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Juvenile Delinquenc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Psychology
XIE Gehu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all countries which is caused by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age and mental development.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school, reduce youth crime rate,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school psychology.
Key words juvenile delinquency; school psychology;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学校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身心有缺陷和学习有困难的5~18岁的“问题”青少年。作为学校心理学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通过心理诊断,把握学生异常行为的原因,为学生身上出现的异常表现进行干预,提供咨询。据统计,在我国中小学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儿童(约占10%左右)学习不良。我们从调查研究中了解到,学习不良儿童不但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顽症”,而且引起了诸多问题(如辍学、逃学、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在众多对学习不良儿童进行的研究来看,学校心理学的贡献是独特且令人鼓舞的。
1 青少年犯罪高峰现象概述
“青少年的犯罪率远高于其它年龄段的犯罪率”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一旦迈入青少年期,犯罪率就飙升至高峰,随后逐渐降低。Moffitt通过对官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对于犯罪青少年而言,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犯罪:一种犯罪称作终身型行为,具体表现为其一生都会持续犯罪;另一种是仅在青少年时期犯罪,其被称为青少年暂时型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在青少年犯罪高峰现象中的大部分的青少年犯罪只是暂时的,仅有少部分的青少年会选择终身犯罪。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青春期的大量行为呢?有几种理论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解释。Moffitt提出的成熟代沟理论认为: 由于生理成熟与社会角色的发展不匹配而引起的矛盾引起了行为的偏差。而Newman和Ferracuti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说进行整理后,将其分为人际因素论和个体因素论两大类。持人际因素论者认为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为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人际交往问题可能呈现两种情况,要不是与青少年关系密切的家庭、社会团体本身有问题,要不是他们与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出了问题。个体因素论又被分为可变和不可变两种,不可变个体因素论的学者将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归因于青少年的内在特质或一些难以改变的因素,如遗传基因与生理特质。可变个体因素论的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主要归因于少年个体可改变的内在特质。他们认为如果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些因素,个体则不会步入歧途。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范式为一般犯罪理论。一般犯罪理论认为所有的犯罪都有共同的特质:为了追求利益。绝大多数会采取犯罪行为的人,只不过是想追寻立即满足,不顾长远后果,行动缺乏计划的犯罪性倾向者。又有人称低自我控制者。Gottfredson与Hirschi认为犯罪人低自我控制归咎于不良或无效的社会化,而学校的教育与家庭的教养为个体社会化主要途径。
3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3.1 重视家庭教育
事实证明:生长在不和睦的家庭的孩子,由于关爱的缺乏,就难以养成活泼外向热情的性格;父爱母爱的残缺,也必然难以形成健全的性格;家长们尤其是长辈们对孩子溺爱,导致孩子自我中心严重,自私自利;另外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是忽视等,都会对孩子的良好成长造成不健康的影响,从而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抚养子女,教育子女是作为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父母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最基本的要求和体现,同时也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基础。
3.2 依仗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落实抓好学校教育,把学校作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的依仗。
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行为上的改变主要源自于思想上的改变,因此,除了在学校进行优秀传统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的教育。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辨别真假的能力及辨别善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下转第231页)(上接第229页)
道德品格的辅导: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不良的行为规范是引发青少年适应不良的重要因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品格的辅导就是为了使青少年将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提高其道德境界。不做有违社会公德与道德的行为,从而达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健康成长指导: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技能迅速成熟,而他们的心理成熟发展的速度相对于身体成熟的发展较为落后,处于这种矛盾之中的青少年极易引发心理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的必然工作。除了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性与自控内省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多思考,少冲动,多分析的习惯。明确班主任的责任,以班主任对班上的学生情况的了解,加强班主任与心理老师的沟通与协作。注重对青少年人格的培养,尊重青少年人格,保护学生自尊。
生活方式辅导:由于经历和社会阅历的局限,青少年还难以选择足够正确的生活方式,需要家长或老师等对其加以指导。正确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正确的生活方式的培养首先要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参与多种文娱活动。学校适当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指引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充实学生生活。
日常交往辅导:学校周边往往充斥着游戏厅、KTV、酒吧等,并且良莠不齐。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该适当联系社会力量,整顿周边环境,创造良好的校园分为,适当限制学生的外出。
3.3 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青少年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他们的有机结合为青少年提供教育和成长。因而,他们对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对学校教育予以支持,学校也要认真考虑与采纳家长对教育的有效建议。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与家长经常沟通。另外,也不要忽视社区的建设。学生的生活与就业等都与社区息息相关,社区环境深深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因而学校要重视与社区部门的沟通,重视与其合作,争取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要经常与社会有关部门沟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罗晓路.学校心理学与学习不良儿童[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9(1):30-36.
