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药学专业的认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药学专业的认识

篇1

    二、培养学生中药认知能力的教学实践

    1.针对全校学生开展中药通识教育利用校内药用植物园、药学博物馆等教学科研基地,中国药科大学对全校所有非中药专业的学生开展了药用植物和中药基本知识的通识教育。药用植物园收集、引种栽培了1000余种药用植物,建立了板蓝根、半支莲、鸢尾、马蔺、太子参、麦冬、郁金等药用品种的种质资源圃。药学博物馆收藏药用植物标本6000多种、25000多份,收藏各类中药材标本3000多种、7000多瓶,其中有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级文物中药材、德国Merck公司生产的世界性天然药物等难得的珍贵标本,让学生大开眼界。具体的教学方法为:首先在教室上课,让学生对植物和药材有理性认识,然后到药用植物园、药学博物馆进行实物感知、识别,讲解鉴别要点,加深学生印象,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为增加趣味性,还设计了游戏活动,如寻找“蓝宝石”行动、趣味知识竞赛等。

    2.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开展专业教育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中药基础知识。针对这部分学生,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前提,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建立了“验证-综合-设计-开放-创新”的阶梯式实验教学新模式,加强与中药生产、加工和制药行业一线的有效资源相融合,将专业实践教育延伸到校外一线行业,拓展专业实践教育的途径,成为将课程实验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与开发一体化的重要实践平台。根据专业和学科的特点,结合中药产业、行业特色和发展背景,优化重组中药学实验教学内容与结构,对实验项目及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确定以中药新药创制流程为主线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将“药用植物识别、资源调查及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产地加工、储存、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及质量控制”为教学内容的第一模块,进而进入以对“中药的活性物质与功效研究”为主题内容的第二模块,最后进入“中药现代化制药”环节的第三模块,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的训练,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现代中药产品从源头到成品的生产研发的整个主线与流程,提高专业知识和素质,强化学生基本专业实践技能。此外,鉴于本专业学生对中药临床应用阶段的工作流程缺乏了解,模拟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模拟中药房,使学生了解药品调剂全过程,加深对药品的感性认识,熟悉药品管理政策等,在有限的实践时间内更多地掌握中药学相关专业知识。

    3.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全校学生中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性和个性化培养,通过开展开放性实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等各个项目,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的机会。近三年来共设立了160项开放实验项目、51项创新实验项目,共有1055人次的学生参加了开放实验和创新实践项目的训练。这些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多以应用性更强的热点问题为主,与实验教学项目共同形成了“验证-综合-设计-开放-创新”多层次、多模式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科研精神。

    三、培养学生中药认知能力的效果和影响

    1.激发了全校学生对中药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通过开设中药认知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在全校学生中掀起了中药学习的热潮。有700多名学生通过学校选课平台选择了开放性实验“校内药用植物的辨认和标本制作”课题的竞争,有500多人次选修了《中药化妆品》、《药用植物学》等有关中药的选修课,很多学生参加《中药识别》实训课后,给教师发来短信和电子邮件要求推荐相关书籍,还有的要求旁听有关中药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中药”的分层次实践教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界限,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2.促进了中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开展中药认知能力的提高训练,学生深入了解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准确把握中药流通领域的中药材识别以及中药材全程质量控制等基本能力。通过开拓野外实践和企业实践,为学生提供接触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对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种植方法有了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积极与医药企业展开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使学生了解了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增强了学生服务行业的能力。毕业生以“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本校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在全省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3.提高了学生创新实验和开放实验的质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教会学生“会做”,更是教会学生“会想”。学校及时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实验项目和内容,使学生对现代制药和分析仪器在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了中药、天然药物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和技术。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了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培养学生中药认知能力的思考

    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认药、制药、用药”等基本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主要内容。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药”能力,它贯穿于“认、采、种、制、用”的全过程,是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但由于药用植物和中药的种类和用途繁多,形态千差万别,加上天气、季节、物候影响等导致“认药”难、“采药”难、“知药”难。因此,在前期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学生认药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篇2

笔者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作为授课教材,该教材包括常用剂型、新技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内容,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考虑到学生中有考取职业资格(执业药师)、职称(药师、药士)、继续深造等需求,期中执业药师考查的重点以基础性、实用性知识为主,主要侧重基础知识与实用技能的测试,综合性较强。笔者将该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如粉体理论、稳定性、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进行简略讲解,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对常规剂型如口服液、合剂、片剂、胶囊剂、丸剂等医院制剂室或制药企业常用剂型从制备工艺、质量检查、具体实例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详略得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普遍认为,中药药剂学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难以掌握,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药药剂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我们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多项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原理、生产操作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便于学生掌握,并可加大信息量,补充新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提高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图片、文字、不同剂型的工厂生产录像、实验录像制成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表达,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将厂区选址、车间设计、空气净化原理等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讲述选址、设计、空气净化的全过程,利于学生学习;制颗粒一节,将各种制粒原理制成动画,结合不同设备生产录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挤出制粒、高速搅拌制粒、一步制粒、喷雾干燥制粒、干法制粒等不同制粒技术的特点、对物料特性的要求、物料性质与设备的选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2.以工艺流程为主线,对剂型进行讲解,引入具体案例,讨论教学

颗粒剂由汤剂剂型改革而来,是药物与赋形剂制成的颗粒状制剂,笔者在授课时以板蓝根的应用为实例,以其用药形式引出剂型——颗粒剂,结合临床用药需求讲解颗粒剂的特点与分类,根据据工艺流程图依次讲解辅料、提取、纯化、制粒、干燥、整粒、质检等内容,并将片剂、胶囊剂等相关章节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生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探讨颗粒剂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如浸膏的制备、制颗粒的方法、颗粒的粒度与溶化性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结合某些企业合剂生产中出现浑浊、沉淀等问题,讨论影响浸出制剂质量因素,如浸提液pH值、纯化方法等,将书本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10版GMP关于工艺验证等理念贯穿到授课中,为相关学生下阶段从事GMP认证工作奠定基础。将包合、微囊化、脂质体等新技术中的制备原理、应用等以具体实例介绍给学生。

