度,空间密度通过集聚经济导致聚合收益递增。因此,本文使用每平方公里就业密度作为产业集聚度的测量,可以在不同规模的地区间进行比较,也希望这种测度能使潜在的异质性最小化。
LPij本文采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来测量。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地区的产业来说,当地劳动力池的重要性是由它们的规模和能提供科技人员的数量来体现的。
产业i在地区j的投入变量通过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和产业的地区区位商之乘积总和来测量(我国目前的投入产业表最新的数据为2002年)。
INPij=∑nki=1wkilqkj(3)
式中,wki――从产业k到研究产业i的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lqkj是产业k在省区j的区位商; pj――省区j的人口总数。
(二)知识溢出模型及变量说明
1.知识溢出模型。之前的研究说明了在知识溢出过程中,地区和产业特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地区特性的知识溢出方程,知识溢出主要由产业集聚、公司规模分布、产业结构和当地竞争力所决定。
很多的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认为,社会关系、信息网络对于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有重要的影响。对中小企业有关此类研究多集中在论证有关因素的重要性方面。最近的研究集中在以新增长理论观点来分析马歇尔产业区。由于地理上邻近是中小企业外部经济的主要来源,通过企业之间空间上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小公司的集聚能获得规模经济和灵活的专业化。此外,在小公司内,他们相互作用和互相学习,创造知识溢出并因此以外部经济替代内部经济。
KSij=α0+α1FAij+α2SPij+α3DVij+α4LCij+uij (4)
式中,KSij――产业在地区产生的知识溢出;FAij是产业i在地区j的聚集水平;SPij是产业i在地区j的专门化指数;DVij是产业i在地区j经济的多样化指数;LCij是产业i在地区j的当地竞争力水平。
当前,有关产业和市场对知识溢出影响的理论不断发展,有关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Marshall,Arrow和Romer认为当一个地方产业专门化(MAR外部性)水平较高时,知识溢出的外部性是最大化的。Porter也强调产业创造的动态外部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Chinitz(1961)和Jacobs认为重要的知识传递大部分发生在产业间,因而要重视发展地区的产业的多样化;然而Henderson等学者证明两个假设都是对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产业。
此外,关于地方竞争力因素的看法也不一致。根据Chinitz,Jacobs和Porter的理论,地方竞争力刺激技术模仿和技术传递,并且影响地方知识溢出和经济增长。但MAR模型认为,太多地方竞争力妨碍企业家们的创新行为,也隐含的说明了通过内化外部性,垄断(或寡占)的市场结构可以刺激创新。
本文预期产业集聚、多样化、专门化和地方竞争力和知识溢出是正相关的,知识密集产业能产生更多的溢出。
2.变量说明。由于知识溢出是无形的,所以它的测量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R&D强度来测算知识溢出,即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百分比计算,强度越高说明科技投入越多。
KSij=RDij/Gij(5)
专门化(MAR)采用专业化指数来衡量。专业化指数更能反映城市产业集聚的信息溢出量。
SPij=Eij/Ej[]Eic/Ec(6)
式中,Eij――产业i在地区j的就业量;Ej是地区j的总就业量;Eic是产业i的全国就业量;Ec是全国总就业量。如果它的值大于1,意味着相对于国家平均水平来说,产业i在省区j的就业量是比较集中的。
Urbanization/Jacob的测度,以前许多文章采用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实践证明这一度量是不合适的,常常不显著。现多采用标准化的郝芬达尔指数的倒数来衡量。对于i产业在j省的多样化指数为:
DVij=1/∑I[]i′≠i(Ei′j[]Ej-Eij)2[]
1/∑I[]i′≠i(Ei′j[]Ec-Ei)2[SX)](7)
式中,I――产业总数;Eij――产业i在地区j的就业量;Ej――省区总就业量;Ei――i产业全部就业量;Ei′j――j省除了i产业以外其他所有产业就业量之和;Ec――全国总就业量。多样化指数代表i产业在j省所具有的产业多样性。如果存在Jacob外部性,这个描述产业多样化水平的变量在给定省区内将对产业增加值起到正向作用。多样化指数不像专门化指数只集中在一个产业,它考虑到整个地区经济的产业混合。因此,和一般的观点相反,专门化和多样化并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概念。一个地区经济可能有少数专门化产业并且同时是多样化。
沿着Glaeser等人的思路(1992),产业i在地区j的当地竞争力定义如下:
LCij=ETSij/Eij[]ETSic/Eic(8)
式中,ETSij――产业i在省区j的企业数;ETSic――产业i在全国企业数;Eij――产业i在省区j的就业量;Eic――产业i在全国就业量。LC的值大于1表明在省区j相对于这个产业的规模来说,和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拥有更多的公司,也即说明产业i在省区j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数据
1. 省区和产业的选择。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90年代后持续增长,制造业产品在出口中比例也越来越大,因而制造业成为本文的目标产业。本文选择的是两位数制造业的数据,虽在产业组织研究中两位数产业定义通常被认为太宽泛,但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还是比较合适的,且我国细类三位数或四位数产业数据缺失较多。
