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供应商信用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供应商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是企业占领市场、获取利润的捷径。将供应商数据化,即构建供应商画像是企业对供应商信用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供应商信用的全数据描述,根据价值细分供应商,了解供应商信用情况,制定精准的供应商管理方案,为供应商信用管理提供支持。本文基于对供应商的评价分析管理,通过对供应商信息风险管理中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提出供应商画像的概念,并以此为依据实现不同供应商信用分级管理,同时提出业务和系统的改进策略,以优化供应商之间及供应商与电网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供应链运行成本,帮助电网企业建立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客户满意度。
1国内外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现状
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对电力企业信用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技术,它主要是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统计学等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做出归纳性的推理,挖掘出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并对供应商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企业的决策者们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以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尽可能少的错误决策。从商业层面上来说,数据挖掘还可以描述为:按照企业既定的业务目标,对海量的业务数据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揭示隐藏的、未知的或者验证已知的数据的规律性,并进一步将其模型化,用户兴趣模型也就应运而生。根据已有的数据对用户信用风险进行建模,并进行规则抽取与提炼,得到用户的画像。国内将数据挖掘的技术应用在电信领域的成果案例也不少。比如李军利用数据挖掘的算法对电信行业的客户流失模型进行建立与分析,针对不同种类的客户分别进行了不同模型的流失分析;段云峰、吴唯宁、李剑威等在数据仓库及电信领域的应用中,运用数据仓库的方法对电信行业的服务客户进行存储管理;吴爱华在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应用了数据挖掘的相关知识来研究数据挖掘算法在用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叶松云在我国电信行业客户流失管理的建模分析及应用研究中,通过对电信行业的流失客户进行模型建构,通过管理这个流失模型来有效控制客户的流失。目前南方电网企业和供应商的信息交换处在一种繁杂的状态,电网企业可以对单个供应商信用情况进行信息的查询,反馈,但很难通过获得的信息对多个供应商信用进行有序、有效的管理。供应商的管理缺乏直观、可视化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建立供应商模型可以将纷乱的数据进行清洗和建模,提供进一步的分析决策。
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力企业供应商信用风险管理
根据以上分析,在电力企业供应商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收集到的供应商数据进行处理,进行行为建模,以抽象出供应商的标签,这个阶段注重的是大概率事件,通过数学算法模型来排除供应商的偶然行为,故需要运用机器对供应商的行为、偏好进行猜测,根据供应商的关注点或投标意向、投标历史、中标情况等因素来判断供应商的忠诚度、履约能力、信用等级等,并对供应商行为进行建模。简单来说,供应商画像就是通过算法计算等方式,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供应商的表现,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这是一种把单个分析集成化,把平面分析立体化的过程。可见,在供应商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结合供应商属性、行为、评价标签体系,充分研究数学算法模型,并应用Python、R等工具建模推演,构建供应商评价模型,全面刻画供应商画像。
2.1画像构建与数据分析
供应商画像模型旨在帮助管理供应商、优化投标决策,因此画像构建的关键过程在于结合实际业务情况定性地选取投标决策关心的供应商评价指标,定量化评价指标,最后选取合适的评价维度给供应商贴上标签,通过不同维度的标签还原供应商的“画像”。因此,数据处理和分析建模的过程应该基于上述关键过程的指标数据特征以及业务分析逻辑。现在针对供应商画像的研究还不算特别多,我们以流行的“用户画像”分析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发现供应商画像和用户画像有何异同,从用户画像当中又能寻找到什么可行的分析思路。图1是用户画像的一般流程。可以发现供应商画像与用户画像的建模过程本质上都是数据收集-建模-画像成型的过程,区别只是在于:首先,画像构建的目的不同,用户画像的目的是进行精准营销,而精准营销的建模工作是要对用户分类后对不同类别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预测。而供应商画像的目的是为了精准管理、精准招标,建模工作是要对供应商分类后对不同类别的供应商进行评级。其次,画像的标签维度不同,标签维度的构建同样是从画像构建的目的出发,用户画像关心的是用户的购买能力、行为特征、社交网络等,供应商画像关心的是供应商的商务状况、产品质量、信用状况。(1)数据收集。通过访谈和调研搜集数据,确定供应商指标的打分逻辑和统计口径。(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目前收集到的数据量非常小,且需要进行整合、预处理,包括缺失值和异常值的处理、数据数量级的统一、后续分析所要进行的标准化处理。在构建供应商画像的现有数据中,资格评审涉及的商务与技术两大维度的数据已经根据权重进行了打分,分数的数量级为10以内,因此部分数据只需要剔除不满足资格评审的数据(表现为所有维度都为0值)以及数值超出权重的分值。履约评价的数据有物资合同签订及时率(0-100%)、一次性试验通过率(0-100%)、到货及时率(0-100%)和不良行为记录(分值范围0.1-12)。对于这部分数据需要根据权值进行标准化,由于权值需要根据评价标准进一步确定,因此目前只需要将不良行为记录的量化数值压缩到与0-100%相同的范围。(3)数据降维。目前的供应商信用风险评级指标过多,不能满足供应商画像的特征提取与分类要求,需要进行降维处理。拟采用关联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降低指标维度,同时最大化保留原有数据的信息。在资格评审中,商务基本面信息的数据涉及15个指标,技术能力更是高达10余个,这些指标反映的意义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共线性)且在有限的数据量的情况下变量过多将会大大降低模型的自由度从而影响精确度,因此为了满足后续的分类和拟合要求,必须要剔除冗余变量,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4)特征分类。结合业务理解初步确定分类个数(供应商不同特征维度的级别个数),利用聚类分析算法对供应商不同特征维度进行分类,后续根据分类情况和数据特征适当调整分类个数。在构建标签之前,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由于目前的数据是不具有分类结果标签(y值),因此这是一个无监督的分类问题,无法采用决策树、神经网络等学习类模型;又因为目前数据集的数据量非常少,需要大量训练数据的无监督深度学习模型也不适用,因此,针对无监督和小样本的特点,选用聚类分析解决分类问题。聚类试图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划分为若干个通常是不相交的子集,每个子集称为一个“簇”。通过这样的划分,每个簇可能对应一些潜在的概念(类别),如“财务状况良好”、“技术能力强”等。不过,这些概念对于聚类算法而言事先是未知的,聚类过程仅仅能自动形成簇结构,簇对应的概念语义需要结合业务来把握和命名。常用的聚类算法有K均值算法、层次聚类算法等非常多,而针对现有的数据,K-means算法适用的情景是:簇数确定(同维度标签评级个数确定)且较少、数据量较大;而Hierarchicalclustering适用簇数不确定(可能有一定范围)、数据量相对大的情况。具体采用哪一种分类算法要根据数据情况以及业务分类要求和可视化要求而定。(5)分类结果检验。通过计算该特征维度不同类别的供应商的加权总分对分类后不同簇的供应商的总分进行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6)构建画像标签。结合对供应商管理评级的业务理解,从数据层面分析该特征维度下不同簇的供应商的区别,并增加语义内容。
2.2设计供应商画像
篇2
一、新闻传媒的界定以及特点
(一)新闻传媒的界定所谓的新闻传媒是大众传媒社会中衍生的一种附属品,是基于新闻为一体的传媒体系。②新闻传媒以传播新闻内容为主,在其基本要素的构成上与传统媒体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其中,新闻传媒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仅依据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载体,并且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将移动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其中,实现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此外,新闻传媒在新闻信息传播的同时,也逐渐朝着各行各业发展与延伸,造成影响性最大的便是在高校教育教学之上,无论是丰富的新闻内容还是新闻信息,均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教育带来本质的改变。(二)新闻传媒的特点新闻传媒作为一种衍生物,其本质特征与大众传媒如出一辙,在与其他传媒进行对比中,新闻传媒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新闻传媒具有海量性与信息性。新闻传媒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在受到传媒的特质与影响下,新闻传媒本质的特征与传统媒介相比较,其信息内容广泛,并且呈现出海量性的特征。无论是电视、网络、微博、自媒体、流媒体等媒介载体中所传播的信息,均是新闻传媒信息的内容之一。新闻传媒是一种渗透性传播。③新闻传媒在信息传递中具有快速性,能够通过各大媒介载体进行信息传播。比如在微博传播中,简短的话语在几秒之内便可以传播到全球海外,能够冲破时空的限制。此外,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电视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及时参与到整个传播过程之中。新闻传媒具有交互性。在信息传递与反馈中,不仅具备及时性,并且还具备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此外,在新闻传媒的发展过程中,新闻传媒能够将新闻信息的传播作为主要任务,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实现对信息的全面传播、快速传播、真实传播。