篇2
(1)教师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基础的心理教育知识。首先,教师自身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前提,便是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使之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引导。(2)学校应打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校打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其一,便是要搞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生与老师间只有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与老师间加强交流,能够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其二便是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学校应定期定时增加更换体育器械,定期美化体育课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有兴趣学习。(3)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突出情感教育。教师们应在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加强对学生的重视和指导,应和学生多加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多问,增加其互动性,增进共同的情感基础。同时,适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好现代体育操场及多种多媒体设备,以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将课内的活动纳入到课外体育的时间范围内,让学生们在课外时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4)对症下药。体育教学的知识构架虽然相当庞大,但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在进行体育课外活动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适合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并应顾及到学生与学生间在心理素质上所存在的差别,依教材内容与学生本身来制定教学进程。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训练,自己揣摩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加强学生的自身组织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等。同时又在学生的心理方面上,创造了一个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竞争、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可以使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的最佳途径。
篇3
1.厌学问题。
“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个体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通过电话接听、组织家长会和对一些中学生的接触了解,我们分析认为“厌学”是现阶段青少年存在的最普遍的心理问题。通过对我校3个随机抽取的班级近165名中学生进行“厌学”情况调查表明:其厌学比例为31%。而通过调查、对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初中阶段是学生“厌学”情况表现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单位时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下降或成绩波动大、严重的甚至放弃学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网瘾、自闭(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早恋、学习压力(家庭压力、学校压力)等因素,主要表现在
2.人际交往问题。
经对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我校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敏感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人际沟通能力,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与技能。通过日常中与青少年学生交谈,发现他们中多数(约60%)不善于沟通,不能很好地处理同老师、同学、父母、邻居之间的关系,普遍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多呈现敏感性格,喜欢奉承夸奖,习惯听好话,而对待他人则往往自私、刻薄,一些简单的社会交往事件或学习、家庭生活中的小问题都很难正确地调节和应对,受到挫折就会极大的伤害其“自尊”,而感到郁闷、压抑,长时间不能释怀,不能自我缓解心理压力。
3.家庭关系问题。
家庭关系紧张问题不是最普遍的,却往往是最突出的,表现最强烈的,同时也是最难修复的。大多数家长要求孩子“听话”、学习好、会尊敬师长、能按家长的意识形态去思考问题,没有考虑到青少年处在特定的生理、心理阶段,这就形成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往往表现的非常激烈。这种矛盾一旦形成就很难缓解,直至最后达到与父母无法沟通,漠视亲情的程度。作为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更要理解自己的孩子,既要做严厉的“领导”,又要作可爱的“朋友”,要适应孩子生理、心理的变化。
二、立足长远,努力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新方法。
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建设。
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①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例如:开展“干部轮流制”和“一日班主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培育集体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校团队、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②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干净、温馨、舒适、放松、熟悉、亲切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乐学、合作的精神,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③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好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探索网络服务新途径,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引导,开展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形成正确的教育导向,传递正确的思想理念。④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基地的建设。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快乐学习训练营、兴趣活动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等都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摆脱心理困扰,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
2.注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自我教育,塑造青少年感性加理性的正确人生态度。
①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使其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情感冷漠,自私、自利、己为中心的现象很普遍,同时情感缺失,总认为别人应该对自己怎样怎样,欠缺回报父母,回报他人的健康心态。我认为应该通过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社会情感,让他们明确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的重要性,依托“以情动人”的方式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唤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形成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塑造他们感性加理性的人生态度,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动。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个体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价值。
②自我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途径之一。
自我教育就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行动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因此,应把这种教育手段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措施密切配合,学校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篇4
(三)留守家庭或外来工家庭,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存在厌学、贪玩、说谎、迷恋电子游戏等不良习惯。
(四)有的青少年迷恋网络,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QQ,泡网吧,不喜欢纸质阅读;浮躁,喜欢追星。导致部分青少年未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后果
