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增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经济增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经济增长

篇1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贡献

1引言

加强农业的建设,其必经之路是农业的转型。改变其发展的方式,摆脱粗放经营。从一开的只追求数量而放任质量的情况下,尽快转变到提高竞争力、注重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在转变同时要统筹兼顾,走产出高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想要人民有钱赚,就要创新发展,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一二三产业就需要进行融合、发现创新点,让他们能够互相依存共同进步。这就需要延长产业连接,这样可以让农业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它的发展;想要乡村美,最基本的才是最实在的。最实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现实的是让人居住舒适。农业农村的“强、富、美”都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做支撑,尤其是农业的强大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因为农业是走向机械高产而不迷失在数量上,同样注重优质,这其中最受到关注的还是安全农业。时代进步,科技创新,更要用创新发展的外部条件来强化农业、用新的管理运作方式去促进农业发展、用最新的思想当车头带动农业、用新的教育去培养新的农业人发展农业。更准确的精细的的信息提醒;思想熏陶提高了素质水平;升级结构适应新的环境;找出最适的管理经营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质增效。可以让农业寻找到更合适的进步增长方式,让农业的发展不断进步更趁于集中一体的标准化;整体的大规模控制。

2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

2.1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的基本理论

科技进步的研究源于约瑟夫•熊彼特(1912)提出的“创新”概念。把“创新”作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成,将产品、工业组织、来源、生产方法、市场五个方面。什么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将研究创新中的新技术发明结合到实际中去,利用到农业生产里,让生活中的投入能与产出有更高的收益。讲的就是使用少量的或者同等的去得到高的产出。朱希刚(1997)概括农业科技包括很多,它并不是单一的意思,其中有字面解释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有的就是如何去综合管理控制;及决策科学等。那科技进步就不可以从单方面看待了,从自然的角度去看,还要从社会的角度。

2.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王膑(2011)在研究农业经济增长中,针对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的看法。科技创新是每个国家在世界寻求发展的动力,是增加生产动力的最基本方法,是让其动态发展的手段。孙联合、赵慧雁(2011)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增加劳动效率,改善基本参与者的素质、优化管理对策等。DouglasA,Irwina,MarkoTervio(2002)。使农业经济增长,是通过对基层生产者、参与人、发展中各要素等让它们相互作用。H.P.Binswanger,M.R.Rosenzweig(1986)指出想要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最基本的是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要想提高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之一的便是发展科技。用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思想来强化生产者的素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有用的经验。科技进步还可以重新认识、深入了解存在的规律,在新的认识上发展。Devarajan,S.Swaroop,V.&Zou(1996)在农业发展中,农业经济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使的资源利用更加合理。

2.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

在研究统计中得出对国家的贡献值。董运来(2008)等采用索洛生产函数模型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进行的计算,发现1991年起15年贡献最大达到66.77%。郝利等(2010)对于北京市1999年起17年中农业科技进步所占份额为78.32%,己经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农业技术进步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3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3.1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技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其达到高效、高产、高收益,最大限度的解放农民劳动力,增加农业收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2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正确知识,提高素质科技的进步会使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大了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从而能从各方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3.3农业科技进步还能管理决策服务水平高科技的发展能让上层在决策上达到最小失误,科技进步能使其更好的健全机制、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提高决策效率。

篇2

 

一、投资

 

(一)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也不例外。从八十年代以来,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多元化投资主体格局的形成,这样也就导致了在农业经济上的投资资金的增加,这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到了九十年代,农产品在市场上表现过剩、农民收入提高缓慢等农业经济问题减少了农业投资,这直接造成了农业经济增幅的递减。从这一变化中可以看到,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经济投资的增加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效率。[1]

 

(二)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对农业的投资来源广,数量大。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9年包含国家内预算内资金、国内银行贷款、外资、农村自筹资金和融资等多种来源在内的对农业的投资资金就有56.48亿元,这些资金提高了农村集体基本建设水平。2000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则将近百亿。如今,政府对农业的主要的投资手段是通过银行的信贷的投入,近些年来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农业已经不能享有以前的优先性和低利率的优势,而且原有的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政策贷款也渐渐取消,国家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基本只剩下了用于农产品收购的资金和扶贫开发的资金。银行的风险意识的强化也影响了对资金回报率较低的农业的投资,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也变的更加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也会有所减弱。对于外资部分,世界银行调高了硬贷款的利率,而且金融危机以后,外资金的流入量越来越少,我国农业的分散经营也让融资的可能化为泡沫。所以,提高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政府支农和信贷,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二、消费

