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考心理学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教师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基础
医学心理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将直接依赖于执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因此,在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之前,就有必要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师进行分析。
1、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医学心里学需要教师具备医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各高校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同时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甚少,更多的是以“混合型”的教师居多。因此,要保证医学心理学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笔者认为,作为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需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至少是在给学生上课前需要对心理学的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哪怕是不专业,也好做好引导。在高校,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医学心理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基础,也是心理学的分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其实践性决定了医学心理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说,临床经验(如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医学心理学教师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来丰富和实践理论,最终应用于教学,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在高效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高校应积极和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本人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审视自我,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要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来完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兴趣
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了做什么,怎么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绪论课中让学生了解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绪论课不涉及专业知识,不重要,其实是犯了认知上的错误。上好绪论课,不但能让学生明白医学心理学的本质,掌握好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基础保障。教学中,教师应将医学心理学的作用、地位、基本内容、课程框架等基础知识告知于学生,通过丰富的临实来演示和证明医学心理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并乐于去自主的学习医学心理学。
2、讲好基本理论,保证教学有效
医学心理学既然作为新兴学科,其基本理论就是重点,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行为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基础。
3、过程形象化,促进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演示,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形象的比喻来阐释相关的概念,让学生学得透、抓得牢。
4、用对比讲解,分清心理现象
心理想象有正常心理现象和异常心理现象之分,医学心理学虽然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无外乎心理现象这一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来了解心理现象,如在进行正常心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引入异常心理现象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区别。有如在对疾病的发展、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研究中,正常心理因素的作用和规律是如何的?相反,如果这些心理因素发生了变化,疾病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此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系统认识和学习。
5、理论实际结合,提高应用性
医学心理学作为实践性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进行学习。如在心理测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量表都涉及多个概念,要学生单纯的去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量表的过程来认识和掌握量表的基本特点。如学习“抑郁状态量表”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分数的计算、常模的选定和报告的填写过程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最终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效果。此外,医学心理学中也设计很多较为混淆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来证明理论的讨论过程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作为新兴的医学心理学,目前教学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也就简单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做了简单分析,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丰富和总结,以期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由简到繁形成的学科体系,它是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前提。数学概念包括定义、定理、法则,我认为数学概念教学应向学生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有何背景?其来龙去脉如何?学习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它们与以前学过的概念有什么联系?
第二,概念中有哪些补充规定和限制条件,这些规定和限制条件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
第三,概念的名称进行表述时,术语有什么特点?与日常生活用语比较,与其让他概念、术语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如何强调这些区别?
第四,概念术语之间,语句顺序及关键字的确切意义是什么?
第五,这个概念有没有等价说法?为什么等价?应用时如何处理这个等价转化?
第六,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可以归纳出哪些基本性质?这些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的哪些因素(或条件)所决定?它们在应用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派生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进而说出概念的本质。例如选择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加以辨认、识别,即概念习题化。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过变式或变换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确的概念。另外,有些概念还要咬文嚼字地介绍给学生,如数轴的概念是规定了正方向、原点、单位长度的直线。在讲这个概念中教学时就应强调正方向的“正”不能丢,原点的“原”不能写成“园”,“单位长度”不能误写成“长度单位”。
二、数学解题课
数学习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包括计算题、解方程、函数题、代数式变形题和解答题。数学习题具有教学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反馈功能,数学习题可使学生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系统逐步完善合理认识结构,通过解题教学达到知识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是采用一般原理去解释具体的同类事物,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为了使解题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程序。
第一,审题,即要求学生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有全面的认识。要帮助学生掌握题目的数型特征,如果题中给出的条件不明显即具有隐含条件,就要引导学生发现,通过认真审题,可以为探索解法指明方向。