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既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也使很多家庭幸福感缺失。他们走上社会没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去面对社会,甚至因荒废学业而没能学到谋生的基本技能,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三、从深层次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层面原因:青少年对于形象、有趣、富于变化的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爱好要高于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鱼龙混杂的电视节目和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家长不懂指导孩子绿色上网;一些书商、网吧老板、娱乐场所老板、影视制作人唯利是图,非法营运或传播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青少年接触不健康的图书、音像、网站之后心灵受到腐蚀,难以自拔。
(二)家庭层面原因: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懂得与时俱进学习家庭教育方法,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教育对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长未能科学指导孩子阅读优秀课外书籍,有些家长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在打麻将,更不会主动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家长为谋生既无时间、无精力、管不了或不懂管孩子。进城务工的家长,其职业和生活方式,又难以在人格塑造方面在孩子面前起示范作用;一些闹离婚的父母,有的为了让孩子当盟军,争取抚养权,于是互相指责、攻击,破坏对方形象,伤害了孩子童真心灵;有的为了推卸责任,对孩子思想、生活、学习疏于关心照顾,放任自流,导致孩子孤独无助、叛逆;或者离婚后有补偿心理,随便满足孩子无理要求,造成任性放纵。在失去家庭道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融入到人群中,难以与同龄人融洽相处,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三)学校层面的原因:其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专业教师奇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齐或没法开足课时;我市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均没有统一规范的心理教材和读本,教师要上心理辅导课只能搜集资料设计课例,心理教育不科学系统,效果差。其二,不论是过去还是新课改推行多年的今天,教师中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老师大有人在;一些老师对待学困生、行为偏差生的一些行为现象,没有深入分析心理成因和寻求疏导转化的对策,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和争取教育合力,而是厌烦、批评或迁怒家长,甚至放弃教育;一些教师不善于自身身心调适,某个阶段身体或心理状况不佳,容易让情绪流露在学生面前,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四)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原因:有的区县教育部门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应“防重于治”,缺乏前瞻性、可行性的科学规划,心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一,各区县教育局至今未按省市要求相应成立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分管的副局长、德育股长对心理教育工作业务不熟悉,能做到管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的很少,更谈不少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其二,各区县对上级教育部门的心育文件虽上传下达,却未能制订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工作方案,未发挥指导、跟踪、评价、督促作用。对教师心理教育培训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与行动,如:周泓用赏识教育把耳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2005年前后,有些区县就轰轰烈烈地推广赏识教育;2009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说班主任有批评学生的权利,有些区县就红红火火大谈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对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未能以科学、客观、批判的态度有选择接受,而是跟风走,未能科学规划指导区域的心理教育。其三,面上普及型的心理培训缺乏互动、交流、研讨,难以解决教育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
(五)政府层面原因: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是破解问题难题的首要工作,但相关科研经费的投入却受到限制。如果政府加大对预防性、发展性心理专题活动或者课题研究的投入,更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二,政府层面对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区的建设力度不够。阅读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优秀读物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但政府层面对培植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校园的力度和投入不够,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未得到重视推广,未能形成“书香汕头”的大气候,也就未能把广大青少年引导到知书达理的正道上。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心理专业教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师长,应从家庭源头抓起,从幼儿开始就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系统工程,探索创新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政府重视投入(出台文件,投入经费、人力,提供活动场地),专家出谋献策形成方案,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全面铺开,全程实施,构建“汕头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工作模式”,才能扎实做好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项任重道远的“心灵工程”。
(二)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员由心理专家、中小学心理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子有方的家长、热心人士组成;以邀请专家开心理讲座,家长学校经验交流等形式,让广大家长深入、全面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自觉地在家庭生活中渗透心育,当孩子的“心理保健师”; 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以“补救型和矫治型”为辅的心理教育模式,识别心理异常并及时寻求帮助;委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三)各区县政府加大对心理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教育水平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取得高成效,应单列增加资金投入,征求广大家长、教师意见,请教专家,制订培训计划,列入资金投入预算并在区县教育信息网公示,接收群众监督。培训计划应包括定期经验交流,专题研讨、案例反思、专题活动、专家讲座和学校公开课,家长关于子女心理教育的咨询活动,家长学校讲座等。学校、社区、妇联如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或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政府应拨出专项资金扶助,尽快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汕头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全市提供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经验,让科研成果尽快得到推广,让更多家庭、学校、社区得益,造福广大青少年。
篇5
1.1育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一现状有所改观,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学生具备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其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品德问题,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地治疗来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1.2应试教育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校际间竞争愈演愈烈, 升学率成为竞争获胜的法宝。在这个背景下,学校把升学指标分解到教师,教师再分解到学生来提高升学率。于是,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颤心惊的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只有少数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有那“开心一刻”,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的往往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他们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加上学校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学生其他能力得不到表现。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像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1.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在家庭教育方式中,溺爱娇惯、专制粗暴、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沟通。
