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产业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改革开放初期,咸阳市体育系统的部分人员就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本地实际,率先开展地方特色的体育经营活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竞技体育的不断提高,咸阳人民的观念也在转变,过去花钱在吃喝上,现在懂得花钱买健康,爱好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带动了国民体育的参与热度,随之体育产业的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档次也在提升,近几年来,健美,瑜伽,各种操类,水上项目,旅游户外等不断兴起,另外许多企业也开始重视体育在建设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中的重要作用,组建和冠名运动队,一些大型企业每年都不惜重金举办企业运动队;体育培训市场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主要有武术、健身健美、游泳、羽毛球,跆拳道,和各种器械类的培训。
二、发展咸阳体育产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咸阳体育产业虽然在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体育自身价值和体育市场经营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体育产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还尚未得到发挥,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还跟不上咸阳经济的发展步骤。
1.各县级市及县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2.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
3.缺乏对体育产业的规划和指导
4.体育无形资产的商业开发力度不够
三、咸阳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1.转变职能,正确处理体育部门“办”体育与“管”体育的关系
体育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其职能要转换,即办体育要逐步向管体育转变。
《体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行政部门要对体育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就为管提供了法律依据。如何为管?
第一,要加强立法。现在体育市场的法规不完善,咸阳对竞技市场,健身娱乐市场,无形资产的使用都没有相关法规,对违法经营扰乱市场的行为又无法依法处理,造成体育市场的混乱。因此一定要加快立法进程。
第二,要加强发展体育产业的规划,合理引导体育产业的投资。首先要根据政府赋予我们的行政权力对体育产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市场进行宏观的调控。保证体育产业的高起点,防止过时,落后,保证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还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出现。
第三,要依法行政,保证体育市场健康有序、规范的经营,保护盒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和安全。再次,监督经营者,保证国家税收。体育系统的单位、实体、协会等当然要继续“办”体育,要发展体育事业,但是“管”与“办”的职能一定要分开,“办”的人不“管”,“管”的机构不“办”。应该鼓励独立的经济单位、实体去办产业,要按市场的要求和规律,进行投资和经营。
2.把握机遇将咸阳的体育产业推上更高档次
咸阳体育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大好的机遇,咸阳经济已处于工业化中期,西咸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收入也进一步增加,对体育服务的消费水平也相应增大,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正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面对如此良机,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体育产业在扩大社会消费、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诸多方面的潜力,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中去,在摸清现有体育资源的总量和分布,体育投资的流向和效益、体育市场的消费需求和发展前景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体育产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明确体育产业的布局、发展重点、步骤和目标,然后组织实施,是咸阳体育产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篇2
一、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体育健身娱乐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体育健身娱乐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健身、康复、娱乐业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保龄球、台球、网球、游泳、垂钓、武术、拳击、跆拳道、健美操、健美、体育舞蹈等健身娱乐性资源的产业化进程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些体育健身娱乐设施的建设,也逐渐满足了大众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解决了政府对体育活动硬件设施的巨额投资与追求全民健身的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
2.体育竞赛与体育中介业
体育竞赛是直接影响体育发展的规模。近几年,河南省体育竞赛有了一定发展,提高了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积极引进和举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承办,鼓励企业赞助体育活动。借鉴了国际惯例,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中介机构和竞赛经纪人制度,规范经营行为。组建了省体育竞赛管理中心,负责全省体育竞赛的归口管理。
3.体育用品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体育用品经营单位1000多家,不包括商场里的体育用品专柜,安排就业人员约12000人,年商品销售额达21463万元,年创利润约6148万元。为河南省经济带来了一定效益。但到目前本省还没有知名的体育用品品牌,产业化科技含量低。在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计划合作会上,国内有33家企业获得了与中国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联姻”合作的机会,里面却没有一家河南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4.体育彩票业
河南省发行体育彩票始于1989年,当时组建了河南省体育基金会,主要工作是进行体育彩票的理论研究。1995年河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河南省体育彩票的市场研究、队伍建设、正常销售工作走上了科学规范发展的道路。现在全省18个城市的100多个县已发展体育彩票销售网点2700多个,销售人员5500名,彩民队伍100万人以上。体育彩票在河南省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销售系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5.体育旅游业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和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级景区41处;又是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源地,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已成为河南体育旅游的“龙头”产品。
6.体育保险业
体育产业化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赛事的频繁、规模的扩张、体育基础设施的增多,以及运动员在运动中对抗程度的加剧和观众参与度的提高等因素,增加了其风险。这时,体育保险的介入不仅是一种责任,在为体育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业务发展领域。目前,体育保险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河南体育管理部门已为省内职业运动员进行了每年100元每人的人身投保。
7.体育传媒业
由于大众传媒的普及,促进了体育这种传播调味品的大众化,体育不但推进了大众传媒的普及乃至国际化,一定意义上还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当代体育以传媒为载体得以在全世界范围更迅速更广泛传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已成为一个有利于其他社会存在的物质体系,使体育产业的运营获得新的动力依托,并催生了体育传媒产业,而体育运动和比赛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迅速成为全球关注和投入的文化消费。河南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较低,承接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较少,体育传媒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影响河南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体育产业意识淡薄
体育产业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支持。在本省,人们的体育产业意识还很淡薄,往往把体育视为公益性事业,看不到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这种认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阻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确
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的现状经过近20年的探索,有了较大的改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产增长点。但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该省体育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间与产业组织结构不协调、本体产业与相关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体育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等。
3.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地处内陆,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在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极不平衡。在城市,体育消费两极分化也较明显,而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对体育消费基本处于不接受的状态。
4.政府过度干预
河南省体育事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去运作。目前政府行为在推动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高度集中,办事过多,单项运动协会、群众体育社团的作用被淡化,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受抑制。
5.市场资源垄断
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市场资源的垄断、对无形资产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的垄断、权威电视台对大型赛事转播权的垄断,这给处于市场转型期我省并不成熟的市场机制雪上加霜。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操作违背了体育产业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规律。
6.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就目前来讲,该省还没有专门培养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机构,导致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本省体育产业向科学管理和高科技发展的进程。
7.无形资产的流失
体育产业无形资产包括注册商标特许经营权、吉祥物、广告、明星肖像权、纪念品、赞助和捐赠、电视转播权,这一市场在我省的开发水平低,空白地带大量存在。与其他省份存在的差距是:经营开发渠道单一和短期行为现象严重,导致我省体育无形资产的流失。
8.体育旅游方面急需完善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目前我省缺乏能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缺少有经验的体育旅行社及高层次的策划,尚未形成广阔的体育旅游大环境。三、对河南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完善该省体育产业法规体系
目前,河南省体育法规不完善,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呼吁有关部门,在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及相关配套性体育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经营手段
体育管理部门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运作方式,完善本省的体育市场竞争环境,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扭转把体育事业作为纯消费或完全福利性活动的思想观念。加速体育与新闻传播媒体紧密结合,推动体育产业与传媒的共同发展。
3.扩展体育产业新领域
首先,要着力把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作为体育产业的重点来培育。其次,加大各类体育赛事的营销力度,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对带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市场的发育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再次,要不断加强基础工作的研究,通过制订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切实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培育规范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创造有利条件。
4.调动社会力量,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
发展体育产业仅仅依靠体育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发挥体育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让民营经济在投资发展体育产业中唱主角。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谋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体育产业经营开发,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育中介服务,形成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
5.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既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又是有形、固定、基本的体育产业,也是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物质基础。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既要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支持企业、个人和外商兴建体育设施,使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逐渐向社会开放,又要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6.培养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技术、知识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长期以来,该省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建议结合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中介人才。相信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该省的体育产业会朝着健康、迅速的方向发展,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管勇生: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评估与开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9~31
