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教育理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国还处在应试教育阶段,虽然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一个教育背景下,使得广大民众只重视学校里的普通教育,为了考试而学习,一切宗旨都是为了提高分数,而一旦上了大学,就大喘一口气,多年的学习生涯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误区,学习仅仅是指12年的义务教育和4年的大学教育,仅仅是指在学校里的8小时,而忽略了学校外、成人后的终身学习、社会教育。因此也从未把目光投射到校园外的社区中来。正是这样一个全社会的认识误区,才使得社区教育一直未得到重视,加大社区教育的投入,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2.社区教育资源存在问题
社会对社区教育认识不高,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中存在着许多不足。
(1)社区教育人力资源缺乏。
就现阶段来看,在社区成立专门的教师队伍不现实,一般多是采用兼职的形式,即使这样,教师资源都得不到保障,大多数优秀教师都供职于各大学校,由于时间、待遇等各种原因,能来社区兼职的寥寥无几。社区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大部分社区的管理者来自于退休老职工、下岗职工等,没受过专业培训,不懂得合理规划管理社区,也不懂得利用社区资源组织社区教育。
(2)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完全。
调查发现,社区管理人员中相当一部分对社区教育资源了解甚少,对社区教育概念模糊。这种不了解直接导致对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重视、不会利用的现象。
(3)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流于形式。
即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利用,往往也是利用的不全面,流于形式。并且出现对知识的偏重明显高于实践的现象。如:有的社区对居民进行防火防盗知识宣传,却很少加以实践演习。还有一些社区设施的修建都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没有真正利用起来。
3.社区教育内容单一枯燥
社区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往往摸不着头绪,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该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据调查,在有限的开展教育宣传的社区里往往都是以安全、防火防盗等俗套内容为主,更有甚者以教育的名义推销产品,这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使得人们更加进入了社区教育乏味、无用这样一个误区。4.社区教育经费短缺社区教育经费多来自于收取的管理费用,一般政府不会在这方面投入,教育经费不足也是许多社区不进行社区教育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系统化地建立完善的社群教育机制
1.改善社区教育现状的方法
改善社区教育现状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实践活动,把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落到实处。打破身份界线,拓宽社区用人渠道,广揽社会精英。同时挖掘社区居民的潜能,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申请加大经费投入,另辟渠道筹备资金,居民可以自发成立教育基金,每月定期向教育基金缴纳一定的费用,届时可用基金定期举办教育宣传活动,购买书籍等,这样自投资自使用省去了申请经费的繁琐。
2.社区教育多样化发展
开拓社区教育渠道,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1)居民道德教育。
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使居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可综合运用道德知识、法律、社会舆论等方法,科学有效地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居民的道德认识,陶冶情感,树立正确的信念,坚定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居民身心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家庭已逐步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注重饮食和身体锻炼已他们的必修课,而心理健康却容易被人们忽视。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充分发挥其潜能。心理健康是人民维持正常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必需条件。社区管理者可定期请心理卫生老师来做心理健康宣传,为大家进行心理疏导。
(3)家政教育。
家庭的文明、幸福是社区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家政教育是向社区居民进行家庭科学管理教育,主要包括:育儿、营养与配餐、家庭关系、家庭装饰、家庭理财等。家政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家政教育可使人们增长生活知识和家庭管理知识,以科学的方法来经营家庭,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
(4)社区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们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需要。社区应经常组织居民学习法律,法制教育内容非常广泛,社区可选择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婚姻法、民法、财产继承法、老年人保条例、青少年保护条例等内容进行宣讲。通过法制教育使人们树立法制观念,让人们懂法、守法、用法,在做到人人遵守法律的同时还会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2
二、逻辑思维智能
由于留守青少年处于智力的关键上升时期,能否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他们以后进入更深一层的学习很关键。但是由于父母不在自己的身边,无法时刻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做出正确的指导和修正,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辅导他们的教学。因此,留守青少年教育社区的社会工作者们可以借助教育社区这个平台,关注和参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习数物化等理科科目很有帮助,掌握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
三、人际关系智能
留守青少年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内心情感缺失,不得不比其他同龄人更早地学会独立,学会一个人做很多事情。因此,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封闭自己不愿意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年迈的爷爷奶奶也不能敏感地发现他们这些异样的变化,不能及时进行情绪的梳理和排解,使他们越来越自闭。留守青少年教育社区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他们能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走出心灵的荒地,重新收获正确的价值观。慢慢地走出封闭的内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周围人对他们的关爱,敞开自己的心扉和周围的教师、学生交流,懂得必要的人际关系,以便在以后的学习生涯和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避免独断性格,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
四、自我认识智能
篇3
终身学习;社区教育;构建策略
终身学习是在校教师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终身学习理念的现代化人才也是每个教师想看到的事情。同样,校外的社区教育也要将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作为教学目标,教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优化教学团队,整合教学资源
在我国,社区教育是最小的集体教学单位,它指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居住的居民进行集中教育来提高居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使居民的文化层次得以提高,能更好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社区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全体社区人员,所以讲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要多注重选择开放性、国际性、关系到国家民生的话题,使得居民在听过讲师所讲的课程后,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及时思考的过程,随后再将讲师所讲的内容消化吸收,帮助居民更好地在生活中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将社区教育的效率发挥到最好。其次,在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一般是通过举行具体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对居民进行教学,所以在讲师的选择上也要格外注意,首先该讲师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对国家民生事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好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居民能快速消化讲师所教学的内容。例如,讲师可举办艾滋病教育活动,针对艾滋病的产生过程、传播途径等对居民进行系统讲解,使得居民了解最有用的生活知识,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懂得预防,防止艾滋病的产生,拥有幸福健康的生活。
二、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实例来引起居民注意
讲师在进行社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对居民有用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在课前讲师要仔细查阅资料,将最精确最先进的理念都传授给居民,同时讲师要注重自己讲课时逻辑思维的转化,将自己平时的学习方法及资料收集方法都教给居民,居民久而久之就会习惯这种思维模式,从而对讲师的学习方法进行模仿,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就会积极进取,从侧面培养了居民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样,讲师在进行演讲时也要将终身学习的思想传授给居民,列举事例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讲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列举具体的终身学习的人物故事,将其讲给上课的居民,使得居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终身学习能带给他们的好处,以及通过不断学习对他们人格和思想水平的升华,这样居民在课下也会积极进行反思,对生活中的事物也会有一种积极探究的动力,帮助他们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走向更好的人生。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构建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使得整个社区都处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大大加强了社区关系中的稳定性,使得社区稳定高效地发展,这样的社区在生产生活中也会取得傲人的成绩。例如,教师在进行讲课时,可介绍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他一生写过非常多著名的文章,他在去世前的两个小时还在看书。通过对名人故事的介绍,使得居民对终身学习的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而且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居民会对终身学习产生一种亲切感,觉得终身学习的例子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使得居民更好地吸收讲师所教学的知识,更好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
三、注重现代技术的培养,使得居民紧跟时代脚步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也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手机、电脑已走进每个家庭,网络现在已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东西。在这种大环境的驱使下,如果我们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那我们将会被时代所淘汰,逐渐被社会所边缘化。在社区中有很多五十岁以上的居民,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赶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大潮,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得这部分居民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变弱,所以他们很容易和时代脱节,被社会所淘汰。在进行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这部分居民进行专门的主题教育,开展老年信息技术学习教学课程,这些知识才是对他们生产生活最有用的知识,在老年居民学习完相关课程后,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在逐步年轻化,赶上了时展的步伐,他们在生活中就会更加乐观,更加积极向上。同时,老年居民会在平时的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更好更方便地了解国家民生,形成更加宽阔的世界观,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理念下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在现代社会中是很必要的,它能有效提高居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以最小的教学资源针对居民进行最有用的教育,为居民开放另一个了解社会,学习知识的通道,最重要的是,能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效传达给居民,使得居民在学习中建立起更和谐更稳定的社区。