另外,有限的数据明显限制了目标产业的范围。本打算采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18个制造业数据,但由于资料的缺失,最终采用了30个省市7个制造业的数据。7个两位数制造产业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化工炼焦、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由于截至目前,最新投入产出表为2002年,因此本文采用2002年数据,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2. 估计方法选择。产业集聚现象较为复杂,其中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即一个经济变量影响另外一个(或多个)经济变量,反过来,这个变量又受到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并且多个变量的行为是同时决定的,这种经济现象在计量经济学中称为经济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若采用单方程模型进行研究,可能会忽略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之间的内生性,形成随机扰动项跨方程相关,因而两个模型的系数估计就会产生潜在偏差。为了得到一致而且有效的估计,本文采用联立方程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充分考虑到单独估计时两个模型误差项(εij和uij)的关系,使参数的系数估计得到改进。
三、模型估计结果
(一)单独OLS估计结果
对于忽视内生性的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模型首先进行单独等式的最小二乘估计(OLS),从而与联立方程的结果进行比较,印证联立方程模型结果的可靠性。
1. 产业集聚的估计结果。表1是单独产业集聚模型普通最小二乘结果。样本决定系数(R2)和修正样本决定系数(R2)分别是0.43和0.42。各变量的符号均与预期吻合。知识溢出、人口变量分别在10%和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劳动力池和产业投入并非和省区的产业集聚水平相关。
2. 知识溢出模型的OLS估计。在知识溢出方程中,结果表明MAR外部性和产业特点对知识溢出存在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当地产业实现专门化水平和知识溢出正相关。除多样化外,其他变量在10%的水平上都是显著的,但多样化和当地竞争并不有助于知识溢出水平的提高。
(二)联立方程估计结果
由于单方程估计法没有考虑可能存在随机扰动项跨方程相关的情况,只能得到一致但非有效的估计。联系方程三阶段二乘法(3SLS)是一种系统估计法,可同时确定多个方程模型的参数,获得一致且渐进有效的估计量。
1. 产业集聚模型的估计。在产业集聚等式,调整后的可决系数达到0.68,整体上联立模型效果比较好。D.W.检验值为1.74,说明残差无序列相关。
通过和单独模型估计对比,各个估计值都有一定变化,所有的马歇尔产业集聚变量在统计上是有意义的。即知识溢出、投入变量、劳动力汇集都和产业集聚正相关。此外,在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中发现了OLS模型和3SLS模型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差异,即在产业集聚模型中,知识溢出和投入变量的重要性增加了。
2.知识溢出的估计结果。知识溢出3SLS估计的可决系数R2达到0.72,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D.W.检验值为2.12,从整体上看,模型效果比较好。
和单独模型估计相比,系数估计的变化甚至是更加明显。多样化和当地竞争在单独模型中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在联立模型中是有意义的。模型认为在我国省区中,更多的经济专门化和多样化以及竞争力同样鼓励更多的知识溢出,同时支持MAR、Jacobs和Porter的观点。总之,当经济活动更加集中、专门化和多样化水平较高、公司面临更高水平的当地竞争时,地区经济易于产生更多知识溢出。
在知识溢出模型中,产业集聚成为影响知识溢出最重要的因素。专门化因素仍然是知识溢出最重要的解释因素之一,但是它的相对地位被明显减弱。最后,在知识溢出中,竞争力的影响相对于其它因素来说,尽管统计上有意义,但相对较小。
四、结 论
本论文和大多数有关研究的区别在于,是在联立方程中研究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问题。在经济增长中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和知识溢出模式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强烈的潜在内生性,如果他们没有同时被考虑,就产生一个严重的偏差。本文研究展示两个实证模型表明这一点。单独OLS模型中的一些变量的系数在统计上没有意义,甚至出现与期望的符号相反的情况。但是,在联立3SLS方法下,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同时被估计,结果更加接近理论预测。知识溢出、劳动力汇集、投入变量和人口是与产业集聚相关的;另外,在省区单元中,产业集聚、专门化、多样化、当地竞争和产业特性明显影响知识溢出水平。
这些结论对实际问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表明了基于MAR理论、Jacobs理论和Porter理论的产业集聚战略实际上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法。区域政府能够通过认真进行产业集聚的发展战略来促进知识溢出。在特定的目标产业里,更多的产业集聚,将产生更多知识溢出,因而也会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本研究也强调了当地竞争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Henderson V.Effciency of resource usage and city size[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6, 19:47-70.