如脂质体(liposome),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小囊,广泛用作抗癌药物载体,具有淋巴系统定向性,用脂质体为载体的抗癌药物新剂型能使药物的疗效提高,减少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和免疫反应。如紫杉醇脂质体。

3.组织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

针对继续教育学院学生未开设实验课的特点,笔者除将部分实验制成视频,让学生对实验的关键操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外,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身临其境,对多功能提取、浓缩机组、喷雾干燥设备、一步制粒设备、压片机、滴丸机、台式制丸机、溶出仪、崩解仪、融变时限仪等制药及质量检查设备进行讲解,将制药设备与制备工艺相结合、质量检查与剂型相结合,拓宽学生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如丸剂的制备方法分为塑制法、泛制法、滴制法,初学同学总不得要领,通过对台式制丸机、糖衣锅、滴丸剂的讲解,则茅塞顿开,记忆深刻。实践证明,新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药药剂学》开设体会

本教学改革项目旨在根据高等成人教育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中药药剂学学课程进行改革。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建立的改革方案可行,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作用,经不断努力,多年来学生对中药药剂学课程满意度很高,为他们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篇3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有些人,虽然读了不少书,获得了许多人文知识,但道德水准不高,品行不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所以,进行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笔者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药品、食品行业里缺乏一批优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的专家认为“目前是在用良心和道德呼唤产品”,因而要求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尽快成人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社会经验少,阅历浅,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但是可塑性很强,只要教育正确,就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大学语文课中,选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传统的忠、孝、仁、义、信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可以把它们作为教学内容,并赋予新的含义,教育学生。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忠”的内涵,在教学中选取《论语》中有关论述,例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忠”是指忠于友情。穿插介绍钱学森忠于祖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忠于职守的事迹。通过研读与交流,使同学们认识到:“忠”,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于友情等等。药品、食品专业的学生联系自己所学专业认为,要做到“忠”,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健康恪尽职守。

“孝”是道德之本,孝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儒家经典《论语》中所谈到的许多内容在根本上都是关于如何做人,在关于做人的道理中,其中一条就是“孝”。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同时选取现代人有关孝敬父母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然后谈体会。通过学习、讨论,学生深刻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在生活中把“孝”延伸到尊重师长,友爱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

关于“仁”,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爱人”是泛指,要求爱社会上的一切人,做到与一切人友善,而不只是爱社会中的某一部分人。选取墨子的《兼爱》,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爱”就是爱人如爱己,要天下的人彼此相亲相爱。在教学中,联系80后、90后青年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在抗震救灾中、在上海世博会的言行,让学生充分理解爱的内涵。联系所学专业,教育学生要做到仁爱,就要爱我们所选择的事业,爱我们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要为人民、为社会献出爱心。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选取《论语》、《孟子》中有关章节和现代人们常说的“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等词语,和学生一起探讨“义”的含义。《论语》中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看重的是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君子应做到见利思义,舍生取义。教学中,联系新时期道德模范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典型事迹,让学生理解当代“义”的含义。结合所学专业,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尽力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对于“信”,古人认为“人言为信”。这是强调说话的人对所说的话要负责任,即人们常说的“说话要算数”。一个人说话要出于诚意,这就叫信;否则,就不值得信。正是出于这一层意思,后人才常把“诚”与“信”连在一起。教学时把《论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以及现实生活中诚实德模范的事迹引入课堂,跟学生一起探讨,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离开守信的社会便没法生话;而在群体的社会生活中,许多方面都要靠诚信来维系。一个失信于社会的人,必定会被社会所唾弃!药学、食品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树立诚信守信的观念更为突出和迫切,必须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体验、感悟,使学生把忠、孝、仁、义、信,内化成自己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行为准则。

二、阐发名言义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从整体上看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从个体上看,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但已具有鲜明的特征。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的绝大多数能够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意,还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有的大学生对此还不很明确。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学习阅读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名言及经典,从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教育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确立人生价值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引导学生研读《礼记・大学》中的章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通过研讨,大家认识到,要想使天下太平,要想报效祖国,只有满腔热情和美好愿望是不行的,首先要多读书,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然后教育影响全家人,让家人以及身边的人,跟自己一样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把治家的方法扩大到治理国家,就会是使天下平衡、和谐。

北宋哲学家、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充分表达出儒家的襟怀,彰显了儒家的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近年来,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对此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联系我们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学生们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这先贤的追求也正是青年学生不懈的追求。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讨论,真正理解这四句话的内涵,并激励学生认真践行,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弘扬先贤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药品、食品行业的反面教材,联系学生所学专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绝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教育学生把学业、专业、职业和事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自己科学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学院所开设的专业都与药品、食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现实,结合行业特色,从传统文化中选取优秀案例,弘扬先贤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中医药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选取一部分优秀的医药古文,让学生聆听先贤的教诲,感悟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同学们从神农氏尝众草,辨百谷,对本草的精心研究,从中学到了古人执着的敬业精神。同学们通过学习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进一步受到教育和启发。《大医精诚》虽然是针对医生的职业道德讲的,但作为药学以及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职业目的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在专业技术方面要做到“精”,要努力学习,要有真才实学,对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学会学好,做到精益求精。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做到“诚”,要爱岗敬业,把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重中之重,正如孙思邈所说的“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教育学生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呵护每一个人的健康。在将来所从事的药品、食品的研发、选材、生产、检验、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监督管理等工作中,把好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切实从源头上杜绝假、劣产品。在工作中要遵纪守法,做事要认真、扎实,一丝不苟。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要团结协作,树立团队意识,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四、点评中外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但许多学生文学知识比较欠缺。要使他们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就要通过语文教学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在大学开设语文的课时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课时里,要充分发挥好教材载体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发展概况,熟悉在每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作品,选取典型作品作重点分析。所以当谈到《诗经》、历史散文、《论语》等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时同学们如数家珍。对于现当代文学,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先进性的、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以博览为主,以此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