 

(一)消费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消费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于农业经济来说,消费者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就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比较大,就会形成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农产品价值就会上涨,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就会加大,社会资源就会更多的流入农业,让农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农产品属于社会必需品,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扩大国内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得更加困难,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这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条件。[2]

 

(二)消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中国经济年鉴显示,93年全国粮食总消费4.9亿吨,比往年略有增长,但还是低于当年的粮食总产量;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也十分明显,猪肉、蛋类、牛羊肉消费增长相对较快,供求也比较平稳;由于棉产品的产量的降低,纺织品对棉的需求显得比以往更多,但是产棉量加上库存量仍然是供大于求。这种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9亿农民供给3亿城镇人口消费的市场格局,九亿农民的购买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挖掘和开发,农民的消费模式比较固定,消费水平比较低,有些农民想要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但是经济能力跟不上,农村人均消费的食品数量自然就远远比不上城镇居民,没有需求,消费也就难以完成结构上的升级。当前我国在农产品的消费上,红皮小麦这样口感差的农作物滞销,优质大米却供不应求,还需进口;一些橘子、杨桃等作物卖不出去,价格低至几毛钱,而一些洋水果大行其道,有着很好的销量。北方玉米过剩,南方玉米又紧缺,地域差距十分明显。面对这样的消费情况,要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经济能力提高了消费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对城镇居民要及时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重新配置资源,努力促进优质食品的供给。

 

三、出口

 

(一)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潮流,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光是挑战,还有走向世界,让经济迅速增长的机遇。用出口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很多发达国家常用的手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能够让我国的农作物大量出口,农业经济自然会稳定增长,农民收入自然会逐步提高。

 

(二)出口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近些年虽然仍旧保持了顺差,但是农产品进出口的比重一直不高,而且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这让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幅度严重回落。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能够有效地缓解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状,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国家,质量高的农产品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增加一些特产的出口量相对更加容易。而且。我国人口众多,在劳动力资源上更有优势,扩大农业加工品的数量也能够提高我国农业出口的竞争力。同时农产品出口国也要分散化,对一些农业欠发达国家要重点照顾,增加对非洲各国的农产品出口量。

 

四、制度

 

(一)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农业经济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年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和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我国八九十年代一直实施的农业经济政策是,事实证明,这样的政策的确更加适合当时的中国农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农业发展的现状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农民收入低等问题都证明了现有的农业经济政策不利于当前农业的发展。

 

(二)制度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中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新阶段。为了让农业经济更快的发展,让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主动,要借鉴发达国家,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经营进行创新。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承认私人产权,以一种强调自我服务的姿态主动适应市场,实现企业化和股份化,有效的降低农业的风险,提高农业的适应市场的能力。

 

五、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会给农业生产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农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必将推动农业经济不断增长,用科技解决粮食问题必将成为21世纪的共识。我国也应当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关键性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要想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就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目前的农业科研体系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能将科技的进步完全地转化成农业上的生产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要求在尊重农业科研的提点的前提下,鼓励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扶持一些农业研究所,让农业研究成果更好的为农业服务。对发达国家的模式借鉴而不照搬,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六、结语

 

篇3

2.1传统农业模式

传统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基本特征: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有较大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目前传统农业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

2.2现代农业模式

关于现代农业至今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现代农业有几个标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在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现代农业。西方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渐摸索出3种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的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短缺型;以法国为代表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国家统计局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仅走了1/3。但从长远看,我国是一个大国,只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我国农业必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2.3后现代农业模式

后现代农业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是以时间为标识,按农业发展时序而划分和确定的一种农业经济和技术形态。作为一个农业全新概念,是指以动植物的开发、培育及其产品生产为轴心,将广义农业即农、林、牧、渔业范畴中不同层次及环节和分属于不同产业部门与动植物培育及其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农业产前、产后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融合或复合形成的一个超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或系统。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后现代农业主要的并不是它所使用的生产手段、工具及技术有别于现代农业,而在于其活动的内涵与形态结构不同于现代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在领域上,它是广义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融农用高新技术投入品制造与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市场营销以及农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农业信息与管理咨询和服务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在部门上,除传统的农、林、牧、渔产品生产部门外,还包括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示范农业、体验农业、海洋农业等部门。在形态与功能上,它将众多当代已经形成并存在和未来不断涌现的全新农业形态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业、精准精确农业、无土农业、知识农业等有效地集合在一起,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3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内涵与外延