篇4
中国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32-03
社区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居民群众学习利益诉求的社会事业,社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不仅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指明了基本思路与发展路径。
一、社区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
理念是事物本质的抽象,在认识事物中具有先导、指导的作用。而这里所说的理念创新,又主要指关于社区教育管理的本质,管理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及价值的诠释与定位。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情、民情,在社区教育管理中,究竟要创新并树立哪些新的理念呢?笔者以为:
一是要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政府、社会、市场都是推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互相平等的主体。要从历史上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单纯采取行政管理、轻视社会主体作用、排斥市场取向的传统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从一元独进向多元协同管理转变,这是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
社区教育管理,要改变过去单一行政管理的状况,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看作相互平等的主体,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居民是社区教育真正的主人,要尊重居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互平等尊重,确立共同愿景,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二是树立公共治理的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良性互动、合作协商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是依靠单一政府的权威,而是多元主体合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社区教育原本就带有较大的自治色彩,是居民群众自发参加、自主管理、群体享受的事情,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引进治理的理念,既有现实的民众基础,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治理当然包含管理的意涵,但治理是在主体之间平等尊重理念指导下所实施的行为,只要居民群众真正发动起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就能开创社区教育的新局面。
三是树立社区教育主体性发展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笔者理解,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以发展为本,居民是社区发展的中心,社区发展的主体,社区发展的目的。社区教育原本就是群众性、平民化的教育事业,为了居民,依靠居民,成果惠及居民。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居民广泛发动起来了,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了,居民的智慧力量贡献给社区教育,把社区教育办成为居民满意的教育,社区教育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没有居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服务居民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发展社区教育是为了居民,居民自己的事情,要支持居民自己来管,而不是只靠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管控。政府也好,教育及相关部门也罢,办好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一个恩赐,而是一种服务,一种服务惠民。如果居民不能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素质提高、学习快乐、精神享受,社区教育就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二、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把政府视作惟一的主体,带有较大程度的行政指令色彩,具有自上而下管制的内涵,而被管理者则是政府的附属,两者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价值存在着不言而喻的不平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必须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逐步形成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思路、新模式。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验探索,业已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格局,为社区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
要深化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下一步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政府作为社区教育的领导主体,如何创新执政的理念与方式,从直接管理、具体管理中解放出来,着力培育并发挥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作用;社会、社区要成为一个主体,如何改变目前组织化程度以及素质均不够高的现状,提高参与管理的素质与能力,从配角变成主角,从而取得与主体地位相称的话语权;社区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而市场则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益,但公益并不等于无偿或免费,如何在公益性和私益性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适度引进市场机制,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从制度体系、政策法规方面,明确规范政府、社会、市场几个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职责功能,都需要假以时日予以解决。
管理不是控制,但也不是不要管理。在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依附—游离—组织的变化过程,管理和秩序是必要的。但管理的理念与价值观需要变革更新,在平等尊重引导的观念指导下,帮助与支持人的发展。特别在城镇(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更要通过社区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把农民转化为市民,进而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公民。
三、创新社区教育管理载体,实现教育惠民根本宗旨
坚持重心向下,推进社区自治、居民主体的社区教育发展。社区自治,这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自治的本质特征,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直接管理与干预,而是依靠居民及其组织的力量,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居民组织起来,民主选出代表,自信自立自律,带领居民发展;调动居民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途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建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居民自己的精神家园。
成都市锦江区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对社区教育实行网格化管理,坚持重心下移,注重基础建设,从去年开始,在居委社区层面建立居民学习点的基础上,又往下延伸,分期分批建立“院落学习室”,拓展社区教育服务空间,配备服务设施,提高供给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把社区教育学习送到居民院落、家门口,形成方便居民的“学习服务圈”,使居民群众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更多实惠。
上海嘉定区多年来,通过实验项目的形式,注重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初步形成了五种社区教育新的学习载体:一是嘉定工业区于2005年启动了 “百姓学习中心户” 建设项目,将教育学习重心下移到了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中心户,带动周边居民的学习;二是嘉定镇街道2007年由草根团体发展而来,建立了以学习为动力,扩及邻里互助的“睦邻点”组织形式;三是华亭镇2006年建立“农家书屋”,形成了一个方便居民学习和培训的园地;四是徐行镇借助“村组党建”平台,建立了社区教育的基层学习载体“村组家园”;五是马陆镇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小区,2007年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形成了又一种新的新市民学习组织形式。总体上看,上述几种教育学习的载体,深化延伸了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覆盖面,走出了一条重心向下、方便居民、教育惠民、特色鲜明的发展新路子。
从社区教育的本质看,民间组织是居民主体性的价值追求,是居民主体性的组织表现。总的看来,社会成员必须通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来表达意志、反映诉求、体现参与、贡献才智的。在今后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将作为一个主体,包括代表公众利益的社团,或代表部分群体利益的社团,与政府合作,共谋发展。特别是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在地方性、社区性的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更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起到政府不能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类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休闲为主体的、居民自发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尚难以承担街镇乃至区县一级社区教育的任务,距离一个社会主体的角色要求还要继续历练与攀登。
四、搞好支持服务,重在教育惠民
社区教育管理的现实要求,是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根本宗旨则是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更要追求优质服务。搞好社区教育中的服务,主要表现在:
(一)调查需求,满足需求
社区教育是以成人为重点的全民终身教育,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满足需求为宗旨,因此,坚持经常性的需求调查,以需求作为制定社区教育计划、决定学习内容与形式的重要依据,应当成为社区教育治理第一位任务。
(二)建设学习资源,搞好资源供给
教育资源供给与群众对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搞好社区学习资源供给,就要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资源,特别是社区内学校教育以及各类文化资源,开放共享,扩大效益。目前,已经成立了全国性的学习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有计划地整合、建设、推介、评优,给居民群众提供尽可能适需对路、特色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搭建学习平台,搞好支持服务
社区教育治理,要突出重点,重心向下,方便群众,为居民搭建学习资源平台,打造便民学习服务圈,逐步做到居民有什么需求,我就提供什么服务,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我就随时、随地提供,居民有什么学习障碍或有求助,我们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帮助。
(四)创造条件,保障服务
经费投入、基地建设、设施建设等硬件投入,始终是社区教育治理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队伍建设、智力支持也是十分主要的软件投入。教育部近期正在准备拟订社区教育中心规程,推进全国各地按照一定的标准与规制,加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设,为居民学习提供比较好的硬件软件保障,努力把社区教育办成居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央视网,2011-02-19.
