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全民健身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全民健身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全民健身现状

篇1

由此可见:研究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农村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农村乡镇体育,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对广东省的农村4个乡镇,不同性格、年龄,不同生活水平的农村居民600户,计1800人,其中男1200人,女600人,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9岁。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乡镇1的健身器材设施总体为15.6%,乡镇2的健身器材设施总体为17.8%.乡镇3的健身器材设施总体为30.9%.而乡镇4的健身器材设施总体为35.7%.因此可以看出各乡镇健身器材设施及不平衡。

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现状

通过上述调查表明:广大农民目前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整体上比较低,仅有45.6%的农民对我国的全民健身的意义有所了解。而且,这部分居民对健身的意义了解得非常肤浅,更严重的是还有54.4%居民对健身的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此外78.8%的农村居民对健身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认为劳动一天就是运动一天的一种错误想法。因此产生了“既然身体是健康的,就无需浪费时间去进行身体锻炼”的错误观点。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广大农村居民对于我国实行的全民健身活动认识得甚少。因此,认识不到健身的意义重大。对体育健身器材设施的使用几乎没有,它是阻碍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广泛迅速展开的首要原因。

体育职能部门在农村对全民健身运动的舆论宣传工作不够深入,且缺乏力度,致使广大农民没有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自我健身意识薄弱。

经济也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通常,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和社会投入体育的经费就越多,反之越少。

体育健身器材设施尤其是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很大。其场地设施投入也高。体育场地设施和健身器材设施是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缺少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农民只能使用有限的健身器材锻炼。见表如下:

通过调查表明,目前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为:散步(48.2%)、游泳(29.1%)和打羽毛球(22.7%),其中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是散步,原因是散步这个项目活动强度较小,且活动不受场地、器材限制;而游泳则是夏季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

篇2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人民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

一、深圳健身现状分析

(一)从居住地方面看,城区居民要比农村居民锻炼多。从居住地方面看,城区居民要比农村居民锻炼多。此现象的原因,分析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城区与农村相比较而言,经济、文化较发达,设施较齐全,路面硬化程度高。第二方面,农村人口与城区人口的差距,城区人口大多有较为稳定、轻松的工作,收入保障较好,且大多数人都有福利与保险,能够有充足的时间锻炼身体。而农村人口呢,大多的人都从事着务农与个体经营,收入不稳定且工作量大,当做完一天的工作与家务后,基本就没有空闲时间和多余的精力来锻炼身体了。

(二)从年龄方面来看,青少年锻炼最多,老年人其次,年轻人、中年人最少。青少年的锻炼是比较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锻炼,而老年人的锻炼以散步为主,能够到公园去参加较为系统、专业的锻炼的老年人并不多。青年与中年,由于工作多,事务繁忙,日常锻炼自然就少。

(三)在健身方式来看,选择散步健身的人最多,青少年主要以球类为主。健身方式来看,选择散步健身的人最多,青少年主要以球类为主。居民选择频率最高的健身方式是散步。散步作为传统健身方法之一,是最简便易行又轻松自如的运动方式,这种无需花钱、无需花太多时间、无需寻找合适场所的简单运动项目是大多数的人的选择。交叉分析显示,从市民的择休闲运动项目看,青年人多选择足、篮、排球、游泳等运动强度相对较大的项目,而中老年或老年出于身体状况的原因,多数选择散步、舞蹈、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

(四)对于健身的认识差异,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认识到其强身健体的作用。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极少数人认为健身无关紧要,思想和认识上的改观,下一步就是行动上的改观了。存在的问题: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居民参与健身的首要因素;工作忙没有时间,中青年成为健身的弱势群体势群体;健身房费用偏贵,普通百姓难接受;对健身无兴趣爱好的大有人在。

二、深圳全民健身的建议与对策

(一)增加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布局合理化;加强小区健身设施的规范化建设管理,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降低门票价格和入场门槛,加大宣传力度,科学指导群众;改善居民的休闲环境,提高市民的休闲质量。由于多数中年人工作负担重、社会应酬多、家务繁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致使体育锻炼参与人数比例很低。群众体育活动内容均为大众化的体育项目。体育活动缺乏社会组织。体育组织程度低、社会化的程度不高。市民体育消费水平很低,与其他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健康投资”的观念有待于转变和提高。市民对体育锻炼的理解程度低,体育锻炼方法,健身等理论知识匮乏。

篇3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到《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表明了从未间断的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使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让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我国群众体育的粗放式管理,使得全民健身运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为顺应成都城市经济发展需求,成都市需要打造体育强市。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公共体育服务力度,以满足整个社会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

2.全民健身现状下的“运动成都”

2.1 “运动成都”开展及措施。2009年成都市委在全市开展了主题为“文明成都、运动成都、活力成都”的全民健身活动。“运动成都”坚持服务基层,整合资源、服务全民,活动下沉、贴近百姓为主,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来倡导健康、阳光、快乐运动的价值理念,转变市民的健身观念,让大家加入到健身行列中来。

为更好的发展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局制订了“三步走”长远规划:2010 年至 2018 年着重抓好市民健康素质的有效提升,建立“运动成都”品牌;2019 年至 2030 年,通过“运动成都”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充分提升成都全民健身行动的国际知名度;2031 年至 2040 年,努力使“运动成都”成为国际品牌[2]。政府将发展“运动成都”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促进“运动成都”品牌的文化发展,实施运动成都建设“3218工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在2013年市级体育部门及协会全年就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67 次,各区(市)县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1045 次,社区及乡镇级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480 次,各级根据自地方特色开展活动,带动全民参与[3]。活动项目不但有参与程度高、群众基础好的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还有以资源特点、传统文化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特色为主徒步、登高、拔河、龙舟赛、等活动及群众参与度高的广场舞等。

3.成都市全民健身现状下的“太极蓉城”

3.1 太极蓉城”是必然也是城市发展需要。在“运动成都”基础上,成都市政府于2012年开展以“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并以2012 年成都市青羊区“太极蓉城・魅力青羊”表演上千人的“太极方阵”特色活动为开端,开展全民太极。推广太极拳不单是因其简单易学、不择场地、器材、季节,适宜各类人群练习外,还因为成都有国内第一个申遗成功的“李雅轩太极拳”,和土生土长的青城太极。潭学军说过“太极推广不仅是拳术的推广,也是新的发展时期,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体育工作围绕城市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和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4]。