1.4学校教育与社会氛围之间的不和谐带来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诚信缺失、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单纯依赖学校教育是不现实的,职能部门必需呼吁社会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
2.1让家庭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的特点,家庭需要与学校积极配合,家长不只担负传统意义上的养育职责,更要担负起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1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2.1.2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孩子提供幸福和睦的成长环境。
2.1.3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做孩子的好朋友。
2.1.4采取正确的养育方式,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2.2让学校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2.1形成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学校氛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互助的学生群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2.2.2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2.3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心理教育与监控机制。目前,虽然许多中学已经建立起心理咨询室,但明显存在着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大部分中学心理咨询老师由政教干事担任,心理教育目标德育化和缺乏系统性、心理咨询室使用率低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对心理教育与监控机制补充完善。
2.2.4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班主任应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向学生传授有关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感教育、意志锻炼、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心理卫生知识。
2.3让社会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良风气不断出现,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舆论的不良导向等都给尚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是社会应尽的责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国家要制定一系列保护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依法打击会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并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加强影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体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和监督,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
2.3.2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应尽快编撰专门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并列入课程表,专业教师上心理健康课,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2.3.3努力改善社会大环境,给予学生正面的社会激励与舆论导向,树立可供其学习的优秀榜样。呼吁全社会提高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篇6
做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级的班主任,我们就更应该认识到三理教育的重要性。怎样才能结合三理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下面我就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开展“三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传统的教育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我国青少年中心理不健康,生理知识模糊,伦理知识毫不了解的占相当一部分。种种不正常的表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的学生厌学、逃学、说谎、作弊、自私、任性、焦虑,不与其他同学交往,自信力,耐挫力差,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等。还有的女学生认为与异性同学拉手或用异性同学的东西就会导致怀孕,认为自己是从妈妈的肚脐眼中出来的,男学生对遗精非常恐惧,女学生对月经害怕得要命,对生理知识非常模糊,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与父亲的弟弟什么关系搞不清楚等,对伦理知识不清楚。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制约着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着一代人的素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心理不健康,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出生的,不清楚自己与父亲的弟弟是什么关等,那么社会将向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教育将是多么悲哀。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开展三理教育的重要性,将以往那种教师就是单纯地教会学生知识的错误观念抛开,认认真真地开展三理教育。
二、协调各任课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发现如果一个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吸烟,那么这个班的学生养成吸烟习惯的要比其他班级的人数多的多。教师在学生眼中什么都是对的,大部分学生会模仿教师的举动。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学生还会刻意模仿教师的言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一定教不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一个在生理、伦理方面都不在意的教师也将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有的教师将在工作中受到的影响带到课堂中、有的教师在学校不注意自身的形象等,这些都对三理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比较高的素质,其身正不令而行,在三理教育中首先要对学生上好榜样着一课。
三、动员任课教师要敢讲
三理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是没有的,有一些教师认为三理教育中的有些知识让学生自己看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讲。其实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有些知识,怕学生笑话自己,怕其他同事对自己有什么看法。殊不知就是教师的这种“怕”,才导致学生对某方面知识的缺陷。也加重了学生对某方面的神秘感,从而刺激他们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去了解。为此使一少部分人走向犯罪。如在中学的生理卫生课中有关生殖器这一节,能在课堂中完整讲完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讲这课时都是一笔带过,还有一些应该给学生讲的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教师更是不敢讲。调查发现青少年性犯罪率不断提高,这其中相当一部分罪犯是因为在课堂中没有受到应有的性教育而造成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三理教育,在课堂中要敢讲。
四、将三理教育溶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三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不是靠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或者是简单的开设一两节课就能搞好的。要想能真正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并了解有关的生理和伦理知识,必须坚持从日常抓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三理教育。既可以利用平时一节课,也可以利用班会时间或者升国旗时等大型集会时间。如上课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伦理教育,同时抓好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生理教育。也可在班会上开展专题班会培养学生的心理等其他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在全校集会上开展有关的教育等。注重与日常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同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全体教师都能参与这项工作。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三理教育真正与日常的教学活动相结合,才能使三理教育落到实处,提高三理教育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带动日常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
五、注重社会、家庭、学校的结合