[2]朱旭红: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2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43-02
[作者简介]兰诚(1973―),男,瑶族,广西宜州人,广西财经学院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与运动休闲。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总和。201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出11000亿元,产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将是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主题。[1]但是在蓬勃发展的态势之后,体育产业人才少、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被动局面,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培养市场敏感性强的体育管理人才、诚信与营销技巧兼备的体育经纪人、具有独立策划能力的体育营销人才、赛事管理人才和体育翻译人才等,将是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广西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培养体育产业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体育学(二级学科)―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模式,主要由体育学院和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重点是培养体育管理人才,毕业生多数是在体育行政系统或教育系统工作。二是“管理学―工商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模式,主要是由用人单位与体育院系或商学院合作,采取合作办学和委托培养方式,培养某一项目的体育经营人才。三是“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体育产业”模式,多为财经类院校采用,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目标主要放在体育经纪人的培养。四是由高水平运动员转型,例如姚明、朱建华等体育名将,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经营开发活动,利用其知名度开拓国际市场。
广西当前主要采用第一种模式来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区内有四所院校开设有体育产业相关专业或方向,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经济学、研究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科)、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科)、广西大学(体育产业管理、成人高等教育),每年总共培养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200人。此外,部分有体育系的院校,如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等,只是在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中开设有体育产业方向的相关课程。第二种模式对培养机构的资质要求较高,广西在这一块是空白。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名牌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开办体育产业MBA。第三种模式中值得一提的是广西财经学院,它是广西唯一以经济管理为主干学科的本科院校,正在积极筹备开设体育产业本科专业。第四种模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宁体育园,吸纳了一大批专业队退役优秀运动员在园区内担任培训教练,在体育培训业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二、广西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缺乏前瞻性的人才需求预测
人才预测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内部包含有人才的需求量、拥有量以及评价等方面的预测;外部受制于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预测时间性强、信息量大、分析综合频繁、结构复杂,单凭经验是不能胜任的,必须依靠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技术才能有效完成。因此,如何科学分析广西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面向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实际岗位,以社会需求为原则,从人才培养和人才供需的角度来进行前瞻性的人才需求预测,将是提高广西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规划人才培养规模的首要难题。
(二)培养的体育产业人才竞争力薄弱
一是培养人才的层次偏低,广西培养体育产业人才以本科和专科教育为主,目前我国有近40所高校设置了体育产业专业或方向,以中央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已经提升到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对广西体育产业学科专业建设造成巨大的冲击。[2]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普遍存在专业知识狭窄的现象。三是缺乏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广西高校中至今尚未成立专门的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更无法扮演智库的角色。
(三)广西体育产业整体环境发育不良制约人才的需求
国内知名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几乎都来自东南沿海省份,它们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速度和规模远高于包括广西在内的西部地区。[3]在国内其他省份开展得红红火火,并形成有稳定市场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职业俱乐部联赛,至今仍未在广西找到市场。2013年国内有6个省市设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基地,11个省市成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协会或产业集团,13个省市开展了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而广西在这几个方面处于空白。[1]相比而言,广西由于长期的经济基础薄弱,体育产业的主体规模偏小,整体还处于分布散、效率低的状态,体育产业竞争力较低,这无疑将极大制约着我们培养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空间。
三、改进广西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科学合理的人才需求规划
广西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体育对外交流合作中心,需要高层次、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支撑。我们首先应对广西体育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剖析,然后选择科学的预测理论和模型进行科学计算,立足于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视角来大力狠抓体育产业的学科专业建设。在规划战略远景时应把握以下方向性原则:培养体育产业的应用型人才、面向广西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动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需求。在专业定位方面,必须把目光聚焦在广西,设置“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以管理学、经济学作为龙头、辐射至国际贸易、金融、营销等学科来构建具有行业特色并有一定社会认知度的专业结构体系。在特色与优势方面,要具有国际性眼光,主动适应自贸区的“服务贸易”建设和发展趋势,选择“体育经纪”的专业方向,力争成为在国内乃至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具有独特建设理念和超前建设意识的人才培养基地。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提高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竞争力,首先必须是提高师资力量的竞争力。师资不但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学科专业水平提高的关键。因此,广西高校迫切需要探索新思路与新举措,建设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实现体育产业的学科专业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一是打造学科专业带头人,不仅要求他在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和攀登学科前沿上表现出高超的胆识和能力,而且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手段,跟踪并逼近体育产业专业的研究前沿,能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展的需要,自身的优势以及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果断地选择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通过申报承担国家社科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主持专业课程开发与编写教材等途径,成为学术视野开阔、在广西区内体育产业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学科带头人。二是建设骨干教师团队。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发掘培养内部人才,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素质;鼓励专任教师到体育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行业内优秀管理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三)优化市场环境,发挥体育产业人才的用武之地
体育产业的市场化不足、政府过多包办、体育产业人才无用武之地,是当前广西体育产业整体落后的症结所在。广西目前没有专门的体育中介机构,仅有部分广告公司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充当赛事中介的角色。因此,优化市场环境,培育体育产业主体,大力培养体育经纪人,将是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现阶段的重要催化剂。一方面要通过进一步优化体育市场环境,培育多元市场主体,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引导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另一方面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各司其职、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出上万亿同比增长11.91%[EB/OL].(2014-12-30)..
篇4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临沂市各区县从事消遣性和参与性体育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赛事经营业、体育彩票业、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建设业等5个部分的体育产业领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临沂市政府相关文件、临沂市统计年鉴,以及临沂市体育局关于临沂体育产业的数据统计等资料。
1.2.2 访谈法
对临沂市体育产业的研究专家、临沂市体育局产业处和临沂市体育产业从业者就有关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问题进行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然后用Excel 对调查数据进行常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沂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2.1.1 临沂市体育彩票发展现状
199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体育彩票,国家体委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自此,临沂市体育彩票业进入了统一发行、销售和管理的规范化时期,体育彩票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发行量每年都呈上升趋势,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和临沂市的财政税收,同时也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体育彩票销售网点的分布情况截至目前,临沂市总共有330个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网点。兰山区,185个;河东区,12个;罗庄区,16个;郯城县,13个;沂水县,21个;蒙阴县,3个;费县,16个;沂南县,11个;莒南县,16个;临沭县,15个;苍山县,11个;平邑县,11个。体育彩票事业的宗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决定了体育彩票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点。2006年临沂市的体育彩票销售额为1.45亿元,向国家上缴公益金1022万元,2003年至2006年累计向国家上缴公益金2225万元,主要用于资助全民健身计划,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修整和增建体育设施和扶贫工程。2010年,体彩销售再创新高,全年销量实现3.2亿元,贡献体彩公益金2000余万元。2011年体彩销售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销售实现5.56亿元,体彩公益金近4000万元。但在体育彩票的宣传广告、工作人员的培训、设备的更新、经营规模的扩大等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2 临沂市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现状
临沂市健身组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年增加,临沂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1年临沂以健身娱乐为主业的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达300余家,健身娱乐场所200多处,新增社区、农村活动站点50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万人。各种健身、健美培训班常年不断,全市体育健身娱乐业年经营收入可达近亿元。临沂投入20多亿元在沂河两岸建成了一条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使用方便,集“水、岸、滩、堤、路、景”于一体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内陆滨水健身长廊,营造了绿色健康的休闲健身环境,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级户外健身基地”,临沂市多年连续举办蒙山登山、沂河龙舟、环滨河自行车、滨河万人长跑、滨河万人健步行等比赛。参与健身的人数2008年达到750万人次。
2.1.3 临沂市娱乐培训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临沂市目前以健身娱乐为主业的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以健身娱乐为主业的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达300余家,健身娱乐场所200多处,各种健身、健美培训班常年不断,全市体育健身娱乐业年经营收入可达近亿元。由世界跆拳道联盟、跆拳道苍明研究院、王刚健身、临沂市跆拳道协会联合主办的金鹰花园黄金道馆是山东省规模最大、最规范的专业跆拳道训练馆。临沂市兰山区鑫港游泳健身俱乐部、临沂极限单车俱乐部、一科健身俱乐部、圣玛瑜伽国际女子俱乐部、临沂银座健身俱乐部等等一流健身俱乐部构成了遍布全市的健身俱乐部网络体系。
2.1.4 临沂市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现状
