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网络诈骗侵蚀校园的原因分析
校园是人们眼中最圣洁的地方,那里是象牙塔的顶端,那里正孕育着祖国的未来,然而随着网络繁荣时代的到来,网络逐渐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像一把双刃剑“刺向”了大学生的眼球,她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给校园安全带来了无形的隐患――网络诈骗。分析近些年大学生网络受骗的案件,不难发现其中有以下原因:
首先,大学生思想单纯,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现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1995年左右的一代,他们刚刚从高中的课堂走入大学校门,与社会接触少,缺乏社会阅历,即便有些同学也会暑期实践和打工,也是暂时的,时间持续不长,接触范围不广,比起久经社会的职场人士,大学生对待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思想单纯,思维方式更简单直接。因此,大学生群体更容易相信他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不法分子抓住了大学生的这些心理,把“魔爪”伸向校园。其次,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性强,安全意识薄弱。高校校园是我国网络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大学生是网络主要使用者,他们较多的接触网络,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网络游戏、网络购物、浏览网页、网络交友视频等方式逐渐占据着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常有大学生感叹,“没有网我们怎么活”!大学生较强的网络依赖性,使他们成为不法分子“下手”的主要对象,给网络诈骗提供可乘之机。最后、网络诈骗的隐蔽性,不易被大学生识别。网络诈骗的隐蔽性表现出犯罪工具智能化、手段多样化、专业性强等等现象,计算机比起传统的作案工具,本身就具有智能化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如今的网络不法分子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具备一定的网络专业知识,经常使用网络聊天和电子通信工具,有的甚至还是网络黑客和金融知识的高技术人员。犯罪手段更加多样,窃取银行账号、信用卡账号,采用电子邮件转发账单、远程登录等手段篡改用户信息,这些智能化、专业化的犯罪手段往往被大学生忽视,很难被识破。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现今,大部分高校为保证网络安全,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网络硬件和技术上进行技术开发和建设。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经常被忽视,网络欺诈行为时常侵蚀校园的现象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新的隐患。
(1)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发展滞后。网络速度的不断更新,网络欺诈手段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隐患也随之变换新衣。解决层见叠出的网络欺诈问题,几次普法知识讲座是无法治疗根本性问题的。根据当下高校的安全教育形势来看,对于网络安全教育的意识显然是滞后的。从教育内容来看,我国现行的教材中提及的网络安全教育,落后于当前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赶不上学生群体电脑使用脚步。从教育方式来看,高校对于网络安全教育,更多的是采用已发生的案例,讲解网络安全案例发生的原因、分析案件造成的后果。由于教材中的案例发生日期过于久远,根本起不到预防作用,产生失效滞后的影响。
(2)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网络安全教育并没有作为重要内容出现在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只是以短短的篇幅呈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的章节里,所描述的内容也并不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剪短的略过。由于目前高校没有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方法,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的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们对于网络诈骗案的认识以及预防意识。在设置教学计划的时候,很少将其纳入教学目标之中,从而没有引起重视,以至学生的不在乎,课堂的不严谨等等导致了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显著。
三、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意识
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意识,是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应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度,把它列入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才能从根源上有效的预防网络诈骗案件再次侵袭校园。
(1)更新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加强预防网络诈骗的宣传。网络安全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也会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注意和预防的问题也会应运而生。高校安全管理不应该坐以待毙,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的网络安全挑战,及时更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首先,应认识到网络教育对于和谐校园的重要性,把它纳入教学计划之一,提高网络安全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其次,高校应结合社会实际现状,融入当下校园中遇到的网络诈骗案件,增加网络教育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宣传。最后,在教学内容中,更新网络安全技术。例如,如何预防和处理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攻击等等。