三理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它不单单是学校一方的责任。社会、家庭也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三理教育,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如果在社会上或家庭里不相符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可信度,从而容易引起他们走向错误的一方。因此社会、家庭、也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三理教育,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使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庭如果有一方脱节,那将直接影响着三理教育的效果。有的家庭就不注意这方面的影响,孩子在家时父母经常吵架,有的还导致离婚,这样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受到影响。调查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有三成以上心理方面或多或少有缺陷。还有的家长经常在家进行打麻将、赌博等不良行为,时间长了孩子也受到影响染上赌博的恶习,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事实证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同样社会方面对孩子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学生在社会中的时间比较少。如有的地方在学校附近开网吧、酒店、洗头城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地方出现的傍大款、包“二奶”等现象,这些都冲击着青少年的防线,对孩子的成长都起着巨大的影响。开展三理教育必须要注重社会、家庭、学校的结合,只有社会、家庭、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对学生进行三理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三理教育的必要性,同时采用各种方式将三理教育落到实处深入开展,让三理教育在学校开花结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一、厌学的表现及特征
1、是心智活动差,对各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2、是从学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随意性和多变性大,厌烦并明确表露出不愿在学校继续学习的意愿;
3、是因不努力学习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混日子、等文凭,形成恶性循环。厌学学生对学习都是由厌烦、厌恶再到厌恨,最终厌弃学习,他们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在学校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二、厌学心理及行为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转型时期文化开放使中国当代的文化背景更丰富,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学生作为对新生事物敏感的群体,争当网民似乎成为中学生的时尚,不少学生课余时间几乎都在网吧渡过,游戏机的强刺激,造成不少学生对学习产生了负迁移。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和低俗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的一切向钱看,弱化对纪律精神、艰苦精神、服从精神的强调等错误导向,也使中学生逐渐产生了物质至上的拜金心理,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厌学。
2、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中学生厌学的产生与学校方面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中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课堂教学归因: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师生共同活动,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渠道,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构成影响,如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缺乏安全感;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屡受挫败的心态,使学生丧失信心。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厌学的原因。
3、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家庭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父母的言行有意无意之中给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如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采取的教养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产生厌学。
4、学生个性心理因素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人际关系较差,经常与同学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老师都不喜欢他,于是他感到在学校没有意思,从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交友不善,沾染上坏习气,也是厌学的原因。
三、厌学心理疏导对策
1、倾注爱心,与学生亲和。爱是教育的真谛,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发展成才,是对学生成长、对教育事业、家庭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具体体现。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仪表、为人师表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饱满的教育热情、严谨的教学态度,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启迪激励的课堂环境和关爱和谐的学习氛围。
2、调适负担,为学生减压。学校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提升教学难度和要求,不增加课时和教学时间,加强思想品德、情感和心理教育的渗透,减少教师的外在压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良好课堂环境,促进不同层面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
篇8
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们似乎都会感觉到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变化,尤其是在升学以后,周围的环境变化,学习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改变会让青少年们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问题,进入青春期后有些青少年会感到孤独、寂寞,最后以至于闭门不出。
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们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尤为突出:
一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意识增强。
进入青春期以后,与身体迅速发育相比,心理发展还很滞后。这种矛盾给初中学生带来了苦恼,从而让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面临着冲击和矛盾。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又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业绩。3.十分关注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有些同学在进入青春期以后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其他同学出现明显的差别,学习的压力也让自身感到很苦恼,最后以至于闭门不出,这些都反映了同学们在青春期内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是情绪变化的特点。1、是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遇到挫折和对抗很容易爆发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父母面前。在青春期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和父母产生争执,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们可能因为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产生情绪波动,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消极。如果消极情绪转化为心境,则会使他们长期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之中。所以在这一时期内,父母一定要体谅孩子们的情绪状态,体谅他们的困境,要慢慢引导他们渡过难关。2、是青春期的躁动。那么这一时期随着第二性征和的发展,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愿望。如果在如异性的关系中某种行为受到指责和非议,青少年会经受压力,在家庭关系中也常因为此事发生矛盾和冲突。
三是人际关系的变化。1、与同伴的关系。小学时期的同伴关系是团伙现象,变现为多个儿童在一起交往和游戏。进入青春期以后交友范围则开始缩小,需要有一个能倾诉烦恼并且保守秘密的地方。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开始对对方产生兴趣,但是一般都不将对对方的情感表露出来。2、与父母的关系。青春期的儿童通过反抗走向自主自立,进入初中以后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增加,也不再以父母为榜样,看到父母的缺点也越来越多,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张。3、与教师关系的变化。在小学儿童的心中,教师还占有权威的地位。但是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开始对老师评头论足,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所教授的科目也持有排斥的态度。