临沂市委、市政府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致力于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秉持“全民健身关乎百姓幸福指数”的执政理念,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通过建设精品全民健身设施,建立健全健身组织,举办高端赛事,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2005-2011年临沂市举办的重大赛事。2005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临沂分站赛赛事、山东省摩托车越野赛赛事、CBA全国男篮联赛金斯顿主场赛事、全国甲A乒乓球比赛等赛事;2006中国汽车摩托车场地越野公开赛、全国乒乓球乙A比赛、中英篮球对抗赛、全国散打拳击精英对抗赛;2007WCBA联赛山东队主场赛事、全国女子乒超联赛北大方正队主场赛事、中哈排球对抗赛、全国散打拳击精英争霸赛;2008 WCBA联赛山东女篮主场,2008-2009年CBA联赛山东男篮主场;2009首届中国(临沂・莒南)红色运动会;2010山东省临沂市举办2010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临沂大奖赛;2011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中国临沂站、2011年世界杯滑水赛中国临沂站和首届全国青年乒乓球锦标赛。
2.1.5 临沂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2011年,全市规划建设旅游项目58个,规划总投资628.53亿元,其中在建项目42个,规划总投资429.41亿元,完成投资110.6亿元。在建项目中,规划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有5个。着力打造了蒙山、沂水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旅游,孟良崮、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竹泉村、九间棚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沂水东方瑞海温泉、沂南智圣汤泉、河东汤泉为代表的温泉度假旅游,诸葛亮、王羲之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及临沂小商品城为代表的购物旅游,逐步形成了观光与休闲并重的产品体系。
2.1.6 临沂市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
临沂是物流发达的商贸名市。全市各类市场达817个,年实现商品交易额1000亿元,在全国批发市场中列第二位,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临沂市采取积极引导、政策趋动、服务推动等措施,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销售业和健身娱乐业。截至目前,临沂体育用品经营企业已达286家,其中健身器材、运动服装、用品等生产企业20多家,体育用品销售网点260多家,经营产值达到2亿多元。形成了以临沂华飞体育用品商行,良信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山东临沂爱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山东临沂博浪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临沂市赛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临沂英克莱专卖店、临沂天汇经贸有限公司、山东临沂奥林体育用品、临沂市正力台球厂、临沂华星文体健身器材商贸公司、山东临沂琅琊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临沂市勇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临沂市鸿源体育商贸、临沂市超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临沂市奥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集生产、开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体育用品公司网络,产品覆盖率几乎达100%。特别是临沂市奥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专注与销售服装鞋冒、体育运动器材多中品牌的经营单位。
3 结论
临沂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与契机,临沂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彩票的销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消遣性和参与性体育产业发展迅猛;体育赛事不断升级;体育用品业稳步发展、体育旅游业成为体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篇5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9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休闲体育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将不断扩大,除了保持了原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外,一些时尚新型的体育产业也孕育而生了,如群众性项目体育旅游业、户外运动业、高尔夫产业、滑雪业以及高风险、刺激性强的探险、攀岩、拓展、漂流等新兴运动也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在休闲体育产业的带动下,旅游业、休闲农业、文化娱乐业势必会形成跨界交叉、联动发展。在休闲体育产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的情况下,一些投资者已经把休闲体育产业纳为新的投资重点。这意味着体育休闲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一、休闲体育产业联动存在的机遇
2014年1月24日,在对北京市的主要工作批示中,要求北京深入研究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听取北京专题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汇报时强调,京津冀要共同努力实现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团结起来共同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努力。2015年3月14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体育部门在河北省体育局的崇礼高原训练基地,召开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根据议定书合作内容,三地将在共同打造体育服务业重点项目、联合申报国家级区域体育产业重点示范项目、成立京津冀体育产业协会、联合申办和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建立京津冀体育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六个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体育产业互补、联动发展。这些迹象表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必将在体制与机制建设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京津冀休闲体育产业联动现状
在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河北省由于受到行政区域划分影响,经济水平较两地要低得多。导致三个区域合作意识不强,表现出河北省在与京津冀合作中产业功能缺位的现象。
(一)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程度与体育资源上三地存在较大差距。从体育产业发展程度上看,首都北京的体育产业主要涉及的是高端赛事、体育赛事相关传媒及创意策划,作为直辖市的天津在经济发展上也远优于河北,在体育产业上的业务主要涉及的是国际性体育商务、体育会展及滨海运动休闲产业,河北作为资源大省,依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资源主要发展的是生态休闲运动和旅游产业。京津两地作为地区中心城市,具有自我本体产业发达,且市场发育成熟,体育人才资源丰富,场馆设施完备,体制健全等诸多优势。这就决定了京津在区域协作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对河北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将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此外,京津地区因高人口密度、大资金流动量与相对较小地域面积之间存在的矛盾,带来的是体育产业资源紧缺,导致京津地区体育消费价格过高。这样一来,就为地处京津交界的河北提供了发展机遇,河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中低端体育产业项目和质优价廉体育服务或产品,满足京津地区体育实体产业和广大群众需求,将会使京津对河北体育市场产生依赖。因此,京津冀三地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定位,即形成以首都为中心,天津作为副中心,河北为腹地的发展策略,形成错位发展、差异协同的协作模式是京津冀体育产业发展的最终选择。
(二)体育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北京市休闲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出现了一大批体育健身休闲经营企业,这些企业多以多业态发展,满足北京市民的消费需求,形成北京具有特色休闲体育产业圈。此外,体育文化娱乐、体育彩票、体育用品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作为具备举行国际型体育赛事场馆和设施的资源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表现出极大的资源浪费。体育产品制造业涉足很少。
天津体育产业分布以体育产品制造业和大型体育赛事为主,近年来成功举办了一些国际和国内的赛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也有一定的数量,但龙头企业不多,知名品牌寥寥无几,在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上存在不足,虽然具备了丰富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硬件条件,但发展态势和消费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河北是资源大省,有着发展体育产业丰厚的人文地理自然条件,但由于河北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京津地区低得多,所以在开发程度上存在着很多的潜力与不足。河北的崇礼国际滑雪节、狼牙山登山节、保定空竹艺术节、沧州国际武术节、邯郸广府太极拳大会等等,都已成为具有河北特色体育文化品牌,每年吸引几十万人参与这些活动。但由于河北本身经济发展问题,体育产品的高端性和前瞻性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休闲体育产品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产品质量,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京津冀地域协作,体育产业联动发展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管理体制矛盾较多。目前,京津冀体育产业管理模式存在的共性就是,属于政府主导事业管理型,表现为管理体制不顺、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三、京津冀休闲体育产业联动发展建议
(一)京津冀加强规划发展体育产业衔接,推动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京津冀体育产业各具特点,各自有着各自的优势,在保证自身优势的同时,利用周边相邻地域的资源,达到双利双赢的目的是京津冀休闲体育产业联动发展的目的,通过互相补充,相互促进,来提升本地区域产业的发展,例如北京利用首都的优势,具有高端的技术人才,联合津冀,利用两地的资源,提供技术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满足需求吸引更多消费者,从而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实现休闲体育产业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强综合性管理和开发。休闲体育产业管理方式制约着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通过转变对资源的管理方式,实现对体育资源的多样的、综合性的管理,实现体育产业的充分大力发展。政府通过允许,放开与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允许企业研发和探索适合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政府通过宏观把控,给予适当支持,做好监督,从而实现体育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
(三)提升休闲体育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首先,体育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的联合与联动,同一产品,可以分散到不同地域进行生产,或是企业产品的产出与消费可以在不同的地域实现,目的是提升产业层次,保证产品质量;其次,实现区域间的联合发展产业联动,只是目标之一。通过提升产业层次,吸引更多的外来企业来投资,还要吸引更多外国人来消费,才是最终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体育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它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却在短短30年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
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持续活跃。近年来我国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成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之一,这点在发达省市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从业人数的不断增多、行业收入的显著增长,到行业增加值的不断提高,体育竞技表演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如北京已承办各类型赛事近万项,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下,举办体育赛事的层次越来越高、项目越来越多,竞技表演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些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培养了一批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而且也推动了我国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不断拓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居民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也带来了体育消费的持续增长,助推体育健身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这一时期无论是体育健身经营性场所、项目、从业人员的数量,还是营业性收入等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健身娱乐市场已经成为当前体育产业各类市场中成熟度最高的市场。但不断拓展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背后,还有一个深刻的问题值得注意:如何解决体育产业发展较为发达地区的体育娱乐健身业有效供给不足。
体育用品市场发展巨大。体育用品消费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深入到广大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居民的生活健康、娱乐消遣紧密相连。一大批体育用品企业脱颖而出,行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不断增长。2006-2008年我国体育行业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5%,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2013年行业规模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年复合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0%以上,市场需求增长潜力巨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体育用品市场结构规模小、集中度低、科技含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体育用品市场的更快更好发展。
体育中介市场日趋活跃。我国专业化的体育经纪公司起步很晚,数量少、规模小且经营业务单一,国内有价值的职业联赛和著名运动员几乎都被国外知名体育经纪公司,目前在我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中介公司也基本上都是外资企业。但随着1999年《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的颁布以及部分省市体育经纪人立法、培训和资格认定试点工作的开展,我国终于迎来了体育中介市场的规范发展阶段,现在我国以体育中介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有近百家,从事体育中介活动的人员也日益增多。