“太极蓉城”是一个有长远目标的五年计划。在“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的主题下实现“想打太极拳有人教,愿打太极拳有场地,喜欢太极拳有活动,参与太极拳有展演”的目标,到2016年实现练习太极人口达到400万人。为此成都市政府下发了《2012/2013/2014年“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实施方案》,在2012年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以“挖掘太极文化内涵,契合城市精神气质,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宣传思路,以太极健身宣传、人员培训学习、场地建设、竞赛展演和太极流学习五方面为主,并通过太极拳五进推广太极拳,扩大了解和参与太极健身的人数,提高市民体质。2013年的实施方案中在上一年的发展推广基础上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太极拳艺,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宗旨,开展目标督查、经费保障、工作推进和联席会议制度四项工作机制。2014年的实施方案中,在更加注重基层的健身发展,贴近基层服务市民健身。

4.成都市全民健身未来发展趋势

4.1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承办更多高端赛事。首要满足不断扩大的健身人群的基本需求,基础设施就是发展全民健身的基础。《成都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5 年)》也明确提出到 2015 年底,力争成都市80%的全民健身工作指标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A 类评估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打造“城市 15 分钟健身圈、农村 5 公里健身圈”[7]。重点完善“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开放更多的学校场馆、公共场馆而非只在特殊的“全明健身日”或节假日里对外开放,降低某些类别场馆收费,真正地做到要想运动有场馆,要想学习有教练,要想玩乐有比赛的现状。

继续推广和普及我市全民健身的传统项目如元旦越野跑、趣味体育运动会、“阳光学子”健身系列活动的同时,推进更多新兴活动,努力申办承办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大型体育赛事,不断提高办赛服务水平,打造成都品牌赛事,利用赛事促进体育设施建设,带动全民健身的同时发展其经济。

4.2 大力培养社区指导员促进完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从“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开绐建立的以市、县、镇为主的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到建成及乡村、社区绿道为一体的五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但还必须不断完善组织网络体系,灵活的运用体系。此时,培养更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这些社区指导员对社区公共健身区的管理、对健身人群健身项目的教授,才能第一时间真实准确的知道,当下全民健身的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来,全面推进和完善成都市开展全民健身工作。

4.3 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全民健身活动迈上新台阶,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府通过梳理各区(市)县的自然资源禀赋,推进“一区一品牌”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类型,与观光农业、旅游业紧密结合,从而发挥体育产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8]。坚持以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健身、体育赛事表演和体育培训为基础,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并且把体育与文化、旅游、会展、传媒等融合发展,让成都市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相互促进和发展。

5.小结

“运动成都”和“太极蓉城”这两个名牌在打造世界田园城市,发展体育强市,让外界认识成都的同时;还提高市民体质,为发展成都经济打的基础。它们不但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更是成都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既锻炼了身体也改善了生活。成都市的全民健身推广目标还将以全面性发展为主,一如继往带动全市人民健身同时,也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相同步,全民健身将更加的丰富多彩。(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通.覃荣周.王琪林. 成都城市全民健身文化发展与创新实践探讨[J]. 城市地理. 2014(04)

[2] 陈浩.特色全民健身 锻造响当当“运动成都”品牌[N]. 成都日报, 2012-11-02(014)

[3] 肖竹.胡锐凯 .体育产业:成都现代服务业新生力量[N]. 成都日报, 2014-07-18(017)

[4] 邓红杰.运动成都太极蓉城[N]. 中国体育报, 2013-11-15(04)

篇4

1.经常参加体育的人数状况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我国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报告结果中的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中十六岁以上的有34.34%的人参加了一次体育活动,达到体育人口的为15.50%,2000年调查报告中显示,无论是参与体育运动总体人数还是体育人口的比例,都明显比1996年有所提升,尤其是体育人口提高的幅度极为明显,可见这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取得了标志性的成就。

2.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状况

众所周知,每一项体育运动的开展,它的必备的条件就是体育场馆和设施。因为场馆和设施是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然而,体育场馆和设施也是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综观我国的历史,虽然经历多年的努力,政府在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上都有很大的投入,但距离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场馆建设速度极为缓慢,数量严重不足,人均占有场地量仍然很低。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是如此。更有甚者,在这些大都市里,即使建起了各类不同的体育场馆,但这些场馆的归属权和经营权也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大部分被私人承包经营,许多场馆、器材不能向大众公共开放。这样公共型场馆的数量在不断减小,从而导致参与运动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

3.大众体育的消费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把目标放到了生活质量方面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涌入人们的脑海,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消费已成为大众消费领域所读到的新话题。“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这时体育已从福利向消费过度,从而走向市场化。通过文献资料表明,即便体育走向市场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城乡差距严重,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城市高于农村,这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相符。迫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人还是把精力投入到工作方面去,为生活而奔波,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就更谈不上体育结构的消费水平了。

4.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状况

根据国内外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一些文献资料表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起步较晚,至从1994年6月10日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上迅速增多,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根据《中国群众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体育导员数量的增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有明显增加趋势。到目前为止,根据我国人口数量和参与体育人口的比例来看,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的要求,到2010年,我国将会有一支60-65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基本上接近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千分之五的比例。这样才能有助于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所具有的社会指导员数量与之距有一定的差额,不仅如此,在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总体数量缺乏,各级别之间的数量比例不协调;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普遍偏大,表1显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41-50岁的占31.43%,31-40岁的占27.18%,50岁以上的占26.1%,其中9.23%是61岁以上的,30岁以下的仅占15.27%。从总体来看,虽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偏大,但他们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并不长,其中5年以内的占据29.38%,10年以上的占32.30%;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极不合理,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优化。

文化层次方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层次较低,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更低;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3%,高中占45.6%,初中占39.4%,初中以下占7.7%,在文化层次上至少有50%的社会指导员学历偏低或缺乏体育专业基础知识。

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积极健康的全民健身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WTO)界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它应包括正常的心理、生理、精神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健康是人人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促进健康是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公民参与体育锻炼是显示综合国力的的重要方面,尤其是青壮更是应该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是社会推进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因此,要增强他们的全民健身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积极健康的全民健身意识。