除此以外还有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暴力倾向、早恋等问题。那么针对以上变化和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对策进行干预:
1、要增强青少年的抗压能力。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和困难,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压力和困难时,我们就是要勇往直前,克服这些生活的难事,多锻炼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品格。
2、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因势利导,悉心引导青少年的成长。在面对青少年的一些情绪和早恋问题时,家长一定耐心引导,不要给他们施加额外的压力,在处理一些家庭问题上要考虑他们现阶段的特点再进行适当和合乎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3、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也应当多注重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们对自己现阶段的情况进行正确的认知,从而能让他们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能更好的把握。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视,使他们能真正成长起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刘志芳.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家―校整合教育[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5(01)
[2].个人成长与自我构念:一个团体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国青少年自我构念的影响[D]. 复旦大学 2011
篇9
1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或者某些心理问题做了一些研究,研究表明:有10%到30%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等,因心理问题退学的学生占30%到60%,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手段对这些学生做了相关调查,分析之后的结果如下表:
从表2中可以得出学习焦虑的人数最多,占44.71%,其次是身体状况,再就是各种过敏倾向,有其他心理问题的人也不在少数。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某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2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个人原因。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是生理发育时期,属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都有了显著地发展,但同时他们又有了很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其次,一些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不足。最后和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这样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初中和高中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家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梦想。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子女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父母的文化程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对孩子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影响。
(3)学校原因。在升学率的驱使下,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分数,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掘,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有自卑感。
(4)社会原因。社会的不良思想观念与不良风气会影响着青少年,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会使中学生养成依赖、懒惰、好逸恶劳的性格,甚至会有撒谎、盗窃和迷恋游戏的情况发生,使他们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一些不良的书刊、电影、光碟等会荼毒青少年幼稚的心灵,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应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3.1积极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各种心理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所以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以及自我拯救。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正确地分析客观事物,冷静地处理事情;同时还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不会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个人恩怨所困扰。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
3.2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成长的第一摇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家庭是中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作用不可忽视;家庭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优秀品格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家庭是孩子的港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正如卢梭曾说过,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制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
3.3学校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篇10
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革,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代青少年心理普遍存在以下特点: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上进心,却不能专心学习;独立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对抗心理;心理早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渴望向他人倾诉,但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等。此外,来自离异、单亲、特困家庭的孩子以及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与帮助。
一 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离异家庭
据调查,73.5%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够健康,具体表现为:自卑、敏感、抑郁、憎恨。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敌对情绪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往往不愿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独来独往;厌学情绪普遍,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心理。
3.特困家庭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特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自卑和无望感加剧,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格,身心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才能改变自身的处境,但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长时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二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墙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校只是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仅是刚开始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了数理化等科目。
2.“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谈应试心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学校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然后搞个竞赛就结束了。
3.“班会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生不清楚班会课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进行一些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
4.“医务室”的心理咨询