篇4

2.1传统农业模式

传统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基本特征: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有较大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目前传统农业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

2.2现代农业模式

关于现代农业至今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现代农业有几个标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在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现代农业。西方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渐摸索出3种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的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短缺型;以法国为代表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国家统计局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仅走了1/3。但从长远看,我国是一个大国,只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我国农业必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2.3后现代农业模式

后现代农业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是以时间为标识,按农业发展时序而划分和确定的一种农业经济和技术形态。作为一个农业全新概念,是指以动植物的开发、培育及其产品生产为轴心,将广义农业即农、林、牧、渔业范畴中不同层次及环节和分属于不同产业部门与动植物培育及其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农业产前、产后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融合或复合形成的一个超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或系统。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后现代农业主要的并不是它所使用的生产手段、工具及技术有别于现代农业,而在于其活动的内涵与形态结构不同于现代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在领域上,它是广义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融农用高新技术投入品制造与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市场营销以及农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农业信息与管理咨询和服务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在部门上,除传统的农、林、牧、渔产品生产部门外,还包括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示范农业、体验农业、海洋农业等部门。在形态与功能上,它将众多当代已经形成并存在和未来不断涌现的全新农业形态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业、精准精确农业、无土农业、知识农业等有效地集合在一起,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3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内涵与外延

篇5

1 农业经济与农业金融的相互关系

1.1 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关于工业经济发展与工业金融的研究要比农业方面的多,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农业占据的经济量正在快速的降低,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在发达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良好的财政补贴制度来缓解这一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的提高有着帮助与推动作用。也有国际上的农业经济学家支出:虽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农业的比额有所降低,但是不代表农业就失去了在经济之中的重要性[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依旧不可忽视。不难发现,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依旧占据了全国经济较大的份额。对于这一部分国家而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金融依旧是研究的重点。

1.2 农业金融

中国的发展和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一样,金融发展都是依赖工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在以往的金融体制之中,农业金融算作非农业部门金融体制的一种扩展,但是又与农业部门有着资金流动和运转操作方面的差异。在如此的经济体系之下,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金融的支持就很难得到顺利的发展。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站在不同的环节,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去发现、去探讨。就我们的研究资料表明,除开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金融关系直接的研究之外,绝大部分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经济关系的研究都是依靠变量的方法进行间接的研究。通过对农业生产力与产品市场的研究,国家就可以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最终说明农村金融对于农业技术发展有着促进作用[2]。在对我国的农村金融研究可以看出,将经济金融化程度和金融资产总量作为指标,就可以发现金融水平发展要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经济收入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依据,因此,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依赖于经济收入。在融合了农业经济增长、经济收入以及农业金融之后,发现我国的经济金融关系已经有所转变。

2 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关系的分析中,农村金融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所以,本章节从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结构优化以及金融效率提升三个方面探讨了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1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经济增长需要农村金融规模的支持。第一,从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基本上都是以农村信用社作为区域的模范单位来提供服务,这样的金融机构只能够只服务于农户。第二,从农村信用社的资源优势来看,金融职能的发挥,能够合理的分配资金优势,同时还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现状,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信用社体制(产权不够明确;不属于合作制,也不属于股份制;还需要提高信贷发放质量)这一类的问题。所以,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将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明确是非常关键的,再加上货款等相关业务的发展,建立相应的信贷制度,才能够解决农村用钱问题,推动农业的经济增长。

2.2 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金融结构调节后,就可以调整实体经济,为农村的金融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客观来讲,发展农村金融,就不需要满足农村经济多元要求,这需要对市场的不间断考察,并且随着农业的需求进行改革来加以支持。在改革方面,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如在融资体系的完善、融资方式的完善等方面。目前,农村金融的融资还处于外援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但是实际情况表明这样的融资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以,只有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有效的降低成本,减少货款的频次,才能促使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实现与农业经济的共同增长。目前,货款融资、存款还是农村市场最普遍的形式,但是却无法满足企业与个体户对其的需求,所以,金融方式的灵活性还有待提高,这样才能让金融服务更为全面。