二、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体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社会对体育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的大小、需求结构、实际消费能力决定了体育产业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有了体育消费的可能性。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国民经济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关研究也指出,这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是居民消费更新换代、休闲娱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了极大的机遇:高额消费群体逐渐形成、体育消费市场初具规模、体育需求不断旺盛等。
2.居民消费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我国现已进入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转变的阶段,这一转变阶段是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人们对物质消费的需求增势会慢慢减弱,而对服务业的需求,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需求将迅速上升。体育消费作为满足人发展与实现自我需求的高层次消费,是能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消费,带给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也是巨大的。
3.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使体育产业发展成为新亮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第一次被提高到如此高度,这一方面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另一方也反映出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比例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饱和,第三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第三产业现已呈现出持续、逐步加快的增长态势。体育产业以体育服务业为主体,而体育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体育产业的发展良好的条件与机遇。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促进体制改革,创新我国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管理政府体育单位向管理整个体育行业转变。建立以体育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推进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培育体育中介机构,引导建立全国性的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培育体育产业不同行业的认证机构,推动体育产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自主、健康发展。
壮大体育服务消费群体,培育健身服务市场。当前人民群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级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营造全民健身的舆论环境,引导人民形成体育健身和消费的良好习惯,壮大体育消费群体,鼓励体育服务业和群众体育的发展。针对体育产业较为发达且体育需求较为迫切的城市,提品结构繁多、种类多样的体育服务;针对中小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以社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为推手,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培育中介组织,开发无形资产。体育中介服务是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的基础,也是我国目前体育产业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发展体育市场中介组织,提供推广、代办、经纪、咨询等服务,大力培养体育经纪人队伍、建设中介服务品牌以完善体育服务体系,建立体育竞赛服务公司。
篇7
1.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体育产业总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趋显现。以江苏省为例,到2003年底,江苏省各种体育活动单位达4400多家(不含个体户);2003年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73.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7%,200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0.59%,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6%,两者均比2002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1.2体育服务业蓬勃兴起,体育市场初具规模,已成功建立了产业框架。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体育服务业为基础,体育用品制造业和销售业等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建立了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技术培训和体育中介为主的体育市场体系。
1.3体育产业投资日趋多元化。
完全依靠国有资本兴建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力量和个人资本投入显著增加,场外资本逐渐介入,体育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式投资机制正在形成。
1.4无形资产开发取得成功成效。
近几年来,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比赛、活动和体育组织冠名权的开发;二是体育比赛、组织的标志、专利与使用权的开发;三是体育赛事转播权的转让;四是体育组织和运动员名誉肖像权的投资经营和广告活动。如第27届雅典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商务开发总收入达到8283.98万元,共有28家企业及其产品获得相应称号和标志的特许使用权。
1.5以体育彩票、体育用品制造为代表的体育相关产业发展迅速。
迄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己经连续举办了15届,参展企业从最初的100家发展到现在的近900家,成为规模上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体育用品专业博览会。自1999年在全国统一发行体育彩票以来,到2005年底累计销售917亿多元,筹集公益金30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体育事业和国家其他公益事业,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体育产业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
一些体育产业经营企业不仅缺乏政策上的扶持,而且在经营活动中常常遇到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的情况,甚至有些体育经营性场所每年都须向多个部门交纳各种费用,这种状况大大增加了经营者的成本,从客观上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2.2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制约。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在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区域间,产生了对体育市场的认识、体育消费的观念,以及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不平衡性,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3政府过多地干预体育产业市场行为的制约。
目前,政府在推进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表现为,政府部门仍不愿意将一些大型赛事交给社会按市场规律举办,而往往是自己出面经营。结果,不仅影响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而且给政府体育部门的行政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4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制约。
就体育产业发展而言,主要缺乏三类人才:一是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和监管职能的管理人才;二是高素质的体育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三是体育营销人才和体育产品研发人才。要有效地解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缺乏的问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确定以人才为本的战略思想,在加强体育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和完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2.5开发和利用体育无形资产不足,潜能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发展体育产业较注意有形资产的利用,而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如对各赛事和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队名价值等重视和开发不够。
3.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3.1调整体育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平衡发展。
为解决地域不平衡的问题,可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启动和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和培育骨干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国家财政增投资金、体育部门自筹资金和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一批既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的多功能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阵地。同时大力发展西部体育产业,提高各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增强比赛和表演的观赏性,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产品,将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平衡。
3.2加快体育产业化改革步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质量。
针对我国体育产业总体质量不高,各类体育企业的规模小、管理水平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真正形成知名品牌的企业不多这一弱点,应加快企业的转型。从国际经验看,作为体育产业承担体的体育企业应把重点放在无形资产的变现上,即品牌化经营。通过整合现存的体育企业,形成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模化的企业集团,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企业,进而提高产业质量。
3.3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借助政策手段适度扶持。
为保证体育产业化进程的顺利与通畅,保证体育产业有序、稳定地发展,当今至关重要的是加快和完善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战略高度制定一个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衔接有序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治的轨道。法制建设主要应从体育产业的主体组织、行为规范与市场环境秩序的维护等几个方面进行。
体育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讲,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国民的健康是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因此国家在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时,在规划布点、发展项目和发展产品上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体育,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
3.4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
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步伐。因此,必须彻底改革由体育工作者或行政干部管理的模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如采取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在相关专业设置体育经济学科,培养体育经济管理人才,这方面复旦大学已经先行一步,2003年率先开设体育MBA专业。总之,培养、培训、选拔既懂体育管理又懂市场营销的体育产业管理人员,是增强体育产业组织竞争力,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体育产业高校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篇8
中国体育一直是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冲突中发展的。这种矛盾冲突最集中表现在中国体育发展中的体育资源的稀缺性与体育发展目标和规模的宏伟性之间的矛盾关系。经济的困难首先成为全面实现目标无法回避、不可逾越的困难,它注定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放弃全面实现目标的企图,要求我们面对目标体系中在资源上相互竞争的子目标时,必须将国家有限的财政投入进行有倾斜的配置。从纯粹经济的角度看怎样倾斜并不重要,但是必须倾斜,它构成了几十年来我国体育决策的前提。而几十年来实际的体育发展战略决策主要是根据政治对体育的需求,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间选取了向竞技体育倾斜的投资政策,从而造就了半个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现实。在中国,体育赖以发展的资源,不论在精神方面的或物质方面的体育需求,或是与之相联系的体育产业存量,都处于匮乏状态。所以,体育的赶超性发展在经济上必然面临原有体育产业存量结构孱弱的现实,因此合乎逻辑地把我国体育发展引入竞技体育主导型发展轨道,以竞技体育为发展重点,再造社会体育需求体系和投资体系,以克服孱弱结构对赶超型发展的强硬约束,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形成了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非常规转换过程。
二、中国竞技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按照体育的功能来讲,竞技体育产业主要是为满足人们观赏高水平竞技表演获得审美享受而产生和发展的。人的本性就有通过身体运动获得娱乐享受、促进身心健全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此基础上更有追求和欣赏人的身体和身体运动本然健康之美的需求,体育就是人类为满足这类需求创造的实践活动,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之一部分将人们的这种追求推向极致。也正因为竞技体育的高度娱乐观赏价值,可以引起不同民族、国家、信仰的人们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造成奥林匹克赛会这样巨大规模的公众关注焦点,于是一国运动员的成功表演必然带来广泛影响,给国家带来荣誉或产生其他政治上的作用。中国竞技体育在中国体育发展中,尽管历史复杂,它的目标一直是走上“全球化”最高水平的竞赛平台为国家争取荣誉。我国竞技体育目标之高远与参照于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的自身内在贫弱现实,使得我们的发展必然是赶超性的,而国际竞赛平台上竞争水平之高、规模之大,我国体育资源的高度稀缺,以及我国传统的政府行政体制又使得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只能在其内部有效开展活动等原因,便逻辑地规定在我国体育全局的进展运筹中,将各级政府体育事业部门的职能重心转向发展竞技体育,形成了目前我国(相比较群众体育产业而言)巨大的竞技体育产业存量基础。因为市场经济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中国体育产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消费决定供给的规律运行,但是,中国体育已按照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决定消费,因此,原有的中国体育产业(原来我们称之为中国体育事业)已形成一定的存量基础,并且这种存量基础的资源供给主要是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所以,我们评价中国竞技体育产业时不能仅从市场消费角度来分析,还应注意考察所谓体育事业中的竞技体育产业的存量。根据以往我们对于竞技体育功能目标的政治性定位,衡量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就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
