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暴力的社会调查

篇1

1 网络剧与受众调查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5年观众认为网络剧质量一般的比例高达52.2%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2 019人的一项调查显示,49.3%的受访者表示内容搞笑轻松是网络剧与传统电视剧的主要区别。关于如何提升网络剧质量,52.9%的受访者认为加强剧目审核是关键,42.4%的受访者认为应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49.3%受访者认为网络剧与传统电视剧的主要区别在于内容搞笑轻松,受访者认为网络剧的其他特点还有制作成本低(27.2%)、主体年轻有朝气(25.0%)、剧情可根据观众意向编制(24.0%)。在部分受访者看来,网络剧也存在低趣味(10.9%)、缺乏艺术性(10.3%)、剧目同质化(7.6%)的问题②。

2 网络剧的营销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受众口味也在改变,手撕鬼子,家庭伦理已经难于满足新一代的网络受众的需要,因此网络剧开始兴起来了。网络剧题材的增多,福尔摩斯般的推理,摸金校尉般的悬疑推理,诙谐幽默的泡芙小姐,等。有的还涉及宠物、儿童的心理关爱等这些丰富的题材是传统电视剧不能比的。传统的电视剧播出时长一般是45分钟,中间插播广告而网剧播出的时长更加的灵活。网剧10~20分钟的都有,剧情较快,不拖拉,粗糙的制作,直接的广告植入,反倒成了日常人们吐槽爱看的节目之一了。这样就有更贴近网民生活心里的剧情需要。利用网络的互动性,采用自来水的方式,病毒式安利。事实也证明,这样宣传的成本低,教育学论文效果好。网络剧主要是靠自媒体安利模式,吸引广告商赞助。

3 网络剧的限制与优势

如何评价网络剧的质量,现在还不确定,但现在还是以流量为主要评价指标。为了吸引广告主,网络剧的播放量就是广告主、投资人考虑的重中之重,一些网络剧为了吸引播放量,会涉及大量暴力性的镜头,如果这是艺术表现,无可厚非。但是很多粗糙的剧作仅是为了吸引人们的原始关注力,这就有错误的引导力,导致青少年的心里问题。

虽然网络剧备受诟病,但在2015年它的接受度大大的提升。亚文化题材的使用也让网民看到中国影视剧文化百花齐放的可能,一些草根的作者,从业人员,一些进不了传统电视剧制作的人员,找到了能实现自己才能的一个平台。创作的大胆还是给大家带来了希望,让海外也看到中国也是可以做出这样的影视作品的。断背山不一定在美国,画面唯美也不是仅在韩国,中国高颜值的演员很多,影视剧资源不应把持在少数人的手里,源源不断往娱乐圈输送新鲜血液也是网络剧的巨大优势与贡献。

总体来说,网络剧的发展还是蒸蒸日上的。2015的精品网剧不少,也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各大视频网站,优酷乐视,爱奇艺也打算相继推出自己投资的网络剧,相信更有实力更有经验的机构在,网络剧的质量会大大提高。希望制作者能通过多用新人演员为网络剧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52.9%受访者认为加强剧目内容审核是提升网络剧质量的关键。今年我国的网络剧市场引发了一轮制作③,《太子妃升职记》《上瘾》的删减下架,对于网民来说对于国家的管控还是带着情绪的,希望对网剧的管控能有所松动,让网络剧拍出引发社会思考,人们喜爱的作品,多多听听网民的声音。适当的放松环境会出现更精良的网络剧作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观众认为网络剧质量的数据[EB/OL].

篇2

篇3

试论男童的抗制与救济

贵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实证研究

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制度比较与借鉴

在帮教中司法——以海淀法院少年审判为样本

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从合适成年人参与看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完善

侵财类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监督制约机制探讨

犯罪生态区位聚合模式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变化轨迹的纵向分布描述

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平等保障

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预防研究

法制教育: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问题探析

权威主义人格分析与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于刑事诉讼法修改有关情况的介绍

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的阶层差异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个层次论

影视媒介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影响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

未成年人涉酒吧犯罪的动向与对策

我国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重构与福利治理之可能

试论男童的抗制与救济’

初犯与重犯犯罪特征比较研究

实体法视野下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遇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支持体系研究

试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需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印证风险评估测量模式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制度分析与配套设计

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制度

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构建初探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与需求

司法社工参与未成年刑释人员再犯罪预防的新探索

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的预防研究

犯罪学相关期刊及犯罪学论文介评

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的未成年人权利保护问题探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同伴教育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少年司法规律探寻

社区服务令: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的首选

我国部分地区试点设立少年法院之提倡——以上海地区为例

篇4

4.惯常行为理论与大学生被害预防李綦通,LiQi-tong

5.社会组织化程度与青少年犯罪王焱,Wangyan

6.论饮食对青少年犯罪的潜在影响刘炯,LiuJiong

7.保护未成年人子女利益的东方经验——社会关护员参与涉少家事案件调解的理论与实践史志君,侯文飞,ShiZhi-jun,HouWen-fei

8.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问题分析师艳荣,ShiYan-rong

9.少年法庭运作机制的现实困境与完善——以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为视角秦明华,王列宾,QinMing-hua,WangLie-bin