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是在一个房间,并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校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否专业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设在一个房间,会让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有病”,使得学生在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产生困扰。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有:缺乏专业性,缺乏长期性,缺乏针对性,缺乏全面性。
三 有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必须聘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立足现实制定政策,同时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无空隙可钻。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长期进行下去。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心理知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帮扶。最后,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进行倾诉、得到帮助。
3.针对特殊家庭背景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帮助他们搭建能够畅通交流的桥梁,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爱,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最后,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篇11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身心智力均在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渗透德育,潜移默化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和完整,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德育在教学中充分渗透。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阶段,思维能力已经开始超出了只感知具体事物能力,表现出了抽象思维能力,即从具体运算逐渐过渡到形式运算。在整个青少年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处于绝对优势,学生开始能独立思考,并有逐渐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好时机。但这个时候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未完成,处于发展阶段,初二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与教学的相渗透相结合是必然的。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青少年辩证思维发展的不完善容易影响他们看问题的态度方法,影响他们的思维全面性。这个时期青少年看问题存在片面性,只能局部的去思考问题,遇到事物只考虑表面现象,忽视了其内在本质。学生虽然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但由于存在片面思维,并且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也呈现出了批判性,经常会不满意师长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喜欢自己探究,摸索现象的规律,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呈现出来,并且这个时期的学生喜欢和人争论,尽管存在盲目性,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期。
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身心的发展与成熟,对学习态度也有很大转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较强,对事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重要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从而也就容易有厌学情绪,并且,中学生在初二阶段,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对学习的兴趣难以持久稳定,并且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喜爱科目,忽视其他科目,从而导致产生偏科现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雪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有人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远大的、与社会实际意义相联系的,如争当社会先进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类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如想取得好成绩,考入好学校,有较浓学习兴趣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动机偏向于第二类,只有随着认识的深化第一种学习动机才会逐渐发展起来。
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态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兴趣、动机、态度的循环,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新的时代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有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也要求教师要顺应时代的步伐,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哲学理念,一种进步的教育价值取向,它体现了时展的特征,也顺应了世界文化的整体走势。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始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学的核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应当成为新时代教学的主流思想。教学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创新能力、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生思维,将德育渗透于教学当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愫、健全的人格、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J].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一期
[3]周晓军.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探究[J].载物理教学讨论第24卷2006年第七期(上半月)
篇12
1.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学龄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很多青少年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等。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发病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并且受所采用的标准和定义、研究方法的影响。据国外统计:约20%的青少年在学校学习期间发生学习困难。国内调查小学生中学习困难的患病率分别是5%~10%,男女之比约为2∶1。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青少年多动症,发生于青少年时期,与同龄青少年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男童明显多于女童。多动症多在3岁左右起病,但多数到7~10岁时才被诊断,9岁最为突出。我国青少年患病率在1.3%~13.4%。
3.情绪问题
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感,一般报道20%~30%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在8岁以下青少年中很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期,女孩一般多于男孩。国外的调查资料表明,青春期前的青少年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8%,学前青少年只有0.3%,而14~16岁少年则升为4.7%。另一份调查显示,在7~12岁青少年中,只有1.2%是抑郁症,而有悲伤体验的青少年则占17.6%。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内部影响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家长采取严厉、专制、溺爱、放任的态度,都会影响亲子关系,或破坏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感情联系。不良教育方式与青少年少年行为异常、焦虑、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
2.亲子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如果父母对孩子持有爱、信任、鼓励、支持的态度,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形成信任感、安全感,避免人际焦虑的发生。而在家庭因素中,频繁的亲子冲突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增加,例如孤独、无助感,人际交往焦虑,自卑心理等。研究发现家庭、婚姻和亲子间的冲突,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堕落感和自杀愿望。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数的研究表明,亲子冲突的增加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业成绩的下降、行为不良的上升、违法犯罪、酗酒、吸烟、吸毒等行为发生率的上升。
3.父母的教育水平
