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检验方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重要性。人工显微镜形态学检查简便、准确,是许多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同时,不需要特殊仪器,节省成本,且能在各级医院广泛使用[5-6]。目前,虽然形态学检验的仪器已开始用于临床,但需要昂贵的仪器和试剂,成本较高,易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重复性不理想等不足之处。另外,大部分临床标本及大多数有形成分形态学检查如骨髓细胞检验、脱落细胞检验等,到目前为止,还不能通过仪器检查,必须靠显微镜检查来完成。因此,在“高大上”的仪器在检验科广泛使用的今天,人工显微镜检查的地位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更显其不可取代的作用[7-8]。形态学检验关键是检验人员,因此,学校培养具有扎实的形态学检验基本技能的人才刻不容缓,至关重要。
(二)必要性。形态学显微镜检查费时费力,收费便宜,尤其是形态学检验专家的培养非一日之工,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所有这些影响检验人员从事形态学检验的积极性[9]。因此,近20多年来,无论是检验科还是学校形态学检验被淡化或忽视,从事形态学检验人员知识和技能匮乏,由此导致的漏诊、误诊现象在各级医院普遍存在[10];另外,从事形态学检验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已出现断层,如此下去,将会后继无人。近几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大声疾呼:“拯救和传承形态学检验,临床要重视形态学检验工作,学校要加强形态学检验教学和人才培养”。目前,大部分院校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时安排,形态学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远远达不到临床要求。因此,开设形态学检验特色拓展方向,加强学生形态学技能培养非常有必要。
二、形态学检验拓展方向工匠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一)成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明确培养理念、目标和模式。成立了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主要由系领导、形态学骨干教师和省、市医院形态学检验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对形态学检验特色方向改革设计及实施进行指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等。培养理念:“厚基础、保专业、强方向、显特色”。培养目标:掌握大检验,突出拓展方向,学有专长。培养模式:探索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师徒导师制。
(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培养培养目标,经岗位调查研究,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形态学检验特色拓展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形态学方向课程主要有:医学检验导论、临床病理形态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形态学、骨髓细胞检验形态学、病原生物检验形态学等课程。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师徒导师制,培养形态学检验工匠人才。形态学检验特色拓展方向工匠人才培养,指导老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建立了导师制的选拔、培养和激励制度。指导老师要热爱形态学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形态学临床工作经验,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指导老师以校内为主校外聘为辅,充分利用校外医院人才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聘请他们作为方向指导教师。
(四)加强形态学检验拓展方向课程教材的建设。在国内,首先开设形态学检验方向并开设方向课程,前期,我们编写了形态学检验方向相关课程的讲义,同时辅以国内各种形态学图谱作为参考教材。今年已由我校牵头组织、主编了《临床基础检验形态学》《骨髓细胞检验形态学》《病原生物检验形态学》等课程全国规划特色教材,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套教材参编的单位主要来自50多所国内高等医药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形态学知名专家,实力强大。国内首套首版形态学检验系列特色教材的出版将为形态学检验的教学提供重要参考教材。
(五)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形态学检验工匠人才,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形态学技能。采取的措施是探索师徒导师制,培养工匠形态学检验人才。从大一开始,每个导师带4-6名学生,连续4年校内外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和培养。充分利用晚上、节假日时间,让学生反复多练;每个假期利用2周时间,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校内和医院相结合;采用各临床标本形态学辨认、图谱参考书、计算机资源库及仿真软件相结合,做到能实不虚,以虚补实,虚实结合;毕业实习到骨髓、体液检查室实习4-5个月。
(六)校院联合,协同育人。医院有丰富的标本及形态学检验专家,为了培养形态学检验工匠人才,与省内一些三甲医院检验科如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博爱医院、佛山市一等签订了形态学检验见习、实习基地,外聘了专家作为指导老师,学生利用节假日的部分时间去见习,第四学年去实习,优先向协同单位推荐形态学检验优秀毕业生,探索形态学检验工匠人才校院协同培养模式。
三、形态学检验特色拓展方向培养效果
(一)毕业生已成为各医院检验科形态学检验骨干。从办学以来一直重视形态学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已成为各医院形态学检验骨干,如广东省尤其是佛山市共10多所大型医院检验科骨髓细胞检验室的组长有50%来自于本校,其中有些校友参加了形态学检验全国教材编写工作。
篇2
结构主义从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社会思潮,席卷了全世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研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方法论。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要了解结构主义,首先得从“结构”这一概念人手。科学上所用的“结构”一词,指的是事物的构成方式。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成分组成一个整体,都具有某种结构。分析一个事物的结构,有助于发现事物内部固有的规律,所以科学研究常常使用“结构”这一概念。其实,结构主义思潮或方法论中的“结构”起源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一个语言学基本概念“系统”。索绪尔提出的“系统”概念就是语言学家们公认的结构,它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时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时代,同时也开创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时代。
(二)结构主义的特征
人们常说,要规定结构主义的特征是很困难的,因为结构主义的形式繁多,没有一个公分母,而且大家说到的种种“结构”,所获得的涵义越来越不同。不过,如果把在当代各种科学中和越来越时髦的流行讨论中的结构主义所具有的不同涵义加以比较,似乎还是有可能来做一次综合的尝试的。虽然结构主义者们在许多问题上观点并不一致,但在研究方法上却有不少共同特征。(1)把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简化为类似语言的符号系统。结构主义者们一般都认为,所有社会现象在形式上都和语言相似,都应该用语言学中的方法原则和概念去进行研究并发现其结构。(2)把一切还原为二元对立。结构主义者们相信,结构是由一个系统内部各因素间的关系构成的;深层结构不可见,但组成结构的关系却是可见的;深层结构投射在事物上表现出来的关系就是二元对立关系。(3)用模式接近结构。对于结构主义者而言,事物的结构,即事物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是以人的理智建立的模式去接近、去理解的。这不同于人们常用的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方式。(4)强调结构的整体性,认定整体优先部分。结构系统中的“关系”决定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5)强调共时态重于历时态。(6)把社会历史的中心从“个人”或“自我”转移到“结构”上来,即采用“主体移心化”。
二、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起源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思潮的开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索绪尔不仅在为历史语言学的探索和传播作贡献,而且在酝酿着一整套新的语言理论,这就是后来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的理论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当时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思潮有着密切联系的,尤其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发展趋势是分不开的。当时有三位学者对索绪尔理论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一位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德克海姆。他创建了一套新的理论,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科学。他给“社会事实”下了定义,把它看作是特质的东西,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性质相同。他认为:(1)社会事实是一种行为,不论其是否有固定性质,它对每个人都有外部约束力;(2)社会事实就是集体心智中的思想;(3)社会事实不受历史发展阶段所限制。德克海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索绪尔的语言观。语言也是一种社会事实、一种行为。语言行为也有外部制约,那就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系统。这种系统同一切社会惯例一样,是一切成员同意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事实,语言可以不受历史发展因素的限制,而独立地描写和分析。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自始至终体现了这些基本原则。
第二位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受到一定规范系统所制约。社会的规范在于“集体心智”,语言行为的规范在于语言规则,心理上的规范在于心理组织的机能。这些规范系统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作用于人的行为之中。语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一个人从不预先考虑自己的语言知识,但他与人交流时,无不受到语言规则的制约。
第三位是美国语言学家惠特尼。惠特尼关于语言的“符号性”、“惯例性”、“任意性”、“可变性”等概念,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些的章节中都有体现。索绪尔还肯定了惠特尼对欧洲语言学的影响。他在书中说:“(对欧洲语言学)发出第一次冲击的是《语言的生命和成长》的作者、美国学者惠特尼。”惠特尼对语言学的贡献虽然很大,但是他对语言学的许多问题没有深入研究下去。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系统”的观念,但从未使用今天意义上的“结构”一词。但是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书中解释得十分清楚:“整体的价值决定于它的部分,部分的价值决定于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结构主义者的“结构”就是索绪尔的“系统”。结构主义语言学有着严密的方法论,他的发展和传播,启发和影响了其它许多学科。于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大量术语涌入其他学科,其分析方法也渗透到其他领域。这样,结构主义从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了一股对社会科学各学科几乎都产生影响的社会思潮,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和全社会的重视。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
由于结构主义起源于语言学,所以它对语言学的影响是最早、最深刻的。索绪尔关于语言“系统”的学说导致了欧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大流派:以特鲁别茨柯依和雅克布逊等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以叶姆斯列夫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以布龙菲尔德等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以音位研究著称。他们继承并发展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系统的观点,其结构一功能语言观就是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他们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克布逊认为,对语言系统中的各种成分不能孤立地去研究,而应该明确它们之间共存的关系;要想正确理解语言的演化,就得把它看成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演化。布拉格学派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其突出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
哥本哈根学派以语言结构关系的研究及这种研究的数学性质而著称。他们接受了索绪尔的观点:
转贴于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语言符号是由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所构成的综合体。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把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构成的综合体称为“符号依存关系”,把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称为“依存单位(functives)”。他主张区分语言形式平面和内容平面,两者又都区分为形式和实体,语言学的任务是研究形式平面和内容平面的关系。哥本哈根学派一般采用假设、演绎的研究方法。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理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注重语言形式分析,回避语义问题;在语言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代的方法;创造了语言结构分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这个学派的先驱者是博厄斯(也译鲍阿斯)及其学生萨丕尔,主要代表是布龙菲尔德,之后是海里斯和霍凯特。布龙菲尔德在其著作《语言论》中制定了语言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海里斯在《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这部著作中规定了语言结构分析的任务及基本程序。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特点是注重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和分析。
(三)索绪尔对语言学的贡献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语言学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有所转移,但索绪尔的理论始终是现代语言学的基石。索绪尔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不仅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而且还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许多学科提供了方法论。索绪尔对结构主义的最大贡献,不在于他关于语言学问题中的一些具体细节,而在于他提出来的一系列思想原则。索绪尔最重要的结构主义原则有四点。
其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系统。索绪尔认为,人类的语言现象应分为“言语”和“语言”。前者是指人们平常表达交流思想的话语活动。它属于个人,是具体的、暂时的。后者是指在个人的说话活动之外、互相关联而又有条理的语法关系总体。它属于社会,是抽象的。语言是强加给某个社会中所有个人的一套规则。索绪尔把它称做“一种社会系统”。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应该是作为社会系统而存在的语言。结构主义后来把一切社会现象,文化现象都看作索绪尔所说的这样的语言系统。
其二,语言的结构是共时的。索绪尔区分了共时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真正对象不是其历史变化,而是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在一定时间内的相互作用,只有共时性的研究才能揭示语言的结构。索绪尔的共时研究原则成了结构主义研究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三,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索绪尔认为,语言作为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把特定的声音印象和特定的概念连结在一起。每个符号由“能指”(声音印象)和“所指”(概念)所组成。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的主要问题就是符号问题;人类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是符号学的“总模型”,而且人类的其他活动也是符号系统。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理论和符号学的一些原则后来全部为结构主义所接受和运用。
其四,语言是由各成分之间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索绪尔指出,语言的发展固然和民族、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等外在条件有关,但语言这个系统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和固有秩序。这种秩序是由语言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构成的,离开这些外在条件,语言系统仍能独立存在。索绪尔把语言系统比作下国际象棋时各棋之间的规则系统,虽然棋子可用各种材料做成,但其规则系统总是不变的。索绪尔没有使用“结构”一词,他提出的系统的内在固有秩序的看法,就相当于“结构”概念。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演变和影响
结构主义从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社会思潮产生的影响极为广泛,它波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如哲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能产生如此巨大影响,主要应归功于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文化史学家富科,文学评论家巴特尔,教育家阿尔都塞等一批法国知名学者。他们的著作大多数都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从而使结构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在法国盛行起来,随后扩展到西欧和美洲。在法国以外最著名结构主义学者应该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的著作《结构主义》促进了结构主义思潮在欧洲的传播。虽然结构主义的生命期并不长久,但是直到今天,没有一位研究者能够忽略结构主义在世界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历史作用。
