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尽管人的身体会衰老,但这种衰老并不是很明显,也不是不可改变。这些注目的发现是从研究最大耗氧量得出来的。最大的氧气消耗量也称作需氧能力,即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它是生理学家用以衡量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这一点说,年龄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许多身体健康的六十岁老人的最大耗氧量比那些不运动的二十岁的年轻人还要大。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调节身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起到了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双重作用。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长期坚持,十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长期坚持呢?
一、设表格记录,长年考勤不懈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表格,内容包括日记、当日运动量、累计运动量、备注栏等,每日认真记录,每年一本,装订起来就成了自己的锻炼身体的档案。许多人认为此法乃是使锻炼持之以恒的好措施。运动日记,犹如公司考勤,给你以约束,起到自我检查和监督的作用,自觉性就会逐渐提高,如果某种原因耽误了锻炼时间,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约束自己完成预定的运动量。从累计栏看到运动量的积累,也会使你感到更有兴趣,获得鼓舞力量,激励你继续坚持下去。备注栏可以记录主要的生理指标,如:身高、体重、肺活量、心率、血压、运动指数等。这样,在一年结束或新一年开始时,即可以从运动量到身体状况、运动技能、技术的提高做简明的总结回顾。这对自己又有一个新的鞭策。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锻炼就会养成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考勤”记录最适宜的项目是健身跑。其他项目在表格设计和记录方法上应有所改变,也要以可记日记的形式进行。总之要体现一个“记”字。这样,几年之后,回过头来翻翻这些记录,体育锻炼兴趣就会更浓,劲头更大,信心更足。
二、地点常换,选取好环境
运动项目确定后,关键是要激发起浓厚的锻炼兴趣,这就牵涉到锻炼地点常换、锻炼项目常换、方向多变环境幽美的问题。如果总在一个地方活动,往一个方向跑,练一个运动项目,环境污浊,那就会感到枯燥,甚至厌烦。如果你经常变换运动地点,改变跑步的方向,有多一些运动项目,且环境幽雅,景象万千,那锻炼身体就会兴趣盎然,生气勃勃。久之,你就会感到怡然自得,乐在其中了。锻炼时间最好在清晨,因为清晨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空气新鲜,利于锻炼。有人作了晚上跑步的尝试,结果他觉得晚上光线暗淡,兴奋性差,易感疲劳,入睡困难。因此,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应在早上活动。
三、树立信心,讲究科学的锻炼方法
“动则不衰”,这是多年来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现代医学已把运动纳入“防治医学”的范畴。对于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有坚定的信念,这是锻炼身体能否持之以恒的关键所在。信心足,则“恒”在其中。要不断从运动实践和记录表中获得兴趣和力量,坚定信心,提高锻炼的自觉性。锻炼身体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我们用科学院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对待,不要简单地把一些异常现象误认为体育锻炼带来的后果。遇到困难和异常情况时,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必要时请教有实践经验的人或专家,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些长跑爱好者急于求成,早上跑很长的距离,晚上来一个大运动量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方法,时间长了,肌肉就会拉伤,关节韧带也会损伤而终止运动。有的人运动训练后不及时保暖,以至受凉感冒,可他却认为不锻炼不感冒,越锻炼越感冒。一些中老年人,心脏功能降低,却偏偏喜欢激烈高对抗的运动项目,结果引发了急性冠心病。凡此种种,皆非体育运动之过,而是因为缺乏科学态度和科学锻炼方法。锻炼身体过程出现一些身体反应过程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在初期,如越野跑、中长跑、激烈的球类运动项目,会出现胫腓骨骨膜炎、第五跖骨疼、跟下脂肪垫滑襄炎、小腿肌肉酸痛、膝关节脂肪垫和关节面疼痛、胃肝区疼痛综合症、身体疲劳性反应、轻感冒等。在练中长跑、越野跑中,人人会遇到“极点”。出现“极点”时,步伐沉重,动作别扭、迟缓,脸部表情难看,显得紧张。此时的自我感觉是:呼吸急促表浅,节奏紊乱。四肢无力,肌肉酸痛,跑的迅速降低,以致恶心、胸闷,不愿再跑下去,心率也明显加快,血压上升,血液内乳酸堆积,体内热量、二氧化气体一时排散不出去。“极点”的出现,是根据训练程度和个人的身体素质、距离的长短、运动的强度等到因素来决定的。训练水平高的、身体素质好的会迟一点,少一点,弱一点,持续的时间短一点,反复的次数少一点。训练水平差一点、身体素质差一点的反之。“极点”的出现是人体正常生理现象的反应。因为人体由相对的静止状态进入运动状态后,人体参与运动的各系统暂时不协调,肌肉运动本身不适应,大脑皮层中动力定型受到暂时破坏,大脑神经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极点”的种种反应对身体并无损害。“极点”出现是有规律性的。当掌握了这个规律,就会判定自己“极点”出现的时间。训练水平较高,身体素质较好的人,在用力跑一千五百米时大约出现“极点”在八百米左右,相反,训练水平差些的、体质差些的约在五百米左右。女子,前者约在五百米左右,后者三百米左右就会出现。根据“极点”的出现规律,可采用下列方法来推迟它的出现:一是加强锻炼,使自己的各器官机能、肌肉都适应激烈运动。二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三是在练跑项目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原则,准备活动要充分,注意途中跑的节奏变化,注意加强深呼吸,注意保暖。四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锻炼。五是“极点”出现后,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克服不良反应,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二次深呼吸”带来的轻松、舒适的心情。
四、加强自我管理,维护身体健康
篇2
一、训练方法
(一)确定训练人员
重新调整队伍,招收新队员,做好选材工作,加强队伍的训练管理及思想品德教育,全面发展队员身体素质。
(二)确定训练时间
在学校专职体育老师不仅仅要保证日常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每天两次的田径训练。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一般是上半年四五月份有一次县小学生运动会和本街道小学的运动会。一般把训练时间分为春夏训和秋冬训两个阶段。秋冬分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九月份一个月),强化训练阶段(十月份一个月),比赛阶段一(十一月)。在比赛之后进行半个月的休息后街道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进入冬训强化阶段(十二月到次年的元月),第二个阶段比赛强化阶段(次年三月到比赛)。训练时间一般是早上一个小时,下午一个半小时。
(三)基础训练阶段内容
首先,在班级中确定跑、跳、投方面素质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前几次的适应性训练。对选拔进训练队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对测试的成绩进行分析。第一个阶段以恢复学生速度和柔韧为主,进行放松跑、短距离跑和长距离的耐久跑为主,多做柔韧练习拉升韧带,多进行耐力和爆发力的练习,跑步同学在运动时让运动员调整好呼吸和步频,等体力恢复之后,以简单的技术教学为主,分项目练习。在训练初期,对于一些年龄特别小的学生,和适应能力差的学生观察的时间可以长的,多关心和鼓励学生坚持锻炼一段时间。多进行正确的示范,借助视频等项目,进行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有机的结合,根据学生运动中的表现来不断调整运动负荷,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及时纠正技术上的错误。
(四)强化训练阶段
这一段时间在一般性身体训练的基础上,需要较大运动强度、大运动量、较大密度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机体适应能力。锻炼专项性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等增加技术训练。运动负荷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训练后,学生普遍会出现生理上的酸痛,要对学生及时做好解释工作。这个时候,学生运动成绩提高的快慢,很大一部分依赖教师运动负荷的安排,每个项目的运动负荷不一样,所以要迅速做出调整。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这个时候还需要加大学生心理的疏导,协调好运动量。定期检测队员的运动成绩,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可以这样设计周一:短距离跑间歇跑;周二:速度力量训练;周三:耐力训练;周四:专项训练;周五:力量训练,其强度也稍大。这样通过加大强度。这样才在比赛时才能承受最大强度的负荷,赛出理想的成绩。强化训练阶段教师以完整示范为主,建立完整的动作体系。教师要需要时时掌握学生的训练情绪,抓住饮食和训练的关系,保证训练积极有效的开展。
(五)比赛阶段
比赛之前的大半个月训练中,要模拟比赛的场地和气候来进行适应性联系,训练的次数和目标也严格按照比赛要求来模仿。学生比赛时的年纪偏小,比赛场地又是封闭的,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到比赛场地进行短时间的场地适应训练。没有条件的学校也至少去练习一次通过适应,让学生对比赛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对赛场可能出现的情况胸有成竹,自信心得到增强,临场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水平能较好地得到发挥。
加强竞赛心理训练,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地发挥竞技能力,因此要提高比赛的发挥能力。要消除不稳定因素,缓解疲劳状态,具有强烈的自信和求胜欲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气馁。
篇3
这是指锻炼身体应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实际出发,确定个人的锻炼目的、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并合理地安排时间不耽误其他事务。如在冬季应着重发展耐力,在春秋两季应重点进行技术性的项目,在炎热的夏天,游泳就是个比较理想的运动项目。而冬季锻炼正是个好时机,体育锻炼可提高人们的御寒能力,所以坚持冬季锻炼的人,抗寒能力比一般人增强8到10倍。就我个人而言,工作日期间,我会在每周两节的体育课上和每晚9点左右进行锻炼,双休日则会选择一个下午外出锻炼,这样才可同时兼顾学习和体育锻炼。