10.民国时期青少年感化教育探究——从上海公共租界案例谈起姚远,YaoYuan

11.污名化与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屈琦,QuQi

12.美国少年审判机构现状概览——兼谈我国当前少年审判机构改革及其相关问题高维俭,GaoWei-jian

13.青少年犯罪问题审理"尊龙名社"案的基本情况吴寅星,WuYin-xing

14."尊龙名社"——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新动向麻国安,MaGuo-an

15."尊龙名社"案之忧思——关注网络"网罗"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金泽刚,JinZe-gang

16.从边缘到中心从"尊龙"到"靖国"——中国现代化进程视域中的"尊龙名社"案孙抱弘,SunBao-hong

17.青少年网络帮派的危害、原因与应对夏明芳,江世法,XiaMing-fang,JiangShi-fa

18.日美两国如何净化青少年网络利用环境尹琳,YinLin

2.我国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实证研究赵国玲,李强,ZhaoGuo-ling,LiQiang

3.受虐妇女报复性犯罪轻刑化处罚之根据杨清惠,YangQing-hui

4.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的互动归因及其化解——兼评网络游戏的原罪问题陈伟,ChenWei

5."三本"的隐喻与群体性的抗争——基于HK学生罢课事件的社会心理学解读卫小将,王跃敏,WeiXiao-jiang,WangYue-min

6."综合治理"起源于对青少年犯罪的治理吗张应立,ZhangYing-li

7.学校社会工作与校园暴力的防控张善根,ZhangShan-gen

8.上海工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徐志林,XuZhi-lin

9.试论社会调查制度在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莫洪宪,邓小俊,MoHong-xian,DengXiao-junHtTp://

10.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王蔚,Wangwei

11.美国青少年"管制物质"滥用犯罪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简析李立丰,LiLi-feng

12.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H乡为个案胡滨,HuBin

13."和谐社会语境下检察机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综述皮勇,黄琰,PiYong,HuangYan

14.试论未成年犯矫正的基本原则吴宗宪,WuZong-xian

15.未成年犯缓刑适用偏差及其解决季凤建,李伟哲,JiFeng-jian,LiWei-zhe

16.从中日少年案件处理流程与矫正之比较看少年司法模式苏明月,SuMing-yue

1.致全国少年法庭成立25周年的信(节选)王胜俊,WangSheng-jun

2."富二代"犯罪的法律思考徐建,XuJian

3."富二代"犯罪研究要讲究科学性和准确性肖建国,XiaoJian-guo

4."富二代"犯罪提法应慎重杨永明,YangYong-ming

5.社会学视角中的"富二代"杨雄,Yang-Xiong

6."富二代"与未成年人犯罪小议陈建明,ChenJian-ming

7."富二代"犯罪与司法樊荣庆,FanRong-qing

8.富二代犯罪主要是一个社会问题王良,WangLiang

9."富二代"同样需要法律的公平对待青少年犯罪问题谭晓玉,TanXiao-yu

10.应对"富二代"犯罪关键还要靠教育丛州,CongZhou

11.流动儿童的敌意与行为问题——以上海为例的问卷调查何雪松,刘东,张靖,HeXue-song,Liudong,Zhangjing

12.上海地区青少年"涉黑"犯罪实证研究涂龙科,林勇康,TuLong-ke,LinYong-kang

13.青少年帮派犯罪之预防与矫正杜文俊,李雅璇,DuWen-Jun,LiYa-xuan

14.结构视野下的新型使用行为研究林少真,仇立平,LinShao-zhen,QiuLi-ping

15.初中生欺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浙江省象山县二十五所初中为例赵红霞,马和民,ZhaoHong-xia,MaHe-min

16.隐私权视角下的涉罪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宋远升,SongYuan-sheng

17.未成年男犯人际信任与家庭环境的调查分析张智,陈海赟,王永杰,马瑜,李娜,付慧慧

18.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少年司法转移处理和非刑事处罚替代方式瓦尔达.鲁斯思,ValdaRusis

19.一项极具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广州法院试行少年审判心理干预机制调查周道鸾,ZhouDao-ying

20.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解释的发展与完善赵秉志,ZhaoBing-zhi

21.论我国的未成年人赦免制度胡春莉,HuChun-li

22.未成年人共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王燕玲,WangYan-ling

1."富二代"犯罪不是伪命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编辑部

2.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轨迹及其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曾天德,龚瑛,何燕平,ZengTian-de,GongYing,HeYan-ping

3.侵害陌生人之青少年犯罪探究——以天津市犯罪调查为例张宝义,ZhangBao-yi

4.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及其矫正——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李丰春,LiFeng-chun

5.城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S区为例井世洁,JingShi-jie

6.论儿童文化权利及其保护——中国儿童文化政策的视角郑素华,ZhengSu-hua

7.离婚父母抚养监护未成年子女问题研究及实践对策苏州中院少年庭课题组,JuvenileResearchTeamsofSuzhouIntermediatePeople'sCourt