二、新闻传媒时代下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的特征
在新闻传媒的影响下,在诸多媒介信息的影响下,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产生了新的教学特征,笔者根据整理与结合,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一)针对性从整体角度分析,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学科,在新闻传媒时代下,通过对报纸、微博、自媒体等媒介载体的应用,工商管理不仅兼顾了实践与理论,并且在教学目标上发生变化,不仅将案例法融入其中,并且能够利用新闻传媒的即时性以及信息的海量性对优秀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目标的针对性。④此外,在新闻传媒的影响下,工商管理教学的大纲以及目标在发生变化的同时,其所依靠的理论以及知识点也会不断得到更新。(二)参与性新闻传媒是大众传媒的衍生物,具备非常浓重的时代特色以及传媒特色,在新闻传媒的发展中,各种报纸、网络、媒体信息的出现,将工商管理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使其具有一定的参与性。其中,在参与性特征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教学在新闻传媒的指引下能够提高其实践能力,并且也能够提高工作能力,很多学生往往会在课余时间内通过利用各种媒介载体,对有关工商管理教学的资料进行下载与收集,并且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参与性,满足了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的诸多缺陷。(三)实践性众所周知,工商管理是一门集技术、理论、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实践,而实践也是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关键因素。传统模式下,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并不存在实践教学,很多学生往往会被其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所影响。而新闻传媒时代,各种传媒手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象,并促使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具有实践性。比如学生或者即使利用新闻传媒中的网络,不仅可以获取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深入到网络所开展的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之中,并且还会通过微博或者微信搜索相关的工商管理实践内容,或者教师利用媒体技术,将下载的工商管理信息在课堂中进行播放,从根本上提升其实践能力以及实践检验工作,这对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判断问题以及决策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3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背景
1.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其中不得不承认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缺乏专业的人才。如今社会竞争的实质已经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在此背景之下工商管理专业开始兴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专业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从侧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变革的同时,教育也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课程改革就在深入的进行。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讲,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单单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更加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同时现实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创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之下,工商管理专业开始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二、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为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在相关的院校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人才,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的我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理论,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是一门理论性十分强的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往往只看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的应用却很少关注,这造成了学生忽视实践问题的出现,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使学生不能更高效率的掌握知识,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
2.培养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工商管理专业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市场对于其需求的种类也比较多,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针对性。而且不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策略的过程中缺乏实际考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还会造成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给社会带来压力。
3.教学方式理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在我们研究之后发现工商管理的教学并没有将这样的理念和方式进行应用,导致整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存在问题,而且缺乏创新精神,存在因循守旧等问题,制约着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给工商管理专业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专业要主动迎合社会需要,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具体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的知识有所不同,除理论性之外,其专业知识还具备极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需要有相关的机会进行实践,相关部门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检验学生知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支持。
2.结合市场需求,合理科学的设置相关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相关学科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其的需求,从社会实际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安排专业设置工作,为社会培养适时的人才。学校可以和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企业制定合作计划,实现人才培养、学生实习、毕业就业一条龙的体系,让学生可以放心去学习专业知识。
3.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广泛吸收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课程教学的时代性,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新时期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范围十分广的专业,它与时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的时期,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工商管理要不断的转变自身发展思路,迎合社会需要,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从而实现社会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小彬;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4年15期.