第二点是循序渐进原则。
我们每个人的体能都不同,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体育锻炼时要根据人体发展规律和超量负荷原理,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要求,从而使人体在不断适应的同时,体质逐步得到增强。经常有一些体育爱好者在体育锻炼时,因为兴趣高,所以活动量很大,但可能第一次就会导致机体受伤,或者几天就失去了锻炼的热情,这样不仅不能增强体能还可能造成体质伤害。体育锻炼要循序渐进,在其中慢慢体会体育锻炼给身体带来的舒适,享受这过程,用愉悦的心情锻炼,才可以为长期的经常性的锻炼打好基石。比如我们的800米跑步,我曾经还制定了训练计划,坚持几天跑几圈,再慢慢增加圈数或者增加速度。
再者是持之以恒原则。
锻炼身体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只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科学地制定健身计划,才能不断有效地增强体质。科学实验表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中断体育锻炼的人,会使原有的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明显的下降。并且,中断锻炼身本时间越长,消失越明显。那么如何在体育锻炼中持之以恒呢? 我认为可以通过强化体育意识、选择适于自己的锻炼项目、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体育锻炼等方式进行持久的体育锻炼。此外,我们可以把体育锻炼纳入作息时间表以此提醒自己常运动。
最后一点是全面锻炼原则。
篇4
(1)研究对象。本文采取的是随机抽取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00名。(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人通过对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网上图书馆等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资料收集工作。并对收集的工作进行分析。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专家进行的访谈,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设计问卷,并对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3)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抽取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00名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0名,回收率100%。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回来的问卷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对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中得知,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增强身体体质、健身健美,他们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他们好好学习、还有以后能更好参加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他们在繁重的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得到很好的放松和释放。也有一小部分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后面体育考试能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和能很好的通过体育考试。由此可以知道该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了解还是比较正确的。
2.2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在调查过程中得知,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大多数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着正确的认识,另外也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必要的,还不如在宿舍里玩玩电脑游戏,这说明该校还有极少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关心。
2.3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形式
在调查过程中得知,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比较多的项目是篮球、羽毛球、慢跑。这说明该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比较少,比较单一。经过对他们进行采访才得知,其实他们想多参加些其他项目锻炼,比如他们想参加网球运动,可是网球场只有3个,这就是参加网球运动比较少的原因,还有其他的项目都是类似的原因。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一般是以宿舍为单位或者是几个玩的比较好的同学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也有极个别的参加体育锻炼。在调查中还发现了其实该校比较注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校专门还增设了学生运动的社团,有篮球、羽毛球、网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等社团。目的就是鼓励学生走出宿舍,回归操场。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明确,大部分学生是增强身体体质。(2)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着正确的认识。(3)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为篮球、羽毛球、慢跑。(4)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专门为学生增开体育社团,鼓励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比如篮球、羽毛球、网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等社团。
3.2建议
(1)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且加强学生的多个项目练习,以及科学的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当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应该对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要加强。体育老师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考虑我们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知识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习掌握2种以上体育锻炼项目,增加他们在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上的选择,能更好的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最终是学生自觉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中去,从而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2)学校应该在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方面加大建设与投入,提供学生科学合理制定体育锻炼的时间。目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设施和场地与以前比较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学校这几年的招生情况比较好,所以学生人均的活动场地还是不够,比如网球场地和排球场地没有增加,这些场地还是需要增加,像网球运动在高校里还是比较流行的运动项目。致使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不够,学校对这方面还是需要继续加大投入,还好该校对场地进行了灯光改造,以供学生科学锻炼的时间分配。(3)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增加社团训练的时间,科学合理的选择自己训练的项目。目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社团的训练次数是根据室内和室外而制定的,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训练时间和次数,应该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方式来开展体育锻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还有不懂体育锻炼的方法来向老师请教,或者自己网上自学,更加科学的掌握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05-1307.
[2]刘志明,周建伟,吴兰芬.宁波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调研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01):85-87.
篇5
2.提高学前专业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女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而大学体育课程单一化等原因导致其对体育锻炼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内容呆板生硬,导致其从主观上失去学习的意愿从而,抗拒参加体育锻炼。学前专业女生活泼、阳光,她们对体育课具有求趣、求健、求美以及喜欢韵律等等。这需要从事体育教育的教师根据女生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考虑到高校女生的兴趣点,激发她们学习的热情,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选用适当的教材和恰当的教学方法,考虑性别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建立完善舒适的锻炼环境,建设良好的锻炼设施