[2]杨宜勇.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N].人民日报,2011-03-29.
[3]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2).
篇5
90后这一特殊群体在从事母婴护理工作又有着许多优势:
(一)90后学习能力强。90后一方面具有年龄的优势,同时三十岁之内都是很好的学习阶段,90后不仅能够很快对母婴护理技术进行掌握和运用,同时还能理解这些知识的原理,从原理出发,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90后大多有艺术方面的一技之长。90后人群不同于以往年代的孩子,他们往往都有一技之长,尤其是在艺术方面较为擅长。90后对音乐,舞蹈,表演方面都很擅长,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于母婴护理当中,不仅仅能够有利于开展母婴护理工作,有益于孕妇以及婴儿的成长,同时也是对母婴护理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三)90后能很好的利用网络来充实自己的能力。传统的月嫂,由于学历和学习力的欠缺,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90后而言,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信息技术时代,他们能够更好的利用网络来丰富知识,获取最新最详细的知识,更好的运用于母婴护理工作当中。
同时,90后从事母婴护理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会普遍质疑和不信任90后从事母婴护理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母婴护理面对的是孕妇和婴幼儿这种特殊群体,尤其是高级母婴护理师不仅仅对操作能力有要求,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90后年龄小,社会经验不丰富,都会影响他们的实践机会。
(二)90后性格缺点。90后存在一些性格缺点,例如: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很早的就融入网络,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等。
在于社区教育的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当中,本文也找到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专业技能的培训,提供实践环境。在高校可以开设一系列和母婴护理相关的课程。同时在社会教育中掌握实践操作技术,社区应与高级月子会所中心合作为90后提供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场所,使90后更好的掌握母婴护理技能。
(二)工作环境的提高和改善。90后消费能力强,所以提高母婴护理的经济环境,才能更好的吸收优秀人才,促进行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团队忠诚度荣誉感的培养。让90后真正的融入母婴护理工作中来,不仅要提高经济收益,社会也要正视和提高母婴护理师的地位。母婴护理,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同教师一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对母婴护理这个新型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社会的重视和称赞,才能从心理上更好的宜于母婴护理行业的发展,从而培养90后团队忠诚度和荣誉感。
篇6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57-03
一、学生宿舍社区化运行对高职生教育管理的新考验
(一)学生宿舍社区化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共同发展的产物
学生宿舍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园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严重冲击以前按院系行政班级管理的模式。特别是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校园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学生宿舍管理转向社区化运行,学生在消费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理念,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导致二者容易产生摩擦。住宿条件的千差万别,出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乃至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学生更多地以个体为活动单位聚集学生宿舍学习和生活的频率更高,使得“班级”原有集中教育管理的阵地不断淡化,学生“班级化”管理向“社区化”管理转变,“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行政化”管理趋向“个性化”服务转变,教育职能以分散化、小型化的管理与服务,如个别约谈、小型座谈、接待访谈等,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而信息传递、意见反馈、疑难解答等教育管理活动则主要依赖于电话、校园网、电子信箱、网上办事大厅、QQ群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来解决。
(二)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与传统的宿舍管理相比在功能上有很大的拓展
高职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的互动过程,学生既是教育管理对象,又是学校服务工作对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寓于服务工作之中,没有良好的服务就没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生成才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由班级向学生宿舍转移,创新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上注重“以人为本”。学生宿舍工作涉及岗位专业多,服务质量高,服务的点多面广线长,持续时间长,安全责任重,在规范、监督操作流程的同时,强调服务的过程化,注重整体把控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发现问题,按不同等级和程度,对学生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识别,识别出防火、防盗、防意外等因素若干,按照可控、不可控做出分类,第一时间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实行“人员、电话、网络”全方位24小时值班“零距离”接访,改变“服务信息不对称、解决不及时”的局面,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询访、服务回访,及时了解情况,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营造安全、文明、和谐宿舍氛围,构筑文化、休闲、娱乐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社区。
二、学生宿舍社区化运行对高职生教育管理的新影响
众所周知,宿舍社区化管理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稳定及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新时代的高职生特点多,变化大,服务学生过程中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一)学生服务工作的旧有体系满足不了学生生活的高需求
1.学生宿舍发展不均衡增加了管理难度。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在整体上取得了较大发展,学生宿舍的规模在扩大、条件在改善、管理在规范,服务在提升,整体态势良好。但均难以做到整齐划一,新旧宿舍、不同规格宿舍仍然将长期存在。由于硬件设施和客观环境的不同,宿舍规格的差异而出现多种住宿收费标准,高职院校不得不采取多种方式应对。即便学校分别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学生通过比较也总是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满意感。
2.行政化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仍然存在。以往高职院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管理事务多服务意识少,对学生训导多权益保护少,不从方便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其管理思维基本上属于管、卡、压,强调对学生的严格规范管理,强调管住学生,制服学生,让学生听话,而忽视了学生内心的诉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未能摆脱“缺漏补漏”的“消防”式的工作局面,未能真正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停留于解决局部问题、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应付工作检查的状态,无法与高素质教育相适应。
(二)服务学生工作的网格化机制不健全
1.难以保证有效的学生管理组织。学生管理工作中,围绕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保卫人员、后勤保障员队伍发展不均衡,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相对于学生而言不但理论修养不够高,从事学生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
2.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包括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多个方面,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会有截然不同的观念和措施,以致出现协调上的困难。表现在: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总是难以达成一致,甚至出现矛盾对立的局面;后勤管理和学生教育管理脱节,服务育人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文化设施不足,文化活动单一,未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等等。
三、学生宿舍社区化运行下高职生教育管理的新对策
(一)理顺关系,网格化管理,推动宿舍社区建设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实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和人民、有奉献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之目标,必须把学生工作放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学生工作是全方位的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1.加强学生宿舍管理的组织协调。在当前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已不仅仅是对“人”或“物”的管理,而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这项工作要求学校教育管理、安全保卫以及后勤管理等部门紧密配合。为统一指导和协调学生宿舍多方面的工作,成立“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之类的领导机构,并根据学生宿舍管理的具体职能成立相应的工作部门,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部门、层次、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培养一支辅导员、保卫人员、后勤保障员专业化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到人,责、权、利一致,形成网格化管理体系。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负责确定工作计划和任务,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指导、检查、督促、协调各工作部门的运作,各部门则根据既定的任务和要求开展具体工作,从而使学生宿舍管理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作体系。
2.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年级宿舍辅导员制。一是宿舍辅导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宿舍为社区平台的“年级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的管理系统,强化以学院(专业)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二是辅导员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个别存在生理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经常深入“特殊寝室”找“特殊学生”谈心、沟通,关心、尊重、理解学生并做好谈心记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宿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问题预防的重要场所。三是宿舍辅导员要在宿舍设置服务队、信息员,这样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促使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辅导员要指导学生进行宿舍规范管理,弄清楚怎样对宿舍进行检查评分,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宿舍的清洁卫生,做到:“三线”,即:鞋摆放整齐一线、毛巾排列一线、衣物晾晒一线;“一规范”,即:书桌、书架、日用品摆放规范;“一整洁”,即:被子、床单、枕头整齐干净;“五无”,即:无违规电器、无麻将牌桌、无异味、无违纪行为、无不文明礼貌行为。使安全、卫生、纪律、文明礼仪、文化建设,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二)转变职能,多元化管理,推动文明寝室建设