第二,探索,即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寻找解题途径,逐渐发现和形成一些解题规律。在探索阶段,有时学生尚不会独立分析,需要教师的辅导,但切勿匆忙把解题思路全盘托出或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解法步骤以记忆代替思考。而应分析关键环节,改变学生思维的停滞状态,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怎样解题,为什么这样解,为什么想到这样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教师在讲解题型时不妨同时把所要讲的所有习题展示给学生。师生共同观察、比较、审题、探索,寻找规律,然后由学生解答做题过程。由师或生或师生共同分析每一步注意事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想,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提高例题的代表性和针对性。
第三,表述。如何表述解题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顺序,层次分明,严谨规范,简洁明了。
第四,回顾。在解题以后回过头老对解题活动加以反思,探讨分析和研究解题的每一步,发挥例题和习题的迁移功能,收到解一题会一片的效果。
三、数学命题课
表达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用数学符号连接数和数句子的关系统称为数学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推论、公式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命题:在进行命题教学时,我认为首先要重视指导学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探索由条件到结论转化的证明思路。在命题课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基本问题要详细解,认真作图,教学语言要准确,论证要严格,书写要规范,便于学生模仿。
第二,要着重介绍命题的证明思路,想想条件和结论有无必然的联系和依赖性。通常易采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即假定结论成立,看其具备什么充分条件或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其能推出什么结论。另外在说明前要画好图形,看其形想其题,猜测与其条件的关系。
四、数学复习课
篇3
高考是学生面临人生转折点的时刻,意义重大。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看待高考,从而导致考前过分焦虑,分数不稳定,学习状态下降,更严重的还会导致高考发挥失常,所以对高三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对于他们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学生心态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成就他们的未来,也可以光宗耀祖。所以总是爱在孩子耳朵旁唠叨督促其学习,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深切厚望无数次地传达,或者是使出苦肉计,向孩子们诉苦,说自己为了子女能够成才付出了多少多少的努力等等。这种急躁、爱慕虚荣的期望,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同学因素
很多学生都有很严重的攀比心理。有些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实干,可是文化成绩只属于中等,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好,一旦这种想法没有实现,看到很多同学比自己优秀,就会产生嫉妒心理,整日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深深的懊恼。这样他们就会被这种不良的心态所困扰,不能自拔,时间久了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的动力大大减弱,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这种心理状态,对高考复习以及迎接高考都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三)自身因素
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较好,原来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到了高三后,由于考试时急功近利答题的方法不当,或者因为审题不认真,或平时做的习题太少,抓不住题眼,不能举一反三,导致答案不准确,得分率不高最后成绩上不去。考试后,只一味地自责、懊恼、烦躁,学习效率下降,对高考产生了恐惧进而失去信心,影响了学生的应考心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看待高考
(一)用爱心疏导学生,说出心里的苦恼
多数时候学生对老师都有一定的距离感,虽然希望老师了解自己,重视自己,但是还是难以把老师当做可以敞开胸怀交流的朋友。这就需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平和的态度、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烦恼,难以解决的心结。而老师也要真诚地去面对,以达到学生无话不说,言无不尽的效果。教师在听学生诉说时,要认真考虑学生说的事实,思考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真正原因,为进一步疏导学生做好铺垫,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换位思考,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学生的苦恼
既然学生已经向老师,吐露出自己的苦恼,那么就表明学生完全解除了戒备,充分信任老师,愿意和老师一同解决问题。教师听完学生的诉苦后,应对学生说的每一件事进行深入的分析,化解那些“压力”,想想如何改变学生的认识,如何将压力转变成奋斗的动力,而不是让其去羁绊自己的手脚。学生一旦认识透彻了,心理问题就康复大半了。
(二)引导定位,保持最佳状态
教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正确定位,进行客观评价,找出自身不足之处,加以改善。教师要对学生平时学习及时地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认真态度及所取得的成绩,并谈一谈其他教师和学生对该生的积极评价,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时刻被关注,对优化心境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整
(一)充分自信
高考不仅是知识、能力的较量,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让学生对自己保持充分的自信,要相信如果坚持保持自己平时制定的学习方法进行正常状态的学习,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高考时一定会超常发挥。
(二)勇于承受
临近高考,出现短时间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适当的焦虑可转变为动力,可提高学习效率。切忌对自己的心态、情绪过于敏感,认为临近高考,自己略有紧张,就是严重的“考前焦虑”,对自己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形成恶性循环,将正常的紧张状态放大,影响学习效率和考试发挥。
(三)学会放松
学习是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可强求依靠高考前的2个月过多地提高考试成绩,还是要保持平时的学习习惯,跟上课堂进度,过高的奢望反而会使自己产生严重焦虑情绪和时间紧迫感,影响学习效率。
(四)保持节奏
越是临近高考,越要保持好学习节奏,合理安排日常作息时间,使大脑保持清醒状态,题海战术会使大脑过于疲劳,会影响思维的敏捷性,影响学习效率。
篇4
Key words: travel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47-01
1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小组,围绕某一问题发表看法和观点,达到获得或巩固知识的目的。旅行社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正是要培养学生在旅行社企业实际运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很适合旅行社管理课程的教学。具体应用到课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前拟定几个讨论主题,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安排一个调研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课下通过走访旅行社做实地调研,总结整理资料,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后拿到课堂上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目前旅行社企业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反思,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三个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第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预示着全局成功,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及之后的学习效果。
探究问题,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亲身到旅行社企业走访、调研,对于问题的提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在整个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团队合作的乐趣和独立思考的魅力,找到独自解决问题的办法,拓宽了自己的思路。
总结反思,与开放性活动相结合,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点睛之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开放的,学习思维是创造性的。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2参与式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旅行社业务操作运行和旅行社的营销管理这两大教学内容之中。
旅行社业务操作运行旨在了解并熟悉旅行社团队、散客与商务等旅游业务运作,业务洽谈与业务报价,采购与预订,计调,导游接待等具体管理对象的操作运行;了解并熟悉旅行社内部业务流程。每个学生在实验室按组团计调,地接计调,财务等角色分组模拟旅行社的运作流程,填写各种相关票据,运用旅行社管理软件和互联网建立模拟客户档案和各个地区的线路资料。熟练操作使用旅行社金棕榈软件,胜任计调、外联、组团等工作。以旅行社实际业务往来操作为考核内容。具体要求学生计调工作应做到3分钟核价,5分钟报价;能够快速制作出团通知单、正式计划书;能够熟练介绍全国常规线路的行程及景点并能掌握哈尔滨各旅游供应商信息并形成书面资料。