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能促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高校体育锻炼氛围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学校的领导,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他们组织、推动学校的各项进程,学校体育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主要依靠领导。我校领导在这方面当属以身作则,对体育锻炼相当重视,已经把学校体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全校体育活动的组织、运作,在体育经费支出不足的情况下,添置运动器材、改善训练环境、积极开展竞赛活动等,我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的风气。
三、对幼专女生锻炼全程行程有效指导
如何科学的健身,对现有健身方法、体系的了解及适应程度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程度,从事体育锻炼的情况,如表1-1所示,在我校5000名学生调查问卷中,了解的占16.4%,基本了解的有25.2%,几乎不了解和不了解的共占58.4%",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对现有锻炼方法并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学校体育教育迫切需要提高他们对健身方法全面了解,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篇6
近年来国民体质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状况令人忧虑,甚至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性扭转。据调查,上海2001年至2005年学生体质调查果存在突出的问题,在代表男性力量的握力和代表女性耐力的仰卧起坐指标都在下降,7至12岁学生,50米×8折返跑能力下降很大,视力检测70.25%视力不佳,5年内近视率上升5.34%,肥胖率达到12.26%。北京卫生局今年公布了一些数据,中小学生视力也不好,北京小学一年级视力不良率高达36.4%,高三学生不良率高达86%,近视眼患病率从世界第三上升至世界第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果反应也不好,台阶试验合格率不高,这是数据反应的,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青少年关系国家强弱,关系民族兴衰,是百年大计,是亿万家庭幸福和谐的重大问题。强身健体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这是全民健身工作重中之重。就像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也不能以牺牲和忽视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代价培养接班人,否则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就没有希望,美好远景就会落空。国家针对学生体质下降由体育总局、教育部和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指导文件,学生体质研究,特别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在理论界成为热点。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一个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字典定义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从体育学的角度,金钦昌在学校体育学里对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这种定义明显满足不了理论界研究体育锻炼习惯的需求,于是学者们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习惯进行了定义,但是学者们只是从自己的研究提出定义,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全面的、权威的定义,邱梅婷等2005年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定义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在内在动因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下重复发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身体运动,是在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2]白文飞在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这个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种也是从生理和心理学范畴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从体育锻炼习惯的构成因子角度来定义的也有很多,莫连芳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一文中就是从体育锻炼习惯的构成因子锻炼频度、运动负荷和锻炼持续时间进行定义,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锻炼最少30分钟,心率大于110次每分钟,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3]。
综合各家之言,但从某一角度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都是不全面的,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和构成因子多方面分析,体育锻炼习惯定义应该是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交互作用下,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锻炼最少30分钟,心率大于110次每分钟,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的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二、近年来体育锻炼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针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从文献资料上看,比较集中在学龄期,其中大学阶段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文献资料最多,中小学阶段次之,学龄后(社会体育或社区体育)阶段则很少,学龄前的则更加少;从研究的视角上看,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研究得比较多,而从课余健身锻炼的角度研究得较少;从研究的方式上看,研究如何培养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多,如关北光在《体育与科学》上发表的中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轨迹及引导方法、谢春生在《体育科学研究》上发表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研究等。而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后如何保持或不间断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运用社会调查法研究得比较多,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的最多,主要研究体院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如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德研究等,而采用实验法、实证法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进行干涉的研究比较少;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上看,一般性的研究比较多,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研究较少。
三、目前我国关于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阶段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纵观近年来学者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准备阶段,即集中研究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等基本理论方面,其中习惯的形成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而通过实验验证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的研究很少,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研究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更是基本没有,基本上是研究领域的空白,有一些研究也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或者是干涉理论的解释和说明。即使是白文飞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也只是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现状和影响因素。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学生体质不断下滑,要改变这种局面,最关键的是要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干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后怎样预防习惯不被破坏。所以说理论界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四、小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关于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还停留在一般性理论研究,如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指导性的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也有一些,但不够深入,实践性的对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干涉理论还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能很好的解决体育锻炼习惯的果问题,必须要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2] 邱梅婷等.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大学学报.2005.
[3] 莫连芳.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J].江汉大学学报.2007.