2.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全民健身的持续发展

通过《全面健身计划》颁布以来,群众体育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区域是在经济上呈现一定的差距,人们在消费观念上持有不同的态度,所以有部分地区开展的并不太理想,主要是缺乏一定的资金做保证,这就需要政府给一定的扶持,把《全民健身计划》这项活动落实到实处。据2001年中国群众调查的结果报告显示,全民健身活动各活动地点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为保证场馆的运作,除政府投入外,更多是靠自已的收入,有自办俱乐部、租赁体育场馆设施、出售会员卡等,这些费用的主要来源是参与健身的消费者,虽然国家一些场馆管理者一致认为体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其经营是非赢利性经营。但是,体育场馆搞经营只是为了保证维持一种良性循环的运行状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加,为确保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对体育事业方面的投资随财政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政府目前应该鼓励社会各种形式的团体,开展和支持体育事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的开发。从而在更大更广的程度上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3.高度重视和保障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为了发展大众体育事业,真正提高全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就必须重视体育指导员培养的目的性,如果这一最根本的保障都不能明确实现,那么不管其他方面的条件多么完善,其他各项事业取得多大的成绩,一切都将陷入本末倒置的错误之中。所以,有关部门首先应出台明确详实的体育指导员认定制度,地方政府、公共社会团体、体育协会应为体育机构、场所、社区配备体育大学毕业或参加过体育指导员培训、具有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4.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项目锻炼的负荷强度

在我们国家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从而导致肥胖,“减肥”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最敏感话题。这时人们就会把目光投入到健康上来,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然而,增进健康的主要途径是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效果好坏是一个人获得健康的主要因素。据芬兰科学家报道: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早死率低频56%,偶尔运动的人比久坐不运动的人死亡率低23%,可见运动对人体寿命影响是很大的。参与体育运动必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可是,过高的运动负荷会损害健康,过低的运动负荷会达不到健身的目的,那么选择适宜的负荷强度也就成为进行身体练习获得健康的有力保证。

通过现代健身领域科学研究数据表明,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一般以有养运动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活动是指一般每周消耗1000卡热量的体育活动,其吸氧量达到最大吸收量的60%。而每次锻炼时保持心率100-120%次/分,应占锻炼时间2/3左右为最佳。实践证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明显减少患有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一系列“文明疾病”的可能性。对大众而言,经常参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获得健康活动的人们是足够的。但是并不意味就不能参与大强度体育锻炼了,对于不同的人群,要因时因地而宜,采取相应适宜的负荷强度,最终达到健身的目的。

三、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引导

大力加强宣传力度,使居民对“全民健身工程”的认知有待提高,理解全民健身工程的伟大意义。根据现有条件和状况,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广告等媒体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居民健身意识,提高居民对健身的认识水平。

2.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构建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也是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一是体育场所要考虑“全民性”。根据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社会阶层、活动项目等特点,对体育场地规划建设,要符合实际,具有特色,人民喜爱的健身场所。二是体育场所建设要有新的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健康的基础上,向“多功能”和“场园一体化”的格局方向发展。积极开发农村和社区体育场地,为构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而努力。因此政府、社会和单位应高度重视中青年人的健康问题。

3.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1994年我国才正式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针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现状所存在的特点,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任务。通过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分配困难原因进行的客观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当紧缺的现状,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高校体育专业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参与培养体育指导员工作,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鼓励并支持对健身锻炼的爱好者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一起参与全民健身的指导工作,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存在问题可以归结为人们的健身意识观念淡薄、场地设施资源缺乏、数量短缺、开发利用不足、经营管理不完善、法制制度不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及各级体育部门应该出台一些关于鼓励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政策,克服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给全民健身运动所带来的困难,创造出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公平环境,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先进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2003.1

[2]同英,王智平.对不同年龄人群未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3]肖莲花,金育强.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

[4]李显国,刘涛,赵先卿.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3).

[5]旷怡,张翔,刘平.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8.

[6]黄国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探析[J].林区教学,2007,(6).

篇5

1.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体育健身设施和场所增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加,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和体育人口比例有很大提升,全民健身意识显著增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体育锻炼设施滞后且不足,体育场馆建设迟缓,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不高,各地体育消费水平差距大等,制约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发展。

2.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锻炼场馆和设施不足且相对落后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锻炼场馆数量增多,绝对数量似乎可以满足大众需求,但是,我国体育锻炼场馆在分布结构、分布地点、利用率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场所主要是自家庭院、居民小区、公路街旁,这些场所缺乏专业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指导,十分不正规。第二,由于区域差异和城乡差距,使我国体育场所东部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城市地区多,农村地区少,且主要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周围,可以供普通利用的场馆和设施十分有限,利用率低。第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体育场馆和设施设置相对落后,缺乏国际先进体育设施。

2.2 体育市场发育不良,大众体育消费水平低

一方面,受经济收入和时间限制,我国体育消费主体需求量少,买方市场难以成型,大众体育消费水平偏低;另一方面,由于体育市场主体市场敏感度低、 对于产品质量问题不够重视、中介组织不健全等原因,致使体育产品品质差、市场主体缺乏自主性,难以形成健全的体育市场运行机制。

2.3 全民健身意识相对不高,健身运动缺乏科学指导

目前,我国居民对健身的重要性意识不够,缺乏体育精神,大量的闲暇时间被用来看电视、上网等,全民健身意识有待提高。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锻炼者不能选择适当的健身项目选择和健身方法,不仅影响体育锻炼效果,且极易导致身体不良反应的产生,甚至影响生命安全。

3.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3.1 更新体育场所建设理念,合理布局体育场所

一方面,应及时更新体育场所的建设理念,根据民众的健康需求塑造最新理念,向"场园一体化"和"多功能"格局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体育场所的分布结构应根据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特点、社会阶层等合理布局,以满足不同体育人口的健身需求。

3.2 大力发展体育市场,提高大众体育消费水平

培养体育市场,提高大众体育消费水平,最根本是要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居民收入。经济是基础,经济收入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举措。此外,根据体育人口喜好增加健身运动项目,建立不同类型的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增加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完善体育市场运营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体育市场体系。

3.3 大力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健身、体育锻炼的需求逐渐增加,体育市场的拓展是大势所趋,一旦体育市场拓展,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因此,各大体育院校大力增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满足社会对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高等院校应积极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壮大社会体育指导队伍。