[2] Moomaw R L.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localization or urbanization? [J].Urban Studies,1988, 25:150-161.
[3] Abdel-Rahman H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city size[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88, 18:69-86.
[4] Fujita M, Ogawa H.Multiple equilibrium and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non-monocentric urban configuration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 ,1982,12:161-196.
[5] Helsley R, Strange W . Matching and agglomeration in a system of citie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0, 20: 189-212.
[6] 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4:1002-1037.
[7] Scherer F M. Interindustry technology flow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J] .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2,64: 627-634.
[8] Bernstein J I, Nadiri I.Product demand, cost of production, spillovers, and the social rate of return to R&D[M]. NBER Working Paper 3625,1991.
[9] Jaffe A .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 957-970.
[10] Adams J, Jaffe A .Bounding the effects of R&D: an investigation using matched.establishmentfirm data[M].NBER Working Paper 5544,1996.
[11] Audretsch D B, Feldman M P.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 86: 630-640.
[12]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 183-199.
[13] Venables A . 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6,49: 341-359.
[14]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Macmillan, London,1890.
[15] Glaeser E L, Kallal H D, Scheinkman J A, Shleifer A . Growth in c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100: 1126-1152.
[16] Henderson V, Kuncoro A, Turner 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 103: 1067-1090.
[17] Arrow K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 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 ,1962.29: 155-173.
[18] Porter M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London: Macmillan, 1990.
篇11
在发达国家,医学物理师早已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岗位。医学物理学科毕业的学生同时是精通物理和熟悉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半个世纪以来,医学物理学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很多大学设有医学物理学专业。以2007年数据为例,每百万人口中医学物理师的人数已经达到13人,而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医学物理工作者不到0.8人。而放疗科中,放射肿瘤学医师与医学物理人员之比,我国31个省平均比分别为:1986年是10∶1,2001年是8∶1,2006年才达到4∶1[2],明显低于国外水平,可见我国医学物理师需求巨大,对医学物理师的培养也日益迫切。
2医学物理师的作用与职责
2.1作用
在肿瘤治疗中物理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师在保证辐射安全,提高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3]。在肿瘤放射治疗中,放射肿瘤学医师对整个放射治疗过程负责,而物理师则处理物理学的数据与保证实施过程的准确性。
2.2职责
2.2.1掌握原理熟练操作熟悉各种放射治疗设备的原理与结构,并能能独立操作与指导他人正确操作和熟练使用。
2.2.2设备维护定期校检各种放疗设备的基本指标,并能指导维修工程师正确调试与维护保养,保证各种放疗设备的正常使用。
2.2.3优化治疗方案掌握并能熟练操作TPS治疗计划系统,充分发挥其全部功能,在掌握治疗计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能独立或配合医生制定临床治疗计划,并能优化治疗方案。