[2]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01期.
篇4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有调查资料显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庞大的社会需求量中,专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远远大于普通的专业操作的管理人员的需求,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相对少些。由此看来,经高等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员的就业岗位众多,发展空间广阔。但是在诸多优势的背后又蕴藏着很多压力和挑战。
1.从目前市场就业形势来看,学生由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后,起初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企业程序化日常管理工作的整理。对于一个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说,如果就业早、入行早,以上的工作内容同样能够胜任,并且凭借自身素养和优势,通常成为获得工商管理岗位的优先选择对象。
2.针对工商管理人员招聘时,往往以工作经验作为竞争岗位的先决条件,直接聘请其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兼职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降低了就业机率,减少就业机会,就业竞争力度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如今的工商管理行业面临着一方面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又一方面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实践经验有着较高要求发展现状,无形中增加了应届毕业生们的就业压力。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本着切实满足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培训目标定位缺乏准确性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人才从业资格的定位高级管理人才,理论型和技术型区分不明确,于工商管理实际工作有效发展非常不利。如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专业化、大众化教育发展。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供给与市场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现有的工商管理定位完全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2.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1)工商管理在专业人才定位上普遍偏高,造成培养目标无差异性,教育培养课程设置特色缺失,课程体系较大的形似性,变动性较差是导致培训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所培训的人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核心竞争力不强、竞争意识薄弱。(2)理论实践的不兼容是课程编制的最大不足之处。工商管理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大的课程,所以实践性强,然而目前的课程培养方式严重缺乏实用性,动手能力差。在培训的过程中,所培养人才的实用性是工作着力点。虽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有相应的生产实习和一定的社会实践,但是有针对性的系统设计和操作机会严重匮乏,是造成工作人员眼高手低弊病的主要因素,拉大工作人员与职业岗位适应的缓慢性。(3)课程内容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填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上的灌输是主要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中心,严重缺乏实践过程。虽然课程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实践过程的缺失,学生们的实际业务能力差,这种有说教无实践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工商管理行业的用人需求。
3.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传统的填鸭式养模式不能满足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陈旧的教学模式,老师是教学主题,不能体现学生的自我意识,这种情况下培养的人才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都比较弱,并且社会组织能力不强。难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结合,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不能充分地发挥,所以培养的管理人才主动思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为满足工商管理岗位需求。
三、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1.高等院校要想实现工商管理层人才需求的应用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从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入手。培养模式的改变,传授业务知识的专业应用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调整培训的知识内容,确保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保持一致,从而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在培训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当从全面培养学生做起,继而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从重点专业培养下手,结合全面发展的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2.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虽然工商管理培养的根本是专业知识,是工商管理培养的重点。但是社会的进步使得所需人才的整体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竞争激烈,挑战严峻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必须要有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优势,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强大的职业责任心、娴熟的人际关系处理手段,才能在工商管理行业中立稳脚步,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全面下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是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
3.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以适应社会变化为准则,满足工商管理行业的用人需求,培养新型的适应性人才。为了拓宽学生们的就业渠道,高校应当与企业强强联手,签订培养协议,使学生毕业就可就业。再者可采用“用人培训试点”的方法,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校企联手,工商合作是链接学生与企业之间双向需求的桥梁。当前各校与商企联合的强度还有很多的不足。因此各高校在做好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充分挖掘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成功成才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科学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四、结束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对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这就需要各高校或者职能教育部门积极承担责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原则,以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为长久目标,找准定位、创新方法,促进工商管理企业和自身的高速发展。