3.4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篇6

前言

全民健身这一项创新性的举措能够提高我国广大群众的健身热情,能够极大程度上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健身的需求,保障群众能够广泛参与。在推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时,主要在于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来决定全民健身的性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主体单一,缺少动力

全民参与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来开展的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作为主体的政府,其一方面是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工作者,而在另一方面却又是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的生产者,处于这种地位的政府,将社会各个行业的力量积聚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当中[1]。现如今,国家对于组织政策的要求也逐渐的放宽支持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各个人和组织来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但是在现如今人民的推动过程当中,对于群众力量的引导仍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不少地区的政府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其他方面的社会建设工作来比较,则又显得有一些不足。政府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视程度,明显没有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其他的民生社会服务政策高。而且有一些地区的政府虽然对全民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报以足够的热情以及祖国的重视程度,但是其发展的路线往往偏离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初衷[2]。

2.理论认知不足,体系构建不完善

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城乡一体化是其实现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以及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以至于在具体的建设过程当中,建设效果达不到目标要求,使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城乡一体化,能够加速城乡之间的结合,实现公共服务之间的融合,使城乡之间的交流变的更加密切。

3.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开展全民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建设,具体的包括健身的组织健身活动进行指导以及健身所使用的公共设施等[3]。但在如今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当中,在这几方面的建设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来进行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的人员数量以及其工作能力并不是很好,而且在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当中,场地构建以及设备利用率等都不是很高。而且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来讲,想要更好的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的形式,那就要通过多媒体等传播方式来进行推广,但是在如今推广的方式过于单一,缺少进行专业推广的平台。

在如今的全民健身的管理方面,过去政府对于企业管理程度以及重视程度都不够,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数量都不是很高。而且政府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也不是很多,使很多的全民健身工作都不能够得到正常的执行。

二、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1.完善健身服务与保障体系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构建服务体系的框架,这样才能够推进体育设施的建设以及对各种类型的体育场所的利用效率,将之前所存在的健身场地不足等情况进行完善,然后根据推广开放的对象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需要逐步的强化以及完善其技术文化人才的队伍以及企业素质,然后利用人才来帮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群众理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宗旨以及其重要性。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进行吸引志愿者的方式来不断的扩大进行公共服务体系推广工作,现在在推广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体系的构建。另外还要明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当中领导的作用,充分对其自身体系的组以及机制进行完善,将健身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充分的融入到日常的社会生活管理中,使其与社会建设的其他项目相结合,来达到推动其发展的作用。而且还要充分的鼓励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社会筹资工作,加大对其财政拨款的力度。

2.对全民健身体系创新

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将其力量以及资源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分的发挥各行各业的优势以及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机制,然后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以及其他的机构加强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工作。对企业实行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社会监督的作用以及力度,使全民健身体系充分融入到要群众的认知当中。

3.促进城乡发展与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的一项因素,这就要求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对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完善,使其能够对城乡之间的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交流融合增强[6]。通过扩大以及融合城乡之间的交流工作,使全民健身的推行在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过程当中稳步进行,充分的融合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工作当中。建设城乡一体化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够使城乡居民享有同样的机会以及同样的服务,增加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

三、结束语

推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努力的将其进行完善,努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增加其财政投入。而且还要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机制以及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机制,活动内容,体系建立以及管理员监督等方面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来进行全面建设,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7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业余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育锻炼正是丰富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身娱乐的重要手段,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不再简单是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追求精神上充实的生活方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和加深朋友间的友谊,追求高度的愉悦感,因此,体育锻炼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全民健身活动现状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市13个区2000名居民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全民健身的文献资料,以及与全民健身相关的著作

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1820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1786份,有效率为98%

3.访谈法

对一部分锻炼人群及体委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并在各地市、区主要锻炼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运用EXCELL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发现,武汉市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占28.2%,认为较重要的占57.4%,不太重要的占14.4%,这说明武汉市居民的体育锻炼认识较好。

(二)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由于居民的体育价值与功能认识不同,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也会有所差异。武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按顺序依次是:强身健体(62.5%)、消遣娱乐(38.6%)、消除疲劳(28.9%)、交友(20.3%)、健身健美(16.5%)、学习技能(13.6%)等。这一结果显示武汉市居民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认识还是比较正确的。

(三)武汉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

1.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通过调查发现,在锻炼的人群中,选择早晨进行锻炼的居民比例最大,占62.4%,其次是晚上和下午,分别是20.8%和14.1%,只有2.7%的人选择中午锻炼。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选择参加锻炼时间存在差异。

2.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

在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上,武汉市居民主要集中在自家周围的公园广场(54.8%)、社区体育健身点(39.4%)、公路街道旁(28.3%)、、学校(26%)、工作单位(15.4%)等免费性健身场所,而选择在收费性健身场所锻炼的居民只有18.3%,这一方面与武汉市居民的总体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和体育消费观念淡薄有关,另一方面反映武汉市体育锻炼场所较少。

3.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武汉市居民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处于前几位的依次是:慢跑(52.4%)、散步(36.3%)、篮球(24.2%)、乒乓球(21.3%)、羽毛球(20.1%)、太极拳(15.9%)、跳绳(14.5%)、足球(12.1%)。对不同性别的居民来进行分析,其中男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依次是慢跑、篮球、乒乓球、散步、足球、羽毛球、台球,女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依次是散步、慢跑、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跳绳。

(四)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人民收入、生活方式、体育意识等的综合反映。调查表明武汉市居民由于受经济收人水平的制约,居民在体育消费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年消费在200元以下的占26%,其次是200-300元,占24.9%,300-500元之间的占23.7%,500元以上的仅有20.4%,无此消费(5%)。

(五)影响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无精力(43.6%),没时间(39.5%),缺乏场地器材(34.9%),无技术指导(27.9%),没兴趣(11.3%)。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较快,加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学习压力大,没有精力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其次是生活琐事多,以及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不能科学的安排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没有时间也是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再次,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多,本来就很少的锻炼场所就更显得供不应求,对于无人指导和没有兴趣参加锻炼者,要靠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来解决,此外,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人不足也是影响全民健身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武汉市居民对体育锻炼的功能认识比较正确,动机明确但存在认识和参与的不一致

2.武汉市居民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公路街道旁、社区健身点、学校等免费性健身场所,缺乏单位组织的活动。

3.武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重点还是集中在慢跑、散步、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动作技术简单、场地设施要求相对较低的项目上。