成绩(金牌数),以此看来,我国竞技体育已发展到仅次于美国的“超级体育大国”的水平。取得这样的成绩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我国体育领域内实行的“举国体制”显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谓举国体制就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去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或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它包括三级训练体系、全运会赛制、省市国家队的长期训练、国家目标等内容,其核心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三级训练网,即由下到上依次为各地市区体育业余训练队及体育中专、省市体工队、国家队,据近期统计,所有运动员加起来40万左右。实际上就是把中国体育事业系统建构成了一个堪于承担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目标重责的产业系统,即竞技体育产业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就是必须有能力将自身造就成一个持续拥有足够数量世界第一流水平优秀运动员的国家级的竞技体育集团性竞争能力系统。为了这个目标,在计划经济年代,在我国财政能力限度内,竞技体育产业要搞多大就一定要搞多大,要搞多高就一定要搞多高,以很高速度实现着自己的目标。在市场经济还未成熟的中国,这个需求和投资体系对中国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至今仍起着深刻、全面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存量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体育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不管从质上还是量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三、中国群众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群众体育产业是由为满足人们余暇时间不断扩大的体育娱乐、健身等多种需要的服务组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如前所述,中国的体育基本上是在群众体育缺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为群众体育产业留下多少存量基础,不管从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有效刺激群众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价值观念),还是从管理体制(体制缺位性的管理)上来看,中国群众体育产业的存量基础都很薄弱。虽然由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培育发展起来的体育事业系统在几十年间培养了大量体育专业人员,兴建起为数甚巨的体育设施,使我国社会拥有了以往时代不能比拟的体育资源。但是,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尽
管如此,体育资源不论在总量上或人均水平上仍然不高,加之,特别是由于体育系统内外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纵、横向资源流动困难,又造成有限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所以,群众体育不论在物质资源还是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是相当贫弱的。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步确立,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迁,体育有效需求引起了群众体育产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分析群众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应该主要从消费者角度入手。
第一,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对“群众体育活动点面临的主要困难”的调查结果显示,“经费缺乏”列为所有选项中的第1位,这表明,活动经费仍然是制约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全国10省(区、市)体育系统群众体育工作情况统计报表统计结果显示,根据活动点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区别,群体经费来源存有差异。晨、晚练点以社会赞助经费较多,占到经费总数的37.90%;其次是政府赞助,占到总数的30.55%;辅导站、指导站则以锻炼者自费为主,占到经费总数的62.30%;经营性健身中心和俱乐部则以经营性收入为主,占到经费总数的64.00%。由此可见,中国群众体育产业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经营,然而某些部分还需要政府的赞助。首先公益部分,从我国10省(区市)体育系统群体经费支出统计可以看出,几年来,各级政府在“组织群体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了很大比例,但其他方面尚显力度不够。培训群体骨干、进行群体宣传和开展群体研究三项投入在历年群体事业支出总额中所占比例仅为0.10%左右,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核心应是形成有效的体育需求,然而许多政府组织的群体活动只是为了政府的“面子工程”,忽略了对体育内在本真功能价值的开发,造成了群体资源的浪费。与竞体相比,体育系统群体事业支出占事业支出总额的比例仍然很低,1998年为7.13%,1999年为8.06%,2000年仅为2.94%。很明显,竞技体育经费远远高于群众体育经费。其次经营部分,目前在市场上能够见到的群众体育消费活动,主要是在体育场馆或健身俱乐部中实现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地方的运营状况则可以反映出我国群众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资料显示,以江苏省为例,经营性健身场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90年代初,进入了相对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后期,保龄球馆已成为城市社区健身娱乐业的亮点。据统计,至2000年,经营性健身场所的数量约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经营的体育项目至少有15项。投资规模在150万以上的经营性健身场所占总数45%左右。但是,社会办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经济状况基本处于亏损和微利。保龄球馆和游泳馆全面亏损(南京市五台山体育中心游泳馆除外),健身健美场所微利,羽毛球馆盈利。行业内有些项目发展速度过快,加之居民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使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经济效益直线下降。如保龄球项目由过去30元/局跌到目前最低价为1元/局,保龄球馆已处于全面亏损状态。第二,2000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显示,“没有体育设施”选项在城乡居民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中已由1996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有场地器材”便准备参加体育活动已由1996年第2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位。群众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各活动点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中,“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在所有7个选项中列第2位。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几年来全国兴建了大批体育场地设施,但因为一方面我国群众体育场馆的数量基数较低,另一方面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变化,造成群众需求与体育场馆数量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另外,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使用率不高。我国的体育场馆主要有体委系统的体育场馆、学校系统的体育场馆、企事业系统的体育场馆和民营性体育场馆四部分组成。其中前两者是主要类型的体育场馆资源。1999年全国公共体育场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67.77%,体育馆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80.85%,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78.77%。这说明,一方面,全国公共体育场所用于体育活动的使用率不高,尚有相当大的使用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公共体育场所的开放程度也相对不足,如全国的体育训练基地多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而修建的专门性场所,基本不对外开放。并且,建设于计划经济年代的较大型的体育场馆,在建设时都只考虑了竞技项目一种功能,未考虑全民健身和体育配套功能。而各类各级学校都建有体育设施,但向社会开放的只占室内场馆的6%,室外场地的7%,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开放只占1%。综上所述,群众体育产业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由于资金不足造成的相对于快速增长的群众体育需求的群众体育服务(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二是由于产业功能障碍造成的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等的闲置和浪费。
四、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中,使我们强烈意识到,我国必须要摆正竞技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产业的位置,协调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产业是不冲突的,都是为了发展体育事业,都是为了提高人民体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二者的地位、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相当于竞技体育产业而言,群众体育产业更重要。一个是“根本”,一个是“枝末”,一个是为了大众,一个是突出精英。因此,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我国过去实际上是偏重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把发展体育事业的经费更多地用于少数职业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而不是用于发展群众体育产业,以至于形成了我国今天既是“金牌大国”、又是“体育小国”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丰衣足食,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为我国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在此基础上必然会产生更高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加以引导,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9
2、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缓慢
从市场学的角度看,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尤其是与商业化运作相适应的新赛制(如俱乐部联赛、巡回赛、分站赛、大奖赛等)的实施,实现了竞赛表演市场的细分,为培育各类运动项目的竞赛表演市场提供了可能。但江西除了拥有一支中甲足球队南昌八一队之外,没有其他体育项目职业协会。各种商业化赛事少之又少。
3、体育用品市场开发匮乏近年来,随着国内体育用品市场持续活跃,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与国外体育用品企业在产品品种、质量、价格和销售市场等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一批代表中国体育用品业整体水平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脱颖而出。但江西还没有育用品名牌企业。
4、体育中介市场有待开发
随着部分项目职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体育经纪公司纷纷涉足中国竞赛市场,开展商业赛事的推广和营销工作。体育中介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市场在我国未来的体育产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江西体育中介市场处于有待开发阶段。
二、江西体育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
1、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江西体育产业的发展。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体育产业发展思想不够开放,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和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在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将体育产业理论形成规范性的理论体系,缺少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这些都将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因此,江西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2、缺乏体育产业管理的一流专业人才,因受到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其中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紧缺。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地物机构,这也是江西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3、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体育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是国家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也是国家宏观指导、调控、优化和监督体育产业发展和运行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它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政府行政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有许多方面(如资金、税收、土地等)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
4、江西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必须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按市场法则流向能产生更大效益、回报率更高的领域。多年来,由于体制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原因,管理者和经营者不能适当、适时地对江西体育产业结构进行重组和转变,无法做到产业要素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流动性,出现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不能被充分作用。