(一)哲学中的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对西方哲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最主要表现为“反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是一种研究社会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主张人类社会是一个有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切社会现象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结构主义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时却把社会和社会历史分割开来,因而是反历史主义的。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结构主义就是反历史主义。
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只是由现存的各种关系所决定,与历史无关;人们认识社会也就是认识社会的结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没有历史的,因而只要发现了某一类社会现象的结构,就可以把它应用到古往今来的一切同类社会现象上去。结构主义坚持把结构看作是人的无意识产物。无论在古代和现代,无意识活动都具有同样形式,不受人所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影响,无意识活动产生的结构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社会重新出现。因而,结构是静止的、永恒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试图用他通过结构主义方法研究原始社会的各种现象所得出的结构或模式去解释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他的研究在哲学上是典型的反历史主义的表现。在社会历史观上,结构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相对立的。
(二)文艺学中的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浪潮也波及到文艺学,导致了结构主义文艺学。结构主义文艺学就是以结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当时或历史进程中的文艺现象进行批评或评论。结构主义文艺学认为,文学、艺术是独立的社会现象。文艺批评应该是纯文艺的批评,不是社会学的批评。结构主义文艺批评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注重作品的艺术形式。第二、把一部作品看成是一个系统,然后把系统切分为若干子系统,最后切分为系统的最小的构成成分——元素,而系统就是由元素构造起来的。这种观点是受索绪尔把语言看成一个符号系统的启发而建立起来的。概括地说,结构主义文艺学是研究作品的结构形式的。具体地说,它研究作品的体式、格局和风格。结构主义文艺学最杰出的两位代表是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列维·斯特劳斯和叙事文学评论家罗兰·巴尔特。
文艺评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本体论的文本派所代表的就是结构主义文艺学。文本派把文学作品本体称为文本,认为文本是文学批评或评论的唯一对象。这一学派与结构主义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它所运用的释义学是结构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或结构主义哲学的变体。
(三)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
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心理学领域产生了两大学派:一个是20世纪30-40年代产生的“格式塔”心理学;另一个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发生认识论”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而格式塔学派认为,人的知觉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的联想构成的,人的知觉是一个整体或结构。“格式塔”结构主义者们就是要找出一些他们可以认为是“纯粹”的结构来。“格式塔”结构主义的中心观念就是整体性观念。这种整体性观念实际上与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念是相吻合的。格式塔心理学不仅认为知觉有整体性,而且这个整体是在运动中形成的。格式塔心理学有三个代表人物:伟特海默、比勒、科夫卡。伟特海默认为思维和理解来自结构的重组和创新,整体结构的动态属性是心理现象的本质。比勒认为一切现象经验都是有意义的整体。科夫卡提出了整体知觉理论。
篇3
学习方式的手段与组织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其中媒体运用不容忽视。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可以整合各种形式表现形式的简易多媒体对于教与学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谓的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是指基于投影仪、银幕、教师机的教学环境或是一体机、电子白板构成的一种简易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这也是当下中小学在实际的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环境,其常用的媒体素材主要是Flash课件、PPT演示文稿、word文本或者其他文本、图示、视频素材等。
1使用简易多媒体进行学习时要注意的问题
1.1简易多媒体的应用使得知识获取简易化
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更加容易进行,那么在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许不会影响建构的牢固性,但却会使学习者缺乏很多在以建构过程中自我体验或建构体验。学习过程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学习者为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而引发的行为过程、能力提升和心理倾向的持续变化过程。因而可知,先前的学习者在知识经验建构过程当中,其实失去了许多学习、获取知识经验的机会。学习者在失去学习获取知识经验的时候,有时正是学生在该过程中应当获取的必要技能。通过关注学生利用简易多媒体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加强学生自我建构这样一个基本过程。
1.2学习者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
一切技术措施的使用目标都是为了增进学习者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学习目的,假如使用易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只是将简易化、直观化、形象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或多或少的成为了一种灌输填鸭式教学,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是处于被灌输的地位,显得很被动也难以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这类教学方式缺少了对学习者发散性、批判性和创作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生成与适应的过程中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从这方面强调学习者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或创作性思维的能力。
1.3简易多媒体的应用将一些抽象的知识人为的形象化
运用简易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会将抽象或者复杂知识人为的进行简易化、直观化和形象化,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些加工后的知识过程中会很轻松,认知建构起来也会很容易,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并不影响学习效果,很容易被盲目的师生所忽视。例如在阅读文章:文字信息符号的本身是一种抽象的刺激,教师可以将文字抽象的内涵通过简易化、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片、动画、声音等,正因为媒体素材运用代替抽象枯燥的文字,这使得学习者更轻松建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对媒体辅助学习显得更加感兴趣,而获得的效果往往也会比阅读枯燥的文字资料好很多。但在这过程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缺乏了相应的锻炼,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也许超额的完成了,可惜的是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同时也在自我学习中极为重要的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
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即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之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矛盾,很多学者也认识到教师在使用PPT、Flash课件等进行教学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使用简易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这一点不可忽视。
2简易多媒体环境下思维模型研究
2.1普通模型
这里提到的普通模型是指结合当前所教的学科(如小学语文)特点,教师首先对任务进行设计,学生则利用教师所提供的素材资料,如PPT演示课件、Word文本等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以简易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或学习,最终目的是完成任务。在普通模型中教师在使用简易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过程中结合媒体的特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组织指导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感到很轻松,学习结果成功率很高,学生得到了肯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得很高。其模型图如下: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主要有任务设计、组织指导、评价总结三个任务,对于学生相对应的任务是明确任务研究任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
2.2主动模型
在学生通过多次接受普通模型且结果很成功,并希望获得再次提高的学习者可以选择主动模型,在主动模型中学生会在该模型要求下变的积极主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把简易多媒体作为一种学习的辅助工具,在通常情况下,学习者会以具有综合性、有一定难度性的任务为选题意向,而且在该模型中教师在指导评价学生时要把握学生的学识层次结构,认知能力的差异。其模型图如下:
从主动模型中可以看出比上述的普通模型有所改进,教师作用是指导、评价,学生的流程则成为任务设计,分析、确定研究步骤和方法,获取、处理、应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在积极模型中要考虑到高低年级学生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教改过程中准确控制,在总结中评价科学适中。
3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思考
当前基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话题有很多,当然也出现各种工具的使用和作品,这其中也涌现出很多的精品,但是很多是一般性作品甚至是低质量的作品,即使是前者有时未必会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的展现给学生,而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掌握一种解决问题方法而这种方法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思考将从三个方面去详细论述。
3.1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任务驱动
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或是学生在以简易多媒体辅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布置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给学生,而且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选择性的配合学生去完成解决某一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困难”的体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或者自行的解决问题,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把问题解决与知识的辅和指导性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从而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会有利于学生摆脱偏科现象。
3.2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能力培养
在这里首先让学生明白一点简易多媒体也是一种认识工具,这种工具不是具有复杂的结构组织或昂贵设备相反却是利用起来是自然方便的就像会骑自行车一样,利用简易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同时也要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批判型、创作型能力,而且这种任务驱动训练下学生会受到任务要求所带来的持续刺激,同时这种持续的刺激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可能会慢慢的“感染”到其他领域而带来一种“警觉”。
3.3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师生角色定位
运用简易多媒体进行辅助学习,其目的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应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使用简易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扮演“主导”角色,在过程中起到参与组织、指导和协调的作用,教师就可以更加优化学生学习过程。这种主体与主导相互配合会促使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协作不断加强。
4结语
总之,简易多媒体被广泛的应用于辅助教学中,这给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改变,并且学生依靠简易多媒体进行辅助学习不再只是依靠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讲解,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简易多媒体所具有的优势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不过,学生在利用简易多媒体进行辅助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简易多媒体辅助学习的优势,同时也要避免其中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篇4
我从教二十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结合远教资源,对课堂实验教学、实验前瞻性探究,结合《化学反应的实质与质量关系的探究》课件的制作,产生了不少对化学实验发展方向研究的想法。
1 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研究
什么叫简约化实验?先看一个例子。如在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有许多与本实验原理无关的操作要求都必须进行,如要有一个氢气发生装置来临时制取所需要的氢气,实验时要对氢气验纯,实验中所使用的酒精灯还要“迟到早退”等。这里能否制一个一次性封闭的安瓿瓶,事先装入黑色的氧化铜和充入氢气,实验时直接拿来用。这就是一个实验简约化的例子。大家不妨分析分析它到底有多少优点:①围绕实验主题,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②实验现象清晰,学生观察结果方便;③可以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及学习负担;④减少药品损耗,对一些有污染物排放的实验可以减少污染;⑤实验器具、实验药品可以回收利用,重新加工。看来,中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的确有许多好处。那么,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何在?如何把握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的度,在进行中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研究中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1.1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的方向研究。中学化学实验的作用不外乎有三个:一是获得或验证一些物质的属性,获得或验证一些规律的内涵,为化学学习和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提供直接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二是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技能。三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这里谈谈我们的几个观点,供大家研究时参考:
(1)我们现在进行的中学化学实验管理模式,仍是用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格式,用他来管理具有现代水平的化学实验室,这本身就不正常。现在我们的实验室按规定都要配有相当数量的化学实验员,在实验前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准备,实验后还要进行繁重的劳动对实验室清理,大家可以算一笔帐,全国有多少所中学,多少个实验室,配有多少个实验管理员,初高中课本中有多少个规定的要进行的学生实验。很简单一笔帐就可以让大家大吃一惊,化学教师,我们的同学确实有必要从实验准备与实验后处理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社会分工,让一些人专门从事实验研究,简约化实验成品开发,让学生很方便地使用是一种必要。
(2)科学实验与中学化学教学实验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对中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需要进行一些实验来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实验并不是科学实验。简约化实验并不是进行也不适合进行科学研究,它的作用只是展示物质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教学实验不谋而台。
(3)学习就要有兴趣,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是从兴趣开始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从兴趣到情趣,最后到志趣,学生每次都要冒着危险,提心掉胆地进行着一些操作繁琐、成功率低下的化学实验,兴趣何有?兴趣是科学探索的萌芽,摧毁了萌芽,哪来春天的青翠?