8.少年刑事审判组织研究曾康,ZengKang

9.未成年被告人主观恶性考量系统建构——以"望、闻、切、问"四诊法判断机制为核心朱婷,ZhuTing

10.香港青少年跨境吸毒问题研究徐媛媛,XuYuan-yuan

11.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制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综述王邕,WangYong

12.少年司法的历史谱系与叙事——读《超越刑事司法》张海斌,ZhangHai-bin

13.青少年犯罪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以湖北省未成年犯问卷调查为分析基础张远煌,姚兵,ZhangYuan-huang,Yao-bing

14.危险性与被害性:未成年犯罪人人身特征分析衣家奇,YiJia-qi

15.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问题研究郭理蓉,GuLi-rong

2.少年法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定位——中国法学急需建立的一门新学科徐建,XuJian

3.论未成年人犯罪之网络诱因——以文化冲突为视角单勇,张旭,ShanYong,Zhangxu

4.现代化与未成年人犯罪李锡海,盛兆林,LiXi-hai,ShengZhao-lin

5.未成年人的心理疏远及其防范陈和华,ChenHe-hua

6.工读生对攻击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反应的后果评估李闻戈,LiWen-ge

7.刑法修正案(七)第八条解析王强军,WangQiang-jun

8.刑法修正案(七)第八条的司法适用杜邈,李明见,DuMiao,LiMing-jian

9.论未成年人犯罪出罪机制刑法中的表达——对转化型抢劫罪司法解释合理性的分析刘源,赵宁,LiuYuan,ZhaoNing

10.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司法制度之探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席小华,XiXiao-hua

11.澳大利亚少年司法系统和新南威尔士州少年司法的新趋势马克.玛瑞恩,MarkMarien

12.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少年司法部在少年司法系统中的角色瓦尔达.鲁斯思,ValdaRusis

13.儿童权利意识的本体价值与培养理念宫秀丽,GonXiu-li

篇5

社会调查结果表明,电脑网络侵蚀着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调查统计我校中职学生60%上网玩游戏,30%与网友聊天。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班主任必须指导、引导学生正视网络健康上网,保证中职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一、网络信息对中职学生的负面影响

开放的网络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渗透力强,是一柄双刃剑。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的冲击影响大。电脑网络的虚拟性和没有时空限制,可自由便捷的沟通交流,为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中职学生孤独感强、渴望与人交往、了解社会,网络可让其自由对话,非法、黄色、暴力网站和各种信息影响伤害着孩子,网络给孩子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

1、繁杂的网络信息易让中职学生思想道德错位。网络是信息的宝库和信息的垃圾场,黄色暴力、伪科学、不健康的信息垃圾泛滥,潜移默化的“污染”着身心理处于发育期、社会经验不足、评判自控力低的中职学生,致使道德观念扭曲。我校有学生为了与网友见面离校或离家出走、有学生轻信网友传言陷入传销陷阱。

2、隐蔽传播的网络信息侵蚀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人以虚拟的符号出现,在网络上没有“他人”的压力,“快乐”支配着个人欲望,学生被压抑的人性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泄,导致部分同学受到错误思想侵袭后迷失方向,做出有违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事情。

3、虚拟的网络交往交往致使中职生违背道德规范。网络交往以计算机为中介实现人、机对话,中职学生热衷于在网上无压力自在交流,忽略亲情和友情培植,所以许多中职学生上网后产生了精神孤僻、冷漠、情绪低落、缺乏责任感、与家人和朋友疏远、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等不良心理现象,甚至在网上做出违背道德和违法的事情。

4、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职学生上网成瘾。网络到处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的增加着。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声形并茂,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职学生有着魔力,导致中职学生形成网瘾,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我校有个学生忘我的在网吧渡过48小时,从网吧出来神志不清以致发生安全事件。

二、中职生依恋网络的原因

1、网络的魔力。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职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

2、学生自身和家庭因素。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容易受电脑网络负面影响。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7岁之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同步、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不协调,渴求独立,但由于不成熟,经济上不独立,人生困惑多,迫切寻求情感友谊的支撑

3、学校社会原因。学校忽视了学生的网络知识方面的教育引导,信息课部分教师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和指导;社会上网吧营业者为了牟利,不顾法律和道德,投学生所好,营不当之业。

三、消除中职学生依恋网络的对策

1、正视网络,发挥教育引导的正能量。掌握信息技术是时代要求,家长和教师的意识要具有前瞻性,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理念。家长和教师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情感问题,平等民主与孩子进行沟通,在了解孩子想法后予以引导。对上网不能蛮横的“堵”,要心平气和的“疏”,正视现实,家长和教师参与到孩子们的网络当中去,与孩子一起学习更新知识体系,引导孩子在网络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孩子的上网内容、时间进行监导,借助网络优势帮助孩子们成才,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

篇6

2.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学校不能因网络的消极影响而让学生“与网隔绝”,而应该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脑和网络。在学校,可以通过防火墙过滤、防毒软件等方法,来遏制网上泛滥的垃圾信息。积极创建网络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打字比赛、小报制作、电子贺卡、网页制作、局域网内的聊天等等,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学会区分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引导学生把网络当成一种工具,用它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而不能沉迷网络游戏、聊天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及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在网上如何选择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让网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网络教学。学生喜欢上网,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道德法制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让他们学会文明上网,浏览健康网页。开展网络活动课,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主体或受体身份参与进去,利用互联网收集信息。如:在学习环境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积累小报素材,撰写环保小论文,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学校预先下载丰富的、优质的网络资源,来开展有益的网络活动。同时利用网络拓宽我们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教师开通个人博客,也可以用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了解学生的心声。

篇7

在我看来孙悟空是形美心也美,外貌很重要。猴子有多种,大马猴、狒狒也是猴儿,它是猕猴,大眼睛,圆圆的,很可爱,性格上,重义又智慧,猴性人性都有。

03 除了孙悟空,你最想塑造的角色是哪一类?为什么你的其他银幕形象还是比较少?