旅行社的营销管理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旅行社营销组合(产品、价格、分销、促销),接待管理,质量管理,旅行社内部营销。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4-5人,分别创办一家旅行社,并为其各自设计的旅游线路制定销售价格,选择线路的销售渠道,根据旅行社的资金实力、特色、产品特征为旅游线路制定适合的宣传促销方案。把旅行社各自的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卖给消费者,并组织消费者实现旅游消费,这个过程的实现是旅行社运营的核心部分,通过这一环节,旅行社的利润得以实现,旅行社才能够继续运营下去。
3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讲求实践与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该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只有案例选择的科学合理,才会在教学效果中真正体现案例教学法应有的优势。案例教学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实性、代表性和时效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师除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很好的甄别旅行社管理的案例,并能将亲身经历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而有效。
案例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重与时俱进,我们现在市面上虽然有很多林林总总的案例教材,但是很多案例却明显已经过时,不符合学生就业的实际,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其时效性。案例应关注热点,并与相关理论紧密结合,例如在讲旅行产品创新的理论内容时,可以加进三亚旅游的悄然变化,从投诉连连的恶性低价竞争到追求品质的深度游;在讲旅游购物问题时,可以加入“老乡店”的案例;如讲旅行社市场竞争时,可以加入“零团费”现象的案例。
这样的案例不仅喜闻乐见,而且真实可信、与时俱进,也是学生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自然案例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升。
结合我院职业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旅行社管理的课程教学应适应我国旅游业当前发展的形势,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高,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国际惯例、各国习俗、旅游法规、旅游文化等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课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与实务并重,既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又能够帮助学生考取相关的行业准入证书及职称证书。因此,我们应从有效推动我国旅行社企业发展角度出发,从旅行社管理课程本身的教学革新角度出发,从为学生负责、培养有效的高质量的旅游毕业生的角度出发,试图对本科教育中旅行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一个探索性研究,特别应从课程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入手进行改革和创新,真正建立起一套适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旅行社管理课程体系。
篇5
4、学会阅读 学会快速阅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的目录、图解和插图,为提前了解本书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
5、合理安排 再晚也勉励自己当天完成作业
6、善做笔记 强调记笔记的功夫,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有的在笔记本中间华一道线,半边摘录课文概要,另半边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
二`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能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消除紧张状态。
(1)松弛训练: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可以从事各种娱乐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松弛紧张状态。如果在工作、学习中遇到难题或必须完成的紧急任务,首先应该稳住自己的情绪,不必紧张,也不要急于求成,以免乱了方寸。进而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并对困难作冷静的分析,制订出必要的应付方案。此时,还可做些松弛性的自我暗示:“事情再难、再急,也必须一步步去做,焦急紧张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能闯过难关,完成任务!”这样紧张会被驱散;而排解难题或完成任务时,成功又会成为良性刺激,使人的心理得以进一步松弛。
生活中万一遭到不幸或遇有突然的变故,往往会迅速进入强烈的紧张状态。这时松弛的妙方是保持镇静。其实,为了对付紧张情绪,人类也不断创造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松弛技术,如西方的静默祈祷法,东方的印度瑜伽术,日本坐禅术和我国的气功、太极拳,以及现代的生物反馈训练技术等。
篇6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我科室学习的80名实习生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实习生分为两组,实验组40名,男13名,女27名,年龄为(14~18)岁,平均(16.7 0.3)岁;对照组有40名,男8名,女32名,年龄为(15~18)岁,平均(16.4±0.6)岁,两组学生对其教学方案、教学目的等具有知情权,学生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方法如下:对照组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授课内容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的进行。
实验组采用创新中医护理,方法如下:以患者病证为中心,采取贯通法、辨证及辨证及治则,重点讲授中成药、针灸、推拿、拔火罐活艾灸等方法,让学生对中医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同时,实验组定期开展医疗扶贫体验活动,深入一线基层和农村,将典型病例作为教学的范例,让学生能够从实例中获得更多知识[2]。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知识宣教、沟通能力、心理压力、学习积极性以及患者的信任度等,了解学生的中医知识掌握能力。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予以LSD法两两比较。P
二、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知识宣教能力;沟通能力;学生能够承受压力能力;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取得患者信任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
篇7
一、前言
初中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与所学习的内容联合到一起,是一个基础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和过程。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物理也有了一些改动和变化,教师需要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式,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因此保证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初中物理的特点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日后深入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涉及范围内容之广大到宇宙,小至粒子,这些内容无疑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同时物理也是各种知识竞赛的基础,是技能的主要研究工具,有效的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能够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初中物理重视将生活实际内容与课本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探究性的学科,需要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对实验操作等内容进行了解,全面的学习物理知识。其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发展,这也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加强对内容的感悟和了解。同时新课改的初中物理加强了对学生实践的培养同时更偏向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材中引入的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学习。同时,新教改后的初中物理引入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这就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
为了有效的保证初中物理的教学正常进行,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对物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中主要的方法包括了:
1.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实验的应用