三、江西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江西体育资源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江西体育产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体育产业。经营者在监督体制下有自主权和决策权,实行独立方式运作,避免行政干预。政府应采取有偿资助、联办、共享等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弥补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江西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建立效益机制,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经营抓管理,管理要以效益为中心,在保证正常运作下,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积极探寻适应江西发展的产业项目。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人才力量搞培训,包括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社区体育干部、体育辅导员、健身指导员、裁判员及各类体育项目爱好者的培训与培养等。还可通过开设函授班、进修班、自考证、研究生班等形式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其次,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地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体育不但可有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体育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在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江西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良好市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意义。要实现江西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加强体育院校体育管理、体育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建立新兴的体育广告、体育新闻、体育经济等专业,培养互补型的人才。重视对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对有突出贡献者要在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社会上给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注重人才流动,优化配置。要积极吸收体育圈外的人士加盟,借助外脑,使体育教育产业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
4、政府应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扶植力度。任何一个产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一席之地,必须靠国家政府扶植。体育产业属于准公共产业,而且是新兴产业,它具有一定的外部经济性,特别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为其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今后江西政府应在提供信贷、税收、土地使用、技术力量配备、市场保证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和帮助。
5、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江西体育教育产业化过程中,根据区域体育人口的现状和不同消费结构特点,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区域群众的生活习性和消费层次结构,及时而科学地调整江西体育教育产业发展的结构。按不同地位的产业层次合理配置体育资源,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在产业结构的市场运行中不断完善产业功能,不断调整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为江西体育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篇10
1 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体育通过培养、发展、保护、恢复维持劳动力的机制,提高全国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将优质的人力资源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使体育通过劳动者的媒体,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通过体育产品生产、交换、消费相关的经济关系,创造需求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此外,体育的发展还有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产品销售渠道等作用,具体而言,体育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交通、邮电、通讯以及整个市政建设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包括电视转播以及整个市政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一组相关互补的姐妹行业或部门它们之间的作用之所以相关互补,就是一方的发展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的存在和发展。因为发展体育运动,组织各种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不仅需要设规模巨大的各种体育场馆设施,而且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设施与之相适应。如道路、机场、宾馆、饭店、邮电通讯、电视转播、旅游景点等设施配套。这就必然促进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发展。
(2)促进旅游、饮食、服务、商业等行业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发展,对旅游业、伙食业、服务业和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第三产业中第二组相关互补的行业关系。因为,如果这些行业不发展,体育运动比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体育发展对这部分第三产业起着促进作用的同时,这一部分第三产业也对体育发展起着同样促进辅助作用。如1990年是亚运会,同时也是北京市旅游等服务行业、商业的振兴年,两者是相关互补的。
(3)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体育部门以及与体育有关的部门就业人数。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需要各种各样的劳动者,这为拓宽社会就业的渠道提供了机遇。由于体育产业属于服务型行业,因此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说,体育部门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者。由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加了对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与体育有关的工业部门产品的社会需求,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增加自然就带动了就业人数的增加。
综上所述,体育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的开展,大力发展体育经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虽然基本的市场体系已经建立,但是对于体育经济和体育产业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体育产业体系,现有体育产业主要是从计划经济下的体育事业改革转轨而来。一方面,需要由政府投资的公共体育设施显得相对不足,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在竞技体育之上,对国民体育事业投入不够;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资金来源单一,体育产业的资本市场没有形成。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核心产业滞后,中介产业缺位。由于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尚不到位,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投入与产出及其回报的体系机制。巨大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进而影响社会资本向职业体育流动。核心产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基础,也是带动整个体育产业升级的原动力。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域间不平衡和项目间不平衡。由于受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和东西差距。由于各运动项目在普及程度、经济水平、观赏性以及广告价值上存在差异,各项目进入市场的程度以及产业开发的效益也有很大的不同。如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已经形成市场;排球、乒乓球等正在形成市场;而游泳、体操等较为冷僻的项目尚未形成市场。
(3)没有强有力的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体育产业属于服务业,从市场消费的角度上看属于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急需国家制定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和培育体育市场的相关政策。例如:从体育产业化角度该如何规范运动员的商业行为。从体育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开发,既要合理合法地保护国有和集体的权益,又要合法合理保护个人权益,其中涉及的“产权”等问题还有待于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4)体育经营人才缺乏。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尤其是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与分布构成状况都不容乐观,并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从专业结构来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销售领域,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5)体育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法制从总体上而言还不够健全,在体育市场的管理和规范上也存在着很多漏洞,这严重制约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我国体育市场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我国体育产业目前还没有一个覆盖全国的行业管理标准。不仅在总体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各个地区和部门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上也存在矛盾甚至相冲突的地方,这些都制约着统一和有序的全国体育产业市场的形成。
面对市场化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产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结合以上分析的问题,现提出解决方案:深化体育发展机制改革以及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尽管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到来,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加强体育部门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办体育,逐步实现政府和体育企业分开,真正按市场规律发展体育经济。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只有进入市场以后才能形成产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只有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才能形成并促进体育产业的进步。考虑到国外筹集体育经费的经验,我们认为,今后我国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2 利用计划和市场两个手段使我国体育产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必须逐步增加,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但完全靠国家的投入是不可能实现人人享有一定的体育资源的。只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创造出最大效用。所以,我们对体育资源的配置应该从两个角度上来看,对国家而言:国家应重点支持经济体育,而对相关产业和体育办的产业,应该开放。为弥补体育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使用市场筹集资金。同时,鼓励民间私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为其在经营上提供政策和税收上的支持。大力培养和扶持大型体育龙头企业,以此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总之,体育要通过产业化途径,通过走向市场,经营创收,以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建立健全自身的补偿机制。
3 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品和品牌
所谓市场定位是指企业为了使自己成产或销售的产品获得稳定的销路,要从各个方面为产品培养一定的特色,树立一定的市场形象,以求在顾客心中形成一定的特殊偏爱,其实质使为了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确定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适当位置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体育产业市场竞争,我国体育市场定位的应该努力实现中国特色化。因为,体育的规则是世界的,体育的魅力是永恒的,在我国体育产品与国际化接轨的前提下,越具有中国特色的品质越易经济化,越能抢占市场空白处,,进而占领和巩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树立产品形象,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4 着力推进体育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体系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石,体育经济也必须依赖健全的市场体系发育、成长。所以,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开拓市场。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资本市场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 创建我国体育产业的文化理念与品牌意识
体育产业中体育理念的导入是体育文化、品位的塑造和升华,这也为建立企业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名牌是最大的无形资产。企业创建品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谋求增加无形资产的过程;因此,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之一是建立于文化战略基础上的品牌创新。
6 顺应加入WTO和奥运会等发展契机,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品牌竞争空前激烈,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这是我国体育产业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机会。我国体育产业要利用举办2008年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为机遇,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在利用先进的国际体育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引领自身的体育品牌走向世界。
7 培养和引进符合型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
体育经济的大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来运作。缺乏精通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索。当前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两栖型”体育经营人才队伍,一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答理人才;二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人才进行强化培训;三是要广泛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体育经济先进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篇11