(2)改进网络安全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的意识。防御网络诈骗的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理论教学这一种形式上,应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多开展些趣味性的宣传活动,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例如法制知识竞赛,拍摄网络诈骗主题微电影,组织攻克计算机病毒兴趣组,创立网络安全教育社团等等。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成为理论教学的第二课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随着网络安全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推广,有更多的学生会主动了解网络安全知识,从而提高了预防网络诈骗的意识。
预防网络诈骗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课题,高校应与时俱进,联系社会实际,跟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改进网络安全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意识。防范网络诈骗侵蚀校园,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高校网络环境。
篇2
一、推销式诈骗
推销式诈骗是以向他人推销售卖物品的方式牟取钱财的一种诈骗方式而这类诈骗方式的受害者往往是大一新生较多,这也是由大一新生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大一新生刚步入校园,面对大学生校园,面对众多的销售模式,在他们眼前五花八门,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对大学生有用的销售,这刚好也使诈骗分子进行实施诈骗开创了条件。他们会化妆成学生的模样,装做是大一新生的学长学姐潜入新生的宿舍进行销售式诈骗,起先他们会是装做卖物品的,对这种特品进行宣扬后怂恿新生去购买,跟大一新生套近乎,随后他们又开启了诈骗模式,取得新生的信任后便开始实施诈骗,诈骗分子会把物品低价卖给新生如果新生大批量购买,然后再让新生们高价卖出,从而赚取中间的利润,很多新生经不起诱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赚钱的方法,于是就从诈骗分子那里购进了大批量的物品,而付过钱等诈骗分子走后,新生们才发现原来花重金购买到的物品原来都是假货,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在金财方面受到了损失。
二、网络诈骗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诈骗也日趋增多,出现了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形式的诈骗方式,而这类诈骗方式往往是抓住了大学生利用网络购物或是玩网络游戏而滋生的,大学生是网络媒体使用的主要使用人,这也为诈骗分子有机可乘提供了机会。现在很多大学生更倾向上网去购买物品,由于网络购物便宜又方便,这种购物形式很受大学生的青睐,于是诈骗分子便利用大学生网购的心理来实施诈骗。有些诈骗分子会伪装为淘宝卖家与大学生买家进行交谈,以商品缺货或库存不足为由先让买方进行预付,收到预付款几天后便开始发货,很多大学生信以为真于是便付了钱,等了很久也没有见卖家发货,之事再追朔卖家便已经是找不到人了。
三、赠品式诈骗
赠品式诈骗也是网络诈骗的一种形式,顾名思议这是利用赠予他人物品来实施的一种诈骗方式。比如诈骗分子他会主动来打电话或是发邮件的形式来告知对方来领取礼品,而这种礼品往往都是赠送对方小动物之类的礼品,很多大学生也信以为真,觉得能够领养到免费的小动物也是不错的,于是便答应不法分子申领小动物。于是诈骗分子声称该礼品是免费的,但是需要运输礼品的运费,并要求对方将运费打给对方,待到对方将运费打过去后,便又谎称小动物现在缺货要延迟几天才能送到,需要支付一些打理费用,就这样几次费用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很多人付过款后再打电话回去已经无人接听了。
四、汇款式诈骗
汇款式诈骗虽然是不法分子常见的诈骗手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汇款式诈骗又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方式。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学生身份的特点来冒充大学生的老师或是家长要求给对方汇款,大学生们便信以为真,以为是自己的老师向自己借钱,便不假思索地给对方汇款,后来一查证才发现自己已经上当受骗。
针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在校生兼职的诈骗
五.兼职诈骗
由于网络经济的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在网上投递简历,大部分企业单位也更愿意先从网上进行初期的人才筛选工作,一些网络骗子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对求职心切、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诈骗。他们多半冒充某国际或国内著名企业,自称是某助理或某主管,给大学生们打电话时,先进行一番摸底后,要求电话面试,然后以各种理由,让应聘者交纳手续费、押金等等;或是套取求职者信息,向其亲属实施的诈骗。
诈骗分子的花样是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多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多学习这方面的宣传资料,及时掌握诈骗分子最新的诈骗手段从而保护自己防止上当受骗,另外我们大学生也要切忌不可因贪图小便宜或是发大财这样的想法而步入诈骗分子设下的圈套,像是推销式诈骗和赠品式诈骗方式都是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来实施诈骗。
篇3
当前,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社会经济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产品供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2012年以来,移动化和融合化已经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与变革的主旋律。中国的新媒体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1 新媒体发展特点