2.2.4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放射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能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与实验室管理,进而分析实验误差。
2.2.5辐射防护监与应急掌握与宣传国家有关剂量防护法规和剂量防护知识,完成工作人员的剂量防护监测并登记备案,懂得应急放射性事故处理工作。
篇12
企鹅,海豹,海狮都是南极的主人,我很想当一只企鹅,因为我觉得企鹅长得可爱,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样子更是可爱。
假如我是一只企鹅,我会在南极当一只"企鹅导游",不但要为游客介绍南极,而且让游客不要乱扔垃圾,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国家水资源紧缺,让大家节约用水,并告知人们我们的地球正在变暖,南北两极的冰块正在大面积融化,我们的水资源全靠这些冰块,如果这些冰块没有了,那就意味着我们地球将被毁灭,因此我要告诉人们一定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我给游客上完了这堂环保课后,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南极,为大家介绍南极。
总之,我想当企鹅就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否则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篇13
《吉檀迦利》的普遍价值是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相统一的价值,是泰戈尔追求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它包含真善美三个方面。第一,真的价值。《吉檀迦利》的发展主线类似于一个人的精神历程,越到后面,对真理的认知就越深刻。就像诗集后半部分关于“死亡”的诗,反映了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真的追求。第二,善的价值。《吉檀迦利》中的善的价值综合了苏格拉底和尼采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德性至善”,尼采则认为“生命至善”,泰戈尔在诗歌中对善的定义集两人之长。诗集中表达的对劳苦大众的关爱,对追求名利的贬斥,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接近;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对力量、勇敢的追求,和尼采的思想接近,体现了诗人对善的追求。第三,美的价值。《吉檀迦利》内容上抒发的是同一的感情而艺术上又各有千秋,具有美学价值。
一、真的价值:从生活世界的有限走向梵的世界的无限
哲学界关于人类普遍价值的探寻从来没有中断过,从本体世界到意义世界,再回到生活世界,一旦普遍的价值标准被证明存在了,就可以以此引领生活、塑造未来。在《吉檀迦利》中就有一种普遍价值,这种价值存在于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边缘,用泰戈尔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泛神和泛爱”统合起来,“把生活世界中的有限”和“梵的世界中的无限”融为一体,实现“梵我合一”,跨越“无限之生”,用普遍价值建构人的意义世界,并指导人的生活世界。
在《吉檀迦利》中,神成了无限生命的象征,无限人格的象征。在泰戈尔的生命哲学中,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是统一的,无限生命与有限生命是统一的,无限在有限中并通过有限来表现自己。她也潜藏在诗人生命的深处:“我生命的荣枯围绕着她起落”。她使生命充满欢乐,显示出伟大的价值。诗人礼赞生命之神,在有限的生活世界中唱出生命之歌,实际上表达了诗人热爱人生、热爱自由、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无限的人生哲学。
在泰戈尔的世界里,梵是绝对的唯一,且处于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创造了世界和芸芸众生。梵是一种存在,却又很难捕捉到,“从来没有看到他的脸,也没有听过他的声音”(第十三首),似乎只有心灵才能感觉,通过梵建构起具有精神属性的意义世界。正如黑格尔预设的“绝对精神”一样,梵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价值的世界,具有一切合理性,所有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所有对追求自由的梦想,都可以在这里最终实现。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静谧和谐的世界,更是一个价值得以彰显的世界,是生活世界的升华,同时对生活世界有着价值引领作用。正如泰戈尔自己所说“如果神是太阳,那么神的分身如同阳光”(第七十五首),梵的世界普摄生活世界的每一个细节,有着终极的价值意义,通过梵的世界,让人们知道还有一个可能的世界,这个世界比当下的生活世界更美好,只要付诸于努力,就有可能把这两个世界链接起来,从而获得更好生活的力量。
在那里,心灵是无畏的,头是昂得高高的;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自在的;
在那里,世界不曾被狭小家宅的墙垣分割成一块一块的;
在那里,语言文字来自真理深处;
在那里,不倦的努力把胳膊伸向完美;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不曾迷失在积习的荒漠里;
在那里,心灵受你指引,走向日益开阔的思想和行动。(第三十五首节选)