(4)中学化学实验开出率为什么那么低?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现在的某些中学化学实验既难又繁,二是按所谓“规范”操作的常规实验,其药品及器具缺乏。稍有怠惰的教师面对繁难就会放弃实验,条件差的学校又因药品及器具的缺乏而开不出一些要求特别高的实验。简约化实验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既满足了有些教师热衷的实验改进,又可以保证实验的开出率。
1.2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的关键研究。实验简约化的关键在哪里?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简约化实验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观念、管理和社会生产力水平诸方面。简约化实验研究的关键在:①实验物质基础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实验念的改变。人们必须改变哪些观念;②中学化学实验不可能都推行简约化,哪些实验可以进行简约化?③实验简约化必然涉及工业大生产问题,如何进行工厂化生产,如何开发功能确切、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可以回收、没有公害的产品?④简约化实验在进行物质性质验证方面其意义是显然已见的,如何充分发挥在探索性实验方面的作用。
2 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
所谓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研究,是指为了提高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中所规定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使其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服务功能更强,作用更大,效果更好,对其中的有些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形式有多种,主要有:①对实验器具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②对实验所用药品及用量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明显,实验的安全性更好,实验可视性更明晰;③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简捷,实验步骤更加合理;④对实验进行综合改进,包括对实验原理、实验器具、实验药品、实验过程等进行全面的改进;中学化学课本中的三类实验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教育教学专家反复论证后选择入编化学课本的,很具有权威性,因此,要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难度是很大的,非要付出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但只要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多思多想,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实验改进的研究时避免走弯路,早出成果,快出成果,这里提几点建议:
2.1验改进必须不能脱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无论是实验原理、实验器具、实验药品及实验程序的改进,还是补充新的验证性实验或概念形成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都不能离开中学生知识接受力、中学化学课本这个实际,都要围绕原实验的作用与意图,围绕增强服务于化学教学这个宗旨,否则,实验改进很容易步入误区,甚至会对教学产生副作用。
2.2验改进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增强实验的安全性,这是一项容易有所突破的实验研究,中学化学实验中不乏少数有安全隐患,这些实验对服务于教学必不可少,但对学生来说有恐惧感,容易损害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一类实验必须加以改进;②增强实验的可视性,有些实验的效果不明显,特别是某些演示实验,由于观察角度、教室或实验室光线、距离讲台的不同,实验效果有显著不同,同样这些实验也必不可少,这就存在一个增强实验的可视性问题,如将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或将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放大实验效果或模拟动画等;③减少药品用量或污染,从节约实验用品或减少实验产生的废物污染,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改进,如进行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实验时,可以在投影仪上将实验过程与结果放大;④提高实验的趣味性,目前,学生对中学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兴趣是学生的好奇引起的,并不是因为其趣味性,提高实验的趣味性是当前实验改进的一大主流,我们现在的初中化学课本及高一化学试验修订本课本都引入了趣味性实验,效果很好,但趣味性应该更强的初中化学实验却趣味性还不够,大量的实验需要改进,大家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文章。
2.3验改进的成果不仅要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早见效益,还要及早发表,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
篇5
2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实际需求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基础;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学生为本。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就当前来说,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以掌握知识点为目的的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前很多教材仍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目标,重点强调其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而淡化了对学生在实际软件开发中使用频率高、易出错的各知识点的重点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授课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如删减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小节,而适当增加在实际软件开发中经常使用的需求分析、函数调用、结构体、内存管理等的讲解,以增强学生在求职笔试时候的竞争力。
2.2以理解本章知识点为目的的课后习题。
精选的课后习题有助于学生检验本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应用本章知识点来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学生通过做习题不但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其与其他方面的知识发生了联系,使之变成了活的知识。
2.3以加强实践能力、提高调试水平为目的的上机实验任务。
编程语言的实际价值都是通过上机运行来体现的,C语言也不例外。上机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老师一定要认真地设计实验题目,选一些趣味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完成。让学生正在体会到“如何学以致用”。
习题和上机实习题目,都须精心设计,以求覆盖较多知识点,面向实际应用,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吸引学生兴趣。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习题主要针对课上讲授的知识点,比如C语言中数据类型定义及其范围,数组存储及数组变量引用,指针作为参数的传递等,要突出原理,强调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以加深记忆,巩固基础;上机实习题目则以函数为单位,并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比如简单计算器制作、背包问题等。
3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实践能力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古人曰“授之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授之以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正确途径。
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要改传统的单纯灌输式教学法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发现未知、发展智力,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商”,更要发展学生的“情商”,即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所谓“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其次,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可以假设一种以案例和问题为核心的情景和背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选择与确定问题,讨论与提出设想,实践与寻求结果,验证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一种讨论式、开放式的现代教学方法,这就体现了中职教学的目的所在,这种方法称为程序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创设实用的程序案例,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质疑,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篇6
另外,尽管已经存在大量研究学生满意度的文献,但是Harvey(2001)仍然认为学生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学术上还研究得不够彻底。现有研究表明,对高校或院系是否满意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还会影响到高校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汪元宏和吴贵春,1999)。因此,研究学生满意感的来源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首先将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并对满意度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将提出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最后将通过问卷调查对该概念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和讨论。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及其特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指“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合并或专科学校独立升格的新型本科院校”(王前新和刘欣,2007),但一般不包括新成立的独立学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升格前,大都以技能性教育为核心,再加上设置这批院校的历史原因和政策导向的相似性,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在学校建立之初,其校园设施、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图书藏量等教育资源只是达到了本科院校的基本水平和刚性要求,离内涵升本还有一定距离。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师资数量和学历要求满足本科设置条件,但青年教师偏多,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历,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而老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专科教学,在本科教学时会存在顽固的思维定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本科扩招后新增加的部分。由于我国高考招生采用分批次、分等级进行,大部分老牌本科院校招生批次都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之前,而且这些学校招生名额与扩招之前变化不大,所以扩招后老牌本科院校所招生源依然是一流生源,生源几乎不受扩招影响,而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扩招任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服务为主。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本科院校的布局逐渐向省会城市以外的城市延伸,形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力量。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绝大多数行业管理部门不再直接管理高等学校,下放地方后,这些学校基础较好,特色较明显,多数专科学校经过合并、重组或单独升格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满意度的概念
Hamner和Organ(1978)认为“满意度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人们认知(信念或知识)、感情(感觉、情感或评价)和行为倾向的复杂集合”,“最简单直接的测量满意度的方法是直接询问个人关于给定对象的满意程度,并且通过仔细定义满意感的对象,可以使测量的精确性得到保证”。
(二)大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概念框架
基于国外一些现有研究以及作者的个人观察,并结合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存在4类影响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分别是:制度因素;课外因素;学生的预期;学生的个人特征。
Harvey(2001)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高校都针对其提供的服务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他认为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涉及学校提供的教学和学习、教学辅助设施、后勤设施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本文将Harvey研究中的前两类因素归类为“学术因素”,后两类因素归类为“课外因素”。另外,为使研究更加全面,本文将制度、预期以及一些人口统计因素也纳入研究的概念框架。
制度因素可分解为两个主要部分:学术因素与管理因素。其中学术因素包括:教学质量;课堂内外与教师的沟通交流;课程设置;课本及其他教学材料;教师绩效。管理因素包括高校管理者的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
课外因素指高校能给其学生提供的校园生活的丰富性,主要包括高校为学生提供的社会活动、卫生服务、文体活动以及交通和食宿服务等方面。另外,考虑到校园生活中学生的经济承担能力,本研究将学校对学生在经济上的资助(包括学费减免、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机会等)也作为一种课外因素加以考察。
对院系的偏好和预期也是决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满意感是一个过程,满意度是预期与实际绩效之间的差。当绩效与预期一致时,人就会产生满意感,否则人就会感到不满意。预期不仅涉及学生的院系选择以及学生毕业后找到好工作的概率,而且涉及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期望。本研究中的预期因素主要包括:参与院系或学校的管理;毕业后希望从事的工作类型;毕业后到国外继续深造;毕业后在国内考研;院系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学生的个人特征主要指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所在地、入学成绩等人口统计因素。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抽取的样本来自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淮阴工学院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是在原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系的基础上于2005年正式成立的,有4个系共1456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其中382名为大一学生。
笔者在2007年11月对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大一新生除外)。调查的样本为1074人。作者通过各班班主任对样本总体中的每个学生发放了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89份,问卷回收率达54.8%。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问卷由56项问题组成。问题被分为4组,分别是:学生的个人特征(25项);制度因素(16项);课外因素(6项);学生的预期(9项)。
四、结果与讨论
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所在院系总体的满意度评价为:58.2%的学生回答“满意”;23.9%的学生回答“不满意”;17.9%的学生回答“不能确定”。对于一个新建本科院校的新成立的院系而言,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满意度水平。
(一)学术因素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学术因素尤其是学生对任课教师绩效的满意度比其他因素对大学生满意度具有更强的解释力。高绩效教师的学生不但对该教师感到更加满意,而且会对他们所在机构感到更加满意。这样即使短期内院系管理者的表现较差,只要学校和院系能继续招募和留住高绩效的教师,学生就仍然能维持相对较高的满意度。然而,如果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不断堆积,就可能导致优秀和高绩效的教师不断流失,从而一方面直接导致学生对任课教师绩效满意度的下降,另一方面间接导致学生对所在院系满意度的下降。
其他学术因素如课堂内、外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教学质量以及所选用的教材都与学生满意度显著相关。另外,根据作者的观察,大多数高绩效的教师都能与其学生在课堂内外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这种开放的双向交流能使教师得到学生的反馈,从而使得他们能对课本和其它教学材料进行最佳的选择。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满意度,高校管理者应着力于招募、激励和留住高绩效并善于沟通的教师。
(二)课外因素
在本研究的6个课外因素中,只有学校和院系对学生在经济上的资助与大学生满意度显著相关。统计结果显示,获得资助越多的学生的满意度越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资助直接减小了学生在经济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一些资助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如奖学金)或实践教育(如提供校内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
(三)预期因素
学生的预期因素中只有“院系是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和帮助”一个变量与大学生满意度显著相关。那些回答“否”的学生比回答“是”的学生在总体上对院系表明了更高的满意感。
一些国外学者认为目前高等教育的价值已不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其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素质和修养。为了说明就业问题对大学生满意度的影响,笔者在问卷别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有高达54.7%的学生认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找到理想的工作,只有19.2%的学生表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个人的知识和修养,另有17.7%的学生表示为了获得本科文凭而接受高等教育。可见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中,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上还是物质主义导向的。
(四)个人特征因素
学生个人特征的25项因素中,有5项与大学生满意度显著相关,分别是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入学成绩以及学生在入学之前对院系的了解。71.7%的女生表示对院系感到满意,而只有46.1%的男生表示对院系感到满意,因此女生的满意感远高于男生。然而,统计结果也表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他们入学后的第1年的满意度都要高于以后几年,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满意度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入学之前对院系的了解也与大学生满意度显著相关。入学之前对院系有充分了解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充分了解的学生的满意度高。这主要由于入学前对院系有充分了解的学生能形成合理而现实的预期,因此入学后不易感到失落和不满。所以高校管理者应该注意做好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向考生如实地介绍学校的具体情况。
家庭所在地为苏北的学生满意度最高,为苏中的次之,为苏南的最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淮阴工学院本身地处苏北,当地学生在入学前对它的了解程度高于其它地方的学生,因而能形成较合理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方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也越高。
入学成绩也与大学生满意度显著相关。入学成绩越低的学生的满意度越高。这可能由于入学成绩越高的学生对高校的期望越高,因此越容易对淮阴工学院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产生不满感。
五、结论
结果表明,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教材选用、对学生的资助、就业指导和帮助、学生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入学成绩以及学生入学前对学校和院系的了解是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2007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07-4-26.