2.3 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相比金融结构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能够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略显薄弱。作为一种金融功能,虽然普通,但是调控上更加的方便。通过实践表明,想要发挥金融效率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需要将平衡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中贯彻到底,实现相互的制约,才能够确保农业经济的增长与收益[3]。目前,农村的金融融量已经成为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所以,做好金融机构的协调,提升金融效率,才能满足农业经济增长的需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属于一根链条上的两个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农村金融体制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所以,本文提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关系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但是种种研究表明,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不能够局限于我国的基本情况,还要懂得放眼全世界,通过发达国家先进理念与理论的分析,借鉴有利于国内发展的经验,再配合上国内的具体情况,才可以让研究取得满意的效果。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必定会不断前进,让研究持续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篇6

一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因分析角度不同而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其主流的观点认为农业贷款的增长能够促进农业的经济增长。M. Hasody(哈索蒂)、W. A. Lewis(刘易斯)和M. P. Todaro(托达罗)认为,小农贷款可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张秀生、卫鹏鹏(2004)、瞿商等(2005)和史惠文(2011)认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贷的有力支持。但Townsend(2001)却认为农业信贷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周定娥(2011)也提出,农业信贷的增长不是促进农业人均GDP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的资源要素。国内外学者针对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的影响分析因选取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研究结果。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站在全国或者省级的角度研究涉农贷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而基于民族贫困地区县域角度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二 喀旗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喀旗农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喀旗的农业增加值基本上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表现为波浪形的增长。农业增加值从1992年的1.15亿元到2011年的9.6亿元,增幅达到734.78%。喀旗“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图1 喀旗1992~2011年农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

图2 喀旗1992~2011年涉农贷款投入量

2.喀旗涉农贷款的变化情况

调查得知,2004年开始喀旗涉农贷款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的比例占到了20%以上。由图2可见,1992~2004年,喀旗涉农贷款的投入量比较平稳,2005~2009年,喀旗加大对农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涉农贷款的投入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 喀旗涉农贷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分析可知,喀旗农业经济发展较好,涉农贷款的投入力度较大。因此,本文在此部分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检验等实证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喀旗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1.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喀旗涉农贷款的投入数量(X)作为解释变量,选取喀旗农业经济增加值(Y)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喀旗199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Eviews 6.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对时间序列数据取对数之后并不影响原来数据的性质,为了便于实证分析,本文对所采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取对数,详见表1。

表1 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表

年 份 喀旗农业增加值(lnY) 喀旗涉农贷款(lnX)

1992 9.35 8.03

1993 9.51 8.38

1994 9.8 8.39

1995 9.75 8.46

1996 10.04 8.49

1997 10.28 8.59

1998 10.22 8.68

1999 10.11 8.86

2000 9.85 9.08

2001 10.02 9.35

2002 10.16 9.37

2003 10.23 9.42

2004 10.69 9.62

2005 10.70 9.98

2006 10.75 10.37

2007 10.96 10.4

2008 11.13 10.59

2009 11.15 10.8

2010 11.33 11.65

2011 11.48 11.78

2.计量分析过程

第一,单位根(ADF)检验。由于时间序列大多数都是不平稳的,而对不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是没有任何经济意义的。因此本文采用ADF做单位根检验,检验平稳性,采用Eviews 6.0计量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见表2。

根据表2中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知,各个变量在一阶差分之前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一阶差分之后,在1%、5%和10%的临界值情况下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第二,协整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存在,本文采用E-G两步法利用Eviews 6.0软件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以便确定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计划训练资助项目(项目:GCCX2012110121)的阶段研究成果

表2 各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 量 检验形式(C,T,L) ADF统

计量 临界值 结 论

1% 5% 10%

LNX (C,T,3) 0.8385 -4.6679 -3.7332 -3.3103 不平稳

LNY (C,T,0) -1.7985 -4.5326 -3.6736 -3.2774 不平稳

DLNX (C,T,2) -6.0493 -4.6679 -3.7332 -3.3103 平 稳

篇7

2、农业经济增长要求客观准确计量会计成本支出,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总量。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对土地资源的征占用已影响到农业生产,据调查1998至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45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平均每年减少915万亩,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从2005年4766万吨,增加到2011年5704万吨,平均每年增长2.6%,土地减少和化肥施用量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供耕地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农业生产环境严重污染,农产品不能有效供给,质量得不到保障,人民生活难以为继。所以在新农业经济阶段要客观准确计量农业产品的生产支出成本,这既是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也是正确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总量的必然,只有以环境,产出,效益来核算农业经济,才能让农业经济增长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3、农业经济增长要求会计为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已逐渐形成,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农业生产工厂化,农业企业主体地位确立可能变成现实,而会计作为农业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的重要工具,将会改变传统会计原来无位和缺位的状况,变成提高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管理手段,以及对环境等不可再生资源成本的财务监督,因此要尽快制定和修改不适应农业经济增长的会计制度和准则,来实现对新农业经济增长的保驾护航。