在第三十五首中,泰戈尔把梵的世界描述成一个“自由的天堂”,在这个理想生活的园地里,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活着。《吉檀迦利》中的梵,是意义世界的缩影,泰戈尔把爱的渴望编织到梵的世界中,梵的意志就是诗人自己的意志,梵的形象就是一个举着人道主义大旗的战士,梵的世界就是一个和谐甜美、自由幸福的世界。在诗人的认知中,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中的普遍价值已经同一,且达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
二、善的价值:从包容一切的泛爱走向永恒价值的博爱
在泰戈尔的诗歌中,即便是给神献歌,也充满浓浓的人情味。神总是人的神,或者说是人格化的神,神不免要带有几分博爱的色彩。在泰戈尔的意识中,对博爱总是可以跨越生命本体来认识,《吉檀迦利》中不乏有这样的思想,要把博爱散播给芸芸众生:“永不抛弃穷人,也永不向屈膝”,“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力量奉献给自己苦难的祖国”。(第三十六首节选)
这是你的足凳;最贫贱最潦倒的人们生活的地方,便是你的歇脚之处;
你歇脚在最贫困、最潦倒的人们中间,我竭力向你鞠躬致意,可我的致意达不到个中深处;
你穿着寒酸的衣服,行走在最贫贱、最潦倒的人们中间,骄傲可永远找不到这个地方。(第十首节选)
这首诗字里行间颂扬的表面上是高高在上的神,实际上却是洒向人间的博爱,诗人把博爱之情借助人格化的神来表达,神与每一个人同在,在最潦倒的生活的地方,在最潦倒的人们中间,诗人甚至看到神“在叶子上跳舞”“翻过山岭、越过溪水”“在血管里奔腾”,随时都可能出现在每个人的身边,神属于每一个人,关爱每一个人,一旦神我合一,爱便撒播在生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钟鼎文先生的一句话“泰戈尔涵盖了东西方最崇高的精神领域”,是对泰戈尔博爱思想最好的诠释和赞扬。《吉檀迦利》中的博爱思想具有善的价值,让人有一种完美的感动。然而,博爱总是“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尽管诗人与神形成了共同体,借用向神的祈祷表达博爱、自由、平等的愿望,但是,通向神殿的阶梯却始终不似想象的那样通畅,意义世界中的价值不能很好地引领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们坚决地起来斗争,争取民族的解放与独立,这与诗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有关。终于有一天,诗人爆发了,在国内外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泰戈尔反思自己的博爱思想,认为泛爱不是一条走向自由和幸福的道路,要起来斗争,“反对那披着人皮的野兽”。泰戈尔的博爱,没有带给他心灵的宁静,因为诗人是矛盾的,总想和神接连在一起,获得神性,然后给人类广泛的爱,然而,“在有限之中达到与无限结合的欢娱”却如一枕黄粱那样的虚幻,想摆脱斗争直接获得自由和幸福,现实却总是要以斗争作为先决条件,无限和有限是矛盾的,梦想总是要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不断地锤炼才能实现,且不会很丰满。
是你在这暴风雨之夜,在你那爱的旅途上跋涉,我的朋友?天空像个失望的人在哀号;
我今夜无眠,我再次打开门,向黑暗中张望,我的朋友;
我眼前什么也看不见,我不知道你走的道路在那里。(第二十三首节选)
在第二十三首中,诗人明显感到迷惘困惑,意义世界中的价值不能带来想象中的幸福,“听到神的声音,却看不到神的脸”,孜孜以求追寻梦想的价值,渴望泛爱在人间实现,“我需要你,只需要你”,但又总是不愿意走出不真实的意义世界,“我舍不得清除我满屋的俗物”(第二十八首),在一个和生活世界脱节的意义世界里,诗人很痛苦。
回到生活世界成为一种迫切的渴望,不是去皈依神的规律,而是去寻找生活世界中善的价值。生活世界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善的价值就蕴藏在其中,这种善的价值有别于泰戈尔所说的博爱,是人类生活中比较一致的价值,这样就可以摆脱超验意义上的博爱,把人和神之爱转化为人与人之爱,走向具有现世意义的幸福。
三、美的价值:从意义世界的唯美走向现实世界的真实
《吉檀迦利》首先是作为一种艺术品而存在的,在它的文字和韵律方面优美典雅,所表达的情致慕高追远,每读一遍,都会有常新的感受,总能体会到深邃而神圣的意蕴,究竟是什么东西给这些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呢?这还要从泰戈尔的宗教哲学思想剖析。泰戈尔身上有两种文化特质,印度文化中的泛爱和西方文化中的博爱,在他的骨子里都有很深的印记,在冲突中凸显出美的价值。西方文化所匮乏的品质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却存在着,而且是那么地自然而然,毫不造作。这是一种美的原基,以此不断酝酿出美的价值。
诗人在《吉檀迦利》的开篇时就说:“当你命令我歌唱的时候,我的心似乎要因着骄傲而炸裂:我仰望着你的脸,眼泪涌上我的眶里……我知道你喜欢我歌唱。我知道只因为我是个歌者,才能走到你的面前。”
神职,容我俯下头,
抚摸你脚下的尘土。
用豪雨一般的泪水,
洗去我的傲慢与虚荣。(第一首诗)
在泰戈尔看来,自然万物都带有神意,茫茫尘世也是神所出没的场所。孤独的行者有他相伴,街道上吟唱的流浪者身边有他的身影,乡村道路上的匆匆过客也许就是他的化身。他穿着朴素的衣衫,在贫穷的人群中歇足,和流离失所的人们作伴。
光明,我的光明,充满世界的光明,吻着眼目的光明,甜沁心腑的光明!啊,我的宝贝,光明在我生命的一角跳舞;我的宝贝,光明在拨我爱的心弦。(第五十七首)
《吉檀迦利》提供了一个触发点,不断帮助西方人找寻关于西方文化潜在的、原始的记忆,以此形成美的印象和美的感觉。与此同时,东方人却更多地在泰戈尔的诗中发现了文化之“异”,一种苍茫、宁静和圣洁的印度文化,这种文化能使灵魂趋于平静和安宁,永远与自然生活协调一致,这是不断生发美的前提条件。诗歌始终围绕着“梵我合一”的主旋律,以无限饱满的激情,唱出深邃而高远微妙的诗歌之美。
参考文献:
[1]泰戈尔著,冰心译.泰戈尔诗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陶德臻.东方文学史[M].北京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