篇7
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利用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教学开展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这方面的缺陷。而整个的仿真实验包括了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影像、超声成像和红外成像,对于课时数较少的医学高专院校来说不可能全都做到。因此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出发,针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最贴近临床的一些仿真实验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以及超声成像的一些仿真实验。
通过空间教学开展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教学,首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医学高专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的特殊性,理工知识薄弱的医学专科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想要理解掌握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就显得非常困难,而利用空间教学平台开展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整个的实验过程,开展实验教学不再受到昂贵的实验仪器和有放射污染的实验环境的限制,可以重复操作,这样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内容,不再受传统实验条件和经费的制约。其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强烈的真实感。传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比较复杂,学生有普遍畏难情绪,而通过空间教学,把仿真实验置于世界大学城,学生通过空间随意访问实验资源,整个的实验过程都是通过计算机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仿真成功后,可以直接得出实验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学习效果更佳。最后,丰富了师生互动活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效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空间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交流互动模式,学生进入老师的教学空间进行实验,老师进入学生的空间检查实验情况。另外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总之,通过空间教学仿真实验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几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构建了医学影像物理学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 1] 张瑞兰,吉 强.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 [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篇8
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方式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创新;独立学院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文件中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由此可见,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将围绕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提高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现状
经实地考察与问卷抽查发现,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目前在实践教学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 实践教学条件相对不足
广立学院大多于2004年前后开始独立办学,目前仅有十年左右的办学时间。与公办普通高校几十年的办学历史相比,可谓起步较晚,时间较短,基础较弱。同时,独立学院是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方面受到投资方实力的制约。这些因素导致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条件相对不足,比如,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器材短缺,实习基地比较匮乏等。
2. 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从实践教学的管理上看,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是在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领导下,由教务部门和教学单位分工负责,协同完成。教务部门负责全院有关实习工作的宏观规划和相关规定的制订、检查评估及重要问题的协调处理;教学单位负责落实学院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规定,组织制订实践教学大纲、计划和指导书,落实实践教学任务等。总体来说,管理比较规范,基本是为学院和教学单位二级管理的模式。
3.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比较薄弱
普遍来说,大部分独立学院仅通过中期检查、成果材料检查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缺乏对过程的监控。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学院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的质量,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监控部署;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易操作,有些实践教学地点分散、有些实践教学地点偏远,学校难以实地跟踪监控,只能通过电话等通讯方式间接的了解情况,监控效果较差。
二、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 教学管理部门的监控
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应由教务部门和教学单位协同完成。教务部门在对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进行检查时,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文件从源头上给予纠正。教学单位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监督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有关任务,是否保质保量的对学生开展了实习指导,是否公正客观的给予学生成绩评定等。 通过教务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共同监控,实现实践教学管理层的监控。
2. 教学督导员的监控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具有分散性、非直观性、无法定量等特点,因此,在教学督导员的实际监控过程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抽样的方法,通过科学的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实践对象、实践地点、实践课程等作为样本,通过对抽取的样本的监控结果来推测整体情况,从而实现对实践教学的督导和监控 。
3. 学生信息反馈
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是科学、客观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在实践教学过程或结束后,组织学生根据相应的评价指标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效果等这些指标,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或质量评价表,面向学生开展教师教学评价是学生信息反馈的主要方式。
4. 实践现场人员信息反馈
无论是实验还是实习,实践教学现场的管理者,均是实践教学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不仅负责实践现场的器材管理、秩序维护,有时还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的教学辅助作用。特别是一些顶岗的实习,现场管理人员即直接的实习指导人,对整体实践活动具有直观感受,具有足够的发言权。因此,在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监控方面,还应有实践教学现场人员的监控和信息反馈。
三、“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创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具体到高校教学管理中可以理解应该坚持以教师为本,多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问题,多为教师谋福利,多考虑教师的发展,多为教师着想。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做到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
1. 以督导代替监控
督导,顾名思义,督促引导。即通过对个体的阶段性观察,对其存在的不足给予明示及督促,并告知以正确的方法,对其引导,促其进步。监控,顾名思义,监督控制。即对个体行为的监督,并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行为进行控制,使其按照监控人的意愿行事。从定义和实际效果来看,督导的方式更尊重人,更符合人的心理需求,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2. 以建议代替批评
实践检验证明,以奖励、表扬、赞美为主的正向激励效果优于以惩戒、批评、挖苦为主的负向激励。在对待教师这样的高层次知识分子时更是如此。当教师出现不正确行为时,本着促其进步的原则,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积极给出改进的建议,尽量避免严厉的批评教育或苛责。
3. 以信息公开代替随机暗查
在对教师的随机访问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反感随机检查这种方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不信任。他们更愿意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接受检查和监督,他们坚信自己能胜任自己的教学任务,也欢迎客观、公正的检查和监督。因此,可尝试将教学检查信息公开,老师在知情的前提下接受检查和监督,以利于教师自我管理和约束。
4. 以制度约束代替人为监控
为避免人为的主观性,在管理工作中,一向倡导制度管人。同样,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中,应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建立比较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实现制度监控,避免人为评价的随意性,增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赵居礼等.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篇9
王琢(以下简称王):岩城教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访谈。二十一世纪伊始的2001年3-4月,您在暨南大学中文系以“比较美学”为题进行了系列讲座,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因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比较文艺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所以我相信您的讲学一定会对这个学术基础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加强国际学界间的交流,进一步开拓学术视野——您的“比较美学”似乎也有这方面的期待吧?
岩城见一(以下简称岩城):是的,我期待着通过这次游学中国,加强相互了解,促进今后的交流合作。其实,“比较美学”的重要性就在于世界上的文化是多样的,世界上艺术的生成方式以及人们的意识构造和知觉构造也是多样的,所以我们无法使其还原成一个固定的标准,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我认为,“美学”不仅仅是讨论艺术和美的学问,而是一种阐明人类经验开放性的理论,从这一意义上说来,它必然是一种“感性论”。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超越历史的“真理”和唯我独尊的“本质”已经对世界上层出不穷的问题束手无策。在“人和计算机组合成的网络”里,我们每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是技术决定论和社会构成主义都无法确定的。面对世界这一大网络和无以计数的小网络,我们每个“参与者”的使命就是通过参与,组成一个个小的共同体,再对大的网络产生影响。由此看来,我更应该感谢暨南大学给了我“参与”的机会。
王:您太客气啦。首先,让我们从您最近在《常规之病》(《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李心峰译)一文中所批判的“本质主义”说起。我觉得,后现代主义所要消解的“中心”,正是频繁出现在人类各种文化语境中的形形的“本质主义”。技术决定论和社会构成主义在当今世界所处的尴尬境地,应该是我们理解“本质主义”崩溃的前提。也就是说,曾几何时,技术决定论和社会构成主义都以“本质主义”的面目君临世界,并对人们的意识构造和知觉构造产生过绝对的影响?
岩城:关于技术决定论和社会构成主义,村田纯一从“技术解释学”的角度进行了批判研究。技术决定论的产生,无疑是以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基础的。从某种角度说来,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与生俱来都有被技术所决定的一面。而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由技术决定的,就走向了“本质主义”。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批判也是不彻底的。当某一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为技术决定论——这种“本质主义”的崩溃埋下伏笔。而社会构成主义则认为,技术自身无法决定其自身的成立与否,是“社会因素”决定技术的成立并限定其功能。人的行为方式是由社会所决定的,所以研究的重点不是个体的行为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而是决定其本质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在争夺“本质主义”的话语权的角逐中,技术决定论和社会构成主义都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最终为自身作为“本质主义”的崩溃创造了前提条件。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极有意义。比如,女权主义者J.维克曼对人工生育技术的批判,就很有启发性。现代生育技术,可以使不孕的女性拥有孩子,但是却有两个不可避免的后遗症:一是不孕者被打上了“病”的烙印,二是不能解决孩子与母体的“血缘关系”问题。而后者作为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又被发达的生育技术进一步强化了。
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不断为我们人类提出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近年来基因技术成绩骄人,但是如果把“基因人”造出来,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想无论是谁,只要不乏最起码的想像力,就不难想象出“克隆人”的技术普及后的世界会多么可怕!
其实,无论技术决定论还是社会构成主义,似乎都忽视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先决条件,前者过分强调了技术作为“物质”的重要性,后者又过分突出了社会作为“构成”的重要作用。显然,“技术决定——本质主义”和“社会构成——本质主义”都试图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常规”,这在进入后现代社会生活的今天,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也在情理之中。那么,作为“本质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和社会构成主义,在美学和艺术学领域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岩城:在美学与艺术学史上,从十九世纪中叶起,“纯粹艺术(为艺术而艺术)”与“社会的艺术”之间的争论不绝于耳。从某种角度而言,艺术也是一种技术。但是,一般认为,艺术并不需要诸如某些科学技术那样的专门技术知识,而对于艺术,人们自始至终关注的是其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等“软件”方面。显然,如果把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看成“硬件”的话,艺术当然属于“软件”。技术决定论一般倾向于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社会构成主义往往坚持“社会的艺术”的主张,二者之间的论争此消彼长,构成了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个不同的艺术流派。在今天看来,一旦某一流派形成并进而要对其他流派做统而化之的尝试之时,也就是这一流派的艺术主张变成“本质主义”之日。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界的“透视法”,其最初风靡世界显然是技术决定论先拔头筹,而最终“透视法”得以成为衡量所有美术作品的“常规”,亦有社会构成主义参与其中。所以,“透视法”作为美术史上的“本质主义”,不仅只是“技术决定论”或“社会构成主义”某一方使然,而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当然,这也充分说明“本质主义”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与美术史上的“透视法”相仿佛,世界文艺思潮史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也都曾经作为“本质主义”的尺度而对文学史的编写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比如,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就曾经分别被冠以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诗人的桂冠。以“透视法”为“常规”去考察古代艺术作品时,会不会也出现类似的现象?