[4] 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篇7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不只是局限在个人发展的某个阶段的活动,而应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整个生活内容,是终身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学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启蒙和桥梁作用。首先,加强体育基本理论只是和体育技能的教学,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年正处在身体成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身体朝着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打下良好的体制基础;其次,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中接受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身体锻炼的时间最长而且最有保证的阶段,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发展学生体育的兴趣,为今后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和2007级学生体育课进行调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和2007级公体学生中抽出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查阅相关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信息。
2.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6份。回收率98%,回收问卷有效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提高体育课的理论教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体育知识对学生体育锻炼很重要,仅有2%-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不到10%的学生认识模糊、不确定。课堂上绝大数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到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从事锻炼,尽可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对学校的场地、器材和开设的活动项目还是满意的,仅有27%的学生对开设的体育课内容不满意。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步形成,还必须与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思想认识,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体育意识对终身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76%的学生认为体育能力的好、差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也具有严重的意义;74%的学生了解和知道终身体育锻炼的好处。体育意识是对体育有目的的自觉反映,有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自觉的体育意识可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觉地调整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自己体育爱好,锻炼习惯的连续性,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
(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体育能力
1.学生的体制和体育能力相结合
体育意识的培养是重要的,在重视意识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学生体育能力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情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
2.注重专项训练,培养学生“一技之长”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选择一到两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如果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掌握一套终身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既锻炼身体,又有了一门强身健体的爱好或特长,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一)学校的体育教学要以理论结合实践,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运动能力为目的。
(二)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以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首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使学生真正意识和体会到中身体与的全部内涵,受益于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享受与好处。
(三)培养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体育锻炼和体育健身运动的意识,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一技之长”。从而促进其学业顺利完成,而今后更好地发挥所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成为有专长、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建议
(一)在体育课中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
(二)在体育课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兴趣。
(三)在体育课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意识和体育能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篇8
一、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形成自觉主动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大多数学生基本都明白为什么要参加体育学习,但正确的学习认识有时并没有使他们真正产生积极的学习行动。其原因,一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由于重智轻体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影响了他们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所以,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感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体育课才有感召力,学生健康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也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很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只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学生对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同时形成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教师应在教学中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兴趣是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能促使人在行为上去爱好某项活动,形成行为习惯。如果对某一活动缺乏兴趣,就无法对该活动产生爱好,也无法形成从事活动的习惯。反之,有强烈的习惯性,就会对某一活动形成爱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三个效应”来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与欲望。
1.模仿效应。体育品牌广告缤纷多彩,学生自然而然会对某种商品或对喜欢的偶像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广告向学生宣传参加体育锻炼的乐趣及重要性。
2.励志效应。学生心目中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偶像,也有个人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体育比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进行锻炼,激发起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激励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观察和发现学生在锻炼时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锻炼时的态度、运动的兴趣和习惯都在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之内,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端正的锻炼态度与强烈的参与锻炼的兴趣,必然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参与锻炼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其锻炼态度端正,锻炼效果也会得到大幅提高。
三、科学的方法有助于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起示范作用。学生的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体育教师的积极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及动作技术练习方法的指导等,都需要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学生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教授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的生理变化,以及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锻炼程序。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段,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2.把体育锻炼强化为学生的自主行动