4.武汉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比较薄弱,这与武汉市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低、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环境差有关。

5.制约武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学习或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缺乏场地器材等。

(二)建议

1.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全体居民都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

2.希望政府部门加全民健身的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中心,改善居民健身环境和健身条件,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开展一些简单易行、娱乐性高的健身活动,并多举办一些居民喜爱的体育竞赛活动。

3.建议社会各界人士引导和开发全市市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建立一些健身性强、消费低的健身娱乐场所。

4.加强社区体育管理,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主要是加强对社区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形成以社区体协为骨干的管理模式,使社区体育真正做到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

5.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挖掘社区体育的潜力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武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的问题。社区体育发展之所以还很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1)政府部门还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社区体育上来,还没来得急考虑社区体育所带来的经济效应。(2)社会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关注度不够,还没意识到社区体育将来会形成一种广阔的就业渠道,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杜区体育指导员就业制度的建立,让大量的体育人才进入社区,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指导。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市级课题,项目编号为:2010101。

参考文献:

[1] 靳军.对新乡市全民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

[2] 赵斌,赵焕彬.河北省成年人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

[3] 杨亚红,宋允清.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6).

[4]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6.06.

[5] 颜天民,等.体育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6] 林恬.社区体育管理含义、内容与原则的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2004(2).

篇8

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制定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目前我们正处于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第二期的结束阶段。第二期工程的目标是“经过本期10年的努力,要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到2010年结束,为此我在衡水市市区内对几个健身俱乐部、大型企事业单位及居民健身集中的几个场所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运用全国全民健身纲要、健身行动的实际受益等相关理论,对衡水市全体常住居民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和具体分析,力图更好地把握衡水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现状,为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提高全衡水市常住居民身体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各年龄段人群对健身方式的选择情况

通过上表分析,自开展全民健身计划以来,很多健身器材项目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总共有73.3%的市区居民选择此项目用来健身锻炼,其中以中老年人与少年儿童居多;散步慢跑这类单独健身方式也普遍受到大多数市区居民的青睐,而且各年龄段选择比例几近相等,占总体选择的66%;选择羽毛球、乒乓球这类激烈运动的锻炼方式的市区居民以中年人为主体;选择篮球足球这类剧烈并带有对抗性活动的运动项目以青少年为主体;中国传统武术项目――太极是老年人的钟爱;体育舞蹈这类高雅运动则以中年人占主体。

2.2衡水市各俱乐部发展情况

经调查,衡水市绿岛健身中心开业一年半,新老注册会员总共超过3000人,爱特健身中心开业半年多也已经发展会员1500多人。这说明衡水市居民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人具有科学健身的理念,并且热衷于在专业的地方进行健身锻炼。但这相对于整个衡水市区而言,仅仅是数量极小的一部分人群,大多数市区居民仍以公园广场为健身去向,这主要跟居民消费观念跟消费能力有关,另外大多数居民希望政府加大公共设施方面建设,并希望衡水市体育局能够分派专门的健身指导员对群众健身进行科学指导。

2.3不同职业人员的健身时间情况

通过下表得出,大多数市区居民平日忙于工作学习,只有周末才有时间进行健身锻炼。学生与教职工每天锻炼时间大体一致,应该与学校的统一安排有关。公务员跟工人工作时间固定,并且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没有什么精力或动力去参加健身锻炼,因此只能在晚上或周末参加健身锻炼。而退休人员及老年人则时间充沛,选择空气清新的早晨锻炼的占大多数,另外也有部分老人喜欢上午或傍晚出来锻炼,锻炼方式以散步为主。

2.4衡水市社会指导员现状

衡水市现拥有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资格证书的人员总共有350人,但这些人员都为学校教师或专门的健身俱乐部教练员,没有人员从事大众性的健身指导。从而可以看出因为衡水社区体育发展并不是十分合理,没有资金提供社区内健身指导员的酬劳,所以,衡水市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健身指导员进行大众健身指导。这是衡水社区体育发展的一大弊端。

2.5衡水市各类体育比赛情况

近年来,衡水市各行政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举办体育活动比赛的次数和规模逐年增加。衡水市桃城区农信社组织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以秧歌舞及团体操展现衡水市居民健身热情。衡水供电系统职工运动会在衡水学院体育场隆重举行,其规模有很大扩大:来自衡水供电公司机关、基层各单位、各县公司的27支代表队、887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和趣味两大类别、89个项目的比赛。另外,衡水市还组织了乒乓球、羽毛球和象棋等单项比赛,在比赛的规模、次数及规格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不论是大型还是小型,单项还是多项比赛,衡水市各类比赛都有相关体育人员对比赛进行合理筹划,编制赛制赛程,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以上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促进衡水市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衡水市居民初步建立了健身意识,健身目标很明确,就是以健身娱乐为主。但局限于衡水经济发展与俱乐部规模,真正在健身俱乐部进行科学健身的市区居民并不是很多。衡水市居民健身喜好以健身器材跟散步慢跑为主,衡水市社区体育发展应以这两方面为重点,并要想办法尽快解决社区体育的整体建设,积极响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3.2衡水市居民健身时间以周末跟晚上为主,这主要跟工作时间有关。因此,衡水市居民能坚持每周锻炼3次,每次持续半小时以上,并拥有中度活动量的人不多,也就代表衡水市标准的体育人口数量不多。

3.3为了推动衡水市全民健身的进程,衡水市政府跟衡水体育局应尽快完善社区健身设备建设,提供基础设施,让其有自行运营的功能,尽量在运营之后不再需要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或减少拨款,有了资金保障,就可以分配健身指导员进入社区进行健身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21(3):1-6.

[2]秦椿林.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65-868.

[3]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6-20.

[4]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1.

[5]任海,王凯珍,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对我国城市的社区体育探讨之二[J].体育学科学,1998,19(3):18-24.

