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学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作用
1.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教师往往会列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有次,提高学习的效率。然而,这也容易桎梏学生的思想。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指引下直奔主题,而忽视了其他一些“非重点”的知识。要知道,在科学领域,并没有所谓的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很多科学家所创造的科学成就往往就是从一些“不重要”的小细节入手的。在预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探究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的探索空间。而在自由的探索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有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需要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对教材上的新内容进行理解和判断。在此过程中,利用哪些知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依靠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自然能够提高自己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得自学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3.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上,那些上课积极发言,反应活跃的学生往往都是“肚里有货”,这些学生都提前做了“功课”。这样,在课堂上,当教师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学生才能与教师有“共同语言”。倘若学生在课前连教材都没有翻过,压根不知道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上课的时候,就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往往是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从而导致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发挥,而只能听凭教师的“摆布”,掌握一些机械的知识。所以说,学生经过课前的充分预习,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东西拿出来与教师一起探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能够与教师共同探究和思考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教师指导学生实施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些学生在教师提出预习要求以后,往往就在上课之前把教材内容大致地浏览一遍,这样就算预习过了。事实上,这种预习并不能称之为有效的预习,真正有效的预习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为了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
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预习。
很多教师在新课结束以后往往会针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比较有效而又便捷的预习指导方式。教师围绕着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自然就会沿着知识的轨迹行走一遍。另外,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预习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回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角度去寻找答案,并且,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变得更加深刻。例如,在讲到“遗传和染色体”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生男生女是不是由母亲决定的?在旧社会,往往把生不了男孩的罪责怪在母亲的头上,这个说法对不对?我国的计划生育规定,在农村地区,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就不允许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则允许生第二胎,这种规定会不会导致我国的人口性别失调?”就这样,通过几个生活化的问题就把学生顺利地带入了正确的预习轨道,从而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
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活动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设计一份预习提纲,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预习提纲,再由教师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有了提纲的指导,接下来的预习活动学生就不至于脱离轨道,从而大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3.利用作业引导学生预习。
很多时候,口头上的预习要求往往难以保证全班学生的参与,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利用布置作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这样在下节课新课讲授之前,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不但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能够通过作业及时发现问题,从而给予新课讲授一定的指导。
预习环节是生物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前有了充分的预习活动做基础,会让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更加科学高效。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科学指导,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来推动生物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目标更有效地实现。
参考文献:
篇2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所以,演示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科主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在生物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了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在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部分生物教师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还在采用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虽然在时间加汗水的强大阵容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但是却压抑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久而久之使学生的兴趣消失殆尽,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显然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新的教学形势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中端正认识,努力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环境,为他们创设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与体会、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和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
二、如何运用实验教学
1.运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会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相信学生能成功完成实验,也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从实验中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3
对检验报告的解读:前述两点现在绝大多数临床医师早已了解,最重要的是出具报告后怎样理解和用于临创诊治。避免导致抗生素的滥用。比如,血液标本“无菌生长”,是否血液中一定无菌呢,这需要跟临床上沟通,了解采血是否规范,如果采血没有问题,应考虑是否有苛养菌和其他病原体的存在。应提醒临床注意。呼吸道标本检出“XXX菌生长”时,合格的痰标本,如果是呼吸道正常菌群(如某些链球菌),报告时,应了解临床上患者是否有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应用抗菌药物。创口分泌物标本检出“XXX菌生长”时,首先与临床沟通,了解标本采集以前,是否用生理盐水冲洗过,排除局部污染菌的可能,才可认定是致病菌,应用抗菌药物才可能有效。标本中检出“XXX菌生长”,不能一概认为就是致病菌,也需要向临床上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否则有可能是污染菌或局部定植菌,不具有临床意义,也就不能滥用抗菌药物。