物理作为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强大的实验基础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理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物理中所涉及的定律等问题往往是抽象化的,这些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实验成为了一种优秀的替代手段,在实验的辅助下,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到了更加深入而真切的理解,对公式的运用也就得到了掌握,因此理解也就上了一个层次,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做这样的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瓶子中装满水,同时在瓶口处贴一张纸,将水瓶快速倒立放置,此时水没有流出,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给学生加强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比较法的应用
由于物理知识本身是互相具有关联性的,因此在对物理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将学过的两种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入学生的学习,同时比较法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长期的比较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的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了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归纳和整理,便于学习和掌握。与此同时,比较法的学习也利于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类比得到相似的内容,由此及彼,学习更加灵活轻松。
其中,在讲光的传播一课中就可以将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进行合理的比较,首先归纳两者的相同点,例如,两者都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都可以发生反射和衍射等,同时归纳两者中的不同点,其中包括,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依赖于介质进行传播,并将光速和空气中的光速进行比较等,在这些归纳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使得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更加牢固。
3.加强比喻法的应用
事实上,物理是来源于生活之中的学科,初中所学习的大量物理知识都和生活中的现象息息相关,这些物理知识都可以快速的找到生活中的原型,此时教师在对新知识新概念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就需要讲课能的列举出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但不去具体的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就在身边,而不是一味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利于教学的进行。在学习后将这些例子进行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
例如在学习摩擦起电一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相关的应用实例,例如电灯等继而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电的来源是什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篇8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化经济发展的加快,高职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开始逐渐发生改变,由原来的高职院校供给模式逐渐转变为市场需求模式,这使得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顺应市场发展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中就包括会计学原理实训课程教学的改革。从市场需求来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适合市场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并且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尤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区别化。由于高职学生入校时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与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要设定适当的理论深度,并辅以足够的实训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财务会计及经济管理的基本技能,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合理的市场定位。
二、完善高职会计学原理实训教学内容
(一)强化会计学原理实训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目前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理论化,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片面的、零散的、孤立的,而导致他们缺乏中初级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判断意识。因此在实训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应适当的增加各会计技能与实际会计工作的关联性,强化实训教学,增加职业教学内容,将企业的组织形式、资金运行、经营管理活动等内容融入会计学原理实训教学中来,增加工作中常识性知识,将会计学原理实训课程作为会计人员的入门课程来讲。
(二)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由于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进行会计学习的开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会计知识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还应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从学习会计开始就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是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最重要的素质,因此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可适当的加入诸如《会计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经济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内容,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与习惯,进而在毕业前打造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品格。
(三)会计学原理实训教学方法创新的措施。(1)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实训感知认识。由于会计学是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于功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性不强,使学生对会计学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案例教学能够有效的实现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提升学生对会计学原理的直观认识,同时又能够有效的辅助会计学原理的实训教学。教师通过对会计学知识的案例剖析,是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趣味,使学生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要是要做到三点,即根据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企业会计案例,并制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小而大,使学生有适应过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要重视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2)采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情景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抽象性较强、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效果。情景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求与教材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定手段引入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氛围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对于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而言,情境的设置能够有效的解决企业实训机会不足的难题,使学生在教学请境内体验企业会计工作流程,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情景教学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会计角色,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职业能力。