宿舍是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重要场所。抓好“环境育人”的心灵课堂是文明寝室建设的目标,营造“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学生宿舍成为主流。
1.学生工作职能从管理学生转向服务学生。宿舍社区化的管理,学生是缴费入住的,这就与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学生宿舍管理部门有责任为入住学生提供生活上的服务。一是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给予他们热情周到的关爱,做到“耐心、细心、爱心,眼到、嘴到、腿到,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二是宿舍设置“有事请找我”告示牌以及“温馨教育与提示”公示栏、黑板报、爱心箱、意见薄等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困难和问题,为其排忧解难。三是高职院校应在学生宿舍区设立医疗救助服务点和报警电话,并安排专人值班,以便及时处理学生宿舍重大伤病和其他突发事件,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2.宿舍社区化突出学生自治职能。宿舍社区化的学生管理是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宿舍辅导员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教育管理方式。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生存之本,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消除被管理的逆反心理,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角色,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建立一支以宿舍长、楼层长为基础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队伍”。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同时,大力实行学生社团组织进宿舍活动,按区域分组建立宿舍安防的学生志愿者组织,加强学生宿舍楼层长、生活部干部、干事的建设和管理,开展宿舍日检和夜巡、信息反馈、文化活动以及宣传教育等工作,对学生宿舍的住宿、用水、用电、防火、防盗等的检查常态化,根除安全隐患,处理好学生在宿舍的各类突发事件,发现问题,快速反应,层层落实,强化责任。
[本文为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学校后勤协会2011-2012科研立项课题《宿舍公寓化下高职生思想教育及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浙教后勤【2012】1号)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C053)]
参考资料:
1.张棋.教育关注:高职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N].北京考试报,2005.07.13
2.王振洪.社区的思维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角度的一种新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3.王海龙.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浅议[J].企业导报,2011(7)
4.黄磊.关于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篇7
(一)社区成人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概念的厘定
作为从西方社会学中引入的概念,社区(Community)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也可以说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可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在我国通常是以行政区划为标准,县级以下的为农村社区。综合国内外社区教育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认为社区教育是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其本质是以开发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手段,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通过各种有效教育活动,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实现社区均衡发展,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形式。因此,社区教育既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本社区建设的各种学习与教育活动,具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人生和灵活多样等特点。
(二)社区成人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出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人口增长、区域大规模移民等现象,民众的生存、发展意识和学习需求也空前增强, 这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兴起提供了社会背景。在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当代中国社会还伴随着急剧的、大幅度的社会转型。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急剧转型,对几千年农业社会造成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积淀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出全面而严峻的挑战,对国民思想、道德、文化、技能等素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于是,国民普遍感受到社会转型给自身带来的生存、发展压力,同时也普遍产生了因人而异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各类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教育与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相脱节,造成农村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最终结果是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偏低,这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正是以农村社区发展为本,以农村社区人力资源为根本的教育形式。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提高社区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运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建设和发展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实现科技兴农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由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不同于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而且更加重视农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更有利于培养一批有文化,有修养,懂科技的新型农民,更有利于建设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价值诉求
(一)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为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首先,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改变了以往农村成人教育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开拓了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局面;其次,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改变了各级各类成人学校脱离社会尤其是社区的状况,实现了学校与社区的有机结合,拓宽了教育空间,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再次,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改变了学校单一、孤立的办学模式,通过引进社会资源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第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是教育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封闭式的教育方式,其开放、灵活的教育方式,满足了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学习需求,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们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大量的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也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为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开拓了一条更加宽阔的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城镇化,而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就是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城市文明,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居民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平等,城乡生活方式趋同,公共资源的享受权利平等。农民市民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包括下列要素:一是人口素质。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三个方面,只有当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二是思想观念。市民化的农民必须改变传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在思想上走向开放,感情上富有理性,拥有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三是行为方式。学会按工作节奏来安排生活,学会更广阔的人际交往,学会从通讯传媒中接受信息,学会适应更多的工作岗位。四是社会权利。学会依法办事、以法维权。帮助农民通过学习新知识,改变传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在思想上走向开放,感情上富有理性,拥有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以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新型农民的培育。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等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农村社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民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整个农民群体的文化基础还比较落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农民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旧的封建意识的影响还很深,整体综合素质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很不适应。因而,与其他任何类型的教育相比,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更有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从而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为构建学习型农村社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在于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而这些组织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社区教育来实现。社区教育是迈向学习型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将终身学习与农村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终身学习找到了良好的依存环境和最佳的组织形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社区教育的这一整合职能将进一步凸现,以社区作为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的基本单位,通过发展社区教育来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让农村居民都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参加各类教育与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利于建设“人人都需要学习,人人都能学习,人人都会学习”的学习化社区。