岩城:在暨南大学的讲座中,我曾经举埃及第十八王朝时代的一幅绘画作品《庭院》为例,分析了以“透视法”的“常规”为尺度解释这一作品时产生的误读:索尔索在《认知与视觉艺术》(1994)中认为这幅画视点的“不一致”是人类“初期的标准表现”。这与现代图象学创始人帕诺夫斯基在《作为“象征形式”的透视法》(1924/25)中把《庭园》视为“立面图与平面图的组合”,认为这幅画没有体现出“近代的、物体与空间的高度统一”的观点如出一辙,都是把“统一的绘画空间”作为“常规绘画”的前提。帕诺夫斯基的传人冈布里奇也认为儿童的绘画是“概念图”。显然,以这种“先入观”来观赏古埃及的绘画作品以及儿童的绘画作品,势必产生“概念图”和“解说图”等错误的结论。这就是被“透视法”所构成的“本质主义”在美术史研究中的体现。
同样的情况在音乐美学史上也不乏其例。达尔豪斯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音乐美学》(1988)一书中批判了由社会所构成的“纯粹音乐”等“常规意识”。他认为,在音乐方面人们所标榜的“纯粹音乐”是以十九世纪欧洲的奏鸣曲为代表的器乐,这种观念不仅在作曲家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在普通听众也是如此。而此前——十八十九世纪之交逐渐普及了交响曲也是标准的音乐。这一时期,人们即使对“没有文本的音乐”也会“发挥想象力使其转换成文本”。也就是说,历史上的作曲家所面对的是纯粹的音的艺术,而受容者(听众)则反其道而行之。作曲家要“把文本转换成音”,听众却要“把音还原成文本”。到了二十世纪,听众的接受方式又发生了变化:人们普遍“无视声乐与标题音乐的文本”,往往把“有文本的音乐”变成“脱文本的音乐”。可见“纯粹音乐”作为“常规意识”也是在社会历史中被不断地构成着。
王:似乎应该这样理解美学/艺术学上的“本质主义”的“常规意识”: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取得强势——霸权,进而在规定了同时代的艺术发展方向的同时,对此前乃至此后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绝对的影响。“本质主义”对此前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对历史文本的“误读”,这不利于更加行之有效地总结人类的感性经验;对此后的影响,则是作为定型化的传统阻碍新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我们今天强调“本质主义”崩溃的意义,是不是应该以这种认识为前提?
岩城:是的。对历史文本的“误读”,除了《庭园》,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证。关键是这些形式各异的“误读”,最终往往都以不屑一顾的态度将其研究对象纳入“他者(the other)”行列。这对我们总结人类的开放经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世界之所以成为大千世界,宇宙之所以无边无际,关键就在于其开放性上。而如果以某种堪称霸权的“本质主义”的“常规意识”为标准,势必使这种生机勃勃的开放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人类感性经验的拓展。在现代艺术方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新兴的艺术家为了突破传统的禁锢,不得不使自己进入一种非常的状态下进行创作。从西方美术发展史看来,二十世纪初的先锋派艺术对“常规绘画”提出了挑战,为人们留下一个新的课题——绘画不再是表现什么,而是如何表现。这当然导致了人们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探索,而每一次探索都伴随着对绘画本质的追问。从印象派到野兽派,从立体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从画框内静态的表现艺术到画框外动态的行为艺术,从毕加索所描绘的形象中,从杜尚搬进艺术馆里的工业制品上,人们都不难发现对“绘画何为?”或“何为绘画?”的不断质疑。正是在这种不断求新的努力下,作为“本质主义”的一系列“常规意识”,才一个个不攻自破,土崩瓦解。
王: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也走过一条大抵相同的道路。从印象派诗歌到意识流小说,从艾略特的《荒原》到乔依斯的《尤利西斯》,十九世纪以来形成的一些文学观念一再受到冲击……这应该是文学艺术必然追求创新的历史使命。不过,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每一次创新,或每一次对传统的“常规意识”造成冲击时,方法论方面所具有的威力。
岩城:是的,我们应该看到,人类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认识论乃至方法论上的突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文艺理论界曾经进行过一场“形式主义论争”和“艺术价值论争”。这两个论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修正或克服“纳普”对文学观念上的激进倾向。尤其是艺术价值论争,平林初之辅的《政治的价值与艺术的价值》(1929)率先提出问题,他不是以简单的二元论——或政治或艺术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而是从艺术原理上探讨在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的艺术论的艺术评价的可能性。但是此后的论争渐渐偏离了平林的方向,只是把“政治他律论”和“文学自律论”摆在了非此即彼的敌对立场上。当然,我今天老话重提的目的不是为了作出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而是提醒大家不要忽视当时来自于“纳普”之外的哲学家三木清(1897-1945)的声音。三木清留学德国,师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也有相当的理解。他留学回国后,致力于新解释学的日本化建设。在关于“艺术价值论争”中,他抛弃“政治”与“艺术”的二元论立场,提出了“新人本主义文学”的主张。三木认为,古典人本主义是“个人的发现”,而新人本主义的主题应该是“社会的人”(《新人本主义问题与文学》1933)。在《历史哲学》(1932)中,三木明确指出,人的身体,不仅只是自然的存在,而是在历史中变化改造了的“社会的身体”。所以,他主张,如果说人不仅仅是自然性的存在,那么他也不是被历史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存在;通常情况下,人是既被社会所规定,又不断地反作用于社会的“表现的存在”。也就是说,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三木清就找到了克服“政治他律论”和“艺术自律论”这两种“本质主义”的方法。
王:这场关于艺术的“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的争论几乎在当时就传到了中国,胡秋原就直接受到了平林初之辅的影响。他们一方面承认文艺应该具有的政治价值,一方面又强调这种政治价值不等于艺术价值。他们都试图分解艺术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理论。显然,这种艺术自主论倾向与艺术论的政治目标是根本冲突的,文艺理论作为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求艺术成为为政治革命服务的工具。其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文艺政策上的“政治价值第一,艺术价值第二”既可以看作是“政治他律论”和“艺术工具论”的基本准则。可见,平林初之辅和胡秋原等艺术自主论者都没有找到克服“政治他律论”这一“本质主义”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来,三木清的“社会的人”、“社会的身体”和“表现的存在”确实是一组极有意义的概念。“艺术自律论”、“自律美学”或“纯粹艺术”受到批判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过分强调了艺术自身作为一种特殊技术的作用,忽视了艺术是在更大的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基本事实;而“政治他律论”显然过分突出了社会构成的力量,忽视了艺术以及艺术创作主体在技术方面对社会的反作用。这是三木清对我们的最大启示。
实际上,为了摆脱各种各样的“本质主义”的束缚,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和哲学家都作出了很多努力,为我们今天在后现代生活状态下探讨“本质主义”崩溃的问题作出了大量的思想积累。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接触的后现代对现代的解构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状态下的产物。所以,我们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重新阅读现代经典时,一定要有所警惕。
岩城: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后现代思想家对现代的非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当时的文化语境的左右。后现代对现代的“本质主义”的质疑、批判、解构,无疑是因为这种“本质主义”的“常规意识”给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三木清参与的“艺术价值”论争就有这方面的初衷。也就是说,大正(1912-1926)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在享受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恩惠的同时,也开始陷入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昭和恐慌”(1930-1931)。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始终以西方为模范,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代性转型上取得了成功;日本一直以亚洲最强自居,并进而向周围国家强行推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也就是说,军国主义者为了摆脱“昭和恐慌”的危机,在国际国内政治上强行推行“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国策,为日后的对外侵略作舆论准备。在这种大的文化语境下,有识之士——一部分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纷纷尝试在哲学乃至艺术理论领域内探讨解决危机的方法。“艺术价值”论争就发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三木清作为一个哲学家,在一系列著述中十分关注意识形态与情感逻辑问题。因为某种意识形态只有当其渗透进“社会的人”的身体之中,才能成为被彻底“构成”了的“本质”,所以必须探究这种“本质”在“情感逻辑”层面上的特征。情感逻辑,是指情感(pathos)作用于人的意识之下,规定人的情感方向的逻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一种意识形态是如何作为“常规”被“制度化”的。“常规”是植根于意识所无法控制的情感层面上的意识形态。在情感逻辑支配下的“常规”是科学所无法控制的,与其相反,科学自身却由于得到情感的支持而大行其道。只有达到一种“病”的状态,“常规”才能确立。正是因为“常规”具有这种“病理学”的症候,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反省的自觉。
王:可以说,从“病理学”的角度看取“本质主义”的“常规意识”,这对我们当今社会具有很强的预警功能。因为我们作为个体的“人的身体”,是在社会历史中被“构成”了的“社会的身体”,所以我们更应该十分关注我们的“社会的身体”是被如何构成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可以不断地反作用于社会的‘表现的存在’”。社会构成主义的终极目的,无疑是要把某种意识形态渗透进个体的意识所无法控制的情感层面里来。比如,当今国际政治生活中不时被新闻媒体提起的日本教科书事件、公职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以及美国国会人权委员会关于中国人权问题的提案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一部分“社会构成主义”者所玩弄的小伎俩。问题是,生活在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以批判和解构的态度,对当代新闻媒体的“社会构成主义”策略予以极大的关注?