(3)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会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是保障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因此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训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训教学的课时,提供较多的实训教学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的会计学原理实训方法多为模拟企业会计工作,教师将大型企业的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适当的加工与设计,然后提供给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由于多数企业对于内部会计信息都是保密的,给学生提供会计实习的机会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搜集更多资料,建立较为合理、实际的实训模型,提供学生进行模拟实训,比如在实训中采用真实的凭证、报表、账簿等实训材料,使学生真正完成从填制凭证、设置账簿、登记账簿,到期末账务处理、对账、结账,甚至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等。这能够极大的锻炼学生会计实践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转换,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
篇9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教学。在当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转变教育观念,从学生本位出发来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科学合理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是当下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思索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本次论述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于学生本位理念进行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的物理实验等几个方面着手,对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知识明显更为复杂,尤其是对于刚步入高一的新生而言,陡然上升的知识难度令其难以适应,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这便要求教师采取相关的策略,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为其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一)以提问引导学生
“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获得教学反馈的一条便捷途径。因此,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比如在对“电磁感应”章节进行教学时,可以逐步向学生提问:“导体切割磁感线一定会产生电流吗?”“要让导体切割感应线运动得以实现,我们应该怎样做?”“产生电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它们背后的原理是否一样呢?彼此有什么联系吗?”从而引发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思考,不被冗杂的知识打消学习积极性。
(二)恰当的解题训
实题训练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不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对习题的选择应该有所考究。
一方面,教师应该把控好习题的质量与数量。目前不少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使得学生无暇消化知识,忽视了对知识源头的掌握和知识规律的总结。如此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习题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重在质量而非数量,精选出涵盖广泛知识点的代表性习题,才能在维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把控好对不同难度习题的课堂时间分配。目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对高难度习题耗费过多的时间,其实,此类习题能否为班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广泛接受、它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又否能与之所消耗的课堂时间相匹配,都还尚不明确。相反,高难度的习题会触发“中等生”、“后进生”的畏惧情绪。因此,习题的难易程度应该与班级成员的整体水平挂钩,过难或过易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物理实验
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课堂讲解,可以为复杂的知识打开一个简单的切口;对物理实验的重视,更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认识到学科本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新课改理念的一种表现。
(一)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在讲授“曲线运动”章节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摆钟,也可在课堂上用小球做演练,引导学生对曲线运动的规律进行观察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在讲授“加速度”章节时,让同学思考:假设让你参加赛车活动,在以下几辆跑车中会选择哪辆去参赛?(引导学生在跑车性能都相似的前提下,选择加速大的跑车。)如此一来,学生在感受到物理知识“实用性”的同时,还能使自己的探索欲望得以激发。
(二)重视物理实验
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基础实验至少有十余个,然而在不少物理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对它们进行亲自的操作实践,这便使学生操作能力和探索思维的发展大打折扣。
在一些教学情境中,实验器材有限、实验耗时耗力,是多数物理教师舍弃掉实验课程的原因。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予学生亲自上手操作的机会。比如,在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讲解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可以借助玩具小车、条形磁铁、小木板、小球等小型器材,让同学设计实验并对该原理进行验证。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简易的课外实验。只有当学生尝到实验的乐趣,他们才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三、正视学生本位,擅于因材施教
“学生本位”理念是新课改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一改以往的单向的知识灌输模式,从学生角度出发,对有利于学生物理素养的全方位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师生角色的转变
高中生的心智已经较为完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尝试邀请学生上台进行有准备的基础知识讲解,即采用“小组合作备课”、“推选小组代表进行上台讲课”等模式,实现师生角色的大胆转变。
比如在“抛物线运动教学”中,让承担该章节知识任务的小组代表上台对有关知识进行基本的梳理,对抛物线运动的定义、运动轨迹以及加速度等知识进行基础的讲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承担纠错、深化以及总结者的角色。这种“学生为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迫使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度的理解。
(二)对不同气质群体因材施教
篇10
无论什么研究方法,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不可能尽善尽美。没有哪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独立地给予我们清楚而无偏见的关于驾驶行为的知识,每种方法各有千秋,需彼此弥补局限。因此要采取适度的怀疑主义精神来审视单一方法得到的结论,并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加以弥补彼此的不足,才能全面地了解人们的驾驶行为。
1 事故率统计法
事故率统计法就是查阅相关事故的统计数据,并处理事故统计数据的一组研究方法和技术。例如,有人假设驾车时使用手机会增加事故的风险。为了探明事实是否如此,研究者可以查阅所有事故报告,并统计其中有多少驾驶员在出事的时候正在使用手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因果关系不一定如此直接。往往由于如下一些原因,事故统计数据很难被解释清楚。
1.1 数据失真
数据搜集过程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举例来说,想要通过事故统计数据,来准确评估驾驶疲劳诱发事故的影响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除非疲劳是诱发事故的直接而明显的原因,否则很少被记录为事故的主要原因。酒精和疲劳经常同时发生(因为人们习惯于酒醉之后晚上驾车回家,酒精本身就有镇静的作用)。如果出现事故,直接原因是疲劳,但是由于酒精更容易检测,因此还是被归因于酒驾。有研究表明疲劳的驾驶员更倾向于冒险超车,如果出现事故,事故可能被归因于驾驶员的错误判断,即归因于驾驶技能局限而非疲劳〔1〕。
报告偏见也会导致事故统计数据失真,例如,如果两辆汽车以低速碰撞,警察根本不会费心记录(这种数据更可能被保险公司记录,而且依赖于损毁程度)。如果汽车与摩托车也是以低速碰撞,摩托车手更有可能受伤,并将被作为紧急事故处理。因此,即使汽车之间的碰撞和汽车与摩托车之间的碰撞是等同的事故原因,警察更可能会详细记录后者〔1〕。很多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致命事故报告中,这样做的好处正在于:致命事故不会被漏报,而且警察对致命事故的细节报告得更精确。
1.2 样本规模受限
交通事故是相对稀少的事件,某一特定类型的事故少之又少。研究者可能需要筛选上千个事故才能得到与特定原因有关的事故样本,而最终样本可能又太小不足以概括任何一般总体。对于将自己的研究范围限于死亡事故的研究者来说,这种情况更为突出。Violanti的研究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在1992~1995年间调查了223137例交通事故报告。包含1548例驾驶员死亡案例。其中只有4.2%(65)的驾驶员的车内存在电话,并且其中只有7.7%(5)的驾驶员报告说在碰撞时使用了手机。这样小的样本根本不足以得出可靠的结论。Violanti的研究陷入小样本的困境是因为他将研究局限于手机使用的事故报告〔2〕。想要利用事故统计的研究者往往都会遇到事故统计资料的质量和数量不统一的问题,死亡事故报告一般都比轻微事故报告更详尽和精确,但是样本太小。