以课上讲授带动课外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重点讲授的基础上,给学生开列自读书目,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引导广大学生从小书斋走入大课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资料室借阅相关书籍阅读,建议学生养成晨读经典名作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学习兴趣,或走马观花式地浏览,或下马看花式地精读,然后集中起来进行交流,老师适时加以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做到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腐朽文化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联系实际体现时代性,联系学生所学专业,体现针对性。通过大学语文课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人文素质。同时,在学生原来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篇4

一、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的主要任务有:了解常州港华燃气公司一线部门的工作任务与生产工艺流程;了解港华公司各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在这一周中,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在常州港华公司的运行调度部、管网部、CNG部、客户服务部四部门各实习一天。周五上午全体同学至特瑞斯信力(常州)燃气设备有限公司参观学习燃气调压器、计量表的生产、结构、功能及使用,下午在校完成实习日志、实习报告。

在短短一周的实习期,我感触良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学生写的实结。通过批阅学生的实习报告,我感悟颇多,总体感觉学生成长了、进步了。这一周的实习他们是有收获的,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这足以证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以下是其中一个学生的实结。

“一周的实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通过在常州港华一个礼拜的实习,我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与做事的方法,我总结为四点: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制、涉及业务广、对客户礼貌,以客为尊!”

(一)分工明确。

在常州市内,有着港华公司的多家分部,这些部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因为有了这么多家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才使得整个常州的燃气供应得到了保证。整体分工是每个公司或是每个单位都必须做到的。但是,港华公司做出了一个超越其他公司并且将整个港华集团引领至成功的措施――细节分工。我在客户服务部实习的时候,了解到安检工作者上门安装与调休,他们有着十分详细的分工,有地上分工与地下分工。所谓地上分工就是指家庭内部或者工厂里的一些用气设备的安装与维修。而地下分工就是指一些管道维修,这样的分工我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呢?因为在意外状况发生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很快地并且很精准地找到问题的所在并且解决这个问题,为社会、为公司、为用户把损失减少到最低。这也是港华公司逐步走向成功的秘诀之一。

(二)工作责任制。

这一制度也许对其他企业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对于以“安全第一”为口号来要求员工的港华公司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实习参观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不管是在浦北的管网部还是在CNG加气站,都有一个一样的特征,那就是在每一个设备和输气管道上面都会有一个刻有责任人的铁牌子。这一措施足以看出港华集团对员工的人身安全,对社会公共安全是十分负责的。相信在这样的领导团队下工作,前途会有的,安全会有的,工作会有的。

(三)涉及业务广。

在上一学年,我曾利用暑假在电信打过工,做过两个月的电话客服代表,负责解答一些电话询问。在实习的第三天,我发现在局前街港华燃气总公司内也应用了电话客服与推销等一系列手法对燃气用户的安全使用的反馈做了相应调查。除此之外,在其他每个不同的部门里也分别涉及了燃气灶具、安全消防、电脑监控、数字化监管等一系列高科技方法来强化公司的能力。

(四)以客为尊。

这条理论是我在与港华公司员工对话的过程中了解到的,这个公司对待客户采用的是以自己的热情渲染客户的手法。而在如今的社会中想要赚到客户的钱,得到客户的认可与再次支持,对客户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心比心,客户才会相信你,继续支持你的产品。这种以客为尊的企业文化,也是港华公司逐步走向成功的秘诀之一。我认为事在人为,让我们一起从现在抓住点滴时间奋发努力,只有学习,才会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从而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港华这个强大的大家庭中。

这只是我选的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学生实结,其真实反映出了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样的实习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对今后的课堂教学也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认识实习的重要性

在认识实习后的一次授课中,我让每小组派代表上台演讲,与同学分享实习的收获和感受。学生毫不谦虚地毛遂自荐,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在同组同学的帮助下也都能够上台说出个大概来,并且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个别爱睡觉的学生不再低着头,个别爱交流的同桌不再窃窃私语,个别爱看科幻侦探小说的学生不再痴迷,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通过本次的认识实习,我认为学生在多方面得到了锻炼。

1.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或力量。学生对专业课学习兴趣不强,主要原因是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对专业学习缺乏热情。通过参观认识港华到了解各部门职责与工作内容,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自己能否成为一名港华员工,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港华员工。

2.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低年级班级上课气氛较为沉闷,对于老师的课堂提问学生都保持沉默,只有一两个学生在底下轻轻地回应。而教师到活跃的班级上课就感到身心愉悦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对学生有着积极的鼓动作用,对教师上课的发挥也是很有影响的。实习后的课堂教学中,班级上课沉闷的现象有所改观,师生互动频繁。

篇5

1.转换教育理念,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观念

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靠各种发明、发现、开拓、创新所支撑。所以,各行各业对具有发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科研人才也越来越重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这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等院校培养人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把生物工程专业办成21世纪最具影响和竞争力的专业,怎样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具有创造性、开拓性,怎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的教育是生物工程专业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显然,传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已无法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整个生物工程专业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教育观念等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传统的药理学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利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药理学课程新教学的新模式,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需求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以致用,学习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培养面向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观念,深入研究和探讨适应于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新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科学态度、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适应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注重知识的整合,体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改思路与方法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是以药为中心,学生常常是知道药物作用及原理,却出现理论不能结合到实际中的问题。例如遇到某种疾病时,用什么药物治疗最佳,最佳治疗思路及其作用机制等等,学生往往很难掌握,不能很好的应用药理学知识分析其药理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在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更不能上升到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层次。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学生的学习不努力,也不是教师教学不认真负责,而是传统教学方模式对于药理学这样集综合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而言,已经远远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生物工程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使学生在了解药理学知识、发病机制和用药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生物工程相关的一系列知识通过整合和把整体学习的理念贯穿于药理学教学之中的教学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将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以致用,学习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优化理论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诸如设计综合性及案例教学法、改革考核方法,优化提高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例如针对药理学专业化比较强的特点,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性教学时,对于所授相关知识的整合和链接显得尤为重要。如解剖生理学知识、免疫及生化知识、疾病的临床表现等,尤其是在讲授重难点章节时,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等等,为探求未知的领域埋下重要的伏笔。这一方面激励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探求的精神去学习新知识。既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主动性。同时通过列举临床实例留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和探求的空间,指导学生去通过查阅整理资料的过程解决疑惑,丰富知识;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进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