我的其他银幕形象其实真不少,我喜欢那些传奇的人生,、鲁迅、老子,为了演这些角色,我做了很多工作,大多数都没有成。比如鲁迅、等,造型都做了,我觉得很像,别人不信啊。资方和导演一听说你的名字,想到的就是孙悟空的脸。我还演过玉皇大帝、,说起来别人都说,“啊,那是你演的?”没有一个角色能够跟美猴王抗衡,这也算是演员最大的荣幸吧。

04 你最平常的一天,通常是怎么度过的?你跟你的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儿?

上网,开会,运动,看两个小时以上的书。工作不忙时,就去古玩市场淘淘跟《西游记》相关的收藏品。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大概在于我是个公众人物,参加个什么活动,几分钟就能知道网络上别人的反馈。

05 你怎么看待流行文化,你的孙辈这一辈的喜好,你了解吗?会觉得脱节吗?

会去聊,但不特别了解,毕竟欣赏习惯不一样。成年人有很多经验和教训,也知道年轻人有开拓进取的一面,有自己欣赏的东西,不要去规定他。

06 你生在演艺世家,又是演美猴王的世家,这种传承一定会出现变化,对吗?你年幼时跟随父辈,如果当时志趣不在此,最有可能的一种命运会是怎样的?

我们家我这辈11个孩子,都演过小猴儿,最后只有我继续演。其实一开始更有天分的是我哥哥,我小时候比较内向,并不适合演外放的美猴王。要不是他病故,我可能会当个学者,长辈希望家里有个研究学问的人。命运会给每个人自己的位置,我们的下一代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没有要求他们非要继承。再说继承不继承还得看天分,有些事情是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有些事情条件达不到的话,较劲也没用。

07 你怎么看待网络暴力?

我不在意这个东西,脚正不怕鞋歪。有问题大家可以探讨,千万别形成水军,这就不好了。

08 最近看到或听到的观点当中,觉得比较有趣的是?

最近我在跟美国团队筹备《敢问路在何方》,一部关于《西游记》的3D电影。聊到不少有意思的东西,国内很多剧组拍戏,可能一两个月就拍完了,好比明年是猴年,听说有十几部关于《西游记》的作品要上映。美国人就特别不理解,为什么非要赶猴年?开拍前,我们会做很多社会调查研究、人物分析等等才开机,他们说真正好的作品,在哪年放都是好。

09 推荐一个你觉得不错的人给年轻人,你会选谁?

篇8

第三,学生自身的限制。乡村中学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多由爷爷奶奶等长辈照看,由于无力监管,一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和游戏,导致兴趣爱好错位,失去主动接受时政教育的家庭氛围。还有部分学生是住校生,但乡村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学生获取信息途径相对不足,信息来源匮乏,导致学生只能抱紧课本,“死读书,读死书”。

由于以上几方面因素,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毫无兴趣,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的发挥。为此,乡村中学教师需要正确对待时政教学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师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关心时政。时政内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时政教学就必须及时、准确地反映现实,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同时紧密联系教材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乡村中学时政教学策略

时政教学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经过多年探索,把时政教学大致分为两大类:课内时政教学和课外时政教学。

(一)课内时政教学

课内时政教学形式大致有报道型、评论型、结合型等。

1.报道型。课前进行5分钟“新闻报道”。在课前,由教师吩咐学生课后看新闻,搜集资料,内容大致包括国内外大事和本地区要闻。搜集资料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获取,也可以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能够引起思索的事件,这些都是报道的素材。报道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可以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一经推出,就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上课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发言。短短的五分钟,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能增强学生参政议政、关心国家、热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2.评论型。即针对某一重大时政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从而达到认清社会现实,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目的。课前,笔者通常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了解当前的一些国内、国际的重大新闻,经分析后找出对学生有教育意义或有一定吸引力的信息,在上课时,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讲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主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想。如:你怎么看待《中国诗词大会》爆红?你如何看待中国人抢购日货现象?因为涉及的信息都是学生耳闻目睹的,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找到了交流见闻的空间,在学生们中间也营造了学习时政的良好氛围。

3.结合型。时政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教师都把精力放在书本知识的讲授和记忆上,造成课堂上“老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将时政内容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能完成教?W任务,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社会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保护智力成果》一课时,笔者播放了自己剪辑的一段视频资料《王老吉和加多宝的“红罐”之争》,学生在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时,明白了知识产权的价值,也明白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课外时政教学