1.3 无法推论因果关系
解释事故统计数据最主要的困难是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在众多可能的危险行为当中,哪一种潜在变量才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缺少匹配的明确数据,这种情况下,撞车数据对撞车驾驶员的分析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发现某种因素与某种类型的事故发生率有很强的联系,但是我们无法确定这些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手机使用与事故风险正相关。我们可以建立合理的假设,这种关系是使用手机本身造成的。因为使用手机会降低控制车辆的一些指标水平,并且会减少驾驶员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
但是,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替代观点,手机使用和事故率都与第三个潜在变量相关,而它是更直接的事故诱发因素。例如,压力可能是真正的问题所在:频繁使用手机的人也是承受巨大压力的人,他们驾车更加着急,因此更易发生事故。换句话说,使用手机本身不是问题,使用手机的人的气质才是问题所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禁止使用手机对于预防交通事故可能收效不大,因为压力很大的驾驶员还是会发生交通事故。
2 访谈与问卷法
调查人们为何以某种方式驾车最直接的方法,也许就是就某个问题,直接问驾驶员的实际情况。问卷调查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可以询问驾驶员的事故记录,要求他们提供最近事故的细节,并让其提供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
2.1 报告偏差
在答问卷过程中,人们并不一定会提供准确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记忆局限造成的:他们几年前可能的确开车闯过人行道,但是现在忘的一干二净。他们可能不情愿泄露会损害自我形象的信息,或者太过敏感,例如,不报告或者轻描淡写自己的酒醉驾驶行为。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但是依然尽量给出答案。例如很多人在回答自己驾驶的公里数时,其实根本估计不出自己每周的里程,更别提精确估计每年的里程数了,但是依然会给出一个数值。
通过邮寄问卷调查驾驶员还有一个主要缺陷。例如,在一个关于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的研究中,给6000名驾驶员邮寄了问卷,让他们识别28个交通标志。结果显示,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和事故报告率没有关系〔3〕。这两个变量之间也许确实不存在联系。但是,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首先,我们不知道提交问卷和没有提交问卷这两个人群之间有什么区别。6000名驾驶员中有47%(2820人)完成并提交了问卷,对于邮寄问卷来说,这种回收率已经很好了。但是,剩下53%没有提交问卷的人可能具有很高的事故率,并且对交通标志的知识很有限,他们可能不会答案,太尴尬以至于不提交问卷,或者根本不屑于回答问题。这些没有回收问卷的被调查者可能恰恰能提供交通标志的知识掌握程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而且,我们无法确定上交问卷的驾驶员确实是独立完成问卷而没有作弊,遇到不会的题,有人可能会问身边的人,或者干脆看书上网寻找答案。
2.2 缺乏内省
尽管访谈与问卷法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都不能提供驾驶员行为背后的原因,因为驾驶是一个程序表现的过程,驾驶员无法有效地细想和陈述,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内部审视。
3 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人的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性研究能够提供有关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行为类型和对安全的影响率的直接信息。目前,研究者已进行了两种类型的观察性研究,包括固定位置的观察和自然车辆里的观察。前者,一个固定的观测器记录驾驶员行驶过一个事先选择的位置时的行为和人口统计学特征。获得的信息受到车辆移动至固定位置观测器的有效次数和辨别力精确性的限制。在自然观察研究中,自愿参与者驾驶着装备感应器和视频录像机的车辆,这样能够实时记录驾驶行为。
3.1 表现失真与隐私问题
观察法受到一些可能性的限制,即驾驶员如果知道他们的车辆有这些装备,他们将表现不自然。研究驾驶行为的有效方法是秘密地记录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观察到驾驶员的真实行为,而当他们知道自己被监视时,观察到的仅是他们所做的表演。但是,驾驶员不太可能愿意自己的隐私被完全暴露。
3.2 缺乏控制
每天大部分的驾驶时间是太平无事的,为了采集到一个稀有事件发生时的影像,如某人使用手机时发生撞车或没有看见交叉路口的摩托车,需要观察大量行为,但是给每辆车安置仪器又比较昂贵。这导致相对较小,非代表性的志愿者样本。因此,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记录和检测驾驶员的大量公路里程,这对于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导致撞车的有效数据来说,其花费高,成功的可能性低。结果是,为获得有用的撞车数量需要大量的驾驶员样本。例如,McEvoy 和Stevenson已经指出Klauer et al.’s (2006)的利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分心问题时的方法论局限性〔4, 5〕:“很难稳定地捕捉某些种类的次级分心任务,例如驾驶员的认知注意水平,乘客的作用,以及外部分心物;在编码分心活动和设定撞车和近距撞车时的评分者信度问题等〔4〕。”
3.3 缺乏内省
虽然自然观察可以提供撞车状况的细节,并提供了匹配明确数据的可能。但是,与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类似,这种方法也存在被试缺乏内省的问题,观察法能够提供的关于驾驶员为何如此行为的信息非常有限。
4 实验法
大多数心理学家偏好选择实验法。广受欢迎的实验技术主要有模拟驾驶技术、眼动测量技术以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实验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无法保证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生态效度即实验室得出的研究结果对现实生活的适用程度。
4.1 实验任务人为性
与生态效度直接相关的问题,便是实验任务往往带有人为性(artificiality),某种程度上,被试是在进行表演。因为实验设计或实验装置扭曲了他们的行为,或者他们想要在实验中展现最好的表现。Orne将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的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很多被试对此都非常敏感,他们可能会将实验当做对自己能力的某种考核,或者他们会猜测实验者的动机,并自以为是的产生他们所认为的实验者会满意的行为〔6〕。
例如,驾驶模拟器研究就存在生态效度问题,无论多么昂贵的模拟器,无论质量多么好的场景呈现设备,在驾驶模拟器中的人始终知道自己正参加实验,处于驾驶模拟器装置中,一切都是虚拟的。他们知道真实世界中的伤害后果不会真的发生。他们不会受伤,不会被警察开罚单或者碰伤汽车。正如Evans(1991)嘲讽地评论到,即使能绝对模拟现实世界的终极模拟器,如果在虚拟事故发生后只需重启一下程序,那么研究者又怎能将设备上取得的研究结论推广到现实生活呢〔7〕?
4.2 测量重复性
实验法需要对单独个体进行重复测量。例如,在研究驾驶员反应时的时候,我们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驾驶员在紧急状况下可以反应多快,如可以多快刹车?在现实生活中,驾驶员在这种情境下往往是对一个非预期事件(小孩在车前横穿马路)的紧急反应,这种情况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这个领域的实验研究,为了争取到测量的稳定性,一般让驾驶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一系列非预期实验情境(车前出现障碍物)做出反应(刹车)并加以测试。尽管获取数据信度是合理的要求,但是这类实验不能告诉我们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紧急情况是如何反应的,而是仅仅告诉我们驾驶员知道自己在一个短暂的过程中将要对一系列偶然刺激作出反应后,他们是如何反应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4.3 忽视被试主动性
篇11
班主任们自己也要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一手信息,另外通过班干部等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避免让学生的备考精力外泄。班主任还要告诫学生在最后阶段,关注学习数量,更要关注学习的质量,当思绪混乱时,可以停下来调整一下心境再去学习。每年都在班级设立专门心理调查员(一个是公开的,一个是不公开的),平时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有问题及时汇报,每周定期汇报。
在后期,班主任主要给学生梳理好以下七种心理问题。
一、复习心态要自信,坚定走出高原现象
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注重反思和学习质量,摆正态度,调节好情绪,坚持到底。
二、复习过程应扎实,尽量避免舌尖现象
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告诫学生遇到此情况不要着急,先做下面的题,回过头再想,可能就出来了。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平时注重回归基础,在准、全、细、联上下功夫,真正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同时可以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推出相应的问题。
三、定好计划,高效充实,减少饱和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就会出现饱和溶液。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饱和现象。由于训练量的加大,一部分学生也会出现饱和现象。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给自己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水增多了,就会溶解更多的盐。我们要不断帮助学生找到具体的突破点、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鼓励学生不断去突破自己,一定要把多练、苦练、乐练进行到底!