3.合理运用多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重要学科,其中涉及到医学名词、药物作用机理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多复杂性,且有些机制难以直观教学和理解。因此,正确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药理学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达到直观易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较为详尽丰富合理的的感性学习材料;同时结合使用包括幻灯、录像、自编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大量彩色图片和动画演示,把抽象深奥的药理学概念、概念、机制等理论通过制作成赏心悦目的视频、音频材料而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的记识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的同时,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也不容忽视。先进的教学设备一方面使的教师摆脱了黑板便于走下讲台,走近学生适时讲授,既避免了常见的坐在多媒体前单纯机械的放映和宣讲的弊端,又可以通过深入的讲解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和探讨。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与师生近距离的互动、双边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显著。

4.重视实践,激励创新精神,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药理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过程,学生通过实验使抽象的书本理论和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的再现,更是培养具有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第一实训基地。因此建立新型的实验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积极进行实习实训的的改革,提高实验效果,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4],也是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进行实验室制度的改革,对现有实验条件进行必要革新。如打破了传统实验室运行模式,实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合理高效的利用实验教学资源。随时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验证实验及探究型研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的观察、分析、探究,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进行实验内容的不断改进,如变单一的基础性实验为集综合性、探究性为一体的多层次实验体系。如建立模拟药品实验室,让学生进入实验室犹如进入药店,拿到一种药物的外包装既能说出药物的名称、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体内过程、不良反应禁忌症等。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开展探求型、设计型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以撰写论文形式在全班开展论文的探究式答辩,团队间进行交互式的信息交流[5]。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学习了设计实验的过程、了解论文的撰写。这种使实验教学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的实验教学,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识记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我检测意识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形成了学生的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生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能加深理解、巩固、验证药理学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调动主动学生学习药理学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科学现象、感知科学情境、历经科研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和坚持,从而形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而达到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需求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耿磊.加强药理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科技论坛,2005,3:53.

[2]张茹,康传亮,刘振华.药理学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教育教研,2009,3.

[3]唐丽娟,刘玮炜,赵跃强.药理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

[4]叶晓林.比较方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2):89-90.

篇6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日

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之保险展业对大量专业人才的需要,我国保险专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年来,我国的高校保险教育成效显著,为保险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开展的保险专业教育,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实务操作能力的锻炼,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保险专业人才,不能适应保险公司的实际需要。保险公司急需充实一线队伍,但是招来的学生缺乏上岗的实践操作技能,保险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表明保险教育资源的低效配置,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因此,面对不断发展的保险市场,只有不断完善保险的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实用型保险人才。

一、我国保险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开始于1980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率先恢复国际保险专业,标志着我国保险教育正式拉开帷幕。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对高校进行合并、国家教委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与之相适应,1998年教育部批准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保险专业为保留专业,随后又批准了上海财经大学等两所大学保留保险学专业,其他已经开办保险专业但未获得教育部批准为保留专业的院校,只能将保险专业作为金融专业的一个方向进行招生。

随着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国外保险公司的逐渐开放推动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从而对保险教育乃至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国内各高等院校争相恢复、增设保险专业,形成了保险专业遍地开花的局面。截至2011年6月,全国开设保险专业系或保险专业的中高等院校61所(包括本科和专科院校),保险专业在校生17,222人,师资力量923人,见表1。(表1)

二、我国保险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保险专业学生就业意识差。我国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在于国内保险市场的迅猛发展,居民的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保险公司片面重视市场开拓,而不重视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招募许多社会人员进行保险展业,其中不乏许多学历程度低,甚至是没有学历的人。这些保险从业人员虽然凭借丰富的社会关系和沟通能力,为保险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展业。然而,由于部分人员素质低下,道德败坏,为了业绩不惜进行保险欺诈营销,由此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存在很多偏见,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时至今日,这种观点在许多保险欠发达地区仍广泛存在,同时人们对保险偏见和误解也是我国保险公司在展业时遇到的最大困境。

这种现实对高校保险专业招生产生负面影响,对一些新设保险专业的高校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家长根本就不愿意让孩子报考保险专业。如果所选专业志愿无法实现,可能在同意调剂的情况之下,被调剂到保险专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产生厌学情绪,不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觉得四年大学生活结束无非是去保险公司工作。同时,许多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在保险行业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因为除总公司以外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提供的职位大部分是保险人,由于保险人职业挑战性强、社保福利缺失、收入稳定性差、社会认同度低,所以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从事保险人的职业,最终只能放弃保险行业,流失到其他行业。

(二)教学内容与业务实践脱节,教师缺乏从业经验。首先,保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保险市场需要的是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操作人才,是懂得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展业、承保以及为客户服务的具体操作人员,需要那些从一线销售做起的具有实战经验、熟悉保险理论的管理人才和培训人才。但是,许多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多年没有更新,而且这些理论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从而这些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其次,就高校目前的保险教师队伍而言,大多高校教师都是校门对校门的理论型人才,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就到高校任教,没有到保险公司进行过实践,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保险公司的一些做法,只限于书面含义的讲解,并不了解实际业务中保险公司的具体操作,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对保险市场的惯例做法也只限于纸上谈兵。