岩城:当代新闻媒体在贯彻“社会构成主义”的战略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对其持批判乃至解构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本质主义”的“常规意识”是植根于人的情感层面上的,所以在“突发事件”时,往往是难以控制的。这从当今世界某些局部地区的紧张局势中也是可以一目了然的。其实,作为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在各自的知识领域内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从比较美学的学理上看来,所有“本质主义”的“常规意识”,都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人类感性经验的具体表现,而这种经验对进一步开放人类的感性经验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把这些“病态”的“常规意识”还原成感性论,指出其作为“本质主义”的根源之所在,进而寻找对其进行超越的方法,这才是我们比较美学所面临的任务。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被社会“构成”的“常规”变成“本质”继续顽强地生存在“知觉”的世界里。知觉比起概念性思考,更加接近于情感,而在外界看来,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本质”直接与感觉相关,所以就连知觉亦无法自觉到其本身“被构成”了的事实。这当然是一个虽然在道理上说得清楚,但在感觉上却难以接受的事实。所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达尔豪斯认为,“纯粹的音乐”的规范,不是“认知心理学上的现实”,而是“被构成的听觉”。知觉心理学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想要作为研究对象的知觉以及自己的知觉本身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历史的印记。当然,这种清醒的自觉是难乎其难的。在与美学艺术学的关系上,标榜自身具有自然科学客观性的知觉心理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很多艺术理论都以之为理论支柱。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心理学把致命的先入观带给了美学艺术学。
王:先入观,是决定论和目的论作为“本质主义”“常规意识”的基本表现。我们虽然对此是恨之弥深,但却不能简单化地“一言以蔽之”。就是说,为了揭示某种先入观作为“本质主义”的危害,我们必须做更多“证伪”的工作。您在暨南大学讲学时,举出德国艺术理论家G·布理秋(G.Britsch 1879-1923)对《庭园》的研究,似乎就有这样的考虑。
岩城:这应该说是一种策略。无论是谁,你都不可以说“本质主义”必然崩溃,而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指出作为“本质主义”为什么必然崩溃。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提起德国的布理秋的目的在于:他是与帕诺夫斯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美术理论家,但是他生前却没有著作问世,只留下研究笔记,由他的朋友整理成一本一百多页的小册子,这与著述等身的帕诺夫斯基适成对比;然而,他却在自己有限的艺术理论实践中找到了使“透视法”这一“本质主义”土崩瓦解的方法。这是最让我钦佩的。
埃及十八王朝的《庭园》也是布理秋关注的焦点。他的结论与索尔索的“视点不一致”和帕诺夫斯基地“平面图与立面图的组合”完全相反。为了论证这一点,他对古埃及绘画以及儿童绘画的表现生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儿童乃至幼儿的涂抹绝不是单纯的手臂运动的痕迹,作为一种表现,在实现的过程中已经受到了特有的表象实现逻辑的左右。比如,儿童绘画时,为了绘画,首先要把画纸与周围其它物体——桌子(前景)区分开来,画纸放在桌子上,则桌子就退到背景中。布理秋认为,前景(A)与背景(U)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画纸和桌子之间的这种A-U关系成立,绘画才可能在画纸“中”实现。反之,涂抹就有可能延伸到画纸之外。因此,手臂的偶然动作和作为表现的涂沫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飞跃”。正是这种最初的表现,才有可能把表现区分为有意的或无意的。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创作行为的A-U关系,以不断重叠的方式向“表现”的实现努力。从《庭园》看来,整个画面为U,则池塘为A;池塘再为U1,则树木为A1;树木为U2,则……为A2……儿童绘画也是按照这一逻辑进行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索尔索的“视点不一致”、帕诺夫斯基的“平面图与立面图的组合”以及冈布里奇的“概念图”等价值判断,都是在“透视法”与“知觉理论”互为表里的“本质主义”的“常规意识”的支配下,遮蔽了古埃及绘画艺术以及儿童绘画艺术的丰富蕴涵。
其实,布里秋的理论,对理解西方中世纪的艺术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说,他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多样性标准”,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以后还要找时间谈得更详细些。
王:希望岩城先生今后多与中国学界交流。
1998年10月,日本美学会第49届全国大会在京都大学召开。我们注意到,您所主持的“主题研究会”有两个主题:一是“日本美学艺术学的历史进程与课题”,一是“‘病’的感性论”。从言语表述看来,前者比较传统,后者比较前卫。而“‘病’的感性论”似乎可以看作是二十一世纪日本美学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从总的价值取向来看,前者有清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之功,后者则有“后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崩溃后的探求。
岩城:第49届日本美学大会“日本美学艺术学的历史进程与课题”,旨在于反省日本美学艺术学的发展史,探讨美学艺术学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关于这方面的课题有:日本近代美学艺术学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受容方式,近代日本美学艺术学制度化的历史及其问题,日本近代美学艺术学的历史发展和其他学科程的关系,日本美学艺术学与美术史、艺术批评、展览会、美术教育的关系,日本近代美学艺术学在亚洲的影响。
“‘病’的感性论”,则是对二十一世纪美学发展方向的展望。这一方面的课题比较广泛:作为艺术理论的近代自律美学的病根,艺术理论与批评中的作家崇拜,独创性神话的病理学,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相互作用及其问题,艺术类型等级制的病理学,“美术馆”制度之病,体现在女性主义美学和美术史上的文化之病,文化史上生老病死的表象与艺术表现的变迁,东西方哲学的直观主义艺术理解的暴力性,东西方艺术论中有关艺术之病的言说,现代艺术及哲学中病态趣味与审美意识批判,现代艺术的“尚新”之病,“病”的表象与“丑”的美学,文化之病与原始主义礼赞,失语症的感性论,等等。
在这次大会上,与会者就上述两个主题提交了近二十篇论文,会后由日本美学会编成论文集《美学艺术学今日的课题》(1999)出版。其实,正如您刚才所说的那样,第一个主题比较正统,第二个主题比较激进。正统的,大家不言而喻;激进的,大家难免心存疑虑。关于“‘病’的感性论”,我们确实论证了很长时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筹划编写的《感性论》(1990)算起,几乎近十年。感性论,时至今日已经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实际上,强调“感性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还其本来面目。这看我最近出版的《感性论——为了被开放的经验理论》(2001)的标题和副标题上就可以一目了然。“病”,显然是直接借用病理学术语,试图在生理和精神等层面上,探讨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以及一般经验中的病态现象,进而使重新思量人类感性经验的路向得以拓展。这与二十世纪比较受欢迎的文化研究等的取向是比较接近的。
王:我相信,这次大会的两个主题,尤其是“‘病’感性论,也会对中国学界有所启发。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您和您的同事们致力于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建构非本质主义、非决定论和非目的论的人类感性论——开放的经验理论,这当然是要以对“现代性”本质主义、决定论和目的论的理性神话质疑、批判和解构为前提的。这自然牵涉到对现代和后现代的认识问题。我认为,哈桑对后现代的评价比较全面:“后现代主义的学说锤炼了我们的感性,使之善于感受事物的差别,使我们更能包容诸多无常规、无标准的宇宙事物。”(《革新/更新:人文科学研究的新视角》1983)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不仅只是一面旗帜或一个口号,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基于人类被开放的感性经验的思维方式。
岩城:在后现代批判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中,“本质主义”的崩溃昭然若揭。后现代论者往往从笛卡尔、康德甚至黑格尔、尼采入手,对“近代主体论”和“理性”精神等加以批判,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受到了无情的批判。海德格尔就认为,现代技术决定论的确立,使得艺术沦为技术的奴隶,成为一种文化工业。而更多的批判者,比如盖尔诺特·拜迈就对康德理性哲学的片面性进行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康德哲学的理性被当作“人的尺度”,而非理性则被认为是“非常规”、“病态”和“疯狂”,这是我们必须予以排除的;作为男性原理的理性的胜利,最终也变成了由“女性的自然,以及自然的女性的”所支配的历史。(《理性的他者》1983)这一观点里,显然融入了福科的从反面看待历史、以及拉康派所继承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这样考察近性历史的深层心理,就可以发现,强行压抑自然的理性正是一种“病”;所谓“理性的主体”,可以说“是理想、同时也是疯狂”。康德以及同样受到批判的德国观念论——黑格尔的问题就在于,产生于近代启蒙运动的理性这一历史构成物,被人们当作非历史的人的“本质”、“本性的自然”,人的其他方面则被作为“理性的他者”所排斥。拜迈试图重新认识受到排斥和压抑的人类内外统一的自然的历史,以便唤醒“新的自然哲学”所带来的“新的文化”,使“理性的他者”不再受到支配和排斥。可以说,这种观点简明易懂地揭示了后现代对现代的批判的特征。欧美后现代的现代批判,也给我们日本学界带来了勇气,批判美学和生态美学方兴未艾,并且,还有从欧洲引进的对现代美术史和美学体制及其理论的批判、性别论等都生机盎然。
诚然,在此我无意于涉足对后现代之现代批判等大的题目,这一是因为我对接受拜迈所倡导的宏伟的自然哲学感到力不从心,二是因为我认为,对学过一些西方哲学的人来说,都不难看出,后现代对康德和黑格尔等的批判显得过于简单化了。所以,我只是想对海德格尔和拜迈提出一点质疑:康德所要从事的不是建立本质主义的理性,这正如他的著作的标题所示,是“理性的批判”。人,就其本性而言,毫无疑问都具有在超越经验时反省经验并且为其规定方向的能力——理性,因此当生命有限的人把理性适用于经验时,常常会暴露出犯错误的可能性。在明确这一点的基础上,就要不断对人所具有的这种超越论的可谬性(谬误推理)加以反省。这才是康德“理性的批判”的主旨。正是在此意义上,康德才把他的批判哲学比喻为治愈被谬误所困扰的病(疯狂)的“泻药”。黑格尔也不像海德格尔和拜迈所批判的那样,是一个继承康德,用高不可攀的“绝对精神”来处理一切的哲学家。黑格尔是剔除一个个意识活动中无意识地犯下谬误的构造(病根)的思想家。所以,如果说康德是温文尔雅的内科医生,那么黑格尔则可以说是对患者毫不手软地挥舞手术刀的外科医生。
总之,我们现在所要从事的不是对现代性简单化的批判,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从而深刻理解“本质主义的崩溃”的必然性。就是说,我们仅只站在后现代的旗帜下,为“本质主义的崩溃”唱挽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定要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工作实绩,把“本质主义”送上后现代的祭坛。
王:岩城先生对布里秋“A-U关系”理论的研究,正体现了这样一种脚踏实地的追求精神。这无疑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特”。用岩城先生的话说,我们不可以简单地断言,欧洲中心主义就是本质主义,就一定必然走向崩溃。我们必须有根有据的指出文艺复兴后的“透视法”在不知不觉的历史中被社会构成为“本质的标准”,以此为唯一的“本质的标准”,就会遮蔽对艺术多样化理解的可能性;以此为“本质的标准”,我们也无法理解西方中世纪的美术作品。这可以说是岩城先生为我们在方法论问题上提出的一个忠告。
岩城:忠告倒谈不上,这只能说是我在研究中的教训。把“东方”和“西方”对立起来的想法本身也是一种“本质主义”。因为时至今日,“东”“西”也是在互为关联互为影响的变化之中,所以,我不赞成泛泛而论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提法。如果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的话,这一批判本身就是“本质主义”的,因为其学理上的立论基点是与之针锋相对的“东方中心主义”。
坦率地说,我把“布里秋的艺术论”这一“西方思想”引进来,就是要尝试着使人们从西方艺术理论、或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东方人的理解东方艺术的先入观中解放出来。我的基本观点是,不可以在本质上把“西方”和“东方”割裂开来,我们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学习各种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艺术理解的实践中。这种实践性的思考本身既可以孕育出超越“本质主义”的可能性。从一般意义上说来,相对于“欧洲中心主义”,我们提倡“东方的独特性”,这或许容易被人理解,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本质主义”。日本学界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而今天我们依然有重蹈覆辙的危险。所以,我认为,对这种危险倾向要时刻保持警惕,并进行坚决的批判。
王:在时下中国学界一边倒地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的潮流中,能够听到岩城先生的反对意见,是难能可贵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其实,中国学界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的根源在于对“东方”乃至“中国”走向“世界”的焦虑,在意识或潜意识的层面上,有“东方中心主义”或“中国中心主义”等“本质主义”在作崇。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下,克服或超越形形的“本质主义”,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学习”过程。这是岩城先生在暨南大学讲学时给我的最大启发,也为我们今后长期对话留下了话题。
岩城先生,2001年8月,第15届国际美学大会将在日本东京召开。二十一世纪的第一次国际美学大会在亚洲的日本召开,这之中的美好祈望是意味深长的。您作为大会筹委会副委员长,能否谈谈大会的有关情况?