解读药敏结果时,在临床医师选敏感药时常用把最小抑菌浓度的相对较低的来作为选药的依据,例如:根据报告阿莫西林≤2mg/L敏感,复方新诺明≤4mg/L,就认为该菌对阿莫西林比对复方新诺明更敏感,阿莫西林比复方新诺明更有效。这是明显的误区。药敏试验中的“中介”误认为加大抗菌药物剂量就能起抑菌或杀菌作用,其实“中介”只是一种不很确定的报告,属操作误差范畴。一般不作为用药依据。还应该跟临床解释抗生素的等效性概念,也就是说用一种相关抗生素的试验结果可以预测同类抗生素体内抗菌活性,如可用头孢噻吩预测一代头孢类抗生素的敏感度。革兰阳性球菌用红霉素可预测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避免在红霉素耐药时,选用罗红霉素。
在我国,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1]。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可产生不良反应,使用不当还可以导致二重感染。根据杨润生等报道[2],87例呼吸道、中耳炎、牙周炎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后,使用不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而致腹泻。由此可以看出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所以在微生物学检验中,既不能把检出的任何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把所谓的“正常菌群”都当成非致病菌。检出的细菌是否有临床意义,还得跟临床医师沟通才能做出判断。
篇4
一、独立性实验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1.依靠自己,独立完成
动手能力是衡量本科毕业生素质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分组实验中,一般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导实验过程,导致有些学生得不到直接锻炼,因此会逐步淡化实验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毕业后的动手能力将为零。例如,在基因组DNA提取实验教学前,通过询问了解学生曾使用过微量移液器,但随机抽查学生进行示范操作时,却发现有些学生竟回答没有见过该“工具”,同时对移液器的规范操作也存在不小问题。如果进行分组实验,这些细微问题的老师是无法及时掌握的,而独立实验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完全依靠自己严谨、细致的实际操作获得较理想的实验结果,对不理想的实验结果进行独立总结,发现问题,分析其原因。
2.积极参与,调动积极性
分组实验要求的是团队合作,这种团队的合作对于实验步骤复杂,涉及仪器数量受限制的情况下是适宜的。但分组实验不可避免的带来个别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懒惰情绪,无心参与实验,做一些与实验教学无关的事情。教学老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对个别学生也不会过多的关注。时间一长,这些学生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导致个别学生完全脱离本科目在内的其他的实验。独立实验要求要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负责,以实验结果评定实验课成绩,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首先从思想上会对实验有明确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提高实验的兴趣,自始至终参与实验。例如,分子生物学基础试验,离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分组实验离心一般是组内的一名成员负责离心,因此有些学生完全不了解离心机的基本操作方法。毒理试验可以让每一个同学都具有亲自操作离心机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讲解离心机的型号、规格,注意事项,还可以讲些离心机生产厂家的情况,都会提高学生拓展实验技能和认识,这些又恰恰是我们的实验教学应得到的预期成果。
3.独立分析结果,并作个人总结
分组实验中,一个教学班级最多得出6种结论,但是独立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份实验报告,结果为整体班级人数的数量。学生通过彼此实验结果的对比,都能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同时,在独立实验的实验报告中增加实验心得,从学生的心得中了解和总结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直接获得实验教学课中存在问题的第一手材料,这些信息将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二、独立实验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受到设备、空间、经费的限制
分子生物学是20 世纪中期随着研究核酸结构与功能才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资金投入基础方面远不及其他经典科学,投入基础薄弱是影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均为核酸及蛋白质分子,对实验条件要求很高,实验仪器与实验耗材大多需要国外进口,其价格昂贵,这是导致独立实验不能顺利进行的最直接原因。近年来,学校投入到本科的教育经费虽然有一定增加,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独立试验教学的需求。
2.传统实验教学的影响较深
分组实验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是非常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内容较多,操作仪器设备体积较大,价格昂贵的实验课,更适合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因此很多教师安排新课程的实验时也往往直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但是,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思维狭隘,办事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分组实验效率高,工作量少
独立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需要教师的高度集中,稍不注意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必须将敬业乐教、安于奉献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动力,才能适应教学要求。
三、解决独立实验现行问题的方法
篇5
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分析,教育基本上都是顺应着时代,且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前进,而实验教学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不例外。实验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方法,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验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原则—将知识立意改变为技能立意。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生物实验高考内容与形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且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分析,实验部分是学生的薄弱点,且也决定着学生分数的高低[2]。可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强化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且更加轻松的学习抽象的生物知识。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念,这也就更能突显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程已经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且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来进行。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充分认识当前教育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能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在转变自身教学认知的基础上,还要优化实验教学的理念,同时要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检测生物组中的有机物”这部分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由鸡蛋、馒头等材料引入到本节课的话题中:“鸡蛋、馒头含有哪些有机物?能不能自主设计实验操作验证。”这时,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整个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进行解释并给学生说明原理,核心部分全交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突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实验教学趋于生活化
篇6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似乎一提到“教学”,往往就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教师“授课”,出现重教轻学的思想,这是对教学的误解。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
2、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有力协调体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学法指导去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生物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学习方法