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1.1 新媒体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等门类都已成为新媒体发展的关键词。新媒体已经全方位地覆盖到了百姓生活。根据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最新公布的数据,目前新浪微博的激活用户数量为2.81亿,每日活跃用户数为6020万;而腾讯微信的激活用户数量达5.32亿,每日活跃用户数约为1亿。这些新媒体的影响力有多大?微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人时,你就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人,你就像个布告栏;超过1万人,你就好比一本杂志;超过10万人,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0万人,你就成了一家电视台”。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从新媒体中摄入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也正在扮演“自媒体”的角色。
2005年12月,人人网首次公开,到2010年12月宣布激活用户数量破亿。新浪微博实现这一成绩仅用了18个月(2009年8月-2011年3月),而腾讯微信更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缩短了4个月(2011年1月-2012年3月)。微信虽然起步最晚,但是后劲十足、发展最为迅猛,目前无论是激活用户数还是活跃用户数都已经超过了新浪微博和人人网。智能手机的出现,衍生出“移动端”的概念,而正是这一概念被业界视为“新媒体发展的转折点”,人们的阅读、发帖、社交、消费、娱乐等习惯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2013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就内容选择上,新闻资讯、社交媒体、地图导航已经成为第一批手机使用量超越桌上电脑的板块。这一趋势,还将持续蔓延。
1.2 新媒体的使用需求多样化
随着新媒体类型和规模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开始通过网络及时获取信息,到后来电子学术网络的发展用以辅助学业,再到后来社交网络的兴起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网络距离,以及支付宝和网络购物对几千年来交易过程的颠覆,大学生始终是网络(包括新媒体)使用的“先锋队”和“尝鲜者”。有学者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出发,认为新媒体的使用可以满足大学生“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有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需求问卷》,得出大学生使用网络是基于满足“交流动机”“人际关系”“情感宣泄”“目标规划”的四种需求。其实,无论是哪种分类方式,根据受众的“需求与满足”理论,如此之大的使用规模,足以说明大学生受众正在从中享受着需求的被满足感。只是,这些来自于新媒体的满足感虽然获取很容易,其实际的价值水平仍然尚无定论。
1.3 新媒体的发展弊端日益凸显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句话生动地传达出当前新媒体发展对人际关系的冲击。表现上看,这是从人际关系转变为“人机关系”的过程,而实际上,更大的隐患存在于大学生行为角色的混淆。脱离现实自我,随时随地沉溺于网络上的“理想自我”或“虚拟自我”。新媒体的蔓延使大学生的线下社交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将会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跟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案例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新媒体带来的“信息轰炸”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信息选择失度”,表现为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神情倦怠,大量寻求甚至被动接收刺激量过大的信息,严重的可以导致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变态。新媒体的便捷性同时也是安全隐患的来源。支付宝、通讯录、QQ号、各类邮箱彼此之间的共享和绑定,使本就不够安全的网络更加“险象环生”。大学生使用陌陌、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约见“网友”引发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一再简化的网购手续让非理性的过度消费成为困扰不少大学生的恶习;随之而来的诈骗案件、隐私泄露等都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弊端。
2 新媒体发展特点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是跟在学生后面跑?还是跑在前面引领学生?答案不言而喻。早在2009年,教育部即组织专家、领导、高校召开了“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会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新技术,努力使网络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好平台。高校要在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网络新媒体的进程中,扎实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努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中,明确提出“围绕网络社区运用、网络舆情管理、网上思想教育引导等内容,提高辅导员开展网上教育、管理、服务及网络引导能力”。近年来,教育部自上而下推行新媒体宣传教育工作,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已于2013年1月1日开通;同年12月1日,官方微信“微言教育”也正式面世,这是教育部新闻办继开通官方微博之后,在新媒体运用上的又一重要举措。该官方微信将突出实用、亲民的特点,成为教育部资讯、提示预警、服务公众的重要平台,与官方微博、门户网站一起构成教育部新媒体“三剑客”。
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新媒体的先进性和多样性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新媒体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虚拟性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面对新媒体的“新”挑战,高校辅导员应该如何把握和利用新媒体发展的特点呢?