(三)学院对保险实践教学重视和投入不足。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教师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作为一个开设时间不长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许多高校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和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建设中,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起步晚,力量薄弱,在获得学院投入和支持方面没有多少话语权。加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实践教学的完善。

(四)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保险教育必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保险市场所需要的保险专门人才。要想提高保险专业的教育水平,必须强化校企合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保险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首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学院和众多保险公司进行沟通、联系,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保险企业有没有兴趣与高校合作是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的关键,因此如何满足保险企业的利益成为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最大困难。其次,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实习时间太短,某些关键岗位学生无法参与,因而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等。受制于实训基地数量少,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保险企业配合情绪不高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保险教育的改革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专业教学的鲜明特色。

三、保险学教学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提高保险教学水平,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及努力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出发,创造保险实践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学生的保险意识教育。要想提高保险教育教学的效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通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保险意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保险教育的目标。

首先,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保险的意识教育。结合生活中保险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保险的现实案例,帮助学生对保险进行科学的认识,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分工细化的学习小组,例如证照考试学习小组、保险理论研究学习小组、保险法学学习小组、保险营销学习小组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保险专业的认识。

其次,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种第二课堂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通过直接接触社会,了解到保险市场的真正需求;同时,通过服务于大众,对保险进行科学的讲解和宣传,能够充分体现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行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对未来保险市场的发展、学生的从业也有益处。

此外,在保险专业教育中,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保险教学应该尽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品质,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二)通过建立保险实验室,完善保险实践教学。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学院要重视保险实验室的建立。因为保险实验室是保险教学、模拟实习、开展社团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建立保险实验室,能够大力推动保险实践教学的完善。例如,通过建立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实验室,可以在实验课上教会学生投保单和保险单的填写过程和注意事项,通过模拟投保、索赔、理赔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财产保险经营的全过程。再比如,保险营销实验室可以组织学生选择角色进行展业,以客户角色进行投保和索赔,以保险公司角色进行承保、核保和理赔。然后,不同组员进行角色互换,继续模拟实践,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专业问题。通过保险营销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保险营销的内涵,掌握市场细分策略和展业技巧。

(三)加大对保险教学的投入。保险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所以加大投入力度事关保险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努力建设相关实验室、培训基地,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继续引进优秀保险教师之外,重视对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提供高校进修、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到保险公司实训等机会,不断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软件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设立专业奖学金等。

(四)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的互动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为高校保险教学服务,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保险教育师资。

(五)加强与保险企业的能动合作。保险专业教育与保险企业的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因为保险专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直接为保险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而保险企业的业务第一线是保险专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保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提高保险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校企契约合作模式。校企契约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形式进行合作。在契约关系之下,学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这样的伙伴关系是互惠互利的。高校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分别和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等中介公司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实习,以帮助学生增强保险行业感性认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实习主要是通过参观,熟悉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各岗位主要工作职责。保险专业实习是掌握、理解、运用保险专业知识的必备环节,通过专业实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保险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他们及时洞悉自身不足,调整专业学习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晓凌.论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刘子操,刘璐.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3]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篇7

1 高职高专药学教育中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1.1 是培养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的途径

在对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果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要想培养出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那么就必须不断的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医学类院校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大力的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药学专业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出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

1.2 创新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与实践的单一模式,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专业人才和企业生产实践的优势,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的结合,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派专人到企业中进行深入的走访和调研,与企业领导就用工需求、生产技术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了解企业对专业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的创新了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能够满足高等药学教育工作快速发展的需求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用人需求是正好相适应的,在保证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如果能够较好的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就能够更好的突出药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也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药学专业的办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促进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2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也不断扩大,不同学科之间不断的渗透和交叉,并且已经实现了相互融合,同时也已经真正的形成了具有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特色的药学学科的群体和课程体系。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都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而在实际进行教学工作时,由于实践基地匮乏以及教材体制陈旧等因素的限制,教师进行教学时大多重视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无法达到市场以及行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的标准。因此,要想创新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大力的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药学专业的特色,并且保证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质量。

3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3.1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和行业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各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更需要会操作、懂技术,并且能在生产、制造、管理、品质以及服务等方面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既能够做好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同时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然而,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大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其在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体现。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能够更好的衔接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经验,参考不同单位的用人需求,培养出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因此,引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其与市场和行业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3.2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首先,应建立统一约束企业、学校和学生的管理、监督和评价的办法,通过制定《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完善的“双师双挂”的制度,企业领导应到学校担任药学专业的带头人,而学校的药学专业教师应在医院和制药企业中担任职位,这样才能为企业和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同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我校药学专业实施“校院企共育,分方向培养,三阶段递进”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加准确的突出校院企的合作育人工作,引导学生在医院药学、药物制剂二个专业方向形成分流,以职业岗位强化专业技能,三个阶段分别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和顶岗工作能力培养阶段,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递进的。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成立相应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学生入学后的第1学期和第2学期为“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阶段,主要完成思想政治、计算机、英语、人际沟通、基础化学、医学基础知识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工作,期间主要在校内进行实训学习,使学生具备药学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生入学后的第3、4学期为“核心能力”的培养阶段,按医院药学和药物制剂两个职业方向对学生分流,根据培养方向上的差异,以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设置课程、综合实训项目及实习内容,这样学生就具备了药品调剂、药品管理、临床用药咨询服务、药品生产等岗位的工作能力;之后是“顶岗工作能力”的培养阶段,将学生安排到药品生产企业、医院和社会药店等内部进行社会实习,培养其具备较强的顶岗工作能力。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高职高专药学教育中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进行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时,应大力的推行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采取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制度,学生应零距离的接受企业生产实践和临床的锻炼,采用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充分的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8

1.1 学生配合不足

上课前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过分依赖老师,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不能高质量的完成老师教给的任务;在课堂上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不能形成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活跃思维氛围;可能会存在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学生。