1999年在云南省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旅游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较大的支柱产业。少数民族旅游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健身娱乐、参与和观赏为主的体育消费已成为云南新的消费热点,群众对健身娱乐、竞技观赏、民族体育参与和体育服务、体育用品、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在体育旅游产品方面,云南的体育旅游发展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民族体育资源与探险娱乐运动等良好的资源配置条件,如:休闲娱乐、体育探险、运动竞赛与训练、登山、自驾游等多种体育旅游产品。
1.1健身娱乐俱乐部的调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变化,对健身娱乐、竞技观赏、民族体育参与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以健身娱乐为主的行业迅速发展,现已注册综合娱乐场所及健身娱乐场所也有不小的规模。职业性的俱乐部就有红河奔牛篮球俱乐部、红河排球职业俱乐部、红河雄风汽车俱乐部和曲靖立得女子篮球俱乐部等。
1.2体育用品市场的调查:体育用品生产供给与消费之间的反差相当明显。体育用品具有生产能力企业少,即规模小、数量小、技术差、竞争弱。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厂家只有云南围棋厂的品牌“云子围棋”及昆明市体育电子设备研究所的“体育电子设备”。
1.3体育训练基地调查:云南特殊的高原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对耐久力有氧运动项目的训练效果显著,是体能训练和耐力训练的最佳基地,对国内外运动队及体育休闲康体的消费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昆明海埂训练基地、呈贡体育训练基地、昆明松茂水库水上训练基地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各类训练和比赛的场馆适合田径、篮球、足球、网球、水上项目、自行车等项目的训练。
2.云南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
2.1注重体育产业信息市场的开发:产业的结构是决定一个产业发展的效率,对云南的体育产业进行整合,不断调整和规范体育产业结构十分必要,加强传统体育赛事经营,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域,以规范化的运作理念展开体育经营工作,与国内电视网合作,深入体育媒体经营领域,海埂训练基地的品牌效应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视媒体的信息广泛传播,所以使得国内外的许多运动团体到云南来训练和竞赛。
2.2加大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的开发力度:云南加强竞赛表演业的发展,将会带动云南诸多产业的发展,通过人们观赏体育比赛,提高人们参与和体验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自愿地从事健身活动。云南大众健身娱乐市场及城市社区健身娱乐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应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力度,改善体育场馆的配套设施,逐渐培育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群体,更好地组织一些商业性、民族性的体育赛事,促进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不断发展。
2.3以高原训练服务业为主,带动体育产业的开发:运动训练服务业是体育需求中的一个行业,高原训练主要解决运动员的耐力问题,即在高原缺氧条件下,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心肺等缺氧,有助于耐力的提高。而一个优秀的高原训练基地,必须具备适度的海拔、良好的气候与健全的体育设施,昆明作为高原训练基地无疑则有其明显的资源优势。云南昆明的海埂训练基地、红塔体育训练基地、呈贡体育训练基地是国内著名公认的最为理想的高原训练基地,也是亚洲一流的体育训练基地,特别是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耐久力有氧运动项目的训练效果明显。云南体育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大规模的集中性商业性开发,并融入大量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以体育市场需求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力争实现体育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提升云南高原训练基地的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水平的具有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相融合的“高原训练之都”。
2.4利用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云南有26个民族,占全国的46.4%,各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造成民族习惯、兴趣爱好有较大的差别,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素的特点。在全省少数民族中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近几百种,而每一种相同名字的项目,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不同的称呼、娱乐方式和规则。近年来,云南文化产业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资源优势,在体制与机制创新和发展运作上有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使云南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国的前面。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具有代表性及强大的影响力的大型少数民族体育广场,举办有特色和有影响力的大型节目,如:“体育团结盛会”、“国际民族体育狂欢节”,较著名的节日还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藏族的赛马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等。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目丰富多彩,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游客,促进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国内外交流,又促进了云南民族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
3.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3.1体育市场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是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和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针对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开拓第三产业的发展领域,促进第三产业总量的迅速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从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应从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思路调整,紧紧抓住云南省调整产业结构展契机,积极主动提高体育产业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第三产业中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二是突出重点和特色,在运动训练方面,建立平原—中高原—高高原的多功能、系统化、全方位的训练基地,利用少数民族的特色来带动产业发展。
3.2促进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转变观念,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方针和政策,履行指导和规划的职能,把扶持体育产业作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长期大战略,合理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和重要的体育产品结构。云南体育产业目前存在政府职能定位不够,宏观管理不足,微观市场运行零散等问题。加强改进和完善,加强政策制定程序,制定分类指导或分类扶持的有关措施,以保证体育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促进云南体育产业发展,首先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服务产品同其他劳动产品一样,用于交换时就成为商品。体育服务产品能够用于交换,因为它具有可消费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人们的健康、娱乐、享受等需求。利用云南的体育资源,加强市场要素合理有效的资源组合,充分借助昆明、红河、玉溪、等经济发达地区良好的场馆条件,承办国内外综合的大型比赛,以及精彩的体育表演。其次要了解人力投资的重要性。发展经济人口质量问题是比土地、人口数量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之,云南要想发展体育产业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快云南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懂经济、懂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有计划地培养体育产业的专门人才,加强职业培训,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方面的资质认证制度,促进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开放云南体育产业市场,建立健全的市场制度,减轻企业的负担,政府部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提高体育产业的经营水平,扩大经营容量,创造一个有序的竞争市场环境,吸引社会外资企业的融入和投资。云南体育产业发展应不断挖掘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和配置,使云南体育产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宗浩.体育经济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26.
篇12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共同进入了希望的2009年。如何走出经济危机是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在其他经济支柱产业纷纷陷入低迷或面对危机缺乏活力的时候,开发出一个新的经济支柱或找到一个新的经济成为了各国的首选。中国为举办奥运会从1993年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北京从2001年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开始在中国掀起的体育热,随着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将“全民健身”推到了一个新的。而体育产业化也就此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中。
1.体育产业化的界定和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1.1体育产业化的内涵
体育经济,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从经济类型角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体育需求刺激为动力源、以体育创造的形象影响力为依托而规划的经济发展类型:从经济发展要求角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满足体育事业发展需求而建立的经济运行模式;从产业体系构成角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的包括体育行业或产业在内的.与工商等各业协同发展的一种特殊经济运行体系。
体育产业化的实质是体育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符合体育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建立体育市场运行机制,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使体育在市场经济中不再是依赖国家,依附于其他事业的福利型公益事业,而是同其他产业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行,实现体育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即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对体育领域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进行重新整合,以提高体育产业的整体素质。
1.2 发展体育产业化的必然性
1.2.1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社会工业化和自动化发展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和时间在逐渐减少。并且随着我国每周40小时工作制的实行,节假日的增多,使得人们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休息时间增长了。另外,随着社会服务系统的发展,家庭的电气化、自动化代替了以往的人工家务劳动,使家务劳动的时间大大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了,节假日增多了,家务时间减少了,闲暇的时间也就多了,更多的人开始面临如何消磨和打发这些时间的问题。体育运动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感,调养身心,所以它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体力消耗的最佳补偿方式,而且这些活动提供给锻炼者一个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可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可以得到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和才能的机会,并因此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所以体育运动成为了人们度过闲暇时光的首选。
1.2.2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当今世界上,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及西欧,同时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随着现代社会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发展,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增强了人们的健康意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诱发国内体育消费市场,这些都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且随着工作压力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一个放松发泄的方式,体育运动也成为了大家休闲娱乐的首选。而且进行体育锻炼对加强全国居民的素质也有显著的成效。
1.2.3 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学者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指出:“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体育运动可以满足人对自身本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体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作为恢复人的本质与价值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实践,同时意味着人的一种解放。
1.3 体育产业化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起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晚。目前我国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有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健身消费需求,还有不少差距。从全局看,我国体育设施还存在着‘三少、三偏’现象。