2.1 辅导员需转变工作思路,充分掌握、利用新媒体搭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
有研究者对北京、四川、西安等地区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现状做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日平均时长达3.5 h以上;(2)通过手机连入网络的比例将近90%,同时微信的持有量也与手机数量基本相当。如此规模的网络使用率和移动端持有率,要求辅导员必须充分掌握新媒体特点,抢占平台、熟悉语言,凡有学生网络涉足之处必有辅导员活跃之所。辅导员使用QQ、飞信、邮件跟学生单向输送信息的同时,也要开通博客、微博、微信,依托这些新媒体平台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开展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使思政和维稳工作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同时,要想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还要完成从依托外在网络平台到搭建自身学生工作平台的任务。辅导员要将网络作为自我风采展示的平台,以高尚的人格和学术的魅力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形成良好的网上互动。只有将自己在网络媒体上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才能把学生们吸引到正确的信息渠道中来,在合适的平台上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真正做到“捕获新创意、掌握新技术、迎接新挑战”。
2.2 辅导员需革新工作观念,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开展日常管理和自我提升
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认为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在于平等(48.25%)、自由(31.10%)、高效(18.23%);网络已经成为超八成的大学生最常用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甚至连获取学习资料,也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实现的;除此之外,消磨时间(娱乐放松、网络游戏等)、网络购物、与人交流(收发邮件、虚拟社交等)共同构成了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四大功能。上述功能便对应着大学生多种内在需求,也提示辅导员要适时调整工作观念,从学生的“权威型管理者”过渡为“平等中的首席”,为学生营造一份自由、安全、值得信赖的话语环境。网络世界中“爆炸式的信息流”对于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因此辅导员也需要不断补充知识储备,在跟学生交谈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专业和博学,从而赢得学生的敬佩和接纳。“消磨时间”和“网络购物”的功能提示辅导员: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和财务经营方面还存在较大盲区,需要从观念和方式上加以教育引导。当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大学生会自然地转入到网络上寻找情感维系,因此辅导员要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加强一对一深度辅导,为大学生的人际需求提供充分的满足条件。
2.3 辅导员需补充工作内容,加强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方法和技能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包括很多内容,无一不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一方面辅导员应该努力学习、合理运用各种新媒体和科学技术拓展工作途径,另一方面也需要将新媒体使用的方法技能教授给大学生们,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新媒体网络使用的底线便是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辅导员应教育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有效预防、快速识别以网络诈骗为首的网络安全隐患。此外,辅导员更需要对大学生网络和新媒体的使用做好过程性的引导管理。第一,“未雨绸缪”。在大学生入学伊始的“新生导引课”上,就“媒体网络的利与弊”进行详实的介绍、就“使用的度与限”做出具体的要求,防患于未然;第二,“过程监管”。在日常管理服务过程中,有意识地了解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对于个别使用过度、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症状的学生要及早干预,避免积重难返、形成燎原之势;第三,“形成自治”。定期组织新媒体使用的主题班会,通过小组讨论、经验介绍、个人反思、集体契约等方式,树立科学使用新媒体的观念意识和集体氛围,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http://.cn/.
[2] 唐绪军,黄楚新,刘瑞生.创新与融合成为主流――《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盘点及预测[J].中国报业,2013(7).