1.2 教师经验不足

教学质量参差不等;知识体系不完善,知识量欠缺,不能从分的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课堂进度不容易控制,组织讨论时引导、组织能力不够;尚未有与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向匹配的教材、教案、教学评估体系。

1.3 教学时间不足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花在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中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远远多于传统教学,而目前的课程安排难以组织更多的教学内容。

2 对老师素质的要求

2.1 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知识可逐渐改变或完善个人品质,而优秀的品格也将为获得新的、有益的知识提供可能。谦虚好学、幽默诙谐、智慧、友善都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优秀的品质有助于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文化[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对教学的配合程度,有利于任务驱动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开放式教学需要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需要教师具备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将这种精神带到课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2.2 要求教师理解任务驱动法内涵,明确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学习方法,老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3],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拥有处理实际问题的“工具包”,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步骤分为四步:一、创设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并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化,生动化,利于学生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新知识。二、确定任务:教师要选择与当前学习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使学生面临一个立即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三、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构成中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主,教师起到引导思维和帮助的作用;四、总结评价:评价学生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并很好的掌握的实施步骤,才能真正将任务驱动法实施到教学当中去。

2.3 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大知识的储备量

传统教学方式老师通过认真备课,准备出课上教授的内容,课上有老师为主导,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学内容容易掌控。而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学生就某一问题或某几个问题做较为深入的探讨,学生思维处于主动、活跃状态,思维所涉及的层面可能会超出当堂课所学内容,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储备大量的知识,遇到类似情况能从容应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

2.4 要求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正是师生配合,共同完成的一个教学过程。在上课前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认真思考和准备。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自觉的、高质量的完成任务。怎样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影响任务驱动法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育人,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的学习是他们的需要和责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成功的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4],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篇9

摘 要: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河南高职药学专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适

>>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中原经济区打造应用型电子专业人才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医药产业的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中原经济区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河南高校会展人才培养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的研究 北部湾经济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探索和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框架下河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试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高职院校就业培养模式的改变 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视角下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原经济区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论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中职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背景下的高职韩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北部湾经济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1-12.

[2] 陈电容,金辉,黎晶晶.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医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5):72.

篇10

公共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大陆后,我国教育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从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掀起了一阵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和面向社会举办公共关系培训班的热潮,有几所高校还设置了公共关系学专科专业或本科方向。但由于学理准备不足,公关虚热转入公关低潮的局面随之在90年代后半期出现。这过程中,只有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极少数高校的公共关系学专业坚持了下来。

具有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标杆意义的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教育,努力走着专业化、规范化道路。按照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形象管理的职能目标,构建涉及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课程体系;地处公共关系一线城市的高校,尤其重视与业界合作,锻造学生对公共关系项目开发与执行的实务能力。

(二)建立了本、硕、博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公共关系人才的需求,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试办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和东华大学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以“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专业”身份获批招生,专业代码为110305W隶属于公共管理类。因为公共关系学目前还不是研究生学科专业,按照规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可以自主设置硕士专业,目前设置公共关系硕士专业的高校有4所,最早招生时间是2004年,纵观中国内地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发展历程,20世纪80、90年代属于普及知识与试办专业阶段,21世纪头十年进入专业教育理性发展阶段。2001年公共关系学本科目录外专业确立,2004年公共关系专业硕士点开始招生,2006年公共关系博士方向开始招生。我国高校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上海成为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重镇

上海市是我国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最多的城市,先后有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5所高校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占全国16所高校的32%.设置公共关系硕士专业的有1所高校(复旦大学)占全国4所高校的25%,并且在全国最早招生。设置公共关系博士方向的有2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占全国5所高校的40%、占全国6个公共关系博士方向的33%,并率先在全国招生。

上海的公共关系师资力量雄厚。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是1986年成立的中国内地第一个省级公共关系协会;2005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建立了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200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和信诺传播顾问集团联合,成立了公共关系研究院。这些机构集中了一批杰出的公共关系学者、专家和业界精英,他们既是上海公共关系界的领军人物,也是我国公共关系界的中坚力量。

二、效果和问题

(一)效果

1.为各类组织培养了时代所需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首先是为公共关系公司和工商企业培养了公共关系专业人才。公共关系公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公共关系人才有着直接的需求。本世纪初世界知名的公共关系公司都已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其规范化运作和高薪引领与刺激着本土公共关系公司的发展,从而开拓了一个公共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

2.给社会注入与强化了沟通、公开、合作、共赢及形象观念。沟通、公开、共赢、合作、形象是公共关系固有的基本观念,并具有普世性。随着政府公共关系的开展,这些观念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主流意识和重要思维。2001年北京成功申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上海成功申博,即为公共关系沟通的范例;2003年起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2008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汶川大地震传播管理的经验事实,则提供了信息公开的样本;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明确指出合作、共赢是“我们的理念”;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放,标志着国家形象意识的彰显。

(二)问题

1.专业总量偏少,布点不够合理。我国内地有31个省(市、区)2009年获准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6所,每个省平均1所不到,全国总量偏少。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即便如此,东部沿海的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福建6个省(市)还是空缺;而三大公共关系一线城市之一的北京市只有一所高校开设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

2.学科归属多元。公共关系的学科地位已经得到确认,但是并未得到统一。其学科归属目前有3个官方文件:第1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公共关系学被列为二级学科,代码为84054归属于社会学类(代码840)第2个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公共关系学研究”作为研究方向被提及,归属在二级学科传播学(代码050302)之下的应用传播学研究领域;第3个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公共关系学专业代码为110305W,归属于公共管理类(代码1103)这样,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归属就有了3个说法。从作用上看,第1个文件对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有意义;第2个文件对研究生专业教育有意义;第3个文件对本科生专业教育有意义。第1个文件与公共关系专业教育的关系不大,困扰主要出现在第2个文件与第3个文件的学科门类二元上:第2个文件的学科属于文学门类第3个文件的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也就是说,按照现有学科专业目录,公共关系学本科生授予的是管理学学位,研究生授予的是文学学位。