(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国以民为本,人是社会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改造人和提升人最基本、最有力的途径和手段,社区本身就是为满足人的全面的生活和成长需求而出现的,作为调节和维系社会秩序的最基层社会单元,它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载体。社区教育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最广泛的面向性和服务性,具有其他教育不易实现的“全员”特征。社区教育在实现教育公平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平民化,它的触角能触及社区内的每一个成员,深入到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涉及的领域。社区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和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既提高了人们业余生活的质量,又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社区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策略和愿景分析
(一)政府主动参与,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
高效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是克服人为因素的随机性、任意性,保障社区教育健康、稳定地发展的条件之一。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成人教育、尤其是社区成人教育方面的法规,特别是针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法制建设方面还非常的薄弱。因此,政府还必须主动参与到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过程当中去,加强和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工作,除了把现行的暂行条例、规章等上升为法律外,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新的法规政策,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开发重要性、举措、政府各部门对农村社区教育及资源开发应承担的责任或义务以及社会各团体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及相应的鼓励政策等予以规定,来规范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进行,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形成完备的法规体系,保障社区教育及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许多工作要用创新的理念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在全面普及新农村社区教育时,只有得到政府行为的参与、行政的支持,才能顺利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教育,必须有县、乡镇、行政村级政府的参与。在组织机构方面,建立由行政领导和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在管理体制上建立起政府、社会和学校三结合的共同管理体制,并制订出推进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及政策,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使社区教育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同时,三级政府应相应出台地方性的《新农村社区教育法》或《新农村社区教育条例》、《新农村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等,对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求;社区教育的对象、机构和成员;经费渠道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社区人员的学习权利和义务:奖惩措施和实施等做出具体规定。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出《新农村社区学校(教育中心)暂行规定》,并制订相配套的设置标准,乡镇、村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标准来建立社区学校(教育中心),以确保社区教育发展有序、有效运行。
(二)整合各方资源,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筹备力量,营造优质的内外环境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面广量大,层次多样,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较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投入从物质形态上说是无回报率的,且其支出会随着社区教育内容的增加、学习人数的增多而呈上升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财政性资金拨配制度、培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并引进社会各方面捐资支持农村社区教育、引导农民建立“新农村社区教育专项基金”等措施多渠道、多方面的筹集资金,解决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问题,保证社区教育有效地开展。
在经费短缺的前提下,可通过整合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不增加过多的额外投入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如动员社区内的各级学校积极拓展社区教育,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有组织有计划的向社区内居民开放。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逐减,不少学校的入学人数锐减,而教师的人数出现盈余,这些盈余的教育资源可直接转向社区教育。整合农村社区内的学校资源为本社区教育服务,使学校与社区实现互利双赢。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内“有权者、有钱者、有热情者、有能力者、有空闲者、有需求者”的积极作用,建立起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互助氛围。通过大力宣传来激发起人们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发展和完善社区教育中介组织,进一步强化社区教育组织的协调、沟通、服务等中介作用,如在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中逐步增加社区人士;改善社区教育委员会的运行方式,逐渐减少其对政府行政力量的依赖,加强组织的内在影响力。
(三)通过多种途径,大力举办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学院,切实推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
农村社区学院本着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和服务农民的宗旨,将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它将承担对农民的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教育职能,同时为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服务。最为根本的是,农村社区学院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而开设不同的课程,将极大地满足农村不同的教育需求,以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为农业生产服务,这为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转移农业富余的劳动力以及繁荣农村经济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村社区学院还可以通过其教育职能的发挥使之成为农村社区的教育文化中心,通过实施各种发展计划以满足农村社区成员的各种需要并解决农村社区的各种问题,最终为实现农村社区的发展服务,帮助农村社区形成凝聚力,培养农民的社区意识和社区自豪感,以加强农民的社区精神,提升整个社区的精神和道德风貌,实现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农村社区学院可以通过发挥其教育职能将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并最终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
[2]易红郡.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J].成人教育学刊,2001,5.
[3]唐华生,叶怀凡.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2.
[4]陈乃林.终身教育理念观照下的社区教育[J].成人教育2008,10.
篇8
2009年,“可汗学院”被授予“微软技术奖”中的教育奖[2],它改变了未来小学、初高中的学习模式。世界著名大学公开课资源的开放,网易、新浪公开课的平台,更改变了普通大众的学习模式。日益丰富的互联网教育资源也终将创新、扩大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学方式。
虚拟学习社区[3]是借助网络和通信工具,由教师和学生个体组成,通过教学、讨论、研究等活动建立的一个虚拟社会形态。最初是由网络上的电子公告栏(BBS)、新闻讨论组和聊天室发展而来。由于自发式的组织过于松散、存在学习水平和接收能力的差异、缺乏核心标准和持久深入的学习讨论,因此虚拟学习社区经过自我调整和发展,已经有了诸如上课区、资源区、工具区、练习区、测验区、聊天区、讨论区等较为固定的典型模式[4-5]。虚拟性、社区型、教育性是虚拟学习社区的三大特点,而平等互助、交互学习则是虚拟学习社区的立足之本。
在2013年上学期的卫生学检验课程中,我们将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学模式借鉴到空气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学科中心―――空气理化检验,社区成员就包括任课教师和医学检验专业同学,这样确保了学科的主体地位,也保持了沟通的交互性和自由性。由社区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服务,采用学习者自治制度,通过知识树、规划图,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并帮助完善他们的自主学习方式。同时社区也为任课老师提供了各种教学服务,比如学生的知识反馈,就在一定程度补充和更新了教师和课本的现有知识。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而不是评价者[6-7]。教师的活动有严格的界定范围,如表1所示。确保学习的有组织性、方向性、激励性和正确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执行者[6-7],他们要根据社区公告的要求,网上学习资料搜索,完成作业,并组织学习讨论、分享所学,参加擂台进行展示,如表2。
空气理化检验这部分内容总共20个学时,包含2次实验课,共8个学时。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却多达30多个,了解的知识点约40个。短短的课堂教学只能囫囵吞枣一样的了解个皮毛。如果学生通过虚拟学习社区进行课下学习,并按要求完成作业,在课堂进行作业讲评和学习展示,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甚至还能及时更新知识点及了解相关延伸知识。
学生通过高中地理课和生活事件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类型和危害也能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全面,对大气污染物的具体致病致毒和防治机理并不了解,仍需提高知识储备。尤其是新闻媒体对雾霾、PM2.5的报道日益增多,各种评论和网络讨论都是宝贵的资源,学生借助教师给出的学习资料(如英国公开大学的公开课“空气污染”)及学习提纲,搜集资源、整理和讨论,掌握各个知识点。对比卫生学检验的另外两个部分:食品理化检验和水质理化检验,学生对空气理化检验知识的掌握明显较好。与同期普通教学的学生相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甚至互联网运用能力都大大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是时展对现代大学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现代大学的要求,也是现代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7]的成功,英语学习的模拟学习社区的门庭若市,国外大学公开课的访问量激增,都代表着技术革命和教学模式结合的成功,代表着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的成功。在虚拟学习社区的模式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教学的中心和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展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孟斌,高宏生,李国良,等.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7): 706-708.
[2]顾雪林.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和他创办的可汗学院[N].中国教育报, 2013-02-26.
[3]田秋艳.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Hung, David W. L., Chen, Der-Thanq. Appropriating and Negotiating Knowledge: Technologies for a Community of Learn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0, 40 (03): 29-32.
[5]马阳.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归属感与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2(6):55-58.