篇5
一、引言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信用风险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是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种情况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而导致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的一种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是商业银行本身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管理的自主行为,从全局上看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崩溃,引发信任危机,从而引发货币危机、股市暴跌和金融危机的需要。
三、银行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的动机
银行和市场投资者使用信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具有很强互补性。银行在市场中寻找转移信用风险的途径以降低资产(如贷款组合)的风险,而投资者寻求并愿意以更多的信用风险敞口来提高资产的收益水平。
互补性需求正是信用衍生产品市场日益壮大的根本原因。这也说明,以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来转移信用风险,并非是少数大银行之间的机构交易行为,更是中小银行参与市场的需求,这些潜在的市场需求是推动市场成长的重要中坚力量。
(一)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指合约双方就基础资产的信用状况达成协议,风险的出售方向购买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在互换期限内如果约定的信用事件(Credit Event)发生,则风险的购买方将向出售方支付全部或部分的违约损失;反之,如果约定的信用事件并未发生,则互换自动失效。其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案例背景:银行A向某企业C发放了一笔2亿元的贷款,因此,A银行就有了一个2亿元的信用风险暴露,贷款利率是市场基本贷款利率。由于管理信用风险的需要,银行A需对冲企业C的信用风险。在不损害银行A和企业C的良好客户关系的条件下,银行A不愿意让企业C知道其想对冲交易风险的意图,同时也不愿意完全放弃该笔贷款所带来的利息收入。
银行A解决方案:在信用衍生工具市场找到银行B,以一定信用保护价格向银行B购买一个信用违约互换,银行A定期支付给B信用保护费用,银行B承诺在企业C发生信用违约事件时(如贷款逾期、信用等级下降、债务重组等),支付给银行A事先约定的损失补偿。这样,银行A通过信用违约互换,将对企业C的信用风险转移给银行B,既保留了良好的客户关系又获得了一部分利息收入,银行B获得了对企业C的信用敞口的同时,也赚取了一笔信用保护费用。我国当前已经有信用违约互换的标准化合约,流动性较好,这样的操作对我国商业银行是有意义的。
(二)总收益互换
总收益互换是指针对非流动性的基础资产(如商业贷款等),按照特定的固定或浮动利率互换支付利息的合约。风险的出售者即互换的出售者将基础资产的全部收益(包括基础资产的利息、手续费加减基础资产价值的变化)支付给风险的购买者,而风险的购买者即互换的购买者则支付给出售方以SHIBOR利率为基础的收益率(可以以SHIBOR加减一定的息差)。可见,总收益互换与一般互换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交易双方除了要交换在互换期内的所有现金流外,在基础资产(如贷款)到期或出现违约时,还要结算基础资产的价差,计算公式事先在签约时就已经确定(这里我们就不对其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如果到期时,贷款或债券的市场价格出现升值,风险出售方将向风险购买者支付价差;反之,如果出现减值,则由风险购买者向出售方支付价差。总收益互换的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
如(一)中案例背景,银行A可以在信用衍生工具市场上找到银行B,敲定一个总收益互换合约。内容是:A银行同意把这笔贷款获得的收入流支付给B银行,银行B承诺支付给A银行一笔固定的利息,而不论C企业的违约状况(如贷款逾期、信用等级下降、债务重组等)。这样,银行A通过总收益互换,将对企业C的信用风险转移给银行B,既保留了良好的客户关系又获得了一部分利息收入,银行B间接获得了对企业C的信用敞口的同时,也赚取了一笔收入。重要的是,倘若B银行是一家地方性银行,想给当地一家企业C贷款,但由于自身资金规模的限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而这家企业在寻求大银行A为它贷款时又受到大银行对它的信用的质疑并拒绝为其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B银行非常了解C企业的还款能力,那么B银行就可以找到大银行A并与A签订一个总收益互换的合同来间接的为C企业贷款,这对B银行来说也是相当有利的。这个案例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商业银行是有借鉴意义的。
(三)信用价差期权
信用价差期权(Credit Spread Options),通过持有信用价差期权控制风险资产的信用价差范围,用于补偿标的资产违约风险。表示为资产收益与无风险利率的差额部分。信用价差产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相对于无风险利率的信用差价,又称作绝对差价;另一种是两个信用资产之间的信用差价,又称作相对差价。信用价差期权的支付行为是建立在标的信贷资产信用等级的上升或下降的基础之上的。
以第一种信用价差期权为例,着眼于信用敏感性债券(如公司债)与无信用风险债券(国库券)收益率间的利差而设定的期权。假定市场利率变动时,信用敏感性债券与无信用风险债券的收益率成同向变动,那么,任何利差变动的原因必定在于信用敏感性债券的信用风险预期的变化(表现为其信用等级的变化)。因此,信用价差期权能使投资者有效地将信用风险从利率风险中分离出来,期权的购买者通过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就可以锁定标的资产与某一基准(政府债券或SHIBOR)之间的信用价差,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信用价差波动或评级变化所可能导致的损失,即通过持有信用价差期权控制风险资产的信用价差范围。这对我们商业银行是有实际应用意义的。
(四)信用联系票据
信用联系票据(Credit-Linked Note)是一种加入了违约互换机制的更为复杂的信用衍生工具。保护性买方首先通过由自己或自己设立的特定目的机构发行与某资产对应的票据,保护性卖方则以现金支付取得该票据并将取得来自票据的利息收入。如果在到期时,事先约定的信用事件没有发生,保护性卖方只支付相应资产的票面价值;如果发生了信用违约事件,保护性卖方补偿信用联系票据。信用联系票据实际上是信用违约互换的证券化形式,这样就增加了信用违约互换的流动性,从这种意义上讲,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有重要意义的。图4给出了信用联系票据的图示。
四、结论
信用衍生工具能改善风险在整个经济中的分布状况,使银行在经营传统贷款业务时分散了以前无法规避的信用风险。但信用衍生工具也是一柄“双刃剑”,其本身给商业银行也带来了特殊风险:交易对手风险.因此,为了保证信用衍生金融工具这一衍生品家族新成员不被滥用并殃及整个金融市场,必须建立严密有效的监管体制,强化风险管理,达到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篇6
Application of Student-centered Philosophy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WANG Der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Students are one of the classic three elements in teachi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elements more and more expose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iscipline has a strong practical and dynamic,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hilosophy is that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heir role, to interact with students sharing relationship, and promote the full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are not simply passively receiving information, but actively constructing knowledge.