三、政策建议

(一)定为国家控制专业,合理布点

公共关系学作为传播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诞生的一个新兴学科专业,它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新型人才的需要,也符合教育部鼓励设置跨学科新兴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此外,从就业率看,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与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能够形成很好的对接效果,所以即使不是对口就业也能够较快实现就业,这应该成为确定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保留其独立地位的客观依据。

(二)学科归属统一于公共管理可授管理学、文学学位

篇11

当前我国的中医药高等学院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课,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的职责,基本上将教书与育人工作完全割裂开来。这种分割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道德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些中医药高等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如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迟到缺席情况基本上不闻不问,将学生管理工作完全交给辅导员。由于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缺乏交流与沟通,在课后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缺乏足够的互动,导致两者对学生的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3.体制机制的不统一

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责任范围没有以工作框架的形式来进行科学的规定。专业课教师只重视科研工作,容易忽略教学工作,甚至很多中医药高等学院没有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纳入考核中,缺乏一定的考核约束,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动力自然就会比较小。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在协同配合上自然就会显得比较生疏。

二、中医药高等学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措施分析

1.合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生步入社会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进而了解社情民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受课堂教学任务等因素的影响,专业课教师以理论基础以及专业技能见长,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又是异常重要的,因而可以通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合作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专业课教师负责理论知识的指导,辅导员担起组织管理的重任,二者通过协同合作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社会实践机会。

2.合力开展校园文化育人活动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都认同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心理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的道德素养水平,在教学上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校园文化也包括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校风、学风建设,同时还包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学风占据主导地位,不管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授课教师,都在其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风建设得好,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文体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文体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为活泼的部分,不管是辅导员还是R凳诳谓淌Γ都应该积极参与学生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药高等学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离不开二者之间交流沟通平台的搭建,当前我国很多中医药高等学院的辅导员与专业授课教师之间的职能是彼此独立的,这种独立的工作状态与局面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因而必须建立二者的合力育人机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进而提高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师资力量的提升。

篇12

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我国正加快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技能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一直紧缺,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缺口约有三四百万。

高职院校是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要求,走出了一条新的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工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大量的丰硕成果。[1]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培养在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何谓“工学研融合”

“工学研融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工学研融合”已经成为获得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高职教育模式,是综合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同组织环境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就业竞争力等综合素质为重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方式。长期以来,由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足,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等原因,导致一方面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等办学资源不足,培养方式及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高技能型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困难和竞争力缺乏等。因此,对高职院校工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国外工业化时间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在学研产结合上有许多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实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构成的“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美国实施高校和企业合作的高等教育模式,英国实施“工读交替制”的多科技术学院体系,台湾地区颇具特色的技职教育系统等均称为高职教育的典型模范。

3.我省“工学研融合”的尝试与探索

美国的“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法国的“教育――企业工作线”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最成功、最有效的办学模式。

作为职教大省,江苏省高职教育率先开展工学研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其规模和数量都位于全国高职教育的前列。但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很多模式都只是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既有模式的借鉴与改造,缺乏因地制宜的创新,在适用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江苏省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满十年,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企业参与度不够、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建设低水平重复、创新项目不足和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且在高职教育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2]

4.单元操作对于制药专业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综合学科体系的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制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以致我国高职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动手实践能力却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如到岗后不能立刻上岗,岗前培训费时费力,严格一点说相比非专业社会劳动者没有太大的优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职业院校把目光聚焦到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上,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则是改革的核心。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必然强调其职业性,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中以验证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体系。在工作过程中,把能体现出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典型任务作为学习内容,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教学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确保实现“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目的。

制药单元操作是药品制造专业最能体现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核心课程,企业一线生产技术骨干的实际工作往往涵盖了生产工艺、设备、自动化、GMP、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综合技能和素质。现有的教材中找不到符合“工学研融合”的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要求的教材,因此,除了迫切需要编写一套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实际生产任务为导向的,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制药单元操作”相关教材。而教材的素材除了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专任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与企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甚至一线工人进行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3]

制药专业中与制药单元操作尤其是化学原料药单元操作相近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院校已经展开,这方面的“工学研融合”课改课程已有《制药过程设备》、《化工单元操作》、《流体输送》、《流体输送与传热》等,有的还申报了国家精品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制药过程设备》是制药类专业适用的教材,其参编作者有5%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然而该教材仍然存在重理论偏设备的问题,没有系统地让读者真正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篇幅虽小却不精炼,似乎是精简的化工原理的上篇。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化工单元操作训练》及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流体输送与过滤操作实训》等教材主要是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或孤立的小实验,教材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实训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制药专业制药单元操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必然趋势。

5.如何实现制药专业单元操作“工学研融合”

在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教育管理要正确定位,明确高职办学目标,培养充足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专门人才,走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研融合”之路。目前我国的工学研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工学研融合的成功案例比较少,几乎没有成功经验的汲取,造成了工学研融合发展缓慢。由于经济体制、政策、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研产方面的探索也非常的有限,这使得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的时候存在一定风险,无章可循。

制药专业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沉降和过滤、搅拌、加热和冷却、蒸发和蒸馏、结晶和干燥等具有共同的物理变化、遵循共同的基本规律的基本操作。单元操作是制药专业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技术。因为所有的药物生产过程都是由上面所提到的若干种单元操作组合而成。而这门课程在学校教师往往都是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多媒体演示来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实际生产中要求技术人员不是用眼睛看,更不是理论知识的回放。

以下是针对目前高职教育传统模式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目前制药专业社会和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借鉴苏州高职院校学研产结合层次结构[2],对目前存在现状和解决措施作以下探讨。

(1)培养目标

目前现状:学校培养制药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实习到岗后依旧手足无措,不能将在校所学技能应用到相应岗位。高职院校应突破校本位的封闭单一办学模式,考虑市场因素的同时寻求与企业行业的紧密对接,以工学研结合教育为切入方式,以校企结合、定向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为切入点,保证“工学研融合”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聘请制药企业人员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企业也应认识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统一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4]