篇9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独立地建构自己的社区交往。总的来看,社区的概念多从地域、人口和社会互动三个方面来界定,概括地讲,社区即指生活于同一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居民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是社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征[1]。个人与其所在的空间关系可以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个人成长的独特性与空间安排的特殊性。班杜拉将认知、行为、环境结合起来看待社会学习,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观察学习、环境交互作用、自我效能三方面的观点。本文只重点研究环境交互作用和自我效能对社区交往空间布局的影响。
传统心理学界对人的行为认识主要有两种的观点:行为主义强调人的行为由环境因素决定,人本主义倾向于个人因素决定。班杜拉不赞成这两种看法,他认为个人和环境的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决定的,而且人也不是独立于行为之外的[2]。个人认知与环境共同决定个人的行为,行为反过来会改造个人的认知和周围的环境。另外,大学生对于其能否控制、影响其生活环境的结论是通过对自我效能的评估得出的。自我效能,实际上是一种生成能力,它将认知、社会、行为子技能组织成整合的行动过程,服务于多种目的[3]。它的形成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学生社区交往空间的布局最终有赖于自我反思,经验的积累和自我效能的形成。
下图为某同学华师石牌校区社区交往布局图。
下表是该同学的社区交往空间分布次数与时长比较表。
一、校园社区交往空间转变三部曲
(一)学习
大一时该生的活动范围比较有限,一般滞留在东区宿舍。后为提高学习效率常去课室自习。由于课室占用情况严重导致该生将自习地点转移到图书馆。用社会学习理论可以解读为:认知上,该生比较重视学习;行为中,该生在课室自习不便,同时又常需借阅图书;环境上,图书馆资料丰富,空间充足,自习舒适。该生在学习空间选择上产生的自我效能有两个方面:成败经验,该生在课室与图书馆之间辗转体验,亲身对比两地的环境后发现选择去图书馆更为有利;替代性经验,该生听取了他人关于图书馆自习室环境较好的意见,亲身经历后发现事实如此。
(二)消费
生活消费:大一时,该生的校内消费主要集中于离宿舍较近的东区,后转移到西区。这种交往空间格局的形成解释如下:认知上,西区超市物价较低且质量有保障,适合采购食物;东区市场价格可议,适合采购日用品;行为上,该生一般在下课或自习后选择距离较近的西区进行购物;环境上,西区的道路较东区安全,路面平坦,有街灯照明。饮食消费:该生就餐地由陶园转移到沁园,几乎未涉足西区雍园食堂。认知上,该生由追求快键、实惠转为饭菜的营养可口和就餐环境的舒适;环境上:陶园距离最合适,开放时间长,容量大,沁园饭菜可口,就餐环境较好。以上因素使该生形成了就餐在东区的格局。
这种稳定的消费空间的形成,从自我效能角度来分析:成败经验,该生大一时在雍园(西区)的就餐效果明显较差;替代性经验,同学之间生活习惯的相互感染使该生的一些行为得以改变,如与该生结伴就餐的同学对其喝汤习惯的影响。
(三)人际交往
大一时,该生的人际圈主要集中于宿舍附近。文科类是该生社团活动地,在这里该生可以与不同部门、专业、年级的人一起交流,但是仍然局限在本学院内。大二自主选课开始以后,该生与其他学院的同学进行了接触,但持续时间仅为一两节课,课后没有更深一步的交往。这是因为合作任务一般是短时性的,不同专业同学的上课和住宿地有极大的差异,没有密切的相关利益,无交往的迫切性。大三时该生对周边环境的新鲜感降低,主观上没有了扩大人际圈的欲望和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该生内向的性格已经限制了交往的范围;行为上,由于认知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使交往失去主动性和持续性。在经验方面严重不足,该生对短时性的交往不易把握,不知如何巩固。在情绪上,该生不喜欢主动。生理上,该生不擅长户外运动,精力欠佳。因此该生人际交往的自我效能比较低,人际交往圈比较萎缩。
二、结论
综上所述,可见该生的社区空间交往布局是由个人主观条件与外在客观环境影响共同促成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决定了个人对外在条件的认识和利用,而外在环境的格局又会决定个人主观认知、能力的形成。当然主观的行动并不是悲观地依赖于客观环境。因此,在这里的建议是应当转换个人的思维角度,合理并充分利用有限的社区空间;学校应当加强校园设施的合理布局,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方便舒适的环境。
自我效能在整个社区交往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不论环境提供条件与否,自我效能最终决定了个人是否可以建立起广泛稳固的空间交往布局。一个人相信自己在哪里会感到满足,那么他就会选择哪里。当听到其他人的一些消极评论以后,他也会变得消极起来。但事实上,别人的感受不能代替自己的感受。所以,构建自我效能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也是社区交往空间布局因人而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社区交往空间布局结合起来理解时,应当注意这种理论不可能精确的预测,只能适当的解释。
参考文献:
篇10
2.1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通过统计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程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血压情况比较
篇11
一、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提高社区资源利用效率
社区的多种物质资源是促进社区教育不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不断挖掘和整合社区物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提高其利用效率,就能为全社区的居民提供便利的、全方位的服务。
(一)拓展学校资源
虽然学校资源主要面向的是学生群体,具有某种专属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其也具有公益性。而公民享有不断学习、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学习化社会赋予公民的时代特权。社区中的很多学校都拥有诸多可以利用的场地、设施、器材。学校应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适当开放这些设施资源,使学校教育真正融入社会教育,这不但可以让社区居民了解学校文化,还有助于扩大学校声誉,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学校机构,也有义务开放校内资源,以开放的姿态面对社区居民,通过多样化途径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与交流,共同挖掘凝结在教育资源中的巨大潜能。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我们可将社区教育纳入学校办学评估体系,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办卡办证等活动,开放学校的图书馆、操场、阅览室、微机房、语音教室等公共教育资源,从而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到具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中,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整合驻区资源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驻地单位尤其是优秀的企事业单位,大都拥有雄厚的物质资源,也拥有强大的行业优势。我们要充分挖掘社区中驻地单位的资源优势,对其进行科学整合,使其在社区教育中发挥最大作用。此外,也要利用非教育性机构,并拓展其教育功能。大的社区内一般设有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老年人活动中心、影院、剧院、公园等非教育性活动机构,这些场所应对社区居民进行有序开放,从而充分发挥这些非教育性资源新的教育功能。
(三)整合人才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社区已经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中“人源”和“物源”的中心,“人源”主要包括有教育经验或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技术人员、企业家等,他们中间不乏有能力者、有文化者、有热情者,我们要充分挖掘所有能人志士的资源潜力,组建优秀的社区教育团队,以社区为重要载体,开展社区教育,这不但方便了社区居民,还降低了教育成本,真正实现了“社区教育办得起,居民学得起”这一理念,有效提高了社区教育及办学水平。
二、注重完善社区网络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综合效益
要想使社会教育获得良好发展,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以逐步完善社区教育资源网络,为每一位社区成员提供便利。而将网络视作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其优势也已在日常应用中逐渐展现了出来。社区教育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网络视作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实现社区教育的及时性和广泛性。尤其是在有条件的社区,更应积极推进信息化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社区教育,以提高社区教育效果。此外,也可利用社区自建网站或教育机构网站,全面开拓社区教育的网页,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居民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三、开发社区无形教育资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与人源、物源等看得见的教育资源相比,社区文化、情感、判断、生态、精神风貌等无形教育资源,对社区教育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兴趣爱好都是无形资源,这与他们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有着紧密联系,从而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社区的文化环境和社区教育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居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是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注重开发社区教育的无形资源,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开展,以形成良好的社区学习氛围。首先,要尊重社区传统和文化特点,对社区环境进行合理规划与美化,尽量为居民创设环境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其次,要采用合理的激励和舆论方式,引导居民构建新型教育观念,培养居民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为形成居民的终身学习意识奠定基础;再次,要正确把握社区教育的建设方向,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科学及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渗透良好的德育思想,发扬优秀品质,维护公众利益,提升居民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最后,要注重培养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以推动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居民的合作能力。
总之,只有开发和利用好社区教育资源,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取得良好的社区教育效果。因此,在今后的社区教育中我们应加大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以促进社区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尹焘坤.浅探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策略[J].教师,2010(30).