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加强会计模式应对的建议

1、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强化农业会计工作规范。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农业现代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这些都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政策保障,明确了新阶段的农业结构优化和增长模式。作为服务和适应于经济社会的会计,也就发生了必然的改革,传统的原料购买、生产成本和销售确认,加入了环境会计、预计事项确认(如农产品销售质量问题等)、无形资产摊销确认(资本化研究和费用化可研费用)等,既有利于政府和行业部门监督和管理,强化会计工作事项确认和费用管理,规范了会计工作。

2、在加强农业会计审计监督。从长远看,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力量是农业企业,而企业是会计的责任主体,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存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销售确认和应收账款计提等不符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事例,不能客观全面准确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采取通过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审计、监督等,让报表使用人和社会公众对企业资产状况、财务收支和现金流量清楚明白,让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应有公正评价,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篇8

一、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提高现代农业收入水平方面也存在几个具体问题。

(一)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现代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农民的辛勤劳动密切相关。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模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科学的指导和支持。客观地说,中国直接从事农业耕作的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个现象导致在农民在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学习以及吸收方面的速度比较慢,也难以及时了解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指导脚步缓慢,产生了较为丰富的农业生产阻碍。

(二)农业生产条件和企业环境不合适随着现代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体系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状况。但是,从历史上看,从长远来看,作为农业的基础,中国仍然是民生的支柱产业。因此,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相应的生产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目前,生产条件和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大量地区将出现生产条件不适合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此外,某些农业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导,这导致该地区种植的农产品尽管农民付出了很多劳动,但仍不能很好地满足该地区的土壤需求。获得的收获并不高,导致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农业的建设。[2]

(三)农田管理以及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已经带动了农业GDP的提高,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生产消费,但是实际中会计管理以及监督工作的不到位为农业的生产带来了较多的扩展。一些地区存在减产以及亏损之后,没有采取合理的会计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导致没有了解到亏损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甚至产生连年亏损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相关地区农业经济建设以及发展的具实际脚步。

二、农业经济增长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一)农业企业会计的有效发展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对农业企业的会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应当了解到,会计监督是能够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基础。但是目前在农业企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会直接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相关方面能够重视对农业企业的生产组织以及内部产品的供给调整策略进行优化,基于会计监督来实现这些工作。除此之外,在农业企业经济支撑能力方面能够实现经济行为的有效管理以及监督,会反映出农业企业的财务情况。通过对农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有必要了解农业企业的真实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其日常经营活动,确保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做好工作,有效提高效率。[3]

(二)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会计作为基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进行农业需求核算,需要对现代会计模式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结构逐步调整,整体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生产规模已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新格局。从客观上讲,无论是工业化还是专业化,都需要按照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来进行。同时,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的优势地位也会受到影响,可能产生新的条件。在现代农业经济增长和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方式的变化将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做好农业区域环境的监督管理,保证有效的经济增长核算模式。

(三)农业经济增长需要准确计量会计成本以及支出在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对于会计成本和支出也会产生相对应的变化,因此将其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尤其是近些年来,城镇化以及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占用率在不断调整,导致农业的 生产受到了相对应的影响。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了解到农业区域的种植面积正在不断下降,同时土壤的质量也在下滑,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产量以及质量。在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支出的成本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对农业生产的支出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农业经济环境效益等多个方面,从而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农业经济增长前提下的会计模式国际化与改革

(一)在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提高会计模式以及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农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增长模式也产生了相对应的调整和丰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领域改革过程中的内容提供了良好基础,包括农业原料采购,生产成本确认和销售确认。在丰富这些内容时,我们需要满足政府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要求,以及国家规范和标准。与此同时,还要求能够基于会计模式来做好农业生产和销售等多个方面的费用管理工作内容的确认。除此之外,确认农业生产销售成本后,要确认具体的农业经济事项,做好农业资产的摊销和管理,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农业经济快速增长方面的客观需求。[4]