[3] 赵亮.基于需求理论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探析[J].考试周刊,2013(3).
[4] 滕国鹏,江静.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心理需求、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
[5] 邱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3).
篇4
作者简介:董同强(1991-),男,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
0引言
近10年来,WLAN的发展带给人们全新的上网方式。据统计,2012年全球有56%的上网人数通过无线电子设备上网,并且有着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网络生活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基于WLAN的网络化学习、交往与娱乐成为其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变化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等产生影响。如何理解这种文化现象?大学生对WLAN的依存度如何?这种现实状况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应如何审慎地利用之,以趋利避害?这些都成为信息时代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基于这一研究课题,我们进行了现状调查,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山东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WLAN依存度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自填式问卷)、访谈法及文献研究法等调查方法。该问卷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并且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发放,不会对调查对象产生负面影响。
本调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 61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调查小组收集了大量真实有效的资料和数据,在充分考虑了数据可信度和误差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对全部资料与数据进行了细致的核查和科学的分析。
本研究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WLAN的普及与智能化,合理地使用WLAN。同时对大学生的WLAN使用观以及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调查结果分析
2.1大学生对WLAN的需求动机与使用概况
由表1可知,大部分学生都是由于查资料学习而使用WLAN,电子游戏和即时聊天所占比率较小,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风气蒸蒸日上。但不同的院校学生使用WLAN的动机出现了一定差别:专科院校与其它本科学校相比,为了娱乐而使用WLAN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211重点本科院校与其它院校相比,为了学习而使用WLAN所占比例较大,而在普通本科的学校中,为了即时聊天而使用WLAN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11重点院校。
通过调查发现大一大二学生每天使用WLAN的时间要明显多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大一新生刚从高考的巨大压力中释放出来,有一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对未来就业形势不甚了解,无形之中就会放纵自己。但随着对现实认识的不断深入,同时迫于将来的生活需要,会开始对人生进行规划,开始认真学习与工作,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也会随着减小。
2.2大学生网络学习与网络交往频次
2.2.1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的依赖
通过调查发现: 58.31%的大学生认为使用WLAN会影响自己的学习,25.07%受访的学生认为不会影响学习,还有15.6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这说明WLAN已经使大学生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图1所示。
2.2.2大学生对网络交往的依赖
由表3可知大部分大学生与好友聊天时都选用网络进行交往,很少的学生会不用社交网络这种方式。在写日志以及日志回复方面有68.92%的学生每次或经常使用,然而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经常用甚至不用。有66.10%的学生经常使用网络浏览分享各种帖子、图片、视频等,而其他的学生很少用网络来浏览分享各种帖子、图片、视频。在玩游戏、听音乐方面大部分学生用网络来实现。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选用网络来与好友进行聊天。
2.3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与网络交易的依赖分析
2.3.1大学生对网络电子游戏的依赖
游戏作为一种消遣与娱乐的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而手机游戏由于其可以随身携带的特性更受学生的青睐,
但随着年级的增长,玩网络游戏的人数有了不同的走向。本科以及专科院校大一学生经常玩网络游戏的比例分别占到50.02%及47.56%。由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比较用功,院校相对比较重视学生的发展而加强了学校的管理,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会渐渐下降。尤其是到了大四的时候,本科院校的学生面临考研或者找工作等压力,玩游戏人数会下降很多。
2.3.2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易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百分百上网,有网上交易的占总人数的10%。由此看来,网络交易有着相当可观的发展前景,并且在未来,网络交易一定还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网上交易的人数不断激增,关于网络交易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据调查,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因进行网络交易而上当受骗人数占有网络交易行为的7%,了解这些具体状况是采取防范措施的基本前提。如图2所示,大学生是网络诈骗案件的受害主体,其中大学生被诈骗人数高达86%。
2.4大学生WLAN依存度
WLAN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如图3所示。