1、类比法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排泄与排遗,囊胚与胚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在学习生物学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编九年义务教育生物第一、二册教材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由实验得结论的认识方式,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认知方式,并贯彻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便可使学生养成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3、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归纳法
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
5、科学记忆法
生物概念和用语等记不住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记忆就应该先密后疏。方法之二是编制记忆口诀。如脊髓前角、后角的神经纤维类型经常搞乱,编成一句话“前运动、后感觉”一次记住,长时不忘。方法之三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以结构想功能,以功能推结构,这样对提高记忆能力十分有益。方法之四是形象记忆法:例如,DNA的双螺旋结构――像盘旋而上的楼梯――台阶相当于碱基对,扶手相当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长链。生动形象,便于记忆。方法之五是利用“凝固理论”进行记忆。根据大脑在接受外来信息时会发生信息间干扰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接受信息后及时休息,就会使信息在大脑中“凝固下来”。因此,要让学生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在临睡前去记忆,会提高记忆效果。
6、掌握五段学习法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五段学习法是将学习过程分为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五个阶段。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写作业、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只有按上述程序进行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并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三、生物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篇7
初中生物教学中,一些老师在课堂中还存在着诸多教学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生物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比较有利,在具体的教学中,就要注重将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重视,并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传授[1]。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中依然还处在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没有得到充分激发,这对整体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良好呈现就有着很大阻碍。再者,初中生物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比较单调。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要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面对新的教学改革环境,就要能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兴趣上很难培养,这就对生物教学的效率提高有着很大阻碍。另外,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没有明确。在生物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实际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没有科学化,以及在教学目标上没有明确,这就造成学生学习没有方向。
1.2初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重要性分析
初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就要能充分注重应用的科学性。在合作学习的模式应用下,学生能够通过双向合作,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2]。对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是新教学改革的要求,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是教学的要求,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模式进行优化,符合现代化教学的水平,只有对新教学模式加以应用才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而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就比较重要,这是对教学改革促进的重要方法。再者,初中生物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能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改革发展,就要能充分注重新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到更多的生物知识。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就能满足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实际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初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策略探究
为能将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科学应用,就要注重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科学性。笔者结合实际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策略实施下,对生物教学发展就比较有利。第一,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在分组环节要加强重视。只有科学的分组,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在实际应用中就要能注重合作学习责任的明确化。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分组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个性发展,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能优势互补,让学生的自身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这样才能将合作学习的效果良好呈现[3]。例如:生物教学中,在学习到显微镜使用这一课程过程中,老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相应了解后,就可对学生按照比例进行分组。通常将学生分成4—6人为宜。在每组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会有着不同,这样就能够通过学习能力强的教习学习能力弱的,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的掌握上就比较迅速。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着积极意义。第二,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提供合作的素材,方便学生将合作学习的活动顺利进行。老师在合作学习的引导作用上比较重要,只有注重合作素材的详细准备,才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进行以及学生的互动打下基础[4]。在上课之前就要能够对合作的素材加以完善准备,结合实际生物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就能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上良好营造。第三,初中的生物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的合作效率能够不断的提高。合作学习作为素质教学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就要科学化,老师在对学生的分享以及竞争的意识培养层面不断加强,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化应用,对学生的合作效率水平加以提高,就能从整体上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注重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及小组之间成员的竞争,并在合作之后进行相互的传递经验。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就要能从多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实际教学的良好发展。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中,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能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才比较有利,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作者:陈彩平 单位:江苏省扬中新坝中学
参考文献:
[1]丁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小学电教,2016(06).