(二)在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上,保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农村会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会对农业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作用。目前农业会计的从业人员水平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特点,一些农业生产企业的会计人员虽然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和从业经验,但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以及整体模式和特点并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处理会计事项时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到农业会计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要求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农业的发展需求来加强会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农业企业配备一支更加专业性的会计人才队伍,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经济快速增长方面的客观需求。

(三)在农业经济增长迁移上实现会计审计以及监督工作在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对会计的审计和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会计审计和监督,可以更好地帮助农业企业确定实施的所有权和责任,防止农业企业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和应收账款的提取来掩盖相关信息,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短期利益。通过会计核算、审计以及监督工作来对农业企业的实际信息的正确性进行了解和核实。同时,还需要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来有效管理有关报表,公开信息,帮助有关人员了解农业企业资产的现状,并做好相关投资管理工作,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加强在农业企业会计审计和监督工作,加强合作和协调建设在农村地区,我们可以达到最好的会计审计和监督效果的前提下成本最低。同时,对于一些小型农业企业来说,不设置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设计以及监督工作;而针对一些规模相对比较大内部体系健全的农业企业,然后我们需要完成会计审计和监督的市场需求通过内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以确保会计审计和监督的实际效果。[5]

四结语

总体来说,在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对会计模式产生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它需要建立科学的会计模式的客观反映相应的管理优势和特色。另外,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目标,购买和销售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实现农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建设,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实现全面性的监控和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会计目标,达到会计经济管理的最终效果,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好地为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农业生产模式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闫桂权,何玉成,张晓恒.绿色技术进步、农业经济增长与污染空间溢出——来自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的证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1).

[2]向敬伟,李江风.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1).

[3]张亦弛,代瑞熙.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8(3).

篇9

1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概念

1.1农业技术创新概念

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阶段农业生产工作中,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针对农业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入探讨、合理开发,生产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实用性的农业生产设备,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资金与发展动力。

1.2农业经济增长概念

通过运用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运行管理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发展营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与氛围。

2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1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之间的关系

受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将具有时代性、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使用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广泛的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能够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农业生产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益。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的推动下,能够加速农业经济增长;且农业经济对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具有反作用,能够有效调动农业主体开发与创新的自主性。

2.2技术推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能够改变传统、单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运行方式与管理方式。从农业生产地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入手,选用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农业生产技术、运行技术与管理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运行效益,减低农业运行成本,加快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因此,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能够调动农业发展的自主新型、稳定性与协调性,使农业生产技术能够与社会发展步伐相互协调一致。

2.3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业技术创新在发展前期不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在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能够将技术创新转变成最佳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反作用,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动。

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改进策略

3.1政府做好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工作,政府应全面分析市场发展现状与农业发展水平,结合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与应用水平,科学的制定出具有可实施性的农业技术研究政策与技术推广政策;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的要依靠政府的支持,通过增加推广资金的投入,且不可盲目的注入推广资金,应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度出合理的资金投入策略,并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方略。

3.2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探索中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果一味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远远无法达不到达到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需要同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入手,加大社会发展中多范围资金的扶持力度。在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量逐渐减少,为保证农业技术研发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需改革传统农业发展方略,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调动社会企业对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维持农业技术研发的正常进行,转变农业资金投入方式,开拓资金投入途径,使农业资金投入方式能够多样化,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革。

3.3加快科技成果转变

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曾展,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变,使其能够快速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变,应处理好科学技术研发方与技术使用方的关系,转变政府宏观调控机构,做好治理工作,调整好技术研发单位与农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健全农业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变,农业科技产业组织的转变,使农业发展中各部门能够均衡发展,降低发展风险,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

3.4构建技术推广体系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活动中,注重技术投入,将农业科研力量集中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中,忽视农业生产前、生产后的发展,做好技术追踪工作,加强技术推动力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构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技术推广体系。借助网络远程遥控教育技术,做好农业技术研发培训工作,借用农业科研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4总结

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基本理念,将该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变,构建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魏金义.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篇10

1.1资金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的。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目的就是满足农业经济增长对于资金的需求。我国农村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国家拨款、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等方面,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来源渠道,国家是最有力的政策推动者;民间融资处于规范和发展的过程中。但是随着银行商业化的脚步加快,银行出于对自身资金安全和盈利的考虑,对偏远落后地区的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已经不再具有原先的利率优势,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十分不利。