随着体育锻炼的不断重复、巩固和提高,体育锻炼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锻炼行为会产生强烈的需要,进而形成自觉的自动化行为。只要环境和条件允许,就会坚持从事体育锻炼,这标志体育锻炼习惯已初步形成。经常性的练习能加深体育锻炼的形成习惯,锻炼者会逐渐提高体育锻炼的目的和认识程度,从而强化体育锻炼的能力,坚定锻炼信念,并且通过主观努力使锻炼持之以恒。体育锻炼习惯属于自主性习惯,它是在科学性、计划性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习惯。练习者会受到环境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对体育锻炼产生热爱,由此产生的深刻认识可以帮助练习者战胜困难,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体验成功的乐趣,使锻炼行为成为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3.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的锻炼习惯是通过反复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体现出学生的意志与毅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这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制定严谨、个性和科学的计划,有的还需要将所制定的训练项目逐个去落实。在练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要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整体,反复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教师应经常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练习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老师―家长―学校”相互配合,持续锻炼意识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一年365天,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只有190天左右,因此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光靠学校和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家长的配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应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掌握学生的身心特征,注意每个环节之间的连接和搭配,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灵活运用,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对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篇9
全面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在身体活动时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心理等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活动,还包括不同的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时,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既要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体型匀称健美,又要提高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7~23岁之间,身体发育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体育锻炼中执行全面性原则极为重要。
从选择什么样的体育项目来进行身体锻炼来看,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短跑主要是发展速度;杠铃弯举主要是锻炼肌肉的力量;长跑则侧重耐力的锻炼;球类则是以灵敏协调性为主。所以,进行全面的体育锻炼可以让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体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锻炼,在体育锻炼时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必须有明确的锻炼目的,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有深刻的认识,相信“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的道理。在体育锻炼时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坚持锻炼才能获得最佳的体育锻炼效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讲的:“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努力做到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将来更好地为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一个人只要有了远大的目标,就会长久地、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往往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和动机,如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强身健体、调节情绪、增进健康等。但不管带有哪种目的和需求,都要自觉积极地、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充分理解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锻炼项目和形式,并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三,经常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断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定期测试身体素质、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水平变化状况,也可对睡眠、饮食、精神状态等进行比较来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通过这些检验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成效,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根据人的自然发展和机体的适应性规律,在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方面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安排必须在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渐进不是每天、每次增大负荷量,而是按照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根据超负荷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运动负荷量。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类项目,运动负荷要由小到大,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机能水平逐渐适应与提高。体育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急于见效,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运动损伤和运动性过度疲劳,阻碍身体的健康发育。循序渐进原则不仅体现在一段时间的系统锻炼上,也体现在一次锻炼中,如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锻炼结束后要适当地进行放松活动等。当人体适应了一定的负荷后,若要进一步提高,则必须在原有负荷的基础上增加负荷,不然体育锻炼效果就不会明显或逐渐减小,体能只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所以体育锻炼要不断提高要求,逐渐增加运动量,最终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四、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锻炼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体的各器官组织系统的改善,是体育锻炼日积月累的结果,要想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保持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次数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反复锻炼,不断积累。
五、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制定锻炼目标,合理地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人与人之间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在体育锻炼时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及学习生活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确定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和运动负荷,量力而行,不能强求一律,不能凭一时的兴趣或冲动,进行那些力不从心,强度和难度大大超过自己身体所能承受能量的运动。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适得其反,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体育锻炼时,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合理选择,方能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