篇9

社会的转型和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四川省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科、教、文、卫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在充足的物质保障和较多余暇时间的前提下,川人开始更多的关注身心的健康,娱乐体育正是在这前提和背景下得到人们的喜爱和参与。而娱乐体育在后奥运时期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大背景下,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四川省作为西部的一个大省,以全民健身的视角来研究四川省娱乐体育的开展,调查四川全民健身群体参与娱乐体育的现状、分析影响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不仅能促进四川省人民群众的健康发展,同时对西部地区娱乐体育的开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四川省全民健身群体参与娱乐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四川省群众对娱乐体育的了解情况

四川省全民健身工程实施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体育的健身价值和功能的基本认识更加深刻,知道体育活动对一个人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川省居民的健身意识也随之不断得到增强。随机抽取被调查的2000人中,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为:8-65岁。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娱乐体育还是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对理论或技术有较少了解的占64.3%,所占比例最大,有较多的了解的占10.6%。但对娱乐体育的概念、基本技术、原理等基本知识了解比较深刻的所占的比例较小,只占4.4%。

在调查娱乐体育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中,显示,绝大多数人还是能意识到娱乐体育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认为一般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分别占31.7%和40.6%;但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很重要的只占了11.2%。认为对身心健康不重要的却占10.9%。可见娱乐体育的强健身心的价值并没有让人们广泛地认识到。

1.2 四川省参与娱乐体育的群体基本情况调查

随机抽取被调查的2000人中,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为:8-65岁。调查显示,只有351人参与娱乐体育运动,总体比例比较小,仅占17.6%。在这351位参与者中,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17-25和26-35年龄段参与娱乐体育的比例较大,分别有126人和52人。

从参与人群的职业情况进步分析得知:参与休闲体育的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在学校有便利的场地设施,加上运动气氛浓厚及体育教师的指导,参与的人数较多。其次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28.4%,他们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空余时间较多,对待健康的意识较强。所占比例最小的是36-45岁中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在在群众体育调查报告中也是参与体育锻炼最少的人群,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大都工作压力大,而没太多的娱乐休闲时间。

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最大目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是减肥、健美、休闲娱乐等,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娱乐价值。居民参与娱乐体育的主要目的也是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等,娱乐体育运动基本能满足全民健身的目的需求,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其中,有137人认为参与娱乐体育的目是为了锻炼身体,占39.0%,比例最大;其次是认为休闲娱乐,有104人,占29.6%,社会交往占23.2%。

1.3 参与娱乐体育的组织形式

娱乐体育的组织形式一般为群众自发组织的、体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是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等。67.9%的居民参与娱乐体育是以比较随意、比较自由的、自发的方式进行的,这也说明了娱乐体育的随意性。平时工作压力大,空余的时间亲朋好友随意组织一下,进行轻松有趣的娱乐体育,调节心情,放松神经,锻炼身体。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只占9.7%,反映了有关行政部门对待娱乐体育的重视和投入还远远不够,应该多开发组织一些活动,调动群众参与,官民联合搞娱乐体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娱乐体育的参与率。另外,从组织的随意性和自由性方面看,也折射出了娱乐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匮乏,没有专门的指导,没有统一的协作,导致了娱乐体育自发组织的松散型和锻炼的不科学性。

1.4 娱乐体育场地设施情况调查

参与娱乐体育最经常选择的地点是在学校和公共体育场地。学校场地器材比较充足,运动气氛浓厚,所以一些校外人员,也经常到学校里参与娱乐体育,而一些公共的体育场地,一般都是群众自带器材来参与。有些单位也有自己的运动场地,能为职工们提供活动的场地,空闲的时候也会组织职工进行一些娱乐排球比赛活动。老年人首选的则是公共体育场地或是公园空地等。从这一方面我们也看出了四川省娱乐体育设施尚未健全,虽然娱乐体育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但是舒适方便的活动环境或是正规的比赛还是需要一定的场地或是房馆,目前四川省整体缺乏足够的娱乐体育场地和场馆,物质保障基础薄弱。同时参与比赛的群众经常自带器材,还有很多人基本没有活动器材,所以场地和器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娱乐体育的开展与普及。

3.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现状调查,建议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提高人们对娱乐体育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增加投入基础上加强管理,将娱乐体育运动纳入全民健身工作中; 建立娱乐体育俱乐部,推动娱乐体育普及发展;壮大基层娱乐体育师资力量,为居民的参与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娱乐体育的价值宣传,让居民形成自觉自愿参与娱乐体育的习惯。(四川文理学院体育系;四川;达州;635000)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2010年度院级重点科研项目“全民健身视角下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研究”(2010A10R)

参考文献:

[1] 孙亮亮.娱乐排球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9(9).

篇10

正在我国全面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配套的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是体育改革中战略性的重大举措。

在全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今天,处在社会科学文化中心的城镇居民,其健身活动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从一个主要方面基本反映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成效与力度。引导城镇居民形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健身意识和习惯,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战略发展中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使命的课题。展开这一研究,无疑有助于加强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有利于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南省长沙市城镇各社区34个单位和16个居委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职务和生活水平的居民400人。其中政府机关干部和职工94人,厂矿企业干部和工人86人,普通居民220人;男性居民204人,女性居民196人,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1岁。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法,问卷调查于1998年2—3月进行,有效回收率86.9%。

2.3 数理统计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CASIOFX—4500P计算器,对400个样本中的4万多数据进行分类检验和统计。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居民对健身活动的认识

表1

居民对健身活动的认识(%)

序号

问 题

了解

不了解

1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与核心  27.3

72.7

2

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意义

35.7

64.3

3

健康的科学含义

49.1

50.9

4

健身的基本方法

38.9

61.1

认识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基础,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健身活动的实践效果。本项调查主要研究城镇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和核心以及有关知识的认识程度。调查表明(表1),城镇居民目前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认识水平整体上偏低。只有27.3%和35.7%的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有所了解,还有50.9%的居民对健康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另外61.1%的居民对健身方法还局限在“打球跑步”简单的框架上。以上问题表明,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职能管理部门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舆论宣传工作已经滞后。

3.2 居民的健身态度与选项

表2 居民对健身活动的支持态度

性别

调查人数

爱好

有兴趣

一般

无兴趣

X²检验

204

42.2

37.8

13.7

6.3

P<0.05

196

26.5 2

篇1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苏州市吴中区四所学校的300名中学生。其中参加统计的有296人,男生136人,女生16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全民健身计划”及全国不同省市中学生体育活动状况的文献、书刊、报道,为本文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访谈法:与四所学校初中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和近20名体育教师进行面访座谈,广泛了解各校的体育信息,为本次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对《纲要》的了解情况