四、走进考场,应避免克拉克现象的产生
克拉克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长跑健将,在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正处于运动巅峰期的他却在两届奥运会上发挥失常而与金牌失之交臂。后来,人们把那些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
学生也存在着平时小测、周测成绩很好,一到大的调研考试就不行的克拉克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肯定地告诉他这是可以避免的,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在“真”字和“实”字上下了功夫。
五、忽略对结果成败的关注,力求有稳定的瓦伦达心态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但由于一些同学的成绩起伏不定或多次不理想,出现了较为悲观的心理,每天想的不是如何全力以赴提高,而是如果高考考不好怎么办?题目做不对怎么办等等。
事实上,学生要想在关键时期取得好成绩,就应该具有“瓦伦达心态”,就是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的心理。班主任不仅要指导而且必须指导好学生,面对高考的临近,不要给自己过度加压,既不要考虑高考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也不要过于关注考试失败后的沮丧和痛苦,保持一种稳定的瓦伦达心态,每天认真复习、认真做题,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指导,按照自己的计划,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即可。即要把手头的事当成最重要的事去做。
六、眼光放远,防止出现“目的颤抖”
人做事都应该有目的,目的是引领人前行的,但如果将目的当成沙袋束缚在身上,每前进一步就会被巨大的牵累和莫名的恐惧所羁绊。说到底是一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心理。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大体则有,具体则无”的心态,把眼光放远一些,才会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这样才能避免因过渡紧张而造成的失误。班主任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制定树立正确的阶段目标。
学生一般来说都有一个高远目标,比如理想的大学,最后要达到多少名次和分数,但最后时期指导学生做好三次模拟考试具体阶段性目标很重要。最后三次目标应该一次比一次有梯度性,不能一下子定得过高,否则学生会有挫败感。正确的目标是让他们感觉到这段时间好好干,避免一些问题之后能达到。班主任可以统计好学生目前最好的名次,各科达到过的最高分数。告诉他们,通过努力比以往最好的情况进步就是成功。
七、指导学生做好计划,防止慌乱心理出现
篇12
一、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
现在的世界正处于社会主义低潮时期,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冲击着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接受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笔者在教学开始前和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交流等教学方法,或问卷调查,让每位学生写出自己的思想困惑和理论疑难;或通过主题谈话,师生之间各抒己见,进行各种思想的交流;或课后利用网络论坛、邮件和QQ等形式,师生双向讨论交流,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摸清学生所思所想。通过了解发现新时期大学生有以下特点:一方面,他们思想积极敏锐、健康向上、崇尚奋斗、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有较强的自尊心、自我表现欲、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有较强的自学和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喜欢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碰到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他们均有一定思考,能够试着去分析和理解;只要理论具有说服力,他们愿意去学习和接受,也就是说不存在与之间的天然隔阂。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法制、纪律、诚信观念不强;价值目标取向错位,趋实用化、短期化、直观表面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抬头;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不少大学生对基本原理课有厌学和抵触情绪。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是在摸清学生所思所想基础上,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将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小老师”讲堂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课程辩论赛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结合起来,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与思维参与的空间,让学生愉快地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在群体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小老师”讲堂教学法
此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在三尺讲台上分享见解和感悟的平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讲堂开始之前,笔者从教材中挑出一些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内容让学生选择,并对主讲人进行了培训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进行大量阅读,查找资料,完成知识重构,提前准备好讲稿内容和多媒体制作,在保证其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订正错误的知识点,增加准确度和趣味性,保证内容的可接受性,体现学生的中心作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事例及所学专业出发,运用适量典型的影视资料,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多媒体的展示时机一般是在突破难点、阐释重点的时候,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淡化和思维抑制的时候。在“讲堂”中,主讲人不是纯粹地讲授,他需要结合其它教学方法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讨论、辩论,相互学习,杂取百家,互为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小老师”讲堂因主讲人是学生,所讲内容大多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俗易懂,所以学生很爱听,也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探索和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推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2.专题讨论教学法
笔者在运用此教学法教学时,首先把基本原理某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按照内在逻辑组成一个专题。然后提前一周把上课的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让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围绕专题阅读文献、准备资料、写好发言提纲或讲稿,制作好PPT。选举一名代表到台上进行8分钟左右演讲,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随时补充,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或是能够讲得头头是道都是回答正确。对于抽象性和概括性强的内容,为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引导同学们通过案例,让学生听得懂,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可让小组外的同学为本小组同学打分,同学代表和教师分别点评。每个小组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尽可能创造让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课程辩论赛教学法
课程辩论赛与通常意义上的辩论赛不同,它主要体现了课程和教学特点,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所以我们将课程辩论赛简化为三个环节:立论陈词、自由辩论、总结陈词。每位辩手需遵守“重在辩”的精神,赛前做好充分准备,辩论过程中要求每位辩手均发言,发言口齿清晰,思维敏捷,尽量脱稿。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课程辩论赛正式队伍由六人组成,可以有两名替补队员,报名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教师鼓励班级其他同学为自己所在“方”收集相关资料,依据提供资料的价值大小为学生打平时分,这样可以让班里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将整场课程辩论赛的组织服务工作交给班级学生自己承担,由教师在班上指定一名班干部负责,其他同学协助,主要负责比赛计时计分统分以及比赛的影像资料留存、宣传报道等工作。如果条件允许,教研室各位老师所带班级之间也可以进行课程辩论比赛,成为全校学生参与的活动。实践证明,课程辩论赛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团队配合的教学氛围,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同时,锻炼了大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4.实践教学法
此教学法是通过读书小组、社会调查或与学生党团活动结合等形式完成的。在教师指导下组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读书小组,给学生列一些相关的参考书,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读书,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或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或社会调查,低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参观活动、服务活动,中高年级同学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难点问题调查等活动;或把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学生党团活动的主题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结束后,可让学生写论文或实践报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原理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和事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论,增加说服力和吸引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同感;同时,可促进学生深入认识社会,将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