六、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的生理负荷适宜。体育锻炼效果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刺激的强度有关系。刺激太弱不能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刺激过强则会损伤机体,只有适宜的强度,才有利于能量消耗的恢复和超量补膳。体育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注意自我感觉并结合生理测定,如果锻炼后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症状,则说明锻炼负荷过大,需要进行调整。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42―0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但从目前学校体育的情况看,由于学生的体育意识特征、锻炼情感特征、运动环境等因素决定了学生难以自觉、科学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所以研究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六所普通高校1999―2002级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75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50人,女生5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行为科学方面的著作及有关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的论文资料,较全面地了解行为科学的理论和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研究现状。
1.2.2 调查法 用座淡、现场观察统计和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按照问卷设计原则对所设问题运用特尔菲法进行筛选确定的。问卷采用逻辑分析的定性方法,以行为科学理论为依据,对反映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各主要方面内容经专家评定和判别,认为该问卷基本上能反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高内容效度。信度检验采用小范围的重测法,重测时距为一个月,重测人数为男女各50人,重测相关系数男生为0.81,女生为0.84,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较好信度。共发放问卷750份,收回有效问卷702份,其中男生216份,女生486份,有效回收率93.6%。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严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涵义 体育锻炼意识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情感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节。体育锻炼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体育锻炼意识是对体育本质、特性、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是人们在后天受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学校教育是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同时受到个体心理状态和周围环境因素的制约。体育锻炼中出现的行为与锻炼者对体育的认识、锻炼动机、锻炼能力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行为环境有关。
2.2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认识上的差异 人的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体育参与是一种社会化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背景,其中环境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可能最大。随着社会对体育的日益重视和全民健身意识加强,受学校教育和家庭影响,大学生对体育已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在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卜男女学生无显著差别。调查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向的,健身和娱乐仍是主要动机。由于男女学生在心理上的差别,女生比男生更关注自身的形象和外表,所以女生更注重体育健身;男生生性好动,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强于女生,体育是男生余暇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女生业余生活的内容要比男生丰富,在体育活动中娱乐的成分要少于男生。
女生自控能力较强,比男生能更好地处理学习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所以女生认为体育锻炼有利于专业学习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认为体育锻炼影响学习的人数比例低于男生(表1)。
2.3 男女大学生在对体育锻炼效果认识上的差异 对锻炼效果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受益情况。由于以健身为动机的女生要多于男生,所以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女生认可程度明显大于男生。在体育锻炼对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作用上,男生认可程度要大于女生。分析原因是由于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要大于女生,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交往范围和在体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大于女生,所以对体育在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方面的感受要强于女生。对于通过体育活动消除心理压力、调节情绪方面男女学生认识基本一致(表2)。
2.4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情感上的差异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调查表明,在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对体育的关注上,男女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在运动乐趣体验上二者差异不大。从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体育的情感表现是积极的、肯定的,均处于较好水平;但男生比女生表现更为强烈(表3)。
2.5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频度和内容上的差异 锻炼频度指锻炼者每周参加锻炼次数。频度是保证运动效果的前提,只有长期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调查发现,男女学生在开学期间和假期能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30 min)的人数男生要明显多于女生,但二者在假期能坚持锻炼的人数均低于开学期间(表4)。这一现象表明男女学生养成锻炼习惯的人数还不多,都不同程度存在对体育的认识和实践脱离现象,这不利于大学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体育锻炼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个体行为,必定要受到行为环境的制约。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除个人兴趣爱好外,在很大程度―亡还要受到时间、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之间既有相同也有差异。跑步并非是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但却是男女生最经常活动的内容。这是由于跑步是个人活动项目,简单易行,随时可练,又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验项目,所以成为学生锻炼人数最多的项目。乒乓球自备器材,练习方便,运动量适中,又有一定对抗性和趣味性,颇受男女学生喜欢。此外,男生多喜欢参加对抗激烈、有刺激的项目如篮球、足球、轮滑、散手等;女生多喜欢体现女生特点的健美操、舞蹈及身体接触少的隔网类球类项目如排球、羽毛球等(表5)。
2.6 男女大学生在自我锻炼能力上的差异 调查表明,大学生基本了解自身的情况,并能进行较科学的评价,这是因为每学年进行的健康检查和身体素质测验使学生基本掌握体质的评价方法。但能针对自身情况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还比较差。女生在了解自身和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锻炼项目方面要好于男生,在主动收集健身信息,创新锻炼手段,因地制宜进行
自我锻炼方面男女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别(表6)。
2.7 在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上的性别差异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环境、行为环境、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四个方面。调查,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表明有性别差异。即制约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排列是行为环境(75.4%)、社会环境(69.4%)、心理因素(67.7%)、和生理因素(38.9%),女生是心理因素(95.8%)、社会环境(83.1%)、行为环境(67.9%)和生理因素(38.8%)。(表7)。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对体育的认识正确,且趋于―致;对体育的兴趣、关注程度以及坚持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上有明显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认知水平和行为意都存在认识脱离实践的现象,这是学校体育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健身和娱乐是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差异在于女生持有健身动机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持有娱乐动机的人数比例要高于女生;男女都有10%以上者持有考试动机,对这部分学生需加以引导。
3)动机和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导致对体育锻炼效果的感受不同,女生偏重于认可健身效果而男生偏重于体育锻炼所带来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增强。
4)简单易行的体育项目是男女生经常锻炼的内容。且男生更喜欢对抗激烈、新颖刺激的项目而女生爱好节奏感强,富有表现力的舞操和隔网的球类项目。
5)男女学生在行为环境和心理因素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男生对场地器材的不满足感比女生强烈,而女生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来的懒惰、依赖心理比男生严重。