时政教学的课外活动形式更是丰富多样的,主要有举办时政知识竞赛、开辟时政园地、举办图片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1.举办时政知识竞赛。由教师将一定时期内的重大时政编制成多种形式的赛题,如填空、选择、辨析、问答题等,要求学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回答,回答方式为抢答、必答、轮答等,教师依据回答的正确程度评分,然后以得分多少决定名次。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喜欢关心时政的学生可以从中找到自信,他们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时政知识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自觉性。

2.开辟时政园地。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由学生们自己推选出有书法、绘画特长的同学担任组长,各组每周轮换一次。然后,在每班教室墙壁的醒目位置划出一块专区来作为时政园地,各组成员负责搜集各种时政资讯,书写或粘贴在时政园地内。到了期末,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评比出优秀组。学生从这小小的园区里汲取到了很多新鲜的新闻,课后他们还会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如: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如何应对校园暴力?这种形式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

3.举办图片展。组织学生搜集各种与时政有关的新闻图片、新闻的背景材料、名人轶事等,然后将这些东西粘贴在一起,放在橱窗面向全校展出。最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根据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美观度等方面评选出优秀作品。2016年神州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九(4)班第二小组的学生就制作了一组以“飞天梦”为主题的图片展,图片涵盖了从“神一”到“神十一”成功发射的场景和历任航天员的照片,并配上文字讲解,图文并茂,展出后轰动了全校,吸引了一拨拨的学生前来参观。

篇9

是急救还是添堵

全国政协委员赵金城讲述他拨打电话的遭遇:“我拨通之后,传来自动语音提示‘您好1120为您提供服务。要救护车请按“1”,咨询请按“2”……’当我按下‘1’键后,又是语音提示‘普通型救护车每公里收费三元五角,雪佛兰、奔驰抢救型救护车每公里收费五元。’等我再按‘2’键之后,系统传出了‘业务繁忙,请挂机。再见。’”

【据2007年5月13日《工人日报》】

点评:总以为这是在相声中才有的黑色幽默。

职业“跳楼人”

因一次跳楼轻生被救下,汪某得到了他人金钱上的帮助,于是,他认为跳楼比打工挣钱容易,认为中国这么大,到每个县市跳个一两回,不愁不发财。于是,他辗转川渝,在短短十个月中上演“跳楼秀”二十多次。

【据2007年5月9日《华西都市报》】

点评:不要再给旁观者以借口,别让冷漠更冷漠;跳楼轻生已是悲哀.以此谋生是让悲哀更悲哀。

花钱就可插队?

中国银行某地分行在各个营业网点推出了一项“业务办理加急”的服务项目,如果不想排队,除支付办理相关业务的手续费外,必须支付五十元加急费。此举引起了其他一些排队者的不满,认为加急等于是在花钱插队。

【据2007年5月22日《新闻晨报》】

点评:到银行办理业务排队时间过长一直是很多市民心中的痛,可银行方面不但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反而以此牟利,真是趁火打劫!这也同时证明了金钱在这个社会具有的高于一切秩序的威力。

是泳池还是污池

经暗访发现,广州市一些小区内的游泳池为了省钱竟然一年才换一次水,循环设备只是摆设;在给池水消毒时偷工减料,甚至弄虚作假。加之有关部门监管的缺失,去游泳池游泳一般不需要健康证,卫生状况令人忧心。

【据2007年5月24日《信息时报》】

点评:有网友建议,让相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分片包干游泳健身,定期举行游泳比赛。本评论员举双手赞同。

女白领扮农妇吵架解压

某市一名通讯公司的女业务主管每天工作繁忙,不管顾客态度多么不好,她也得柔声细语,耐心劝导,长期以来压力极大。日前,她故意穿了一身破衣服,到公共汽车上“找碴”――专挑以貌取人者吵架,以此释放内心的压力。

【据2007年5月23日《河南商报》】

点评:解压就解压呗,为何要选择吵架的方式?就算是吵架,为何要扮作农妇?你知道吗,这是对一个群体的污蔑。

“网络代骂”也辛苦

在网络虚拟世界里,“语言暴力”成了一种按劳取酬的新兴职业,“代骂者”赵某透露,他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一共接了十几单“生意”,赚了几百元钱,最长的一次在周末连“骂”了十五个小时。

【据2007年5月25日《半岛晨报》】

点评:骂人者,人必骂之。不是所有能赚钱的职业都是好职业,有些行为是非法的,有些行为是可耻的。有些行为既非法又可耻。

三百六十五颗“钱心”

某高校一男生为女友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三百六十五颗“桃心”,每颗“心”都是用五元人民币叠成的,这份礼物取名“爱的奉献”。结果女友斥之“铜臭浓烈”,拒绝接受。

【据2007年5月24日《贵州商报》】

点评:首先,折损人民币是不对的;其次,这钱是爹妈给的吧?再问一句:如果是百元大钞叠成的,铜臭味儿还会那么浓吗?