Key words construct knowledge; main change; "student-centered"
一直以来,影响并统治我国高校教学领域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常将教育归结为教师、课堂、教材三个中心体制,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关系中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的集体面授与个性化教学中以集体面授为中心,在使用教材时以教师和学校指定的为主,学生自己使用学习资料为辅。在“以教师为中心”理念指导下,整个教学的过程的设计和开发及其的组织和实施是教师的职责,学生的任务是在这种教育体制和思想下系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科学理论知识。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回顾、反思我们的工商管理专业课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机械的灌输,以至我们的学生懒于思考,懒于动手。正如布鲁克菲尔德所指出的,课堂教学是大学中最常见的活动,也因为如此、它也是最经常被滥用的活动。①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存在一定的优势,然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压抑学生个性、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能力。学校在教育思想定位中能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选择适合时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商管理课程特点
工商管理学科是涉及面宽、理论性与应用性强的学科,该课程不同于一般理论课程,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素质、国际化”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体现“与市场接轨,适应社会需求”的宗旨。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按照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要求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结合社会现实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最新的管理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内容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形成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考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不能只局限于就某一种管理问题的既定状态进行一次性处理,而着力创造一种能培养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管理问题、按照权变原则、多次性处理的对策能力的训练方式。②要特别注重实施个性化教育。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让学生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开发智慧、挖掘潜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
2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当今教育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深刻的体验。这一认知过程,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机,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灵体验,纠正了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搭起了与人和世界交流的桥梁,使学生清楚地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学习过程,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下转第125页)(上接第90页)动力,由学生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要以友善的方式,在现实的具体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和协助的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我不得不学”转变成“我要学、我想学”, 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角色要从讲解者、示范者、评价者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组织者、激励者。简言之,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因此,教育培训也好,教与学也好,都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教是要通过学来体现的。这一价值取向反映在国际上就是终生学习。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③
3 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人说:“情景是激活学生创造禀性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充满爱的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进而“外化”为课堂活动。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从老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设置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为社会实际,积极运用案例讨论、情景分析、综合讨论、角色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新方法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组织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激发、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发展。有人把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基点”,即: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基点,这正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
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理解、消化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发展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发展素质三个不同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转化,全面发展。特别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探讨一个标准答案。把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实践力和创新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学 “是统一体,两者互相影响又各自独立。由此看来,大学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应该是 “以学生为中心 ”的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如何学到知识的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教师相应的教学行为主要围绕 “自主学习策略”和 “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
因而工商管理教学活动应该以此为原则,让这个原则成为工商管理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
注释
篇7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肩负着为市场和企业培养合格的工商管理型人才的重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养的高要求,我国高校中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的需要,故而需要加快改革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要。
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人才培养理念陈旧落后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需要毕业生掌握基本的工商管理基础知识,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各种工商管理的实践技能,成为能够胜任现代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现代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的认识较为落后,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主要体现在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工商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着重对学生进行现代工商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现代工商管理中的企业发展战略、谈判、决策以及企业公关等能力的养成,导致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胜任现代工商管理工作岗位。
12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课程体系设置所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重大问题,这是落实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我国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然延续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在各个年级同时开设的传统格局,课程体系之间杂乱无章且缺乏系统性,课程体系设置仍然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导向,未能突出能力培养这一根本性要求,同时各个课程模块缺乏有机结合和衔接,未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学生具备扎实良好的工行管理应用技能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载体,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教学目标模糊,未能体现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14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对高校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必然会对高校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师资提出更高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实践技能,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过渡,部分教师甚至必须进行转岗,这些都给创新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2高校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路径分析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全局性的导向作用。因此,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高校要着力以市场及区域经济发展为战略抉择,坚持以现代工商管理所需的各种能力为基本导向,坚持能力培养不动摇,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动摇,从课程体系建构、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着手,努力建立符合时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重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同时课程体系设置科学与否也是衡量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要切实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为依据,强化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的设置上灵活多样,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例如,可以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统一开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三年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及爱好兴趣,灵活开设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从而不断强化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和多样性。此外,为进一步强化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应用性,高校还应积极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行业和高校共同开发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机制,不断提高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3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基于实践教学在现代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地位,高校应适时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要鲜明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这一基本目标,出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实施意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除了在
课时分配时适当向实践教学倾斜以外,还应加快建构以各个模块教学诸如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课程在内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水平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因地制宜地开拓更多的学生校外实践课程资源,为学生提高工商管理实践技能积极创造条件。此外,还应真正确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突出考核学生的现代工商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倒逼人才评价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24加强师资培养,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
师资力量在高校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师资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群体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种途径诸如鼓励部分教师进入相关企业中进行学习、观摩,进行挂职锻炼,积极提高教师群体的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工商管理“双师型”教师,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打造一支符合时展需要和企业需要的专兼结合的高校工商管理新型师资队伍,高校应通过竞赛、考核等各种方式鼓励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职业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融合,从而使教师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为高校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积极贡献力量。
3结论
总之,创新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及学生本人之间的通力合作,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从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的重构以及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去努力改善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市场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工商管理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92-94
篇8
一、工商管理R等瞬排嘌模式的现状
市场经济在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我国企业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在此时代背景下,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对工商管理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和教学,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培养模式,还存在较多问题值得关注。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教什么”是课程体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更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多延续传统设置,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专业方向课等在不同年级开设,课程之间缺乏传承和延续,显得课程体系凌乱无序,课程基本上仍然以“传授知识”为导向,不能满足并突出新形势下培养新型专业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另外不同课程之间的结合与衔接缺乏,不能整体有效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以及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因此目前的工商管理课程设置是不尽合理的。
(二)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趋同
社会、经济变革对现代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职业实践甚至是整个工商管理教育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我国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在诸多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譬如人才知识维度、能力掌握、实践创新、个性化教育、学习能力等。普遍存在高等院校在学生知识的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养、专业素养的塑炼以及相互关系的处理方面与现代化企业需求的差距较大,更不能适应职业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三)实习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大多存在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情况,工商管理专业尤为突出。工商管理这一职业素养要求高、信息技能精、专业知识更新快的专业,对专业实践实习的要求较高。普通高校学生可通过专业实践实习达到汲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也是衔接毕业工作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性相对不足,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差,最为不足的是实施过程中存在随意性高,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导致实习实践效果差,这种情况必将会直接造成毕业生对就业岗位适应慢、专业能力差。
二、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新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要以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为导向,构建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实习实践教学。
(一)重构课程体系设置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同时科学的课程设置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科学重要因素,普通高等院校应切实做到强化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在专业课基础课的设置、专业必修课的编排、专业任选课的开设等方面既要体现灵活性又不乏系统性、科学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在入学之初的一、二年级统一开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课程,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在高年级根据择业就业需求开设专业任选课、职业技能课,更好地衔接就业与工作。
(二)强化实习实践
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伴相生。工商管理专业本身既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专业,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是培养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关键,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践机会,增加实习实践环节。并且学校要积极联系现代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也应积极建设校内的模拟实验室。
(三)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提升学生研究学习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等组织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实习实践环境和技能提升平台,为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塑造夯实基础。应该合理诱导在校大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理论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以产学研为例的人才多方合作等培养模式,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我国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趋同、实习实践环节薄弱等不足的现状,本文基于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通过重构课程体系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强化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通过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提升学生研究学习能力。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涉及高校、企业、政府、学生个人等多方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来完成,值得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1):92-94.