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但不能少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原理”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保障条件在于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一是教师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前提下应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新教材的课程内容经过了高度整合,其理论容量之庞大、任务之艰巨都是空前的,所以要求教师具有广博而系统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研究能力,一专多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尽量脱稿讲授,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述深奥的基本原理,熟练地把教学与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结合起来。二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相比承载着更加重大的育人使命,在教学当中更应该关爱、体贴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情理交融的学习氛围。“亲其师”然后“信其道”,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就可以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是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总结能力。教师组织、协调工作做得好,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感觉很自信,就乐于参加教学。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做好学期的整体准备和每节课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如人格激励、分数激励等,或把高年级较好的做法展示给他们,用好班干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要善于总结,在每次课上完后总结,针对课堂讲授后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现场感受,找出不足之处,记录下来,下次予以改正;一个学期结束后也要总结,对反响好的部分继续保留,对教师讲授时“底气不足”、学生反馈平平的部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更换教学方法和内容,重新修订与完善。
“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是既定的,但其教学法的研究却是无穷的、动态的。不断拓展、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熟练地运用基本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国炎,等.中国化与大众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 冯刚.高校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篇13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和对资本主义深刻批判基础上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或才能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当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精神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能力、体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二是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
目前,研究辅导员工作的相关文章很多,但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理论的辅导员工作方法研究并不多。从观点上,有的认为辅导员应重引导、轻教育,重示范、轻说教;有人则认为辅导员要从思想、学业、生活、就业、心理上全方位地关心学生;有人则认为辅导员个人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充当好领路人的角色。其中,梁家峰的观点是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辅导员通过建立制度、加强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平台等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尊重每个同学,鼓励他们自我实现;周海兴、梁建忠认为辅导员认清使命和角色是前提,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遵循工作原则是根本,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必要条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补充。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解读为: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发展,大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展示和社会交往的充分展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归根结底是为大学生服务,引导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所以本文重点从辅导员工作如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辅导员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的应用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辅导员素质结构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学生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向学生展示自己作为老师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工作理念;学生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逐渐被同化,从思想上接纳辅导员的观点,这就是教育的过程。(1)传统干瘪、乏味的说教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辅导员除了要具备较好的口才,还应与时俱进,尽量多做换位思考,在态度上要真诚、亲切。从学生工作者的角度,真诚友好的态度或者说亲和力的重要性是高于个人的学识修养的。一个光有学识却对待学生冷漠的辅导员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只有真正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2)辅导员要练习语言能力的运用。在语言沟通中,词汇、句型、语言形式都会直接影响沟通效果。对不同个性特点和思维特点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切入点。比如,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可以摆事实、讲道理,督促其在普通同学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避免刺激学生的情绪。适当运用幽默,调控和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恰当运用各种载体,辅导员可根据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巧妙使用当前流行的网络语言,与学生拉近距离。
二、辅导员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当前,大部分高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师资匮乏,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人数比例远达不到国家要求的1:200,就笔者所在的高校而言,平均一个辅导员要带至少300个学生。这就对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并善于发现问题。(1)学生干部的启用和培养。接手新班级后,组建班委会便是辅导员的首要工作。辅导员要善于通过日常的工作接触,及时物色合适人选,作为学生干部重点培养,以便于后期工作的开展。有经验的辅导员可以通过承担工作的主动性、工作经验、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人选。(2)及时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学生。为更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辅导员要善于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活动,来充分了解学生,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传统的一些方法,比如查询学生档案及家庭信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可延用。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优势。这就是辅导员要练就“慧眼识人”的本领。辅导员不应歧视“问题学生”,相反地对于班级中家庭困难学生、后进的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应多关心和帮助。另外,还可以发动班级同学的力量,充分发挥优秀同学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辅导员的过程控制能力
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辅导员份内之事,也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强化训练过程控制能力,使辅导员能有效掌控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体状态把握,气氛带动,主题凸显,群情控制,十分必要。管理学中将过程控制的环节分解为:确立目标、资源合理分配、准确传达计划、启发与诱导、及时纠正错误、维持平衡。比如在班团活动、社团活动、课外社会实践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辅导员作为决策者和执行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过程控制能力。举例来讲,某专业要开展一次班团活动,辅导员需要事先审核活动策划,确定好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在活动所需的资源上,大到负责教室的申请、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小到活动中所需材料内容的审核、主持人人选的选拔等,都需要辅导员合理分配安排。作为决策人,辅导员要将活动目的和要求及所有细节准确传达给活动负责人,并启发和诱导活动负责人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去安排统筹好各环节。同时也作为执行者,如果活动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辅导员要出面妥善解决,维护好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四、完善班级激励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建立班级工作常态制度。针对诸如贫困生建档,奖助学金评定,推优入党等学生常规工作,在贯彻执行上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来建立适宜的各种评定细则,比如,针对上课全勤、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同学应予以相应的综合素质加分,以资鼓励。继续完善的激励制度,形成贫困生档次的界定、党员发展推优的标准、学生综合素质的计算评定的可操作制度,以促进班风学风的建设,促进班级成员创先争优。(2)树立优秀典型。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带动下,可以优化班级学习氛围,提高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五、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
笔者认为在遵守校规校纪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允许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作为成年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已基本成型,具备相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状况,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 。辅导员应充分尊重和引导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挖掘每个人的潜质,发挥个人优势,让每个人有充分的自由来发展和展示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