2.刘杼.创建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08).
篇12
1 引言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或编写案例,提供具体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并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通过自主积极思考,讨论或者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1]。目前,案例教学在临床、法学、管理等课程的应用,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应用数学的一门分支,在生产、科研、经济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具有强烈实际背景的数学课程,为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通常,案例教学分为几个阶段:教师编写案例――分发案例,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案例――小结。案例分为教学案例和研究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或编写、设计又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案例编写目标――选取素材――编写设计案例。其中,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而选取与设计合适的案例则是有效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如何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特点,选取与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难理解、缺乏兴趣等问题,目前尚在探索之中。下面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探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案例选取与设计的要点和方法。
2 案例素材的选取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学生之间主动、积极的讨论,达到学习相关的理论、定理、法则、方法与思想的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引入的案例,应能引起学生兴趣与探索的欲望,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案例的素材选取应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2.1 充分呈现课程理论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案例教学中,选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上有趣的典型案例,将课程的学习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在学习数学期望这个概念时,可选取合理赌金分配案例。本案例源于1652年前后,贵族梅累向帕斯卡请教的关于合理分配赌金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数学家们展开了对概率论及组合数学的研究。费马利用组合学方法,帕斯卡利用算术方法都得到这一问题的正确结果;随后,1657年荷兰数学家惠更斯引进数学期望的概念解决赌金分配问题[2]。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在浓厚兴致的情绪中了解概率论的起源和发展,数学期望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数学期望概念意义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数学期望的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类似赌金合理分配的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随机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了概率学的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抽象出概念或归纳出命题―证明命题。
2.2 客观真实,注重与专业知识、社会热点、日常生活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认识理解随机世界的一把钥匙。概率论是揭示研究随机现象的学科;数理统计是概率论的理论为基础,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做出决策与判断的学科。其中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法则 等理论,大部分来源于实践并广泛运用于实际生活。
如公平抽签问题:抽签是一种博弈,几乎人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申购新股摇号抽签,公务员面试考官、考生的双抽签、实验课考查抽签,那么抽签的结果与抽签顺序是否有关?
如概率与彩票、保险精算、 癌症检验呈阳性时癌病的发病概率等等,这些案例素材都为学生或熟悉或关心的事件。
诸如此类的案例素材反映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方法在不同领域应用。因此,在教学案例中尽可能选取贴近社会热点及日常生活案例素材,最能够触发学生学习欲望,克服对本课程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体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严谨推理论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
3 案例编写与设计
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载体,是为完成一个教学目的而设置的。而一个合适课程教学的案例,必须考虑本课程的特点,能清晰说明一个概念、定理法则或方法;必须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等综合能力,以学生为本,以教学计划为指导,难易适中;必须考虑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承前启后;必须考虑课程的学习进度及可操作性。因此,在案例设计时,注意以下三点。
3.1 明确案例编写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易适中
教学案例可分为简单案例与综合案例。在编写案例时,首先要明确案例编写的目标,使之变成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即应根据我们的教学目的,课程学习的内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确定案例编写的目标和类型。再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素材,通过设置的问题,控制案例的难易度,使之成为符合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的教学案例。
如在编写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教学案例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相关概念及其应用。二是评估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培训对象为刚刚开始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本科二年级学生,他们掌握的概率知识相对较少,运用概率随机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确定案例编写目标是:让学生置身于该案例场景,通过自行准备阶段的预习与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的相互学习,达到设置的教学目的,同时对事件的独立性、互斥事件与独立事件的关系有个初步的认识。
根据上述案例编写需求分析,可选用和设计下面相对较为简单的教学案例:
案例1抽签的公平性。
班里有50名同学,仅有一张参加《快乐大本营》节目的票,现在决定用抽签决定机会归谁。问中签概率与抽的顺序是否有关。
该教学案例设计时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弱化复杂的概率计算,仅对一张票的中签概率进行讨论。但作为本次学习内容的拓展,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有2张票以及更一般地,有k(1
又如在编写参数假设检验案例时,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各种检验法、特别是总体均值差T检验法与配对数据T检验法适用条件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此时,学生已基本完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掌握了正态总体均值及方差假设检验方法,掌握MATLAB简单编程及各种参数检验函数、分布拟合检验函数的基本使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上述案例编写需求分析,可设计下面的案例作为参数检验的综合教学案例。
案例2 确定两组评酒员的评价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改编于201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相关数据来自竞赛题附件)。
确定葡萄酒质量时一般是通过聘请一批有资质的评酒员进行品评。每个评酒员在对葡萄酒进行品尝后对其分类指标打分,然后求和得到其总分,从而确定葡萄酒的质量。根据附件给出的数据,分析两组评酒员对白葡萄酒的评价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
3.2 案例的编写要循序渐进,难点分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应用数学课程,各部分的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内容及知识点要有个整体的把握,对运用案例教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遵循循序渐进,难点分散的原则,同时,案例的编写尽可能注意其延续性[3]。
下面3个教学案例均改编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题,相关数据来自竞赛题附件,每个案例只解决一个问题,每个案例的知识点又相互联系,逐个递进,由浅入深。
案例3-1判断及验证眼科门诊人数、各种眼疾病门诊人数概率分布,术后住院天数概率分布。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理解掌握常用概率分布性质及特征,并能运用MATLAB软件对结论给出验证。
案例3-2 研究门诊平均候诊人数及各种眼疾病患者术后住院平均天数概率分布。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理解掌握中心极限定理,并为后续的置信区间估计案例学习做准备。
案例3-3 讨论门诊平均候诊人数、各种眼疾病患者术后住院平均天数95%的置信区间。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掌握置信区间估计概念与方法及如何估计来自非正态总体样本的置信区间。
3.3 案例编写设计与数学实验课有效结合,使案例教学能顺利实施
目前,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几个必须正视的困难。
第一,数理统计是一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推断随机现象的学科。这决定了本课程部分的教学案例将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没有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软件的支持,案例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二,案例教学所涉及本课程相关知识与教学大纲及授课安排不匹配,存在滞后现象。
其三,案例教学,不但需要教师与学生课外花费较多的时间准备,仅课堂讨论,尤其对人数较多的班级来说,其所耗时间将可能影响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因此要顺利开展案例教学,不仅需要对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整合,还需要调整数学实验课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进度匹配。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案例编写设计时,协商统筹考虑实验课的匹配设计。精心设计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使其能配合、辅助理论课程的教学。
如案例3-1中给出的数据,不仅量大,而且不能直接运用。我们把读入数据,建立每天门诊人数、各种眼病患者术后住院天数矩阵作为MATLAB的基本应用的实验题;这样,同时兼顾数学实验教学及案例教学,解决数据量基本处理工作的难题。
在案例教学中,不可避免涉及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概率分布拟合检验问题,但根据大纲,分布拟合检验是本课程最后一部分内容,由于课时限制,其列为自学内容,不能满足案例教学需要。解决方案之一,是在学习随机变量分布之后,数学实验课介绍MATLAB分布拟合检验函数的应用,并把对案例3相关数据分布拟合检验包括正态分布检验作为实验内容。
又如在学习中心极限定理时,数学实验课同步让学生依据定理,并运用案例3中给出的数据,自行设计一个验证中心极限定理实验。如此不但使学生加深对中心极限定理的理解,减少理论课授课时间,同时更有效地对案例3-2展开讨论。
总之,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设计,要充分与数学实验课整合,解决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处理、课时限制、知识结构问题,实验课与理论课相辅相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
选取与设计合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案例,是本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有效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选取与设计思想: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计划为指导,难易适中,能清晰说明一个概念、定理法则或方法,使教学案例成为各重点相关概念的结合点,成为引导学生探讨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方法、定理、公式的平台,成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的着力点。