[2]苗大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商论,2016(28):188-189.
篇9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人才,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并且结合各种的社会资源等制定出一个符合学校自身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目标则应该是为地方和国家建设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型人才,所有的高校都应该本着这条准则去制定自己学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并且应该通过调查和追踪,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培养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要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我国的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就要对工商管理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和教学,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教学体系来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主要是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课堂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没有一个相对宽泛的知识面,也没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且缺乏创新精神,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中并没有太多针对性的实习以及实践环节的课程,学生不能够过多地接触社会中真正的工商管理模式和环境。从高校的教学内容方面,学校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都是脱离了当前工作实际的理论知识,缺乏比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人才的需求市场上,这种情况体现得尤为明显,往往用人单位的要求都是非常具体的职能和岗位,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的都是基础并且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全面,这种模式非常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侧重点,成了“全而不精”的人,这些从我国的一些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就可以看出来,其十一门专业课程就涉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电子商务、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多方面的工商管理项目,这样不仅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让学生不能够成为真正实用型的人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要对各个方向都作出等量的投入,虽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学生不能够在专业的纵深方向做出发展,只能了解皮毛,从而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没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从学校的教学安排方面来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课程都没有很大量的安排,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本来就是与社会经济实际以及市场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学生就等于在学校之内闭门造车,严重与社会实际隔离。所以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然而在现行的教材和培养方案之中,虽然有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些实践环节,但是这些环节缺乏必要的实践,并且没有合理的资源,让实践流于形式,远远不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上这些都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高校应该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现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来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定位,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改革。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高校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就要以我国的市场为导向,构建出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系,并且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
(一)改进教学内容和体系
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应该以我国的市场经济为导向构建出一套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专业应用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学校要针对以往的学生知识结构不能够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采用T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各有所长,各有专精。学校在招收学生入学时可以不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而是按照经济类、管理类、美术类、机械类等大类招收学生。在学生入校的前两年学校可以开始本大类的基础学科供学生们进行学习,而在后两年学校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选定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具体专业模块,例如市场营销模块、电子商务模块等,并制定各个模块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串联,并且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为学生的综合技能构建提供基础原理和理论,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很强的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工商管理的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各个高校要从我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加强对校内的模拟课堂和实验设施的建设,争取在院校之内拥有应用实践性的实验室以及专项资金。并且学校要积极联系校外资源与相应的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和校外的企业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各学校还需要积极地联合校外企业加大对学校的投资,联合建设学校内的模拟工商管理实验室。
(三)加强素质教育
学校除了要加强学生的专业专精知识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综合性地发展。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例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和教学,帮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工商管理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人才培养系统却跟不上我国的人才需求的发展,并且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加强对教育体系的改革,并且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市场输送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金鑫,陆奇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西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2014(1):36-38.
[2]陈发祥,魏梅,程国财,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徽文化嵌入模式研究———以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31-32.
[3]谢雅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江苏科技信息,2015(4):38-39.
篇10
原物料的管控对芯片制造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原物料供应商也应该在严格的管控之下。供应商的管理包括供应商的选择,评估,审核,以及异常事件的处理响应,制程的变更管理。选择供应商首先应制定一个潜在供应商名单,潜在供应商名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比如在半导体产品展销会上得到一些供应商的信息,他们会制作一些精美的产品目录介绍,通过浏览产品目录,我们会对他们的产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外,供应商都会配备一些销售人员或者经销商,他们通常可以提供24小时的咨询服务。通过和销售人员或者经销商的沟通,我们会获得一些产品更加详细的资料,和供应商公司的简介及资质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熟悉的朋友业内专家推荐,如果供应商的产品在公司内已经被使用,这样的供应商在选择起来就更加的容易。在同行业内被广泛使用的原物料也是可以值得信任的。