美国电影定级的新标准

美国电影协会日前宣布,正在考虑把片中韵吸烟镜头纳入影片定级标准,旨在避免未成年人过早养成吸烟的习惯。一些有吸烟镜头的电影很可能不被准许对一定年龄段以下的青少年播放。

篇10

一、从阅读中积累作文材料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积累作文材料,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个作家,无论其成就大小,它一生的“最爱”,除写作外,就是读书。“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有谁真正能理解陶渊明先生内心的真谛?学生除了从语文课本中积累材料外,教师更应该花费心血与精力,指导他们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并使之成为他们经常性、自觉性、习惯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行动,使之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格。通过广泛的阅读,使孩子们从中获得和积累丰富多彩的语文作文材料,如好词佳句、名言格言警句、寓言神话传说、推理数据、事实道理、古今中外、风土人情、地理概貌、凡人凡事、名人伟人及其事迹、英雄模范人物故事、海归学者专家、知识分子创业故事及其精神品质、历史典故、科技成就、民族精神等等,为其习作时的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积累作文材料的重要与必要的途径之一。

二、从生活中积累作文材料

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处处皆语文。也处处皆可作文。教师要鼓励学生争当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平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国家大事以及变幻多端的国际风云等。把所见所闻所感、观察所得、亲身经验等等,以日记或随笔的形式加以整理、记录,保存下来。这第一手素材,便成了随时可供借鉴、参考或使用的作文材料,朴素、真实、可靠、实用。随着阅历的增多及日积月累,这些作文素材也会变得日益丰富而充实。

例如,在现实生活当中,小而言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一花、一虫一鸟、一鱼一兽、一禽一畜等的特点或生活习性,一个逃学孩子的转变,一个贫困少年矢志求学的故事,一个农村青年洗心革面、戒赌自强的历程,一对青年男女的婚育新风,两个冤家的握手言和,一个农村家庭的酸、甜、苦、辣、咸和喜、怒、哀、乐、怨的事情,一段悲欢离合的亲情,一个幸福家庭的毁灭,一个见义勇为的无名英雄……都可整理成不同类型的作文材料;大而言之,“留守儿童”问题,城乡教育的均衡、公平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三农”问题,民生及社会保障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农村建设,安全生产,“3•14”拉萨打、砸、抢严重暴力事件及所谓“问题”,“5•1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风暴,手足口病,禽流感,猪流感……这些都是极具时代气息的作文材料。只要我们平时多加注意,留心观察,养成“我手写我耳、写我目、写我心、写我口、写我身……”的习惯,执笔习作时就不至于搜索枯肠而作“无病”状了。

三、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积累作文材料

篇11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尤其给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网络成瘾导致学业荒废。有的中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强,上网很容易成瘾,常常在网吧熬到深夜,甚至夜不归宿,这不但影响了当天的写作业和复习,还影响到第二天正常学习。课程落下很难再跟上,长期下去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以致沉迷于网吧而置学习于不顾。

上网易受不良信息影响。不少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含有内容,许多网络游戏非常暴力,聊天室中的内容也不太健康,学生沉迷其中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被引上犯罪的道路。

网上交友不慎易受骗。许多中学生喜欢网上交友,而且特别看重友谊,他们过分相信情感并且涉世不深,很容易被社会不良人员利用,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若处理不当会留下终身遗憾。

沉迷网络者身心俱受创伤。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时间久了还会出现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身心憔悴,精神萎靡。个别中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而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性格孤僻,脱离集体,心灵游荡不愿回家,也找不到停泊的港湾,人生之路变得阴暗,整个家庭从此蒙上阴影……

二、探寻根本原因,明确克服网络成瘾有效策略

为什么有的中学生会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其中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原因,更有自身的原因,其中心理发展不完善、人格发展不健全是导致中学生网络成瘾最根本的原因。从理论层面上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克服网络成瘾至关重要。

首先,从时展的客观趋势和要求来看,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多种调查研究都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时代的变革必然产生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事物,健全的人格是人们主动、积极地调节自我适应转变的根本保证。有很多中学生之所以沉迷于网络,往往与他们人格不健全有关。而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沉迷于网络的学生从网络世界中走出来,心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假大空”的德育内容和枯燥灌输、外在强制的教育方式,不仅导致学生抗拒接受、德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不断造成青少年认知和行为的脱节,甚至形成“双重人格”。一般认为,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统一与发展。重视认知的教育无疑是正确的,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不能指望仅靠认知教育就能顺利产生良好的行为,实现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忽视了情感、意志这些把“知”转化为“行”的中间环节,往往会造成知行矛盾的恶果,这也是造成当前不少中学生虽然认识到上网有害,但仍然沉迷于网络的重要原因。

三、健全学生人格,构筑“网络心理防护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帮助中学生戒除网瘾、远离网吧,需引导他们建立起有效的心理防范机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通过“五个结合”来完善学生人格,构筑“网络心理防护墙”。