(2)专业设置与改造

目前现状:学校定性地做一定的市场调查,主要依学科和自身条件设置专业。但是由于制药专业性较强,市场是动态的,企业的需求三年后往往有较大变动。学校培养学生的计划赶不上市场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学校市场调研人员因调研的可操作性和其他因素使得调研数据往往非企业行业的第一手数据,与实际需求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若学校主动聘请企业行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及生产一线操作人员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将其作为自身工作的一部分,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共同参与新专业设置和旧专业改造,则能够帮助学校培养企业自身所需要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上岗,并能学以致用的人才。

(3)课程体系

目前状况:企业认为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学校的事情;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没有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这样所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学校的课程体系没有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优势,即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措施是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将制药生产中关键核心技术、成熟技术和技术改进引入课程体系,同时学校要注意相关核心技术的保密工作。这样既能突出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职业功能性,同时制药企业的参与保证了校企共同建立起来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

(4)教学条件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现状:企业只是为教学提供一定的设备、场地,而这些设备和场地毫无疑问是目前行业非主流甚至淘汰的设备和场地,所以学生到岗后仍然不能快速顶岗。学生还是以认识实践为主,学校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脱离生产。解决教学条件的约束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是校企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下,如订单培养,在学校为企业输送专门技术人员的这一共同利益驱动下,校企才能真正紧密结合,共同进行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构建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体系。

(5)毕业实习与就业

目前现状:学生的毕业实习只是参观性的,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起到顶岗实训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校企共同做好毕业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在甚至能为企业所用,既让学生初尝了职业成就感,使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又使三年大学生涯有一个圆满结局。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实训,毕业后还能被企业留用。

(6)科技合作

目前现状:学校与企业基本没有或属偶然行为。目前中小型制药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都实行研发外包;大型制药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或部门,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企业众多产品的研发创新和技术革新,尤其是制药生产工艺和技术优化改革。而这些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往往都发生在盈利性为唯一目的的科研院所,但是这些科研院所的成果一般并不成熟,且几乎没有后期的维护。高职院校往往没有企业那么多的资金投入在设备上,同时自身实力制约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学研产的结合。所以企业很少青睐高职院校,形成没有需求也就没有发展的局面。如果企业和学校有长期合作的具体规划、目标、投入和利益分配协议,则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也能让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较大进步。

(7)质量评估

目前现状:企业是旁观者,不参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学校也只是把评估看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的事情。如果学校和企业都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质量评估,建立起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则将大大促进“工学研融合”的良性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实用型人才。[4]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李晓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发展[J].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2,(34):60-67.

[2]李熙.苏州高职院校学研产结合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篇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趋于合理化。但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曾较长时期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直到今天在某些高校中仍较严重地存在这个问题。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学校和企业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学校在制订培养计划、教学方案及设置课程体系等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很多课程实用性不强,而企业对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往往又被高校忽视,导致很多对口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企业其他工程技术人员长时间地传、帮、带,使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形成一条鸿沟,导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这种矛盾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尤为突出,因而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显得非常重要。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一种办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理论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人才、设备、技术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科院校的药学等应用型专业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建立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校企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药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传统的药学专业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在师资方面,专业指导教师数量少;学生专业技能及动手操作能力不强,适应不了企业的需求;在办学思想上还停留在学历教育;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学校又没有培养。因此,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药学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非常必要。

2.湘南学院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

我们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外聘教师制度、见习与实习、毕业论文指导、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有效指导,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发现并解决模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外聘教师制度。聘用企业高级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例如,我们外聘郴州市药检所、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和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讲授《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和《毒理学》等课程。同时建立外聘教师考核制度,定期进行督导听课,在授课补贴上给予相应特惠,以保证其积极性。

(3)培养“双师型”教师。根据湘南学院“三百工程”(即百名青年教师国内进修,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教师出国研修),为进一步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制药一线企业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同时了解制药企业的用工信息、最新技术发展趋势。顶岗锻炼的老师还可帮助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修改课程设置,锻炼后回校的老师,通过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可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校的教育与企业密切接轨。

(4)见习与实习。改进见习、实习制度,见习主要采用对大生产场地实地观摩、经验分享、小组讨论的模式,生产实习中则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强化见习实习效果。

(5)毕业论文指导。安排部分大四学生去相关企业做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内容与企业生产科研相对接,解决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论文遇到的问题,规范毕业论文指导过程,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6)产学研合作。我们与华润三九(郴州)制药有限公司、湖南大诚中药生物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济草堂金银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郴州邦尔泰苏仙油脂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探索与企业建立研发创新平台、产学研基地等,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为企业发展解决技术难题及对企业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

通过这几年的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借鉴。

(1)校企合作应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诚然,校企合作中政府和法律这些外部的政策和法规保障至关重要,但还有赖于学校和企业内部的动力支撑。只有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利益共享,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

(2)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生产及劳动力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从而转变观念,将校企合作变成自觉行为,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谋求双赢的长效机制。

(3)校企合作必须立足地方经济。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自身的影响力不大,科研水平不高,因此只能结合地方特色和需求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只有这样,地方院校才能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技术研究成果,从而逐渐提高服务企业的水平,为校企合作注入动力。

4.结语

校企合作是国家大力倡导的办学模式,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从人才培养角度,校企合作为高等院校发展带来活力,促使学校在招生就业、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令企业受益,学校不仅成为企业稳定的人力资源供应商,而且人才质量在校企合作层次不断加深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在技术合作方面,高等院校所拥有的智力资源决定了他们适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促进企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81-84.

[2]陈俊,刘强,刘莉.高等药学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25-26.

[3]明广奇,邬瑞斌,黄家利.药学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J].海峡药学,2009,21(11):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