一旦供应商被初步选定,芯片制造公司就可以开始评估新供应商新物料的工作了。首先质量部门会要求供应商提供具体物料的详细规格,出厂检验报告,及质量体系认证。看供应商是否采用相应的质量体系是一个重要环节,质量与管理比如说是否通过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内部的工作人员是否按照该质量体系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工作,其质量水平是否达到国际公认的IS09000所规定的要求。如果是新供应商首次合作,芯片制造公司应派相关部门前往供应商工厂进行质量审核。物料管控部门和采购也应该去考察工厂的产能和物流情况。如果是包装器皿回收物料,一定要考虑到包装器皿的周转率。一旦前期考察结束,芯片制造公司要根据自己实验的用量反馈给厂商,就可以请供应商提供样品了。样品到达公司后,为了线上产品的质量保证和降低实验风险,进料检验部门最好按照正常物料的标准进行检验。当新供应商新物料被评估合格后,这个供应商就会加到芯片制造公司的合格供应商名单里。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供应商的管理不容忽视。每一年的年初质量部门应该制定所有合格供应商的质量审核计划。根据前一年的使用情况,列出所有的供应商名单,排出哪些供应商应该实地审核,哪些供应商可以自评。实地审核和自评都是依据同样一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应该包括文件控制,员工个人训练和资格认证,量测及测试设备校准,制程控制,出货检查和测试,不合格品的控制,成品储存包装和交货,客户服务,客户预警系统,品质持续改善。供应商的质量体系会根据不同的分数分为几大类,如果低于某个分数,这个供应商是不可以继续合作的。如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任何不符合项,供应商都会以FORD 8D的形式回复改善行为。这些改善行为都会纳入到供应商审核纠正措施系统中,芯片制造公司的质量工程师负责填制不符合项报告,监控供应商成功实施纠正措施的进展。芯片制造公司所使用的原物料产地大都在国外,所以对供应商可以采取部分工厂实地审核。实地审核的评判标准是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供应商原物料进料数量是否满足前30%,供应商评估总分数(或质量部分分数)过低(供应商评估下文会介绍)。前文也有提到的新供应商首次合作,都应前往工厂实地审核。
对供应商的管理不应该只是对质量体系的管控,应该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的监督。芯片制造公司应每年两次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绩效的评估,包括质量,价格,运送,服务和环境这五大方面。这个评估满分是100分,质量占40分,价格占20分,运送占20分,服务和环境各占10分。质量的打分原则包括首先是退货事件数量,如果发生进料检验不合格而产生的退货,就要扣掉相应的分数。其次是线上使用者抱怨事件数量,在这类事件中,需要芯片制造公司的质量工程师和供应商共同去寻找抱怨事件的根本原因,如果这个抱怨事件是芯片制造公司的客户反馈而来,那么这个事件负面影响大大增加,所以这部分的分数要全部扣除。最后是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的分数,它也会占有一部分的份额。价格的分数是由采购部门打分,如果是独家供货的供应商,采购会集中在价格浮动和产能来打分。如果是多家供货,采购会集中在价格比较和产能来打分。运送的部分由物料控制部门来打分,主要集中在安全库存,及时送达,应急反应和当地是否设置仓库这几个方面。质量,价格,运送相对易于统计,属硬性指标,是供应商管理绩效的直接表现;而服务是供应商增加价值的重要表现。主要是集中在对异常事件的反馈时间和是否举办技术交流会议等几个方面。环境的分数由工安环保部门打分,主要针对供应商对有害物质,绿色环保的一些认证来打分。最后的评估分数会汇合统一在一起,如果分数连续几年呈下降趋势,供应商也应该提交改善报告。
篇11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21-02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切实的实践类课程,导致实践教学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努力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新体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势在必行。根据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必须切实调整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共可分为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分别为理论学习、实训项目操作以及成果孵化,三者之间呈递进关系,需要课程教师依次逐一完成。
一、深化理论学习,鼓励应用创新
实训课程中的理论学习是前期理论学习的进一步加深,因此,实训课程较宜设置在本科学习的后期阶段,需要学生在对创新创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深化其实践操作方面的理论学习,旨在通过操作性较强的理论的学习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实训课程的理论学习可以包括例如《商业计划的撰写》、《知识产权和技术管理》、《新企业市场营销》、谈判技巧等操作性强的理论加以学习。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有效的教学成果有赖于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前期阶段是否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能力的基础。在本科学习的前期阶段,学生主要学专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则是基于此两者之上。在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中,核心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呈相辅相成的关系,核心专业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而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设置则应紧紧跟随核心专业课程的步伐,以实践模拟为主,课程内容应包含核心专业课程所提及的理论知识,并辅以社会调查、情景模拟、自主学习等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行吸收内化,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课程中提升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如表1所示)。“嵌入”与“应用”、理论知识与情景认知相衔接的课程安排,为后期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教学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完善实训项目流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实训项目的开展以学生间的团队合作为佳,在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筹备前期,学生可自行组建团队或由教师进行统一安排,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内部讨论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职责岗位可以划分为项目总负责、市场部经理、设计部经理、运营部经理等,并通过团队讨论设计出项目概念,概念形成后,团队成员需要共同参与项目调研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方案修改和项目展示。项目概念的策划及团队分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积极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人需求。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中实训项目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去运用课堂所学,而教师则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可以提供的资源并及时给学生提出建议想法,让学生尽可能去实现团队所制定出的实训方案。实训项目的开展以学生间的团队合作为佳,在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筹备前期,学生可自行组建团队或由教师进行统一安排,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内部讨论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职责岗位可以划分为项目总负责、市场部经理、设计部经理、运营部经理等,并通过团队讨论设计出项目概念,概念形成后,团队成员需要共同参与项目调研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方案修改和项目展示。项目概念的策划及团队分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积极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人需求。
三、孵化项目成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创新创业实训需要整合利用校内外各方资源,校内本科院系可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开展和协调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平台,促进产学研教育;充分挖掘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校企合作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企业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从项目设立到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可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到项目评估环节中,多方位评估也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立体化教学。高校与企业间的积极互动不仅为学生实现优秀且可行性强的项目提供了实践平台,推进了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优秀项目的更进一步孵化成长,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实践性。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的建构提出旨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培养工商管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影响行动,行动影响结果。因此,在创新业实训前期,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非常必要。通过自我认识、创业知识、创业生理、创业心理等理论教学内容的互动传授,培育学生的创业情感,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爱好。创业情感和创业动机的激发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处于积极心理状态的内驱力。基于团队合作的项目设立及实践是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创造商机、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利用商机的创新能力,将创业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高效科学组织起来的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根据外部的创业环境和已掌握的创业机会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决策能力和协调多方面人际关系,使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统一行动的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严伟.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析[J].教研,2011.
[2]李传军,吴昌宇.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校讲坛,2011,(19):566-570.