(一)“知、情、意、行”相结合

近年来,我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留守学生”越来越多,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更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发展。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意在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健全学生人格,并建立心理防范机制,让学生从心理上远离网吧,戒除网瘾。一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远离网吧,戒除网瘾”的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手抄报)评比。每学期开展有关戒除网络成瘾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增强他们自觉抵御网瘾的心理防范意识。二是成立留守班,选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在学习上分层施教、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在心理上进行疏导,实施关爱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三远离”(远离网吧、远离、远离)主题教育活动、“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感恩(父母、老师、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三是通过新生军训、“英语疯狂周”、励志讲座、晨起跑步、课间跑操等系列活动,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四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教育教学岗位服务和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行网络成瘾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过度上网的危害;参加远离网吧签字仪式,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戒除网瘾。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家庭、社会的作用往往大于学校。我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特别注重家校联系,并积极寻求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每学期学校都要邀请优秀社会人士到学校作报告、讲座。辖区派出所、消防大队的领导是学校的常客,“关工委”的几位老人也常到校与学生谈心,安庆一中、合肥八中等校的名师经常向学生传经送宝,全国知名的励志专家也来校为学生鼓劲打气。同时,我们还通过举办家长会、家长开放周、家访等途径,引导家长们认识到:治疗“网络痛疾”不能“堵”只能“疏”。很多家长,一提到网络,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将网络一棍子打死。实际上,根据调查显示,有13%的家长对孩子上网,“坚决反对,发现了就训斥”,43.9%的家长则是采取“严格控制时间”的办法。常听到一些父母哭诉:苦口婆心的劝说失效后,就把孩子关在家里,甚至看着他不让他出门,但是孩子仍然能找到借口或办法“逃出”家门,紧接着是更长时间的不回家。这些家长都没有认识到造成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并不是网络本身,在它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网络成瘾的孩子,无法控制自己,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责备。人机对话代替不了师生对话,也代替不了亲子关系,这需要父母、老师更细心地关心这部分孩子的学习、生活,耐心地和他们讲道理,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成瘾”这个迷阵。

(三)各种心理教育力量相结合

健全学生人格,心理教师责任重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还积极寻求校园内各种心理教育力量的配合。教导处大力倡导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喜欢的、易于接受的教学风格,比如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等。另外,教学内容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组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思考探索的氛围。课堂吸引力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增加,对网络的兴趣就会减少。

中学生迷恋网络或厌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存在着学习障碍或人际交往障碍。教师如果不能关注到这些孤独脆弱的孩子,采取措施让他们融入班集体,这些孩子就很容易成为离群的孤雁,为寻找有价值的地方而躲进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为此,学校政教处、团委会引导班主任有目的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社团活动、歌咏比赛、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辩论会、篮球赛等,提高大家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在教学中,老师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认真开展课外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结识更多朋友。同学关系好了,沟通的时间多了,虚拟的网络世界自然就会退居“二线”。

(四)外部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再好,对学生而言都还只是外部教育。要使教育真正有效,还需把外部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学校发出了“远离网吧,戒除网瘾”倡议书,并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网络的黑板报评比、征文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假期社会实践,调查了解中学生上网及网络成瘾的情况,对学生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学校政教处和团委会的领导下,学生会、各社团、青年志愿者等学生团体,以及校报、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媒介在学生自我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不同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健全人格方面,学校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心理咨询室利用开展省级课题“新时期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的有利时机,努力尝试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引导中学生远离网吧,戒除网瘾。心理咨询室常年、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排忧解难,舒缓心理压力;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沙盘游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经常利用教室小喇叭、校园橱窗、校园网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揭开学习上的困惑;多渠道与问题学生家长联系,并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在学校教导处、政教处、团委会的帮助下,取得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理解与配合,促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整合……

篇12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身体素质、力量等条件有所欠缺,加之部分江湖影视剧的影响,往往喜欢三五成群,拉帮结伙实施犯罪行为。共同犯罪成为其主要犯罪形式。该院2010年至2012年共受理审查批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涉嫌共同犯罪人数占到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70.34%。

(二)侵犯财产、人身权利犯罪居多

我院受理的未成年人涉嫌侵犯财产犯罪,均为“两抢一盗”犯罪。未成年人大多由于尚未参加工作而缺乏经济来源,在经济上往往依赖于父母。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尚不成熟,社会阅历少,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崇拜金钱、爱好消费,甚至上高档场所玩乐。当其父母在经济、物质上的给予不能满足其消费需要时,就容易想歪心思,不惜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以满足其物质需求。另外由于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性器官、性心理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出于对异性的好奇及对性事的向往,容易实施性犯罪行为。

(三)作案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的因素,激情犯罪居多

未成年人心智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欠缺,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干扰,其违法犯罪多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犯罪起意快,不计后果。如该院办理的文某等人故意伤害案,该案起因于案发当晚文某认为一名黑衣男子对其出言不敬,便纠集钟某等三名未成年人(其中一名为13岁)在公园内寻找该名男子。后在该公园内的文昌阁附近遇到了穿黑衣服的陈某,文某认为陈某就是其要找的那名男子,随后对其进行了殴打、伤害行为。

(四)在校学生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

该院近三年共受理审查批捕在校学生涉嫌犯罪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递增幅度较大。由于在校学生自控能力差,而且易与校外的社会青年玩在一起,很容易被不良社会青年引入歧途。如朱某等四人深夜持刀抢劫案,该案的四名犯罪嫌疑人中有三名为未成年在校学生。