3.2 建议
1)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使学生通过锻炼获得增进健康、愉悦精神的效果,以激发其继续锻炼的动机,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篇1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普通群众的物质生活方式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长远的进步。与此同时,大家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也比以前提高了,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已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一、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有助于提高呼吸效率,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由于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要呼出比平时更多的二氧化碳,呼吸功能得以开发与挖掘。为了保证正常的肌体运行,人们的呼吸系统会变得加倍工作,负责呼吸的肌肉与器官变得日益发达,呼吸的效率大大提高。肺活量伴随着长期的体育锻炼而增大,胸廓和胸围活动能力逐渐增强,这样带来的一个优势就是人们不会再轻易发生呼吸道疾病。
(二)有助于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体各部分器官逐渐变热而加快对能量的消耗,与此同时,人们的新陈代谢也就增快了。为了补充身体运动时候消耗掉的能量,部分器官就会进一步消化和吸收摄入体内的营养物质。同时,大量数据表明,经常运动的人腹肌力量会比一般人强大,这也可以帮助腹腔加快对食物的消化进程,人们在运动后摄入的营养物质所带来的能量要远远大于运动所耗掉的能量。因此,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能够加快人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人们的心理素质。首先,体育锻炼能培养人们的合作意识。好多体育活动都是群体性活动,在开展的时候有好几个人一起参加,而大家为了活动的正常进行,就会进行不同的分组,为了获取胜利,大家会分工合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促进了个体社会交往的能力。其次,体育运动可以塑造不同个体的人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受到先天因素影响,人格迥异。可是在经常性地体育锻炼后,一些不良的性格因子就会慢慢被剔除掉,人格逐渐向善的一面转化。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加人性魅力。第三,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出于人们的本性,人们渴望胜利,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自信心和坚强乐观的性格,形成欢愉的心情;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可以锻炼人们的耐性和毅力,逐渐培养出竞争精神和拼搏意识。
三、体育运动的科学方法
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那么如何更有效更科学的进行体育运动活动,这就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一)体育运动的基本原则
体育运动原则是体育运动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参与者安排锻炼计划、选择锻炼内容、运用锻炼方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体育运动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也就是身体的活动,但是真正的体育锻炼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体育锻炼是严谨而科学的,需要遵守一定的运动规则。第一,安全性: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守则,尤其是参加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体育锻炼,如果不按照科学的方法,盲目锻炼,取不到运动效果倒是其次,如果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了损害,就更加得不偿失了。因此,体育运动一定要注意锻炼的安全性,要遵循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把体育运动安排的合理合适,才能真正发挥体育锻炼的功效。第二,多样性:开展体育运动,参加身体锻炼,一定要注意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要在不同的时间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使得自己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不能由于偏好某种运动,而忽视了其他运动项目的参与。
(二)体育运动的科学方法
进行体育锻炼,在掌握原则的基础上,还有注意科学的方式方法,要注意运动时候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一般来讲,只要进行动力性肌肉力量练习,就会出现动作的速度与幅度问题。这个时候,运动者如果不注意合理把握动作的幅度和速度,就可能导致运动中的幅度和速度之间出现问题,有时候后果还会非常严重。另外,锻炼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负荷问题,大家都知道负荷越大,速度就越小,因此锻炼者要根据自己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来合理安排。比如说对于青少年,他们的爆发力往往非常强大,因此他们在进行力量练习的时候,就要选择适宜的负荷,让负荷稍微小一些,尽量加快动作速度,这样就可以提高肌肉的爆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一平,余道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体育科学研究.2007(04).
篇12
老年人口是体育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身中较稳定的群体。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和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在人们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提高的当代社会,老年人追求健康、延年益寿的愿望愈加强烈。参加体育锻炼已成为老年人自我保健与修养,自我教育和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途径和实际需要。本文通过对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力图寻找有效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途径,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0名60岁以上的开封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调查走访了大梁门、铁塔公园、清明上河园、龙亭、包公祠、天波杨府、金明广场、河南大学等地)、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8份,回收率84%,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95.2%)和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1 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调查(N=160)
从表1调查显示,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是增强体质和娱乐,占6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老年人对体育健身功效的认识比较全面,健康意识较强,知道科学的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和延年益寿功效,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已成为老年人的共识,老年人也十分注重锻炼过程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说明开封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明确的,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满足不同方面需求的同时呈现出多样化功能。
2.2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深受老年人喜欢的项目有武术、散步和健身操,约占60%(见表2)。显示了武术和散步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同时健身操作为老年人体育项目,不但锻炼身体、娱乐身心,而且提高了老年人的审美情趣,深受老年人的喜爱。另外,在项目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年龄特点,像球类等项目,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其选择呈现下降趋势,他们大多选择活动量相对较小,动作缓慢,富有美感的项目,这也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表2 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调查(N=160)
2.3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和次数
表3 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次数(N=160)
调查显示(见表3),老年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以上为主。走访发现,老年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1h左右,锻炼时间呈现早、晚为主,说明开封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达到较高的水平,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但仍有11.2%的老年人仅仅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值得引起关注。
2.4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地点
表4 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地点(N=160)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公园和体育场所。有部分老年人在家里和公路上锻炼,去收费场所锻炼的人较少。说明开封市老年人在体育锻炼场地的选择上以空气清爽、环境优美公共活动场所为主,其选择是理性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