篇8
在生物教学中,生动幽默的课堂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幽默能缓解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素所在,但要想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都应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一、质性评价在中学生物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中学生物合作学习,建立知识点框架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在知识点框架构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遵循学生心理的认知规律:“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知识框架,最终形成学习者特定的认知结构。
(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那么中学生物实验到底有哪些重要性,我认为,中学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加深理解,巩固和验证学到的基础知识。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而抽象的,学生没有感性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从一个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巩固有关知识。
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不仅有利于当前的学习,也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深造和参加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近年来,各种国际调查发现,我国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糟糕,这就出现了我们现在通常说的“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看世界的观点。通过实验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自己探究实验本身。这样可以逐渐地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使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世界。
第四,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亲自操作实验的整个过程以及每一个步骤在学生自己的操作,并且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出错,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工作的工作习惯。
(三)培养中学生学习的思维性
学习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学生和合格的未来人才。这样也对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要求很高,主要有这样的几点:1. 演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教师的一切操作都要合乎规范,做到规范化,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用踏实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得实验能够达到准确的预期结果。3. 实验的全局性,既要教师认真,又要达到启发学生开动脑筋。4. 在完成实(下转60页)(上接58页)验时,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而应当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做出结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中学生物学课程学习的意义
全世界的化工能源(石油、煤等)贮备都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枯竭。因此,自然界中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生物量)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自然界中的生物量大多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将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加工,就可以把纤维素转化为酒精,用作能源。有人估计,到20世纪末全世界的汽车约有35%将使用生物量(酒精)。沼气是利用生物量开发能源的另一产品。中国和印度利用农村废料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已作出显著成绩。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利用固相化细胞技术的工业化沼气厌氧反应器。一些单细胞藻类中含有与原油结构类似的油类,而且可高达总重的70%,这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太阳能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强大的能源,而生物的光合作用则是将太阳能固定下来的最主要的途径,可以预测,利用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能源问题是大有希望的。
此外,对人口、食物、环境、能源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开创各种综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农业生态工程的兴起,最终将发展新的、大规模的近代化农业。
综上所述,生物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的各方面密切相关。是一门不能忽略、不可缺少的学科。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有新课程标准的意识,而且还要能够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合理运用质性评价,提高学生搜集、分析生物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洪霞. 幽默―生物课堂教学成功的助推器[J]. 科学教育,2009(1).
篇9
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将生物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直观的生物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完善的生物学概念,还能够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生物现象,还能够从根本上掌握好生物规律。通过生物实验还能够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不仅动脑,还要学会用眼睛进行观察。生物实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好的训练效果,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生物实验产生的现象会积极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的生物思维变得更加的敏捷。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生物教学经验,就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一、目前我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高中生物实验课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众所周知,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相比,具有更强的抽象性,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学生想要学好高中生物,对生物中的一些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就必须借助于生物实验,因为只有生物实验才能将知识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却出现了教师与学生对生物实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的现象。高中阶段,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在高考中生物虽然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相对于语、数、外而言,其比例相对较小,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只需通过课本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做实验,教师的忽视导致广大高中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很少关注生物实验。
2.高中生物教师的素质较低。
高中生物教师没有转变传统的生物教学理念,依然采用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照本宣科,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掌握,不能把有效的生物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毫无疑问,很多高中学校的生物教学成绩的获取都是在大量的时间与汗水的投入下实现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是一种压制,如果长此下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会受到严重的挫伤,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这样的生物教学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因此,必须紧跟新的生物教学形式,做到与时俱进。新的生物教学指导思想要求广大生物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全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民主、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环境,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实操的机会,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3.高中学生缺乏进行生物实验的条件。