我们发现选A、B选项的人数要远大于选D、E选项的人数,感觉WLAN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或者认为“非常有帮助“占到81.32%,而感到“没有太大影响”甚至感到“起消极作用”的仅仅占到4.11%。这说明WLAN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在调查问卷中做了如下假设,假如您3天不上网,您会感觉如何?结果无论是从男生方面、女生方面还是总体方面,他们都表示在3天不上网会感到不便,自己十分依赖WLAN。当然这一方面有许多人还是比较含蓄的,所以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还好、比较依赖,只有极少数人选则了行、不依赖,该数据,男生占到10.62%,女生占到9.92%,总体合起来才占到9.98%左右。这足以证明WLAN的需求已经具有普遍性,如表4所示。
3对策建议
WLAN已逐渐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WLAN的使用极大地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使大学生接触人与事物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作为WLAN固定消费群体的学生,对其使用状况有很大不同,也给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针对大学生使用WLAN行为规范的建议
3.1.1监管部门要积极建立和监管市场运行,合理净化互联网环境
随着全球网民人数的激增,互联网已成为商业的一大战场。许多商家正是看中了大学生这一潜力消费人群,所以尽可能地在网页上宣传各种鱼龙混杂的商业广告。大学生因此而遭受损失的比比皆是。相关管理部门要优化网络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WLAN是新兴的上网形式,目前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安全机制也不是很完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WLAN技术的改进,并对WLAN的安全可靠性给予保证。
3.1.2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学校要对学生如何合理使用WLAN做出指导,不同层次的院校要采用不同力度的管理方法。当今大学生正处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学校在鼓励学生利用WLAN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更要为学生提供绿色的上网环境,这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要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尽量避免学生迷恋于互联网之中。学校应该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鼓励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3.1.3大学生需要提升自身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合理利用WLAN
当代大学生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而WLAN无疑为此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互联网中知识浩瀚,大学生要有辨别美丑的能力和意识,充分汲取互联网中知识营养。通过WLAN学习积极向上的东西,远离不健康的内容信息。合理控制利用WLAN的时间。
3.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建议
3.2.1完善社会法律体系,保障人际交往的安全和公平
互联网作为一个交往的媒介,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要完善社会法律体系,要加强心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人际交往和谐。目前,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久而久之会产生空虚的感觉,这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社会要重视因为WLAN而带来的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以使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从而实现正常地与他人进行交往。
3.2.2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开设社会实践类活动课程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学校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交际方面的问题,也可以使大学生真正注意到交际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举办交际类活动,使每个学生领悟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学校可以提供给学生与人交际的条件,鼓励学生勇敢走上前与他人交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等心理问题。
3.2.3创造良好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还不是特别成熟,还需要来自父母以及家庭的关爱,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开朗自信的孩子。为人父母不单单是提供物质,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呵护,这也将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利用WLAN,教导孩子分清虚拟与现实的区别。监督孩子利用WLAN的方式与时间,鼓励孩子走出去与他人交流。
3.3针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建议
3.3.1利用WLAN获取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专业教材一般是固定的,而且更新速度远远比不上专业新知识的扩充。现今有好多专业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等到大学生毕业就业时,原本学习的专业知识早已经被淘汰了,所以又不得不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而WLAN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大学生可以在跟着教师学习教材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动向,这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极大的帮助。
3.3.2利用WLAN与他人合作学习
WLAN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新途径。通过WLAN,大学生可以与专家、老师、同学交流心得,提出困惑,分享经验。通过WLAN,学生可以高效地学习到专业知识与技能。WLAN超越了时间与地域的局限,是当代大学生团队协作学习的好帮手。
4结语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一次又一次革新,WLAN来到了每个人身边。毫无疑问,WLAN极大地简化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WLAN都将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对进一步改善WLAN的使用有所帮助,从而使相关部门能够对WLAN的使用给予关注,从而进一步使WLAN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