2.5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通过调查可知(见表5),与朋友、同事、邻居、家人一起锻炼是老年人的首选形式,排在第2位的是“个人锻炼”,这与老年人退休在家,多有寂寞感和孤独感有关,所以乐于增加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的老年人体育团体偏少,政府部门组织的专门性老年人体育活动较少,严重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表5 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N=160)
2.6 制约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见表6),制约老开封市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以家庭因素、场地设施少、缺乏社区指导组织者为主,占近70%。形成以上消极因素主要原因是:一是,家庭压力大,老年人抽不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二是,开封市社区仅有一些简易的体育设施,老年人体育设施更少,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需要。三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偏少,缺乏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者。四是,老年人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
表6 影响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N=160)
3 结论
(1)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老年人们对体育健身作用的认识是积极的,态度倾向也是正确、主动的,存在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引导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
(2)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参加武术和散步锻炼的老年人最多;每周锻炼次数以5次以上为主;锻炼场地的选择方面,以公园和运动场馆为多;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选择与朋友、同事、家人、邻居一起锻炼的活动形式,锻炼时间以早、晚为主,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约1h。
(3)制约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场地设施少、缺乏社区指导组织者等。
4 建议
(1)建议有关部门多渠道、多方位的向老年人宣传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促使老年人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健全老年体育协会组织,发挥协会领头羊的作用,扩大成员,使更多的老年人投入到健身活动中来。
(3)建议有关部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适合老年人参加的体育活动,提高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
(4)建议政府、社区或相应的学校向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义务指导员,用专业的知识找出合理的个人锻炼方法。
(5)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尽可能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
(6)合理开发利用大中专院校淘汰的体育器材,注重现有器材的重新利用,改造废旧的体育设施。其次,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制,制作简易器材,以保证老年人锻炼的需要。
(7)各级老年体育协会应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创编和推广更多的能够适应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需求的老年健身活动项目。
(8)建议有关部门定期组织老年人进行体质健康检查,及时了解老年人的体质状况,以便有效地指导老年人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张勇.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与科学,2003,23(5):20-21.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3
一、引言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条例》等一系列体育政策法规纲要的出台,我国全民健身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进行健身运动,其中老年人占很大比例,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对延缓身体各器官的衰老、增强身体功能已经成为老年人健身的主要目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却伴随着体育锻炼活动而发生,我们有必要对老年人体育锻炼进行反思,为老年人参加身体锻炼提供依据。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改变的有:心肺功能的下降、血压升高、肌肉力量下降、平衡感变差等,这些功能的改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现在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很高,后果严重,成为老年人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随年龄的不断增加,身体功能下降。虽然体育锻炼不能恢复由于年龄增长而失去的组织,但是身体活动活跃,身体各个器官得到锻炼,可减缓身体功能的下降。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时为了提高运动的力量、平衡和动作的规范性,锻炼者要随时保持注意力,调整呼吸的节奏和频率,能够有效避免认知功能的下降,延缓和预防老年痴呆病的发生。研究表明,幸福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它与老年人的情感系统、身心健康、认知系统甚至是长寿都有重要影响。
三、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一)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方式的科学性
基于“生命在于运动”这一指导思想,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是保障身体功能的重要手段,针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锻炼方式,而且每一种锻炼方式都有其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能够有效的减少体育锻炼的风险,增加体育锻炼的乐趣,老年人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一般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认知进行的,锻炼采用的方式大多是从其他锻炼者那里学来的,或是从某些书上看到的,他们对于自己体育锻炼方式的特点和科学性也不是很明白,这就造成了老年人选择锻炼方式的盲目性,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选择,同一种锻炼方式对于一些人适合,对于另一些人可能就不适合,靳超丽[ ]通过对晋中市榆次区中老年人对科学健身的了解程度调查分析,发现健身锻炼的中老年人数很多,但科学锻炼的却少之又少。
(二)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科学性
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
有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热衷于早晨锻炼,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体体力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一般在傍晚的时候达到高峰,黄昏时,肢体反应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都达到了最高峰,心率及血压的上升率也最为平稳,所以总的来说傍晚锻炼效果比较好。
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从锻炼身体的意义来说,每次锻炼20―40分钟,每周3―4次就可以了,有调查表明很多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超过60分钟,老年人锻炼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肌肉疲劳,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变大。
四、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个人原因
体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文明活动,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参加体育的认知越好,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观念越牢固,热情越高,文化程度越低的老年人对参加体育的认知越差,参加体育的热情越低。许多老年人害怕心脏病和运动损伤而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锻炼时缺乏伙伴也是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原因。
(二)家庭原因
老年人退休后在家没有固定的事情做,一些子女为了不让老人感到孤独,可能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消耗时间,或是由于家庭的需要让老人帮助自己承担一些生活的负担,这样老年人就会失去体育锻炼的时间。代俊等在上海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中表明,退休后很多老年人承担起照顾子孙的责任,很多时间都用于家务劳动,导致没有多余时间坚持规律体育锻炼。
(三)社会原因
有调查显示,很多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身体,防病治病,贴近自然,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害怕在体育中出现运动损伤,部分老年人只能选择简单的跑、走等简单的方式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多样性。很多老年人单独或与朋友结伴锻炼,缺乏稳定、系统的体育锻炼的组织和团体也是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