对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很多途径,高中生物教师既可以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进行实际的操作,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把一些复杂的实验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然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并非如此,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做实验,即使偶尔组织也难以达到实验的目的,实验室里的生物器材根本难以满足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需求,很多情况下都是几个学生共用一组实验仪器,很难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高中学校的生物实验室一般都比较陈旧,由于器材存在的缺陷,有时候实验结果也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都给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多障碍。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进行教材知识点的讲解,很少把与教材实验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这对学生的生物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实验教学
1.通过生物实验教学的运用,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激情与兴趣。
众所周知,单纯的生物课堂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亲手操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好的激发作用,通过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的激发,将学生的思维活性激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对某一生物现象感兴趣,就会积极地进行探究与思考。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欲望,在问题的吸引下,创造学生生物学习的长久兴趣。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广大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做到转变思想,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对学生要持信任的态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生物实验。
2.不仅要组织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做实验,还要充分利于多媒体。
广大高中生物教师与学生一定要转变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观念,要对生物实验引起足够的重视。生物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做生物实验,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在生物实验室器材短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可以让学生轮流到实验室做生物实验,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做生物实验。很重要的一点是,广大生物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困难或偏差的生物知识点与生物实验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弥补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较少的缺陷。
篇10
教师进行生物课程学习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实现生物教学目的,教师要拥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够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能够成功地完成实验。同时,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错误。学生在错误中自己寻找答案,直到完成生物实验。这样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时,才不会觉得压力大,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使用开放性的实验方式,虽然是让学生自行动手去完成,但是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根本目的,学生具有目的性去学习,从实验中体会喜悦,这才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在该过程中,就是一个引路人,给学生设置出学习目的,让学生自行完成。这可以体现出教师教学主导性,同时也可以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提高。
二、规范化实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进行实验课程之前,需要把实验步骤简化,再指导学生开展教学。这是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关键一步,在每个实验中,学生要严格根据规范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保障实验成功。例如,进行显微镜使用时,教师要规范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使用左眼观察,注意纠正学生右眼观察的习惯。当转动转换器时,需要纠正学生物镜转化错误习惯。学生慢慢养成正确的实验方法之后,再让学生观察生物标本,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实验进行中,观察实验变化必不可少,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集中观察,学会做好实验笔记记录,这是进行实验教学成功之关键。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忽略观察这一步骤,使得实验结果不精准,导致实验效果低下。教师让学生明确,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知识认识,因此,在观察时,需要具有针对性,这样的实验结果才更准确和有效。有些细胞观察时,因为光线原因,会变得比较暗,这个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转化光圈,把光线控制和适合的范围内,提升细胞观察清晰度。例如:学生进行,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主动去学习知识,主动去分析问题,这是实现教学想要实验的结果,只有学生愿意去学习,主动去发现问题,学习质量才呢过提升,学习效果也更能明显。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值得关注。例如,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设想,加入生物细胞膜它只能透过一个小分子物质,在食物中一般都是大分子物质,那么需要不断改变该大分子,让其成为小分子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支撑理论是,第一,动物和人都是由细胞组成。其二,活着的细胞需要从外界源源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其三,营养物质会经过细胞膜逐渐进入细胞内。其四,动物和人一样,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事物。其五,一般的食物中,组成的成分都是大分子。在这五个支撑理论下,通过实验方式来验证,反复的实验,才能逐渐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发现问题时,可以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如果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借助课外书或者像教师询问,这是进行实验教学根本要求之一。
四、实验中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提升学生思考能力
开展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重新定义教学目的,对实验中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他们学习针对性比较强。会目的的进行思考,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其中也得到展现。例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设计去浮色这一步骤,并选用蒸馏水冲洗?第二,为什么要设计对比实验?第三,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会出现什么现象等等,这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提升学习效率。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想要学好学科就必须进行实验教学,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不断摸索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学生思考能力培养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对初中学生的教学,应该明确能力培养重要性,在教学中,从学生思考能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向把控,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的。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起来,课改脚步已经深入。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教学方式有了新的改变。教师要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学生才能逐渐转变学习态度,主动去学习。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开展,因此,初中生物学习的实验性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篇11