1.2消费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

消费不仅是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且是拉动所有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广大的农村人口中,大部分的消费观念比较保守,这样就无法发挥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诱导和刺激作用,会进一步减缓农业经济的增长。而城镇居民由于自身经济收入的增加,对于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1.3出口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新途径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国际贸易成为各国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的重要筹码。农业产品虽然不是一个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但是却是各国在关税减让和市场开放过程中谨慎保护的对象,在出口过程中收到的摩擦和反倾销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面对农业进出口贸易的严峻形势,既要抓住机遇也要应对挑战,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逐渐朝着现代化方面发展。

1.4科技是未来农业经济增长的制高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未来主导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增加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也是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更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口的增长与粮食危机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来解决,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化的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较很多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这是需要学习地方。在农业研发的过程中,要注意产研学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化发展,提高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1.5制度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保障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如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出台的免除农业税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法律法规的确立和政策的出台,减少了偏远落后地区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促进了广大农村和城镇之间的相对公平。国家的惠民政策不仅在资金上对于很多农村经济项目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国家对于农业领域的重视,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观动力。

2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水平的对策分析

2.1加大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资金投入

农村金融发展稳步推进,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落实到位;政府要发挥在农村信贷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大对“三农”项目的信贷投入力度,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疏通供应渠道。对一些新兴的农业项目在政策上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创造途径。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只有保证农产品的价格稳定,才能保证农民的稳定收入,农业经济的增长才具有动力。

2.2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市场经济的改革,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业产品。例如在当前人们绿色消费的观念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加强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就要加大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投入,走农产品的“无公害化”道路。整合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生产多元化的目标,提高农产品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加快农业经济的产业化进程

农业经济之所以相对薄弱且存在产出投入比低的问题,就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处于碎片化式的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经济体系,粗放式的发展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农业经济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可以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过程中扩大农业经济的规模,增强农业经济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过程中,改善农业经济的效益问题,使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与效益得到提高。

篇11

1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1.1资源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当下土地资源仍不能满足人口需要,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资源紧缺,无疑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制约。同时,我国传统土地制度也并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进一步加快制度上的改革。在耕地面积不足的前提下,我国的耕地总面积仍在逐年流失,造成耕地总面积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另外,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同时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正因为日益恶劣的环境,给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农业成果转化率低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即农业成果转化率不高。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是日益增加的趋势,即有增无减。这无疑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相关科研单位偏重成果、轻应用等相关原因,导致了农业成果的转化率降低。

1.3社会消费状况因素

当地对农产品的消费和需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种植。所以,农业经济增长会受社会消费情况的影响。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与日常收入的逐渐提高,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还有就是农产品的品质与消费水平等因素,也影响着农产品销售市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

1.4农业受灾情况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之重大的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对我国农业造成的损失巨大。但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依然有增无减,势必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基于此,需要当下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以满足人们对未来粮食的需求。如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因素的重点分析,以降低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1.5科技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通常科技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如下方面:科技进步对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生产起到促进作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科技进步推动了灌溉与栽培等技术的发展,使农药、化肥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效果,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科技进步推动了土地改良与荒地开垦等技术的发展,有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

1.6政策因素

对农业经济发展来讲,国家政策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国家要建立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对农业经济进行调控,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土地、农民等各项政策,均会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种植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惠民政策,以提高农民农业种植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2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水平的对策

2.1依靠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最终也将会成为未来推动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所以,要注意将科技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核心手段,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把科技进步放在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此同时要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据农业科研的自身规律与特点,科学分类指导,转换机制,创建合理的新型农业科研体制,以对农业经济增长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2.2促进与提高农产品消费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加快,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广大农民消费观念还很保守,消费水平较低,难以刺激农村经济增长,要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就要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进一步改善农产品销售不平衡现象,缩短农村与城镇地区的经济增长幅度的差距。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调现象进行有效改善,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3重视相关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就要充分重视相关生产技术的开发推广,也只有注重生产技术的有效优化与利用,才可确保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要充分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利用,把先进生产技术进行普及与推广,将新的农业生产机械和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化,以保障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