《纲要》是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指导性文件,对《纲要》的了解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健身意识。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看过或学习过《纲要》,更谈不上认识和理解,这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健身计划的二期工程则自2001年到2010年,最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2.中学生体育健康意识

通过调查发现有2/5的学生打算完成学业后继续进行体育活动,这说明学习影响了他们进行体育活动,该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表现得愈来愈明显,并无性别差异,学生将学习视为重中之重,不得不将体育活动先放弃。有1/10的学生打算一起进行到高中毕业,1/5的打算进行到大学毕业,这说明学校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此学校应保证不断给学生提供运动的机会和指导等环境条件,这对于推动青少年继续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3.中学生的体育投入情况

(1)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人数情况

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将指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行动。调查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说明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并且男生高于女生,低年级高于高年级。这种趋势经分析主要与性别差异和学习压力的轻重有直接关系。调查还发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以课余时间自娱自乐为形式。

(2)中学生体育投入时间

体育时间的投入是学生进行健身活动的一个量化指标,就该问题本文对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根本达不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每人每天必须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的要求,且从初一到初三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

(3)中学生体育投入的物力状况

从中学生经常阅读、观看体育类书刊、节目来看,种类较多,范围也较广。书刊有:《足球报》《新体育》《当代体育》《体坛周报》《南方体育》《篮球迷》及各类报刊的体育版等;电视节目有:体育新闻、体育大世界、足球之夜、NBA、足球星期天、各类球赛及各大型运动会转播等。男生、女生对书刊、电视节目的兴趣也略有不同,男生阅读观看的人数占总数的90%,女生则占总数的70%。

4.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为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对有关因素进行了调查。

从表可以看出,仅有3.7%的学生认为在体育锻炼中无困难,91.2%的学生认为存在困难。其中52%的学生认为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20.6%的学生认为锻炼条件差是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6.8%的学生认为无指导阻碍了他们的锻炼,加强体育指导、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应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5.1%的学生认为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阻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三、结论与建议

1.《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还有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学校对学生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应注意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2.中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较强,但运动能力及参与意识较差。根据《纲要》的要求,学生体育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3.中学生锻炼时间减少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

篇12

1.1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场地数量状况与分析

居民从事锻炼的基本条件就是体育运动的器材,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的规模与数量是根据健身路径点附近的居民的人群密度有关。因此,健身路径场地、器材数量建设的重要指标是能不能满足周围群众的需求。株洲民生100工程中就要求今年全市增加160个农民健身工程、12个室外健身路径工程,而且,还被纳入了“全民健身工程”,这两项路径工程的器材已全部下发到各村、社区。其中株洲攸县就有30个。但是,还无法满足全民健身路径的均衡发展,存在着一些差异。

1.2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经费来源与分析

最初,体育彩票公益金是全民健身工程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体育彩票公益金划拨到各地区,采取国家一部分资金,省市一部分以及一些各级单位拿一部分的方式进行的。目前全民健身工程投资趋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株洲市体育局虽然加大了健身器材的投入,但是不够满足众多路径点的需求,而且用来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项目资金在监管和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状况与分析

健身路径的质量检测涉及许多专业技术,本文主要利用健身路径使用者对其满意程度来判定质量建设情况。健身条件是否满足人们日常体育健身需求是通过人们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来反映的。从表3-1中可以看到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一般占了38.2%,不满意占了32.3%,说明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还有待加强。

表3-1 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N=285

满意程度很好较好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

人数1092109677

百分比3.5%32.3%38.2%23.5%2.5%

2.株洲攸县健身路径使用者的基本状况

2.1使用者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状况

回收的样本中男性参与健身路径的比例比女性高,男性比例占到54%,为154人,而女性比例占到46%,为131人。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男女比例有差异。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将使用者的年龄分为11-25岁,26-35 岁,36-45岁,46-55 岁,56-65 岁,65 岁以上,各个年龄分段体育锻炼的人数分别为 23人,29人,40人,48人,82人,63人。在全民路径锻炼者中56岁以上的人数最多,占到总锻炼者人数的一半,说明攸县主城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老年人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人数最多,因为大都空闲家中,闲暇时间多,有锻炼注重身体健康的意识。

2.2使用者的职业结构状况

通过调查显示,使用健身路径的人职业比较广泛,为了方便本文研究和数据统计,把被调查人的各种职业大致分为公司职工、工人、离退休人员、党政军联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其他六大职业群体。其中离退休人员是调查数据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就是说使用健身路径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最多。

2.3使用者的学历结构状况

调查显示随着使用者的文化层次提高,人们对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越高,其文化层次高的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较多,说明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也高,有助于提高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而高等教育的人群参与度不高,使用健身路径的人数比例不高。

3.株洲攸县城关镇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

3.1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获得健身器材使用方法的途径

想要达到自己的运动成果和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正确而科学的锻炼方法。通过调查发现,在人们获得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方面,其中观察别人怎么使用或模仿他人占据了总数的44.5%,其次是听取他人的建议占了20.4%,按器材的使用说明的占14.1%,按个人喜好占 13.2%。(如表3-2)

表3-2 攸县居民获得全民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

渠道个人喜好器械说明他人的建议模仿他人其他

百分比(%)13.214.120.444.57.8

3.2 攸县锻炼者对全民健身路径器械的选择状况

攸县各健身路径点中安置的器械种类有扭腰训练器、单双杠、太空漫步机等。扭腰训练器使用人数最多比例最高,是人们比较喜欢的运动器械之一。

4.株洲攸县健身路径锻炼者体育运动状况与分析

4.1健身路径锻炼者的体育意识状况与分析

人们对体育运动和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与其相应的心理活动、思想观念的产生被称为体育意识。在体育锻炼重视程度的调查中,重视体育锻炼的比例总和为91.2%(如表3-3)。意识高的体育锻炼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民健身意识。

表3-3 攸县全民健身锻炼者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统计表

重视程度很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不重要

百分比(%)53.729.28.38.40.4

4.2锻炼者使用健身路径锻炼的目的状况

锻炼目的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原因。根据调查表明,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如下表所示,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是休闲娱乐,然后才是人际交往以及医疗康复等。

表3-4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统计表 N=285

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医疗康复其他

人数13659443511

百分比(%)47.720.715.312.34

4.3健身路径锻炼者参与健身锻炼活动频率以及时间状况

国家对于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为:每一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每一次的锻炼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每一次的运动强度达到自身运动能力的中等强度以上。由此可以看得出,偶尔进行体育锻炼,不能算作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下表中可以看出攸县居民健身路径运动频率主要集中在每星期1到2次,大多数还没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