1.缺乏实验课安排,理论课程较多
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对于实验课程的安排一直都是相对较少,同时为学生安排的理论课程相对较多。大多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于生物的理论教学都是非常重视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一般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课本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学习。同时也有许多学生觉得本身应该亲自动手参与的实验课往往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会使得学生觉得高中生物学习非常的枯燥,使本应是理科知识的生物课变为文科的学习,让学生逐渐丧失对于高中生物学习的兴趣。
例如,现阶段仍有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基于应试教育的要求,将题海战术又一次的深化。课堂教学中对于大部分应有的实验课程也是直接跳过和忽略,大肆进行相关理论的讲述。而一旦将理论知识重复和多次的讲述,缺乏应有的实验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便很难顺利理解。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也就下降。
2.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对生物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实际上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时候,许多实验都是可以亲自去完成的,可是教师往往喜欢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赶进度,这就会造成许多原本可以完成的实验,逐渐的被替代,学生很难真正的感受到试验的乐趣,进而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丧失兴趣。
例如,关于生物实验所用试剂的讲授过程中,一旦教师直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或者跳过让学生亲自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不能掌握试剂的真实性质,更会对这种试剂的性质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节约时间,然而这样将原有实验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忽略将会让学生动手能力永远无法培养。
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较低
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参与课堂教学,也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无法从本质上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实现自身角色转换,从最初的课堂教学环节开始,都一直占有着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发挥,而教师本身应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成为全盘的告知学生,学生完全丧失了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就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非常低,对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以及实验课程的展开都具有严重的影响。
4.可以被引入的实物材料较少
要想进行有效性实验课程的教学,如果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相对实物的材料,往往更加具有说服力。可是当前我国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拉快学习进度,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里掌握考试要求的知识,将教材要求的实验内容尽可能的简化,甚至有些教师根本就忽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是完全隔离开来的,并不会想到利用课堂教学知识和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对于某一植物的观察,教师可以选择将真的活物带到课堂,也可以选择纸做的模型带到课堂,这二者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学生必然会对实物产生兴趣。所以当前高中生物实验课程教学中,可以真正被引入的实物材料太少,使得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体现。
二、提升我国高中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水平的策略和方法
1、联系生活实践,科学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其知识也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就可以在进行生物实验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生活实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基因突变”“细胞癌变”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畸形儿的出生就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腌菜、烧烤类物质是能够引发细胞癌变的,通过教师这样的讲解,学生在理解课本上的实验时就能够联系实际,加深学习的印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生活化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讲到“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师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通过给学生讲解三鹿奶粉中蛋白质的检测,并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三聚氰胺这样的物质会被加入到牛奶中却很难检测出来。经过学生的一番思考,教师再对学生讲“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主要是以氮元素的含量检测为主的,并不是直接检测蛋白质,而三聚氰胺该化合物的含氮量很高,因此就被不法商贩用作了食品添加剂”。经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蛋白质的定量检测过程,而且让学生对具体实验也产生了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
2、使用多媒体教学,提升课堂活力
生物教学中有一些实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高中学生对动态的事物兴趣比较浓厚,多媒体技术的动态效果能够将学生吸引到生物实验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关注多媒体中的画面,从而使得学生不仅提高了上课的积极性,而且使得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进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这个实验的时候,许多学生通过课本里面的讲解对这个过程还是不理解,在自己进行实验的时候还是不能够自主地完成实验,教师此时就可以通过质壁分离的动态视频来演示质壁分离的原理和过程,使得学生真正能够理解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的现象,而且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溶液试剂,可以用氯化钠溶液代替蔗糖溶液,用茄子代替洋葱来进行实验,并且让学生理解为了植物和溶液替换以后实验还能够进行,使得学生真正从原理上明白这个实验的发生过程。从而使得学生在自己进行实验的时候,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仅顺利完成了课本上的实验,而且联想到生活中一些同样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如对橙子也可以进行“质壁分离”的实验。
3、注重对比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生物实验不仅仅是要做课本中的演示性实验,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从而使得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探索发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总结出规律。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掌握不牢固,在做题的时候经常出现错误,对于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具体应用也不甚了解,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一株绿色的植物和一株白化状态的植物进行实验参照对比,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记录,学生发现正常的绿色植物的质量是增加了,而白化状态的植物则出现了凋零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此时就可以对学生讲“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就是叶绿体,白化状态的植物体内是没有叶绿体的,故而也就不能够发生光合作用。”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多多开展实验教学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希望学校能够投资建设生物课程资源,老师更新教学手段,并善于提高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勇于创新、乐于实践,把握好课堂载体的有效性,进而推进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