篇10
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一言以蔽之,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是大学生进人社会,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最后阶段,心理健康对其成才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陈世联认为大学生与社会人一样,已经进入了情绪重负的时代。这种情绪重负往往给大学生们造成焦虑、苦闷、心情不畅、甚至导致心身疾病或精神疾病,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由这种情绪重负而引起的。
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专家斯芬•P•罗宾斯认为, 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
研究发现大学生健康状况虽然良好,然而心理压力却在急剧变大。尤其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易发群体。当前,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可以分析大学生压力来源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从而提出有效地解决措施,促进他们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随机分层抽取廊坊师范学院大一至大四的140名被试,每个年级35名学生,其中男女生各半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占87.9%。
2.工具
本次调研运用的是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其Cronbach系数为0.815,所得之系数均达.01显著水平,代表本量表的信度颇佳。
三、结果
1.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压力各因子相关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各因子和压力各因子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其中心理健康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四个因子与压力各个因子相关均达0.2以上,p
2.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与压力各因子相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各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其中学校因素、人际关系、个人因素三个因子与健康总分相关均达到了0.5以上,其它因子相关依次降低,但是它们也都对健康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见表2。
表1 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压力各因子相关状况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2 压力各个因子与SCL―90总分相关系数(N=123)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压力的性别差异比较
(1)不同性别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男生平均分高于女生,但是就总体而言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而且男女在健康各个因子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4
表3 男女在健康总分上的性别比较(N=123)
表4 男女在健康各个因子上的性别比较(N=123)
(2)不同性别在心理压力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在压力这个量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
表5 男女生在压力总分上性别比较(N=123)
*注: *表示P0.05
4.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比较
(1)不同年级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见表6
表6 不同年级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123)
(2)不同年级在心理压力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在压力方面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各个年级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大二的压力值最大。而且各个年级在心理压力各个因子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二和大三在学校因子、就业与前途、人际交往、生活烦恼和个人因素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和大二在生活烦恼、情感烦扰和个人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和大四在就业与前途和情感烦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7、表8
表7 不同年级在心理压力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123)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8 不同年级在心理压力各个因子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N=123)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5.大学生心理压力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的相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其相关值达到了0.52,p
表9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N=123)
四、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心理压力各因子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原因探讨
(1)学校压力
数据结果表明:学校因素与健康总分相关值为0.516,说明学校因素会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场所,然而也造就了学生无形的压力,尤其是自己在学习中所面对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如人意,在奖学金、评优、评奖、参加各种学校活动中,同学间的竞争过于激烈,都可以使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健康。
(2)就业与前途压力
找一份好工作,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就读大学的目的。虽然就业与前途压力与健康相关为0.251,其值不是很高,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侵袭,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成了现在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许多大学生因此目标下降,但并不是所有工作都尽如人意,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调节自己的满足感,就会出现非正当的谋生手段,这也就影响了其心理健康。
(3)人际交往压力
人际关系与健康总分的相关值为0.514,说明人际关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健康。进入大学,人际交往有了利益的冲突,尤其是在宿舍当中,各种冲突都难以避免。人际关系与健康量表相关高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知心话得不到倾诉,彼此利益冲突激化导致不恰当的行为而影响健康的。
(4)生活烦扰
生活中处处充满问题,大学生消费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某些贫困大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自卑,某些大学生由于理财不善而提前消费,某些大学生因虚荣心而盲目攀比消费,都是可能导致生活烦恼的,从而间接影响健康。这也是为什么生活烦恼的分数与健康总分相关为0.369的原因之一。
(5)情感烦扰
随着进入大学,学习时间的减少,自由时间变多,多数人开始了恋爱。但是恋爱中的问题又不少,比如双方在感情付出多少,经济花销上出现矛盾,就导致了一系列烦恼,情感烦恼因子与健康总分相关为0.374,所以情感烦恼也可以影响健康,所以有效的调节可以促进学习,然而调节不当就会影响学习。
(6)个人因素
数据结果显示:个人因素与健康总分相关达到了0.510,说明个人的认知会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强调了个人认知的作用。如果在对自己的问题上认知不足,就极易导致心理扭曲,甚至变态。
2.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的原因探讨
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男女生无显著差别。但是在压力总分水平上女生压力普遍高于男生。在压力各个因子上,女生也比男生压力高,这可能是由于:首先,师院女生人数比较多,同一个竞争的岗位女生比男生面临的压力更大;其次还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差异有关,男生性格天生大多比较外向,女生大多比较敏感,多愁善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而产生压力;最后还和中国文化环境有关,自古以来,性别歧视就比较严重,在如今就业过程当中,许多企业还是对女生抱有很大的歧视,虽然现在国家提倡男女公平,但是这种隐形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普遍。
3.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年级差异的原因探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各个因子上,年级无显著性差别,但是在压力总分和压力各个因子上,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压力总分上,大二相对于大一和大三来说,压力最大,其平均值为105.93,其他年级的压力平均分在90分左右,这可能与大学生刚进入大二后开始适应大学生活而且有了考研的想法有关。在压力各个因子上,各个年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二和大三在学校因子、就业与前途、人际交往、生活烦恼和个人因素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明显比大三平均分高,这可能与大二实践活动、学习课程增多;恋爱以及经济花销增多有关,从而容易压力较大。大一和大二在生活烦恼、情感烦扰和个人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大二多数人开始恋爱,在经济上出现分歧和个人错误认知有关;大二和大四在就业与前途和情感烦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大四在面临找工作和恋爱的问题上变得现实导致分手,这也是为什么在就业与前途和情感烦恼导致压力比较大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程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2]陈世联.大学生心理危象及其干预[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篇11
关键词 高职;中医中药专业;保健食品产业
目前中医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过于饱和,在人才的就业方面已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为了给高职中医中药专业学生寻求更好的就业契机,本文旨在探索中医中药专业与中药保健食品产业对接途径,怎样才能更好的做到“教”与“用”的无缝对接。
1 目前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紧迫性
和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根据2012 年3 月20 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报道,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老年人的慢性病引起了药医界的高度重视。据2012 年12 月27 日卫生部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报道: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 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中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维系公众健康”的亚建康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医药领域争相关注的问题之一。
据“21 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报告,我国人群健康和非健康各占15%,其余70% 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1]。
我国有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的药用植物和药用膳食的经验,行业内开发中药保健食品对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医食疗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明确的记载,唐代就有食疗专著《食疗本草》刊行,明代《本草纲目》更是收录了食药并用之品超过了500 种,为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品种。陕西省是我国中药材资源的大省,仅秦巴山区就有各类中草药资源3000 余种,其中《中国药典》所列的主要品种达580 余种[2]。这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为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国内中药保健食品产业的现状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历经30 年的成长历程,已初具规模,但还尚属起步阶段。中投资顾问医药行业研究院郭凡礼指出[3]:2000 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为500 亿,到了2009 年达到911 亿,截止2009 年,我国保健品市场份额在整个医疗保健体系里仅仅占5% 左右。到2015 年,我国保健品的销售额将达到4500 亿左右。面对保健品市场未来的潜力,我们怎样把它做大做强,需要正视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3 国内中高等院校中医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我国的中药高等教育整体起步较晚,随着国家政府重视中药的教育工作,先后创办了中高等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函大和夜大教育,中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专业设置向多专业方向发展,基木涵盖了中药的主要学科。目前,社会对中药专业普通人才的需求将趋于饱和,而对中药专业的行业针对性人才培养却显得后劲不足,因此,进一步加强中药专业针对性人才行业成为中药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4 中医中药专业人才面向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与相关企业需求的对接
4.1 对接企业定课程
专业课程设置要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从“须知”、“必会”两个层面,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企业用人的专业性。应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构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含订单培养+ 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大纲要求开设,要求“须知”;专业基础技能力求“必会”。第一学年:开设公共基础平台课+ 基本技能平台课;第二学年:工学结合+ 订单课程;第三学年:顶岗实习。
4.2 对接实训定师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加强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保证,也是企业所需专业型人才的保证。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质量的监控。聘请企业工厂的技师们做兼职教师,发挥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学校在专任教师的岗位设置时,要做到知人善用,专任教师要能传职业之道,学生能学专业之业,企业能有可用之才。
4.3 对接岗位练技能
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生产,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满足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的检测和监控,鼓励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劳动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强化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中职生技能大赛,熟练专业技能,造就满足企业岗位技术要求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 张聪恪, 王海玉. 中药类保健食品的发展和问题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6): 508-509.
[2] 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中医研究所编. 陕西中草药志[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78.
[3] 郭凡礼. 2015 年我国保健品销售额将达4500 亿[J]. 中投顾问.2010-2015 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0(06).