父母的教育水平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内容。调查显示,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其子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强迫等因素层面越低;反之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子女往往在上述因素上表现明显。对于上述差异,学者们认为这是由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家庭生活环境更加民主,在子女教育方法上更具有科学性,父母自身也具有更好的示范作用。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家庭,通常缺少和谐的、轻松的文化氛围,父母教育常处于放任自流和专制的两个极端,缺少对孩子的示范效应,往往会造成子女的心理脆弱而固执。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1.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孩子家庭的结构、家庭气氛、经济背景等,它影响到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解释人际互动的思维模式及自身的角色定位。消极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用一种灰色心理去应对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冲突而不是积极应对这需要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积极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与家长的互动平台,例如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等,以此来了解孩子家庭背景、孩子的家庭表现,并及时把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反馈给家长,针对出现问题共同需求解决方法。而学校环境则是影响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因为一个孩子人格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就是学龄期。所以,学校在日常教育中除了关注知识的输入,还应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出于青春期的孩子。社会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不当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平的伤害。基于社会环境的某些不可抗因素,家长、学校应当做好工作,尽可能的使孩子远离不当环境,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抵御丑恶现象的侵袭。
2.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实施爱的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爱的效应。罗森塔尔的心理学实验表明,积极暗示能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的作用,帮助个人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以期待和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从而激起学生幸福、欢乐和奋发向上的主人翁意识。由于孩子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年时期的经验直接影响到他们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周围世界,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因此,爱的教育会使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保持青少年学生情感的健康。
3.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必须涵盖以下两个基本层面:
第一,形成三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社区、家庭三级心理教育互动体系。在学校层面,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疏导站),开辟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专用信箱、QQ群等信息通道;社区和学校相配合,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以及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化水平。家庭成员是青少年最为密切的接触者,因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应在日常生活者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关注其生活态度、方式等的变化,尽可能早的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矫正问题。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家庭成员应密切配合学校或是心理专家开展救助活动,保障矫正效果。
第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由于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所以学校和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和主体。其中,小学以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为主,但中学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对于专职教师,其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背景,甚至要经过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职业技术水平认证以及相关各项培训,持有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证书,以此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
篇13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2001年,国家教育部印制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后,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由领导、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例如,河北省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省级重点课题在全省进行了一次覆盖,省级实验校400余所,实验区30余个,有效的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2)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
特色工作转为常规工作: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并开通心理热线等。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教育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期努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网络不健全
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各自为政,较为游散的状态,缺乏系统明确的指挥协调机制。管理也不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归入哪个部门,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和操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具体运作方式也不同,有的将之划归学工处管理,局限了它的范围,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的作用;有的将其划归教务处,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2)国家及学校制度保证不力
部分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够重视,工作形式化、片面化。另外,心理辅导人员工作量未定,教师地位不确定以及其他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冷漠态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
(3)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
良好的家庭功能会促进青少年完善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建立,家庭功能的丧失则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及问题行为的产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离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快节奏的社会,无时无处的变化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不能应付挑战的大学生有可能因此而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症状,如厌学、压抑、自卑、嫉妒等等不一而足。大学生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他们辨别分析问题、过滤芜杂信息的能力较弱。“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观念从信念上妨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正是信念缺失所导致的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
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心理教师师资水平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可采用以下措施: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专业教师提高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经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才能安排为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一起,构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整体,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