攸县大多数人对健身活动时间选择上还算比较合理,大多数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一个小时以上人数相对少,说明锻炼时间合理性的选择是影响锻炼效果的。

表3-5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的活动频率N=285

频率每一周3次以上每一周3次每一周1到2次偶尔

频数425215734

百分比(%)14.718.255.112

5.结论

5.1 社区健身路径的数量不足,路径的布局不合理

5.2 全民健身路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缺少专门的资金监管机制

5.3 全民参与健身思想的宣传力度和普及力度不够

5.4 全民健身路径在使用上缺乏正确的示范和专业的指导

6.对策

6.1 攸县应加大健身路径建设力度,根据实地情况合理规划

6.2 促进全民健身路径投资的多元化,加强资金监管力度

6.3 健身路径应注重功能的开发和社区文化的推广

6.4 全民健身路径应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篇13

1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

1.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体育事业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从全民健身的项目和群众参与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其全民健身项目结构丰富且群众参与度较高,而二三线欠发达地区并未普及现代体育项目和时尚健身项目。从专业体育人才分布状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专业人才的就业吸引较小,其区域行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相关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高薪酬要求。相比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凭借其完善的就业机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断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专业体育人才。另一方面,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了区域全民健身的项目结构及社会体育人才分布,但经济因素并不是全民健身的决定性因素。以中西部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分布地区为例,其全民健身并未因经济发展落后而停滞发展,反而在当地民俗文化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特色民间健身项目,成为全民健身与当地传统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指示了全新发展方向。

1.2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

教育机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体育作为专业性要求严格的一门典型学科,其人才培养需要依靠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且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第一战线,目前普遍存在高等院校中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划分、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不足;其次,民间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是直接接触全民健身的前线,其项目类型、技能质量等指标直接决定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层次。由于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专业体育人才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

1.3民众的体育意识与健身行为的专业性不足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为参与全民健身的民众提供科学专业的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在此专业指导下民众自发开展各项体育健身项目,极大地降低了大众健身的盲目性,在项目中帮助普通民众避免因缺乏专业指导造成的健身损伤危险。体育意识是个人在参与体育项目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习惯与专业认知,是个人体育专业素养的意识体现。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依托于专业指导,与个人体育健身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基于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侧面体现出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加大群众获取专业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指导的必要性,区域内专业体育人才的分布状况、群众在全民健身中可实际接触到的专业体育项目指导程度等,都直接关系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

2融合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实现路径

2.1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

基于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是全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度与广度的第一要务。首先,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解决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教育技术资源,结合当前社会体育行业发展现状,立足于行业市场发展需求,及时新增新型健身等体育项目,根据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性需求优化专业划分。另外,还应深入人才培养与行业现状的接触层次,积极开展多方人才培养合作。其次,应深化民间专业技能机构和健身机构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力。虽然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但政府可采取相关引导性政策发挥民间专业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可组织本地区的健身机构从业人员参与由高校举办的健身项目技能培训,以持续有效的培训活动监督社会专业技能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保障大众接受健身指导的专业性。另外,还可充分利用社会健身机构的营销需求,可定期组织健身机构安排专业指导教练到全面健身活动区域开展健身指导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区域健身机构分布不均问题,另一方面可为广大健身群众提供免费的健身指导。最后,全民健身专业人才培养还可通过居民社区委培的方式开展。根据全民健身参与民众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居民社区委培方式通过社区人才选拔进行专业性人才培养可以最快速为全民健身按区域分配体育专业人才指导。该方式的人才选拔标准是筛选出具有体育特长、体育锻炼热情高涨、乐于助人的优秀居民,培训活动需由具有专业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机构承办,如体育专业高校、体育局等。培训内容应根据区域全民健身项目分布而针对性设置专业的体育知识、项目技能指导等。整体来说,人才机制的优化需全面结合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与全民健身的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

2.2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的普及

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是典型的时代特征,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也更加便捷。在体育健身方面,越来越多的民众投入到全民健身热潮之中。虽然有一部分的健身爱好者通过专业的健身机构获取专业的健身技能指导和相关体育知识,但绝大部分的普通群众主要采取网络搜索的方式自我学习健身技能知识,因此改善体育专业知识获取质量、普及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是促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健身项目种类繁多且具有鲜明的区域化特色,以武术项目为例,在部分地区武术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量武术爱好者投入全民健身热潮。但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并未具备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因此群众只能通过自学获取专业性指导。解决体育专业技能普及需要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但此过程过于漫长无法满足实际人才技能需求。因而,专业权威性教材的创编刻不容缓,专业规范的武术教材指导可帮助健身者有效避免健身的盲目性。另外,体育专业教材的普及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网络化特征,政府应规范引导互联网信息的专业性,对互联网中体育专业知识与健身技能信息进行全面监督与专业化指导,以保障群众获取健身信息的专业性。结合人们日常网络信息接触途径,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大型信息交流平台的监管,包括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大型信息传播平台,严格监督利用群众健身热情实施的不法信息传播,并监督各大网络平台的相关体育健身信息的专业性,全面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

2.3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培养

当前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现状表明,在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断增长但专业水平整体较低,在实际的全民健身运动中能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的比率较低,因此对工作在第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解决当前全民健身人才需求的最有效途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针对性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其实际工作环境需求,针对性强化其基础体育知识以及具体健身项目的专业技能知识,同时还应基于个体教学指导水平强化训练其教学指导方法。另外,社会体育指导人员是广大健身群众直接接触的最专业的体育专业人才,为强化大众体育意识、提高群众健身专业素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应坚持长期性、持续性、专业性,相关体育部门应和体育高校、社区组织者密切合作,不断优化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机制、扩大体育指导人员的分布范围,分区域、多层次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全民健身提供充足的体育专业人才保障。

3结语

从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可知,制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区域健身项目差异、健身参与度差异以及健身群众体育专业水平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体现在专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私营健身机构分布不均等方面;民众体育意识较低且健身行为专业性不足。全民健身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契机,本文在人才失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注重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普及专业性体育教材等体育知识,还迫切需要强化在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等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孙文树.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C]//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2]孟祥武.全民健身运动与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双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188-19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