篇12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有效推广新型的农业技术可以使其充分运用至实际的农业生产环节中,提升了土地以及农业资本的利用率,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处主要利用农业技术S型扩散曲线分析理解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农业技术S型扩散曲线的横轴坐标为时间,纵轴坐标为新技术采用率。在技术的初始推广阶段,其效果大多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新技术的效果未得到有效验证,以致多数人并不愿意承担风险,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尝试。当少数人使用后觉得效果不错时,则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采用新技术,此时新技术的采用率也会随之增长,使用人数增加。当新技术得到多数人的采用后,由于采用面较广,因此其扩散曲线斜率也会下降,最终趋于平缓,这便是农业技术S型曲线的形成过程[1]。而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多数地区可以挖掘潜在的劳动力,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且在旧技术与新技术不断更替的过程中,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的增长带动国民经济的提升,我国必须加大新农业技术的研究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升级。且还应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应用新技术,从而提升农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

2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教育、科研以及推广环节出现脱节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三者并非实现有效结合。比如农业科研单位并未有效融入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领域,且农业教育工作也并未结合社会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农业技术转变为农业生产力过程带来了一定阻力。另一方面是投资带动力较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支持,但当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市场并未完全打开,以致推广效果较差[2]。除此之外,我国正加快城市的建设发展,因此财政支出更倾向于城市建设,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投入的投资数额较小。

3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3.1强化农业科研以及教育的全面结合

农业技术生产的关键在于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且农业技术也主要产生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农业教育环节。对此,应大力支持农业单位的科研工作,并鼓励学校教育中的农业院校,为农业技术的研究提供良好氛围。农业局可以利用研究所功能研究新型农业技术,而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且政府也应给予企业一定支持,鼓励其创新农业技术。这样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才可以提升技术的研究效率,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深层农村基层。

3.2建立多元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为了提升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应转变以往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模式,在满足市场以及农户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以国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农业科研院以及农民合作社为辅的多层次推广模式[3]。且高等农业院校也应设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门进行技术推广工作。除此之外,还合理利用民间资本,鼓励企业投资,并激励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

3.3农业技术推广中加强科技普及

为了提高农村科技水平,首先要根据当下农村经济及农民素质水平的实际状况,加大对农民技术的培训力度。此外,对学历不够或素质较低的农业技术推广从业者,进行相关职业培训,以多种方式与渠道持续提高农民的业务水平。

4结束语

增大农业技术推广技术的投资力度,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相关部门应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增大扶持力度,且确保这些资金全部使用至推广工作中。同时,还应科学认识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

参考文献

[1]耿增鹏,孙洁.简析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5):103.

篇13

1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1.1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在农业生产中,大范围普及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效率,从而更高质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和资本,创造出更多的农业产值。[1]此外,推广农业技术,对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以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来看,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部分限制因素,如: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传统思想影响过大,创新不积极,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速度较慢。

1.2农业技术推广初期影响

农业技术推广初期,限制条件较多,大部分农户不愿主动接受和尝试新技术。因此,主要采取实验形式的推广方法,一部分农户通过利用农业技术进行实验,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应用者的农业生产地位逐渐上升,促使农业技术推广实验进一步深化,并且不断对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创新,获得新的突破,最终吸引了多数的农户,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农业经济增长的趋势也逐渐明显起来。

1.3农业技术推广不断成熟后的影响

农业技术在推广中,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技术逐渐成熟,采用农业技术的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农业技术应用的人达到一定数量时,农业生产的产量就会提高,随之而来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2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分析和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就需要快速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提高农业技术的应用范围。而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就需要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进行实际的投资。这也是分析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之间关系的基础和依据。[2]通常,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无论时间长短,都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从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短期绩效方面来看,农业总产值并不高,如果从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长期来看,农业总产值比较大。一般情况而言,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并不能一直向前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因为,农业技术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新技术得到大范围的应用,转化为实际的农业生产力,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

3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力度的具体措施

3.1提高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要想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水平,首先就离不开政府财政上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使农业技术推广具备充足的资金,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范围。[3]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对农业推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机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合理调整资金注入的结构,使农业技术推广得到政策和资金上的双重支持,保证推广资金的充分利用,促进推广工作的落实,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规范性和时效性,真正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进一步发展。

3.2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进行创新

对于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机制来讲,主要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稳定进行,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革,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运行机制,促进其多元高效发展。通过实行多元高效运行机制,能够建立起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服务体系,根据当前农村农业生产实际,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服务,促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于发展,同时也能够使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在市场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3.3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