篇12
1引言
体育院校健美操专项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反馈,具体到评价标准上,体育院校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就业率就成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对体育院校来讲,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培养方式才能够顺应市场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日常教学内容中增设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和不同方面的综合,使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幼儿园、小学、中学、少年宫、健身会所,甚至专业队伍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校四年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各项素质和综合能力,能够拓宽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从而更加有效且顺利地进入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遂本项目以提高健美操专项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研究。
2就业为导向开展健美操专项教学的必要性
针对健美操专项的学生来说,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要求其在校期间能够尽其所能掌握必要的知识,熟练技能以及具有多项进入职场所必须的能力。包括进入社会时和就业后在其工作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带着这样的思路,区别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重点要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首先,在考虑针对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教学和培养时,最核心最重要的无疑就是学生的健美操专业水平。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同样足够重视这一点,可以说我们过去工作的重心就在于此,这其中蕴含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们从中总结出丰富的经验,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上可以说是踩在前辈的肩膀上工作,他们留下的财富不可估量。反过来讲,我们不能一味地照办这些经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前辈虽已功勋卓著,但我们新一辈教育工作者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勇气,使我们的事业能够更上一层楼。
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论述
针对学生的教学和培养具体的项目实施环节我们主要有语言教学、视频教学、形体教学和技能教学等。
3.1语言教学
其中语言教学是指让学生学会教学的专业术语,是针对学生就业的需要,帮助其熟练掌握教学过程中作为授业者不可或缺的有关术语的准确表述以及具体动作的标准口述方式。
健美操术语的运用:完整动作术语的结构:1.动作部位:指身体各部位的术语;2.动作方向:指身体运动的方向及路线;3.动作性质:指动作类型;4.动作结束:指完成动作之后身体所构成的姿势。
3.2理论教学
1.专项理论:①健美操的起源和发展。②健美操动作练习的特点、分类、锻炼价值。③徒手动作的特点和技术要求。④持轻器械动作的特点和技术要求。⑤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2.多媒体教学部分:采用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方法,主要讲授健美操理论知识和常用基础理论知识。
3.3技能教学
3.3.1基础步法
健美操基本步法是体现健美操练习者下肢动作基本姿态的主要练习手段,根据动作完成的形式不同,可将基本步法分为五大类:交替类、迈步类、点地类、抬腿类和双腿类。
3.3.2上肢动作
1.常用手形(1)掌形:五指伸直并拢。(2)拳形:握拳,拇指在外,压在食指弯曲部位。(3)五指张开形:五指用力伸直张开。
4就业对教学过程的导向机制
4.1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的特点
在遵循传统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提高学生业务能力。健美操专项学生所学专业可能的就业方向较多,主要可以分类三个大类,分别为教学类,训练类和社会指导类。社会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学类的针对社会健美操指导方向的一个特殊的方向,与传统教学类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属于学校健美操的范畴,主要体现在教学对象并非在校学生。另外,学校中的专业教学队,虽然成员大多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但其带有明显的系统教学,因此可归为教学类领域。综上所述,提高学生业务能力和水平包括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帮助学生,为其创造关于教学和教学技能培养的条件,并进行深入具体的指导,要让学生学得好,练得好的同时会教学;做学生,做运动员的同时要学会做老师,做教练。首先培养学生具有这个意识,其次在教学具体技能上多做指导。
教学类与社会健美操指导类应较多的以一般类为主要方向进行培养的同时对竞技类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教学类以及教学类中以带队为主的则要重点针对竞技类健美操学习和教学领域进行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类领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等,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4.2就业导向对健美操专项学生的要求
4.2.1总体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素养。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学生对艺术感知的培养。2.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3.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4.丰富学生专项理论水平。5.接受应聘过程的专门教学。6.完善个人形象,注重人格魅力的培养。7.多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水平,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塌实肯干具有奉献精神。
4.2.2实训前期要求
及时请任课教师介绍有关情况,了解实训的相关问题及教学设施,并对自身上课提出要求。在学校健美操组的指导下,研究讨论健美操教材,跟原班听课学习,向老教师“取经”,了解教学进度和班级学生情况,修改整理自己的教案并进一步熟悉教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改、调整教案和教学方式、方法,确保顺利上好课。同时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特点,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
4.2.3实训过程的要求
在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寻求一条让他们感到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由于刚从学生角色进入教师角色,会有意无意地把体院老师的教学模式带入课堂。要考虑到教学对象及环境的不同,不可有意无意地习惯于体院老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练习的少,老师讲的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高,很多动作教完,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学习好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适应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在要求学生完成动作或训练时,有必要降低难度或要求,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在健美操课上要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还要让每个学生都要有充分的活动,所以要在健美操课上让他们充分的放松,开开心心地上好健美操课,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2.4综合能力要求
对待学生方面,既要注重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还应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健美操精神。每一个教学过程老师都应该清楚、简洁地示范教学,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和密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身体锻炼,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讲解动作要领需突出重点、难点,示范动作正确。此外,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很大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分层教学,区别对待,否则无法进行有利的教学。学生对太简单或超出学生力所能及的练习,也会使他们反感,从而导致课堂气氛冷淡。要上好一堂健美操课就得抓住学生的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健美操活动中,学生都不喜欢压抑的氛围,适时发挥教师的幽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使学生更能生动形象地接受所教内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5小结
综上所述,鼓励学生要敢于去尝试,这样学生便能自然地面对自己本该期待的一切。要求学生克服自卑,建立自信。通过不断取得成功的经验来洗涤自己的自卑心态。只要获得成功时的满足感,就能进一步获得自信。因此,在一开始的学习和教学中,目标不应设的过高,这样相对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同学之间也应多相互鼓励。通过努力,用教学和教学的成绩来证明自己,这才是增加自身人格魅力最有效的方法,而非过度从外表装饰自己。健美操专业的学生在建立自信方面的进步效果明显,成绩显著。
在加强健美操教学和教学的技能水平方面,给予学生丰富的实习与模拟练习的机会,并针对这一环节指定多位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和帮助。并且开展内容丰富样式多样的针对学生的教学和教学技能比赛,以及通过借助多媒体设备在微格教室及带有多角度拍摄功能的教学场馆中进行模拟,向学生反馈自己的表现,收到学生广泛欢迎且反响不错。
参考文献:
[1] 何荣,孔宁宁. 面向就业的高等健美操院系健美操(专选)教学内容的再构建[J]. 河北健美操学院学报,2010(03):41-45.
[2] 邓翎. 以就业为导向的健美操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 武汉健美操学院学报,2010(06):96-100.
篇13
一、目前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配置缺少科学性,不合理现象突出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除国家投入外,资产购置资金来自多种渠道,但由于缺少全国统一规范的高校配置标准,高校在加强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等工作中,缺少对本学校、本地区进行全面调研,同时,各申请单位也通常以本单位的科研、实验为需求理由,没有对购置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购置后的使用、开放共享等进行科学论证,没有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和监督制度。
(二)使用缺少效率性,开放共享意识不强
各高校的院系一般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名下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由本单位自己掌管,一些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不仅价格昂贵,对于存放环境、维护措施都有严格规范的要求。一些单位为了确保设备安全,不允许其他单位使用。还有个别学科大搞派系划分,对于本学科的仪器设备严格看管,其他学科人员不得使用,校方也难以调剂,造成资产各自归属,单位不用的闲置资产,单位急需的要不来资产,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由于部门所有和封闭管理,不仅缺少校内合作,校际交流与合作也少见,严重降低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管理缺少规范性,制度和人员不健全
缺少制度范和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各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差别,管理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学校缺乏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有的学校还在探索研究阶段,有的学校虽然有规章制度,但缺乏可操作性,并且没有相应的监督制度为之服务,使得制度建设成为空中楼阁。同时,忽视培养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缺少专门负责大型设备管理的人员,对这些管理人员不够重视,缺少技术培训,既影响了人员的积极性,又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充分认识开展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重要性
(一)国家和黑龙江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举措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基础。2014年10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为落实总书记精神,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国务院于2014年12月31日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我省八厅局联合于2015年12月颁布了《黑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和科研基础设施共享实施细则》,两个文件对促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的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开放信息共享,为下一步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学校盘活存量资源提高资产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截至2016年10月,黑龙江大学1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600余台(套)。自学校于2007年加入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以来,学校先后加入省教育厅和哈尔滨市科技局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并于2010年与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签订了加盟平台协议书。
目前,学校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多为本专业或者教师本人专用。共享率低有多方面原因,重复购置、分散管理、信息匮乏、设备操作人员短缺、专项经费不足等是其主要原因。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中也明确指出“探索资源整合利用和共用共享,减少重复和无效配置,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所以,充分发挥仪器设备资源效能,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探索建立适合国家形势发展需要和学校工作实际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机制和开放共享机制,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使其对学校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得以全面体现。
(三)我校开展开放共享调研的基本情况
学校已通过采取网上调研和实地走访调研两种形式,对全国“985”、“211”院校进行网上调研,对各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管理制度及开放共享办法进行了搜集、整理、研究。对学校拥有1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设备的学院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对学校参与省科技厅的共享设备情况进行统计,同时提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的实施意见,供学校决策参考。
三、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一直将推进资源共享工作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开放共享方面积极研究与探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适应目前国家和我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一)开放共享建设的总体规划
建立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必须有总体思路和目标,可根据学校仪器设备的总体情况,确定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1.应确定总体思路即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整合资源,专管共用;有偿服务,合理分配;盘活存量,规划增量;优先校内,服务社会。
2.应在保证本校教学、科研任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要不以盈利为目的。
3.要符合各项政策法规,可按照设备所在学院优先使用、校内申请次之、校外服务按照申请先后顺序安排使用计划。
4.参加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要符合几个条件:第一,属于非设备;第二,单价达到一定金额且用于教学科研、通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仪器设备;第三,成套购置或配套使用的、整套价格达到一定金额的仪器设备;第四,要做到几个保证:即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监管条件,要保障性能指标良好、运行正常,要有专人对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管理、使用、维护。
(二)开放共享建设的预期目标
学校可根据仪器设备资源情况,建设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同时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搭建院级平台,建立健全共享平台管理与运行机制。
2年内建立1个校级虚拟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将符合条件的设备纳入虚拟平台统一管理,平台包括共享设备的基本信息、信息、预约申请、通知确认、收费补贴、考核评价等,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动态管理。
3~5年建成一定规模的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制,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建立开放共享实体平台,建立若干学院(中心、重点实验室)共享平台。平台的分布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确保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管理及技术队伍稳定,运行经费保障充足。
最终建成虚实结合的优质资源共享体系,实体平台是根本,虚拟平台是补充,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针对不同的校级平台和院级平台,根据仪器设备资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仪器设备的共管共用、专管共用。
(三)构建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
加强对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校级管理委员会,由学校教学、科研、财务、实验室、设备、资产、人事、有关学院等单位共同组成。建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三级管理体系,即学校、学院、机组三级分工负责,学校由处级管理机构作为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的组织管理机构,代表学校组织协调和统筹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学院是仪器设备开放服务责任单位,负责本单位所辖机组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机组作为具体实施主体,直接负责仪器设备开放测试等工作。
(四)建立并完善保障措施
1.管理制度要健全
健全仪器设备管理一系列配套制度,从体系建设、运行管理、收费与分配、考核与奖惩等方面进行规划,同时设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基金,纳入学校预算,基金来源为学校预算专款、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收入、省科技厅给予学校的绩效考评奖励等,使用范围为参加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等。
2.服务收费与分配要明确
全面推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有偿使用,要合理定价、分类收费,定价要参照国家标准和同类设备市场价格确定。学校和学院(机组)要对收取的开放共享收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使用。
3.加强共享服务技术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