篇12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欠缺;
3.中小企业缺少配套设施;
4.简单的加工型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方面和科技含量方面等都处于缺乏状态,中小企业在产业链的结构中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外界环境及经济动态方面适应能力非常薄弱,反应非常迟钝;
5.外部环境的金融危机促使企业家千方百计优化企业管理,更好把握新环境下的商机及促使自己生存下去的给予。
二、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遇到的困境及难题
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1.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面突出的不利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中小企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大变,变得更加严峻恶劣。
(2)中小企业面临停产,倒闭的状态。
(3)中小企业的贸易成本大幅增加,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了。
(4)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方面面临更大的风险。
2.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加大
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多中小企业开始面向国内消费市场,使得企业伙伴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3.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贷款的审核力度。
三、金融危机下的策略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上。
2.中小企业还应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关注市场变化。
3.中小企业加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主要表现在:利用两个市场环境、利用两种资源价值、引进高端管理策略技术及引进高端科技人才。
4.中小企业发展方向:需求良好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帮助、尽最大努力实现产品升级、具备不断超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凸显超越跨越式的突破性的战略性发展。
四、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一:供应链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合作并存并加强的大环境下很好的度过难关并很好的生存下去,同时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超越自己,就必须把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提升日程,并不断在自己企业不断发展及其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对供应链管理,对自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体非同寻凡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决策体现:
(1)中小企业不断加强急提升树立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和理念,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水平及能力。
(2)中小企业建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积极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当中,与自己的产业结构中的上下游企业建立相互信任懂得合作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3)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导向,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争取最大努力活动精准市场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市场风险。
(4)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加强树立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完善和实现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其管理能力,更好地实行更高级更优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善于整合信息资源,发挥自己最擅长方面,逐步建立自己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加强人才引进制度,培养适合于高新技术需求及发展的高端人才,进而实现推广供应链管理的经验优势。
2.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策略:
(1)快速反应
中小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采取QR策略。
QR主要是面对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主要有三各不同层次:
第一,实现QR所必须进行的信息技术EDI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条码标志;第二,在前面信息技术进行条码标志的基础上,在中小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策略,并采用EDI技术传输更多的信息,如报文;第三,中小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密切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中小企业整体供应链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2)有效客户反应
ECR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策略,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同时体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ECR是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实现为客户服务的理念的重要策略,同时具有中小企业降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的重要功能。
中小企业实施“有效客户反应”这一供应链管理战略思想:涉及到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上下游相关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管理,实现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这样中小企业通过采取供应链管理策略,实行快速反应和有效客户反应,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为目标,向客户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电子订购系统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电子订购系统,更好地协调供应链链条上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的关系,即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店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材料,利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发,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进而更好地实现促使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3.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
第一,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相关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小企业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特点,认识到协调链条上各企业间商务活动的必要性,及怎样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第三方物流管理,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组织结构,不断协调、利用和管理与链条上上下游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二,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整合,促进中小企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信息分享作为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整合的基础。
这样中小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与信息流作为基础,利用更有效的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预测方法及技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获得客户需求的真实信息。
第三,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现信息化,需要引进中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才智:懂得企业供应链管理,具备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经营理念,熟练及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理论,并愿意付诸于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能熟练掌握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需要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尤为关键的是能做到与供应链链条上的各合作伙伴企业友好合作。
总起来说,中小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如何改变基本的生存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应用管理信息资源,从而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进而提升中小企业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中降低风险如库存积压,送货不及时等等的风险;进而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集成各供应链流程管理体系,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的效益;在中小企业外部,通过利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技术策略,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需求为目标,提高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更大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提升自己立足生存与发展之本。
参考文献:
[1]周荣辅.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02).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篇13
一、翻转课堂的简介以及优势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InvertedClassroom),近年来在各大学科领域应用广泛,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界备受关注和改革的热点。翻转课堂最初是在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老师Jon Bergamn和Aaron Sams基于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他们将所讲的课程录制成视频并到网上,让学生在家里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互动,解答疑惑,从而颠倒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直到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会议上发表了“让我们用视频重造教育”的主题演讲,从而使翻转课堂走向世界,并使其成为全球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
翻转课堂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师生交流互动增多,营造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第三,培养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形成。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第一,可与课程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化教学效果。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原理和方法为主,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可以在教学视频中增加与课程有关的案例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生动的感知识并加深印象,使授课的效果更加理想。
第二,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各高校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往往因繁重的课程而没有时间进行实践。翻转课堂的应用,可组织学生参加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课程评价体系科学公正。老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及时了解学生课前学习进度,掌握学生的情况。课后在平台上小组讨论的话题和作业题目,定期开展一些测试,学生在台上完成并提交,老师及时检查批改并公布标准答案及成绩,做到评价体系公开透明。
三、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
第一,搭建自主学习平台。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就是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一个运行良好稳定的学习平台就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在这种新型培养模式下,学习平台的功能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前的视频观看,可以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提高平台的利用效率。老师在上传教学视频的同时,还可以上传对课程理解有帮助的笔记等其他资料供学生使用。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平台应建立好供学生和老师交流讨论的群组,便于学生及时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或老师探讨。这么做不仅方便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更便于老师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在课堂上作为重点来讲解,对症下药,提高课堂效率。课后老师可以在平台上布置作业、小组讨论的话题和定期一些测试,有助于学生课后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第二,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组织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亲自体会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有了实践活动的亲身体会,学生会有心得与见解,能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开展个性化教学辅导。近年来,由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过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这一专业。这虽解决了人才供应的数量问题,但还没有解决人才质量问题。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着重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应该实行个性化辅导,发掘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潜力,并根据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自主学习平台针对每一个同学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和参考意见,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和指导。
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老师教学理念的转换。新型的培养模式下,老师的授课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从“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课前制作的视频要涵盖这一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所有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对课程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并筛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老师还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所提出的问题,整理并找出共性问题作为讲解的重点,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在课前了解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及时为其解答。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对于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的学生来说,应该加强自己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需要养成课前认真观看课程视频的习惯,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们探讨,真正做到学生课前学习知识,课上师生讨论沟通,课后参加实践活动这样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