(五)犯罪手段暴力化

未成年人血气方刚,易冲动,出现矛盾纠纷时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用暴力解决问题,出现钱不够花而又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取时,便想到暴力劫取。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电视、游戏、书刊和他人的传授,容易模仿并付诸实现。

二、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慎捕、慎诉、帮教等关爱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未成年人刑事专门检察工作队伍综合工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未检工作基本上已经形成“捕诉监防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未检部门一名承办人负责同一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出庭公诉、诉讼监督和犯罪预防工作。该项工作不但要求业务全面,经验丰富,也要求承办人具有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未检部门的干警虽然大部分都是从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选具有多年办案经验的同志,但综合工作能力还不全面,亟待提高。

(二)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中未检工作面临新的问题

1、未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急需提高以适应新刑事诉讼法的新要求。新刑事诉讼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专门规定了一个章节11条,构建了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制度,强化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特别关注和保护,明确规定了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原则,扩大了指定辩护的范围,增设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程序,规定了附条件不制度,设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如何正确理解把握并落实好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要求是摆在未检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2、讯问、询问未成年人时通知法定人或合适成年人到场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新刑事诉讼法将原刑诉法中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可以通知”法定人到场修改为“应当通知”。然而实践中很多都无法实现,一是看守所为了监所安全的考虑,不同意法定人进入羁押场所。二是为了防止法定人妨碍侦查,公安机关可能对通知法定人到场不具有积极性。三是当前的合适成年人队伍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适应相关工作要求。

3、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封存涉及到户籍制度、学籍制度、档案制度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操作起来比较复杂,难以一蹴而就。现在公安机关的犯罪记录都是联网的,在一个地方对犯罪记录封存,如何保证其他地方也不能查询等等,都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另外,犯罪记录封存和现行的一些诉讼公开原则、社会化帮教存在一定冲突。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矫治需要社会化帮教,如涉罪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参与诉讼、诉前考察,不诉帮教、缓刑社区矫治等等,都离不开各方面社会力量和学校、社区等单位的支持配合,这就不可避免地扩大了知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人员范围,加大了犯罪记录公开的可能性,这与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要求是存在矛盾的。

4、法律援助范围的扩大可能带来的问题。首先,公安机关可能出于案件侦破的考虑,对这一规定并不欢迎。因此,如何加强对公安机关是否进行了相关权利的告知、是否为未成年人申请了法律援助的监督,是未检部门一个新的问题。其次,修改后的刑诉法规定,审查批捕犯罪嫌疑人,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未成年人法律援助范围的扩大,相应的未成年人审查批捕案件听取律师意见的情况也会增加,要求未检部门审查批捕时对证据的审查要更加严格,对逮捕必要性的说理要更加确实、充分。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专业化队伍建设

为更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建议目前还没有成立未检专门机构的单位尽快设立专门机构,已经成立专门机构的单位应配齐配强办案人员。要着重选拔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专业人员,把那些具有较强的检察业务能力、有爱心、有耐心,擅长和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沟通的检察人员充实到未检工作队伍里来。

(二)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未检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首先加强对新刑事诉讼法理解和适用的培训,保证未检工作人员能正确地适用法律。其次,加强对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增强未检工作人员对涉罪未成年人做思想工作的能力。第三要加强对未检工作人员调研能力的培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做法,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帮助未成年人尽快回归社会,不再重新犯罪。

篇13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的认知、理解、判断,也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随着网络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了他们知识空间,但同时他们的价值观也受到一定的冲击。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也折射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他们更加趋于追求有个性的人生、多样化的人生,异化的思潮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巨大,他们会接触到虚假、欺骗的信息,让他们无所适从。网络信息的繁杂,导致大学生思想的混乱,价值观的紊乱。

2、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开阔了大学生的眼见,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但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多媒体性,一些大学生天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短则几小时,长则一天两天,他们因上网顾不上就餐,长期以往,导致学生们身心俱疲、精力和体力的不断透支,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不仅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他们的心里健康。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望交流,渴望理解的心里发展时期,网络的匿名性,“网恋”在大学生群体中见怪不怪,感情往往不真实,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到了白马王子、白雪公主,相见之后却发现相去甚远,于是心情一落千丈,失魂落魄,不愿面对现实,甚至走上轻生厌世的不归之路。

3、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影响

网络冲破了国家、地域的限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道德规范并存的道德规范多元化局面,冲击了大学生道德意识,他们在网上的某些言行完全是自由自在,访问网站、下载资料、发表帖子、聊天交友、感慨生活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与充满各种限制的现实生活相比,确实是让人陶醉其中。他们浏览一些黄色网站,黑客网站,时间长了,会习以为常。网络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他们会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一些学生可能会借此机会肆意散布流言蜚语,传播不良信息,宣传虚假信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秩序,导致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社会道德水平降低。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坚持高校思想教育与时俱进,使之与网络环境相适应,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却有更积极的一面,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一些社会调查,问卷等,还能利用网络查询知识,丰富知识,开阔眼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老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模范,在讲课中注重一些网络的积极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应该怎样对待某些偏激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受教育者的客体性,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学会辨别网上的垃圾信息。业余时间,多翻阅课外书本,提高自己,把课外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明确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多样性,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