而选取与设计一个合适课程教学的案例,必须考虑课程特点,必须考虑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必须统筹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进度,必须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等综合能力。案例素材选取要客观真实,注重与专业知识、社会热点、日常生活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充分呈现课程理论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设计要明确编写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易适中;遵循“循序渐进,难点分散”原则;统筹数学实验设计,保障案例教学有效实施。
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案例选取及编写设计尚在探索中。广泛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选取与设计方法的研究,应是当前推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教学深入发展的重点工作。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2]粱宗巨,王青建,孙宏安.世界数学通史(下)[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篇13
近几年,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一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大学公共基础课,授课时间长,涉及面广,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高考英语变革,不同省份英语高考政策差异化,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差距加大,尤其体现为城乡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异。这些新变化增加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难度。所以,怎样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基于以上背景,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指导,从二语习得创新的视角出发,探索大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2.文献综述
2.1输出驱动假设。
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最初由Swain等人提出(1995,2005)。该假设认为,在输出活动中,由于需要将意思表达清楚,学生必须经历语言形式的构建、尝试和改进过程,由于表达遇到困难,学生更注意相关形式和规则,从而提高学习者语言的流利度,增强学习者对语言点的敏感性,帮助学习者验证关于语言的假设,有助于学习者反思和控制并内化语言。Swain(1995)提出输出的三个功能:一是注意或触发功能(noticing/triggering function),即学习者在输出目标语的时候,注意到自己表达能力不足,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学习问题,从而可能会转向注意相关的输入。Schmidt(1990)指出输入过程中注意到形式才能促使习得,由此可见注意功能的重要性;二是验证假设功能(the hypothesis-testing function),指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检验自己对目标语的先前假设。学习者说和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部分是由于其关于目标语言的错误假设造成的;三是元语言(反思)功能,指学习者运用目标语分析或反思自己或者他人输出的目标语。如形式、结构等。正是此功能使得学习者能控制并内化此语言。
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是文秋芳(2008,2013)在输出假设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基本理念是:输出既是目标又是手段,是促进输入吸收的手段;以输出驱动既能够促进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改进吸收输入的效率。输出驱动假设并不否定输入的作用,这一假设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的。
2.2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具体而言,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3.研究现状
在我国,输出驱动假设主要集中在口语、阅读、写作等实证研究方面。王雯秋(2013)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基础,提出“大学英语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调查结果显示,该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实现读写相长,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刘新荣(2011)采取多元优化输入与鼓励和强化输出,通过感悟能力训练来帮助英语学习者及时转变思维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有部分研究将目光放在比较几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上,王哲希、王同顺(2009)比较了文本强化、注释和输出任务三种教学干预手段相对于一般的阅读活动,对词汇习得的普遍影响及不同词汇量水平的学习者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输出任务(即使用目标语翻译句子)对促进词汇习得有显著作用,而两种输入强化手段总体上没有促进作用。
目前,高效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方面,众多一线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提出许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教学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学课堂的高效性研究,他们基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大学英语课堂,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教学实践,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带来了重要的启示。陈兴无(2013)阐述了大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并从中学课改的延续性、国外课堂教学经验和学校教学实践、设施保障等方面论证了大学高效课堂的可行性;张金海(2010)探讨互动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提出口语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任务型教学、辩论赛等教学形式,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彭昶虹(2010)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大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策略,增强了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词汇的信心、兴趣和记忆效率。
总之,国内对大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现有的研究很少应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同时缺乏对具体教学策略进行评价、验证等的有效性研究,大多数研究还处于自发的经验总结,没有形成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高效课堂策略体系。
4.输出驱动理论指导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输入与输出是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强调以“说、写、译”促“听、读”,有机结合输出与输入,提高学生吸收输入的效率,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以下方面。
4.1输入为基础,优化语言输入内容。
在选择输入语料时,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大学英语是高中英语的延续与发展,既要合理衔接,又要有一定的拓展和提高,一定限度地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同时,大学英语的输入内容应该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有深度、有广度,体现思想性、丰富性、专业性。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有所取舍,根据教学目标采取不同方法进行优化输入,确保输入的有效性。如使用视听结合、讲练结合等方法,力图把教学内容变成可理解的输入,使其难度保持在适合学生学习的外语水平,确保输入的有效性。
4.2输出为驱动,重视写作、口语教学。
写作和口语是典型的输出课程。从认知理论角度看,输出能够推动学习者对输入内容进行深入加工,更加积极、更加有效地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说和写,发展语言能力,满际需求。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任务型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输出机会。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输出语言,充分调动学生说、写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口头汇报把阅读、写作和演讲结合起来,既检验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料,学生在执行说、写任务前,一定要在任务驱动下完成输入,这些输入语料可以是阅读材料,也可以是视听材料。
4.3完善评估手段。
有别于传统的评估方法,输出驱动假设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估重点要发生变化。首先,评估手段以口语表达和写作为主。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写篇幅较长的作文,可以采用句子写作、总结段落大意、连词成句等活动。其次,评估重点是语言应用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以往课堂评估主要以听写单词、词汇选择为主,形式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可以采取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多种语言技能的形式,如读和写、读和说、听和写、听和说、读和译相结合等。例如,可以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听一段录音,写下关键词,再用这些关键词编故事、讲故事。最后,评估形式要确保评分的信度。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明确评分标准,还可增加学生互评。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一个小组进行口语表达时,其余小组充当评委,这样不仅确保了听众的有效参与,还能使评分更客观公正。
5.结语
学生是英语学习主动的操作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应该在英语学习中占主体地位,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语言知识的被灌输者。输出驱动教学策略便是激发学生主动输入,进而有效输出的有效途径,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自主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分互动,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Swain 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 Gass S & Madden C(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235-253.
[2]Swain,M.The output hypothesis:Theory and research[C].Handbookon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3]Schmidt,R.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fluenc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0(14):357-385.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陈兴无.大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80-81.
[6]刘新荣.输出驱动假设和口语输出中思维习惯的转变―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171-172.
[7]彭昶虹.大学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0(6):52-53.
[8]任庆梅.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理论框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733-743.
[9]王雯秋.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读写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与世界,2013(5):58-62.
[10]王哲希.输入强化和输出任务对阅读中词汇习得的影响[J].外国语文,2009(3):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