国外体育的产业化非常发达,每年都会为体育产业的发达国家带来大量的税收和就业岗位,体育产业的经济收入更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用发达的体育经济来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在国外体育产业的发达国家有以下特点:(1)规模大,产值高。在美国,体育产业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比石油化工(533亿)、汽车(531亿)还多,占其GNP的1.3%,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90年代中期的体育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2)从业人员多,影响大。体育产业是个庞大的经济部门。如美国有近百万各种职业运动员,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员达数百万人,而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1.8亿。(3)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世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飞利浦公司都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2. 玉溪市体育产业所存在的问题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北接昆明市,西南连思茅地区,东南邻红河州,西北靠楚雄州,是云南的交通要道和经济中心。作为云南省的经济重镇,玉溪的体育产业化在全省处于相对较前的位置。
2.2.1 玉溪体育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玉溪市体育产业形成了以体育彩票销售和体育产品零售为主、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举办商业性赛事为基础的产业体系。这使得玉溪市的体育产品单一和体育收入的单一。而且这种产业优势最终需要由体育服务业,尤其是健身娱乐业的发展来带动它逐渐地与发达地区接轨。体育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选择好主导产业和推进体育产业的技术创新。
玉溪市的体育场馆在近几年来都没有举办过商业性比赛,所以这方面的收入接近以零。而在周末和其他的空闲时间对外出租体育场馆内的比赛场地,也只是有限的将羽毛球、乒乓球的场地和游泳馆以五元或十元来对外开放。
2.2.2 玉溪的体育设施基础薄弱
玉溪市地处边疆地区,与中国的发达地区相比在体育产业化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落后。并且由于地理关系使公民的体育健身的观念和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也与发达地区落后了很多。而目前全国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玉溪也不例外,这使得大量的政府资金集中在工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上。
2.2.3 玉溪市体育运动的群众基础薄弱
玉溪虽然在近十几年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因为地处偏远使得信息相对闭塞,在体育锻炼的观念上还比较落后,花钱买健康的思想还停留在口头上。而政府也没有进行良性的引导。
2.2.4 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不合理
玉溪拥有云南省体育类学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玉溪体育运动学校。其办学任务是面向全省招生,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及综合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确定竞技体育项目,代表云南省、玉溪市参加国际、国内、省内各类型的体育比赛并向上级体育部门及大专院校输送优秀竞技体育人才。
总之,虽然目前玉溪市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却才刚刚起步。现在体育产业的组成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体育产业方面的收入大部分都来自销售体育彩票和体育用品的零售,这部分的收入也仅仅是占玉溪市CDP的0.3%左右。所以加快体育产业的进程,加大体育产业在玉溪市经济中的比重势在必行。而这也可以为玉溪的经济发展注入前进的动力。
3. 玉溪发展体育产业的对策措施
体育产业化是全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趋势。在全世界遭遇的经济危机的今天,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热潮为中国的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发展体育产业能有力的解决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能为中国竞技体育更优良的发展环境,为中国培养更大更好的体育竞技人才。
3.1 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我们以美国的NBA为例,NBA每年能为美国创造高达40亿美元的营业额,并为旗下30只球队带来大笔财富和为美国创造近30亿美元的外销收入。其中:(1)NBA每只球队除了有体育馆的门票收入;有在体育馆内和球队媒体上出售广告带来的大笔收入;有因为球员的影响力带来的球衣、战靴等附加产品的销售收入。(2)NBA比赛为美国创造的间接收入。每年NBA都会有选秀、全明星赛、季后赛等大型活动,特别是全明星赛其影响力广、持续时间长,能为举办城市在旅游、住宿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收入。(3)NBA在世界的影响力。NBA的精彩世界瞩目,每年的赛季初,NBA都会在世界的其它地方安排比赛如2008NBA中国赛、NBALive欧洲赛和欧洲球队赴美赛等都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3.2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支持
首先各级领导应明确把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争取把体育产业作为政府的一项扶持产业,在财政、税收、用地等资源方面给予优惠扶持政策,以降低社会团体、个人兴建体育设施和投资体育产业的门槛。
3.3 增加和完善体育产业的种类
首先应该拓宽体育零售业的销售对象,由零售企业引进在价格、款式都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体育运动服装和运动器材。这样能增加体育用品的消费人数,使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其次应该对体育的配套服务机构增加政策上的支持力度,拓宽休闲体育、体育俱乐部的生产空间。
3.4 增强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观念
首先应该由政府部门做出正确的引导,在节假日组织的各种活动应该面向大众,积极发动群众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在节假日里让群众亲自参与到体育锻炼的快乐中去,更容易让大众们接受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观念。让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深入人心,使大众从心里面接受并自觉的开始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推动玉溪体育产业向前发展。
3.5 完善体育学校的学科配置
虽然在竞技体育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先进水平,要想迅速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不合理的。但是在关于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服务方面的我们却没有落后多少,在加上体育服务方面的学科在全国开始的较晚且这方面的先进理论引进更为方便。而且目前在云南省对体育服务、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较大。所以对玉溪体育运动学校来说改变学校教学重心,增大对体育服务、管理等方面学科的重视程度,完善学校的学科配置才能让学校走的更远。
所以近些年来,我相继推行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样,既能够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使体育创收自觉地实现合理的建设性分配;同时,还有利于建立和形成有效的体育竞争机制。创造竞技体育的真正公平、公正环境,有力地推动国际竞技体育项目比赛成绩的提高,并以此带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鼓舞和激发全国人民奋勇建设经济的斗志与热情。确保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并且要加快国家体育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无数实例证明,只有砍断过于繁琐的行政捆绑,国有经济才能乘风破浪,远航。
参考文献
[1]黄静,我国发展体育经济的新思考[J]. 理论月刊. 2008.11.
[2]黄佑琴,体育经济产业化的文化发展战略[J].集团经济研究.2006.7上半月刊.
[3]艳国、王树峰、自明,新世纪发展体育经济的战略思考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
[4]许晓容,休闲体育发展的必然性论析[J]. 体育与科学. 2009.1.
[5]刘中英,关于体育消费问题的几点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08年21期.
[6].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7]张发强,体育经济漫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8](美)迈克尔利兹,彼得冯阿尔门著Michael Leeds, Peter von Allmen[M].
篇13
一、我国体育产业风险的涵义与特征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是指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体育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广义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狭义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体育产业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体育产品的投资。目前在国内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中主要有体育股票和体育债券市场具有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风险的资本运营方式从融入资金,参股创业,最后到通过体育企业上市等途径回收全部资本的运营过程,始终都是处于高风险当中。体育产业投资风险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广泛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了。我国新型中小型体育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体育企业的体育风险投资在1996年就已经展开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在我国活动的国际体育风险投资基金约有20余家,但从统计来看,现有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中,真正投到项目上的资金,大约只有10%,可见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实际规模还很小,实际投资更少,一项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12月份全国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资金只有约2亿多美元,其中来自海外的就有1亿多美元。我国现在每年有约1万项体育科技成果缺乏商业前景的评估,能够形成产品的只有30%,能够形成产业的就更低,只有15%左右。
三、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存在主要问题
1.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
2.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缺乏健康的退出机制,不能使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实现较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
3.缺乏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组织者、运作者投资专家,既缺乏经营管理、投资理财、战略规划、市场营销、财政金融以及体育科技等投资专门人才的培养。
4.缺乏高效率的信息交流机制,难以形成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
5.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认识不足,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稳定来源,投资渠道窄,未形成多元化。
四、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对策
1.加大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宣传力度,明确发展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让广大投资者真正了解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内涵及其运作规则,更主要的是其低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风险性和高收益的稳定性(相对于股票投资而言),克服认识的片面性。明确认识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我国加入WTO和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良好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国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者,外商直接投资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吸引外资国。发展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时机已经成熟。
2.建立健全积极用人机制,大力培养我国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管理专业人才。
高水平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业不仅需要有高强度的投资,还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目前,我国缺乏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有深入了解又熟练掌握运作的高水平风险投资人才。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具体项目。
3.建立健全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法律监管,促进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规范运作。
为改善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环境,调动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和健全我国体育产业风险的信息披露机制,以满足投资者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信息的要求。同时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在《投资基金法》、《投资顾问法》、《投资者利益保护法》等文件中与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相关的法律条文,使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有法可依。
4.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中的影响作用。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商业性的投融资主体,其市场化运作原则与发挥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政府导向作用并不矛盾。政府可以根据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通过对体育产业风险基金的设立审批程序和基金的基本投资限制来发挥必要的导向作用。
5.培育和完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尽快建立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收回与回报是靠资本市场的股权(产权)来实现和完成的。因此,不论是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是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育和成长,都有赖于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就目前而言,“主板”市场虽然也给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提供了一些方便与空间,但限制仍然较多,很难满足其日益膨胀的需求,不论是一级发行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上的收购兼并,都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我们应该在“主板”市场上放宽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种种限制,增加体育产业企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振锦: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4.2
[2]李平:论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