篇12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1.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
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这种根据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方式,是对学生差异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生物成绩分成A、B、C、D四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成绩重新分小班组合上课。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等几方面。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端正学习态度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甚至,以后的一些兴趣与价值观的取向,都明显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师的引导。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思路的创新,还是要从教师自身的行为开始,要改变以往课堂支配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而且好学习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要不断地完善与学生相处的方法,通过自身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尤其对于生物这种课程,很多需要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态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一个正确而且积极的态度。
二、多媒体对初中生物创新的影响
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等方面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培养自信心,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热情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创造潜能拥有自信。拥有自信才能有积极的态度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去探索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为此,每当学生感到困惑、遇到挫折而产生动摇的时候,作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找回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再尝试一下,你一定行。”当然学生提出的观点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我们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思维意志
篇13
(一)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当前教育的核心走向是实施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接受与拓展能力,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领悟人文关怀的一种科学的教育模式。初中生物教学作为初中生教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这是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成当前初中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人文关怀的渗透,势在必行。
(二)由受教育群体及生物学科特点所决定
初中生物教学的对象是刚从小学毕业的青少年,多数年龄尚处于十一岁到十五岁之间,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能力有限,需要家庭和学校积极施加正面的引导,初中教育因此显得任重道远。学校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对于端正初中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认识世界的角度,对于初中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人文关怀,也是由生物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生物,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某些生命特征的个体或群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有助于学生对生命产生更为准确的认识,从而珍爱生命,严肃处理与生命攸关的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充满活力而不失和谐的世界。
(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
任何教学,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教育人,促成人更好更快的成长,生物教学也不例外。有的人误以为人文关怀只是诸如语文一类人文学科所要重视的东西。初中生物教学如果脱离了人文关怀,就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无法称为完整的教学。如果说语文之类的人文学科是从文化的角度去阐释世界文明的起源、发生、发展和延续,那么,生物教学就是从生物(人和除人以外的动物)本身构造去搞清楚人类和世界的起源、发生、发展和延续,两者只是探讨的角度不同,落脚点是一致的。因此,从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言,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关怀,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认识初中生物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我们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客观地认识到其重要性――也就是正确认识做这件事的价值――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去做好它。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关怀,首要的也是准确认识这一行为的重要性。老师认识其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才会有意识地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贯彻到知识的传授流程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好而完整的生物教学;而学生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才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不会认为生物老师在课堂渗透人文关怀为“多管闲事”。学校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生物教学渗透人文关怀的宣传,引导学生在遇到类似情形时进行妥善处理;也可以出一些与生物教学相关的黑板报,将人文关怀渗入其中。
(二)以人文关怀为导向,领悟生命之真谛
初中生物教学要坚持以人文关怀为向导,领悟生命的真谛,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每个人都具备拥有生命的权利,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是平等而同样珍贵的――因为生命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一生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便不再拥有。这启示初中生物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警示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成长。举个例子,在学习《健康的生活》这一个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例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危害生命安全的不良习惯,包括抽烟、喝酒、熬夜、长时间游戏等,告诉学生这些不良习惯的危害,这样,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方法中学习,可以渐渐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三)充分借助学科衔接点,传播人文关怀
学科与学科的融合,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时,应该充分借助学科的衔接点,尤其是一些人文学科与生物学科的交叉点,来展开人文关怀的传播。比如,现在的初中生物课本有“生物学与文学”的专题小栏目,为我们的人文关怀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文学的积淀基本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真实的记录着文明发生、发展的点滴,将文学引入初中生物教材,无疑是有卓识远见的。一方面,文学的加盟可以促使生物教学的诗化,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之美;另一方面,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强化所学知识。
总之,人文关怀的渗透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应尽之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实施初中生物教学人文关怀的渗透,既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素质教育内涵的要求,也是由生物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的。实现将人文关怀切实渗入初中生物教学的每一个角落,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认识到人文关怀对于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初中生物老师要以人文关怀为指引灯,指导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同时,还要关注学科间的衔接点,积极传播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